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农业供给侧改革革和金融支持农业供给侧改革革的区别

订阅最新的管理资讯
热点搜索:
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影响究竟会有多大?
“最佳管理智囊”是世界经理人推出的全新内容概念,是全球顶尖管理头脑的集合,国内外的管理学者、行业专家、商学院教授、实践家和其他商界意见领袖,将与中国经理人分享最权威、最前瞻、最多样、最实用的管理见解和解决方案。
最佳管理智囊档案
名称:人大重阳
简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正在迈入新阶段。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正以开放为导向,以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对于金融领域而言,我国在开放新时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增加金融机构业务机会及创造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等层面有所作为并产生积极效应。
  在开放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与我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长期不匹配,是制约我国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因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选项。
  在对外开放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我国金融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相互促进、互利互惠、相得益彰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为促进双方贸易、经济、货币及资金的沟通提供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双方互联、互通的效率。如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一带一路&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的双边本币互换协定,在支持人民币成为区域计价、结算及投融资货币的同时,还大力拓展了跨境金融交易管道,推动我国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计价及支付走进各国当地市场,也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落实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保障。
  为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跨境人民币业务政策法规框架,进一步优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跨境金融投资人民币结算和商业银行境外项目人民币贷款等政策框架,围绕&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融资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二是稳步、有序地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既支持优质的境外发行主体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也支持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便利符合条件的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境内金融市场;三是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建设,完善跨境人民币的结算、清算安排。
  在开放中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展可以反映出其经济水平。中国在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进程中仍任重而道远。
  从国内的角度考虑,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依然处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阶段。直接融资风险相对更大,而且限制较多,审核时间过长,监管也存在诸多漏洞,这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造成了重重阻碍。因此,完善和丰富金融机构体系,降低融资门槛,推进民间融资阳光化,落实金融势在必行。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考虑,中国还应抓好&一带一路&战略这一良好契机,在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同时,加快完善资本市场的改革。&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鼓励并欢迎其他国家与中国合作的直接渠道,也是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资金融通的契机。&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参与各国的贸易往来,沿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国内外的关注,吸引了大宗商品及能源商品的海内外投资,国外企业为了提升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更多地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也加大了中国资本市场的需求量。这些都为我国在开放中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提供了必要性和机会。
  为此,中国需要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力度来适应开放新时期的要求。首先,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同时,应不断完善和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做到权责分明,切实发挥好&一行三会&的监管及执行功能,有效地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的会计准则、监管规则和法律规章,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同时,还要加强金融资本市场的相关立法制度及法律打击力度,维护多层次资本市场秩序,保障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再次,要坚持在动态的进程中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功能。除了满足国内企业的融资要求外,还应以合格机构投资者和场外市场为主发展债券市场,形成包括场外、场内市场的分层有序、品种齐全、功能互补、规则统一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同时提升股票、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体系。此外,在开放新时期,中国作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需要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吸引周边国家到中国上市,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推动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构建进程。最后,还应推动双向开放的战略合作模式,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应做好充足准备,迎接其他国家&走进来&。
