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我国成都农业发展情况况进行统计分析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波动的统计分析--《统计研究》1992年03期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波动的统计分析
【摘要】:正 农业经济的增长波动,是中国农业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一种不稳定现象。研究农业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业经济景气分析勾画出一个跨度较大的历史背景;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波动内在机制的剖析,寻求相应的经济政策,减轻农业经济增长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干扰和影响;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波动节律和特点的把握,探索工业增长发展与农业增长波动相匹配的最佳方案,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抗波动干扰的能力,取得较为理想的增长效益。
【作者单位】:
【关键词】:
【正文快照】:
农业经济的增长波动,是中国农业发展中循环出现的一种不稳定现象。研究农业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业经济景气分析勾画出一个跨度较大的历史背景I通过对农业经济增长波动}大j秕机制的剖析,寻求相应的经济政策,减轻农业经济增长波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的干扰和影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慧;[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龚薇;;[J];北方经济;2006年12期
高华云;;[J];北方经济;2007年14期
莫志宏;沈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王艳丽;刘传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陈清华,樊瑛,方福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蒋满元;;[J];财经科学;2007年08期
田成诗,盖美;[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毛健;[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毕秀水;[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项云帆;王少平;;[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静;[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海波;[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国万;杜延军;;[J];甘肃农业;2006年11期
陈莉,张士云;[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02期
王杰;[J];农业技术经济;2003年06期
陈立双,张谛;[J];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04期
秦包步;[J];市场观察;1996年01期
梁素珍;[J];世界农业;1993年12期
;[J];中国农村观察;1995年02期
赵丽华,栗永锋,陈清民;[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邹洪坤;[J];现代经济探讨;1995年04期
邓国明;[J];广西农村经济;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董雪;刘伟;孙贵荒;;[A];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技进步与农业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03年
岳敏;;[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但文红;彭思涛;;[A];贵州推进扶贫开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郑家喜;;[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施宏伟;;[A];2005年经济体制课题研究和优秀论文集[C];2005年
李应中;;[A];地市级投资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李应中;;[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栾敬东;苏向妮;;[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李录堂;薛继亮;;[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李敏;;[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蒋萍 见习记者
纪向钊;[N];华兴时报;2009年
记者 周芳 通讯员 李强;[N];湖北日报;2005年
周巍;[N];郴州日报;2008年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周淑景;[N];经济参考报;2009年
钟蓝;[N];中国信息报;2004年
俞俭 程慧朋;[N];商务时报;2009年
高传立;[N];徐州日报;2010年
;[N];重庆日报;2001年
白景辉;[N];宁夏日报;2009年
记者 许元强;[N];无锡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陆美娟;[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王建洪;[D];重庆大学;2011年
侯丽薇;[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刘学明;[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0年
吕业清;[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何剑;[D];新疆农业大学;2007年
吕超;[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吕洪波;[D];辽宁大学;2007年
白雪瑞;[D];东北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东涛;[D];石河子大学;2010年
管鹏;[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王会权;[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肖珊;[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陈金鑫;[D];海南大学;2011年
徐佳蕾;[D];宁波大学;2011年
王莉;[D];湘潭大学;2011年
于金福;[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毛寒松;[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李海守;[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搜索热词: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2015年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字体:小中大
<span style="font-size:21font-family:仿宋_GB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确保农产品供给、确保食品安全“两个确保”的前提下,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以农业园区建设为示范,认真实施各类农业项目,扎实推进“6个10万”绿色工程有序发展,突出山地高效、农业生态建设,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农业有序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一、2015年农业和农村主要经济完成情况(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6371万元,比上年增长7.26%。增加值完成71593万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农业增加值完成29774万元,比上年增长9.7%;林业增加值完成15416万元,比上年增长3.4%;畜牧业增加值完成& 17467万元,比上年增长2.1%;渔业产值完成7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7.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564万元,比上年增长4.6%。农村可支配收入完成6390元,同比增长12%。(二)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6735公顷,比上年增0.38%,粮食总产量达58441吨,比上年增1.44 %。其中,马铃薯产量(折粮)10390吨,同比增长3.82%;甘薯产量达(折粮)2610吨,比上年增3.31%;水稻产量完成37350吨,同比增长0.86%;玉米产量完成6133吨,同比增长2.21%;豆类产量完成1231吨,同比增长1.61%。