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大学毕业在格力是国企还是私企工作,92年到私企工作,这6年算养老工龄吗

我一直交的社会养老金至今,92年到99年底中断了8年,请问我能否补交这几年的养老金_突袭网-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
我一直交的社会养老金至今,92年到99年底中断了8年,请问我能否补交这几年的养老金
来源:互联网 时间: 6:16:21
&&为了解决用户可能碰到关于"我一直交的社会养老金至今,92年到99年底中断了8年,请问我能否补交这几年的养老金"相关的问题,突袭网经过收集整理为用户提供相关的解决办法,请注意,解决办法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网同意其意见,如有任何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一直交的社会养老金至今,92年到99年底中断了8年,请问我能否补交这几年的养老金"相关的详细问题如下:92年底有6年10个月工龄,后8年在国营单位当聘用的承包厂长,法人不是我。当时单位说要给我交养老金,可一直没有交,后来我出来了自己交的社会养老金,到现在刚交满15年,还有22个月我就可以退休了,我想要补交那8年的工龄,可以吗,划算吗?补交这8年是按哪个...划算吗?补交这8年是按哪个标准计算的?烦请高手指教。当时单位说要给我交养老金,可一直没有交,后来我出来了自己交的社会养老金,到现在刚交满15年,我想要补交那8年的工龄,还有22个月我就可以退休了,可以吗92年底有6年10个月工龄,后8年在国营单位当聘用的承包厂长,法人不是我展开===突袭网收集的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
一,如果真的要补交8年的工龄,最好到当地的劳动部门了解下。各地的补交都不一样的。广东这边有些地区补交10年多的才4,你交满15年社保就不用再补交了,22个月,只需交医保。第二
答:第一,你交满15年社保就不用再补交了,22个月,只需交医保。 第二,如果真的要补交8年的工龄,最好到当地的劳动部门了解下。各地的补交都不一样的。广东这边有些地区补交10年多的才4、5万。答:不知道你是女性还是男性,哪个地区的 大的原则是养老保险交够十五年,到退休年龄了(男55,女50),就可以申请养老金,按你说的情况再交7年就可以了,但是交的越多,退休时享受的当然也越多!答:首先告诉你,我国是1994年才开始施行社保缴纳制度的,所以国家规定94年之前在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工作过的时间工龄都视为社保缴费年限,94年之后才能办理一次性补缴,但前题条件是94年建立了社保缴费帐户的才可以喔! 缴费方法是带上你的身份证,...答:交养老金参保所需资料:身份证复印件两张(验原件);近期一寸彩色免冠照片一张;城镇居民户口本原件;《档案委托管理卡》。缴纳养老保险的基数、比例及金额: (1)缴费基数:个人所在省份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2)缴纳比例:按照当年相关规定执行(3)缴费...答:补交有时间要求,一般可以补交3----5年的社保相关费用。 养老保险最低交纳年限为180个月即15年时间,可以多交,到时就可以多领龋同时,养老保险可以累计计算交纳年限,即断断续续交纳是允许的。医疗保险至少需要交纳25/30年,达到退休年龄就可以...答:你好\这个需要你向的单位管 交养老保险的管理员去咨询这个问 题\因为你在这个时间段\确实工作了\但还 的去找原单位\开这几年的工作证明 等情况才行。答:如果原单位还没倒闭,可以要求补缴在职期间社保。答:养老保险政策问答 个体从业人员如何缴费和养老金如何计发? 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和城镇自由职业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比例为全省上一年职工社会平均工资的18%。自由职业者和城镇个体工商户业主全部由本人缴纳,雇工由个体经济组织和本人...答:如果是她本人是正式职工(不是临时工)的话,1988年和1992年国家才分别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开展社会保险的。而且很多的省在1992年之前的养老保险是不需要个人缴费的。 1985年国家还没有社会保险呢。 这种情况应该不需要补缴的。答: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不一样,你要说明你是什么地方的,交哪一档的,才能算为您准备的相关内容:
你可能还关注
淘宝折扣专区我92年到95年工作三年没交社保算工龄吗 - 110网免费法律咨询
您的位置:
&& 查看咨询        今日活跃律师: &&&&&&&&&&
该问题已关闭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的回复获得奖章一枚
我92年到95年工作三年没交社保算工龄吗
上海&08-11 23:27&&悬赏 0&&发布者:ask201…… & 回答:(2)
我92年到95年工作三年没交社保算工龄吗
您也有法律问题? 您可以 发布咨询,我们的律师随时在线为您服务
[上海-徐汇区]
337885积分
回复时间:
有证据的话,算的。
[上海-普陀区]
回复时间:
这个工龄如果是算公司年假的话,拿出这三年对应的合同就好。
如果是算15年社保算不算,那个请与12333具体确认一下。
问题答案可能在这里 →
无锡推荐律师
最佳律师解答
(徐荣康)()&
(郎海华)()&
(颜培卿)()&
(孙志军)()&
(陈铠楷)()&
(刘德斌)()&
最新回复律师
上海 长宁区
人气:37172
北京 海淀区
人气:2082161
人气:164283
人气:512797
人气:185387
新疆 乌鲁木齐
人气:5148868-88年国企工作,单位破产后92年到另一国企,09年退休。社保局为何只算92年以后的工龄?有何法律依据?_百度宝宝知道您阅读本文耗时:国企欢乐多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不破不立:国企“铁饭碗”是如何动摇的","author":"li-xu-ran-94","content":"1.从1992年起,中共中央和政府决定对国有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革,如果说前面的改革只是做准备活动的话,这一步的改革就真的是伤筋动骨了。第一个动刀的地方选在了国企最被人诟病的三个部位,这几块部位,被俗称为“三铁”。“三铁”不是游泳、长跑、自行车的铁人三项,而是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也就是工资制度、人事制度和干部制度。从1992年起,全国开始砸“三铁”。换句话说,就是工资不再是国家包了,工作不再是国家包了,最后连领导都不由国家包了。许多国企立马感觉自己从共和国的长子基本上变成了弃婴。考虑到砸三铁在实际执行中的困难,有些地方还提出用三铁砸三铁,即用铁心肠、铁面孔、铁手腕砸破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砸三铁的口号提的很响,但真正落实起来很难。因为——砸不动。三铁中,相对好砸的是铁工资和铁交椅。国企工资完全由国家规定,由于之前所说的滞后问题,已经多年没有动了,虽然很铁,但也很低。我们现在经常调侃“查水表”,事实上当年的查水表工人,据资料显示还处于国企职工收入的中间位,要知道,那个时候规定的国家主席年工资最高也才530元。大家早就恨不得自己动手砸了。而在改革领导干部制度中,许多工厂灵活采取了竞聘制、民主选举制,据报道,这让许多基层员工,比如开车的、烧锅炉的、食堂做饭的,都当上了领导。真正实现了“领导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所以得到了许多普通职工的热烈欢迎。那领导干部本人会不会不同意?应该也不会,他还想着借此机会换个更高的职位。所以,这两块也是最先松动的地方。最难砸的是铁饭碗。因为这才是真正动到了国企里每个人的的切身利益。撼国企难,撼国企里的人更难啊。 2.在开砸之前,让我们先来研究下,为什么当时国企的工作要叫“铁饭碗”,饭碗是如何铁的?在我看来,铁的特点就是:1.硬度高。硬就硬在这个饭碗是由国家给的,是国家赋予了国企工人“主人翁”的地位和权力,铁饭碗不仅仅与吃饭有关,还是与计划经济、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公有制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后台很硬啊。2.质量好。端着铁饭碗,就可以吃大锅饭,虽然永远吃不饱,但也肯定饿不死,只要你还能端起这个饭碗,就终身有饭吃。反正不管干和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总之,吃饭还是有保障的。3.很稳定。国企职工与企业不存在雇用关系,永远也不会有失业风险,企业不仅不能开除职工,而且在其退休后,还要允许子女顶替工作。也就是说这个职位被你们家承包了,可以世袭。许多国企职工从初中毕业就开始进入国企工作,在一个诸如烧炉子之类的普通岗位上默默工作了几十年,一生所见,无非就是黑的煤、红的火以及自己由黑变白的头发,到退休的时候,自己的小孩刚刚成年,就又顶岗进入这个企业,拿起他父亲刚放下的铲子,一干又是一辈子。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死人。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个饭碗不铁什么铁。3.铁饭碗开始动摇,其实从1986年就已经开始了,当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2年后,国家开始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到了年底,实施合同制的工人已经达到了805万人,时任劳动部部长的罗干在一次会议上总结道:“这说明长期以来的‘铁饭碗’开始动摇。”而实际却是,我们虽然实行了劳动合同制,规定了招工要向全社会公开,可以辞退职工。但也只是只是换了个形式而已,企业还是不能随意开除职工。这批实施了劳动合同制的国企职工后来被称为“劳动合同制工人”,成为了现代企业制度里的奇葩。你说他在体制内吧,他又签了合同,你说他在体制外吧,他的福利待遇又和体制内一样。且事实上,当时实施劳动合同制的比例很低,1988年的时候全国也仅有不到10%的国企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到了1992年,我们终于费尽心力终于把国企的铁饭碗砸在了地上,但因为质量太好,只是滴溜溜地在地上转了几个圈,崩了几个口子,并没有碎。在砸的过程中,有些单位到了真正要裁减冗员的时候,拿起名单一看,不是厂长亲戚,就是干部职工子女,压根下不去手,只好不了了之。有些企业,一听说要裁员,职工直接拿着车间里的锤子、扳手就上领导办公室要说法去了,甚至有的企业老总居然被职工开车撞死(《人民日报》登载)。于是,还没到年底,轰轰烈烈的砸三铁就因为出现了一些群体性社会事件等种种原因,开始悄然停止。但从那时起,国企的饭碗虽然还在,却已然不是铁的了。下一次,让我们来继续国企改革之路。","updated":"T10:27:4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11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8:27:4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cf3597dfe1b231c2338bfaf7b2d21b5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113},"":{"title":"国企改革史上“最后的底牌”","author":"li-xu-ran-94","content":"一.
