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1380年朱元璋淮西军军队协助扎克雷起义军会怎么样

朱元璋简介:
我的图书馆
朱元璋简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
-日),字国瑞。[2]
原名重八,[3]
后取名兴宗。汉族,钟离人,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4]
25岁时参加领导的反抗元朝,[5]
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同年,攻占,将其改为。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6]
年号。后结束了蒙元在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7]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减免,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8]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9]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10]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11]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14]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15]
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16]
,母为陈氏。[17-18]
在明代的《》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之,家住,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18]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以便在这里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20]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31]
蒙古人统治下的、是贱民。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32]
1343年,发生旱灾。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和,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33-34]
邻居给了他们一块坟地。他们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35]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36]
朱元璋在之下,就去投奔了的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4]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37]
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38]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信阳,又往北走到、等地,东经、,于1348年又回到了。[39]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2]
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41-42]
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43]
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并推韩山童为明王。[42]
接着,起于[44]
,、、赵均用起于。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正月十一日,[45]
土豪联合等人起兵于定远、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46-47]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后,郭子兴自称元帅。[28]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49]
而坚守,号令彰明。[50-51]
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的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恰在此时,他的师兄秘密告诉他,说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5]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
早期和朱元璋结识的徐达
兴的赏识,于是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53-54]
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55-56]
当时有一养女[57]
,是其至交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此时,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58]
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59]
当时,在濠州城中,红巾军有五个元帅。一派,与其他三个元帅一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这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被元军杀害,其部将和率兵到了濠州,彭大与交好,而孙德崖等人则拉拢赵均用。在孙德崖的鼓动挑拨下,赵均用绑架了郭子兴,并将郭子兴弄到孙家毒打一顿,准备杀掉他。朱元璋闻讯后,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兴。从此,两派结怨更深了。[61-62]
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矛盾重重,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62-63]
