为什么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现状现向于运用非关税

主要发达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践经验
发布日期:
浏览次数: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这显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思路正在发生转变。宏观经济调控理论认为:实现供需平衡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需求侧管理;二是供给侧管理。需求侧以凯恩斯理论为指导,供给侧以供给学派理论为基础。前者认为应该时刻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后者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中国前段时间主要采用管理。,但现在这些刺激政策效果不明显。同时我国经济主要矛盾也已发生变化,&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供需不匹配、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应由&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管理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
一、发达国家运用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侧改革的经验
  供给侧管理最早的渊源是美国的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这对政府来讲,就是采用包括、、、财税改革、、土地改革等方式,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如果从财税改革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一大工具就是减税。这不再是结构性减税,或者仅仅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而是全面适当地降低企业税负。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发起于美国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良好的示范作用。1986年的美国税制改革,主要是以供给学派的税收理论为基础,强调通过减税来促进社会总供给量的增加,从而带动经济的复苏。美国的税改在消除对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负面效应,特别是消除税制对投资、储蓄和工作热情的抑制作用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随后,以美国税制改革内容为基本模式的税改浪潮冲击了世界各国。
  进入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开始着手对税收制度进行了更为广泛和更为深刻的改革,掀起了税制改革的又一高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发展,各国纷纷推出了减税计划和方案,调低税负,形成了新一轮世界性的减税趋势和潮流。(1)美国:2001年2月8日,总统布什把大规模减税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就职不到2天即向国会提出在10年内减税1.6万亿美元的计划(后来国会将其缩减为1.35万亿美元),主要是降低税率和增加税收减免。(2)加拿大:2000年1月18日,加拿大宣布了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减税总额近1亿加元,减税内容包括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增加生计扣除和降低公司所得税税率。(3)德国:1999年颁布全面减税方案,分步实施。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的税率都有大幅度降低。(4)法国:法国以税高闻名,从2001至2003年期间宣布减税12亿法郎,除了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税率外,还要降低增值税的标准税率。除以上国家外,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比利时、瑞典、俄罗斯。荷兰、葡萄牙、罗马尼亚、印度、巴基斯坦、沙特、以色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希腊、捷克等国家也纷纷采取了一些减税措施。最后,减税降负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在新兴工业化国家都被当作刺激经济和体现社会政策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而广泛运用。
二、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税收政策影响供给侧改革
  (一)实行减税政策,特别是短期减税政策。减税可以增加供给、刺激消费需求。短期减税可换来稳定的经济发展和长期的税收增长。短期实行减税政策后,通过减低生产环节税负,相应增加企业和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企业收入份额增加,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税基,同时增加供给量,给未来税收增长提供保障;居民收入份额增加,使他们有更多收入,增强消费能力,增加消费需求,这就是短期减税与中长期增税的关系。如已全面推开的&营改增&改革举措;鼓励社会投资和促进大众创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都是运用减税政策为企业营造更宽松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税收收入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二)既要适应减税,又要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水平。前面已经谈及,减税已经成为世界税制改革的一种趋势。在中国,一方面由于税费之和占到财政收入的25%左右甚至更高,超过了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减税必要性和空间;另一方面,即使在21年,经历了税收收入的连续超常增长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过16%左右,比发展中国家或同等人均GDP国家的宏观税负要低,因此又存在着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水平的必要性。如何处理这一对矛盾呢?显而易见,过高的税负会加大企业或居民的负担,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经济持续增长;而过低的税收水平使政府无法履行其正常职能,特别在经济转轨期间难以承担起改革的巨额成本。因而,当前如何在适度减税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税收收入占GDP的水平,就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可选择的措施主要有:优化税制结构,提高税制弹性;加强预算管理,清费立税,加快税费改革的进程,切实减轻企业和农民的税外负担;强化征管,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收流失等。
  (三)加快推进所得税税制结构转换。人们通常说积极财税政策下的减税手段,则是在所得税占主导地位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应有的效果。为此,要想获取更大的效用,必须及早转换税制结构模式,从流转税为主体模式先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待条件成熟时再转向所得税为主体模式。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已为第一步的模式转换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通过供给侧改革,使我国经济水平再次发展,加快推进以所得税为主体模式的税制结构转换。目前,企业所得税已完成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的统一,应加快个人所得税法的调整,特别是由分类制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税制的转化。同时,在扩大税基、规范税率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努力实现公司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的一致,使个人所得和企业所得负担大致同等的税收,并避免股利等所得的双重课税。在社会公平方面,更注重横向公平,以一种&大致的公平&取代过去以高质量管理为前提的绝对的纵向与横向公平。由于统一税政、实现横向公平容易被人们客观地接受,而纵向公平更多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因此改革容易得到纳税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有助于减少偷漏税。如提高个人所得税免税额,减轻工薪纳税人的纳税负担。
  (四)逐步降低关税,优化保护结构,进一步提升市场开放度。提升市场开放度关键在于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因为减少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具有一定的积极效应,比如可以减少高关税引发的走私压力和企业为获得关税减免而采取的&寻租&行为,降低关税给消费者和进口国外相关产品的企业带来的直接的利益。
 &&&&&&&&&&&&&&&&&&&&&&&&&&&&&&&&&&&&&&&&&&&&&&&&&&&&&&&&&&&&&&&&&&  (市地税局涉外税收管理分局 黄洁)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信息来源注明兰州各级地税部门网站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各级地税部门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同意不得转载使用。经同意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信息来源未注明兰州各级地税部门网站的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要注明其实际的&稿件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兰州各级地税部门网站,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或来函与我们联系。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WTO协议只允许使用关税这个手段对农产品贸易进行限制,现行的非关税壁垒措施应转化成相应的关税等值。某种农产品的关税等值(使用了非关税措施)等于(  )。
A.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B.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市场平均价格-该产品的国内市场平均价格C.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平均生产成本-该产品的国内平均生产成本D.该产品的国内平均生产成本-该产品或相近产品的国际平均生产成本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A.国民待遇B.互惠C.最惠国待遇D.无歧视待遇2A.WHOB.UNDPC.FAOD.GATT3A.农业机械化水平B.耕地复种指数C.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占世界贸易量的比重D.农业产业化水平4A.防守型B.自主型C.被动型D.进攻型5A.长期B.中期C.短期D.不变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第六章非关税壁垒措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第六章非关税壁垒措施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8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分类号F74
学号
学校编码.103析
U D C
学位论文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申请学位级别
专业名称
硕士
国际贸易
研究
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福州大学
论文提交日期丝丝」胜吐L论文答辩日期
学位授予时间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在GATT和WTO的协调和推动下,全世界的关税大幅度削减,同时传统的
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也受到限制,从而使其在贸易保护中的
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因此,以传统贸易壁垒为象征的旧的贸易保护主义
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卫生标准、两反
一保、绿色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劳工标准、动物福利等花样繁多的非关
税壁垒措施日益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而且除了具备传统非
关税壁垒的灵活性、针对性、隐蔽性、歧视性等特征外,还具备了有效性、
争议性、连锁性、动态性、复合性等新特点。从长期看,非关税壁垒将长
期存在并向纵深发展。
目前,由于国际经贸形势所迫,科技水平差异,消费者质量、安全和
环保意识差异等原因,国外针对中国出口商品实施非关税壁垒保护措施的
现象日益普遍,使我国的出口贸易遭受严重的影响,我国己成为非关税壁
垒最大的受害者,遭受非关税壁垒的产品类别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轻工
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等等。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本文的目的旨在深化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论研究,
分析当今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内容与特征、WTO框架下非关税壁垒
的新发展及其产生的原因;揭示非关税壁垒的经济效应和外国频繁对华实
施非关税壁垒的博弈分析,并对贸易博弈中设置非关税壁垒的数量特征进
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就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存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客观评价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威胁与现实损害,最后结合实际提
出了两点对策建议:一是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
指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对非关税壁垒中应分别发挥主导作用、协调
作用和主体作用,并就政府、协会、企业在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中的互动
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二是构建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平台,从提高政策的可
操作性角度,分析了其总体框架及功能及运行机制等。
关键字:WTO,非关税壁垒,发展趋势,影响,对策
丝A study on new development of non-tariff barriers and the responding
policies
A study on new development of non-tariff
barriers and the responding policies
Abstract
With the coordination and push from GATT and WTO, the world's
tariffs have been reduced by large margin. At 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non-tariff barriers such as quota and import license, etc, have
also been contained, making its position and function in trade protection
increasingly declining. Thus, trade protectionism symbolized with
traditional trade barriers gradually dies out, being taken place by
diversified non-tariff barrier measures such as environment standa川s,
quality standards, technique standards, sanitation standards, double
anti-measure and one safeguarding, green barrier, IPR barrier, labor
standards, animal welfare, etc, which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content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It possesses new characters such as
efficiency, disputableness, chaining, dynamic, compositeness, in addition
to such features owed by the traditional non-tariff barriers as flexibility,
targeting, hiding, discrimination. In a long run, non-tariff barriers will exist
for a long time and developed to a deeper level.
