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沉船“南海一号沉船”中有什么?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海量宋瓷重见天光
[摘要]“南海一号”曾被比喻为“海上敦煌”。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1月29日,在广东阳江“南海一号”博物馆,一位考古工作者向沉船船体木质结构部分覆盖浸泡过特制药水的白布加以保护。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对沉船船体的研究意义甚至大于船上的这些南宋瓷器。(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是保存在“海上丝绸之路”主航道上的珍贵文化遗存。自1987年被发现,到2007年整体打捞上岸,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考古工作者按照模拟埋藏环境保护法方案,以田野考古方式发掘水下沉船遗址。1月28日,“南海一号”右侧中部船舱位置散落着一摞摞福建德化窑白瓷器和福建磁灶窑绿釉器。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灶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1月28日,考古工作者对“南海一号”上清理出来的淤泥海沙等凝结物进行水洗时发现的三枚古钱。“南海一号”曾被比喻为“海上敦煌”。后来,媒体报道中又出现了“南海一号”可以媲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的说法。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1月28日,考古工作者每天都要定时向沉船船体木质结构喷洒特制药水加以保护。1月29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陈芳财(中)专程从福建晋江前来考察“南海一号”沉船。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基本简介/南海一号
"南海Ⅰ号"古沉船模拟图南海一号(又作南海I号),是一艘初期(约1160年代)通过向外运送而失事沉没于海域的沉船,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由于其上装载有八万余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而极具价值。南海一号沉没于水下仅23米深处,船身覆盖了近2米的淤泥,船长30.4米,宽9.8米,高3.5米(不包括),发现时,甲板已经腐烂,而船身其他部分尚保存完好,全结构(木,),其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沉船。
名称由来/南海一号
南海Ⅰ号沉没于口以西、距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发现于1987年,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命名为南海Ⅰ号。
背景/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上发现的精美瓷器史料记载,从两汉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开始,中国中原及沿海地区商贩就把陶瓷、布匹、丝绸(可能还有谷种)等商品装船,从广东等地的港口出发,远航到,再转运埃及、等地,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北大陆的古丝绸之路一起,共同成为连接东西方两大文明的桥梁。但由于时代变迁,沧海桑田,“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被海浪所湮灭。现代历史界和考古界甚至难以寻找到能证明它确实存在的关键性实物证据,这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真相至今(截止2009年8月)仍是历史考古学研究的神秘领域。.
历史/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被保存在水中1987年,广州救捞局和海洋探测公司联合在广东阳江海域寻找沉船,无意间从一艘沉船中找到200多件宋代瓷器,该沉船随后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中国政府直到2000年得到香港水下考古协会会长陈来发赞助并提供技术协助下,才开始有计划的调查发掘活动 。期间,为了保守沉船秘密,南海边防军一直以“水底有炸弹”为借口“欺骗”来往的渔民。 2005年7月,曾经有报道称,南海一号的价值超过,而在2007年初,又有类似的报道说船的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此后不久,西安市文物局副局长、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纷纷出面澄清事实,批评了这一行为,认为南海一号价值虽然高,但不能这样去夸大。
打捞计划/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的打捞计划启动于日,按照预计,已于12月中旬进行整体打捞,南海一号将装进特制的钢箱体(沉箱),由起重船将连同船体共重4000余吨的钢制沉箱整体打捞,随后平移到专门修建的的特制水晶宫中。由于人造的环境与沉船原处的环境有不小差异,沉船是否能适应新环境引发了各界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现有技术能够保护沉船,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沉船在25米以下的充满盐分和微生物的水域共存的800多年,突然换成人造环境,会加快沉船的破损。后来由于天气原因和先期水下调查的失误,导致沉井迟迟不能就位,将打捞期限延长。 由于各方面原因,沉井起吊工作安排到日。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华天龙于上午10:30开始起吊。22日,总重3600吨的沉井被放置在拖船上,打捞工作完成。在约800年后重新上水。 12月22日,“南海一号”起吊成功沉箱已经完全出水。
探测情况/南海一号
南宋沉船南海Ⅰ号于20年前被发现,出于各种原因始终让它静卧海底,未加过分扰动。在沉没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终于被整体“托出”海面。滋味难辨的是,昨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俨然成了旅游推介会,旅游局长唱主角,给记者的资料有不少是推介旅游的。沉船历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变。它不仅要适应广东耗资1.6亿元建造的水晶宫,更要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尚无确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卷入势利的利益考量。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一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一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一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打捞工具/南海一号
