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美国新一代运输机机是哪一架

当前位置: &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代运输机:中国运—5飞机[图](1)
&&&&1956年10月,南昌320厂接到部、局决定试制运-5飞机的命令后,即请局帮助请来熟悉按标准样件制造工装的苏联专家卡斯丁柯和图波列夫大型喷气客机制造工艺专家哈斯马道林。卡斯丁柯和哈斯马道林分别介绍了伊尔飞机的工艺方法和大型客机图-104的工艺方法。根据两位专家讲课内容,结合运-5飞机结构特点,总工艺师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确定采用&基准孔工作法&作为保证全机协调互换的工艺方法。11月21日,在总工程师冯安国领导下召开了第一次全厂工艺会议,总工艺师高永寿布置了工作计划,宣布了试制进度和试制工艺原则,并决定在主要生产车间成立运-5试制小组。
&&&&320厂的技术人员早在1956年第二季度就根据民航局送修的805号运-5机构造说明书,参考实物了解运-5飞机的结构。1956年10月收到了提前寄来的运-5理论图。在苏联成套图纸资料到厂前,独立自言地进行了如下主要工作:1.确定了试制工艺原则。即采用&基准孔工作法&作为全机协调互换的方法;自行确定工艺方案,编制工艺文件,选择工艺装备。2.根据运-5飞机实物、构造说明书和理论图,编制指导性工艺文件。3.工装设计人员按理论图和实物测量主要尺寸进行量规、局部样件、模型和主要部件装配型架的初步设计。4. 模线设计员根据理论图绘制理论模线。1957年1月底苏联整套运-5飞机图纸、技术条件到厂。2月1日起,翻译人员和设计员投入紧张的翻译、审校、描图晒发工作。在苏联安东诺夫总设计师的代表斯米尔诺夫的帮助指导下,于4月3日全部完成。
&&&&审校协调中,设计人员提出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如雅克-11冷气瓶用在运-5飞机上;利用雅克-11螺旋桨整流罩底盘和锁圈,将座舱左侧电加温改为暧气加温;选用国产优质锁代替苏制旅客舱门锁;以及考虑到运-5下外襟翼和副翼结构对称特点,对个别翼肋稍加修正即可节省一套型架等,都得到了斯米尔诺夫的同意和支持。这些都体现了飞机设计人员吃透资料又不迷信资料的创新精神。与审校图纸同时,模线设计员投入了外检及结构模线的绘制工作,至4月15日止,绘制结构模线153平方米218块,圆满完成绘制任务。随着产品图纸陆续翻译晒发,工艺部门组织本厂及外厂支援的工艺人员,以及南航、北航来厂实习的师生,展开了工艺文件的修订、编制工作。从3月15日至5月3日,修订了指导性工艺文件,编制工装定货技术条件2391项,零件和装配工艺规程6960份。工装设计工作从3月18日全面铺开,至5月10日,完成工装设计2391项。设计中对较大型架、模具、夹具、设备等采取设计员介绍设计方案,有关设计员和工艺员共同讨论的方法,确定这些工装的主要结构。重大问题还要与苏联专家研究商量。机身切面模型的设计,采纳了来厂帮助工作的112厂劳模陈阿玉的建议而独具特色,即按切面模型厚度增划机身隔框第二切面,第一第二切面取制夹具样板,中间加置木块组合而成切面模型,再以样板外形为准塑制外形。这样的结构协调精度度,制造使用都方便。安装平板设计时,在消化苏联标准化资料的基础上,改进了结构,减轻了重量,方便使用,体现了工装设计员的独创精神。
&&&&试制的第一仗是工艺装备制造。运-5试制工装制造特点是项目多、任务重、周期短,重点是样板和型架。由于提前进行了工装标准件的制造和储备,减轻了试制的不少压力。木模样板车间从3月1日至5月30日完成了样板11352块。在加工机身外检和夹具样板时,想方设法解决了大尺寸钢板对焊后的平面度问题。型架车间从3月5日至8月30日共完成型架和标准工装143项。制造中使用了型架装配机、划线钻孔台,并使用快干水泥固定型架元件,使用甲醇水泥进行型面复制移形,使用了Theo-2秒读经纬仪,HA-1精密水平仪安装组合式型架。在应用这些方法制造过程中,车间工人和工艺员解决了不少技术难题,如10米多长的机身型架梁在型架装配机上的移位安装问题,客货舱门的外形塑造问题,座舱骨架样件的制造问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既进一步掌握了基准孔工作法,也提高了技术水平。零件制造中着重解决了座舱骨架变形和掌握发动机架的焊接技术。主要是改进焊接和校正方法,把有关参数记入工艺规程,从而保证了装配协调质量。部件装配是飞机试制的重要阶段,副总工艺师徐培麟、工艺科长徐贻庭带领装配组全体人员,深入生产现场解决装配铆接中发生的技术问题。
&&&&部装车间对关键部件、关键工序采取措施,专人负责。零件一到,生产工人就不分昼夜争分夺秒进行装配;生产调度人员和型架车间工人全力以赴配套零件,抢修型架故障。前方后方配合紧密,促进了整个部件装配工作顺利进行。总装车间经过紧张而有秩序地工作,于1957年10月初总装出第一架作静力试验用的032002号运-5机。因320厂静力试验室和设备条件不具备,于10月10日将其发往沈阳,委托112厂进行静力试验。同时派静力试验室主任吴家粹等协同112厂静力试验室主任刘昌琼共同完成此项任务。试验工作从10月18日开始至11月27日顺利结束。112厂静力试验室对320厂首批静力试验做出了具有足够强度的符合使用条件的结论。
中国空军发展史相关文章: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isBig5 = window.location.href.indexOf('big5') != -1;
if (isBig5)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ln('
document.write("");
﹣﹣﹣﹣﹣﹣﹣﹣﹣﹣
当代史,新中国,中国空军,运输机,运5
版权所有 中华网以下试题来自:
问答题简答题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是哪一架?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问题详情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是哪一架?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小型运输机是哪一架?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新中国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哪一架飞机?2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战斗机是哪一架飞机?3新中国试制成功的第一架飞机是哪一架飞机?4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并投入成批生产和大量装备部队的第一种飞机是哪一架飞机?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找答案会员
享三项特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57222|回复: 51
菜鸟楼主学习、科普、资料贴,高手慎入-----新中国空军装备系列
本帖最后由 非常道 于
08:43 编辑
为了挣钱,也有点心血来潮,试着收罗一下我们新中国空军发展当中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各类型飞机,我没有各位大佬有满地的U盘呀,移动盘呀之类,就利用网络找一找,归类一下,顺便捞些钱,现在拍卖场尽是有钱人。
适合和楼主一样的菜鸟、伪军迷,扫盲学习的帖子,支持更新,限于楼主水平实在不咋地,所以难免到处有纰漏,希望大家指正,谢谢!!!
也不知道从何而起,那就从那些保卫共和国领空的战斗机开始。
(本帖所有图片来之网络,本人对此不拥有所有权,如果有侵权,请通知本人,以作修改,谢谢参观!)
新中国战斗机发展历程战斗机篇:
歼-5:新中国生产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
歼-5是中国沈阳飞机公司制造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仿制前苏联米格-17φ),也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 沈阳飞机公司于1955年初开始试制歼-5。日,试制原型机首次试飞。歼-5自1956年9月投入批生产,到1959年5月停产,共生产767架。 歼-5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和空战,也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其改进型歼-5甲机头装有雷达,主要用于夜间截击空战。日,4架歼-5战斗机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周年庆典,从天安门上空飞过。歼-5装备部队后屡建战功,捍卫了祖国的领空,有力地推动了人民空军建设。
(中0101号歼-5)
j5-2.jpg (154.17 KB, 下载次数: 6)
01:08 上传
歼击-5三面图.jpg (31.16 KB, 下载次数: 13)
00:33 上传
歼击-5机群
歼-5机群.jpg (27.09 KB, 下载次数: 8)
00:33 上传
歼-5系列图
歼击-5系列.jpg (36.95 KB, 下载次数: 6)
00:33 上传
歼-5甲是我国在歼-5基础上改进的夜间歼击机。六十年代初,形势紧张,美蒋飞机P2V经常夜间低空入侵沿海各省进行侦察骚扰,我国虽有一些进口的、配备搜索瞄准雷达的米格-17PF夜间截击机,但已不够满足紧迫的需求。而且中苏关系破裂后,已不可能再进口该机,因此,急需在歼-5基础上发展一个夜战型号。这一重任,交给了成都飞机厂。1960年春调入成飞厂的屠基达被任命为歼-5甲飞机的主任设计师。
  歼-5甲没有设计图纸和生产资料,只有两架实物飞机和全套歼5图纸和工装。飞机外型和结构是按飞机实物严格测绘的,但强度计算、外载荷计算、静力试验任务书和技术条件等,则是按自行设计方法自己制定的。结构全面测绘完毕后,经分析对比,发现有36项部件,包括机翼、后机身与歼-5大同小异,没有原则性差别,经报告上级批准后,改用歼-5图纸。即便如此,自己设计的图纸仍占全机的60%,l万项零件中,与歼-5不同的占50%。经过15个月的艰苦奋斗,1962年10月,终于发出了全套歼5甲设计图纸和资料,铺开了全面试制工作。日,成都飞机厂的“头胎孩子”——歼5甲首飞上天。三机部部长孙志远高兴地赞誉:“歼-5甲是成都飞机厂的发家机。”
歼-5.jpg (88.41 KB, 下载次数: 4)
00:33 上传
歼击-5.jpg (91.16 KB, 下载次数: 3)
00:33 上传
歼教-5.jpg (55.64 KB, 下载次数: 16)
00:33 上传
歼-6:新中国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
总设计师:胡淡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吴克明
歼-6战机是根据前苏联米格-19仿制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研制,1960年投入批生产,1964年,首批歼-6战斗机交付中国空军使用。歼6战机为中国自主生产第一代超音速战机,从1964年首架交付使用,1986年停产,在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装备序列当中,曾是解放军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战果最辉煌的国产喷气飞机。歼-6生产了近4000架,在近40年的服役时间里,立下了赫赫战功。从1964年到1968年,歼6战机共击落20多架各型战机,而自己没有一架被击落。日,国产歼6飞机正式退出空军编制序列。
歼-6.jpg (56.25 KB, 下载次数: 8)
01:37 上传
41816.jpg (196.04 KB, 下载次数: 4)
01:37 上传
2a3f31f4e6c2fb.jpg (31.81 KB, 下载次数: 2)
01:37 上传
69Q5E0M900AQ0001.jpg (30.46 KB, 下载次数: 9)
01:36 上传
69Q5DMNK00AQ0001.jpg (34.05 KB, 下载次数: 11)
01:36 上传
001fd04cefc80e4ed9870a.jpg (84.52 KB, 下载次数: 5)
01:36 上传
歼-6可以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亦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支援任务。
  歼-6飞机是根据前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具有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是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便宜的。歼-6飞机除装备中国空、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
 歼-6有多种改型:
  歼-6I 提高升限的改型。主要是在歼-6基本型的基础上减轻了飞机重量,提高了升限。
  歼-6II 在歼-6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飞机高空性能的改型。
  歼-6III 为提高飞机机动性而发展的改型,飞机的结构和性能都有明显的变化。& & 歼-6IV夜间截击型
& & F-6A 全天候型。 (有待考证)
& & 歼-6乙 战斗侦察型。(有待考证)
& & 歼教-6 超音速教练型。
.jpg (68.56 KB, 下载次数: 2)
01:36 上传
歼-5甲.jpg (122.48 KB, 下载次数: 4)
01:08 上传
n.jpg (123.1 KB, 下载次数: 3)
11:10 上传
 强-5:新中国第一种喷气式对地攻击机
总设计师:陆孝彭
研制单位:南昌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拓凤鸣
