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什么提出要限制海军军备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华盛顿会议上关于法国海军主力舰吨位问题的讨论
下载积分:280
内容提示:华盛顿会议上关于法国海军主力舰吨位问题的讨论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9|
上传日期: 00:06:0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8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华盛顿会议上关于法国海军主力舰吨位问题的讨论
关注微信公众号[转]美国海军“舰队问题演习”以及航母航空兵的发展02
第二章 海军航空兵,;1928
莱特兄弟和其他航空先驱们固然创业较早,美国海军却迟迟没有跟进,直到1908年才对航空事业投之以官方的兴趣。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的发动机不够可靠,飞机的滞空时间也不长。又过了两年,海军才开始实际接触飞行。
1910年末,海军终于开始逐步运用航空兵,这一年的11月14日,尤金&伊利(Eugene Ely,一位为格伦&柯蒂斯Glenn
Curtiss打工的试飞员)从伯明翰号巡洋舰艏部临时搭设的木头平台上成功起飞。柯蒂斯本来担心这次试验一旦失败将有可能危及他向军方出售飞机的计划,这次飞行显然不能算是失败,但也没成功到能够赢得军方大力支持的程度。两个月后的日,伊利从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的甲板上起飞,降落,随后再次起飞。到了3月4日,海军已经对航空兵的潜在价值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一共拨款25000美元购买飞机。关于航空重要性的另一个标志是,华盛顿&埃尔文&钱伯斯(Washington
Irving Chambers)上校在航海局里获得了一个职位,他在1910年的大半时间都非正式地从事航空工作。
在伊利先生成功试飞之后,海航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培训第一批海军飞行员,包括从1911年起为期两年的训练,地点分别在圣迭戈、安纳波利斯、以及纽约州的
Hammondsport――格伦&柯蒂斯开办的航空学校和测试中心所在地。在这批老鸟中有一位名叫约翰&H&陶尔斯(John H.
Towers),他日后将成为海军上将,并在戎马生涯中屡任要职。
同期,布莱德利&费斯克(Bradley
Fiske)少将,一位著名的海军改革家和杰出的枪炮技术发明家于1911年提交了一个用鱼雷机群来保卫菲律宾的计划。毫无悬念的是,他的上司很快就将其束之高阁。费斯克虽然受挫,但仍在此后多年中致力于制造适用的鱼雷机。
随后的进展发生在1914年。年初,旧战列舰密西西比号被选为海军第一艘用于航空作战的测试舰。舰长亨利&穆思定(Henry
Mustin)少校把军舰开到佛罗里达州彭萨科拉,那里有一个专为航空训练设立的全新海军站。4月,一支由威廉&S&西姆斯(William
Sims)少将率领的舰艇支队路经这个海军站,在此期间有命令传来,飞机奉命转场至墨西哥的Tampico,密西西比号(及其载机)则驶向Vera
Cruz(墨西哥海港)。在到达Vera
Cruz外海不久后的4月24日,一架飞机起飞去侦察港口,这也是美国飞机在作战环境下的首次飞行。两支分遣队(指陆上飞机和舰载机)此后的飞行都平淡无奇,6月13日,密西西比号带着全部载机离开墨西哥水域,返回彭萨科拉。
在行政方面,钱伯斯不断申请建立一个航空办公室(Office of
Aeronautics),但始终没有成功,而且他在工作中得到的各方支持也十分薄弱。费斯克显然认为钱伯斯并不能算是一个强有力的海航支持者,1913年12月他用马克&布里斯托尔(Mark
Bristol)上校换下了钱伯斯。按照费斯克的设想,布里斯托尔在军械方面的专长也许能对航空兵有所帮助,但布里斯托尔的表现却是好坏参半。虽然钱伯斯飞行的时间不长,但他总是听取飞行员的意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反过来,布里斯托尔认为冷漠,超然的态度更有利开展工作,他时常无视飞行员的期望,甚至是合理的实践经验。举例来说,飞行员要求用拉进式飞机取代推进式飞机,但布里斯托尔却迟迟不予答复,这一延误导致了多人丧生。然而,布里斯托尔确实设法让航空兵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更大也更为持久的立足之地,这也许不仅仅是出于追求个人晋升的动机。最终,不成熟的航空技术加上海军体制的变更让布里斯托尔的希望落空了,而他也缺乏像此后的航空领袖威廉&莫菲特(William
Moffett)等人那样的个人魅力来挑战这种变革。
在海军航空兵的初创时期,先驱者们遇到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坚实的制度基础。费斯克作为一名航空支持者,固然能轻易革去钱伯斯的小小乌纱。但在布里斯托尔担任海军航空总监(Director