沉箱 打捞现场的沉箱就像是装载“南海一号”的超大“集装箱”。沉箱建成后总重量将超过一千吨,其主要由上沉箱和下沉箱两部分组成。沉箱起吊前,工作人员会再次将下沉箱与上沉箱焊割,上沉箱将裹着“南海一号”由“”号吊出水,下沉箱则将留在海底。华天龙华天龙核心部分的全回转吊机,在世界上首次采用了将两种传统回转吊机结构相结合的模式,保证了华天龙能稳稳当当地吊起4000多吨的重物进行360度回转,也正是这一核心技术,使得将来在打捞“南海一号”时,能够保证装载“南海Ⅰ号”的沉箱在起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摇晃,最大限度地避免里面文物出现损失。气囊气囊比较灵活,可以通过充气、放气随时改变沉箱的运动方向。使用气囊技术相对铺设铁轨也要经济,很多工程人员将沉箱平移到事先用20多根气囊按顺序铺设的‘轨道’上,在拉的过程中,后面的气囊拿到前面去,循环使用。水晶宫广东丝绸之路博物馆,在日动工,在海边施工,海边空气含盐量高,腐蚀性强,一般的混凝土难以抵御海风的侵蚀,主体工程改用耐久性混凝土结构,而外观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这在国内外还是新的尝试,该馆建筑物可抵御广东沿海台风和海啸,从而保护位于水晶宫内的“南海一号”沉船。
建立博物馆/南海一号
水晶宫2009年9月,“南海一号”现在已经建成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水晶宫”高24米、面积2400平方米的水池将注入12米高的海水。这些附近海域抽取、经过过滤和处理后循环运转海水将完全将“南海一号”浸泡在这巨型玻璃缸里,缸里的水质、温度等环境都与“南海一号”出水前的海底环境完全一样。届时游客可以透过水下走廊的亚克力胶板观看到沉睡了800多年的古船。日上午10时,备受瞩目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迎来开馆时间,盛大的开馆庆典在海陵岛十里银滩“南海一号”博物馆广场举行,从此,中国大型水下考古博物馆的历史再次被改写。
谜团/南海一号
围绕南海一号,主要有以下谜团: 其一是沉船之谜,有人考察国外一些沉船事件后,怀疑南海一号是否也是因为超载而沉没。其二是出发地之谜,历史学家根据出水的瓷器主要产自、以及,认为船并不是从出发,而是更北的福建地区。其三是船所携带的历史信息之谜,南海一号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的历史。 其四是船沉没的确切时间,因为船上发现了来自不同时期的钱币,时间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还有汉初的钱币。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虽然不清楚沉没的具体时间,专家还是大致推断船沉没于距今850年前,一艘木质的货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烂。对于此,猜测可能是由于船体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绝氧气的环境所致。
文物/南海一号
瓷器“南海Ⅰ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Ⅰ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金器金器是“南海Ⅰ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到目前为止,南海Ⅰ号共出水了、、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鎏金腰带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铜钱目前“南海Ⅰ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Ⅰ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铜环在“南海Ⅰ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现在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目前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在出水文物展示时,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Ⅰ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意义/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出水的德化窑粉盒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联的一段历史空白。与近代中国的两次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甲骨”、“敦煌”带来甲骨学、敦煌学的产生一样,“南海一号”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
发掘启动/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打捞出海并封存六年后,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启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8万件文物。童明康表示,由于还很多人向往看到发掘现场,因此,初定发掘现场每周向公众开放一天。
沉船揭秘/南海一号
1.船主的身份是什么
南海Ⅰ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等黄金首饰,都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粗大,像金腰带长1.8米,手镯有四两重等,由此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黄金首饰的船主可能非常富裕。
考古专家还猜测,这些粗大的金手镯、金腰带和金戒指不可能佩戴在一般身材的人身上,更不会是身材瘦小的人所戴,那么,这个人会不会是一名身材魁梧、体型巨大的富商?2.船上人员是否逃生
从近年对南海Ⅰ号文物的试探性打捞结果看,目前还没有发现古人骸骨。那么,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人员是否已逃生?