(小强)强击机又称攻击机,是一种专门用来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水面舰艇部队)作战的飞机,主要用于从低空、超低空突击敌战术和浅近战役纵深内的小型目标。迄今为止,中国只生产了一种强击机:强-5。强-5是由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研制的轻型超音速攻击机,主要用于低空、超低空对地面或水面战术、战役纵深目标和有生力量进行攻击,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它至今仍是唯一由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成功的喷气式攻击机。其性能在长达40余年的生产、服役经历中不断得到改进提高。再加上各国飞行员对其产生的好感和信赖,至今仍是中国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前线航空兵的主力机种,并且经过性能提升后将继续服役至本世纪初。强-5攻击机是在歼-6/米格-19战斗机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攻击机的设计风格而研制出的角色转换型装备。它一改早期苏联喷气机的机首进气为两侧进气,并重新进行机身结构融合,加装防弹装甲和防弹玻璃以及轰炸射击瞄准具,同时采用歼-6的发动机和尾翼设计。单从外表来看,强-5类似于取歼-6的发动机和全新设计的前机身结合而成的。从70年代开始,强-5开始作为我人民空军的对地打击主力而大量进入强击航空兵服役。强-5定型后,南昌飞机制造厂又根据部队的不同使用情况和外销的需要,发展出多种的攻击机,形成强-5家族,主要改型包括强-5甲型、强-5乙型、强-51型、强-5II型、强-5III型及强-5IV型等。强-5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后机身装两台与歼-6相同的涡喷-6涡轮喷气发动机,带有加力,单台静推力最大状态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机翼是后掠式中单翼,前缘后掠角55°,上翼面有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后掠角分别为55°和57°,平尾为斜轴全动式。机体结构以铝合金和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前轮和主轮都装有盘式刹车和刹车压力自动调节装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刚研制成功的强-5原型采用了两门30mm机炮,安装在机头两侧,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由于这种机炮布局在发炮时,炮口硝烟容易被进气口吸入导致发动机停车,后改为在两翼根处安装两门23mm机炮。因此最终定型时候,强-5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导弹、火箭、炸弹等。机腹位于内部武器舱舱门两侧的两个外接点可各携带一枚重250千克炸弹。位于主起落架舱外侧的两个外接点通常携带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弹吊舱。
00241d8fef0e0c145b9a4b.jpg (28.66 KB, 下载次数: 4)
03:01 上传
51.jpg (96.34 KB, 下载次数: 4)
03:01 上传
81.jpg (101.95 KB, 下载次数: 11)
03:01 上传
656250.jpg (85.19 KB, 下载次数: 6)
03:01 上传
强-5攻击机机群准备进行夜航训练.jpg (30.7 KB, 下载次数: 2)
03:01 上传
q5d_6.jpg (706.61 KB, 下载次数: 8)
03:01 上传
强-5攻击战机正面雄姿.jpg (44.3 KB, 下载次数: 3)
03:01 上传
留在博物馆的小强
3b.jpg (251.26 KB, 下载次数: 4)
03:01 上传
下面贴上小强家族图谱,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原创作者
小强全系列_副本.jpg (602.55 KB, 下载次数: 8)
03:09 上传
强-5族谱1.jpg (350.53 KB, 下载次数: 2)
03:09 上传
强-5家族基本型.jpg (201.46 KB, 下载次数: 3)
03:09 上传
81524aed4acf9d4bb90e2ded.jpg (334.88 KB, 下载次数: 2)
03:10 上传
3a9244ec226e4.jpg (329.93 KB, 下载次数: 3)
03:10 上传
2ad512ea16a8e98fb3fb95e4.jpg (354.15 KB, 下载次数: 2)
03:10 上传
dd01e64f35ddcf8483025ced.jpg (178.47 KB, 下载次数: 2)
03:13 上传
c7ad3d0d27f010db2fddd4e5.jpg (201.45 KB, 下载次数: 2)
03:10 上传
d97bfde850cdec.jpg (121.35 KB, 下载次数: 4)
03:13 上传
bef59bacaefd03b.jpg (104.86 KB, 下载次数: 4)
03:25 上传
强-5基本型.jpg (94.1 KB, 下载次数: 8)
03:09 上传
Jd5018Ab.jpg (240.11 KB, 下载次数: 4)
03:09 上传
歼-7:新中国制造的2倍音速的第二代战斗机
  研制单位:沈阳飞机设计所、沈阳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葛文墉
在中国空军装备系列中,有一个横亘40余年的机种被称为‘歼一7’,至今还是装备规模最大的战斗机。为何这个老机型有这么大的生命力呢?& & 歼-7率先利剑出鞘& & 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歼-7系列在仿造和自主研制战斗机方面具有奠基意义,没有这一艰辛过程,就没有如今令国人自豪并得到国际航空界称赞的歼-10、FC-1“枭龙”等战机的腾飞。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朝鲜战争以后,空军被世界各国公认为首战之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机又成为空中力量的刀锋。1954年,苏联开始了米格-21的研制,原型机很快打破两项世界飞行速度纪录,并于1958年被批准量产,与美国的F-4“鬼怪”并列为世界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典型。新中国当时便向苏联提出了援助米格-21的要求。苏联停止援助后,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先按“照猫画虎”的模仿方式把米格-21制造出来。& & 日,沈阳飞机制造厂利用苏联散件组装的第一架米格-21首飞成功,定序号为歼-7,自此拉开了国产的这一机型家族发展史的序幕。针对当时歼-7机载设备和武器落后的状态,国内飞机厂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电子设备和高性能导弹来改造,从1983年至1985年连续研制出歼-7Ⅱ、歼-711A到歼-7M等几个型号,完成了30多项改进,使仿制色彩渐渐消失,创新色彩日渐突出。引进西方航电和火控技术改进的歼-7,在世界上成为一款价格最低却性能不错的第二代战机,于80年代后期向亚非20多个国家出口近千架,成为中国在国际航空市场上惟一有竞争力的产品。外销创汇使航空业下一步发展得到必要的资金,并为歼-7的技术进步和系列化发展开创了一条新路。日,中国的歼-7E型机成功首飞,标志着国内航空界通过自主摸索并结合学习西方技术,使歼-7开始跳出了米格-21原型,战斗性能接近于第三代战斗机。歼-7E的外形同米格-21已有很大区别,气动方面将原来的三角翼改为双三角翼,使之能接近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动飞行性能,并全面更新了电子设备,提升了空对空导弹发射能力。歼-7E不仅派生了出口型的歼-7MG型,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凭借出色的机动性能被“八一”表演队选为用机。直至2004年11月,成都飞机公司还推出了一款人称“米格-21终极版”的歼-7G,在新疆机场首飞成功后装备空军部队,2005年又被八一表演队选为替换歼-7E的用机。据报道,歼-7G主要在雷达、平显和头瞄等30多个方面实现了改装,使飞机的综合性能跨上新台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武器平台。
歼-7三面图
fb74e4c7b583ea0bb219a83c.jpg (88.32 KB, 下载次数: 7)
04:09 上传
28915.jpg (17.86 KB, 下载次数: 2)
04:09 上传
5110689.jpg (20.45 KB, 下载次数: 2)
04:09 上传
歼教-7.jpg (62.88 KB, 下载次数: 11)
04:10 上传
j7mg_1.jpg (66.16 KB, 下载次数: 2)
04:09 上传
fe26e8.jpg (84.79 KB, 下载次数: 6)
04:10 上传
歼-7座舱图
06251.jpg (149.55 KB, 下载次数: 5)
04:09 上传
中国从研制改进歼-7所获得的收获,绝不仅仅是为国土防空提供了一种效费比不错的机种,更重要的是以此全面掌握了航空工业的基础知识并获得了必要设备条件。1956年沈阳飞机制造厂造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时,完全是按照苏联图纸、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生产的,国内并无自行研制的基础。从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航空界通过对歼-7系列的仿制,自己摸透了第二代战机的技术,通过引进欧洲先进的火控、航电等子系统进行改进,最终造出能与第三代战机较量的歼-7E、歼-7G,可以说是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走完了建设独立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全过程。通过研制歼-7,中国飞机制造业才摸透了战斗机各种气动的特点,2000年以后搞出的国际上评价不错的“山鹰”教练机、FC-1“枭龙”战斗机的气动外形就是借鉴歼-7的气动研究成果。以高空高速性能著称的早期歼-8 I战斗机也是歼-7气动外形的简单放大。通过研制歼-7,中国才拥有WP7/WPl3发动机,进入了航空发动机的初级门槛。有了这个基础和经验后,国内后来才能研制出接近世界先进水准的昆仑、太行发动机,并促进了国产空对空导弹技术的进步和成熟。& & 通过对歼-7 40多年的发展,中国才从长期仿制苏俄战机的处境中解放出来,自主搞出了第三代战机。通过多年对歼-7的研制,国内开发出大型风洞,制造出能适应高速飞行的高强度合金等基础材料,并自研出雷达、航电系统。最重要的是,通过研制、改进歼-7 40多年,中国培养锻炼出一支能设计、研制、生产先进战斗机的梯队。不夸大地说,歼-7的发展造就了中国两代、甚至三代航空人,是国内航空工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也奠定了目前和今后腾飞的基础。
j-7族谱.jpg (342.28 KB, 下载次数: 8)
04:10 上传
歼-8:新中国独立改进设计的第一种超音速战斗机
  歼击8型战斗机(歼-8或称J-8),中文昵称“空中美男子”,网友称其为“八爷”,北约命名为“长须鲸”(Finback),是一款基于米格的基础上独立进行重大改进研制而成的。主要承担制空与拦截任务。基本型装备两台(LMC)生产的A航空发动机,最大2.2。一门23毫米双管机炮七个外挂点。可使用、、短程,中程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以及无制导航弹与火箭弹。歼八类型飞机是上世纪70年代是由中国沈阳飞机研究所和研制和生产的高空高速,属于第二代战斗机,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种第二代战斗机。相继研制出歼8白天型(基本型),全天型(也就是歼-8Ⅰ),歼8Ⅱ。特别是在歼8白天型飞机基础上研制出了歼8Ⅱ型飞机,歼8Ⅱ型飞机适用于国土防空作战,歼8Ⅱ型飞机现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的主战机型。
539.jpg (33.71 KB, 下载次数: 8)
05:54 上传
歼-8A.CG图.jpg (72.87 KB, 下载次数: 7)
05:54 上传
歼-8基本型与改进型区别很大
歼-8和歼-8II.jpg (89.71 KB, 下载次数: 4)
05:54 上传
歼-8A.jpg (228.63 KB, 下载次数: 3)
05:54 上传
以下为歼-8改进型
歼-8F.jpg (60.18 KB, 下载次数: 7)
05:59 上传
歼-8II越南上空.jpg (104.85 KB, 下载次数: 9)
05:59 上传
歼-8II空中加油.jpg (51.92 KB, 下载次数: 9)
05:59 上传
3665957.jpg (65.63 KB, 下载次数: 10)
05:59 上传
090.jpg (74.37 KB, 下载次数: 11)
05:59 上传
b01c1eb102b93dad034zbU1t6TpRTQU.jpg (132.95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b6a3b5f3aeBxRfZUwGvNOn.jpg (48.07 KB, 下载次数: 9)
05:59 上传
_eb72e0a6a74c67119b92ogsODPLIZc3Z.jpg (136.78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歼-8降落.jpg (98.02 KB, 下载次数: 10)
05:59 上传
歼-8详细解释.jpg (226.87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歼-8IIACT.jpg (96.37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歼-8H.jpg (80.87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歼-8DF.jpg (189.99 KB, 下载次数: 2)
05:59 上传
歼-8家族.jpg (203.17 KB, 下载次数: 4)
05:59 上传
中国人不能忘记的英雄
bf89fd037f33.jpg (71.7 KB, 下载次数: 4)
05:59 上传
歼-9战斗机---夭折---超脱---重生---涅磐——从歼9VI到歼10
歼击9 型截击机(歼-9(仿米格-23改))是一种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击机,主要以苏制图-22M“逆火”和美 B-1B 轰炸机为主要作战对象,主要任务为国土防空以轰炸机为主要目标进行截击。是我国继歼-8自行研制生产之后又自行设计的战斗机,但因当时技术落后,耗资巨大及工程量大而被迫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该机从1964年提出设想,至1980年全面停止历时16年。中间由于军队及主管部门不断更改设计要求及文革的冲击,使该机研制一直无法正常运行。.....此处省去5万字.......
