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是齐国历史博物馆人吗,怎么书上讲是中国人????

《不一样的中国历史故事》四-15“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上)”
两楹梦后少真儒,毁誉徒劳岂识渠?
孟子无功如管仲,杨雄有赋似相如。
敬王事业知谁继,准易工夫故不疏。
孤学背时空绝叹,白头穷巷抱遗书。
插图:吴道子笔下的孔子像
“二子”是谁?显然不是指陆游的第二个儿子,而是指诗中提到的孟子和杨雄。孟子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历来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列为“孔孟”。杨雄则是西汉后期的著名文学家,文章写得好,与汉武帝时期的司马相如齐名。
孟子也学着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之道,也就是“敬王事业”,遗憾的是时代风气早已发生了巨变,他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管仲那样的功绩。杨雄模仿《周易》写了《太玄》,模仿《论语》写了《法言》,文章写得再好,却在西汉末年投靠王莽,这在儒家看来是“变节”。
所以陆游感叹:“两楹梦后少真儒”,意思是说自从孔子逝世以后,天下就很少有真正的儒生了。传说孔子晚年曾梦见自己坐在房前的两根楹柱之间,醒来后跟学生子贡说,“殷商的习俗是把死者的灵柩停放在楹柱之间,我是殷商的后代,看来我快要死了。”七天之后,孔子真的去世了。后来,“两楹梦”变成了死亡的委婉的说法。
最后两句看似陆游的自嘲,其实说的也是孟子和杨雄,甚至是孔子和整个儒家学说:孤独的学问不受时代的欢迎,只能仰天长叹,钻研这门学问的人啊,已经白发苍苍,抱着先贤留下的著作困守在无人问津的小巷!
春秋时代的故事讲到这里,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有必要说一说孔子的故事,作为这本书的结尾。
57.孔丘老师的少年时代
插图:问礼老聃图
前面的故事里,我有意多次提到孔子、《论语》、《孔子家语》,目的是让大家对孔子有个初步的印象,便于在这里真正了解孔子,认识孔子。
也许有人问,孔子有那么重要吗?太重要了。如果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我们说话、做事的原则几乎都没有超越孔子的教诲。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有意无意之间都是孔子的学生。那你还会反对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大成至圣先师”吗?
当然了,再伟大的人物也不是天生的,也有小时候,也要慢慢长大。我们先来看看小时候的孔子吧。
还记得宋国大夫孔父嘉吗?他是孔子的六世先祖。孔父嘉全家被华督杀害,年幼的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大约一百六十年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出生。孔子头顶凹陷,而且母亲颜征在怀孕之前曾到尼丘山做过祈祷,所以父亲叔梁纥(hé)为他取名为“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因为孔子上面还有个残疾的哥哥孟皮。
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所以会做很多粗活儿。这么说并不是谦虚,他们家本来就是跑到鲁国避难的没落贵族,再加上孔子三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带着残疾的哥哥和孔子搬到了曲阜。
雪上加霜的是,孔子十五岁,家庭环境快要好转的时候,母亲又去世了。少年孔子只能自食其力,自己养活自己了。
天底下贫穷的人很多,尤其是春秋乱世,为什么偏偏是孔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老师呢?俗话说人穷志不短。孔子自己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正是这份学习的决心和志向让他脱颖而出,超过了贫穷和不幸的命运。
十九岁那年,孔子娶了宋人亓(qí)官氏,第二年生下儿子孔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孔子爱吃鲤鱼吗?原来是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贺喜,孔子感动不已,于是为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作为新任爸爸,孔子必须工作啊。三十岁之前,他都是为鲁国权臣季氏打工,养过马,看过仓库,因为账目清楚还做过会计。这些都属于“鄙事”。
如果就这样安于生活,那也不会有后来的孔子。学习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止,理想的种子继续在心里发芽,生长。他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毫不在乎别人嘲笑的目光。祭祀的时候他去帮忙,好不容易进趟太庙,看到不懂的地方就跟人打听。
“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没事问。”旁边有人就笑了,谁说姓孔的小子懂礼仪啊,你看他进了太庙什么都打听,完全是个傻小子嘛。孔子却说,这就是我的礼啊!
