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诸法实相就是完美国际神识怎么获得吗?求解

通过十二因缘来看众生是如何轮回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于许多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就如时钟,从零点走到十二点,在钟面上很难看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像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就叫做「无始无终」。生命也是如此,在过去是无始,对未来是无终。
人死后,生命是如何转递的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生命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将要断气时的种种恐怖是「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从省菴大师的话中,可以了解生命转递的情况。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一期生命结束后,又转往何处去投生呢?或升天、或做人、或地狱,在五趣六道中流转不已,这个形体消灭了,另一个形体又诞生了。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接一根烧完,但火始终不断。又如冰和水的关系,水可以凝结成冰,冰可以溶化成水。有情生命死了会再生,生了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轮转中,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永恒不灭的。
生命为什么会流转?又如何流转呢?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流转起于「无明」,而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二、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俱舍论》卷九以四种不同的立场说明十二缘起:
1.刹那缘起: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因缘的作用。例如因贪心而生起偷盗的瞬间,在那时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所以有偷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2.连缚缘起:十二因缘像车轮的前进,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3.分位缘起:十二因缘表示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和状态,例如:以「三世两重因果」的观念来解释十二因缘,就人的生命而言,「无明」和「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时的分位。依此过去世的二因,业识刚开始托生母胎一刹那间的分位是「识」;托胎第二刹那后,六根未备的分位是「名色」;胎内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后至二、三岁止,有接触感觉的分位是「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的分位是「受」。以上从识到受,是「现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岁以后,爱欲强烈的分位是「爱」;三十岁以后,贪著心炽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业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来世的分位是「生」;此后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的二果」。
4.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生多世。
三、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墙,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著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著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俗人为了学习高尚的知识和做事的技能,尚且需要奋发努力,百折不回,才能有丰硕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尽未来际,面对生死洪流的挑战,逆向而上,更应该坚定正信,怀抱正念,精进不懈,方有所成。
普洱茶十大功效:1、养胃护胃;2、减肥美容;3、降压降脂;4、防癌抗癌; 5、抵抗衰老;6、健牙护齿;7、防辐射;8、醒酒解毒;9、利尿;10、抗疲劳。
淘宝店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文章内容
诸法实相--《法海一滴》
十一、诸法实相
人有生老病死,这是一条定律,这也是世间不可改变的真理,也就是你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着死,已经开始向死亡迈进,一分一秒地走过,每活一年就少一年。
其实,阳光、时间、空间从来都没有变过,也没有动过,一切都不过是人的妄想而已。生死轮回、生老病死是念头在动,是你在起心动念。一切妄想皆是空相,每个念头都是妄想,所以起心动念是错误。
有念头就有因果,有善念恶念就有天堂地狱,就有四生、六道种种不同。千差万别的万法世间,实际则是念头因果、因缘业力推动延续,使万法世界在运行。
万法皆空,物质的色身会死去,妄想是依自性而活,妄想与自性并行,自性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是不生不灭的。
妄想好比是水的波浪,波浪依水而有,水与波浪并行并存,波浪止了,回归水性,妄想止了,回归自性。自性就是你的本心,本性真心如来藏。所以,妄想就是众生性,妄想灭了返本归元,回归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没有生死。
生与死是妄想念头幻化出来的空有现象,它并不实际。它是无常、苦空、无我,就好像水与波浪一样。所以,有念头就有因果,有因果就有轮回,是妄想的造作。
在过去,人死了叫“辞世”,就是辞别世间而去。又叫“谢世”,就是花谢了籽还成,因果种子这个业识已随业流转而去。又叫“逝世”,不幸而逝,就是已成过去,再也不能在一起团聚。“死了”就是这个色身已经化为泥气,化清风,从这个世界消失。
人活着是神经支配色身而起作用,神经死了就再也没有了,神识是神经产生出来的,这是一些不科学的断灭话,是外道学说。佛说生老病死是方便说,其实神识从来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所谓“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所以,人死去叫“往生”,就是从这个空间去世,到另一个世界生,也就是随着他的业力,从这个世界走出到别的世界投生。因为人有妄想,所以生生死死无有穷尽,所以人死了叫“往生”。关于往生善道恶道,或者往生净土,这是随其善恶业感应道交而生。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又曰:生从何来?死往何去?