从七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的国企们集体开始了抽搐式的、没完没了的改革。折腾到了九十年代,我们发现,与七八十年代的改革相比,这时的国企改革终于有了相当明显的进步。
体现在,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好歹还拖了十来年才告终结,而九十年代初的改革只持续了五年就发现不行了。
尤其是到了 97、98年前后,根据公开的数据,即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有企业亏损,在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的5.8万户国有企业中,全部国有企业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3%,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增长30.4%。
许多当时的报道用“濒死”一词来描绘国企的惨淡面相。
在此前,我们曾经还搞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砸三铁”(见上一篇文章),但并没有彻底砸碎国企职工的“铁饭碗”。
到了这时候,大家发现,如果改革再没有效果,就只能集体端着铁饭碗去街上要饭了。二.
许多国企被逼得只能自谋出路。据说,当年风靡兰州的504雪糕,实际上就是响当当的核工业部的504厂生产的,因为困难到发不出工资,被迫做雪糕。
救国企于濒死,成为上个世纪末最为引人注目的话题。国企改革,对当时的政府来说,也是“最难啃的骨头”。
虽然我们已经有过一些改革的经验,但这个时候,历史经验往往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吸收历史经验。
这已经够悲剧了。
更悲剧的是,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吸取。好不容易找出的路走到头了之后,我们一时间真的是无路可走。改革虽然是共识,但怎么改不是。
当时很多人,包括一些西方国家都在观望,想看看中国改革的最后底牌。
而中国,同样也在观望。三.
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到了带头老大哥——苏联身上。
因为几乎就是同一时期,他们也一样面临着这些问题。
从1989年下半年到1990年上半年,苏联政府一直在研究和协商怎么制定改革方案,最后,他们决定采取一种激进的方案,即“500天计划”,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这是一种西医术语,大家不太好理解。我从我国浩瀚的中医理论、民间俗语里找出了一个含义大致相同的术语,用在此处非常贴切。
那就是——“活马当成死马医”。
这个治疗方案的核心就是要在500天内,将苏联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
但还没等到执行,苏联就解体了,而后的俄罗斯选择了继续执行这个方案。
按理说,继续执行没啥问题,还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值得表扬。
关键问题是,当时叶利钦任命的负责实施“休克疗法”的主治医生盖达尔同志只有36岁,放在中国,这年纪也就是个处级干部,却干了常委的活。
更关键的是,他其实是个不太懂经济的“赤脚医生”。
他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把脉,开出了一个“医死人不偿命”的方子:俄罗斯唯一能走的只有市场化这一条道路,而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水火不容,因此必须彻底实行私有化。四.
为此,他先后以上天和先祖的名义发誓,向叶利钦保证:以他的医德、医术,两年以后国家各个方面都会变好。
医的结果,就是真的把活马医成了死马。
不到500天时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已经高达2509%。
是的,你没看错,通过250盖达尔同志的努力,俄罗斯通货膨胀了25倍。
发誓?狗屁都不是。
随后,“休克疗法”彻底变成了一场私有化的狂欢。
乌拉尔机械制造厂是一家拥有3.4万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当时仅卖了372万美元。500家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却只卖了72亿美元,12.5万家国有企业平均售价只有1300美元。
也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在北京有一套房子,放到当时的俄罗斯,你就可以至少拥有500家俄罗斯国企。
注意,这里的拥有是购买,不是承包。
后世把这场私有化称为“世纪大拍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迅速、最疯狂的私有化。
无论把财产分给谁,哪怕是分给强盗,只要把财产从国家手里夺出来就好。——俄罗斯私有化之父丘拜斯。
私有化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到了1998年,俄罗斯20%的居民手中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总收入,而这其中又大部分集中在200~300个家族中。五.
俄罗斯的私有化结果,深深地刺痛了处在观望中的中国。
据我猜测,他们当时至少得出了两个结论:
1.盖达尔就是头猪,而叶利钦,就是个猪头。
2.再苦再累,也要坚持熬下去,中国一定不能搞私有化。 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
于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终于亮出了改革的底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底牌,现在几乎无人不知,但在那个年代,改革最后到底打那张牌,其实经过了非常痛苦的抉择与探索。
在此基础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亮出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底牌,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创举,同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国企制度,也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后来,在总结当年改革的成功经验时,邓小平说:我们只是采取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政策、步骤和方法。
邓公用词精辟,关键字只有六个:政策,步骤,方法。
但我估计,真实的情况是,当时只有亮出了底牌的政策是比较明确的,步骤可能是“走一步算一步”,至于方法更是不靠谱的“摸石头过河”。
所以说,成功就有一条好处,那就是——回首来时路的时候,不管是偏路、弯路甚至是回头路都是唯一的路,因为这唯一的路把我们送到了现在的成功处。
下一次让我们来一起追忆一下风雨飘摇的“下岗”年代。","updated":"T08:58:06.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15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58:06+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258acf653c6dd5ab2cd20f_r.pn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157},"":{"title":"国企大下岗——一个不堪回首的年代","author":"li-xu-ran-94","content":"1.1998年某月某日。一大早,重庆特钢公司总经理赵拓山穿过一排排灰扑扑的厂房,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他眉头紧锁,一路上有好几人跟他打招呼,他都没有注意。接手这个厂时间并不长,上级派他来除了搞经营,最重要就是要对厂里的职工进行下岗分流。厂子里现在还有18000人,哪些人分流,哪些人退休,分流后怎么办,这都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他思索着,正准备反手扣上门,一只关节粗大、满布皱纹的手突然从门外伸进来,挡住了门。这是厂里一个得了肝癌的老职工,为了治病,家里早已负债累累,要是以前,他的医药费厂子还可以负担,但现在厂子自身也已濒临破产,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去,更别说医药费了。之前,为了多报销点医药费,老职工已经来找过赵拓山好几次了,但这一次,赵拓山明显感觉他不对劲,他仔细嗅了下,闻到了空气中一股浓烈的汽油味。赵拓山心里泛起一丝寒意,惊愕中,还没来得及多问,老职工已经推开门跑过来,一把抱住了他大喊着:“我不活了,我也让你们活不了,要死大家一起死!”同时点燃了打火机。赵拓山最后只闻到一股令人作呕的焦味。2.老职工去世了。赵拓山治疗了三年终于康复,但满身的灼伤疤痕却再也消不掉了。等他回去一看,企业已经没了,18000名职工也基本全下岗了。这只是90年代末国企破产、职工下岗热潮中,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当时,同样的故事每天几乎都在各地上演着。事实上,国企的破产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有过。1985年,沈阳市政府就对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实行破产警告。一年后,2家起死回生,但有1家整顿无效,于日宣告破产,这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正式宣布破产倒闭的国营企业。这个企业的名字值得我们记忆一下。它的名字叫沈阳市防爆器械厂。终究还是没防住啊,它的破产一下子成了全国的爆炸性新闻。同一年,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企业破产法》。按照破产法,理论上,国企的破产和职工下岗应该提前十年上演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因为,许多国企虽早已到了破产边缘,但都是共和国的长子,同一个爹妈,同一个家,国家哪一个都不愿意放弃,即使已经口吐白沫,仍在极力延续每一家国企的生命,哪怕只是多一秒。从1993年到1997年,国企改革的重点是试点建立国有企业股份制。这段时间里,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我们在河里摸了很多轮石头。先后有几千家国企参与了试点,结果有好有坏。直到1995年前后,我们才终于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一条深刻的道理:要想把数以万计的国企每个都搞好是不可能的。为了得出这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我们经历了快20年的折腾。但还好,至少我们得出的是一个最契合当时实际的结论。3.接下来,就是抓大放小的阶段。所谓抓大,就是国家选择一些有市场竞争力的、处于支柱产业中的企业,予以扶持,使之迅速壮大。1996年,国家宣布未来几年将重点扶持宝钢、海尔等6家公司,力争使他们在2010年进入世界500强。这就是最早的“国家队”。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队”比我们的国足争气多了,后来基本都进入了500强。所谓放小,就是将那些经营业绩不好、非支柱产业中的地方中小型国企以关停并转为名,向民间出售,如果没有人要,就实施破产。如果说前面“砸三铁”算是砸饭碗的话,这一次是彻底把锅底都砸穿了。其结果就是,从1998年到2006年,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一半,而利润增长了20倍。数学好的可以算一下,这里面蕴含的深刻数学道理。我虽然数学不好,但也知道,这说明1998年的国企里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在混日子吃干饭的。与之同时开展的, 是从1998年到2000年国企改革脱困攻坚的3年战役。核心就在于甩掉包袱、轻装上路。当时执行的方针主要有八个字: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八字方针里,有6个字都是针对国企普通职工的。至于怎么做到下岗、分流、减员,各地企业基本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实施内退的,有买断工龄的,有搞停薪留职的,甚至有直接裁员的。于是,国企发展史上最为悲壮但也最为无奈的一幕出现了。4.裁员最多的轻纺工业,光1998年就下岗分流了66万职工。有一个统计,那几年前后算下来下岗分流人数达6000万人。这情况只有60年代因为大跃进导致全国工厂关停近半,2000多万新招职工被赶回农村可以相比了。不同的是,当时还可以退回农村,现在则无路可退。如果说,八十年代砸铁饭碗,是砸而未碎。那么现在,是真的碎了。伴随着饭碗碎裂的声音还有心碎的声音。