(三)畜牧业呈良好发展态势。据乡镇上报数据初步统计显示,家畜禽存栏数较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年末生猪存栏62165头,牛存栏16280头,山羊存栏5781万只,家禽存笼609509羽,分别比上年同期增4.34%、2.12%、12.34%、75.78%。出栏肉猪99020万头,肉牛4470头,肉羊4470只,禽类出栏629450羽,分别比上年同期增4.61%、9.21%、12%、62.52%。全年预计肉类总产量完成10065吨,比上年同期增长8.28%,禽蛋产量89.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84%,蜂蜜产量34.9吨,比上年增长1.13%。全县畜禽规模养殖场27(户)个,生产经营单位58个,新化养牛场、铜鼓镇黔鑫农业有限公司养牛场、龙池园区桂龙养猪项目等得到进一步建设,特色养殖林下养鸡发展迅速,标准养殖也逐渐得到加强。(四)渔业生产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保持较快的增长。全县渔业专业合作社76家,库区养鱼和稻田生态养鱼已成立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以三板溪库区省级示范园区为依托,抓好三板溪库区水产养殖,库区内建设不投饵网箱养殖面积大约200万㎡,建设投饵集约化网箱养殖800余口,面积30000㎡,建设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4家,投饵式集约化网箱养殖示范基地3个,全县大水面养殖面积达到2.31万亩, 库叉拦网养鱼1.4万亩,投放鱼苗45.6吨。以“6个10万” 绿色生态农业工程为抓手,稻田生态养鱼示范面积1100亩,带动全县稻田养鱼面积达8.55万亩,总产量达到812吨,比上年506.7吨净增收305.3吨,增长37.6%。依托山地优势,发展特色大鲵养殖1713尾,虾蟹养殖面积20.5亩,蟹养殖面积25亩,冷水鱼养殖面积0.6亩,产量达1.5吨以上。初步统计全县完成水产品产量5931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8.9%。(五)林业产业建设有力推进,林业和林间经济产业化进程加快。初步统计全县完成人工造林58275.9亩,木材采伐95334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长1.9%。新造油茶林6015亩,楠竹8899.6亩,核桃林4302亩,蓝莓1500亩,投入资金650万元。完成30个重点村寨(点)和敦寨工业园区二期1.78公里道路绿化,栽植绿化苗木3万余株,完成零星四旁及义务植树48万株。采取建立苗圃基地育苗、骨干苗圃定点育苗和社会育苗的方式培育良种壮苗,据统计,全县培育苗木面积200亩,预计出各类苗木916万株,为满足今冬明春造林和绿化用苗的打下基础。2015年底止,全县具有《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企业有40家,规范木材经营企业,新整合组建三江片区两家木材加工企业(强生木业和锦鑫木业)。(六)抓实 “6个10万”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经济作物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4814公顷,产量61791吨,同比增长11.93%,其中食用菌完成1645吨,同比增长246.32%,食用菌生产排全州前列。油菜籽产量4883吨,同比增长7.08%。中草药材4367吨,同比增长6.27%。完成水果产量9846吨,同比增长1.2%。新增蔬菜及果树面积0.03万亩和0.747万亩。种草养畜稳步发展,为推动种草养畜发展局面,全年完成种草面积1760公顷,其中,冬闲田土种草1380公顷,人工草地133公顷,改良草地93公顷,三元种植153公顷。全县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53公顷,移栽178.7万株,完成烟叶产量400吨。积极探索和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复种指数,也大大降低了群众生产投入。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农村水利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span style="font-size:21font-family:仿宋_GB年全县乡、村办水电站19个,装机容量6996万千瓦时,发电量6196.49万千瓦时,比上年增5.31%。有效灌溉面积6813公顷,比2014年的6680公顷增长2%,旱涝保收面积4439公顷,比上年增2.1%,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623公顷,其中机电提水灌溉面积是491公顷。完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13处,解决1.451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2015年农村居民用电量达到481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4%。(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建成农村客运招呼83个,实现了村村有客运招呼站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当年新建通村水泥路214.04公里,新增30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开通11条农村客运班线,新增13个行政村通客运班车,全县建制村通畅率达82.44%,建制村通客车率达62.93%。(三)农村生活服务设施条件改善。<span style="font-size:21font-family:仿宋_GB年全县通宽带的村177个,占村总数的99.4%,电话网络基本覆盖乡镇及行政村,文化生活和信息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减少,向工业和建筑业转移比重明显提高,2015年据乡镇上报统计数据显示,农村从事工业行业人员比上年增4.14%,从事建筑行业人员比上年增8.62%,外出打工人数下降3.93%。全县农村危房改造6000户,各级政府补助资金总计5331.68万元。三、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因素<span style="font-size:21font-family:仿宋_GB年,我县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年投入支农资金3.07亿元,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主要有以下方面的推动因素。(一)在确保播种面积应种尽种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品产量。大力开展农村耕地撂荒宣传,引导群众水改旱种植,继续实施粮食增产工程8.99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3.34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为我县水稻生产实现工业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起到了示范作用。(二)以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切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园区是农业产业经营的单位,抓好园区建设将为产业建设搭建规范化、基地化、商品化的平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企事业化管理的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建设龙池高效生态产业和三板溪渔业健康养殖农业2个省级示范园区,积极打造钟灵至隆里食用菌产业等2个县级园区建设,引导全县15个乡镇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各个园区建设起到阶段性效果,带动我县“六大产业”的有序发展。(三)以“6个10万”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为契机,示范推动全县农业稳步发展。根据州“6个100万”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方案,县制定“6个10万” 绿色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州县工程建设任务及示范点建设,有效地带动全县农业稳步发展。一是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根据群众要求,培训班延伸到乡、到村、到组,并以现场会的形式让到会人员学有榜样、想有方向、干有力量。二是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渔船油价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补贴对象都符合政策规定,办理程序符合政策要求。三是渔业安全认真落实“三个三”,实行“四不放过”,全年没有渔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全年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36个,获得5家州级龙头企业资质。(四)农业机械推广加快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各项事业,完成机耕面积3124.66公顷,比上年增6.68%,机收面积2486公顷,比上年增7.96%。完成水稻机械化插秧面积200公顷,落实推广插秧机 11 台,补贴资金总额& 353.2万元, 共补贴机具3332台,受益农户3215 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全县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7 家,入社成员260 个,服务农户达到 7530余户,组织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420人次。