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国民党将领排名黄伯滔担任什么职位

责任编辑:姚旭东 15:35
1948年12月1日徐州解放后,解放军进入徐州市。新华社发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在中原、华东战场,到1948年秋季,人民解放军力量有了很大发展。中原野战军辖7个步兵纵队15万人,中原军区部队20余万人;华东野战军辖15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36万人,华东军区部队30余万人。济南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主力位于济南、滕县之间,一部位于山东省临沂、夏庄地区和江苏省宿迁地区休整,积极进行新的作战准备。中原野战军主力于10月下旬解放郑州、开封,另一部活动于豫南、鄂北地区。华东、中原两野战军已能在统一指挥下进行战役上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中原、华东解放区空前巩固。在国民党军方面,华中“剿总”白崇禧集团辖3个兵团、3个绥区,共35万余人,主力分布在以汉口为中心的平汉铁路确山至汉口段和长江北岸宜昌至安庆段。徐州“剿总”刘峙集团辖4个兵团、6个绥区,共60万人,主力集结于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商丘至海州段、津浦铁路徐州至蚌埠段。这是国民党军兵力最多、战斗力最强的一个战略集团。
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基于对华东、中原两野战军下一步极有可能在陇海路以南联合发起新攻势的判断,为避免徐州“剿总”刘峙集团重蹈东北卫立煌集团的覆辙,确定在徐蚌战场采取“备战退守”方针,一面向徐州、蚌埠间收缩兵力,准备应战;一面从徐州撤退物资和非战斗人员,以备在形势不利时全军南撤淮河以南。11月6日蒋介石下达调整部署的命令:撤销第9(李延年)绥靖区,其所属第44军由海州西撤新安镇,归第7兵团指挥。第7(黄百韬)兵团由新安镇撤至运河以西地区。第3(冯治安)绥靖区由临城、枣庄向南退守韩庄、台儿庄地区。第13(李弥)兵团由陇海铁路碾庄圩、炮车南移灵璧、泗县。第1(周碞)绥靖区防守淮阴至扬州一线。第2(邱清泉)兵团由商丘东移砀山、永城。第4(刘汝明)绥靖区由商丘、马牧集南移固镇、蚌埠。第16(孙元良)兵团由柳河移至蒙城。徐州“剿总”直接指挥的4个军守备徐州、蚌埠等城。华中“剿总”的第12(黄维)兵团改归国防部指挥,由确山东进阜阳、太和,准备参加徐蚌地区作战。蒋介石声称:徐淮会战是政权“存亡最大之关键”。
中央军委曾于1948年7月间提出“冬春夺取徐州”的设想。济南战役结束时,即9月24日,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治委员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乘胜举行淮海战役,攻歼淮阴、淮安、宝应、高邮、海州、连云港之敌,为夺取徐州创造条件。中央军委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并于10月11日发出关于淮海战役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为达此目的,应采取“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即以一半以上的兵力牵制、阻击可能由徐州东援的第2、第13两兵团。14日,又指示中原野战军主力夺取郑州、开封,吸引徐州“剿总”分兵西顾;以一部兵力在平汉铁路以西、以南积极活动,牵制白崇禧集团,使之不能调兵东进徐州、蚌埠地区。
11月7日―9日,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辽沈战役后全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和中原野战军攻克郑州后迅速东进,正同华东野战军会合等情况,以及刘峙集团有向南撤退的征候,批准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决定扩大淮海战役的原定规模,由华东、中原两野战军联合进行淮海战役,由原来计划歼灭刘峙集团一部的战役企图,发展成为全歼该集团的战略决战性战役。11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及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5人组成总前委,刘、陈、邓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前线一切事宜。
淮海战役分为三个作战阶段:
