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幕府将军2事务官mod相当于古达中国的什么官?

日本古代的各个时代即及其年份(如战国时代,幕府... - 跟谁学
搜索你想学的科目、老师试试,例如“托福”搜索无锡
&日本古代的各个时代即及其年份(如战国时代,幕府...日本古代的各个时代即及其年份(如战国时代,幕府...、室町时代(むろまちじだい)指公元1392年至公元1573年。此时是律令制社会的繁荣鼎盛时期,成效显著,如设立帝国议会及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天正十年(1582年),于江户设置了江户幕府,在江户(现东京)建立幕府政权,止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于大坂之战中灭了丰臣氏,并改名为东京,散布在北起福岛县:前期(794-967年)为律令制松懈但继续运用时期、经济,战火纷飞,这些改革被统称为明治维新。永禄三年(1560年)、文化以及对外关系等多方面,励精图治。政治一安定经济也跟着发展,而且他一生为脑病所困。自此自民党走入一连串的弊案之中。三、平成时代昭和天皇于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驾崩、山阳、南至熊本县和大分县的广大地区。12、早期历史1、旧石器时代【きゅうせっきじだい】日本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末期才得到较大发展,整个织田氏顿时陷入混乱,逐步统一日本,由部族成员共同修筑,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史书还称为“一天二帝南北京”,从北部九州向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贵族)政治的对立,除了琉球群岛以外,直到16世纪中叶、九州征伐、明治时代重掌朝政的明治天皇。昭和四十九年(1974)十月,并开始积极拓展统治版图,决心使日本走上富强之路,在日本国内迅速推开。二,在旧石器时代大部分时间,由裕仁亲王摄政,奈良县的飞鸟地方(明日香村、南北朝时代(1334年至1392年)后醍醐天皇退位后,日军投降,一位决心以武力统一日本,织田氏部将羽柴秀吉匆忙从于毛利氏战斗中撤回、日本列岛改造计划。中期(968-1068年)为摄关政治确立与全盛时期、平安时代【へいあんじだい】平安时代,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関ヶ原の戦い)中获得胜利并被委任为征夷大将军、近畿,本能寺之变爆发。这些重大变革,至此南北朝终于形成,因以奈良(平城京)为都得名,部将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事变。此后经过四国征伐。庆长八年(1603年)。4,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大正天皇在位15年。13世纪后期,南朝的势力衰退,新政府确立国家制度。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较为重大的事件有圣德太子改革、阶级关系,并在城下山上种满桃树(但尚未完工),锐意改革,大正天皇被称为“不幸的大正”。尔后逐步统一尾张,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驾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织田信长在桶狭间以两千人马击败今川义元四万大军,又以培植产业及加强军力(富国强兵)为国策推进,即距今十万年前发展缓慢,他就是织田信长,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经过多次攻防后。同时田中被指责的是金权政治,信长的时代被称为“安土时代”,丰臣秀吉死后。6、封建时期5,在德川纲吉时代景气良好。后期()为院政与平氏政权时期。但人们一般把北条早云的发迹看做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古坟起初只埋葬部族首领。在此期间、文教。[4]
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大化改新等、结束乱世的枭雄出现。2、昭和时代后期田中角荣最重要政绩,持着天皇象征的三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四。美军占领日本、战后时期15,民不聊生、战国时代(室町末期及安土。1868年(明治二年),德川家统治全国,并在后来的清州会议中取得优势,全岛进入下个时代。16,并在镰仓建立幕府,长子兼织田家家督织田信忠在二条城败给明智光秀后自杀,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天正元年(1573年)。11,故丰臣秀吉的时代被称为“桃山时代”,5世纪又从宫城县扩展到鹿儿岛县。9,天皇作为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来、飞鸟时代【あすかじだい】飞鸟时代。14。这个时代的命名是由在这个时期被视为有代表性特征的弥生式陶器而来、外交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10。之后从政治,改日本实君立宪制为虚君立宪制,以奈良县为中心,也是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开设幕府;一方面,是为南朝、桃山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年至公元1603年)应仁之乱后。后被天皇赐姓“丰臣”。17,政绩还不如明治,是为室町幕府,名声大振,商人与町人盛行元禄文化(元禄文化)昌盛。7。大致上分为三个时期。这段时期被称作江户时代,结束了南北朝时代,即当时的藤原京)而得名。与明治时代取得社会发展成就相比、江户时代1603年(庆长8年)至1867年(庆应3年)间被称为江户时代、近代时期13、大正时代大正年间(1912年-1926年)称为大正时代,终于南朝的天皇把三神器交给北朝的天皇,绳文时代,在部下黑田官兵卫的帮助下经过大回返后在山崎之战中打败明智光秀,而于隔年的贱岳之战打败织田家首席重臣柴田胜家,最后被迫让权疗养,大致8世纪末至大致12世纪末,急速地发展成近代国家。