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和尚破还能给人受戒吗能持戒的有多少

寺里年轻和尚的现代生活(/20)
在经济浪潮、商业繁华席卷城市之都时,习惯了被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包裹其中的济南市民,往往忽略了仅距市中心2.5公里远、海拔仅有285米高的千佛山上,有一座见证了历史变迁、风云变幻的庙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戒亦称为,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在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的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等成佛之后就不要持戒了,因为佛的行为就是戒律。△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之因缘,他自己将来作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有人不能吃素,亦不要劝其吃素,否则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四种持戒/持戒
【四种持戒】&[出]&一悕望戒悕即悕求。望即期望。谓求生天及余善处。坚持禁戒。是名悕望戒。
二恐怖戒谓畏堕恶趣。畏恶名称。坚持禁戒。是名恐怖戒。
三顺觉支戒谓随顺七觉支。庄严其心。坚持禁戒。是名顺觉支戒。(支。即七觉分。谓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也。)
四清净戒谓无漏戒。能离烦恼染垢。是名清净戒。(无漏戒者。即声闻缘觉无漏道品所发之戒也。)
一切经论盛赞持戒/持戒
○大方广佛华严经贤首品云。若常信奉于诸佛。则能持戒修学处。若常持戒修学处。则能具足诸功德。
又云。家是贪爱系缚所。欲使众生悉免离。故示出家得解脱。于诸欲乐无所爱。
述曰。出家学处。所谓二百五十戒也。戒名波罗提木叉。此翻保解脱。今既示出家得解脱。是明指比丘戒法。决能具足诸功德矣。苟不持修。岂名信佛奉佛。谁谓毗尼仅属小乘。非即大华严哉。
明法品云。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十行品中第二行云。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寍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十地品中第二地。专明戒波罗蜜。(第三十五卷)
随好光明功德品云。诸天子。汝等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净治其意。住善威仪。悔除一切业障。烦恼障。报障。见障。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身。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头。以尽法界众生数等舌。以尽法界众生数等善身业。善语业。善意业。悔除所有诸障过恶。
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清净戒。何等为十。所谓身清净戒。护身三恶故。语清净戒。离语四过故。心清净戒。永离贪嗔邪见故。不破一切学处清净戒。于一&切人天中作尊主故。守护菩提心清净戒。不乐小乘故。守护如来所制清净戒。乃至微细罪生大怖畏故。隐密护持清净戒。善拔犯戒众生故。不作一切恶清净戒。誓修&一切善法故。远离一切有见清净戒。于戒无著故。守护一切众生清净戒。发起大悲故。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十七卷。大天告善财云。如诸众生及草木。一切生长咸依地。世及出世诸善根。皆依最胜尸罗地。无戒欲求生善道。如鸟无翼欲飞空。&如人无足欲游行。亦如渡海无船筏。 或于日夕三时浴。或复三时作护摩(此云火祭。谓结坛持咒术)。却粒自默如哑羊。无戒苦身无所利。 或大族子旃陀子。俱&能持戒等生天。贵贱种姓亏戒身。皆堕地狱无差别。卑门持戒生天上。胜族毁犯堕幽冥。摩登持戒亦生天。仙人破戒入诸狱。王族多闻具色力。恶见无戒如兽蚖。如&甘果树猛兽围。犹莲华池毒蛇止。寍守贫贱恒持戒。具圣财宝德严身。破戒众人之所轻。持戒天人咸信重。旃檀郁金及沉麝。如是一切不为香。菩萨持戒最胜香。徧&出人天无有尽。卑陋持戒后生天。现蒙王者所瞻礼。此世他生安隐乐。如是戒果牟尼说。欲生人天及涅槃。如应具戒必当得。是故精勤持净戒。随心所愿皆圆满。若&有临终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畏。戒为惑病最胜药。护诸苦厄如父母。痴闇灯炬生死桥。无涯业海为船筏。帝释转轮威德王。富&贵尊严无等伦。家有仆隶能持戒。承事供养而亲敬。若有临至命终时。持戒破戒生安畏。欲得当来极乐处。应当专意勤护持。戒珠不假刀兵护。戒为伏藏无所侵。戒&为勇伴导前行。戒为出世庄严具。我赞持戒诸功德。如佛世尊真实说。
三十一卷。天主光女告善财云。汝应勤修表无表戒。谓若性若遮。有罪无罪。微细观察。无&缺减故。
三十三卷云。有二种戒。具足受持。则得圆满善知识法。一菩萨戒。二别解脱戒(即比丘学处也)。持是二戒。则能圆满善知识法。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无有是处。若诸菩萨。具足圆满头陀功德。如是二戒。悉得清净。不失善法。
