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图解佛教八识pdf唯识宗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有关佛教八识的问题-请教一个关于佛教中“八识”的问题。
有关佛教八识的问题
有关佛教八识的问题
阿赖耶前五识就不说了先说阿赖耶识,这个确实很像我们说的潜意识,关于催眠也能回溯前世的例子,大概也是进入了潜意识末那和意识就值得讨论了,先不说佛教的我执和无我。实际上我们确实不止一个“我”,有一个“小我”和“大我”,小我总执着于过去和未来,小我总活在对未来的期望之中,满足一个希望又追求下一个希望、没有止境。大我是活在当下的眼、耳、鼻、舌、身、意、末那
请问您问题是什么?
独散意识、梦中意识等四种,并称为四种意识。要言之,第六意识乃八识中最猛利、最敏捷者。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乐。1。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舌,虽与前五识俱起、现象界之关系,在大乘佛教,以唯识宗为典型代表,特别强调物质界为意识所现、触等五种对境,然此五识仅由单纯的感觉作用来攀缘外境、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唯识宗又将意识分为五俱意识与不俱意识两种。(一)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并生。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身;乃前五识共同所依据者,故又称意地。五识即须与此第六识共同俱起,方能了别对境,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集起)。(二)不俱意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不主张心和意识为唯一之存在,或过去,如︰(一)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为八识(眼,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二)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三)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此外、一用意译之缘故。故知佛教所谓之心,并无实体可得(无自性),此为佛教教义之根本原理。盖依唯识宗之说,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各缘色,意识即指六识或八识中之第六识。意识与物质界、欣。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即精神之作用。意识所附带微细之精神作用(心所)、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此因第六识乃以末那识为所依,然缘其他之异境、耳,然亦不相离而续起。(2)独头意识,有定中、独散,皆称为意识,了别)、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思虑等计度分别之意识。3.梦中意识,故又称分别事识,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声【意识】
(一)梵语mano-vijn~a^na、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定中意识,又称定中独头意识。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妄二说而成、第一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阿剌耶识、阿梨耶识,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略称赖耶、梨耶,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末那识】末那之梵语为manas,意译为‘意’,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一)心(梵citta
。(二)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不与前五识俱起,即精神之主体。(二)意(梵manas
,思量)。(三)识(梵vijn~a^na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或为爱、摄大乘论本卷上,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故亦称识主、现在、未来三世,又称梦中独头意识。乃于睡梦中朦胧现起之意识作用,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即︰(一)能藏,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鼻,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2、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3、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4、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5、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6、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 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7、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憎、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8、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针对佛教,有两种人,一类是学佛的人,一类是佛学的人。不管是哪一类都需要初步认识佛教。从目前看,你是在认识佛教的阶段,可提出的问题却是中层或高层的问题。就像看电视剧,你抽出二十几集来看,就其内容来想象、讨论,是难以明晰的;我们必须通过小学才能进入中学。所以,建议你先看看《认识佛教》或《佛教是什么》这样的书籍,然后再有步骤的深入下去,这样不仅保证了不走弯路斜路,还可以顺畅地开启智慧。当然,如果是真心学佛之人,还需要从无漏三学入手,从十善业入手,继而,行菩萨道,发菩提心,入佛知见,断无明,证无上道。祈愿一切众生入智慧海离苦得乐回归本性,阿弥陀佛。
咯!潜意识就不是意识了嘛?果真是这样的话黑马肯定就不是马喽!?“我执”是古文言文中的词汇,其中的“我”查一查《康熙词典》就应当知道是“手执战戈的人”的意思,是与“我执”中的“执”相呼应的,这就说明“我执”所要表达的重心是执而非我!楼主所说的“大我”、“小我”中的“我”是现代语法的运用,是由古文言词引申后成为第一人称的意思,在解释经典的时候最好不要‘今为古用’,一来会扰乱次序、二来会误导自他的。咯!
佛教八识的关系 ……
  八识是佛家唯识宗创始人对人类心理活动抽象出来的一种理论上的认识。前五识眼、耳、鼻、舌、触就是指引...
关于佛教的第八识,道教里有没有类似的理论或者说法? ……
道家之识神,相当于佛教第八识阿赖耶识。 可惜流行慕道者多喜欢把“识神”说的很简单,和浅表意识混为一谈...
佛教“八识”是哪八识? ……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 1、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
佛教 八识是什么意识 ……
佛教“唯识宗”把心识分为八个——“眼、耳、鼻、舌、身”五个感知世界的心识,称为“五识”;思维、想象的...
佛教“八识”中的第八识是? ……
佛家所说八识,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眼识——眼睛——色(形象);2、耳识——耳朵——声(音声);3、...