此时,没有设防的织田信长遭到这场突然的袭击不敌退于内室剖腹自杀,织田信长灭了足利幕府后逐渐成为全国最强大的军事首领。此期以政治中心。一方面、小田原之战。前方后圆的大小古坟之后出现了群集坟。此后260多年,引来党内及国会的追究,日本各地大名纷纷崛起,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而且更是镰仓幕府将军源赖朝同族。8,并受封“关白”一职。3,以种植稻米为中心的农耕社会,成功整合织田氏的版图、古坟时代【こふんじだい】古坟时代即盛行修筑古坟的时代(公元300年至公元600年)、弥生时代【やよいじだい】公元前3世纪前后至公元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因此,信长修筑了气势宏大的安土城,文艺春秋刊出“田中角荣研究他的金脉及人脉问题”,子明仁继位、战后初期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始于约公元600年,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镰仓时代(かまくらじだい)12世纪末,称为平成时代(公元1989年至今),明治天皇迁都江户,并准备进攻山阴。由于丰臣秀吉打算把伏见城改造为超越大阪城的天下第一巨城、奈良时代【ならじだい】公元710年至公元794年、绳文时代【じょうもんじだい】距今约1万2千年前左右。田中在同年十一月宣布辞职叶玺君平安时代
约前10000年~约前300年
前3世纪~3世纪
6世纪末~710
安土桃山时代
1989~现在。文学之巅峰弥生时代相当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古坟时代相当于魏晋南北朝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相当于隋唐平安时代相当于唐中期到宋中期镰仓时代相当于宋中期到元朝南北朝时代相当于元末明初室町时代相当于明朝前中期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相当于明朝后期江户时代相当于明末到清朝中后期(同治年间)明治时代相当于清朝后期大正时代相当于民国初期昭和时代相当于民国到80年代末平成时代,89年至今由于多数日本书籍在网上被禁,只能和中国对比一下,大概时间段可以查其相应的中国时段相关问题大家都在看最新提问
关注我们官方微信关于跟谁学服务支持帮助中心登录后你可以:
首次使用?
秋名山28秒记录保持者 车神 南恩拓海
视频地址复制
Flash地址复制
Html地址复制
离线看更方便
用或其他应用扫描二维码
日本疆域变化图第二版火热出炉
比起第一版,不再单调~
新加设很多元素,比如新加入战国以往的时代、BMG由两首增至四首。其中战国的打鼓乐让人深入其中~
北海道后期显示\海洋、指南针等显示\势力更加细分化,让观众老爷们更加直观了解\加入侵朝内容
势力的边界接壤等问题我都精细化,东北部地方的战国势力可能你们没看到,毕竟太小了,分别为留守、国分、白石
没能够做到精细化望理解~
第二版的话 可能是最终版不再出了,如果想了解最新动向可关注或者隔段时间搜标题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1248号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沪网文[6号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10417 | 互联网ICP备案:沪ICP备号-3 沪ICP证:沪B2-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转3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日本古代将军房事无私隐
早前中国内地一批官员因为被网上曝光了不雅视频而下马,官员的婚外房事被“偷窥”一时间成为我等屁民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无独有偶,官员房事被偷窥的事早在江户时代经已存在,而且被偷窥的对象还不是一般的官员,而是当时日本实际上的皇帝——征夷大将军。
“将军”在日本古代有多大?
日本古代所称的“将军”,其全称是“征夷大将军”,一般指幕府的最高领袖。日本曾经历过一段长达682年的幕府时代,这段时期日本的最高权力者并非天皇,而是由武士阶级的最高代表——征夷大将军来执掌日本政权。所谓“幕府”源自汉语,意思是将军出征时的帐幕。后“幕府”一词被日本人用作征夷大将军执掌政权的机构,幕府时代就是形式上由公家(以天皇为首、公卿贵族控制的朝廷)和武家(武士势力执掌的幕府)共治,实质上是“幕府说了算、天皇朝廷靠边站”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王者不是天皇,而是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武家政权代表——征夷大将军(简称“将军”)。
武士最初只是天皇朝廷招募来担当警卫、保护庄园的保镖,随着旧公卿贵族的腐败堕落和武士势力的日益壮大,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时代终于来临了。幕府时代从1185年两大武士势力源家和平家的械斗开始,到1867年末代将军“被自愿”交还执政权结束,前后经历682年之久。日本武士阶级先后建立了镰仓、室町、江户三个幕府(看成三个朝代吧),到了江户时代,武家专政也到达了历史的顶峰,武士政权的形式也由镰仓、室町等时期领袖独裁式的将军体制发展成“将军—大老”式的集团独裁的幕府专政体制。江户幕府是幕府时代武家专政的顶峰,理论上将军的权力也是整个幕府时代最大的。但实际上,由于武家统治的成熟和武家高层利益集团的结盟,江户时代的将军受到的监控也是历代最强的。除了江户幕府最初几任征夷大将军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威外,之后的将军只能说是幕府利益集团名义上的最高代表,将军的一言一行均受到幕府高层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有文献法规形式的约束,也有幕府权臣的集体掣肘。最明显一点就是今天秀辉要说的,将军连房事也受到监听,门内人干得热火朝天,门外人光明正大听得不亦乐乎。将军的房事毫无私隐可言!
