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传统的基本信仰是记载在什么浙江地方教会恢复召会

当前位置: >> 基督教概论 基督教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秋零 二零一零年秋 推荐的参考书目??《基督教概论》,麦格拉思著,北京大学出 版社 2003 。延伸阅读: 《基督教会史》,沃尔克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1991 《基督教简史》,穆尔,商务印书馆2000??
?《基督教思想史》,保罗? 蒂利希著,东方出 版社 2008 教学计划:? 基督教的历史、主要派别及其分布 ? 基督教的经典、教义及其形成 ? 基督教的诫命、礼仪和节日 ?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 何谓基督教???Messiah(默西亚、弥赛亚),意为“受膏者”。 在古代以色列,君王和祭司有时以受膏的仪式接受 委任,当其时有香油倒在当事人的头上。“受膏者” 意为上帝选中的人。 以色列亡国后,犹太人一直盼望上帝会派遣一个弥 赛亚来拯救犹太民族。公元初年,耶稣被认为是弥 撒亚。 Messiah译为希腊文,是Christos,音译为中文, 即为基督。相信耶稣是基督的,被称为基督徒,基 督徒的团契,即为基督教。 撒母耳膏立扫罗王 第一部分:基督教的历史基督教作为一个小宗派从犹太教分裂出来, 仍接受了犹太教的经典和基本信仰。因此, 基督教的历史必须从犹太教的信仰形成谈 起。 ? 犹太教的信仰形成,主要记载在犹太教的 经典中,通称《希伯来圣经》,而作为基 督教的经典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叫做《旧 约》。? 第一节 犹太教的历史????上帝在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之后,在 东方造了伊甸园,园中央有两棵树:生命树与智 慧树。 上帝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住在园中,告诉他 们,除生命树和智慧树上的果子外,其他果子都 能吃。 在蛇的引诱下,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为裸体 害羞而被上帝发现。 上帝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 诺亚方舟??? ?亚当夏娃的后代子孙逐渐遍布大地,因必须 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果腹,故怨恨与恶念日 增,无休止地相互厮杀、争斗、掠夺。 上帝非常后悔造了人,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 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消灭。 在罪孽深重的人群中,只有诺亚及其家人在 上帝眼前蒙恩 。 诺亚遵上帝指示造方舟,带领全家及一对一 对的动物躲进方舟。 ? ? ??海水涌流,天雨骤降持续四十天。除舟中的人和 动物外,地上的活物全被淹死。 雨停若干天后,诺亚放出鸽子,鸽子衔橄榄枝回, 知水已退。 上帝立虹为约:“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 现在云彩中,我便记念我与你们和各样有血肉的 活物所立的约,水就再不泛滥毁坏一切有血肉的 物了”。 诺亚三子:雅弗(北方民族的始祖);含(迦南 民族及亚非一些民族的祖先);闪(闪族人的祖 先) 上帝与亚伯兰立约??闪的后裔:亚伯兰,原居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 帝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 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 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 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 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 约前1900年,亚伯兰率族人渡过幼发拉底河,来 到迦南地(应许之地),被称为希伯来人(Iberi, 来自大河彼岸的人)。 上帝与亚伯兰再次立约?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 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我与你立约, 你要作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 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经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 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 出。……你和你的后裔,必世世代代遵守我的约。 你们所有的男子,都要受割礼。这就是我与你、并 你的后裔所立的约,是你们所当遵守的。……这样, 我的约就立在你们的肉体上,作永远的约。 亚伯拉罕的后裔????亚伯拉罕的长子以实玛利(婢女所生,阿拉伯人 的祖先)。 次子以撒(正房所生)。以撒之子雅各又名以色 列,即与神人较力均获胜的意思。 雅各共12子,其中的约瑟,在历经一番奇遇之后成 为埃及的宰相。后迦南发生饥荒,雅各携家族前往 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的歌珊地区居住下来。 希伯来人在歌珊居住400年之久,受埃及人的欺压, 被迫服沉重的劳役。兰塞二世(前) 甚至颁令:希伯来人的新生男婴必须溺死。 摩西与出埃及??? ?一男婴在出生后被弃之芦苇丛中,被埃及公 主搭救,起名“摩西”(从水里拉上来的), 收为养子。后得知身世。 摩西领受上帝的指令,决心率族人离开埃及 回迦南。 埃及人阻止希伯来人,上帝降十大天灾,最 后一次击杀埃及的长子和头生牲畜。 埃及大军追击希伯来人,被上帝诱致红海, 全部淹死。 摩西十诫出埃及途中在西奈山,摩西从耶和华领受十诫: ? 1、除耶和华之外不得信仰别的神;2、不得 造拜偶像;3、不可妄称上帝之名(YHWH, Jahveh,耶和华或雅威);4、守安息日为 圣日; ? 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 淫;8、不可偷盗;9、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他人的妻女和财物。 摩 西 出 埃 及 进 迦 南 图 以色列十二支派???摩西途中去世,约书亚继承摩西遗志,征服迦南, 并将土地按照十二支派分配。 十二支派中,有十个是以雅各的儿子命名的,有 两个是以约瑟的儿子的名字命名的。另有利未支 派,掌管祭祀,未分配产业。 此后,以色列进入士师时代。“士师”一词,希 伯来原文是“审判官”的意思。这些人为神所选 派,有真神的灵赐予独特的能力,奉命作百姓的 领袖。他们的工作不仅是裁判案件,最重要的是 拯救以色列国民脱离外邦仇敌之手。 统一王国时代? ?? ?公元前1000年左右,先知撒母耳膏立扫罗为王, 以色列进入统一王国时代。 扫罗死后,以色列陷入分裂,出身犹大支派的大卫 成为犹大王,扫罗之子成为犹大之外的以色列王, 后以色列各支派全部归顺大卫,建都耶路撒冷。 大卫死,其子智慧王所罗门继位,国势达到巅峰, 在锡安山上建立圣殿。 所罗门死,王国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国和南方的犹 大国。以色列国有十个支派,犹大国有两个支派。 以 色 列 王 国 和 犹 大 国 失踪的十个支派??以色列国初定都示剑,后移都撒玛利亚,为 与耶路撒冷圣殿对抗,引入金牛犊崇拜、巴 力崇拜等,削弱一神教概念。 前722年,撒玛利亚被亚述人攻陷,城市被 夷为平地。城市贵族、富人被放逐,或融入 当地居民中,或融入犹大部族,成为“失踪 的十个支派”。留在当地的与新迁入的居民 融合,产生新的种族,即撒玛利亚人。 犹大国的命运??前586年,犹大国亡于巴比伦之手,城市和 圣殿被毁,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 员被俘虏迁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 直到前538年,波斯帝国的创立者居鲁士攻 占巴比伦,发布文告释放犹太人回归故国, 犹太人才陆续返回故乡,重建圣殿。但由此 直到最后亡国,犹大国始终先后处在各大强 国的统治之下。 犹太人最终亡国????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犹大 国成为罗马的附属国。 公元6年,犹大国被取消。 公元70年,史称“犹太战争”的起义被镇压, 圣殿被毁。 公元135年,犹太人最后一次大规模起义被 镇压,耶路撒冷被毁,犹太居民被驱逐,从 此开始其离乡背井的生活,失去祖国。 犹太教的基本内容? 一神教? 先知传统? 选民的身份? 约的思想? 复杂的律法? 弥赛亚的盼望 第二节 基督教的产生主要依据:基督教自己的经典,即《新 约》,共27卷。大致成书于1世纪后半 叶。 ? 其中4部福音书记载耶稣的言行。《使徒 行传》记载耶稣死后众使徒的传教活动。 ? 21封书信指导各地的教会生活和信仰。 ? 《启示录》是对末世的预言。? 基督教产生时犹大国的社会状况?? ? ? ?撒都该人:祭司家族及其同盟贵族政治集团。 法利赛人: 律法主义者。 艾塞尼派:强调与世无争、独善其身。 奋锐党:主张以暴力反抗罗马人的压迫。 亚历山大派:散居在希腊人埃及人中间的犹 太人,主张接纳希腊思想,融合两希文明。 《七十子圣经》。 耶稣其人???公元前5年12月或前4年1月,耶稣诞生。公 元6世纪,叙利亚教士埃克西古Exiguus根 据历法和福音记载推算,耶稣生年为罗马建 城754年,把该年作为基督教纪元元年。近 代经新的考证,修正了耶稣出生的年份,但 纪元不变。 27年,耶稣受洗。开始传道活动。 30年,受难。三日复活,四十日升天。五十 日降下圣灵,门徒领受圣灵开始传教。 耶稣生活时代的以色列 耶稣学说的新颖之处 或被处死的主因? 犹太人的王,即弥赛亚。? 最大的诫命:尽心、尽性、尽意爱上帝;爱人如己。 ? 在上帝面前人人皆罪人。 ? 上帝的国来临。 ? 成全律法。 各各他刑场(17世纪油画) 耶稣受难图 早期传教活动???司提反殉教:耶路撒冷选出的七执事之一, 传道时因与犹太人争论,被其用石头打死。 初期教会的第一位殉教者。 由于犹太当局的迫害,耶稣的一些门徒离开 耶路撒冷,到外邦传教。 保罗:初期小亚细亚和希腊教会的建立者。 自称外邦人的使徒。书信13封。 保罗的传教旅程 迈向世界宗教的关键一步?? ? ?大量外邦人加入教会,被要求遵守摩西的律法, 尤其是行割礼。保罗等人与之争论。 保罗等人来到耶路撒冷(约公元50年),再次引 起争论。 众使徒和长老聚集,经过许多辩论,保罗最终获 得了当时的教会领袖彼得和雅各的支持。 雅各:不可难为那归服上帝的外邦人,只要写信 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 和血。 第三节 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督教(一)基督教的外部境遇及其对策? 罗马帝国的国教? 罗马帝国的政治宗教? 罗马帝国的民间宗教? 罗马帝国宽容的宗教政策? 罗马帝国对待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态度 帝国对基督教的猜忌? 不向神庙献祭。? 不尊皇帝为主。? 秘密结社。? 拒绝服兵役。? 对圣餐中基督临在的误解。? 不道德等。 罗马帝国对基督教的迫害???? ?尼禄64年对基督教的迫害(相信世界将受到火的审 判的基督徒纵火焚烧了罗马 ) 至250年止,镇压(局部的、时断时续的)与怀柔。 