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给人要有自己的信仰培养一个信仰吗

  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找一种信仰,生活会不会充实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有信仰,无方向。一样失败
  给自己顶一个,欢迎路过的朋友,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信仰就是应该就是方向吧!
  什么信仰不信仰的,信什么到时候该见上帝还得见上帝。不如信你自己。    任何宗教都是人想出来的。不过呢,在心理极度脆弱的时候,有个信仰倒是会有所仰仗。
  难道信仰非得是宗教吗!!
  宗教是信仰的一类吧~还有就是政治吧~
  就发个帖何必哪个计较。要是楼上非得认为信仰不等同于宗教,那就不等同
楼上的有情绪啊!!
  有个乐队叫痛苦的信仰,去听听吧!
    信春哥拜
  信仰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由信生力,由力生行,有信仰的人当然精神富足。有信仰的人是勇敢的人。他的勇敢超越了生死。因为信仰会导致人行为的直接升华,所以有信仰的人是可敬的。但是要分清是真正的信仰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真信还假信,是无条件的信还是有利益驱动的信。这些都不同的,有些人信是为了自己,钱更多,权更大,有些人信是为了死后能上天堂,有些人信纯粹是为了凑热闹,谋功德,更有些人信完全是迷信。不管是什么信仰,首先他能让人反省自己的行为和更宽容别人,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你肯定信邪了。再有就是真正的信仰是知其所以然,信其所以然,主要是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变化,是首先精神方面的,其次才是行为,物质方面的。信仰无优劣,只有不同。另外人类美好感情与行为不是信仰,另外记住,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不是你信的早了就可以当别人的老师,真正的信仰在乎一心,并不是时间和知识有多丰富。还有真正有信仰的人会经常反省自己,而不是看谁都没有信仰,谁都不顺眼,谁都是劣等人,都会下地狱。世界上各个宗教都在讲世界,最有智慧的还是释迦摩尼说的明白,只是一般人不明白罢了。    讲一个经历,我和媳妇去北京灯市口附近的教堂外拍婚纱照,取的是建筑的景,那天没有任何活动,只是一些人自己在教堂中谈话,我们到了旁门,想取门的景照一张合影,结果里面出来一个面目狰狞的老头,说不让我们拍,我说你是谁?他说“我是传教的,这里是教堂,不是供你们这些人拍照的地方”然后就把门用里面的铁链什么的给档上,摄影师说“我们就在台阶上拍一下,你在里面又不碍你什么事,再说我们还跟教堂有协议呢”。那老头就挥手让我们走。可是也没有挡住我们拍照,我过去把铁链挪到一边,继续拍我们的照片。那老头在一边干生气。我早想好对付他这种人的办法了,心想你过来我就教育一下你。有了信仰就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能与人为善,看谁都像恶魔,这样的信仰是真正的信仰吗?以为自己信了就可以传教了,荒唐可笑。    我只说人,也不对基督教进行评价,希望有信仰基督的人不要对号入座,本来信仰自由都是个人的事。
  如何挽救社会风气系列(一)—佛教是什么  (第一集)  1997/6  台湾纬来电视台  文件名:24-01-01  各位观众:常常有人感叹,现在文明社会人们的生活越进步,心灵反而越空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所以很多人想借助种种的宗教,以求得心灵的寄托。也有很多人想学佛,但是因为对佛教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所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有所误导。今天我们很高兴为您请到了当代佛教高僧,净空法师,在节目中为我们详细开示佛教的真正意义,使我们对佛教的本来面目,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净空法师早年追随方东美先生学习哲学,后来又受教于章嘉大师,以及李炳南大德学习佛法。法师二十六岁学佛,三十二岁出家,讲经说法至今已经四十年,足迹遍及海内外。尤其是以新加坡、美国、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等地,法缘更是殊胜。法师通宗、通教,说法深入浅出,契机、契理,深得说法三昧。而近年则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于世界各地提倡成立净宗学会,做为弘扬和修行净土的道场。  访问者:法师,您好。  师父:你好。  访问者:我想首先请教法师,这个佛教到底是什么?它是不是宗教?而且它跟其他的宗教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师父:这个问题说起来就话长了。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老人家一生的行仪,跟我们中国孔老夫子非常接近。而所差别的是孔子在当时确实是想求得一官半职,发挥他的学术。