Recently, because of the reasons of internation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and trade situation, difference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que
levels, consumer's quality, differences in security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otions, the phenomenon is becoming prevalent that foreign
countries effect protection measures of non-tariff barriers against
Chinese export commodities, making China's export suffer seriously.
China has become the biggest victim of non-tariff barriers and the
suffered product genres include iron and metal products, light industrial
products, mech-electric products, textile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tc.
Therefore, under current situation,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eepen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alyzing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s of
non-tariff barriers in nowadays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new development
and the origin of non-tariff barriers in WTO disclo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on- exploring the numerical features of
Abstract
III
non-tariff barrier set-up in trade gaming by gaming analysis of frequent
foreign non-tariff barriers against China.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n China from non-tariff, objectively evaluates the threat and existing
damage from non-tariff barriers on China's export. In the end, the paper
comes up with two pieces of suggestion reflecting the real fact: first, the
integrated 3-position respond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the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which means the leading function,
coordinative function and fulfilling function should be carri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respectivel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 among the Government, the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in the integrated 3-position responding system is analyzed
dialectically. Secondly, the responding platform of non-tariff barriers shall
be constructed, the paper analyzed its general frame, function and
working mechanism from the angle of increasing the policy's operation.
Key words: WTO, Non-tariff barriers, Development tendency,
Influence, Responding policies

IV目录
目录
前言。................................................................................................................. l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l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1
三、文章主要内容及创新点.......................................................................5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二,...........................................................................6
一、传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内容与特征...................................................7
二、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发展趋势.......................................................9
三、非关税壁垒新发展的特点.................................................................31
四、非关税壁垒新形式迅速兴起的原因.................................................33
第二章非关税壁垒的经济学分析................................................................36
一、非关税壁垒对进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36
二、外国频繁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博弈分析.....................................43
三、贸易博弈中设置非关税壁垒的数量特征.........................................48
第三章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及原因................................................ 54
一、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54
二、我国出口产品遭受非关税壁垒的原因.............................................60
第四章我国应对非关税壁垒的对策............................................................64
一、构建政府、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应对体系.........................64
二、构建非关税壁垒的应对平台............................................................. 73
结论.................................................................……,二,.....................................81
参考文献.........……,。..……。..…电............................................................................82
致谢。...................................................................................................................85
个人简历及研究成果........................................................................................86
Contents
V
Contents
Guiding introduction................................................................……。.…,.,…。。.,.,..…1
I .The emergence of the question and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1
2.The research situation home and abroad ...........……。......……,...............……1
3.The main contents and innovative points of the paper............................... 5
Chapter 1 new developments of NTB .........................……,............……。........……。6
1 .1 The main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NTB ..........................……7
1.2 The new forms and developments trend of NTB ..............................……9
1.3 The characters of NTB’ s new developments......................................... 31
1.4 The reasons of rapid emergence of NTB's new forms,.……,...........……33
Chapter 2 Economics analysis of NTB ........……,......................……,.……,....……36
2.1 Analysis of NTB economic effects on im-& export nations .......……,…36
2.2 Gaming analysis of foreign countries' imposing NTB on China....……43
2.3 Numerical features of setting up NTB in trade gaming。.................……48
Chapter 3 The impact from NTB to China's export and its reasons ............……54
3.1 The impact from NTB to China's export ................……,............……,.…54
3.2 The reasons for China's export product suffering from NTB .........……60
Chapter 4 China's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responding to NTB........................... 64
4.1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ted 3-position respond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the trade association and the enterprise................................. 64
4.2 To construct the responding platform to NTB....................................... 73
Conclusion.......................................................................................................... 81
References.,.........……,...................……,.........................................……,........……82
Presentation of thanks .....……。.…,..……。........................................................……85
Resume and Research Achievement............................................................……86

口一
...,.,..‘‘..目...‘....~,‘如....,目......目..
月IJ吕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
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世界各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经济贸易利
益,致使贸易保护主义再度抬头。但由于近几十年来,在原关税与贸易总
