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和步兵营电视剧片花这部电视剧里的军人都不用去训练,整体呆在办公室里!为什么要误导观众对军人理解呢?

您所在的位置:
& 内地电视剧 &
尤小刚全面回应质疑 称《对手》不是谍战剧
日14:30  
由执导,、主演的“人文战争剧”《对手》目前正在BTV影视频道播出。就目前已播出的剧集而言,观众普遍评价家事大于国事,情节略显拖沓,一些实力派演员没有展现出应有的魅力。昨天,导演尤小刚接受采访时表示,观众对这部剧的立意产生了误读,《对手》不是谍战剧或纯粹的战争剧,而是一部反映二战中知识分子命运的戏,所以家事与国事并重并不矛盾。◎情感戏过重回应:观众误读该剧立意由于该剧内容与密码和战争有关,很多人期待看到一场激烈的密码大战或者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然而观众却发现,剧中关于家庭与情感的戏份儿占了很大篇幅,大有家事胜国事之嫌,更有人质疑情感戏太多是在注水。首先是文为均(赵文瑄饰)、山本康夫(冯远征饰)和青田秀(饰)之间的感情纠葛,从美国到日本再到中国,三人的情感事跟着国事走。每谈到战争下的国际及国家形势,无不会牵扯到他们的感情事上。此外,文为均的未婚妻出场,第二代人林平、林琴姐妹、山本芳子的爱情也相继呈现。一些观众认为,《对手》前10集中的家庭情感戏太多,战争和大形势都成为情感的背景衬托。对此尤小刚说,观众误读了这部剧的立意,“我们的荧屏并不缺战争剧,而且二战的是与非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我觉得这方面无须我再做什么。我认为,现在最缺的是一部以二战中知识分子命运为主题的戏,所以我拍了《对手》。我拍戏是要有历史分量和人文分量的,如果观众误把《对手》当成谍战剧或者战争剧的话,那我只能认命。”尤小刚表示,他想表现的就是战争中知识分子的选择,所以家事国事并重没什么不对,也不是矛盾。“《对手》同以往战争剧最大的不同就是让文为均和山本康夫这两个男人之间为情为理为家为国的关联与矛盾,自然而然地上升为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关联与矛盾。两人在二战爆发后分别成为中日两国顶尖级情报专家,狂热的军国主义侵略和英勇的爱国主义反侵略把两个人及两个家庭深深地卷进了战争漩涡。”对于该剧所冠的“人文战争剧”,尤小刚这样解释:“该剧以正面视角表现一个日本鬼子参与战争的前前后后和起起落落,以及他在狂热战争中的挣扎与顺从;同时,该剧也没有把参加反侵略战争的文为均的英勇无畏做过度表现,而是透过这两个相对冷静的典型人物,剖析中日战争和中日关系,所谓‘人文战争’当如此看。”◎闪回太拖沓回应:观众只喜欢情节消费有些观众认为,闪回情节显得过于拖沓,完全可以删减。对此,尤小刚称,他明白思想性和娱乐性不可兼得,所以在前10集闪回情节中已经狠砍了一刀,删了400分钟很有思想性的戏。“比如关于日本怎样走向法西斯化和战争,包括剧中山本五十六和日本反战议员青天直的谈话,探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思潮怎么形成和逐渐走向狂热。还有山本五十六和康夫的谈话,有很多台词从思考战争的角度看很有力度。但是我怕观众太着急了,为了保证收视率就删掉了。”尤小刚说,他是个有原则的导演,最在乎作品的审美力量和思想性,无奈现在的观众喜欢一般性的情节消费,自己只能去适应。◎老戏骨暗淡回应:塑造武将不是重点台湾演员在剧中扮演爱国将领、国民党第38军少将师长、中共秘密党员林忠强,在南京保卫战中他做出了与南京共存亡的选择。很多观众认为刘德凯塑造的这个配角最抢眼,有观众直言:“从这个角色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之处,感受到了一个军人的力量,非常震撼!可惜戏太少,第10集就牺牲了。”对此,尤小刚笑称是“英雄苦短”,“这个角色非刘德凯莫属,他能演出中国军人外刚内柔的气质。”刘德凯也对这个角色情有独钟,原来刘德凯的父亲曾是国民党的一名老兵,他说:“父亲去世前,我曾与他讨论过信仰的问题。从林忠强这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也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有观众提出,同是老戏骨的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魅力。对此,尤小刚表示,《对手》描写的主要是战争下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变化。剧中对正面战场的描写有限,除了南京保卫战,其他都是一笔带过,对武将的塑造不是重点。