借用一句诗来描写:这样的碎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人身份没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优越感没了,寄托了几代人的厂子,也这么没了。这中间的落差,比饭碗砸了更要严重。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老了,离开了生活大半辈子的厂子,立刻显得无所适从。《海上钢琴师》里,主角1900面对着岸上繁华的城市,最终选择掉头回到了他一直生活的船上,因为“城市太大了,无边无际,让他感到恐惧”。他的人生只有在钢琴有限的88个琴键上,才能获取无限的可能。许多国企的职工也是这样,在厂房里、车床上、锅炉旁,他们是受人尊敬的大师,是技艺精湛的技术员,但当面对整个社会的滚滚洪流,他们什么也不是。与海上钢琴师不同的是,他们没有选择,再也没有一艘船可供他们回头,摆在他们面前的除了一纸冰冷的下岗通知,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更加冰冷的现实。离开国企的温床后。他们浪荡江湖,有的操起尖刀成了技艺娴熟的杀猪匠,有的成了出卖力气的人力三轮车夫,有的混迹于录像厅、麻将馆,成了社会闲散人员,更多的成了城市路边卖包子馒头花卷或者炸年糕、油条的小摊小贩。只有在没有机器轰鸣、黑漆漆的夜里,或是烟雾缭绕的烧烤摊上,才会独自回味着那些年在车间里挥洒汗水的激情日子,那些年下班后在厂子门口的追逐打闹的场景,那些年和工友们一同在深夜翻墙出厂子压马路的故事。曾经的相濡以沫,终究相忘于江湖。后会再也遥遥无期。我之前提到的那个七十年代考入国企还要大宴宾客的叔叔,90年代买断工龄离开了国企,开过出租车、做过蛋糕、搞过小工地,至今一事无成。5.有一部电影《钢的琴》,反映了东北老钢厂的一群下岗工人一起造了一架钢琴的故事。准确地说,应该是造了一架钢的钢琴。据说,导演拍这部电影就是因为有一次去沈阳的钢材市场买建材,发现那里聚集了大量钢铁厂的下岗工人,他们身怀绝技,车、钳、铣、铆、电、焊一应俱全,却都在那里混日子。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度日如年。就像是周星驰电影《功夫》里,住在猪笼城寨里的一大堆什么五郎八卦棍、洪家铁线拳、十二路谭腿等等退隐江湖的人。每个人都有着精彩的过去,每个人却都选择遗忘过去。在关于国企历史的大多数书里,关于这一部分都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这也能理解,在宏观的历史大局观里,个体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聚拢起来,也顶不上一部历史书里的一个标点符号。但这几句话里的每一个字,都可能包含了一个国家,几千万个有血有肉的人,成千上万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也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结束。那时候,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歌,是刘欢老师的《从头再来》。据说这首歌创作初衷就是为了激励当年那些下岗工人的,歌里写道: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又走进风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在漫天风雨的下岗年代,配合刘欢老师激昂的嗓音,让人动容。然而,我个人觉得,下岗工人的生活可能更像是那首《青春舞曲》。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花儿谢了明天还是一样的开。…………而他们过去的生活却像小鸟一样不回来。————————多说的话——————————补充一段话,是原重庆特钢的总经理赵拓山说的:工人一个月1000块钱的工资,你把他赶掉,一个人降了1000块钱成本,在企业里根本体现不出来,但是你让他去了社会,就好困难……这件事没做好。说这话的时候,赵拓山站在已几乎成废墟的重庆特钢废气的厂房内,声音几度哽咽。上面关于特钢的内容,我都是根据央视一个关于国企的纪录片写的,部分直接引用,部分脑补。对,我比较喜欢脑补。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大规模裁员下岗,却并没有造成大的社会问题,许多人都选择了默默离开,悄然地在另一个角落里开启另一段生活。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某个小品演员在节目里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updated":"T08:09:1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06,"likeCount":545,"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9:1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bd0b1bc08c08ca7db12cce0b32e7bbf9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06,"likesCount":545},"":{"title":"国退民进——国企改革始料未及的“倒春寒”","author":"li-xu-ran-94","content":"从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到21世纪初,许多国企终于支撑不了已千疮百孔的躯体,倒在了改革的路上。在最艰难的三年脱困时期,更有许多国企被迫重组破产.好不容易熬过来的国企们以为迎接他们的会是另一个春天。但万万没想到,他们即将面临的却是一场始料未及的倒春寒。“国退民进”,一场国企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所谓的“国退民进”运动,根据国资委后来透露,就是一种对国有资产进行全权转让的过程,从1997年开始试验,1998年开始大规模推广,一直到2003年进入尾声,据统计,五年时间内,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1998年的23.8万家,减少到了2003年的15万家。许多国国企经历了前面那么多轮的改革,折腾的“人比黄花瘦”,好歹活了下来,却在这个口子上终于体力不支倒下了。千躲万躲,终究没有躲过这一刀啊。令人称奇的是,“国退民进”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却并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过什么战略,所依赖的还是各地各部门“摸着石头过河”,据统计,在国资产权转让的过程中,至少出现过十余种手法,令人眼花缭乱。典型的比如“自我吞噬法”——由企业管理层出资购买企业;“掩耳盗铃法”——管理层通过成立新公司收购国企股权;“全员所有法”——组织员工来买企业,人人持股……真正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海水过去,终于发现可能其实都在裸泳。有人把这段历史称为“最后的盛宴”,写到这里,我们必须非常谨慎,避免将其与俄罗斯的“私有化狂欢”来作对比,毕竟我们的国退民进,在范围、层次和权属上都有很大不同,我们的国退,退的主要是一些不重要的领域,进入的则主要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而俄罗斯则是毫无底线,且进入的还包括外国资本。这个区别,大概一个是家里乱糟糟的,你自己收拾收拾搞“断舍离”;另一个则是别人看你家里东西挺多的,怕你麻烦,顺手帮你拿点走吧。但这场运动,仍然招致了许多人的严厉批评。最出名的当然是因这场批评而出名的郎咸平教授。2004年8月,郎咸平接连就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发表了3篇报道,结论就是:“国企改革是一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国企改革让许多人的利益受损,尤其是当年那些因为改革而下岗的人们,以及同情这些下岗职工的知识分子们。本来就一肚子的不满,现在终于有个挑事儿的立了旗子帮着说话了,他们自然而然站到了郎咸平的一边,舆论导向很快向郎咸平汇集,一霎那,郎咸平似乎成了皇帝新衣里的那个小孩,三句话让国企改制衣不遮体、赤身裸体。说完这个,还嫌事儿不够大,郎教授顺便把原本躲在一边看热闹不说话的大陆经济学家们骂了个遍,说他们集体“失声”,是为膏粱谋。这就是开地图炮了。还真当大陆没有经济学家啊。2005年,已经82岁的经济学家刘国光第一个站出来,在网上发文批评了这些否定改革、顺便闹事的人。很快,时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的高尚全也坐不住了,发文驳斥,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千万不能因为批判新自由主义而否定改革,千万不要上当,否则会有灾难性的后果。”“上当”这个词儿用的可圈可点。随后是两个重磅级人物的参与。一个是吴敬琏,不认识的请自行百度。一开始吴敬琏对事不对人,将自己讨论的话题牢牢控制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到了2006年,吴教授终于憋不住了,在政协会议上高调点名炮轰了郎咸平。另一个叫“皇甫平”,不认识很正常。但要说到来头那简直不得了,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1991年的《解放日报》上,当年“皇甫平”接连发了4篇评论文章,为邓公的改革摇旗呐喊,第一篇的名字叫《做改革开放的“领头羊”》。事实上,皇甫平并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好几个人写评论时共用的笔名,据说其含义是“黄浦江辅佐邓小平”,其核心人物是后来曾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周瑞金。面对郎教授的地图炮,这个当年的元老级人物也坐不住了,再次请出“皇甫平”发了一篇评论,与当年的评论前后呼应,名字叫《改革不可动摇》,不点评批评郎咸平。直到最后,政府出面,中央肯定国企改革,为这场争论盖棺定论,相关的纷争才开始渐渐平息。但我们的郎教授,在这场由他亲自挑起的骂战中不仅收获了名声,同行其后的,还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在当代中国,名声这种东西的背后往往就是不可描述的东西。后面,郎教授的的身影还将在大陆无数次的出现。 但许多国企,已经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到了2005年末,这场国退民进的风潮终于过去,只留下满地狼藉一片哀嚎的国企。下一期,“剩者为王”,敬请期待。","updated":"T08:10:3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7,"likeCount":63,"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10:34+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0ee42b105d41c53e4e14c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7,"likesCount":63},"":{"title":"从“剩者为王”到“国企凶猛”","author":"li-xu-ran-94","content":"最近在看一本书,书的内容是讲科普的,但名字起得很好,叫:万物终有时这五个字很值得玩味,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宇宙是熵增的,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以推出,这个世界总是由有序向无序发展。所以,万事万物终有崩塌毁坏之时,小到蝼蚁生命,大到王朝气数,上至星辰万里,下至江海湖泊。甚至连宇宙本身,也有寂灭的一天。更何况是一家企业。虽然从古至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凡是经营企业的,无不希望能基业长青、卓越长存。我所在的央企,有过一次征求企业的愿景,最终排名第一的就是:百年基业。但事实上,一家企业的胜衰成败,无非就是机缘巧合,时运相继而已。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一本畅销书《基业长青》,里面总结了很多世界上长寿大公司的生存秘诀,很讽刺的是,在这本书里榜上有名的不少公司,在书出版后就相继破产倒闭了。1955年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今天只剩下了三分之一了,也就是有300多家破产倒闭或被别的企业所兼并。《财富》杂志还曾经对各种企业的平均寿命做过一次统计,结果如下:
不同类型企业的平均寿命《财富》全球“500强”40-50岁跨国公司