有专家推测,由于南海Ⅰ号上已经出水的腰带、戒指、手镯等金器多为饰品,且数量少,应该不会是远洋货物,极有可能是船上的富商所佩戴。按照这样的推断,南海Ⅰ号沉没时,船上的富商如果可以及时逃离,应该不会将随身所戴的金手镯、金腰带、金戒指全部抛掉再逃生,所以有可能是与南海Ⅰ号一起葬身大海。3.当时船上生活如何
考古人员曾从凝结物中清理出了一件较为完整的漆盒,漆盒饰纹华丽,非常精美,透露出它的主人拥有精致的生活。
沉船中出水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罐,外形朴实。专家认为,这些陶罐很有可能是南海Ⅰ号上的船员所用,其中一些陶罐可能是用于盛酒。如果属实,宋代文献中记载的,远洋途中船员饮酒消遣的生活,就可能在南海Ⅰ号上得到证实。4.沉船是否超载?
欧洲有两条著名的军舰,一条是瑞典的“瓦沙”号,另一条是英国的“玛丽·罗斯号”,他们都是因为加装了大炮造成船身载重量过大而沉没的。那么“南海Ⅰ号”是否也因为超载而沉船呢?5.南海Ⅰ号始发地为何处?
南海Ⅰ号出水文物大多是江西和福建的瓷器,还有景德镇的瓷器,景德镇位于福建的西北方,船逆流而上去运货可能性较小。此外,史料中曾有记载,在宋代广东港的船少有向北航行的,多发自泉州及以北港口。所以综合分析,南海Ⅰ号发自广州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福建泉州地区。6.生活舱浓缩中国海洋时代?
南海Ⅰ号的文物价值,已经有人估计可能会超过千亿美金。
南宋的疆域狭小,但是南宋却是中国最富庶的朝代之一,因为国家财富积累一大部分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所以南宋甚至可以称为古代中国的海洋时代。古船生活舱可以说是浓缩了整个时代背景,包含的历史信息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7.木质船为何长年不腐?
“南海Ⅰ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多厚的淤泥覆盖。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800多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整艘船没有翻、没有侧,而是端坐在海底,船体的木质比较坚硬。
对“南海Ⅰ号”前期探摸中,还发现了少量的船身上的碎木块。魏峻说,这些木块的材质有一部分是马尾松木。马尾松多见于南中国地区,如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因此,“南海Ⅰ号”的出生地极有可能是南中国。
为何“南海Ⅰ号”能够长存水下800年而不腐?“南海Ⅰ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南海Ⅰ号”在浸泡800多年后仍保存完好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南海Ⅰ号”所沉没的水下环境氧浓度低,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对沉船周围淤泥的研究发现,淤泥内有很多生物,但没有存活的,这说明船体周围是一个厌氧状况非常好的环境。二是“南海Ⅰ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根据广东民间说法:水泡千年松,风吹万年杉。这表明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4次
参与编辑人数:35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20:02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南海一号”古沉船瓷器“驾到”
“南海一号”出水的磁灶窑绿釉菊瓣口小碟。
  深圳商报讯 (记者 聂灿/文 韩墨/图)6月25日,“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在深圳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幕。该展由澳门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香港艺术馆组成联合策展小组,经过一年筹备,于2012年至2014年分别在澳门、广州和香港展出。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介绍说,“海上瓷路——粤港澳文物大展”是2010年第十一次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倡议、继2004年《东西汇流——粤港澳文物大展》之后三地共同举办的第二次大型文物展览。“展览共分为‘东方瓷国’和‘海上通衢’两个部分。商周时期的原始瓷、元代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紫砂陶、福建德化窑白瓷、广东石湾陶、广州织金彩瓷等将一一亮相。
  粤港澳地处珠江入海口,面向南海,历朝历代均是通向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海上重要门户。记者了解到,此次将展出多件“南海一号”、“南澳一号”古沉船瓷器。叶杨介绍说,“南澳一号”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失事沉没于广东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船上装载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瓷器,品种包括青花瓷、酱褐釉瓷等。“这些瓷器主要是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江西景德镇窑的民窑产品,以及福建漳州窑、粤东地区民窑的产品。据专家估计,船内文物约有数万件之多,打捞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中。‘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最大的宋代船只。目前已出水瓷器为主的各类文物4000余件,包括福建德化窑和磁灶窑、景德镇窑系、龙泉窑系及磁州窑系的瓷器。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
  闻名于世的“广州织金彩绘瓷”也是此次展览的一个亮点。叶杨介绍说,“广州织金彩绘瓷”即“广彩”,出现于清康熙晚期,产品多为碗、碟、瓶、盘等餐具。技法属釉上彩,吸收了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工艺特色,图案明显带装饰性,色彩艳丽,多施以金彩,广彩’为‘外销瓷’,商人为满足外销市场的需要,由景德镇订制素胎白瓷,运到广州加彩绘纹样,烘烧后卖给外国商人,产品中有不少是按外商订单要求而订制的。”
  (聂灿 韩墨)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买车容易选车不易 怎么买最划算?