戴修斯250年向全国下令残酷迫害基督徒。席卷全 罗马、殉道人数最多的迫害。 瓦勒里安257年将基督徒驱逐出境,没收其财产, 禁止基督徒聚会。 戴克里先303年拆毁教堂、焚烧圣书、拷打和处死 圣职人员。 罗马帝国迫害基督徒 基督教对迫害的反应??基督徒们在三个世纪期间,没有采取任何有组织的 暴动和革命活动,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被动,单单 以殉道来厮守真理、保持信仰。 一些知识分子或者具有社会地位的基督徒致书或游 说社会上层,为基督教辩护,这些人被称为护教士。 他们站在基督教立场上,驳斥对基督教的种种卑鄙 诽谤,以及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忠的罪名。他们还利 用各种机会,为基督教提供证据,证明它是唯一真 正的宗教。 帝国时代哲学的宗教倾向??? ? ?罗马人对哲学的偏爱 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除了不懂三位一 体和道成肉身之外,他们与基督教完全一 致)。 斯多亚主义(逻各斯说、顺从理性或自然、 禁欲说、人无贵贱皆兄弟说 )。 伊壁鸠鲁主义和怀疑主义。 哲学家对基督教的批判。 基督教对哲学的态度 1、保罗对哲学的抵制???在雅典与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展开激 烈辩论(徒17) 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麽?世 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 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 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 (哥前1:20―21) 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 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 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 (歌2:8) 2、游斯丁 (Justinus,约100―166)???希腊哲学为自己提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 务,因为它超越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 “道”永恒地向世人启示着自己,希腊哲学 家能够部分地分有真理。哲学家之间的争吵 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道”惟有在耶稣基督身上完全启示自己, 因此,基督教是“惟一可以信赖的、有益的 哲学”。 3、克莱门 (Clemens,约150―211)真理的历史如两条河流,一条源自旧约律 法的启示,另一条源自理性。二者最终汇 入基督教的启示。 ? 哲学不仅可以把人引向信仰,而且基督徒 也只有凭借哲学才有能力捍卫自己的信仰。 ? “由于哲学乃是对智慧的追求,……所以 智慧是哲学的主人,正如哲学与各预科的 关系一样”。? 4、德尔图良 (Tertullianus,约160―240)“正因为荒谬,所以我才相信”。“不要知 道你不该知道的,因为你该知道的你已经 知道”。 ? 即便哲学家们找到了真理,也只是一种歪 打正着和一种盲目的幸运的结果 。 ? 雅典与耶路撒冷有什么相干?学园与教会 有什么相干?异教徒与基督徒有什么相干?? 5、奥古斯丁 (Augustinus,354―430)? 人的理智至多只能获得一些本性的、自然的知识,决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智 慧和最高的真理。 后者要靠启示的 “光照”来获得。 ? 信仰在先,理解在后 。 ? 信仰为了理解;理解为了更好的信仰。 基督教的理论化及其影响????大量吸取新柏拉图主义、斯多亚主义的理论、 概念、方法,形成特殊形态的基督教哲学。 理论化使基督教增强了对罗马公民的感召力。 理论化不仅减轻了来自哲学的抵制,更为基 督教最终取代古希腊哲学成为罗马社会主流 意识形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理论化使基督教有可能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 最高代表。 在迫害中成长的基督教会?? ? ? ? ? ?耶稣受难后几个月:120(徒1:15) 40年:1000人 100年:7500余人 150年:4万余人 250年:100万(帝国总人口2%) 300年:600万(帝国总人口10%) 增长速度:约每10年40%(据社会学家斯塔克: 《基督教的兴起》) 基督教成功的原因?? ? ? ? ? ?战乱频仍,使人们把目光转向来世? 对旧有宗教的失望,使人们对新宗教产生特殊的兴趣? 基督教适应了社会底层的需要? 传福音的强烈愿望。“你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 听”(可16,15) 开放的、良好的社会网络。公共社团生活、对贫弱孤寡 的照顾。 简单的要求和末世的许诺:信仰耶稣为基督,即将到来 的末日审判。 德尔图良:殉道者的鲜血是教会的种子。 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311年,本来积极迫害基督徒的罗马皇帝加勒里乌 临死之前与西部领袖君士坦丁和东部领袖李锡尼共 同发布《宽容敕令》。 312年,君士坦丁在争夺帝位的大决战前夕突然改 宗基督教。 313年,君士坦丁与李锡尼共同签署《米兰敕令》, 宣布绝对的信仰自由 。 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下令,除基督教外,禁 止各种异教崇拜活动,关闭一切异教神庙,禁止在 任何场所献祭。 历史学家Case的观点?在这份文件(指《米兰敕令》)中,人们可以非常 容易地发现君士坦丁大帝支持基督教的真正缘由。 首先,这反映了一位为自己的政府寻求超自然护佑 的君王所共有的态度;其次,他们认识到基督徒在 当时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非常之高,在罗马政府仍 旧面临着一些敌对势力威胁的清况下,基督教对君 士坦丁和李锡尼统治的支持作用受到了非常高的重 视,以至于当时的罗马皇帝愿意接受基督教所信奉 的神并将其推崇为与罗马诸神同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的神灵。(转引自《基督教的兴起》,P12) (二)基督教的内部关系:组织和教义?? ? ? ?与犹太教的最终脱离 与犹太教的礼仪差异:共同崇拜后的圣餐 与犹太教教义的核心差异:承认耶稣是基督 (弥撒亚)、是上帝。 与犹太教的成员差异:允许外邦人入教,且 无需遵行律法 对罗马帝国的态度差异:基督徒拒绝参与犹 太人反抗罗马帝国的起义 基督教会的建设? 地方教会:长老、监督(主教)、执事的设立。 ? 各地教会的建立:互不统属 ? 母教会和子教会的特殊关系 ? 五大中心的形成 初期教会的五大中心?? ? ? ?耶路撒冷教会:所有基督教的母教会。受犹太人排 挤。70年犹太战争后衰落。 安提阿教会:叙利亚首都,繁华的国际城市,第一 个外邦人教会。缺乏权威性。 罗马教会:帝国首都。西部教会中惟一与使徒有关 的教会。罗马主教的雄心。 亚历山大教会:最早举办教理学校,注重神学建设 和教育。 君士坦丁堡教会:330年后罗马帝国首都。东部教 会中心。 基督将天国的钥匙交给彼得 《圣经? 新约》的形成?? ? ?1世纪下半叶至2世纪初,“保罗书信集”在信徒中 流传 2世纪下半叶,四福音书汇编成册,被教会接纳为 正典 2世纪末或3世纪初,《使徒行传》、《彼得前书》、 《约翰一书》获得正典资格 直到4世纪中后期,《希伯来书》、《雅各书》、 《彼得后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 《犹大书》、和《启示录》才也被相继承认为正典。 ???367年,亚历山大主教亚大纳修发布《新约》 正典书目,与目前《新约》中的27卷书已经 完全一致。 382年,罗马教宗达马索斯宣布亚大纳修公 布的27卷书为《新约》正典。 393年,西部教会在北非的希波(Hippo) 会议上指定的《新约》目录与当今的《新约》 篇目完全相同。 成为正典的标准???作者身为在教会中享有崇高声望的耶稣使徒(如 彼得、马太、约翰)、早期教会领袖(如保罗) 或与上述人物有密切合作的人(如路加、马可)。 作品的内容与当时教会奉行的正信没有冲突,尤 其是已广泛被教会接受。 初期已被一些教会接受的如《十二使徒遗训》、 《克莱门一书》、《巴拿巴书信》、《黑马牧人 书》等最终因不符合上述标准而被排除在正典之 外。 神学争论:如何理解耶稣????使徒信经 根据教会最早的传说,使徒们在耶路撒冷五旬节的经 历后,在分散四方传播福音以前,为求大家教训的一 致,便由十二个使徒,各写一条,就是使徒信经中的 十二条规定。 后来证实使徒信经是在使徒亡故后才逐渐编写成现今 的样本,最早可追溯至250年以前护教时期的信仰标准。 之所以会被称为使徒信经,是因其信仰中心是建立在 使徒的教导上。 《使徒信经》通用的文本基本定型于6-7世纪。使徒信 经这个名词则至八世纪才出现。? 使徒信经的内容???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创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3. 因着圣 灵感孕,从童贞女马利亚所生;4. 在本丢彼拉多手 下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5. 降在阴 间;第三天从死里复活;6. k升天,坐在全能父上 帝的右边;7. 将来必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 8. 我信圣灵;9. 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 通;10. 我信罪得赦免,11. 我信身体复活;12. 我 信永生。阿们。 福音书的记载? 马可福音:耶稣受洗时,天上有声音:“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 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圣灵感孕、处 女生子。 ? 约翰福音: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 道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 我们中间。 两种极端的理解否认或贬损耶稣人性:主要有幻影论、模 态神格唯一论派、阿波利拿里派等。幻影 论的代表马西昂派被早期教会视为最危险 的异端。 ? 否认或贬损耶稣神性:主要有伊便尼派 (亦称穷人派)、克林图派、嗣子论、能 动神格唯一论派、阿里乌派等。君士坦丁 在位期间,争论最激烈并严重影响教会统 一的就是阿里乌派大论争? 马西昂Marcion 派的主要观点? 基督不曾为妇人所生,而是突然在犹太民族中出现的,出现时已是一个十 足的成年人。 ? 基督的身体也不是真正的人的身体, 而是一种幻影,因而基督也没有真正 死在十字架上。 阿里乌Arius派的主要观点?? ?圣子既是由圣父得以存在,就是受造物,因 此他不是上帝,不是永在的。 上帝是独一的神,不能说基督也是神,不然 就变成多神论。 虽然承认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但却只强调 基督的“人性”,或者说基督只是低一等的 神。道进入人体,取代人的灵,基督成为人 神之间的第三者。 聂斯托利Nestorius派的主要观点主张二性二位说,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 结合为一个本体,而认为其神性附在人性 本体上。