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吗?
&&& 我打开了网络,网络给出的答案与我以前掌握的没什么不同,同样有不少人在质疑这样的说法。有人查证过,鲁迅如果说过相似的话,也只有他1934年4月19日《致陈烟桥》里写的,“木刻还未大发展,所以我的意见,现在首先是在引一般读书界的注意,看重,于是得到赏鉴,采用,就是将那条路开拓起来,路开拓了,那活动力也就增大……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 (见《鲁迅全集》第13卷第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这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大家就把这个“伟大”论断的“成就”或者叫“责任”推给了他。如果鲁迅活着,他一定会大呼恶搞的。后来王蒙先生建议我查毛泽东,查周杨,都不见他们有过这样“伟大”的宣言。
&&& 这让我想起“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的论断或倡议,很多人,包括部分研究王蒙先生的学者,都把这样一个看似非常清醒的,正确的,伟大的成就挂在王蒙先生的头上,与开创新时期中国文学的新写法,掀起人文大讨论并列为他的成就之一。王蒙先生自己,只能苦笑“人家把这看作是我的伟大成绩,我又不成当面反对,那样人家觉得我不识抬举,其实我说的是作家非学者化的问题,要是学者化了,还有什么问题啊!”我翻开王蒙先生的文存《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之后》,里面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那是他1982年发表在《读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对于作家学问不足的担忧。他说:“鲁迅杂文里的旁征博引,郭老之治史、治甲骨文及其大量译著,茅盾《夜读偶记》之渊博精深,叶圣老之为语言学、教育学之权威,巴金之世界语与冰心之梵语……随便顺手举出他们的某个例子(可能根本不能代表他们的学问造诣),不足以使当今之一代活跃文坛的佼佼者汗流浃背吗?”他这篇文章对于当下的文坛其实也是适用的,他还说过一些当下活跃的青年才俊作品里“没有历史”,其实也是这个意思吧。
&&& 回到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论断,确如赵启正先生所质疑的,民族的东西,要想成为世界的东西,不是没有条件的。他的质疑是明智的,但能与他一样明智的人并不是很多,我们很多的学者,作家很多时候也是不问出处,人云亦云的。包括我们的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也多有不辨真伪的作品发表。或作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总结,或作为保护传统文化的理论,不一而足。但事实真是这样吗?只要认真考察一下事实,就知道不是。从这两个例子,还有更多的例子看,我们是喜欢人云亦云,不求出处的。对于王蒙先生的误解不会对社会有什么害处,毕竟作家如果能学者化,学者也能成为作家,是多有益处的,比如理科学者要都能学者化,咱们科普落后的现状自然会有大的改观,但对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样伪命题的普遍认同,除了误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的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交融,相信也是毫无益处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辩立论稿)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一辩立论稿)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欢迎来到21世纪教育网题库中心!
(6分)人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在文艺创作中,一切规则似乎都是相对的。在近期中国文化对外交流活动中,艺术家们从艺术形式和讲述内容上对中西方艺术进行了巧妙的嫁接,根据国际观众的欣赏习惯,在尊重艺术本体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艺术作出恰当的、更适合国际观众欣赏习惯的调整,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人据此认为,在文化走出去的今天,“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说法已经不合时宜。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不赞同。(1分)不同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文化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2分)在文化交流中,我们首先要尊重民族艺术本体,保持民族文化个性;同时,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尊重国际观众欣赏习惯的基础上,对文化呈现形式加以创新,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3分)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成立吗?