而释迦牟尼佛他本身是王子,他能够摆脱王位,而专心来从事于教育工作。由此可知,教学确确实实是国家社会的一桩大事。在中国古典像《礼记》「学记」里面就讲得很好:「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国家,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工作。所以孔子一生从事于教育,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释迦牟尼佛也是如此,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佛法是教学而不是宗教,这是很明显的一个事实。  在我们现前佛门里面,称呼也能够看得出来,譬如我们称佛为本师,本师就是创始的老师、根本的老师。习惯上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他的意思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指导我的这个老师我们才称和尚,所以和尚与我们学习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人指导我们,那他也就是我们的和尚。譬如我过去求学,大家都知道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十年,他老人家是在家居士,对我来讲他是我的和尚,所以我称他为和尚,因为他亲自教导我。由此可知,和尚是个通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也不论出家、在家;法师也是个通称。如果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这决定是称出家人,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访问者:听法师这么说,和尚不一定是出家人才称和尚。  师父:对。  
  访问者:带发修行在家人也是可以称为和尚,为亲教师。  师父:对,和尚是他学生对他的称呼。  访问者:学生对他,算是尊称吗?  师父:是尊称,就像现在学校里面的指导教授,他亲自指导我的;他不直接指导我的,我跟没有这个关系,通常我们称法师,不称和尚。  访问者:称和尚是非常亲近的。  师父:非常亲近,非常亲近。  访问者:法师,刚才您说佛教不是宗教,它是个教育。佛教既然是一种教育的话,它的内容都有那些?而且佛教它的教学目标又是什么?  师父:佛教的内容非常广泛。儒家教学我们已经觉得它非常广大,它始从胎教,一直到慎终追远,可以说它是圆圆满满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比它还要广大,佛法知道一切众生有过去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从时间上来讲是无际。从空间上来讲,佛法知道这个宇宙非常之广大,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地球,这一个星系;佛在经论上常讲,像这样的星球、星系,在太空当中是无量无边的。因此,他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尽虚空、遍法界。他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智能,对于整个虚空法界,都应当彻底的明了。不但对现前事情要了解,对于过去、未来也都要明白。  这些事情能做得到吗?尤其是过去、未来,我们怎么能明了?佛法说能。为什么能?因为这个能是我们的本能,不是从外面学得来的。那就要说明探讨宇宙生物的起源。佛告诉我们这全是自性变现的,所以他教学的中心,实在讲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只要你达到这个境界,这一切事理你当然就明了。因此,明心见性是佛法修学的中心。不论是禅宗或者是教下,显教、密教,只要是大乘佛法都是以这个为中心;但是各宗派他们的名词术语不一样,而事实完全是相同的。譬如在宗门里面叫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密宗叫三密相应,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这名相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这个是他教学的中心。  访问者:是!还有法师请教:在佛教方面是不是还分些传统的佛教、宗教的佛教、学术的佛教,以及比较不入流的邪门外道的佛教,是不是有这些分类呢?  师父:这是晚近产生的现象,讲传统那是教学,那是师道。佛教从释迦牟尼佛兴起,大概一千年之后传到中国。在东汉的时代,历史上记载是汉明帝永平十年,也是公元六十七年,这是正式接受中国朝廷聘请过来的。到中国来之后,他们带来了佛像,带来了经典,跟中国朝野接触,这一谈之下,就非常契机,中国人非常欢迎,因为这个教育跟儒家教育,在基础上来说完全是相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而佛法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有许许多多基本的观念完全相同。而儒家只讲到原则,佛家则讲到非常透彻、非常详细,确实跟中国儒、道能够相辅相成,所以被中国朝野热烈的欢迎,这样就把它留住了。而在中国生根、茁壮、开花、结果,远远超过了印度,这个是我们今天讲传统的教育。  