孔子曾跟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这句话透露出孔子学习的蛛丝马迹,天地万物,鸟兽虫鱼,只要你有心、留意,那都是可以学习的知识和学问啊。
三十岁那年,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访问。这个时候的孔子似乎已经小有名气了。齐景公还问孔子,秦穆公为什么能称霸(第三卷介绍过这次问答,请参阅第八章)?我们看孔子的回答,已经具备了学者的见识和政治家的眼光。
孔子所谓“三十而立”,就是精神和智力上的成熟。有人认为是成家立业,显然是误解,孔子十九岁不就结婚成家了吗?
公元前517年,鲁国有人作乱,三十五岁的孔子去齐国找工作。齐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才华,正要重用,却遭到晏婴的阻止。我们说过,这件事跟晏婴的品德无关,跟晏婴和孔子的个人关系无关,这是齐学和鲁学的矛盾,也是孔子的悲哀。不过,孔子在齐国也有收获,他听到了《韶》乐,竟然高兴得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味道,可见美好的音乐能当饭吃呢!
孔子在齐国待了三年,看看没什么希望,只好回国。从此以后,他开始致力于教育事业,学生越来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学生以鲁国人居多,也有齐、楚、晋、卫、陈、吴国人。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学生有颜回(字子渊,比孔子小6岁)、端木赐(字子贡,比孔子小31岁)、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9岁)、闵损(字子骞,比孔子小15岁,大孝子)、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7岁)、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冉求(字子有,比孔子小29岁)、宰予(字子我,比孔子小29岁)、漆雕启(字子开,比孔子小11岁,残疾人)。
孔老师都教什么功课呢?主要是六艺: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法)、数(算数)。怎么样,孔老师是不是很全面?连驾校的活儿都包了!
58.泥菩萨也有土脾气
插图:堕三都图
很多人的印象里,孔子彬彬有礼、温良恭俭让,好像没有半点脾气。其实这也不全面,工作中的孔子还是很有脾气的,杀人的事情也干过,关键要看对谁。
孔子出生五年以后,向戌弭兵,天下似乎太平无事了,然而各国内部矛盾更加剧烈,进入了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和“子曰征伐自大夫出”的时代。比如齐国有陈氏买国,晋国有六卿之乱。
拿鲁国来说,最突出的问题是“三桓”,这也是鲁桓公时代的遗留问题。国君基本被架空,更严重的是三桓自己的家臣又开始兴风作浪,抢夺三桓的权力。
公元前505年,孔子四十七岁,已经相当有名(如果有评优的话,肯定是全国优秀教师)。鲁国执政大夫季平子死了,季氏家臣阳虎造反,囚禁了季桓子。阳虎挺聪明,希望得到名人的支持,派人给孔子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
孔子是看不上阳虎的,避而不见,可是按照当时的礼仪,你得回拜啊。于是,孔子打听到阳虎不在家的日子,亲自把小猪给送了回去。巧合的是半路上碰到了阳虎。
我想这一幕应该很有趣。据记载,阳虎和孔子长得很像。那就相当于两个孔子在路边交谈。阳虎请孔子出来做官。孔子表面答应,后来也没真去。许多年以后,孔子周游列国到了匡地,被当地人误认为是阳虎,足足围困了五天五夜。孔子自信地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事见《论语o子罕》)。
公元前501年,孔子五十一岁了,正是老人家所说的“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所谓的“天命”是什么?命运,还是寿命?应该是他说的“斯文”,也就是文明、道统和自己的关系。他已经认识到,复兴周文王和周公制定的西周文化传统是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这一年,阳虎被驱逐,季桓子执政。鲁定公还想有所作为,出于压制季氏的考虑而任命孔子为中都宰(首都市市长)。孔子只用一年时间,曲阜便达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界。由此可见,孔老师很有政治才能,并非纸上谈兵。
一年后,孔子升任司空,再过一年又升为大司寇,正式进入鲁国政治的核心层。大司寇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检察院院长。孔院长办案有什么特点?每次审案断案,他都会请有声望的老人,听取他们对案件的看法和意见,避免出现冤假错案。这是很有创造性的做法,大概相当于西方法治体系的“陪审员”制度。
孔院长上任之后,鲁国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卖羊的商人都会把羊灌饱水再上集市,为了增加羊的重量啊(类似于现在的“注水肉”)。贩卖牛马的商人呢,习惯把牛马装饰得花枝招展,虚抬价格(这有点像今天的月饼包装盒,月饼不值钱,包装盒却贵得要命)。
插图:途遇阳货图
公元前500年,吴国势力越来越强,晏婴想联合中原诸侯,共同应付吴国。作为近邻,晏婴首先想到的就是鲁国。经过商谈之后,两国决定在夹谷(今山东莱芜)会盟。鲁定公还以为这是出门游玩儿呢,准备轻车前往,不带兵车。
孔子却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显然是吸取了宋襄公会盟楚国的教训。事实证明了孔子的先见之明。齐国人不仅安排莱夷人拦路打劫,宴会上还让俘虏假扮乐工袭击鲁君。如果没有孔子,鲁国会很惨。
因为孔子的周密安排,夹谷会盟中齐国没占到便宜。齐景公还被孔子教训得哑口无言,不得不同意归还以前侵占的鲁国土地。你看,孔子只会读书、做学问吗?是不是很有胆略和勇气?