为什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看怎么理解了.通常是指能跻身世界文化之林的,必定是一个民族的有独特价值的文化.比如,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因此可以代表中国的学说而进入世界文化交流中.如果缺失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就算借鉴其他民族的,那就不存在民族的这一说.但是这还要涉及民族的定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我的图书馆
“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田原:对写作来说,“越是世界的,
“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田原与谷川俊太郎
  羊城晚报记者&邓琼
  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1965年生于河南漯河,上世纪90年代初赴日留学,现任教于城西国际大学人文学部。先后出版有《田原诗选》、《梦蛇》等五本诗集。2001年用日语创作的三首现代诗获日本首届“留学生文学奖”。日语诗集《石头的记忆》2010年获得日本第60届“H氏诗歌大奖”,是目前唯一获得该奖的中国人。2013年获国内第10届上海文学奖,2015年获得海外华人杰出诗人奖等。
  在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翻译出版有《谷川俊太郎诗选》(9册),出版有日语文论集《谷川俊太郎论》(岩波书店)等。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德、西班牙、法、意、土耳其、阿拉伯、芬兰、葡萄牙语等十多种语言,出版有英语和韩语版诗选集。
  旅日诗人田原近来异常忙碌。
  去年年底,他的中文新诗集《梦蛇》由东方出版社推出。旅日20余年来,田原一直坚持中日双语创作,是目前屈指可数的双语诗人。诗集《梦蛇》从田原26年创作中精选出99首,绝大部分作品写于远离母语现场的异国他乡。
  2月下旬,他应著名诗人、广东省作协副主席杨克的邀请,有十多天的广东之行,在暨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演讲,参加各种活动,结识、重会广东诗歌界的新老朋友,交流双语写作的奥秘与心得。
  3月一回到日本,田原马上投入筹备他所执教和负责的城西大学国际诗歌中心的一场诗人对话和诗歌朗诵,这是为“3·11日本大地震”祭日到来所组织的活动。3月11日活动当天,日本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白石嘉寿子、高桥睦郎等都应邀参加了,在灾难中诗人该如何面对语言是众人讨论的主题。
  手头,田原还在紧锣密鼓地校阅和修订他翻译的几位日本诗人选集,已经被出版社催促多次了。他还提到,有感于月初在广州结识的80后优秀诗人徐林,准备在日本的诗歌杂志上策划编译一期具有未来性的中国80、90后诗人作品专辑……
  凡此种种,构成了田原先生的文学“小宇宙”:他出入于中文和日语,在诗歌的创作、译介以及相关活动中,留下自己独特的星轨。
  而今日这一切,恐怕是那个25年前开始留日生涯,因比同学晚到近两个月、久久都对日语倍感焦虑的青年田原,所很难想象的。慢慢地,然而又是持续不断地,他不仅接续上了在国内大学期间已然开始的母语诗歌创作,而且涉足到日语诗的翻译和写作。
  1995年,田原偶然接触到日本当代著名诗人谷川俊太郎的作品。下课后,他借着从国内带来的《日汉大辞典》试译了几首,意外而惊喜!于是给谷川先生寄去了自己的诗集。不到一周,他就收到了对方寄回来的明信片和装有5本诗集的小邮包。第二年,田原开始有计划地阅读和翻译谷川俊太郎的作品,直到今日已完成了第十本,他也成为谷氏作品最权威的中文译者。
  但他仍然并没有用日语写作的自觉。直到攻读博士的第一年,2001年,田原冲着几十万日元的奖金,试作了三首日文诗投给“第一届留学生文学奖”,并获奖。这一认可,加上日本高企的原创稿酬,以及他汉译日语诗所积累的数年经验,共同催生了双语诗人田原。他在第二本日语诗集《石头的记忆》后记里这样总结:“越过母语,背叛观念;进入日语,挑战语感。”这不啻一次冒险、一种磨难,而田原发现,自己是“经得住磨难的人”。
  用日语写诗,不仅是田原个人创作的新跨越,也促成了他诗歌理念的转变。他发现,当跳出自己的母语来看待中文诗坛、诗作时,有些一流诗人变成了三流,也有些照样还是一流。
  关于这个落差,他写过日语文章,总结那些诗人不被外语接纳的原因,简言之有三:1、诗歌文本的封闭性;2、缺乏文学的普遍性。3、诗人对自己内在小我以及个人情绪的叙述和书写,跟外在广阔无边的的世界没有关联性。4、空洞的抽象性。
  所以,田原认为,“真正好的诗歌都是可译的,被译成其他语言后其原作良好的普遍精神和艺术气氛并不会逊色太多,恰恰是那些二三流作品承受不住翻译的检验。翻译成了这些年我审视和评价现代诗的标准之一。”
  针对这一观点,及他在广东的演讲当中对于中国当代诗坛和翻译界所做的一些分析,羊城晚报记者近日专访了田原先生。
 &&壹 诗人读不读书
  一目了然
  羊城晚报:【您在演讲中曾着重强调,诗人需要天分,但另一方面也指出,与坚持阅读密切相关的“勤奋”更加是诗人可持续为诗人的要素,中国诗人的勤奋程度远远不如国外。这方面能详细谈一谈吗?】
