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合适雕刻用土山西土制红砖生产厂家的条件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山西晋中传统砖雕艺术研究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山西晋中传统砖雕艺术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33|
上传日期: 15:13:2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山西晋中传统砖雕艺术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共找到 544295 个相关产品
公司信息: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无需验资万元
认证信息:
更多优惠请电话咨询
公司信息:
成立时间:
注册资本:无需验资万元
认证信息:
报价:1.30万元
报价:9.80万元
报价:16.80万元/台
报价:18.00万元
报价:7.50万元
报价:1元/件
报价:18.00万元/件
报价:1.50万元/件
报价:9.50万元/台
报价:21.00万元/件
报价:8.80万元/台
报价:25.00元
报价:1200元
报价:9.50万元
报价:9.50万元
报价:1元/件
报价:20.00万元/件
报价:4900元/件
本页是马可波罗为您提供的最新产品供应商、制造商,囊括了山西瓷砖产品的参数、型号、图片、价格等信息,是山西瓷砖产品的权威数据库。我们会尽全力为您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
联系电话:130****4829
联系电话:133****8205
联系电话:136****2018
联系电话:186****2057
您还可以找
按排行字母分类:您当前所在位置:&企业资讯&山西古建大小砖片定做_专业古建材料供应商
山西古建大小砖片定做_专业古建材料供应商
08:14:04 &发布作者:豪硕古建
文章导读:本文将为您详细的介绍山西古建大小砖片定做_专业古建材料供应商及其gujianzfdsfdiao699的相关信息,
首选-【豪硕古建】,山西古建仿古面砖价格。山西古建大小砖片定做。主要经营地区:江苏、广州、廊坊、苏州、山西、山东古建大仃泥,上海古建仿古砖瓦做旧。古建大小砖片厂家电话!通过浏览本文您可以更好的了解山西古建大小砖片定做_专业古建材料供应商和其相关的资讯。
在挑选古建砖瓦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对古建砖瓦的规格进行检验,如果是不合格的古建砖瓦在后期使用中会影响施工的难度,还可能会影响施工的效果。另外,我们需要注意古建砖瓦颜色的色差,古建砖瓦又很多的类型和颜色,所以颜色也是我们选择的一个 方面,古建砖瓦表面的颜色非常的丰富多样,而且古建砖瓦在生产过程中会因为一些问题导致古建砖瓦的颜色不一致,所以如果您选择的古建砖瓦数量较大的时候,颜色就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了,否则是会影响到装修的整体效果的。古建大小砖片古建砖雕,顾名思义指的就是专门应用在古建筑当中的砖雕,想必很多人都应该知道,无论是哪一种建筑物,在建造的时候都会使用到砖。因为每一栋建筑物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于古建筑来说也是一样,而大部分的古建筑在使用砖的时候,都会根据建筑本身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砖头,最常见的古建筑的砖头,包括仿古砖雕或最常见的青砖。&纪念性砖雕主要是采用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或者是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主题,主要就是用来纪念重要的人物和事件的,这类的砖雕一般会设在户外或者室内。主题性砖雕形式是一个特定的地点、环境等的说明,它都是与环境结合起来用来点明主题,美华主题的,它具有纪念、教育、美华等意义。装饰性砖雕是城市砖雕中数量比较大的一个类型,这一类砖雕比较轻松、欢快,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被称之为雕塑小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华你的生活空间,它表现的内容较广,而且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它创造了一种舒适美丽的环境,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古建砖瓦有着很好地市场,砖瓦中展现出我国古代漫长的文化,与普通的砖瓦相比,古建筑砖瓦更加具有观赏性,表面雕刻的图案,雕刻的方式采用古代的雕刻技术,砖瓦可以很好地装饰城墙,中式砖雕很好地展现出我国悠久的雕刻文化,所以古建筑砖瓦在国际市场上也是有着很好地需求量。墙面砖雕有很多不同的类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1、平面雕,这种墙面砖雕是底面和雕面都是非常平滑的,有的会有一些线条,大概会在1厘米深左右,在一些仿古建筑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砖雕的身影,被大家应用的还是比较广泛的 。2.浅浮雕,是一种立体形式的砖雕,一般上面都会雕刻花鸟图案,这种砖雕一般不会采用镂空方式,只是在一些凹下去的平面上刻上一些图案等,使其更加的有层次感。3、深浮雕,这种砖雕是立体感比较强的,有的手工砖雕还会采用一些镂空的方式,这种砖雕一般都是在一些中等的仿古建筑中作装饰使用。4.透雕,这种砖雕的雕刻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立体效果非常强,它的很多地方都会采用镂空手段,在一些富贵人家的门楼上是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砖雕的。古建大小砖片本文标签: 、
姓名:包经理
地址:河北廊坊市三河市山西省旅遊景點介紹
山西省旅遊景點介紹
五台山主峰五座,東臺望海峰可看雲海日出,南臺錦繡峰的花的海洋,西臺挂月峰可賞明月嬌色,北臺葉門峰可覽群山層疊,中臺翠岩峰可見巨石如星,更有天造奇觀:“熱融湖”、“冰脹丘”“石海石川”、“龍翻石”、“寫字崖”、“佛母洞”等。南北穿流的清水河,哺育著沿崖萬物生靈,有野生動物百種,奇花異卉萬枝,是美麗的高山自然公園。
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這裡最早的佛教寺廟始建於東漢,經歷代修葺擴建已形成一定規模。現存寺院48處,僧尼數百人。五台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建成群、文物薈萃、珍品雲集,是中國古建、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
唐建南禪寺,佛光寺;始建於東漢,規模宏偉的顯通寺以及《華嚴經字塔》等千百件珍貴文物早已名揚四海。淳樸的民俗風情誘人動情,歷史的名人軼事給人以啟迪,眾多的僧尼生活引人入勝。
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蔭蔽日。寺依山勢建造,高低錯落,層迭有致,有亭臺樓閣,殿堂古塔三百餘間。寺前坡道林蔭覆蓋,山門下築石磴一百零八級,門前影壁磚雕細緻,門上鐘樓建造精巧。寺內殿宇形式結構各具特色,臺極甚多,兩側欄板望柱上雕人物、花卉、鳥獸、故事等圖案。
各殿檐下坎?或者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說,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各殿檐下,木雕圖案精緻,飾以彩繪貼金,更為富麗堂皇。大雄寶殿內塑釋迦及二第子和脅侍菩薩,石雕漢白玉送子觀音,工藝尤精。兩側明代塑像十八羅漢,是五台山羅漢中的佳品。
?壁上滿繪佛傳故事,從乘象投胎到涅槃八十四幅,筆力流暢,色澤渾厚,是明代原作。寺內“真如處在”石刻一方,是慈禧所書。五台諸寺雕刻藝術,以南山寺為冠。
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宮式制度營造。
寺居山頭,地勢較高,門前築石階一百零八級,石級上有牌坊三間。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菩薩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兩側有配殿,後部有禪院,轉廊,規模完整,佈局嚴謹。菩薩殿重檐歇山,副階周匝,大雄寶殿單殿五脊,勾欄圍繞,全部建築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歷經幾百個寒暑,色澤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藍釉色最引人注目。
寺內康熙禦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禦碑在東禪院碑亭內,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寬及1米,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
東嶽廟在蒲縣城東5華里的柏山頂上。元大德七年,地震後重建。廟宇規模宏大,建築面積11000餘平方米。在寬闊環行的行宮殿院中,前後有五座中央主體建築,中間為東嶽行宮大殿,內塑東嶽齊仁聖大帝像,兩旁塑有侍從,形態傳神。
大殿圍廊下,有歷代石碑40餘座,東西兩廊有42孔窯,內塑神像。在行宮殿院北樓?腳,有兩個隧道,沿階而下,先有“地藏祠”,再下則為“地獄”。“地獄”建築為枕頭窯式,三面環拱,明九間暗十五間,正面五間有“五帝星君”塑像,兩邊十間有“十殿閻君”和陰曹地府各種冥罰過程,計有各種塑像120餘尊,大如真人,面目猙獰,陰森可怖。
原有建築彌勒大閣,寬七間,高約32米。唐武宗於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毀,宣宗繼位後復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現存六角形祖師塔,形制古樸,是北魏遺物。山腰的東大殿,雄偉壯麗,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為金代建築。
其餘山門(即天王殿),伽藍殿,萬善堂,香風花雨樓及廂房,窯洞等建築,皆明,清重樓,是我國古建築中的傑作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內還有唐代塑像,壁畫,石幢,墓塔,漢白玉雕像等。石幢兩座,平面八角形,一在東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當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極盛時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國唐代佛教藝術的精華。
廣濟寺俗稱西寺。位於山西五台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代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下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
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第子,金剛等塑像,兩側分別架麟、獅、象,都是元代佳作品。
