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李自成兵败九宫山逃亡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会怎么样

李自成残部逃进深山,现成一少数民族,却仍坚称是正宗汉族人
李自成残部逃进深山,现成一少数民族,却仍坚称是正宗汉族人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山海关外的清军趁势入关,建立了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大清王朝。李自成兵败后西逃,最终死在逃亡的路上,他的残部后来逃到南方的深山中,成了我国一少数民族,现仍坚称自己是正宗的汉族人。这个少数民族,就是高山汉族。现居住在广西西部山区的腹地,他们喜欢穿唐装汉服,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历史、政治的原因迁移广西。最主要的组成,就是明末李自成余部李定国的部下,李定国“兵溃”后,其部属又继续抗争了几十年,最后流散于滇黔桂边地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们逃到深山后,一直束发,保留明朝的生活习惯。由于躲避清军的追杀,这些人躲进深山,与外界几乎很少接触,所居住地是荒无人烟的深山,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因生活地处于高山之中,所以他们又被称为高山汉人。较之于大多数居住在平地的汉族人,“高山汉人”的服饰文化和生活习俗,更顽强地固守着汉族古老的传统。这部分汉族人慢慢地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文化风格,他们认为,自己才是纯正的汉人,外面的汉人并不纯正。如今,历史已经跨进现代文明社会,由于封闭环境影响,高山汉人崇文重教之风仍然不改初衷,你只要站在高山汉人的家门口,汉民族文化的氛围扑面而来。走进高山汉农家,你定会被浓厚的文化氛围包围着。大门楣上“耕读门第”的对联横额虽经风吹雨蚀,依然醒目遒劲,入木三分。那些上了年岁的老者,涉猎古今的知识功底,驰骋中外的悬河辩才,会让你惊讶无比。高山汉族非常念旧怀祖,保持自己汉族的根。他们订族谱,供家神,立墓碑,追述祖流分支,理顺迁徙脉络,校对字辈排行。当我们回顾高山汉族的历史,仿佛看见他们的先人充满了血和泪的逃亡之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喜欢看历史故事,谈古人古事,解历史真相
作者最新文章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资料】小小熊版文史要点500条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在线时间63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270、海涅——在文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歌德以后德国最重要的诗人。他早期的抒情诗有较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但也反映出诗与现实的矛盾。诗人并未以诗的美掩盖现实生活中的丑,而是两相对照。一般浪漫派诗人惯于创造梦境,使人沉湎其中,海涅则用所谓“浪漫主义的嘲讽”手法,使梦境破灭,正视现实,包含对社会的批判。海的抒情诗虽然主要歌咏爱情,但具有新时代的内容,例如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赞扬,对封建主义复辟及其都会贵族的蔑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揭露和讽刺德国的封建割据、市民的庸俗、政府的专横,同时也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政治信念和对人类前途的希望。这部长诗是海诗歌创作的顶峰。海在死的预感中也没有放弃对祖国和人类将来的希望,他的诗仍旧洋溢着战斗的豪情。海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在当时的德国,政治上从死气沉沉的复辟时期转入革命潮流;哲学上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文学上从浪漫主义转入现实主义这些反映在他的著作中。海一直为资产阶级自由的理想而奋斗,然而他又极其猛烈地抨击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种种姑息折衷和纷争不休的缺点。他的诗歌和散文在德国和其他各国都有积极影响。但他生前和死后却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和待遇。
271、格林兄弟(雅科布、威廉)——民间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他们不等同于浪漫派的政治观点和艺术思想,和浪漫派的共同点仅在于对德国民间文学的热爱。他们成年搜集民间世代流传的童话,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格林童话),保持了民间文学原有的风格,明快风趣,表达了德国人民的信仰、梦想,反映了德国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影响远远超出德国国界。对语言学也有研究,是日耳曼语言学奠基人,提出语言演变的“格林定律”。
272、狂飙突进——德国18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学运动,主要参加者多是属于市民阶级的青年作家。也称“天才时期”、“天才时代”。是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启蒙运动的主要倾向,在狂~中得到提高和加强。狂~主张破坏旧制度建设新制度。作为一场文学革命,它提出了社会革命的要求,反映了封建势力与新兴市民阶级的斗争;但它毕竟不是一声政治革命,因而未能改变18世纪德国现状。它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崇尚“天才”,认为天才体现了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完美人的形象;“自然”在狂~的词汇中是一个特定概念,意味着政治上反对封建诸侯的专制主义艺术上反对模仿法国宫廷风格,提倡德国民族风格,把荷马和莎士比亚推崇为最自然的天才;启蒙运动提倡理性,狂~更强调感情,认为在理性和感情的结合中,由于感情的巨大作用,可以使人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狂~在散文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少年维特》。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引起积极的结果,却为古典文学、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表现主义等文学思潮及毕希纳、布莱希特等作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273、莎士比亚——伟大的英国诗人、剧作家,文艺复兴代表。坚持人文主义理想,戏剧博大精深,富于诗意和哲理。不受三一律束缚,努力反映现实和生活,探索人物内心奥秘,塑造出众多生动形象,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有历史剧、喜剧、悲剧、传奇剧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罪恶和资产阶级的利己主义,表现了人文思想和残酷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等;历史剧《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作品对世界各国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274、笛福——17、18世纪英国小说家。小说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往往写一个出身低微的人,靠机智和个人奋斗致富,获得成功。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人们的心态和愿望。《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近代小说开山之作,内容和技巧都有相当的独创性。笛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关于个人写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相信常识,不信天命。擅长描写环境,细节逼真,虚构的情景使人如身临其境。
275、司各特——1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是历史小说创始人,不同时代的风貌和社会习俗,各个历史时期宗教、民族、阶级的斗争,都被生动地描写出来。他还关注表现普通人民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威弗莱》《艾凡赫》《小说家列传》、《拿破仑传》他对历史进程持保守观点,鼓吹用妥协办法调和社会矛盾。在揭露苏格兰人民所受的民族压迫时,又美化了古老的宗法制社会。
276、狄更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他描写的为数众多的中下层社会的小人物,这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空前的。他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生动的细节描写,妙趣横生的幽默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形象,真实地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并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他反映生活广泛、多样、开掘深而有力。他不采用说教或概念化的方式表现他的倾向性,而往往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激发读者的愤慨憎恨同情和热爱。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有鲜明的个性。他善于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些特征,用他们习惯的动作姿势和用语揭示他们的内心生活。他还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生动的人民语言,以人物特有的语言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性格。狄的创作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气息,他所描写的事物似乎也都有某种能与人物感情气质相契合的“灵性”。《匹克威克外传》《艰难时世》《双城记》
277、萧伯纳——19、20世纪英国戏剧家、戏剧家。萧通过剧本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指出民主制度的缺点。他的社会问题剧在他的全部剧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强烈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这是他对戏剧的主要贡献。深受易卜生影响。剧中萧经常安排讨论问题的场面。作为“新戏剧”的倡导者,萧富有创新精神,一方面为作品充实内容,一方面在处理剧情上别出心裁,大胆尝试。萧的剧本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能启发观众去思考问题,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即使观众不同意他的观点,也能够耐心地听下去。剧本能逗人发笑。还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表现独特的机智和幽默。《巴巴拉少校》《风云人物》
278、伏契尼——19、20世纪英国作家。以流亡伦敦的革命者为作品的基本素材。长篇小说《牛虻》描写了一个出身富商的意大利青年从脆弱的少年成长为一名意志坚定的革命者,投身革命最后英勇献身的历程,夹带了主人公对过去爱人刻骨铭心的爱和对青年时代精神上的父亲无法斩断的情。描写生动丰富。
279、莫里哀——17世纪法国剧作家。主要是现实主义喜剧作品,超越了古典主义范围,开辟法国喜剧和歌舞剧的新时代。他的作品反对封建伦理,歌颂人性自由,嘲笑唯心主义的经院哲学,讽刺天主教会和腐朽的封建统治。代表作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本质的《瑭璜》和《愤世嫉俗》,讽刺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吝啬鬼》。
280、卢梭——法国文学家、启蒙思想家。把自然与文明对立起来,并为回复自然大声疾呼。他所理解的自然是不为社会所歪曲的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认为现存的人是坏的,但人本性是好的,因此要为人造就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主要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新爱洛伊丝》《爱弥尔》《忏悔录》。
[ 本帖最后由 努力的小小熊 于