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歼灭黄伯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的黄伯韬兵团发起进攻。7日晨,黄兵团自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华东野战军立即展开猛烈追击、截击。在追击黄兵团的作战中,第9纵队“潍县团”2连1排共产党员范学福等10名勇士,用身体架起一座人桥,保证追击部队顺利通过10米宽的沂河,创造了“十人桥”的壮举。8日,第3绥区副司令官、中共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3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为人民解放军迅速截断黄伯韬兵团的退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至11日,华东野战军将黄兵团合围于碾庄圩及其周围约18平方公里的地区内。激战至11月22日,全歼被包围于碾庄地区的黄伯韬兵团。黄伯韬自杀身亡。中原野战军于11月15日攻克宿县,隔断了徐蚌联系,孤立了徐州,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于宿县西南的南坪集地区。
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中原野战军于11月25日将黄维兵团合围于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各7.5公里的区域内。27日,黄维集中4个主力师向东南方向突围被击退,其第85军第110师师长、中共地下党员廖运周在突围中率部起义。华东野战军于12月4日将由徐州撤退的杜聿明集团合围于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一带,并于6日歼灭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率少数人脱逃。鉴于淮海战场态势,总前委决定采取“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的方针,首先集中兵力吃掉黄维兵团,挟住杜聿明集团,看住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至15日,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协同下,将黄维兵团10万余人歼灭于双堆集地区,生俘黄维。
第三阶段(12月16日至翌年1月10日),全歼杜聿明集团。首先为配合平津战役,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部署,暂停对孤立无援、陷入绝境的杜聿明集团的军事攻击,进行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成批的国民党军士兵向解放军投诚,20天内即达1.4万余人。当华北战场上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分割包围后,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1月6日,对拒绝投降的杜聿明部发起总攻,至10日将其全歼,生俘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化装逃脱。至此,淮海战役结束。
战役期间,中共中央华东局、中原局和冀鲁豫分局全力组织支前工作。浩浩荡荡的支前大军日夜活跃在战场上。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8539只,汽车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9.6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
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经过66天的激烈作战,歼灭和争取起义、投诚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号称“五大主力”的第5军和第18军。人民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至此,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均获解放。人民解放军兵临长江北岸,国民党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地已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毛泽东欣喜地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基本上解决。
淮海战场一角
Copyright (C)1999- All Rights Reserved《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淮海战役实录(姚有志)【电子书籍下载 epub txt pdf doc 】
书籍作者:
书籍出版:
白山出版社
书籍页数:
书籍ISBN:
书籍人气:
推荐指数:
淮海战役实录淮海有一座高耸入云的丰碑,《淮海战役实录》向您披露,那座丰碑背后一段段珍闻秘事,一幕幕内情实况,国共两党两军惊心动魂的大搏杀,震撼世界的大决战,关系中国历史命运的66天,人民解放军一役歼敌55.5万余人。序一、大势淮海战役前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_粟裕建议毛泽东改“南进”为“歼敌主力于江北”的前后经过中共中央九月会议中央军委规定各野战军歼敌数量徐蚌会战(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之称谓)国民党军战斗序列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毛泽东导演了一场现代空城计二、战略运筹粟裕再一次建言毛泽东:进行淮海战役历时20天的曲阜会议淮海战役方针的形成经过几经修订的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国民党军的“徐蚌防御体系”“徐蚌会战计划”国民党军徐蚌会战总指挥原拟为白崇禧徐州“剿总”司令刘峙其人宋希濂拒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国民党军徐蚌会战部署三、首歼黄伯韬兵团围歼黄伯韬兵团部署粟裕将淮海战役提前两天打响黄伯韬兵团为何临战西撤11月6日,当黄伯韬听说解放军正向他扑来时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张克侠、何基沣率领战场起义始末割断黄伯韬兵团与徐州“剿总”的联系黄伯韬兵团是怎样被围缩于碾庄地区的粟裕调整围歼黄伯韬战役部署蒋介石援救黄伯韬兵团的措施黄伯韬被围后的防守部署及办法歼灭黄伯韬兵团经过黄伯韬亡命的最后时刻及其后国民党军一四八师副师长钱卓俨的日记淮海总前委成立内情四、围歼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黄伯韬兵团被歼后的战场态势是谁提出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作战目标是围歼黄维兵团的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部署陈赓在南坪集设背水阻击战阵黄维兵团是如何钻进中野的“口袋”的一一○师战场起义经过毛泽东以人民解放军总部和刘伯承、陈毅的名义向黄维兵团发布的广播讲话稿蒋介石想救黄维,但连一个军都调不动黄维及其兵团最后是如何覆没的杜聿明集团西逃败相华野应对杜聿明西撇的部署与行动孙元良兵团一夜之间全军覆没“逃跑将军”李延年陈元湘被俘记这样的队伍怎么能不垮国民党十八军军长杨伯涛被俘记党中央电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胜利五、围歼杜聿明集团粟裕挥兵对杜聿明集团实施合围蒋介石面对各个战场的败势仍举棋不定毛泽东作对杜聿明集团“暂不作最后歼灭”决定之谜淮海战役中总前委唯一的一次会议活地狱陈官庄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在一个早上杀掉3000多匹战马分光吃光杜聿明集团的第一次突围杜聿明集团的第二次突围毛泽东的劝降书及其战场外的六大政治攻势围攻杜聿明集团的部署及其行动对杜聿明集团的总攻杜聿明集团最后的突围李清叙述第七十二军投降经过邓军林、邱维达、黄淑被俘记邱维达叙述其七十四军再次被歼化名“军需处长”的杜聿明被活捉杜聿明夫妇战后尝遍人间冷暖六、支援前线淮海战役支前机构中央军委致总前委关于做好支前保障工作的几则电报华东野战军关于支前工作的几个计划与通知华中支前总动员华中支的的指示、报告等刘瑞龙等关于淮海战役支前的回忆片断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七、结局当蒋介石收到杜聿明集团全军覆灭的消息后刘峙谈其失败“五大主力”的下场淮海战役胜利大盘点人民解放军的伤亡与损耗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碑文主要参考资料《民国春秋》4-29章 击毙黄伯韬|民国历史
《民国春秋》4-29章 击毙黄伯韬
国民党军统南京潜伏站少将站长周镐也是位传奇式人物,他发动“南京之变”后,
被戴笠逮捕,后被释放。中共派往国民党军队中搞策反工作的徐楚光是周镐的同乡、黄
浦军校同学,又是莫逆之交。1942年,徐楚光奉命打进汪精卫集团,当上了汪伪军委会
政治部情报司上校秘书,后任汪伪陆军部第6科上校科长,并挂了个上校参赞武官衔。他
与周镐本各为其主,政治上没有瓜葛。但徐楚光在与周镐的交往中,听到了周对蒋介石
集团的弦外之音,便对他进行了说服工作。果然,周镐表示了加入共产党的愿望。1946
年10月,经中共华中局邓子恢、谭震林批准,周镐成为中共特别党员,并任命他为华中
分局京、沪、徐、杭特派员。他主动承担做孙良诚的策反工作。是时,军统局已改为国
防部保密局,周镐被任命为少将直属组组长。由于共产党内叛徒告密,周镐先后两次被
捕,吃尽了皮肉之苦。但由于没有证据,由于周镐人缘甚好,均被释放。日
周镐回到解放区后,又去孙良诚处做策反工作。孙良诚让周镐担任他的高级参议。
孙良诚变幻莫测。他本答应把107军集中睢宁,然后通电起义,忽然接到刘峙电话,
叫他迅速率领部队撤往徐州。11月10日中午,蒋介石派飞机给孙良诚送来一封亲笔信,
对他表示“慰勉”。他又一次发生动摇,从徐州“剿总”要来10多辆大卡车,亲率107军
260师沿海郑公路向徐州方向狂跑,遭到解放军小部队拦击和伏击,孙且战且走,后又发
现解放军大部队尾随而来,随时有将该部包围的模样,孙良诚见形势不妙,决定在邢圩
一带宿营,构筑工事,进行防御,等待261师前来接应突围。华野第二纵队将孙部包围。
周镐于11月12日经长途奔波,急匆匆冒险只身闯入敌营,见到孙良诚便正言厉色地
说:“少公早就准备率部举义,缘何反反复复,动摇不定?古人说,言而无信,不知其
可矣!少公如此失信,岂是堂堂的为军为将?你这样做,使我有何脸面去见中共领导人
为你说项?”