■揭秘◎关于事件紫光密码=紫色密码电视剧《对手》根据小说《紫色密码》改编,原著作者袁道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剧中所揭秘的紫光密码,历史中的真名是紫色密码。剧中表现的中国破译了袭击珍珠港的密码也是真的。他说:“当时,美国在密码界堪称世界导师,对中国人在密码研究上的突破性进展不屑一顾。而在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意识到中国的力量,成立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与中国人一同投入到二战的智慧较量中。”◎关于人物文为均=温毓庆袁道之称,《对手》中大部分角色都有真实历史人物的影子。文为均这个人物的原型是温毓庆,时任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中将主任。温毓庆为广州人,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不过并非数字天才,搞的是无线电专业,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是技术研究室创始人,与手下干将霍实子和李直峰是当年国民党密码战的功臣,战功赫赫。著名密码天才池步洲是他们的手下。因为他书生气很重,对政治斗争不感兴趣,而军统又对密码机关始终垂涎欲滴,导致技术研究室与军统水火不容,最终他被迫离开研究室,远走异国他乡。黄永青≈霍实子黄永青的原型比较像霍实子。霍实子是温毓庆的心腹,并在温毓庆被排挤走之后成为研究室的实际领导者,他用强硬手段,带领一干技术人员抵制了军统对密电所的插手。霍实子时任国民党机要部密电破译组组长,主持密电破译工作,他也是当年证明池步洲破译日军袭击珍珠港的关键人物。厉峰≈魏大铭小说《紫色密码》中没有厉峰这个人物,编剧李晓明增加了这样一个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有戴笠爱将魏大铭的影子。魏大铭虽然被美国密码之父雅德礼称为“蠢驴”,但实际上业务能力很强。他借着军统排挤走温毓庆之机,占据了研究室头把交椅,却因为在研究室大搞军统作风,招致工作人员极大反感,最终以罢工示威,直到蒋介石换走了魏大铭才罢休。毛祖和=毛庆祥毛祖和的原型无疑是毛庆祥,也是魏大铭之后研究室的新领导人。他是蒋介石内弟,在法国留过学,回来后做蒋介石秘书,后来成为研究室副主任,与军统有过严重冲突,最终以军统的让步告终,这些在电视剧中均有比较真实的反映。钱德勒=雅德礼钱德勒就是美国密电之父赫伯特·雅德礼。雅德礼是美国国家安全局前身军情八处的创始人,他在1938年被戴笠请到战时的重庆,创建对日密码破译机关“中国密室”,1940年7月才回国。雅德礼曾经撰写过一本《民国密码战:美国破译之父在华历险记》,1983年在美国出版。■出镜“王浦江”乃功夫高手很多观众很喜欢王浦江这个角色,认为演员刘灿把地下党员王浦江的沉稳、干练、机智演得很到位。在《对手》中,王浦江是一位潜伏在国民党调查局内部的“间谍克星”。为了保护秘密党员林忠强(刘德凯饰)的身份不被暴露,他不得不断绝与林忠强女儿林平的恋爱关系。身处国民党调查局内部的王浦江,侦破日本间谍重重阴谋事件的同时,更要想方设法隐瞒自己的身份,为后方提供更多情报。刘灿说:“王浦江在我心里是一个有担当的大英雄,为了亲人、朋友,他可以赴汤蹈火;为了组织的需要,他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内心波澜壮阔,表面却要做到心如止水。革命是残酷的,为了胜利,他会劝说自己牺牲个人情感、甚至生命。我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个人。”扮演这样一位侠肝义胆、有勇有谋的间谍克星,射击打斗的场面不少,会不会因此遭受了皮肉之苦?刘灿腼腆地笑笑:“皮肉之苦算什么,我还主动请求导演多加一些动作戏呢。”原来,刘灿从小练习武术,曾获得“志健杯”武术比赛拳术一等奖。刘灿是尤小刚的嫡传弟子,毕业于尤小刚开办的北京中北英皇演艺专修学校,身高1.83米的个头儿。2004年他在尤小刚执导的秘史剧中饰演“皇太极”,此后尤小刚执导的每部剧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在这部大腕汇聚的《对手》里,刘灿感言能与赵文瑄、冯远征这样的前辈合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他说:“冯远征老师在台词的轻重、人物状态连贯性上的把握,都很见‘老将’的功力;赵文瑄老师也拥有很丰富的片场经验。我们这些年轻演员和他们同场拍戏,总是很容易随着他们一起迅速进入人物状态。”[责任编辑:everlee]
相关专题:
更多关于“”的新闻
( 14:23:03)