01:24 编辑 ]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在线时间63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28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强调细节真实不等于机械地临摹客观事物。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摹仿,而是对自然的艺术创造。他有惊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知识面极广,他将观察所得到的一切,在丰富的想象力中进行艺术加工,使他所描绘的“物”的世界,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刻画人物性格时,巴尔扎克采用的一种特殊办法就是让每一个重要的人物都被某一种炽烈的激情所控制,使他一言一行都为了满足这种激情服务;使他不分昼夜地焚烧在激情的火焰中,甚至为满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巴尔扎克将自己的备注灌注到他所塑造的人物的血脉中去,将自己的灵魂移入人物的躯体,使之成为有真实生命的形象,而不是木偶。代表作为文学巨著《人间喜剧》,被认为是“法国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282、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巴黎圣母院》突出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悲惨世界》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苦难,鞭笞了资产阶级“文明”;《九三年》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中惊心动魄的历史内容和革命规律。
283、梅里美——19世纪法国作家。作品形象生动,文字明快,情节曲折,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农民起义主题的《雅克团》,黑奴贸易的《塔曼果》,女性个性解放的《嘉尔曼》。
284、乔治桑——19世纪法国女作家。早期题材为妇女解放,《华朗丁》《莱丽娅》;后来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创作倾向和思想深度有变化,《木工小史》;后开始田园小说创作,《魔沼》。参加过革命,作品很多。
285、福楼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作家。对资本主义繁荣有深刻认识。认为文学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丑陋现象,为自然主义开辟了道路。善于塑造个性突出的人物,语言也经过锤炼推敲。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简洁细腻。《情感教育》反映1848年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
286、左拉——19世纪法国小说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领袖。《艺术哲学》中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文艺问题,注重时代和环境对作家及其作品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左拉参考了把社会看作生物学机体的孔德实证主义哲学,提出自然主义理论。认为,既然可以用实验方法认识物质世界,也可以认识“情感和精神生活”;他主张小说家充当事实的收集者和根据事实进行实验的实验者,从而成为“人和人的**的审问官”;重视搜集资料,做一个科学家,而不对所定情事物作政治的、道德的和美学的评价;尤其强调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的生物本能支配其社会行为。《萌芽》、《娜娜》
287、罗曼罗兰——19、20世纪法国作家。曾研究艺术史。声援反法西斯斗争。早期从事历史剧创作,歌颂爱国精神和民族感情。后撰写人物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等。 《约翰克里斯朵夫》通过对音乐家主人公的成功塑造,展现了战前的欧洲景象,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文化堕落,体现作者的人道主义观念。整部小说犹如交响乐,风格独特。反对战争,揭露战争根源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发表《精神独立宣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288、但丁——意大利诗人。学识渊博。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代表作《神曲》,通过诗人幻游过程中遇到的上百个人物的描写,反映了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世界过渡中的现实生活和各个领域发生的社会变革,透露了人文主义的曙光。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价值,强调以人为本,批判宗教神学和教会僧侣的腐败堕落。
289、彼特拉克——诗人,运用人文主义观点阐述解释中世纪神学观念,对意大利和欧洲文艺复兴发生了影响,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驱。他热爱生活,追求爱情幸福,但不能彻底摆脱中世纪神学思想和禁欲主义的精神枷锁。热爱祖国和人民,但又轻视脱离群众,反映了文艺复兴初期新旧交替时代人文主义者的矛盾。《歌集》
290、薄伽丘——意大利作家,文艺复兴先驱之一。思想比彼特拉克更进一步。《十日谈》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批判宗教神学和教会黑暗,反对禁欲主义,提倡人性。为意大利艺术散文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291、荷马史诗——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包括《伊利昂记》和《奥德赛》两部,洋洋万言,内容丰富,风格古朴自然,节奏感很强,公认为最伟大的史诗。
292、希腊神话——是原始社会希腊人的口头创作文学,是他们通过幻想、借助想象力来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产物,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特点:神与人同形同性,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相似,有较强的人间性和世俗性;富于乐观进取精神,表现出与自然斗争,征服和支配自然的气概,肯定和歌颂了人的力量和智慧;内容丰富,系统性强,是希腊艺术的土壤。
293、希腊悲剧——据说是古希腊祭奠酒神的乐舞演变而来。题材主要是神话和英雄传说。主要作家有艾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德斯。他们的悲剧中也融入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294、霍桑——19世纪美国小说家。短篇大多取材于新英格兰的历史或现实生活,着重探讨人性和人的命运等问题。长篇《红字》。一方面他反对清教主义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另一方面他又受这个传统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霍思想保守,对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抱有抵触情绪对改革持怀疑态度,对废奴运动不很理解。在艺术上他独具一格,擅长心理描写,关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
295、马克吐温——19、20世纪美国作家。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的领港员生活为其创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主要有幽默短篇,夸张、幽默滑稽。《竞选州长》等,讽刺当时的种族歧视、新闻界的腐败和社会道德的虚伪等。后写有长篇《镀金时代》等。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状况,开创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其代表作,表现了作者自由民主的思想。后期发表反帝政论,风格逐渐变得忧郁悲观。
296、杰克伦敦——19、20世纪美国作家。小说通称“北方故事”,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表达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梦想,他还描写淘金者和猎人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在严酷的环境中同大自然进行的艰苦斗争。擅长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故事情节紧凑,文字精炼生动,有相当的感染力。
297、海明威——20世纪美国小说家。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战争。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早期作品表现了一战后青年一代的彷徨,如《太阳照常升起》,《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反映了被战争摧毁的西方传统精神文明。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简约有力的文体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没有开创一个流派,却是开了一代文风。
298、黑色幽默——美国现代文学流派。流行于60年代中后期,代表有海勒,小冯尼格,约翰巴斯等。由短篇小说集《黑色幽默》得名。特征:突出生存环境的荒谬冷酷,讽刺挖苦传统价值和美学观念,表现世界异化、人性沦落和情感破碎。经过夸张拼凑后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令读者感到荒诞滑稽,又觉苦闷沉重。是特定环境中的反理性、反理想主义的文学试验作品,有一定批判意义,包含悲观虚无主义和对文学准则的过度破坏。
299、伊索寓言——古希腊寓言作家。现在的《伊索寓言》是将古代寓言全假托在其名下。多为动物寓言,形象生动,言简意赅,有反映社会矛盾的,有对人生哲理和和生活经验的传授。《狼和小羊》《狮子和驴》《农夫和蛇》等。后来很多作家写作都选其中的素材。
300、《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又名《天方夜谭》,反映了重视加拉伯帝国的社会生活。《阿拉丁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辛巴达》等。
[ 本帖最后由 努力的小小熊 于
01:24 编辑 ]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在线时间63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301、塞万提斯和《唐吉诃德》——西班牙小说家,戏剧家,诗人。《唐》是欧洲最早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之一,享有世界声誉。通过唐吉诃德的冒险,把其矛盾和悲剧因素用喜剧形式表现出来,描绘了16、17世纪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302、安徒生——丹麦童话作家。著有大量童话《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爱憎分明,歌颂劳动人民,揭露王公贵族的愚蠢无能、贪婪残暴。真实反映丹麦社会现实,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303、泰戈尔——19、20世纪印度诗人。是西方和印度文化交流的著名人物。接受西方教育,关心民族命运,积极投身祖国的革命。撰写大量爱国诗篇。作品中反映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主独立思想。但是反对暴力,因《吉檀迦利》获诺贝尔文学奖。致力于各国的友谊文化交流。
304、三皇五帝——中国最早的古史系统。有很多种说法。《尚书大传》:燧人、伏羲、神农。《五帝德》: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三皇所指诸人,是中国处于史前各个不同文化阶段的象征,燧人、伏羲分别代表蒙昧时期的中高阶段,神农代表野蛮时代的阶段;五帝所指主要是父系家长制的联盟盛期及其解体时所实行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一些部落酋长或军事首长人物。
305、三代——夏、商、周三代
306、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或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从历史状况看,大国争霸是春秋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因诸侯割据,未能形成统一的政治核心,所以诸侯相继兴起,他们都为争夺仆从国而展开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以谋求霸主地位。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
307、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战国主要诸侯国,为争夺霸权不断进行战争,生灵涂炭,客观上促进了统一。