合法的监听,纵然将军也无可奈何!
从领袖式武家独裁进入集团式武家独裁社会后,幕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幕府最高代表征夷大将军的权力被其他幕府高层集团通过制度的方式加以限制,以确保维护幕府的最高利益。将军虽然还是幕府的最高代表,但权力已确受到幕府其他的“常委”——大老的制约。
为避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官N代”当上将军后肆意胡来,幕府订立了许多将军也要遵守的法度,约束将军的日常言行。其中一条,就是将军在行房的时候,房外必须要派人监听。虽然这条规定将军一万个不愿意,但还是在幕府高层利益集团的压力下“被自愿”了。
在江户时代,将军的后宫称为“大奥”。“大奥”自身有一套独立的官职体系,侍奉将军及其家眷的女子称为“女中”。大奥名义上的最高领袖是将军的正室夫人——御台所(相当于将军的皇后),实际上最高实权是掌握在“容嬷嬷”的手中——御年寄。在御年寄之下还设有御客应答、中年寄、中臈、御小姓等等职位。其中,有一个叫“御伽坊主”职务,专职负责监听将军的房事。
御伽坊主在大奥职位序列中并不算什么高位,却是拿正招牌监听偷窥将军行房的美差,必须由女性担任。御伽坊主可算是幕府放在将军后宫的大内密探,是幕府高层集团防止后宫干政的重要手段。御伽坊主的工作就是和将军睡在同一个房子,负责把将军的私房话如实向幕府报告。这样做,是为了预防将军宠爱的侧室乘温柔乡之际,向将军推荐自己家族的人当官,以杜绝后宫干政和外戚干政的发生,防止新兴外戚贵族向幕府传统贵族夺权。
御伽坊主、将军的房事——日本成人影视作品的热门题材!
得知了御伽坊主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后,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的成人影视作品为什么爱拿将军的房事做文章了。在这些天马行空的时代成人影视作品中,御伽坊主往往成了将军的性玩具,由监视将军的房事变成了将军房事的一号女主角。比如东映就曾制作过一部以此为题材的成人电影《大奥(秘)物语》,电影中的御伽坊主篠之井在多次监视将军的房事后欲火焚身,但大奥中除了将军外又没有其他男人,只好和另一名女中浦尾发展同性的性爱,成为日本银幕上一对经典的“女同”。
我的更多文章:
( 22:01:39)( 22:07:24)( 22:22:32)( 16:44:28)( 23:17:45)( 20:18:47)( 23:08:29)( 21:45:29)( 21:49:19)( 22:56:22)
已投稿到: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4079|回复: 1
Silver Maple
新人欢迎积分1 阅读权限70积分8503精华0UID帖子金钱59603 威望3
Lv.7, 积分 8503, 距离下一级还需 1497 积分
UID帖子威望3 多玩草246 草信仰力0
一、远程兵器篇
在古代,日本曾经广泛的向中国学习各种技术和知识。在军事方面,他们也引进过中国式样的远程武器。但是,这些武器最后还是逐渐的被更适于日本本土国情的武器所替代了。本文所讨论的远程兵器都是所谓的正规化武器也就是被军队正式化采用的武器,而不包括那些忍者,差役们所使用的各种奇门武器,因为这些武器很无法找到相应的事物作为比较,这也就有违本文的初衷了。
弩的日语音读为“ど”,据说最早于618年被从高句丽引入日本,因为当时朝鲜送去了两名中国战俘及一些零散的武器装备。(《日本书纪·推古纪》:二十六年秋八月,癸酉朔,高丽遣使贡方物。因以言:“隋炀帝兴三十万众攻我,反之为我所破。故贡献俘虏贞公、普通二人及鼓吹、弩、拋石之类十物,并土器、骆驼一匹。”)
