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旅游目的地更加符合人们的决策多标准决策 mcdm应采取什么对策

当前位置: >>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92s219学号:2四塑!Q!Q2Q霉级: 分类号: 学校代码: 旦鳢§公珏lQ§3L四川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阿坝旅游的实证研究为例毕有慧培养单位一四刖娅范太堂
亟迨数直堂堕指导教师一赵夏江专业名称 研究方向 授予学位日期职称煎援里直墨圭竖蜇堂 缸照筐翌皇蜇堂2QQ§jL£目――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阿坝旅游的实证研究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毕有慧指导教师赵万江摘要: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本文主要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下旅游业的如何能使旅游业在既发展经济,使当地老 百姓、当地政府受益,又保护生态环境,使自然资源能够可持续发展进行探讨, 并以四川阿坝州旅游发展为实例来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文分为发展观的演变、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 重大指导意义、阿坝旅游现状与问题分析、对策与建议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 重点论述了发展观的含义与到目前为止,西方关于发展理论的不同观点以及中 国的发展观是如何转变、发展的,最后落实到科学发展观的产生的历史背景、 内涵。紧接着,本文又结合旅游业发展的特殊性,论述了科学发展观对其的重 大指导意义,其中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在第四部分,文章 结合四川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具体案例,针对其 20余年来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对旅游发展中政府的职能进行一 些研究与分析,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文认为,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把科学发 展观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作为前提。其次,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要迸一步改善交通,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二是,要突出 特色和优势,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三是,要以拓展市场为中心,大 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四是,要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建立适应旅游开发 的产权新体制。五是,必须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手段,不断增强打造和经营精品 区的能力。六是,要大力培养绿色观念,发展生态农业,建立旅游绿色产业系 统。第七,是必须彻底转变旅游开发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旅游 生态可持续发展 Using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to guidethe sustainable of tourism―――Take Aba borough for exampleMajor:MarxistPostgraduate:Bi YouhuiPhilosophySupervisor:Zhao Wan西iangAbstract:View of development is reorganiz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tion to general progress of the society.This thesis focuses guidance of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how economiconunder thecantourism industry help the the local peoplebecomeprosperityandthe meantime profitsandecosystem environment.The wholethesis composed of 4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evolution ofdevelopment views;the second part is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the third part is the meaning of using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n industryattheforth partaandfifth partareaimedatthe tourismAba borough,madedeep study of status quo and the problem of Aba combine with what weborou曲tourism industry,thebeginning,given some advises.havediscuses intheKey words: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urism EcosystemEnvironment 土92S:;!】9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及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学位论文,是本入在导师赵互江熬援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诺:已提交的学位论文电子版与论文纸本的内容一致。如因不符丽引起的学术声誉上的损失由本人自负。本人同意所撰写学位论文的使用授权遵照学校的管理规定:学校作为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著作权拥有者须授权所在大学拥有学位论文的部分使用权,即: 1)已获学位的研究生必须按学校规定提交印刷版和电子版学位论文,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2)为教学和科研目的,学校可以将公开的学位论文或解密后的学位论文作为资料在图书馆、资料室等场所或在校园网上供校内师生阅读、浏览。论文作者签名:Ⅻ伊 引言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生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姿多彩,再加上众多的少数民族所特有的民俗风情,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宝库。但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科技、文化、教育水落后,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十分落后。 从1984年,九寨沟奇美的景色轰动全国后旅游业开始起步,经过20年多的发 展,到2005年接待游客550.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9亿元,旅游总 收入在全州社会总产出的比重逐年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旅游 业已经成为阿坝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但是,旅游业在被誉为“朝阳产业”“万岁产业”、“无烟工业”为地方 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的同时,也对旅游目的地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发展虽然不会像工业那样产生“废气、废水、废渣”,但是大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需的“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消费大量 的无形资源,同时也要消费大量的物资资源,对环境形成的压力和影响已经不 能依靠自然自身净化能力进行消除。其次,旅游业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资 源本身产生的巨大压力,更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进一步的 激化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当这片青山绿水随着只求当前短期经济利益的活 动逝去时,这些老、少、边、穷地区将面临严重的发展问题。 一、发展观的演变要研究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义,首先就必须弄清楚什 么是发展观、发展观的演变过程,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它本质、目的、发 展要求和基本观点。(一)“发展观”的含义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发展就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是一种向前的、向 上的、由量变到质变的、保持一定速度的运动。从哲学辩证法意义上来讲,发 展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于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旧矛盾解决、新矛盾又 出现,如此往复循环,事物才不断的向前发展。 《辞海》中认为发展观是:“对事物是否发展变化和怎样发展变化的根本 观点。世界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两种基本的发展观点:形而上学和辩证法。 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否认发展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引 起的自己运动,否认质的变化。辩正的发展观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发展 的根本原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整个世界的总趋势是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的 运动。”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树立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发表讲话中提出:“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基 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 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对发展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哲学的问题。经济学家将资源 配置和财富增长作为发展的根本内涵,探讨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学家研 究社会结构的变化,探讨社会风险、社会机遇与社会控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揭示社会发展各种因素之间的客观依存关系;政治学家则以平等、民主等政治 原则作为标准,讨论实现政治民主的客观现实条件与制约因素。另一方面,发 展本身带有人类意识形态的功能,发达国家的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就带有 不同的价值指向和内涵:在某个区域和范围内,发展的价值判断也不尽相同; 不同群体对发展及其后果具有不同的理解,发展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必须与具体 实施和参与的人相结合才能最终实现。 发展观同人类的任何认识一样,都是经历了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2 到知之较多的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观的总体演进趋势是随着人类生产活动、政治活动以及科学艺术活动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思维的发展,从而发展的内涵也越来越充实,越来越趋于合 理。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发展观经历了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粗 放到精深、从古典到现代的逐渐演变过程。(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理论的论述发展范畴、发展观念、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观点出发,把社会发展看作是基于经济增长之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系统发展。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 程,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人的发展,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过 程,将人类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发展最终目标。