通过歼-9的发展历程,锻炼和壮大了科技队伍。开发了不少可供飞机设计的技术储备。如无尾加前翼的气动布局,是后来赢得新机定点的资本之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设计新机和计算机的推广应用竞标中取胜。此外,还有结构、新工艺、系统、设备以及发动机安装等多方面的新技术可供用于特定的新机设计。通过方案的反复更改设计,试验和打样,充实地完善了飞机设计所新机设计工作的程序和规章制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利于新人的培养提高。
  作为型号,歼-9飞机虽然下马了,但在课题研究方面却取得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如拦射攻击的火控系统模拟试验研究,气动补偿空速管的研究,挂架投放试验研究,炮口消焰装置的研究,机身整体油箱整体壁板的研究,尤其是对无尾鸭式气动布局风洞试验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1970年9月第一次吹风到1982年,所在歼-9鸭式布局研究方面,共进行了近万次风洞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编写了数十本研究报告,为后来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研制的新型歼击机,起点高、技术新、不仅采用了无尾鸭式腹部进气的先进气动布局、先进的、先进的综合系统、复合材料、/制造等先进技术,而且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试验室(如动态模拟综合的航空电子试验室、飞控铁鸟台等)及试验设备。通过新型歼击机的研制,不仅研制成功了性能先进的新型歼击机,建成了具有研制新型歼击机的试验设施及技术手段,同时培养锻炼出了一支掌握这种先进飞机设计、试验技术的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可以说没有歼-9的研制,也就不可能有611所承担的新型歼击机的研制成功。老子曰:&。&作为型号研制的歼-9是夭折了,但歼-9的夭折中孕育着新型歼击机的成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非此之谓欤!
纵观歼9的整个历史,虽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部和院也曾三次下达研制任务,并被列为国家“三五规划”中的“必保项目”,而且论证不可谓不充分。手续不可谓不完善,经过14年的努力,型号三次上马又三次下马,到了1980年即将进入发图阶段时猝然搁浅,令人扼腕;自行研制的配套用涡扇6经过20年的努力,更是历经四次上马、三次下马、五次转移试制地点的曲折。虽然已经濒临进入实机飞行试验状态,结果随着斯贝发动机引进而放弃研制;自行研制的配套用霹雳4空空导弹在完成试验样机后长期处在“站岗放哨”状态,1985年底挂机联试后便停止发展,工作重点则转向了引进。
 超脱——歼9重生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国力增强,空军开始寻求新一代歼击机,并经中央军委批准后提出了新型歼击机的技术指标。1982年2月,国防工办在北京召开新机研制座谈会,会上提出新型歼击机的空战能力要优于现有的歼8II以及苏联当时的米格-23歼击机,争取性能接近美制F-16战斗机。
第二阶段的工作则开始逐渐转到南昌320厂,主要研究对象也更新成了更容易接触的苏制米格-23MS。由于有完整的原准机进行参考,320厂在米格-23MS的基础上提出了强6方案,而为了适应飞机高机动飞行能力,飞机的进气方式改为机腹进气。
  第三阶段则是在1981年以预研课题的形式开始的,课题研究主要是变后掠翼布局、变后掠驱动机构和变后掠机翼的优化设计这四个方面,参考对象更替为美制F-14战斗机。通过研究掌握了F-14大量的研究经验,并摸索出了自行设计的道路。经过改进的新方案重新优化了转轴位置、合理配置了扇翼;通过采用扰流板和平尾差动联合实现横向操纵。改进后飞机大应角机动性远远优于米格-23,变后掠翼控制系统也要全面强于米格-23。
  鸭式布局方案是611所为主承担单位进行研究。
  在歼9的研制过程中,611所对鸭式布局的研究进行了近万次风洞试验,取得了大量的数据,编写了数十本研究报告。新歼决定在歼9机“双二五”腹部进气形式方案的研究成果上进行设计,当时为了维持空军一贯追寻的高空高速性能。因此新歼仍旧采用了带二元可调激波锥进气口等设计以维持高空高速能力。后来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战争形式,新歼重新定位于一种采用新技术的多用途战斗机。虽然新歼与歼9都采用机腹进气鸭式单发单垂尾布局,不过歼9的前翼在初始阶段是固定式的,主要用于配平;而新歼的前翼是全动的,能够显著提高飞机的机动性。
  在经过3年对新型歼击机的摸索和与“10号工程”研制方案的反复比较后,终于被多数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员所承认。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科工委批复,确定新型歼击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611研究所和132厂,新歼设计工作由611研究所承担。
  除了正常布局方案.鸭式布局方案和变后掠翼这三个主要方案外,作为备选的还有歼11和歼12改型两个备份方案。
  歼11与歼12一样,都是1969年根据部队的需要和越南战争、中东战争的经验提出研制的高机动歼击机。1969年的“8.25”会议上,正式提出研制两种新型高机动战斗机,一种是用于替代歼6的中型空战歼击机,正常起飞重量在9吨左右。该方案就是歼11:另一种是起飞重量在4.5吨左右。具备短距起落能力的小型高机动歼击机,也就是后来的歼12,又称为“小歼”。
涅磐——从歼9VI到歼10
  1984年5月。经过与兄弟单位的方案对比后,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决定新歼击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制造厂。同年6月,国防料工委确定对飞机的总要求。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新歼击机的研制任务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同年7月,国防科工委任命王昂为新歼击机行政总指挥。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重点型号的飞机总设计师。
  1987年6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先后设计的6个飞机方案基础上,经过总体协调,系统技术状态和系统定义的确定,初步稳定了总体方案,完成了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技术工作。新歼击机突出中低空机动作战能力,具有中距全向拦射和近距格斗能力,用于截击空中目标和夺取制空权,并有对地攻击能力。经过不断的努力,歼10战斗机终于首飞成功。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主力歼击机。
9.jpg (23.09 KB, 下载次数: 1)
07:03 上传
8.jpg (33.42 KB, 下载次数: 1)
07:03 上传
9.jpg (32.06 KB, 下载次数: 1)
07:03 上传
2.jpg (43.56 KB, 下载次数: 1)
07:03 上传
4.jpg (39.04 KB, 下载次数: 1)
07:03 上传
0.jpg (35.86 KB, 下载次数: 1)
07:05 上传
FBC-1&飞豹&: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歼轰-7)
  总设计师:陈一坚
  研制单位: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 西安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黄炳新
在1998年第二届航展上,歼轰-7歼击轰炸机首次公开亮相,并获得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飞豹,在建国50周年中刚刚装备的歼轰-7飞过天安门,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经过中国广大科研人员艰苦努力,性能更先进、功能更全面的歼轰-7A列装中国空军,已经成为空军远程打击又一只有力的铁拳。
歼轰-7“飞豹”,对外名称FBC-1,是由我国于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2000年后其改进型开始装备我空军,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该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负责研制。目前该机的改型具备了全天候、复杂气象下的精确对地攻击能力,正在批量装备部队。
..jpg (93.16 KB, 下载次数: 6)
07:38 上传
研制背景1976年6月,三机部下属各单位的设计精英云集北京,被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率先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沈阳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沈飞以米格-23MC为基础,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新型大推力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前提下(由20000米、M2.0下降到15000米和M1.75),增大载弹量(由2200千克到4500千克)。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千米以上。
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座舱布局产生了争论。海军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面对是苏联地面部队,希望搞便于两名飞行员协同的并列双座布局。而当时的航空工业不足以搞两种座舱布局,双方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这一争论一下子占用了三年的宝贵时间。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装备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最重要的装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歼轰-7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这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计划再次全面启动。到1983年初,603所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同时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603所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603所在没有原准机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提出了标准设计“20年不落后”的口号,主要负责人为陈一坚。在此后10年“飞豹”的研制过程中,仍经受了“三起三落”的严峻考验。
当时,“飞豹”的研制经费只有一亿美元,远低于其他国家同等水平。最初限于条件,许多试验都是在露天完成,使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处理大量数据,绘图过程完全依赖手工。最终确定的“飞豹”气动外形如下:正常式串列双座布局,常规半硬壳式蜂腰形机身,带腹鳍。中等展弦比后掠式上单翼有前缘锯齿,带下反角,气动扭转外翼,翼根有填角。斜定轴全动式中下平尾,大后掠单垂尾。两台涡轮风扇发动机并列装在后机身内,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翼根处。
H7_0001.jpg (113.23 KB, 下载次数: 12)
07:38 上传
3521_2.jpg (63.3 KB, 下载次数: 13)
07:38 上传
6109.jpg (146.16 KB, 下载次数: 11)
07:38 上传
450.jpg (45.6 KB, 下载次数: 4)
07:38 上传
6cde3e02ac4b5f42.jpg (138.11 KB, 下载次数: 3)
07:38 上传
4.jpg (213.59 KB, 下载次数: 2)
07:38 上传
4 (1).jpg (34.83 KB, 下载次数: 5)
07:38 上传
0b07ec1fbccb452ff724e42b.jpg (39.41 KB, 下载次数: 10)
07:38 上传