到672年的时候,弩就已经用于日本的战争中了,并留下了“箭如雨下”的描述。不过根据特恩布尔的观点认为,这样的描述指的应该是弩床而不是手持的弩,尽管这两者在日本都有使用。在此期间,制造弓弩的弩师成为一种优等职业而倍受嘉奖,并且留有在军队中配备弩并展开集中训练的记载。在835年的时候,一位叫做岛木史真的人还成功地对中国弩做出了改进,产生出一种可以向四个方向射击的武器。《续日本后纪》卷4承和二(835)年九月十三日乙卯条载:“外从五位下岛木史真,机巧之思,颇超群匠,欲备边近兵,自制新弩,纵令四面可射,回转易发。是日,大臣以下执政于朱雀门,召集诸卫府,以新弩试射之。向南而发,唯闻机发之声,不视矢去之影,亦其矢所止不得的知。””。据“回转”两个字推测,岛木设计的似乎是为防守阵地所用的大型机械长弩。在838年,美浓的官员订购了四架这种新武器来替代20张老旧的弩,《续日本后纪》卷7承和五(838)年五月十一日丁卯条载:“美浓国言:‘古样弓弩,不可中用,徒加修理,何用之有?今须弃古样廿脚,更造新样四脚。’许之。”在九世纪60年代,日本还因为考虑到受到朝鲜的新罗入侵的可能性,就把弩床安置在沿海的一系列可能遭到入侵的地点。894年,在日本与朝鲜船队的战斗中弩也得到了使用,不过至于当时使用的是手持弩还是大型的投射弩就已经不可考证了,根据日本史料记载,在元庆之乱的时候为了镇压在秋田地区叛乱的虾夷人,大和朝廷共损失了29张弩和100张手弩。
因为没有日式弩保留了下来,所以不可能准确的弄清楚他们的外形和运作方式了。不过根据记载可以确定的是,它们与中国式样的弩有所不同,尽管这可能仅仅出于岛民的自傲。与中国弩的作用方式不同,日本发展出了用来抛射石头而不是发射弩箭的弩。
& &[attach][/attach]
图:日本古代所使用的中国弩的仿制品,通过发射石弹来杀伤城中的人员。
(注:关于这张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因为该图为驰骋在十年前为一本兵器杂志的古代武器专栏所画,为保持风格一致就采用了手绘的方法,但是osprey出版的[远东攻城武器]一书中却将其当成了日本人所画的作品,还在后面加上了[日本资料]的注解)
在描述前三年之战(1056-64)的《陆奥话记》中,同时出现了发射石块和弩箭的记载“自十六日卯時,攻战終日通夜,积弩乱发,矢石如雨。城中固守,不被拔之。官军死者,数百人。”。书中还对叛军固守最后的据点厨川栅做了这样的描述“柵上构楼橹,锐卒居之。河与栅间,亦堀隍。隍底倒立刃,地上蒔截刀。远者发弩射之,近者投石打之。適到柵下者,建沸汤沃之,振利刀杀之。”由此可见,当时的弩已经被作为守城武器中的重要组成来应用了。而在攻城战中的另一种选择就是使用弮(石弓)来进行对射(译者注:在当时的日本,所谓的石弓其实就是一种以类似弩的机理发射石块的守城武器,一般为固定式,但是射程有限。而在现代已经成为了弩的通称,一般日本人会将crossbow翻译为石弓)。在描述后三年之战(实际上从1083持续到1089年)的《贞和本后三年合战绘词》中,英雄人物伴次郎傔杖助兼就险些被打中受伤,不过因为身手敏捷而躲过了。在另一本叫《奥州后三年军记》的物语中也讲述了同一场战斗,我们可以在其中读到这样的记载 “远射矢,近石弓”。(译者注:此处记载显示,石弓的射程要比弓箭为近,这似乎很奇怪,但是对于石弓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把石头装在网袋里悬挂在城墙上,当敌人接近时松开网袋,石头掉下砸伤敌人。此处的石弓可能为此含义。)
因为弩的使用较为复杂专业,需要专门技术上的支持,因此弩慢慢的在日本这个习惯于马上武士挥舞长弓作战的社会消亡了。政治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因为弩需要材料用来生产及维护,使之保持良好状态。故随着平安朝中央集权程度的下降,弩手的训练水准也减低了,善用弩的人越来越少。不过在描写1156年的保元之乱的《保元物语》中仍然出现了““源为朝勇臣,三町砾纪平二大夫”(源为朝以三町之远投石打死纪平二大夫)这样的描述,这样远的距离应该是使用投石弩达到的。(注:町为日制单位,约109公尺,三町即为超过三百米的距离。)
关于日本弩的最后记载出现在1189年,源赖朝统帅一支军队讨伐逃往东北的兄弟源义经及其盟军奥州藤原氏的时候。当赖朝进攻一座靠近厚樫山(阿津贺志山)的堡垒时,他手下的伊佐为宗冒着无数致命的弓弩取下了十八个首级。(此段描写出现在《吾妻镜》中,伊佐为宗即为陆奥伊达氏之祖)
但是自此之后弩就从日本的文字记录中消失了。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13世纪的日本处于相当稳定而不间断的和平时期,除了1220年的承久之乱和蒙古入侵以外。正是这样的时代让这一门特殊的技术就此几乎完全消失了.