308、商鞅变法——战国秦国政治家。姓公孙,卫国贵族。以强国之术说孝公,先后两次变法:个体家庭化,禁私斗,鼓励秦民杀敌,重农抑末,采取连坐法,要求宗室也立军功。推行县制,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统一度量衡等。秦国终富强,促使封建经济发展和集权政治形成,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打下基础。贵族怨恨,被车裂。
309、李悝变法——战国初期,魏国国君魏文侯任用李悝为宰相,实行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第一,废除官爵世袭制。把这些官职和俸禄授予那些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第二,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法经》,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第三,革除旧有的阡陌封疆,鼓励自由开垦土地。第四,实行“平籴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第五,改革军制,精选武士。李悝变法使魏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大,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强盛的国家。
310、初税亩——春秋时期著名的赋税改革。春秋时期私田数量增多,又不纳税,私肥于公,为增加财政收入,鲁国开始征收耕地税,不分公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私有土地合法性,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11、三家分晋——春秋战国之际,晋国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斗争。最后晋国韩赵魏三家灭掉知氏,瓜分晋地。奴隶制的晋国转变为封建制的韩赵魏三国。
312、焚书坑儒——秦统一六国后为统制思想文化而采取的两项重大措施。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末年,诸国归于统一,思想文化也出现兼收并蓄,熔各家于一炉之趋势。秦始皇运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强制推行思想文化。秦初有儒生和游士引证诗书,以古非今,李斯提出焚书建议,所焚之书包括统一前的列国史记,百姓私藏《诗》《书》等,并禁止谈论、禁止开办私学。焚书对古代文化典籍是一个极大的破坏。后又将儒生四百六十余人活埋于咸阳。焚书坑儒暴露了秦的暴政及当时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离心离德。利用国家权力强制推行思想统一,只会摧残学术,激起人民反抗。
313、合纵连横——战国时诸侯征战所采用的军事外交策略,西汉时称为“长短说”。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成定局,故凡联合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苏秦张仪为代表人物。“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张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314、蒙恬——秦始皇时期的著名将领,祖籍齐国。传说他曾改良过毛笔。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315、封禅——一种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礼。起源春秋,当时齐鲁儒生为适应兼并争霸形势而提出的祭礼。他们认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间最高帝王应当到此祭至高无上的上帝。封是祭天,禅是祭地。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者是秦始皇。
316、陈胜、吴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农民起义。秦二世元年,被征发到渔阳戍守的农民在大泽乡遇大雨无法按期到达,按秦法当斩。队伍中陈胜、吴广提出“大楚兴,陈胜王”,揭竿而起。起义军发展迅速,建立张楚政权,逼近秦都咸阳。起义坚持六个月后失败,沉重打击秦朝残暴统治,揭开秦末农民起义序幕。
317、楚汉战争——秦灭后项羽恢复分封,自封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后以鸿沟为界,东楚西汉。次年刘邦攻打项羽,项羽兵败垓下,投江自杀。这是一场刘邦战胜以项羽为首的复辟势力,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历时4年,最终建立汉朝。
318、文景之治——西汉初以来,诸帝着力恢复农业生产,贯彻重农抑末,休养生息政策,稳定统治。文景相继,采取“贵粟”、轻徭薄赋、惠商、与民休息的措施。文帝减租率为三十税一,奖励耕农,提倡节俭,促进农副业和盐铁业,减废刑罚,取消连坐;对周边少数民族不轻易用兵,尽力相安。期间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封建统治,保护了地主、商人的利益。为求政治安定,绥靖同姓诸侯王,隐患七国之乱。
319、吴楚七国之乱——景帝时诸侯王权力越发增大,威胁中央统治,景帝接受晁错“削藩”建议,剥削王国封地,引起诸侯不满,以吴楚为首的七个王国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联合起兵反叛。景帝三个月平叛,把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由中央派官到王国境内治理,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加强,维护了统一。
320、推恩令——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贾谊曾在《治安策》提出其具体方法,令诸侯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以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者,则虚建国号,待其子孙出生后分封。主父偃向武帝提出新建议,子弟无封地,仁孝之道得不到播扬,故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上施德,实际上削弱。既迎合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反抗的可能。
321、盐铁之议——汉昭帝时中央政府召开的一次由盐铁官营问题所引起的有关国家政策的辩论。盐铁官营政策引起民怨,辩论主要内容有:与会的贤良文学反对盐铁专卖,桑弘羊认为盐铁专卖扩大财源,加强统治,有利于抵抗匈奴侵扰;贤良文学主张对匈奴和好,桑认为匈奴反复无信;贤良信奉儒家的仁义学说,桑以法家为指导思想。贤良来自社会下层的地主知识分子,比较体察社会实况。这次辩论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和统治方法之争,尽管没有废止盐铁官营,但桑在政治上受到一定的挫折,酒类专卖停止,与民休息的政策进一步得到肯定,对经济恢复产生了积极影响。
322、党锢——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东汉自和帝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统治日渐黑暗。官僚士大夫为东汉政权担忧,在两种势力的争夺中,他们更倾向于外戚一边。东汉后在官僚士大夫中盛行一种褒贬人物、左右舆论的风气,称为“清议”。风气传到太学,诸生与官僚进而抨击时政,对宦官集团形成严重威胁。此后,李膺捕杀宦官张成,被诬诽谤朝廷,桓帝下诏将“党人”禁锢终身,由此双方斗争更趋激烈。此后,党锢共延续了十几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才告结束。
323、官渡之战——东汉末年政权名存实亡,各地地主军阀割据混战。黄河中下游袁绍、曹操逐渐强大。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占优,发展生产,提拔人才,日益壮大。200年与袁绍在官渡大战,焚毁对方军粮,以少胜多,袁绍元气大伤,此后曹操逐渐统一北方。
324、赤壁之战——东汉末割据混战,北方曹操和南方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强大。在诸葛亮建议下,刘备联孙抗曹。208年,为统一全国,曹操率大军进攻南方。两军在赤壁大战。曹军不习水战,又发疫病,孙刘联军采用火攻,以少胜多。曹军惨败退回北方,一时损失巨大,无力南进,促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325、淝水之战——东晋与十六国对峙时期,氐族的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国力强盛。不顾反对,出兵欲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主张抵抗,派谢石、谢玄迎战。秦军虽众,但战线过长,战斗力不强。军队内部人心不齐,存在民族矛盾。晋军虽少但富有战斗力,两军大战淝水,秦军失败。之后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东晋趁机收复大片失地。
326、八王之乱——中国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306)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 16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便迅速爆发。
327、北魏孝文帝其人及改革——北朝时期北魏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鲜卑族。又名拓跋宏,童年即位,有深厚汉文化教养。认为鲜卑必须汉化才能巩固政权,统一南北。面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行均田制,恢复经济;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控制;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采用汉族政治制度,变风俗,评士族,令族人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话,与汉通婚等。这些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和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大融合。
328、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政治开明,政绩卓著。主要表现是:从谏如流,举贤任能,认识到君民是“舟水”关系,调整统治政策,重视吏治,巩固边防,安抚边疆各族,释放宫女,提倡节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政策和措施具有进步性,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后期逐渐走向奢靡,纳谏用人执法也不如以往,东征高丽的战争给中朝人民带来了苦难。
329、开元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是唐朝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唐玄宗励精图治,精简官吏,稳定政治局面,任用有才干的人,如姚崇、宋璟为宰相。农业商业繁荣,人口剧增。文化发展成就显著。加强边防,设节度使,声威远达西亚。但在繁荣的背面,深刻的社会及政治危机也在发展。土地兼并激烈,大量农民逃亡,均田制、府兵制和租庸调制都濒于崩溃,特别是节度使统辖的军事力量加强而内地军备废驰,导致内轻外重,成为后来安史之乱的伏因。
330、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政治腐败,边境藩镇权限扩大,节度使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很快攻占长安,洛阳。两年后唐将郭子仪、李光弼收复长安、洛阳。后安部下史思明又起兵反唐,最后唐军终于平叛,先后八年,农民流离失所,生产遭重创,中央集权削弱,唐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出现边防危机。
331、藩镇割据——玄宗时为加强边防,大量扩充边防军镇,设立节度使,赋军事、财政及监察权力。唐中叶后,一部分地方军政官,不服从中央命令,不纳税,自认官吏甚至世袭节度使。安史之乱期间和平叛后,各地节度使利用时机扩充自己的实力。军镇制度扩展到全国,构成唐朝后期所谓藩镇。黄巢起义时,唐朝中央政权实际已经瓦解,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藩镇割据势力,不断征战,生产破坏,生灵涂炭,以后的五代十国,成为唐藩镇割据的延续。直至北宋统一,才结束此局面。
332、永贞革新——中国唐代顺宗时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宦官擅权现象,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永贞元年(805),唐顺宗李诵即位,他的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居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结成政治上的革新派,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以图逐步收夺宦官的兵权。这些改革都具有进步性,但引起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及与之相勾结的节度使的强烈反对。最后,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贬后赐死,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陈谏、韩晔、凌准、程异及韦执谊8人均被贬为外州司马 ,史称二王八司马 。改革历时100余日,以失败而告终。