  佛教发展到唐朝的时候,就形成了正规教育,丛林制度;丛林制度实在讲,就是现在大学的教学,把它有组织的这种方法。所以丛林制度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也就是在中国正式创办了佛教大学。丛林里面,它里面工作的分配,跟现代的大学完全相同。丛林的主席就是大学校长;它里面有首座和尚,首座相当于教务长;它有维那,维那相当于训导长;它有监院,监院相当于总务长。所以跟现在学校里面,工作分配完全相同,只是称呼不一样而已,工作的性质都相同,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学术机构,而与宗教实在讲完全不相干。  我们在经典里面、在著述里面看到有宗教,佛教里面有宗教这个称呼,这个宗教称呼,跟现在社会上讲的宗教完全不一样。佛教讲宗完全指禅宗,我们称宗门;禅宗以外,各各宗派就像一个学校的院系一样,它分十个宗派,就好像分十个学院。除了禅宗称宗,其他的这些学院都称为教,所以叫宗门、教下。用宗教两个字,把整个佛法都包括了,是这个意思,与现在一般人讲宗教观念不相同。  访问者:现在好像一般人总是把佛教跟迷信划上等号,在这一方面,是不是也请法师给我们大家做个导正好吗?  师父:佛教的宗旨是破迷开悟,这才能够达到离苦得乐。佛告诉我们众生苦难,许许多多的苦难,苦难从那里来的?从迷!迷什么?迷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环境,人生就是本人;换一句话说,你迷失了你自己,迷失了你生活的环境真相,于是你的想法、看法就有错误。想错、看错,那你就做错。做错了一定有错误的果报现前,那你一定要承受,这个不是别人给你的,是所谓自作自受。所以佛教要想达到离苦得乐,一定要做到破迷开悟,真正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活环境的真相,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访问者:是!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刚才法师您说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它跟学校的体制内容,其实完全一样,有训导、有教务、有总务。一个想学佛的人,他到底应该从何处着手?  师父:这个问题,佛跟我们中国古老的教学,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一定要从亲近一个好老师着手,佛法讲亲近善知识。佛在经典里面明白的告诉我们,你要想修学佛法,接受佛教育,一定要亲近明师。这个「明」,不是知名度高的「名」,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就是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这样一个老师,你亲近他,你才能够真正学到佛陀的教导。  访问者:您说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是不是也就是我们一般俗称的皈依,跟这个是不是相关?  师父:这个也不能完全相关。皈依是学佛必须要的一个阶段。皈依的意思,是好老师(我们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我们,这个叫做皈依。皈是叫我们回头,依是依靠,从那里回头?我们过去迷惑颠倒,邪知邪见,身心一切污染,严重的污染。所以皈依就是教我们从迷回头,要依觉悟;从错误的知见回头,要依正知正见;从一切污染回头,依清净心。这是学佛基本的条件。你一定要从迷、邪、染回头,要依觉、正、净;迷、邪、染是自己,觉、正、净还是自己。所以真正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这个觉、正、净就是三宝。  
  访问者:还有一般人也有所误会,就是皈依到底是皈依一位,亲近一位法师好?还是皈依越多越好?  师父:这是错误观念,这完全错误。皈依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法师,也没有很多的法师。皈依只是把佛教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传授给你、教给你,这个叫皈依。所以皈依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皈依外面的人,甚至于连释迦牟尼佛都不相干。因为你说我皈依释迦牟尼佛了,都是一个大错误,那有这个道理?释迦牟尼佛没有说你要皈依我,没有这个话!所以佛教给你,你要皈依你自性觉,觉就是佛宝,所以佛这个意思是觉悟的意思,皈依佛就是要依觉悟,用现代普通大家好懂的话,就是你要依理智,不要感情用事!理性就是觉,感情就是迷。叫你皈依佛,就是教你处世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当中你要理性,不要感情用事,这就叫真皈依。你说这个理性与感情,与佛与法师有什么关系?这没有关系!如果说我们是皈依某一个人,这是错误,决定是错误。所以人,这个老师是代表僧团,来把三皈传授给你,你是皈依整个僧团。那一个善知识都是我的老师,不能认定一个,你的心量才广大,你的分别、执着才能够突破,你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但是学法一定要跟一个老师学,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跟一个老师。