孙良诚支吾其辞地说:“战场情况变化急速,通信、联络都很困难,以致未能与你
及时取得联系,这是我孙某的疏忽。为今之计,希望你向中共方面负责人说明按照我与
你在宿迁时商定的条件,同意我部起义。”
周镐驳斥道:“当时我们确实已商定了起义的时机和条件,但少公一再违反协议,
错过了多少良机!现在解放军大军压阵,贵部已处于四面包围之中,就像项羽当年垓下
被围,四面楚歌。在此情势下,只有放下武器,老老实实向人民投诚,才是唯一的出路。”
孙良诚听到“投诚”二字,大惊:“我们约定的是起义,不是投诚,你们不能失信。”
周镐道:“失信的不是我们,而是你孙少云将军!原来我们洽谈好的,可你出尔反
尔,背信弃义,逃离睢宁,要把部队带到徐州去,现在,你们已经跑不掉了,四面八方
都是解放军,你们已陷入天罗地网,山穷水尽,进退无路。要打,势必全军覆没,作阶
下囚,在这种情况下,再谈起义,为时晚矣!除放下武器投诚,你们已别无选择。”
夜半,周镐同孙良诚乘吉普车来到华野第二纵队第5师师部,孙良诚见到5师政委方
中铎,以先声夺人的气势说:“我是来接洽起义的,请贵军给我番号,让我率部到朝阳
集起义。”
方中铎冷冷一笑,一字一句地说:“孙将军,现在你来洽谈起义,已经迟了。我们
过去相信你,曾经几次给你机会,让你起义,而你迟迟没有行动,这些,周镐同志可以
作证。现在,我军已兵临城下,贵军四面被围,这个时候你来接洽起义,时机早已错过,
你们只有缴械投诚。”
孙良诚自知理亏,但又不肯认输,强辩说:“起义的事,早在宿迁就和贵方联系好
了,你们不能失信!”
方中铎义正辞严地驳斥道:“当时确实联系好在睢宁起义,但你为什么要带着部队
往徐州跑?既然要起义,为什么当我军在海郑公路南北把你的部队夹在公路中间的时候,
你还不停下来?现在你被四面包围,提出无理要求到30里外的朝阳集去起义,这哪里是
真心起义,分明是耍阴谋,搞缓兵之计,妄图借机脱身,溜之大吉,试问,你这套鬼把
戏骗得了谁?”
孙良诚哑口无言。沉默一会儿,蛮横地说:“我是堂堂军人,军人有军人的气节,
起义可以,要我投诚,我不干!”
方中铎不禁心生怒火:“孙将军,你有什么气节?你有什么资格侈谈军人气节?当
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将军失败,你为什么背叛了他,跑到南昌去见蒋介石?8年抗战,
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以当汉奸为耻,你不是率领部队抗击日寇,马革裹尸,而是认贼作父,
背叛祖国,当了伪军,你部盘踞苏北,配合日本侵略军下乡‘扫荡’,和日寇一起残害
中国人民,试问你作为中国人的气节到哪里去了?抗战胜利后,你摇身一变,由伪军成
了国军,继续与人民为敌,替蒋介石打内战,作为一个军人,你还有什么资格谈气节!”
老奸巨滑的孙良诚先是低垂看头,面红耳赤,继而心生一计,要求打电话给苏北兵
团司令韦国清,同意让他起义。
方中铎接通第二纵队司令滕海清的电话,滕海清回答得很干脆:要孙良诚立即率部
队投诚,否则就用武力解决!
方中铎放下电话说:“你不愿意投诚也可以,我现在就放你回去,但你知道,投诚
和被俘是不一样的,你部已被包围,插翅难逃,我们部队马上可以打进去,把你活捉,
那时候,你就不能享受国民党投诚将领的待遇了,你将不是座上客,而是阶下囚,你是
战俘,我们可以把你送进监狱,或者送到扬州、盐城、睢宁,交给人民去处理。你在那
里干了许多对不起人民的事,人民会怎样处理你,你心里应该是清楚的。”方中铎语调
平稳,棉里藏针。孙良诚喃喃地说:“那好吧,我向人民投诚!”
方中铎、周镐对此表示欢迎,异口同声地说:“那好呀!
