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没有不设别墅佛堂设计只有禅堂的纯禅宗寺院?并坚持每天坐香,禅堂长年坐香的,

禅堂开示用功的入门方法
查看: 967|
评论: 0|原作者: 虚云老和尚|来自:
摘要: 禅堂开示用功的入门方法虚云老和尚办道的先决条件一、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
禅堂开示用功的入门方法虚云老和尚的先决条件一、深信因果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谈到因果。我说两件故事来证明。一、琉璃王诛释种的故事。释迦佛前。迦毗罗阅城里有一个捕鱼村。村里有个大池。那时天旱水涸。池里的鱼类尽给村人取吃。最后剩下一尾最大的鱼。也被烹杀。祗有一个小孩从来没有吃鱼肉。仅那天敲了大鱼头三下来玩耍。后来释迦佛住世的时候。波斯匿王很相信佛法。娶释种女生下一个太子。叫做琉璃。琉璃幼时在释种住的迦毗罗阅城读书。一天因为戏坐佛的座位。被人骂他。把他抛下来。怀恨在心。及至他做国王。便率大兵攻打迦毗罗阅城。把城里居民尽数杀戮。当时佛头痛了三天。诸大弟子都请佛设法解救他们。佛说定业难转。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用钵摄藏释迦亲族五百人在空中。满以为把他们救出。那知放下来时。已尽变为血水。诸大弟子请问佛。佛便将过去村民吃鱼类那段公案说出。那时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前身。他率领的军队。就是当日池里的鱼类。现在被杀的罗阅城居民。就是当日吃鱼的人。佛本身就是当日的小孩。因为敲了鱼头三下。所以现在要遭头痛三天之报。定业难逃。所以释族五百人。虽被目犍连尊者救出。也难逃性命。后来琉璃王生堕地狱。冤冤相报。没有了期。因果实在可怕。二、百丈度野狐的故事。百丈老人有一天上堂。下座后。各人都已散去。独有一位老人没有跑。百丈问他做什么。他说。‘我不是人。实是野狐精。前生本是这里的堂头。因有个学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便因此堕落。做了五百世野狐精。没法脱身。请和尚慈悲开示。’百丈说。‘你来问我。’那老人便道。‘请问和尚。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百丈答道。‘不昧因果。’那老人言下大悟。即礼谢道。‘今承和尚代语。令我超脱狐身。我在后山岩下。祈和尚以亡僧礼送。’第二天百丈在后山石岩以杖拨出一头死狐。便用亡僧礼将他化葬。我们听了这两段故事。便确知因果可畏。虽成佛也难免头痛之报。报应丝毫不爽。定业实在难逃。我们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二、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三、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四、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参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冤哉枉也。 参禅方法 用功的法门虽多。诸佛祖师皆以参禅为无上妙门。楞严会上佛敕文殊菩萨拣选圆通。以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为最第一。我们要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 一、坐禅须知 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着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着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着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着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着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二、用功下手--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那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三、与疑情 古代祖师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达摩祖师的安心。