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不用导弹把俄罗斯巡航导弹给灭了?

俄罗斯用26枚导弹与美对话 美国感到很不舒服
来源:环球网
  俄罗斯星期三对外宣布,其在里海的4艘战舰向叙利亚境内的IS组织的11个目标发射了26枚巡航导弹,这些目标均被摧毁,没有造成平民伤亡。这是俄罗斯打击IS的一次升级行动,既展示了莫斯科的意志,也让世界看到了俄非凡的远程精确打击能力。
  俄罗斯因苏联解体而严重瘦身后还从未这样亮过肌肉,西方的印象是它守着苏联时代的陈旧导弹吃老本,美国科学家曾推演过一次性消灭俄全部核武器的可能性。而这次俄巡航导弹打击1500公里以外的目标,北约在俄宣布之前毫不知情,这带来了震动。
  美国北美防空司令部司令随即表示,这次行动意味着俄具备了用其战机不离开俄领空就可攻击美国西海岸目标的能力,而且巡航导弹非常高效,很难防守,这是很大的挑战。
  莫斯科发动对IS的打击就是西方的意外之举,这种意外似乎在发酵。俄是不好用通常标准评估其实力的国家,它的GDP总量只有2万亿美元左右,一些制造业荒芜了,但它又是西方最难对付的地缘政治力量,不仅幅员辽阔,资源雄厚,而且颇具战略动员力,突然就能这样从1500公里外、或者从某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发威。
  当年的苏联整体上远不如西方发达,但一再用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名宇航员、第一座核电站等等震动世界。如今的俄罗斯虽然雄风不再,但很像是继承了苏联“不平庸”的秉性。
  俄罗斯民族给了世界这样的印象:他们人很聪明,行行出大师,民族性格比较冲动、浪漫,现代化管理方面一直是弱点。这样的国家很难在全球竞争中实现全面领先,但它有可能在一两个关键领域搞出让外界、尤其是对手猝不及防的突破。
  冷战之后西方极大挤压了俄的战略空间,它看上去很难再爬起来,但是普京带来了俄的“再崛起”。尽管有诸多数据被讨厌俄的人用来引证说明俄的大国地位“有些空虚”,去年以来的油价大跌和卢布贬值似乎又一次把它击倒,但从乌克兰到叙利亚,俄的姿态都未退缩,而且看上去颇有后劲。
  俄究竟要在叙利亚做什么?这是个有趣的问题。莫斯科强调它是打击IS,西方舆论则聚焦它的“真正目的”:保护巴沙尔政权。但是这样的“揭露”媒体做得更多,西方政府也有抱怨,然而明显有所克制。由于IS是文明世界的公敌,美国同俄合作打击IS的需求肯定不是零,华盛顿缺少对俄行动无限妖魔化的道义。
  莫斯科是在“挑衅”北约吗?一些中国战略学者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们认为,普京的真正意图是要把西方的注意力从乌克兰拉到叙利亚,在那里制造俄美缓和的机会。因为在乌克兰问题上俄美没得谈,但在叙利亚毕竟有IS这个共同敌人,还有让欧洲感到切肤之痛的难民问题。在叙利亚寻找俄美共同点,要比在乌克兰这样做容易得多。
  克里姆林宫在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向美国和西方招手,后者很不舒服,但它们的态度比过去要缓和多了,这或许就是普京想要的开始。
  俄不会为缓和关系央求美国,它会以有尊严、甚至强势的姿态向华盛顿传递信号。由于白宫也有一些尊严需要守护,美国社会对俄的成见根深蒂固,华盛顿的战略圈能否接普京的招,将是个疑问。
  西方是否会最终大幅调整对巴沙尔政权的态度,形成与俄在解决叙利亚问题上的合作,将是俄美关系能不能从叙利亚这个切入口走向缓和的试金石。
(责任编辑:张v)
原标题:社评:俄用26枚巡航导弹与美特殊对话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俄罗斯不会用s400防空导弹拦截战斧式导弹滴。拦截36枚,那岂不也要用去36枚s400 ?提早撤离,让战斧炸好啦。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0:51:28&)
32字(2204/6)
( 12:08:16)
( 11:23:58)
17字(43/0)
( 11:10:24)
11字(39/0)
( 11:09:53)
( 11:06:33)
0字(194/0)
( 11:05:44)
57字(1380/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美国在冷战之初为何不用原子弹灭了苏联?
