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问题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问题
我的图书馆
你应该知道的10个经济学问题
有点踌躇,理想国的读者中,多半都带有点文艺青年气质吧,有多少人愿意去了解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教科书里,经济学似乎只是一门计算学科,和人文毫不沾边,但从本质上来看,经济学理应研究的是人类如何通过合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人的幸福。而学习经济学,像许多人文学科一样,最重要的是学会其中的思维方式。
读张维迎教授的新著《经济学原理》,勾起许多大学时期的回忆。主页菌大学时学的就是经济学,那时面对机械的模型、枯燥的理论,常常陷入其中,却不知道和我们的真实生活又有什么关系。现在想来,大概就是其中缺少一点思维方式的启迪吧。而张老师的这本书,除却书中与传统经济学观点的差异,值得关注的正有背后的思维方式。
今日微信,摘录了书中10条最核心的经济学理念,仔细读下来,却觉得不少既说的是经济学,也说的是人人都应该去理解的人性。感触不少,手痒,每条后面附了个「主页菌说」,供各位一笑。
10分钟领会经济学的要旨
文 | 张维迎
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的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凯恩斯
学习经济学,重要的并不是记住某项具体结论,而是要学会正确思考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呢?在我看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
1.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动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其实现目的的愿望就是行动的动机。因此,行动就是改变现状,而之所以要改变现状就是由于对现状不满,其中必然有对于某种价值的追求。
经济学关注人的行动,不仅要关注人究竟采取了怎样的行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他们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动。只有这样,我们对于整个经济现象才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主页菌说:同学们,理解人性比熟悉数学模型更接近经济学的本质!]
2.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
只有个体,也就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意识的生命体,才有目的和行动能力。人要行动,就必须思考,需要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这些活动只有个体才能完成。
我们常常使用群体、集体、政府、国家等概念,说它们做了某某事,这让我们以为集体似乎也是能行动的。但这种说法只有在隐喻意义上才是对的。事实上,集体本身不可能行动,只有集体里面的人才能行动。一些经济学家在分析问题时,习惯于把集体、国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并把它们想象为没有自身利益诉求、完全大公无私的。如果是这样,很多问题就很难理解,例如为什么政府会有腐败,为什么所谓的集体决策经常没有效率等。而一旦我们摒弃了这种集体主义的分析角度,用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来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一切困惑就迎刃而解。
[主页菌说:请注意,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很关键!]
3.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曾说过,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经济学,那就是“没有免费的午餐”。这里,要为午餐所付的那个“费”,就是机会成本。
我们知道,人类无论是在动物性上还是社会性上,都有很多的欲望。但不幸的是,相对于人们的欲望,在任何时间点上,用来满足欲望的资源却总是稀缺的。比如,我们常说的钱不够花,就是指拥有的钱不足以支撑花费,因此相对于花费而言,我们拥有的钱就是稀缺的。也许有人会说,大富翁们总该不受稀缺的困扰了吧?其实不然。尽管他们并不缺钱,但他们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也受稀缺性的约束。
因为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在行动时就必须有选择,为了得到一样东西就得放弃另一样东西。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你为了达成某项目的所要放弃的最大的价值。举例来说,如果你现在面临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年薪10万元的大学教职,另一个是年薪50万元的投行交易员,那么在不考虑非货币利益的前提下,选择去大学任教的机会成本就是50万元。当然,在现实中情况可能会比较复杂,人们在选择时还必须要考虑很多不能用货币衡量的因素,例如亲情、友情、自由、尊严等。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成本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的判断。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人们在个人决策时比较容易理解“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考虑公共福利提供等问题时,却很容易忘记这一点。很多人总希望政府能够多建设公共设施,增加公共福利,仿佛这些都无需成本;但事实上,政府为了增加公共福利,就必须通过征税、发行货币以及举借公债等途径获得收入,而无论是哪一种途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减少个人可获得的资源和产品。由于相对于私人,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效率往往更低,因此那些本想获取“免费午餐”的人最终得到的往往是一份更加昂贵的午餐。
[主页菌说:请思考,自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4.人是在边际上做选择
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经济学所要关注的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举例来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购置食品和购置衣物上分配收入。一般来说,我们不会只买衣服不吃饭,也不会只吃饭不买衣服,而会考虑是多买些食物而少买些衣服,还是多买些衣服而少买些食品,这样的选择就是边际选择。值得一提的是,“边际”概念的引入破解了经济史上的一个著名难题——水和钻石的悖论。
19 世纪的经济学家们曾一直困惑于一个问题:为什么对于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水价值很低,而对人类生存可有可无的钻石则有很高的价值?对于这个问题,古典经济理论并没能给出很好的解释,而从“边际”的概念入手,这个问题则很容易回答。这是因为,物品的价值是由它带给人的边际效用决定的——虽然水很重要,但是由于它很多,因此在边际上多一滴、少一滴对效用的影响不大;而钻石虽然无关紧要,但由于它很稀少,因此在边际上多一颗、少一颗对效用的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钻石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水。
[主页菌说:如果把“水”替换成“教师”,把“钻石”替换成“明星”,你是否就理解,为什么明星的收入比教师的收入高很多呢?]