六祖的惟论见性。只要直下承当便了。没有看的。到后来的祖师。见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 话头很多。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谁。为最普通。 什么叫话头。话就是说话。头就是说话之前。如念‘阿弥陀佛’是句话。未念之前。就是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 看话头先要发疑情。疑情是看话头的拐杖。何谓疑情。如问念佛的是谁。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还是念呢。如果用口念。睡着了还有口。为什么不会念。如果念。心又是个什么样子。却没处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谁’上发起轻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细愈好。随时随地。单单照顾定这个疑念。像流水般不断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动着他。疑念不在。再轻微提起。初用心时必定静中比动中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别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动中或静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念佛是谁’四字。最着重在个‘谁’字。其余三字不过言其大者而已。如穿衣吃饭的是谁。疴屎放尿的是谁。打无明的是谁。能知能觉的是谁。不论行住坐卧。‘谁’字一举。便有最容易发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谁字话头。实在是参禅妙法。但不是将‘谁’字或‘念佛是谁’四字作佛号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谁。叫做疑情。有等将‘念佛是谁’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弥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乱想。东寻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于欲升反坠。不可不知。 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叫做想。渐渐狂心收笼了。念头也有点把得住了。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处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实际说起来。初时那算得用功。仅仅是打妄想。到这时真疑现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时候。这时候是一个大关隘。很容易跑入歧路。(一)这时清清净净无限轻安。若稍失觉照。便陷入轻昏状态。若有个明眼人在旁。一眼便会看出他正在这个境界。一香板打下。马上满天云雾散。很多会因此悟道的。(二)这时清清净净。空空洞洞。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头。’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单单的的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动。灵灵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烟。一线绵延不断。用功到这地步。要具金刚眼睛。不再提。提就是头上安头。昔有僧问赵州老人道。‘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曰。‘放下来。’僧曰。‘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说这时节。此中风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说可能到。到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这地步的人。说也没用。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 四、照顾话头与反闻闻自性 或问。‘观音菩萨的反闻闻自性。怎见得是参禅。’我方说照顾话头。