1、社会发展是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进步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经典论述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物质资料生产、经济因素对社会发展 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也从未忽视其他社会非经济因素对发展的重要作用。马克思说:“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就是从社会经济结构方面来看社会。”∞他认为,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恩格 斯也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 基础的。但是它们又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并非只有经济状况才是 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总是得到 实现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2、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重要标志 马克思强调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是人,。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5页。 。{-5克思思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32页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不过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 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最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 马克思还认为个人的发展程度与个人的现实素质相联系,而个人的现实素 质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他说:“这些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 到什么程度。”。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与整个社会发展是互为前提的, 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人的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统一的,人的发展是 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的发展和解放终归是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制 约的,他指出只有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实现人类的 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的、 渐进的过程“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族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人”。@“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国3、发展必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 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人类创造的财富是将劳动和自然资源结合的产物, 自然界是人类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属于自然、决定于自然, 受自然法则的支配。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来使自然为自己服务,在 改变自然的同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影响自然界,而 且也相互影响。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变换其活动,才能进行 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 会联系和社会关系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接的影响,才有生产”@这就说 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统一是和人与人的关系密切相关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9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760页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7页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2页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44页4 (三)西方关于发展理论的不同观点1、“工业文明观” 即GDP发展观。“发展”这一概念,最初被经济学家定义为“经济增长”。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将传统“发展”的含义概括为:“按照 严格的经济意义,‘发展’一词习惯上是指一国经济获得或保持GNP以每年大 约5%~7%或者更高的速度增长的能力。”。显然这是一种重物而不重人的发展 观,它认为发展就是GDP和人均GDP的快速增长:其次,发展就是工业化,把 工业化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尺度,另外它还认为,发展是依靠较高的投 资率推动的,等等。 这种发展观是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这样一个哲学的信念上,认为 只要是发展就比不发展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20年间,这种发展观曾经 被当成是公认的发展模式,甚至得到了联合国的推举,至今还影响着世界各个 国家的发展。但是这种从人与物的关系角度出发的发展观,是一种重物不重人 的唯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它忽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把发展单纯的 归结为物质财富的积累的发展观,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 题。如失业率上升、收入分配的悬殊程度加重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了“没 有发展的增长”,甚至是“负发展”的局面;2、“增长极限论” “增长极限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梅多斯等人1972年发表的著名的 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报告指出,人类社会的增长是由五种相互影响、 相屹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人口剧增、粮食短缺和普遍营 养不良、不可再生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当这五种趋势的增长超过极 限时,人类社会就会突然瓦解。出此得出结论: “1,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目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2,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 是可能的。全球均衡状态可以这样来设计,使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美迈克尔-托达罗著,印金强、赵蓉美等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年出版,第77页 到满足,而且每个人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照他们的推论,如果按 照人类当时的趋势发展下去,地球的经济增长将在今后的100年内的某个时期 达到极限。”。 其实,自60年代起,一些有识之士就开始不断的通过科学研究向人们敲响 警钟。如美国的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就人类滥 施化肥、农药导致生态不平衡的严重性发出了警告。美国的经济学家鲍尔.丁 在1966年提出了“宁宙飞船经济论”,他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过是茫 茫宇宙中一艘小小的飞船,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最终将使这艘小船酌有限资源被开发完,人类生产和消费所排放的废弃物最终将使飞船舱内完全被污染,届时,人类社会就会崩溃。 虽然这种观点较为极端,忽视了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不 断进步可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是其要求人类必须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 境和生态结合起来考虑,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 的均衡发展”的观点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并使人类在行动上开始了环 境治理运动。如美国、日本等经济强国,已经开始了对环境治理的探索。然而, 这种单纯的治理并未冲破传统模式的樊篱,也未从根本上重构人和自然的关 系,只不过是“先发展后治理”的非持续模式在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把人们 对“发展”的认识和探索又带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3、综合发展观 也被称为“多维发展论”。随着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应运而生。佩鲁的 《新发展观》一书可以视为综合发展观的代表作。这一时期,人们普遍认识到, 仅有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远不能解决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瑞典发展 经济学家缪达尔在他的著作《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中指 出,发展是一个摆脱贫穷、实现现代化的过程,除了GNP的增长,还包括经济 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内容, 因而,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同时也是“内生的”。由此,他提出 了发展中国家应实行社会改革的政策主张。埃德加?欧文斯在《发展中世界的 自由前景:伴随政治改革的经济发展》中进一步提出:“现在该是我们把真实固[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第19-20页6 与经济理论结合起来考虑问题的时候了――不仅考虑社会能够变得更有生产力的方式,而且考虑社会应该变得更有生产力的质量,即是说人的发展重于物 的发展。”。迈克尔?托达罗也认为:“虽然经济是根本部分,但它不是唯一的 部分。发展不纯粹是一个经济现象。从最终意义上来说,发展不仅仅包括人民 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其他更广大方面。因此,应该把发展看作包括 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总整的内在的多维过程”。。经济发展研究推动了 政治发展、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问题的研究,使得发展理论从单一的科学研究转 向跨学科研究。4、“可持续发展观”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上,得到了公认,并迅速成为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 是发展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进入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 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我国政府总理李鹏在《2l世纪议程》 签字,标志着我国已经认可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政府又发表了《中国2l世纪议程――^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定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在不危及后 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的前提下,满足我们现时之需要的一种发展”。