始建於唐,宋代重修,民國初年又予修葺。寺區古木參天,建築瑰麗。寺前影壁磚雕精巧,寺內殿堂樓閣皆備,一連五進院落,逐級向上,層迭有致,左右設經樓禪舍,規模宏偉,佈局嚴謹。大雄殿臺基高聳,建造富麗。無量殿全部磚構,雕刻精緻。藏經閣二層,四周回廊,勾欄環繞,木雕雀剔透玲瓏。
閣側有兩座九角崇樓分峙左右,副階周匝,翼角惲飛,秀麗勁健。樓內下層供十二圓覺菩薩,上層奉四方佛,面止清秀,比例和諧。最後為塔院,萬藏磚塔矗立,十三級,高約45米。四周高山環繞,塔院古柏蒼勁,相映成趣。寺內還有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石幢一座,雕工甚佳。
相傳此泉即為海眼,龍王九子貪戀民女,橫溢成災,文殊發覺降大鍋鎮之,後人於此建寺。名曰鎮海。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禦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
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佈於各構件之上,玲瓏剔透。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互相串通,又有山門,自成格局。
鄉人於此祀之。至元代,楊家十七世孫奉旨建祠,明清間又予重修。現存祠內建築及塑像,大都為明清遺物。分前後兩院,前院四向,備建堂屋三楹,奉祀楊業後裔;後院東西廂舍三間,正殿五楹,殿為懸山式,前檐插廊,內塑楊業與佘太君坐像,八子彩塑分列兩側。祠宇規模嚴整,塑像完好。祠內有“宗祖圖”碑一通,銘刻楊業後裔世系。
大殿前豎有鹿蹄石一塊,形狀奇特,雕刻秀美。相傳楊業後寸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梅花鹿,鹿帶箭而逃,隨即追之,至今鹿蹄澗村,鹿忽鑽入地下,經挖掘,得奇石一方,上刻梅花鹿帶箭,並踏有蹄印,後移於祠內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五爺即五龍王之說,在正統佛教界,難登大雅之堂。為此,又修了萬佛閣,地藏配十殿閻君,並懸幽鳴鐘。凡來五台山朝拜之人,都喊著“陰報陽報還須自報,前生後生總在今生”的冠冕堂皇語言,都要來萬佛閣進香佈施。
睺睺睺
十方堂又稱廣仁寺,因該寺沒有地產,日常開支費用仍由羅睺寺擔負。
十方堂有三進殿宇,殿宇兩側配樓房長廊,殿堂和殿堂設置有明顯的藏式風格。寺內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鐘鼓二樓。中間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師殿,殿內主供黃教祖師宗喀巴大銅像。第三層殿面闊5間,檐額上挂一塊書有藏文的木匾,意為彌勒殿,殿內供彌勒菩薩等銅像數尊,兩壁的經架上置道光版藏文
《甘珠爾》經。
殊像寺創建於元代,明代弘治和萬曆年間重修,與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羅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處,又為青廟十大寺之一。現佔地面積為6400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50餘間,寺內正中文殊閣,殿闊五間,重檐歇山頂,是五台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大殿內有文殊菩薩塑像,高約9.3米,如出神工,遠近聞名。文殊大殿內三面?壁上有五百羅漢圖,濃縮了古印度的佛國世界,在殿內柱子上還蹲有一尊羅漢,傳說是中國的濟公和尚。
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華傳教,應詔於大善殿講經論法,深得永樂皇帝的欣賞,敕封其為“圓覺妙應輔國光范大善國師”,賜給金印、旌幢,讓其到五中山講經。室利沙在五台山就住在顯通寺。明宣德初,室利沙又被召入,奉旨講法。佛事活動告一段落後,請旨歸山,沒有得到皇帝的準旨。誰料就在請旨未準的第二天,室利沙無疾而亡。佛教稱為圓寂。宣德皇帝聞訊後,深感痛悼,降旨禦祭火化,並將其舍利子一分為二,建塔珍藏。一塔在今北京,建寺曰真覺;一塔在五台山,建寺曰圓照寺。
在圓照寺中軸線上,設三重殿。第一重殿為天王殿,內塑四大金剛,柱子上懸一木聯:“出則弘稱,六度化七趣,同歸正覺”;“入以德量,三脫疑四聖,共證泥洹”。第二重殿叫大佛殿。為什麼不像其它寺廟有具體名稱呢?原來,明代五台山絕大部分寺廟是青廟,俗稱和尚廟。而新建的圓照寺屬黃廟,就是後來俗稱的喇嘛廟。第三重殿稱都剛殿。都剛,亦稱僧錄,是佛教界僧教名,後秦始置,後廢;唐重置,負責掌握全國寺觀、僧籍以及僧官補授事宜。因唐代五台山佛教最盛,所以佛教內部沿用此詞。都剛殿,是供奉室利沙的殿堂。中軸線兩側,皆為側樓,配樓、廂房、僧舍。
&&&&&&&&&&&
五台山作為佛教聖地,在歷史上很早就有外國僧人前來朝拜,五台的僧人也被請到海外去講學,這種中外佛教文化交流,也為五台山增添了色彩。五台山的佛塔甚多,種類也繁,但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這裡的塔有的是尼泊爾式樣,有的帶日本風格,有的具有印度早期佛塔的特色,甚至竹林寺的建築都或多或少帶有日本韻味。
一些出國禮佛的僧人,也從國外給五台山帶回一些藝術品,碧山寺內有緬甸玉佛就是一例,它是慧根和尚從緬甸帶回來的。坐佛身高三尺,面貌莊嚴和藹,神態慈祥,膚肉豐滿,衣紋柔軟,質感強烈,據說在緬甸如此精美的玉佛也不多見。
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臺懷西南15公里,坐落在南臺頂與中臺頂之間的金閣嶺上。
金閣寺,創建於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鑄銅為瓦,涂金於上,花錢億萬。整個寺廟,金光燦料,照耀山谷。不僅冠於五台,在全國也享有盛名。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以看到唐代金閣寺的形象。
現存金閣寺為重修,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呈正方形。共存各種古典建築物約160多間,均為明、清遺物,平面佈局為前後兩院,中間用二層建築物隔開,有門可通。廟的最前面有一座精緻的四柱木牌坊,穿牌坊登臺階,跨月臺,進天王殿,正面?上兩副對聯往往吸引人止步觀看,一曰:“看破世事難睜眼;閱盡人情暗點頭。”一曰:“此去已究千疊嶂;到來又隔一重山。”出天王殿就進入了前院,前院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當院的觀音殿,面寬進深各一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正面是觀音塑像,高17.7米,胸部以上部分伸入二層閣內。這是五台山最大的觀音像,原本為銅鑄,造於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後人重修該寺時,為使觀音更加中國化,便在銅像外面貼泥,金?,加成了48臂,號千臂觀音。並且在觀音像旁另塑一男一女兩尊塑像,名為“妙莊王夫婦”,是觀音的生身父母,這樣,為觀音新造了籍貫,使這位西域菩薩成了地道的中國女士,為中國佛教女信徒招來了一位大慈大悲大忠大孝的女教主。
後院?的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內供三世佛,另有配殿,是個環境優雅的四合院落。前後院中間是19間木屋,下為磚砌窯洞,中間一孔做了通道,其餘僧人居住。上面19間木結構房屋,?邊塑著各色各樣神像,雕塑精緻,壁畫傳神,形象地反映著各种經傳故事。看後對歷史上五台山佛教印象頗深。
顯通寺佔地120畝,面積達8萬平方米,有殿堂、樓房、僧舍四百餘間,寺內院落層疊,寬敞、開朗。中軸線上,有觀音殿、文殊殿、大雄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後高殿等,兩側為禪房僧舍。寺內大雄殿為主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殿內寬大疏朗,懸有清代康熙皇帝手書“真如權應”木匾,釋迦牟尼、藥師、阿彌陀佛塑像居於殿內中央。
無量殿,純係磚結構建築物,形制奇物,內供銅鑄毗盧佛。銅殿,建於明代,高3米有餘,重達5萬公斤,上層四面六扇門,下層四面八扇門,門上鑄有精美的花卉人物。殿中央供奉高約1米的銅佛,周圍壁上鑄滿小佛像萬尊,裝飾富麗,雕鏤用功、造型精美,是國內罕見的銅制文物。寺內,銅殿前有銅塔,鐘樓內有銅鐘,重達9999.5公斤,拂曉銅鐘轟鳴,聲音渾厚深沉,聲達數?。
南禪寺是一處唐代寺廟,是我國現存寺廟中歷史最久的一處唐代原建築物。寺院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南禪寺座北面南,佔地面積3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長60米,東西寬51米多,寺內現在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餘皆為明、清所建。
唐建大佛殿,為南禪寺主殿,外觀秀麗,形體俊美,古樸。殿內,有17尊唐塑佛像,釋迦牟尼居中,文殊、普賢菩薩分列兩旁。其餘,仰望童子、撩蠻、佛霖等15尊塑像佈滿佛壇。寺內,須彌座下有唐代磚雕,石塔與石獅。
東臺望海峰,位於臺懷鎮東10公里。臺頂海拔高度2795米,面積100餘畝。臺頂建有望海樓,佛塔。夏季睛日,拂曉前登望海樓向東眺望,眼前雲霧蒸騰,煙雲繚繞,旭日東昇,霞光萬道,猶如海上觀日出。
南臺錦繡峰,位於臺懷鎮南12公里。這裡臺頂海拔高2485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有石砌普濟寺。臺頂、山腰,夏日綠被覆蓋。農曆五月初到八月末,野花盛開,花香馥鬱,黃、藍、白紅等各色野花開滿山野,花草達百餘種,猶如鮮傃的地毯。登臨南臺頂,遙望四野,花團錦簇,令人神怡。
北臺葉鬥峰,位於臺懷鎮北5公里。臺頂海拔高度為3058米,是五台山及華北地區的最高點,號稱“華北屋脊”。北臺面積達400餘畝,頂端有石砌的靈應寺,還有面積達300平方米的水池。登北臺眺望,蒼茫之中,可見北嶽?山峰巒層疊,接踵而來,氣勢雄偉、壯觀。
西臺挂月峰,位於臺懷鎮西13公里,臺頂海拔高2773米,面積300餘畝,臺頂有石砌法雷寺,寺內的鐵佛、木雕、泥塑菩薩等。寺旁有天然水池一處。登台西望,便見山巒起伏層疊,松林繁茂。秋日月夜,月挂中天,景色分處誘人。
中臺翠岩峰,位於臺懷鎮西北10公里。臺頂海拔高度2894米,面積200餘畝,臺頂有演教寺,還有巨石堆積,石面臺蘚雜生,陽光下碧翠生輝。如龍騰起,人稱之為“龍翻石”。五台山氣象站建於中臺頂上。
原來展現在眼前的東部山體,竟是一尊頭部朝北的仰天大佛,歷歷旋螺發,長長眼睫毛,天庭飽滿,地閣方圓,鼻隆唇豐,身體修長,雙臂安置胸前,頭枕普化寺,腳抵南山腰,無比莊嚴,渾然天成,極為壯觀。妙生和尚口誦佛號,頓覺清涼入聖境。大佛示現如釋迦世尊,拈花示眾,默然說法。
塔院寺方丈院內,設有毛澤東路居陳列館。1948年春天,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延安,路經晉西北,開赴河北省西柏坡,路居在臺懷鎮塔院寺。
後院正房的左間,就是毛澤東當年路居的住室,室內按原樣陳設,炕上鋪一床軍被,地上擺一張木桌,放有硯臺和插著毛筆的竹筒,桌子前有一把椅,木桌和炕沿中間的方檯上放火盆,上架一隻銅茶壺。
後院東房三間,中間是堂屋,左右兩間分別是周恩來和任弼時當年路居室。
羅睺寺
羅睺寺在塔院寺東。據佛教經典記載,釋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兒子取名羅睺羅。後來,羅睺15歲出家,成為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羅睺寺就是為紀念釋迦牟尼的兒子而建的。