就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话头)反闻闻自性。也是教你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反闻闻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灭’就是自性。‘闻’和‘照’虽顺流时循声逐色。听不越于声。见不超于色。分别显然。但逆流时反观自性。不去循声逐色。则原是一精明。‘闻’和‘照’没有两样。我们要知道。所谓照顾话头。所谓反闻自性。绝对不是用眼睛来看。也不是用耳朵来听。若用眼睛来看。或耳朵来听。便是循声逐色。被物所转。叫做顺流。若单单的的一念在‘不生不灭’中。不去循声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顾话头。也叫做反闻自性。 五、生死心切与发长远心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我说个亲眼看见的故事。给你们听。前清庚子年间。八国联军入京。我那时跟光绪帝慈禧太后们一起走。中间有一段。徒步向陕西方面跑。每日跑几十里路。几天没有饭吃。路上有一个老百姓。进贡了一点番薯藤。给光绪帝。他吃了还问那人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你想皇帝平日好大的架子。多大的威风。那曾跑过几步路。那曾饿过半顿肚子。那曾吃过番薯藤。到那时架子也不摆了。威风也不逞了。路也跑得了。肚子也饿得了。菜根也吃得了。为什么他这样放得下。因为联军想要他的命。他一心想逃命呀。可是后来议好和。御驾回京。架子又摆起来了。威风又逞起来了。路又跑不得了。肚子饿不得了。稍不高兴的东西。也吃不下咽了。为甚他那时又放不下了。因为联军已不要他的命。他已没有逃命的心了。假使他时常将逃命时的心肠来办道。还有什么不了。可惜没个长远心。遇着顺境。故态复萌。 诸位同参呀。无常杀鬼。正时刻要我们的命。他永不肯同我们‘议和’的呀。快发个长远切心。来了生脱死吧。高峰妙祖说。‘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堕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决无二念。诚能如是施功。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若不彻去。高峰今日犯大妄语。永堕拔舌泥犁。’他老人家也一样大悲心切。恐怕我们发不起长远切心。故发这么重誓来向我们保证。 用功两种难易 用功人有两种难易。(一)初用心的难易。(二)老用心的难易。 一、初用心的难易 (一)初用心难--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习气放不下来。无明。贡高。嫉妒。障碍。贪嗔痴爱。懒做好吃。是非人我。涨满一大肚皮。那能与道相应。或有些是个公子哥儿出身。习气不忘。一些委屈也受不得。半点苦头也吃不得。那能用功办道。他没有想想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个什么人出家的或有些识得几个文字。便寻章摘句。将古人的言句作解会。还自以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着一场大病。便叫苦连天。或腊月三十到来。便手忙脚乱。生平知解。一点用不着。才悔之不及。 有点道心的人。又摸不着一个下手处。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终日烦烦恼恼。自怨业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愤愤然提拳鼓气。挺胸睁眼。像煞有介事。要与妄想决一死战。那知妄想却拚不了。倒弄得吐血发狂。或有怕落空。那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来。或有将心求悟。那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个大妄想。砂非饭本。求到驴年也决定不得悟。或有碰到一两枝静香的。便生欢喜。那仅是盲眼乌龟钻木孔。偶然碰着。不是实在功夫。欢喜魔早已附心了。或有静中觉得清清净净很好过。动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早做了动静两魔王的眷属。诸如此类。很多很多。初用功摸不到路头实在难。有觉无照。则散乱不能‘落堂。’有照无觉。又坐在死水里浸杀。 (二)初用心的易--放下来单提一念 用功虽说难。但摸到头路又很易。什么是初用心的易呢。没有什么巧。放下来便是。放下个什么。便是放下一切无明烦恼。怎样才可放下呢。我们也送过往生的。你试骂那死尸几句。他也不动气。打他几棒。他也不还手。平日好打无明的也不打了。平日好名好利的也不要了。平日诸多习染的也没有了。