回来之后,孔子担任鲁国的“摄相”,代理宰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这是很大的官了,当然也有权。第七天,孔子就杀了大夫少正卯。这件事在《论语》、《春秋》、《左传》等经典里都没有记载,只见于《孔子家语》、《史记》、《荀子》等书。少正卯到底是谁?犯了什么罪?我们不得而知,大约是妖言惑众、博取名声吧。
最有名的事迹应该是“堕三都”,也就是用武力拆除三桓的私人堡垒,恢复国君的威信。三都指的是季氏的费都(今山东费县)、叔孙氏的郈都(今山东东平)、孟孙氏的成都(今山东宁阳)。
子路出马,勉强拆毁了费都和郈都,拆到成都的时候,拆迁工作遭到孟孙氏的强烈抵抗。尽管鲁定公亲自出马,进行暴力强拆,最后也没能拿下这个“钉子户”。因为,原来支持孔子的季桓子改变了主意,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不再支持孔子。
孔老师在鲁国干得有声有色,齐国人越来越受不了。要是鲁国强大起来,对谁最没好处?当然是齐国啊。于是,齐国人想出了馊主意,挑选八十名美女(我们都知道齐国美女的威力)、一百二十匹骏马,热热闹闹地送到了鲁国。
鲁定公和季桓子都有了享乐的理由,政事渐渐荒废。子路说:“老师,我们走吧!”
几天后,鲁国举行祭天仪式。按照常理,祭肉要分给各位大夫。这次却没人给孔子送肉。这是明显的信号,意思是我们不需要你了,你已经没有资格吃祭肉喽。
当天,孔子就收拾行李,带着学生们离开了鲁国,甚至没来得及换下礼服和礼帽。他的心里该有多么失望,多么愤怒。“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是啊,谁也不缺那口肉,关键是你不能羞辱热心做事的人!
马车快要驶出国境的时候,孔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马呀,你还是慢些走吧,我要离开的毕竟是父母之邦啊!”
59.周游列国
插图:孔子去鲁图
春秋时期不像战国时期那么活跃,国际间人才交流的现象还不是很普遍,谁要是周游列国那都是很大的事。总的来看,春秋时期共有三次比较著名的周游列国。第一次是晋文公重耳,人员比较多,规模比较大;第二次是越国公子季札,应该是单人单车,走访了齐国、鲁国、郑国、卫国、晋国等,赢得了“南季北孔”的美名;第三次就是今天要讲的孔子周游列国了。
既然孔子说“鲁卫之政,兄弟也”,那第一站自然就是卫国了。无奈出师不利,卫灵公不是什么有为之君,大臣中间还有人挑拨离间,不断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只好离开卫国去陈国,途经匡地的时候发生了前面讲过的小插曲。
很快孔子又回到卫国,住在大夫蘧(qú)伯玉家,孔子对蘧伯玉的印象很好。这次孔子受到了卫灵公夫人南子的召见,还引起子路的不高兴。最后也没什么好结果,孔子叹息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再次离开卫国,前往宋国。
宋国大夫司马桓魋是司马牛的哥哥,弟弟的老师嘛,应该好好招待才行啊。谁知桓魋对孔子充满敌意,不仅不让他们进城,还派人袭击孔子,砍倒了孔子和学生们休息过的大树。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这就是孔老师,走到哪儿都是信心满满。
插图:累累说圣图
走到郑国的时候,孔子和学生们走散了。六十岁的孔子独自站在城门外,等待学生们来找自己。后来子贡跟老师说,有个郑国人告诉我你在东门。哦,郑国人怎么会认识我呢?那人说,东门外有个人,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腰以下比大禹短三寸,上半身像圣人,下半身像丧家狗。孔子听了,哈哈大笑,很对很对,我现在不就是丧家狗吗?