识时务者为俊杰,你早就应该作出这样的抉择了。”
孙良诚不得不提笔写下“放下武器”4个字。
11月3日,周镐、方中铎来到邢圩,接受107军投诚。107军副军长兼260师师长王清
瀚是中共特别党员,在他的配合和支持下,该军军部和260师官兵5800余人,放下武器,
向解放军投诚。华野第二纵队第4师在双沟集西北40里的郭集追上了77军261师,将该师
4000余人全部歼灭。
龟缩在徐州的刘峙见张克侠、何基沣起义,解放军40万大军追击包围黄伯韬兵团。
他担心的倒不是黄伯韬,而是徐州,他怕共军声东击西,他熟知共军围点打援、明修暗
渡的一贯做法。徐州危在旦夕,当即命令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火速集结徐州,又命孙
元良兵团向徐州靠拢,将这3个兵团猬集于徐州,却不理会蒋介石催促东援黄伯韬的命令。
他要确保徐州的安全,总怕会有什么疏漏,特别是徐州市内,说不定已满街都是共军的
奸细,于是他又命令,凡进入总部者要佩出入证,进出总部办公厅要佩特别证,“剿总”
各处与总部直属官兵要将行李捆好,做应战准备。
徐州看来是万无一失了,而黄伯韬兵团却彻底陷入了重围。就在李弥兵团奉刘峙之
命放弃曹八集和大许家,西撤徐州时,解放军华野第七、第十、第十三纵队滚滚南下,
与陇海南侧的华野第十一纵队、江淮独立旅南北对进,一举占领了徐东重要据点大许家、
曹八集,切断了陇海铁路。至此,黄伯韬兵团被粟裕指挥的14个纵队结结实实地包围在
离徐州不到50公里的碾庄一带,约18平方公里的圆圈内,黄伯韬兵团如龟入瓮中,坐以
黄伯韬预感到凶多吉少,对总统府参军、陆大同窗好友李劻文说:“看来这次,我
这个兵团是首当其冲了,你和李延年明早速行,以免发生变故。请你面报总统,我黄某
受总统知遇之恩,生死早置之度外,绝不辜负总统期望,我临难是不苟免的,国民党是
斗不过共产党的,人家对上级批示奉行到底,我们则阳奉阴违!”
杜聿明于11月11日来到徐州,黄伯韬兵团被围困碾庄一带,粮弹两缺,攻既不能,
守亦成问题。邱清泉、李弥和黄维兵团被解放军牵制,刘峙束手无策。面对困境,杜聿
明思之良久,觉得解放军总有主次之分,绝不会到处都是主力,于是提出两个方案:
第一案以黄伯韬兵团坚守碾庄7至10天,以李弥第十三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二军为
总预备队,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第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第十二兵团先击破中野6个纵
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华野,以解黄伯韬之围。
第二案以孙元良兵团守备徐州,以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解黄伯韬兵团之围,以黄
维兵团向徐州急进,以72军为总预备队。
刘峙等赞成第二方案,遂令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星夜向徐东南集结。
11月13日,邱、李两兵团在空、炮兵配合下,向解放军阵地攻击,一时硝烟弥漫,
村落尽成瓦砾。而解放军战士各自为战,勇猛狙击敌人。双方激战一日,国民党军无甚
进展,且士气低落,谈虎变色。次日,解放军的打援部队抓住国民党军不能夜战的弱点,
集中力量在夜间反击,越战越强,邱清泉兵团不仅毫无进展,而且损失很大。
空军向蒋介石告状说:“邱清泉畏敌怯战,按兵不动。”蒋介石电斥邱清泉,并派
顾祝同于15日到徐州督战,顾祝同问杜聿明:“敌人不过两三个纵队,为什么打不动?”