333、王安石变法——宋代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任命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变法,明确提出理财是宰相要抓的头等大事,阐释了政事与理财的关系。认为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要发展生产,首先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在王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订实施了诸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新法,在各领域展开广泛变革。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战斗力;对科举、学校教育也进行了改革。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破坏了大部分变法,变法失败。
334、唐末农民战争——唐末统治黑暗,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纷纷起义,主要有王仙芝和黄巢两支起义军。王战死,黄巢在全国流动作战,先后占领洛阳、长安,建立大齐政权。但没有乘胜追击唐残部,最后被反扑,撤出长安,黄兵败自杀。起义瓦解了唐的统治,沉重打击封建地主,摧垮了士族势力,推动了历史前进。但起义失败使地主阶级卷土重来。
335、张居正吏治改革——元代著名政治家。在整顿吏治方面,提出“考成法”,规定各衙门凡属公事都要根据事情缓急限期办理。设置文簿登记存照,依限办完注销。另造文册二本,一本送六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一本送内阁考查。考成法实施后,法必遵行,言必有效,一时大小官员不敢玩忽职守,行政效率大为提高。
336、阉党——明代时依附阉宦的官僚,结成党羽,称阉党。宦官之权,驾于内阁之上。熹宗时魏忠贤专政,朝政腐败,统治黑暗,对不同政见者残酷迫害。形成党争,影响社会安定和进步。当时内外官僚,奔走门下,自称儿孙。思宗即位后,清查党羽,定为逆案 。
337、东林党——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政治集团。万历二年,革职还乡的顾宪成等在东林书院讽议朝政,得到部分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支持,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他们都聚集在东林派周围,时称东林党。明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化,社会矛盾激化。东林党人提出反对掠夺、减轻赋税、发展东南经济的主张。还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的意见,得到社会广泛支持,同时也遭到宦官集团反对。魏忠贤党对东林党人实行血腥镇压。东林与阉党斗争,持续很久。
338、城市民变——明万历、天启年间人民反对矿监税使与封建权贵的斗争。参加者主要是城镇商人、业主、工匠、地方中下级官吏及乡绅等。多起因于矿监税使的疯狂劫夺。代表性的有苏州、临清、武昌等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及北京的民变。这些城市民变与农民起义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正在兴起的城市社会力量反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要求改革政治,保护工商业的发展愿望。但他们缺乏长远目标,也没有同广大农民或其他被统治势力结合,斗争孤立分散。一些官吏虽参加但仍忠于明朝。因而成果不显著。
339、绿林起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王莽篡权后实行倒退似的改革,农民疾苦,矛盾激化。王匡、王凤组织荆州饥民发动起义,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史称“绿林军”。后立汉皇族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并攻入长安,杀王莽。刘玄移都长安,被判起义军。后赤眉军攻入长安,杀刘玄,更始政权结束。
340、赤眉起义——新莽末年农民起义。因发生灾荒,琅琊人樊崇起义。起义军作风纯朴,纪律严明,为与敌军区别用赤色染眉,故称“赤眉军”。更始三年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后攻入长安。建世三年因粮食断绝退出长安,后陷入刘秀重围,最终失败。
341、黄巾起义——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灵帝时宦官专权,横征暴敛,政治腐败。土地集中严重,天灾不断,矛盾激化。太平道领袖张角秘密组织起义,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起义军黄巾裹头,遂称“黄巾军”。矛头直指汉王朝和地主阶级,后来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在政府军和地主武装联合镇压下失败。沉重打击了地主豪族,动摇东汉统治。
342、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时,统治残暴,民不聊生。山东长白山首先起义,各地响应,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他们攻占隋朝粮仓,隋政权摇摇欲坠,后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隋灭。此时地主官僚乘机割据一方,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此次起义遍及全国,摧毁隋朝统治,打击了地主阶级,削弱了他们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343、明末农民起义——明末政治腐败,剥削严重,各地农民纷纷起义,最有影响的陕北地区的起义军分为张献忠和李自成两只,1640年李自成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入北京,明灭。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权。但由于放松警惕,起义失败,残余势力转入抗清斗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腐朽的明统治,目标明确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打击了封建统治。
344、文字狱——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已而设置的刑狱。明太祖为推行文化专制统治所采取的极端手段,并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效法。清代文字狱,在康雍乾三朝文字多达上百起,愈演愈烈。文字狱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措施,清代前期的文字狱的冤滥,遏制言论,禁锢思想,造成了万马齐喑的严重历史后果,极大地桎梏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助长了阿谀奉承、诬告陷害之风,是历史发展中的浊流。到乾隆末叶,一方面清廷已经通过文字狱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隐伏着的社会危机日益加剧,清代统治者面临着比反清思想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文字狱遂趋平息。 
345、收复台湾——台湾于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清初,郑成功帅军围攻赤嵌城,用断水办法逼迫荷兰守军出降。其后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台湾城,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荷军签订投降书,郑成功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近四十年的台湾岛。郑成功到台后,按大陆政制,改赤嵌地方为东都,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后又在澎湖设立安抚司。在经济上实施屯垦,注意发展对外贸易和民间贸易,并奖励大陆东南沿海人民迁台定居,以参加农业生产,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
346、统一台湾——清康熙年间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康熙初年,全国大规模抗清斗争基本结束,唯郑成功子郑经占据台湾。福建水师施琅上疏要求进军台湾,未准。三藩叛乱被平定后,清政府命施琅进剿。经充分准备,收复澎湖,郑克爽归降。郑氏政权灭亡之后,清廷对台湾弃守问题有争议。经施琅等力争,决定设官驻军,台湾致此统一于清朝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347、改土归流——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元朝土司实行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明朝开始废土司,清雍正年间得到广泛推行,中央政府在当地设置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实行与汉族地区相同的政治制度。改土归流减少了叛乱因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348、闭关政策——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所执行的严格控制对外贸易及隔绝与外国交往的政策。源于清初颁布的禁海令。1757年,乾隆下令严格限制海外贸易。闭关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经济的产物。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虽具有一定的自我消极防御功能,但对中国社会的前进起了阻碍作用,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也不能真正抵挡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也使中国人民与世界潮流隔绝,不明世界大势,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步伐,而清统治者更是闭目塞听。
349、秦始皇——秦王朝建立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实行郡县制,制定和颁布统一的法律,重农抑商,扶植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统一文字,发展交通,修建“灵渠”。进行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扩大统一战争,北击匈奴,南定百越。但是以刑杀为威,滥用民力,民不聊生,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和秦王朝的灭亡。
350、汉高祖刘邦——参加秦末农民起义。秦灭后,废秦苛法,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受到人民欢迎。在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建立西汉。采取“与民休息”政策,采取许多措施恢复发展生产,重农抑商,剪除异姓诸侯,加强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后又与其和亲,缓和关系。刘邦的这些政策恢复了汉初遭战争破坏的经济,稳定了社会政治秩序,创造了比较好的内外环境,为后来西汉的昌盛奠定了基础。
351、吕后——汉高祖皇后,名雉。多谋而性残忍,在刘邦清除异姓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汉惠帝死后,吕后临朝,执政八年,继续推行汉高祖以来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秦以来的多项刑令,减赋税,奖农耕,放宽对商业的限制。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352、汉武帝——西汉皇帝。统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左官律、附益法,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打击地主豪强,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削弱丞相权力,任酷吏,严刑法,建立察举制度,设太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盐铁官营,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推行“代田法”,促进农业生产。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军事上反击匈奴,平定南越。外交上,两次张骞出使西域,遣使至夜郎等西南地区。后期挥霍无度,赋税徭役繁重,农民疾苦,起义不断。