歼轰7A是在歼轰7原型机的基础上设计研制的新型歼击轰炸机,与歼轰7比,歼轰7A的作战半径、武器挂载量、打击能力等技战术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歼轰7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型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备空中立体精确打击能力的主战机种。歼轰7飞机以其优良的性能,已成为我军目前战机中外挂武器最多、火力最强的攻击力量,极大地提升了我军航空武器的威慑力和战斗力,也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新型歼击轰炸机的能力实现了又一次新的跨越。
飞豹家族.jpg (70.76 KB, 下载次数: 3)
07:38 上传
歼-10:新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战斗机  总设计师:宋文骢   研制单位: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雷强
歼-10战斗机是我国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的,2005年正式装备部队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成建制、系统地形成了战斗力,西方将歼-10划分为典型的,认为它是中国第一种装备部队的国产第三代战机、第一种真正兼有空优及对地双重作战能力的国产战机,具有高可靠性、高生存力和高机动性能,作战半径大,起降距离短,攻击能力强,综合作战效能达到国际同类战斗机的先进水平。歼-10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少数几个能独立研制先进战斗机的国家之一。歼-10的后继改进型正在逐步推出,在的一些局部细节上都作了改进,使得的性能也大大提高,目前改进型暂定为歼-10B。
972_950.jpg (53.45 KB, 下载次数: 6)
08:32 上传
1_94WbQCwn56d6.jpg (91.25 KB, 下载次数: 3)
08:31 上传
144F1Jc-0.jpg (79.8 KB, 下载次数: 6)
08:31 上传
DXH04.jpg (56.8 KB, 下载次数: 4)
08:31 上传
L.jpg (335.97 KB, 下载次数: 4)
09:05 上传
改进型歼-10B
133300.jpg (191.8 KB, 下载次数: 2)
08:32 上传
a264a41bd576de.jpg (33.09 KB, 下载次数: 4)
08:32 上传
32bb9c8bf10de.jpg (142.18 KB, 下载次数: 6)
08:38 上传
歼-10的项目验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时由飞机公司和第611飞机设计所基于流产的歼-9型战斗机进行设计。原歼-9项目是为设计一种速度达到2.5鸭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战斗机,其作战目标是原的米格-29和苏-27。最初的计划要求,后来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1988年重新将这款新型战斗机的设计定位在一种采用新技术的中型上,以替换中国空军庞大的歼-6、歼-7和强-5机队,并有效应对当时同类型的西方战斗机。
由于在研制中遇到困难,歼-10在发展过程中不得不作了过多修改,以适应中国空军不断改变和提高了的战术需要。这无疑导致了歼-10 战斗机最后的外形与早期设计有脱胎换骨的变化,歼-10 也从最初设计的一种单纯的空中优势战斗机演变为一种多用途战斗机。
歼-10.jpg (56.71 KB, 下载次数: 5)
08:36 上传
4eed37ac4b5f04.jpg (79.07 KB, 下载次数: 4)
08:36 上传
be505.jpg (48.06 KB, 下载次数: 6)
08:36 上传
069329ddef75eb.jpg (51.22 KB, 下载次数: 4)
08:36 上传
歼-10原型机.jpg (44.7 KB, 下载次数: 4)
08:36 上传
歼-10双座.jpg (48.86 KB, 下载次数: 5)
08:36 上传
歼-10并不一定是如何了不起的“超级战斗机”,作为国产第三代超音速战斗机来说,歼-10的技术水平和综合作战能力当然比歼-8II和FBC-1强得多,但也没到一些人所说的什么世界准第五代战斗机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歼-10的发展对于中国航空工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歼-10的关键意义在于我们通过该机的开发掌握了现代大型复杂高科技武器的研制经验和手段,充实了技术储备提升了制造工艺水平并锻炼了一批能打硬仗的工程技术人员。最重要的是,通过歼-10的研制表明我们中国具备了发展现代化作战飞机的能力。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下一步腾飞奠定了基础。
  过去的什么歼-9、歼-11、歼-12、歼-13,什么垂直起降战斗机、什么远程战略轰炸机我们都搞过,可以说是型号上的不少,可真正投入使用的除了个歼-8之外几乎一个都没有成功。就是这么个歼-8,还搞的时间拖的如此之长,搞出来之后还是如此之不遭人待见。考虑其中问题,主要是我们的基础工业太差,在不具备技术力量和资金的情况下乱上马。
衍生型号  歼-10A:单座版。外销代号F-10A“猛龙”。
  歼-10S:J-10A的双座教练机型号。前机身拉长以放入后座,两飞行员以纵向座于单一座舱罩下。机背也加大隆起以放入多的航电系统。突出教练外还保留了作战功能。J-10S也可以用于加强对地攻击型后座飞行员可以当武器操作员。
  歼-10B:是基于J-10A大幅改进隐身优化型。配备无边界层隔板超音速进气口或称发散式超音速进气口(Divertless supersonic inlet或diffuser supersonic inlet,DSI),雷达罩重新设计,取消传统圆锥型雷达罩,改为更有利隐身的扁身锥型,驾驶舱前方加装了光电瞄准系统(electronic-optical targeting system,EOTS),内藏红外线搜索及追踪系统(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IRST)及激光测距仪(Laser range finder),垂直尾翼和襟翼也加大,该机可能有整合被动式相位阵列雷达(Pass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PESA),前翼翼根进行了修形,预计与提高隐形能力相关。2006年1月来自俄罗斯报道的“超-10”,机身修改后可装配AL-31FN M1涡轮扇引擎并搭配向量喷嘴,但网络流存照片中并未装有向量喷嘴。
  歼-10AY:“八一”特技飞行表演队用机。配备与歼-10A大致相同,但机头23毫米航炮被移除,同时在机翼挂架上装上拉烟装置用于表演时进行拉烟演示。
  歼-10SY:歼-10AY的双座版本。
  FC-20:预定卖给巴基斯坦的歼10外销型号,2010年未还有相关消息指出解放军会外销J-10A。
歼-10对比图
b66a3d7cae2b3.jpg (109.19 KB, 下载次数: 5)
08:36 上传
acbaf20cf4d2b3.jpg (70.96 KB, 下载次数: 3)
08:36 上传
如有不足望大家不吝指正,本人虚心接受!
六爷和小强老霸道了&
<p id="rate_84"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真不错,人来……赏!^_^&魅力 + 10
金钱 + 10 ¥
威望 + 10 点
经验 + 10 点
" class="mtn mbn">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很给力!&贡献 + 8
金钱 + 8 ¥
威望 + 8 点
经验 + 8 点
" class="mtn mbn">
<p id="rate_07"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赞一个!辛苦了&魅力 + 10
金钱 + 10 ¥
威望 + 10 点
经验 + 10 点
" class="mtn mbn">
<p id="rate_" onmouseover="showTip(this)" tip="支持大资料贴,辛苦了!&贡献 + 20
金钱 + 20 ¥
威望 + 20 点
经验 + 20 点
" class="mtn mbn">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非常道 于
22:21 编辑
新中国军用运输机发展历程----“大运之路”
中国运输机发展之路[一]
中国运输机发展之路[二]
军用运输机是用于空运兵员、武器装备,并能空投伞兵和军事装备的飞机。军用运输机具有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飞行和在比较简易的机场上起降的能力,部分还装有用于自卫的武器和电子干扰设备,这些都是军用运输机和民用运输机的区别。
新中国成立之后,空军面对的是美国这个强大的对手,于是战斗机的需求被排到第一位。航空工业也将力量集中到战斗机的研制和制造方面。
& & 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生产大型飞机的条件,同时空军对于大型运输机的需求也并不迫切。于是双方选择了比较容易制造的机型进行研制,这就是运五。
运-5: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运输机  研制单位:南昌洪都飞机制造厂(1970年前)、石家庄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日;试飞员:陈达礼 运-5运输机是我国第一种自行制造的运输机,由南昌飞机制造公司负责,其原型为苏联40年代设计的安-2运输机。尽管运-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飞行稳定、运行费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国最常见的运输机。运-5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稳定飞行,且起飞距离仅仅为170米。运-5原型机1957年12月定型并首飞,日获批准在苏联专家和图纸的指导下成批生产。1958年由320厂成批生产,当年即生产了90架,共生产了728架,其中78架援外,连续生产达10年之久。目前运-5广泛应用在训练、跳伞、体育、运输和农业任务中。
xin_.jpg (39.32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bd7fafeca61e12a1.jpg (194.42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运-5伞兵训练型
翼尖安装多片开裂式帆片的话,可以有效改善飞行性能,例如爬升速度可提高将近10%。同等飞行速度下可提高飞行高度。
89785.jpg (48.41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运-5 海军型
1964年,根据海军要求利用苏联铝合金结构浮筒改装水上飞机两架,同年在青岛试飞成功。
1966年又改装3架,被命名为运-5丙。320厂从1965年起自行设计玻璃钢浮筒,
1967年8月完成研制装机试飞,鉴定合格后生产交付6架供海军使用。
020e66f0bbaabf.jpg (33.96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1976年1月14日19时,邓颖超同志亲自捧着周恩来总理的骨灰盒,到人民大会堂参加追悼会。追悼会后,又由邓颖超同志护送他的骨灰到通县机场。
按照周恩来总理将自己的骨灰播撒在祖国江河大地的遗愿,1976年1月15日晚,由空军某部胥从焕机组驾驶一架经过改装的运-5型飞机,执行这项特殊的任务。经中共中央批准,委派治丧委员会的2名同志和周总理生前的警卫员张树迎、高振普代表邓颖超同志,在飞机上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骨灰和鲜花花瓣撒向祖国的大地和江河。
周恩来总理骨灰播撒的路线是:北京通县机场——塘河口——密云水库——天津——山东北镇——通县机场
zd9j4d0jsd3dj.jpg (529.55 KB, 下载次数: 0)
19:36 上传
9eb235d1ce7e0.jpg (52.71 KB, 下载次数: 0)
19:51 上传
运-5活塞5型发动机
b734ed1135ec7.jpg (46.99 KB, 下载次数: 0)
19:53 上传
运-7:新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种中短程支线客机、中国民航使用的第一种国产飞机
  总设计师:龚国政
  研制单位: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日;试飞员:李本顺机组
  运-7有客运和货运两种类型,其客运型是新中国研制生产的第一种50座级中短程支线客机。运-7可改装成救护、领航教练和侦察等专用机型。
& && & 日,运-7飞机载客完成了合肥到上海航线的飞行,结束了中国民航客运全部使用外国飞机的历史。
& && &&&运-7是我国在前苏联安-24型的基础上研制生产的双发锅轮螺旋桨中短程运输机。运-7是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生产的双发涡浆支线运输机,
于日首飞上天。
e48fa674.jpg (123.89 KB, 下载次数: 0)
20:49 上传
Y-7-Bombing-Trainer-3.jpg (50.23 KB, 下载次数: 1)
20:49 上传
4554824.jpg (53.17 KB, 下载次数: 0)
20:49 上传
3.jpg (45.8 KB, 下载次数: 0)
20:49 上传
ea444d3fnRn2XY7iSKSh.jpg (439.06 KB, 下载次数: 0)
20:49 上传
「好文!打赏鼓励」
好贴,顶了慢慢学习!