基督不是神,只是神性的持有者, 是人 。 ? 耶稣出生的时候,只是一个人,不是神。 反对把玛利亚称为“上帝之母”,最多可 称为“基督之母”。 ? 神不会死,所以耶稣死时是人的死 。? 四次重要的公会议?? ??第一次公会议(尼西亚,325年)解决阿里乌派 问题,产生了《尼西亚信经》; 第二次公会议(君士坦丁堡,381)继续谴责阿 里乌派异端,重申和增补《尼西亚信经》; 第三次公会议(以弗所,431)谴责聂斯托利派 异端; 第四次公会议(卡尔西顿,450)重申《尼西亚 -君士坦丁堡信经》,产生著名的《卡尔西顿信 经》。 尼西亚信经??? ?我们信独一上帝,全能的父,是创造天地和有形无形之 万物的。 我们信主耶稣基督,上帝的独生子,在万世以先为父所 生,出于上帝而为上帝,出于光而为光,出于真神而为 真神,被生而非受造,与父一性;万物都借着他受造; 为救我们世人从天降临,因圣灵从童女马利亚成了肉身 而为人;又在本丢彼拉多手下为我们钉在十字架上,受 害,葬埋;照圣经的话第三天复活;升天,坐在父的右 边;将来必从威荣中降临,审判活人、死人;他的国度 永无穷尽。 我们信赐生命的主圣灵,从父、子而出,与父、子同样 受尊敬,受荣耀;他曾借着众先知说话。 我们信使徒所立的独一圣而公的教会。我们承认为赦罪 所立的独一圣洗。我们望死人复活和来世的永生。阿门。 卡尔西顿信经???同一圣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也完全 者;是真上帝,也是真人,具有理性灵魂和身体; 按其神性,与父同体,按其人性与我们同体,一切都像 我们,只是无罪;按其神性,万世之先,由父所生;按 其人性,为我们和拯救我们,晚近由上帝之母、童贞女 玛利亚所生。 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独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 淆、不可改变、不可分割、不可离散;二性结合,不失 区别,各性特点,反得保存,并统一于一个位格和一个 实质当中,不分成两个位格,仍是同一圣子、独生子, 即上帝――道、主耶稣基督。 三、中世纪的基督教? 何谓“中世纪”? 圣像破坏运动和东西方教会的分裂? 中世纪的政教关系? 中世纪的修道运动? 中世纪的文化复兴? 惨烈的“十字军东征” 何谓“中世纪”? MediumAevum “中间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最先采 用 ? 上限: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 下限:众说纷纭。宗教学意义上 多以1517年宗教改革为下限。 民族大迁徙?? ? ?公元初年,在中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下,北匈奴“不 复自立,乃远引而去”,从而引发了世界历史上最伟大 的亚欧民族大迁徙。 匈奴人于4世纪中叶进入东欧顿河流域。372年,匈奴人 由里海而西,征服伏尔加河和顿河一带的游牧部落。 375年,匈奴人继续西向,击败日耳曼族的东哥特人,迫 使其归附,随即合力进攻西哥特。 西哥特人吁请前往罗马帝国多瑙河边界的后方避难。皇 帝瓦伦斯是热诚的基督教阿里乌派信徒,对同样已信奉 阿里乌派的西哥特人深表同情。作为帝国的同盟者,西 哥特人于376年举族安全迁入帝国境内麦西亚一带。 西哥特人在罗马帝国???罗马未能兑现对西哥特人的许诺,反把西哥特人当奴隶对待。 西哥特人于377年起义,罗马皇帝瓦伦斯亲率大军镇压。在 378年的决战中,罗马军团被蛮族骑兵击溃,皇帝瓦伦斯阵亡。 继任的提奥多西被迫妥协,允许西哥特人在色雷斯等地定居, 并为他们提供粮食和牲口。 401年,西哥特人又在其领袖阿拉列的率领下开始劫掠巴尔干 半岛,408年,阿拉列率军直抵罗马城门,在索取了大量的财 物之后撤军罗马。 公元410年,阿拉列再度率军围攻罗马。一位奴隶为他打开城 门。号称“永恒之城”的罗马首次为敌人所攻占。罗马城遭受 了连续3天的洗劫,只有圣彼得和圣保罗两座大教堂及教堂内 的人幸免于难。 日耳曼蛮族大举入侵罗马帝国????406年,罗马帝国撤回莱因河上的驻军,以加强意大利和 罗马的戍守,从而敞开了帝国的大门。汪达尔人、苏维汇 人、勃艮第人、阿兰人蜂拥而入。 不列颠先后受到匹克特人、爱尔兰人或凯尔特人、撒克逊 人、盎格鲁人、朱特人的入侵,终被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 征服。 公元406年,强大的汪达尔人和其它日耳曼人洗劫了高卢。 公元409年他们侵袭了帝国富饶的西班牙地区。公元439 年,北非迦太基又陷于汪达尔人之手。 455年,汪达尔国王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 罗马,纵兵劫掠15日,除了基督教教堂之外,罗马城市及 其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雇佣军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了填补罗马的空旷土地,补充兵源缺乏的罗马军 团,奥古斯都最先创立了允许蛮族人定居帝国境内 并招募雇佣军的政策,随后的皇帝也都采取了这个 办法。 以夷制夷的政策使雇佣军尤其是其首领逐渐坐大, 甚至成为罗马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 475年,罗慕洛斯被立为皇帝。476年,帝国军队 最高统帅日耳曼人奥多亚克举兵反叛,废黜罗慕洛 斯,这一事件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终结。 日耳曼诸王国 圣像破坏运动(一)???反偶像崇拜与圣像、圣物崇拜的兴起 八世纪初,东罗马帝国皇帝利奥三世下令废除教 堂及修道院内的一切圣像及圣物,涂去墙壁上的 壁画,把圣像、圣物等收归国有。 公元731年,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三世在罗马召开 宗教会议,把反对圣像者革除教籍。利奥三世则 把西西里和他所能控制的部分意大利都不准教宗 管辖,以此作为报复。 圣像破坏运动(二)??754年,君士坦丁五世在君士坦丁堡召开宗 教会议,决定废除图像崇拜并宣称皇帝有权 统治教会。死后其母艾琳摄政。积极拥护使 用圣像。 第七次公会议(尼西亚, 787年):谴责 754年会议是亵渎上帝的异端,下令恢复圣 像。正如在道成肉身中那样,物质世界可能 成为接近上帝的一个中介。 东西方教会的分裂??330年,君士坦丁为有效地控制帝国东部, 迁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原 本就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习惯和 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事实上分为东 西两部分的状况,更加明确化。 君士坦丁去世,帝国东西两部分分别由两个 儿子统治,终于在公元395年正式分立为东 西罗马帝国。东部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西 部以罗马为中心。 ?基督教教会在事实上也分为东西两派。东派在希腊 文化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一些不同于西派的特点。 在神学思想上,倾向于用哲学观点看待基督教,比 较注重带有思辨色彩的三一论和基督论。在教会的 组织制度方面,不存在罗马教会和教宗那样的统一 中心和首脑,受制于皇权政治,具有依附性。在宗 教礼仪和节日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体系。 宗教气氛浓厚,宗教生活带有神秘性。由于通行希 腊语,又称“希腊教会”。 ??西方教会日益拉丁化。公元4-5世纪时,拉丁语已 完全取代希腊语,成为西方教会的官方语言。称 “罗马教会”或“拉丁教会”。 受罗马法学传统影响,倾向于从法学角度看待基督 教,福音书主要被视为一种新的律法。罪与恩、意 志自由和教会问题成为神学的中心思想。更为有力 地控制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 教会成为混乱的世界里唯一具有统一性的组织,在 宗教礼仪方面则不像东派教会那么严格。 ?? ??早年神学争论留下的裂痕因“和子”句的争论而加 剧。尼西亚信经:我们信赐生命的主圣灵,从父和 子而出。filioque 和子 对西西里等地控制权的争夺。 1054年,教宗派使节到君士坦丁堡教会谈判遭拒, 教宗使节在索菲亚大教堂的祭坛上投下教宗诏书, 宣布开除君士坦丁堡大主教教籍。对方针锋相对, 开除罗马教会教籍。双方正式分裂。 “公教”(Catholic)和“正教”(Orthodoxy) 的称谓。 日耳曼人皈依罗马教会??? ?3世纪末叶,西哥特地区出现教会组织。 尼西亚会议(325年)后,西哥特人、东哥 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伦巴第人先后 皈依阿里乌派 486年,法兰克人在克洛维率领下集体皈依 罗马教会,并在被征服地区强制推行 7世纪末,罗马教会在西方确立正统地位。 教宗与法兰克人的结盟??? ?751年,法兰克宫相矮子丕平在罗马教宗支持下发动宫 廷政变,登上王位。 同年,侵入意大利的伦巴第人从拜占廷皇帝手中征服 了拉文那,步步进逼罗马,罗马教宗只好向法兰克人 寻求保护。 753年,教宗斯蒂芬二世翻越阿尔卑斯山,再次为丕平 举行加冕仪式,封他为“罗马人的贵族”。 丕平于754-756年间两次出兵远征意大利,打败了伦 巴第人,并将夺来的意大利土地赠给罗马教宗,史称 “丕平献土”,从而使教宗成为罗马与拉文那之间领 土的统治者,即通称的“教宗国”。 查理时代??771年,丕平之子查理继位,在其三十多年的统治生 涯中,用火与剑把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大到包括现 在的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半个匈牙利、大 半个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北部,使王国成为西罗马 帝国崩溃以来最接近于原帝国的国家,实现了西欧 的重新统一。 史称“查理曼”,“曼”即“伟大” 或“大帝”的意思。 800年圣诞节,查理在圣彼得教堂跪拜时,教宗利奥 三世把罗马皇帝的冠冕加在其头上,称其为“罗马 人的皇帝” 。 查理曼对教会的扶持??大力扶持教会,充分利用基督教进行政治统治。在 广大的占领地大量兴办修道院,完善教区组织机构, 将大片征服的土地分配给修道院和教会,还在遗嘱 中把自己所有财产的三分之一,留给法兰克帝国境 内21个教区的大主教。 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的神职人员,将基督教教义作为 教育的工具,吸收教会人员治理政务,让主教在他 的议会、大会及行政工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允 许教会有自己的法庭,让教士掌管婚姻和遗嘱之事。 查理曼对教会的控制控制着罗马教宗的人选和各地主教的任免 权。 ? 召开和主持宗教会议,颁布宗教法规,操 纵教会事务。亲自主持过16次宗教会议, 会议决议均以皇帝敕令的形式公布。 ? 要求主教和修道院长按照所辖教区和修道 院规模的大小与财产的多少,为法兰克王 国军队出人出钱。? 查理曼帝国的分裂??814年查理曼,其子虔诚者路易,无力承担 其父的帝业。 840年路易死后,帝国被三个儿子瓜分。根 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日耳曼”路 易领得帝国东部,它标志着德意志的开始; “秃头”查理领得帝国西部,这是法兰西的 开始;罗退尔得到帝国中部王国,并承袭帝 号,成为意大利的开端。 分裂的查理曼帝国 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911年,查理王朝在东法兰克的最后一位君 主孩童路易去世。