  田原:我想,对三种职业而言,天分是致命的:一、作曲家;二、诗人;三、画家。中国自古就有诗书画不分家之说,其实音乐与诗歌和绘画的内在关联性十分密切。比如诗歌的语感和内外在的节奏性、以及诗人使用的各种修辞音节的抑扬顿挫,甚至标点符号所指示的作用等,某种意义上这种节奏和音节是诗歌的声音,当然,沉默也是诗歌不容忽视的一种声音。缺了它,诗歌永远无法接近完美。绘画也一样,色彩的浓淡和点线的勾勒以及画面的布局,都带有一定的水到渠成的音乐性。
  天分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天分而无后天的勤奋努力,那种与生俱来的才气会很快被消耗殆尽。我曾经在论文里称谷川俊太郎之所以著作等身成为妇孺皆知的“国民诗人”,是他“才气+勤奋”的结果。这两点缺一不可。我跟他出去旅行,每一次只要到了酒店,他坐下来就打开书本。这一点带给我的启示、教育意义,远远大于在大学读书老师带给我的东西。
  在中国的朦胧诗人中,我确实认为芒克是最有诗歌才能的人。但他停止诗歌写作后,变身为画家,不再写诗,这是出于兴趣转移还是生活所迫,我不太清楚。我在国内参加过无数诗歌座谈和各种名目的诗歌研讨会,通过发言,读书和不读书的诗人一目了然。
 &&贰 外语能拯救
  诗人的封闭性
  羊城晚报:【您的鲜明观点是,被翻译后能否同样成为其他语种的一流诗作,是检验一首诗是否真正伟大的标准。这样的提法是否绝对?这与人们惯常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大相径庭。】
  田原:再展开一点说应该是这样的:经不起时间和翻译检验的诗歌肯定不会成为一流。当然,如果一位诗人的作品大部分都能很好地被置换成其他语言,且仍能作为一流文本在外语中成立,即使有少数作品无法被翻译成外语,也不失为一流诗人。但如果大部分或所有的作品都无法被外语接纳,这样的诗人肯定是有问题的,无论他(她)在自己的母语里有何地位和名声。这样的诗人每个语种里都有一堆。
  在没有用日语写作之前,我从来没怀疑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现在我基本上推翻了它。这句话应该反过来写:越是世界的,就越是民族的。
  羊城晚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众多精通外语的诗人、作家,但当代作家中这样的人则比较少有。您如何看待精通一门外语对文学家的意义?】&
  田原:外语对一位作家和诗人重要,但并不会对他们的写作带来太大伤害。外语只会让你多看到一片世界,但不会给予你一个世界。外语能对一位作家和诗人带来多大影响我不好断言。但日本的顶级作家和诗人几乎都至少精通一门外语,能读、能说、能写。外语或许能拯救作家和诗人的封闭性吧。&&
  我无数次讲到过诗人西川,觉得他是当代最全面、最开阔的一位诗人。西川到国外完全用英文演讲,用英文讨论,这样的中国诗人没有几位。同时又阅读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创作极具中国语感的诗,这样的诗人拥有非常了不起的文学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叁&警惕盲目僭越原文
  羊城晚报:【谈到翻译标准,您提到鲁迅的直译就不同于严复等人的“信达雅”;而同样是对于村上春树的翻译,文采斐然的林少华获得了比台湾译者赖明珠更高的接受度。而您自己比较偏向于哪一种翻译伦理?】&
  田原:我比较强调原汁原味的翻译,在直译的基础上,因文脉、句式的需要和个别词语的不可传达性有必要做一点小小的意译调整,但前提是不能盲目僭越原文的意思(意义),且有义务在译文中为读者做出注释。
  林少华和赖明珠的翻译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但我对日本某些学者对林译本的批判持有反感,这样说并非为林辩护,而是这些学者没能跳出自己的母语(日语)、客观地站在汉语的立场发言,因此他们的批判不具有说服力。这样说并不代表把日本学者指出的误译或其他错误等一笔勾销。为什么汉语读者更多接纳了林的翻译?这应该是中国普通读者普遍的审美趣味导致的结果。或可以说跟现代汉语不足百年,太年轻、无法完全接纳由都市化现代日本口语构成的村上小说的语言有关吧。
 &&肆 傲慢是一种狭隘
  羊城晚报:【您数次强调“谦逊”这一品质对诗人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一位诗人能谦逊到哪种份上,他的诗歌就能写到哪种份上。这与人们通常以为的诗人“狂放”、“不羁”、“唯我独尊”等符号完全不同。这是由于日本文化的影响,还是与您自身的诗歌观念相通?】
  田原:不完全是日本文化的影响吧,我觉得也与个人品质不无关联。留日之后,从我接触到的名动天下的世界级文艺批评家加藤周一、作家大江健三郎、诗人谷川俊太郎、画家野田弘志、摄影家荒木经惟、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指挥家小泽征尔、音乐家久石让等等都很谦卑随和,彬彬有礼。恰恰是那些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人因无知而膨胀得不知天高地厚。我总愿意认为,一个读书越多和成就更大的人肯定更懂得谦逊。傲慢是一种狭隘,因为眼中只有自己。
  小鸟在天空
  消失的日子
  (日)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田原&译)
馆藏&63824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