这年冬天,彭大的儿子彭旱住自称鲁淮王,赵均用自称永义王,而郭子兴等仍是元帅。朱元璋见这些人半年没出濠州城,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64]
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的元军营地,元帅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65]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远名人到军门求见。李善长和朱元璋一见如故,李善长以刘邦为例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认为很有道理,于是留李善长做了幕府的书记,并嘱咐李善长好好协调将领间的关系,共创大业。[66]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亲侄儿朱、姐夫带着外甥保儿(后来取名)前来投靠。从他们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时还有定远孤儿,于是,朱元璋就将这三个孩子收作养子,改姓朱。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68]
在朱元璋进攻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等人的排挤,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兴也来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权,三万人的队伍,纪律严明,军容肃整,郭子兴见了十分欢喜。[69]
孝慈高皇后马氏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郭子兴即刻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70]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个小孩在哭,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哭,答说是等父亲。朱元璋仔细一询问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军营,父亲在营中养马,母亲
和父亲不敢相认,只好以兄妹相称。朱元璋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朱元璋召集众
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深得民心。[71-72]
此年中,郭子兴病逝,小明王任命郭子兴的儿子为都元帅,妻弟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73-74]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在浙西驻扎6年[75]
,借助覆船山[76]
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提出的“”[77]
的策略,[78]
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29]
朱元璋在和州驻守几个月后,粮食供应成了问题。与和州相对,紧靠长江南岸的太平[79]
、是盛产稻米的地方,但是没有船只。这时恰好两支红巾军的水军前来归附,朱元璋亲自处理合并事宜。七月间,巢湖水军千余只战舰突破元军封锁抵达和州。朱元璋的步登上巢湖水军的船只,从和州东渡长江。到达对岸的采石,率
军冲杀,攻克采石,获得大量粮食。将士想把粮食和战利品运回和州慢慢享用。见此,朱元璋果断地命人砍断船缆,任船顺流而下,断绝退路。将士们见无路可退,
一鼓作气,在朱元璋率领下攻克太平。进入太平,朱元璋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80]
朱元璋于是置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己做元帅,任命李善长为帅府都事。这样,朱元璋便开始了稳固根据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在地带发起攻
南京石头城
势,进攻江南元军。乘此机会,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81]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陈兆先军营,其部三万六千人归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军心存疑虑,军心不定。[82]
于是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五百名勇士当亲军,在夜里守卫,而自己身边,只留有亲兵统领一人。[83]
第二天,降军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动,疑虑全消,甘愿跟随朱元璋打天下。于是,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84]
小明王获报后,升朱元璋为同佥,不久又升为江南等处平章。朱元璋在应天则设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以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85-86]
次年,克,徐达克常州,而朱元璋亲自率众攻取。随后赵继祖克、徐达克常熟。克徽州、克,克扬州。[87]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胡大海克,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与部相邻。[88]
此时,尽管朱元璋拥有十万兵力,但是占有的地盘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敌。东面和南面是元军,东南是,西面是,虽然同是反元武装,但是张、徐二人同小明王却相互敌视。不过,北面小明王、率领的红巾军主力,大大牵制了元军,而且,张士诚、徐寿辉的力量还不足以兼并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暂时面临着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89-90]
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
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的刘基
在完成了“”的部署后,朱元璋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了。在初期,军粮的解决主要是靠强征,即征收“寨粮”。但是长此以往,军队就会成为纯粹的破坏力量,失去民心。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元璋除了动员百姓进行生产外,决定推行屯田法,大力开展军队屯田,任命元帅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几年工夫,到处兴屯,府库充盈,军粮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寨粮”,以减轻农民负担。[92]