羅睺寺創建於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相傳,萬曆皇帝的父親駕崩時,萬曆皇帝尚小,李娘娘便把江山讓與皇親李良,李良接了江山後,反將李娘娘和少主打入冷宮,鎖到昭陽院。李娘娘悔嘆不已,便在佛前許願,如果佛能保祐少主將來登基,她就用鉅款重建五台山的羅睺寺(當時名落佛寺)。後來朝臣楊波、徐彥昭等人扶持少主當了皇旁,李娘娘還願重建此寺。清康熙年間,該寺由青廟改為黃廟,住藏族喇嘛。
羅睺寺佔地面積15000多平方米,計有殿堂樓房110餘間,門旁有石獅子一對,係唐代遺物,五台山中心區的唐代的石雕臥獅僅此一處。山門左側丈餘高的藏式磚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羅睺寺殿宇內的主要塑像,有明顯的喇嘛教風格,山門內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經》的規定塑的,和其它青廟(和尚廟)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內的文殊菩薩塑像和別的青廟?的更不同。文殊菩薩騎坐獅子臥在蓮臺上,文殊菩薩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兩邊還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邊放的智慧劍,一邊放著經書,這是喇嘛廟文殊菩薩塑像的典型特徵。第三座大佛殿?供有西方極樂世界、東方琉璃世界、人間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養菩薩。
瀏覽羅睺寺,充滿神秘色彩者最數“松塔”和“開花現佛”。前者在山門內東側,後者在後殿?,傳說,羅睺寺有一棵古松,宋代張商英遊五台山時,親眼目睹樹頂呈現神燈,以後各朝各代皆有名人附會其說,也有說親眼所見的。後人便將這棵松樹尊為“佛樹”。到了清代,這棵松樹不知何因突然死亡,為祭奠佛樹,便將枯樹伐倒,主桿做了“開花現佛”,枝梢及加工時的斧渣鋸末,原地埋葬,上面建塔,稱為“松塔”。
“開花現佛”,是一座有絞絲齒輪轉木盤的佛像裝置。頂端是一朵八瓣木蓮,紅色,每一瓣外部繪一佛像。花芯是面向四方的四個佛像,裝飾精嚴,面部慈祥,世稱四方佛。花瓣與花柄連接處安有活動機關。花柄是一根粗壯的主軸,下部通過一很大的圓木盤,底部裝有絞絲齒輪。大圓木盤嵌在一個正文形有神台中間,木盤圍繞主軸,塑著24個神像,佛教稱24天,總稱為護法神。神臺上也塑立各種面容的神像,神台下面是一個地下室,安有轉輪設施,當地的小和尚撥轉絞盤,圓盤上的24天便圍著花柄轉動起來,與神臺上不動的佛像相輝相映,似舞蹈、似朝拜,這時,八片蓮花瓣徐徐張開,露出了?邊的佛容。轉動快,花瓣張開大,佛像露面全;轉動慢,花瓣張開小,佛像露面少;停止轉動,花瓣徐徐閉合,佛像隱沒。整個“開花現佛”,構造新穎,工藝精細,在歷史上名聞中外,令佛教徒大開眼界。
臺懷鎮距東臺望海峰19公里,距西臺挂月峰22公里,距南臺錦繡峰28公里,距北臺葉鬥峰20公里,距中臺翠岩峰19公里,是臺頂的中心。
臺懷鎮鎮北有一小峰,人稱靈鷲峰,亦名菩薩頂。佛教史籍記載,東漢時期,我國佛教最初的傳播人攝摩騰和竺法蘭來到臺懷鎮,見今菩薩頂的形勢頗似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靈鷲峰,因而命名之。佛教史籍還說,臺懷鎮大白塔下藏有釋迦牟尼的舍利。
由於臺懷鎮有靈鷲峰和佛舍利,所以歷代朝延和佛教徒紛紛於臺懷鎮及其附近修建寺廟,使這裡形成了佛寺鱗次櫛比、寶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區。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臺懷鎮。臺懷鎮的東面有一座經常隱沒在雲霧中的小峰,人稱黛螺頂,山頂供有“五方文殊”像,這處高約400米的山峰,是五台山五大臺頂的象徵。佛教徒認為,臺懷鎮是文殊菩薩現靈說法的主要場所,當年文殊菩薩與其一萬眷屬就居住在臺懷附近。臺懷鎮南1公里的梵仙山頂有寺名梵仙寺,梵仙山的懸崖之上,有許多人工鑿成的小石洞,佛教徒相信這些小石洞就是文殊菩薩弟子們的居舍。
臺懷鎮是歷代皇帝朝拜五台山的中心,清康熙時,曾於臺懷鎮建立了專供朝拜五台山用的行宮一座。行宮位於今塔院寺前,現在尚保留有行宮宮門的遺址。
臺懷鎮從南到北有三條街,依次是營坊街、太平街和楊林街。營坊街是清代城守廳駐軍的地方,太平街的兩側從前都是為寺院和蒙藏朝山門徒生產銀器、銅器、鐵木器的手工作坊和店舖,楊林街是一條商業街。
這幅壁畫完成於元泰定元年。畫寬3.11米,高4.11米,畫上橫額楷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舞臺布景,繪製精巧,生、旦、醜、末,相當分明,為研究我國古代戲劇和音樂的重要參考資料。
位於芮城縣城北龍泉村,又名純陽宮。永樂宮是以壁畫聞名天下,是中國現存壁西藝術的瑰寶
,可與敦煌壁畫媲美。永樂宮是中國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奉祀中國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呂洞賓而建。永樂宮始建於元代定宗貴由二年(1247),竣工於元代至正十八年(1358),施工期長達110多年。
原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在芮城縣永樂鎮,俗稱“永樂宮”。由於黃河三門峽工程興建,永樂宮地處淹沒區內,所以從1959年起,歷經6年,將永樂宮全部遷移到芮城縣城北,這是世界文物史上一大奇跡。永樂宮規模宏大,佔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6880平方米。永樂宮的建築特點是將宮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等五座建築物,自南向北依次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和附屬建築物,而是用圍?圍成一個狹長的中心院落,並將三清、純陽、重陽三座主要殿宇集中在後半部,建在臺基上。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
去永樂宮參觀,主要觀看四座大殿內的精美壁畫。壁畫總面積達960多平方米。除一小部分為明、清補畫外,其餘絕大多數都是元朝的作品,繼承了唐宋繪畫遺風,堪稱壁畫典範。龍虎殿又稱無極門,原為永樂宮大門。殿內壁畫內容為神荼、鬱壘、神將、神吏、城隍、土地等,手持劍戟等器,橫眉怒目。雖略有殘損,但原作氣魄尚存。
三清殿又稱無極殿,是供“太清、玉清、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為永樂宮的主殿。殿內四壁,滿布壁畫,面積達403平方米,畫面上共有286個人物,所繪人物身高2米以上,場面極為壯麗。這些人物,都按對稱儀仗形式排列。在這繁雜場面?,我們可以看到286個“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禮儀。此圖稱為“朝元圖”。
純陽殿:內壁畫描述了呂洞賓從誕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眾生遊戲人間”的神話連環畫故事。殿內“鐘、呂談道圖”是一幅極為珍貴、人物描寫極為成功的壁畫。殿內有一幅畫,是畫呂洞賓為一個無錢求醫老婦人的兒子治病,病治好後分文不取,老人感激不盡的情景。從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朝以前人民的生活習俗及社會風貌。
重陽殿:又稱“七真殿”,是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繪有壁畫,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
樓高30米,下部築以高大的臺基,南北穿通,周圍磚砌花欄,東西兩向各雕橫匾,東曰:“瞻魯”,西名“望秦”。樓身三層,面闊五間,四周圍廊,十字歇山頂,一二兩層四面各凸出龜須座一間,上築瓦頂,山花向前;二三層廊下置鬥拱或平座,憑欄遠眺,黃河激流盡收眼底.
樓身比例適度,檐下鬥拱簡潔,結構精美古樸,形制壯麗勁秀。樓上三層存有元大德年間漢武帝《秋風辭》刻石:“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海拔1993.8米,屬丹霞地貌,奇峰險峻,雙瀑飛流,岩洞幽深。黃河灘岸有約6700公頃綠色林海,自然風光獨具特色,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
古蒲州是堯舜建都聖地,現遺存有唐開元年間的鎮河大鐵牛,蒲津古渡河堤、普救寺,以及鶴雀樓等歷史文化遺址。龍頭山有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以及唐代文學家柳宗元的故里等,久己聞名於世。
呂洞賓樂於遊歷,傳說呂洞賓後遇道教始祖鐘離權,經鐘開導,遂捨棄人間功名富貴,和妻子一起到中條山上的九峰山修行。出走前,呂洞賓為鄉民大做好事,將自己的萬貫家產散發給貧民。上山後,他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對而住,並改名呂洞賓。經過多日修煉,呂洞賓便下山雲遊四方,走到哪就給那?的老百姓治病,從不要任何報酬。百姓對這樣的行善之人,十分敬仰,為了紀念呂洞賓,人們在他死後就在他的故鄉修建了“呂公祠”;到了宋代,由祠改觀。
元朝初年,元朝國師邱處機知道呂洞賓當年信奉的道教在群眾中頗為流行,就想利用宗教和呂洞賓的聲望,便自稱是呂氏弟子,大興土木,毀呂公觀,建永樂宮。自1247年動工, 到1358年竣工,施工期(包括繪畫所佔用的時間)延續達110多年,幾乎等於一個元代。
橋用25道立券石並排砌成,橋面長30米,
券高3.7米,跨度16米,券寬6米,兩端各負一小券,以分剪洪水衝擊面,減輕大橋的荷重力。橋面兩側石雕獸面、海馬、行龍、海水等花紋圖案, 券門上雕螭首,均精巧壯觀。
北宋崇寧四年(1105年)奉東池神為資寶公,西池神為惠康公,大觀二年(1108年)進爵為王,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賜廟號“宏濟”,大德二年(1299年)加神號“廣濟“永澤”,明洪武初年正號鹽號靈佑,十九年重修,清順治,雍正均有補葺。現存主要建築為明嘉靖十四年遺構。
廟前山門,過殿,中部三座戲臺並峙,東西左右配殿套院,後部三座大殿並列,規模相當,形制類同,殿前月臺順聯,構欄雕刻精緻。元明碑石,高6米,矗立在階前兩側。
殿身寬深各5間,四周環廊,重檐九脊頂,殿同梁架規整,檐下鬥栱密臻出檐適度,翼角惲飛,勁健壯觀。三殿所奉不一,按明嘉靖碑文載,中殿奉東池神與西池神,東殿奉條山(即中條山)風洞之神,西殿奉忠義武安王之神。
馬村墓室全部為磚質倣木結構,按宋金時期民宅院落形式建築。北為堂屋,東西為廂房。全部裝飾隔扇,四周回廊環繞,院欄花紋雕刻各異,有魚鱗彩瓦、脊飾螭吻狻猊。這裡的房屋建築分單檐、重檐,做工細膩,鬥栱結構也精巧。
雄偉的樓臺殿閣的下部,為雕花須彌座,雕有花紋、走獸、人面。生、旦、凈、醜和鼓、板、笛、感篥等人物、樂器一應俱全,人物神態活潑。
禹王城址在山西夏縣城西北7.5公里中條山麓,臨涑水河,為黃河沖積平原,土地沃腴,氣候宜人,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據《史記》、《水經注》等記載,夏禹曾在此建都,因而縣以夏名。在禹王鄉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面積廣袤,部分建在峨嵋嶺上,?高聳,出土大量春秋戰國遺物和漢代磚瓦。中城居西南,與大城緊連,出土上有雲紋的瓦當和上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饑人”銘磚,小城毗鄰中城,
城旁有“青臺”遺跡,附近有鑄銅作坊遺址,出土禮器陶範和錢範,尤以五銖錢範最為珍貴。
經由史籍考證,大城即戰國時期魏都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建於東周,至北魏仍沿用。