[摘要]核打击是破坏苏联的战争能力的最有力手段,如果每架轰炸机都能完成投掷核弹任务,苏联的工业将被摧毁30-40%,将有六七百万苏联人伤亡。摘录核打击是破坏苏联的战争能力的最有力手段,如果每架轰炸机都能完成投掷核弹任务,苏联的工业将被摧毁30-40%,将有六七百万苏联人伤亡;但即便如此,苏联仍能在亚欧大陆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国仍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而且还不能保赢。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和苏联很快从战时盟友变成了冤家对头,直至苏联解体。但是,两个超级大国虽然对抗了几十年,将大把的钱用在了军备上,但彼此间从未直接大打出手过。这就叫“冷战”,其实也可叫“冷和平”。无论美国的可乐,还是俄国的格瓦斯,冰镇的应更好喝,但和平还是“暖”点好,如果暖不起来,“冷和平”还是强过“热战”。那么,为何美苏没有打起来?很多人眼都不眨就会首先说出的理由或是,核武器!美苏手中的核弹太多,所以双方都害怕,如果动起手,只要有一方hold不住脾气,核大战就会发生,很可能真要亡国灭种。这有道理。但是,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在1949年8月才试爆成功,此前只有美国有原子弹(氢弹在1953年才问世),即便在苏联成为核武国家后,美国的核力量在多年中仍拥有明显优势。所以,即便只谈截止1949年的情况,如下问题值得一问:此时看似只有美国人有用原子弹灭苏联的份,为何他们不赶紧用这种“大杀器”将苏联撂倒?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演绎了冷战时代风云变幻的大戏。是唯一,但远非那么好让美国人不太敢这样做的一大原因是,美国当时虽然是唯一的核武国家,但在核战能力上还是一个新手,仍面临着一些重要缺陷。这里只说三点。1、核弹的数量很不够。比如,美国军方在1946年提供的一个测算是:如果要用原子弹令苏联屈服,需要摧毁包括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内的17个苏联城市,这至少需要98枚核弹,核弹又只能靠轰炸机去投(当时还没用上弹道导弹和核潜艇呢),而美国轰炸机在进入苏联控制的空域后,大概只有48%左右能完成准确投弹的任务(其他飞机可能由于敌方截击、迷航、投弹投偏等原因而完不成任务),这样,为完成对苏核打击,就需要至少储备近两百枚核弹。但在1946年中期,美国人也就只能凑出九枚核弹。加紧生产可不是那么容易。比如,生产核裂变材料铀235或钚239都需要铀矿石,而当时美国国内还没找到那么多铀矿,这方面要依赖进口;生产钚要用核反应堆,当时在华盛顿州的汉福德(Hanford)有三座生产钚的反应堆,但其中两座出了岔子,短时间内好不了。到1949年1月,美国的核弹才达到一百枚,但能搭载核弹的轰炸机的数量比这多出一倍!1946年,为庆祝在太平洋比基尼岛上的一次核试验,美国军方在酒会上推出了一款蘑菇云造型的蛋糕,但这一大“朵”奶油有人想吃么?2、核弹的“质量”也很不如人意,让战备工作挺麻烦。此时,美国手中的核弹还属于比较糙的早期型号(Mark3型,投在长崎的原子弹也属此型),最大的一个缺陷或是,可能要不时地将它们拆了装和装了拆。当然不是熊孩子们手闲得欠揍。当时给核弹引信系统供电的铅酸电池在充电后只能挺30多小时,再往后就必须拆开核弹以更换电池或将其取出后再充电;而且,电池不管有电无电,在核弹内搁最多九天左右就必须取出来,否则就会发生腐蚀。另外,核弹中装有钚材料的弹芯会释放热量,时间一长就会“捂坏”旁边的高爆炸药,为此,核弹在组装后九天左右就必须拆开“晾着”。所以,当时的核弹是在要用时才将各部件攒起来,如果没马上用,就得将其拆开。可是,拆装核弹是专业性极强、也很耗时间的技术活,一枚核弹的拆装需要几十号人的团队,要花几十个小时(说法似不一,有说要近20个小时的,有说要40小时以上),而当时美国国内能干这活的人很有限,据说在1948年也就只有三个团队左右。他们还只能待在有所需专门设施的地方,当时是位于美国西部新墨西哥州的桑迪亚基地(Sandia Base)。