四、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不明显。据农业部门统计,全县农业经营主体单位880个,其中家庭农场284个,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304个,企业24个,规模户268个,但产销能力、农技水平、加工能力等方面发展极不平衡,在发挥农业机械、科技成果应用、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不明显,还不能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骨干力量。(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仍然不力。相当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形成专业品牌和产品优势,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建办势头不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整体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辐射带动效应不明显。(三)缺乏持续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措施和资金的保障机制,优良品种开发力度不够,特色不够明显,特色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品牌少、产业弱”,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商品率低,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还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匮乏,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的作用。(四)畜牧业发展不稳定。当前,畜牧业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化水平低,特别是能形成一定规模和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畜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还没有形成,不能有效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造成市场竞争乏力,产销衔接不畅,畜禽产品以原始产品出售,缺乏深加工增值环节,直接影响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长远发展。 二是对畜牧业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在资金投入上,对畜牧业的倾斜和扶持不够,畜牧业仍处在自发状态。在扩大生产、规模上只能靠自身积累或小规模经营,经济效益低下,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三是动物防疫工作仍还没有引起群众的高度重视,人畜禽共住现象普遍,在广大农村的养殖户,大多家庭养殖人畜禽共住,人畜禽直接接触频繁,加之缺乏防疫知识,疫情隐患大。四是科学饲养水平有待提高。在农村,沿用传统习惯饲养畜禽的现象还很普遍。饲养各阶段,不是根据畜禽需要什么喂什么,而是有什么就喂什么,运用生物技术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还很少。粗放经营、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影响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五、下步工作建议(一)创新新型经营主体经营发展模式。一是要创新新型主体培育模式。把从事同类生产的农户组织起来,把产前、产中、产后联结起来,引导农户规范有序流转土地,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季节性流转。二是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产销模式。引导新型主体与电商对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营销能力。三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全力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农业优势产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搭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家庭农场与农户之间的经营链条,提前谋划好产品销路,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种植户签订协议,使更多农民进入到产业化加工的增值链。加快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休闲发展。(二)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要增加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大对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扶持力度,增强畜禽良种繁育、疫病防治和技术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促进粮食生产与畜牧业的同步发展,进一步发挥畜牧业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三)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粮食生产总量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加快以畜牧养殖、水果、核桃、中药材、早熟蔬菜等为重点的产销一条龙建设步伐,使产业迈上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轨道,促进农民增收。(四)加大项目实施力度,倾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民生工程。加强项目调度和督查指导,加快实施农村公路通畅、人畜饮水保障、用电质量提高、生态改善、移民搬迁等重点工程,综合解决农村发展重点难点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指导服务,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善农村发展条件。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性分析产量,我国,粮食,我国粮食,统计分析,粮食产量,统计学,关于我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关于我国粮食产量的统计性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回眸过去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农业发展计划,扬帆蓄势,走出了一条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子,全面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
回顾篇:四大成就展现“十二五”发展历程
回首过去的五年,全市在粮食生产、畜牧产业、特色优势产业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农村面貌改善等一系列目标。
成就一:粮食实现稳定生产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坚持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优化结构、提高品质、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进一步调整优化粮食种植结构,粮食生产的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起,连续5年产量稳定在500万吨以上,在耕地面积逐步减少的情况下,“十二五”末达到了50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85公斤,高于全省30公斤(全省人均455公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成就二:畜牧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产业链建设初见成效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呈现出二大亮点。
亮点一:全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为343.2万头、38.3万头、195.5万只、3771万只,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4.6%、4.4%、6.4%和11.1%;猪、牛、羊、家禽出栏分别为537.8万头、23万头、265.5万只和4854万只,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0.5%、2.7%、16.7%和14.1%;肉、蛋、奶产量从“十一五”末的50.2万吨、32.9万吨、54.1万吨,增长到“十二五”末的56.4万吨、37.6万吨、61万吨,分别增长12.4%、14.3%、12.8%;畜牧业总产值从138.1亿元增加到202.5亿元,增长46.6%,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2%。