11-12岁中国集团公司7-8岁中国中小企业3-4岁 基本上生存超过半个世纪,就属于企业里面的“长寿者”了。国企也不能例外,从1979年开始,到二十世纪末,已相继经历了扩大经营管理权试点、实行利润留成制、企业经济责任制、利改税、砸三铁、抓大放小等等改革,每次改革都可能倒下一大批国企。虽然我们国家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用尽各种办法想要保住每一家国企,各种“输血”“吃药”“开刀”,但大部分国企仍避免不了倒在改革路上的命运。光1998年到2006年国企数量就减少了一半,6000多万国企职工下岗。特别是世纪末的国企破产重组,更是给了大部分国企“最后一刀。”受伤最严重的,是东北。没办法,当年的国企底子太好。所以,凡是现在继续活着的国企都算是“剩者为王”,也都对那段朝不保夕的日子记忆忧新。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里,这些活下来的国企见得多了,从国之骄子到国之蛀虫,从一家独大到破产重组,只要你活得够长,就都能经历到。基本上,从六七十年代起,能熬过这层层折腾的国企,已经是三朝元老级别的,比如后来的中金、中铁、中建,以及油气三巨头,通讯四大金刚,五大发电集团……他们将会迎来否极泰来扬眉吐气华丽逆袭的一天。就像在大雪里熬了一个冬天的麦苗迎来了春天。当然,我感觉更像是在枯草连天的荒漠上突然起了一片大火。1998年到2003年,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了22倍;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14.9万亿元增加到19.7万亿元,净资产从5.21万亿元增加到8.36万亿元,大多数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2002年,中国骨干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改制面达76%。经过改革,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走向世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等一批国有企业相继在海外上市。1998年到2003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3家增加到15家,其中内地的14家企业全部是国有企业。仅仅又过了四年,到了2007年,中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的就有26家,利润过百亿的有19家,2007年的财富全球500强,中国内地企业有22家,全部是国有控股企业。有人总结到:这是民营国企化,国企央企化,央企垄断化。而垄断的,不说话。你不说话,不代表别人不说话。从2000年开始,关于国企垄断的批评铺天盖地而来。比如日,《中国信息报》推出署名为“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的专题文章,文章将我国工业分为196个行业,主张国有企业应该从其中146个行业退出。这就是要了国企们的老命了。又比如,张文魁认为国企垄断的关键在于是不是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是不是市场资源配置,产权保护是否有力,以及是不是过分地“扶大压小”。比如吴晓波批评的国企“玻璃门现象”,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资格设置过高门槛。就连我们辛辛苦苦制定的《反垄断法》,也有一条被业界讥为“国企豁免”的条款:第七条
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这个条款在《反垄断法》的初稿(学者起草)中是没有的,是后来硬加进去的。虽然也装模作样地说了不得损害消费者利益,但实际上给了几乎所有“中字头”企业一道“免死金牌”。………………总结起来,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国企很凶猛。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赵忠祥老师用磁性的声音讲动物凶猛的故事:雨水充足,草长莺飞,又到了这些草原上的霸主们XXOO的季节了。借用在这里,就是:政通人和,经济平稳,又到了国企巨无霸们高歌猛进的季节了。而这段凶猛的历程,也是2000年以来争议极大的一个议题,那就是“国进民退”。这次有关“国进民退”还是“国进民退”的争论,与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盐铁会议”之争似乎很相似,当然,时代和制度已经不同了。千年等一辩。与千年以前一样,这次辩论仍然没有定论。如果下一次能写,我们就一起来仔细聊聊这段凶猛的历程以及在这之后的凶猛争论吧。","updated":"T06:29:0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2,"likeCount":7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4:29:07+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78bf926ecdccb8242eb54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2,"likesCount":77},"":{"title":"当代国企的“进”与“退”——(国企《历史季》完结篇及下期预告)","author":"li-xu-ran-94","content":"过去20多年里,中国市场上存在着三股力量:国营公司、民营公司、外资公司。在我看来,一部中国企业历史,基本上是这三种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博弈的过程,它们的利益切割以及所形成的产业、资本格局,最终构成了中国经济成长的所有表象。——吴晓波日,世界银行位于北京国贸的办公室成为关于中国改革争论的焦点所在。 在此前一天,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名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进行改革是世界银行给中国开出的最关键“药方”。该报告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中国需要进一步重组国有企业部门,破除竞争性行业的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这个报告为此前已经吵的很热的“国进民退”争论,妥妥地浇了一盆滚烫的热油。报告发布的当天,学者杜建国对该报告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提出这是美国要用私有化的毒药毁掉中国的经济,中国绝不能重复俄罗斯的老路。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则针锋相对:“完全不同意杜建国的说法与观点,现在‘国进民退’的现象很严重,打破国企垄断,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在政府内部,对于此份报告的建议也出现了泾渭分明的态度。在财政部发文至相关各部委会签时,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给予报告高度肯定。然而,国资委系统的相关人士则认为,如果贸然放开相关领域,降低准入门槛,反而会给中国经济带来风险。事实上,刚才提到的事件,只是近十多年来关于“国进”还是“国退”争议中的一个日常片段,从2000年起直到今天,这样的命题和争论从来就没有停过,在知乎相关的问题下,也是分成泾渭分明的两派,讨论起来都是各有各的道理,讲故事、列数字、找对比……莫衷一是。尤其是2009年以来,伴随着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爆发式增长和集体性崛起,对“国进民退”的质疑之声和“央企凶猛”批评指责之议也纷至沓来、不绝于耳。在有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眼里,仿佛10年前还九死一生的中国国有企业,如今的持续增长是做了什么错事似的。而在另外一些质疑者或批评者看来,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今天的良好发展局面,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现象,根本不值得为之称道。更有甚者,在一次全国性论坛上,每当发言嘉宾调侃了国企,台下就报以一片掌声与笑声。我曾经对这些争论做过一些总结分析,发现了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东西。在这方面,批评国进的声音相当集中,基本就是两条:一效率(不高),二公平(不够)。比如某著名经济学家说的:“国家发展经济需要五种资源:货币资源,实物资源(如矿产、能源),物流资源(如铁路、民航),信息资源和自然资源等。现在这五种资源都由国家垄断,这就造成社会利润不能平均化,并伴随贪腐、低效率严重,这种状况必须要改革。”支持国进的理由也有那么几条,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支柱。这两个字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国企体量巨大,在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里占绝对地位,不受市场资本控制;另一方面是国企承担的社会责任,当年南方冰冻灾害的时候,电力职工为了保障电力畅通,牺牲了不少人,又比如目前中国铁路的低价运营等等。结果自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对于这种争议性话题,我们国家一向的方针是:发展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所以不管外界吵得再怎么热闹,广大国企依然是在经济形势总体向上的氛围中一路高歌猛进。发展的结果就是,1998年国有企业的亏损面还有三分之二,全国国有企业一年的总利润只有213.7亿元。到现在,仅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100多家中央企业,每月的利润就达几百亿元甚至近千亿元。国资委成立以来的10年,是中央企业发展最快的10年。10年间,中央企业的营业收入从2002年的3.36万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22.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0.9%。中央企业实现的净利润,从2002年的1622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24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效益提升的同时,中国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与日俱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的69家中国内地企业,有54家是国有企业。这种大规模扩展,自然有人叫好,有学者还拿着《反杜林论》中“拿破仑回忆录”的一个例子,来说明国有企业通过兼并扩张,形成较大规模效应有利于国际竞争。以为拿破仑曾经说过,法国兵对付马木留克兵,3个打2个都打不过,但100个比拼就不好说了,旗鼓相当;300个对阵时,胜算就较大了;1000个时根本不在话下。言下之意,这就是组织运作(调配和配置)的力量。但对更多的民营企业来说,面对体量巨大的国企,只会感到害怕。在一个竞争领域,即使不考虑国企背后的政治成分,与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去竞争,也会让民营企业感到恐惧。虽然曾经国企为国家在“一穷二白”下建立一整套的工业体系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当年搞“三线建设”,一大批工程师的青春全留在了那些远离大城市的荒山野地里。虽然作为中国经济的老大哥,国企曾经默默为中国经济的各行各业做出很多贡献,更为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关键性作用。虽然直到今天,许多承担基础建设、大众服务之类的国企仍然奋战在艰苦一线。虽然每到国家逢难,汶川、玉树……总有国企冲锋在前,因为他们是国家的企业。但是——人们不感谢国企。越到现在,人们对他的误解和猜测也就越多。国资委的主任曾经略带委屈地说:国有企业几乎总在受批评,不赚钱以至亏损的时候,批评它经营不善,缺乏效率;赚了钱甚至赚很多,则批评它是“与民争利”,或者是国家在输送利益。如果它要做大,批评它是垄断;如果它做不大,则批评说国有企业没有竞争力。树大招风,风大招抽。谁让你大呢。起初,人们靠英雄拯救地球,但当英雄本身成为可怕的存在,而且无人能制时,英雄本身也就成了人们可怕的。这个在目前大热的漫威电影系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蝙蝠侠到超人再到美国队长,当英雄本身成为地球最大的威胁时,英雄又该何去何从?这样一个二律背反问题,并不是一个电影里的虚拟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所以,在2012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我们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问题在于,又有学者就提出了:这两个“毫不动摇”孰轻孰重,一旦前者动摇了后者,或者后者动摇了前者,又当如何处置?