Aeronautics)期间,航空兵仍然没有从统治着海军官僚体系的各个局手中赢得独立的地位。海航缺乏坚实的立足点,使得它很容易受到个人兴趣或偏见的影响,第一任海军作战部长(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CNO)威廉&本森(William S. Benson)的例子就是如此。
1916年,本森上校超越了多位将军(包括费斯克),被选为第一任海军作战部长。原因是在此之前担任这一职务的前身――作战官(Aid for
Operations)的费斯克与海军部长(Secretary of the Navy)约瑟夫斯&丹尼尔斯(Josephus
Daniels)的关系闹得实在太僵了。设立“海军作战部长”一职是为了在海军官僚系统中建立新秩序,也是由于海军内部有很多人认为延续70年的陈旧官僚结构无力筹划并打赢一场战争。
本森在海航形成时期的表现同样是要一分为二来看的。虽然他的传记作者宣称本森对航空很感兴趣,但与其同时代的人并不都这么认为。航空兵的地位在本森任职期间有所弱化,布里斯托尔的“海军航空总监”职位被撤销,他改任的“航空勤务队司令(Commander,
Air Service)”一职也更像是一个位于北卡罗莱纳号战列舰上的指挥职务(注),该舰代替了密西西比号成为航空作战舰。总务委员会(General
Board)的一份批评性质的报告也未能扭转形势。然而,可以用来为本森辩护的事实是,在他的指导下海航于一战期间迅速扩张,战后他也试图建立一支独立的、统一的空军。
注:布里斯托尔此前一直没有满足过彭萨科拉海军站提出的需求,穆思定对此人并无好感。布里斯托尔调职后也来到了彭萨科拉,穆思定又怎会舒服呢?
在美国参战前,陶尔斯和其他在国外担任武官的飞行员曾向华盛顿的官员们报告说欧洲的飞机设计远胜于美国。1916年海航的拨款大大增加,但还没达到许多人的期望值,这是因为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向国会申请的拨款数额远远少于海军提出的要求。1917年4月美国参战后,航空支持者们多年梦寐以求的发展愿望终于实现了。人员训练和物资调拨数字节节高涨,在战争期间一共有超过37000名官兵受训成为飞行员或技术人员。
1917年6月,第一批飞机和飞行员在肯&惠廷(Ken
Whiting)上尉的带领下到达法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海军继续在西欧和意大利组建航空部队,他们需要训练更多的飞行员,需要确定适当的部署位置,需要确定飞机扮演的角色,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便推迟了他们初阵的时间。直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这些航空部队才最终经历实战。对大量地面目标进行的轰炸(主要由陆战队飞行员完成)以及巡逻机实施的25次反潜攻击,这些就是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主要成绩。
在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总务委员会为了考量海军航空兵的地位和潜力,曾经举行过大量的听证会,最杰出的海军飞行员代表,包括穆思定、惠廷和陶尔斯等人都曾上场发言。他们坚信飞机不仅能起支援作用、更能成为一种进攻武器,委员们对此却满腹怀疑(注)。不管总务委员会与海军飞行员在航母角色的问题上有过怎样的分歧,1919年4月总务委员会还是建议将木星号运煤船改装成航母(即后来的兰利号)。
注:最明显的例子是1922年的听证会,当时委员会的怀疑态度接近于敌意。
战后初期最引人注目的事情是陆军准将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试图建立一支独立于陆海军的空军。在1918年12月曾有人就此寻求国会的支持,但以失败告终。
1919年初米切尔从欧洲回国后,便亲自上阵大力游说,乃至口出狂言,宣称各国海军在压倒性的空中力量面前已然完全落伍。此后两年,米切尔及其支持者要求建立独立空军的呼声从未减弱,而他本人也在1919年的总务委员会听证会上亮过相。
在有关航空兵的论战中,海军决定以旧战列舰印第安纳号作为靶舰进行试验,以验证空袭对于设有分隔舱的军舰的效果。对印第安纳号的试验内容包括:从飞机上投下模拟炸弹,随后安放炸药以模拟炸弹在舰上和周边爆炸。海军于日至11月1日举行了上述试验,其本意是对外保密的,然而印第安纳号因炸药爆炸而受创的照片竟然外泄了。米切尔对此善加利用,1921年初他向国会陈述说:“现在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我们已经可以摧毁或击沉任何现有的军舰。”
米切尔在国会的表演导致论战愈演愈烈,海军部长丹尼尔斯于3月1日下令进行新的轰炸试验,目标是旧战列舰衣阿华号和一批原属德国的战争赔偿舰,包括战列舰东弗里斯兰号、轻巡洋舰法兰克福号、雷击舰G-102以及三艘U艇。试验从日开始,第一批被击沉的是U艇。海军飞机在6月29日衣阿华号的试验中出场,对该舰(加装无线电操纵系统,可以航行)进行空中搜索,并用模拟炸弹进行轰炸。7月13日,米切尔亲自带队进攻G-102,20分钟就击沉该舰。7月18日法兰克福号被陆海军飞机联合击沉。对于东弗里斯兰号,预先设定的试验规则是在7月20至21日花两天时间用1000磅和2000磅炸弹击沉这艘原德国战列舰,每次攻击之间还要进行损伤评估,但是米切尔对这些规则完全无视,一口气将其击沉。考虑到这些德国军舰没有自卫手段、没有护航、没有损管人员,而且在晴朗天气下处于锚泊状态,对她们的试验很难说是有结论性的。两个月后,米切尔又对退役战列舰阿拉巴马号进行了类似的试验。由于这些轰炸试验,米切尔建立空军的努力已经家喻户晓,但与此同时海军成立了航空局(Bureau