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杀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杀掉。[29]
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他曾在1358年召见儒生[93]
,询问、、、、平定天下之道,这也表明朱元璋决心要开创一个新的封建皇朝。[94]
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建立以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长江下游有,东南邻,南邻。方国珍、陈友定的目标在于保土割据,张士诚则对元朝首鼠两端,没有多大雄心;陈友谅最强,是朱元璋占领应天后遇到的最危险的敌人。[95]
陈友谅本是手下大将的部下。[96]
后来他杀死倪文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塑像
俊,并于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占了太平、。于是陈友谅以为应天唾手可得,就杀了徐寿辉,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98-99]
接着,约东西夹击应天,平分朱元璋的领地,应天大震。[99]
朱元璋只好召集众将商量对策,一时众说纷纭。[100]
不作声,朱元璋于是征求他的意见,刘基认为目前最危险的敌人莫过于陈友谅,必须集中力量消灭他。虽然陈友谅势力强大,但是他杀君自立,部众离心,人民疲
敝,故而不难战胜,只要等他们深入,再以伏兵击之,不难取胜。朱元璋同意刘基的判断,于是设计诱敌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的部将和陈友谅是老朋友,于是康茂才修书一封,派人送到营中,约陈攻击应天,并说愿意在江东桥作内应。[101]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陈友谅率舰队主力赶到应天郊外的江东桥,才发现桥是石桥而非木桥,方知受骗中计。但为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奋起攻击,陈友谅大败。[103]
朱元璋收太平,占领、安庆。陈友谅败逃,第二年八月攻下,于是朱元璋率军直取陈友谅的老巢,陈友谅逃往,[104]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东南部。[101]
正在这时,中原发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二月,乘人之危,派部将吕珍进攻,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军赶到安丰时,刘福通已被杀死,[106]
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营救小明王时,陈友谅认为反攻时机已到,于是率兵进攻[107]
朱元璋的侄子率领将士坚守八十五天。[109]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统兵二十万,进发洪都,陈友谅获悉后,撤出围军,迎战朱元璋,双方在展开决战。从八月二十九日开始,至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110]
陈友谅被乱箭射死。[111]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元旦,朱元璋称吴王,建百官司属,仍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布命令。[112]
因1363年张士诚早已自立为吴王,故历史上称张士诚为,朱元璋为。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督兵攻城,最终出城投降。[113]
在吞并了陈友谅后,朱元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张士诚。
消灭张士诚
张士诚早年贩卖私盐为业。[114]
元末发动盐徒起义,于1354年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为周,建元。[115]
1356年,建都[116]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于至正二十五年十月进攻张士诚,一举攻下、、盐城、、高邮、、、、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90]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声讨张士诚。[118]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后投降朱元璋,平江成为孤城。[119]
于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围平江,发动。
在围城的同时,朱元璋派去滁州接小明王到应天来,但在渡江时悄悄将船底凿漏,小明王沉于江底。接着,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龙凤纪年,称1367年为吴元年。[120-121]
平江战役开始时,朱元璋筑墙围城,并造有三层的木塔楼,高过城墙,以弓弩、火铳向城内射击,还设襄阳炮日夜轰击。城内一片恐慌,张士诚几次突围都以失败告终。张士诚反复无常,贪图享受,对部下也十分放纵。平江被围困的最后一天,张士诚弟弟在
城头督战,仍不忘享乐,坐在银椅上饮酒,左右侍奉的人递桃子给他,结果桃子还没到口,恰好一炮打来,脑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劝降,都被张士诚拒
绝。张士诚死守平江,粮尽后,便以老鼠、枯草为食;箭尽了,便以屋瓦为弹。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则展
开巷战相抵抗。最后,被俘,解往应天。朱元璋问话,他不搭理;问他,他则破口谩骂。无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卫士以乱棍打死张士诚。当时张士诚47岁,东吴灭亡。[122-123]
歼灭方国珍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命为,讨伐割据浙东多年的。[124]
后命为征南将军,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投降。[125]
至正二十七(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为征虏大
