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毕业4年,毕业10年一事无成成,因为内向面试被拒十几次了,想开始学做销售,可口才经验人脉全是零,好迷茫!

法学本科生该怎样充实度过大学四年? - 知乎6151被浏览383513分享邀请回答/lives/7948906但是,如果时间倒退,我仍然希望明天是法学院入学的第一天。认真学习了前面答友的留言,觉得感同身受,不过细细品过,似乎有些偏题了。人家问的是 “法学本科该怎么过”,而不是“大学该怎么过”,所以下面的回答将结合“法学本科”“怎么过”来讲。1。外语就是力量
徐国栋老师(就是写那本“诚实信用”的大牛)曾说:对于法学研究者而言,外语就是力量。现在回想,此言不假。套用Helen Keller的 名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告诉你,在大学甚至可以不学无术(当然基本课程还是要修完,别不及格),但是学好英语将可能拯救你的后半辈子。当然,强调这件事是有大背景的——在亚洲,国民普遍英语不好——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工作五年甚至十年后并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大家英语都烂,所以只要坚守你手头这份工作,然后不断投入时间,在不需要英文的岗位上,相同的时间得到的价值基本相同。比如,在金融行业做法务,3年基本可以成为对业务较为熟悉的高级法务经理,5年+有机会升职到部门总经理(我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下次开LIVE给你讲),10年的话,如果坚守在一个行业,如果不是法务总监,基本年薪不会少于60-70万(但这种情况毕竟很少,多数人可能在3年之后就转行了)。这个情况告诉我们,“经验”在这个社会上是明码标价的,即便你没有外语特长,只要踏实肯干,他日也会有一番成就。然而事实是,如果没有语言的优势,上述年薪基本就封顶了(但离开法务岗位的除外,去做业务可能赚得更多,但法律这么手艺你就算是荒废了,真的)。如果你有门很牛叉的外语,人生似乎在不经意间就会开挂。举一个简单的栗子,目前在各个朋友圈以及猎头招人,在魔都基本都有句固定前提/加分项——外语流利(有时会要求“听说读写佳”)。那通常的场景是这样的,收到这种信息的人一般就一条条比对自己的情况,越比对越觉得这个职位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然后迫不及待看薪酬“不少于60万……”更觉得自己这么多年没白熬,但是最后一行清晰地写着“英语流利,听说读写佳”,于是,哥们就会默默将眼光移走,看着远方,此时有股淡淡的忧伤无以言表……我想,这种场景应该是大部分情况。于是,这句话也就成为今后大部分人与小部分人的分水岭。道理如前所述,在亚洲的大环境,国人基本英语就不行。再缩小点,在法学圈子里,英语+法学功底深厚的,更是珍稀动物(所以每次看《元照法律词典》编者的生平,都会由衷的佩服,在那个战乱的时代,编者们多半都是T14美国顶尖法学院毕业的,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可能高中毕业后,我们的英语还停留在hi, how r you? fine, thank you, and you? ...由此将引出一条生活经验——如果你的角色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有什么资格过与众不同的生活(官N代、富N代请绕行)。换言之,干一份只讲中文的工作,5-10年也能成为行业翘楚,但是相比于外语的同行,能量级和未来的机会恐怕不能同日而已。当然啦,在二三线城市,这种外语就是力量的格言适用性有限。由此引发了另一个视角——学好外语真的重要吗?这就得上升到个人追求了,我很同意之前几位前辈的回答,学门外语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钥匙,能让你见到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经历;在退一步讲,那天不行了,还可以移民国外不是。多种技能多条路,人人都想自己与众不同,天天想着逆天而行,办法很简单,好好学门外语,感受人生的精彩。多说不宜,“论学好外语的重要性”我相信完全行为能力人的你,应该比我更了解。2。法学基础决定要不要加班(形成自己的笔记)