of Aeronautics),力图保持对于海军航空兵的控制权。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米切尔对于统一的空军的诉求反而刺激了海军高层人物,使之最终决定在海军内部永久性地建立一个航空机构。正如Charles
Melhorn所说的那样,海军中的某些人也许对于航空兵的未来评价不高,但是如果有一个“外人”试图把持海军的某个部分的话,他们便会对此深恶痛绝,甚至比对某些推销低效能武器的“飞行暴发户们”还要厌恶。正由于此,米切尔的举动才最终让相当一部分海军高级军官统一了意见,于日建立独立的航空局。此后偶尔还有人重提建立独立空军的念头,但在1926年米切尔遭受军事审判后,这种观点沉寂了20年。
航空局的首任局长是威廉&莫菲特少将,在该局建立之前,他实际上已经在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担任了四个月的航空顾问。虽然莫菲特投身航空的时间相对不长,他很快就成为了一个不知疲倦的鼓吹者,推崇一切形式的海军航空兵(包括舰载航空兵)。莫菲特的表现极为成功,以至于此后又连任两届航空局局长,直至他1933年在阿克隆号飞艇坠毁时间中英年早逝,结束了如恒星般闪亮的生涯。
虽然航空局掌握的权力比其前身要强大许多,它还是没有像鼓吹者们希望的那样,全面控制一切航空事宜。例如,航海局(Bureau of
Navigation)仍可以对海航的人事问题施加影响,其他各局也关系到能否取得空战所需的重要部件,比如军械和无线电台。就像陶尔斯1925年向莫罗委员会(Morrow
Board)抗议的那样,“军官们觉得航空局是一个有全责而无全权的机构。”
1921年11月在华盛顿会议上,各国开始就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展开磋商。莫菲特作为有关航空事务的附属委员会成员,说服了各国代表不要对飞机的发展设定限制。最初的航空母舰总吨位限定为80000吨,英、美、日三国保持与主力舰相同的5:5:3比例。受到英国代表团和他本人的海军顾问团的压力,国务卿查尔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Hughes)将航母总吨位的限制提高到135000吨。英、美、日这三个主要海军强国均可以将两艘原定拆毁的战列巡洋舰改造成航空母舰,美国的两艘改装舰便是后来的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虽然各国代表同意将单艘航母限制在27000吨以下,美国海军顾问团还是成功地将改装航母的吨位放宽到33000吨,再加上条约新增的一条“允许现有舰船再额外增加3000吨重量用于改装”的条款,美国的两艘改装航母便保持在条约范围内了。
照片中带礼帽的那位就是人称“史上最强的反舰武器”的国务卿休斯,有评论说“休斯先生在半小时内击沉的军舰比几个世纪以来所有海军上将击沉的军舰的总和还多!”旁边穿军礼服的是大西洋舰队总司令Hilary
P. Jones上将。1922年8月摄于马里兰号战列舰上
反动派围绕着改装前后的列克星顿级模型,弹冠相庆中。左二为莫菲特
航母航空兵显然是华盛顿会议的受益者,他们得到了两艘由战巡改装而来的航母。此外,Mark Allen
Campbell认为五国海军条约以及此后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将战列舰的发展延缓了15年,节约的资金可供航母和飞机使用,航母航空兵也因此间接受益。除了这些甜头,条约对航母的限制在间战时期的余下时间里严重影响了航母航空兵的发展。
关于设计、建造、操作海军飞机的实践经验,以及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部的合法地位方面,一直要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才出现若干重大进展,由此确保了海军航空兵在海军内的一席之地。
1925年11月莫罗委员会的建议书或许引发了最为重要的制度变更。莫罗委员会由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总统创立,德怀特&莫罗(Dwight
Morrow)任主席。其使命是调查整个军用航空事业,由于委员绝大部分来自民间,该委员会据信可以在陆海军之间保持不偏不斜的公正态度。最终莫罗委员会得出了鼓励航空发展的结论,并且提出了许多关键建议。国会根据这些建议立法后,海军航空兵的未来也得到了保障。
国会立法中最著名的一项,是制定了在1931年前建造1000架飞机的规划。这一规划意味着大大增强海航兵力,它后来也导致了一些困惑:1000架是不是海军所有飞机的总数上限呢?国会在1934年拨款建造总共1650架飞机,从而澄清了这种困惑。
另一项关键性的变革,是立法规定所有的航母、水上飞机母舰和陆地航空站都必须由航空人员(aviator,包括飞行员和航空观察员)指挥。由此,航空人员可以与当时主宰着海军上层指挥结构的水面舰艇军官们一样,平等地晋升到指挥职务。
在莫罗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公布后,海军成立了泰勒委员会(Taylor
Board),令其就如何使用1926年国会《海军航空兵扩充法案》(Naval Aviation Expansion