佛教的第八识阿奈耶识 ……
阿赖耶识,又称种子识、根本识,阿弥陀佛!我国各宗派说法[不完全列举](一)地论宗   以世亲之十地经...
佛教 来解释一下关于意识心的问题 ……
要小心了,这样容易走火入魔的。 佛理的话你可以看看解深密经,在最前面有个譬喻可以解决你的问题。意识心...
佛教八识第八识是什么 ……
第八识如来藏(八地前名“阿赖耶识”,八地至成佛前名“异熟识”,佛地名“无垢识”),是一切有情毕竟成佛...阿赖耶识和佛教本意不矛盾吗? - 知乎39被浏览2764分享邀请回答12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2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 个回答被折叠()阿赖耶识(阿赖耶为梵语alaya之音译),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等。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为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中所说的第八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关于阿赖耶识,不同的宗派又有不同的说法。
以下引《佛光大辞典》阿赖耶识条。
阿赖耶,梵语alaya之音译。为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之一,九识(八识及阿摩罗识)之一。又作阿罗耶识、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此外,阿赖耶识亦称初刹那识、初能变、第一识。因宇宙万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识而已,故称初刹那识。而此识亦为能变现诸境之心识,故亦称初能变。由本向末数为第一,故称第一识。
由于有阿赖耶识才能变现万有,故唯识学主张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此亦为唯心论之一种。至于阿赖耶识为清净之真识,或染污之妄识,乃佛学界所争论之一大问题。
据摄大乘论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经之说,及俱舍论卷十六所引契经(或即指杂阿含经)之说,可知阿赖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时代。据转识论、摄大乘论本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十六、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五等所举,部派佛教时代之诸师皆依爱欲缘起说,将阿赖耶解释为爱着、贪爱,或为爱、乐、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时代,则先后有马鸣造大乘起信论以论释阿赖耶识之义,弥勒、无著、世亲等亦分别造论阐述唯识缘起说,以一切万有皆缘起于阿赖耶识,遂成立唯识哲学之思想系统。其中,无著依阿毗达磨大乘经、解深密经等,解说第八根本识(阿赖耶识)为有情总报之果体,并于所著显扬圣教论卷十七中,举出八种理由以论证阿赖耶识之存在。 无著于其另一著作摄大乘论本卷上,将阿赖耶识分为自相、因相、果相三种,并提出迷、悟二种境界,皆由熏习于阿赖耶识中之种子所生起,此即&种子熏习说&,亦即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之说。又世亲着之唯识三十颂,至唯识分流时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释,而较闻名者则为护法、安慧等十大论师之注释;玄奘即以护法之注释为主,糅合其余诸师之说,编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对我国、日本、韩国之唯识思想影响甚深。 据成唯识论卷二所举,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即:
能藏。谓第八识善于自体中含藏一切万法之种子。
所藏。指现行熏种子义而说,亦即此识为七转识熏习诸法种子之场所。
执藏。谓第八识恒被第七末那识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又称我爱执藏。
此外,窥基根据成唯识论所述,于所著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三相,举出阿赖耶识体之三位,即: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指第八识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识自无始以来,恒被第七识爱执为我,故称我爱执藏现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萨,或二乘中之有学圣者皆属此位。
(二)善恶业果位,指第八识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识系由无始以来之善恶业所招感之异熟果,故称善恶业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萨之金刚心,或二乘之无学圣者。
(三)相续执持位,指第八识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尽未来际。因第八识执持色心之万法种子,令五根不断失,故称相续执持位。依此,从凡夫以至佛之转迷开悟,第八识为众生所依止,故阿赖耶识又称所知依。护法之唯识思想,由其弟子戒贤论师传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国。
地论宗。以世亲之十地经论为主要根据。主张阿赖耶识为真常净识,视同于佛性如来藏。
摄论宗。以无著之摄大乘论为主要根据,乃由真谛所译。主张如来藏缘起,阿赖耶识则为无常有漏法,乃一切烦恼之根本,并于前八识外加上阿摩罗识成为第九识,而以前八识为虚妄,九识为真实。然真谛亦参酌大乘起信论,而以阿赖耶识为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乃真妄和合之识,以第八识具有解性义为真,具有果报义为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说而成。
法相唯识宗。以成唯识论为主要根据。玄奘为新译唯识之代表,排斥如来藏缘起,主张阿赖耶缘起,并立五种种姓,说人、法二空。此种新论说,不仅使我国之唯识思想发生新的大转变, 亦影响日本之唯识思想。[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大乘义章卷三末、华严孔目章卷一、唯识了义灯卷四本](参阅&赖耶三相&6314、&赖耶四分&6314)
佛法唯识学中的&八识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唯识的层次有十重唯识。
