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青青翠竹无非求碗热汤喝般若,郁郁黄皆是法身才对,翠竹比喻般若,般若讲空性,翠竹体空。黄花表法身,因法身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在人类驯化的所有植物中,唯有竹子,与佛教的关系最为亲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这句耳熟能详的禅语道尽了竹子与佛教关系的真相:在佛教徒看来,竹子即是“佛”的法身。禅宗着名的公案《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说:“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 ,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新纂续藏经·指月录》中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盖普贤文殊境界。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佛教以“众生平等”、“四大皆空”为信仰基础,然既云“众生平等”、“四大皆空”,何故独有竹为“佛真法身”?是设譬举例?还是另有缘由?“青青翠竹,尽是法身。”当然不是随便说的。据法显《佛国记》和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前,在王舍城迦兰陀村宣讲佛法经义,迦兰陀长者献出一座竹园,请释迦牟尼居住。释迦牟尼因感于竹子圆直空心,是佛法中“空”和“心无”的形象体现,故而长期住在这里弘法传教,直至成佛。小乘佛教的经典《二十八佛诞生记》中又记载:释迦牟尼成佛时,在一丛弯钩刺竹下换穿成佛时的法衣黄披巾。因此竹子是佛祖修成正果的证道之物,被尊为佛树。《如意宝珠经轮咒王经》中甚至说:“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众宝造作舍利,拾取清净沙粒即为舍利,亦用竹根节造为舍利。”竹子是释迦牟尼成佛的证道之树、竹子的根可以制成佛骨舍利,可见“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绝非随口设譬,佛教是把竹子视为“佛真法身”的。所以历代高僧大德均倚竹而居,对竹参禅悟道。如唐睿宗时高僧智兴,云游至庐山竹林寺,某日在禅房中发现屋内不生竹子,而地上却有竹影,由此悟到:竹之名相不过是因缘幻相,既非竹来眼里,也非眼到竹边,只因一心所在,竹便存在,竹境便是禅境。竹禅意境,非有缘者随意可得。“当代君子”竹节书房系列创新精品拟态自然,象形法物,通过淋漓尽致地展现竹的自然物象和“佛真法身”的“空”与“心无”,表现了竹禅与坐具精美合一的人文理念。倚坐于“当代君子”竹节书房中,吟诵王维的《竹里馆》禅诗,体味人在竹中、竹境便是禅境的心灵感悟,是一种莫大的文化滋养!。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青青翠竹,尽为法身——“当代君子”竹节书房系列之佛教文化探赜',
blogAbstract:'在人类驯化的所有植物中,唯有竹子,与佛教的关系最为亲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这句耳熟能详的禅语道尽了竹子与佛教关系的真相:在佛教徒看来,竹子即是“佛”的法身。禅宗着名的公案《大珠慧海禅师语录》中说:“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花若是般若 ,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新纂续藏经·指月录》中又说:“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此盖普贤文殊境界。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乎?”',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0,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从“青青翠竹”公案看牛头宗的佛性思想》
从“青青翠竹”公案看牛头宗的佛性思想
摘 要:从“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一公案来探讨牛头宗的佛性思想,认为牛头宗倡导“草木合道”、“无情有性”说是受到三论宗以及老庄玄学的影响,并通过禅宗语录记载来看唐代禅宗内部对这一公案的争论。   关键词:牛头宗;佛性论;无情有性;法融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6)-17--03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一公案多见于禅宗灯录,《祖堂集》记载为僧肇所说[1],后人多有争议,如印顺认为它是源于三论宗的牛头宗成语[2]。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崇古、托古的倾向,盖佛教徒将此成语远推于僧肇也是不无可能,因僧肇之般若思想对后世禅宗乃至整个佛教界产生重大影响,如后人将《宝藏论》称为僧肇所作亦是此理。然而,我们从这一公案所表现出的佛性论与三论宗“无情有性”说和牛头宗“草木合道”说的关系来看,印顺的论断是有道理的,且不妨将它作为牛头宗公案来探讨。   公案,简单来说即禅宗僧人接引学人的语录或机锋问答,是唐代禅宗兴盛的产物。中国禅宗是极重实践体验的,主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但是,我们如果要研究禅宗思想的发展,必须是通过文字的记载来实现,实际上,公案本身也是思想史的记录,我们本文要说的“青青翠竹”公案,关系到中国佛教界非常重要的佛性理论,是唐代禅宗各派广泛讨论的话题。