353、曹操——东汉末权臣,魏武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十万大军,基本统一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主动,精通兵法,第一个为《孙子兵法》做注。募民屯田,重视农桑,兴修水利,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唯才是举”,赏罚分明。慎用刑罚。赤壁之战大败而归,从此巩固北方,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诗歌造诣极高,悲凉雄浑,周围聚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建安文学。
354、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吸取隋灭教训,轻徭薄赋,减缓刑罚,缓和矛盾;调整完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兴水利,设义仓,恢复发展经济;完善三省六部制,兴科举,扩大统治基础;虚心纳谏,选贤任能,注意协调各个集团间的利益;民族政策开明,致力边疆巩固开拓。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晚年多猜忌,频繁用兵。但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的繁荣唐朝盛世奠定了基础。
355、武则天——唐高宗李治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法家代表人物。高宗死后称帝,改国号为周。执政时推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滥杀自己所怀疑的官员。为培植自己的政治力量,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她举行殿试,创武举、自举、试官等制度,员外置官,破格用人。虽选拔一批才能之士,但也使官员倍增。重视农业,经济呈发展趋势。进一步打击旧士族和大贵族官僚集团,执行了一些具有进步性的政策
356、宋太祖赵匡胤——宋朝开国皇帝,后周武将,于陈桥驿兵变掌权建宋,并继续统一事业,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资浅易制者掌禁军,设三衙,实行更戍法,加强对军队控制。在中央设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财权;地方军、财权归中央,取消节度使,文官治州,科举取士,后立殿试。有效地防止了割据的出现,但也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许多弊端
357、岳飞——南宋抗金名将。宋赵构即位,上书力请返回开封,收复失地,被削夺军职,后随王彦、宗泽抗击金军,屡立战功。金军毁约南侵,岳家军大败金军主力。宋廷反而迫使之班师。因反对和议,力保韩世忠,遭弹劾。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诬陷并遭杀害。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提出和贯彻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和正规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收复失地。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明,爱兵如子,以身作则,金军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反对宋朝的消极防御战略,一贯主张积极进攻,以夺取抗金斗争的胜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组织大规模战役的统帅。
358、文天祥——南宋末名臣。元发动对宋战争,文反降主战,继续抗元,后被俘。南宋灭亡后,文被押北上,劝降不果,就义。身在狱中时,诗句墨迹传遍京城。著有《文山先生全集》,诗词散文悲壮刚劲,感人至深。把国家人民和自己的遭遇用诗词记录,佳作《正气歌》、《过零丁洋》为百年传诵。
359、成吉思汗——元太祖,名铁木真,蒙古大汗,军事家。十三世纪初,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诸部,后被推为大汗,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制定了军事、政治、法律制度,开始使用文字,有进步作用。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征战,和部下先后灭掉中国境内和外国许多政权,取得欧亚大片领土,他病逝后其孙忽必烈继承汉位,建立元朝。
360、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精通练兵,治械等。明中期海防松弛,日本商人、武士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戚继光调任浙江,抵抗倭寇。他从地方招募农民、矿工严格训练,其部作战英勇、纪律严明,被称“戚家军”,扫平浙江倭寇后,戚与俞大猷配合继续给倭寇沉重打击,是我国民族英雄。
361、屯田——中国历代封建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为主。汉武帝击败匈奴后,在西部进行屯田,以养边防军,此后曹魏直至两宋,都推行过屯田。金元以来,屯田遍及内地和边陲。屯田是强制人们耕种官地。屯田保证了军队的粮需,对于边疆可耕地的开拓和边防的巩固有积极作用。因集中较多人力物力,可以兴修较大的水利工程,推广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但屯田成绩与历代政策密切相关。大致凡是设置屯田的朝代在建国初期,成绩都比较显著,随着统治日益腐朽,剥削日益加重,屯田也就逐渐瓦解。
362、曹魏屯田——三国时魏国的屯田制度。分军屯民屯,以军为主。使农业发展,军粮充足,边防巩固,荒地得垦。劳动者人身依附性强,地租数额大。曹魏末年趋于瓦解,西晋初废,吴蜀也曾屯田但不如曹魏
363、均田制——北魏中期到唐朝前期的一种土地制度。以上内容各朝有过变动。均田制一方面保障贵族官僚地主利益,限制他们占田过限。一方面又规定授田时先贫后富,以及限制民户出卖应受份额地,以期农民也能拥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均田制目的是建立一套限额授受的土地制度,协调阶级矛盾,使劳动力与土地结合,以利于政府对农民的控制,以及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高宗后,均田制又逐渐破坏,随着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均田实际上已不能实行。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均田制终被废驰。
364、常平仓——中国历代封建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而设置的粮仓。源于战国,但后来这种粮仓成为官吏、土豪压榨农民,侵吞国家财产的工具。
365、漕运——中国古代政府将所征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起源较早,元朝时主要为海运,漕运是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客观上对交通和物资交流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后全部废止。
366、驿转——中国古代政府设置的一种供官吏往来和传递文书等用的交通组织。始于春秋战国,驿转停歇地设“驿站”“驿亭”等,直到清末创办邮局废止。
367、户籍——中国历代政府为掌握户口数量而设置的一种簿籍登记制度。战国时期已建立了这种制度。汉代称“名数”。唐代户籍主要包括户口、土地、赋役三项内容。清沿明制,以丁口定赋役,故有编审户口制度。
368、井田——中国古时田制。最早源于夏代,是商朝和西周时期的奴隶制土地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土地为国有,君王分赐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不得买卖,还要缴纳赋税。奴隶主强迫奴隶集体耕种,耕地纵横阡陌,形状似“井”字,因得名。春秋后期土地私有大量出现,井田制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逐渐瓦解。
369、耦耕——战国以前普遍采用的耕作方式,特征是两人合作。耦耕是一种相互协作的劳动方式,往往由官吏对劳动力组合安排。战国时期牛耕推广,加之授田的普遍,土地由个体小农去耕种,所以耦耕逐渐消失。
370、钱布——战国时一种铜币的称谓。形似铲,因古代曾用布帛作为交换媒介,因此后来也称币为布。
371、都江堰——我国古代水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在今四川岷江中游,是秦国大规模的水利工程。秦昭王时,蜀守李冰主持,是古代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都江堰的建成使蜀都成为秦国重要的粮食基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72、灵渠——秦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为解决粮草运输问题,在今广西境内开凿运河,称灵渠。沟通湘漓两江,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推动了秦对岭南的统治,巩固南北统一,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发展。
373、白渠——汉武帝时在关中平原修建的连接泾水和渭水的人工灌溉渠。因大夫白公建议修建,故名白渠。建成后灌溉大片土地,对发展泾渭流域的农业生产起了很大作用。东汉迁都洛阳后,白渠渐废。
374、半两——秦及汉初铜币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货币,实行统一,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为下币,重12铢,遂曰“半两”,后汉代重量减轻,仍用此名。
375、五铢钱——汉武帝时开始铸造的一种标准铜币。重五铢,故名。继承半两钱形状。汉初,币制混乱,武帝为弥补财政亏空,操纵货币,决定进行币制改革。流通近700年,是中国历史上流通数量和时间的第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国家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经济上的保证。
376、占田课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和赋税制度。晋初社会经济和土地兼并有所发展,为加强对自耕农的控制,限制土地兼并,保证国家赋税徭役,颁布占田课田令: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没有年龄限制,原则上任何男女都有权按此标准占有土地,政府没有任何措施保证人民占有足够数量的土地,所以占田制并没有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关系。课田的意义一是课税,二是课耕,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占田课田的实行,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限制了官僚士族过度占田,与屯田相比,恢复了自耕农身份,也使小农占有一定耕地,以保证国家赋税收入。但事实上仍有许多无业或业少之人,农民所受剥削也较前加重。
377、户调——魏晋时按户征收的赋税。根据户主性别和所在地区不同,所征税额也不同。产生于东汉末年。户调与田租相配合,构成了对自然经济下自耕农的赋税剥削。西晋时与占田课田同时实行,户调额加重。实行均田制后,改为按丁征收赋税。
378、租庸调——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成年男子每年交纳定量的谷物为“租”,交纳定量的绢布为调、交纳绢布代役为“庸”。租庸调按丁交纳同等数量的赋税。这是建立在唐初自耕农大量存在,并且都占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基础上的一种赋税制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唐中后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破产逃亡,租庸调已与当时土地占有情况不相适应。后被两税法代替。
379、两税法——唐代后期取代租庸调的赋税制度。土地兼并严重,国家收入减少,德宗退位后,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将正税杂税及杂徭合并为一个总额,将此总额摊派到每户,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摊分,无论有什么变化,不准减少,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两税法变人丁征税为按财产主要是按土地状况征税,将紊乱的税制统一起来,短期内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人民的负担,但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380、榷场——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它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以及安边绥远的作用。
381、交子、钱引——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初年发行于成都,随即成为两宋川蜀地区通用法定货币。是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的产物。钱引为徽宗时代替交子的纸币,意即兑换钱币的凭证。