三十八卷云。菩萨有十种法。审谛思惟具足圆满。则能成就无憍慢&心。一者谛观身界。作是念言。我今出家。无殊死人。父母亲爱朋友眷属。一切所有。皆弃舍故。二者思惟我今服坏色衣。进止威仪。不同世间。三者思惟既毁形&好。执持应器。乞丐于他。四者思惟我今乞食。如旃陀罗。五者思惟为求段食。长养我身。我之寿命。死在他手。六者思惟所乞之食。人畜之余。彼若嫌弃。我方得&食。七者思惟我今应当于师长所。恭敬供养。令生欢喜。八者思惟我今欲令同梵行者。生欢喜故。具足威仪。无违法式。九者思惟我今出家。于佛法中。未得少分。&十者思惟一切众生。于我嗔恨。我常安隐。如是思惟。得无憍慢。
晋译贤首品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十善&业迹悉清净。劝化众生持净戒。开发众生求佛道。因是得成清凉光。
十回向品云。菩萨若自不修梵行。令他净修梵行。无有是处。自退梵行。令他具足梵行。自破&梵行。令他安立梵行。自离梵行。令他立梵行道。自减梵行。令他修习梵行。自不乐梵行。令他乐修梵行。自不住梵行。令他安住梵行。自不究竟梵行。令他究竟梵&行。自舍梵行。令他不舍安住梵行。自坏散梵行。令他摄取梵行。俱无有是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如说修行。远离颠倒。又能广说离颠倒法。实语实行。修习清净&身口意业。离诸染污。行无碍处。灭一切障。
离世间品云。离慢下意。心无放逸。身口及意。皆悉柔软。无有轻躁。心常欢喜。护持净戒。和颜爱语。先意问讯。&远离邪伪。是菩萨智具。自然成就佛法器故。
○增益阿含经释道安序云。此二阿含。其中往往有律语。外国不通与沙弥白衣共视也。而今已后。幸共覆之。使与律同。此乃兹邦之急者也。斯谆谆之诲。幸勿藐藐&听也。广见而不知护禁。乃是学士通中创也。 增益第二卷云。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璎珞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尅。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如是行禁戒者。成大果报。诸善普具。得甘露味。至无为处。 第五卷云。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长阿含经第十五卷。婆罗门云。戒即智慧。智慧即戒。有戒有智。然后所言诚实。无有虚妄。我说名婆罗门。佛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有戒则有慧。有慧则有戒。戒能净慧。慧能净戒。如人洗手。左右相须。戒慧具者。我说名比丘。
正法念处经云。有垢戒者。生于天中。无垢戒者。至于涅槃。世间戒者。则有流动。出世间戒。则无流动。 又云。意受持戒故。师则能与戒。无心谄受戒。必定入&地狱。又云。自余死者。唯弃其身。毁戒此丘。一切善法。皆悉破坏。 又云。若受持戒者。可得名为人。一切破戒者。则如狗不异。
中阿含经云。人犯一法。谓妄言是。不畏后世。无恶不作。寍啖铁丸。其热如火。不以犯戒。受世信施。若畏于苦。不爱念者。于隐显处。莫作恶业。若不善业。已&作今作。终不得脱。亦无避处。 又云。若有比丘犯戒。破戒。缺戒。穿戒。秽戒。黑戒者。欲依戒立戒。以戒为梯。升无上慧堂正法阁者。终无是处。
杂阿含经云。世尊告诸比丘。当恭敬住。常当系心。常当畏慎。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所以者何。若有比丘不恭敬住。不系心。不畏慎。不随他自在诸修梵行&上中下座。而欲令威仪足者。无有是处。不备威仪。欲令学法满者。无有是处。学法不满。欲令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具足者。无有是处。解脱知&见不满足。欲令得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
本事经云。出家而破戒。二俱无所成。谓失在家仪。及坏沙门法。寍吞热铁丸。洋铜而灌囗。不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诸毁犯尸罗。无悔无惭愧。多受人信施。定当生地狱。诸有智慧人。应坚持净戒。勿受人信施。而毁犯尸罗。
○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云。世若有人于别解脱起违背想。则为于佛力无所畏而生违背。彼若于佛力无所畏生违背者。则于去来现在诸佛而生违背。由此未来所受异熟无&量大苦。假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受地狱苦。比前众生所受苦毒。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优波尼沙昙分。亦不及一。
又云。我终不听执著我见。众生见。寿&者见。补特伽罗见者。于我法中而得出家。我若不许。强出家者。皆为是贼。食重信施。亦不成就真比丘戒。 菩萨藏会云。勿自恃持戒。轻毁犯戒者。恃戒陵于&人。是名真破戒。 &又云譬如圂猪。行处粪秽。兼又食啖。初无厌恶。众生亦尔。极可怜愍。淫恼所逼。于亲非亲。为诸烦恼之所加害。行魔徒党魔&罥所缚。缠裹惑网。陷没欲泥。菩萨观是事已。于彼众生发起大悲。我当为彼宣说妙法。令其永断诸欲烦恼。
又云。我说一切习近欲时。无有少恶而不造者。彼若&报熟。无有少苦而不摄受。
又云。出家菩萨复有五法若成就者。不值佛世。不亲善友。不具无难。失坏善根。不随安住律仪菩萨修学正法。亦不速悟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毁犯尸罗。二者诽谤正法。三者贪著名利。四者坚执我见。五者能于他家。多生悭嫉。譬如饿狗。慞惶缘路。遇值锁骨。久无肉腻。但见赤涂。言是厚&味。便就衔之。至多人处。四衢道中。以贪味故。涎流骨上。妄谓甜美。或齩或舐。或啮或吮。欢喜缠附。初无舍离。时有刹帝利婆罗门。及诸长者。皆大富贵。来&游此路。饿狗遥见。心生热恼。作如是念。彼来人者。将无夺我所重美味。便发大嗔。出深毒声。恶眼邪视。露现齿牙。而行啮害。如是当来末世。有诸苾刍。于他&施主。勤习家悭。耽味屎尿。妄加缠裹。虽值如是。具足无难。而便委弃。不修正检。此之苾刍。我说其行。如前痴狗。