一个老师他教你是一条路,两个老师就变成两条路,你就困难了;三个老师就是三叉路口,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最初的修学,儒跟佛的教导都是一个老师,学一家之言。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广学多闻?你的智慧开了,就是你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老师就开心了,你的智慧开了,他一定放你出去参学,广学多闻。但是你还没有这个能力,那你一接触,你的麻烦就来了,你不晓得往那里走,这个时候老师一定保护你,不让你出去,他要培养你这个能力,这是老师他有责任,他有义务。  访问者: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也是非常广大浩瀚,是不是请法师为我们再开示一下,佛法修学的科目方面有那些,好吗?  师父:佛法的内容刚才说过了。佛法的教学在本身上,它分为五个阶段,就像世间办学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经典里面记载的,佛最早所讲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是佛在定中所说的,参与这个法会的都是大菩萨,不是普通人。佛在这一次,可以说是将宇宙人生的真相,全部都说出来,当然内容是非常非常的广博。这部经一直到佛灭度六百年之后,有一位龙树菩萨他从龙宫里面,看到完整的《华严经》,数量之大是很难想象的。龙树菩萨看到之后,这绝对不是我们世间人所能够接受,就是它太大,分量太大。  他看到全本,再看到中本,又看到下本;这个意思就是说,全经太大了,有节录的本子。节录还是很广,再有比这个更简单的本子。他看了之后,看到最简单的就是下本《华严》,认为这个本子我们世间人可以读诵、可以接受,所以就把它传到世间来。一直到以后传到中国,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就是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而这个经实在讲是《华严经》的提要。正如同中国的《四库全书》,大家晓得《四库全书》浩如烟海,可是《四库》有目录提要,那个份量就少得太多。现在我们读的《华严经》,就像《四库》目录提要一样,它不是完整的经本,它是目录提要。即使是目录提要也不完整,几乎我们只有原本的二分之一,另外二分之一非常可惜,失传、散失了,连原文现在也找不到。可以说《华严》最完整的本子,现在是中文的译本,非常之可贵。  
  佛从定中出来之后,这就是说完他自己全部所证得这个境界之后,要契这个世间人众生的根性,这才是在办小学,讲《阿含经》。由阿含再提升到方等,就好比是中学;由方等再进入般若,般若好比是大学,般若讲的时间最长,讲了二十二年。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在世,总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当中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讲般若,我们就了解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是他主要的课程。在现在中文经典里面,《般若经》份量也最大,总共有六百卷。最后八年讲《法华》、《涅盘》,好比是研究所,回归到《华严》的境界。由此可知,他讲经说法是有次第的,他有他的善巧方便。  访问者:还有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五大科目当中,好像有三福、有六和敬、有三学、有六度、有十愿,这些我们都不太明白,是不是请法师一一为我们做个开示好吗?  师父:这是讲到个人的修学,刚才我们是讲佛的教学,教学分这五个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里面,所讲的经论都非常丰富。至于个人修学,佛给我们讲得很明白,从那里学起?从三福学起。三福是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这个实在讲是太重要,跟儒家教学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佛讲第一福是人天福报。换句话说,你要想作佛、作菩萨,在这个地方,诸位必须要清楚,作佛、作菩萨就是作一个明白的人。佛菩萨对于宇宙人生真相彻底明了,所以作佛、作菩萨,不是去作神仙,这个要搞清楚,作神仙就变成宗教;是作一个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人,这种人就叫作佛,就叫作菩萨。佛是圆满彻底明了,菩萨是明了但是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比佛智慧明白还差一等,他都是一个明白人。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了解佛教的教义,不至于产生误会。所以作佛、作菩萨是我们应当希求的,我们应当有这个愿望,就是作一个明白人,不要作一个胡涂人。凡夫是胡涂人,佛菩萨是明白人,这样说大家就容易懂了。佛教导我们,从那里做起?从孝顺父母做起,这个跟儒家的教导完全相同。所以第一福就是人天福报,我们先要把人做好,你才能够学佛。  人天福里面佛说了四条。第一孝养父母,第二是奉事师长,第三是慈心不杀,第四条修十善业,这个是做人学佛大根大本。