这样,若要对苏联投核弹,轰炸机要先飞到该基地装核弹,然后(如果是轰炸苏联的欧洲部分)再向东飞越大半个美国和大西洋到达欧洲,像先到西边取餐、再往东边送餐的外卖小哥?这些问题既妨碍增加美国人手头可用的核弹的数量,也让核弹用起来很不称手,也妨碍将核弹部署在海外:如果美国轰炸机带着核弹去炸苏联,从位于欧洲比如英国的海外基地起飞最方便,这样,最好将核弹或其部件部署在该基地,也就最好能在当地配备本就稀缺的“拆弹专家”以及相应的保障设施。上为美国投在长崎的原子弹的一个复制品,下为苏联的首枚原子弹(RDS-1型),从外形上看像哥俩不?美国人认为后者是窃取美国技术的产物。3、基地、飞机等方面也有问题。前面说过,美国轰炸机从欧洲基地出发更方便,最大原因就是,空中加油技术当时还不成熟,适合大型飞机的硬管式空中加油技术到1949年才过关,这样轰炸机难以从北美直飞苏联。英国是美国人心目中理想的欧洲基地所在,既由于英国是美国最铁和最强的盟友,也由于英国距苏联控制地域不远不近,基地如果太近,就更可能遭到敌机的轰炸,甚至在战争一开始就被敌军占领。当代的“硬管式”空中加油,便于对接和加油速度快是它相对于“软管式”的主要优点。但是,问题还是有的,比如英国的空军基地需要为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而进行改造,但让美国人更不爽的是,在英国政府中有这样一种心思:如果你要用我的基地去投核弹,那么,在何时对何地使用核弹的问题上,我应该也有发言权甚至否决权。英国人在国力上虽已沦为二流,但还想争取与美国人平起平坐。再比如,在1946年1月,美国只拥有27架经改装可以搭载核弹的B29型轰炸机。与此相关,个头太大也是当时核弹(有五吨重)的一个缺陷,难怪扔在长崎的原子弹的外号叫“胖子”(Fat Man)。不过,飞机问题相对而言还是最容易解决的。右为在1948年推出的体型硕大、有六个奇特的后置式引擎的B36轰炸机,它不用空中加油就可从美国直达苏联。相比之下,二战中的最大轰炸机、“超级空中堡垒”B29(左)全无“超级”范。还比如,如果要用核弹轰炸苏联,就应掌握苏联的地理、工业、交通等方面的信息,以便制定轰炸计划,但当时美国人在这方面也很欠缺,连最新的苏联详细地图都没有,还不得不参考二战时德国飞行员在苏联拍摄的航空照片。多年后,人造卫星以及像U2和SR71“黑鸟”这样的高空侦察机给美国人帮了大忙,但早先哪有这些玩意?炸了苏联,但可能丢了欧洲其实,上述问题都并非很难解决。到1949年1月,美国人已拥有约一百枚核弹、两百架可携带核弹的轰炸机,以及硬管加油技术,终于有了一套似能摧毁苏联的核打击系统。但他们最没底的问题首先还是:即便对苏联发动全面核打击,这是否能将苏联人打趴下?比如,是否能将苏联的工业能力炸得全面瘫痪?尤其是,苏联红军是否仍会大举进攻,甚至打到英吉利海峡边?与二战结束之初美国军队大量缩编、西欧各国的百废待兴、北约之类的军事联盟也未很快建立有关(北约在1949年才建立),在四十年代末,美国及其西欧友邦在欧洲的军力与苏联没法比。比如,在1948年初,驻扎在欧洲的美国陆军是98000人,苏联则有410万陆军,其东欧盟国的军队也有120万人。因此,即便原子弹将苏联的后方炸得稀烂,前线的苏军大概仍能踏平西欧。在冷战时代,苏联在欧洲拥有的巨大常规军力优势一直是西方的梦魇。打个比方,你是一个其实经看不经打的太极“宗师”,要在擂台上跟一个货真价实的格斗高手过招,但在开打时有帮手按照你事先指使的阴招,将对方家的房子点着了,难道这就能让对方打不过你了?说不定,对方知情后更会将你往死里揍。这里涉及的一个情况是:当时美国的核弹是由空军的“战略空军司令部”(SAC)的重型轰炸机(B29、B36、B50)负责投掷,主要是打击敌人后方的城市和工业等目标,而对于用核弹攻击前线地带的敌方军队和交通线等目标(通常比城市要小得多),尤其是机动性目标,鉴于种种原因,比如当时核弹的“傻大粗”、重型轰炸机的高空水平投弹的轰炸精度有限、陆上机场的局限性(比如可能距敌较远,或易遭敌军空袭甚至占领),以及前线核攻击也可能对友邦或友军造成可怕杀伤,当时美国人还没啥信心。与此相关,当时美国海军出来表态了:我们能帮着甚至代替空军把活干得更好。他们主张建造有直通甲板的超大型航母:它们能起降携带核弹的轰炸机,同时又能在欧洲周边海域自由游弋,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对苏核攻击,包括攻击前线目标。但是,空军方面对这套和自己抢资源争任务的说辞很不满,时任总统的杜鲁门也不完全信服。