可 持续发展在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 协调的基础上,说明了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危及后代人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目 的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延续和发展人类自身,它体现了经济增长与社会 进步统一的内在要求,表达了人类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探索之后所要追寻的 真正目标。这是此前的发展论中较少或根本没有系统论述过的。 根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 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三层含意:一 是,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是,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减“庞元正主编‘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共党校出版社.2004”美迈克尔?托达罗著。印金强、赵蓉美等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2年出版.第50.51页7 少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压力。二是,可持续发展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和环境 承载能力相协调。三是,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和社会进步相适 应。单纯追求产值的增长不能体现发展的内涵,经济增长是指“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 的提高。(四)发展观的演进阶段个人认为根据发展观的演进,按照出现的先后时间和成熟程度分划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 一是新生期。虽然我们说从古就存在着“发展”以及对发展的各种不同的 表达方式,但是我们认为直到从二战后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间段,现 代意义上的发展才真正意义上的产生。这一期间主要是前面提到的GDP发展 观、“工业文明观”占领了发展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发展”是一个历史发展起来的概念,在古代并没有 “发展”,发展大致与运动、变化同义,到了中世纪“发展”基本上是在神学 的框架下来理解的,直到近代,“发展”才不光是对变化、运动的描述,而具 有了进步的含义。但由于当时思想文化条件的限制,对“发展”的基本理解还 是受传统的进化论影响,认为“发展”=“进化”,社会学家也开始使用这个生 物进化论的方式来解释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在性质上与生物进化 的过程是相同的,只不过更为复杂罢了。 二是成长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出现的有增长极限论、可持续 发展观和多维发展观等一系列观点。国际社会的发展观发生了两个重要转变。 第一,区分了增长与发展。人们看到,增长只是表明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 加快,而发展则不仅强调产出的增长和生产的速度加快,而且更注重随着产出 增长和生产速度加快而出现的生产、就业、消费等结构上的变化和体系、分配 上的变革;人们也意识到把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惟一指 标,不仅不能反映该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和它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地位,而 且还存在着诸如不能说明产出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不能说明由于这些产品和劳 务而获得的福利大小,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状况等缺陷。第二,提出了可持续发 展问题。 三是成熟期。这是发展观不断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期 间内,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进一步把发展的视角从“物”转向 “人”,转向了以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发展为目的,更加强调人与自然的、人 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在这个世界里共生的事物之间的和谐、均衡。2003 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发展”问题的发 展史上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全面建设一 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 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 自然资源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中国发展观的转变从中国来看,在发展问题的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发展观。在建立新中国之前,阶级矛盾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革命发展观符合当时的社 会现实,因此引导了中国革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进入社 会主义建设时期,占发展观主导地位的是经济增长型发展观。毛泽东同志认识 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他先后设想过若干个五年计划,提出过 用50年、75年、100年或者更长一些时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1962 年他认为,在中国“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 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然而,由于当时 复杂的国际环境,建设经验不足,加上1957年以后,在党的指导思想上逐渐 产生和发展了“左”的错误,50年代中期开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 路的正确思想未能在实践中很好地贯彻和坚持下来,重新在总的指导方针上, 以阶级斗争为纲,把经济发展放在了次要的位置,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的赶超 战略,不惜一切代价,片面追求增长的高速度。但是,无论是“一化三改”, 还是“大跃进”战略和60年代确立的四个现代化战略都强调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建立了以国民生产总值、GDP作为主要的考核指标的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更是形象的提 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充分肯定了发展的重要性,极大地提高了对发展的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28页。10 识。但与此同时,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过去政治运动干扰经 济建设的教训,在强调要集中精力、始终如一地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求把经济 发展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及时地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思想。1979 年10月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 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980年初,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更明确地指出:“为了建设现代 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 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 关系,不能顾此失彼。”他强调,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各个方面需要综 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都强调物质文明与 精神文明、民主与法制、改革开放与反对腐败要两手抓两手硬。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三代发展观形成于1989~2002年间,其特征是强调综 合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20世纪80年代末,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 中央受命于国内外风云变幻的特殊时刻,战胜了在政治、经济领域和自然界出 现的困难和风险,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开始两个根本性改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以粗放型为主向集约型为主转变。1995年, 江泽民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阐述了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 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 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 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 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同年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又提出可持续发 展战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 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党的十五届五 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以发展为主题,结构调整为主线,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为 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的经济与社会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道。《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49~250页 路,人均GDP增加到了1000美元,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入建设全 面小康的新的历史时期。正是面对这一转折,在继承、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的改 革发展观,更加全面、深刻和准确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科学发 展观。其内涵是不仅要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实现以 人为本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的也是一条从经济增长到综合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再 到人本发展的道路,其指导思想的变迁与当代国外发展观演变的四个阶段基本 吻合。(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 来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矛盾和问 题也很突出。社会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协调, 结构性失业和技术性失业情况十分严竣。城乡差距拉大、区域差距扩大,教育、 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管理相对落后, 各类事故频发,造成人、财、物的莫大损失。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持续发展能力较弱。这些矛盾和问题,有些是在中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避免的, 有些则是由于发展观的偏差所导致的或者所加剧的。针对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 题,提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 紧迫性。(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总结和吸取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既实事求是,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符合中国实际和世界潮流,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 性和实际应用性。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 展,三是可持续发展。 所谓全面发展,有两个层次上的含义。