牛头宗的佛性论,继承三论宗吉藏的“无情有性”说,又受到老庄玄学的影响,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因此,笔者将从这一公案出发,来说明牛头宗的佛性思想,并探讨唐代禅宗各派对于此公案的争论。   佛性,亦称佛界、如来界等,即成佛的可能性。佛教源于印度,但是佛性论却发展完善于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特有的理论。魏晋六朝时期,随着般若学说和涅??学说的传入,中国佛教的佛性思想逐渐形成,而至隋唐,每个宗派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佛性论。如唯识宗“五种性说”、天台宗“性具善恶”说、华严宗“自性清净园明”说以及三论宗“中道佛性论”等(按,这样的分类参考方立天先生《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相对于其他宗派而言,禅宗的佛性论是比较特殊,同时也是比较复杂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唐代禅宗内部派系林立,每一个派系都有自己的主张,而且像牛头、石头、菏泽、洪州等都是地域性宗派,传承的不同也导致禅宗内部对于佛性问题的看法迥然有别。在这则公案中,“般若”、“法身”皆指佛性,而“翠竹”、“黄花”为无情性之物,意即无情之物也是有佛性的,是可以成佛的。涅??学说倡导“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是,《涅??经》在讨论佛性时,明显反对无情有性,认为“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3]。是则牛头宗佛性思想将成佛的可能性从有情众生扩大到无情之自然万象,肯定了“无情有性”说。下文将根据牛头宗史料作具体的探讨。   一、法融的“草木合道”说   牛头宗为唐代禅宗之分流,相传牛头初祖法融为禅宗四祖道信门人,但这只是后人的附会,同时期道宣《续高僧传》未提此事,甚至广为流传的牛头六祖传承说也只是智威、慧忠时代牛头宗兴起之后的传说,不过我们从牛头宗的活动范围、学说风气来看,确实是受到法融的影响。   法融的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绝观论》之中,以假设缘门、入理对话的方式宣传他的学说。《绝观论》记载:   缘门问曰:道者为独在于形灵之中耶、亦在于草木之中耶?入理曰:道无所不遍也。   问曰:道若遍者、何故杀人有罪、杀草木无罪?答曰:夫言罪不罪、皆是就情约事、非正道也。但为世人不达道理、妄立我身、杀即有心、心结于业、即云罪也。草木无情、本来合道、理无我故、杀者不计、即不论罪与非罪。夫无我合道者、视形如草木、被斫如树林。故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此皆合道、同证不生、了知幻化虚无。故即不论罪与非罪。   问曰:若草木久来合道、经中何故不记草木成佛、偏记人也?答曰:非独记人、亦记草木。经云、于一微尘中、具含一切法。又云、一切法亦如也、一切众生亦如也。如无二无差别[4]。   法融提出“草木无情,本来合道”,认为“道无所不遍”,既遍一切有情,又遍一切无情,这里所说的“道”也是指佛性。我们应该看到,法融提倡这一理论的前提是“虚空为道本”,既然道的本体是虚空,那么,从般若空性的角度来说,有情之众生、无情之草木皆为虚空,当然也是合于道了。“草木合道”并非法融首倡,三论宗吉藏在《大乘玄论》中已有相似论调,而法融正是传承了三论宗佛性论而发展成为自己的学说。吉藏在批判十一家佛性论之后,提出在三论宗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中道佛性”理论。他在讨论“草木有佛性”时,分为“理外”和“理内”。就“理外无佛性”而言,他认为“理外既无众生,亦无佛性……不但凡夫无佛性,乃至阿罗汉亦无佛性。以是义故,不但草木无佛性。众生亦无佛性也”[5]。即是说,理外既无众生,也就不可能有佛性,佛性是针对众生而言,如此,众生无佛性,草木亦无佛性;就“理内有佛性”而言,“理内一切诸法依正不二,以依正不二故,众生有佛性,则草木有佛性,以此义故,不但众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也”[6]。这一种观点,可以说是中国佛性理论“无情有性”说的先驱,不但为牛头宗所继承,而且经天台宗湛然的发扬,成为唐代佛学界重要理论之一。   与其它宗派注重义学不同,禅宗是讲求实践体验的,而从僧传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牛头宗僧人对“无情有性”说的实践。僧传记载牛头宗法融、智?r、法持、智威、慧忠等人多有降服野兽、遗骨施与飞禽走兽之故事。佛教之灵验故事多见于僧传记载及辅教之书,对于牛头宗法师的这些特异行为,历来有不同的解释,如印顺解释为牛头宗“慈悲柔忍”的特色[7],杜继文、魏道儒认为“一般地说,这是佛教仁慈而行及于禽兽;特殊地讲,是糅进了儒家的孝道于‘六道供’”[8]。上述两种观点皆有道理,给予笔者以启发,然而,我们结合牛头宗“无情有性”的佛性论来看,就会有新的理解。法融认为佛性遍于一切有情无情之物,那么自然界的飞禽走兽甚至花草树木都是有佛性的,都是可以成佛的,驯化野兽可以说是将它们从无明之障碍中解脱出来,显现其佛性而成为成佛的增上缘。遗尸山林,与其说是“慈悲”之体现,不如说是万物一如、平等佛性的实践。   二、牛头宗佛性思想之渊源   牛头宗兴盛于中唐智威、慧忠时期,就其活动范围来看,大致是在金陵一带,不出江东,实为一地域性宗派。江东自魏晋六朝时期,玄风大盛,又三论法朗、吉藏等讲学于此,为三论学之重镇,牛头宗在此发展兴旺,其学说深深刻上江南文化之烙印。