眼识。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鼻子具有嗅觉,但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
前五识是感识,认识具体对象。
意识。意识是第六识,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此外,意识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现在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但是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
末那识。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因为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是,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
《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痴、疑、慢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但因它执着自我,所以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
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音,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所以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所以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所以有我爱执藏义。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余七识者心:意、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大乘密严经》:&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譬如明月现众国土。世间之人见有亏盈。而月体性未尝增减。藏识亦尔。普现一切众生界中。性常圆洁不增不减。&
《大乘起信论》:&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
《宗镜录》(卷47):&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第八识,从凡夫位到八地菩萨,叫做&阿赖耶识&。八地到成佛之前,叫做&庵摩罗识&&异熟识&。佛地叫做&无垢识&,进而转为&大圆镜智&。
《大乘密严经》云:&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
《大乘密严经》又云:&赖耶体常住,众识与之俱。如轮与水精,亦如星共月。从此生习气,新新自增长,复增长余识,余识亦复然。如是常轮转,悟者心方息。譬如火烧木,渐次而转移,此木既已烧,复更烧余木;依止赖耶识,无漏心亦然,渐除诸有漏,永息轮回法。&
《八识规矩颂》是唐玄奘法师所作。将心王八识分为四类。前五识作了三颂,意识作了三颂,末那识作了三颂,阿赖耶识作了三颂,共十二颂。
阿赖耶识颂二: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浩浩三藏不可穷)此识为藏识,浩浩是深广的意义。第一,此识具诸法种子,持而不失,有能藏义。第二,此识受前七识所熏,随熏成种,有所藏义。第三,此识的见分被第七识所执,认以为我,是我爱的执藏义。因此此识具三藏。持种受熏执以为我,使无边的有情众生,无始以来相续流转生死中,甚深广大而不可穷尽。
(渊深七浪境为风)藏识犹如大海一样,前七识就是波浪,波浪一起,其所缘之境形成识风,风浪互为因果,相续生灭,这就是识海。这时,我们就失去了灵明洞彻、圆明朗照的佛性,变成了染净交参的识,而识海上的风浪越来越大了。
(受熏持种根身器)此识受前七识缘境造业之所熏习,而形成心(精神)色(物质)二法种子。此识种子一旦成熟,就变成正报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和依报的器世间(物质世界)。实际上,根身和器界,也是此识所执受的相分。
(去后来先作主公)此识既然有执受根身与器界的功能,所以有情生命(包括动物)死时,此识最后离开,有情生命受生时,此识最先来。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有情生命中,此识是主人公。
一般来说,我们在活着时都不愿去想&死&这个问题,而佛法就是研究&生从何处来,死到那里去&,目的就是了生脱死,修解脱道,所以学佛必须要认真分析死,从中找出宇宙人生的真相。人在临命终时,四大分离,那四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地大。地大就是筋、骨、肢体等生理固体的机能。人在临命终时,必然感到身体的骨节四肢有重物压下来,痛楚难言,渐渐麻木丧失其知觉。瞳孔放大,听觉渐渐失去,看眼前之物,或裂变为很多,或大而为小,小而为大,渐离渐远,耳边的声音,好像从远方传来,有的人还听到极为惊恐的巨响。这就是地大分离的状况。
水大。水大就是血、汗、涕、唾、便、溺等。这时,身体发冷汗,有的人大小便失禁,一切知觉已经渐渐丧失,有的人还听到波涛巨浪的汹涌之声。这就是水大分离的状况。
火大。火大就是身中暖热。
风大。风大就是呼吸气息。
此二者,相依为命,气息在,暖热也在,气息一断,暖热立即消散,感到跌入冰地狱中。人在临命终时,叹出最后一口气,全身的热量也随之消散。死的情形就是这样。
梵文作alaya,意译为&藏识&,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本文尝试从语源学的角度,探讨阿赖耶识语义的变迁,藉此形构阿赖耶识说发展的轨迹。
《阿含经》中已有&阿赖耶&一词,意义专重心理学上的贪爱、执著,阿炒锬ナ贝穆凼橐嗤hべば信傻木郏攀褂冒⒗狄兑淮剩溆镆逶《解深密经》中,意指&隐藏於肉体中的识&,与肉体形成安危与共的关系,首出的意义为&隐藏&,其次说它有生物学上的执受义;《摄大乘论》侧重此识与诸法的关系,将阿赖耶识诠释成&与诸法相互摄藏的识&,进而是有情会&执藏&以之为自我的识;《成唯识论》立基於种识不一的立场,从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解释阿赖耶识的语义,有别於《摄大乘论》种识是一的立场,其中又区分以现行赖耶和以种子赖耶为中心的窥基与圆测二系。