此时东法兰克王国内有五 大公国,分别是巴伐利亚、士瓦本、法兰克 尼亚、洛林和萨克森。为了抵御当时马扎尔 人的入侵,五大诸侯和科隆大主教联合,决 定不再寻求从西法兰克的查理家族中寻找王 位继承人,而是从本地的五大诸侯中选举产 生,由此德意志王国开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 历史,而德意志的王位继承制度也形成了和 传统的世袭继承制不同的“选帝”制度。 ?? ??萨克森人的崛起。奥托一世依靠各地主教、修道 院长,逐步控制整个德意志。 961年,为保护教宗进军意大利,962年在罗马受 教宗加冕,称“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神圣罗马帝国对德意志境内主教、修道院长的任 命和分封。教会成为世俗国家的一部分。 政教之争的奇特景观,德皇依靠境内的主教和修 道院长,教宗联合德国境内的诸侯。 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自奥托一世(奥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 以来,每一位德意志国王都希望获得皇帝名号。 但由奥托一世所创建的帝国,其皇帝称号来自于 教宗的加冕,皇帝通过征服意大利来取得“罗马 皇帝”的合法性。帝国的所谓选帝侯,其直接选 举的当为“罗马人的国王”(实际即是德意志国 王),而非皇帝。因此,并非每一位德意志统治 者都可以成为皇帝,只有进军意大利,接受教宗 加冕的强者,才可获得这一殊荣,但实际上除通 过联姻获得意大利国王的继承权外,对欧洲其他 地区没有控制权。 主教叙任权之争???1057年,教会改革派理论家霍姆伯特撰《反 对圣职买卖三书》,反对平信徒授予圣职。 1059年,拉特兰宗教会议,颁布教宗选举法, 命令平信徒不准授予圣职,教宗只能由枢机 主教团选举。 1075年,教宗格列高利七世以整饬教规、反 对教会世俗化、禁止买卖神职和神父婚娶为 由,通谕废除世俗君主对教职的叙任权。 ??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召开沃尔姆斯宗教会 议,指斥格列高利为伪教士,要求其退位。 格利高里则开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 忠宣誓。 德意志的领主们趁机起来打击亨利的王权, 宣布如果革除教籍的敕令不取消,他们将不 再承认亨利为国王,并且决定于1077年2月在 奥格斯堡举行会议,邀请教宗前来共商德国 的宗教和政治问题。 ???1076年隆冬,年仅26岁的亨利携妻带子前往罗马 求教宗宽恕,教宗故意外出,最后亨利来到教宗驻 节的卡诺萨城堡,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 恳请,忏悔三日,终获教宗赦免。 亨利回国后,整肃内部,反对派推举士瓦本公爵鲁 道夫为新国王,并得到教宗承认。教宗于1080年 再次革除亨利教籍。 亨利击败鲁道夫,旋即进军意大利,立克雷门三世, 放逐格列高利。 1122年的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主教由教士选举,皇帝或其代表可监选,有意见 分歧时有干预之权。 先由教宗授予以指环和权杖为象征的宗教权力。 再由皇帝授予以权节为象征的世俗权力。 承认主教也是国王的奴仆,是采邑的接受者,对 国王负有封建义务。 在英法等国,也曾发生类似斗争,但持续时间和激 烈程度不如德意志,并都在沃尔姆斯宗教协定前得 到解决。 教宗权势由盛而衰???? ?巅峰时代:英诺森三世() 利用德国的内部分裂,通过加冕和绝罚的方 式干预德皇的废立 禁止在法国举行宗教仪式,迫使法王屈服 因坎特伯雷主教叙任问题,革除英王教籍, 迫使其自认属国 加强教会内部的中央集权制,确认惟有教宗 有权批准主教的任命、更换 教宗英诺森三世 教宗与法王的较量?? ? ?1268年,德皇继承人在与教宗支持的法国势力的战争中 失败被斩首,随后德国进入长达二十年的“空位”时期, 随后产生的德皇根本无法统一各诸侯国,德国内乱不止, 再也无法与教宗抗衡。但新崛起的法国开始与教宗争斗。 法王菲利普四世向教士征税以支付战争开支,教宗卜尼 法斯八世1296年发布《教俗敕谕》禁止。 法王逮捕教宗使节,并召开三级会议对抗教宗。教宗发 布《神圣一体敕谕》,重申世俗权威必须服从宗教权威。 法王代表联合教宗敌对派,俘获并囚禁教宗,教宗获释 后不久去世。 阿维农之囚??? ?法国人克雷芒五世继任教宗,于1309年将教 廷迁往邻近法国的阿维农。以后几任教宗均 为法国人。 因断绝在意大利的收入而任意增加苛捐杂税, 备受诟病。 教宗英诺森六世于1367年迁回罗马,1370 年迁回阿维农。 1377年,教宗格列高利十一世迁回罗马。 公教的内部分裂???1378年,枢机主教团在罗马民众压力下,选 举乌尔班六世继任教宗,后者因实行改革而 遭枢机主教团反对。 四个月后,同一枢机主教团选举克雷芒七世, 教廷再迁往阿维农,但乌尔班六世拒不退位, 另立枢机主教团。 1409年,两个枢机主教团在两位教宗反对的 情况下,在比萨召开宗教会议,另选亚历山 大五世,但两位教宗拒绝退位。 ?? ?1414年,德皇西吉斯孟德召开康斯坦茨宗教会议, 宣布“凡会议决议,不论何事,不论何人,即令 是教宗,均须一体服从”。宗教会议至上运动。 会议选举马丁五世继任教宗,原三位教宗在各国 君主压力下相继退位。 该次会议确立了世俗权利控制下的全教会议凌驾 于教宗之上的原则,从此教宗干涉世俗政治的历 史一去不返。 东西方教会重新统一的短暂希望????1438年,在土耳其人的步步进逼下,东罗马帝国 皇帝率庞大代表团前往西方,讨论重新统一问题。 会议承认罗马教宗的最高权力,东方教会保持原 有职权、礼仪,神父仍可结婚。承认“和子”, 惟不得加入古代信经。 会议于1439年宣布东西方教会重新统一,宣布与 亚美尼亚教会、一性论派和聂斯脱利教派重新统 一。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 西欧修道制度的形成和改革?? ?犹太教中的修道传统(死海古卷所反映的库兰社 团)。圣经中关于施洗约翰及耶稣的记载。 兴起于埃及的基督教修道传统。安东尼的分散修道 和帕克米乌斯的集体修道。 4世纪,巴勒斯坦凯撒里亚主教巴西勒建立“巴西 勒修道院制度”,要求修士抑制肉体欲望,艰苦劳 作,达到自给自足,救助贫困,禁止修士除衣物外 拥有任何财产,坚持让修士们在孤寂中度过大部分 时光。 本尼狄克(本笃)修道制度? 4世纪中叶以后,修道生活在西方开始流行。但纪律松弛,缺乏统一,长期处 于混乱状态。 ? 529年,本尼狄克建立蒙特卡西诺修道 院,制定严厉的《本尼狄克教规》。 Ora et labora [ 祈祷并且劳动 ] 。主张 修士生活清苦,不敛私产,辛勤劳作, 读书学习,祈祷、唱赞美诗是修士的基 本职责。 ??蒙特卡西诺修道院成为西欧宗教生活的一个中心 和修道生活的样板。教宗格列高利一世根据本尼 狄克教规,改革教会组织,保护和发展修道院制 度,派遣本尼狄克布道团去遥远的西方蛮族中间 传教,使得本尼狄克及其教规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在本尼狄克死后的两个世纪里,本尼狄克修会的 会规传遍整个西方基督教世界。众多单独的、自 发组成的修道院,并不是形成一个庞大的修道机 构,而是遵循同一会规,同一生活方式,在管理 上却互不相属。修道院制度已经成为教会的一个 基本机构。 本尼狄克会的文化功绩?历史学家霍莱斯特:“本笃会教士实际对于他们要抛弃的俗世, 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中世纪前期,他们的学校培育了大量欧 洲知识分子。作为文化桥梁,他们抄录并保存古代拉丁著作。 他们带头到德国森林地带,随后又进入斯堪的纳维亚、波兰及 匈牙利,深入传播基督教。他们还担任国王的法律专家和顾问, 并跃居宗教事务高位。由于多少世代长期承受信徒捐赠的土地, 他们拥有并经营众多的田庄,这些田庄成为先进农业组织和技 术革新的典范。到了封建社会,本笃会主持们在他们所控制的 广大辖区内,成为负责政治、立法和军事征募的大诸侯。首要 的是,在政治纷扰的海洋中,作为安全和知识的避风岛,本笃 会修道院是正在发展中的古典-基督教-日耳曼文化综合体的 精神中心和学术中心,这个综合体构成了欧洲文明的基础。总 之,本笃会修道生活对早期基督教西方的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克吕尼派的产生和改革?? ?? ?财富和权力的增长腐蚀了修道院,出现圣职买卖、神职人员结 婚或蓄妾等现象。 910年,虔敬者威廉在法国克吕尼建立克吕尼修道院,几任院 长都是欧洲有名的宗教和政治人物。 主张只接受教宗保护,不受其他任何主教和世俗领主的管辖, 要求修士严守本尼狄克会规,实行禁欲生活,反对买卖神职、 教士娶妻纳妾以及教会的世俗化,也反对封建主控制教会和神 职人员把持教权与教产 。 在各地建立修道院,院长由克吕尼修道院委派,修士均视为克 吕尼修士。 至10世纪中叶,克吕尼派修道院已由法国迅速扩展至意大利、 德国、英国、西班牙等地,形成了以克吕尼修道院为首的克吕 尼派修道院系统,成为一种强大的宗教势力和政治势力。 ??11世纪中叶,克吕尼派人士把君王委任神职, 视为君王篡夺了神职叙任权,试图夺回叙任 权以增强教宗的权力。中世纪史上一场著名 的争夺主教叙任权的激烈斗争终于拉开了帷 幕。 1073年,希尔德布兰特在举行教宗亚力山大 二世的殡葬礼时,被人们疯狂地抬到带锁链 的圣彼得教堂的教宗宝座上,拥立为教宗, 称格列高利七世。 西多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2世纪,克吕尼派教产大为增长,修士们、特别是上层 人物的生活开始奢侈腐化,修院会规废弛,克吕尼运动 趋于没落,成为一些新的修道团体再度改革批判的对象。 伯尔纳于1113年被正式接纳入西多修院,后任院长。亲 率12名修士到荒无人烟、森林环抱的明谷建立修道院。 重视生产劳动,开垦荒野,恢复和发展农业、商业贸易。 积极支持罗马教宗,协助组织十字军和圣殿骑士团,攻 击异端。 1153年伯尔纳去世时,西多修院已增至343所,至13世 纪时发展到6万名修士,700多所修院。 托钵修会的兴起??改革的热情有时形成服务于教会的洪流,有时则演 化为反教会的异端运动。12世纪时,南欧一些新兴 城市中异端运动高涨,先后出现了阿尔诺德派、阿 尔比派、韦尔多派等,坚持游行布道,反对修士和 教士生活腐化,批评教会贪恋财富,卷入世俗事务, 进而否定罗马教会的法规乃至教义,不承认教会的 权威。 教会内部出现“走出修院”的呼声,主张仿效异端 游行布道。13世纪产生弗兰西斯(方济各)修会和 多米尼克(多明我)修会为代表的托钵修会。 弗兰西斯修会与多米尼克修会1208年,意大利人弗兰西斯组成行乞修会, 自称“小兄弟会”。1210年得到教宗批准, 正式成立弗兰西斯第一修会。1212年成立 第二修会即女子修会,1221年在平信徒中 又成立第三修会。 ? 多米尼克于1216年成立修会,采取行乞修 道制度,该会也称“布道兄弟会”。? ?? ? ?13世纪,两个修会不约而同地将重心从农村转移 到城市,并放弃了“乞讨”的规定。 适逢大学兴起,热心于学术研究活动和大学讲学 活动 。思想家云集。 多米尼克修会曾主持宗教裁判所。 弗兰西斯死后修会内部发生分裂,小部分人坚持 原始精神,称守规派或严格派;大部分人认为乞 食修道不切实际,坚持传统的罗马教会修院制度, 称住院派或放任派。1517年教宗正式确认弗兰西 斯修会分为两派,各自设有总会长和领导机构。 修道制度在中世纪的地位? 宗教的虔诚中心:隐修、教会改革? 社会的文化中心:手抄本、学校? 社会的经济中心:庄园经济的代表? 教会的政治中心:各地教会之外的独立力量 ? 教会的军事中心:拥有武装、骑士团 查理大帝时代的文化复兴? 聘请学者、兴办学校(宫廷学校、主教座堂学校、修道院学校) ? 设立七艺:文法、修辞、逻辑、算术、 几何、天文、音乐 ? 圣经文本和其他经典著作的订正 ? 提倡学者之间的自由讨论。 11世纪辩证法与反辩证法之争?? ? ?贝伦加尔:依据实体与偶性的关系,提出圣 餐中基督的临在是精神性的临在。 亚里士多德论实体与偶性:偶性变,实体不 变。但实体变,偶性必变。 在圣餐中,所谓经过祝圣而使面包和酒发生 变化的“变体说”是违背理性的。 应当把辩证法引入基督教信仰,使基督教信 仰成为理性的信仰。 ???