嗯,一起学习进步&
「好文!打赏鼓励」
看完了,顶一个
谢谢帮顶哦&
「好文!打赏鼓励」
发个帖子还是蛮辛苦的,自己鼓励一下,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非常道 于
00:23 编辑
直-5: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直升机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厂
  首飞成功时间:日;试飞员:钱广有、程绍英
& && & 直-5是在前苏联米-4直升机基础上发展的中国第一种直升机,用途广泛,可用于空降、运输、救援、睡眠救生、地质勘探、护林防火和边境巡逻等。直-5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开始掌握直升机制造技术。
由于直-5直升机存在发动机功率低、高温高原性能差、载荷较小等缺点,不能完全满足部队的需求,1966年8月,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设计师提出采用792涡轮发动机(即涡轮5,由湖南株洲肮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发动机厂研制生产)的直-5改进型设计方案,希望用这种改进型直一5来取代直-5,改进型直-5后来被称直-6。
z5_4.jpg (34.11 KB, 下载次数: 0)
07:42 上传
z5_5.jpg (35.15 KB, 下载次数: 0)
07:39 上传
机舱体积达16立方米,一个侧舱门,一个蚌式后舱门。一次可运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8个伤员担架和1名医务人员。
z5_1.jpg (32.16 KB, 下载次数: 0)
07:39 上传
直-5的机舱内可装卸北京212A吉普
_small.jpg (32.67 KB, 下载次数: 0)
07:42 上传
攻击型直5机腹加装了一个12.7mm机枪枪塔,两侧携带火箭发射器
攻击型直-5.jpg (49.34 KB, 下载次数: 0)
07:42 上传
_small.jpg (34.99 KB, 下载次数: 0)
07:42 上传
机腹加装了一个12.7mm机枪枪塔
.jpg (29.13 KB, 下载次数: 0)
07:42 上传
直-6多用途直升机-(夭折的直5改进型)
直-6多用途直升机是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在直-5基础上改型设计的以空降为主的多用途直升机,日首飞。后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负责,1970年转至常州飞机制造厂和昌河飞机工业公司进行生产,1977年设计定型,共生产了15架,未能正式投产。
<font color="#72年8月7日上午,2架直-6(02、03号机)从哈尔滨起飞,和常州生产的1架直一6会合后前去参加高温高原地区的试飞,结果02号机于上午9时32分在吉林公主岭附近的刘房子公社迫降时起火,飞行员傅贵法等6人全部遇难,造成一等飞行事故。经过对坠毁的直升机残骸分析,设计单位得出结论——事故是因发动机体内减速器抱轴卡死而引起的。设计单位吸取了这次血的教训,对直升机及发动机进行了11项技术改进。
  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直一6机设计定型。但最终的飞行和使用测试表明,该机的发动机功率仍然不足,尤其是单发动机的布局使得直升机的飞行安全性大大降低,部队最终放弃了用直-6替换直-5的计划。1978年,直-6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但在1979年停止生产。直一6的研制迈出了中国直升机从活塞式走向涡轮化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发动机选型不当,单发动机不安全等原因,直-6最终未能正式投产,单发动机的设计布局最终葬送了直-6。
49941.jpg (24.44 KB, 下载次数: 0)
07:38 上传
87346.jpg (15.49 KB, 下载次数: 0)
07:38 上传
直-7重型多用途直升机
早在60年代中期,我国在研制轻型和中型直升机产品的同时,已开始考虑研制能装载排级单位的重型直升机。1969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决定由新组建的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承担重型直升机的设计任务,机型编号为直-7。
1971年直-7开始进行机体和部件的静力试验及调试。其间,领导机关曾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的试验机,1971年一度决定将直-7作为舰载直升机。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到197l年9月,直-7改舰载的工 作停止,继续作为普通直升机研制。1975年5月,直-7零部件加工完成了97%,并已装配成两架机体,配套生产的成品已到货9O%。1979年,直-7重型直升机完成了全机静力试验。直-7设计为最大起飞重14400千克,有效商载3500千克,最大速度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5O千米,实用升限6000米。
148f28d3c4fcf45.jpg (102.49 KB, 下载次数: 0)
07:37 上传
日,国家决定直-7重型直升机研制工作停止.其原因是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同时投资研制两种重型直升机,为了全力 确保由江西景德镇直升机厂承担研制直-8型直升机项目,直-7直升机只得为直-8让路,从而宣告了直-7重型直升机的夭折。尽管直-7项目下马了,但直-7研制的许多 成果为后来成功研制出最大起飞重量达13000千克的直-8重型直升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直-8:新中国研制的亚洲最大吨位直升机  总设计师:徐朝梁   研制单位: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河飞机工业公司   首飞成功时间:日;试飞员:霍效才   直-8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13吨级军民通用大型多用途直升机,是我国也是亚洲最大吨位的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运输、救生、巡航等方面。作为国产运载能力最强的直升机,直-8在2008年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于1973年从法国采购12架SA-321超黄蜂直升机用于718工程,1975年开始改装工作,共完成遥测、航测和搜索打捞飞机三型四架,日中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718工程改装机仅有5分钟就完成了返回舱的打捞任务,出色的完成了任务。
进入80年代为提高中国海军的反潜能力,相关厂所在SA-321的基础上改装了反潜直升机,这就是直-8。1976年设计工作正式开始,栗在俭作总设计师,整个试制工作由昌河飞机厂、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和哈尔滨飞机厂联合完成。到1980年完成设计发图,工装、零件和静力试验机也基本完成,然而就在这时,由于当时国民经济碰到了暂时的困难,直-8由上变缓。直到1983年,国家出于国民经济建设和部队武器装备建设的迫切需要,决定加快直-8的研制。由于前期研制工作准备较为充分,直-8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于日首飞成功,1989年完成技术鉴定就并付中国海军航空兵使用。不过考虑降低技术难度的考虑,这时的直-8一些关键设备仍旧依赖进口,其国产化率低于50%,如尾桨毂、主桨叶和桨毂等,这些设备的国产化工作在90年代初全面展开,1992年国产旋翼桨叶、旋翼桨毅进行了全面考核和地面长试与鉴定试飞,1994年8月国产化率达到86%的直-8型直升机通过国家设计定型。
型号发展早期的直-8
我军的原装“超黄蜂”.jpg (35.65 KB, 下载次数: 0)
07:33 上传
直-8还发展了陆军型直-8A,下图为原型机.jpg (29.91 KB, 下载次数: 0)
07:34 上传
直-8舰载运输机
海军型号的直-8.jpg (21.81 KB, 下载次数: 0)
07:23 上传
直击海军直-8着舰训练.jpg (31.06 KB, 下载次数: 0)
07:35 上传
直8进行垂直加油补给
直8在886舰右侧悬停.jpg (265.04 KB, 下载次数: 0)
07:35 上传
直-8F型通用直升机
改装了加拿大PT6系列发动机的直-8F.jpg (68.6 KB, 下载次数: 4)
07:35 上传
直-8预警直升机
直8反潜直升机
反潜直8.jpg (44.06 KB, 下载次数: 0)
07:36 上传
ac313-helicopter-first-flight-1.jpg (20.76 KB, 下载次数: 0)
07:23 上传
空军陆军型
中国空降兵某部在救灾中挑战直-8直升机性能极限.jpg (32.78 KB, 下载次数: 0)
07:23 上传
中国空军直-8飞抵珠海.jpg (37.02 KB, 下载次数: 4)
07:23 上传
1efbc712d12355.jpg (182.08 KB, 下载次数: 3)
07:24 上传
418099.jpg (109.71 KB, 下载次数: 0)
07:26 上传
418098.jpg (159.12 KB, 下载次数: 0)
07:23 上传
在我国自主建造直升机陷入困顿之时,但空军又急需直升的时候,国外的一些直升机在某些时候填补空缺,以解燃眉之急,
曾经的空中吊钩----米-6重型直升机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拥有少量的米-6(北约代号“吊钩”)重型运输直升机。据传这些直升机是在1970年向苏联购买的,直到近期才开始向公众公开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为250千米/小时,航程620千米,最大载重12吨。据说有三架已经坠毁,剩余的使用寿命已到期。目前已经进入北京小汤山航空博物馆了。
71268ccV.jpg (85.43 KB, 下载次数: 0)
23:39 上传
6563600.jpg (208.65 KB, 下载次数: 0)
23:39 上传
mi6_10.jpg (94.36 KB, 下载次数: 0)
23:39 上传
中国陆航教练之鹰:SA319型“云雀”Ⅲ直升机&&SA319型“云雀”Ⅲ直升机是原法国航宇工业公司生产的一种轻型多用途直升机,由空军于20世纪60年代引进,<font color="#86年10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航空兵正式成立。随着陆航规模的不断发展,培训新飞行员的教练直升机开始出现在陆航直升机的阵营中。陆航先后使用了SA319型“云雀”III、AS350 B1型“松鼠”、直-11、HC120型等教练直升机,为陆军、空军以及武警航空兵部队培养了大批飞行人才。
该机为单旋翼带常规尾桨布局,旋翼有3片全金属结构桨叶。机身上部装有—台“阿古斯特”ⅢD型涡轴发动机。机体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轮式起落架。
&&机舱内除驾驶员座椅外,其他座椅均可拆除,以便装运货物。外挂起吊能力为了50千克
F.jpg (38.57 KB, 下载次数: 0)
23:42 上传