  在开放中拓展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机会
  随着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扩展国际版图,为自身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应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拓展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机会,进一步推动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务实推进的阶段,中国企业也将获得更多的投资项目及对外合作业务,企业的融资需求上涨,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也将不断扩展。而且,&一带一路&倡议也加快了我国与世界经济金融领域的合作进程,加速了利率、汇率市场化等金融体制的改革,这也为金融业的海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种新形势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整个金融体系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应不断改革金融体系,完善包括业务创新、体系创新、功能创新等一系列的金融创新,在构建一个开放、多元、高效的金融体系的同时,也要改进金融治理体系,为我国的开放经济体系提供长期的、市场化的、互利多赢的金融保障支持。
  具体而言,对于中国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在开拓对外业务的同时,要明确自身实力,了解总体政策框架,实现合理&走出去&的战略。要切实提升自己的配套服务能力,合理布局境外网点,统筹国内外市场,增强运用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所服务企业的资源价值链。另一方面,在提升自身硬实力的同时,也应把握好走向全球的时机与策略。在选择与境外客户合作的时候,应明确对方的经济情况、贸易政策及发展潜力,制定相应的对外政策,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在完善自身的多元化服务平台的同时,不断地融入当地市场,拓展本地客户和业务。
  在开放中为绿色金融提供新机遇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以绿色金融撬动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开放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便是维持良好的全球生态环境,然而,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环境恶化、自然资本下降的趋势。因此,要想持续、坚定地走经济全球化之路,必须要让全球的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使环境的恶化程度得到遏制,从而加快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
  其次,在金融供给侧改革中,加强金融创新功能对推进改革至关重要,创新绿色金融、发放绿色信贷、推出绿色产品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绿色金融是要从更加环保、更加可持续的角度发展我国的金融项目。因此,提供投资周期长、稳定性好、成本低、能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及经济发展转型的绿色项目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尤为重要。
  此外,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也是我国在开放新时期的国际责任。在开放经济格局的合作模式中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多数还处于生态环境复杂、经济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经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因此,在同这些国家的开放合作模式中,要加强生态环保等相关工作,防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失衡,更不能加重绿色发展与现代工业城市化进程的矛盾。我国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就是顺应国际发展的趋势,承担国际发展责任,也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一致。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和各国的协同努力。在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起步不久,建立完整的绿色金融体系的过程仍然任重而道远。面对环境和气候这些巨大的外部性问题,单个国家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中国加强同各国能源尤其是清洁能源的合作,加大相关项目的投资,促进绿色金融为其提供金融资金服务。为贯彻落实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各国之间的协同努力。比如,中国可以将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的原则融入其日益增长的之中;中国可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路线,供其学习、利用;在参加国际主要论坛、参与制定全球金融治理规则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绿色金融的承诺和推动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逐步迈入开放新时期,中国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在这个进程中不断发展。未来,我国仍需要进一步发挥我国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加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以及国际业务开拓能力,不断强化中国金融在开放新时期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相均泳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李下蹊系人大重阳实习生,本文刊于2017年第2期《金融&贸易》。&&
世界经理人【官方微信】
&&关注世界经理人微信定制属于你的管理资讯
* 搜索“世界经理人”,加 V 的是我们。
更多相关文章&
你还没有登录,无法发表评论,请首先&&或&
历史最佳管理文章
最佳管理智囊
新浪微博推荐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共享单车被毁究竟是公民素质低还是管理不到位呢?您怎么看?
最新企业信息
世界经理人10月刊杂志文章推荐
收藏最多的文章
最“赞”的文章
点击最高的文章
评论最多的文章
世界经理人网站App下载张承惠:支持供给侧改革 金融需要做哪些创新?
  在3月16日高级金融学院(SAIF)举办的首期“论道(,)?高金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发表了题为“金融创新如何助力供给侧改革实践”的主题演讲。