达米安:哲学是神学的婢女。修士必须把哲学当做俘虏 来对待,而且就像是摩西要求一个以色列人的婢女那样。 《申命记》21:11―13:若在被掳的人中见有美貌的女 子, 恋慕她, 要娶她为妻, 就可以领她到你家里去. 她便要 剃头发, 修指甲, 脱去被掳时所穿的衣服, 住在你家里哀哭 父母一个整月, 然後可以与她同房. 你作她的丈夫, 她作你 的妻子。 他剃去她的头发(哲学的无用理论);他修剪她的指甲 (迷信的作品);脱去她的衣服(寓言和异教迷信); 只有这时,他才娶她。但是,她依然是一个女仆,它并 不走在信仰的前面,而是跟在信仰后面:“而是像婢女 那样谦恭地为主人提供某种效劳”。 ???安瑟尔谟:信仰寻求理解。谁不信仰,就不 能够遇到真理,而谁不遇到真理,就不能够 把握真理。因为我深信,除非我信仰了,否 则,我无法理解 。 “当我们有了坚决的信仰时,对于我们所信 仰的东西,不力求加以理解,乃是一种很大 的懒惰。”“我们必须用理性去维护我们的 信仰,以反对不信上帝的人。”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上帝存在证明?? ??愚顽的人心里说, 没有上帝(《诗篇》,14,1 ) 愚顽的人明白:上帝即是“与之相比不能设想任何更大 的东西的某种存在者 ”。 这种存在者如此之大,以至于不能设想任何更大的东西, 它就不能仅仅在把握它的人的理智中存在;也就是说, 只要它在理智中存在,它也就可以被设想为在现实中实 存的。而在现实中实存,要多于仅仅在理智中实存。 因此,如果这个与之相比不可能设想任何更大的东西的 某种存在者仅仅存在于理智中,那么,它就会被也在现 实中实存的东西所超越,从而它也就不是可设想的至大 者。 大学的产生和经院神哲学???以修道院为中心的中世纪早期教育,发展至11、 12世纪时,设立在城市的教堂学校日益显得重要起 来,逐渐占居了教育和学术的领导地位。 最初的大学并非有计划地建设起来的,而是自发形 成的。当渴望求知的学生集中于某些杰出的学者的 周围时,大学便开始孕育了。 大学的产生与城市不可分,与商人的行业公会一样, 大学原本是一个由学者或学生组织起来的行会,用 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免受教会当局、城市主管部门以 及城市市民的侵犯。当学生们或者是学者们因为共 同的利益联合起来的时候,大学作为一个团体组织 就出现了。 博洛尼亚大学??博洛尼亚大学是11世纪末在西欧建立的第一所大学,之 前它作为一所研究罗马法的学校时,就已经闻名于世。 博洛尼亚大学作为学生的自治协会,其学生的地位很高。 其原因在于博洛尼亚大学的学生具有更为成熟的年龄和 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已经在处理着自己的事务,能够 掌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条件,许多学生已经是政府的官 员和律师,所以,博洛尼亚以及承袭了博洛尼亚传统的 意大利大学主要是一些学生团体,这些团体不仅是针对 教会、政府、市民而组织起来互相保护和自治,而且最 终确立了他们对自己的导师的控制,把导师视为他们的 雇员而不是他们的主人。 巴黎大学???从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的教堂学校演变而来。 至12世纪中叶,巴黎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教师也 随之倍增,于是,日益增加的教师们自然地形成了 一种教师的同业公会,以此来争取维护自身的各种 利益和权利。比如,以前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资 格认可、教学程序安排、司法裁判、生活管理等方 面的事务,属于主教座堂的权限,现在教师公会取 得了对此的独立管理权。 1200年法王菲力普二世承认了巴黎学生、教师公 会的合法性,1215年教宗英诺森三世批准了巴黎 大学的条例。此后,巴黎大学便成为在北部欧州形 成的绝大多数大学的模式和标准。 大学的设置和教育?? ??大学的设置:文学院、神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后三者 为高等学科。 大学的教育:学术自由、辩论。“天堂的玫瑰花有没有 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 。 希腊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经过 阿拉伯世界传入了西欧,通过把古典文化和伊斯兰文化, 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由阿拉伯文翻译成拉丁文,甚 至于把希腊原本译成拉丁文,为西方人打开了一个崭新的 知识世界。 大学的诞生为新知识提供了传播的场所,而希腊文化和东 方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大学里的研究活动,导致12、13世 纪大学的惊人成长,由此带来了整个西欧世界的学术复兴 和繁荣。经院神哲学的繁荣:12―14世纪的哲学史。 巴黎大学的学生在上课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 ?经济:贫富分化加剧,农民急于摆脱困苦,领主 渴望扩大财富;长子继承制造成的大量无业骑士; 城市兴起及贸易复苏展示的东方财富。西欧的城 市商人,特别是威尼斯,热那亚和比萨的商人, 企图从阿拉伯和拜占庭手中夺取地中海东部地区 的贸易港口和市场,独占该地区的贸易 宗教:克吕尼改革带来的宗教热忱;圣物崇拜引 起的朝圣热情;教宗对东方教会的雄心。 直接原因:土耳其人对拜占庭帝国的威胁,皇帝 向罗马教宗求援。 教宗鼓动十字军东征??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召开宗教会议,决定援助拜占 庭,并到各地游说。 “目前你们所住之地,四面为海及山岭所封闭,狭窄而 无法容纳你们众多的人口;地上的出产也几乎不敷耕种 者之所需,你们只有自相残杀,相互吞食,并发动战争 而使其中许多人毁于阋墙之争。因此,愿仇恨远离你们, 愿你们彼此间的争闹停止,启程远赴圣墓,自邪恶之民 手中夺回那地,使其归属于你们。耶路撒冷是片沃土, 远胜其他各地,它诚为一乐园。那庄严巍峨的城市座落 于全球的中心,恳乞诸位前往相助。若欣然踏上征途, 保证罪得赦免,并可得天国永不朽坏的荣耀。” 教宗乌尔班二世鼓动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1096年8月,由法、德、意贵族骑士组成的十字军队伍,分 四路向东进发。1097年春在君士坦丁堡会合,继续向耶路 撒冷进军。至5月攻陷尼西亚,次年夺取安条克。1099年7 月,攻陷耶路撒冷,将圣城抢劫血洗一空,屠杀全城7万多 穆斯林和犹太居民。 十字军在占领区依照西欧的封建制度,相继建立起4个拉丁 国家:耶路撒冷王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以得 撒伯国。 拉丁国家接受罗马教宗的管辖,使用拉丁礼拜仪式,取消 希腊东正教。教宗把占领地分为四个大教区和10个主教区, 建立众多修道院,终于把西方基督教扩展到了东方。 穆斯林和拜占庭的进攻,使拉丁占领区急速锐减,引发第 二次十字军东征。 教宗尤金三世为发动第二次东征 向参加者发布的特权书?现在本着上帝赋予我的权力,将前面所说的、我的前 任教宗乌尔班所开始实行的赎罪权利,赋予那些为虔 敬心所驱使,决心承担和执行这个神圣而必要的工作 和任务的人,并命令将他们的妻子、儿女,他们的财 货和产业置于我自己以及大主教们、主教们和上帝的 教会中其他教士们的保护之下。同时,我也以使徒的 权力,禁止对任何人在参加十字军时所正常保有的财 产提出任何诉讼,除非关于他们的返回或死亡已经得 到非常可靠的消息。……那些为债务所迫而怀着纯洁 的心情开始这个神圣的行程的人,无需偿付过去的利 息。若是他们自己,或者他们的担保人,曾经为了支 付利息而作过任何誓约,我也以使徒的权力予以解除。 ?此外,如果某些人在事前通告过他们的亲属们,或者 他们的采地所隶属的领主们,而这些人不愿、或者不 能将钱借给他们,我们也许可准他们自由地将自己的 土地或其他财产向教会、教会人士或其他基督信徒抵 押,任何人不得提出异议。我现在……以上帝赋予我 的……权力,向那些以虔敬之心开始、并且完成这一 神圣旅程的人,或将在旅程中逝去的人宣告,只要他 们能够低首下心、痛切忏悔,他们的全部罪孽都可得 到赦宥,而且将自赏善罚恶之主那里得到永恒报酬的 果实。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法、德封建贵族骑士在威尼斯商人的支持下,于1202年集 结威尼斯。1204年4月,攻陷君士坦丁堡。抢掠焚烧达一星 期之久,城内所有的珍贵文物、艺术珍品、文献图书等损 失殆尽。 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被迫于1206年迁往尼西亚。十字军首领 佛兰德伯爵鲍尔温宣布即皇帝位,并规定君士坦丁堡宗主 教由罗马教会任命,东正教归罗马教宗管辖。英诺森三世 派红衣主教出使拉丁帝国,迫使东正教徒改信天主教,封 闭东正教堂,派拉丁神父前往主持希腊教会。由于希腊人 民的坚决抵制,拉丁神父始终未能真正控制希腊教会。 1261年,拉丁帝国在人民反抗下灭亡,拜占廷重新成为一 个独立国家。 十字军东征的结束? 1291年:耶路撒冷王国最后一个据点阿克城被埃及穆斯林攻占,据说6万多 基督徒遭到屠杀,王国灭亡,十字军 被全部赶出叙利亚 。 ? 至此,从年历时近200年 的十字军东征彻底告终。 十字军东征的后果? 教宗势力的提升和威望的下降? 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第一桶金 ? 东方文明的西传和西方的文艺复兴 ?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基督正教与 基督公教之间仇隙的加深。 四、宗教改革和新教的产生??? ?日,马丁? 路德在符腾堡教堂门前贴 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 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宗教改革的结果是造成了天主教会的分裂,一大批 教会从天主教脱离出来 ,形成新教。 宗教改革亦迫使天主教在内部实施改革,同时为弥 补损失,开始了大规模的海外传教。 在宗教文化的意义上,宗教改革被视为中世纪的结 束和近代的开始。 德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实际上的封建割 据。 ? 发达的城市、工业和凋零的农业,14―15 世纪频繁的农民起义。 ? 1514 年教宗利奥十世把美因兹大主教的职 位卖给了勃兰登堡的阿尔贝特,为了帮助 阿尔贝特偿还此项借款,以及筹款修建罗 马圣彼得大堂,利奥十世派台彻尔去德国 兜售赎罪券。? 《九十五条论纲》的部分内容?? ? ?( 27 )那些说钱币一叮当落入钱筒灵魂就超脱炼 狱的人,是在传人的捏造。 ( 36 )每一个真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票, 也完全脱离了惩罚和罪债。 ( 76 )反之,我们认为教宗的赎罪票,对最小之 罪的罪债也不能除去。 ( 86 )教宗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 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教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 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德国宗教改革的进程??1518年7月,路德与天主教神学家埃克在莱 比锡展开论战,在辩论中路德明确断言圣经 权威至上,否定教宗权威。 在萨克森选帝侯和德国广大民众的支持下, 路德思想更加激进。1520年发表被称为“宗 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 的公开信》、《教会被囚巴比伦》和《基督 徒的自由》。 