整座廟宇依山傍水,規模宏大。廟內現有正殿、娘娘殿、祖殿。各殿內泥塑像保存完好。特別是娘娘殿“關夫人塑像”為全國泥塑之精華。此外還有明清碑21通。
五龍泉從廟基前沿涌出,故又名五龍廟。廟由戲臺、廂房、正殿組成,是一座四合院形制的廟堂建築。木構正殿為唐大和五年建造,五開間四架椽,單檐歇山式,平面呈長方形。柱頭僅施欄額而無普柏枋,設柱頭鬥栱而不施間鬥栱,顯係唐制。
殿內無柱,梁架全部露明。結構簡練,屋頂舉折平緩,歷經千餘年,仍巍峨獨立。廟內唐碑,是研究歷史沿革的重要資料。
主峰海拔1884米,有古佛寺,佛為“天中天”,雄踞太行絕頂,登峰遠眺,黃河東流,雲海翻騰,太行風光盡收眼底。有“佛山之高,黃河之捷”,可謂寫實之作。
平遙古城,始建於公元前827-782年的周宣王時期,西周大將尹吉甫曾屯兵此。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1370年),在原西周舊城基礎上擴建成今日的磚石城?。古城池平面呈方形,城?圍長6157.7米,約合12.3華里,?高6-10米,?外築護城壕,深寬各一丈。城池共有6座城門、城門外均有吊橋,甕城上有重檐歇山頂城樓,四周各有角樓一座。?體,每隔60米,築觀敵樓一座,城?上共有72座觀敵樓。由於甕城共有6座,形成烏龜形狀,故有烏龜城之說。
平遙從明末清初起,成了全國金融城市之一,曾經繁榮一時。那時首先在平遙創辦了一川“票號”行業,專營匯款業務。當年平遙以“日升昌”為首的八大票號,被譽為“匯通天下”,在全國17個省的45個城市設有分號,有的票號甚至和美國紐約、舊金山也有匯兌業務往來。這批在平遙靠匯兌業務發家的富商大賈,為了顯赫門庭,爭相建造華宅和鋪面大院。當時,城市風貌有“小北京”的稱號。平遙古城風貌的這一特色,直到今天的依然在目。
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把平遙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報告以對平遙古城的評語為:“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的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徵,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
 &&&&&&&&&&&&&
平遙城?的周長6157.7米,?身素土夯實,外包磚石,?高10米(垛口?除外),?頂寬3至6米,底寬9至12米。城?形制按照“因地制宜,用險制塞”規劃。東、西、北?為方直,南?隨中都河蜿蜒而築。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意在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堅如磐石,金湯永固。據傳古城六座城門各有象徵和喻意;南門曰迎薰門為龜頭,面向中都河。城外原有水井兩眼,喻為龜之雙目;北城門曰拱極門為龜尾,是全城最低處,城內所有積水均徑此流出;東西四座門和甕城雙雙相對,上西門曰永定門,下西門曰鳳儀門以及上東門曰太和門,外城門向南而開,形似龜的三腿正常向前屈伸,唯有下東門曰親翰門,其外城門經直向東而開,據設是古人建造城池時怕龜爬走,將其後腿——即下東門拉直並且繩綁好拴在距城八公里的麓臺塔上。
每座城門外都有重門甕城,甕城就是圍在城門外的小城,圓或方,平遙的甕城均為方形,高與大城同,城頂建戰棚,甕城門開在側面,以便在大城,甕城上從兩個方向抵禦來攻之敵,甕城設內、外門,平時檢查來往過客,有可疑時報警即可關上兩座門,甕城內被關之敵人即成“甕中捉鱉”之勢,故名之。
&&&&&&&&&&
市樓高三層,高18.5米,木構為清式常例,橫跨南大街,下為通道,東西連接民宅,在樓東南側有磚階木梯可登上第二層樓面, 中有菩薩像,兩?有彩畫,是關公故事。
市樓高聳在古城中央,與城東清虛觀,大成殿等高大建築,遙相呼應,對應於城中大片,平緩的灰色民居屋頂,構成古城起伏變化的優美輪廊。
市樓造型挺秀,平座疏朗,屋瓦琉璃燦爛,鬥拱裝飾精巧,實為古城增添秀色。登樓憑欄可眺全城景色,南北大街人流車行,店面屋瓦盡收眼底,城垣四圍,青山隱隱,古人留有詩名:“攬山秀於東南,挹清流於西北,仰視煙雲變幻,俯臨城市之繁華”。
票號集中在西大街,日升昌就在此街,沿街厚木排門,檐下彩畫,挂店名牌橫匾,院屋第一進為櫃臺、賬房,二進為職員住處、客房;三進是二層樓房,樓下是花廳,樓上為倉貯和夥計住處,最後進是貴賓及高級職員住處。西側有廊道可通馬車,備有馬廄和馬倌住處。城?還有店主雷履泰的私人住宅。
平遙票號經歷了一百年的歷史,1910年以後近代銀行業興起,銀行的經營方式比票號先進,特別是大銀行都是以外國資本為後盾,中國土生土長的票號鬥不過外國的洋幣外鈔,票號很快就衰落了。更由於山西票號與清朝政府的經濟相互依存,辛亥革命的爆發,清政府被推翻,票號就逐漸衰落而被時代所淘汰。
平遙文廟位於縣城東南城隍廟街南側,其中大成殿規模宏大,為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重建,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各地孔廟中唯一的宋代建築。平遙文廟建築依次排列為“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敬一亭等,東西廡有時習齋、日新齋等。除大成殿外多為清代重建。
大成殿面闊進深皆為五間,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磚砌臺基上,圍繞以石欄杆,東、西、南各設石級,檐柱粗大,直徑達47厘米,屋檐下鬥拱疏朗雄偉,用料碩大,有柱頭鋪作、補間鋪作和轉角鋪作三種,與宋《營造法式》用材規定大致相同。
全觀總共有十座建築,前後三進院落,在中軸線上有山門、龍虎殿、三清殿、純陽宮、玉皇殿。龍虎殿、三清殿均為元代修建,明代重修,龍虎殿內塑青龍、白虎二神像,高達5米,骨骼雄健,神態勇猛,壁上有青龍、白虎形象,其中白虎抽象造型頗奇特,這組塑像為元塑中不可多得的佳品。純陽宮重建於清光緒年間,時代屬晚,裝修頗精,觀內遺存宋、元、明、清碑碣近30通,是研究道教史跡和書法藝術的珍品。
清虛觀現為平遙文物陳列室,收藏了平遙地區許多文物。有唐、宋鐵鑄佛像以及許多明代道教木刻神像,同真人大小,是國內少見的珍貴遺物。
住宅平面佈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為三進院呈“目”字型的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築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在屋頂上有的還建有照壁式風水樓。也有的在窯洞上再建一層木結構雙坡頂的樓房。
平遙民居的外?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有的在?頂做成城碟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也很少栽樹木,迷信觀念認為樹木會招致鬼怪,家宅不寧。院子?地面均用磚鋪,多壘起花壇,沒有泥土,便於清掃。
平遙民居內平裝飾華麗,有木雕精細的垂花門,正房樑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飾,有的刻成獅子滾繡球,有的是福祿壽三星,或琴棋書畫等,都有一定的樣式。門窗都是木樘木欞,大都花紋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門窗上還雕塑有唐堯虞舜祥位的故事。當時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為保暖防寒,門窗大多做成雙層,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畫。
沿街巷的宅門都特別講究,門頂形式多樣,有懸山卷蓬、懸山有脊兩坡、兩坡不等長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鬥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門墩等。大門門窗上有門匾,書有“修德”、“修齊”、“繁鰲”、“霞蔚”、“樂天倫”等,有的住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栓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當時這些人家住房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較完好的程度在國內實為罕見。
雙林寺建造在3米高的土臺上,坐北朝南,寺周圍築有夯土堡?,南?有磚券拱山門。建築總面積3711平方米,雙林寺由10座殿堂組成三進院落,寺廟規模適中,佈局緊湊、和諧。各殿內共保存了宋、元、明清歷代的2000多尊金剛、觀音、羅漢等彩色塑像,造型優美,態栩栩如生,大的4米左右,小的僅幾十厘米,堪稱中國民間彩塑藝術的陳列館。
殿內的彩塑泥土都是使用當地一種粘性很強的紅膠泥土,幹後能堅硬如石,經久不裂。泥塑幹透後,先用膠礬水刷,幹後用雞蛋青加膠水配製大白粉涂刷,刷上白底色後要用棉花或白布反復擦抹,直至擦出光澤,最後可進行石色彩畫,所以彩塑身上的衣、裙均色彩傃麗。
殿內的彩塑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形象逼真,如有多言羅漢、啞羅漢、醉羅漢和病羅漢等,各具特色,與真人等高,或肥碩或清瘦,左顧右盼,傳神達意,極富變化。尤其令人驚嘆的是“渡海觀音”、“自在觀音”,更是雙林寺中的精妙作品。殿內的塑像無論大小,眼珠都用琉璃燒制,不論你走到哪個方位, 他都在向你看著;黑暗中好似兩顆眸子真在閃動。令遊客萬般驚訝。
殿內的十八羅漢別具一格,長者與少者,坐者與立者,默默育經者與調皮搗蛋者,按時到位者與酒醉遲到者,無不塑造得絕妙至極造像實和親切感人,充滿了濃厚的鄉土人情氣息,使神、人相融,從而使羅漢像達到高度傳神的境地。 雙林寺被中外專家稱為“神品”,“東方藝術寶庫”確實是無愧的。
鎮國寺,原名京城寺,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鎮國寺的建築,以萬佛殿為最早,是中國大陸所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
鎮國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萬佛殿內塑像最為珍貴,是五代北漢天會年間建殿時的作品。萬佛殿內佛壇寬大,長寬為6.09米見方,高55厘米,沿邊用青磚疊砌而成,約佔全殿面積一半。壇上正中設束腰須彌座,釋迦佛趺坐其上,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觀音、善財、龍女)為明代塑造,清代重繪油彩外,其餘皆為五代原作,佛壇式樣,塑像配置均為五台山唐代建的南祥寺大殿內略同。釋迦牟尼像造型高大,結跏坐式,手勢作祥宗拈花印,佛相端莊慈祥,反映了唐、五代的風格。
五代是割據戰亂的時期,從建時保存至今的古代建築全國僅有幾座,彩塑作品更為罕見,除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五代彩塑外,鎮國寺萬佛殿內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保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所處的歷史時代至為重要,對於研究為國雕塑發殿史,認識唐、宋兩代雕塑演進過程,提供了極為可貴的資料。
綿山,也稱介山,為太行山支脈,位於介休縣城東南20公里處,海拔高度240米,以其形勢綿亙而得名。綿山山勢巍峨,起伏綿亙百餘?,自古以來這裡就是一處旅遊避暑勝地。