没有回答。——————预告分割线————当我进入国企,在那里工作几年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国企既不是人们口中说的那样,也不是我当初想象的那样。可能真正能反映国企现实情况的,反而是《消失中的江城》书里,那位美国作家对现代中国的评价:在这儿,历史从未远离,而政治则无所不见。之前,我用接近5万字的篇幅粗略地将国企的历史梳理了一遍,其目的至少是让大家知道,我们要聊的这个东西,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在后面的篇章里,我还会多次提及我所了解的国企历史。当然,我也会在后面的篇章里,详细地讲讲国企里的人们,国企的管理,国企里的生活,以及大家喜闻乐见的办公室斗争、如何服务领导等等。截止到本文为止,我终于写完了非常难写、而且处处是坑的“国企历史”,为了写这部分内容我所查找的资料难以计数,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很大一部分都没法用上。既然说完了历史,按道理,接下来就应该继续讲讲国企的政治,对于这个在体制内几乎是天天讲、月月讲却谁也说不明白的东西,我将用一本书的篇幅一点点地位尽量把它掰扯清楚。但在那之前,我们先把视线往前面延几年,按照时间顺序,先讲讲我是怎么进入国企的。那一年我22岁,大四的第一学期,和我们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徘徊在找工作和考研的边缘,迷茫、憧憬但又充满希望。那么,从下一期开始,我们就正式开启我在国企里的故事吧。从下一期开始,本专栏也将正式更名为《国企欢乐多》,我和缺月梧桐共同维护管理的微信公众号“史里有毒”依然将同步更新,欢迎一并关注。/r/qzsCGk3EKRBWrQl59265 (二维码自动识别)","updated":"T08:09: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9,"likeCount":8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9:2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ff3cc9f55ec74bcf117c62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9,"likesCount":86},"":{"title":"试论进入央企的“正确姿势”","author":"li-xu-ran-94","content":"许多年以后,面对荒草丛生的大门和昏暗破败的厂房,栩先生总会想起,他第一次走进国企大门,见到五人合抱的烟囱、人声鼎沸的饭堂和穿着工作服鱼贯进入神秘车间的那个下午。——《百年孤企》这是我所想象的有一天,当我写一本关于国企回忆录的时候,开篇可能会抄袭的一段话。那个下午,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进入一家大国企,而那里的场景,与我想象的都不一样。在那之前,这家企业通过学校辅导员内部通知部分专业的学生可以投简历,是的,他们不仅没有社招,甚至还没有正式的校招。因为在那之前,他们已经好多年没有招过管理类的人了——这个原因,直到我进去之后才慢慢明白。所以,今天我们就专门来讲讲怎样进国企吧(请不要期待什么大干货,就当是闲聊看故事吧)。1.进入国企难吗?其实不难。因为你所不知道的很多企业其实都有国企背景,各省市都有国资委,凡是属这些国资委管理或国资委出资占主要股份的企业,广义上都可以叫国企。真正难的是进中央企业,即国务院国资委下属的一百多家企业,江湖俗称央企。更难的是进央企的总部,因为每家央企事实上都有大量下属的分、子公司,这些分、子公司每年招人都不遗余力,有些实在太坑,在毕业生那里上了“黑名单”,实在没法了就以总部名义来招人,招完再分到各地去。至于分到哪里,就是听天由命了。比我们高一级的学长,当年进入某搞建筑建设的央企,那家央企在全国校招了2000人,最后留在总部的只有3个人,大部分去了二级企业,个别时运不济的还得去钻山沟、挖地道,一辈子就跟“上山下乡”这四个字较上劲了。据说,分配的时候,有些农村好不容易考出来,又好不容易以为蹦进了央企的人,一听说要被分配到某鸟不拉屎的地方,而且这地方可能距自己那穷山恶水的老家就几里地,直接就哭出来了。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某方面的特质/运气/关系/天赋/长相(这不是开玩笑,当年有个学姐就是因为会跳舞进了某央企,最后进去的时候人事部门负责人对她说“今年就想招一个会跳舞的,要不搞活动都出不了人了”),总之不管什么原因,真的留在了一些大型央企的总部,只要没遇上什么大的变故,基本上都可以在几年之内留在大城市、找到合适的对象,完全的改变人生命运。这就像是经历了一次难度极大的跳高。那么好了,学习跳高哪家强……不,是这个高要怎么跳?2.《大学生体育实用手册》等专业书籍,提出了5种跳高的姿势,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跨越式,俯卧式,背越式,我在这里借用一下来讲讲进央企都有哪些姿势。跨越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一步步地跨。许多好的央企招录人,其难度就跟又参加了一次高考一样,先是过简历筛选关,要好学校、好教育背景、有些还非得要求是党员是学生干部,当年某央企在某省搞校招点名只要几所知名985高校学生参加,被该省其他高校学生围攻,动静闹得非常大。然后再过初试关,这些年很多央企在初试上向外企看齐,以为这样显得自己很专业,出的题经常是介于智商测试和脑经急转弯之间,我每次看到这样的题都觉得,这TM是准备招一个赵本山吗?
再然后,面试关,一般这关都是由人事部门和用人部门共同面试,我进央企后曾经组织过不少面试,里面花样百出、每次面试完回去都能有一堆谈资。最后一关,各家央企都有不同,有些喜欢装模作样搞搞政审或者背景调查,有些喜欢再搞个终面,还有一些更奇葩,过了一个多月没消息,你都重新找到工作了,突然有一天打电话告诉你被录取了。而与绝大多数企业招聘不一样的是,这里面的每一关都会认为设置很多“内部条件”,比如简历关可能对性别设限,面试关对长相设限,最后一关对户口设限等等,所以基本上这些关一步步跨下来,能进央企总部的太少了。毕竟跨嘛,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胯,还容易卡在竿上,不上不下。俯卧式,最大特点就是进入的起点更高,一度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的姿势。这就是央企进入的另一个渠道,走内部通道。比如内部推荐,你要是有亲戚在央企工作即使并不是任领导职务,基本上也可以在招录的时候向人事部门进行推荐,基本可以直接过简历筛选关,更有甚者,许多央企在过了简历筛选后,会在笔试面试时让你填一份个人资料表,里面有一个最奇葩的项目是问“有无亲属在本企业工作,任什么职务”(说法不同,但意思都都一样),其实也是变相的内部推荐。还有比如联合办学,有些央企和一些高校的部分专业长期合作联合办学,这些专业中的优秀学生在大三时就能进央企实习,毕业进入央企当然也事半功倍,其他类似于定向培养、国防生之类的都是这个意思,不过要强调的是,这种内部通道有些时候其实也很坑,我高中一个同学当年清华毕业后因为定向培养回老家进了一家大国企,然后被坑的整日以泪洗面,工作一年多后交了违约金辞职离开。背越式,看动作要领,最的特点就是要躺着过竿。对,姿态一定要优雅,过竿的点一定要更高。这种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是属于绝大多数央企里心照不宣的“关系户”,一般的关系户比如普通员工的子女亲属只能通过“俯卧式”过竿,其实还是得蹦一蹦,真正的关系户基本都是躺着进去的。我见的最牛的一个人,走流程式的面试时问ta读的什么大学答不知道,学的什么专业说不清楚,幸好记得ta老爹是谁。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干了没两年居然辞职了,因为这种在一般人看来高大上的单位和工作,在ta那里也不过就是一个选择而已,并没有什么特别。遇到这种人,我也只能是个大写的“服”。除上面三种外,可能还有几种不常见的姿势也能进入央企。比如空降式,这主要集中在领导层,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的国企央企都已经取消了行政编制,一般从国企到政府都只能老老实实通过国考,那是一条不能逾越的坎。但在一定程度以上,这道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比如个别厅级和大部分省部级以上,在这个层面,许多大国企和政府机关是可以自由流通的,身份编制说转就转、说变就变,毫无影响。所以,许多央企都存在着从政府机关空降下来一个领导的情况,或者一个国企领导突然调任到某地方任行政职务的情况,这大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了。还比如狗爬式,这个动作用在游泳里,名字虽然不好听、动作不好看,但却非常实用。这在许多国企都存在,你看有些人学校没什么好的、也没什么背景,但就是莫名其妙居然进来了,其要诀就在这个“爬”上,放低身段、用尽手段,找一切机会、钻一切空子,有一些还采取“迂回路线”,先进入比较好进的央企下属子公司,等进了这道门,再锲而不舍地一步步地进入总部。但不管怎样,存在就是合理,无论一个人是以什么样的姿势进入央企,等他真正进来了,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完全想象不到的天地。就像跳高一样,等你跳过去后,你怎么知道你落下来时迎接你的是垫子是沙发还是水泥地?下一次,我将讲讲我入职国企后,等待我去面对的经历。","updated":"T09:10:4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1,"likeCount":1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10:42+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3daaded25a0fc55c59dd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1,"likesCount":167},"":{"title":"脱离了“高级趣味”的国企入职培训","author":"li-xu-ran-94","content":"
↑这可能是你想象中的入职培训