什么也不分别了。什么也放下了。诸位同参呀。我们这个躯壳子。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所以放不下。只因将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认定这个躯壳子是具死尸。不去宝贵它。根本不把它看作是我。还有什么放不下。只要放得下。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动静闲忙。通身内外只是一个疑念。平平和和不断的疑下去。不杂丝毫异念。一句话头。如倚天长剑。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不怕什么妄想。有什么打得你闲岔。那个去分动分静。那个去着有着空。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觉清净。早已不是清净。怕落空。已经堕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所谓运水搬柴。无非妙道。锄田种地。总是禅机。不是一天盘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办道的。 二、老用心的难易 (一)老用心的难--百尺竿头不能进步 什么是老用心的难呢。老用心用到真疑现前的时候。有觉有照。仍属生死。无觉无照。又落空亡。到这境地实在难。很多到此洒不脱。立在百尺竿头。没法进步的。有等因为到了这境地。定中发点慧。领略古人几则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为大彻大悟。吟诗作偈。瞬目扬眉。称善知识。殊不知已为魔眷。又有等错会了达摩老人的‘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意义。便以坐在枯木岩为极则。这种人以化城为宝所。认异地作家乡。婆子烧庵。就是骂此等死汉。 (三)老用心的易--绵密做去 什么是老用心的易呢。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寒山大士颂云。‘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首二句。就是说独露真常。不属一切。尽大地光皎皎地。无丝毫障碍。次四句。是说真如妙体。凡夫固不能识。三世诸佛也找不到我的处所。故曰无人识。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如这个境界。最后两句。怕人认指作月。故特别提醒我们。凡此言说。都不是禅呀。 结论 就是我方才说了一大堆。也是扯葛藤。打闲岔。凡有言说。都无实义。古德接人。非棒则喝。那有这样罗索。不过今非昔比。不得不强作标月之指。诸位同参呀。究竟指是谁。月是谁?--参。 (摘自《慧炬》第313期)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禅堂规矩与禅修
我的图书馆
禅堂规矩与禅修
禅堂规矩与禅修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发布日期:  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    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序。东序有堂头大和尚等列职;西序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    禅堂每日以钟板作为禅者行坐参修的主要生活引导,因此,禅堂的钟板就是大众的号令。《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于布萨、诵经、集合众僧、饭食等,皆可敲鸣钳椎”,所谓“龙天耳目”,必须相当尊重。钟板的配合有时是临济宗的“一钟一板一木鱼”,有时是“二板一钟一木鱼”,或者“三板一钟一木鱼”,都代表了一些特殊的意义。总之,禅者的生活,不用语意,每天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    禅堂司钟板法则:    钟板者,乃引领大众梵唱、行坐参修之法器,行者一天的作息,全凭钟板号令行事,凡司钟板者应谨慎尽职,如法敲打。临济钟板,一天作为“四止四开”。从一板一钟至三板一钟止静,及扬板开静,不得错乱。当值司钟板,应听由维那招呼行事,不得擅自敲打。    司钟板的当值,起香前应打三阵叫香,集众入堂,叫香应由慢至快,由大声至小声,每阵二十四下。当值司钟板的轻重,应板打八分,钟敲六分,速度不得参差不齐。当值司钟板,逢行香时,如有和尚或班首师父在场,送位应如法。凡司钟板,声响不得软弱无力、无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锐刺耳,打人闲岔。