綿山上水源豐富,天然植被茂密,山勢陡峭,多懸崖斷壁和岩洞,形勢險峻。早在北魏時,山中即建有寺廟,初唐時已是一處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綿山古跡很多,往返約18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從介休城外的興地村南行1.5公里即可到綿山腳下,登2.5公里90度石梯到達龍頭寺,就到了綿山半山腰。由這裡沿山腰間一條曲折的小路進入綿山深處,愈進愈深,愈走愈險。沿途,煙雲縹渺,群峰矗立,兩山對峙,怪石嶙峋。經蜂乳泉,過棧道到小須彌,中岩,復2.5公里再攀127個石級即到達綿山的中心抱腹寺。
抱腹寺,建於抱腹岩中,為綿山第一勝景。抱腹岩崖高千仞,山岩上部突出,下部凹回,腹中空蕩,整個抱腹寺的20餘間佛殿建於抱腹岩的腹中,雪、雨無法侵及,險絕的景象實為罕見。
抱腹岩東百米處有鐵索嶺,原來此處連環鐵索長數十米,從崖頂垂下,攀援而上,可以到達綿山之巔的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處。
抱佛岩內的寺廟,亦名雲峰寺,正殿中有田志超塑像,人稱“空王古佛”。整個寺廟中20餘間佛殿,建築年代已無法考究。現在寺內石佛殿尚存一隻唐時的九頭獅子石佛座和一軀石頭造像。離開抱佛岩,朝西北方向下行5公里可到李姑岩。李姑岩,相傳為唐太宗禦妹出家修煉處。
下抱腹寺石級到斷岩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洞旁,有唐代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記。古碑兩側有唐、宋、元、明歷朝名人題刻。最引人注目的是唐代開元年間太子賓客賀知章的題記百餘字,盛讚了綿山的奇險。
出龍頭寺,過吊橋門便同蜂乳泉。此處山勢崢嶸,崖壁陡峭,仰視令人目眩。這裡岩石裸露,崖壁上突出石泉10餘處,形狀似乳底下垂。石乳上苔蘚茸結,泉水垂滴不斷,如斷線的珍珠緩緩瀉於下面的石池中。水質清例,飲之沁人心脾。
除蜂乳泉外綿山還有景觀多處。如白雲庵、兔橋、鹿橋、地藏殿、柏龍、說法臺、五龍墓、捨身岩等多於從龍頭寺到抱腹岩至捨身岩這條長達10公里的山腰環行道路上。
過捨身岩後,前行1公里,有“一鍋泉”。地下埋一直徑1米的鐵鍋,水由崖壁流入,滿而不溢。遊人常掬水而飲,味甚甘甜。再往前行約300米,即見右方現一小路,下100米處,就是崖壁鑿成的石級,坡度很大,很不規則,經一“之”之形的迴旋,即這溝底。
下岩溝即進入深谷,群山環繞,高峰入雲,清清的溪流從南面的馬跑泉發源,千回百轉,流過長15公里的岩溝,滋潤著數百頃良田,孕育了綿山千年古老的文明。這就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上所錄的“石桐水”。它時而平緩,時而激湍,並在幾個地段形成近3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行經“捨身崖”至“抱腹岩”地段,仰望懸空棧道,猶如挂在半崖的搖籃,五龍墓諸峰如削,矗立天際,抱腹岩頂的喬松,孤傲入雲。
流亡19年後,在國人內應和秦國幫助下,重耳得勢複國稱霸。重耳返國即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他首先賞賜從亡者,一個個都封官晉爵。唯介子推沒有誇功,俸祿也就沒有給他。介子推回到家?對母親說:“文公回國承嗣,這是上天的安排。可是那幾個從亡者卻把這說成是他們的功勞。這不是貪功爭賞,矇騙君上嗎?我實在難以同他們共處了。兒決定出走隱居。”母親說:“你真能這樣,我和你同去。”於是,介子推逃祿不仕,偕母隱居山林。
時有同情介子推遭遇者,在宮廳貼了一張無名帖,上寫“龍飛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均不見處所。”晉文公見之說:“這是說介子推呀!由於我為君王的居安處優,實委屈他了。”於是,爭忙派人到處尋找,終聞介子推偕母隱居綿山。重耳親自前往,派人沿山百般呼喚,怎奈山深林密,空谷回聲,不見介子推出林相見。這時,重耳急於見到介子推,想到他是有名的孝子,如果火燒綿山,他必定背母而出。結果,大火綿延三日,仍不見介子推母子的行蹤。火熄後入內尋找,才見他與老母相抱,被燒死在一棵樹下,這時重耳懊悔萬分,追悔莫及。為紀念介子推。重耳把四周之地封為介子推田,將綿山改為介山,把定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定每年焚山這一天(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又傳說,重耳將燃後的綿山殘木做成木履,走起路來呱嗒作響,以提醒自己莫記介子推,自此,把尊貴的朋友稱作“足下”。
雁門關,北拒塞外高原、南屏忻定盆地,素以關山雄固、軍事要衝聞名。自東周貞定王姬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越襄子出兵越過勾注山兼併代國以來,歷經2400餘年,在雁門關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軍事戰鬥不斷。真正建關,是在唐代初年,設寨駐兵,以防突劂。明代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關城移至舊關東北5公里的現址。關?兩邊歧峰對峙,其形如門,東西兩面十八隘連成一體,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雁門關,周長1公里,石座?高7米,洞門3座(東門、西門、小北門),東門上建雁樓,門外東側有靖邊寺,奉祀戰國時越國名將李牧。小北門橫額有“雁門關”三個大字,左右嵌聯語“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關城正北為營房,東南有校場,整個關城雄偉壯觀,左右邊?雉堞,烽墩壕塹俱備。
自明代洪武七年建新關以來,至今已有600餘年,雄關聳立,使人遙想古代邊關的征戰峰火。雁門關更加雄偉。
位於忻州市韓岩村北路旁,距太原80多公里,為元代文壇領袖元好問故里。
元好問墓佔地42畝,進大門通道兩邊對稱排列石翁、石羊、石虎,?面有享堂三楹,右有石碑三道,後面正中為墓丘。墓旁有野史亭。
元好問,金代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回鄉著述,以文章獨步天下三十年。他一生寫了大量詩歌。在元代文壇影響很大。
北城門樓,座落於忻州市內,舊北城?拱辰門上。北城門樓創建於明萬曆二十四年,樓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之上,更顯其巍峨高大,雄偉壯觀。城?巍峨聳立,外涂朱紅,下築券門洞,洞頂甚高、底闊3米多。城?內兩側,各有磚砌臺階,曲折通上?頂。?頂四周磚砌轉廊,中部為上樓。門樓面闊7間,進深4間,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三層檐下,四周共有紅色廊柱22根。上兩層廊柱間置木欄板。樓內無柱,梁架結構簡潔,聯結嚴實,是城內唯一的高層木結構建築。
秀容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當時忻縣稱秀容縣,故以此得名,為忻州市第一所學府。原書院東邊是文昌寺,後書院逐漸擴建,文昌寺並於書院中。
在書院西坡上先後修建三個風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為三亭中之最,每邊長約3米,亭高約9米。六角亭舊稱寥天閣,為全城最高點。立於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這樣有有一磚拱門,稱天之衢,意取書院讀書人,通過天之衢,登上寥天閣,飛黃騰達。
楊貴武祠創建於元代至元16年(公元1279年),祠分為前後兩院,前院東、西、北各建堂宇三楹,奉祀楊業及其後裔。後院,左右廂房各三間,正殿五間,懸有“韆鞦忠義”、“威鎮華夷”、“忠勳世美”三塊題匾。廊柱對聯書有“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故;浩氣英風留古塞,聲威萬代佩專城”。殿內塑像正中為楊業與祭太君像,兩側為八子塑像,東、西、南三面為楊家歷代名將塑像。楊家當年在戰火中使用的戰鼓銅鑼,也陳列在殿內門口。
後院正中,立一塊玲隴剔透的太湖石,相傳這是當年從地下發現的鹿蹄石,已挺立了600多年,石色依然青翠。背面,雕有一隻梅花鹿,蹄跡遍佈石上,蹄下有激起的水花旋渦。石座四層,上刻鳥獸、花卉、浮雲、山水。第三層石背鐫刻“泰寶元平”字樣。
地道全長10?,三條大幹線由東向西,五十多條支線縱橫交錯。地道分三層,二層有指揮所、休息室、儲藏室;三層有機要室、武器庫、會議室。地道出入口、出擊口、卡口、翻口、“迷魂陣”、迂迴槍眼、暗槍眼、陷阱、翻板、地堡及高房工事等裝置設施、能防水、防煙、防毒。
東花園的建築,全是中國傳統的宮殿式,飛檐走獸,雕梁畫棟,“五脊六獸排山瓦,挑檐插飛挂鐵馬,立欄臥欄露明柱,鼓墩岩石接出廈”,十分講究,各個建築物上,都裝飾著各種木石雕刻,欄杆柱底石上雕刻著獅子毛猴,立欄臥欄上彩畫著各種傳說和故事,諸如“桃園三結義”,“呂洞賓出世”等。東花園一進三院,雄偉的大門為石牌樓式門樓,兩旁有磚砌的八字照壁,門頭上懸挂著刻有“文淪草廬”四個大金字的牌匾。一進大門,一座小巧雅致的假山,半擋著人們的視線,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轉過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頗寬闊,地面全由鵝卵石和青磚砌成幾何圖案,對面是高大的二層樓,南北兩面的出廈大瓦房。穿過過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廳為三間大房。屋內陳設著桌椅,供閻氏家族議事及宴會使用。南北均有出檐抱廈通往後院。三院的宮殿式大樓高而且大,站在三樓頂端,可遠眺全村。
西花園在東花園對面,佔地二畝七分,呈長方形。西花園也建有三座四合小院,但規模、氣派都遠不及東花園。閻錫山舊居,建築宏偉,高?護衛,還有地道通向村外,儼然是一座封建城堡。作為民國初年的一處倣古建築,不失其一定的歷史價值。
忻口戰役遺址
忻口戰役遺址,位於忻州市高城鄉忻口村北1?處的紅崖灣,距忻州城區25公里。1937年10月初,垣徵四郎指揮日軍第五師團主力和關東軍第一、十二師團等共5萬人,由晉北代縣分路南下,進攻平原、忻口,準備直趨太原。中國國民政府以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為前敵總指揮,統率以劉茂恩為指揮的第15、17、33軍為右翼兵團,以郝夢齡為指揮的第9、19、35、61軍為中央兵團,以李默庵為指揮的第14軍和66、71、85、15師為左翼兵團,在忻口以北的龍王堂、南懷花、太白水、南峪一線佈防。10月13日,日軍主力在戰車、飛機配合下,採取中央突破戰法,猛攻忻口西北側陣地。中國軍隊在南懷花、紅溝等地頑強抵抗,白刃肉搏,陣地多次失而復得。16日,中國第9軍軍長郝夢齡,54師師長劉家麒在紅溝西北高地督戰時殉國。與此同時,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派出九個團深入敵後,切斷平型關至張家口的運輸線,有力地配合了友軍的正面作戰。22日,日軍華北方面軍急調萱島支隊增援,24日使用毒瓦斯、燃燒彈再次發動進攻。26日,娘子關失守,日軍佔領壽陽,沿正(定)太(原)路西進,威脅太原。11月2日,衛立煌下令部隊轉移陣地,固守太原,忻口遂失。是役國共兩軍密切配合,阻敵23天,據國民政府戰報宣佈,消耗日軍二萬餘人,中國軍隊也有很大傷亡。
忻口村北半公里的紅崖灣現存當時作戰所挖窯洞15孔,當年激戰的240號高地及附近經常發現生?的槍彈、手榴彈及遺骸等,遺址範圍南北約500米,東西約1000米。
平型關戰役遺址,北連?山餘脈,南接五台山脈,一條峽谷山路,東通河北,西接雁門,關城虎踞嶺上,正方形,周長3000餘米,南北各置一門。原皆有甕城,現僅存北甕城,城內正中有過街樓,舊曾設顯赫的反武衙門,現改建為民房.城東2.5公里處為關門,門洞內置一塊大型石碑,上鐫“平型關”三個大字。
1937年9月,山西北部日軍第五師團及關東軍五部,由廣靈進攻靈丘、平型關一線,企圖會同正(定)太(原)線之敵,奪取太原。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命傅作義部前往抵抗,又調衛立煌部增援晉北。中共領導的八路軍一一五師主力,為配合友軍,在師長林彪率領下於9月24日直趕到平型關東南山丘地帶,在10餘公里公路兩側的山崗設伏,25日拂曉,日軍垣師團二十一旅團主力和輜重部隊4000餘人進入我埋伏圈內,八路軍戰士利用有利地形,居高臨下,突然發起猛攻。經過一天激戰,殲日軍3000餘人,八路軍傷亡600餘人,平型關戰役是抗日戰爭爆發以來中國國共黨兩軍第一次聯手阻擊進犯日軍並取得勝利的著名戰役。