又云。当来之世。我诸弟子。少有苾刍。&深心希乐。趣般涅槃寂静之法。多依三事以为常业。一者常喜追求世间名利。二者贪乐朋党追求食家。往还不绝。三者喜乐追求华饰房宇。贮积财宝什物资具。以依&如是三种事故。终不解脱三种恶趣。
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已发菩提心者。乃至微恶终更不作。何所不作。谓贪嗔痴。及以在家威仪调戏。悉皆远离。若出家&已。不复希望名利恭敬。安住出家所修行法。
又云。菩萨成就一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何谓一法。应学不动如来为菩萨时。本所修行。立弘誓愿。我当所在生&处。初生之时。若不出家。则为欺诳十方诸佛。如是菩萨。应随顺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处。皆悉决定舍家出家。何以故。菩萨最胜利益。所谓出家。乐&出家者。则能摄取十种功德。一者不著诸欲。二者乐阿兰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离凡夫行。五者不著妻子。及以财产。六者离恶道因。七者修善趣法。八者宿世善&根。皆不损减。九者恒为诸天之所叹羡。十者一切鬼神。恭敬守护。
又云。菩萨成就三法。令愿不退。摄受佛刹功德庄严。一者尊重爱乐住阿兰若。二者无所染著&而行法施。三者坚固安住净戒律仪。菩萨坚住戒律得十无畏。一者入聚落无畏。二者众中说法无畏。三者饮食无畏。四者出聚落无畏。五者入寺无畏。六者大众中食&无畏。七者教授无畏。八者亲近和尚阿阇黎无畏。九者于自眷属。慈心教诲无畏。十者受用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无畏。住戒律者。所有言说。令他信受。
又云。若菩&萨在家出家。寍舍身命。终不破戒。以此持戒。共诸众生回向无上菩提。 又云。菩萨成就九法。令愿不退。严净佛刹。一者具身律仪。二者具语律仪。三者具意律&仪。四者灭诸贪欲。五者灭诸嗔恚。六者灭诸愚痴。七者不行欺诳。八者为坚固友。九者不轻慢善知识。
大神变会云。大千界众生。皆发趣菩提。假令尽一劫。男&女以奉施。若人发道意。以信而出家。随佛而修学。其福胜于彼。过去未来世。一切诸如来。无有不舍家。得成无上道。三世一切佛。称赞出家法。若乐供养佛。当&依佛出家。设满恒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彼则近菩提。摧破魔军众。出家不放逸。白法恒增长。不坏众善根。远离诸烦恼。舍于家业累。顺&道圣所赞。舍家离恼缚。除恼离魔缚。心解行无染。不久证菩提。
摩诃迦叶会云。譬如二人。善解医方。善解咒术。善别毒药。善识甘露。尔时一人。于大众中取&毒食之。现稀有相。食已受苦。复求甘露咒术。望除毒气。尔时彼人求不能得。毒气炽盛。遂便命终。时第二人。作如是言。我不能食毒药。不须甘露。不欲处众作&稀有想。令生苦恼。后五百岁。有诸在家出家菩萨。亦复如是。作如是言。如我说法。能除诸罪。转集恶业。言还忏悔。彼于正法。堕落退没。名为死人。复有菩&萨。其心清净。既不作罪。不须忏悔。但当忏悔过去未来一切诸罪。现在不作。如彼不食毒药。不须甘露。所言毒者。于正法中犯于戒律。
又云。寍可一日。百数&归俗。不应破戒。受人信施。
又云。寍以烧热铁鍱为衣。不以破戒之身。而著袈裟。寍吞热铁。不以破戒之身。食人信施。
胜鬘夫人会云。毗奈耶者。即大乘&学。所以者何。为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大乘戒蕴。是毗奈耶。文殊师利所说不思议佛境界经云。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净。一者身行端直。二者语业淳净。三者心无&瑕垢。四者志向坚贞。五者正命自资。六者头陀知足。七者离诸诈伪不实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大集经海慧菩萨品云。客烦恼起生惭愧。即向十方佛忏悔。&修集善法调诸根。是故菩提心最胜。
又云。不为我见。受持净戒。能坏阴魔。不为有贪。受持净戒。坏烦恼魔。若为远离生死过失。受持净戒。能坏死魔。若能生&心。令毁禁者。悉持净戒。受持净戒。则坏天魔。
又云。发者。离诸恶戒。作者。至心受持诸净禁戒。观者。至心调伏毁禁之人。如法住者。净持禁戒。不生憍&慢。
无言菩萨品云。若有受持清净禁戒。不求果报。是名信力。不生烦恼。毁坏禁戒。是名进力。如是净戒。至心护持。愿向菩提。是名念力。观身口意。如水中&月。响幻焰等。是名慧力。
不可说菩萨品云。若有菩萨。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萨。名诳如来。
日密分护法品云。若无量僧悉破禁戒。但令五&人清净如法。若有施者。得福不可称计。何以故。以有护持佛法者故。怜愍一切诸众生故。其心平等无二相故。破戒比丘虽在众中。受取信施。不得安乐。何以故。&破禁戒故。不如法故。如是人者。一切十方无量诸佛所不护念。虽名比丘。不在僧数。何以故。入魔界故。持禁戒者。即佛弟子。毁禁戒者。即魔弟子。我都不听毁&戒之人。受人信施。如葶苈子。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有不受如来戒。尚不能得野干身。何况能感人天中。最胜快乐居王位。 又云。出家菩萨。以三观门。修忍辱行。名真出家。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为实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僮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男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心。