清朝康熙皇帝评价朱元璋“治隆唐宋”。
将军、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126]
北伐中发布《》,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127]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128]
北伐大军按计而行。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坐镇指挥。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年号。[129]
大封诸将为公侯,部份追封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魏国公、郑国公、曹国公、宋国公、卫国公。而后又追封为越国公、战死的为济国公,为信国公、封郢国公。次年,明太祖于立,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为首,次、、、汤和、、胡大海、冯国用、、、、丁德兴、、、、、、、、、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俞通海、张德胜、、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130]
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1368年八月,明军进逼北京,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逃出大都,经逃奔。[131]
弃城而走,全部逃往。其余库库帖木尔、等手握重兵勇于内战的军阀,在明军攻来时,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98年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中国再次回归到汉族建立的王朝的统治之下。[29]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
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
复和发展了,史称。[132]
朱元璋的明孝陵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
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
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朱元璋遗诏[133]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葬。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谥曰“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庙号太祖。永乐元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谥“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十七年十一月朔,改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初,官僚机构基本上沿袭了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废除。1376年,朱元璋宣布废除行,设立、和,分别担负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134]
在中央机构改革的重点是废除丞相制。明初中书省负责处理天下政务,地位最高。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任相后最甚。[29]
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而且胡惟庸日益骄横[135]
,懈怠政事[136]
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以后不再设丞相。[9]
1393年,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当吏部尚书令蓝玉招出同党时,蓝玉大呼:“詹徽就是我的同党!”话音未落,武士们便把詹徽拿下,审判官们,不再审了。三天后,朱元璋将杀死,尔后,就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胡、蓝两案,前后共杀四万人。[137]
参见:、、大诰
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所以,他登基后在全国掀起了“反贪官”运动,矛头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
首先,他的对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
勿论。当他发现御史宇文桂身藏十余封拉关系拍马屁私托求进的信件后,立即派人对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从上到下贪污腐败现象极
其严重,他龙颜大怒,立即诏令天下:“奉天承运,为惜民命,犯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贷。”并称:从地方县、府到中央六部和中书省,只要是
贪污,不管涉及到谁,决不心慈手软,一查到底。[29]
其次,从自己身边“高干”开刀。明初的中书省下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由于大量留用元朝的旧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们有恃无恐贪赃枉法。朱元璋对这些官员进行惩处。[29]
朱元璋在位处理的贪污案  时间主要案件洪武十五年户部官员与地方官府勾结,采取预先空白报表盖印后私自填充虚假支出数额营私肥己贪污财物。朱元璋发现后,立即将各地衙门管印的长官全部处死;副长官打百棍边疆充军。[139]
洪武十六年刑部尚书开济接受一死囚家贿银万两,用另一死囚做替死鬼。还勒索其他罪囚家人钱物,并导致一家二十口人全部自杀。[140]
洪武十八年又查出户部侍郎[141]
和各司郎中、员外郎与各地到中央缴纳课税的官员结成贪污团伙,采取多收少纳、捏报侵欺手段贪污国库物资折合粮食达两千四百万石的犯罪事实。朱元璋将这些贪官统统处死,各省、府、县牵连人员无一幸免。[142]
洪武十八年工部许多官员借营建宫廷之机,采取虚报工匠工役人数天数多领工银,发放时克扣工匠银两私吞。朱元璋在一次突击检查中就查处侍郎、贪污受贿案,并且带出中央专门派去监督工部的工科给事中。[143]
洪武十八年兵部侍郎把征兵之机当作生财之道,接受逃避服兵役的世袭军户所送贿银达23万两。朱元璋把他也送上断头台。[29]
洪武十九年刑部郎中、员外郎受贿虚报死亡并私放两死囚。这些贪官都被朱元璋斩首。[144]