司钟板如法,能作为行者的助道因缘,令其摄心正念,精进办道,集诸胜因良缘,反之,则动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禅堂法器名称    钟板:钟板悬挂于香桌上方,钟上板下,规格随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禅门五家钟板,各有特色,横式代表“横遍十方”,直式代表“竖穷三际”,圆式代表“圆满报身”。钟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讲开示、止静及扬板所用。临济宗钟板一日作息“四止四开”的主要讯号。    催板:靠近钟板,挂在墙上的一块较小的板,为跑香中站板及讲开示后,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鱼:放置于维那香桌上,为起香、抽解、小香止静、开静之用。    叫香:以两片长方形木块互击出声,为集众进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净后,警示进堂坐香及开静后,维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状的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其底部中央贯纽,附有握柄,便于把持。为大板起香、扬板与钟板三结三交及开静,问讯出堂之用。    香板:禅林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多种。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沉者。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一般由方丈、首座、西堂、维那等执行。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堂规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    维那香板:以职取名,维那专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    禅堂钟板讯号    禅堂外的讯号: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众开大静养息时,由巡夜人员敲击的讯号。    起二板:夜巡完毕的讯号。    起三板:通知厨房典座人员起床的讯号。    起四板:通知大众起床的讯号。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讯号。    接报钟:禅堂回应堂外的讯号。    打接钟:钟声讯号与报钟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斋将开始的讯号。    开梆:饭头敲击悬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通知大众即将开饭的讯号。    禅堂内的讯号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的讯号。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进行中停止的讯号。    催板:(二槌小板)听开示后,再行跑香的讯号。    抽解:(一槌木鱼)禅坐前上净房的讯号。    止静:大板香(三板一钟)、小香(三槌木鱼),为静默坐禅参修的讯号。    开静: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鱼),禅者停止坐禅,听许散动下座之讯号。    扬板:三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临济钟板四止四开,一日作息四次大开静的讯号。    禅堂乃是选佛场,禅宗要地,规矩严谨,所谓:“开万圣之圆乘,阐佛祖之慧命,弘宗门之大范,造学者之佛国”。举止要有规则,自然肃静无声,大众方能安心参禅,克期取证,行住坐卧,自班首乃至清众,均有仪规可循。    行香    行如风,如风之行止无迹,不得回互盼顾,穿长褂不能抄手,须徐徐行步,轻轻摆手。行香摆手左手摆三分,右手甩七分,须顺圈子而走,不得穿堂直过。进堂不问讯、不合掌,不得抄手而行,须两手垂直,不得东张西望,不得低头或昂脑,不得掉头顾视,不得交头接耳,必须将头靠衣领,端严整肃。行走与前人相距三块砖,行走近人之前,而失行之威仪。    住立    立如松,如松之挺直无有偏斜,不得以两手抄后,不得叉手而立,必须双手垂直,站立脚跟对齐,前八后二站定,端正无偏则心地公直矣。    