Act)拨给的资金一事提出建议。在蒙哥马利&泰勒(Montgomery M.
Taylor)少将的领导下,委员会提议增建航母,并制造各种专用飞机,而不是想方设法弄出一种三脚猫的多用途飞机。
与此同期,约瑟夫&里夫斯(Joseph
Reeves),一位拥有近三十年军龄的德高望重的海军军官加入了海军航空兵。他在53岁的年纪参加航空兵的确切目的无人知晓,而且他此前的航空经验也比其他高级军官少,但他将在随后几年成为海军航空兵的领袖人物之一。里夫斯投身航空兵的方式是参加航空观察员(aviation
observer)课程,这是莫菲特为了吸收中高级军官而设计。他们因此无须经受训练新飞行员的全套程序――那即使是里夫斯一半年纪的年轻人也是很难通过的,航空观察员的课程短得多也容易得多(译者注)。
译者注:日,53岁高龄的海军上校“公牛”&哈尔西取得了飞行员资格。他坚持选择飞行员课程,而不是容易得多的航空观察员,并以全班倒数第一的成绩毕业。他随后执掌萨拉托加号。顺便一说,里夫斯的绰号也是“公牛”。
年间,里夫斯作为战斗舰队的飞行部队司令(Commander, Aircraft Squadrons, Battle
Fleet),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兰利号上,该舰是由木星号运煤船改装而来。虽然这艘航母此前已经服役三年,直到里夫斯上任之后才真正有人努力将兰利号的作战活动融入舰队的整体。里夫斯对兰利号的第一印象是纪律松弛(注),非得好好整顿一番才能形成战力。当时形势严峻,莫罗委员会还在开会讨论,结论未定,而米切尔准将和支持他的国会议员们始终置疑海军发展航空兵的能力问题。为了集思广益,里夫斯设计了后来被称作“一千零一问”的问卷,问题范围涉及航母作战的各个方面。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兰利号及其官兵才能做好与舰队并肩作战的准备。
注:按某些书的描述,兰利号上的工作节奏是“懒洋洋的”。
为了把兰利号从实验室变成一艘战舰,里夫斯采取的两条主要措施:一是大大扩充舰载机数量(此前一般为6-8架),二是提高飞机的起降频率。但他发现其他航空人员并不赞同,比如陶尔斯便基于安全的考虑反对提高起降频率。里夫斯将诸如此类的顾虑抛在脑后,一年过后,兰利号已经能携带20架以上的飞机。到1927年6月,里夫斯相信兰利号可以在战时携带多达48架飞机。
飞机运作数量如此戏剧性增长的原因,是甲板人员通过“甲板系留”(deck
park)的方式提高了起降效率。比如说,把飞机移动到甲板上不影响起降的部位,而不是花时间降下机库甲板。因为每次起降之间如果间隔数分钟,就意味着即使像兰利号那样载机极少的航母有时也要花上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来让整个航空大队降落。现在的做法不是每降下一架飞机就把它送回机库,而是将其推到飞行甲板的前半段,好让其他飞机继续降落。这一改进导致了后来把相当比例的舰载机停在飞行甲板上的习惯做法。
在海军有机会使用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之前――这两艘在战列巡洋舰舰体上改建的航母于1927年末服役,美国第一艘专门建造的航空母舰突击者号的性能参数就已经确定下来。突击者号的设计方案受到了兰利号的运用经验、以及海军军事学院在20年代中期一系列战术推演的影响。海军军事学院从这些推演中得出结论,能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放出尽可能多的飞机将会决定航空作战的胜败。人们习惯性地担心将太多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将舰队的全部航空兵力集中于一两艘大型航母而不是四艘较小的航母的做法,也存在类似的风险。既然列、萨两舰已经占用了华盛顿条约为美国海军规定的135000吨航母吨位的将近半壁江山,就意味着为了使航母数量最大化,必须选择更小、更有效率的平台。由此,建造多艘小型航母(如排水量13800吨的突击者号)而不是数量较少的大型航母(如33000吨的列、萨之流)似乎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当这三艘航母服役后,实践将会最终改变这一结论。
当列克星顿号和萨拉托加号1928年加入舰队时,海军航空兵已经在海军中站稳了脚跟。虽然一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还落后于英国等其他强国,美国在20年代已经迅速追赶上来。虽然美国海军的航母舰队还处于襁褓之中,只拥有性能有限的兰利号,但是在制度和操作层面上,某些关键性的障碍已经于1929年之前得到克服。海航的生存问题已经解决,但航空兵在海战中应该扮演哪种或是哪些角色?这个问题仍需解答。答案蕴含于间战时期的海军演练和舰队问题演习中,特别是;1933年间的第九至第十四次舰队问题演习。
里夫斯(左)和莫菲特(右)在兰利号舰桥上
兰利号“甲板系留”一例,1928年5月摄于珍珠港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共6133个阅读者,23条回复 |
发表时间: 17:53
[图文] ==== 海军威慑怎么玩? : 美国舰队多次吓坏日本! ==== [推荐] &&
ysf009 发表在
华声论坛 .cn/forum-24-1.html
近代以来的150年间,将海军(特别是主力战舰)作为和平时期的重要威慑手段,在列强外交中屡见不鲜,