洪武十九年礼部侍郎章祥,伙同员外郎,私自侵吞皇帝赏赐公主婚礼的银两,被朱元璋拿了个正着。朱元璋为了监督各级官吏行为,专设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职位。洪武十九年都察院御史奉命去淮安处理一宗案件。到达后他故意拖着案子不审,吃了原告吃被告,勒索两家许多钱物,还诱奸良家民女。后被朱元璋处死。朱元璋又查出六科有61个给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贪污受贿行为,一一做了处理。[29]
洪武二十五年户部尚书伙同老婆内外受贿十几万银两东窗事发,结果夫妻二人被斩。[29]
第三,朱元璋利用“”的残酷刑法处置贪官,采取挑筋、断指、断手、削膝盖等酷刑。[145-147]
“剥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贪官拉到每个府、州、县都设有的“”剥皮,然后在皮囊内填充稻草和石灰,将其放在处死贪官后任的公堂桌座旁边,以警示继任之官员不要重蹈覆辙,否则,这个“臭皮统”就是他的下场。这种举措震慑了一批官员,使他们行为大为收敛。[148]
第四,朱元璋对自己培养的干部决不姑息迁就。为了培养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专
明朝殿阁大学士
门成立了培养人才的,为没有入仕的年轻读书人提供升迁机会。他对这些新科进士和监生厚爱有加,还经常教育他们要尽忠至公,不为私利所动。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进士和监生下基层查勘水灾,结果有141人接受宴请,收受银钞和土特产品。朱元璋在斩杀他们时伤心的连连叹气。[29]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肃贪污的纲领——《》[149]
和《》。近两年时间编纂的《大诰》一书是他亲自审讯和判决的一些贪污案例成果的记录,书中还阐述他对贪官态度、办案方法和处置手段等内容。朱元璋下令全国广泛宣传这本书;他还叫人节选抄录贴在路边显眼处和凉亭内,让官员读后自律,让百姓学后对付贪官。[150]
第六:允许民间百姓。
明朝还有一项较为独特的制度,允许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明朝官吏在征收税粮以及摊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既可以向上级官吏举报,也可以直接扭送。对于封建
时代的百姓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传统惯例。赋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权力,是中国几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创举。[151]
上访,在明朝,受到了朝廷的保护,不仅如此,对于应当接访而没有接访处理的上级官员,亦要依法论处。[152-153]
此外,朱元璋在午门外特设“”,民间百姓若有冤情在地方讨不回公道,可上京击鼓直接告御状。[151]
作为开国之君的朱元璋,以残酷的法律贪官污吏。其决心之大、力度之强、措施之精确,收到了强烈震慑作用。朱元璋从登基到驾崩,他“杀尽贪官”运动贯穿始终未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未根除,晚年只能发出“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哀叹。[155-157]
朱元璋当政31年,先后发起6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15万人。[158]
朱元璋派出大量名为“”的特务人员,暗中监视。有一次,学士上朝,朱元璋问宋濂昨天在家喝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听后满意地说:“果未骗朕。”[159]
1382年,出于监控官员的需要,朱元璋将管辖皇帝的亲军都尉府改为锦衣卫,并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等权力,这是一个正式的军事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掌控。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监狱,俗称“诏狱”,诏狱里采取、、等种种酷刑。朱元璋还让锦衣卫在朝廷上执行,有很多大臣惨死杖下,工部尚书就是这样被活活打死的。[29]
但是到了晚年朱元璋逐步废除了及其特权,以及一些比较残酷的刑法。[160-162]
在地方上,在各府县的重要地方,朱元璋还设置了,负责把关盘查、缉捕盗贼、盘诘奸伪。1370年,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
惮给自己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
(1385)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
理国事四百多件。[164]
朱元璋的节俭,在历代皇帝中也堪称登峰造极。当了皇帝后,在应天修建宫室,只求坚固耐用,不求奇巧华丽,还让人在墙上画了许多历史故事,以提醒自己。朱元璋每天早饭,“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165]
。他所用的床,并无金龙在上,“与中人之家卧榻无异”。他命工人给他造车子造轿子时,按规定应该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铜代替。主管的官员报告说用不了很多黄
金,朱元璋却说,他不是吝惜这点黄金,而是提倡节俭,自己应作为典范。朱元璋还在宫中命人开了一片荒来种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
出一块被单给大臣们传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丝绸拼接缝成的百纳单。朱元璋说:“此制衣服所遗,用缉为被,犹胜遗弃也。[166]
朱元璋时期任用的官员
(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
(凤阳府定远县人,今属定远县)
、、、、、、
、、、、、、、、、
、、、、、、、、、、、
、、、、、、、、、、、、
:1368年—1398年,共使用31年。
在军事上,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将其分为
明代武士塑像
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率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32]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后针对的八次军事行动。
明太祖北伐次数时间1367年—1369年明太祖第一次北伐
1387年—1388年
1396年[169]