在工作中,时常会觉得尼玛之前课本上学的咋不记得了:什么叫担保物权的从属性?公司对外担保却没有取得有效内部决议时,担保行为效力如何?这个解除合同还能不能主张违约责任啊……往往这个时候就知道当初没学好是多么累, 于是乎,只能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应对本来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所以我想说,在本科期间,法学基础真的很重要,其实不需要你能像研究生一样知道制度的过去现在并且违心的探讨下未来,只需要你知道法律制度现在是怎么规定的,即可。上面有位前辈说的好,电子版的笔记是一份对自己的成长颇为重要的礼物,将在你毕业后的若干年里持续受益。可以不断扩充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而且,如果你致力于考研,这份知识体系是你很好的复习笔记,很有可能帮助你进入理想学府。看到这里,很多人会疑问,究竟该读哪些书呢。其实回头望去,最让你懂的书就是一本好书。在民法学界,很多人推崇王泽鉴,却对王利明投去鄙夷的眼光。这时常让我感觉奇怪,前者被认为是“黄种人里民法学的最好的”,后者是国内民法一哥,按道理应该是旗鼓相当。但傲娇的国内学者仍然对一哥不屑一顾(当然,传说有很多,下次有机会和大家讲讲民法学界的“传奇故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者认为民法一哥写的书前言不搭后语,太浅薄,一看就懂,所以自觉认为没水平。但是,我们评价一位法学家万不能以这种狭隘的标准,其实我还是很敬佩一哥的。著作等身(可能是真的等,因为他的每本书都尼玛好厚)但是文字很简单,虽然废话多,但是确实好懂,比起那些虽然留学德意日,但语法都有问题的学者还是要牛逼多了。我同意德国人的看法——法学是一门科学,不需要人人都懂,其表达应该遵循严谨性,拒绝口语化;同样,我也欣赏法国民法典,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法典。在我看来,如果你和一个普通人都讲不明白一个法律制度,那说明你根本学的不到家(似乎扯远了)。我认为,在大学阶段,就专业知识而言,掌握以下要诀即可:
(1)每门学科一本教材
读懂(能画出结构图),记忆概念(什么叫别除权,什么叫抵销,什么叫附随义务,什么叫累积投票制,什么射幸合同,抢夺与抢劫的区别在哪里,判决和裁决的区别,毗连区和大陆架是什么鬼,FOB和CIF有啥区别等等)……如果发现学科配的给你的教材不好读,请自行百度或者去亚马逊当当网看相关教材的点评,然后选一本,就一本,掌握就行(实在不行可以私信我,我自信能推荐一本不错的教材给你);(2)熟悉法条
一定要熟悉法条,做到看过一遍即可(看过一遍比从来没看过的强不知道多少倍。我敢笃定,你现在随便找个硕士博士质问他:我们担保法上有“保证金制度吗?”十有八九,对方会感觉一种前所未有的被侮辱。不信你现在就去把这个条文找到);(3)研读经典案例
对于法学上的典型案例,起码要知道吧。但是知道也别只知道名字,起码知道怎么判决的,有啥问题。比如亲吻权、贞操权是否可以主张……3。大量阅读(增加人文情怀和素养,不做书呆子)
俞敏洪说过(可能也不是他说的):读书多少决定了人的底蕴。特别是我们人文科学,其实也不单是人文科学,大学生本来就应该多读书,什么书都可以读。老俞说一年200本,四年800本书。如果有这个储备,我相信你的人生异常精彩,具体读书有什么好处,你可以听俞敏洪的讲座。当然,学法之人本科的课是很多的,我读本科的时候就在疲于应对各种期末考,CET4,CET6,司法考试以及谈恋爱。看的书并不多,反倒是工作以后觉得好多书都很好看,简直不想工作!!!4。培养一种好的心态(即便一事无成,也要笑着活下去)
心态好,才能活得久。在高中我们拼的你死我活,到了大学,该为自己活一把。其实不管是什么考试考研考博出国,都需要你的平常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不要去羡慕别人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腻害。我突然想起考研的时候一位学长说过:走着走着,你终究会到达你所期望到达的地方;等你到后,会发现,那些先到的人,也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读完这句话,当时对我幼小的心灵产生无限动力。而好的心态需要你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整,千万别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我们的心是很脆弱的,得好好鼓励它(建议看《三傻大闹宝莱坞》,提早了解学习的意义)。5。交朋友