路德的主要思想???? ? ?Sola Scriptura:惟有圣经。与传统的关系。 Sola fide:惟有信仰。因信称义。信与善工的关 系。 Sola gratia:惟有恩典。上帝的绝对意志。 人人皆祭司。 废除神职人员独身制。废除修道院。 路德的圣事观:只承认洗礼和圣餐,不承认坚振、 告解、终傅、神品、婚配 。 ??1520年,利奥十世发布《斥马丁? 路德谕》, 限路德于60天内改变立场。路德公开烧毁教 宗通谕,并发表《敌基督的谕令应予反对》, 宣布罗马教廷已成为敌基督的中心。 1521年,路德应皇帝查理五世之召,前往沃 尔姆斯帝国会议陈述自己的观点,明确宣称: “我的良心是为上帝的话所约束。除非有人 能够根据圣经而用理智的明晰论据来说服我, 我不愿、亦不能取消前言”。 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查理五世乃发布 《沃尔姆斯敕令》,判路德为异端。 ? 萨克森选帝侯同情和支持路德,为帮助路 德躲避帝国通缉令,将其藏匿在瓦特堡, 路德在那里度过了余生,除将圣经翻译成 德文外,继续抨击罗马教会,并对其早期 思想进行理论反思。? ??1529年,德皇查理五世召开帝国议会,重申 《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 恢复天主教势力,遭部分支持路德的诸侯抗 议,史称“抗议者”(protestant),中文 早期译为“誓反教”或“抗罗宗”。 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 堡信纲》被议会拒绝。查理五世还限令路德 派在一年内放弃其信条,否则将以武力讨伐。 ???为抵抗教宗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 的新教诸侯组成士马尔卡登联盟,天主教诸侯也结 成士瓦本联盟与之相抗衡。1552年,路德派诸侯在 法国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 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结束内战, 确立Cuius regio, eius religio(谁的地盘,就是谁 的宗教:教随国定)原则,新教(路德宗)获得承 认。 德国分成两大诸侯集团,大致为北部和东北部属路 德派,南部和西南部属天主教势力范围。双方实力 大致相当:七个候选中三个信奉新教,四人信奉天 主教 。 瑞士宗教改革???茨温利的苏黎世宗教改革运动 茨温利从1519年开始在讲道中攻击炼狱说和修道 院制度,主张信徒应当从教宗和主教的统治中获得 解放,明确地否认教宗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 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反对神职人员独身等。 比路德更为激进地把圣餐仅看做是对基督的追念, 否认祝圣后的饼与酒具有神秘的力量;而路德则坚 持圣餐的“临在说”,即经祝圣后的饼与酒虽未化 为基督的肉与血,但在信徒领受圣餐时,耶稣基督 确实临在其中,与饼、酒溶合并存。 ???教宗下令要求苏黎世地方当局制裁慈温利, 但市议会全力支持茨温利,立茨温利为主教, 并宣言为独立的教区。 苏黎世及另外几个州都变成了新教州。另外 一些州则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 双方不断发生冲突,终于导致1531年战争的 爆发。慈温利阵亡。瑞士从此分裂为新教州 与旧教州。 加尔文的日内瓦宗教改革?? ?加尔文,法国人,受人文主义和路德宗教思 想的影响。 为了逃避法国政府对新教徒的迫害,1534年 逃到巴塞尔,在这里埋头研究宗教理论。 1536年他出版了《基督教原理》一书,此 书吸收了慈温利和路德的观点,并参以己见, 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是宗教改革时 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加尔文的主要思想?? ??《圣经》是按照上帝的授意写出来的。因此,《圣 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也只 能来源于《圣经》。 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人们 要想得救,只能靠自己的笃信。 比路德更为激进,提出“预定论” 。上帝从创世 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 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 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 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 “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1536年7月应邀留在日内瓦,并协同参与日 内瓦市的宗教改革。但因过于严格的宗教生 活要求而引起日内瓦市民们的强烈反对 ,遭 到驱逐。 1541年,日内瓦支持宗教改革的一派掌权, 加尔文重返日内瓦,主持改革大计,直到去 世。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 织起来的。 政权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 生。 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 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由世俗信徒选出,负责监督 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 训练与审查预备牧师,并施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 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是由信徒 选举产生的不脱产的协助长老和教师的教会管理人 员,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 ??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或称宗教法庭,由长 老12人(小议会推举2人、60人议会推举4人、大 议会推举6人)和牧师5人组成。宗教法庭负责监 督信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并找出应当 采取的补救措施,每星期四举行一次例会。 教会机构与政府机构虽有分工,前者负责宗教信 仰与思想道德等精神生活,后者负责世俗事务, 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 且职责也难截然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 的神权共和国。 ??按照加尔文的主张,教会应当监督国家、社会和 家庭,把社会本身改造为宗教团体的典型。 从加尔文拟定的关于乡村的法规,可以看出对群 众的控制严格到了何等的程度。法规规定:星期 天,除某些人需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或家畜外, 全家人都应去听布道。如果有人在布道开始以后 才到会,则予以警告。仍不改正,罚款。凡唱下 流放荡的歌曲、跳舞者,监禁3天,然后送交议 会。对酗酒、赌博、吵架,放高利贷的人,也有 相应的处罚。 ?加尔文一方面坚决反对天主教义和罗马教 廷,但另一方面又迫害他所反对的教派和 个人。凡不同意他的主张的人,或遭迫害, 或被迫离开日内瓦。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 义者和解剖学家塞尔维特因批判圣经和三 位一体说,被加尔文用火烤了两个钟头以 后烧死。 ??加尔文教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西欧国家得到广泛的传播。法 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 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派,都是加尔文派的 教徒。 恩格斯:“当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德国已经蜕化并把 德国引向灭亡的时候,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却成了日 内瓦、荷兰和苏格兰共和党人的旗帜,使荷兰摆脱 了西班牙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并为英国发生的资 产阶级革命的第二幕提供了意识形态的外衣”。 法国宗教改革??早在14世纪,法国国王就控制了教会,到16 世纪初,法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法国王 权强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 制,但仍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 16世纪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权力之争,南北两大贵族集团为了各 自的利益,利用西欧宗教改革的旗号,发动 了一场宗教战争。因此,法国的宗教改革表 现为新、旧教贵族之间的武装冲突。 ??最早传入法国的新教是路德教。16世纪20年 代在法国已有不少路德教徒。但后来法国绝 大部分新教徒信奉加尔文教。 加尔文教也称为“胡格诺派”,其观点反映 了激进资产阶级的要求,深得法国中下层资 产阶级的拥护。但南部的少数大贵族也参加 了胡格诺派,利用加尔文教共和制的组织形 式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权相对抗。 ?围绕着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到16世纪中叶 形成三大营垒:以大贵族吉斯公爵等人为首 的天主教阵营,主要集中于北部、东部;以 波旁家族、孔代家族和将军克里尼等人为首 的新教阵营,其主要力量集中于西部、西南 部;以宫廷首相洛比塔尔为首的一些宫廷贵 族和不满于吉斯家族的天主教贵族,被称为 “政治家派别”。 ??1562年3月,吉斯公爵在一个叫瓦西的村庄停留,其随从 与胡格诺派教徒发生冲突,造成百余人的伤亡。孔代率 兵占领奥尔良,宗教战争爆发,被称为“胡格诺战争”。 日,新教领袖安东尼之子、那瓦尔王子亨利 与公主玛格丽特结婚,大批新教徒奔赴巴黎。8月24日夜 (圣巴托罗缪节),在皇太后凯萨琳和国王查理九世的纵容 下,吉斯家族的亨利率天主教徒关闭巴黎全城,以教堂 钟声为号,开始了对新教徒的大肆屠杀。一夜之间有近 5000新教徒被杀害,史称“圣巴托罗缪惨案”。随后, 全国不少城市竞相效尤,大约有2万新教徒死于屠刀之下。 ??由于妻子的保护,亨利在被迫宣布放弃新教 信仰改信天主教之后得以幸免,但被施以软 禁。于1576年逃出巴黎,并否认接受了天主 教信仰,重新成为法国新教徒的领袖。 日,国王亨利三世被刺身亡, 指令由那瓦尔王子亨利继位,成为亨利四世。 但天主教派拒不承认这位新教徒国王 。 ??亨利四世向巴黎进军,巴黎武装起来的教士 们在城里游行。1590年6月,高等法院、宫 廷高级官吏和城市公民,在教宗特使和西班 牙大使面前,对着福音书发誓,决不接受亨 利的来临。 30余年的战争也使亨利意识到新旧教派均不 会真正屈服于对方,于是放弃武力攻占巴 黎 的计划, 改宗天主教。名言:为了巴黎而做 弥撒是值得的。 日,亨利四世进入巴黎,沿 途无人阻挡,顺利登上王位。 ? 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 宣布天主教为国教,同时承认新教徒在法 国全境的信仰自由,在担任公职方面享有 与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30多年的胡格诺 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英国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宗教改革者,起初 他对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运动态度坚决,把改革者送 上火刑柱,还亲自撰文抨击马丁.路德的异端邪说, 教宗授予他“信仰捍卫者”的称号;马丁? 路德则 将他斥之为“戴着王冠的蠢参谋长”。 西班牙阿拉贡公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 姨母凯瑟琳是亨利八世的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 但只有女儿玛丽一个长大成人。亨利八世为王位继 承人伤神,于是向罗马教宗提出与凯瑟琳离婚。教 宗慑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拒绝了 亨利八世的离婚请求。 ???1533年,亨利自己宣布与王后离婚并与王后的侍 女安妮结婚。 国王自行任命忠诚于他的克兰默为坎特伯雷大主 教,并于1534年,在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 宣布教宗无权支配英国教会,国王才是教会的最 高首脑,英国有决定教会的教义、崇拜礼仪、宣 判异端、任命神职等权力,并没收教会在英国的 财产。 教宗将英国国王开除教籍。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与安妮所生的爱 德华登基,年仅九岁,在其舅舅萨默塞特 的辅佐下执掌朝政。后者是改革派,帮助 小爱德华将改革推向新的高潮。取消并修 改了亨利八世的一些错误或保守的法令, 打击保守派,继续剥夺教会财产,制定新 的公祷书,编纂信经,宗教改革得到迅速 有效的发展。 ??1553年,小爱德华不幸夭折,王权落到了亨 利八世与凯瑟琳唯一的女儿――玛丽的手中。 玛丽废除了亨利和爱德华时期几乎所有的改 革措施。从1554年起,她下令在全国恢复天 主教信仰。 天主教的复辟招致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对,人 们以各种形式意图推翻玛丽,而玛丽则报以 血腥的镇压,史称“血腥的玛丽”。 ??1558年,玛丽去世,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成为女王,恢 复了国教,并通过新的《至尊法案》,宣布伊丽莎白女 王拥有英国教俗双方的最高权力。修订1552年版《公祷 书》,确立圣公会主教制。1563年将《四十二条信纲》 修改为《三十九条信纲》,作为英国教会的正式信条。 伊丽莎白在教义上容纳某些新教观点,而在组织制度、 礼仪等方面尽量保留天主教旧制,从而避免了法国、德 国发生过的宗教战争。但加尔文派新教徒不满足于伊丽 莎白“不彻底的改教”,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 会中的天主教影响,还反对教会上层的封建统治者奢侈、 浮华的生活,因此被称为“清教徒” (Puritan)。 ??清教徒逐渐在国会中占多数,拒绝与国王合 作,最终导致决裂,爆发国王与国会之间的 内战。 内战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获胜,查 理一世以叛国罪被处决。克伦威尔是清教徒, 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比较接近独立派教会; 在其统治时期,虽承认国教会的存在,但对 主教制与长老制同样予以摒弃。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一世之子 查理二世全面恢复英国国教原有的典章制度。 1662年颁布的《加拉登法典》,以伊丽莎白 时代的《公祷书》为蓝本,作少量修订;并 规定所有教士必须公开赞成和拥护该书;凡 未经祝圣的教士,必须履行主教祝圣的仪式, 还要对国教会宣誓效忠。 2000多名长老会、浸信会和独立教派的教士 被驱逐,清教徒与国教会最后分裂。 英国的“光荣革命”??1685年,查理二世因中风去世。其弟继位,是为 詹姆士二世。即位初期并未表示要把天主教作为唯 一的宗教,而将其他新教一概加以禁绝。但在他即 位后的第二个星期日,他就到他的小礼拜堂去做天 主教的弥撒。 詹姆斯二世为首的上层统治集团企图加强君主专制 制度并推行天主教,而以英国国教徒为主的托利派 和以新教左翼为主的辉格派等,则对詹姆斯二世统 治集团的倒行逆施行为竭力抵制。这两股势力的斗 争仍然是决定英国当时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詹姆斯二世企图建立以他为首的包括天主教徒和不 信奉国教的新教徒的联合,以作为他巩固统治的基 础。日发布了“赦免宣言”,并取消 了反对天主教的刑事法和“宣誓条例”。 “宣言”发表以后,许多英国国教徒指责国王的这 个举动为非法,大约有90%的教士拒绝服从。5月 18日,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 桑克洛夫特和另外6个 主教拟订了一份“请愿书”,指出国王此举是非法 的。政府下令将7名主教以煽动罪交付法庭审讯。 ???就在全国各政治、宗教派别的人士联合一致反对詹 姆斯二世的时候,突然传来了王后玛丽在6月10日 生了一男孩的消息。 法庭不顾国王的旨意宣布7名主教“无罪”,群众 以欢呼迎接他们。甚至军队里的士兵,对此也欢声 雷动。 刚被释放的7个主教聚集到施鲁斯伯里伯爵的家中, 商量致书给詹姆斯二世的女婿、信奉新教的奥兰治 的威廉,邀请他率军到英国来反对詹姆斯二世,他 们则保证给予协助。 ??日,奥兰治的威廉指挥下的1.4万军队渡过英 吉利海峡,径直向伦敦推进。 詹姆斯二世陷入众叛亲离、 完全孤立的境地于12月11日深夜逃出王宫,先逃到爱尔兰, 后又逃往法国。 1689年初,在伦敦召开了上下两院联席的特别会议。会议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决定邀请威廉和玛丽来共同统治英国, 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同时议会向威廉提出一个《权利 宣言》。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 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 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国王不能与天主 教徒结婚等。威廉接受宣言中提出的要求。宣言于当年10 月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 “权利法案”。威廉和玛 丽接受了上述要求,即位为英国国王和王后。 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和内部改革????一、成立耶稣会。耶稣会于1534年在巴黎创立,1540年得 到保罗三世批准,在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 奥地利、波兰等国迅速发展。 宗旨:振兴罗马教会,重树教宗的绝对权威。深入群众, 开展通俗布道活动,以加强信徒对罗马教会的忠诚,成为 罗马教会反宗教改革的中坚力量。 注重教育事业,他们在德、法、英、尼德兰等地开办学校, 派会士在各大学里任教,控制或垄断某些课程的教学。 会士都经过严格挑选和训练、水准较高,故其后的天主教 会领袖多为耶稣会士出身。为上层统治阶级所重视,能够 左右世俗当局,形成了一股政治势力,有力地遏制了新教 的改革运动。 ???二、1545年召开特兰托公会议。会议时断时续, 前后历时18年。 确认《圣经》与作为教会传统的“圣传”具有同等 权威。 通过《特兰托会议信纲》,确认教宗有权决定宗教 事物,重申天主教基本教义和圣礼制度,谴责新教 因信称义的神学观点和对圣礼的不同主张。还为整 肃天主教作出规定,如主教必须讲道,神父必须熟 读圣经,教士的道德生活必须受到监察,以及开办 神学院训练神职人员等。该信纲被认为是天主教最 重要的文献之一。 ??三、强化异端裁判所。联合各国封建势力,特别 是依靠西班牙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利用异端裁判 所加紧镇压新教徒和其他异端,加强思想文化方 面的控制,使天主教在法国、比利时、南欧和东 欧大部分地区的地位重新得到巩固。 在天主教会内部,结束了教义之争,教宗权势有 所提高,在欧洲事务中继续占有一定地位。由于 各修会竞相向外扩展,使天主教势力扩大到新大 陆,以至全世界。 新教其他主要教派??长老会(Presbyterians):英国宗教改革运动在 血腥玛丽女王时代遭到摧残,很多改教人士被迫流 亡日内瓦,聆听加尔文及其女婿伯撒的教导;这批 人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陆续回国,一部分留在圣公 会内部,另一部分要求实行更彻底的改革,因而主 张在圣公会体制外重组教会,被称为“不从国教 者”,他们组织了苏格兰长老会。 长老会在教义和组织形式上和改革宗完全一致,只 不过名称不同,英语国家一般为长老会,法语、德 语国家一般为改革宗。 ???卫斯理宗(Methodist Church),亦译卫理宗或循道宗, 以创始人英国神学家约翰? 卫斯理(1703 年-1791年)的宗 教思想为依据。卫斯理本期望在英国国教范围内开展传道 活动,但遭伦敦主教拒绝,结果卫斯理宗脱离国教,形成 了新的独立宗派。 卫斯理强调人们只有将纯真的信仰与虔诚的生活结合起来, 才能得救。他主张基督徒必须追求圣洁、完善的生活,强 调自身内省与圣灵的工作,坚持《圣经》的权威。 18世纪初期,牛津大学学生组织圣洁会,组织成员立誓经 常参加圣餐,认真研究《圣经》,定期访问监狱,主张按 其所认为合乎《圣经》的教训,过循规蹈矩的生活。该派 当时被戏称为循规蹈矩者,这个戏称后来成为该派的正式 名称,沿用至今。1795年,该派彻底脱离英国国教,成为 独立宗派。 ???公理宗(Congregationalists)起源于16世纪的英格兰。 1582年勃朗著书宣传独立于国家和国教,有权管理自身事务 的“自行集合的教会”,这些理论被一些独立的教徒接受而形 成一个新宗派。 公理宗坚持《圣经》的权威,但对个人理解上的差异,采取互 相尊重的态度。主张教会虽然可以发表信纲,但不认为信纲有 权威性,认为凡承认耶稣是我主这一基本信仰者,即可参加教 会。认为国家应对各种不同的信仰都采取宽容态度。 公理宗不赞成设立统管各教会的上级领导机构,但允许建立由 各教会自由参加的联谊性机构,反对国教观念和教区制。认为 教会主要不是一种组织,而是一种灵性生活的共同体,是由响 应基督呼召而与之结成圣约并做其门徒的人组成的;全体信徒 在教务会议上对教会事务行使平等权力,聘任牧师由教务会议 决定,执事由会众选出。 ???浸礼宗(Baptists) 属于北美殖民地早期的清教 徒移民。 浸礼宗受到再洗礼派影响,反对婴儿洗礼,要求信 徒受浸礼、而非点水礼,主张未受浸礼的人不得领 用圣餐、不得担任牧师、长老、执事等圣职;其他 教义基本上和改革宗长老会一致。 教会组织上采用会员制,即由会员大会选举执事会, 由执事中的长者担任长老,并由长老执事会聘请牧 师。 天主教与新教的主要区别在体制上,天主教承认彼得的继承人罗马 教宗为普世基督徒的精神领袖,并接受他 的领导,因此天主教会内也就没有派系之 争。 ? 新教有各种大小不同的派别与分支,而且 至今仍在产生新的教派,这些教派在教义、 礼仪、传承方面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教义的来源上,天主教按天主和基督的传授,有两个来 源:圣经和圣传。