首先是发展,再是全面。中国解决 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在发展经济的基础 上要着眼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所谓协调和可持续,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 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是强调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马克思说:“人就 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因此“国家的职能和活动都是人的职能……国 家的职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制和存在和活动的方式”;“社会本身,即处 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马克思从最普遍、最一般的意义上,指明了人与人 的世界在内在的同一性以及人与自身的内在同一性。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 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 人,一切服务于人。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是 我们党在重要文件里第一次响亮地提出这样的要求。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深刻体会和运用,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本质的深邃揭示与把握。因此,我 们要深刻认识到,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 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 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 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通过发展不断提高人的思想 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经济发展始终位于科学发展观的首位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 财富的增长,将始终是发展最基本的内容。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不动摇,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现在,尽管我们在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不全面、不协调的问题,但正如胡锦涛同 志所指出的:“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 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 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坚定不移 的发展经济将始终位于科学发展观的首位。3、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的问题,关键要做到统筹全局、 兼顾各方,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科学发展观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是一 种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方法论,它主张发展的全面性,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主张 发展的协调性,强调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处理好各种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克服注重 城市、忽视农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的转变。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采取重大措施,扭转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 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实现各地区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统 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 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就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 两个市场,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统筹人和自然的发展,就是要控 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营造优美、洁净、舒适的生产生活环 境。做到了“五个统筹”,就能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的 和谐共存与协调发展。14 三、科学发展观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重大指导意义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由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引发出来的。自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 概念以来,可持续发展一词已经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世界自然 保护组织《保护地球》一文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存与不超出维持 生态系统融合能力的情况下,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在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 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多数人则认为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的发 展。“90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织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提出并通过了《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认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主要有五个目标:① 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护未来开发来意生存的环境质量。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一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们和客人们提供生计, 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1995年,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 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了18条原则 和目标,主要包括:旅游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旅游可持 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考虑旅游对当地文化遗产、传统习惯和社会活动的影响: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并平定其价值等。。(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旅游业以及其目的地社会健康发展 的重要保障旅游业与当地的社会发展结合越来越紧密,其发展的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 地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经济发展.阿坝o‘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产品绿色创新》,刘焰,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8页.15 州具有地广人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内地的特征。州内县、乡、寨相距遥远、 交通不便,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左右,且人口居住十分分散,这样的地理 和社会条件制约了阿坝经济社会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产 业,因此其发展模式是长期、持续、健康的还是粗放的、集中的、破坏性地, 对阿坝经济发展模式有着重大的影响。二是三农问题。阿坝旅游以自然景观为 主,除了少数的城镇和旅游地是无人居住外(即便如此人们要实现旅游的食、 住、行的基本要求,也会涉及到旅游目的地附近的村落或是到达旅游地沿途的 村落),全州绝大部分地方区是乡村,80%以上人口。的是农业人口,2004年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634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收入的55%,四川省农民平均 收入的6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有相应的产业支撑才能有所发展。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也可以消化相当部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生态平衡的问题。旅游业相关 产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本身产生的巨大压力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威胁 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如何发展旅游业对整个自然生态以及未来子孙后代都具 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发展理念,客观看待发展旅游的正反两 面,扩大正面效益、减少负面影响,合理利用旅游这枚双刃剑,彻底改变旅游 目的地贫穷的、落后的现状,确保经济发展,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真正实现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二)树立和落实旅游发展观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人们对旅游业发展的方向是随着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总体上来说经 历了四个阶段:倡导观念(the platform):适应观念(theadvocacyplatform)、警觉观念(thecautionaryadaptancyplatform)和理性观念(knowledge―basedplatform)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一段时期,“倡导观念”占主导地位, 认为旅游毫无疑问有益于大部分目的地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正是这种观8)来源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Wea‘er.(1998).Ecotottrism in the Less Developed World.New York:CABI Publishing,Pll 点极大地促进了大众旅游的发展。这种观念直到今天还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到 了70年代,它受到了来自“警觉观念”的挑战,这一时期大量的报道和调查 研究针对大众旅游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尖锐的批判。80年代早期,“适应观念” 则引入了“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尽管可持续的概念很早就出现在旅游文献中, 但是“可持续旅游”一词的出现却是在1987年Brundtland(MsGro HarlemBrundtland)报告发表之后。对于可持续旅游的概念,Butler(1993)进行 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认为可持续旅游发展(sustainable tourismdevelopment) 是“在一个地区范围内以能够在一个不确定的时间内保持的方式和规模开发并维护的旅游,它不会将其存在于其中的环境(人类和物质)降低或改变到阻止其他活动的程度,而且从长期来说对经济、社会、文化或环境的完整性不构成 威胁”。。最初人们所说的可持续发展重点强调自然环境,后来越来越多的人 认识到,自然的可持续必须与当地经济发展结合,尤其是在旅游和生态旅游中。DavidWestern(1994年到1998年期间曾任肯尼亚野生动物组织和生态学会首任主席)写到,“人们不仅要考虑对自然尽责任,同时也要考虑当地人。当 地人能够、也应该从旅游中获益,他们将在此过程中保护自然”o。目前,可 持续性的概念已经延伸到文化、经济、生态、体验等方面。 