5.自由交换是互利的
人们在资源占有上可能有丰寡之别,在个人特质上可能有各自差异。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通过交易改进彼此的收益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举例来说,我手里有一瓶水,并且我认为这瓶水对我而言值1元钱,而你却认为这瓶水对你而言值2元钱。那么,如果我用1. 5元把水卖给你,我们双方就都相当于赚了0. 5元钱,这场交换活动让我们双方都获益了。当然,交易自由是双方都获益的前提,如果我强买强卖,非要用5元钱把水卖给你,那就是在增加我的收益的同时,减少了你的收益。
这里需要澄清一个概念问题。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如果一件商品对你我的价值都一样,那么交换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只有我们对某件商品的评价存在差异,自由交易才会发生,交易一旦发生,就为双方都创造了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愿交换一般都不会是等价的,而是伴随着价值的创造,也就是财富的创造。
区域贸易、国际贸易,本质上也都是个人之间的交换。同一地区内个人间的自愿交换能促进交易各方福利的增进,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交换就更是如此。那些阻碍贸易自由的政策壁垒,很多都是打着维护“公众利益”“国家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却剥夺了公众改进福利的机会。
[主页菌说:人们通常认为生产活动才创造价值,而交换活动不创造价值。你觉得呢?]
6.分工是进步的源泉
分工是和交易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分工,人类的交易就会很少。只有有了精细的分工,人与人之间的交易才能更加频繁地开展。
在《国富论》的开篇,亚当·斯密用很大的篇幅说明了分工的重要性。斯密指出,分工有三方面的好处:第一,它有助于手的技巧的完善,提高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判断力;第二,它节约了在不同工作环节之间转换劳动的时间;第三,它增加了发明新工具的可能性。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好处,人们才得以通过分工合作大幅提升自身的力量,完成仅靠单个人难以完成的事情。
分工是市场规模扩大的结果。如果没有市场就不会有分工,只能自给自足。市场的扩大促进了分工的细化,分工的细化导致了技术进步与创新,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使得市场进一步扩大……如此反复,就是经济良性发展的整个过程。
为什么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市场的扩大。一方面,各项改革措施废除了所谓的“投机倒把”等罪名,为国内贸易扫除了障碍;另一方面,对外开放则开启了巨大的国际市场,这两方面都让市场规模急剧扩大了。随着市场的扩大,良性循环就启动了,“中国奇迹”产生的奥秘就在于此。
[主页菌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市场不断扩展,交易不断增长,分工不断精细,合作不断深化的历史。]
7.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
人的行动既有动机,也有结果,而结果和动机之间往往存在着不一致。那么,当我们评价人的行动时,应该更看重动机,还是更看重结果呢?在经济学家看来,应该更看重结果。
在现实中,人们常常以某项行为的出发点来判断某项行动的好坏;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值得肯定。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论述道:“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于屠户、酿酒师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自利的打算。”这里,屠夫、酿酒师和烙面师虽然有着利己之心,但客观上做出了利人之行,因此是值得赞许的。
相比之下,那些利人的动机导致的损人后果倒是十分值得重视。例如,政府希望实现充分就业,让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有工作可干,这个目标当然是善意的。但是,如果政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规定所有企业一旦雇用职员就不能解雇,那么企业雇用员工时就会更加慎重,反而让更多的人难以找到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这一忠告我们应时刻谨记。
[主页菌说:以利人之行,实现利己之心。市场制度创造出人与人之间如此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这就是“看不见的手”的真正伟大之处!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亚当·斯密不仁……]
8.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
让“利己之心”产生“利人之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由竞争。
如果没有自由竞争,那么 “利己之心”就只能导致“利己之行”。中国农村有句老话,叫“匠人要发,房子快塌”,意思是工匠要发财,就必须把房子的质量盖得差一点。只有房子一盖起就塌,才能不断有生意。但这个发财“秘诀”只可能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才有用。如果有竞争,为了争夺生意,工匠们必须提高建筑质量,让消费者满意,那些盖房质量差的工匠就不会有生意。
当然,自由竞争的前提是自由和平等,弄虚作假、强买强卖都不能算作自由竞争。
尽管自由竞争是好事,但在现实中却频频遭受非难。经济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说过:“‘竞争’这个名词背负恶名,而且还包含某种利己心和对他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它颠覆了传统社会的模式。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和熟人生活在一起,所有的生意、交往只有在熟人之间才能发生,这看起来很有人情味。而自由竞争让人们对于邻居和陌生人差不多一视同仁,这似乎大大冲淡了社会的人情味,因而会招致一些人的厌恶。对此,我们必须看到传统社会的所谓“人情”,其实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的,超出这个圈子时,人们往往相互敌视。恰恰是自由竞争改变了这一切,让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这点上看,自由竞争本身对于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主页菌说:我们常常把垄断与自由竞争相对应。其实,在现实中,只要有自由竞争就不会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垄断,真正的(政治意义上的)垄断只可能来自政府的强加。]
9.制度比人强
制度是一种游戏规则、一种激励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选择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历史中,宗教和传统道德哲学多以改变人性为目的,但在经济学家看来,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制度来改变人的行为。
例如,在人民公社时代,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很低,种植的农作物经常歉收。而在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些地,但粮食产量却大幅度增加。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制度变了,而不是人性变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新制度给人们提供了新的激励,使被人民公社制长期束缚的生产力充分释放了出来。
有一些人说,经济学家只重制度,而不重人性。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人性和制度是相互影响的。在制度不健全的国度,往往也伴随着各类腐败的盛行;而在制度健全的国度,腐败就相对较少。这说明,有些看上去是人性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制度的问题。