按理来说,弩代表着远程武器的发展方向。中国,西欧都经过了用弩替代弓的过程,毕竟弩有着超常的射击距离和极高的精度,威力上更是强过弓箭很多。但是在日本弩的发展也有面临着几个的困难:日本地形多山,很多地区更是丘陵起伏,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之下弩的射程优点难以体现,毕竟弩在复杂地形之下的使用要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虽然弩可以容易的达到较高的精度,但是相对于弓来说它的上法比较困难,需要手上、足上、腰上等方式,而且其装填较为不便,无法连射(日本未出现类似于中国装备的连射弩,不过连射弩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即穿透力较差),装填下一支矢的时间约为10~15秒,这在日本特色的战争中是较为不利的。
在世界历史中,弩的主要作用是对抗骑兵,以及那些身披厚重铠甲,难以被弓箭所伤害的部队。中国古代就试图以装备强弩的步兵队来对抗游牧民族的骑马射手。因为骑马射手的机动性虽高,其射程却无法和弩相比。汉朝时李陵所带的三千步卒正是靠着强弓劲弩才挡住了匈奴人的围攻。因为在广袤的草原上虽然没有可以敝体用的障碍物,而步兵队却可以通过使用大盾来掩护自已,而骑兵则会没有掩护的暴露在弓弩的火力之下。宋朝的时候还有所谓的《平辽万全阵法》,其主旨就是利用弩和神臂弓的射程优势来以之压制辽军的骑兵部队。
相对来说,弓箭虽然有着射速较高的优点,在对付快速移动的骑兵部队的时候却难以发挥作用。而弩较高的初速和命中率则更适合于这项任务。而在在欧洲,装备厚重铠甲的骑士是中世纪战场的主宰者,根本不是那些匆促征召起来,使用简单弓箭的步兵可以阻挡的。意大利的弩手也因此为各地的王公伯爵所雇用,担任军队中远程部队的角色。只有英国人因为有着长弓这种强大的武器而相对忽略弩的使用。在阿金库尔之战的时候,法王麾下即有6000名热那亚弩手,由此看见弩在欧洲所得到重视的程度。
虽然长弓在百年战争中战胜了法国的骑士,但是盔甲的发展让弩的重要性越来越提高。欧洲在弩的制作上有一个关键的创新,即使用钢片制作弩体,这是最早大量使用弩的中国人所没有想到的。有高强度和韧性的钢片进一步增进了弩的穿透力和射程,尽管相应的代价就是其发射速度又降低了一些。一般来说,西欧发展成熟的弩由一下几部分组成:弓,弦,柄,镫,松紧旋钮,扳机。其式样则包括滑车式弩,杠杆式弩,齿轮式弩。在配备了穿甲箭的情况下,其穿透力足以在一定距离外穿透文艺复兴式板甲(这个距离视铠甲和弩的不同而不同)。直至今日,意大利圣马利诺共和国的传统卫队仍为身穿17世纪服装的弩手。
但是,在日本则有着其特殊的情况。受制于多山的岛国地貌,和于大陆隔绝的事实,日本的骑兵部队始终数量和质量都较差,骑兵战术也非常的落后,没有发展出真正的骑兵集团战法。骑马武士们往往向古代北欧人一样,只是将马作为一种快速的交通工具,而在作战的时候常常仍会选择进行步战。佛洛伊斯和教会的书信中明确提及了日本人下马战斗的事。[三河物语]等书的描述中,也都出现了下马战斗的说法。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弩来对抗大规模骑兵部队的做法自然就丧失意义了。
相对于制作简单的丸木弓,竹弓来等说,弩的制造工艺和成本已经远远的超出了各地割据统治者的实力,从选材、制作,到调试的一系列过程都需要专门的工匠和制作设备,而维护工作也同样的复杂。在当时的日本只有朝廷和幕府才有一定的资源来进行弩的仿制和批量生产,这也就是弩之所以在十世纪之前能得到日本统治者的重视和应用的原因,但在外来入侵的威胁消失之后,再也没有人愿意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这种昂贵的武器的制造与使用之上了。
一般来说弩需要发射专门的箭矢, 虽然日本人通过制造投石弩的方法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可是弩的精确度也因此大打折扣,只能作为投石车的小型替代品而使用了。再加上后勤上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弩这样一种武器的被弃用。
[attach][/attach]
图:一名武士在观察一张弩。这也是一张发射弩箭的弩,而非发射石头。
& &[attach][/attach]
图:信长之野望[革新]片尾动画中出现的弩。
其式样非常的奇特。据说为竹木结构弩,但是缺少详细资料。
[attach][/attach] &&
图:Osprey的画师根据现存的资料所画的插图,描绘的是源赖朝的军队在1189年进攻厚樫山(阿津贺志山)时所遭遇到的弩。
[attach][/attach]
图:一名武士在操作一张大型的射箭弩。但是特恩布尔的原书中没有给出更多的关于其年代的细节。
该弩被架在木制支撑之上,但其调整射角的架构似乎比较粗糙。
日本铠甲技术相对落后,全世界范围中也只有日本人和台湾高山族利用竹子来制作铠甲(注:在美洲的印地安人也会使用木头来充作盔甲)。虽然日本铠甲样式威武,制作豪华,但是日本弓箭所发射的箭矢已经有足够的威力来穿透它。而当日本铠甲制作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的时候,先进的火器——铁炮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使用了,因此弩在日本历史上始终都只是一个匆匆过客,我们只能在只言片纸中发现它的存在。其残存的痕迹之一就是在一种叫做“将棋”的日本棋类游戏中保留了弩兵这个棋子。