这一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致 的,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旅游朝这一目标不断靠近和最终得以实现的可靠 保证。(三)落实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实现“旅游富民、旅游强州” 的关键所在阿坝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是一大竞争优势。四川省委书 记张学忠同志在攀枝花冬季旅游发展大会上说:“旅游业是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产业,既能够直接拉动酒店、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又可以带动观”Butler,兄W.(1993).Tourism-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In:Nelson,J.G.,Butler。兄■.and Wall,G.(eds)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onitoring。Planning.Managing.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Publication Series 37,University of Waterloo,Waterloo,Canada,PP. 29-43 。David Wester(1992).Ecotourism:The Kenya c}Iallenge,in C.G.GakahuandB.E.C-oode.Eco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Kenya proceedings of the Kenya Ecotourlsm Workshop, Lake Nakuru National Park,Kenya,Septe田ber 13―17。1992(Nairobi:Wildlire ConservationInternational.1992),P.1517 光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刺激对工业产品特别是旅游商品的消费需求。因此, 旅游是推动全面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抓旅游就是抓产业、就是抓开放、就是 抓发展”。以推动旅游发展,开发旅游资源为切入点,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 优势转化。 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旅游业的发展也不例外。旅游发展的核 心是提高旅游发展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自身发展。1990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 告中便曾经写到:“贫穷是环境最大的威胁之一”。马克思、恩格斯也总是一方 面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 过程”;。另一方面,他们都明确反对把经济因素看作是唯一的、绝对的、单向度作用的社会因素,指出这是“错误”,他会引起“惊人的混乱”。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人类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认识并运用自然力和社会力,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使人自身的需求得到不断的满足和丰富,也使自己的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盲目开发到自觉保护、从剥削自然到公平对待、和谐 共处。 目前阿坝大部分旅游业发展还是走的低水平、低档次、发展的很不平衡、 资源破坏大的老路子。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本改善旅游发展地老百 姓的基本生活水平,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下大力气研究解决景区农民的 “三农”问题,在景区与中心城区、景区与景区关系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地 区差异问题,在环境上存在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 突出的问题;以及在经济加快发展中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部分地区出 现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经常出现,大部分旅游发展地的教育水平、 医疗水平都还很低,群众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困难,这些问题都将直接影响旅 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大大的阻碍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 伐。只有真正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才能尽快实现 旅游富民、旅游强省的奋斗目标。(四)树立和落实旅游发展观是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目前阿坝旅游发展是采取的政府主导战略,实施“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由政府搭建平台、出项目,吸引社会联动,让企业积极 参与。以项目撬动经济,推动旅游与经济的融合。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将旅 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把旅游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旅游业 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招商引资、项目开发,还是产品推销等, 都随处可见政府官员的身影。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的过分依赖和强调,使 的很大一部分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参与微观层面上的生产经营活动,致使政企不 分、产权不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推进缓慢。长官意志与非科学行为还普遍的 存在,一些地方政府置规划和专家的反对不顾,为短期经济利益或任期内政绩, 在核心景区内铺摊子、上项目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政府对于旅游业发展 的所制定的政策以及管理模式是否科学性、合理性,对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极其 有重大的影响,决定着旅游业乃至整个地区的兴旺发达。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上的问题,旅游管理部门呈条块分割,事权不顺,管理 缺位、越位、错位问题比较突出,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加之旅游综合性很 强,涉及管理、经济、地理、环境、市场营销、心理学、规划等很多学科,要 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政府执政能力、科学决策能力、 科学管理能力,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办事情、做决策。这是目前旅游业发展 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项工作。 四、阿坝旅游现状与问题分析旅游业作为20世界6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在过去的20多年间, 其收入以每年6%的增长率增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到1993年,旅游 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为全球提供了10%的就业机会。中国旅游业是改 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20多年来,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到2002年我 国入境旅游排世界第5名,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1%。据1】|『TO预测,21世纪将 是中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 地。 中国西部地域广博,旅游资源丰富,也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在西 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旅游业进行了特殊的扶持,西部各省也纷纷选择旅游 业作为西部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要先行”的口号。四川 省制定了旅游跨越式发展规划,提出在2010年旅游总收入要占到全省GDP的 14.5%,实现支柱产业目标。(一)阿坝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四川省有四个世界遗产,阿坝州占两个,五个重点打造的旅游精品区,阿 坝也占了两个。截止2003年,旅游业直接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已 达17%,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6%。1、旅游资源特征 阿坝州地处我国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属青藏高 原东南缘横断山脉北端与川西北高山峡谷的结合部,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 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支 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是黄河流经四川惟一的地区,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地。是世界十大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是我国川西一 一滇北植物特有现象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平原及长江、黄河上游的“绿色生态屏障”和著名的“珍贵生物基因宝库”。 阿坝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体现在种类、数量、分布等多方面。仅在大九寨 旅游核心区3.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有世界自然遗产2处,国家级生态保护区 6处、风景名胜区3处,景点100余处,平均每平方公里有近3个,密度之大、 品位之高可见一斑。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高原湿地自然保护区、瀑布群、20 钙化流滩和数量众多的钙化池群落,最大的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保护 区,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分别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瑶池”、“东 方圣山”。这些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集原始、 神秘、粗犷、新奇于一体。除自然景观外,州内既有源远流长的藏传佛教文化, 古老的羌族释比文化,藏汉和亲文化,多彩多姿的民族风情、卓克基藏寨和桃 坪羌寨、又有近现代的红色文化。阿坝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是红军长征滞留时 间最长、经历地区晟广、面临环境最艰难、进行斗争最卓绝的地区之一。在阿 坝境内经历的爬雪山、过草地甚至成为了红军长征的代名词。2、旅游业发展情况1)基础设施改善很大九黄机场通航,鹧鸪山隧道建成,川九旅游生态示范路、九若路、唐热路, 通县油路和各景区油路等重要交通要道打通,形成了“陆空一体”的立体交通 网络。移动通信机站补点,电信小灵通机站建设的实施,实现了13县县城、 主要景区、九环线及重点旅游集镇的通讯有效覆盖。九寨沟、松潘、若尔盖、 红原、汶川、茂县投资数亿元人民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建筑 风貌改造。目前全州已有星级酒店27家。近年来,全州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达 到70亿元。2)资源开发进展良好去年,全州协议投资旅游开发项目资金50.6亿元,已到位5.73亿元,旅游 产业从业人员6万余人,税收增长1096。加强了与重庆、西安等地的合作,开通 了阿坝至西安、重庆的直飞航线。充分挖掘和发挥了九寨沟、黄龙两大世界自 然遗产及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资源宝库的影响。注重开发红军长征纪念碑为重点 的长征文化,卓克基官寨、格萨尔王营盘为重点的藏文化,桃坪羌寨为重点的 羌文化,松州古城为重点的“藏汉和亲”文化,与旖旎的自然景观旅游的结合。 启动了大唐松州、达古冰川、莲宝叶则圣山、桃坪羌寨、营盘山等文化品位较 高的景区建设。3)市场发展稳健通过巩固发展东南亚、日韩市场,重点开拓欧洲、北美市场的各种促销手 段,九寨沟、黄龙景区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入境游客增幅达 281%、和320%。