( 13:26:22)
( 13:11:06)
( 11:29:54)
( 09:13:19)
( 08:21:43)
( 15:17:03)
( 15:15:19)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
同时更新资讯所属地
暂无更新,休息一会儿
白羊座(03.21-04.19)
金牛座(04.20-05.20)
双子座(05.21-06.21)
巨蟹座(06.22-07.22)
狮子座(07.23-08.22)
处女座(08.23-09.22)
天秤座(09.23-10.23)
天蝎座(10.24-11.22)
射手座(11.23-12.21)
摩羯座(12.22-01.19)
水瓶座(01.20-02.18)
双鱼座(02.19-03.20)
今日运势:
本日可多参与公众事务,将自己的意见与兴趣结合,提供同好们做参考,让欢乐的气氛添加一些趣味性...
Copyright & 1998 - 2017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退伍维和女兵盛赞《维和步兵营》:这部剧又让我身临其境!--扬子晚报网
退伍维和女兵盛赞《维和步兵营》:这部剧又让我身临其境!
中国首部维和军旅题材电视剧《维和步兵营》正在江苏卫视幸福剧场热播,该剧关注中国首批派往国外的维和步兵营的&蓝盔&战士们,如何处理维和事务,以现代国际战争为背景,全景展现中国维和部队的发展轨迹。剧中既有蓝盔战士完成撤侨任务的过程,又有幕后组建部队进行训练的日常生活,该剧不仅吸引了军迷们的关注,也受到了曾参与过维和任务的退伍女兵贾晓晨的盛赞,&这部剧让我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实战加训练展现军旅生活,这就是&蓝盔战士&的日常
剧中展现利比亚内战爆发中水深火热的形势,遭到战争威胁的中国公民不得不在炮火声中撤离利比亚。&全能战神&林浩楠(杜淳饰)不惧艰险、排除万难,引领众人从利比亚撤侨,展现出中国军人无畏无惧的精神。搜索国内侨胞的艰辛、战场上的枪林弹雨,以及被炮火炸毁的村庄房屋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对此导演宁海强也表示:&我们的一部分摄制队伍都跟随在非洲的维和步兵营,他们肩负着在交战任务区很多真实镜头的拍摄,这些镜头将是无可代替的&。
除了展现维和任务中的炮火纷飞,维和部队的甄选和训练也成为该剧的关注点。特别是剧中杜淳饰演的林浩楠和刘润南饰演的戈睿的训练日常很有看点,林浩楠的&熬鹰战术&培训刺儿兵戈睿,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是确是切近实际。退伍维和女兵贾晓晨在谈到训练的时候说道:&我们开始训练的时候正是炎夏,训练场地也是挑选的最像非洲的环境,天气炎热,汗水和血水都混在一起,白天晒太阳,晚上晒月亮。但从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
退伍女兵回忆维和历程,贴近实战印象深刻
&&&剧中枪林弹雨中解救人质的过程紧张刺激,现实中维和部队的经历却是完全一致。在拍摄中,剧组被当作偷拍者追赶,枪口都对准了摄影师,几乎要中途扣住,他们就紧急躲在一个中国人在非洲开的饭店里头,解围以后才出来继续拍戏。现实中的维和部队任务也是十分艰险,据贾晓晨介绍说:&在一次我们执行长途巡逻途中,凌晨时当地武装分子在我们营区附近发生了交火,子弹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枪林弹雨,交火一直持续了两天才停止&。
贾晓晨回忆说:&我们是第一批组建的维和步兵营,所以我们训练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际法、语言交流、联合国交战规则,还有心理训练等等,因为执行任务期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是无法预料的,所以我们准备了大量的预案进行反复练习,也对我们训练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加贴近实战&。&
国际化质感源于真实,&这部剧又让我身临其境&
在《维和步兵营》中,中国维和步兵营的营区、交战区的城市街道、难民营和非洲部落,这些都是这部片子中的亮点。这部剧中的训练,也改变了以往过去军事题材所表现的那些部队步兵训练常规化的东西,更多的是适应于今天在国际战场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思维方式。