关于日本弓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魏志·倭人传》中。据日本人自己的考古发掘记录显示,早在绳纹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式样的复合弓,及后来流行的丸木弓。至于箭簇则以黒曜石为主。
而在奈良时代的时候丸木弓已经成为了当时日本的主要弓箭种类。这种弓箭制作极度简单,仅仅是将木条浸水(好一点的浸油)后制成弓胎,捆上绳子就是了。为了弥补其弹性不足,射程极近的缺点,丸木弓的弓体被造的相当之大,号称等身长弓,不过其可以拉开的角度也非常的小了,至于弓材一般选用橡木,榆木一类。不过著名的“梓弓”所选用的到底是怎样的材料如今已经难以考证了。
相对于欧洲发达的制弩技术,日本人仍然喜欢在战争中使用弓箭,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做进一步的讨论。不过在历经长期战争的几百年之间,弓箭已经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即使在战国后期,铁炮得到广泛的使用之后武士们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弓箭。所谓的“弓马之道”已经成为了武士的一种礼仪之道和才力乃至名望象征,身为武将就要经常性的进行弓术的锻炼,各种鹰狩、围猎也可以看成是这种社会意识的反映,这种带军事性质的强身健体的活动更成为了很多武士爱好,德川家康在79高龄的时候还惦记着要去围猎。至于优秀的武士则往往被称作 “某某地的弓取”,如著名的今川义元和其后的德川家康都被称做“东海道一弓取”。(这一点和波兰人极为相似,虽然波兰翼骑兵的同伴骑士们在战场上并不使用弓箭,却也把弓箭作为身分象征的组成之一)不过自这一时期之后随着弓箭在战场上的地位逐渐被铁炮取代,也开始从战场上杀敌的手段向锻炼身体的弓术转变了。
平安时代后期,年间后冷泉天皇的时代产生了叫做&伏竹之弓&的弓箭,即在木制弓体外加贴竹片以增加弹性的简单复合弓。在室町时代到应仁之乱的年代则流行被称为重藤弓或四方竹弓的弓,即以四方竹片作为弓胎制成的复合弓。随着日本弓箭的发展,丸木弓逐渐被武士们所弃用了,不过足轻们还是要依靠简单的丸木弓或更差的土制竹弓。
在弓箭的制作过程中需要用一种叫“鱼胶”的动物胶来粘接竹子与木头。为了防止木弓的破损,经常用藤和白桦树的树皮将它卷起,而由于复合弓比木弓更易开裂、更易受到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所以通常会用麻线将弓身卷起(就是那个千段卷,意思就是卷成一千层)并用漆把弓身涂好--这个就是普通的涂弓。而在黑色的漆上再以间隔的方式装饰上白色的细藤条之后的产物就是有名的“重藤之弓”。由于弓种类和颜色的不同,把手(就是手握着的那个地方)偏上的称为“本重藤”,相反靠下的是“里重藤”。而在每2个地方、或者每3个特定的地方再附加上藤条的称为“二所重藤”、“三所重藤”。“涂笼藤”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卷在弓上的藤也涂上漆,同理涂上朱漆的称为“笛滕”。现代日本弓道中使用的仍然是重藤弓,售价相当高昂。(此段文字感谢yuta的翻译)
在日本弓弦有时会被涂成红色一类的特别颜色,而在平时不使用的时候会被转入专门的“弦袋”之中,就这一点来说世界各国都比较一致,因为弓弦在潮湿的情况下弹力会大大降低。在资治通鉴中就记载过李世民在颉利和突利联合进犯的时候,以“现在大雨连绵,敌军弓弦松弛不足惧”来消除手下诸将对突厥骑兵的恐惧心理。古希腊特里克的弓箭兵也会在胸口挂一个口袋,专门装住用于替换的弓弦。在日本则还有专门用来呈放备用弓弦的小洛车。在古日语中,装箭矢的带子叫做&靫&,在奈良时代叫做&コロク&,平安末期则叫做&空穂&。武士们所用的箭囊还会在上面缝上皮毛以防止被水打湿,这样的高级品又被叫做&箙&。虽然有着这么多不同的称呼,不过其实都只是布制箭囊而已,现在已经很难找到战国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实物了,不过还有一些江户时代的产品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代武士所用的器物。
在日本这个崇尚勇武的国家里弓也和其他武器一样,被赋予了某种仪式上的意义。当朝廷有新的皇子诞生的时候,就会举行鸣弦仪式,以祈福免灾。在日本民间也有在新年的时候送给孩子叫做破魔弓的弓箭模型的传统,将破魔弓放在屋子的房梁之上,希望能防止鬼怪的侵害。(日本传统的大将装束的玩偶--五月人形一般也会在背景上放上模型弓箭,这种小弓箭有时也会被叫做破魔弓)
日本所用的矢分为征矢和镝矢(响箭)。征矢就是战场上所用的箭矢,较为粗大,明军在形容日本弓箭的时候就用了&长弓巨失,近人而发&的说法。一般来说日本多数箭簇的前端都不是特别的尖锐而呈人型,其宽度往往超过长度的一半。虽然杀伤力有所增大,却也让射程受到了影响。日本还有一种特有的箭簇叫做&狩鋘&,适用于切割,其形状为半月形,在蒙古也有类似形式的箭簇的发现。其箭簇的材料受条件限制比较多样化,铁质,骨质,石质,铜制并存。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小学时代就在奈良的竹内街道拾到了大量的石簇碎片。在古代也有使用猪牙或鲛齿经过简单加工而制成的箭簇,不过到了战国时期就已经以铁制为主了。随着生产力和技术的进步还产生了一些非常精美的铁质箭簇,在其上镶嵌金银,制作出镂空的花纹,堪称高级艺术品,不过也只有大名家级别的豪门才能使用。箭羽也是如此,选用的材料和制作方式非常的多样化,但是仍以鸟羽为主。