宝雨经云。菩萨见违犯中。如微尘量。深生怖畏。下至小罪。心怀大惧。况多违犯。而生随喜。何以故。由如来说。苾刍当知。多服毒药。能令人死。少服毒药。亦&令人死。苾刍当知。若多犯罪。即生恶趣。若少犯罪。亦生恶趣。菩萨如是正思惟时。惊怖违犯。 又云。菩萨成就十种法。能持毗奈耶藏。一能了知毗奈耶。二能&了知毗奈耶义。三能了知毗奈耶甚深理趣。四能了知毗奈耶微细。五能了知应作不应作。六能了知自性违犯。七能了知施设违犯。八能了知所学波罗提木叉缘起。九&能了知声闻毗奈耶。十能了知菩萨毗奈耶。诸法无行经云。以无持戒性。是知持戒法。如是知戒相。终不毁于戒。
大萨遮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癞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功德无尽。
思益梵天经云。问曰。世尊。谁能亲近于佛。佛言。乃至失命因缘。不毁禁者。
月灯三昧经云。无物能将此定来。必由净戒之所起。 又云。俗人处居家。善护持五戒。况得出家已。弃舍一切禁戒不完具者。弃舍我道教。毁谤于正法。阿鼻狱为&家。 又云。菩萨净戒。有十种利益。一为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四不退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又云。常行乞食。有十种利。一摧我慢幢。二不求亲爱。三不为名闻。四住在圣种。五不谄不诳。不现异相。又不傲慢。六不自高举。七不毁&他人。八断除爱恚。九若入人家。不为饮食而行法施。十住头陀行。有所说法。为人信受。 又云。不以无身手。故名阙身分。若不持戒者。是名身分缺。
师子月佛本生经云。戒为甘露药。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持戒得安隐。生处无患难。亦当见诸佛。受法得解脱。
法集经云。菩萨修持净戒。不破不漏。不点不污。智者赞叹。住彼如是持净戒中。所作大愿。皆悉成就。又云。世间出世间一切胜妙果报。皆由持戒而得。依因净戒&根本力故。譬加一切草木丛林。依地为根本。菩萨住于持戒。能与一切天人。作大福田。复能满足施者功德。复次。菩萨出家。修持净戒。则能远离一切世务之事。&著于染衣。则能满足舍一切所爱之物。受持净戒。则能满足身口意清净。爱念持戒。则能满足六通。宴坐持戒。则能满足菩提分法。闻于妙法。修持净戒。则能满足&四无碍智。推求多闻智慧。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自高心。亲近善知识。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一切功德。修持施波罗蜜戒。则能满足一切智智。如所闻法。如说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为大法师。如所闻法。思惟持戒。则能满足得陀罗尼。念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超过一切诸恶。得满足戒。不生害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菩&提心。不失菩提心。修持净戒。则能满足不失三宝心。若有能护修持戒者。世间所有可护之者。皆悉能护。是名菩萨念戒。
菩萨处胎经云。夫人欲出家。禁戒以为首。不著饰好法。行权菩萨道。毕命不惜身。不犯如毫厘。 又云。八关斋者。诸佛父母。
央掘摩罗经云。沙门法者。不多积聚。乃至盐油亦不受畜。是沙门法。奴婢田宅若卖若买。诸不净物。非沙门法。是在家法。
商主天子所问经云。若自有犯。而不覆藏。如是菩萨当得直心。若见破戒。乃至为命。不舍菩提心。如是菩萨。得名持戒。
大迦叶问经云。有二种法。增出家热恼。一受持袈裟。心怀不净。二恃己戒德。呵责非行。
○大般若经第四云。若染色欲。于生梵天尚能为障。况得无上正等菩提。是故菩萨断欲出家修梵行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非不断者。
又云。菩萨于五欲中。深生&厌患。不为五欲过失所染。以无量门。诃毁诸欲。欲为炽火。烧身心故。欲为秽恶。染自他故。欲为魁脍。于去来今常为害故。欲为怨敌。长夜伺求。作衰损故。欲&如草炬。欲如苦果。欲如利剑。欲如火聚。欲如毒器。欲如幻惑。欲如闇井。欲如诈亲。旃荼罗等。舍利子。诸菩萨摩诃萨。以如是等无量过门。诃毁诸欲。既善了&知诸欲过失。寍有真实受诸欲事。但为饶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诸欲。 第八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应学清净身语意业。
又云。从初发心。常乐受持&十善业道。不起声闻心。不起独觉心。于诸有情。恒起悲心。欲拔其苦。恒起慈心。欲与其乐。
第四十七云。若菩萨生如是心。我应从初发心。乃至证得无&上菩提。于其中间。誓当不起贪欲心。嗔恚心。愚痴心。忿心。恨心。覆心。恼心。诳心。谄心。嫉心。悭心。憍心。害心。见慢等心。亦复不起趣向声闻独觉地&心。如是名为菩萨殊胜广大心。
第五十一云。发应一切智智心。大悲为上首。以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住十善业道。亦劝他住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净戒波罗蜜多。
第五十四云。菩萨作是思惟。此十恶法尚碍善趣。二乘圣道。况大菩提。故应远离。
又云。于所学戒。坚&守不移。而于其中能不取相。是为菩萨于诸学处未曾弃舍。