“黑鹰”在中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80年代中期创建陆军航空兵,当时解放军内部的直升机奇缺,国产的直-5性能较差,开发的直-6、直-7相继下马,陆军航空兵成立后,迅速将军内的所有直升机集中起来,在这批直升机中,1984年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特别引人注目,不光因为特殊的背影,而且还因为该机优良的性能。8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迎来了破天荒的蜜月时期,双方在军事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中国政府不仅邀请了格鲁门公司改进歼-8歼击机,而且还开始了美制装备的采购。1984年7月,中国政府与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70民用黑鹰直升机的合同。我国购买的黑鹰是西科斯基S-70系列中的民用型号S-70C。黑鹰在汶川地震中
129.jpg (230.54 KB, 下载次数: 3)
00:00 上传
UDDT39.jpg (60.43 KB, 下载次数: 0)
00:00 上传
001e4f9d689f09a6fe3306.jpg (69.87 KB, 下载次数: 1)
00:00 上传
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我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希望能够像直-8和直-9那样最终实现国产化,但迫于当时的工业基础过于薄弱,这个美好的想法最终还是未能实现。如果我国能够测绘仿制成功的话,我陆军航空兵的运输能力将会有质的飞跃。1989年之后,虽然中美关系再次陷入僵局,但维护黑鹰直升机的零部件供应却未曾中断,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XZ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当然有些也是用了国产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黑鹰直升机良好的执行了救灾物资配送,人员运输等任务。在救灾过程中,黑鹰直升机作为我国仅有的两种高原直升机之一,少数的黑鹰直升机对米-17直升机起到了良好的补充作用。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8只“小羚羊”在中国
SA341/342“小羚羊”轻型直升机由原法国宇航公司(现欧洲直升机公司法国分公司)和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共同研制。为对付强大的苏联装甲集群的威胁,中国在70年代末开始寻求由外国进口先进反坦克直升机的可能。很快解放军选定了当时已不算最先进的“小羚羊”直升机。法国宇航公司当时以为遇上了大客户了,非常投入,并预计中国首批将订购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军由于军费所限,只在80年代初订购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让西方大跌眼镜。此后解放军再也没有增购过“小羚羊”。86年陆军航空兵组建后,“小羚羊”全部归入陆航部队。&& 
&&曾引少量法国“小羚羊”轻型武装直升机后,主要用于试验和战术研究,国内科研部门也就此吸取技术成果。通过几十年仿制和自研,加上吸取引进的苏俄、美国、法国各类机型的长处,昌河飞机公司于1990年开始自研直一11两吨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并于2000年定型。该机型最初是作为培训驾驶员的教练机,经改装后成为武直-11,虽然不是专门设计的,性能也不算很先进,却毕竟是中国第一种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直升机,为陆军航空兵增添了新丁并积累了经验。
中国直SA342“小羚羊” 武装直升机(1.9吨).jpg (102.6 KB, 下载次数: 1)
00:08 上传
xinsrc_.jpg (102.59 KB, 下载次数: 0)
00:08 上传
_20_15_30_63.jpg (62 KB, 下载次数: 0)
00:08 上传
米-17”河马“---米-171”河马“
1989年后,由于受到美国政府封锁,我军陆航装备的美制“黑鹰”直升机零备件供应中断,使该机的维修面临极大困难。为了打破美国的封锁,陆航开始考虑通过国际贸易渠道,购置原苏联出口型米-17运输直升机。米-17型直升机是由原苏联米里直升机设计局设计,由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生产的一种中型运输直升机。该机原型是前苏联于60年代研制的米-8型直升机,经过多次改型设计,换装了大功率发动机(功率提高约20%),于1981年推出,正式定名为米-17,内部型号为米-8MT。其外形与米-8十分相似。至今西方将两机绰号都称为“河马”。米-17是在米-8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与米-8几乎相同,但米-17的尾独立核算在垂直安定面的左边。
中国直Mi-17v5“河马”多用途直升机(13吨).jpg (122.87 KB, 下载次数: 0)
00:52 上传
0_013Ggku.jpg (54.34 KB, 下载次数: 0)
00:52 上传
Ny4yNMK9ur3D1w==_JiEK3l7yM1sd.jpg (99.66 KB, 下载次数: 0)
00:52 上传
199_.jpg (76.66 KB, 下载次数: 0)
00:52 上传
米-171是米-17的重大改进型号,中国陆军航空兵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装备。从1992中国军队进口俄制17/171系列攻击运输直升机开始,至2007年最新一批24架交货完毕截止,从俄方传出的信息,目前已有超过150架的俄制17/171系列攻击运输直升机,在中国陆军航空兵各团服役。
中国直Mi-171“河马”攻击运输直升机(13吨).jpg (121.88 KB, 下载次数: 0)
00:59 上传
124.jpg (225.47 KB, 下载次数: 3)
00:59 上传
123.jpg (244.84 KB, 下载次数: 1)
00:59 上传
另外,为了补充我军武装攻击直升机目前数量的不足,我空军某研究所研制了某型直升机火箭巢挂架和火控系统,用于对原进口米17与米171军用运输直升机的改装,在对直升机一边加挂三个57毫米航空无控火箭弹发射巢后,使进口的米17与米171军用运输直升机,摇身一变成为挂有6个火箭发射巢[每巢18枚弹],共计108枚火箭弹的攻击运输直升机。
不过,米-171、米-17V5/V7的进口是以民用直升机的方式进行,因此并未透过俄罗斯国家武器进出口公司。乌兰乌德飞机公司的消息来源也证实出口中国的米-171是民用型,因此并未军用型米-171那样为飞机安装装甲。
_ff1e7eab3b9a970.jpg (26.98 KB, 下载次数: 0)
01:01 上传
“松鼠”直升机
AS350 B1型“松鼠”直升机是法国欧洲直升机公司研制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在直11研制过程中,陆航曾引进少量法国“松鼠”直升机,以解决无教练直升机的燃眉之急。引进的“松鼠”直升机为直11的研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该机采用单旋翼带常规尾桨布局。3片旋翼桨叶和2片尾桨均为复合材料制成,星形柔性桨毂。机体为金属薄壳结构,采用滑橇式起落架。随着陆航规模的不断发展,急需用于培训新飞行员的教练直升机。1988年陆航开始着手论证教练用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定名为直11。根据论证提出的要求,直11为两吨级单发双操纵多用途直升机,动力装置采用涡轴-8D型发动机。该机除主要用于教练外,还可作为发展其它战勤直升机的一个平台。
xin_.jpg (25.43 KB, 下载次数: 0)
23:41 上传
直-9直升机
1980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三机部以技贸结合形式,引进法国SA365“海豚”型直升机的生产专有权合同。具体由哈飞负责,引进法国 SA365N1“海豚”直升机专利,开始生产直-9,1982年完成了首架机的装配。根据解放军陆军和海军航空兵的需要,经哈飞长期努力,直-9又衍生出几种军用改进型:直-9A、直-9B、直-9通讯型、直-9炮兵校射型、直-9电子干扰型、直-9C舰载型、直-9W反坦克型,直-9G。直-9G是W型的出口型,电子设备有所不同。最新型号直-9WA
中国直WZ-9“海豚“武装直升机(3.85吨).jpg (111.46 KB, 下载次数: 0)
01:36 上传
改装的武装直升机自然不如专门设计的武装直升机。更何况直-9G只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武装直升机的第一步尝试。到2004年航展,哈飞表示已经研制和试飞了其夜间型,机头下部转塔中安装了新的探测器转塔,据信配有白光、热成像、激光等多个探测设备。所携反坦克导弹由4枚增加到8枚,武器挂架改为不穿透机舱的外置结构。
直-9G就存在着机动性不佳、载重小、装甲薄弱、恶劣气象和夜间战斗力差、高温高原性能差等弱点,因此,还是让我们期待另一个10号吧。
中国直WZ-9G“海豚”武装直升机(3.85吨).jpg (110.99 KB, 下载次数: 0)
01:36 上传
dc1b.jpg (159.04 KB, 下载次数: 3)
01:43 上传
aa.jpg (228.52 KB, 下载次数: 0)
01:35 上传
直-9挂架横梁穿透了后座舱门,虽然简单,但却占用了机内空间,降低了机身强度。在设计直-9非穿透式挂架横梁的过程中,要解决机弹相容问题,并要考虑工艺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因此设计、制造难度非常大。经过查阅大最资料,并借鉴原法国外挂弯梁结构,最后确定了我国的直-9非穿透式挂架横梁方案。
.3444879.jpg (122.55 KB, 下载次数: 3)
01:36 上传
直-9w.jpg (30.63 KB, 下载次数: 0)
01:36 上传
直-9WA型机采用新型的武器挂梁(弯梁)替代直-9W管梁。与直-9W管梁相比,弯梁式悬挂装置具有挂弹多、拆卸方便的优点。大大提高了武装直升机的火控能力及维护性。机头罩采用新颖的滑道式代替传统的铰链式开启方式,使机头罩打开角度更大,提高了空间的利用率。
  并在机头罩气动、结构、钢度、驾驶员视界等的限制范围内满足昼夜观瞄装置的转动范围要求;前中机身结构的改进设计目的是为提高直升机的整体刚度,将直-9WA武装直升机结构系统中的座舱罩、舱门结构均设计成全复合材料结构形式,采用符合材料薄壁空心管梁结构,外表面为无阶差流线形式。
直-9G.jpg (219.8 KB, 下载次数: 0)
01:36 上传
wz9-hj8-anti-tank-missile-carrier-01.jpg (70.5 KB, 下载次数: 0)
01:35 上传
2011年7月,中央电视台采访报道中出现了直-9WA发射ADK-10空地导弹的画面。ADK-10即原本在互联网上被认为是“红箭10”反坦克导弹的新型空地武器。
z9wa-adk10-missile-01.jpg (66.86 KB, 下载次数: 2)
01:43 上传
直-9C--反潜机  
87年12月2日,为海军改装的直-9C舰载直升机首飞成功。12月24日在舰上顺利降落,采用直升机设计所研制的快速着舰系留装置。定型后的C型加装了机头雷达,可挂载2枚“鱼-7”鱼雷执行反潜任务。鱼-7仿自我国渔民在海南岛捞获的美军MK-46鱼雷,性能接近于MK-46。
反潜直-9C.jpg (112.48 KB, 下载次数: 1)
01:35 上传
直-9最新改型——H425民用直升机首飞成功,标志着哈飞民用直升机技术迈向了整机研制的方向。H425最大起飞重量4250千克,航程800千米。采用先进的民机设计理念和国际标准,整合全球航空技术资源,可靠性、经济性和适航性较佳。选用了新型发动机、传动系统,加装抗坠毁系统。H425与H410A采用了与法国“黑豹”的机身结构,比直-9基本型的机身结构更为先进一些。