路过叶国,叶公沈诸梁很尊敬孔子,也向孔子请教过政治问题。然而当孔子说到“近者悦,远者来”的时候,叶公懵了:我们这么个巴掌大的小国,还让远者来干什么?大家客气地交谈了几次,也没谈出什么真东西。倒是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值得我们注意:“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是啊,这一年孔子已经六十二岁,离开祖国七年了。
公元前489年,孔子从叶国返回蔡国,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出事了。当时吴国讨伐陈国,楚国前来救援,听说孔子在附近,派人来聘请。陈国和蔡国的大夫们急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都挺有本事,咱们不用也就罢了,要是让楚国用了,那对咱们也没好处啊。于是,两国派人包围了孔子。七天七夜,断水绝粮,很多人都病倒了。子路很不高兴,气呼呼地问:“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孔子说:“谁都有无路可走的时候,不过君子的意志更加坚定,小人会无所适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后来,子贡跑到楚国,请楚昭王派兵来迎接孔子,这才解除了陈蔡之困。
楚昭王似乎很崇拜孔子,见面不久就要赠送孔子七百里地。令尹子西坚决反对。为什么?当年楚国靠五十里地发家,如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这么有本事,再给他们七百里地,那楚国还有好吗,早晚得给吞并了。楚昭王觉得有道理,也就算了。
重新回到卫国的时候,卫灵公已经去世,新上任的卫君对孔子似乎也不感兴趣,《论语》里也没记载他有没有找孔子聊过天,请过教。然而,孔子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好去了,还有滕国、薛国、邾国等不起眼的小国,即使去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孔子决定不走了,重开教室,继续做老师吧。周游列国的最后五年,孔子在卫国度过。回望来时路,有什么收获?收获了很多新学生:有若(字子有,比孔子小43岁,长得很像孔子)、卜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曾参(字子舆,比孔子小46岁)、言偃(字子游,比孔子小45岁)、颛孙师(字子张,比孔子小48岁)、澹台灭明(字子羽,比孔子小49岁)、原宪(字子思,比孔子小36岁)、樊须(字子迟,比孔子小36岁)、公西赤(字子华,比孔子小42岁)、司马耕(字子牛),等等。
公元前484年,六十八岁的孔老师听到了来自祖国的召唤,于是带着新收的学生们,踏上了漫漫回家路。屈指一算,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四年……
60.泰山倒塌了
插图:在陈绝粮图
回家了,回家了!
凋零的晚年令人悲伤,儿子孔鲤的去世让孔子感到自己也时日无多了。他抓紧时间整理古籍,力所能及地继续教学生。他重新整理《尚书》和《诗经》,还为这两部经典写了序言。晚年的孔子特别喜欢《易经》,“韦编三绝”,也就是连接竹简的皮筋磨烂了三次。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我们今天读《周易》,应该知道“易有十翼”,文采灿烂,美不胜收,据说那都是孔子亲自写下的文章!
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感慨地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发现,孔子没有简述自己的经历,而是在回忆中剖白心迹,说出了他对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体味。
现在,十五岁过去了,三十岁过去了,四十岁过去了,五十岁过去了,六十岁过去了,甚至七十岁也飞快地消失了。现实世界对他既不慈爱,也不宽容,然而他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遨游,从心所欲。
孔老师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这当中有两个人和老师最像。一个是外貌像孔子的有若,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老师,子夏、子张、子游等人推荐有若代替老师,日日朝拜,借以弥补心理的失落感,曾参等弟子却不同意,因为有若的能力确实不足以服众;另一个是颜回,他比孔子小三十岁,堪称孔子一生最得意的学生,孔子在很多场合都对颜回赞美有加,也许他从颜回身上看见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吧。
公元前481年,孔子七十一岁,年仅四十一岁的颜回去世了,刚过不惑之年!
颜回之死对孔子的打击似乎超过了孔鲤之死。学生们都感觉老师的痛哭很吓人,“老师,您是不是悲伤过度了?”孔子说,“唉,这是老天要我的命啊!我不为颜回这样的人悲伤,那还为谁悲伤呢?!”