那么最重要的制度是什么?就是产权制度和个人自由。只有个人财产得到有效保护,人们才有积极性创造财富,才有技术创新;而只有在个人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将个人的善变成社会的善。一个制度如果缺少了这两项要素,就不能算是好制度。
[主页菌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呵呵。]
10. 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的
人的行动是有目的的,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受许多非行动者控制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许多因素是我们不了解的,其关系的复杂性是我们没有办法完全理解的。这就是世界的不确定性。
世界的不确定性创造了我们对企业家精神的需求。企业家就是那些最善于对未来做出判断并愿意为此冒险的人。如果没有不确定性,每个人都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决策就只是一个计算程序,就没有企业家的用武之地。但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如何判断未来,如何收集和加工信息,就成为人们做决策的首要任务。正是由于那些最善于判断未来并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发现了没有满足的市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新产品和新技术,过去两百多年的经济进步才成为可能。这一点对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奥秘尤为重要。
[主页菌说: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增长、繁荣的获致,取决于企业家精神的发挥,而不是取决于政府的计划、规划、政策。]
馆藏&41079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学苑论衡)
黄泰岩:中国经济学为什么能解决中国问题
日08:18&&&来源:
原标题:中国经济学为什么能解决中国问题(学苑论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学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这一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生命力,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是由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理论贡献和理论方法决定的。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中国经济学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学的形成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中国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新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经济学又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广泛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各个学派的科学成分。西方经济学在经济体制、经济运行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等层面反映了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成为经济学的共同财富,如“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吸收这些经济学的共同财富。
  中国经济学更重要的来源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伟大实践。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造就的中国奇迹,使中国经济学者具有运用自己的经验检验已有理论、创造新理论的底气和发言权,中国经济学已进入全面自主创新的新时代。这表现在:一是运用中国实践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继承那些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同时运用中国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二是根据中国实践对西方经济学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分析和改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简单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模型会出现水土不服。三是总结和提出新理论、新范畴,构建中国经济学新体系。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孕育着新的理论和规律,揭示这些理论和规律正是中国经济学者的历史机遇和责任。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经验基础上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规律的新发现,必将汇聚成经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的新革命,为世界经济学宝库增添中国财富。
  这三个方面的发展及其融汇交流,构成了中国经济学发展的独特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学是超越已有经济理论框架的全新理论体系,是经济学的“新版本”。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经济学一般科学成果的兼收并蓄,更是植根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的创新成果,因而能够解决中国经济问题。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科学社会主义难题奠定理论基础,为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信念奠定理论基础,进而为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必将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打破了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制相联系的神话,解决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世界性难题,开创性地构建了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不仅确保了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并取得巨大成功,而且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30多年来,中央先后推出3个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都释放出巨大改革红利,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2013年推出的第四个改革决定即《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设计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正在进一步引领我国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实现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理论,既反对传统纯而又纯的单一公有制,又反对私有化,指导我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这就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理论武器。