如今,京原鐵路、公路順溝通過,昔日的戰場已成為今天的交通要道。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亞察冀軍區,現在臺懷以南15公里的金崗庫還保留著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
呂梁地區, 轄13個縣、市,全區總人口305萬。地區所在地為離石市。
呂梁為溫帶在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6.8-10.5℃,年平均降雨量為467-700 毫米之間。呂梁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除煤炭外,還有赤鐵礦、磁鐵礦、鉛礦、白雲石、石棉、石墨、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呂梁地區汾陽市內。武則天、劉胡蘭的故鄉文水縣也在呂梁地區。呂梁地區歷史上人材輩出,宋代名將狄青、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唐代大將郭子儀也都是汾陽人。
呂梁地區為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區內溝壑縱橫, 山巒起伏,梯田環繞,是山西的貧困地區之一。但是,歷史給這裡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物遺產,與呂梁風光相得益彰,成為今日的旅遊地。
這裡古柏造型奇特,形似龍爪、牛頭、孔雀、鳳凰、七星、繡球、母子連根、黑白二蛇等形狀,千姿百態,蒼勁挺拔,妙趣橫生,成為這裡一絕。
玄中寺,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地處山腰,迭嶺周環,綠樹蒼松成蔭,環境幽雅。寺廟創建為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中國佛教界著名高僧,佛教凈土宗創始人曇鸞北魏時在玄中寺擔任住持,研究佛學,名揚中國佛教界,被稱為“神鸞”。其弟子道綽繼承其遺願,繼續研究佛學,宣揚凈土宗佛學,道綽弟子善導,仍然弘揚凈土佛學,也成為唐代佛教宗師,玄中寺成為唐代佛教戒壇之一。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專程來玄中寺拜竭。南宋時,佛教凈土宗傳入日本,日本佛教親鸞接受曇鸞一脈相傳的凈土宗教義,在日本建立凈土真宗,視玄中寺為“祖庭”。
玄中寺內,有大雄寶殿、萬佛殿、千佛閣、善法殿和東西配殿。寺內佛像慈祥、莊嚴、殿閣金碧輝煌,並有牡丹、風竹、花椒、棗樹,人稱“玄中四絕”。每年,日本佛教凈土宗都要前來朝拜“祖庭”,玄中寺已成為中日友好效的紐帶和橋梁。
則天廟又名則天聖母廟,位於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是一處山青水秀的名勝古跡。307國道從山下穿過,東距則天廟數十米,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從山西省會太原乘車南行60公里便可到達。
則天廟是唐代女皇武則天的寺廟,佔地2.6萬平方米。從中軸線上看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院內柳樹成蔭,花草遍地。
則天廟以武則天女皇的特定身份和它本身的文物價值名揚中外,是全國惟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1996年12月,被公佈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則天廟正殿是廟內建築的中心。它原建於唐代,現存結構是金皇統五年(1145年)重建的,但在殿內與頂部仍保存了一對唐代金柱與部分唐瓦唐磚。殿內梁架建造中,採用了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分散了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故大梁跨度很大,經800多年承受壓力而未見彎曲,整座建築被專家評為唐宋建築中的傑作。
廟內有武則天政績陳列,武則天家族史料陳列,全國與武則天有關的名勝古跡陳列。遊客在此不僅可以看到一個封建時代傑出女政治家的不朽業績,還可以看到她留下的文化遺產。1988年9月,武則天紀念館成立。該館主要負責則天廟的保護、維修與開發。
北武當山,位於山西省呂梁地區方山縣境內,總面積約88平方公里。素有“三晉第一名山”之稱,古稱龍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復玄天大殿後,根據非玄武不足以當之之意,更名為武當山,因位於北方,故改稱北武當山。
這裡既有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又有歷史久遠的人文景觀,是我國北方著名的道教聖地。北武當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階往上爬”。現公路早已開通,乘車可達萬神廟,上山石階有1455級,險峻處均置有鐵索扶手。此山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其自然景觀奇峻秀麗,素有“春粉、夏綠、秋紅、冬白”之譽,加上陡峭險峻的石階、古老恢宏的廟宇,可謂集“雄、奇、險、秀”於一體。
最為奇異壯觀的是,千姿百態的古松和天然雕飾的怪石,如:“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鴛鴦松、龜蛇頭智、古猿望日、石豬受難……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峰頂建有真武廟,據古碑記載,創建於唐時,重修於明代,山上有個大小廟宇有道教活動,鼎盛時期在明、清兩代,每逢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廟會期,屆時香煙繚繞,遊人云集。
北武當山道觀現有道人十多個,觀內存有泥塑、壁畫、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當代文人學者登臨此山,無不題詞作畫;香客遊人遊歷此山,無不流連忘返。
杏花村,以汾酒聞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這裡的杏花村酒已聞名國內。而且,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盛唐時,這裡以“杏花村?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歷史上,我國著名文人、學者李白、桂甫、二牧、宋延清、顧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賦詩讚譽。李自成進北京路經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盡善盡美”的題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盡善村”。
如今的杏花村,成為汾酒集團公司所在地,成了酒文化的古都、旅遊勝地。這裡的酒文化陳列館、酒史博物館,展示了杏花村的釀酒史,同時也展示了酒文化的風采。
如今杏花村,廠景如畫,酒如泉涌。名酒汾酒、竹葉青、白玉汾、玫瑰汾、北特加都已打入國內外市場,成為酒中佳品。杏花村酒廠正經歷著它的最為繁榮的時期。
龐泉溝風景區
龐泉溝地處關帝山中。位於方山縣北十公里處。為全國八個鳥類保護區之一,重點保護對象為世界稀有珍禽褐馬雞(現有1800餘只),還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黑鸛,金錢豹和二類保護動物標麝、金雕及鴛等,是黃土高原上難得的自然風景遊覽勝地。
該景區與周邊離石市、臨縣、嵐縣較近,交通條件比較便利、太原、介休、離石三市均有通往龐泉溝風景區的旅遊班車,周邊各地也有前往的公共汽車。此外,風景區所在地方山縣在抓經濟保護的同時下功夫致力於旅遊業、餐飲業、娛樂業的發展成效顯著,前景廣闊,同時還能加大對其它各業的投入,如郵電、儲蓄、通信、醫療等,使之為旅遊業服務。
晉城歷史悠久,古屬上黨郡,秦漢時為高都縣,隋代開墾年間改名丹川縣,唐代初年改晉城縣,明代併入澤州,清代為鳳臺縣,民國時為晉城縣,1983年設晉城市,1985年為省轄市。晉城市轄高平市、陵川、沁水、陽城、晉城等縣。
晉城市礦藏資源豐富,煤、鐵儲量大,無煙煤品質極佳,享有“白煤”、“香煤”煤炭王之稱。晉城市是山西的工業城市之一,鄉鎮企業發展快,境內特產豐富,蠶桑業比較發達,高平絲綢名揚中外。
晉城市歷史遺跡甚多,名勝古跡、風光勝地遍佈全市,太行山地貌給晉城市造就了多處風光寶地。
晉城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5-10℃,年平均降水量550-570毫米。最佳旅遊季節為4-10月。
青蓮寺分為古、新兩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勢展開。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於上。古青蓮寺創建於北齊天保年間(公元550-559年),唐代鹹通八年(公元867年)重修並賜名青蓮寺。古寺東側有明代建造的磚砌藏式佛塔,西側建有唐代建造的惠峰石塔。
新寺內,中大殿是全寺主體建築,寺東一崖陡立,長寬各3米有餘,面平如臺,相傳為高僧慧遠禪師擲筆臺。
玉皇廟位於亞城市東郊府城村背后土崗上,為道教廟宇。
玉皇廟院落三進,一院高出一院,廟內有殿閣亭房110多間,整個廟宇佈局合理,規模宏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院內,古柏參天,芳草叢鬱,環境幽美。
廟內最精彩的彩塑作品,是西配殿內二十八宿元代塑像,這組塑像精彩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是元代劉鎏所作,為不可多得的元代彩塑精品,品位極高,是藝術佳作,同時也是研究我國道教文化的重要資料。
陵川紅葉與太行風光
陵川縣境內,處於90%以上的山地,被太行山奇景所圍裹。這裡的紅葉,堪與北京香山紅葉比美,紅葉景區,有花季地、園夢區、情人嶺、夕陽紅多處。同時,王莽嶺觀日出、山形奇絕、錫崖溝、武家灣、蔥圍靈湫、陵輝路、陵修路、風光絕佳,是生態旅遊好地去處。
蟒河自然保護區
蟒河自然保護區位於陽城縣桑林鄉,距縣城40公里。這是一處以自然景觀為主的生態旅遊區。
蟒河自然保護區方圓20多平方公里,這裡青山泛翠,山峰疊嶂,以山奇水秀,自然景觀奇特、幽美著稱。景區內,有九曲十八彎羊腸小道,還有“望蟒孤峰”、“藏經谷”、“偷佛經”、“係馬樁”、“試劍峰”、“梳?樓”等自然景觀。飛蟒河源頭,兩股泉水奔涌而出、飛流谷間,形成瀑布。
俗稱大廟。在山西沁水縣城東23公里端氏村東。地形高凸,環周壁壘,居高臨下,氣勢雄偉。創建年代不詳,宋時已有記載,後幾經重修,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獻殿、左右配殿等。正殿年代最古,為宋代遺構。
進深四間,單檐九脊頂。前檐為方形石柱,上施代額枋承重,鬥栱五鋪作雙下昂。殿內梁架徹上露明造,簡潔古樸。殿宇形制壯觀,結構規整,構件啣接牢固有力,唯寬深比例懸殊,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梁架全部露明,四椽伏乳伏在金柱上搭交,結構規整,手法洗煉。檐下拱伸出華拱兩跳,手法鬥栱,直接承托檐部負荷,顯係宋制。殿內壁畫明代所繪,內容為佛、菩薩、脅侍等,著色以石青、石綠、硃砂、銀硃為主、面形秀潤,姿態端莊,色調純樸,工藝尚佳。