腾讯理财超市
同类产品年涨&27%
今年以来收益&13%
近1月涨&7.41%
7日年化收益&2.97%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二次试掘顺利展开
日 08:35来源:
资料图:日,《南海惊梦——“南海一号”》在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临时展厅正式展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展览是自“南海一号”出水后第一次大规模展示出水文物。展览展出的200多件展品均是遴选出的精品,大多是瓷器,也有小部分的金、银器和铜钱。
中新社发 引炜 摄中新社阳江4月6日电 (记者 )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第二次室内试发掘,自3月26日正式启动后,目前进展顺利。记者6日从“南海一号”所在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到,古船的二次试掘至今已展开10天,目前,考古队员已在船首船尾开挖了四个探方,正着手提取船表覆盖的淤泥和土壤。记者在“南海一号”发掘现场看到,在沉船两头位置已挖有四个1×1米的探方,脚穿塑胶雨鞋、手戴纱布手套的考古队员在探方内清理泥沙和土壤。据了解,考古队员的前期工作主要是降低沉箱水位和搭设工作平台。据悉,备受外界关注的“南海一号”第二次室内试发掘,目前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此次发掘的进展和成效将于本月中旬对外发布。“南海一号”的此次试发掘,首次启用了三维激光扫描仪和全站仪等全新设备,发掘过程首次向公众公开。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南海一号”第二次试发掘顾问卜工透露,“十二五”期间是沉船全面发掘的黄金时期,但首先必须完成整体发掘方案,因此,此次试发掘中提取的信息至关重要。南宋沉船“南海一号”长30.4米,宽9.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承载着巨大的文物信息。2007年4月,“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正式启动,当年12月27日实现整体打捞成功,12月28日,沉船进入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水晶宫”。“南海一号”的首次试发掘于日至9月27日进行,当时试发掘的位置位于船体中部,共出水瓷器200多件。目前正在进行的第二次室内试发掘,将在古船的船头、船尾位置进行,为期一个月左右。考古专家表示,要打开沉箱将船上6-8万件文物完全整理出来,至少需要5-10年。
标签:&&&&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凤凰网个人中心
请先登录再继续推荐
记住登录状态
社会娱乐生活探索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娱乐名博: |
&&&&&&&&&& |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
你的位置:>
"← →"翻页
日,广东省阳江市,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经过20年的前期准备,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终于在2007年12月被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用沉箱“包裹”整体打捞出海,并安置在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等待着考古人员对这个神秘的庞然大物进行发掘和保护。
2015年2月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2月2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水晶宫”,一探“南海一号”的发掘保护工作进展。
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的带领下,记者进到了“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类似建筑工地的场景,两条用于搭载摄影测量平台的红色钢桁梁横跨在沉箱上空,对沉船拼接拍摄。走到发掘现场,沉船表面的淤泥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显露出来的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碗片、碎瓷器,以及保存完好的白色陶罐和生锈的铁器重见天日,船体四周和中间覆盖着一层白色的油布显得格外醒目,据孙键介绍,“南海一号”已发现船体隔舱板12道,白色油布覆盖的其实是沉船船体的木质结构,如果从上往下看,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沉船的大致轮廓。
7年多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奋斗在发掘和保护现场,日复一日对现场的淤泥进行浮选过筛,在浮选过筛的浮选物里分选出细小的文物,对出土的各种文物分类放入脱盐池进行脱盐,对大型凝结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数据,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里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查看文物及其病害产物的显微形貌等做了大量工作。
“自去年‘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发掘现场出土了大概900多件瓷器、约120件金器,数千枚铜钱和少量的动物骨骼,后经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等东南沿海地带”,孙键说,“这艘古沉船上的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可能有将近6万件,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的数量几乎每天都在增加,这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日,广东省阳江市,“南海1号”沉船出土的执壶。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发布时间: 11:23:06 【编辑:翟璐】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总机:86-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年秘密守护南海一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