亮点二:全市全产业链建设已初显成效,畜牧业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十二五”期间,全市围绕“调结构,转方式”的总体思路,畜牧业经营方式由数量发展逐步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全市创建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15个,规模养殖场(户)达1863个,全市生猪、奶牛、蛋鸡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35.3%、85.1%和33.9%,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21个百分点和22个百分点。
成就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市做大做强以设施蔬菜、优质林果、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同时,突破以粮为主的单一格局,农林牧渔全面发展,农业区域化布局日趋形成。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果园种植面积196万亩,园林水果产量达到160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10.7%、50.9%,水果产量居全省第2位。
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0万亩,产量达到751万吨,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8.6%、21.7%,产量居全省第4位;
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5万亩,产量达到6.6万吨,产量比“十一五”末增长50.8%,药材产量居全省第1位。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全市优势特色产业实现了布局区域化,形成了以京广铁路沿线的粮食生产基地、蔬菜生产基地,安国、蠡县、博野等地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西部山区县的果品生产基地,定兴、涿州、高碑店、清苑等地的畜牧养殖基地。
成就四: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农机化水平实现新跨越
当前,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产业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过去的五年里,全市结合现代农业示范田建设,通过中低产田改造,着力推广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农业技术,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成为全市抗旱增产、防灾减灾和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法宝”,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截至2014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046万千瓦,比“十一五” 末增长8.8%,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了852万亩、1185万亩、994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展望篇:坚持五大理念谱写“十三五”农业发展新篇章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攻坚时期。全市农业工作将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个大局,把握稳粮增效这个原则,紧扣结构调整这条主线,聚焦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核心,突出富民产业培育这个重点,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实现“十三五”各项战略目标的征程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对破解全市农业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要以创新理念激发农村活力。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面临多重挑战,迫切需要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积极创新完善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经营方式,通过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激活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创新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扎实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抓好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要以协调发展理念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关键时期,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将坚持和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融合,着力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要促进农业内部协调发展,着力提升粮食产能,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产业。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休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推进生产要素跨界配置,促进种养加一体、着力挖掘和培育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领域、新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居民收入。
要以绿色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方向。当前,拼资源、拼投入、拼生态的传统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因此,必须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要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精准科学施用、农业节水灌溉、保护性耕作、废旧农膜回收、尾菜处理,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实现生产源头可控制,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
要以开放理念拓展农业农村发展空间。积极应对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变化,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努力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向外出口。要大力培育农业知名品牌,发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提高全市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快创新农产品营销体系,积极推广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直供直销模式。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销售,多层次、多渠道构建农产品营销网络。
要以共享理念增进农民福祉。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必须坚定不移发展多元富民产业,着力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要健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保证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不断健全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从根本上增强农业农村发展能力。着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健全金融支农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激发现代农业发展活力。
回首“十二五”,我们豪情万丈,由于措施得力、规划科学、保障有力,全市农业不仅在量上取得了辉煌成绩,而且在质的方面实现了新跨越。展望“十三五”,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必将在补齐发展短板、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发展目标等方面大有作为,从而为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的保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顺县农业发展情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