协定和后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调和推动下,全世界的关税大幅度削
减,同时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也受到限制,从而使其
在贸易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下降,因此,以传统贸易壁垒为象征的旧
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环保标准、质量标准、技术标准、
卫生标准、两反一保、绿色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劳工标准、动物福利等
花样繁多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日益成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内容。
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这是中国融入
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入世”将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
我国对外贸易还会持续、全面、高速地发展,中国必将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的主要贸易伙伴,它给世贸组织成员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的同时,
也必将与其产生激烈的竞争,非关税壁垒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与中国的主
要竞争手段。目前,我国己成为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遭受非关税壁
垒的产品类别涉及到钢铁金属制品、轻工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
品等等。这对于中国外贸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有必要
对WTO框架下的主要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效应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以
采取强有力的应对之策。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使用非关税壁垒作为新贸
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手段,有关的非关税壁垒的研究也随之兴起。
美国Robert.Grosse和Duane.Kujawa简要叙述了几种主要的非关税壁
垒,并用图示的方法探讨了配额和补贴的经济贸易效应。以Hillman
(Technical Barriers TO Agricultural Trade)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从非关税壁垒的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价格和数量效应的角度来分析非关税壁产生的影响;以Baldwin (Measuring
Nontariff Trade Policies)为代表的学者则从福利的角度对非关税壁垒进行界
定。戴米尼?纳文(Damien J. Neven)在“非关税壁垒影响评估:对WTO争端
中贸易保护的经济学分析”(2000)中,用经济模型对违反WTO国民待遇原则
的贸易争端进行了经济学分析,探讨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程度与本国和国外产品之间的替代性以及国内市场的竞争程度的关系。
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方面:基思马斯克斯(Keith E. Maskus)、约翰诚
尔逊(John S. Wilson)和茨内歇尔?奥茨昆(Tsunehiro Otsuk)在“对技术
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定量分析”(2000)中认为,技术壁垒是贸易摩擦的根源,
政府实行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法规会严重扭曲市场,技术法规对贸易方式、
生产者进入新的出口市场的能力和消费者消费成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
分析了作为贸易政策工具的技术法规的影响范围。一些学者从政策与制度
层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如谢丽?斯蒂芬森(Sherry
Stephenson)的“标准合格评定与发展中国家”(1997)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关
标准的问题作了全面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一选择是采纳现有的国
际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国际标准化指导原则,如
果还未有国家标准,那么发展中国家的最佳选择是采纳它们主要贸易伙伴
市场上使用的标准,而不是制定他们自己的本地标准,这一结论对发展中
国家的政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
反倾销研究方面:对于反倾销的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理论界也一直
颇有争议,主要形成两种派别:赞成派和反对派。以美国著名的国际贸易
学家瓦伊纳?戴尔道夫等为代表的赞成派认为国际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对进
口国和第三国经济产生消极的影响,是种贸易领域内的不公平竞争,应该
通过反倾销立法予以追究。而以戴威、戴尔等为代表的反对派则认为倾销
不一定是不公平的贸易行为,经常动用反倾销法律措施是实行国际贸易保
护主义的表现,己经到了废除反倾销法的时候,并且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
己经规定了一些防止或抵制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措施,如保障措施、反托拉
斯措施等,因而反倾销己经失去其存在的必要。
保障措施研究方面:桑普森(Gary Sampson, 1987)对GATT第19条历史
作了精彩回顾;第多夫(Alan Deardorf, 1987)探讨了保障措施政策与保守
的社会福利功能,以及霍克曼(Bernard Hoekman)和米歇尔?勒迪(Michael
Leidy, 1990)将设计紧急保护制度作为改变比较优势的对策,讨论了为什
么政府需要保障措施手段,并探究了一种有效机制的可能方案;罗伯特。鲍
得温(Robert Baldwin, 1992)从贸易理论和政治经济学分析出发对公平贸
自一
一.~~川.~~~~~.曰~~目
易及保障措施作了评估。
知识产权壁垒研究方面:&Do Patents Prevent Access to Drugs for
HIV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在此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数字、实例说明了由于一些发达
国家盲目的保护专利,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缺医少药,人民的疾病得不到
医治,因而背离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最根本目的。Lincoln , Jun2001在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中,指出:一些跨国公司滥用专利法在某些
领域编织了专利网络以限制模仿与竞「争。
(二)国内研究状况
吴涛在《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和中国的对策》中对新贸易保护主义
的形式及中国在攻克新贸易保护壁垒,维护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方面
所具有的优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作了一些探讨。邹凤岭《法治与标准:非关
税壁垒的应对之策))中针对我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经营状况与发展研究,认
为“突出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壁垒和知识壁垒等四
大非关税壁垒问题,鱼待采取法治应对之策加以解决。”同时借鉴国外作法,
用法制保障推进我国加入WTO后国际化经济的健康发展。
反倾销研究方面:何静等在2003年的《浅谈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作
用》介绍了我国行业协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且具体论述了行业协会
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刑宝华,姚忠福(2004)认为中国企业自入世以来,
日益面临反倾销的困扰。中国企业在屡屡遭到反倾销诉讼的同时,也在受
到国外产品倾销的侵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
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贸出口的迅猛增长是重要原因,中国出口市场过分
集中、缺乏出口秩序管理和反倾销协调机制也是诱导因素。因此,应该在
加快各项管理协调机制的同时,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行国际化生产,
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全球化程度,规避反倾销措施。张军(2003)在其一
系列文章中对反倾销战中政府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认为在应对反倾销
的挑战中,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中心,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降低、减
少反倾销的发生及危害。
保障措施方面:张玉卿等(2001)对国际保障措施案例、法律制度和中
国因应对策作了全面分析;王新奎(2003)研究了贸易救济、争端解决机制
和市场准入承诺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之间的关系;张汉林等(2003)阐释了
保障措施的基本原理及其立法,对保障措施争端典型案例作了详细分析,
从中国现行立法及其调整出发,研究了中国运用保障措施的策略;杨国华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2004)对中国入世第一案一一美国钢铁保障措施案从争端解决谅解的磋
商、专家组阶段和上诉审议阶段等法律程序作了详尽的评述。
技术贸易壁垒方面:张海东(2004)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得以形成的
基本经济学依据是,通过建立不同于出口国的技术法规与标准、合格评定
程序或卫生检疫措施,迫使出口企业增加成本、降低出口竞争力,从而形
成事实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策是尽快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服务体
系,积极采纳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建立与国外权威认证机构
的互认机制,积极适应WTO有关规定,构筑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保护体系。
张华云(2004)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目前对我国外贸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不利
影响,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经济发展所起到
的积极的促进作用。技术性贸易措施往往是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
序组合配套使用,对于与人的安全、健康等密切相关的要求,往往选用强
制性的技术法规,而对于一般技术指标要求,则可通过自愿性标准,给出
多种可供选择的途径达到预期目标。仲鑫(2001)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无
孔不入,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科技水平的差异导致贸易技术壁垒的强化;关
税的大幅度削减及数量限制的消除使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武
器;消费者对商品的选择性强,对质量要求高,对款式变化敏感,对卫生、
安全指标的要求严格,相应地促使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成为合理合法的存在;
世界贸易组织某些协议中的例外规定给贸易技术壁垒的设置大开方便之
门。
绿色贸易壁垒方面:对于绿色壁垒的研究,在中国经济学界是自20世
纪90年代后期。杨昌举(1999)提出在WTO规则内如何规避绿色壁垒的办法;
李树(2001)讨论了设置绿色壁垒的理论依据及存在价值;冯宗宪(2001)
从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述了政府应发挥的作用;王占伟认为其主
要特点有:绿色技术壁垒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健康,保护环境为出发点,
常具有政府强制性或向强制性方向发展。一国政府按透明度和非歧视性原
则把绿色技术标准转为技术法规,其它国家只能遵守之。绿色技术壁垒往