第七十五云。若菩萨虽受持戒。而有所依。谓作是念。我为饶益一切有情。受持净戒。我随佛教。于净&尸罗能无所犯。我行净戒波罗蜜多。彼持戒时。以有所得而为方便。与诸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复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乐。乃至证得无余涅槃。彼著三轮而受持戒。一者自想。二者他想。三者戒想。由著此三轮受持戒故。名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戒名为世间。以与世间同共行&故。不超动出世间法故。若菩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一者不执我能持戒。二者不执所护有情。三者不著戒及戒果。是为菩萨摩诃萨受持戒时三轮清净。又舍利子。&菩萨以大悲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于诸有情。都无所得。虽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其中不见少相。由都无所执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间净戒波罗蜜多。何缘此净戒名出世间。不与世间同共行故。能超动出世间法故。
第一百一云。若诸有情。长夜破戒。是菩萨于内外法。一切悉舍。方便令彼安&住净戒波罗蜜多。
第一百二云。我若不护净戒波罗蜜多。当生诸恶趣。尚不能得下贱人身。何由成熟有情。严净佛土。况当能得一切智智。
第三百二十五云。若&不退转位菩萨。于佛善说毗奈耶中。深生信解。终无疑惑。无戒禁取。不堕恶见。不执世俗诸吉祥事以为清净。终不礼敬诸余天神。如诸世间外道所事。
三百二十&六云。不退转位菩萨。不重利养。不徇名誉。于诸饮食衣服卧具房舍资财。皆不贪染。虽受十二杜多功德。而于其中都无所恃。
三百二十七云。是菩萨虽现处居&家。而常修梵行。终不受用诸妙欲境。虽现摄受种种珍财。而于其中不起染著。又于摄受诸欲乐具。及珍财时。终不逼迫诸有情类。令生忧苦。
三百七十三云。云&何菩萨修戒随念。是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从初发心。乃至安坐妙菩提座。恒住净戒。无缺无隙。无瑕无秽。无所取著。应受供养。智者所赞。妙善受持。妙善&究竟。随顺胜定。思惟此戒。以无性为自性。由是因缘。不应思惟。何以故。如是净戒。都无自性。若法无自性。则无所有。若无所有。则不可念。所以者何。若无&念无思惟。是为戒随念。 善现白佛。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则应无色。亦无受想行识。广说乃至一切法皆应是无。佛言。于汝意云何。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为可得不。善现答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佛言。若尔。云何汝今可为是问。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则应无色广说乃至一切法皆应是无。时善现白佛言。世尊。我于是法。无惑无疑。然当来世。有苾刍等求三乘者。彼作是说。佛说一切法。皆以无性&为其自性。若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者。谁染谁净。谁缚谁解。彼于染净及于缚解不了知故。破戒。破见。破威仪。破净命。由破戒见威仪净命。当堕地狱。傍生。&鬼界。受诸剧苦。轮回生死。难得解脱。我观未来。当有如是可怖畏事。故问如来如是深义。然我于此无惑无疑。佛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于一切&法。皆以无性为自性中。有性无性。俱不可得。不应于此执有无性。
第三百四十九云。不应容纳破戒之心。经刹那顷。况经多时。
第四百四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于身语意三有罪业无容暂起。若作是念。此是身。我由此故而起身业。此是语。我由此故而起语业。此是意。我由此故而起意业。是名有罪身语意业。若得&身语意及身语意业者。便起悭贪心。犯戒心。忿恚心。懈怠心。散乱心。恶慧心。若从初发心。恒具受持十善业道。不起声闻及独觉心。常于有情起大悲心。是亦名&为能净身语意三种粗重。
四百十六云。十种不善业道。尚当能碍人天善趣。况于圣道及大菩提而不为障。
四百四十八云。一切不退转菩萨。常乐受行十善业道。&自离害生命。亦劝他离害生命。恒正称扬离害生命法。欢喜赞叹离害生命者。乃至自离邪见。亦劝他离邪见。恒正称扬离邪见法。欢喜赞叹离邪见者。是菩萨乃至梦&中。亦不现起十恶业道。况在觉时。
四百九十云。菩萨志性好游诸佛国土。随所生处。常乐出家。剃除须发。执持应器。披三法服。现作沙门。 &五百五十二云。&若菩萨如是学时。所生之处。离害生命。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诳语。离粗恶语。离离间语。离秽恶语。亦离贪欲嗔恚邪见。终不摄受虚妄邪法。不以邪法而自&活命。亦不摄受破戒恶见谤法有情以为亲友。
五百六十六云。虽知诸法离。而深畏众罪。如佛所说应持净戒。修诸福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于少罪中。应怀大&惧。不与同止。以世尊说。譬如毒药。多少俱害。 五百六十八云。是诸菩萨。又复常离一切恶业。终不毁犯佛所说戒。心无嫉妒。身语无失。
又云。乃至梦中不&近恶友。况于觉时而亲近彼。所以者何。诸菩萨于破戒人。著邪见人。不律仪人。行邪命人。无义语人。住懒惰人。乐生死人。背菩提人。爱俗务人。虽常怜愍。而&不共住。