在这一科学理论指导下,我国国有经济改革不断深化,整体实力和效率大幅提升,2014年已有80多家国有企业进入世界500强,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实现爆发式成长,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理论,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与公平矛盾的理论基础,它要求不仅在收入再分配而且在初次分配中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为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方面通过适当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提高经济效率;另一方面注重分配的公平正义,坚持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从国际经验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和地区收入分配比较公平,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必须坚持正确理论指导,不断完善分配制度。
  经济发展理论,超越了经典的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等理论,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就为我国实现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协调、城乡发展的协调、区域发展的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基本路径。沿着这条中国特色经济发展路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如期实现。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贡献还可以列出很多,仅这几个主要理论贡献就足以说明,来自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伟大实践的中国经济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坚持从中国实践中来,致力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是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学的理论方法
  当前,中国经济学创新发展面临有利条件和机遇。创新发展中国经济学,更有效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方法。概括起来,至少需要以下三种逻辑方法。
  理论逻辑。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运用到极致的逻辑,它要求经济学研究具有理论性和思想性,勇于提出新观点、新范畴、新体系。如果失去了这种理论创新,无论使用多么完美的工具和模型也不可能构建起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英国女王视察伦敦经济学院时关于“为什么没能预测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问令英国经济学界汗颜。他们在回复女王的信中坦承: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最主要的原因是没能从整体上理解系统的风险,也就是在金融风险的研究中常常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有英国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学研究中,对数学技术的过度偏好使经济学偏离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把握,经济学家缺乏的是由一套丰富的知识体系形成的一种专业智慧。这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马克思《资本论》在世界上重新受到高度关注的原因。
  经验逻辑。经验逻辑的功能在于,运用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以及我国60多年的发展经验,检验和修正已有的理论和范畴,总结和提炼新的理论和范畴,实现理论创新。例如,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课题,可以从很多国家找到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它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为我国发展提供借鉴,就是重要的理论贡献。我国60多年的经济建设,尤其是30多年的改革经验和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奇迹的发展经验,为更好运用经验逻辑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
  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可以对新理论进行数理和计量验证,找出不同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增强理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过去,中国经济学研究重宏观轻微观、重整体轻局部、重理论轻技术的偏向确实严重存在,因而近些年许多经济学者的研究向重视微观经济问题、局部经济问题转变,并在研究中广泛运用数学技术,这是中国经济学更加趋向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也要防止矫枉过正。应该承认,我国经济学研究中也的确出现了矫枉过正问题,需要引起警惕,以免重蹈西方经济学的覆辙。其主要原因:一是现有的模型和数理工具主要是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实践和理论框架中形成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与西方国家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里,不对模型和工具进行中国化修正就加以运用,很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二是我国制度和体制处在不断变革中,这种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了模型和数学技术运用的有效性。
  从中国经济学的三个理论来源出发,把理论逻辑、经验逻辑和数理逻辑有机融合起来推进创新发展,并接受中国经济实践的充分检验,我们一定能构建和完善既符合经济学一般规律又接中国地气、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
  (作者为辽宁大学校长)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党员学习微平台”
(责编:万鹏、谢磊)
热点关键词
热门点击排行榜
12345678910从经济学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的角度分析,如何做一个好公民!谢谢各位大哥大姐!了
您好!(您的提问太有创意了!)
从经济学角度对公民做一下分析: 做一个好公民简单来说就是爱国懂法!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首先,经济学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穷性之间的矛盾。虽说中国地大物博,物质丰富,但是中国的人口也是世界第一,很多资源的人均排名都靠后。怎样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我们十三亿人口的生存和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变为能源和资源的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当资源供给不能有效增加时,控制人口的增长,就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
您好!(您的提问太有创意了!)
从经济学角度对公民做一下分析: 做一个好公民简单来说就是爱国懂法!