直9民用H425.jpg (135.35 KB, 下载次数: 2)
01:36 上传
8ec7109ecc76b0.jpg (185.48 KB, 下载次数: 1)
01:43 上传
飞翔的蜗牛---卡--28
我国于90年代引进了多种俄罗斯先进武器,包括“现代”级驱逐舰,其中配套引进了反潜直升机的外销型号——卡-28。此后,我国相继进口了若干架同型直升机。至2009年,尽管我军舰载直升机数量仍非常少,但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实战能力。卡-27是俄罗斯海军的反潜直升机,卡-28是其出口型,卡-29是其武装运输改型。由于保密的缘故,我国1990年代引进的的卡-28直到2002年前后才正式公开
.9238051.jpg (190.77 KB, 下载次数: 3)
22:11 上传
183056.jpg (200.06 KB, 下载次数: 1)
22:11 上传
459020_xDOMBkgIyhyR.jpg (202.34 KB, 下载次数: 1)
22:11 上传
中国首架自主研制直升机机----直11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直11直升机属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是我国直升机行业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种。由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昌飞公司等单位1989年开始共同研制。日首飞成功,日通过技术鉴定,2000年12月通过设计定型。在2001年4月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2002年12月取得中国民航总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用于直升机基本驾驶技术飞行训练,改装后用于攻击侦察、通信指挥、运输和救护等。民用方面可用于勘探、护林、高压线路检修、施肥、灭虫、治安和交通管理等任务。直11直升机于1998年开始交付用户使用,作为教练机为用户培养了大批飞行员。参加了香港航展、珠海航展及南京消防特种装备展表演。
DSC_0076_副本.jpg (239.65 KB, 下载次数: 0)
22:39 上传
直-11采用主旋翼加尾桨布局,主旋翼采用三叶星型柔性复合材料尾旋翼,2叶翘翘板复合材料尾桨。装有一台涡轴8-D发动机,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最大510千瓦。机体为金属、复合材料结构。复合材料起落架,带阻尼器滑撬。弹塑性结构燃油箱。该机可乘员6人,前排为两座,后排四座,最大起飞重量2.2吨。由于体积重量小、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直-11在民用市场上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日 国产直11武装型直升机亮相珠海航展 11月5日,飞行员在做起飞前的准备.jpg (96.64 KB, 下载次数: 0)
22:35 上传
  直-11军用型可作为运输直升机使用,或装机枪、火箭发射器、导弹等作支援用,但载重量较小,火力较弱。因此应该研制直-11的双发动机型,类似AS355“超松鼠”,提高载重能力,然后加装先进观瞄装置和少量武器,作为前线侦察直升机使用。这一想法类似美军OH-58D,如直-11进行上述改进后,与直-9武装型、武直-10配合,战斗力还是较强的。
03214.jpg (130.25 KB, 下载次数: 0)
22:40 上传
中国自主开发研制的第一款专用型武装直升机-----武直10
由于直-11仍然属于轻型通用直升机,依旧不适合作为专业武装直升机。因此,高层随即将新型攻击直升机列入年的「九五」计划之中,武直-10计划大约始于1997年,由昌河飞机公司的602所主导设计,昌河飞机公司负责最后整合与总装,哈尔滨飞机公司负责旋翼系统,并有中国内部四十多家厂商参与,是九五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 当时据说哈尔滨飞机公司还曾提议以该公司获得法国授权生产的直-9(海豚式)直升机为基础改为纵列座舱的攻击直升机,但由于发动机结构与机身整合差异过大而被排除。在年,昌河公司先以直-8、直-9搭载武直-10预定使用的操控系统、导航与射控系统进行测试,并在2000年左右展开武直-10的试制。然而在2000年代初期,中共又向俄罗斯要求出售攻击直升机,显示武直-10的研发仍存在大量难题,不过此案后来始终没有下文。约在2000年代初期,中共将武直-10计划中,原本由哈尔滨飞机公司负责的部分也一并转交昌河。 第一架 武直-10原型机在2003年4月(另一说是日)完成首次试飞,尔后陆续制造了8架原型机与预量产型,至2006年已经累积了400小时的飞行时数值。
4a7c730eece1.jpg (83.45 KB, 下载次数: 0)
22:53 上传
武直-10构型 武直-10采用西方典型攻击直升机构型,使用一具五叶片主旋翼,螺旋桨形式应为改良全铰接式,旋转方向是异于西方设计的顺时针式,尾旋翼则为类似于美军AH-64攻击直升机的四叶片式;据说武直-10的主旋翼与传动系统技术系由欧洲厂商转移,很可能就是意大利-奥古斯塔.伟斯特兰所出售〈欧盟因债务严重,纷纷透过商业管道出售各种军工技术给中国,来换取资金营运〉。
中国直WZ-10攻击武装直升机(6吨).jpg (95.76 KB, 下载次数: 0)
22:53 上传
& & 武直-10的纵列式座舱设计与A-129类似,前座为炮手,后座为驾驶席,两舱各自独立,使其遭敌火命中时,不容易同时波及两个座舱;据推测,武直-10的座舱视野与A-129相当。武直-10机体与两侧武器短翼之间以翼胴融合方式整合非常先进,可增加机身结构强度与防护力,以及飞行升力 。在日的央视报道画面中出现了武直-10的身影,下面这张图就是央视引用的那张图,呵呵。
310f3b1ff4f393dba78669e9.jpg (88.31 KB, 下载次数: 0)
23:13 上传
.jpg (90.31 KB, 下载次数: 0)
22:53 上传
.jpg (141.62 KB, 下载次数: 0)
22:53 上传
e49cfaea6ef3ffd.jpg (28.57 KB, 下载次数: 0)
23:03 上传
3bc6f138c2fd.jpg (27.5 KB, 下载次数: 0)
23:03 上传
7e7f7909cec6d2a73ac763c0.jpg (38.26 KB, 下载次数: 0)
23:03 上传
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轻型直升机----HC120直升机(蜂鸟)
& & HC120(原名EC120,蜂鸟)由中国哈尔滨航空工业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欧洲直升机公司和新加坡科技宇航公司联合研制,中方股份为25%。日,HC120型直升机首飞成功。该机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轻型直升机,开创中国航空以平等地位与世界知名航企合作的纪元。
该机单发5座,为单旋翼带涵道尾桨布局,旋翼有3片复合材料桨叶,涵道尾桨有8片扇叶。机身上部装有—台ARRIUS涡轮轴发动机,功率322千瓦。机体下部为滑橇式起落架,机体为空心金属管梁结构。座舱罩采用复合材料制成,驾驶舱内安排双驾驶的座椅,视野开阔。全机按适航条例最新要求具有—定抗坠毁能力。
36014.jpg (223.88 KB, 下载次数: 0)
23:57 上传
直-15直升机---新研制的中型通用直升机
中法直升机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60年代,欧直就开始向中国出售“云雀”III型直升机。1980年开始,哈飞在购买欧直许可证后开始生产“海豚”直升机,中国称直-9。1992年,哈飞与欧直就EC-120型直升机开展合作,并于2004年在哈飞建立总装线。直-15项目的合作是哈飞与欧直继直-9、EC120合作之后的第三次携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中航工业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双方瞄准全球6-6吨级直升机市场机遇,以各自承担工作份额的方式按50%对50%的投资比例联合研制先进中型多用途民用直升机。
590.jpg (140.21 KB, 下载次数: 1)
00:11 上传
由于6吨级直升机有效载荷的增加,十分适合作为舰载应用,可以挂载更多的武器和电子设备,在同样的载荷上要比4吨级的海豚有更远的航程,这个重量级别的飞机很适合改成不同用途的型号,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3.jpg (142.82 KB, 下载次数: 0)
00:12 上传
目前中国海军主力大、中型水面舰艇均具有措载使用多用途或反潜直升机的能力,机型包括国内白行生产的直-8、直-9C和从俄罗斯引进的卡-28三种。其中.直-8属体积较大的大型多用途直升机,一般主要部署在拥有大型起降平台的登陆舰或万吨级军辅船上.用作空中运输、补给,仅少数拥有反潜能力;而卡-28型反潜直升机需由俄罗斯整机引进。虽然有消息称该型直升机具有反舰作战能力,但毕竟技术已落伍且还需进口。
592.jpg (144.19 KB, 下载次数: 0)
00:11 上传
  那么,直-8作为驱护舰用太大太重,只合适航母,补给舰,登陆舰用;而直-9做反潜、通用直升机又太小了。全新研发新一代的舰载直升机已是当务之急。应该说,我们的设计力量并不薄弱,但是由于长年的封锁使我们在设计领域方面十分孤立 没有太多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也没有什么关键技术支持,由此而来,用比较成熟的机型为基础发展才是最佳捷径。
594.jpg (108.71 KB, 下载次数: 0)
00:11 上传
  有网友曾谈到直-10直升机上舰,直-10是中国自主开发研制的第一款专用型武装直升机,具有优异的作战性能,技术含量高,火力强大,航电系统先进,其总体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武直-10从研制开始就是对地攻击的,以反坦克作战为主要任务。如果要改舰载型,自身空重5.5吨加上1吨多的的反潜设备等就将近7吨了,再加上机组人员和2枚鱼雷以及声纳浮标,重量起码要1.5-2吨,总合已经超过最大起飞重量。可见,武直-10做舰载反潜直升机用肯定不能满足要求的。
1-4C.jpg (43.41 KB, 下载次数: 0)
00:12 上传
1-132.jpg (38.47 KB, 下载次数: 0)
00:12 上传
可以认为,直-15完全符合上舰要求。由于直-15的具体性能数据目前还没有披露,我们参考重量和性能基本相当的意大利AW139型(空重3.6吨,最大起飞重量6.8吨)。推测直-15反潜型舰载型空重约4吨,最大起飞重量7吨。
  直-15直升机按照CS29/CCAR-29部适航条例要求研制,它不仅填补了中国直升机谱系中6~8吨级的空白,也填补了欧直直升机系列中“海豚”(4~5 吨级)和“超美洲豹 ”(9~11 吨级)二者之间的空白。
0b907cddf9b04.jpg (40.53 KB, 下载次数: 0)
00:12 上传
  从直-15的性能数据上看,位于米-171和直-9之间,但分析陆航的需要,直-15就比较尴尬了。陆航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给陆军提供跨地形、高速的机动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美、俄是采取了重、中型搭配的策略,10-13吨级直升机主要运输人员,20-30吨级直升机运输物资、重装备,英法等国没有支撑大量直升机的国力,就采取了10-13吨级直升机一肩挑的方法。中国目前的空运主力是米-171,但对10吨级的黑鹰念念不忘,直-15载员14人,载重目前没有报导,但可以拿同级、发动机相同的AW139做参考,只有2.68吨,作用不大,不太可能作为主力通用直升机,不过个人认为直-15替代过小的直-9,作为勤务机还是可以的,类似于UH-1在美国陆战队中的角色。