往从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废旧处理全过程对产品本身及与环境相互作
用进行全面考虑而设置。绿色技术壁垒是动态的,随着人们所生活水平的
提高而趋于扩大提高之势。
知识产权壁垒方面:郑秉秀在《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壁垒》中对知
识产权壁垒进行了定义并简要的分析了它的特性及实施的方式。郑成思、
韩秀成在《知己知彼,打赢知识产权之战》中通过上下两篇分别论述了我
国知识产权法与TRIPS协议之间的差距;以及我国知识产权各方面的现状,
「1一
一_一___一-.-~~~~~~~~~~‘~目
特别指出了发达国家已经利用知识产权在中国市场上筑建“知识产权壁
垒”,而中国产品要想冲出国门必须首先守住国内市场,这就需要国人提
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价值。王新奎,刘光溪在
《WTO与知识产权争端》中,论述并评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知识产权争端案
例,从中可以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构建知识产权壁垒以限制发展中国
家的国际贸易的实践情况及知识产权壁垒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非关税壁垒的大量使用,国内外对
非关税壁垒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创造出许多研究成果,丰富了理论界
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对非关税壁垒的研究仍存在着以下三点的不足:一是研究主要集中在
具体和个别的措施上,而缺乏综合系统的理论分析;二是以政府为主体的
宏观应对方案多,而以政府、企业、行业―“三位为一体”的应对措施
少;三是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
三、文章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本文力求以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为指导,吸收国内外非关税壁垒理论
的合理成分,运用实证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四部分就非关税
壁垒的形式、发展趋势、特点,非关税壁垒的经济学分析,非关税壁垒对
我国外贸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较深入全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了思考建议。
第一部分:非关税贸易壁垒新发展。着重介绍新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主
要内容与特点及WTO规则下非关税壁垒新发展和迅速兴起的原因。
第二部分:非关税壁垒的经济学分析。通过对大、小国假设下非关税
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阐述了非关税壁垒对进出口国的经济影响,并用博
弈论的方法分析了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原因。
第三部分: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分析中国出口产品遭受新
非关税壁垒的现状,进而指出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发展的影响,最后分
析了我国出口产品遭遇非关税壁垒的原因。
第四部分:中国应对非关税壁的对策。通过对中国政府部门,企业和
协会三者地位和作用的探讨,为中国应对非关税壁垒提出对策。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文章综合分析了新形式下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
及其发展的趋势;2、通过模型和博弈论方法分析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
的原因;3、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4、
从政府、企业、协会“三位一体”的角度提出应对非关税壁垒的对策。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NTBs ),是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
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
和手段的总和。NTBS是20世纪70年代新保护主义兴起的产物。在肯尼迪
回合(年)之前,国际间除美国与欧盟曾因农产品的补贴发生
争议外,非关税壁垒所造成的贸易问题并不显著。之后由于非关税壁垒的
效果较关税壁垒更为直接、有效,且实施时通常不为人们所重视、察觉,
因而较不会遭到报复,加之当时按GATT日内瓦回合(1947年)《临时适用
议定书》的规定,给非关税壁垒的存在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因此各缔约方
竞相采取各种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导致了非关税壁垒的泛滥。所以到
肯尼迪回合时,始将非关税措施纳入议题,但因各国对非关税壁垒缺乏谈
判经验,因此这方面除了达成反倾销协议外,其他部分都无成果。到20世
纪70年代,非关税壁垒的数量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而大量增加,据1968
年的资料显示,非关税壁垒的数量约有800多种,因此,在东京回合(1973-
1979年)谈判中第一次大幅度检讨非关税措施。凡是不属于关税形态的贸
易壁垒或措施一律称为非关税壁垒。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非关税壁垒的协
议,试着加以约束和限制。但这些守则中的权利和义务并不适用于GATT所
有的成员国,而仅仅适用于接受守则的成员国。很多发展中成员国认为新
协议的义务过于苛刻,或他们可以得到的利益并不多,致使很多发展中成
员国并未加入这些协议。所以当时对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还是具有很大的局
限性。直至历时8年的乌拉圭回合(年),各国间的谈判终于取
得了显著的成效,使“东京回合守则”中的多数内容被纳入到多边贸易规
则的总框架中。虽然经过上述过程,非关税壁垒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约束,
但进入90年代后,由于非关税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世界贸易组织的认可,
因此,NTBS又以其灵活、隐蔽、有效等特点,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并表现
出各种各样的形式,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战略武器。非关
税壁垒的广泛存在阻碍了了各国经济贸易的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基础薄弱
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影响尤为严重。基于这个原因,就有必要对
非关税壁垒的新形式、特点、发展趋势及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一、传统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非关税措施与关税措施相比,体现出较大的灵活性、针对性和隐蔽性,
能够针对外国企业的竞争为本国企业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保护,加之世
界整体关税水平己大幅度降低,这些因素都极大的刺激着非关税壁垒的发
展。据统计,NTBS的种类,在20世纪60年末有850余种,70年末是900
余种,90年初达到1000多种,20世纪末更是激增到2500多种,到21世
纪初,这一增长趋势也将不会减弱。
(一)非关税壁垒的种类
非关税壁垒数量繁多,形式各异,为便于对某种或一组非关税贸易壁
垒的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从非关税制定的主体来,可以分为内生性非关税壁垒和外生性非关税
壁垒两大类。前者是指所有本国政府设立的,影响与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
非关税壁垒;后者是指所有外国政府设立的,影响与限制本国商品进口的
非关税壁垒。
从影响方式与程度上看,它可以分为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间接性的
非关税壁垒、和溢出性非关税壁垒三类。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进口国
直接规定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或通过施加压力迫使出口国自觉限制其
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如许可证、配额等。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是指进
口国通过制定各种严格的规章、条例及措施,间接的影响商品进口的非关
税壁垒。如贸易性投资措施,技术标准和水平等。溢出性非关税壁垒是指
进口国的政策一般来说并不是出于贸易政策上的动机,然而由于溢出效应
对商品或服务的贸易产生了副作用。如工业和结构政策、外汇平衡措施等。
其中直接性非关税壁垒对进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明显。间接性的非关税壁垒
作用的影响比较隐蔽,间接影响进口贸易。溢出性的非关税壁垒一般并不
是出于要限制进口贸易的政策,但事实上起到了限制进口的作用。
从非关税壁垒的作用机制看,较为权威的有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所
做的七类区分,分别为价格控制措施、技术性壁垒、数量控制措施、与进
口有关的非关税壁垒、财政金融措施、自动许可措施、垄断措施等。详见
表1一to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表1一1七类非关税壁垒
┌─────┬──────────────────────────┐
│非关税壁垒│具体措施

├─────┼──────────────────────────┤
│与进口有关│关税附加费、额外收费、对进口产品征收的国内税收

│的非关税壁│

├─────┼──────────────────────────┤
│价格控制措│管理定价、最低限价、海关估价制、反倾销、反补贴

├─────┼──────────────────────────┤
│财政金融措│进口押金制、提前支付要求、多重汇率、支付延迟、外汇管│
│施

├─────┼──────────────────────────┤
│自动许可措│自动许可证、提前监管

├─────┼──────────────────────────┤
│数量控制措│非自动许可证包括提前授权、配额、禁令、出口限制安排、│
│施
│企业特别具体限制、保障措施

├─────┼──────────────────────────┤
│垄断措施
│专营、指定进口、强迫性国内服务、歧视性政府采购

├─────┼──────────────────────────┤
│技术性措施│技术法规、装运前检验、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特别海│

│关程序、使用过的产品的返回义务、循环利用的义务、包装│

│标签要求绿色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检验措施

└─────┴──────────────────────────┘
(二)传统非关税壁垒的特征
第一、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针对性。一般说来,
各国关税措施的制定和税率的调整往往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具有
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关税在实施过程中还受到最惠国待遇条款
的约束,从有协定的国家进口的同种商品适用同样的税率,因而较难在税
率上作灵活调整。但在制定和实施非关税壁垒措施上,通常采用行政的程
序,过程迅速,手续简单,制定国可以根据不同的国家作出调整,因而具
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非关税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一国的关税税
率一旦确定之后,往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公布于世,出口国企业比较容易
获得有关信息。但是,一些非关税壁垒措施往往不公开,或者规定极为繁
琐复杂的标准和手续,使出口商难以对付和适应。同时,一些国家往往针
对某个国家采取相应的限制性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结果大大增强了非关税
壁垒的差别性和歧视性。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二、习卜关税壁垒的新形式及发展趋势
(一)“两反一保”措施
1.“两反一保”主要内容
“两反一保”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的简称,是临时性的WTO
贸易救济措施。按照《GATT1994》规则的规定,当进口产品以倾销方式、
补贴方式和数量扩张方式,对进口成员方同类产品或直接竞争产品的产业
造成损害或威胁或阻碍时,允许进口成员方政府分别采取反倾销措施、反
补贴措施和保障措施,以消除或减轻这种损害或损害威胁或阻碍,保护产
业的安全,维护市场正常的贸易秩序。
(1)反倾销。倾销是指在正常贸易中一国向另一国出口某一产品的价
格低于正常价值(有时甚至低于成本)。由于倾销被认为是一种价格歧视的
体现,世界各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来自其它国家的倾销行为予以反对