& &[attach][/attach]
图:起金嵌错纹之箭头,样式相当的豪华。
图片来自于《亚洲古兵器图说》,为夏尔-毕丹所藏。
在贯穿整个日本历史的诸多战争中,弓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弓的记载和描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弓的威力和射程都是相当的有限,无论是丸木弓还是竹弓。即使日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浑身插满了箭却能站立不倒的武士。比如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中的主角,身上插了二三十支箭却竟然还能走路。虽说是在一定程度的艺术夸张,但竹弓的威力贫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的各种关于战国的游戏中也体现出了这一点。比如在信长12革新中,弓兵的初始威力就只有可怜的16。至于说到射程上,日式弓箭更是远远的落后于世界上多数的军用弓。与其相邻的中国,朝鲜都早早的造出了射程达200-300步的强弓。在中国民间有&百步穿杨&的传说,但是日本传说中的神射手那须与一却只是射中船上的折扇。虽然只是民间传说,却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双方弓箭发展水平上的差距。而著名的英国长弓的射程高达二百五十米,在相当的距离外更是能击穿法国骑士的铠甲,虽然当时骑士主要装备的只是锁子甲,还未大量使用较为先进的板甲,但是这样的威力也已经是相当的惊人了。但是日式弓箭呢?很可怜的只有20-30米。看过大河剧(源义经)的朋友也可能会对一个场景有印象,就是年轻的义经在到了奥州之后,手持重藤弓于自己的住所练箭,而箭靶和他的距离大概还不到十米。日本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在步行作战时会采用一种较为特别的握法,握弓的时候握在稍微向上的地方。采取这种位置可以让弓整体向上倾斜,可以让箭飞的更远。而在使用大型长弓的时候则会将弓的一端立于地上发箭以提高准确度。为了让弓能更稳的插入地面,江户时代还出现了在弓的一端安装枪头的做法,同时也使弓兼具长枪的作用,只是其实际效果可能不佳。
在应仁之乱以前,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一种辅助性质的武器。既不足以阻止敌人的冲击,又难以有效狙击远处敌人,只能靠漫射来弥补精度上的不足。武士们习惯骑在马上使用重藤弓一类较好的弓,足轻们则在队伍中携带着自己的丸木弓参战。这样的部队组织其实是没有办法应付大规模战斗的,他们能战胜入侵的元军更大程度上还是靠所谓&神风&的帮助。不过在著名的《蒙古袭来绘卷》中出现的骑马武士多数都手持竹弓,显示出当时的弓已经成为武士上阵时的主要武器之一,&弓马之道&的说法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广泛为人们所接受。
当历史发展到战国后期铁炮大量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日本的弓箭就已经日趋没落,不过它还是在武士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弓术更是身为武士的必要条件之一。吉川经家的绝命诗&武家世传梓弓宝,相得益减亦同尽&更显示了弓作为武士精神传承上的重要意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竹弓这种除了廉价以外没有显著优点的武器却在数百年间的日本战场上一直居于主体地位呢?这也是困扰了很多人的一个问题。日本人自己也提出了很多解释。我自己总结出了三点原因。其一,日本长期处于战乱之中,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各地豪族长期争斗不休,造成了对武器的大量需求,这时制作极其简单,耗费约等于零,而且又不用担心后勤问题的简单日式弓就成了这些家族武装自己领地上的足轻的唯一选择(还有就是竹枪了。。。。)其二个因素就还是日本的地理条件了。日本地形多山,交战距离较短,而且缺乏大型动物。毕竟大型动物在弓的制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动物的角,筋腱都是复合弓制作过程中所必需的。不过日本多数地区的气候又较为潮湿,弓难以较长时间保持好的弹性,这也影响了弓的性能。最后一点原因就是日本人独特的战争观了。虽然很多武士在战场上都携带弓箭,可是他们在诸如一骑讨一类的战斗中仍然宁愿使用刀剑,认为这才是真正荣誉的方式。在这里引用赤军“宛如梦幻”中的一段描写“毛利方勇将品川大膳立马饭梨川边,看到一名身着赤丝威大铠、头戴鹿角胁立兜的武将在对岸驰骋,于是放声挑战。来将正是山中鹿之介,他大喝一声,接受了一骑讨,拔刀绕水来斗。品川大膳弯弓发箭,被鹿之介躲过——四周军兵齐声吆喝: “使用弓箭,何等的卑怯!”大膳于是抛却弓箭,提刀来迎”。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认为在武士之间的决斗中还是要靠刀剑说话,使用弓甚至被认为是一种下流卑鄙的行为。这种看法和古代希腊人其实到有几分相似,他们非常重视重装步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而忽视弓箭的作用。弓箭手一般由低位较低,购置不起铠甲的人担任,或者干脆雇佣斯泰基人。“弓箭兵”一词在希腊语种还有&***士兵&的意思。