「孝」这一个字,范围是无限的深广,特别在中国文字里面,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应当要尊重,也是我们值得自豪的。我们古代这一些祖先们,对于后世可以说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如何传给后世的子孙,用什么样的工具,他想得太周到,这个文字就是传递智能经验给后代的一种工具。而这个工具充满了智慧,这是在其他国家民族文字里头所找不到。  「孝」这一个字是会意,在中国文字制作,它有六个原则,我们称之为六书。六个原则其中的一个叫会意,你看了这个符号,体会它的意思。这个符号它上面是个「老」,下面是个「子」,你去体会。这个意思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这个「孝」的精神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所以现在外国人讲有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上一代跟下一代脱节。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才是一个整体。你看这个意思多深,这个意思多广!所以中国人纪念祖宗,几千年的祖宗我们还在怀念、还在祭祀,这是外国人怎么想都想不通的,他不懂这个道理,他没有这个概念。所以儒家跟佛法教学,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换一句话说,所谓成佛没有别的,就是把这个孝道做到圆满就成佛,整个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就是教孝道。  
  访问者:是的!听了刚才法师的开示之后,让我们了解到,其实整个佛学就是孝道,孝道在整个佛法当中,所占的地位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法师,我们知道在佛法当中,六和敬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是不是也请法师对于六和敬也为我们做一个开示好吗?  师父:六和敬是佛教给我们,怎么样在团体当中,应该要做到的态度,也就是教我们如何跟大众相处的原则,这叫六和。第一条讲见和同解,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彼此要建立共识,我想诸位都能了解这一条太重要了。谚语常讲:「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有共同的认识、共同的想法、共同的见解、共同努力的方向,这个家庭当然会兴旺。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建立共识是现在每一个团体普遍都在讲求的。  第二条就是戒和同修,这一条的意思就是要守法,戒就是法律、就是规矩。每一个人都能够守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公司行号也有章程,人人都能守法,人人都能尽份,这个事业才会兴旺。后面这三条,所谓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实在是讲彼此在一块和睦相处,就是这个意思。末后一条也很重要,叫利和同均,也就是说在物质生活方面,如何能够达到均平,而没有差距,这一条也是非常重要。所以共产制度实在讲是一个理想,是很难达到的。如果讲到制度,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谈到利和同均,那就是共产制度,所以佛法真正是民主、自由、开放、共产,这是人类高度的一个理想。  访问者:在佛法修学方面的三学,所谓戒、定、慧,戒刚才法师说就是所谓的法,定跟慧又是怎么解释?  师父:三学是佛法教学的中心,也就是佛教的课程虽然多(经典就是教科书),它有个中心的理念,决定不会违背这个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戒、定、慧,称之为三学。可以说是任何一部经典,无论大部、小部,你展开来的时候,这三个理念一定都具足。可是它偏重在那一方面,那个不一样,有的偏重在戒,有的偏重在定,有的偏重在慧,它的确是有偏重,但是一定都说到。所以戒学广义的讲,就是要有方法,无论做什么事情,它一定都有方法、有程序,你一定要遵守;你不遵守方法,你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持戒用现代的话来说,守法的概念、守法的精神。唯有守法,你的心才能得到定。所谓定就是不会被外面境界所动摇,不会人云亦云,你心有主张,心有主宰,这个就是定。从定就开智慧,你有主宰、你有主张,你一定就把事实真相看的很清楚,看的很圆满。所以戒、定、慧这三个理念,是佛教化一切众生,讲经说法的总原则、总纲领,称之为三学。  访问者:它们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  师父:密不可分,对!没错!  访问者:法师,六度又是说什么?  师父:六度是佛教给我们处世待人生活的守则,现在我们讲守则,要遵守的原则,这个大家好懂,这是六个原则,必须要遵守。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分,无论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你从事于某一种工作(我们现在讲,从事于某一种行业),无论是在家、出家,都一定要遵守,所以这个叫菩萨道。