和禁止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反倾销。而反倾销壁垒,就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
进口的手段。由于WTO的有关协议允许各成员国采取反倾销措施,于是各
成员国纷纷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合法有效地开展反倾销调查。在
反倾销法律法规方面,自1904年加拿大首先颁布反倾销法以来,新西兰、
美国、日本、欧盟等也先后颁布了自己的反倾销法。如美国就有诸多法律,
除了《反倾销法》外,还有《购买美国产品法》、《综合贸易法》、“超级301
条款”等等。反倾销的最初目的是在于抵制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行为,消
除价格歧视,但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程度的白日化,使反倾销带上了浓重的
贸易保护色彩,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障碍。
(2)反补贴措施。补贴是指一国政府或任何一个公共机构对本国的进
口替代品或出口品提供财政支持。在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
将补贴分为三大类:禁止的补贴(又称“红区”)、可申诉的补贴(又称“黄
区”)、不能申诉的补贴(又称“绿区”)。由于补贴可能会使受补贴的产品
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因而很多国家纷纷采取反补贴
措施进行规避。反补贴措施是指一国实施补贴措施而受害的另一国采取的
一系列补救措施。反补贴措施对国际贸易具有双重影响,如若合理使用则
可以维护国际贸易的正常秩序,而过度使用便会成为限制他国商品进口的
壁垒。
(3)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指当一国的某种进口产品急剧增加,对进
口国国内同类产品或类似产品的生产带来严重损害或重大威胁时,进口国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政府可以对该进口产品实行高关税或进口配额等限制手段,以达到保护国
内工业和农业的目的。而且进口国在实施保障措施时不管出口产品是否存
在倾销或补贴,也就是说即使产品的贸易竞争是公平的,进口国也可以采
取保障措施。由于这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符合WTO的国际规则,因而一些
发达国家常常借助保障措施对它国产品的进口进行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
非关税壁垒。保障措施的实施主要有以下四种方式:WTO一般性保障措施、
关于农产品的特别保障措施、关于纺织品与服装的过渡期保障措施、针对
中国的特殊保障措施。
发达国家“两反一保”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使用反倾销法最频繁的国家之一。美国的反倾销法规定:
若外国一种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以低于“公平价格”销售,而且这种低于
公平价格的销售对美国有关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构成实质性损害
威胁的,那么此种销售即视为倾销。反补贴是另一种进口限制措施,它规
定:进口商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出口国给予的任何形式的补贴,并由此对
美国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美国将在调查、
裁定的基础上作出征收反补贴税、限制进口等反补贴措施。这两种措施实
施的依据来源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1979《贸易协定法》、1988《综合
贸易与竞争法》中的相关条款。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在实施程序方面相类
似,主要差别在于:一是反倾销的重点是出口企业,而反补贴调查的重点
是出口国政府;二是反倾销调查时间表也比反补贴调查长。此外,2005年
7月27日,美国国会众议院还通过了《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关于反补
贴的修改,授权美国反补贴法适用来自非市场经济体,虽然目前这项措施
还未正式启动但也是大势所趋。
美国的保障制度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市场经济国家适用的保障制度一
一美国贸易法中的201条款,该条款规定,如果国内产业认为他们受到大
量外国进口的损害或威胁,就可启动保障措施来紧急限制进口;另一类是
针对中国的特别保障条款―美国贸易法中的421-423节,其立法依据是
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协议以及中国入世议定书中的特定产品过渡性
保障机制。
欧盟是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频繁使用反倾销措施者。欧盟现行反
倾销措施主要依据97/2026号条例即《欧盟反倾销条例》。条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例规定进入欧共体的产品如果出口价格低于欧盟近似产品的正常价格、对
欧共体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损害威胁或妨碍相关工业的建立、前者
和后者存在因果关系、损害欧共体共同利益,经规定程序调查核实,则认
定为倾销并实施反倾销措施。除对进口成品实施反倾销限制外,欧盟还对
为规避反倾销税的“来件装配”、“来料加工”等组装加工经营行为进行
反倾销立法,这样就把反倾销税的征收扩大到从欧共体外进口零部件在欧
共体内装配加工的产品方面。欧盟的反补贴实施的依据是2026/97条例,
据条例的规定,对进口的补贴产品采取反补贴措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要件:
①存在可采取反补贴措施的补贴;②存在损害;③存在欧共体利益要求
进行干预。目前遭欧盟反倾销指控较多的产品为:化工品和化工材料、机
械、钢铁、办公设备和消费类电子产品;被征收反倾销税的主要国家和地
区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区。欧盟反补贴涉及的领域主要是鞋和钢
铁。欧盟的反补贴措施己不是重要的限制进口措施,主要针对美、日两国。
欧盟作为一个强大的经济组织,在推行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同样也
需要对本国的特定产业提供贸易保护。因此,在欧盟的贸易保护法律体系
中,保障措施制度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市场经济国家,欧盟
统一适用3285/94号条例。在采取救济的形式除了临时保障措施和正式保
障措施之外还有监管措施。与美国一样,欧盟的保障措施制度也因适用的
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对市场经济国家(除纺织品外)适用3285/94号条
例,而针对中国则适用适用427/2003号条例―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过渡
性保障机制。
日本利用GATT1994年第6条及WTO反倾销、补贴和反补贴协议,对进
口商品设立价格壁垒,以削弱其市场竞争力。日本的《海关关税法》第9
条中制定了专门的反倾销条款,日本内阁公布了《反倾销和反补贴法令》,
1986年12月还通过了《关于反倾销和反补贴程序的说明》,三者构成日本
的反倾销法律体系。
此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日本采取了两套并行的立法,如果采取提高
关税的措施,则依照((关税定率法》第9条以及《关于紧急关税的政令》
的规定进行:如果采取限制数量等措施,则依照《外汇法》以及《进口贸
易管理令》的规定进行。
.“两反一保”发展趋势
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是世界贸易组织赋予缔约国抵制不公平贸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易行为或保护本国工业免受进口产品冲击的合法手段。但许多WTO成员却
都想以此来阻拦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使得贸易救济措施的使用超出了
维护公平贸易和避免产业遭受严重损害的范围,从而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以下将分别阐述三种贸易救济措施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
(1)反倾销措施将继续长期存在并且有强化和延伸的趋势
第一、反倾销措施成为当代贸易壁垒的主导。反倾销作为WTO条约的
组成部分,由于形式合法且易于实施,加之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和传统非
关税壁垒的削弱,反倾销措施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的青睐。目前,反倾销
已经成为一股国际浪潮,不断蔓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反
倾销案件急剧增长,1980年全世界的反倾销调查仅有76起,到2001年,
达到366起。2002年反倾销调查有所回落共有276起,但仍高于年平均270
起的水平。从总的趋势看,全球反倾销立案数量呈波浪上升趋势。
第二、发展中国家成为反倾销的主角。伴随着发展中国家不断加入贸
易壁垒实施国的队伍,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反倾销的主角。在20世纪90
年代以前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是反倾销措施的主要发起国,他
们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占全世界反倾销案件总数99,但到了90年代初期,
发展中国家的立案数迅速增加,据WTO统计数据表明在2003年,欧盟、美
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提出的反倾销案件占全球总数己不足巧%,而印度、
巴西、南非、阿根廷和墨西哥发起的反倾销案件数占全球总数的37%以上。
此外,世界银行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2004》中指出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之间倾销与反倾销争端己经成为反倾销案件的主流,至2003年底,60
%以上的反倾销调查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起的,其中主要发起国集中
在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少数国家,这将是未来全球反倾销争端的显著特征。
第三、反倾销指控产品范围广泛。反倾销指控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
涉及到从初级产品到高新技术产品的所有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遭受反倾
销的产品不尽相同。近年来金属制品、化工产品、塑料及橡胶制品、电子
产品、纺织品和纸制品成为反倾销的重点,占全球反倾销总数的80%以上。
其中化工和钢铁产品仍将是反倾销的重要对象。
第四、由单纯的价格反倾销过渡到价格与数量并重的反倾销措施。传
统的倾销几乎都以低价格作为依据,然而从近年来反倾销措施的实施情况
来看,已经逐渐向数量和价格并重过渡。这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发展中国
家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成本也伴
随着增加;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劳动生产率以及追赶型国家竞争战略的
发展,使得各国普遍开始追求出口商品的数量型扩张战略。目前,国际反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倾销立案中每年有大约1/3的案件被归于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出口所引起的
数量反倾销案例,这种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反规避一一反倾销的延伸。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欧美为代表
的发达国家纷纷修改其反倾销法,增加了规避和反规避的内容。规避是反
倾销的产物,而反规避是反倾销的延伸。欧美反规避措施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反规避措施的补充使得反倾销法的适用范围扩大,从修订前的主要针
对贸易领域不公平竞争行为,扩展到投资和生产等领域;二是反规避措施
的涉及面也在不断扩大。这给众多非欧美的国家贸易、生产和投资活动产
生了重大影响。此外,反规避调查的成功率较高,以我国为例,我国加入
世贸组织至今,共遭到14起反规避调查:2002年2起、2003年1起、2004
年6起、月初5起,在14起案件中,有9起己经结案,8起
征收了反倾销税,反规避调查最终征税的成功率为88.9%.
(2)保障措施日益增强和发展
保障措施作为救济产业损害、平衡贸易利益的重要贸易政策手段,其
作用日益增强,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起的保障措施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的
趋势,如1999年保障措施的立案数为15起,到2002年则跃升到34起,
增长一倍多;二是使用保障措施的国家和产品相对集中。美国、印度,智
利等国是运用保障措施最为频繁的成员,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国家提起的
案件占案件总数的26. 1。在所针对的产品方面,保障措施主要是集中在