又云。念佛世尊所说禁戒。谓作是念。三世诸佛皆学此戒。成无上觉。证大涅槃。如是知已。精勤修学。天王当知。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为化有&情。及自修习少欲喜足。著粪扫衣。心常清洁。信力坚固。寍失身命。于戒不犯。心离憍慢。游行城邑。虽服弊衣。而不生耻。远离懈怠。常修精进。所作未办。终&不中止。于粪扫衣。不见过患。朽故弊坏。终无轻鄙。但取其德。夫离欲者。乃服此衣。如来所赞。失悭贪者。亦不自赞。我能服此。于他不服。终无毁言。
又&云。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善知种种毗奈耶法。谓毗奈耶。毗奈耶行。毗奈耶甚深。毗奈耶微细。净与不净。有失无失。别解脱本。声闻毗奈耶。菩萨毗奈耶。&是谓诸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于如是等毗奈耶法。皆悉善知。善知一切威仪戒行。善学声闻。独觉。菩萨所受持戒。既修戒行。若见威仪不称众意。则应舍离非处&不行。若有沙门威仪戒行具足清白。即亲近之。若婆罗门异学余行。则劝舍离修毗奈耶。修习如是戒行成满。心无巧伪。嫉妒便灭。
五百六十九云。持戒清净。无&穿缺杂。戒品清净。过诸声闻及独觉等。
五百八十三云。若诸有情。修诸善法。心无厌倦。受持净戒。终不毁犯。常乐利益一切有情。虽遇苦缘而无怯弱。随所修&学。愿与有情同证菩提。毕竟安乐。是为菩萨摩诃萨相。具此相者。名为菩萨。
放光般若经云。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身口意。虽有身口意。终不嫉恚邪见。不两舌恶囗妄言绮语。无杀盗淫。无懈怠意。初不起恶智之事。若有菩萨不能舍此诸恶事者。此非菩萨。
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云。乃至梦中亦行十善。而不暂起十不善行。是为不退转菩萨。
○法华经云。若见佛子。持戒清净。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大般涅槃经云。受持是经而毁戒者。则是众生恶知识也。非我弟子。是魔眷属。如是之人。我亦不听受持是典。寍使不受不持不修。不以毁戒受持修习。若我弟子受&持读诵书写演说涅槃经者。当正身心。慎无掉戏。轻躁举动。 又云。菩萨摩诃萨。常不犯恶。设有过失。即时忏悔。于师同学。终不覆藏。惭愧自责。不敢复作。&于轻罪中。作极重想。 又云。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
○十住毗婆沙论云。持戒与七法和合。故为善行。一惭。二愧。三多闻。四精进。五念。六慧。七净命净身口业。行此七法。具持诸戒。是名善行诸行。 于曲人&中。行质直心。败坏人中。行真正心。谀谄人中。行无谄心。不知恩中。行于知恩。不知作中。而行知作。无利益中。能行利益。邪众生中。行于正行。憍慢人中。&行无慢行。不随教中。而不愠恚。罪众生中。常作守护。众生所有过。不见其失。 若受佛戒。不能护持。则欺诸佛。是污佛家。何以故。受戒时。&生佛家中。破戒则欺诸佛。名污佛家。 二虚空系法者。一贪著应路伽耶等经。二严饰衣钵。二缚者。一著诸见缚。二贪利缚。二障法者。一亲近白衣。二疏远善&人。二垢法者。一忍受诸烦恼。二乐诸檀越知识。二疮法者。一见他人过。二自藏其过。二坑法者。一毁坏正法。二破戒受供。二烧法者。一以秽浊心而著袈裟。二&受净戒者供给。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云。言大施者。谓受持五戒。此是如来所说大施。以能摄取无量众生故。成就无量众生乐故。 修多罗中说。持戒人所愿所作。皆悉成就。何以故。戒清净故。 色贪。不净能断。淫贪。舍心能断。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论云。诸菩萨等。以何义故。名法王子。以初发心来。常断淫欲法故。
大智度论云。比丘尼得无量律仪。故应次比丘后。在沙弥前。佛以仪法不便。故在沙弥后。 是菩萨必在四众中。有四众不在菩萨中。 罪福。从恼他益他生。非自&供养身。自杀身故。有罪有福。以是故。毗尼中言。自杀身无杀罪。有愚痴贪欲嗔恚之咎。 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 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五种优婆塞。一分行者。于五戒中受一戒。不能受持四戒。少&分行者。若受二戒。若受三戒。多分行者。受四戒。满行者。尽受五戒。断淫者。受五戒已。师前更作誓言。我于自妇。不复行淫。 三归依竟。我某甲。若身业不&善。若口业不善。若意业不善。贪欲嗔恚愚痴故。若今世若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诚心忏悔。身清净。口清净。心清净。受行八戒。是则布萨(秦言善宿)。 问&曰。何故六斋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恶鬼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白衣来欲求出家。应求二师。一和尚。一阿阇黎。和尚&如父。阿阇黎如母。 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惟当忍辱。众戒自得。 如人著色观身不净三十六种。则生&厌心。若于触中生著。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无所益。是故难离。以其难离。故为之常作重罪。若堕&[p1]&地狱。地狱有二部。一名寒冰。二名炎火。此二狱中。皆以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此触名为大黑暗处。