  张承惠认为,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目前都存在某种形式的“产能过剩”,金融机构要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支持“三去一降一补”、化解金融体系自身风险、金融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等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三者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同时政府在改革过程中特别警惕出现新的过度干预。问题1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产能过剩情况如何?  首先,实体经济的产能存在着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两种情况。绝对过剩是中国长期以来投资主导的、以追求速度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所导致。产能过剩不是新问题,其实在七八年前,信贷政策就说要向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向引导,为什么还是过剩?一件事情偶尔发生是偶然事件,如果屡次发生一定是制度性的问题。  而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现在还没有完全转过来。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如上海、、深圳转得比较快,有一些地方不知道怎么转,不会干不敢干不愿干,还有一部分官员还是习惯于传统的招商引资老一套路子。  关于结构性过剩。中国在度过了温饱、住行阶段以后,需求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家希望供给可以更加满足个性化的、高端的需求,对服务的效率、质量要更高,对产品安全、质量、功能多样性要求也更高。但是我们目前的供给侧,高精尖产品、高质量产品还不多。  其次,从虚拟经济的角度看,也存在着绝对过剩和结构性过剩。绝对过剩是指货币供应量占GDP的比重全球最高,2015年达到205.7%,货币供给应该说绝对过剩,流动性非常充足。  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结构性过剩。对创新创业支持不够,对传统行业特别是传统行业里面的国企,地方的平台支持过度;对于可以稳定支持中国经济发展领域的支持不够,对投机性活动支持过度。最近房贷迅速膨胀,还有一些在做负债业务,这些都是高风险短期的投机性行为;对实体经济走出去支持不够,大量资金只是在国内、金融体系内部循环。  四大行名义上进入了全球前十大银行的行列,但是我们海外业务的利润贡献比重,只有不到8%,和国外大银行海外业务占比50%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我们国际市场的服务能力是不够的。
问题2  金融如何创新,以更好地支持供给侧改革?  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支持现在的“三去一降一补”,为目前的供给侧改革这一大战略目标服务的金融创新。  第二种,化解金融体系自身风险需要的一些金融创新。  第三种,金融体制机制需要金融创新。  这三种类型的创新,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很大的关联度,需要协同推进。  “三去一降一补”,首先看去产能。中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们市场化的机制不健全,市场发展也不够完备,但是并购重组一定是在去产能过程当中重要的手段。  金融怎么样为并购重组提供更好的融资服务?如果按照老的贷款规范执行的话,并购重组贷款,在海外为并购重组而发行的垃圾债(短期迅速用高成本聚集一批并购资金)等,目前在中国都很难做,这就需要创新。另一方面,去产能意味着大量的职工需要再培训转岗,这些提供职业教育的机构要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发展起来,也需要金融提供支持。  其次是去库存。除了行业去库存有很多创新空间,比如说房地产产权转移方式是否可以改变,“居者有其屋”,可以是买的屋子,完全拥有产权;也可以是租,只要可以长期稳定地租下来;还可以部分拥有产权(共有产权),这些方面都可以创新。还有房地产投资基金,过去由于税收以及金融环境的障碍,说了很多年总是做不起来。有没有可能在转型的时期采取一些制度性的政策性调整,来推动其发展。  第三个就是去杠杆。实体经济的杠杆比较高,但是从现在政府的杠杆率看(特别是中央政府)还有一定的发债空间。从实体经济看,杠杆的结构还可以调整。比如房地产去杠杆,在一些前沿高精尖科技领域加杠杆;国企去杠杆,创新创业加杠杆。虽然总体杠杆率短期降不下来,但是我们可以对不同行业的杠杆率进行调整,使金融资源更有效率,更好地配置到有活力、有发展起立的领域中去。  降成本这一块,最核心最关键的是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减少服务环节。其实如果银行直接给企业发放信贷,利率水平不算很高,现在一年期贷款利率是4.25%,银行再加点约为6%―7%。但是现在很多银行不贷,让体制外的影子银行放贷,银行的资金大量转移到影子银行,通过理财、信托等等方式再到企业手中,这么多环节都要收费,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一定增加。  补短板这一块,我觉得金融创新的空间更大。比如说小微企业、农村方面的金融创新是主要的短板,我们可以在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方面创新,在风险管理方式方面创新。银行传统的方式是完全依靠抵押担保覆盖风险,未来能不能通过供应链金融的方式,通过创新担保方式,来补上这个短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老是做不起来,农村土地只能抵押经营权,但经营权有多少含金量呢?  我们需要给市场创造一些条件,像农村的农地制度改革,有没有魄力把这些影响因素从制度上消除。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经营能力方面也要进行一些创新,比如说投贷联动。夹层融资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
  第二种是化解金融体系风险。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进入集中暴露时期。首先是银行的不良率提高,资产质量弱化,而且还有一些风险没有充分暴露,比如说互联互保,银行有意识延后不良资产暴露等等。有一些中小银行的资产不良率水平已经高到一个比较危险的程度了。去产能和消灭僵尸企业,也有可能加速信贷风险暴露。  另外就是风险的跨部门传递。影子银行,金融,各地方性的非正规机构,比如说大量的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各种各样的资产管理公司、民间借贷公司,这些非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往往通过各种方式与正规金融机构相联系,很容易使非正规金融风险传递到正规金融体系当中来。海外市场的波动,也可能会对中国市场带来冲击。另外,交叉理财和同业业务,由于横跨了多个市场和行业,这些风险也很容易传染。  在化解风险方面,要考虑一些创新,比如说加大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力度;比如在金融机构内部将不良资产隔离出来,采取一些专门消化措施;比如监管部门要提高对不良资产的容忍度,很多的金融机构如果不敢把真实的不良资产情况显露出来,风险就会不断积聚。要放开金融资产的管理市场,目前我国只有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近成立了大约20家省一级资产管理公司,这方面的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还要进一步开放。  第三种是金融体系内部的改革创新,我觉得有着巨大的空间。最新爆发的几起案子,暴露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混乱以及从业人员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针对金融机构自身的体制机制,应该从混合所有制入手,有的金融机构可以分拆和重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约束。还有就是金融监管也要创新。  问题3  改革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新的政府过度干预 ?  在化解过剩产能、去杠杆的每个环节,政府都有可能出现过度干预的现象。  首先,政府应当是一个有限的政府,该管什么不管什么一定要明确,但是现在在“三去一降一补”的过程当中,好像政府什么事儿都要管,什么事儿都要介入,这是一个危险的苗头。  第二,政府应当是一个有为的政府,对现有的问题要分类处理,有勇气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同时要防止一刀切,防止乱作为不作为。  第三,政府应当是一个有效的政府。现在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用文件落实文件,用会议落实会议。  政府要重实质而非形式,而且要特别关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问题,更多关注政府和市场怎么样进一步协调。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