新教只承认圣经为唯一根源。 在对圣经经文的解释方面,新教较为强调圣经的绝对性, 鼓励自由解经,因此在释经学方面的发展和著作较为丰富, 但没有一个明确的训导权威,因此也容易有派系之争和异 端邪教的出现。天主教鼓励信徒在教会训导和传承中去了 解圣经经文的意义,在有关信仰与伦理道德方面要服从教 会的训导,在其它灵修、心得方面则可有个人的感悟。 圣经的卷数目录,天主教新旧约共七十三卷,其中旧约四 十六,新约二十七;新教圣经只有六十六卷,旧约只有三 十九卷,新教把旧约中用希腊原文写的七卷删除,不承认 是圣经。 ??在称义上,新教各派除圣公会外都主张只靠信德就 可成义,不需要行善功。天主教则认为一方面靠信 德,一方面要遵照天主的旨意行善功。 天主教相信天主借着耶稣基督已白白地宽恕了人的 罪恶,但人仍是软弱的,人与天主恩宠合作的程度 也不一样,这些都影响着人的成圣,因此一般人死 后都要经过一个净化的阶段,也就是“炼狱”,因 此天主教就有为亡人祈祷的习惯。而新教不承认炼 狱,因为所有有关“炼狱”的圣经经文都已被马 丁? 路德删除(如旧约《玛加伯下》12章38-45节), 或另作其它的解释。 ??天主教强调祟拜唯一的上帝和耶稣基督,但认为在 教会的历史中,曾有很多圣徒(包括圣母),并且 相信诸圣相通的道理,于是在礼仪中除祈祷上帝外, 也呼请圣母玛利亚、众位圣人圣女为世上的信徒代 祷,同时教会也呼吁信徒去默想这些人的行为,让 信徒效法,以达到与天主更加接近的目的。 而新教徒则认为,只向基督祈祷即可,不必通过圣 母玛利亚及圣人圣女的代祷,因为他们担心这样会 降低基督的地位。 ??天主教相信,天主固然可以直接地给予人恩 宠,但天主也有藉着一些人或事给人祝福和 恩典的自由,七件圣事是洗礼、坚振、忏悔、 圣体、终傅、圣秩、婚姻。 新教强调个人与神的“直接”来往,认为个 人的认罪、祷告、灵修、或默想,已能够直 接与神建立关系,无需太多外在的仪式,因此 许多新教教派只有洗礼和圣餐。 ? 天主教基督徒进教堂或祈祷前后都在额上、胸上划十字,以表明自己是基 督徒,而新教徒没有这个习惯。 ? 天主教会的神职人员都是奉献度独身 生活的。而新教的神职人员都是结婚 度世俗生活的。天主教有修道院和修 士修女,新教没有。 五、 现代基督教 (一)、梵二会议????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简称“梵二会议”)于1962年 10月11日由教宗约翰二十三世召开,于日 由保罗六世结束,是罗马天主教会第21次大公会议。 最多达2540位教会领袖出席,其中有4位后来出任教宗: 即后来的保罗六世、约翰? 保罗一世、约翰? 保罗二世和现 时的本笃十六世。 新教有关教派、东正教、各国驻梵外交使团和天主教平 信徒等数百人受邀作为列席代表旁听会议。 讨论议题有:罗马天主教会和普世教会合一运动(或其 他宗教)、现代社会、圣餐礼仪仪式的关系,最终发表 了4份宪章、9份法令、3份宣言。 梵二会议的背景???1869年召开的“梵一会议”,因普法战争和意大 利军队占领罗马而于1870年宣布无限期休会,教 宗从此自称“梵蒂冈囚徒”而闭门不出,天主教 对社会影响力急遽下降。 梵一会议通过的《首位信条宪章》,规定“教宗 永无谬误”、“教宗首席地位”、“教宗权力至 上”,不仅在教会内有分歧和反对意见,且加剧 与新教、东正教的对立。 人类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独立运动;共产主 义世界;对峙和冷战。 约翰二十三世???登基前有丰富教廷外交和教务经验,有革新 和务实风格。 1958年当选登基,1959年即宣布要召开梵 二会议,强调会议以天主教自我革新、促进 基督宗教各派联合为目的。 亲自或派代表拜访各国政要,提出“自由、 公正、和平”的口号;派代表团拜访东正教 和新教的主要领袖人物。 梵二会议的神学革新???肯定人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号召 人应用其全部的智能来事奉上帝及为人服务。 放弃“教会之外无救赎”的信条,强调“救世者愿 意人人得救”。教会是“全人类合一、期望及得救 的坚固根源”和“万民得救的工具”。 宣称“天国业已存在于此世,不过尚隐蔽于奥迹内, 当基督再度来临时,则将成功为圆满无缺的”,提 出在人世扩大和建设天国的思想,末世不是此世的 彻底毁灭或物质上的消亡,而是世界通过改造、发 展、完善而迎来的新天新地。 梵二会议的礼仪革新?? ??要求教会为普通信徒阅读和熟悉《圣经》提供方 便,推动《圣经》翻译工作。 要求简化礼仪,宣布在礼仪中可广泛使用民族语 言。 强调礼仪应尊重各民族的风俗,只要不是和迷信 错误无法分解者,都可以尽可能保存其完整无损。 在无合适神职人员时,允许普通信徒代行神职主 持圣事。 梵二会议的组织改革??成立全球主教会议,每三年举行一次,对重 大事务做出决定。但规定如不以教宗为首则 无权力。教宗为首的集体领导。 成立“促进基督徒合一秘书处”,负责与基 督教各教派及犹太教的对话、联系与合一事 务;成立“非基督徒秘书处”,负责与其他 宗教信仰者的联络与对话;成立“无信仰者 秘书处”,负责研究无神论理论并与之发展 对话、理解及合作关系。 与其他教派关系的改善?? ??《大公主义法令》规定“推进所有基督徒之间的重新合一, 乃梵二会议的主要目的之一”。认为分裂各派的信徒理应 被天主教徒视为“主内的兄弟”,受到“兄弟般的敬爱”。 会后教宗派代表参加世界基督教联合大会,并亲自访问其 设在日内瓦的总部。 保罗六世公开承认罗马教会对历史上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负 有一定责任,以诏书形式宣布1054年开除东方教会牧首教 籍的决定无效,东正教代表接受诏书,双方共同发表声明 取消历史上的相互绝罚令。 派代表于1969年参加宗教改革450周年纪念活动,于1983 年派代表参加路德诞生500周年活动,并对路德做出了较高 的评价。 与其他宗教关系的改善????发表《教会对非基督宗教态度宣言》,表达与其 他宗教对话、沟通的诚意和积极主动的态度。 承认与犹太人共有“伟大的精神遗产”,对天主 的信仰自犹太人的先祖和先知已开始,教会的首 代领袖都是犹太人,甚至基督按其血统亦是犹太 人。 教宗访问耶路撒冷,拜访犹太教会堂,向犹太教 示好。 1993年与以色列建交,消除近两千年的紧张关系。 ??对同属“亚伯拉罕传统”的伊斯兰教信奉惟 一真神、尊耶稣为先知、对童贞女玛利亚的 解说、等待末日审判等神学见解及虔诚、贞 洁大加赞赏。 对历史上天主教与伊斯兰教之间曾发生的争 端、冲突和战争,“吁请大家忘掉过去,诚 意实行互相谅解,共同卫护及促进人类的社 会正义、道德秩序、和平与自由”。 对印度教、佛教等给予肯定,承认各民族 都有宗教的追求。“天主公教绝不摈弃这 些宗教里的真的圣的因素,并且怀着诚恳 的敬意,考虑他们的作事与生活方式,以 及他们的规诫与教理”。 ? 承认世界各种宗教都能反映“普照全人类 的真理之光”。? 对无信仰者态度的变化?? ?仍对无神论“极其坚决地加以摒弃”,但又 表示不得已的痛心和痛惜。 承认“有信仰的人对无神论的产生可能负有 不小责任”。 宣称“人无论有无信仰,都该有助于建造人 人共同生活其间的世界”,双方“绝对需要 坦诚而明智的交换意见”。呼吁无神论者对 基督教“开放心胸”,加以思维和研究。 (二)、普世教会合一运动?? ?1910年,在爱丁堡举行的世界宣教会议上,来自 159个基督新教团体的代表同意基督徒之间应互 相尊重,决意谋求各教会宗派在宣教地区的合作, 以促进教会的合一见证。 穆德在大会上倡导普世教会合一运动,会后担任 委员会主席。 1921年,国际宣教协会(IMC)在日内瓦正式成 立,旨在积极推行联合性工作,使各教会宗派在 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得以表现出基督徒的合一。 ???1937年,在英国牛津召开的国际宣教协会会议上, 主席穆德倡议成立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 1948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阿姆斯特丹正式 成立,强调“凡认耶稣基督为上帝及救主”的教会 都可加入成为会员,进一步促进教会不同宗派之间 互相学习和彼此合作。号召教会合一,世界合一, 人类合一。宣称“教会是超国家、超民族、超阶级 的普世性实体”,号召基督新教、天主教和东正教 终止历史上的对立,采取联合行动。 1961年,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在新德里举行的第 三次会议上,与国际宣教协会正式合并。 ??1928年,教宗庇护十一世在通谕中禁止天主教神 职人员以代表教会的身份参加任何普世教会合一 运动之会议。 在1962年第二次梵帝冈会议中,教宗约翰二十三 世同意在不改变天主教信仰与教条之情形下寻求 基督教界的合一。虽然天主教不是世界基督教教 会联合会之成员,但教宗保罗六世已于1965年命 教廷设立联合工作组开展对话,从而推进了合一 政策。 合一的障碍???神学上,分歧很大。如《圣经》的地位,《次经》 的地位,圣事的问题,信仰和善工的关系,神职人 员是否独身等。 历史因素亦不可忽视。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裂、基 督新教和天主教的分裂,都有许多不快,甚至伴随 着战争。 即便在今天,教派之间的冲突仍明显存在。如数年 前的波黑战争,如今北爱尔兰基督新教徒和天主教 徒的流血冲突。 ?负责“促进基督徒合一秘书处”的枢机主教卡斯帕: “从一方面看,一些古老的对立已经被克服,彼此 变得比较接近。从另一方面看,新的歧见又不断产 生,这些歧见特别发生在伦理道德问题上,例如堕 胎、离婚、安乐死和同性恋。……此外还有种族、 社会和政治问题,这些问题经常成为彼此分裂的因 素。总之,东正教各独立教会之间、圣公会内部、 路德教派团体内部、甚至天主教内部的紧张关系, 都危害基督信徒大公合一运动的对话,因为内部若 缺乏一致性,将阻碍外部的一致性,进而导致大公 合一运动的瘫痪和无能为力。” 六、中国基督教史关于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的种种传说 ? 唐代景教的传入与发展 ? 元代的也里可温教 ?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传入 ? 中国礼仪之争 ? 近代基督教的传入 ? 现代基督教? 传说一:使徒多马(默) 入华传教说???在早期印度的天主教会中,流行一种传说:多马曾经从耶 路撒冷出发,来到巴比伦城,然后到达印度南部城市马拉 巴,宣讲福音,使国王和臣民皈依基督教。最后,他搭乘 商船到达中国,在京城建堂布道。后从中国返回印度,被 两名婆罗门杀死。 印度马拉巴主教所著《迦勒底史》称:“天国福音,散遍 各处,竟至中国??中国人??得信真理,皆出于圣多马 之力。” 据此,利玛窦在《基督教远被中国记》中写道:“鉴于我 们从马拉巴地区迦勒底文圣经抄本中收集的资料??是 圣?多默本人把基督教传入中国的,他确实在这个国家修 建了教堂。” 传说二:汉代已有基督教??徐州民间收藏家王师在整理自己的藏品时发现一面铜 镜,经金文研究专家马焕跞研究认为,这面汉代铜镜 上的文字为基督教十八字福音,这一发现使基督教传 入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提早了400年。马师将这面铜 镜称为《汉代基督教福音铭文镜》。 镜的主体文饰外围是一圈十八个字的铭文:作神镜, 尊一帝。德母目人子。有王赫。志,重,须,毓。马 焕跞解释为:作神镜,尊崇、信仰、敬拜独一上帝。 圣德的玛利亚亲自目证耶稣基督是上帝的独生之子, 道成了肉身,而又降卑为人子。k有帝王一般的显赫 和尊荣,k是全人类的救赎之主。凡立志信k的,要 重新,必须,再生一回。 ??汪维藩先生在对江苏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珍藏的汉 画像石研究时惊奇地发现,一批东汉画像石造像竟 然出现了圣经故事和早期基督教的图案!经测定, 其中有的画像石刻凿于公元86年即东汉元和三年, 比世界公认的基督教传入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萧山地方教会王伟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