朱元璋登基之初曾派使臣下国书到日本,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希望他们来,二是责令他们解决扰明倭寇问题。结果,国书送达后,日本不仅没来朝贡,反而砍了使者的脑袋。面对日本的羞辱,朱元璋恼羞成怒,扬言出兵,要征服日本。但最终并未真正出兵,在留给接班人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规定日本为“”。[170-172]
明朝建立伊始,朱元璋实行了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老百姓财力困乏,像刚会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如同新栽的树,不可动摇它的根,重要的是”。[173]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
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
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29]
除了民屯外,明初还有和。军屯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明军士屯守比例是:边地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田;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田。军粮基本上自给自足。商屯是指商人在边境雇人屯田,就地交粮,省去了贩运费用,获利更丰。商屯的实行,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开发了边疆。[29]
朱元璋十分重视兴修水利和赈济灾荒。在即位之初就下令,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
须及时奏报,否则加以处罚。到1395年,全国共开塘堰大约40987处,疏通河流大约4162道,成绩卓然。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
苦,在他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在朱元璋积极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
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
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9]
鲍国安版朱元璋
大明建国之初,由于连年战乱,加上疫病流行、黄河、淮河、运河连连泛滥,中原、江南人口锐减,而山西却未经大战,人口稠密。河南、河北、山东
三省人口相加,还不及山西人口的一半。洪武八年,洪水暴发,淹了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安徽数省,洪水冲垮海堤,海水倒灌,把明朝廷的主要税收--盐场
也一并冲毁。中原大地赤野千里,人迹罕见。正所谓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为此,朱元障下决心从山西大规模移民整修河堤、恢复盐场、发展生产。增加中原和
江南人口。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迁移行动,涉及人数达百万之众。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旷古绝今。自古就有民谚:“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大槐树”。洪武移民不仅合理地分布了人口生存空间,而且移民与当地土著在文化上、心理上、习俗上经过长期的交融交换,地域文明必然会相互照应,培育出新的文明种子,为大明帝国成为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为汉民族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29]
朱元璋在创立明王朝的过程中认识到,元朝之所以灭亡,除了统治者本身的素质以外,整个社会失于教化也是一个原因。因此,后,他就采取措施,兴建学校,选拔学官,并坚持把“教育工作”作为衡量地方官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174]
称为“八股文”。[29]
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山东日照县知县任职考
朱元璋墨迹
满,入京觐见皇帝,州里给他下的评语是“无课农兴学之绩而长于督运”。针对这个鉴定,朱元璋的批示是:农桑乃衣食之本,学校是风化之源,这个县令放着分内的事不做却长于督运,这是他的职责吗?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29]
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沉
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不隐而训……”李思迪
和马懿,出身草野,能与皇帝议论国事,皇帝这么虚心请教,他们竟连一句话都不愿说,对皇帝尚且如此,还能指望他们尽心尽力教学生吗?[29]
对待“高级教师”(国子学官),朱元璋的标准更高了,除了关注国计民生,还要具备参政议政的素质。呵呵,可以想见,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师,尤其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国子学官们,日子真是如履薄冰![29]
朱元璋曾禁止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限制回族内部通婚,明代回族没有优待身份。但朱元璋“”以及明皇室关于修建清真寺和保护清真寺宗教职业人员的谕旨,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回族的宗教生活。[176]
朱元璋保持着朴素的农民道德,对天下老年人施以特别的尊重。他颁布《存恤高年诏》,规定“所在
有司精审耆民……年八十、九十,邻里称善者,备其年甲、行实,具状来闻。贫无产业,八十以上,月给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岁加赐帛一匹、絮十
斤;其田业仅足自赡者,所给酒、肉、絮、帛如之。”[164]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怕有关部门执行不力,就又叮嘱礼部尚书,要以皇帝的名义再次重申一下这项政策。
为了让居家养老者有人服侍,洪武六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令一子侍养,免其差役。”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让70岁以上的老人安度晚年,国家允许老人的一个儿子免于服役。[177]
对于那些孝敬老人的人,朝廷不但给予精神表扬,还给予物质奖励,赏赐衣物,发放奖金。而且,这些孝子孝女年老时可以