你要是作菩萨,一定要遵守这六个原则,守住这六个原则,你就是名符其实的菩萨。这里面第一个是布施,布施的意思就是叫你放下,不是叫你把工作放下,事放下,是叫你把心里面那些忧虑、牵挂、烦恼放下,这才叫真正的布施。  所以现在大家很多发生错误,认为一看到布施,到寺庙去捐一点钱,做一点好事,认为这就是布施,这把意思错会了。当然这个也是布施,不是布施真正的意义。布施是叫你把烦恼、忧虑、妄想、分别、执着舍掉,把它放下,这才是真义。第二个持戒,刚才讲持戒就是守法,一定无论办什么事情要循规蹈矩,要按部就班。第三个忍辱,忍辱就是耐心,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耐心不能成就,越是大的事情,越要有很大的耐心,你才能够有成就。第四个是精进,精进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求进步,决定不能够保守,决定不能够得少为足,这个不可以的。现在的社会大家晓得,科技日新月异,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被时代淘汰掉。所以佛法讲求精进,无论在德行上、在智慧上、在技术上,乃至于在生活上,都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佛法它不是落伍的,它不是守旧的,永远在前进。第五个是禅定,这个禅定的意思就是你自己有主宰,不轻易受外面境界动摇。最后一条是智慧,你没有高度的智慧,你无论做那一桩事情,都没有办法达到圆满。所以这六个原则一定要遵守,特别是菩萨。  
  访问者:法师,你刚才提到布施,让我们大家有个正确的观念,原来布施并不是说让你到那里去捐一点钱,去救助什么贫苦的人,然后就是做到了布施,其实布施是让我们放下我们心中的烦恼,放下心中那些杂念。但是法师,这一点对我们一般人来说是相当难的,一般人就是因为杂念、烦恼太多,自己控制不了,不晓得法师是不是可以指导我们一下,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点?  师父:这一点,的确初学的人是非常困难。他为什么放不下?实在讲,他是没有看破,他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假如彻底明白真相,他自自然然就放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一生讲经说法,为什么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讲智慧,就是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把他二十二年所讲的总归纳起来,就是一部《心经》,二百六十个字。或者再详细一点,中国人喜欢念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这一部小册子,可以代表释迦牟尼佛二十二年所讲的精华都在其中。这里面最重要的,佛告诉我们,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是能得,我们这个概念;能得的这个概念,是一个不能得到,是虚妄的东西,不是实在的。你所得的无论是物质也好,或者是精神方面也好,佛讲你所得到这一些物,这些物是什么?这些物它都是因缘变现的,是缘生法。「缘」,我们今天讲条件,许许多多条件集合而形成这一个事相,它没有自体,它没有本体,所以说是当体皆空,了不可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末后他做了一个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梦幻泡影是讲宇宙万有一切现象,不是真实的。  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他们用分析的方法,把这些物质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电子,到最后一分析才晓得,事实真相是这么回事情,这个佛在三千年前,就做详细的说明。这些幻相存在的时间,佛给我们讲很短暂,它不是真的永恒存在,所以如露亦如电。这个露是露水,我们现在看到,它存在有一段时间,这个一段时间是它的相续相,不是它的真相。而它的真相是剎那生灭,剎那生灭是非常短暂的时间,我们没有办法觉察得出来,而佛能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生灭就是不生灭,因为它的时间太短,生就是灭,灭就是生,所以生灭的界限已经不可得,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实在就是生灭的真相。了解这个真相,我们的身心就放下了,放轻松了,晓得一切法不可得。然后你才能够随缘,随缘就自在,你就不会攀缘了。攀缘就是我要想怎么做、怎么做,那是自找苦吃。一切都能随缘,你就得大自在,这个才过真正幸福美满自在的生活。  访问者:也就是说要看透真相,了解真相,自然心中的杂念、烦恼就放下了。还有在六度当中,刚才法师提到禅定这一项,我想禅定也是一般人非常想学,但是又很不容易学到,也请您指导一下好吗?  师父:禅定这个名词,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讲的很清楚、很明白,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禅?