插图:梦奠两楹图
也是这一年,鲁哀公在郊外打猎,竟然猎获了传说中的瑞兽——麒麟。孔子认为这是不祥之兆,于是停止修《春秋》。《春秋》止笔于鲁哀公十四年。
悲伤接连不断!第二年,忠心耿耿又心直口快的子路也去世了,而且死得很惨。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很早就跟随在孔子身边,与其说是师生关系,倒不如说更像兄弟。有时不服气,有时拌句嘴,然而感情之深却是其他学生没法比的。
子路的死给了孔子致命的一击。从此以后,孔子一病不起。
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看老师。孔子悲伤地说:“赐啊,你怎么才来!”老师临终之际,恐怕心里最惦记的就是这位学生,或许隐隐期待他能弘扬自己的学问吧。这句责怪道出了他藏在心底的担忧:我还能见到子贡吗?我还有话要跟他交代呢。
“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当着比自己小三十一岁的学生,孔子哭了,“天下无道也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于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这就是我们在开场诗里说过的两楹梦,两楹梦后少真儒!
子贡对老师的感情非常深厚,不只是崇拜,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七天后,孔子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学生们都像为父亲守丧似的守了三年。当大家哭泣告别的时候,子贡独自留下来。他在孔子墓边盖了个小小的房子,继续陪伴老师三年,我们踏访曲阜三孔的时候会看到“子贡庐墓处”。
“泰山坏,哲人萎”,这不是孔子的自我吹嘘,而是唱给传统文明和礼乐中国的挽歌。将来我们还会说到“另一个孔子的命运”,也就是孔子形象在中国和世界的变迁,有时好,有时坏,有时被捧上天堂,有时被踩进地狱,而孔子还是孔子。
无论别人怎么说,无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要知道,孔子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一位智慧温暖的长者,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播者,我想这就足够了。至于什么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那跟他老人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三千弟子像三千枚顽强的种子四散而去,撒播到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中华文明之树于是茂盛长青!春秋和战国,五百年的战乱没让中华文明遭受灭顶之灾,孔子的功劳何其之大。从这个角度来看,究竟是管仲的功绩高呢,还是孔子的功绩更高呢……
讨论主题:天下为什么无道?
插图:孔子周游列国图
孔子临终的时候说,“天下无道也久矣”,而在这之前,他还仔细分析过天下无道的现象,“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见于《论语o季氏》)
诸侯篡夺天子之权,最多能坚持十世,差不多三百年;大夫篡夺诸侯之权,最多能坚持五世;家臣篡夺大夫之权,最多能坚持三世。孔子说的是鲁国的情况,也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道”,既是周公和文王创建的礼乐制度,也是鼎盛时期的封建制度。
春秋时代,铁器发明让农耕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养活的人口越来越多,而新开垦的土地追不上人口的增长,已经有土地的贵族还想占有更多的土地,没有土地的人则只能沦为穷人。
这里吃不饱饭,那就要换个地方;社会财富分配不均,那就要求重新分配。这是支配春秋时代的看不见的力量,导致井田制的逐步瓦解,导致社会人口的大流动,于是宗法制也面临危机。
礼乐制度属于比较高级的精神文明,当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于封建制、井田制和宗法制之上。所谓礼崩乐坏,也就是封建制和宗法制的慢慢瓦解。换句话说,社会的进步冲破了原来的条条框框,新的人民需要新的制度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很遗憾,孔老师没有看到这点,“吾其为东周乎”,救东周,怎么救?他以为恢复“周礼”就能让东周回到西周,我感觉是顺序搞反了。
后来还有很多社会改革家,每当社会遇到新矛盾、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想回到从前,渴望“复古”,同样行不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像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永远不可能回头!
无论是“王官下移”,还是“礼失,求诸野”,对于社会上更为广大的平民来说,这是绝好的历史机遇。教育不再为贵族垄断,穷人家的孩子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社会创造力获得了空前的解放,这对中华民族来说不是天大的好事吗?
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可以说是开天辟地以来最伟大的老师!
附: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隆兴初,赐进士出身。杰出的爱国诗人,多写抗敌御侮、恢复中原的激越情怀和有志难伸的忧愤,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他的词风也以雄放悲慨为主,兼有柔婉清逸之美,流丽处似秦观,雄放处似苏轼。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后人辑有《放翁词》。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论语三百讲》之八(第211~240讲)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语三百讲》之八(第211~240讲)
&&傅佩荣教授讲座!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和我说话请投币)
(不作诗的曹植)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齐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