农产品、化工和钢铁;三是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保障措施使用
者的行列中如土耳其、萨尔瓦多、委内瑞拉、摩洛哥等。可以预见,随着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WTO成员对保障措施规则的更透彻理解,《保
障措施协议》关于报复权的局限性,使得在今后几年中保障措施的运用肯
定还会增加。同时,针对保障措施案而向WTO提交争端解决机构的数量也
会随之增加。
此外,“特保条款”是针对中国的保障措施,相对于其它一般性数量保
障措施而言,具有“无逐年放宽制额度、无限期制裁等特点”。它对中国的
影响日益严重。如2002年8月印度和美国相继对我国发起缝纫机针、座椅
升降装置、轴承制动器等三起特别保障措施。
(3)反补贴措施的逐渐兴起
虽然目前反补贴调查还不及反倾销措施在世界的影响大(自WTO成立
起至2003年底,全世界共发起反补贴调查128起,这比反倾销调查数目少
得多),但是对被调查国的外贸出口产生的损害并不亚于反倾销措施,有时
更胜于反倾销措施,这是因为倾销是一种个别、微观的现象,补贴则往往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带有宽泛、宏观的特点,如果一国对另一国实施反补贴调查,那么它涉及
的面就是一个行业或者数个行业,而且政府的行为也将成为调查规制的对
象。同时,如果反补贴调查成功的话,其它国家也将争先效仿。这严重的
影响涉案企业的竞争力。
一般来说,反补贴调查主要是针对“市场经济国家’,,但随着贸易保护
主义的抬头,已经有些国家把矛头指向了“非市场经济国家”,并希望通过
立法来使之合法化。如日,美国国会议员提出一项新议案,
要求修订美国现行的反补贴法,对市场经济和非市场经济一视同仁,对中
国等国家补贴出口的做法进行反击。该项议案是由美国参、众两院,共和、
民主两党议员共同提出的,议案的名称为《2005年停止海外补贴议案》
(SOS)。
(二)技术壁垒措施
技术壁垒形式
技术壁垒(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
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
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技术性壁
垒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TBT是指WTO框架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中规定的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广义的TBT是指所有影响
贸易的技术性措施,它不仅包括《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内容,还涵盖
了 WTO《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SPS),《知识产权协议》(TRIPS),
以及(KKK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的关于动植物卫生检疫规定、绿色壁垒
和信息技术壁垒等内容。此外它还包括WTO之外的,由国际社会签署的与
环境、资源、劳工标准等有关的国际条约中与贸易有关的内容。现今国际
贸易中讲的TBT主要是指广义的TBT。下面分别介绍技术贸易壁垒的几种主
要形式:
(1)技术标准壁垒。指一国通过垄断的技术标准优势筑成了另一国外
贸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技术标准壁垒己经成为重
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达国家通过标准设置贸易壁垒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如委内瑞拉和巴西与美国关于汽油标准的纠纷案等等。
(2)技术法规壁垒。指通过规定产品特性或与其有关的工艺和生产方
法的强制性规范文件来限制他国进口的一种贸易壁垒。
(3)合格评定程序壁垒。合格评定程序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
中TBT协议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本身具有积极的意义,有利于提高生产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效率和推动国家贸易的发展。但是,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严格而又繁杂的合
格评定程序来限制他国商品进口的措施已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大壁
垒。
(4)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随着经济发展、人
类进步而产生,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福利。但由于各国采用的检
疫方法存在着一定差异或不一致,抑或出于贸易保护的目的,从而影响到
特定商品的出口,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2.发达国家技术壁垒措施
美国主要通过严格法规、强制认证和苛刻检疫来强化对进口商品的技
术性贸易限制。在药品方面,FDA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制定了相应的法
规,该法规对各种药物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试验的方法等都逐一进
行了规定,就连非处方销售的药品和器械上的警告词句都作了具体规定。
美国对进口商品还专门制定了各种法律条例,与FDA有关的法律包括《食
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公平包装和标签法》、
《婴儿药法》、《茶叶进口法)}、《婴儿食品法))等。对进口食品的管理,
除了市场抽样外,主要在口岸检验,不合要求的将被扣留,然后以改进、
退回或销毁等方式处理。
对于工业产品,美国主要采取合格评定中的认证管理措施,目前美国
有55种认证体系,如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军用MIL、电磁兼容FCC、质
量管理工S09000等。未经安全质量认证的产品将难于进入美国市场。为了
保护环境和维护本国生态安全,近年来美国增加了环境、生态保护方面的
认证和检疫措施,如美国于1988年开始实行“能源之星”的绿色标志,1998
年9月11日起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必须经过热处
理、熏蒸处理并附有CIQ检疫证书:,否则禁止入境。美国还明令禁止利用
干草、稻草、谷糠作为进口商品的内外包装或填充材料。
此外,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环境保
护局、联邦贸易委员会、商业部、能源效率标准局等都各自颁布法规,包
括《联邦危险品法》、《家庭冷藏法》等。对电子产品的进口限制规定主
要有《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植物检疫最重要的联邦法律有《植
物检疫法》、《联邦植物虫害法》、.《动物福利法》。有些条例是专门针
对输出国或商品而制定的,如制定等级、尺寸、质量和成熟度与输出国农
产品不同的标准等。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欧盟采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三种手段作为其主要技
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即有统一的欧盟指令、欧洲标准和统一认证体系,又
有成员国各自拟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就使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复杂而且严密。
在欧盟技术法规体系中,指令占有主导地位,欧盟绝大多数产品的技
术立法都是以指令形式发布,很少部分是以条例或决定、决议等形式出现。
例如:欧共体指令/EEC规定采用转基因的大豆和玉米生产的食品
中和食品成分应在标签上明示标识,且要求在欧共体内流通的转基因产品
必须就其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进行评估等;欧盟/EC指令规定,
对三岁以下儿童使用的与口接触的玩具以及儿童用品(如婴儿奶嘴、出牙
器等)中的PVC(聚氯乙烯)中增塑剂含量进行限制,要求PVC中所含六种
苯二甲酸酷类物质(DEHP, DINP, DNOP, DBP, DIDP, BBP),总含量不超过
0.1%0 2000年欧盟委员会先后发布了24, 42, 48, 57, 58/EC号指令,规
定了在欧盟各成员国内流通的谷物、动物源食品及某些植物产品(包括水
果和蔬菜)、粮谷及动物饮料中农药最高残留的最高限量,超过者禁止销售
和进口。
欧洲标准是欧共体技术贸易壁垒的第二类重要手段。欧盟各成员国由
于经济、技术实力普遍较强,尤其是对产品的环境标准要求,让一般发展
中国家望尘莫及。欧盟各国还各有其严格标准,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
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从总体来看,要进入欧盟市场的产品必须至少达到三
个条件之一,即:①符合欧洲标准EN,取得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认证标志;
②与人身安全有关的产品,要取得欧盟安全认证标志CE;③进人欧盟市场
的产品厂商,要取得IS09000合格证书。同时,欧盟还明确要求进人欧盟市
场的产品凡涉及欧盟指令的,必须符合指令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认证,才
允许在欧洲统一市场流通。
体系认证或产品认证等合格评定程序,是欧盟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第
三类手段。欧盟对出口到欧共体的肉类、水产品等产地要求事先进行严格
的审查注册,未经注册的不得将其产品出口到欧盟所有成员国。欧盟目前
关于机电产品、家用电器、玩具等17个协调指令己陆续开始强制执行,凡
指令范围内的产品必须通过规定的合格评定程序,进行CE认证,合格的加
贴CE标志,否则不允许在欧盟市场销售。针对不同产品和要求,欧盟现有
9种统一的认证体系,譬如安全认证、环保认证、质量认证等。
(3)日本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日本在WTO成立后,利用WTOTBT, SPS等协议,首先在国内建立
完善食品卫生法、药物法、植物保护法、动物病疫控制法、检疫法等技术
性贸易保护的法律体系。通过这些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实现其貌似自由
开放,实为限制约束的进口贸易保护目的。同时,日本凭借本国先进的技
术水平和较高的生活水准,对进口工业生产品和农业产品,在有关健康、
卫生、包装、标签等方面提出严格的要求和审核程序,表面上对国内产品、
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统一,实际上对国外进口商品,特别是对从发展中国
家进口商品形成贸易障碍。日本的国内标准,例如iIS,往往高于国际标准,
客观上为进口商品的达标审核和标记互认形成壁垒。
3.技术贸易壁垒(丁BT)发展趋势
(1) TBT实施越来越频繁且表现形式极其多样
根据WTO的规定,技术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法性,因此西方
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国内市场纷纷通过立法和制定严格的法规、标准来限
制进口。据统计,当今世界贸易壁垒的80%来自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在
20世纪70年代这一比例仅为10%--30%。技术行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极具
广泛性,涉及国际或区域性协议、国家法律、法令、规定、要求、指南、
准则、程序等强制性措施,也包括非政府组织等制定狭义的自愿性措施等
方面。
(2) TBT涵盖范围日趋广泛,仿效、扩散效应越来越明显
时至今日,TBT涵盖范围广泛,从产品范围看,TBT不仅涉及与人类健
康有关的资源等初级产品,而且牵涉到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制成品,并且从
传统产品发展到高新技术产品;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
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以及使用后的回收处理等各个环节;从领
域看,TBT从生产领域开始,逐渐扩张至贸易领域,从有形商品扩张到金融、
信息等服务以及投资、知识产权和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TBT措施影响贸易较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措施更为深远和广泛,许多
TBT措施可能直接导致限制甚至禁止进口。同时,TBT措施往往较易产生扩
散效应,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甚至全球,从某一产品实施技术性壁垒,波及
相关的所有产品。并且,在TBT的实践中,一国实施的TBT也较易引起他
国的效仿。如日,欧盟理事会以中国舟山冻虾氯霉素含量
超标为由,决定暂停进口产自中国的供人或动物消费的动物源产品,禁令
由虾仁扩大到所有动物及含有动物成分的产品达100多种。欧盟的这一措
施很快引起匈牙利和俄罗斯等国的效仿。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3) TBT随着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呈水涨船高的趋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可以造福人类,但同时也为发达国家制定
苛刻的技术准提供保证。因此,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
深入,新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将不断涌现。科技进步使检测设备、手段、