享受特殊待遇,当他们年届60岁就可以享受普通老人80岁时才能享受的福利待遇。如果孝亲模范不幸成为孤老,那么他们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在养济院的同等待
遇,当地养济院会每月按标准把钱粮送到他们家中;去世后,政府还会发放三两银子作为丧葬费。[177]
在朝廷的要求和带动下,各地形成了尊老养老的风气,赡养老人的要求也渗透到各地家法族规之中。被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的《》
是中国传统家法族规的代表作,其中规定,每逢朔望,家长率领众人参谒祠堂后要派人击鼓,同时族中子弟大声说:“听!听!听!凡为子者,必孝其亲。”以示对
全族的训诫。族规规定:“男女年六十者,礼宜益膳。旧管尽心奉养,务在合宜。违者罚之。”“诸妇主馈,十日一轮,年至六十者免之。”所谓“旧管”是家族中
负责婚丧嫁娶以及饮食的人员。也就是说,60岁以上的族人,应得到尽心侍养,餐饮方面应更加精良,还应免除老年妇女的厨房工作。[177]
为了贬抑商人,朱元璋他特意规定,农民可以穿绸、纱、绢、布四种衣料。而商人却只能穿绢、布两种料子的衣服。商人考学、当官,都会受到种种刁难和限制。[164]
朱元璋 大军帖
神明天纵默契书法
明陶宗仪《》谓朱元璋神明天纵,默契书法。朱元璋书法行笔自然流畅,仪态生动。风神独具特色,如《广艺舟双辑行草第二十五》所评:“明太祖书雄强无敌”。惟笔画稍欠法度,然雅拙中不乏挺拔。[179]
朱元璋尽管出身寒微,没有受过孔孟的诗书礼乐的教育,但他并非仅仅是一个草莽英雄,在戎马生涯中也写过诗词,并有《御制文集》传世,集中就有朱元璋的一百多首诗词。其韵律意境自然不及李白苏轼,但豪情壮志却也有相当的艺术震撼力。[180]
《》[181-182]
《示不惹庵僧》[183-184]
《咏菊》[184-185]
《咏雪竹》[184]
《野卧》[180]
《钟山赓吴沉韵》[188-189]
《宝光废塔》[189-190]
《钟山》[189]
《赓僧韵》[189]
《东风》[189]
《新雨水》[189]
《雨坠应落花赓徐瑛韵》[189]
《又赓吴哲韵》[189]
《又赓宋璲韵》[189]
《雪诗赓曹文寿韵》[189]
《又赓张翼韵》[189]
《游钟山》[189]
《思老试壮》[189]
《神凤操》[189]
《庐山》[189]
《大祀》[189]
《钟山云》[189]
《谕临蒸县官》[189]
《闻人岭南郊行》[189]
《咏南越》[189]
《竹榦青乐钓》[189]
《牧羊儿土鼓》[189]
《横秋风吹笛》[189]
《沧浪翁泛海》[189]
《题神乐道士》[189]
《云衲野人》[189]
《钟子炼丹》[189]
《入如来禅》[189]
《思亲歌》[189]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绩是驱逐胡虏,除暴乱,拯救汉民族,平定天下,成功复国,废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种族等级及压迫政策,恢复了中华,带领华夏复兴。[30]
他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的钟离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将所走的这条道路,不仅仅是为私人和某个阶级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30]
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善于驾驭战争,掌握主动权。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严格治军,完善军制,练兵育将,强调将领要识、谋、仁、勇兼备。主张寓兵于农,且耕且战,保持一支强大的武装力量。[30]
“赞曰: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抱济世安民之志,乘时应运,豪杰景从,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惩元政废弛,治尚
严峻。而能礼致耆儒,考礼定乐,昭揭经义,尊崇正学,加恩胜国,澄清吏治,修人纪,崇凤都,正后宫名义,内治肃清,禁宦竖不得干政,五府六部官职相维,置
卫屯田,兵食俱足。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太祖实身兼之。至于雅尚志节,听蔡子英北归。晚岁忧民益切,尝以一岁开支河暨塘堰数万以利农桑、备旱潦。用此子孙
承业二百余年,士重名义,闾阎充实。至今苗裔蒙泽,尚如东楼、白马,世承先祀,有以哉。”[219]
曾说: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盗贼兼而且也。
说:“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220]
立碑“”赞誉朱元璋。还说道:“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纬武经文,统一方夏,凡其制度,准今酌古,咸极周详,非独后代莫能越其范围,即汉唐宋诸君诚有所未及也。”[221]
;“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222]
评价朱元璋:“自古能君无出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224]
评价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另外,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也没有停止步伐,他在位三十多年,成功地建立一个强大统一的明帝国。[225]
祖父:熙祖裕皇帝
父亲:仁祖淳皇帝(原名)
母亲:陈氏
哥哥:长兄南昌王(原名朱重五)、次兄盱眙王(朱重六)、三哥临淮王(朱重七)
姐姐:朱氏、朱佛女
皇后:,野史记名,也有称马腊梅。
孙氏,陈州人。兄,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谥号成穆
,寿州人,父。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
,她为(今朝鲜)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和周定王朱橚的。《》所载:“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胡,生楚昭王,谥号昭敬。
,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生鲁荒王
,生蜀献王、代简王、谷王、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崔,谥号庄靖安荣,未生子女
胡,生湘献王
赵贵妃,生沈简王
,生唐定王
刘惠妃,生郢靖王
,生齐恭王、潭王
葛丽妃,生伊厉王(木彝)
韩妃,她为(今朝鲜)进贡的女子。生辽王、
余妃,生庆靖王
杨妃,生宁献王
周妃,生岷庄王、韩宪王
张美人,生。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
任顺妃;生平不详
郜氏,生肃庄王
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