对此,维和退伍女兵贾晓晨盛赞《维和步兵营》,&看这部剧有种让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是它很真实,里面有很多镜头,包括我们当时出征仪式、刚来到国外的感受,那些小孩和我们打招呼,和他们一起生活相处,看着很小的孩子为了生存不惜拿起武器,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礼物像是糖果之类的东西都能让他们开心一整天,甚至包括营区、难民营、市区都基本还原了,看了之后真的很感动,都特别激动&。
扬子晚报记者 张艳 编辑:张艳
| 微矩阵…《维和步兵营》宁海强:国际化质感必须基于真实
  宁海强,著名影视导演,曾导演电视剧《中国兄弟连》、《滇西1994》、《中国骑兵》、《新四军》,电影《歼十出击》、《百团大战》、《勇士》等兼具成绩与口碑的经典作品,并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全军奖、飞天奖、华表奖、金鹰奖、金鸡奖等全国各项权威大奖。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献礼钜制《百团大战》,不仅掀起了全民看片热潮,更摘得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和第1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俄国际军事电影节唯一最佳故事片大奖,艺术成就令人瞩目。
  宁海强的作品以军旅风格见长,主要特点重在三处:人物感情丰满、情节紧凑跌宕、细节值得推敲。其导演手法灵活多变,几乎每年都有作品获得国家、军队及其他不同类型的专业大奖,故被称为&获奖专业户&。此次新作&&中国首部维和军旅题材电视剧《维和步兵营》再次以前卫、新潮的视角,率先关注中国首批派往国外的维和步兵营的&蓝盔&战士们,如何处理维和事务,以现代国际战争为背景,全景展现中国维和部队的发展轨迹。
  宁海强作为该剧的编剧兼导演,为了创作这部兼具国际化主题和水准,且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军旅巨制,他已经酝酿了14年之久,并带领编剧刘克中、戴嵘深入到真实的维和步兵营中就地取材,与维和士兵一起生活,共同成长。此次对话宁海强,谈及该剧的特殊之处,他以&返璞归真的野菜&做了一个接地气的比喻,直白而简约地形容出该剧所蕴含的内核:中国维和步兵营是一支向往和平、充满血性、敢于出手、能打胜仗的&健康型&国际维和队伍。
  *要真实反映步兵营在非洲的生活
  问:《维和步兵营》这部剧题材特殊,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
  答:我们维和官兵第一次去的时候,就牺牲了两位同志,那时候我们国家派出的一批批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最重要的工作是为那些战乱国家恢复生活,所有的保卫工作由别的国家的维和步兵营来负责,直到我们第一批维和步兵营的成立。从这我就开始带着两个作者深入生活,感觉到维和的这个题材应该做。这个工作一直在步步推进,但这几年我不断地在拍一些重大题材的电影,像电影《天河》、《百团大战》、《勇士》等这些片,一直没有能启动起来。直到去年年底,我们第三批维和步兵营的出征,我和作者们又一次前往出发地为他们送行,更激起了我对这个题材的创作的迫切性,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广厦传媒以及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加上今年又是建军九十周年,关注度变得非常高,所以觉得这个事情必须要完成。
  问:所以这些剧情都是有据可循的?
  答:习主席在大会说我们要成立专业的维和部队,而且在逐渐成熟。现在工兵、医疗到步兵营,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维和部队体系,足以彰显出一种大国的气势了。另外步兵营已经出去了三批,他们在战乱的国度上以联合国的交战规则严格得体地处理着很多重大的事件,形成了一些戏剧创作的细节和情节,这些非常关键。而作为一个军旅创作的影视导演,我跟他们多次接触,所以真实的步兵营已经是非常生动的影视创作素材,所以我们不需要借用外国大片的桥段套在我们《维和步兵营》身上。我们要真实反映步兵营在非洲的生活,包括他们的情感、事件、如何遵守联合国交战的规定、严格执行联合国赋予的任务,所以在这些情节设置上都是非常真实的。我想对于中国观众来讲,或许他们无法感受到战乱给那些国家人民造成的悲惨生活,但由于这样一部大戏的产生,他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军人在迈出国门以后,如何在交战区的战火中应对一场场惨烈的现代战争。
  问:这部剧会设置很多战争场面和戏剧冲突吗?