坐香    坐如钟,如钟之安稳,不稍动摇,凡坐香皆跏趺坐,单跏趺即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双跏趺即先左脚放右大腿上,再右脚放在左腿上。将底下两大服角,先包右腿,后包左腿,再包两膝,名为“两把半”。膝头平位边,头靠衣领,手捧弥陀印,坐香必须端身正坐,身端则心正,心正因直,因直则果自不纡曲矣。不但坐香,即一切处,人前背后亦然。    卧    卧如弓,佛制四大威仪,卧时皆右手枕头,左手搭膝,两腿相叠,不得掉举,不得仰睡,仰睡名修罗睡;不得左手枕头右手搭膝,此名畜生睡;不得覆睡,覆睡名饿鬼睡;不得伸两脚睡,伸腿名死人睡,皆不吉祥卧。吉祥卧者,十方诸佛同卧,历代祖师同卧。不依吉祥卧者,乃蠢动含灵,六道四生同卧,所以天堂、地狱,凡圣两途,只在卧时一念。    禅堂的规约    繁不胜举,如“禅堂出入往返仪规”、“禅堂上下广单日行仪规”、“禅堂调香仪规”、“禅堂期头大进堂仪规”等等。若依来果老和尚所订《高旻寺四寮规约》,禅堂规约有近百条。    每年七月期头,大进堂人数稍多,要齐集韦驮殿学习进堂,演练规矩。如和尚教规矩,即云:“今天演习禅定日行规矩,此一堂佛事大非等闲,何以开万圣之圆乘,阐佛祖之慧命,弘宗门之大范,选学者之佛因。然老参师父或诸方住过丛林之大众,虽大同小异。初发心之人,要加倍留心,眼晴要看好,耳朵要听好。老住的人可在位上坐,新进堂的人,一齐站在佛前来。”和尚言毕,即教规矩。    所教如下:    第一散香演习,请交、敲、卓散香之规矩;    第二散香演习,散杯、倒茶、收杯。    第三散香演习,吃包子。    第四加香后散香事。    第五巡香演习,请香板、下香板、巡香大小规矩、散杯子数、倒茶、收杯子、卓香板、交香板。    第六吃茶事。    第七加香后同巡香装香事,又巡香四种香板:冲盹打呼、前冲后仰、东歪西斜、靠壁扒位。    第八铺卷棕垫蒲团。    第九演习衣、袍、具之搭抽及使用时机。    第十演练盘腿方法。    第十一位子上下。    第十二广单上下。    第十三演习帘子之推放。    第十四演习架房规矩。    这些规矩是禅者必修的仪规。    禅门的规矩是为了奋迅而设,因此有“禅七”,克期取证之禅修。禅七,通常以七天为单位,可连续七个星期,长达四十九天。禅七中只能在吃饭、大小解,离开禅堂,余此都在禅堂内跑香、坐禅。打七期间不上早晚殿,早晚殿由悦众师父诵持。    为了禅七做好准备,增加一回合的跑香和静坐,是打“禅七”的预演,称为“加香”。加香将至,和尚表堂警策,并招呼大众演习加香法则。维那拟好监香名单,呈和尚审定。    十五日,起养息香,挂过二板吃茶毕,等茶壶出堂,维那表堂道:“班首师父慈悲,恭喜师父们,常住替你们加香了。加香这一堂佛事,专为你们加功进步,平时动静闲忙,总有一点疏散,加香后请各监香发心,成就你们的道念,你们当要向道上会。被监香,下香板不能稍有动念。监香共有八种香板,那八种呢?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如有犯此八事,监香尽可下香板。稍刻收过杯子,各监香听报过名字,就位站定。正副悦众捧香板跟维那后走,交监香。交待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维那表堂毕,卓杯子,候杯篮出堂。取监香名单,即报云:“奉和尚命,请内外寮各监香,请某某书记……为监香。”    一一唱过名字,众监香一齐就位站定。维那便从东绕到佛龛西前,悦众捧监香香板随后。维那横持监香香板,对监香。监香对维那持的香板问讯,维那后将香板掉头交监香,监香横持向上一举,维那对监香香板问讯。从西前到西后,又从东后到东前,交香板。交时新报名的监香就位站起立定,不动脚不转脸。监香按过香板,随将香板横放位后,就位坐下。    维那交过香板后,归位坐下。警策表堂云:“监香师傅,既受常住职,必当尽职,不得有误公事。轮到监香时,答‘起’字时,必奋勇向前,不能一日退后。香板头上出祖师,到下香板时,必审定仔细,如下到那一位的香板,他有争香板之处,立即告诉我,虽是助道,定要耐烦。交代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当值打催板,大众跑香四、五个圈子。维那催香,打“连二香板”,即喊头一个“起”字,众监香和后,和尚、班首次第而喊。当值师平常经行跟维那后,至加香日起,不走维那后,就在外圈经行,但听末后“起”字尾音,打钳锤。散香不卓,维那候和尚到本位放香板,方举步,从东绕西。散香、监值二人随维那后,走至门边,如常站立。惟散香不卓,维那归位卓香板。监值挂帘子,进堂铺拜垫。散香至堂外,敲同平常,大众小圊回堂坐香。    当值师敲三板一钟止静,行礼毕,监值收蒲团,关门归位。当值出香盘。巡香出位请香板,从东绕西,检看草鞋可齐,至门口立定。稍后,监香下位,与巡香并立。皆依监香先动步为主,开步二人监巡。监香有一半警策,略谓八种香板: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巡香下后四种香板。    