382、会子——南宋时的一种纸币,东南地区广泛使用,以铜钱为本位
383、关子——宋代的票据和货币,开始为汇票性质,后才成为纸币,流通时间不长。
384、折帛——南宋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385、折征——中国古代政府的赋税从原征的财物改征其他财物的措施。唐以前多征实物,两税法施行后钱物并征,后来将原定征收的钱物按一定比例改征其他财物。一条鞭法后,除了粮食外其他赋税大都征银,清朝征银成为主要形式。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86、大钞——金、元的一种纸币,又称“交钞”。金内铜少,仿南宋交子而发行,有一贯、二贯、三贯、五贯、十贯五种。
387、元代海运——元朝政府组织的将南方粮食由海路的调运。元朝首都大都和北方部分地区的粮食供应主要取自南方,由于旧运河失修,所以南方的粮食经海道运至直沽,再经河道运达大都。海运的开通和发展,标志着漕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加强了南北交流,促进了造船技术和外贸的发展,沿海城镇也由此而繁荣,对元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元朝统治阶级也因海运而因循苟且,依赖江南,忽视了对北方地区的开发和治理。
388、鱼鳞图册——最早始于宋朝,明朝在全国范围内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通过实地调查记录绘制成图,因图中田亩形状如鱼鳞,故名。其登记的内容相当完备。它的编制,实际上是国家承认土地所有权的凭证。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防止偷漏赋役,使政府收入有了保证。
389、黄册制度——明朝为管理户口、征调赋役而制定的户籍制度。以户为单位,详细登记,按职业主要分军、民、匠三类。因皆以黄纸为面,故名,又叫“赋役黄册”,奠定了明的户籍制度,加强了户口控制。
390、一条鞭法——明代中后赋役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张居正颁布《一条鞭法》,赋役合并,以丁田分摊役银,一律征银。上承“两税法”,下启“摊丁入亩”,简化征收项目和手续,阶级矛盾暂时缓解,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赋役的货币化,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资本主义萌芽。
391、银锭——古代货币。白银熔铸成锭,始自汉代,自明代盛行,但不是国家法定货币。有元宝、中锭、錁子,福珠四种。
392、制钱——明清两代按本朝定制的官铸铜币。以别于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
393、旗地——清代八旗成员所占有的田地。相对于广大汉族官民的民田而言。原则上国家所有,但后来买卖严重。
394、民田典卖——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下民田的典当和买卖。土地典当,即典入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和收租权,出典者若干年后可以原价收回。土地买卖称绝卖,即买者取得土地所有权。清代取消封建宗法束缚,为土地自由典卖创造了条件。
395、摊丁入亩——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源于康熙,乾隆年间普遍实行。摊丁入地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所以无地的农民和其他劳动者摆脱了千百年来的丁役负担;地主的赋税负担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缓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农民的负担则相对减轻。同时,政府也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396、两税——宋至明中叶所实行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土地税。不按人丁按户等和田地状况征税。宋承唐制,两税按纳税时间分为夏秋税。金循宋制,元代江南地区沿用宋制,明代全国通行两税制。万历推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发生变化
397、分封制——中国奴隶制社会的政权组织形式。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分封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所封诸侯由中央控制,服从天子,定期纳贡缴税,提供劳役,随从出征等。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权。分封制本为加强中央对国家的控制,但是后来随着诸侯国势力逐渐强大,不服从中央,最后造成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后被郡县制逐渐取代。
398、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源于春秋,盛于秦汉。郡县制确立后,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中央通过考课和监察以加强对地方政权的控制,使得中央政令能较为顺利地贯彻。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为后来两千年的封建地方行政体制奠定了坚固的基础。
399、爵制——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 本帖最后由 努力的小小熊 于
01:25 编辑 ]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请勿发站内短消息,谢谢!)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在线时间635 小时
主题帖子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高级战友, 积分 4267, 距离下一级还需 3733 积分
K币1514 元
401、六部——三省六部是西汉后长期发展形成的,隋朝正式确立,唐完善。六部为尚书省属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负责执行中央命令,监督地方领导。也特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户、礼、兵、刑、工部。
402、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明初将御史台改称都察院。
403、翰林院——唐代开始设立的各种艺能之士供职的机构。自唐玄宗选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以起草诏制后,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翰林学士。曾一度权任重要,但后来被皇帝疏远,不参加机密。学士人选重才不重资历。
404、太学——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设太学,教授儒家经典《五经》,后太学科目和人数都逐渐增加,对于培养人才和促进文化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405、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官府名。国子监下设国子、太学、四门、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为皇太子讲经。源于西晋,原为贵族学校,唐代以后发展较快,清代地方设州府县学,京师设国子监。
406、书院——始于唐代,为官方藏书、修书或咨询的机构。后朝有发展,创办者有官有私,为藏书讲学之所。宋尤盛,有白鹿、石鼓、岳麓、应天四大书院。处幽圣之地,研儒经,传孔道。明清时成为准备科举的场所,废科举后书院多改为学校
407、察举——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向朝廷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汉武帝时形成完备的以儒术取士的制度。察举实行之初,对于完善封建官僚制度,吸收有用人才参政起到积极作用,但随着政治腐败,察举不实严重,成为豪强安插亲信的工具。
408、征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下属。被聘者有接受和拒绝的自由。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助长了官僚中的私人权势。
409、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魏晋南北朝为保证士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曹操曾提倡“唯才是举”,后曹丕为取得大地主集团的政治支持制定九品中正制,西晋逐渐完善,衰于南北朝,隋文帝废。该制度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品。该制度成为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410、明经——汉代出现的科举科目之一,被推举者须明习经书。
411、科举制——隋朝建立,唐完善,并被后朝沿用的官吏选拔制度。废九品中正制,采用科举取士,隋炀帝又置进士科,科举逐渐形成。武则天又创“武举”,唐代的科举逐渐形成一套严格完备的程序,通过考试体现平等精神,使有才之士有机会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网罗了人才。但是科举竞争激烈,后朝的科举科目越发固定,死板,很多知识分子以此为进入仕途,获得金钱名誉的道路,影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412、进士科——隋炀帝置,科举考试科目之一,难度大,竞争激烈,又因进士出身的仕途比较优越,所以考试者很多。第一名为状元。宋以后科举除了进士科以外都无足轻重,遂成为科举考试的唯一科目。
413、府州县学——明代开始设于地方府州县的学校,清代广泛设置。
414、府兵制——古代兵制之一。始于西魏,盛于隋唐。所属军士单立户籍,平时务农,农隙训练,出征时自备兵器资粮,轮翻守卫京师和边境。军府多分布于京师附近,以加强中央集权。唐末后逐渐消亡。
415、募兵制——古代兵制之一。源于唐初,募兵原则上是自愿的,唐初以府兵为主,兼募兵士。应征者多为博取功名。唐五代后,取代征兵制,是封建时代兵制的一大变革。统治者认为,将健壮者招募当兵,老弱者就不能揭竿反抗,是防止灾年爆发农民起义的对策。
416、乡兵——封建社会的地方性武装,主要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多由地方地主势力掌握。历代多有,名称不同。宋代乡兵曾在抗击辽、西夏、金和蒙古侵略时起到一定作用。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李鸿章所属的湘军淮军最初也属乡兵性质。
417、厂卫——明朝内廷的侦察特务机构。厂,东西厂;卫,锦衣卫。合称厂卫。
418、军机处——清代时为秉承皇帝意旨办理军机事务,后扩及所有机要政事的中枢机构。掌书谕旨,参议重要政务及用兵用刑,文武换防引荐等。雍正时设。加强了中央集权。
419、理藩院——清朝用来处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
420、秦汉烽燧——秦汉时期边塞观敌报警系统,“燧”设在边塞的一种亭,以观望敌情来报警为主要职责,烽是报警时所用的信号
421、八旗制度——清代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建立黄白红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后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部分。特点是以旗统人,以旗统兵。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职能,入关后圈地分得份地。八旗制度为发展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演变,其落后的一面日益明显,在征战中作用愈来愈小。
42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清末主管外交、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派遣留学生等事务的中央机构。咸丰年间设立,体制仿军机处,《辛丑条约》后改为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423、稷下学宫——战国时齐的学宫。刘向认为齐都临淄有稷门,稷门附近称稷下,谈说之士皆朝会于此。故名。由于齐宣王礼贤下士,在稷下聚集了大批知名学者。这些文学之士不担任具体官职,而是专门议论政事。这就是“不治而议论”。稷下中有荀子、孟子等。稷下是诸子百家争鸣和思想交流的中心,促进了文化学术的发展和繁荣。议政的盛行,对巩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24、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我国后来的封建王朝起了深远的影响。他推崇恢复周礼,抵制社会变革。反对暴政和残酷剥削,主张“仁政”,“仁”是孔子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仁”而制定的制度为“礼”,“仁礼”学说是我国封建政治和社会伦理的精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以六科教育学生,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注重德行和实践能力培养,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第一位教育家。但是他歧视劳动人民,表现了贵族士大夫的阶级偏见,也是对他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怀疑和否定。熟悉古代经典,传删定六经。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