通过举办南国冰雪节、国际汽车旅游节、亚州技巧摩托车锦标 赛、黄龙国际文化节、扎崇节、嘉绒锅庄节以及参加川京合作周、川澳合作周 和川港合作周活动,旅游淡旺季差距明显缩小,主要景区基本实现淡季不冷清; 会议商务接待飙升,九寨天堂全年共接待国际国内会议200余次,商务游客22.1 万人次;米亚罗、红原、若尔盖、阿坝等地成为自驾车游热点。4)管理水平提高较快通过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正在形成。 九寨沟在全国率先采取控制游客数量的措施,拆除了沟内所有住宿经营场所, 实现“沟内游、沟外住”。黄龙景区聘请了法国专家担任管理顾问,实行“冬 眠”修养保护。在九寨、黄龙导入了IS014001环境管理、IS09001质量管理 体系和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完成了本底资源调查,建成了生 态检测站,“数字九寨”信息化平台被列入建设部2004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5)招商引资有所突破 这几年来,阿坝引进了加州集团成都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保利集团、广州金马房产开发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开发红石公园、改造松潘古城,恢复 “大唐松洲”,建成了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九寨沟喜来登国际大酒店 等一批高档次、高水准的服务设施。全州涉及旅游方面的新建续建项目96个, 总投资63.43亿元,已完成近50亿元。(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域内旅游发展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 由于旅游起步有早有晚,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差异较大。目前九寨沟、黄龙旅游业发展相对超前,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四姑娘山、卧龙等景区旅游处于第二梯队,有待进一步开发,其它景区则处于初期起步阶段。牟尼沟景区与黄龙 景区同属于一个自然遗产,但是旅游开发却大大落后于黄龙景区,旅游客量只 相当于黄龙景区的t/N;若尔盖大草原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泥炭湿地保护 区,还拥有温泉、九曲黄河第一弯,以及梅花鹿、黑颈天鹅等极具旅游开发价 值的资源,但2003年也仅有几万人次的游客。 2、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阿坝地形复杂,部分路段交通状况和行车环境差。州内唯一的都映高速公 路2006年才能实现单向通车,九黄机场的飞机不能准点且运量不足,交通离 “四通八达”还有相当距离。除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等景区外,整体基础设施较差。旅游宾馆、饭店配套不完善,接待能力弱,九曲黄河第一弯等景区也还没建有带空调的宾馆。随着鹧鸪山隧道的建成通车,这类二线景区将无店可 住。同时这些景区内的餐饮服务点、休息点、环保厕所,垃圾处理等服务设施 也较为落后,亟待完善。基础设施的不足,仍然是当前制约精品区发展的重大 瓶颈。3、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商品缺少特色 州内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游为主,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得较好,旅游产品主 要以观光游为主,文化资源开发弱,国际热门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商务会 议等旅游产品的比倒微小。自然资源产品与人文资源产品,如藏羌文化、民风 民俗、藏汉和亲文化、红军长征文化等方面,虽有一定基础,但远没有达到有 机结合的程度。旅游纪念品普遍制作粗糙,包装简陋,缺乏新意和特色,大多 可以在成都市场买到,价格比景区还便宜。自然景观带来的是视觉冲击,文化 给人的是精神抚慰和震撼。通过对阿坝丰富的文化资源内涵的发掘,让自然景 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永续闪烁,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有极大的拓展。这也 是提升阿坝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4、旅游管理人才缺乏,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管理服务水平仍需大幅提高,要害在高素质人才缺乏。旅游业作为以服务 为产业的主要构成因素的特种行业,其从业人员既要数量多,又要素质高。全 州旅游管理搞得最好的九寨沟景区目前管理人员素质结构为,全局412人,仅 有博士生1名,硕士1名,硕士研究生1名,本科生19名,大专生31名,中 专生49人。全州旅游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往往 依靠个人经验进行,这也是整个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完善、服务质量不到 位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政府部门中拥有旅游专业知识的人员少,忙于日常管理, 创新乏力。引进和培养众多高素质的人才,是精品旅游区发展不可回避的根本 问题。5、资本投入仍需加大力度,境外市场亟待开拓 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接待条件的改善、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都需要大 量资本的投入。面对巨大的旅游资源发展的要求,招商引资数量不大,渠道不 多、不畅。据测算,要将四姑娘山、九曲黄河第一湾、热尔草原和藏羌文化、 和亲文化、红色文化开发成与“九、黄”自然风光相匹配的知名品牌,需要投 入约120个亿。招商引资困难,有的源于开发资源的政策、法规不配套,有的 源于地方政府、景区管委会、投资商三合一的管理体制不顺、产权不清。对资 本运作,有基础、有构想,但缺乏与之相称的企业集团和运作人才,使资源价 值在融资中的杠杆作用没有得到完全发挥。 随着加入WTO后对境外旅游市场的开放,不但要将外部资金“引进来”, 还要“走出去”面向巨大的国际市场。从统计数字上我们可以看到,阿坝旅游 收入绝大部分还是依靠国内旅游市场,消费结构和水平明显偏低。九寨景区 2004年入境游客比例为9.63%,欧美游客只占入境游客比例的7.4%:入境游 客人均消费仅940元。在海外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开发上,只是破了题, 经验、手段、力度都不够。就国内市场而言,对如何吸引、留住更多游客,激 活市场的巨大空间,也还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如何固老培新、稳近拓远,深 入开发世界最大的欧美客源市场,对精品旅游区的发展举足轻重。 6、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保护措施有待加强阿顽州地处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自然地理垂直地带中两大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带,生态极其脆弱,加之上个世纪长期以来对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使得这里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地质环境生态已经遭到破坏, 人与自然的矛盾突现。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自治州所属各县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水土流失,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占到全州国土面积的 35.76%,年泥沙流失1795万吨,相当于流失6000公顷地表土。二是大面积的 森林砍伐,致使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大大降低了其蓄水保土、涵养水源、 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三是草地超载过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阿坝州现有沙漠化草地5.4万公顷。每年还在以670公顷的速度蔓延,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缓解的良性循环。汶川境内200余公里范围内 的“干旱河谷”,差不多全是光秃秃的山体,白石森森,巨石突兀,尽管路边 就是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的湍湍岷江,而路两边的山谷却是光秃秃的一片,甚 至在大部分地方一根草也不长。还有,若尔盖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强, 人类活动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湿地 的盲目开发、利用使得湿地大幅度退化,局部地区的湿地功能甚至丧失。致使 许多野生动植物处于濒绝状态,并直接影响整个若尔盖县及周边地区的生物多 样性。给当地社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损失。许多昔日难以通行的 沼泽如今人畜通行无阻,有些甚至可以行驶车辆(如昂当乔等)。 如今进行旅游开发的景区、景点都是在80年代实行退耕还林后发展起来 的,如九寨沟、四姑娘山双桥沟原本就是一个林场、里面的最早的道路也是林 场为了运送木头而修建的,直到后来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在逐步转变成为风景区 的。(见表一、表二)旅游除了破坏当地自然资源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恶性变化外,它还破坏当地的文化资源从而给当地社会环境带来消极影响,正如有些文章所揭示的, “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哪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急剧的改变,从衣着、建筑 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甚至,数千年淳朴的山野中,在旅游业 被引进这些地区后,“坑蒙欺骗,强买强卖,甚至偷盗抢劫,卖淫赌博等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利益,也损害了当地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更重要的是,它给当地社区带来的社会破坏力是隐形的,然而却是 更深刻的,更不容易医治的。 从以上这两个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解放后至今,无论是“木头财政”还是 “旅游财政”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一直呈上升趋势,且破坏地区是由外及内, 一步步深入核心地带。有所变化的仅仅是从粗暴的侵略性行为转变成了具有隐 蔽性的侵蚀性行为。 7、旅游发展中的外部性与生态合理补偿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据旅游专家研究,我国国际旅游业每增加l美元收入,可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3.1美元;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人民币,可带动第三产业相应增加10.7 元人民币;每增加100名国际游客,就可使旅游行业增加1名就(从)业人员: 每增加一名旅游从业人员,就能为社会提供5个就业机会。又据世界旅游组织 调查表明,旅游每挣l元,民航、铁路、公路可挣20元,游客在旅游上花费 1元,其它方面消费至少可达4.3元。这种不需要在旅游企业或政府增加费用, 又给其他产业带来好处,我们称之为“外部经济”。但旅游经济发展中也存在 不利的影响,称之为“外部不经济”。如大量的游客进入旅游景点旅游,相应 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交通工具的增加又使得空气质量变差,影响了当地居民 的居住环境以及各种动物、植物栖息环境,造成动、植物的种群的减少或灭绝、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不断的加大旅游目的地宣传,增加游客量,从旅游企 业的角度,他的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但是对于受害的当地居民和生态环境来 说,他们可能不得不忍受垃圾、空气等的污染,结果或是增加垃圾、空气污染 处理的成本,或是生态变的越来越糟糕以至于无法生存,当地老百姓的利益受 到了损失。 而一般的观念都会认为旅游发展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付出 相应的生态代价是必须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相反,旅游业产生的 利润,大都流向了外来投资者:(1)一般来讲,参加旅游的游客在目的地呆 的时间短,因此大量的日常花费不可能留在目的地,特别是对一些少数民族目 的地村寨来讲;(2)即使游客留在目的地,绝大多数的宾馆和旅馆属于外来投 资者,这部分花费当然也不归当地居民所有;(3)当居民无权经营旅游业,因 此游客的管理费当然也不属于当地居民。 虽然旅游业也刺激了当地的许多经济活动和行业,但一般来讲,当地社 区的基本群众,即资源的真正所有者,却多是当地的“挑夫”,“脚夫”,“轿 夫”,“伙夫”等等,或出售纪念品和收费公厕。九寨沟每年旅游收入上亿元, 而当地老百姓的人均收入也不过万元左右,其他一般景区情况就更不尽人意了。8、低水平城镇化问题 越是偏远的地方,其自然资源保存越是完好。但是几乎所有的旅游目的地 开发后,距离其最近的原本默默无闻的偏僻村庄以及旅游目的地附近的村落或 是到达旅游地沿途的村落,都会日益蓬勃的发展起来,大兴土木、大拆大建, 各类现代化的酒店、旅游设施不断的兴建,交通道路的不断改善,当地居民因 表一:时间背景 阿坝州在解放前就开始森林砍伐,解放后叉相继成立11个省 级森工企业,最多时年伐木达破坏区域方式森林砍伐结果 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建国 初 期 I I 二 十从距离 城镇较 近的生 活区域 开始,逐步到生 态缓冲 区坏。