方法更加先进,一些发达国家运用TBT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对进口产品的
标准规定越来越细,要求也越来越高。例如,日本对中国大米的农药残留
量,从原来的65项检测指标增加到104项;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测指标从
原来的72项增加到现在的134项。
(4) TBT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仍将以发达国家为主
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基础和技术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差异较为明
显,因而许多国际标准的制定主要还是由发达国家来完成。而且,除了现
有的的贸易方式和贸易领域外,发达国家还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随社会经济
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断发展的新领域,比如新出现的电子商务。由于WTO规
则对金融以及信息服务涉及不多,存在规则制定的空间,同时发展中国家
的水平较低,发达国家将会把这些问题带入到WTO的磋商机制中去,这将
是未来的趋势。
(5) TBT与环境保护日益密切
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生产和消费活动的规模,增加了自然资源的消
耗和废物的排放,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为了保护环境,发展可持续经济,
国际组织纷纷出台国际环境公约,各国也制定了有关环保的技术标准。现
今,贸易与环境己经成为WTO谈判的主要议题,WTO有关协议中的环境条款
在促进国际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同时,也为成员国实施贸易保护提供了
借口。例如2002年以来,欧盟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环保生态标准,
对纺织品、纸张等工业制成品的原料和成品中有毒有害的物质的含量或释
放做出了严格限定,对加工工艺等提出了严格要求。
(三)绿色壁垒措施
1.绿色壁垒形式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自然生
态和人类健康为借口,通过立法,制定苛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从而限制
外国产品的进口。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六种:
(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一些发达国家出于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
制定一系列限制进口的环境标准,对可能造成生态环境威胁或破坏的进口
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如美国曾对原油和某些进口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石油化工制品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税率比国内同类产品高出3.5美分/桶。
(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由于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据垄断地位,因此
它们通常以保护环境为名,通过立法制定一系列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法
规,来限制一些发展中国家产品的进口。如欧盟1998年制定了ASOUN9000
标准,对我国的对欧贸易产生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3)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根据有关的环境标准和法规,由
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依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复印在产品
或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从研发到使用后回收都符合环
境保护的要求。绿色环境标志制度一方面提高了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另一
方面也使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市场增添了一层保护网。如欧盟的“EU”制
度,日本的“生态标志制度”。
(4)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制度要求包装材料要能够节约资源、用
后易回收且不污染环境。但现今以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措施。
如月麦要求所有进口的啤酒、矿泉水和饮料一律使用可再装的容器,否则
拒绝进口;1998年美国农业部签署一个法令要求来自中国的木包装,必须
有检验和检疫标志,否则不予进口。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免受
毒素、微生物、污染物、添加剂等影响,而对产品是否含有毒素、微生物、
污染物、添加剂等进行卫生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虽然WTO
要求成员国政府在实施该措施时要以非歧视、透明的、科学的方式制定标
准,但各国仍有很大的自由度,因而,发达国家常常以此作为控制发展中
国家出口的工具。如1997年欧盟对伊朗的开心果禁止出口案等。
(6)绿色补贴制度。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生产企业必须把保护环境
和资源的费用内在化,而发展中国家的多数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的
费用,因此,政府为了鼓励绿色产品的出口就对其进行补贴。发达国家认
为发展中国家的“补贴”制度违反了 GATT和WTO的规定,因而以此限制其
产品的进口。
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措施
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美国是较早建立环境标准体系的国家之一。美
国除了要求进口商品满足工S09000系列标准体系外,还通过立法手段,制定
严格的强制性技术限制。如美国为了保护国内汽车工业,在《空气净化法》、
《防污染法》和《噪声控制法》等法规中都规定了严格的技术标准,从而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把达不到标准的汽车都挡在美国市场之外。
在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方面。美国对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旺盛,
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的环保要求也很高。美国于1975年开始实施国家药物
残留计划(NRP),要求动物在屠宰前检查杀虫剂、重金属、激素和抗生素
的残留;1982年建立了《避免动物源性食品药物残留数据库》,供兽医和
养殖者查询。此外,美国的《食品、农药和化妆品法》、《联邦有毒物质
法》等法规,也对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容许量制定了标准。
在绿色环境标志方面。1988年美国就开始实行绿色标签制度,有36个
州联合立法,在塑料制品、包装袋、容器上使用绿色标志。美国的绿色标
签制度除了对进口产品进行选择时会综合考虑“环境影响的重要性”、“降
低环境影响的可能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外,同时还聘用世界一流的检测和
认证机构对产品进行检测,符合要求的产品才授予使用标志的权利。虽然
绿色标志属于自愿性行为,但随着人们对环保、健康要求的提高,它己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国外生产者为了争夺美国市场,
就不得不为申请绿色标志而承担多余的成本。所以,绿色标志己成为美国
限制国外产品进口的一种非关税的绿色壁垒。
在绿色包装制度方面。绿色包装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为了能节约资源、
减少包装废弃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在绿色包装制度方面,美国也制定了
相应的法规,但作法与欧盟其它国家不同。美国的包装法规是在美国联邦
政府关于包装废弃物的指导下,每个州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
法规,如1971年,华盛顿州通过的《控制乱丢废物法令》,1972年,俄勒冈
州通过了第一个强制性的软饮料和啤酒容器实行押金的法令。此外,为了
保护消费者的安全,美国的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和消费品安全委员会都对产
品的包装做了详细的规定。
其它绿色规定。至今,美国有关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的法规及其修
正案有十几部,在这些法规中,对贸易有较为显著影响的主要是有关濒危
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方面的法规。如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濒危物种法》,
对该法中规定的物种,作出禁止进出口的规定。
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欧盟的科技水平较高,出于技术垄断的地位。
它制定的许多绿色技术标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短期内是难于达到的,因
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欧盟市场之外。1996年,欧盟启动
了工S014000的环境管理系统,要求进入欧盟国家的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
销售、使用、以及最后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1998年,欧盟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还制定了ASOUN9000标准,规定更加全面,以消费品为主,涵盖了26大种
类。
在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方面。欧盟对食品的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也提出
了很高的要求,建立了严格的动植物、食品卫生检疫制度。如欧盟对在食
品中残留的22种主要农药制定了新的最高残留限量,即从严控制农药在食
品中的残留限量。同时,欧盟的许多成员国还对进口产品的兽药含量和食
品中的微生物都规定了最大允许量。
在绿色环境标志方面。1992年5月欧盟正式实施所谓“生态标签”制
度,并于1993年7月推出了欧洲环境标志。凡有此标志的持有者,才可在
欧盟成员国自由通行。1993年3月,欧盟又作出决定,要求贴有环境标志
的产品再增加两种,即纤维、服装和鞋类,从而使1993年欧盟所规定需贴
有环境标志的产品由12种增至14种。绿色标志已经成为各国产品在欧盟
市场上的“绿色通行证’夕。一方面,它为环境保护产品给予了充分肯定;另
一方面,一些苛刻的要求,不仅增加了生产企业的成本,还提高了产品进
入欧盟市场的门槛。
在绿色包装制度方面。欧盟不仅在整体上制定了绿色包装制度,而且
各国也根据自己的要求,采取不同的计划,制定不同的法规。如1991年,
欧盟颁布有关包装、包装废弃物指令。1992年12月,欧盟议会又通过了相
关指令(94/62/EC),为包装材料及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制定了目标;而
德国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于1986年制定了《废物回收与处理法案》,
1993年通过了《德国包装废弃物处理的法令》,分别对废弃物回收和产品的
包装作出了相关的规定。
其它绿色规定。1992年5月,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保护自然栖息地和野
生动植物保护法;同时,为履行《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92
年,欧盟立法限制和控制濒危动植物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其进口需要有
进出口的许可证。
在绿色技术标准方面。日本凭借本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在环保的名义
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绿色技术标准对国外产品进行严格的限制。
如日本国会制定和通过了《大气污染控制法》,该法对烟尘排放设施的限制
规定和机动车辆废气排放最高限量标准对有关产品的生产、贸易和进口有
明显的影响。
在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方面。日本对食品、药品的安全指标十分敏感、
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如日本制定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了《农药管理法》、《药局方》等法规,对农药残留进行严格的规定。
在绿色环境标志方面。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
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