425、墨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反对战争,反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尚贤是要求君王能尚贤使能;节用,反对厚葬。墨家和儒家并称显学。西汉后衰落,有《墨子》。
426、孟子——战国中期的儒家学者。继承孔子思想而有发展。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他突出“仁政”“保民”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反对实行载道,反对诸侯混战和剥削压迫。同时也具有阶级局限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尊为“亚胜”。
427、荀子——战国末期唯物思想家,以儒学文本,有较浓厚的法家思想,在儒家中自成一派。在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人性善是受教化的结果。受老子影响,以为天没有意志,不过是能征万物的自然界,不能决定人事的吉凶、祸福。提出人应该顺应自然但也可改变自然。主张以礼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治理国家。经济上主张开源节流,重农抑商,赞扬各国富国强兵之策。荀子的学说,对西汉经学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有《荀子》
428、罢黜百家——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武帝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统治力量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加重,阶级矛盾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吸收了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杂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深远。儒家学说逐渐成为封建国家的正统思想。
429、《黄帝内经》——战国著名医书,分《灵枢》和《素问》两部,介绍脉理病因,经络针刺,提出病理学说,记载两千多年前的人体解剖和血液循环的知识
430、经今古文学——西汉末期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战国以来儒生传经,大都是师徒、父子口耳相传,到汉代才用当时通行的隶书著于竹帛,故称为今文经,其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致用”,着重章句推衍,结合阴阳五行灾异和刑名学说来发挥经文的微言大义,提倡大一统、尊君抑臣正名分等思想。哀帝、平帝之后,谶纬盛行,今文经学与之结合,内容更为空疏荒诞。汉代出现的先秦经籍,相传或出于孔壁,或发自中秘,或献自民间,经**用秦以前的古文字书写,故称为古文经,其解释经义,主要在于“通经识古”,详于训诂,局限于探索经文本义,在理论上没有重大发挥。但在认辨解释先秦文字的过程中,建立了系统和训诂方法,有一定贡献,主要著作有《尔雅》、《说文》。东汉最有名的学者,如贾逵、郑玄、马融都是古文家,兼通古今,后今古渐趋于同。汉末,董卓乱后,今文学衰微。
431、白虎观会议——东汉章帝时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东汉初年,经今古文学的门户之见日益加深,各派内部因师承不同,对儒家经典的解说不一。为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家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章帝召集各地著名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班固将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之学与儒家经典杂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432、《九章算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的数学著作。
《汜胜之书》——西汉汜胜之著,我国现存最早农书。总结关中农民经验,如区田法和溲种法。已佚
433《神农本草经》——现存最要药典,秦汉前整理。有最早药物分类法,论述药物采集加工鉴别等,为古代药物学奠定了基础。
434、 张衡——东汉著名天文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天文学《浑天仪图注》,认为天外有天,宇宙无限。《东京赋》、《西京赋》、《南都赋》为世人称道。
435、张仲景——东汉后期的医学家。“医圣”,著《伤寒杂病论》,在医学成就主要奠定了辩证论治的基础,根据表里阴阳虚实寒热八纲,世称八纲辩证,运用望闻问切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的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记载了三百多方药剂,开后世方剂学先河。
436、华佗——东汉后期著名医学家。精于各科,特擅外科,创有“五禽戏”,是一种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强调体育锻炼,预防疾病。使用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的记录。
437、玄学——魏晋时期唯心主义哲学思潮,以老庄思想为骨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亦即本体论的问题。时政局动荡,儒学受到冲击。发展经历了正始、竹林和中朝三个阶段。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王澄等。东晋玄学以张湛为代表,为玄学第四阶段,此时司马氏政权南迁,社会矛盾尖锐复杂,进一步导致思想上的空虚,因此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成为玄学的中心内容。东晋以后,玄佛合流。 438、范缜——南朝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家。著《神灭论》,论证了一元论,但不彻底,不敢否定鬼神存在,在解释“圣人”和“凡人”时陷入宿命论
439、《齐民要术》——北魏和东魏的农学家贾思勰著,他通过研究文献,访问农民,实地考察而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中介绍了农林牧副渔的生产方法和生产经验,提倡因地制宜,改革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
440、祖冲之和缀术——南朝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中有贡献,第一次计算圆周绿到小数点后7位。《缀术》,曾被唐代国子监和朝鲜日本用做算学课本,已失传。
441、禅宗——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传说开始分南北两宗,后南宗流传甚广成正系。宣扬“见性成佛”的主观唯心主义。宋元后继续流传,影响宋代理学,播及朝日欧美。他们的宗教领袖多半出身平民,没有很多学问,甚至不识字,他们不占有大量财产,生活俭朴,不累世修行,不大量布施,不繁琐仪式,不讲经背卷,只每人依靠的信仰和良心。
442、雕版印刷——我国是最早发明雕版印刷的国家。隋唐就有大量印刷品出现,868年《金刚经》是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43、李春——隋工匠,设计建造赵州桥,现在世界上最早的石拱桥,很多设计非常独特,在当时很先进。
444、孙思邈——隋唐著名医学家,著《千金方》,包括大量药物、药方和临床理论、治疗经验,首创妇科、儿科,被称“药王”
445、火药武器——火药为四大发明之一,唐应用战争,宋进一步改进,有火箭,突火枪等。
446、活字印刷——四大发明之一。北宋毕升发明,大大提高印刷效率,早欧洲几百年,对中国和世界闻名的发展有巨大贡献。
447、指南针——四大发明之一。源于战国,磁针指南北原理。后主要用于航海只是方向,极大提高了航行能力,加快了人类探索海洋、寻找新大陆的步伐。
448、沈括及《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博学,精天文地理、典制律历、音乐医药等。著有《梦溪笔谈》,笔记,比较全面的记述了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其中在天文、历法、数学和物理、地质地理等方面都很多新发现。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449、《王祯农书》——元代总结农业生产的农学著作。有农桑通诀、农器图谱、谷谱三部分。 皇史宬——明清皇家档案库。今南池子。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档案库房。曾收《永乐大典》副本。
450、天一阁——中国现在最古老的藏书楼。明范钦建,宁波,环境优美。 汲古阁——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常熟
451、《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著,中药学专著,收录1800多种药物,1万多医方。
452、《农政全书》——明代徐光启著。水利和荒政占篇幅较多。 《天工开物》——古代科学技术专著。明宋应星著。杰出的农艺学和工艺学文献。
453、乾嘉学派——清代的一个主要学术流派。亦称汉学、朴学或才气学派。继承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学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乾嘉时期思想禁锢,脱离社会现实的考据之学风靡,是清初之学的倒退,原因深植于清迁的封建文化专制之中。在文网罗织之下,封建知识分子动辄得咎,清初具有反理学、反民族压迫思想的学者无不噤若寒蝉,惟有埋头考据,才有立锥之地。然而就其为学的特色及其在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又是清初之学的发展,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扬帜。其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
454、清今文经学——清朝中叶兴起的一个经学流派。清代复兴今文经学,利用《春秋》公羊学以阐发其政治主张,故又称公羊学派,常州学派。及至龚自珍、魏源更是把公羊学与现实政治密切结合,抨击封建专制,使其逐渐变为一种政治学说,鸦片战争后,公羊漟更为风行,谈改制、议变法为一时大势所趋。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清今文经学亦随之衰败。
455、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史记》。纪传体突出以帝王将相为历史主人,从根本上颠倒历史。优点在于方便考察各类人物的情况和分门别类叙述了典章制度,但无法照顾时间顺序和事件的相互联系。
456、编年体——按时间顺序的史书体裁。《春秋》《左传》《汉纪》《资治通鉴》等。编年体以时间为经,事实为纬,容易看出同时期各事件的联系。缺点在于记事前后割裂,首尾不能连贯。
457、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裁。南宋《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事件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时间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之不足。但同时期各事件间缺乏联系。
458、纲目体——中国编年体史书体裁之一。宋朱熹《通鉴纲目》,以大字提要称纲、小字叙事称目,每事有一提纲,方便检阅。
459、会要——中国历代各项政治、经济制度的汇编,始于唐苏冕《九朝会要》。此类书籍所记典章制度更为详尽。
通史——贯通古今的史书,《史记》《通史》《资治通鉴》《通志》。《通志》为梁武帝命群臣编撰。起自三皇,到南朝齐。 断代史——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于班固《汉书》,二十五史除《史记》皆为断代史。 通考——汇及考核典制的书常以通考为名。《文献通考》《读礼通考》《五礼通考》
典志——记载典章制度的文章和书籍。《通典》,《礼记》中《王制》,《史书》八书,《汉书》十志。
460、左丘明——春秋鲁国史学家,著有《左传》,编年体史书。传也著《国语》。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著《史记》,最早的的纪传体通史。对历史人物的叙述形象鲜明,语言生动,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 班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修成《汉书》,开创纪传体断代史。他尊儒反法,善做赋,有《两都赋》。《白虎通义》
461、刘知几——唐武则天时史学家。著《史通》。第一部历史理论学著作。史学家应具“史学”“史才”“史识”