大大降低了其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230--420万立方米。全省50 年伐木1.64亿立方米,阿坝州占0.7亿立方米,致使阿坝州扩大耕地面 积 加大畜牧业的养殖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草地超载过牧造成草地 退化、沙化。世 纪∞ o森林覆盖率从34%降到最低时的18%。阿坝80%以上的财政芷 代收入来源于伐木。为了遏制生态恶化的局面,阿 坝州自1998年9月1日全面启--.生态缓 冲区 程”实旆“天保工森林面积得到了一定层 度的恢复。但是原始森林遭 受了毁灭性的砍伐破坏.加 之气候条件的恶劣.使其难 以得到本质上的恢复 旅游业的发展使使政府 看到伐牧业外的经济来源。 开始大力主导旅游业的发展动实施天然资源保护工程以 来,坚决执行。停、造、转、保 ’的经营方针,强制停止了天然 林的采伐,又于1999年6月 30日零时停止了全部木材的 运输及销售,同时也于1999 年9月启动了退耕还林(草) 工程,使得恶化的生态环境开 始重新焕发生机.实施退耕还 林(草)工程 开始发展旅 游业,但游客还不 多壶警 。毳;昌 芷集道路、机场等基础设施 的建设对植被、生态环境、 景观破坏严重.游客的增多消费大量的大力发展旅游业替代伐木业作 为全州支柱产业(大众旅游)生态缓 冲区以 及核心 区域加快道路、机 场、酒店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景区、景点纵深开发。无形资源、物质资源,对环 境形成的压力和影响已经不 能依靠自然自身净化能力进 行消除. 对旅游景区核心生态脆 弱地带生态破坏严重. 破坏当地的文化资源从 而给当地社会环境带来消极影响发展各种与 害 拒 旅游业相关的服 务行业 加大市场营销、广告宣传集 ;夸 表二:低解放前80年代80年代一90年代90年代至今为旅游的发展收入增加后也不断的对自家房屋进行翻新,原本的富有民族特 色、地方特色的房屋都被钢筋水泥所代替。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在这里聚集, 不少原少数民族聚居的村镇已经严重的汉化,例如九寨沟所在地南坪县,九寨 沟与黄龙交界地川主寺镇,四姑娘山所在地日隆镇等。 同时,由于距离中心城区、县区较远,如兴建专门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 系统,则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如果不建垃圾处理厂,那么堆积如山的垃圾又如 何处理?如四姑娘山垃圾处理厂,即使在旺季每天的垃圾处理量,就是一天也就一、两车而已,根本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经营运转。污水处理也一样,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如垃圾、污水处理这样的市政基础设施,是一个依靠发展 旅游的小城镇』甚至可以说微小,因为这些城镇的常住人口都很少,如日隆镇 常住居民不超过1000人)难以负担的,而旅游企业也没有义务来承担这些费 用。因此,所造成的局面就是,旅游目的地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而政府又无力进行整治,也无力承担这些企业的正常运转费用(这些地区的政 府大部分都是贫困县)。因此,大量的旅游位于旅游景区附近的小镇目前的状 况均是无市政配套设施、无雨水管道、无自来水、无天然气管道、无消防安全 设施的“五无”城镇。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2006年1月19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表彰大会上提出:“中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机动化和工业化的时代,并日益 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形成严峻挑战”。那么到底这些旅游目的地所村庄需不需 要城镇化,如何城镇化,到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讨。(三)旅游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分析1、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是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共同经验 在政府逐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后,党政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 大力实施政府型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旅游业这个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地方政 府通过制定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决定等形式,明确提出了为了加快旅游业 发展而采取的各项政策,为旅游业提供动力和保障,并努力将旅游业培养成为 支柱产业。(见表三:) 表三: 政府出台的各种加速旅游发展的政策1993年政府 《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 1、加快旅游发展的决 定性文件 1998年省委、政府 2000年省委、政府 2003年政府 《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2000万元。作为旅游发展基金 开始每年增加1000万元, 1998篮 2、财政支持 2003芷 (在财政力量有限的情况下,从开始省财政每年拨专 款,由省旅游局掌管使用,主要用于旅游促销和人才 培养及旅游项目的启动) 3、分管旅游的副省长同时分管发改委、城市建设及重点工程,从组织上保证把旅游纳入宏观经济 轨道。 4、成立省旅游服务领导小组,省长任组长;一位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24个省级部门 ~把手作为成员单位。 5、率先在全国进行旅游组织编制工作和编制四川省旅游总体规划,发展旅游精品战略,在全省确 定有别于其他景区的5大精品旅游区,136个项目。 今年增加到5000万元。 定》 《关于加快培育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决 《关于加速四川省旅游业发展的有关问题的通知》 6、用于大精品旅游区的建设投资为172个亿元,包括道路、通讯、环保等,其中大九寨风景旅游 区投资74亿元,系统工程于2003年制定.2005年内完成。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解决, 也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凡是有赢利的项目政府一律不参与,拿来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政府信誉好、协调力强,有一定资金筹措能力的优势,对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特别是目前,州内旅游企业还存在着明显的小、散、弱、差的现象,政府的导向投入和全方位的组织、协调意义更大。 2、政府行为的出发点与政府行为的缺点 政治学认为政治人的利他主义者,而经济学假定在经济活动中人人都是自 私的。公共选择认为这种政治经济截然对立的“善恶二元论”是完全不能成立 的,人的本质应该统一于“经济人”。人的政治行为动机并非永远纯洁,人参 加政治活动,不是为了追求真、善、美,而是为了追求各自利益而参与政治的。 政府官员、公务员都不是经济上的“阉人”,作为个人,他们在有的时候可能 不代表公共利益,而只代表自己或自己集团的利益。对于那些与自己利益有关 的事项,尽早安排并提高效率完成,对于那些对自己不利或关系不大的,则拖 延应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有利于发展的政策虽然出台,但迟迟得不到落实, 或根本不能传达到基层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所在。其次政府官员为了减少个人成 本,在无法为自己谋取最大利益的时候,便退而求其次,把不得不支付的成本 减到最低。如,事情做的多,肯定相对的发生错误的机率比不作为要大得多, 在没有利益的情况下,选择不作为的政府官员大有其人,即使作为可能获得较 大的公共利益。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政府部门中的人追求个人目标时所受到的制度约束比 私人企业松弛得多,他们可以打着公共利益、人民利益的旗号来谋求自己利益 的最大化。同时,政府官员是“用他人的钱,为别人办事”,因此在行动时, 不考虑成本,自由度比市场中私人企业还大,使得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不断, 政绩工程不断,而受到损害的最终是整个社会公共利益。同时,由于政府是权 力的集中点、体制转换的交汇点,也是人、财物需求的调剂点,因此成为腐败 和寻租行为产生的基点。因此,过分的依赖政府,把政府视为神人,寄希望于 政府干预来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公共选择派的大多数文献都贯串了两个基本中心思想:第一,寻租基本是 通过政治活动进行的;第二,限制腐败、寻租的基本方法是限制政府。因此, 要使政府主导政策效率更高、作用更大,首先就必须明确“政府主导”并不等 于“政府主宰”、“政府主财”、“政府主干”,必须加强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将政府同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统一起来。首先政府要尽快退出能由企业自主决 定、市场进行调节、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事务,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积极改善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氛围,为各类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公平、便捷、周到的服务上来。二是要在统一规划和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景区经营权通过市场化手 段依法、有序出让。三是从全局出发,做好战略规划。旅游景区如果没有科学 的规划,没有规范的蓝图,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要反复论证,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科学性和权威性。四是主动为企业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协助企业完成对景区内居民的搬迁、安置、补偿工作, 公共类基础设施改建如电力改造、用水问题、垃圾处理等问题,同时对旅游企 业行政事业收费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坚决取缔部f-j自定的不合理收费,为外资 和合资旅游饭店、旅行社在阿坝的扩张开启方便之门。五是要从宏观上,推进 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密切合作,使旅游 景点,点点相应:精品线路,线线相交,旅游板块,块块相融。、 五、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阿坝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态、经济、 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简单的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很难解决。 要把阿坝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真正由旅游资源大州转变为旅 游经济强州,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站在科学发展 观的战略高度,探索和建立一套系统的旅游开发、管理运行机制。(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 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理念。以 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人本观,要突出人文关怀的个性特 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宗旨,一切从游客出发,一切为游客着 想,一切以游客为上,针对不同的游客需要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旅游方式设计不同的活动载体,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使阿坝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使阿坝成为八方游客的乐土。每项旅游设施、每个旅游项 目、每条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都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和感受,尽可能让游客舒适、愉悦、满意。要建立健全游客权益维护机制,制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旅游诚信建设。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游客安全预警保障体系,努力 实现旅游产品的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的人性化。 其次,要严格遵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树立协调观。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健康发展,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要正确处理 好各种关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统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要与注重推进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品互补、客源共享、设施 共用。