  答:严格说这部剧其实更加侧重表现中国维和步兵营,如何在交战任务区处置联合国所赋予给维和步兵营的任务。大家知道一个战乱国有各种各样的武装和冲突,步兵营在维护世界和平的过程中也需要介入到战火当中,但并不是出去就要打仗,他们需要维护并减少交战双方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处理在交战国的一些突发恐怖事件、维护难民营的生活秩序、以及在交战区的巡逻和执勤中突发的事件冲突,都是他们的任务。再一个还有利益的冲突,我们国家的维和部队在维护受害老百姓生活上的优惠政策或者给予其他帮助的情况下,会影响当地施害者的利益,这种冲突的设置也会让戏更好看。
  *每天都要和步兵营视频核对场景细节
  问:对于这样一部国际化的作品,拍摄工作应该是相当困难了?
  答:我们的一部分摄制队伍都跟随在非洲的维和步兵营,他们肩负着在交战任务区很多真实镜头的拍摄,这些镜头将是无可代替的。他们有一次在拍摄街景的时候,被苏人解武装当作偷拍者追赶,枪口都对准了我们的摄影师,几乎要中途扣住,他们就紧急躲在一个中国人在非洲开的饭店里头,解围以后才出来拍戏。但是拍回来的镜头我们一看,特别生动,然后大家都非常激动。另外我们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和国防部维和办以及陆军政治工作部的支持,每天现场都有维和的步战车以及突击车的跟随拍摄,这也是拍好这部戏的重要基础。
  问:那这么大型的一个项目,对剧组的各个环节都是一场挑战,大家之间也需要更大的默契了。
  答:对。其实我们选择的整个拍摄环境是和经纬度都差不多的地方,最大的困难是连着五十多天都在下雨,特别影响拍摄进度。整个摄制团队每天在大雨当中进行着艰苦的拍摄,有雨了躲一躲,停下来就马上拍,还有演员们他们每天身上都要佩戴着四十多斤的装备,还要做一些特别严酷的训练,他们都坚持下来了,这都很难得,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时间比较紧迫,但在九十周年这个时间节点来拍,必须要拿出好的品质的作品,必须要献给观众,这要大家共同协作才能保障。我经常会把一些画面的照片发给南的步兵营,他们也觉得非常真实。
  问:您觉得拍了这么一段时间,跟您拍过的其他作品感觉有什么不同呢?
  答:这虽然是一部现代戏,但因为所有的环境、布景全部都不是我们的国度上的,都要还原非洲的环境,包括大量的群众演员都是非洲人。因为那个国度上的东西在国内都没有,包括装备、所有的维和部队用的东西,我们跟南苏丹那边每天都要视频互动,核对这些细节。还有在大的事件冲突和现阶段处置的一些突发事件,都将进入到片子当中去。在这里,我们搭制了中国维和步兵营的营区、交战区的城市街道、难民营和非洲部落,这些都将是这部片子当中的一些亮点。在中国的荧屏上还没有更多的展示过。
  *要进到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拍出质感
  问: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电影的质感会比电视剧高一层。那在这部剧中,您也会融入电影的拍摄经验吗?
  答:我们要进到国际市场就必须要拍出质感,将来有可能会作为联合国的交流礼物投放出,所以在摄制的品质上,全部都采用了电影的制作标准,使画面更有质感。这个题材在中国屏幕上是第一次,第一次就得有个第一次的样子,我们这么多年跟踪,深入生活敲打磨练剧本,去创作设置一些符合联合国十三项交战规则的处置事件,这个是很难的。因为毕竟这些生活大家都不知道,不能产生误导,除了在战火当中处置事件,我们还需要让人们了解维和步兵营在非洲更多的任务。
  问:从电影导演转到电视剧导演有优势吧?