巡香香板,手拿悬肩,香字平耳朵。监香合掌香板,侧掌当胸,板尖齐眉。凡监香、巡香,行步离人之坐位二尺许,在第三块砖上行。如靠近了则有衣风,如离远则不够下香板,打香板要指实掌空。下香板时,须限领缝为度,正打在肩膀挑担的部位,不得伤人颈耳,不得打在脊背上。见有昏沉,前冲后仰,东倒西歪,低头打呼者,如欲下他的香板,必手速眼快,胳膝对胳膝,脚到手到,下过便走,不准互相眦望。既下香板,须当响亮,操手香板,不可太多,多则令人动念,亦不可久立,立久则巡照不周。不得观望不清,便乱下香板,亦不得见已有昏沉者不下香板,亦不得打报复香板,亦不得无故打人,既受斯职,必须认真发心供养,乃助道因缘。    监香看香不多,先行归位。巡香候香到开静交香板。大众吃包子毕,维那打叫香三下,放腿子,凡加香后,放腿子皆听叫香。大众行香,至打站板,众人听钳锤一响,即立定,犹如铁柱一般,不得动摇,面前有空地者罚。班首站在四角,监香靠两边位立,香板平执。和尚讲开示,如和尚不在堂,即班首开示,各依次讲。前人在堂,后人无事不可外出。如班首不在堂,维那立本位讲规矩,如班首替代维那可出位开示。当值听招呼打催板,香到打抽解止静。巡香请香板走过,监值铺棕垫,打开一、二尺,不可太长。监香下位同上。到开大静钳锤后一拜,当值不拜,听悦众打引磬问讯,接木鱼两下,起六枝香。在开大静当值扬头阵板时,散香师至佛前请散香,煞二阵板,散香请下问讯。煞三阵板到佛龛后听二椎木鱼,西敲三下,东敲三下。诸师小圊吃开水,回堂经行不跟圈子。    大众散行,惟监香一位跟着维那。喊“起”字时,维那与监香平喊平答。第一个“起”字在香桌前,维那先喊,监香后答。第二个“起”字,到司水角,监香先喊,维那后答。第三个“起”字与第一个相同。    打抽解,维那卓香板,大众不出门,各归位坐。散香出外,敲三阵,收一下进堂,交过归位坐香。当值打木鱼止静,监值关门,巡香请香板,走草鞋圈子如常。监香不下位。六支香三个圈子,行坐共三寸香。巡香不下香板,香板斜持胸前,大头向下。见稍有轻昏点头,对面丁字步,站形如虎势,卓香板一下。彼人即下位至棕毡跪参。如彼不知,死睡不醒,用手推醒,将彼草鞋拖出,三圈皆如是。至开静交香板,开门挂帘子进堂,众人下位,听引磐礼佛三拜毕,各人小圊养息。    次日早起吃开水毕,收过杯子煞报钟。巡香下位请香板,不走草鞋圈子。三个圈子巡法皆一顺,从西至东。左肩搭衣,倘有昏沉,不便下钳锤,故而香板决定下在右肩,皆下顺手香板。走圈子,耳朵要听大钟,快钟站佛前,慢钟走圈子,扣好钟毕,听挂二板一钟,交香板,余者照常。    起七    是禅七的开始,按照江西云居山《云居暂行仪规》的规定:    起七的当天早上,僧众早晚殿后回到禅堂,班首、维那在佛龛前站立,众人分东西站立,不问讯,等候传牌。大和尚的侍者捧“起七”牌进堂,居中一举,再向西一举,中间一举,向东一举,中间一举。走向佛龛东边,向维那一举。维那合掌问讯接牌,向上一举,维那师将“起七”牌交给香灯师,接放佛龛东边,后挂禅堂门口。同时,当天上午洒净,晚上礼祖,然后到方丈楼向大和尚“告生死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通过禅七中的修行,能够了脱生死。    僧众回到禅堂后,在佛龛两边站好,监香出位行礼。然后,维那师率领悦众或方丈寮,迎请大和尚主七。到达禅堂,大和尚执香板,然后说法。说后,将香板卓地立:“起”!当值师催板,众监香答“起”。这也是改变脚伐的号令。僧人低着头,身弯三分,两手重于腿侧,踮脚跑,每一个班首喊一个“起”,从首座顺序喊,维那末后接一个“起”字。维那喊“起”字时,随手将香板绕一圈,走向香桌。这时有去解手的可以出堂,称为“小圊”。维那还喊“小圊赶快”,催众抓紧时间。所有的人回到禅堂,开始坐禅,称为“养息香”。开静后,护七散杯子,勘茶水、发包子,吃过,收杯子,开始跑香。    禅七开始后,每天坐香12支香,跑香12支,总共24支。坐禅的12支香分别称为:早课香、早板香、早四支,早六支香,午板香、午四支香、晚课香、养息香、晚四支香、晚六支香、晚八支香、晚十支香。    禅七每天所行的二十四支香,有着完整规矩,这是一个寺院主修特点。规矩者可参考《云居暂行仪规》。    经过一个禅七或七个禅七的磨炼,主七和尚要考察大众的成就,这称为“大总考功”。主七大和尚考完后,还有持香板打警策,讲开示等。    大众开静后,排班到韦驮殿请主七大和尚解七。主七和尚到禅堂后,先说法,然后直指圆相,说道:“解”!接着,大众礼拜感谢主七和尚、班首等职事的奉献。晚殿前,还要礼祖,到方丈楼“消生死假”。整个禅七就告一个段落。    有关法卷    据法光法师讲,法卷肇始于龙池幻有禅师,他是明末人,他年轻时,从江苏乘船逆江而行,至湖北荆州,本想去终南山习定,因患眼疾,又遭明.武宗灭法,隐住于荆州乡下的一个缝鞋匠家中数载。武宗灭法后,有一天,他问缝鞋匠,你去城里缝鞋,看见是否有出家人,答道:已看见,师说:我有一物要卖,货卖出家人,不卖俗人。说着从衲衣中打开背心一处。一块黄布上有四字“正法眼藏”,你明天进城放在担子前面。