朔州戰國時為趙國屬地,秦時為馬邑縣,唐代為朔州,宋時為朔寧府,民國元年改為朔縣,八十年未改為省轄市,朔縣改為朔州。
朔州,為歷代兵家爭戰之地。相傳,公元前215年,秦將蒙恬築馬邑城池,置馬邑縣。這裡,歷來是胡漢頻繁爭奪的邊關重鎮。胡人獲勝將戰場推至雁門關,漢人憑關險守,胡人敗退,則遁至大同,陰山,所以歷史上有得朔州者得三晉,乃至天下。歷史上,除蒙恬外,揚業曾守戍雁門關,李自成也曾紮營於朔州。
崇福寺位於朔州市城區東街北側,是一處規模宏敞,殿閣群居的古寺廟。
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觀古樸,莊嚴。門前雄獅端坐,寺內,殿閣五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面積23400平方米。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將軍、朔州人、鄂國公尉遲敬德奉旨建造,到遼代,寺被改為林太師府衙,後又改為寺廟,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間,寺廟擴建,大興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千佛閣、文殊堂、地藏殿、三寶殿、彌陀殿、觀音閣等。寺內,金代建築、塑像、壁畫保存完好,是一座歷史價值較高的古代寺廟。
1984年4月29日,中國煤炭開發總公司與美國西文石油公司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合作開發平朔安太堡一號露天煤礦的協議。平朔安太堡一號露天礦,合作方為契約式合資經營,總投資約6.4億噸。設計年產1553萬噸,合作開採年限為30年。後因哈默去世,美方中止了合同,成為我國自行開採礦的露天煤礦。
平朔煤炭工業公司的生活區,銀行、商店分散在朔州近郊。離生活區18公里是採煤生產現場,登上海拔1500米的礦坑瞭望臺,眼前一片忙碌的生產場面。巨大的礦坑,從上往下有10多個臺階,每個臺階15米高,巨鏟電臂起落,卡車川流不息,指揮車來往穿梭,生產異常緊張而有條不紊。平朔煤礦的洗煤廠,是我國最大的洗煤廠,年洗煤1583萬噸。洗煤廠東北,為環形鐵路專用線,裝車站,一列火車從這裡開出,運往天津塘沽港,再運往國外。這裡,有我國第一座企業自建機場;安太堡礦機場通航,機場跑道1000米,寬30米,飛機可飛翔往北京,太原。
王家大院位於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的建築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 相當於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群,而且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
王家大院佈局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鬥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裡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與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於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於一體,姿態秀美,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絕。
地處山西省北部,是晉北著名的煤城,距北京約360公里,1949年設市。現市區人口81萬。大同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戰國時期,大同屬於趙國雁門郡。漢代在這裡設置了平城縣。公元四世紀鮮卑族拓跋圭在中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魏道武帝拓跋圭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今大同),到孝文帝遷都洛陽為止,大同作為北魏的都城近100年之久。 以後遼、金兩代把大同作為陪都——稱作“西京”達200年。明太祖朱元璋封他的十三子代到大同城鎮守。那時的大同是萬里長城的九邊重鎮之一。
大同地處大同盆地內,三面環山,海拔約1000米。為晉、冀、內蒙古3省(區)的交通樞紐,自古是軍事重鎮。大同地下資源以煤炭最為豐富,素有北方“煤海”之稱。著名的“大同煤田”面積約1700平方公里,煤炭蘊藏量為376億噸,可採煤層十三層,總厚度40米以上,此外,還有高嶺土、石英砂、石灰石等礦產資源。
大同的主要名勝古跡有北魏的雲岡石窟、唐代的善化寺、遼代的華嚴寺及九龍壁等。
北嶽?山又名常山、太?山,巍峨挺拔,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自古聞名於世。
?山山脈位於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綿延250餘公里,號稱一百零八峰,主峰在山西省渾源縣城南,海拔2,017公尺,氣勢雄偉,稱為“絕塞名山”。?山以其位居北方,古人認為是萬物所伏,為?常之所,故名?山。
據傳,早在四千多年前,舜帝巡狩四方,北至?山,見山勢雄偉,遂封為北嶽。秦始皇策封天下12名山時,?山尊為天下第二。?山自古號稱有十八景:磁峽煙雨、雲閣虹橋、岳頂松風、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幽窟飛石、夕陽返照、斷崖啼鳥、白雲靈穴、龍泉甘苦、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和棋臺琴韻,大多數景觀現在仍然可見。
天峰嶺與翠屏峰,是?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峙,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稱為版畫式山形,蔚為壯觀。兩峰之間的金龍峽,峽谷幽深,峭壁側立,青天一線,最窄處不足10公尺,形成絕塞天險,自古為兵家所必爭的南北要道。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當年遊歷至此,驚嘆道:“伊闕(河南龍門山)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擬也。”北魏道武帝曾發兵數萬,在此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北宋名將楊業曾依此天險屯兵結寨,營壘遺跡至今依稀可辨。
?山自古為道教聖地,早在漢代就有道教活動。佛教亦在?山建寺院。據說,?山在西漢初年即建有祠廟,距今約兩千多年的歷史。位於飛石窟內的?山舊主廟,始建於北魏,後經唐、金、元各代重修。到明、清時期,?山已擁有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僅主峰即有大小祠廟六十餘處,稱為“三寺四祠七亭閣,七宮八洞十五廟”。
在主峰四周的山水勝處,也建有大量的祠廟,僅渾源縣境內就有一百多處。眾多的古代建築,獨特的自然景觀,使?山成為獨具魅力的風景名勝區。
滴淚佛位於?山西主峰翠屏峰南側,有一條由西向東的深峪名曰龍盆峪。進得峪內,只見一座陡峭萬分的山峰,斷窟壁龕?,有一個古寺的遺址,石壁上鑿有三尊大石佛,約3米高,為三世像,石佛旁刻有“明昌五年五月十五日歸政等重建”的字樣。
三佛神態悽慘,無一絲覺見佛像那種慈祥之感。三佛中東邊的阿彌陀佛的眼部,裂有石縫,涌山水恰好從石佛眼部流出。夏日?,從石佛眼中流出的“淚水”點點滴滴,瀝瀝不停。遇有山洪時,淚水象山泉小溪,急湍而下,瀝瀝有聲,每適寒冬,“淚水”成冰,一條大冰柱從眼角直流拖到腿上,雪臉冰身,讓人望而生憐。
?山懸空寺: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山西?山的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真絕,其建築藝術真高。
懸空寺是在懸崖上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築就架在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則利用突出的岩石作為它的基礎。遊人在遠處見不到這些木梁,卻見到不少細木斜頂住寺的底層。遊人會想:這些顫顫悠悠的木柱能頂得住這樣一座寺廟嗎?當人們仔細觀察,發現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還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後,對古代匠師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發出感嘆和敬佩了。
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距今約1400年。歷代都重修,但原來的結構都沒有改變。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面對?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谷;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進寺後,有樓梯可攀登上樓,這裡並不顯得多麼驚險,但當你在樓上,沿著緊貼在崖壁的通道,由南往北走,通過一條棧道,走到北邊的那座三層三檐的樓閣時,就會發現這裡地勢已相當高。往上望,“上載危岩”;往下看,“下臨深谷”,腳下的樓板又有晃動的感覺,真是驚心動魄,驚險之至。
建在崖壁上的殿堂進深都較小,殿內的塑像形體也相對縮小,但比例適度,表情豐富,很有藝術價值。寺中共有殿堂40餘處,都是木結構,其位置部署,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遊人們在廊欄間行走,如如迷宮,甚至會找不到出路。這正是其建築構思的一個特色,既不呆板,又不零亂,給人以曲折玄妙之感。
寺的棧道石壁上,刻有“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懸空寺的建造技藝。公輸就是魯班,也叫公輸班,春秋戰國時代人,被認為是建築工匠的祖師爺。這四個字是說,這座建築物簡直是魯班那樣巧奪天工的匠師所為。當地有一句形容此寺驚險的民謠:“懸空寺,半山高,三根馬尾空中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遊記中將懸空寺稱為天下巨觀,並對整個寺廟建築、部署作了極高的評價。懸空寺以“險、巧、奇”奠定其在我國眾多寺廟中的獨特地位。
位於大同市區東街路南,建於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壁高8米,厚2.02米,全長45.5米,為中國現存最大的一座九龍壁。
壁上均勻協調地分佈著9條飛龍。兩側為日月圖案。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9條飛龍氣勢磅薄,飛騰之勢躍然壁上。龍的間隙由山石、水草圖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鬥拱支撐。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敦實富麗,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米、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多彩多姿。
九龍壁前修建一處倒影池,九龍壁在水中的倒影,把靜態的九條龍變為動態的九龍,宛然若生,實可謂匠心獨運。
在代縣城內中央,又稱代縣鼓樓。“雁門第一樓”。始建於明洪武七年。樓面南向三層,各挂一塊巨匾。第三層題額“雁門第一樓”,匾高2.7米,寬約5.2米。