&危难之险道也。 从初发心修戒。增积无量。与怜愍心俱。不求果报。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不离诸结使。但为自心清净。不恼众生故。世世持戒。以是故得佛道时。&戒得具足。 众僧大海中。结界为畔际。若有破戒者。终不在僧数。譬如大海水。不共死尸宿。 佛如医王。法如良药。僧如瞻病人。戒如服药禁忌。 佛于无量阿&僧祇劫来持戒清净。故身口业无失。余诸阿罗汉如舍利弗等。极多六十劫。不久习戒。故有失。 出家菩萨守护戒故。不畜财物。又自思惟。戒之功德。胜于布施。&以是因缘。但随所有而施。 菩萨亦不一定常少物布施。随所有。多则多施。少则少施。 菩萨常断淫欲。乃至不生想念。况有实事。 若破戒者。恼乱一切。是故&菩萨不生破戒心。何况破戒。 有一鬼头似猪。臭虫从口出。身有金色光明。是鬼宿世作比丘。恶口骂詈客比丘。以身持净戒。故身有光明。以口有恶言。故臭虫从&口出。 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 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菩萨轻余菩萨。念念一劫远于佛道。经尔所劫。更修佛道。以是故不应自高。亦不下他。 持戒虽能不堕恶道中。生人中贫穷。不能自利。又不益人。以是故&行布施。 问曰。尸波罗蜜。则总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所谓不饮酒。不过中食。不杖加众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摄。何以但说十善。答曰。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杖不加众生等。入不嗔中。余道随义相从。 如发心欲杀。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斫刺。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啖割截欢喜。皆名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故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为今世取涅槃故。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以是故。戒律淫欲为初。白衣戒不杀在前。为求福德故。 戒律中戒。虽复细微。忏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杀畜生。虽复得悔。&罪报犹不除。故但说十善业道亦自行。亦教他人。名为尸波罗蜜。十善道七事是戒。三为守护。故通名为尸波罗蜜。 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能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 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尚不见持戒。何况破戒。 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 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十二头陀。不名为戒。能行则戒庄严。不能行不犯&戒。譬如布施。能行则得福。不能行者无罪(佛所结戒。弟子受持。不能行。则有罪矣)。 恶人破戒者。有可化。有不可化。不可化者。若摄取共住。则自坏其&道。于彼无益。譬如救溺。自不能济。而欲济彼。二俱不免。 菩萨住尸罗。或未得无生法忍故。诸烦恼风。吹动愿树。欲坏其尸罗。尔时应求禅定乐。除却五欲&乐。五欲乐除故。戒得清净。 下人破戒。中人著戒。上人不著戒。菩萨思惟。若我憎破戒及破戒者。爱戒及持戒者。而生爱恚。则还受罪业因缘。 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戒不净。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违犯。是二罪。
初发心菩萨。虽起诸烦恼。终不染心作恶。虽加杖楚。终不夺命。不取他财。令其失命。
瑜伽师地论云。能建立义。能任持义。是根本义。由此尸罗建立任持一切世间及出世间。能引无罪最胜第一快乐功德。令生令证。是故尸罗说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令生令长。 戒庄严具。于一切类。于一切时。若有服者。皆为妙好。 由此所受清净无罪妙善尸罗。能正除遣一切所受恶戒为因。身心热&恼。譬如最极炎炽热时。涂以栴檀龙脑香等。一切郁蒸。皆得除灭。是故尸罗。说名涂香。 具戒士夫。补特伽罗遍诸方域。妙善称誉。声颂普闻。譬如种种根熏香&等。随风飘飏。遍诸方所。悦意芬馥。周流弥远。是故尸罗。名为熏香。 由此尸罗清净善行。能趣妙乐。往妙天趣。向妙安隐。故名妙行。 由此尸罗清净善法。&是防护性。是息除相。是远离体。故名律仪。 问。何故不许扇搋迦。半择迦出家。及受具足戒耶。答。由此二种。若置苾刍众中。便参女过。若置苾刍尼众中。因&摩触等。便参男过。由不应与二众共居。是故不许出家。问。何故此二虽受归依。亦能随受诸近事男所有学处。而不得名近事男耶。答。近事男者。名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彼虽能护所受律仪。而不应数亲近承事二众。二众亦复不应亲近摄受彼类。是故彼类不得名近事男。然其守护所有学处。当知福德等无差别。
三具足经优波提舍云。律仪戒者。菩萨正取七种律仪。所谓此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出家在家如是次第。皆律仪摄。