杜鲁门在1948年曾批准建造五艘超级航母,但在1949年又将该计划统统砍掉,连业已经铺设龙骨的在建中的首艘航母都没饶过一命!胎死腹中的首艘超级航母“合众国”号的想象图顺便说一句,虽然美国人多年后有了主要针对前线军事目标的小型“战术”核武器,但在北约内部,对于这玩意能否有效抵消苏联在常规军力上的明显优势,其实还蛮纠结。比如,不少环保意识强的德国人就直咂嘴:相比于在本国土地上使用核弹去阻止苏联入侵,是否宁可被苏联占领也不应使用核弹?1949年5月,美国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参谋长联席会议”任命的一个由胡伯特&#183;哈蒙(Hubert Harmon)将军领导的委员会发布报告指出:核打击是破坏苏联的战争能力的最有力手段,如果每架轰炸机都能完成投掷核弹任务,苏联的工业将被摧毁30-40%,将有六七百万苏联人伤亡;但即便如此,苏联仍能在亚欧大陆发动大规模进攻,美国仍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常规战争。即便“力有余”,但也“心不足”所以,美国人当时若要以核武器为后盾去打垮苏联,就需要既准备一场核大战,又准备一场常规大战,前者只是球赛的上半场,后者是可能对结果更具影响的下半场。但是,当时即便美国在物力上不是不可能支撑这两场大战,美国朝野及其盟友至少在心理上还远未做好准备。这里主要谈如下几点。1、当时,二战的硝烟才刚散尽,在二战中经历了很多紧张、辛劳、牺牲乃至痛苦的美国大众是心仪和平,并希望政府能将更多的钱花在民生上,如同一个从周一到周五都在加班的人好不容易盼来了可以睡到自然醒的周六,害怕接到“凶铃”般的老板来电;与此多少相适应,在二战结束之初,美国的军费也在不断裁减,从1945年的近940亿美元降到了1948年的近200亿。美国总统杜鲁门(右)与1947年时上任的美国首位国防部长詹姆斯&#183;福雷斯特尔(James Forrestal)。后者更强调苏联的威胁,对前者的军费紧缩政策颇有微词。2、在核武器巨大破坏力的震撼下,使用核武器的道义问题已引发越来越多关注,包括在美国政府中。比如,对总统杜鲁门来说,虽然美国独家拥有的原子弹算是一颗“定心丸”,也是他削减军费的原因之一,但他又表示,自己不想在对日本动用原子弹后再这样做(他当然未排除在“极端”情况下不得不如此),他也拒绝授权军方在某些情况下动用核弹,而强调自己拥有最终决定权;他还曾担心,对核武器显得轻佻随意会损害自己的公众形象,妨碍自己赢得1948年的总统选举。在1948年2月接替艾森豪威尔出任陆军参谋长的另一位二战名将奥马尔&#183;布莱德雷(Omar Bradley)将军也认为,用原子弹大规模屠杀苏联的城市平民是不人道的,有损军人“武德”;在日即一战停战纪念日,他在讲演中有如下名言:“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核武巨人和伦理婴儿共存的世界。我们对于战争比对于和平知晓更多,对于杀戮比对于生存知晓更多。我们业已掌握原子的秘密,但却拒绝基督的教诲(Sermon on the Mount)。”也正由于对核武器研发有“罪恶感”,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罗伯特&#183;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在二战结束后不久就离职了,而且变成了反核人士。布莱德雷和奥本海默也为加强对核领域相关活动的监管,包括在核武器使用问题上加强文官当局对军方的节制,美国人还在1946年建立了一个由文官主持的“原子能委员会”(AEC),将国内的所有核设施、核设备、核技术和核材料都置于其控制下。核弹及其部件也由它掌控,只有在总统下令时才可交付军方,前文说的“拆弹专家”也归它管。3、如果美国要在欧洲对苏联用兵,英国必是最重要的前哨基地,尤其在常规战争中,这样,美国人若要打仗,也不能不看英国人的脸色。而在当时,以克莱门特&#183;艾德礼(Clement Atlee)为首相的英国工党政府也希望维持和平,也纠结于核武器的道义性。4、与上述因素相关,在二战结束之初,美英的对苏政策总体上仍是防御性的,尤其在东西方对抗的核心区欧洲,或者说,他们的主要打算还是维持二战结束之际形成的欧洲政治现状。