↓这应该是现实中的国企入职培训1.入职后面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培训。实话来讲,现在大部分企业的入职培训都是大同小异,无外乎素质拓展、团队破冰、企业文化、制度学习……其实就是给你那么几天时间,让你确认下自己已经在这家企业入职的事实,顺便收收心、认认人。但在这方面,国企展示了其特别之处。那就是特别的土(参加本文开篇的图)。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创新的开发了一些新的培训项目,而是因循守旧地保留了一些传统项目。比如领导要讲讲废话,比如团委要搞搞座谈,还比如——军训。当年我大学军训结束后,曾经觉得自己这辈子都应该不会再经历军训了,所以当得知工作第一件事是军训的时候,感觉三观都震裂了。Are you kidding me?这都什么年代了,工作还需要军训,我们又不是应聘去当民兵。后来我才知道,不仅我所去的国企要军训,很多比较大的央企或者传统的国企,都保留着入职军训的项目,有的企业,这项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 所以,那些和我一样对军训抱着深深敌意的同学,如果毕业后想进国企或者央企,最好先私下打听下,你想去的单位是不是还有这么一个奇葩的“保留项目”。2.军训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每个人端着一把AK47或者沙漠之鹰玩真人CS,而是实打实地进了兵营,踏踏实实地训了十多天。但这时候的军训其实又是很尴尬的,因为大部分人经过大学四年(本科)或者七年(硕士)甚至十年(博士)的教育,已经见惯世面,很难再像刚进大学时那么青涩、乖巧了。尤其不同的是,大学时代许多人都想在军训时就脱颖而出,赢得教官、辅导员和同学的另眼相看,所以会有很多人在军训时特意、主动地去表现;而工作前的这一次军训,大家都已经知道你军训时再怎么表现,也不会影响到你入职后的工资,更不会影响到你几年后的晋升提拔,谁也没有兴趣去敷衍那些故作严厉的教官,所以再难像大学军训时那样几个班、几个排你追我赶相互竞争,对着教官毕恭毕敬,一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样子。这就决定了,这时候的军训基本上都是一场形式大于内容的“真人秀”活动。大家本着互相体谅、互不干扰、互不添麻烦的原则,认认真真地一起应付了事。3.关于当年的那一场军训,我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场面。其一,是关于唱军歌。过往,军训时唱军歌,翻来覆去无外乎《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之类的,最新的也就是那首《强军战歌》了。但那次军训,有许多人提议要唱一首比较动情的军歌。教官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在大家的提议下,教大家唱了一首《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教官们可能也没想到,这么一首三观非常正,细腻展现军人内心情感,烘托出军人“此身许国、再难许卿”家国情怀的军歌,能被唱得那么猥琐。每次开口唱第一句,一群饥渴的理工男就眉开眼笑、不怀好意地唱到:“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他们在意淫“有个姑娘不知道用了什么姿势,然后秀发就拂过了他们的钢枪”。直到有一天,唱着唱着,我听到了让我三观再次震裂的歌词:“当你的钢枪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我当时就深深觉得,这群受过国家高等教育、名校毕业,注定要成为我国某高精尖领域科研人才,以后说不定还会出几个院士、国家科技进步奖之类的理工男们。真尼玛是一群脱离了高级趣味的人啊。其二,是关于集体洗澡。这个原本非常正常、属于日常生活里的一件平凡小事,也因为军训的特殊条件、更因为男生居多的属性加成,注定成为我日后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忘了多说一句,我所在的国企属于科研型国企,当年进入集团的超过90%都是搞科研的,基本一水的男生。因为军训是在军营里,洗澡地方就是一个大澡堂子,每次晚上训完去集体洗澡,一群大老爷们儿脱得赤条条的,在相距不到半米的地方相对而浴,那画面简直了。尤其是,那时候已经流行了一个国外早已流行的词,“捡肥皂”。每次洗澡,大家都会心照不宣地高呼一声“捡肥皂去了”。然后,在集体的澡堂子里,一边洗、一边不怀好意地掉肥皂,一边还要温习刚刚唱过的“军歌”,对,就是那首:“当你的钢枪拂过我的钢枪,别怪我保持着冷峻脸庞……”冷不丁某个角落里还会传来一阵豪爽的声音:“哈哈哈,钢枪算什么,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 我现在回想起来,简直难以想象现在那些在企业科研岗位上已经做到项目负责人,参与各类国家级课题的“青年科研骨干人才”们当年就是这么一副模样。所以说,国企的这种看似传统、不洋气的培训也有一个好处,少了许多企业精心设计的套路,反而多了不少“坦然相对”的真诚。4.入职培训应该算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到正式成为“社会人”的最后一道分水岭了,这点在任何一家企业都相同。稍稍有点不同的是,国企里,入职培训还是看一个人家庭背景的一道“分水岭”。按照上一篇文章里的分类,能在大学毕业就进入国企(特别是央企)的大部分也就三类人,一是通过校招进入,二是通过内部推荐或定向培养,三是通过更上层的关系进入。在入职培训阶段,其实很容易就分辨出来,一进去你感觉就像是大学室友样,和你同吃同睡的,大部分就是出生于一般家庭、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培训时,经常几个人一群聚在一起聊天吃饭的,时不时冒出几句“X书记,X总”或者“你妈妈,你二舅,你大爷”之类的,基本也肯定是内部职工家属无疑。至于最后一种“走上层关系来的”,也很好判断。入职培训时没见着,等到正式入职后莫名其妙就出现在了单位里的应届生,基本妥妥地就属于这一种了。所以,一些有心人,从入职培训开始,就在寻找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了。是一起奋斗的好战友?还是消息灵通的“职工家属”?又或者是掌握更大资源,能力更大的“关系户”?而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你和你同学在学生时代究竟“谁考试厉害”“谁篮球打得好”“谁更招姑娘喜欢”“谁又看了多少课外书”之类的比较,都将开始渐渐模糊。越往后,比较东西也就越简单——“谁挣钱多”“谁职位高”。何其现实,何其真实!大学刚一年,参加同学会聊的更多的还是“谁谁结婚了”“谁谁和谁谁在一起了”“谁谁大学里喜欢谁”“谁又准备读博了”……五年后,你再参加同学会,会惊讶的发现,聊天的内容除了回忆大学糗事,就是“谁谁当领导了”“谁谁在哪儿又买房了”“谁谁辞职创业了”……当你这时候再倒回去看,会发现这样的结果既取决于你在学生时代的一些积累,更取决于正式入职后,这一路是怎么走过来的。而对当时的我而言,一只脚才刚刚踏上这条路。——————正是毕业季,希望大家珍惜最后的新生入职培训,下一期让我们继续。本文同步更新于我和缺月梧桐共同撰稿的微信公众号“史里有毒”,欢迎关注。","updated":"T08:04:1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31,"likeCount":142,"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04:1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2bdd079e48fce918ec52ac3b3d8bedef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31,"likesCount":142},"":{"title":"“走马观花”实习记(上)","author":"li-xu-ran-94","content":"01“根据国家规定,你们将会有3-6个月的试用期,按照我们的惯例,这段时间会安排你们到各个部门去轮岗实习,以全面了解咱们单位的文化、产品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会努力为大家做好服务,还有什么问题吗?”鸦雀无声。入职培训的最后一次会上,人事部门负责人絮絮叨叨地介绍了半天的单位实习惯例。但不管他怎么说,下面一大堆研发男就跟商量好了似的,一言不发,而我也是用了好长一段时间才适应,理工科学生的这种沉默。据他介绍,这项惯例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形成,这么多年沿袭下来,培养了无数的优秀人才,有不少专家或国家科技项目带头人的第一步都是从不起眼的实习开始的。“所以,”他最后总结道:“轮岗实习,这是咱们单位的一大特色,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这段宝贵的时间,到一线去努力锤炼作风,打磨自己。”说完,负责人露出了意味深长的谜之微笑。依然,雅雀无声。02但直到几辆大巴把我们拉到远离总部几十公里的郊区,一个没有任何门牌号、毫不起眼的生产厂房门口,懵逼的我们才明白什么叫“到一线去”,才理解人事负责人为什么露出了迷之微笑。刚刚在军营里待了半个月,关了十多天牢房的我们,眼见着马上又要进入另一片“牢房”,关键是,这次要待更长时间。下车时,已然知道命运的实习生们并没有咋咋呼呼,只是几个一群的小声吐槽着,我透过厚重的铁门往外看了看,保守估计方圆几里内可能都没什么人烟。这哪是实习,这TM明明是放逐好吗。我差一点忍不住就要吟两句诗了。这是单位所属的几个生产类子公司之一,专门负责生产一些零部件,因为远离市区和总部,平时也很少有人往这跑,部门负责人和几个工程师,看着新送来的实习生,都一副两眼放光的样子。后来才知道,那只是我的错觉,一上班就来这么荒凉的地方,我太渴望被人重视、被人关切了。而事实上,这个厂区每年都会迎来新的实习生,对他们而言,明明知道这群人几乎没有人会留在这里,所以,所谓的实习或者培养,更多时候就像是走了一道流程而已。第二天,我们被分到了几个生产线上,这是我第一次深入到一个国企车间内部,亲眼看到几百人的车间里,所有人穿着工作服,忙忙碌碌地做着手里的事情,我们跨进车间大门时,他们中也只有小部分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就继续专注于手里的事了。原料区,生产区,一检区,二检区,包装区……十多架小车装着各种材料和半成品,在产品线上有序流转着,很是热闹。产品线上一个工长带着我们四处转了转,熟悉流程,然后给我们布置了任务:“这几天你们就先自己看看,产片流程图,技术手册,管理章程,随便看,没什么具体事儿要你们做。”03 在产品线上无所事事了好多天,我们才隐隐感到,原来他们压根就不想我们真的参与到具体的生产流程中来,道理很简单,别人现在是完整的生产链条,人人分工有序,加上我们,估计得分一半人来手把手地教,还有一半人可能还得等着给我们擦屁股。