要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协调,既要推进产业的发展,更要考虑环境、资源 和生态的承受能力。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既要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 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注重人文景观与自 然景观的协调,修古复古,整旧如旧,既要保持历史原貌,更要赋予新的时代 内涵:既要维护自然风貌,更要提高含量。要注意硬件完善与软件配套的协调, 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并重,使阿坝旅游由单一型项目变为符合型项目,由自然 五、对策与建议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阿坝旅游业面临的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态、经济、 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简单的用“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很难解决。 要把阿坝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真正由旅游资源大州转变为旅 游经济强州,实现旅游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应从站在科学发展 观的战略高度,探索和建立一套系统的旅游开发、管理运行机制。(一)以转变观念为先导,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旅游业发展的全过 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发展必须坚持的根本理念。以 科学发展观指导旅游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人本观,要突出人文关怀的个性特 征,以游客需要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宗旨,一切从游客出发,一切为游客着 想,一切以游客为上,针对不同的游客需要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不同的 旅游方式设计不同的活动载体,努力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旅游环境,使阿坝成 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使阿坝成为八方游客的乐土。每项旅游设施、每个旅游项 目、每条旅游线路的设计安排都应充分考虑游客的需要和感受,尽可能让游客舒适、愉悦、满意。要建立健全游客权益维护机制,制度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视旅游诚信建设。要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建立游客安全预警保障体系,努力 实现旅游产品的人性化、管理的人性化、服务的人性化。 其次,要严格遵守“全面、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树立协调观。坚持把 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人和自然之间的健康发展, 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浑然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要正确处理 好各种关系,统筹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统筹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 统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要与注重推进城乡旅游良性互动、区域 旅游协同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品互补、客源共享、设旌 共用。要注重产业与环境的协调,既要推进产业的发展,更要考虑环境、资源 和生态的承受能力。要注重保护与开发的协调,既要使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 要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要注重人文景观与自 然景观的协调,修古复古,整旧如旧,既要保持历史原貌,更要赋予新的时代 内涵:既要维护自然风貌,更要提高含量。要注意硬件完善与软件配套的协调, 基础设施与管理服务并重,使阿坝旅游由单一型项目变为符合型项目,由自然 之旅上升到文化之旅,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产业与 环境、旅游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三要采取各种措施,推进上下一致转变理念,在工作中全面树立和落实科 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转变为打造国际精品旅游区的实际行动,引导国际先 进技术与管理服务方式、资金和人才,一流的建设规划和策划方案,源源不断 地进入阿坝。使旅游经济的增长从外延扩张转向外延与内涵并重,由数量型增 长转变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的统一。(二)以改善交通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 设坚持优先解决重点景区、重要资源开发地的出入支线公路建设,提高可进 入性。尽快启动九黄机场的改扩建,加快以川主寺镇、九寨沟漳扎镇、若尔盖 唐克镇、小金日隆镇等几大主要旅游城镇为中心,以通达州内主要景点的高等 级旅游公路和州与周边省、市、区旅游快速通道为重点的公路建设。加强对现有公路的维护、保养,探索运用GPS卫星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加强对旅游干线上车速、流量等的监控,减少交通事故发生。 认真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完善重点景区和线路的医疗救护、治安报警、 信息化等服务,建立一套集报警、出警、现场处理和善后一条龙的紧急救护体 系。沿旅游公路线配套建设包括旅游购物、餐饮、厕所、加油站、汽车维修以 及服务旅游休息站等设施,完善景区内部的各种道路警示、提醒标示、标牌, 改善垃圾桶、厕所。配套设施建设要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考虑其实 用性、环保性、长久性、特色性和美观性,做到设施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三)以突出特色和优势为着力点,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长征文化、藏文化、羌文化、藏汉和亲文化的内涵,让丰富多彩 的文化赋予旅游以无限的魅力,打造以森林、草原为主的绿色旅游产品,以“天 下第一水”为核心的蓝色旅游产品,以冰川雪原为重点的白色旅游产品,以长 征为特征的红色旅游产品,在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有机结合中提升旅游产品 的教育、审美功能。着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从思路、规划、举措上实施大突破,、对红色 线路进行重点包装和宣传,进行深度报道。重点开发红军长征纪念碑园、长征 博物馆,将长征时期的战役遗址、遗物和各种重大会议、活动都浓缩到碑园, 收集到博物馆,力争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红军长征纪念地,形成更大的旅游产 品。抓住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契机,借鉴江西“红色之旅万里行”,湖南“百 万青少年游韶山”,广安“小平故里游”活动经验,以推动“重走长征路”活 动为主线,以长征纪念碑碑园、长征会议遗址为中心,点线结合地建设全国共 产党员永葆先进性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注意与省内、省外的 红色资源实现无缝对接,联动发展,产生板块效应,实现井喷式的发展。 在旅游方式上突出“新”、“奇”、“特”,开发传统的观光旅游与生态、探 险、科考旅游相结合的新型产品,如观鸟、寻幽、摄影、探险、徒步、登山等 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突出地方特色、民族 特色,体现文化内涵,利用独特的地方资源,吸收传统民族工艺,引进现代化技术、设施,走工业化生产与民间制作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实现产品创新。(四)以拓展市场为中心,大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重视旅游营销,加大旅游促销投入。经验证明,旅游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持 之以恒的大力促销,泰国的知名度很大程度上就归功于该国的强势促销。1997 年泰国每接待单位国际游客所花费促销预算达9.5美元,全年促销费用高达 6600万美元。四川省旅游局旅游2004年宣传促销费用约为500万元,仅占全 省旅游总收入的0.1%左右,州旅游局的宣传促销费就更是少的可怜,虽然除 政府资金外,州内各大景区也有相当部分的宣传促销费用,但总的来说与现实 促销状况和旅游发展的目标相比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因此要进一步加大营 销投入,完善旅游营销网络,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建设,推进旅行社、交通企业、 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的联动,不断提升营销的基本能力。继续坚持扩大国内 市场,巩固发展东南亚、日韩市场,重点开拓欧洲、北美市场的战略,力争三 年内入境游客数达到游客总数的10%以上。 在宣传方式上要,要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的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如制 作一首唱得响的歌,传遍大江南北:拍摄一部叫座的大片,感动全国上下;聚 集一批优秀的经济文化人,创作一系列生动的文学作品、创办一份具有影响力 的旅游杂志、开辟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旅游论坛网站,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 多元化地宣传阿坝旅游。 瞄准“奥运―旅游”和“世博―旅游”两大商机,强化整体营销、区域合 作营销。实施“奥运―旅游”宣传推广计划,通过积极申请奥运吉祥物,奥运火炬传送途经站,邀请奥运冠军、国际奥委会成员、国际体育界知名人士到阿坝观光旅游,扩大阿坝国际影响。推出“2008北京奥运――九寨天堂欢迎您”的主题广告宣传片,在奥运期间连续播出。围绕2010上海世博会,做好旅游 宣传促销计划。充分联系合作景区、各国驻中国的机构、办事处、联络处、国 际性组织、协会、商会建立全方位立体营销网络,以此扩大影响力,拓展市场 份额。(五)以资本运作为突破口,建立适应旅游开发的产权新体制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坚持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进一步转变国有旅游企业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景区和开发公司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相互维护、相互 协调、沟通顺畅的利益共享机制。 由国资机构行使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和知名品牌所有权,对资源和品牌进行 评估,并发起设立旅游开发公司,担负公共设施资本的筹集功能,负责开发旅 游产品和推向市场,并争取公司公开上市。建立资源使用、品牌使用的成本共 担机制,在景区或景区辐射范围内的旅游企业都应向国资机构设立的旅游开发 公司支付资源使用费、品牌使用费,以补偿资源所有者的资源收益和先期的公 共投入。 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对州内旅游企业进行重组,通过联合、兼并、收 购等多种形式,建立集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购物、娱乐一条龙服务的, 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旅游集团,实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经营。(六)以培养引进人才为手段,不断增强打造和经营精品区的能力2.1世纪被称为人才的世纪,人才资源成为最具战略意义的“第一资源”, 旅游强州之路就是旅游人才建设之路。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首先积极用好本土人才,加强培养、选拔、使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根据景区 管理、旅游服务、科学研究等不同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不同类别的各种 人才,形成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实现人才队伍的协调发展。加强职前培 训的同时加强对在岗人员以提高素质、更新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和以敬 业精神、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培训,形成社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们如何做出决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