他们当然乐见苏联的共产党政权垮台,乐见东欧各国摆脱苏联的控制,但如果这要靠再次置身于一战二战那样的苦战,而且还不能保赢,他们就乐不起来了。5、在上述背景下,当时美国人设想的对苏核攻击主要是以如下情况为前提:苏联主动在欧洲发动大规模进攻;或者,有迹象表明苏联马上要发动这种进攻。换言之,如果苏联人没打算动武,美国人也不大可能发动核战争。但还得强调,即便美国人不得不发动对苏核攻击,即便他们认为这是对苏联最狠的大杀招,由于前两部分所述的原因,他们对于这是否能将苏联打趴下是没底的。比如,1948年6月,苏联开始对由西方控制的西柏林的对外水陆交通进行全面封锁,引发了至1949年5月才结束的“柏林危机”,东西方之间的紧张骤然升级。此时,美国人更担心苏联会发动进攻,但国防部和军方仍担心,是否受伤的“北极熊”会更具攻击性?苏联在遭到核攻击后,是否还会或更会进军西欧?福雷斯特尔等人主张增加军费,也是因为他们觉得,无论是想靠核力量将苏联一举KO,还是想靠常规军力以点数取胜,反正美国在任何一个方面的能力都还不够强大。在柏林危机中,美英是长期依靠空运向西柏林输送物资,这表明他们想避免战争;但苏联按兵不动且未进行空中封锁,也表明无意开战。6、在上述背景下,美国人对自己独家拥有的核武器的最大期望还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换言之,在和平时期,对于遭到核攻击的忌惮让苏联更不敢冒险,更可能软化对西方的立场。但是,苏联人在二战结束之初的所作所为(包括封锁柏林)表明,核威慑看似并未让其膀胱有些失禁,这是让美国人有些失落的。关于冷战初期美国人想如何利用自己的核武器,可参见:蒂莫西&#183;波蒂的《未打出的王牌:为何美国在冷战中未使用核武器,》、格雷格&#183;赫肯的《制胜武器:冷战中的原子弹,》。“脑洞大开”的丘吉尔在当时的欧美政客和军人中,主张倚仗核武器趁早摆平苏联的人是有的。丘吉尔就是一位。在2015年出版的一本书(When Lions Roar: the Churchills And The Kennedys)公开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一份秘密文件。根据之,在1947年中,在野的丘吉尔曾请求访英的美国共和党参议员斯泰尔斯&#183;布里吉斯(Styles Bridges)劝说杜鲁门对苏联尽快发动核攻击,以防止其占领西欧。按他的意思,应先用原子弹搞“斩首”行动,摧毁克里姆林宫,接下来再麻溜地收拾如无头苍蝇的苏联。他还说,苏联在两三年内就会拥有核武器,如果苏联在“拥核”后搞侵略,那就惨了。苏联人则在谴责美国或西方凭借原子弹搞战争讹诈,在这张1948年的苏联宣传画中,手持原子弹的美国佬被警告说不要玩火自焚。而根据在1998年公开的英国档案,早在1945年的纳粹德国灭亡之际,丘吉尔就下令军方制定了对德国境内苏军的进攻计划,它将进攻开始日定在了7月1日,要拉着驻德美军与驻德英军一起干,还打算将刚投降的德国军人组织起来再跟苏联干。别忘了,此时日本还没投降呢。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放弃了:它脑洞大开得太过分,或者说就是脑残。搞笑的是,英国人将该计划命名为Operation Unthinkable,可以翻译为“脑洞大开作战行动”!丘吉尔表现了一位典型的“英帝国主义遗老”对二战后苏联在欧洲的强势地位的很不适应。他比美国人更担心苏联不是不可理喻。归根结底,苏联离英国比离美国近得多,如果苏联征服了整个欧洲,美国依然可以生存下去。1951年,丘吉尔再次出任英国首相,但他没再提对苏核攻击的事。是由于此时苏联已拥有核武器?是由于经过几年的冷战,他觉得苏联人不如当初想的那么有侵略性?或是由于,二战结束之初病怏怏的西欧已变得更稳定、繁荣和团结,北约也已在1949年成立?其实,此时他已趋于认可如下想法:通过维持相互核威慑,防止冷战演变为毁灭性的核大战。关于丘吉尔对核武器的态度,可参见在2016年出版的著作:《丘吉尔与原子弹:二战和冷战时代》。作者:梅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katrinachen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俄罗斯洲际导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