杜动气地说:“打仗不是纸上谈兵,画一个箭头就可以到达目的,胜败要靠两军的
邱清泉兵团的第七十四军,于16日奉杜聿明之令,由潘塘镇经双沟向土山镇方向解
放军侧背迂回攻击。不料74军刚一行动,即遭到解放军的顽强狙击,激战终日,不仅未
越雷池一步,而且第一线部队全部溃灭。邱清泉在电话中告急说:
“74军垮了,请调72军增援。”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
粟裕、谭震林施用诱敌之计,令解放军一部突然向东南撤退,杜聿明闻讯,错误认
为解放军已被击溃,遂下令全线追击。刘峙欢喜若狂,一面向蒋介石报捷,一面令人通
知各机关鸣鞭炮庆祝。《徐州日报》刊登出刘峙致各省主席告捷电报。顾祝同、何应钦
发表谈话,为黄伯韬吹嘘,说解放军在碾庄伤亡5万人,伏尸遍野,碾庄固若金汤!国民
党中宣部长奉蒋介石之命,带了一个代表团到前线慰问,不论官兵,一律犒赏金元券3元
以资鼓励。
就在南京和徐州吹吹打打欢庆“胜利”的时候,国民党追击部队与解放军激战一昼
夜,死伤惨重,增援的各兵团均伤亡过半,被围困的黄伯韬兵团也于11月19日失守碾庄,
第四十四军和100军全部被歼,只剩下25军残部和64军主力据守大院上、尤家湖、小费庄
等8个村庄,危在旦夕。黄伯韬请求援军火速驰援,否则只有“来生再见了!”
刘峙、杜聿明乃命72军、战车团救出黄伯韬。
72军军长余锦源夸口说:“请总座放心,大许家离碾庄圩只有30里,大炮炮火已能
相接了,我可以一连打下几个村庄,打过大许家,单刀直入,解黄伯韬之围。”
战车团团长更说:“我亲率战车团,誓解黄伯韬之围。如果步兵跟不上,我的战车
团也能单独打到碾庄去!”
次日,两个吹牛大王率部苦战一日,被解放军打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我们牺
牲惨重,再也不能攻了。”
11月21日黄昏,解放军对大院上黄伯韬之残部发起总攻,激战到22日晨4时,大院上
附近村落国民党残部皆被歼灭。黄伯韬、陈士章、刘镇湘等见势不妙,决心各带一部分
人向西突围。黄伯韬刚出茅棚就被击毙,其他人不是战死就是被俘。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彻底获胜,共歼国民党有生力量17.8万多人,约占整个淮
海战场敌军兵力的1A4,解放了广大地区,使山东、苏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断绝了徐
州和蚌埠之敌的联系,控制了津浦路南段近200里铁路线,使徐州之敌完全陷于孤立地位。
淮海前线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在淮北小李家的作战室内,策划淮海战役第
二阶段以歼灭黄维兵团为目的的计划。11月14日,总前委向中央军委致电:“如敌(指
黄维)出永城和宿县,我以集中1、2、3、4、6、9及华野3、广共8个纵队,歼击黄维为
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距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中强者只有3个,
我军也能适时。”
11月19日,总前委再次致电中央军委:“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伯韬,尔后将主力集
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3兵团,争取休息10天半月,同时以尚未使用之5个纵队
或3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天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当。”
总前委给中央发的电文的署名,次序有个规律:刘伯承起草的,署陈邓刘;陈毅起
草的,署刘邓陈;邓小平起草的,署刘陈邓。
毛泽东认真研究了来自淮海前线的电波,决定让中野全力打黄维,而由华野第六纵
队接替中野第九纵队,负责对付李延年兵团,华野粟裕、陈士榘、张震也致电中央军委,
表示完全拥护中央和总前委的决定。
黄维兵团共辖4个军,即第10、第14、第18、第85军,另外还有一个快速纵队,总兵
力约12万人,兵团4个军几乎都是蒋军嫡系。该兵团自从11月8日奉命离开河南确山,日
夜兼程向徐州方向前进,沿途虽受解放军阻击,但一直没有停止前进。黄维十分得意,
心想我的兵团在战场上左右闯荡似乎无人敢撄其锋。其实总前委巧妙用兵,将黄维兵团
步步诱入囊形阵。
总前委向中央军委恳请:
  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而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
张11纵队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4个纵队加入歼黄维作战。
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更属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
