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与类似佛本是道的小说斗争

修行人怎么看马亲王这篇关于佛道争斗数千年的文章,按文章最后的说法,是佛教赢了吗,道教神为什么不帮后代? - 知乎291被浏览16847分享邀请回答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十天内免登录
中国历史上的儒释道发生过哪些争论
佛教在东汉初传入我国,主要依附于黄老,当时普遍被认为是黄老方术之一种,《后汉书》记载,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浮屠”是佛陀的讹译,因为当时中国人士对佛教不理解,所以把它看做神仙道术之一。以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人们对佛教有了较深的了解,发现了佛道间的不同,佛教势力逐渐壮大,发展到和道教的并列、抗衡的地步,引起了道教、儒学的摩擦,三方开始发生争论,乃至酿成灭佛道的事件等等。三教之间发生的主要争论有:一、夷夏论。在古代夷是泛指我国西北地区或更西面的少数民族和外国诸国人种,夏泛指的是我国中原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南方地区居住的汉族人。佛教是外来的宗教,它最开始是在西域地区流传,然后传进我国,因此我国道儒二家提出,佛教是夷人相信的宗教,佛是西域外来之神,中国人不应奉祀外神。魏晋时期出现了道士王浮作的《老子化胡经》、《西升经》等伪造的经典,说老子西出关外教化胡王,度桑门,建佛教的说法。佛道之间已开始发生争论。南朝刘宋末,道士顾欢作《夷夏论》,使佛道之间的斗争开始激化。顾欢在其著作中将佛道教作了比较,认为夷夏之间在穿着、葬礼以及伦理方面都不相同。他说:“端委绅(儒士),诸华之容,剪发旷衣,群夷之服。”“棺殡椁葬,中夏之风,火焚水沉,西戎之俗。”所以,“今以中夏之性,效西戎之法,既不全同,又不全异。下弃妻孥。上废宗祀。”道教“且理之可贵者道也”。佛教“事之可贱者俗也。舍华效夷,义将安取?若以道邪,道固符合矣。若以俗邪,俗则大乖矣”。“佛是破恶之方,道是兴善之术”,“佛迹光大,宜以化物。道迹密微,利用为己”,这是佛道二家的根本不同,故另一名儒士何承天则也说:“中国之人,禀性清和,含仁抱义,故周孔明性习之教。外国之徒,受性刚强,贪欲忿戾,故释氏严五科之戒。”他们都主张佛教不宜在中国流行。而在齐世有道士托名张融作《三破论》,指责佛教,“胡人粗犷,欲断恶种,故今男不妻,女不嫁夫”,佛教传入会“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因此它“不施中国,本止西域”。佛教徒也积极撰写文章反驳道教的说法。他们说道教只是中国一方宗教,而佛教则是广化的宗教,所以老子是一方之哲,释迦是万神之宗。佛教传入中国,是佛陀教化中土,以戎华说与夷夏论抗衡。又道教主张长生不仙,只不过生死之道,佛教以去漏为任,有无穷之妙。道经少而秽,佛典广而深等等。夷夏之争,一直沿袭到宋代而不绝。并且这些争论引起了历史上的灭佛灭道、三教排座次比较优劣等事件。8世纪唐代著名儒生文学家、诗人韩愈反对唐宪宗佞佛、谏迎骨、斥佛教是夷狄之法,不合伦常,严违儒家宗旨,为此,宪宗把韩愈贬到潮州。二、灵魂不灭论。中国佛教认为,神明即灵魂,是一种精妙的东西。它无始无终,不可用言语描述,不可捉摸,还有不尽的妙用。人死之后,肉体虽然不存,但神明却永续长存,是为神明不灭。体现了佛教的法身长住的思想。众生轮回六道。转生来世,即依靠业力的作用,又依赖于神明。儒家反对佛教的说法,认为人有生必有死,肉体死后,灵魂也就散尽了。正如春荣秋落,四季更替的道理一样。所以神明并非永续长存。南朝齐梁之际,儒生范缜撰写了《神灭论》一文,把神灭论之争引入了高潮。范缜站在无神论的立场,批判佛教的神灭论思想。他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形和神之间,犹如刀刃才会有锋利,刀刃没有了,也谈不上什么锋利了,所以神之依形则存,形亡则神再存。《神灭论》指向佛教的要害,影响甚大,朝野喧哗,范缜受到了佛教徒攻击。南朝梁武帝佞佛,为此曾敕令僧、俗、臣下群起答辩,有60多人参加了答辩。但竟无一人能难倒他。三、因果报应论。佛教宣称,人的善恶福祸命运,都是由造业者生前所作的业,决定了将来的果报。即行善者得善报,作恶者得恶报。这是因果报应说。儒家反对佛教的说法,主张“生死由命,宝贵在天”的天命说。萧子良曾质问范缜:“君不信因果,何得宝贵贫贱?”范缜答:“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这是说,命运就像花一样,在风吹之下,有的堕到茵席上,有的落到了围墙角落的粪坑里,坠到茵席者,即为王侯,落到粪坑者,就是官贫民,所以“贵贱虽殊途,因果在何处?”佛教为了解决因果现报的问题,东晋慧远曾作《三报论》,说人生有现报、生报和后报之三报。现报是现世得报,生报是来世得报,后报是二生、三生、千百生后得报。由于人之不同,得报的时间也不同,但因果关系则是始终存在的。四、沙门不敬王者论。佛教《涅槃经》和《四分律》说,出家人不向在家者礼敬,其他经典也说,国王应向佛陀和出家人礼拜。所以僧人依此可以不跪拜国土。东晋时期,沙门竺潜受到王公的厚遇,经常穿木屐出入皇宫,气势盛高。佛教势力渐大。明帝亡后,成帝即位,国舅庚冰辅位,代发沙门尽敬诏,说沙门是晋国百姓之一,应服国法,尊敬国王。以后桓玄任宰相,向大臣发出征求意见书,要求讨论沙门向皇帝敬拜的问题。他根据《老子》说世界有“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四大的说法,认为王者有天地的最大品德,受任治理万物,所以要敬王者。僧人慧远为此作了《沙门不敬王者论》。他说在家的人,生活享受都是来自于生育之恩的父母,尊敬王侯。出家之人以身体为患累,对生命延续不求奢望,只追求涅槃境界,是“方外之宾”,不必顺极王化。同时沙门落发,起誓,袒服,表明了为拯救俗界众生,开发人之天道,其功用和不居王侯地位的人一样,同样也是协助王化顺民。所以僧人内行天之道,志孝同用,外不奉主,并不失敬。“内外之道可合”,殊途同归。慧远把佛教的礼法和儒家封建礼法结合到一起,对中国佛教礼制和政治原则的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沙门不敬王者的论争直到唐时仍然不止,到了南宋以后才逐渐缓和,元以后停止。事实上佛教不可能脱离王权,东晋道安曾说过:“不依国主,则冰雹事难立。”正是这种情况的写照。总之,三教斗争在我国历史上长达1000余年,它不仅仅是一个宗教斗争,还是民族、思想、经济、军事、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在三教斗争中,有时佛道二家论争,有时佛儒二家对阵,或者是佛教和儒道二家联合势力作斗争,形式多样,涉及面广。自宋以后,佛教中国化已完成,三教斗争逐渐减弱,三教合一的思潮逐渐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来源:中国佛网)
作者:道坚法师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清風居士)
(和光同尘)
第三方登录:修行人怎么看马亲王这篇关于佛道争斗数千年的文章,按文章最后的说法,是佛教赢了吗,道教神为什么不帮后代? - 知乎291被浏览16847分享邀请回答1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与道的境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