第二天,鞋匠照办,坐在城南门口做活,不一会儿来了一个“癞头和尚”,一见此物,便问鞋匠,您这物从何处得来?鞋匠答曰:是住在我家的师父,今日要我卖给出家人,价钱由我师父面定。随后二人回到鞋匠家,这时幻有禅师坐在堂中,出家人随即三拜,幻有禅师就势按住那和尚的头,说:“好一个癞瓜”。那人休息二天,收拾背架接幻有禅师乘船而去江浙,弘宗演教,续佛慧命。那个和尚名叫“密云悟祖”。    法卷有两种写法,虚云老和尚是传统写法:“正法眼藏,佛祖源法”,八个大字。从释迦牟尼佛灵山拈花,迦叶尊者破颜含笑,始为西天初祖,至廿八达磨菩提,至慧能六祖一花开五叶,五宗各宗的祖师传承顺序而写。    如,传临济第四十、传曹洞四十、传沩仰第、传云门第、传法眼第,再写法偈一首,某某禅人善自护持,后书法派,佛历:岁次& 年& 月吉日,盖寺院及传法师父的印章。谨识!    另一种写法是:“正法眼藏”大字写在黄绫上,从上诸祖备在传灯,兹不重出,略书近代,以表源流。传临济正宗第四十几世,空林堂上第几代,再写付法偈一首,某某禅人善自护持,后书法派,佛历岁次& 年& 月吉日,后盖寺院大印章,正法眼藏大印,传法师父印章。谨识!    五个宗派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一样:临济宗、曹洞宗、法眼宗每日四次,即早课后、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共九下,四次共三十六下。豹仰宗、云门宗每日三次,即早粥后、午斋后和晚课后。每次的敲法是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共十二下,三次共三十六下。这些规矩都是不能随意变动的。故《禅门日诵》上说:“五家钟板,总同三十六下。若多若少者,非为佛子之道也。西来大意,正法眼藏;人天路上,佛法为尊;祖师清规,尊重尊重。”照板,长约一尺四寸,高约八寸,厚约二寸,上书“谨白大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各宜醒觉,慎勿放逸”字样,属于报时的板。此板由巡照师掌握,每天打两次。第一次在凌晨,绕寺院一周,边走边敲。每敲四下,好像是在呼唤:“上、座、师、请起!”然后再打一次催板,将起床信息交给禅堂报钟。第二次在晚上,接止静的钟声,最后打五下,收板。    签    签在丛林寺院中的作用非常特殊,它朗是僧众生活起居的信号,又是晓偷僧众遵守丛林清规的执法象征。签由签板和签片两部分组成。签板是用一根长约五尺的大斑竹或摘竹对剖、打磨、上漆而制成,凸面的上部刻着“铁面无私”四字;凹面的上部刻着“徇情者罚”四字。签片长约丫尺,宽约八分,共二十四片;每十二片重叠为一组,将两组并列,用丝绳通过板孔固定在签的中上部。签片二十四块,分写《丛林清规》二十四条:    一、破根本大戒者出院。    二、不遵圣制、破坏清规者出院。    三、住不满期会、私逃者摈。    四、刁唆是非、斗构两头者摈。    五、私立徒众者摈。    六、出言粗犷;交拳撕打者罚,执拗不受罚者摈。    七、恶口骂詈、我慢自高、搅群乱众者罚,执撤不受罚者不许共住。    八、私自化缘入己,错昧因果者不许共住。    九、饮酒食肉者不许共住。    个、有犯清规、不遵议罚者不许共住。    十一、细小不忍、动气发粗者罚。    十二、您情散诞、恶人警策者罚。    十三、大小执事,如不尽力者罚。    十四、驰骋机锋、混滥佛法者罚,    十五、闻犍椎声避懒坡事,不随众者罚。    十六、有事他出,归期违限者罚。    十七、殿堂廊庑及山门间三五成群,闲谈杂话者罚。    十八、以常住化缘,私用者罚。    十九、两序执事,不上方丈告假,去三五日,私应外缘者罚斋供众,如过半月不回,去职随众。    二十、无事窜寮者罚。    二十一、司职不尽职者罚。    二十二、侵损常住及破期告假者罚。    二十三、不体惜常住什物等件者赔。    二十四、犍椎错乱、梆板参差者巡寮跪香。    巡签一般由丛林的僧值(又名纠察)师担任。僧值师拿上签边走边摇,以签片、签板相互撞击发出的声音警醒僧众。每天巡签三次:第一次是在早晨,当寺院的鼓楼敲第一阵鼓时,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起床,并作好上殿课诵的准备。第二次是在傍晚,当大殿的钟敲第三响时,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已穿袍搭农,陆续去大殿上晚课了。第三次是在晚间,当钟楼响完“止静”的钟声后,僧值师巡视僧众是否都进入睡眠了。    在三次巡签中,若发现有僧人违犯《丛林清规》二十四条处,僧值师首先对其进行规劝,若不听从,即按“铁面无私”和“不徇私情”的原则给予处罚。
馆藏&1399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中佛堂设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