我猜测,另外可能还有一个不为人知或心照不宣的原因。产品线上也有很多实习生,他们大部分都毕业于各类中专或大专,实习结束就直接成为产品线的工人。在那里待了几天,我惊讶地发现,这一类专科实习生和我们那些普遍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实习生”存在较大差距。体现在,我们真TMD弱爆了。同样是跟着学一些基本的机器操作,他们虽然不懂原理,但很快就掌握要领、成为熟练工,我们还在那儿扯半天机器设计原理,但真正操作起来简直错误百出。更尴尬的一次,我们其中一个学电路设计的研究生,平时说起电路设计头头是道,跟着搞电路焊接的师傅操作焊接的时候,不仅焊坏了电路板,还烫伤了手。简直是敏于言而讷于行。所以,我猜测他们不让我们具体接触产品生产,可能也是为了帮我们遮丑。不过,因为大部分工程师今后的工作其实都不接触具体的产品生产,至少不参与这个层次的具体生产,所以虽然有点丢脸,但大家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事实上,他们的价值也确实不在这里,而是在总部的实验室里,在课题组里,在百级净化间里,也只有在那里,我才真正见到他们如何大放异彩。后来的几天,我终于找到了事情做,那就是帮产品线整理各种文字材料,帮他们的领导写写周汇报稿。那几个专业搞科研的实习生也终于找到了事做,产线上有一台坏了挺长时间的小机器,负责人交给他们研究怎么修。我看他们又是对着外文的产品说明书,又是google搜索,甚至打电话给自己的导师学长,整天聚在一起热烈讨论,时不时还拿着螺丝刀之类的比划,一副要把那台机器大卸八块的样子。然而,直到我们离开,机器也没修好。离开前,我很不好意思地代表他们向负责人表示歉意,没帮上什么忙,也没干什么事儿,机器还没修好。“没关系的啦,那台机器本来就没什么用了。”负责人顿了顿,又补充了一句,“那是前几届实习生弄坏的。”负责人露出了谜之微笑。04在那个鸟不生蛋的地方待了二十多天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总部,继续进产线。这时候,我们已经没什么期待了,因为在我们的理解里,那片没有名字、身处郊区、神神秘秘的厂房,应该就是我们单位高精尖零件生产线的代表了,毫无特色、不过如此。(后来我才知道,厂房之所以建在那里,主要是为了节约成本,同时也方便那些住在郊区的产线工人上下班)。但当我们经过层层检查,穿上从头到脚只露出眼睛的净化服,鱼贯进入位于总部的一个车间里时,却实实在在的震惊了。过了好多年,我也觉得我简直难以描述那一刻的感受,因为都TM看不懂啊。完完全全就是国外大片里的“秘密实验室”啊。车间被分隔成不同净化级别的几块区域,到处都是价值百万乃至千万级的堪称“黑科技”的设备,每块区域都很安静,时不时走来走去的人,一半以上是拥有各种头衔的工程师,还有一半是从各配套生产公司挑选出来的顶尖工人,进行着我完全弄不明白的各种操作。而这帮在上一段实习中惨遭打击的实习生们进入这里,简直如鱼入大海,终于找回了人生的自信。我则沦为了彻底的看客,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帮他们才写了几篇新闻稿,发在了单位的内刊上。到这里,产品线上的实习基本就已告一段落,大部分后来要做研发的,从这里开始,就会由专门的导师带着,参与到具体的课题组中去。而其他人员则在短短几天的体验后,就彻底远离这片区域,即使后来正式入职了,没有工作上的必要,也很少被允许进入。我作为那年仅有的两名行政管理人员,在离开产品线后,还将在几个行政管理部门继续轮岗实习,其中最重要的一站,是人事部门。那也是我实习时,待得时间最长的部门,经历了更多充满“欢乐”的趣事。下一期,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在人事部门实习的那些事儿,本文同步更新于我与大神共同维护的公众号“史里有毒”,欢迎关注。/r/qzsCGk3EKRBWrQl59265 (二维码自动识别)","updated":"T09:41:25.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1,"likeCount":4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41:25+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ed42a29fef506a76268b87b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1,"likesCount":48},"":{"title":"“走马观花”实习记(下):人事部门,是如何干点人事儿的","author":"li-xu-ran-94","content":"1.实习最后一站,我来到离我最终落脚的“办公室”最近的部门,人事部门。这是一个最神奇的部门。任何一个单位内部,人事部门都是所有人又爱又恨的部门,大大小小的事儿,都得跟他打交道,招聘、升迁、处分、离职,都绕不开这个部门。甚至员工打小报告,最理想的也不是你的领导,而是人事部门的人。因为,他们可以“通天”。看起来不接触单位的核心业务,但一个单位里不管大老板有多懒、多不看重权力,都一定会至少将人事权抓在手里,否则,很可能没过多久,他就成一个光杆司令了。在我少不更事的年龄,我曾经一直以为一个县里县长最大,省里就是省长最大,一个县、一个省,什么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们都要管,当然最大了。然后听说县里是县委书记最大,省里是省委书记最大,就不明白县委书记、省委书记凭什么来管县长、省长。后来知道了,一方面是因为省长、县长再牛逼也得进党委班子,而党委班子里书记最大;另一方面,县长省长什么都管,但管不了干部,干部是由组织部管的,而组织部,是属于党委的。这其实就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里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党管干部。2.在企业里,人事工作一般分为6个模块: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员工关系。核心是把人力当成企业的一种资源,研究资源的配置和优化。在党的组织体系里,干部工作一般分为5块:机构编制、工资福利、招录调配、干部任免和考察考核,但因为其中许多工作都只是按照国家政策执行,人事部门可做的事情不多,所以核心的其实就两条:怎样选人和怎么用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的人事工作则完美地兼容了这两大体系,表面上也像私企/外企人力资源管理那样,划分为五大块,甚至也搞绩效考核,搞任职资格,有模有样;但真正去深究起来,你会发现骨子里其实还是政府机关里的那一套。不明白这一点,你就很难弄清楚国企里人事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也正是因为国企人事工作骨子里还是政府机关那一套,所以国企人事部门人员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熟悉人头。许多外企私企普通员工,可能直到你离职,人事部门的人也没记住你,更别说你家里都具体干什么的,结婚对象是谁,平时想法怎样。人力只是资源的一种,你工作时间以外的东西,不重要。而在我所工作的国企里,任何一个人事部门的人员,都对全公司的职工情况了如指掌,家里干啥的,媳妇儿是哪儿的人,进公司几年了,平时有没有参加什么活动等等,还得时刻准备被领导问起时能对答如流。这是因为,国企里人事的核心就是按照“德能勤绩廉”的标准选人、用人,你如果连这个人都不熟悉,怎么能提出好的用人建议。所以下次遇到人事部门的人找你聊天拉家常,别想多,他可能就是在搜集业务信息而已。PS:我知道有家很著名的互联网企业,也会下派人力资源部的人到一线去深入了解员工情况,被称作“政委体系”,甚至他们的人力资源部都叫组织部。还有一家国内著名的科技公司,有个部门叫“干部部”。这些企业模仿的是什么,不言而喻。3.虽然选人用人是国企人事部门的核心业务,但这种事情一向秘而不宣,过程也很无趣,因为对单位里每个人头都很熟,所以最后要选什么人,用到什么位置去,基本上即使还没开始讨论,人事干部心里也都能有个七七八八,最后往往就是把程序走得天衣无缝,过程毫无惊喜。在国企人事部门,真正有意思的事,其实是招人,因为充满未知,就像《阿甘正传》里的那句名言:招人就像是打开一盒巧克力,你完全不知道你下一个遇到的是个天才,还是一个奇葩,或者是一个天才的奇葩……每年毕业季,人事部门都会收到海量的简历,对大多数人事专员/hr来说审阅这海量的简历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痛苦的事情,所以有个很残酷的真相就是:许多人的简历其实根本就到不了用人部门的手里,因为HR按照要求筛选完简历就干一件事——扔,还有的HR做法可能不太一样——边筛边扔。所以,如果你的简历做的花里胡哨、罗里吧嗦,半天看不到有效信息,很可能就会被HR直接扔了,一个HR在招聘季一天可能要看好几百份简历,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狂躁的心情:假设你是送快递的,每天上千件快递,如果遇到快递单上地址写的乱七八糟看不清,你只会大骂,而不会赞美他的狂草很有张旭味道。但与他们不一样的是,我当年参与筛简历的时候,完全是抱着享受的心态在做这件事的,因为打开每一份简历都可能会有惊喜,就像我前面说的:你完全不知道下一个……比如有个女生,在简历里不仅附了生活照,还在特长那一栏里,只填了一个字:腿(这个段子现在网上到处都是,但我证明,这种事真的会发生)。还比如有个人的简历,写自己参与了学院十二五规划方案,参与了学校制定XX人才计划,参与了某国家级课题如何如何……光看文字描述,我们感觉他应该是来应聘当老总的。跟一个同事交流时,同事以他多年人事经验的口吻说:他不是真的做过,应该就是跑腿儿的时候看过。后来打电话到学校去求证,发现同事还是太高估了,这里面很多项目他们学校都没搞过,这哥们可能是在电视剧里看过。比如有个人的简历,学校那一栏填的是:北京大学。我一看不错嘛,继续往下看,学院那一栏填的是:应用文理学院。当时就感觉有点懵逼:我怎么不知道北大还有这么一个院系?上网一查,明白了,敢情“北京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还能拆开这样写啊。还有一次,看到有个人简历里写自己大学里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干部骨干培养学校,我以为又是上面的文理学院之类的东西,后来查询后才发现,还真有这么个高大上的学校,基本上就是为那些小学五道杠、根正苗红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准备的。所以说,不看简历,哪能知道这么多知识呢?4.这只是筛简历,真正到面试的时候欢乐更多。