在讨论牛头宗佛性思想的渊源时,不得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三论宗学说的影响。《续高僧传》记载法融曾“入茅山,依炅法师剃除周罗服勤请道”[9],炅法师,经印顺考证为三论宗兴皇法朗的弟子明法师[10],这是法融的师承渊源,又曾讲法华、大集等经,明显体现其受三论义学之影响。盖法朗、吉藏之三论学在江东的传播对法融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佛性思想上,法融倡导“草木合道”、“道遍一切”,实为三论宗“无情有性”说之继承。   第二,老庄玄学的影响。牛头宗思想受江东玄学之影响,是一种“老庄化”、“玄学化”的禅风,这是前人多次说到的。中国佛教受儒道两家学说的影响自不待言,而像法融及牛头宗后人(如遗则)等人,将道家学说融入佛教义理是非常具有其独特性的。牛头宗学说中一些重要理论如“虚空为道本”、“无心合道”等,明显体现出浓厚的道家色彩。僧传记载法融在牛头山佛窟寺得七藏经书,其中就有“道书”,从这一点看,法融的思想中的道家色彩也是合情合理的。《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对话跟法融《绝观论》极为相似: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11]。   道在哪里?庄子认为是“无所不在”的,一切现象界的自然之物都可以是道的载体。同样,佛性在哪里?法融的回答也是“无所不遍”,有情无情皆有佛性,皆是佛性的体现。与禅宗其它派系参学游方不同,牛头宗僧人的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其受区域文化的熏染也就更为明显,学术思想显得相对传统而不像六祖门下那样多元化。这或许也是牛头宗在后来逐渐消融于洪州、石头系的原因吧!   三、唐代禅宗内部对“无情有性”说的争论   上文所述,“无情有性”说为吉藏首倡,经法融、湛然等人的完善而成为中国佛学界独特的佛性论,但在唐代禅宗内部,这一观点是有争议的,不同派系的禅师对此有着不同的观点。慧能及其门人神会、慧忠、马祖系的大珠慧海都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根据禅宗语录所记载来看唐代禅宗内部对于“无情有性”说的争论。   慧能是极其反对无情有性的,他认为“无情无佛种”[12],只有有情众生才具有佛性,否定了无情成佛的可能性。其弟子菏泽神会也持相同的观点。《南阳和尚问答杂征义》记载:   牛头山袁禅师问“佛性遍一切处否?”答曰:“佛性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问曰:“先辈大德皆言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今禅师何故言道佛性独遍一切有情,不遍一切无情?”答曰:“岂将青青翠竹,同于功德法身?岂将郁郁黄花,等般若之智?若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者,如来于何经中,说与青竹黄花授菩提记?若是将青竹黄花,同于法身般若者,此即外道说也。何以故?《涅??经》具有明文‘无佛性者,所谓无情物是也’”[13]。   神会反对将翠竹黄花等同于法身般若,其依据是经文中并没有出现相关记载,并且依《涅??经》,无情之物是没有佛性的。   马祖弟子大珠慧海在佛性论上也倡导无情无性,他说“法身无象,应翠竹以成形。般若无知,对黄华而显相,非彼黄华翠竹而有般若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黄华若是般若,般若即同无情。翠竹若是法身,翠竹还能应用”[14]。即是说,翠竹黄花只不过是法身般若的外在表象,并不能将两者等同,法身般若并非无情之物,同时,他又认为“说黄华着黄华,说法身滞法身。说般若不识般若,所以皆成争论”[1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珠慧海并不是反对公案本身,而是对于迷人执着于“黄花”、“法身”、“般若”等名相的做法提出批评。   然而,同为慧能弟子的南阳慧忠是积极提倡“无情有性”说,并进一步发展为“无情说法”。《祖堂集》卷三载:   南阳张?逦省澳臣孜庞形耷樗捣ǎ?未谛其事,乞师指示”。师曰“无情说法,汝若闻时方闻。无情说法,缘他无情,始得闻我说法。汝但问取无情说法去”[16]。   “无情有性”只是说明成佛的可能性,而南阳慧忠之“无情说法”不但承认了无情有性,更进一步肯定无情之物也可以说法讲经,实为佛性思想之一大突破。   注释:   [1]《祖堂集》卷十五“归宗和尚”章“肇有‘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见《祖堂集》下册,第687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2]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18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3]《大般涅??经》卷三十七,《大正藏》第12册第581页上.   [4]《禅宗全书》第36册.   [5]《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0页中.   [6]《大乘玄论》卷三,《大正藏》第45册,第40页下.   [7]印顺《中国禅宗史》第101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8]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第98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9]《续高僧传》卷二十,《大正藏》第50册第603页下.   [10]印顺《中国禅宗史》第9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11]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第74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   [12]《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一,《大正藏》第48册第360页下.   [13]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第86―87页,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   [14]《景德传灯录》卷二八,《大正藏》第51册第441页中.   [15]同上,第441页下.   [16]《祖堂集》卷三,第164―16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参考文献:   [1]《大正新修大正藏》.   [2]《禅宗全书》.   [3]《祖堂集》,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0月.   [4]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册,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   [5]印顺《中国禅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6月.   [6]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7]小川隆《语录的思想史――解析中国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2月.   [8]赖永海《中国佛性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6月.   [9]杜继文、魏道儒《中国禅宗通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10]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7月.   [11]李勇《三论宗佛学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6月.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青青翠竹尽是法身_小宗师专辑:看小说,无广告,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文学艺术界老前辈马识途在85岁高龄时,为友军的墨竹图题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友军同志墨竹影印件,见其刚正骨立,气韵生动之姿,颇有可观,而风雨晴雪四帧尤然,如能得其真迹风竹一枝,当如读八怪。”那时友军画竹还是按教科书上的方法,用习习相传千年的行书“人”字、“个”字、“介”字、“分”字组叶法。当时,他的一个想法正在实施中,就是依据传统竹文化的内容,作一百首七言咏竹诗,画一百幅墨竹,搞一次个人画展。但当诗做到八十余首时,友军突发奇想,悟出了“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禅宗的机缘在于“顿悟”,友军以“佛”入画,这正是他“顿悟”后的心灵之光。马老93岁高龄时,看了友军用“佛”字组叶的画作后,十分激动,为之题了“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艺术贵在创新,友军别出心裁,以佛入画,明心见性,难能可敬”的句子。据说,友军有一次在应天寺佛智大和尚的书画室,用“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为应天寺作画,已106岁高龄的佛智大和尚听说后,由侍者搀扶着来到画案前,站着专心看友军作画。友军不忍心,急忙搬来椅子,请他坐下,可他硬是不肯,并说:“你画的是‘佛’字竹,我岂能坐下!”他一直站着看友军把画完成。接着他提笔为友军题下了“禅境梵音”四个大字。一次偶然的机会,93岁大和尚昌臻和文殊院宗性大和尚在见了友军的“佛”字竹后,也欣然分别题下“画通禅意,竹解空心”、“叶叶明禅意,枝枝现佛身”的词句。更值得一提的是,安徽九华山百岁宫87岁妙普大和尚,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时,专程赶往银厂沟为亡灵超度。他在返回九华山途经成都时,慕名参观了由中国红十字总会和四川省美协为友军举办的一个画展。他在近百幅“佛”字竹画前流连忘返,离开时竟然要参拜“佛”字竹画,在场的人十分动容。友军太有佛缘了,他的这一举措不是空穴来风。其实,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在初转法轮时就与竹子结下了很深的渊源。释迦牟尼在传教时,需要固定的场所。无疑长满青青翠竹的园林,是佛陀妙法弘传的理想地点。从此,“竹林精舍”就成了佛教寺院的代名词。当“竹林精舍”吸引越来越多的佛教徒时,“竹林精舍”的青青翠竹,就不再是普通的植物。在每一片竹叶上,仿佛都写着“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在每一竿竹子上都写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由于竹子和佛陀、寺院的渊源,十之伽蓝八九植竹,有时竹子就是佛寺的化身或代称了。