什么叫做定?禅的意思就是不着相,用现代话来说,不受外境的诱惑这个叫禅;定是不动心,心里面常常保持清净,不起分别、不起烦恼、不起执着,这就是定。实在惠能大师他是听《金刚经》开悟,所以他解释这个禅定,还是依《金刚经》来的。佛在《金刚经》里头有两句话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就是禅,如如不动就是定。由此可知,修禅定不是天天在面壁打坐,面壁打坐那是里面的一种,其实行住坐卧所有一切活动,只要你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你就是禅定。  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些菩萨们,他们禅定在那里修?在市场;经上讲「肆缠」,用我们现在话讲,是最热闹的商场。他去逛商场,逛商场他是修禅定。这个意思诸位懂得,你就明了,他逛商场的时候,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慧;样样清楚、样样了解,但是所有这些琳琅满目的,不能诱惑他,他不受诱惑,这就是禅;他心里如如不动就是定。所以人家逛商场是修什么?修定、修慧!不像凡夫一看到这个就被吸住,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这动了心,禅定就没有了。所以诸位要晓得,禅定那是真正的享受,定慧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访问者:外不着相,内不动心,不受诱惑,然后就是禅定。  师父:不错,外不着相就是不受诱惑,不受诱惑就是禅,里面如如不动那就是定。  访问者:这要好好的修了。  师父:所以禅定就在生活当中。  访问者:说到生活当中,我们知道其实佛就是生活,佛学就是生活。在这五大科目当中还有十愿,法师!这十愿是那十愿?跟我们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现在不光是你没有信仰,相信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了信仰,没有了信仰就没有了约束,没有了约束就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原则就没有了道德,  说的有点大,但是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的,现在大街上骗人骗钱的到处都是,为什么呢,以为他们只信仰钱了,在心里上缺少个信仰
  你们要是没信仰,就信我啊,或者信曾哥,春哥,都可以啊,别每天无吊事,晚上吊无事
  信仰自己的良心比信仰什么宗教,主义都实际!!!
  信仰都是教育人向善、务实,一种激发内心潜力的动力  所以,信仰自己比什么信仰都来的要直接
  如果按照飘渺的传说来划分的话  佛教的是下古中时代的产物...  基督是下古古时代的产物..  儒家是中下古时代的产物..    不是按照历史计算的  是按照人类文明历程表计算的....  
  去吧,   闯出危险,   勇往直前,   远离故园,   不要哀怜,   宇宙何处不能栖身,   不必忧心忡忡,   人生如梦,   灾难总有尽头,   命运支配着人,   你唯一的依靠是自己
  你是来自于单亲家庭的,对吗?  
  现在的多少人象人  又有多少人说自己是神的  信仰....  什么显眼就信仰什么么....  真的很想BS下现在的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徒们  真就那么简单的道理都不明白.....
  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
  信仰这东西不当饭吃,还是给自己定个目标吧,才有奋斗的动力……
  我的信仰被毛,邓,三,科强奸了!
  信仰自己,那叫信仰吗?傻得不能再傻了,即使你自己有点主意,也太狂妄了吧,历史上那么多有识之士都有自己的信仰,难道人家就比我们傻,不见得。所以没有深入研究的话,不要说什么大不敬的话。
  没有信仰 创造信仰     
  我认识一个传教士
  我还是信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不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没办法这么多年都过来了!
  社会是什么社会都没关系  重要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  转载下  某民族的歌词  ..  当你将灌木丛的心取出,     当你将语言和文化从人身上抽离,     鸟儿将在那里歌唱?     人们何以继续存在?     你问我,     什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情?     我的回答一定是,     那就是人,那就是人,那就是人。
  31L的  你还少算计到国人主席之前的洋人主席吧
  信仰有很多,我们大多信仰的是宗教!找信仰其实给空虚自己精神一个依靠!兴趣爱好也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自己最好有个健康的爱好,和一个爱好相同的人际圈子!
  现实淹没了爱好,可悲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信仰上帝需要证明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