有些人自我介绍三分钟,用了两分半才讲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但是,你的家乡再人杰地灵,出过李白、爱因斯坦、邱少云,也和你没关系啊。有些人,开口闭口就是“我同学”、“我一朋友”——BUT,你同学就是董存瑞炸碉堡,王思聪睡宋小宝,也和你没关系啊。非得要说有关系,那还不如开宗明义就介绍“我爸是李刚”之类,直接而有效。所以,多数国企招人的时候,简历那一栏里要求填写“在本单位、本系统,是否有亲属?”其实,上面这些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最后会发现,招聘这事只要人岗匹配这条基线符合了,很多时候要不要就是一种感觉,有一些现场发挥很好的,最后就是没要。我印象很深的是,那年有一个学哲学的人,面试的时候把哲学称为“一切学科之祖”,说别的专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哲学专业种的是一根藤,既可以长豆结瓜,还可以编框子、编篮子。我当时心里想的是:你就继续编吧。没想到我们最后真的要了他。说明我还是太年轻,看问题只看到一点。但你看的那一点,不是领导看的那一点。比如我当年因为太瘦,面试时差点被拒。可悲的是,这不是我第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差点被拒。对于这种要求身材长相的单位,真的是无可奈何。多说一句,其实人事部门在招人的时候还是很认真的,很多时候不确定的还会专门去了解确认。我进来后才知道,招我的时候,他们曾专门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我,找到了我大学时候发表的诗。然后打电话到学校了解,问我是不是思想比较偏激,精神有没有什么问题。辅导员哭笑不得,说:写诗那是文学创作,他就算写他要去追赶太阳,也不过就是说他闲得慌而已。你们还是搞人事的,这都跑来问,有这精力怎么就不去搞点人事儿呢?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觉得我大学的辅导员真是威武雄壮,敢情他这是平时对学校人事部门多大仇多大怨啊。————离开人事部门后,我正式进入了办公室开始了新的工作,但后来,还是多次参与到人事的工作中来,并对国企的人事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和了解,同时也在面试、考察等环节中遇到了更多有意思的人和事,这些都将在我后续的连载中慢慢和大家聊起来。欢迎继续关注。","updated":"T08:18:20.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2,"likeCount":13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6:18:20+08:00","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url":"/p/","titleImage":"/c6df6bff118ec287f9293fda6d2a73c7_r.jpg","summary":"","href":"/api/posts/","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2,"likesCount":130},"":{"title":"国企办公室:怎么把“打杂”的工作干出花儿来","author":"li-xu-ran-94","content":"1国企的办公室,往高了说,是“军机处”,可以给领导提建议,出谋划策;往低了说,是“服务处”,既要为领导服务,为各部门服务,也要为普通员工服务;办公室的员工,往大了说,是个“管家”,别的部门不管的事儿都在这里,什么都可以管一管,许多单位办公厅/室的一把手往往还是决策层;往小了说,就是个“打杂”的,连取文件、发报纸,这种杂活也都得间杂着要干。这其间的差距,也就是你在办公室里可能经历的两个极端。干好了,你是领导的左膀右臂,是单位里公认的大管家,什么事儿都得要你去协调落实;干差了,你就是一个打杂的,跑腿儿的事儿全在你身上,好处一点没有,你做了什么工作,领导也看不见。上一次,我写了国企人事部门的工作,人事工作往往会相对独立一些,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而办公室工作往往没有定势,办文、办会、办事儿,只要领导需要,都得要干。所以,许多单位里不好安排工作的人,最后往往就放办公室去,因为不管怎样都肯定有适合他的一摊工作要干。比如一个关系户,女生,长相甜美,但对工作没什么兴趣,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最后放到办公室去,专门负责接待、会务,效果非常好,因为见过世面,光是点菜这一项技能就甩我们这种高档餐馆都没去过几次的人了,形象也好,带着出去也不寒碜。至于新人去办公室,领导往往还会殷切地鼓励一下:办公室工作比较杂,但是锻炼人。很多年后,我算是明白了,不是工作锻炼人,而是能从这种杂乱无章的工作中做出业绩来,能脱颖而出,这一点才叫锻炼人。2.至今仍记得,我第一天去办公室工作的样子,除了兴奋和忐忑,剩下的只有一脸大写的懵逼。部门里此起彼伏的电话,传真,打字的声音,一排排临时存放涉密材料和文件的保密柜,打印出的堆成山的文件,同事们不停进出办公室,开会、组织会议、给领导送件……对我一个来自小地方、还没毕业的的贫困大学生来说,这情景别说见了,想都想象不来。晚上下班(当时仍在实习)回学校,室友们仍刷贴吧的刷贴吧,开黑的开黑,扯谈的扯谈,我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着白天见到的场景,感到一阵恍惚,仿佛刚穿越了另一个世界。一连好几天,我都不能适应我已经真正开始工作的事实,不能适应一个国企居然有这么快的工作节奏,更不能适应那么多我此前从未见过、从未经历过的工作工具和内容。实习的时间里,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给单位的内刊,叫《我的实习从接电话开始》——其实一点都不矫情,因为我所在的办公室,承担着整个单位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功能,电话非常多,而一开始,我真的连电话都不知道怎么接。尤其是接到那些以前只在新闻联播里听到过的上级主管部门XXX部、XXX委,或者一些国外合作公司、单位用各种外语打来的电话时,只能是各种花式懵逼。3.再后来,我毕业了,正式开始了试用期,所接触的新事物就更多了,第一次参与给一把手起草讲话稿,第一次独立承担给兄弟单位发函,第一次组织一次会议,第一次给各部门负责人发邮件,第一次制定工作方案……每一个第一次,我都不知道犯了多少错误、闹了多少笑话。干了这么多年,我基本上一直都在办公室工作,即使偶尔因工作需要抽调到别的单位或者别的部门,最终也还是回到办公室。我也常给新来的员工培训办公室工作究竟该怎么干,除了“认真、细致,多请示汇报”之类很共性的东西,我大概还有两条比较独特的感悟:一.没事多搞搞总结做一次总结,就有一次收获。这是当时我领导特别爱说的一句话。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其实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做到怎样。尤其是,很多工作都是第一次接触,也没有谁来专门指导你,都需要自己去摸索去研究。所以,我在办公室几乎每承担一项专项工作,或者每过一段时间都会自己做个总结,看看哪些方面做好了,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哪些方面还有改进提升的空间,哪些方面可以技术性选择放弃……这既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工作诀窍,也能让自己更充分地认识自己到底适合什么,能做什么。比如,我前面提到的接电话,我除了每天观察那些年长的同事接电话怎么说,也记录下我曾遇到的难题,去分析不同的应对方式。一段时间后,我写下了那篇文章,其实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回溯与总结的过程。比如,很多毕业后到管理部门工作的人,都会参与一项工作:组织会议。这时候,经常就需要做方案,然后再按照方案去具体落实,等真正会开起来了,往往就会发现大的问题很少,但细节上的不足很多。我那时就发现,其实所谓的“会议方案”很多时候是给领导、给别人看的,什么目的任务、提醒要求之类的虚话太多,而关于会议本身的内容又往往很简略,很不实用。对于会议的具体组织人员,需要更清晰、更简明、更全面的东西来具体指导,所以我在工作初期参与了很多公司内部会议的组织协调后,就自己总结设计了针对不同会议的工作清单,叫做“会议要素表”,从多个维度,把包括会议室布置、人员安排到物品准备、文件发放等各种要素整合起来。等到再需要组织会议的时候,对着《要素表》一项项落实、一个点一点的打勾确认,基本可以保证不会落下什么,最重要的是,因为任务清晰,所以会议的筹备、协调都能井井有条,一点不慌。事实上,工作里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的,这有点像读书的时候刷题,不做总结的人,这次做对了这道题,下一次换个样子、改个数字,就做不来了。而那些学霸们,则一定是善于高效总结的人。二.带着目标做事这是柳传志管理日志里的一句话。当年看到的时候,就牢牢记住了。因为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那些和你一起工作的同事,如果一段时间后别人成长更快,表现更好,很有可能就是因为TA做事的目标更明确,更用心。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可能都只能接触边缘性、辅助性工作,也就是杂事,但每一个人对待杂事的不同态度,做杂事的时候不同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试用期后的工作表现,换句话说,你心里得有一个小算盘,明白做怎样的事情、怎样去做事情,才能让自己尽快摆脱菜鸟身份。比如,一个很简单的事:帮领导订一张机票。一般人可能就随便看一下机票情况,然后网络预订,然后告知领导航班号和时间就算完了。还有一种人,会想的多一点,看下航空公司、抵达时间、费用等,综合各种情况订一张票,并告知领导为什么要选择这趟航班。但真正用心的人,会设身处地去思考,除了订一张机票,可能还会顺便了解下:1. 需不需要订返程票,返程有哪些航班,领导一旦问起来,自己有没有建议。2. 要不要提前去值机,领导对座位有什么需求,能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达是国企还是私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