816b6e7cd4064.jpg (83.62 KB, 下载次数: 3)
00:12 上传
  直-15不能在陆航担大梁,但改型上舰、成为海航的舰载反潜直升机还是大有可为的。世界反潜直升机的主力主要有美国的SH-60系列(10吨级)、俄国的卡-27/28(11吨级)、欧洲的EH101(13吨级)、NH90(10吨级)和山猫(5吨级),而中国的直9C只有4.5吨,是目前最小的反潜直升机。受起飞重量的限制,直-9商载1.8吨只能使用吊放声纳,没有磁探仪和声纳浮标,一般只能携带一枚反潜鱼雷。在中国绝大部分舰艇只能搭载一架直升机的情况下,航空反潜能力极为薄弱。而直-15在时间、舰船搭载能力、自身性能这几点上都较好满足了海航的需要,而从奥古斯塔AW159(实际上是英国定制的山猫的最新改型)发展情况上看,这一档次的反潜直升机也是被老牌海军国家认可的。
& && && &&&由此可见,直-15完全满足发展反潜直升机的需要,是当前发展舰载反潜直升机的最佳选择。也许几年后我们可以看到成建制的反潜型直-15出现了。
-0.jpg (172.97 KB, 下载次数: 0)
00:12 上传
不过,尽管直-15的性能颇高,但就直升机制造业而言,直-15的研制对我国航空工业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作用。因为就中欧双方的合作来看,欧方并没有因此向中方提供或转让多少高价值技术,而且中方实际承担的研制主要是自己很熟悉且技术含量比较低的领域。双方谈判合作的时候,中航方面的代表曾在事后评论说,这次合作,“其实就是将一架直升机劈成两半”,双方各司其务而已。对欧方来说,可以利用与中方的合作大大降低直升机的研制成本,但对中方来说,这次合作是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的。作为我国航空工业当中最大的“短板”,我国的直升机制造业在直-15当中的作用,实际上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反过来,即使没有中方的合作,技术基础雄厚的欧方一样是可以研制出来的,只不过成本更高一些而已。现在完全国产化的直升机,如直-9和直-11,从好用耐用方面和国外产品比仍存在差距。同级别的直升机,国外直升机可能寿命是两万小时,国产的就只有小时。另外国内在售后服务方面还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毕竟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直升机已有多年历史。不过这些年我国直升机产业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下一步就是自主创新了,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已经走过一段路程,但在比较核心的技术如动力和传动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好文!打赏鼓励」
本帖最后由 非常道 于
04:57 编辑
空中堡垒---中国轰炸机发展历程
(这一章也许有人会感觉不舒服,什么发展史,仅仅看轰六的发展就可以了,但没有办法,再没有,再穷也有历史。)
中国空军发展初期是按照本土防御为基本任务的战术空军为基础来建立的,所以着重发展战斗机,而轰炸机,特别是战略轰炸机一直没有规划发展。
图-2轰炸机图-2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重要装备,是我军从苏联购进的首批战机之一,也是我军唯一立下战功的轰炸机,先后在朝鲜战争、XZ平叛和解放东南沿海岛屿的战斗立下赫赫战功。抗美援朝战争中期,嚣张的美国飞机在美军设在大和岛雷达基地的引导下,轰炸了志愿军总部,使我军受到重大损失。为打破美军的空中绞杀战,我组建不久的图—2轰炸机部队,奉命前往摧毁该基地,经过我连续两次轰炸,把这个基地彻底报废,但在第二次轰炸中,我军损失两架战机,其中一架,飞行员在飞机受伤后,曾命令其他成员跳伞,但无一人从命,最后,飞行员带着全组四人冲向雷达基地,随着一声巨响,英雄的飞行员们与敌人同归与尽!
  第二次再立战功是在解放一江山岛和大小陈岛的战斗,他们配合陆海军对盘距在该岛的敌军进行了轮番轰炸,使敌人遭受了沉重打击,在解放军占领一江山岛不久,迫使大小陈岛的敌军慌忙撤退。随后,他们又在XZ平叛中,配合陆军,给予了叛乱分子以沉重打击。虽然现在图—2飞机早已光荣退役,但它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记我军史册
tu-2-c-1_FcTi2vGeeSuz.jpg (146.86 KB, 下载次数: 1)
23:35 上传
tu-2-1_FgE1IY0yhnKL.jpg (185 KB, 下载次数: 0)
23:35 上传
tu-2-2_34v0LbVGidCc.jpg (200.29 KB, 下载次数: 1)
23:35 上传
鲜为人知的图-4重型轰炸机中国空军拥有的第一种战略轰炸机是前苏联仿造美国B-29战略轰炸机的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1949年底,毛泽东主席访苏联时,斯大林答应将12架“图-4”轰炸机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政府。1953年3月,苏联将12架图-4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这些飞机全部装备在驻石家庄的空军轰炸机独立4团。使该团成为中国空军当时最强大的轰炸机部队。此后,中国空军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参加了1956年四川剿匪作战以及1959年的XZ平叛战。随后开始在担负国土警戒任务。在六十年中国研制出核武器后,图-4轰炸机正式携带核弹成为中国第一代战略轰炸机,开始执行战略值班。当退出一线后,中国空军的图-4轰炸机还曾经被改装成大型夜间截击机用来执行拦截台湾省空军P-2V夜间侦察机的任务。图-4轰炸机最后的辉煌是其中一架图-4于1971年被改装为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1号”。为中国空军在这方面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中国空军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完成了他35年的服役,光荣退役。图-4在中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空军用他培养了大量大型轰炸机飞行员。取得了战略轰炸机使用方面的宝贵经验。图-4原型机
tu-4-7_Mj1jpsJTWy5C.jpg (161.22 KB, 下载次数: 1)
23:42 上传
tu-4-4_fOcUl5SS6ijB.jpg (129.93 KB, 下载次数: 0)
23:42 上传
tu-4-3_dFZWbsaI33rA.jpg (201.13 KB, 下载次数: 2)
23:42 上传
经过我国改型后的图-4,注意螺旋桨处
tu-4-c-6_ZHfG7ddWmtqe.jpg (246.36 KB, 下载次数: 1)
00:07 上传
机翼下方挂着红色的是一架无人机(“无侦-5”高空无人侦察机)
tu-4-c-4_JYIZ1fiooJLs.jpg (176.07 KB, 下载次数: 0)
00:07 上传
tu-4-c-3_LBWsdrrWNdeZ.jpg (181.72 KB, 下载次数: 0)
00:07 上传
Tu-4801.jpg (82.24 KB, 下载次数: 0)
00:07 上传
tu-4-c-8_cTOWqFG9k1Mm.jpg (124.58 KB, 下载次数: 1)
23:42 上传
空警一号先前已经介绍
轰6:新中国制造的第一种战略轰炸机(老六辛苦了!)& && &&&总设计师:孙志端
  研制单位:哈尔滨飞机制造厂(1961年11月之前)、西安飞机制造厂
  首飞时间:日 试飞员:李源一机组
  轰-6是在图-16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高亚声速中程战略轰炸机。该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大、中型飞机的研制生产能力。1965年,改装的轰-6核试验运载机首次空投原子弹试爆成功,炸心偏差仅有40米,震惊世界;1967年,该机首次空投氢弹试验成功。1969年,该机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具有威慑力的武器装备。
中国空军装备的第2种战略轰炸机是轰-6,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空军装备的唯一一种战略轰炸机。1957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两架原装图-16和相关技术资料。但苏联方面交付给中国空军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且并不是中国空军最希望得到的图-16K型的资料。但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能力,应是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图-16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的仿制工作。目前轰-6已经发展出多种型号成为一个系列。发展型号轰-6甲1964年西飞研制生产的图-16国产化型号,在没有苏方技术指导情况下,全部采用国产化材料与设备,改进了一些生产工艺与原材料。
中国的轰6是仿制苏联图-16的产品.jpg (18.47 KB, 下载次数: 0)
02:05 上传
e6ab55ebce6f3940beeb1.jpg (58.77 KB, 下载次数: 4)
02:12 上传
轰-6乙1972年西飞展开轰-6甲基础上研制轰-6乙侦察机,1978年完成首飞,1979年装备轰-6丙轰-6丙电子干扰飞机1977年开始研制,1980年首飞,1983年服役。轰-6Ⅰ1971年西飞开始研制运载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命名为轰-6Ⅰ型,1975年3月首飞,但由于动力装置无法保证的情况下轰-6Ⅰ的研制在1980年终止。轰-6丁(轰-6D,轰-6G)1967年底轰-6作为导弹攻击机的研制正式开始,由于“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1969年中止研制。1975年轰-6导弹攻击机研制再次被提出,由于空军用导弹攻击机研制难度较大,西飞转而根据海军作战需求研制轰-6丁海军导弹攻击机,首架轰-6丁于1981年首飞,1985年定型开始批量生产,也称为“轰-6D”。曾经出口4架。在机翼下增加一对外挂架用于挂载“鹰击”-6型空对舰导弹,以及配套的245型机载雷达以及导弹火控装置,机头驾驶舱位置下方有一个加大的雷达罩,修改了部分结构的设计,取消了机身上的自卫航炮。轰-6D翼下只能挂载两枚鹰击-6型反舰导弹
轰6d.jpg (22.99 KB, 下载次数: 0)
02:32 上传
轰-6G.jpg (81.61 KB, 下载次数: 3)
02:32 上传
轰油-61990年西飞完成首架轰-6空中加油机的改装,命名为“轰油-6”。日轰油-6与型战斗机首次对接成功。1995年开始服役。
轰六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型运输机排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