孝慈高皇后五子
周定王,初封吴王
湘献王,初谥戾
代简王,初封豫王
肃庄王,初封汉王
辽简王,初封卫王
未知二十三子
朱(木彝)
未封王未知皇女
成穆贵妃孙氏[226]
成穆贵妃孙氏
王贞亮,子
未知傅忠,子
未知 早薨
永嘉贞懿公主
未知 早薨
高丽妃韩氏
美人张玄妙
发配三千里
朱元璋在皇觉寺里受到其他僧人的欺负,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一天,他扫地,被伽蓝神座绊了一下,于是他就顺手打了几扫帚。还有一次,老和尚见大殿上的蜡烛让老鼠咬坏了,就当众训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蓝神连自己面前的东西都管不住,还怎么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骂。于是,朱元璋就在伽蓝神的背后写了“发配三千里”几个字。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于受压迫的性格。[227]
主题线索:(太祖)本姓朱,祝融后裔。朱是赤色,正是火的颜色。火神祝融,炎帝之子,有大勋于天下。圣灯(圣火)指引朱元璋来到光明之顶:,发现“十门九不锁,天门夜不关”---大明光天,庇佑他登上皇帝宝座,并护佑大明朝270年后回归六甲灵山。
明王朝建立时,百姓生活艰难。而功臣们,自然会尽情享乐一下,产生一些骄纵之气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从社会最底层上来的朱元璋深深知道民间的疾苦,也知道那些东西意味着什么。[228]
一天,他下旨宴请文武群臣,为皇后祝寿。臣子们非常高兴,以为又可以重温战争年代那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猜拳行
令,一醉方休的快乐时光呢!可是让他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宴会有些特别——第一道菜上的竟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是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
是葱花豆腐汤。朱元璋逐一大赞每道菜的好处:“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喜洋洋”;“小葱
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群臣听了,顿时恍然大悟。[228]
朱元璋又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228]
朱元璋还创造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教训和督导方式,就是安排专人于每天夜深人静的五更时分,在谯楼上奋力吹响嘹亮的号
角,随即大声唱道:“为君难,为臣又难,难也难。创业难,守成更难,难也难。保家难,保身又难,难也难!”天天如此,哪怕你再是猪脑子,再记不住事,也会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的。[228]
品蟹亭与胜棋楼
清朝所写的《明史·本纪一》、《明史·本纪二》、《明史·本纪三》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还有《明实录太祖卷》
朱元璋的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
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230]
“大明”国号的来源,后世有多种说法,多数认为与宗教有关,且是出自、父子的“大小”之称。“明王”的说法在当时多种宗教之中均有存在,因此真正源头在学界有所争议。等人认为,大明国号的源头是明教,此说后来被等作家采用。[231]
而等则认为此国号出自白莲教,而源头则是佛教。
《明史》里描述他的长相时说:“朱元璋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前八个字说的是外貌,后八个字说的是气质。也许朱元璋确实相貌不凡,他立刻给郭子兴留下了好印象,马上被收入军中,从此他的军旅生涯就开始了。[232-233]
朱元璋并没有因 “光”,“则”字杀人。
某些野史记载,朱元璋十分忌讳“光”、“秃”等字眼,就连“僧”也不喜欢,甚至连和“僧”读音差不多的“生”也同样
厌恶;他曾参加过红巾军,因此不喜欢别人说“贼”、“寇”,连和贼读音相近的“则”也厌恶。但经过现代学者考证,此类记载多为不实。朱元璋从未忌讳谈及自
己曾为和尚,在《大明》里,朱元璋本人也没有隐瞒自己出家和参加起义的旧事,倒是坦陈了这段在封建士大看来似乎很不堪的历史。[234]
野史称朱元璋忌讳“光”、“秃”、“僧”、“生”等字眼,缺乏一定的可信度。[29]
关于“文字狱”的记录,不见于《》《》等较正式的史书。经、等历史学家考证,大多为不实记载:[29]
比如(kuí),在野史中记载为朱元璋所杀。在《·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在贺表里,因为写到“光”字和“则”字,朱元璋认为是讽刺他当过和尚当过“贼”,于是杀了徐一夔。[234]
但是很据学者陈学霖考证,徐一夔在“被杀”的第二年,居然还给人写过墓志铭,事实是,他平平安安地活到八十多岁。[234]
据《杭府志.职官表》和《杭州府志.古今守令表》,徐一夔直至建文二年仍然在世;徐一夔所写的《故文林郎湖广房县知县齐公墓志铭》,其日期为建文元年。因此“朱元璋因文字而杀徐一夔”为误。[29]
野史记载僧来复(见心)的《》中有诗句触怒朱元璋,被斩。然而考证《补续高僧传》《继灯录》,可得知僧来复是因为胡惟庸谋反时,与胡惟庸互通消息而被杀,告发者为僧智聪[235]
上文提到的文字狱使文官人人自危,不得不设计标准措辞,实情是户部尚书等人所写的奏折过于冗长,字数一万多,朱元璋为防止再次发生,设立了文体规矩。[29]
朱元璋所设立的文体规范,有“二名不偏讳,嫌名不讳”“除凶恶字样以外,无其他应避忌讳”的规则,意思是说如果皇帝的名字为两个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个字无需避讳,也无需避讳皇帝名字的同音字。[29]
中国央视网《百家讲坛》栏目,主讲《》。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鲍国安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高强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罗乐林饰朱元璋(《》)
饰朱元璋(《》)
丘万成饰朱元璋(《》吴启华版)
饰朱元璋(《》
程乃根《》香港TVB版郑少秋主演电视剧
《》香港TVB版梁朝伟主演电视剧
《》香港无线电视剧
丹宁军《》之《洪武试臣》
《》台湾台视版马景涛主演电视剧
金舜哲《》韩国大河连续剧
《》民视电视剧
《》中国大陆苏有朋主演电视剧
《》中、韩合拍古装爱情剧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坊女子军乐队表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