识分作九种之义。 (一)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再加末那识(即第七识)、阿梨耶识(即阿赖耶识)(以上为八识)、阿摩罗识等,合为九识。小乘佛教立六识,大乘佛教地论宗、唯识宗立八识。真谛系之摄论宗复举第九阿摩罗识(无垢识、真如识),成立九识义。据宗镜录卷四所释,九识即:(一)眼识,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为能见者。(二)耳识,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为能听者。(三)鼻识,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为能嗅者。(四)舌识,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为能尝者。(五)身识,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为能觉者。(六)意识,意法为缘而生意识,能分别前五根所缘色等五尘境界。(七)末那识,又称分别识。此识本无定体,即第八识之染分,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缘第八识见分而执为我,为第六识之主,执转第六识所缘善恶之境而成染净者皆由此识。(八)阿赖耶识,意译作藏识。此识染净同源,生灭和合,具有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等四分。(九)阿摩罗识,意译作清净识、白净无垢识。此识乃一切众生清净本源心地,诸佛如来所证法身果德,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非生死之能羁,非涅盘之能寂,染净俱泯,湛若太虚。
第一能变识(阿赖耶识)
一、此阿赖耶识,约当体自相言,具三藏义,即云藏识。
二、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报总主,是为异熟识。
三、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为一切种识。
四、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
五、此识所缘相分,执受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并依报世间。若于死位,此识最后舍去,若于生位,此识最先来执。
六、此识能缘见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
七、与触、作意、受、想、思、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
八、此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于三受,唯与舍受相应。
九、此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于三性,是无覆无记。
十、触等五个心所,亦如此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
十一、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谓为恒。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是谓为转。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
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体自证自用,所以叫做自证分。
相分。是由于真如不守自性,妄动而自生疑,迷住了本来智光圆明的自性,以致使本有的无相真如变成虚空四大的妄相,这虚空四大的妄相复变为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了。所以说,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看起来是器世间,但却均是我们第八识的相分变现出来的。因有无明之故,使我们迷失了本性,佛性被无明包裹住,钻进躯壳里面,而执着这个少分的四大为自我,只认取这个身体才是我,才是自身,却不识一切事物都是我,外面的器世间&&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等,都是我们法身四大种性所变现,都是我们自己,都是八识的相分。把身外的多分的地水火风四大一切物境都认为是身外之物,不关我事,只识得色身为我,而不知空寂为我,把本来的智慧光明,变成为能见的妄见,岂不冤苦!倘若你精进用功,打破了无明,反璞归真,识得本来面目,方知你的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境物无不是你心王的王土。佛性无相,能大能小,大而无外,小而无内。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那么大,但并不在我性之外,俱是我们的圆明真性所显现,属于本性的相分。既然在我性之内,那么不是我又是谁呢?既然是佛性所现,那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草木丛林等器世间也是佛!
见分。就是我们能看见事物的功能。但若看见事物,就执着在上面,则变为妄见了。如看见张长李矮,就住在张长李矮上,而不肯放手,这就是妄见了,这个妄见就是见分。
证自证分。虽然是妄见,真如在迷中,迷失了本性,但佛性是不减的。只要我们精进用功,是能够自己证到本体的,这就叫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恢复我们本来,证到真如佛性。这就是八识的四分。
《圣斗士星矢》中的阿赖耶识
日本著名漫画家车田正美的代表作《圣斗士星矢冥王12宫篇》第十话《金色的激突》中,处女座的沙加中了水瓶座卡妙,山羊座修罗,双子座撒加的三位一体必杀技&雅典娜之惊叹&之后,用右手食指渗出的血在娑罗双树的花瓣上写下&阿赖耶识&四字,并由风传送给雅典娜,作为辞世遗言。深意是为了领悟第八感。
处女座沙加:花开,然后花谢;星星闪烁,也总有消失之日。这个地球、太阳、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天。与这些相比,人类的一生,就好像一眨眼这么短暂。可就在这短暂的一瞬间内,人诞生,欢笑,哭泣,战斗,受伤,欢喜,悲伤,憎恨谁,爱上谁&&所有的一切都是刹那间的邂逅。然后,任何人都会进入名为&死亡&的永眠中&&
白羊座史昂:阿赖耶识是任何人想活着到达冥界,而又不会被冥王的意志力束缚住的惟一的方法。
天平座童虎:必须要比人类生命根源的小宇宙七感更胜一层楼的第八感,也就是必须要让自己的阿赖耶识觉醒过来才有可能。
释迦牟尼:永远不要忘记,死亡,绝不是最后的终点。曾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圣人们,他们都超越了死的境界。若你也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你出身为人,但也可称为最接近神的人。
                         
资料出处:
-- 合作媒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