  答:其实我已经五年没拍电视剧了,拍完电影再回到小荧屏我刚开始有点不适应,但在转换过来之后,我再拍电视剧的时候却没有丢弃电影创作的格局,像我过去拍摄的一些电视剧,《滇西1944》、《中国兄弟连》等,大家都会评论有很多电影化的东西。这几年电视剧的水准在不断提高,大部分其实是逐渐在往电影方向靠,因为目前电视剧制作的设备的情况已经与电影接轨,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其实也促使我们不断的用电影化的东西来充实电视剧制作的水准,这也许就是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问:《维和步兵营》后面会制成电影吗?
  答:我们有一部电影叫《中国蓝盔》,它比这个电视剧酝酿得还早。但是迟迟没有推上来,是因为维和的题材太特殊了。它是不允许胡编乱造的。
  *表现新的训练模式和军事管理
  问:在对军旅剧的表现方式上,这部剧和其他军旅剧的差异在哪里?
  答:《维和步兵营》的成立之后会有一段非常国际化的训练时间,战士们战争思维的训练理念在今天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这个剧中的训练,也改变了以往过去军事题材所表现的那些部队步兵训练常规化的东西,更多的是适应于今天在国际战场上如何应对突发事件的训练思维方式。在军队改革的大形势下,我觉得《维和步兵营》更具有代表性,因为他们的训练都是与现代的国际战场接轨的。士兵除了练就最基本的体能素质,还有一种超强的智能训练以及国际化的外语训练,现在每一个士兵都需要超强的综合素质,其现代意识水平和高科技的掌握能力都已经大幅提高,已经到了信息化的层面上,比如这部戏所接触的战争,已经不是过去的战争模式了,比如像火箭弹、导弹这类的装备在这部戏里都将展现。另外一点是对人物的解释,比如林浩楠这个人物对戈睿的恶补性训练,他不是顺着你教育的方式去做,而是对你进行头脑上强刺激的一种训练方式,要求你在这种倔强当中产生力量,这才是中国士兵一个强有力的形象。越是敢闯敢打敢拼搏的士兵,可能在国外的现代战争的战场上,更能生存住。这样的士兵他的思维方式已经超越了过去部队的基本的管理方式。所以当前军队的改革在这样一部作品当中,可能体现得更有说服力。所以这部戏中对这类人的特殊管理,是军事题材里从来没有展示过的。
  问:军旅剧作为一大主流类型剧,很容易&嚼老梗&,您怎么避免这个问题呢?
  答:人家说你嚼过很多馍,当你吃个窝窝头的时候,就觉得窝窝头特别香。过去大家都觉得大鱼大肉都是特别好的饭,可是今天你却突然觉得我应该吃点野菜。为什么?因为返璞归真,能让你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不出毛病。我把这个观念借用到我们片子中的训练当中,就是你过去那些天天都在练的东西,由于现代战争的出现,可能它已经不适用了,过去步兵的一些基本的作战方式,对于今天的战争来讲,也更不适应了,因为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争格局的不断地变化,你想用多少年对士兵的训练方式来适应现在的战争是不行的,所以菜不能总吃一种菜,仗也不是每一仗都是一样的,所以军队的训练方式的改变,是提高现代军事素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像今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一样,突然觉得吃素才能健康,所以我这部剧里的训练理论,也在变化。这会让人感到一种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关系,和对基层干部新的教育方式,这也是我总结这么多年军事题材的经验当中,突然觉得符合今天观众心理状态的一种需要。这些将在这部戏的人物当中有具体的表现。
  问:现在主要的收视群体偏向年轻人,剧中也会加入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吗?
  答:这反映的就是年轻的这代人,肯定会有,包括语言。过去很多记者说我是鹰派导演,因为年年都会看到我有打仗的影视剧出现,当然那些片子,大多数都是抗战题材以及一些战争年代的戏,那么真正的展示现代战争、现代军事题材的作品应该是非常少的。所以《维和步兵营》这部剧它不仅仅是训练模式的改变,也是作战能力的改变,还有更多的是现代战争理念的改变,包括这些人物在这场变革当中的真实情感、年轻士兵走上了异国战场那种敢打敢拼的无畏精神,还有更多在异国交战区突发的战争事件,共同组成了《维和步兵营》的故事,这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于过去军事题材影视剧的蜕变,展示给观众一个新的军事视角。
责编:张田宇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维和步兵营电视剧桂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