大乘庄严经论云。毗尼有二种四义。初四义者。一罪。二起。三净。四出。罪者。罪自性。谓五聚罪。起者。罪缘起。此有四种。一无知。二放逸。三烦恼疾利。四&无恭敬心。净者。罪还净。由善心。不由治罚。出者。罪出离。此有七种。一悔过。谓永遮相续。二顺教。谓与学羯磨治罚。三开许。谓先时已制。后时更开。四更&舍。谓僧和合与学者舍。是时先犯。还得清净。五转依。谓比丘比丘尼男女转根。出不共罪。六实观。谓法优陀那。由胜观察。七性得。谓见谛时。细罪无体。由证&法空。法尔所得。复四义者。一人。二制。三解。四判。人者。谓犯罪人。制者。谓依彼犯人。大师集众说彼过失。制立学足。解者。谓如所制。更广分别。判者。&谓云何得罪。云何不得罪。如是应持。
众经撰杂譬喻上云。持戒之人。无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大毗婆沙论云。何故名为圣所爱戒。答。是诸功德。所依处故。谓诸圣者。爱乐功德。故爱此戒。如人爱宝。亦爱宝器。如是圣者。爱乐清净菩提分法功德宝故。&亦爱如是所依戒器。复次圣者。憎恶诸破戒恶。戒能对治破戒恶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诸险恶趣。戒能超越险恶趣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憎恶生死流&转。戒能超越生死流转故。圣者爱之。复次圣者。爱涅槃。戒能趣涅槃故。圣者爱之。
分别功德论云。毗尼者。禁律也。为二部僧说。检恶敛非。引法防奸。犹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内藏也。 诸藏之中。律藏最在其内。不可示沙弥及以白衣。&解脱道论云。如人无头。一切诸根不复取尘。是时名死。如是比丘。以戒为头。若头断已。失诸善法。于此佛法。谓之为死。是戒为头义。
○出曜经云。人之修道。唯有信戒。信根已全。戒则不毁。
佛所行赞经云。山林宝玉石。皆依地而生。戒德亦如地。众善之所由。无翅欲腾虚。度河无良舟。人而无戒德。济苦为实难。如树美华果。针刺难可攀。多闻美色力。破戒者亦然。
达磨多罗禅经云。如天德瓶。守护不坏。常出珍宝。随意无尽。修行如是。不毁净戒。则常出生圣功德宝。轻毁德瓶。珍宝即灭。若破戒瓶。则永失法宝。
续高僧传释道悦云。蚕衣损命。乖忍辱之名。布服俭素。表慈悲之相。
神奇力量/持戒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由此可知道持戒的重要。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
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
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内容简介/持戒
佛陀教给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这种特殊的生存技能有助于调和生活中无法避免的苦难和矛盾。如果一个人能通达佛经中的做人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奉为生活的指南。那么,他会过上一种堪称模范和值得赞美的生活。他能够随缘、顺性地活着,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际不沮丧。
每一个人都应该把佛经看做一种生活的艺术,无论信仰佛教与否,都应秉持人生的戒律,通达圆满之境界。人生修行不过二字——持戒。
相关故事/持戒
释迦牟尼的故事第1章&聆听佛经
——粒沙窥天地,朵花藏乾坤
生命只在呼吸间
不可说,一说即错
快乐的钥匙在心里
随缘得自在
扫除内心的尘埃
转心不转境
认识你自己
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不要对无心之过耿耿于怀第2章感悟佛经
——深水缓流,浅水急暴
生死均为平常事
水珍珠穿不成珠链
一切都不可执著
贪欲是痛苦的根本
不为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天下有三痴
万事皆无常
让无常了然于胸
没有什么能主宰吉凶
鬼在人心中第3章遵循佛经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是非来临,心中持宽
靠自己去成功
诽谤之言会不攻自破
看得破也要忍得过
能低头的人最尊贵
不逞口舌之能
善结缘的人左右逢源
福,来自一颗懂得布施的心
布施的误区
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
父母恩重难报
人乡随俗放下无谓的固执&第4章&回归佛经
——命山己造,福向心求
用平常心做不平常的事
平淡之中有真味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金钱是个中性词
痛苦很快就会过去
烦恼生智慧
正视你的慈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宽恕别人,是苦了自己
欺骗的是自己
人生是什么
佛经小常识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文化论坛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1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3:36:10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剑三和尚技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