合环保要求,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均无损害。目前,日本的环境标志达
到2500多种。这为日本利用环境标志限制进口商品提供了依据。
在绿色包装制度方面。日本分别于1991年、1992年、1993年颁布并
强制推行《包装物回收条例》、《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能源保护和促
进回收法》等,要求产品的包装必须利于回收处理且不能对环境产生污染。
其它绿色规定。日本为了保护动植物的自然资源尤其是野生动物制定
了多部法律。具有代表性的有《野生动物保护及狩猎法》、《特殊鸟类转让
法》、《自然环境保全法》等。此外,日本还参加多项有关保护动植物自然
资源的国际公约,并制定相关的国内法规执行这些公约。这些规定在一定
程度上对有关产品的贸易和进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
绿色壁垒发展趋势
(1)一些自愿性措施呈现出向强制性法规方向转化的趋势
标准本身一般不具有强制约束力,但标准一旦被法规应用,便使得
各种绿色技术措施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变成贸易保护的工具。工5014000,
各种环境标志认证、HACCP认证等都属于自愿性的措施,以生产者自愿为原
则决定是否申请认证。但近年来,一些自愿性的措施呈现出向强制性法规
方向转化的趋势。如美国规定自日起,所有对美国出口的
水产品的生产企业必须建立并运行HACCP,就此将HACCP从原来的生产企业
自发的安全卫生控制行为演变成官方对食品安全性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2)产品质量检查不断升级,安全卫生控制指标日趋严格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贸易需求的变化,各国不断修订和更新标准,
使得标准变动频率越来越快。如日本政府宣布,将用3年时间新设约200
种农药残留标准,2006年后,将全面禁止含有未设定标准农药的进口农产
品的流通;近年来,欧盟对农药与兽药的使用限制越来越严格,1999年对
进口动物源性产品含抗生素的检验标准是5ppb, 2001年提高到lppb,超过
这个标准就要做退货处理。
(3)推行国内PPM,标准越来越成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有效工具
按产品生命周期来划分,有不同类型的环境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周
围环境标准、排放标准和加工生产标准(PPM,)标准。PPM。标准就是通过
规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所允许采用的技术和标准化规范,对产品的生产过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程进行管制。在原先的WTO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条款以及各国的国内法规中
更多关注的是对最终产品本身制定标准,而不管这种产品是如何被加工、
生产制造出来的。因而,绿色贸易壁垒主要表现为对产品本身品质采取贸
易行动。因此,更多的是通过前三种类型标准的制定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
的。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更加关注的是产品的加工生产方
法(PPM,)标准。由进口国政府部门对出口国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加工方
式的安全卫生提出具体要求并以此进行检查、认可或注册已经越来越成为
一些国家常用的绿色贸易壁垒手法。目前,PPM。标准与环境标志挂钩的倾
向已越来越明显。
(四)复合型贸易壁垒
复合型技术壁垒是复合型贸易壁垒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复合型技术
壁垒是以技术标准和技术专利复合叠加构成的非关税壁垒。加入WTO后,
随着关税的逐步减让,原有的行政手段为主的传统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
以“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知识产权保护”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非关税壁
垒,将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限制进口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
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与原有的行政手段为主的非关税壁垒不
同,复合型技术壁垒是以技术实力和技术水平作为支撑条件,进而形成更
加强有力的非关税壁垒。目前,许多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产业联盟都力
求将自己的专利技术变为标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复合型技
术壁垒实施的领域还不断得到延伸,己经从商品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
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业,成为非关税壁
垒主要组成部分,是各国保护产业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
技术标准与专利的捆绑,是当今世界技术标准发展的重要趋势。由技
术标准和技术专利相互补和叠加形成的复合型技术壁垒正被越来越的发达
国家所使用,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它比起反倾销等措施
更为隐蔽,理由也更为冠冕堂皇。如DVD、彩电、电池、手机等遇到的问题,
均反应了这样的趋势,每类产品、每项标准、每项措施背后的技术成果运
用了大量的专利技术覆盖。欧盟《未来化学品政策战略白皮书》与REACH
制度甚至把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到3万种化学物质的试验数据,构成了
技术含量更高的复合型技术壁垒。
此外,复合型贸易壁垒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通过频频采用交叉的非
关税措施来限制其它国家的出口。如将技术壁垒、反倾销、保障措施甚至
是知识产权保护等混合使用。其直接的目的就是从时间和产品的成本上削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弱对方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为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时间或减少进口量
的增加。以打火机为例,2001年9月间,欧盟根据欧洲一些打火机商提出
的要求,制定了针对中国打火机的贸易技术壁垒CR法规,遭到我国的反对
后,日,欧盟又宣布对中国及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充气打火机
实施反倾销调查,遭受失败后,又使出技术标准来抵制打火机的进口,自
2003年底,先后提出一系列技术壁垒,从火苗高度限制到壳体的防裂防炸
性能要求,再到长途运输中的包装安全问题,中国企业都必须按要求一一
改进。最近几年,欧盟又提出,为了符合标准,生产企业必须配备相应的
计量、检测装置和设备。而这些装置的绝大部分专利,都掌握在欧美企业
手中,这无疑又给出口企业设置了知识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更具有战
略性和进攻性。
(五)社会壁垒
社会壁垒是以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
施。国际上对于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问题
的关注由来已久。相关的国际公约有100多个,包括((男女同工同酬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目前,在社会
壁垒方面颇为引人注目的标准是SA8000, SA8000是社会责任标准体系
(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的简称,是一
种基于国际劳工责任宪章(工LO宪章)、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世界人权宣言
而制定的,以保护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利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
系。尽管SA8000的宗旨是好的,但由于其具有合法性、隐蔽性、和针对性
等特点,在关税和一般非关税壁垒不断被削减的今天,非常容易被贸易保
护主义者所利用,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力工具。
发达国家社会壁垒措施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劳工标准作为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
达到保护本国市场及劳动者的利益,往往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来抵制侵犯
劳工权利的产品进口。如美国1930年关税第307节规定禁止罪犯、强制劳
动生产的产品进入美国,禁止接受刑罚的罪犯、强制劳动或徒工全部或部
分采掘、生产或制造的任何物品进口;1998年,美国《综合贸易竞争法》
对301条款作了广泛的修改,赋予美国贸易代表对国外不合理的立法、政
策或作法进行报复,其中不合理的立法、政策或作法就包括了是否违背了
第一章非关税壁垒新发展
国际公认的工人权利。
此外,1997年10月,美国的民间组织还推出了全球第一个用于第三方
认证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其宗旨是确保供应商供应的商品符合
社会责任的要求。虽然SA8000属于自愿的商业认证,但在企业社会责任运
动盛行的背景下,企业只有通过认证才能赢得市场,这种貌似公平,实际
无奈的民间行为,己经成为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新型非关税措施。
近几年来,欧盟逐渐加强了贸易与劳工之间的联系。2002年1月,欧盟
针对发展中国家改进了普遍优惠计划(GSP):确保尊重核心劳工标准的国
家,关税减少两倍。新计划规定,申请者如能符合国际劳工权利标准,在
WTO规定的基础上其大量产品的关税将减少7%。否则,只减少3.5%。新计划
还规定,“严重而系统”损害核心劳工标准的国家将被排除在所有GSP关
税优惠之外。另外,最不发达的国家如能尊重核心劳工标准,其产品除武
器外,将享受免税待遇。此外,欧盟的GSP还覆盖了大量敏感产品,包括对
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纺织品和农产品。
为了推动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挂钩,欧盟成员国还通过双边及地区
谈判,寻找推动劳工标准的办法。如2002年9月欧盟同非洲、加勒比海及太
平洋沿岸国家集团(ACP)之间进行的谈判,欧盟承诺如果ACP国家承诺更加
关注工人的权利,他们就能获得更多有利的条件,而且,他们能够通过改
善劳工权利,寻求欧盟进一步的技术和金融援助。
2.社会壁垒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竞争的焦点也从经
济领域发展到社会领域,劳工标准等社会问题逐渐受到世界各国及组织的
关注,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把劳工标准纳入多边贸易体制的范围内,同发
展中国家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劳工标准成为新的国际
贸易壁垒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发达国家从三个层面促进了劳工标准应用的日益扩大:第一层面是通
过多边谈判;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末创建国际贸易组织开始,就一
直试图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但由于未获各国批准而失败。随后的关贸
总协定时期内,虽有少数发达国家试图再将劳工标准纳入到总协定的框架,
但由于历史原因及多数缔约方的反对,因而努力也未得逞。WTO成立后,发
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于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的争论更是进入白热
化,在1999年12月的WTO的西雅图会议和2001年11月的多哈会议中发
非关税壁垒的新发展与对策研究
达国家一直试图将劳工标准列入谈判议题,但劳工标准仍被搁浅。无论如
何,发达国家对劳工标准问题的重视不会削弱,它们仍将利用自己在国际
组织中的地位和经济实力进一步推进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进程,从
而更有利于劳工壁垒的实施。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双边谈判,把区域贸易协
定中的劳工标准强加给贸易伙伴,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第一个涉及劳工
权益的贸易协定。2003年,美国总统和美国贸易代表分别与新加坡和智利
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劳工标准纳入了协议的主要内容。此外,美国和欧
盟等西方国家还通过政策优惠和贸易施压相结合的方式,来扩大劳工标准
实施的范围。如美国的普惠制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关税优惠的一个条件是
尊重核心劳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有的发达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