一、政治经济学分析:
首先,经济学的产生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穷性之间的矛盾。虽说中国地大物博,物质丰富,但是中国的人口也是世界第一,很多资源的人均排名都靠后。怎样用有限的资源满足我们十三亿人口的生存和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国家变为能源和资源的进口大国,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所以当资源供给不能有效增加时,控制人口的增长,就是缓解这种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而日本的这种矛盾就比中国要小得多,反正日本的自产资源很有限,主要靠进口。中国的法定婚龄你日本晚四岁,对缓解资源有限性矛盾作用非常之大。据统计,100年内,法定婚龄为20岁与法定婚龄为25岁,要差一代人,也就是说,可以消减人类五分之一的欲望。
其次,经济学很重要的一种分析方法就是成本——受益分析法。
国家法定结婚年龄的成本是什么?就是国家制定相关 相关问答:12345678910,执行法律及其中间费用。由于国家立法是一种低成本过程,只要人大通过,立法成本几乎为零。(中国立法几乎全部通过。)而中国人通常又是愿意遵守法律的(人们的违法成本太高),所以政府的执行成本也几乎为零。而这项立法的收益,就是相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人将近分之一的欲望的消减及其人口增加带来的生存、就业、医疗,教育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沉没。所以从成本——收益来分析,中国的这项政策是最划得来的。
二、制度经济学分析
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其核心就是科斯定理:产权明晰的情况下,交易费用越低,经济就越发达。 如果把结婚当作一种产权,那么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就约定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产权划分:22岁以下的人群就不具有这种产权。可是这种产权不具有交易性,这一点我还在思考。另外,相对于公民来说,政府制定婚龄法律,与他们的权力让渡是一种交易行为。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的成本,是公民权利的减少,人民通过契约让渡一部分权力给立法机关。而立法的收益就是法律的产生和法律的公信力。相对于政府来说,交易成本就是制定法律的成本,如上所述,这种成本是非常低的。政府规定法定婚龄(为:男,22岁,女,20岁)的成本,比起政府于各个年龄段的公民谈判决定结婚年龄的成本低得多。而受益就是法律得到大家的认可和遵守。所以从效率的角度讲,法定婚龄是一种高效率的手段。
三、福利经济学分析
福利经济学的一个重点,就是社会福利在不同的人群和阶层之间的分配问题。例如,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福利分配。在社会总福利一定的条件下,社会福利在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分配是否公平,关系到社会秩序的稳定。
我国法律规定:男,22岁;女,20岁,可以结婚。如果把结婚当作一种福利,那么这种福利被给与了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青壮年。他们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对社会的贡献最大,获得这种福利就相当于他们建设社会的成本的回报和收益。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青壮年是爆发力最强的群体,如果他们的这种福利被剥夺的话,则势必会造成社会的动乱。
此外,福利经济学的另一个观点:当社会总福利一定的条件下,参与福利分配的人越多,人均福利就越少。如果我国的法律跟日本一样,规定:男,18岁;女,16岁可以结婚的话,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结婚群体中来,结婚人群的人均福利就会相对减少,如医疗,卫生等等。而且,结婚势必会生子,导致人口增加,社会必然会动员更多的资源来养活这些新增人口,势必会形象到非婚年龄人群的福利,如18岁以下人的福利会减少,例如,生存空间,就业,医疗,和教育福利的缩减。社会上所有人的社会福利都会减少。
ZAI一个,就是老年人的福利保障问题。日本处于老龄化阶段,社会需要加速人口的新旧更替,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来养活老年人,解决老龄化问题,所以鼓励人民结婚生育,以改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而中国本身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程度比日本低,所以规定的法定婚龄比日本晚四年,有一定的合理性。或许等到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老龄化问题更严重时,中国的法定婚龄也会改到:男,18岁;女,16岁。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好运!
价值观念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已存在,而且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从早期的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到近现代的经济学,无不对价值观问题加以探讨。为了对资产...
/13/F2M5IQG00014AED.html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有:
1.农产品价格。与农民收入同方向变化。
2。生产农产品所投入的各项成本。与农民收入反方向变化。
3。农业税、费。与农民收入反方向变化。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有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界定经济环境、设定行为假设、给出制度安排、选择均衡结果、以及进行评估比较。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基本上都是由这五个部分组成的。对...
答: 成都翰林国际公寓你好
能开专用发票吗
答: 工行有个理财产品,月存.每年利息好几百。连存10年有分红,我算了一下很划算,比基金和单纯的存款都好,你去了解一下。
答: 工行有个理财产品,月存.每年利息好几百。连存10年有分红,我算了一下很划算,比基金和单纯的存款都好,你去了解一下。
答: 工行有个理财产品,月存.每年利息好几百。连存10年有分红,我算了一下很划算,比基金和单纯的存款都好,你去了解一下。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学十大原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