-------------------------------------------------参考军事为此推出本帖这组图集,以飨军迷读者。
[本帖最后由 ysf009 于
17:54 编辑]
&&&&更多精彩军事资讯,请点击华声军事首页: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7:56
1853年7月,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舰队驶入东京湾(当时称江户湾),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日本开国”事宜。
因这些令日本人惊恐的蒸汽战舰通体涂成黑色,故史称“黑船事件”。图为当时日本画家绘制的黑船形象阴森可怖。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7:57
向幕府高官转交美国总统的亲笔信后,佩里舰队离开,次年再次“访问”日本。
原想着继续拖延时间的德川幕府,面对总排水量超6000吨、装备舰炮近70门(8英寸以上大口径火炮32门)的美军铁甲舰队,
-----------------------也只好服软认栽,在美国人的炮口下签署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日美《通商条约》。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01
“佩里叩关”事件及其签署的一系列条约,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历史进程。
因国门洞开而内外交困的幕府统治很快土崩瓦解,随之兴起的明治维新---------------------------------
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在短短30年时间内就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03
“佩里叩关”事件及其签署的一系列条约,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历史进程。
因国门洞开而内外交困的幕府统治很快土崩瓦解,随之兴起的明治维新---------------------------------
使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道路,在短短30年时间内就崛起为亚洲新兴强国。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06
日,意大利派3艘军舰赴中国东南地区活动,妄图以武力“租借”浙江三门湾。图为19世纪末意大利巡洋舰。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08
日,意大利派3艘军舰赴中国东南地区活动,妄图以武力“租借”浙江三门湾。图为19世纪末意大利巡洋舰。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12
1905年,日本击败沙俄,进一步扩大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面对这个新兴列强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深感自身利益遭受威胁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
于1907年派出一支由16艘新锐战列舰和7艘驱逐舰组成、官兵达1.4万的庞大舰队,以“环游世界”之名前往东方威慑日本。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15
为了让这次行动更加“高调”和“招摇”,罗斯福下令所有军舰一律漆成华丽的白色涂装,因此该舰队又称作“大白舰队”。
前者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沿大西洋一路南下,先后访问了巴西、阿根廷,然后穿越麦哲伦海峡北上,
--------------------------------------经过智利、秘鲁、墨西哥,抵达美国西海岸城市旧金山。
[本帖最后由 ysf009 于
18:22 编辑]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25
在旧金山休整两月后,“大白舰队”再次出发,沿途访问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菲律宾,于1908年10月下旬抵日本横滨港。
美军舰队的雄壮阵容震撼了全日本,也迫使日本高层不得不收敛嚣张气焰,给予美方以最隆重的欢迎礼遇,
-------------------------------------并于4年后违心地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8:59
可以说,“大白舰队”到访在日本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丝毫不逊于50多年前的“佩里叩关”事件。
不过,日本人并非真的欢迎这支来自大洋彼岸的异国舰队,其内心对于挥舞海军大棒的美国充满了敌视与仇恨。