仅过十几个小时,毛泽东便复电总前委:
  (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
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于11月16日抵达涡河北岸时,在战场上拾得解放军的宣传品,其中有“打
垮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活捉黄维”、“看你黄维哪里逃”等口号。第18军军长杨
伯涛拿给黄维看,黄维看后只是付诸轻蔑的一笑。
但杨伯涛却十分小心,他想:共军作战向来是各自战场上行事,而今则是刘伯承陈
毅联璧,我军如入无人之境,会不会中刘陈的诱军之计?共军一贯采取侧击尾击、不意
袭击,亦即变化多端的运动战术。这次我们北进,在涡河以南他们根本不理,而在涡河
以北,他们则处处构筑工事,堡垒式掩体星罗棋布,并利用河川有利地形,设置防御阵
地,改变了迎头堵击的作战方式,似乎有大打硬仗之势。杨伯涛想到这里,不禁毛骨悚
然,便向黄维建议:兵团须迅速调整部署,站稳脚根,以应付非常之局。
黄维思之良久,接受了杨的建议,并制定了以蒙城为核心的作战计划,即暂停北进,
就地构筑工事,屯积粮弹,把触角远远伸出,同解放军保持接触,但把拳头抱起来,等
到了时机,再狠狠打去;再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如此逐步跃
进,稳扎稳打。
不料,蒋介石于11月19日电令黄维兵团迅速北进,企图抢回宿县,再北上徐州。黄
维不敢怠慢,即拔营北进,所谓的“蒙城作战计划”也如此告吹。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根据北有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南有李延年、刘汝
明两个兵团,中间有黄维兵团的情况,及时制定了捕捉黄维兵团的计划。采取南北堵中
间围歼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为主,华东野战军一部配合,围歼黄维兵团。对黄维兵团
又采取“围三缺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具体部署是:首先由华
野的8个纵队,由徐东转入徐南三堡东西一线,坚决阻击徐州守军南下,决不让其实现打
通徐蚌线的企图。再由华野5个纵队从徐东南下向蚌埠方疾进,阻止蚌埠守军北上。中野
则集中全部力量,坚决包围向徐州增援的黄维兵团。中野第二、第六纵队和豫皖苏解放
区地方部队,对黄维兵团沿途进行阻击、截击、侧击,迟滞黄维兵团的行进速度,并使
其消耗和疲劳。尔后把黄维兵团诱至浍河南岸,即以中野的5个纵队,加上华野的2个纵
队,在浍河以南涡河以北地区,布成一个巨大的口袋,把黄维兵团包围起来。
毛泽东同意总前委的这个作战方案,并指示:“黄维兵团一旦被阻,估计徐州守敌
可能向武汉和两淮方面逃窜。此点,你们必须预作准备,决不让其逃脱,力争全歼徐州
集团主力于长江北岸。”
11月24日上午,黄维兵团第18军过了浍河,进入中野预设的囊形阵地,黄维才觉察
上了圈套,当天下午,他命令18军掉头向浍河南岸退缩。中野乘敌人混乱撤退之际,开
始全线出击,猛力合围,中野第四、第九、第十一纵队在东平集、邵围子一线由东、北
向西、南攻击,第六纵队和陕南第12旅由南向北攻击,第一、第二、第三纵队由西向东
攻击,8个纵队构成巨大的包围圈,加上华野第七、第三、第十三纵队协同作战,把黄维
兵团12万人马包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20里,南北15里的包围圈里。那黄维兵团本
是白崇禧指挥下的精锐师团,号称“攻如猛虎,守如泰山,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现
在完全钻进天罗地网之中,再也插翅难逃了。
淮海前线总司令刘伯承以“胆大心细,足智多谋”著称于世。他拯民于水火的抱负、
潜心于军事的志向、聪慧过人的心窍实属罕见。他身世寒微,打过短工,贩过煤炭,有
感于社会黑暗而投身于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在策应蔡锷指挥的护国军入川作战中,
头部连中两弹,其中一弹从右侧太阳穴穿入,透眼而出,造成右眼失明,有人说他五官
不全,难于立足战场,劝他弃军经商,但他立志于军事誓不回头。他熟诸《孙子兵法》、
《司马法》、《百战奇略》,在历次指挥作战中着着融会贯通,屡屡出奇制胜,大革命
中便以川中名将声闻遐迩。国民党军中不少将领读了他的《重校合同战术序文》拍案叫
绝。刘伯承指挥作战,时而大马金刀,纵横驰骋,似海立云横,如闪电雷鸣;时而细流
涓涓,鱼石可数,云敛风轻,像雨过天晴。此次对黄维兵团作战,刘伯承指挥部队犹如
疾风暴雨般地把敌军包围起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淮海战役消灭国民党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