有的寺院干脆以竹命名,比如昆明西北郊的筇竹寺,四川丹棱县的竹林寺,明代北京的紫竹禅院,山西五台山的竹林寺等。唐人段成式撰《酉阳杂俎》续集卷十支植下载:李卫公(唐开国功臣李靖,封卫国公)言,山西太原童子寺中有一丛竹子,寺里和尚把它当成宝物一般看待。每天都有管事的去看看,并且报告这些竹子是不是平安。所以后人就常常用“竹报平安”来比喻平安家书;或者在新年时节,用做吉详的贺词。据说,观音菩萨讲法的场所就在紫竹林里。有一种竹子叫罗汉竹,又名佛肚竹。传说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传为罗汉转世,圆寂后安葬在寺庙的后山上。第二年坟头上长出一根竹来,竹节既短且胖,形似挺腹凸肚的罗汉。为了纪念这位僧人,就把它叫成罗汉竹了。竹子出现在寺庙,增添了环境的清幽、雅静,衬托了佛教建筑的肃穆庄严,还为佛教寺庙带来艺术气息。竹子使佛教建筑富于层次变化,掩映在高耸的殿宇、巍峨的宝塔之中。竹子和精美的佛教雕塑、壁画、佛像石刻相得益彰,和梵音、佛曲、缭绕的香烟水乳交融。竹子在寺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双重滋养。竹子心中空无,这和佛教的教义相吻合。佛教认为,参佛需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东晋南朝之际是崇佛的历史时期,竹子作为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尽为法身”,对当时的士人及社会文化生活影响甚巨。魏晋之际的“竹林七贤”、唐之“竹溪六逸”的讲论都与禅有关。既然其集体名词前均冠以“竹”名,这无疑与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王维《竹里馆》吟道:“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幽篁与明月,清冷之境;独坐与长啸,孤寂之境——尽显诗人的个性,平淡无奇中有妙手回天的大手笔,有着让人回味无穷的禅意。“忘古常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动,流动中见空寂,似乎有时都分不清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境界。《竹里馆》如果缺少了佛教的宗教体验,幽篁不幽,深林不深,就不会有这般迷人的美感了。慧能《六祖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这不是在说竹子吗?宋代梁楷的《六祖斫竹图》描绘六祖慧能斫竹的故事。慧能,俗姓卢,世居范阳,曾为樵夫,为禅宗南宗的开山祖。图中的六祖在古树衬托下,一手拿刀,一手持竹竿,正砍伐枯竹。慧能不识字,并不影响他成为禅宗大师。他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他在斫竹这样的劳作中直接体验明心见性。如果过多地拘泥于经典,或许会掩盖了慧心;而一旦解脱文字和经典的迷障,云在青天水在瓶,旁敲侧击竹子也会发出清脆的梵音。临济门下的汾阳善昭有一首《竹杖》是咏物诗中的上品:“一条青竹杖,操节无比样。心空里外通,身直圆成相。渡水作良朋,登山堪倚仗。终须拨太虚,卓在高峰上。”(《汾阳录》卷下)善昭有一天手执竹杖,对大众说,禅僧家须识得“拄杖子”,始能彻底修行,了毕参学大事,这就是将拄杖子引申为禅僧究明心性的伴侣,指示学人不仅要视拄杖子为伴侣,而且要与它融为一体,如此才是彻底的修行。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是普贤、文殊菩萨的境界。凡人学禅,也能抵达这样的境界。翠竹与黄花,无不泄露天机。《华严经》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摩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摩珂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无边。”由是观之,人间草木,花花朵朵,无不是佛的使者。风吹竹动,雨滴翠竹;月照竹影,雪压翠竹。声色无边,终究是空。不难看出,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竹子与佛就融为一体了,甚至直接把竹子当成佛的化身。友军以“佛”入竹不是偶然,而是佛与竹的历史渊源,在艺术上进行再创造发展的必然。于是他放弃了依据传统竹文化的内容做百首诗,画百幅墨竹图的想法,不再在自己创作的“佛”字竹画上题传统竹文化的内容,而题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了。据台湾出版的《墨竹谱》记载,元代墨竹大师吴镇曾经发明了“友字组叶法”,但没传承下来。而友军创立的“草书佛字连笔组叶法”,不单是技法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把佛与竹的渊源,以至中国传统的书法入画,融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时任四川省美协主席的钱来忠在专论中称:“以佛字入画,不但丰富了墨竹造像,而且为中国墨竹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是宝贵建树的一家。”仰惟诸佛,菩萨慈悲加持,四众弟子随喜赞襄,俾令“友军佛字竹”成为念佛之人的益友,悉皆往生安养佛刹。南无阿弥陀佛!作者:四川省佛协教协会(成都)副会长,古大慈寺方丈、住持精选h小说,就关注微信公众号:比比读小说网提醒您本文地址: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郁之黄花无非般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