03/18 00:0103/17 22:0203/17 19:5203/17 12:2903/17 08:0803/16 17:4803/16 15:01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论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改革发展的核心政策导向。作为金融资源配置中枢,助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好实体经济转型是银行业的应有之义。推进商业银行自身的供给侧改革,提高银行业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是商业银行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也将有助于银行业更好发挥对实体经济供给侧改革的支持作用。  国家供给侧改革需要商业银行发挥积极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资源配置的枢纽,应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银行也只有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周期性与结构性因素叠加的时期,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萎缩、空间受限、矛盾凸显,使得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难以为继。究其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生产端的相关制度构建缓慢,经济增长中的供给侧管理相对滞后,未能与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阶段,中国要重塑经济增长动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就必须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无论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双创普惠金融需求,还是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瓶颈等问题都与金融密切相关。供给侧改革对金融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这其中包含了几方面的要求,包括:营造稳健的有利于政策传导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支持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增加有效金融供给;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等。要完成好这些改革任务,就需要金融业改善服务方式,通过金融制度的变革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  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主导行业,也应将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未来工作的重心,其主要内容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一方面做强做实有效金融供给,另一方面提升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需求间的适配度。具体有以下几点内容。  重新调整金融资源投向。去产能过程中,商业银行要主动改变现有信贷结构,降低两高一剩、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的资源占用,盘活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主动将信贷资源投入重心与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相衔接。商业银行也应结合国家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落后产能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政策,积极开展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债权类和股权类融资业务,并通过提供相关顾问服务,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信息支持,帮助产能过剩行业中的一些骨干企业实施产业整合,增强规模化、集约化优势。同时,产业绿色转型和升级改造带动了新的需求。一方面,汽车、造船、化工、轻纺等行业不断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先进制造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测、营销服务和经营管理等全过程。另一方面,随着产能过剩行业节能减排标准的不断提高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的日趋严格,更多企业需要通过技术改造,开展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商业银行应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在技术改造、工艺改进、品质提升,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过程中的金融需求。  挖掘新的金融供给领域。从整体产业布局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将催生一系列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并带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能源、环保节能和现代服务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商业银行要找准支持“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着力点,按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运行规律和资金需求特点给予金融支持,同时进一步拓展完善信贷“绿色通道”,建立制度解决知识产权质押等问题。对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横经济轴带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项目,应鼓励分行根据地方特色制订相匹配的实施方案,对地域性重要战略与关键项目的落实给予积极配合。  拓展金融资源供给方式。首先,要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丰富金融服务手段。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业务发展模式和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诉求,提供匹配的金融资源供给。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银行在总体上限贷的同时,仍需要进行结构性支持,尤其是在行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应做好财务咨询顾问、价值评估、交易撮合、过桥融资和资金结算服务。