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精准扶贫社会实践报告有什么重要意义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option value="
数字版首页 >
第A04:要闻
中共中央就十八大报告向党外人士征集意见和建议,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未来5年有决定意义
日 星期二 新京报
  据新华社电&中共中央9月3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繁重艰巨,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前所未有,关键在于我们要继续紧紧抓住和用好机遇、积极有效应对挑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戮力同心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座谈会上,胡锦涛首先介绍了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并就报告主要内容作了说明。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归结起来说,我们在这20年已经做和将要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未来5年,对我们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胡锦涛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包括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和共同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共同努力。<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
日09:01&&&&来源:
原标题:陈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意义与改革攻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大胆实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系统地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思想,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第一,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9%、7.8%、7.3%、6.9%和6.7%,经济增速名列世界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坚持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增长,服务业占比显著上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广泛开展,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第二,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截至2016年年底,共完成97个重点改革任务,主要领域“四梁八柱”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持续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5]着力减税降费,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去产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努力振兴实体经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问题逐步破解。
第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效解决。2016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314万人,连续4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240万人,连续4年实现年度脱贫1200万人以上。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201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6]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第五,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格局
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步形成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统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保障、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衡量标准的新格局。
第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夙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格局中去阐释,明确提出全面小康和民族复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交融的阶段。[7]没有全面小康的实现,民族复兴就无从谈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现阶段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8]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目标必须经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重要基础、关键一步、发展阶段,突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极大地调动人民群众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统领的,被看作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使中国梦的目标更加清晰,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
第二,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既注重“全面”,又抓住重点,提出了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地位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9]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动力和保障。几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聚焦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聚焦在解决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偏低的问题,聚焦在解决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聚焦在解决各类社会矛盾,各项改革举措不断推出,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权边界,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市场活力不断得到释放,市场主体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让改革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第三,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关于发展的目的、方式、路径、着力点、衡量和共享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全面回应,集中反映了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在较早的发展阶段上,发展往往局限于经济领域,尤其强调经济总量扩大,造成以经济增长替代更广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倾向。随着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在发生变化。一些曾经行之有效的理念,随时间的变化效果在减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五大发展理念,认真总结了国内国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凝聚了各方面的发展共识,有助于破解我国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回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期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挥棒、红绿灯,[10]是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
第四,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他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1]“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2]因此,衡量和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败的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人民群众是否得到实惠,全体人民是否共同迈入小康。现阶段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短板现象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是脱贫攻坚、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就是要让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迈进小康社会。此外,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新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经济全球化深度博弈,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期盼繁荣稳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并抓住新机遇,确保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
(一)抓住“四个全面”红利释放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题中应有之意。在“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引领。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彰显,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通过转变政府职能,破除利益藩篱,推进简政放权、强化监管、优化服务,激发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释放市场活力。“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更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助于消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潜在的风险隐患,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全面依法治国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旨向,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增强了人民对国家政权的认同感,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全面从严治党将作风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些工作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抓住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机遇
从1978年至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远超世界经济同期增长水平,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超过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韩国,创造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74万亿元,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6%左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3%。同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占三个产业比重已上升达51.6%。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口粮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传统行业“去产能”稳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国制造行销全世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里程已超过12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达2.3万公里,深刻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量子通信、载人航天、高速轨道交通、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各种商业模式创新纷纷涌现。《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第22位,成为全球创新指数前25强的唯一中等收入经济体。[13]当前,中国经济虽然步入新常态,但正朝着质量更高,结构更合理,竞争力更强的方向升级。简言之,中国快速提升的综合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创造良好的机遇。
(三)抓住城镇化潜力巨大的机遇
城镇化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相当于每年有1000多万人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工作生活。截至2016年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4%,即有近8亿人口工作和生活在城市。中国正从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变成城市人口占多数的国家,从“农村中国”变身为“城市中国”。前所未有的城镇化潜力与全方位的改革红利相叠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正步入“下半程”,正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推动更多人口融入城镇,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抓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机遇
必须看到,农村依然是中国发展最滞后的区域,农村是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当前,中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地区发展基础差,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度大,他们能否脱贫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中国打响了一场帮助7000万人口摆脱贫困的攻坚战。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决不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掉队。具体举措如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增收;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和就业进行扶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社会兜底,消除绝对贫困等。集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机遇。
(责编:曹淼、谢磊)
  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为方便广大网友深入全面学习“7?26”重要讲话精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特制作系列“学习问答”,一起来学习吧!
48小时新闻排行
12345678910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
镜像:&&&&&&呼叫热线&&&&服务邮箱&&&&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胡锦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未来5年有决定意义
  党代表抵京 昨天上午,来自西藏的党的十八大代表乘飞机抵达首都国际机场。这是第 一个抵京的京外代表团。今天,2200多名党代表将全部抵京。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9月3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未来5年,对我们在已经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习近平、李克强出席。
  党外人士建言稳增长调结构
  座谈会上,胡锦涛首先介绍了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的形成过程,并就报告主要内容作了说明。他希望党外人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中共十八大报告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农工党中央主席桑国卫、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无党派人士陈竺先后在会上发言。
  他们就努力实现稳增长、调结构目标,坚持和完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深化基础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大制度反腐力度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这20年都为建成小康社会
  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提出的宏伟目标,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归结起来说,我们在这20年已经做和将要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年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团结奋斗、锐意进取,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责编:贺超
环球兵器库为天下军迷,倾力打造环球第一兵器数据引擎!
24小时点击排行
12345678910
24小时跟贴排行
环球时报系产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意义
日 07:38:0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唐洲雁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接力推进
  历史上,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但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被提上日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进入”到“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这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回应。
  “全面”“共享”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主要包括: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这样的“全面”就是共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说,任何人类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现实的困境。因此,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每一次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创新都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这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发展实践的呼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作出的科学判断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只有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我们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连续制定和组织实施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引领当代中国走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门口。现在,我们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了。要确保在这短短5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尤其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例如,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只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到21世纪中叶,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 网站编辑:叶祎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20全面小康不可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