------------------------------------------图为当时日本为欢迎“大白舰队”发行的纪念封(或明信片)。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04
尽管美国用海军威慑手段暂时遏制了日本争霸亚太的野心,但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将到期时,
美国与日本还是迅速掀起一场互视对方为假想敌的海上军备竞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此刻也已进入倒计时。
-----------------------------------------------------------图为前往东方执行对日战略威慑任务的英国Z舰队。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06
日清晨,日本海军航母舰载机突袭美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而之前1个月,已日落西山的英国为警告日本,调遣“不屈”号航母(途中触礁退出).“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
“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组成Z舰队,前往东亚海域武力示威。图为描绘”威尔士亲王“号遭日机攻击的画作。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08
结果,Z舰队12月4日刚到新加坡,3天后就爆发了珍珠港事件。
紧接着,日本陆海军在很短时间内横扫东南亚,并于日出动航空兵,
----------仅用2个半小时就击沉英军2艘主力舰“威尔士亲王”号和“反击”号。
在世界海军史上,从战略威慑工具变成战争牺牲品,这2艘英舰堪称典型。图为日方为庆祝胜利而发行的纪念封(或明信片)。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09
冷战开始后,作为美国对外实施威慑行动的重要战略工具,其海军航母战斗群更是到处耀武扬威。
-------------------------------------图为上世纪50年代,部署在东亚地区的美海军第7舰队。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13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古巴周边海域部署庞大海军舰队,以达到全面封锁古巴和对苏威慑之目的。
------------------------------------------------------图为当时美国情报部门评估的部署在古巴的苏联导弹打击范围。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15
美海军对古巴的全面封锁和“隔离”行动,使苏联意识到美国对危机的高度关切,
以及自身尚无能力与美在加勒比对抗的残酷现实,从而被迫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导弹。图为当时执行海上封锁任务的美航空母舰。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17
美国海军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快速反应以及表现出的强大制海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日后苏联海军的发展思路。
------------------------------------------------图为危机期间执行海上封锁任务的美海军“堪培拉”号巡洋舰。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20
1973年10月,以埃及和叙利亚为首的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发动第4次中东战争。
这场规模空前的局部战争直接导致了分别支持阿以的苏美海军转入海上对峙。
------------------图为当时部署于地中海的美军“福莱斯特”号航空母舰。
----------------------------------------------微斯人
回复时间: 19:26
整个第4次中东战争期间,美苏海军都增加了在地中海部署的舰艇数量并提升战备等级,针对敌方开展广泛的监视侦察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因为势均力敌的2个超级大国出来”武力劝架“,阿以双方才得以很快达成停火协议。
---------------------------------------------------图为当时苏联海军的“莫斯科”号直升机航空母舰。
[本帖最后由 ysf009 于
19:27 编辑]
----------------------------------------------微斯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海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