樓北向,正對雁門關,匾高3米,長8米。全樓宏偉壯麗,氣象非凡,結構堅實,歷五百餘年屹立至今。
塔八角十三級,磚構密檐式,底層可以攀登,內有木雕臥佛一尊,四壁有壁畫,似明代裝繪,塔座周圍的磚雕,歌舞伎動作優美,栩栩如生。金剛力士威武剛勁,雕造精美,是遼代雕塑藝術中的珍品。此塔於遼大安六年重修,後經元、明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
第五窟中央坐佛高17米,為雲岡最大雕像,拱門兩側二佛對坐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六窟中央雕方形兩層塔柱,高16米,上刻寶生佛細膩精緻,為雕塑珍品;塔柱四面及窟壁刻釋迦牟尼降生至成佛故事,規模宏大,技法精熟,為雲岡石窟精華所在。
本窟以“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大,主像釋迦牟尼表情體態各異。二十四窟四坐像,面形豐圓,薄唇高鼻,背光火焰紋,飛天及坐佛浮雕極其華美,為雲岡石窟“窟徽”。
“曇曜五窟”:開鑿於公元460-465年,是雲岡石窟的第一期工程。走進16窟,主像是釋迦立像,身高13.5米,昂首挺胸,氣概非凡。或英俊清秀,或肅穆端莊,或披千佛袈裟而立,或合十而坐。
雲岡東部窟群
在東隅,編號-4窟,都屬塔洞。洞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塔上四面滿雕佛像及故事,四壁浮雕五層小塔和屋宇殿堂,是研究北魏建築的重要資料。第3窟原為大型塔洞設計,因規模極大,北魏一代未能完成。後室正面兩側雕有一佛二菩薩,面形豐滿,線條柔和,風格和雕刻手法是初唐作品。第4窟風蝕嚴重,南壁窟門上隅尚存有北魏正光紀年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
在西隅。即編號第21-53窟及一些未編號的洞窟。其中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塔洞、四壁三龕,四壁重龕型為流行窟式。龕楣、帳幔等雕飾造型已漸趨繁縟,佛像造型多為瘦骨清相,藻井中的飛天較前俊逸瀟灑。是佛教藝術日趨中國化的作品,接近龍門石窟藝術風格。
雲岡露天大佛
在石窟中部西隅。編號第20窟。窟前立壁在遼代前塌毀,造像露天。主像為釋迦坐像,高13.7米,胸以上因石質堅硬,保存完好,兩肩寬厚,袈裟右袒,面形豐圓,薄唇高鼻,神情肅穆。背光的火焰紋和坐佛、飛天等浮雕十分華麗,把主佛襯托得更加剛健雄渾,為雲岡石窟中的代表作。
雲岡五華洞
在石窟中部。編號9-13窟。第9、10窟是一組,平面方形,分前後室,前室東西兩壁上部和後室門楣上有精雕的植物花紋圖案,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第11窟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九十五區石窟造像銘,第12窟前室北壁和東壁雕三開間倣木構殿宇和屋形龕,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箜篌、笛、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正中雕交腳彌勒菩薩,高13米,右臂下雕四臂托臂力士,頗為奇特。五華洞雕像藝術造型豐富多彩,為研究藝術、歷史、音樂、建築等的形象資料。
木塔通高67.13米,底層直徑為30米,它建在4米高的兩層石砌臺基上,顧名思義,木塔確是全部用木建成的。平面為八角形,五層六檐。外觀是五層,但是塔內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塔內各層,使用了中國傳統的斜撐、梁枋和短柱等建築方法,使整個塔連成一個整體,既堅固,又壯觀。
據測,建築該塔實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達3000噸左右。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曆史,長期經受風雨侵蝕,並曾遭受軍閥炮擊以及多次強烈地震,雖有輕微傾斜,仍巍然屹立。實踐證明,它是建築結構與使用功能設計合理以及造型藝術的典範之作,是中國古代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塔的底層有一尊11米高的釋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著遼代的風格。底層的?壁上還有6幅如來佛畫像以及飛天,色彩鮮傃,神采奕奕,是中國壁畫中的珍品。木塔的第三層和第五層分別有四方佛和釋迦坐像。過去這裡既是歷代統治者拜佛的場所,又是戰爭時用於觀戰指揮的瞭望臺。
木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國家曾多次撥出鉅款進行維修和加固。塔內各層之間有木梯相通,塔的四周有平座欄杆。遊人逐級登樓,憑欄遠眺,其樂陶陶。
根據火山外部形態特徵,可分為4類:一是穹窿狀的,由玄武岩組成,沒有火山口,如孤山和峨毛疙瘩等。二是殼狀的,由玄武岩組成,如肖家窯頭火山和大辛莊火山等。三是半圓形的,係火山噴發物,沿山前裂隙噴出,依山坡流動而成。四是馬蹄狀的,由玄武岩流、火山碎屑互層組成,火山形成後,流水切穿火山口,形如馬蹄狀,如東坪山、金山等。
上述除馬蹄形火山已被衝溝切穿外,其餘的僅在錐體四周有窄淺的溝俗,說明火山地貌還處於侵蝕初期。由火山噴發物與上覆下伏地層接觸關係判斷,大同火山群是在上新世末、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堆積之初多次活動的產物,最早活動的是北區、東區,南區次之,西區最新。
朔縣漢墓群
朔縣屬於雁門郡,馬邑縣。馬邑故址是兩漢時期北方的軍事重鎮,漢王朝派駐重兵扼守,抗擊匈奴的進擾。因為漢代盛行原葬,所以兩漢僅400年間,在這平沙莽莽的邊陲,遺留下大批的戍邊官吏、士兵和平民的墓葬。朔陽漢墓群之大,分佈之廣,保存之完整是全國少見的。
從1983年3月組織朔縣漢墓群的發掘,對研究漢代社會、經濟、文化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對墓葬、器物的分期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在平朔露天煤礦生活區就有漢墓800多座,年代是從西漢初到東漢末的400年間。從墓葬的開制看,有堅穴墓、洞室墓、磚室墓、木槨墓等不同形制的墓葬。墓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均有墓道;木槨墓,槨室由槨蓋、槨壁、鋪地板、墊木組成。從這些墓葬形制的發展中,可窺視到漢代社會的逐漸進步。
在漢墓挖掘過程中,發現了許多極有價值的現象。在一個墓穴中,土壁上完整保留著當年挖墓人的足窩和一道道的鎬痕。在一個墓穴的陶罐?,竟然發現了一隻漢代老鼠。至今肢體保存完好。從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看,這裡漢墓中的主人不是當年戰死沙場的將士,而是屯居邊塞正常死亡的軍民。從出土印章看,基本屬於王、秦兩大家族。這些墓大多為一棺一槨,仰身直肢。
但也有罕見的現象:一座母子合葬墓,墓中有一大一小兩具骨骸,媽媽摟著孩子,相依為命,其情悲傷,催人淚下。倆人是同死的?先後死的?還有一座夫妻合葬墓,棺內有兩副骨架,側身曲肢,緊緊摟抱,女屍頭枕在男屍的胳膊上,男屍緊摟女屍於懷中,真可謂至死不分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啊!另一個小小墓穴中,有一對骨骸被反縛著手,首體分離,跪臥於土穴之中。他們是戰俘,還是奴隸?是被殺,還是被活埋?還有一座墓穴中,有兩架肢體,一架躺在棺內,另一架在棺外作爬行狀。這些奇特怪異的骨骸和葬法,給考古工作者提出了一道新課題。
這批漢墓的出土文物相當豐富。在已經發掘的隨葬器物中有陶器、漆器、玉器、銅器、鉛器等。其中有一組銅質伎人鎮,造型粗獷、線條簡練,形態各異,還有一件直徑為18厘米的百乳鏡,銅質佳、製作精、乳釘聚於鏡面,似浩字繁星,是漢鏡中的珍品。銅質的四神熏爐和龜鶴博山爐,一個製作精細,一個刻工精細,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也是珍貴的文物。還有漢武帝、宣帝、文帝、新莽及東漢等時期的各式錢幣。此外還出土大量兵器,這證明雁朔地區確實是個大動干戈、兵家爭奪的古戰場。
蘆芽山自太行崑崙發脈而來,與太行嶺斷山連。前有群山森列,名小蘆芽山。山上有金龍池、五龍洞、秀峰嶺、紫峰岩、鳳凰嶺、荷葉坪、看花臺、束身峽、捨身崖、華嚴寺、金剛佛堂、太子殿等。因山高地險,氣候凜冽,炎暑凝冰,因此常常雲霧籠罩,晝夜晦冥。
蘆芽群山森林茂密,蘊藏著500多萬立方米的雲杉、落葉松、青、樺等優質木材。在山坡林峰之間還生長著黃、黨參、黃岑、大黃、枸杞等30多種名貴藥材。此外,山間時見梅花鹿、金錢豹、子、老虎等野獸出沒,更有世界珍禽褐馬雞棲息,因而成為國家一類自然保護區。
大同市博物館
大同市博物館在華嚴寺院內。有4個展室,1個旅遊服務部,陳列面積為238平方米,展出歷史方物,動植物化石380餘件。其中有在大同市新榮區高墩村發現的長達10餘米的恐龍脊椎化石,在大同城西青瓷窯發現的文化遺址模型。館內還陳列有春秋,戰國時代的鼎、壺、戈、劍等,還有從大同東郊石家寨司馬金龍墓內出土的文物450餘件,其中有一批是極為珍貴、罕見的藝術品。
善化寺面積13900平方米。沿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山門、三聖殿、大雄寶殿。山門是寺內的正門,內有天王塑像四尊,他們是佛教的護法神。三聖殿建於金代天會六年(1128),殿內中央有三尊塑像為“華嚴三聖”。
大雄寶殿座落在後部高臺之上,為遼代建築,金代加以修葺。殿內正中有五尊金身如來佛像,人稱五方佛是金代原作。在五方佛的東西兩側磚臺上,二十四諸天塑像分列兩旁。這些立像高約2.5米有文臣也有武將,形態各異,刻畫生動。塑造最為出色的是東側六臂“日宮天子”和西側的“月宮天子”,為金代藝術傑作。
觀音堂建於山坡,高低錯落,綠樹掩映,玲瓏秀麗。偏東側的山門前有一座色彩華麗的三龍照壁,龍身盤曲生動,色彩傃麗,為明代遺物。院內有觀間殿、三真殿(塑有佛、道、儒三教真人像)。
正殿內保存石雕像16尊,均為遼代遺物。菩薩嫻靜,明王勇猛,其中觀音像高5米餘,神態端莊秀麗,彩飾貼金完好無缺,甚為珍貴。
在寧武縣。為內長城重要關隘。關城築於明景泰元年,歷代修葺。三關鎮守總兵駐此。原轄邊?20公里。內長城原來分三路,寧武關為中路,雁門關為東路,偏頭關為西路。
《邊防考》謂:“以重兵駐此,東可以衛雁門,西可以援偏頭,北可以應雲朔,蓋地利得世”。今關城已炬,兩側之長城遺跡尚存。
在山西大同市西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殿宇巍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始建於遼,遼代佛教華嚴宗盛行,道宗亦曾親撰《華嚴經隨品讚》十卷,故雲中(即雲中郡,今大同雁北一帶)特建華嚴禪寺。
因寺內曾奉安諸帝石像、銅像,當時還具有遼皇室祖廟性質。遼保大二年(1122年),寺內部分建築毀於兵火,後重建,至元代初年仍不失為雲中巨剎。明宣德、景泰年間大事重修,補塑佛像,勃然中興。明中葉以後分上下兩寺,各開山門,自成格局。清初寺院復遭摧折,幾經修繕,成今日之規模。
現上下二寺雖連成為一體,仍各以一主殿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寶殿為主,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高低錯落,井然有序。下寺以遼建薄伽教藏殿為中心,保存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及天宮樓閣。下寺磚雕二門以東,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西盲道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