朋友是一辈子的,尽管相当一部分人会在结婚后不再和你联系,但是,他们确实会支撑你走过很长一段风风雨雨,所以我很希望我身边的好友都别特么这么早结婚!!!大家在一起多开心,但是多开心都会成为美好的记忆。请珍惜你的室友,毕业时记得感谢一句不杀之恩!6。谈一场恋爱
我想所,恋爱让你成长,让你从父母的小太阳变成照耀被人的小太阳,让你懂得,爱与被爱都是缘分,爱与被爱都是责任,爱与被爱都要感恩,爱与被爱都要放手,如是,爱与被爱才会长久。7。没事别读博士,要读去国外读
起初我也不想读博士,但是有时候不得不说机会来了,命运会推着你往前走。当时西政第一次试点硕博连读,能够符合要求的不多,于是运气+点点努力,有幸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国内的博士教育是很松散的,基本都是自己看书,然后写完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准备在答辩会上与各位老师唇枪舌战。遥想当年预答辩的时候遇到法大李永军教授,辩过一次。答辩的时候遇到人大张新宝教授,也辩过一次。说到这点,我不得不夸下我的母校——西南政法。我的硕博五年时间是我人生一段美好的财富。记得我们民法组的答辩是最激烈的,因为相较于商法和知识产权(因为我们都在一个学院),民法组每年是有一定的阵亡率的。起码从我上一届开始,就有师兄被当成击毙(答辩没通过)。老师提问和外评(盲审)都是实打实的,每年都有外评没通过,不同意答辩的。然后正式答辩的时候如果表现不佳,也可能会延迟毕业。然后,等我去了东部某高校任教后发现,人家的博士答辩是一团和气,没啥意外统统毕业。但是,没有特别的学术追求,不建议考博;如果一定要考博,请去北京高校(人大,清华,法大,社科院)这些地方有使你成为巨星的可能,只是“可能”。8。司考(学法之人的基本要件)
最后说下司考。愚以为,学法之人若没通过该考试,出门在外最好别说自己是学法律的,不然人家第二句就问:通过司考了么?呃……想想多尴尬。至于怎么考过,我个人推崇800小时定律。我自己是个看书比较疯狂之人(我记得《菜根谭》上有句话叫:闲时吃紧,忙里偷闲。于我而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当时备考50天800小时的强度,最后428通过。当然身心俱疲,休息了很久。我想说,司考在当前这种培训机构当道,老师都归纳了经验的情况下,再不努力,何以视人?
我可以推荐的是:
民法:只听钟秀勇
刑法:柏浪涛和刑法攻略
行政法:当年无名师,放弃了,据说现在徐金桂很赞(羡慕你们)
刑诉:杨雄120表
民诉:郭翔1.5倍语速
三国:杨帆姐姐是不是还在用老讲义
商经:当年王小龙,现在可以试试厚大的李晗
理论法学:当年是淳于闻(北方人实在太搞笑了,记得听课的时候一直在笑,但讲义实在太没卵用了),现在应该是杜洪波。
卷四:当年邹建章,现在真不知道,不过卷四有什么好听的。9。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茫茫人海,匆匆一生,无法给世界贡献多么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让后人记得什么。这是我们普通人的命运。不过,一颗进取的心、不断学习的心,会支撑你到达想去的彼岸。人生很短,如白驹过隙,但人可以活的很有价值。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别放弃自己。不懂的东西,如果必要,希望去搞懂。网络时代,目及范围内,何时能难倒一个正常人(不是还有我们知乎吗?管理员看到我能给我颁个奖吗)。我还是举俞敏洪的栗子吧(我真的不是他的什么人),他说,你不断的学,不断进步,总会从二八定律的“八”慢慢走向“二”(不是骂人)。所以,请永葆这个年轻的心,即便当我们老去。齐白石不是八十岁才以虾出名么。好吧,不多赘述了,其余可以参见之前几位的漂亮回答,我基本都赞同。总之,大学时光多美好,愿君听我一席话。最爱《一代宗师》里的一句话: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然鹅,实在听不进,记住前两点也行。1.0K18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7138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4 个回答被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业三年一事无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