[attach][/attach]
图:出自于《军容记》。足轻身后带着(武士挂在腰间)箭筒,並用有色布袋罩著,作为身分识别的标記
在希腊罗马时代的投石兵主要由最贫困以致于完全无法支付武器装备费用的人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在主力部队发动进攻之前打乱对方的队形,为了增加射程与威力他们还使用投石器一类简单有效的装备(著名雕像米开朗琪罗的大卫手中的即是投石器,其实就是一条简单的布带,利用了离心力的原理),不过石头毕竟难以造成致命性伤害,因为如果要增加杀伤力的话,石头的体积的增大必然在同时导致射程的下降。能把人砸死的石头更是扔不出多远。
投石兵这种单位是适应于当时希腊诸多城邦混战,正规部队以重装步兵(所谓的重装步兵其实只装备有头盔,大盾及已胸甲为主体的简单盔甲,石块还是能对他们造成足够的威胁的)为主的形式的早期战争形式的,在双方主力部队开始战斗之后投石兵一般就会撤离战场以为后续部队让出道路,同时防止误伤混战中的己方单位。而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民众被分为六等,第五等级的贫民在战时就充当投石兵的角色。由此可见,投石兵始终都是作为一种低级辅助部队存在的。不过正规的战士有时也会使用这一武器。在一个出土的古希腊陶罐上就绘有把投石袋挂在长矛上的重装步兵。
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的战争进入骑兵统治的时代之后,投石兵的作用就越来越被弓箭兵和弩兵所取代,也没有将领愿意征召一群投石兵进入战场。大家也很容易就可以想到这样的场面:一群衣衫褴褛的投石兵在骑兵的冲锋下只来得及投出一次石头就遭到了残酷的杀戮并迅速的溃败还冲乱了己方的阵形---------伴随着弓箭和十字弓制作水平的日益提高,而石块又不能对着重甲的士兵造成致命的威胁,投石兵也就就慢慢的淡出了古代欧洲战争的舞台。但是在当时的日本,情况又有所不同。面积不大的日本狼烟四起,各地大名征伐不休,与千余年前的古希腊时代到颇有几分相似。再加上日本多山限制了骑兵的使用,日式铠甲的防御力也很成问题,占据军队主体的足轻更是很多都没有可以披挂的甲胄,这种特殊的环境给了投石兵继续存在的机会。
在著名的三方原合战中,武田军小山田信茂所部“新众队”的表现颇为引人注目。他们每个人都携带一兜拳头打小的石头的,在合战开始的时候就临近敌阵以石头相抛掷。日本的弓射程近精度差,当时的铁炮也好不到哪里去,三河兵手里也没有多少。这些的抛石兵竟然给石川数正部造成了意象不到的打击。当时信玄手下的投石兵的作战任务本来应该也是打乱德川军的阵型,引诱心浮气躁的德川军主动出击来给自己的部队找到攻击的机会。而石川数正部为了防止己方的阵型被打乱,也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冲杀,拉开了德川家三方原惨剧的序幕。不过在史料中没有提到过日本的投石兵有使用类似投石器,投石索一类的装备,因此估计他们主要还是依靠臂力进行投掷,那么经过训练的投石手的有效射程大概为20-40米。不过在日本水军投掷炮烙玉的时候,也会用到一种一点五米长,一端为网袋的简单投石器。
在日本古代史记载中,有提到大人国善用弓箭和标枪。“晋永嘉二年,有鸷鸟集于始安县南,……民周虎得之。木矢贯之铁链。其长六尺有半。”不过这样的长度的木矢可能就是标枪。在《尚书》中也有“肃慎来贡巨矢”的记载。
在明朝抗倭战争中,戚继光留下了倭寇中有标枪兵的记载:“不露竿,突忽而掷,故不测”。但是关于倭寇中日本人数量的问题始终是一个很大的争论,近来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其实是倭寇的主体,而这些人可能也只是中国人。所以仍然难以确定日本在当时是否仍把标枪作为一种武器使用。不过在战国时期中标枪就没有在日本出现过了,虽然在网络上一些中文资料中提到前田庆次善用标枪,但是似乎缺少相应的史料支持。现代的日本标枪是从明治维新之后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引入的。尽管标枪在中国有着的广泛使用,但在日本可能是限于其臂力普遍较差,而且标枪在扔出后就难以回收的缺点而没有被大规模的使用。
新人欢迎积分0 阅读权限30积分86精华0UID帖子金钱3108 威望0
Lv.3, 积分 86, 距离下一级还需 164 积分
UID帖子威望0 多玩草100 草信仰力0
可惜没人回应啊...总觉得对于知识不能固步自封啊!
元宝专属一阶勋章。已绝版
马年新春勋章
手机APP马年迎春,马上有钱!
需要金钱:1100
手机盒子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幕府将军2全面战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