对于优质成熟企业,则应灵活运用投商行和离在岸等多种产品组合,展现综合金融解决方案的实力。其次,在新老产业交替过渡期积极探索新型融资服务模式。包括大力发展债权融资服务、稳步发展股权融资模式、进一步完善“信贷+”服务模式,以及加快发展供应链融资模式等。第三,要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全面建设和提升互联网金融和物联网金融服务能力,提高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特别是要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资金需求。  填补金融服务供给短板。促进贴近实体经济需求的金融创新,推动新技术和新业态健康、规范发展,消除金融供给短板,让金融供给惠及到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是当务之急。一要发展普惠金融,增强薄弱领域金融供给。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有针对性地创新支持政策,提升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对“三农”金融服务,要结合金融扶贫,创新农村信贷制__度,提高金融资源在农村的覆盖率。二要发展创业金融,支持双创群体。在客户定位上,要把支持创新和创业的发力点聚焦在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助力小微企业发展上;在产品体系建设上,要创新知识产权融资、股权融资、供应链融资、科技保险等工具,积极开展投贷联动,发展债贷结合的新金融产品;在服务渠道上,要在进一步降低传统渠道服务成本的同时,推动互联网金融成为商业银行服务双创群体的主要工具。三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绿色经济。合理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环保产业转移,通过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关注不断变化的绿色金融需求;结合绿色产业投入周期长和轻资产的特点,创新授信增信形式,探索绿色债券、碳资产证券化等新型金融工具和服务。四要发展消费金融,满足消费需求的升级。在业务发展上,要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消费信贷业务占比;在业务流程上,要建立并完善适应零售业务特点的审贷体系;在业务模式上,要探索异业联盟,争取实现跨业揽客、相互共赢。  丰富金融服务供给主体。当前部分行业供给过剩和供给不足并存,其主要原因是银行体系结构单一。应解除银行业结构抑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机构体系,形成大中小银行的梯队结构,更好地为不同经济群体、不同经济层次、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的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要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使不同类型的银行服务于不同的实体企业,从而形成协调发展的竞争性银行业结构体系。其中,城商行、农商行和农信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立足当地、服务小微的市场定位,向小微企业集中的地区延伸网点和业务;大型银行要加快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建设和服务网络的延伸,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批量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同时,应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允许更多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民营金融机构,丰富金融供给主体的种类。  守住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线。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原来被经济高速增长所掩盖、积累的风险将逐步暴露,银行业的资产质量将经受较大考验。其中,去产能和去库存所涉及的行业是银行不良贷款发生的重点领域,一些跨行业、跨市场风险及风险传染的隐患也值得关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测及预警,拓宽风险处置方式,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既要通过行业限额管理、领额管理和客户名单制等举措严控新增贷款,也要积极参与并努力主导僵尸企业和问题企业层面的资产重组和处置,促进相关企业不良贷款的出清。同时,要在用好用足财务和拨备资源加大力度处置和核销不良贷款的基础上,运用不良资产证券化等新工具,降低存量不良贷款规模。对短期内难以退出的企业,应创新工具、用好政策,通过强化担保措施、信贷重组等方式有效缓释风险、降低预期损失。  商业银行自身也要推进供给侧改革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金融需求正发生持续而深刻的变革。商业银行长期在需求侧驱动下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日趋式微,而对供给侧管理的相对滞后,使得当前金融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未能及时跟上客户不断升级的金融需求。因此,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从“生产者”角度开展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提高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途径,也有助于银行业更好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需求侧政策的刺激和引导,通过需求侧管理政策以及相配套的宏观调控来促进经济规模扩张、平抑经济波动。需求侧管理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持续的、大规模的需求侧政策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质量提升产生了较大制约,经济增长更多体现为“量”的膨胀而非“质”的提升。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应的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需求侧驱动下的商业银行表现出明显的以银行自身为本位的特征,借助于规模扩张、高资本消耗和追求速度的发展方式,银行业实现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随着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新的经营环境和客户需求出现,过去侧重于需求侧的商业银行正面临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上一页] 第 [1]
责任编辑:周子章
?&( 11:34:27)
?&( 11:26:46)
?&( 10:36:53)
?&( 8:58:55)
?&( 8:41:43)
?&( 8:43:38)
?&( 13:53:34)
?&( 13:51:34)
?&( 13:50:03)
?&( 9:46:26)
条评论&   【】【】
地方金融机构动态
媒体合作: 广告部: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6
Copyright & 2002-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北京)投资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业供给侧改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