杜佑——唐史学家。著《通典》,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 司马光——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长期修史,保守派。著《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
462、谈迁——明清之际史学家,编次明代历史,花多年精力完成《国榷》,著有《北游录》《枣林集》等。
463、史学综述《春秋》是中国传世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班固的《汉书》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先例。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己(首次提出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被时人称为笃论)的《史通》(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最早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对古代史学作了系统性评论。中唐以后出现了旨在“通变”、“致用”的通史,如杜佑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制通史;郑樵《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马端临《文献通考》(典制通史,旨在通古今典制,不涉时政,因此以汇集考核典制为特点,此后凡与此同类之书均称通考),以上三通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464、后有“续三通”,“清三通”,合称“九通”,加上清人刘锦藻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十通”,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西汉会要》等,统称为典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袁枢根据《通鉴》,编成《通鉴纪事本末》,首创了将史事分别立目,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的纪事本末体。注释《通鉴》者以胡三省之《通鉴音注》最为详备 。
465、二十一条——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的,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灭亡中国的秘密条约。共分五部分,主要内容是: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将日本租借旅顺、大连两港,承认日本在南满及内蒙古东部的特权;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沿海港弯岛屿概不割让或租借他国;中国政府须聘请日本人作政治、军事、财政顾问,警政和兵工厂由中日合办等。后因中国人民强烈反对,此条约未能得逞。
466、二次革命——即讨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保卫民主制度的武装斗争。最终失败,孙逃亡日本。
467、八国联军——德、俄、英、美、日、法、意、奥八国组织的帝国主义侵略军。1900年,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先被义和团击败,后攻陷天津,北京。慈禧光绪出逃。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并西、比、荷签订《辛丑条约》。
468、 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有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的条款,俄国为进一步侵占东北,联合德国、法国对此进行干涉,日本被迫让步,但中国加付日本白银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随后三国以干涉有功强迫清政府给予租借军港、修筑铁路、开采矿山等特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469、门户开放政策——美国政府在1899年以照会的形式提出的侵略中国的政策,即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在一切“势力范围”内取得通商自由,享受低税率和其他一切特权,美国提出此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插足于当时已经被列强强占的中国各势力范围,攫取利益。
470、马关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强迫清政府订立的关于结束甲午战争的不平等条约。内容为:中国承认朝鲜完全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侵略军服务的汉奸。此条约表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已经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由以商品输出逐渐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和民族危机。
471、 中英南京条约——江宁条约,近代史上外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向英国赔款二千一百万银元;割让香港;开放广州、神话、厦门、宁波、上海为能商口岸;中国进出口的税率由中英共议。此条约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和独立,使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72、戊戌变法——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康有为等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设立保国会,并多次上书,陈述变法主张,得到翁同合、陈宝箴等官员支持,光绪接受之,6月到9月先后分布变法诏令,但慈禧极力反对并破坏,9月21日发动政变,维新失败。
473、甲午战争——日本于1894年挑起的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它内容见《马关条约》词条。 辛丑条约——八国联军占北京后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丧权辱国条约。使中国担负巨额赔款,丧失大量主权,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表明清政府已经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从此完全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74、辛亥革命——日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1912年在南京成立以孙中山为大总统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力下,4月1日被迫解职,袁世凯窃取政权,革命遂告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475、护国运动——孙中山和全国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武装斗争。 护法运动——又称护法战争,孙中山发动的反对皖系军阀反动统治,维护《临时约法》的斗争。
476、林则徐——清末政治家,任湖广总督时严禁鸦片。派人翻译外文书报,自编《四洲志》,主张对外商区别对待,支持正当贸易,打击鸦片。后遭诬被革职,充军新疆。《资政新编》——太平天国洪仁玕根据自己接受的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向天王洪秀全提出的施政建议书。作者提出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革除陈腐生活习俗,提倡新社会风气;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实行新的社会和经济政策;采用新刑法。但由于客观原因没有实施。
477、 洋务运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清政府一部分官僚、军阀为求“自强”、“求富”,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和陆军,设立学堂,派遣留学等。这些活动史称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运动是中国半殖民地化不断加深过程中的产物,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出现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也吸引了部分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478、保路运动——1911年广东、湖南、湖北、四川人民为反对清政府将己由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将筑路权出卖给四国银行,掀起的保路运动,四川尤为激烈,清政府下令镇压,激起四川人民愤怒,同盟会会员组织同志军在各县发动起义,把保路运动推向**,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
479、遵义会议——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路线,否定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路线,改组了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三人小组(毛、周、王稼祥)指挥军事,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革命的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革命事业,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80、整风运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的思想领导,团结全党战胜敌人,在1942、43年,中国共产党在各个解放区的干部中开展了一次整风运动。内容主要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这是一个自觉的思想运动,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运动,帮助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为党的七大准备了条件,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481、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义是把现实人生断定为“无常”、“无我”、“苦”。认为苦的根源是由于每人自身带来的惑、业造成的,指出摆脱轮回痛苦之路,唯有按佛教经、律、论三藏所规定的训练方法,持“戒”、“定”“慧”三学,彻底转变自己世俗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达到一种最高的精神解脱,叫作“涅般”或“解脱”。西汉时传入中国内地,南北朝时传播全国各地。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内容最完备的佛经和佛教文化史料。
482、基督教——世界上最大、范围最广的宗教。公元1世纪~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一支。后与希腊文化等思想结合,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组建发展成世界性宗教。教义的主要内容是:相信神造万物,否认宇宙永恒。信奉耶稣基督,耶稣既有神性,又具有人性,与人同样经历苦难。认为圣父(神)、圣子(耶稣基督)、圣灵三位一体。信奉“救赎”的观念,上帝派遣其子降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担当了世人的罪,使凡信它的人都蒙救赎,灵魂得到拯救,世人一切最后都将受神的审判。基督教主要分罗马公教会、新教、东正教会三支。
483、 伊斯兰教——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和传播于阿拉伯半岛。信徒称为“穆斯林”,最高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教义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包括宗教信仰,即信安拉、天使、先知等。实践包括教徒必须遵行“善功”和五项宗教功课,简称五功:清真言、礼拜、斋戒、纳天课、朝觐。圣地有麦加、麦地那、耶路撒冷。随阿拉伯扩张传向世界各地。
484、玛雅文明——南美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古代印第安文明。分布在墨西哥、危地马拉,250~900年进入繁荣期,社会成就高,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坏,衰落。 印加文明——南美古印第安文明。意为“太阳之子”,农业和交通成就很高,16世纪被西班牙殖民者灭。
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自成是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