这些就是告诉我们:要对生死问题有一个深思,要了解、要明白它的真相,要知道这生死问题,解决生死问题。
之所以有生死,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念头!这万法世界就是这念念相续、情绪心相酝酿而有的。这一念有三个细相,包括无明业相、能见相、境界相,也就是有了心意识,就有色身的能见相与娑婆国土山河大地的境界相。所以,这一切的现象都是业识的念头造作出来的。六道众生及山河大地诸世间相都是这一念不觉而显现的。所以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诸法由心想生,就是这个道理。
若依佛法、大善知识,能够观空、看破、放下,使内心一物都不存,无挂亦无碍、清清静静、空空洞洞、明明白白,一大光明藏自然现前,保任这一念真心常住不动转,自然就是菩提自性、涅槃心印,才是真正的解脱自在。
若能不随一切缘境流转,则得自在解脱。若遇一切境界不动不摇不惑,而无变动,则能转境界,心能转境,即是如来,安然自在解脱、无挂无碍,则能于五浊恶世修六度万行、行普贤行愿、利益有情。
所以,我们要依佛之教义,看破就要放下,顿破无明、妄想、执著,一下子明白过来,让一切的想法荡然无存、一丝不挂、光溜溜、露堂堂地显现自己的光辉自性本心。
因为一切有形相的山河大地、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都是空相。包括你来我往、人我、众生、事理都是空相,也即是人空、法空、事空、理空、心空、性空。包括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乃至眼界、意识界都是空相,本来是没有的。所谓“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所以,一切现象皆不可得,都是空的事、空的理、空的人、空的法,什么都是空!这样一来,你还拿什么起妄想、分别,再去执著“有”呢?所以,这一切现象皆是空相,是假相名字而已,这都是一念不觉,因无知的心而生种种妄想的幻象。所以说“是诸法空相”。本来什么都没有,都不是真的。一切诸法犹如幻影,是诸色身犹如水泡,是诸五阴如泡中影,皆是妄想造作空有。可见,一切尽皆不实,缘尽法还空!一切归元之时,身坏命终,五阴无寄,百年犹如戏文场,一切皆是梦中佛事,比如老僧托死尸行,一切现象皆是妄识幻影矣!
一切万物有形皆有识,花草树木、山河大地皆有灵。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大茅棚,有位出家人50年前后在南五台住,六月份会来大茅棚帮忙。他说愚痴能使人堕畜牲身,愚痴到极点则堕为昆虫、草木,心性直的人则堕为高直的树木,心性散乱之人则堕为杂生的树丛,心性狠毒的则生为皂角树与毒草。千万年后,若能明自心性则成为树神。菏泽、山川、大地皆有神识,如百兽之中有兽王,众树之中也有树王,此皆是有福有贵有领导能力之人所生。枝干直长而上的树则如同世间不依靠他人而成就事业的人;葡萄、凌霄花之类的藤蔓类树木只有依附它物才能攀沿而上,这就好比世间依靠他人而成就的人。所以佛说一切诸法由心想生,有形有识之万物皆由爱见、情见而生。
树木属于无情众生,但它有生长的能力,这是无情中之情。南五台紫竹林与大台中间之路旁,有两棵树相抱而生,并挂着“连理枝”的牌子。它们如母子相抱般恋恋不舍,也有人叫它夫妻树。在过去,人们都相信山河、大地有灵,却未能对其进行证明。直到日本的江本胜博士,通过几万次的科学实验证明水有见闻觉知,恶的文字、语言、念头对水产生影响,导致形成难看的水结晶,而善的意念则能令水产生晶莹剔透的美丽的结晶。科学实验证明了万物有灵这一事实!
佛说时间与空间皆是妄想,众生从凡夫知见看有时间、空间以及一切物质现象,而实际上,这是众生的错觉,也就是无明妄觉。所以,《金刚经》中说,有人我众生寿者就是凡夫,无人我众生寿者就是菩萨。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若是着相修行就离真心越来越远,我们应离开一切现象来知心达本,回归自性,即在当下。所以说,无相之相即名实相,离一切相即名如来。
之所以说山河大地与我同根,又说山河大地为法王身,是因为一切万象皆是众生依自性妄想出来的。所以,妄想与真性并存,妄是依真而起的。因此,每个人都有成佛的资格,各个人之法身体性完全相同、无二无别。妄识若是空了,一切现象都空了,就如同波浪依水,浪涛平息则回归于水。无我无相即是法身,有情无情与诸佛如来的法身是一样的。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的心清净了,这个世界就和极乐世界一样了,一切众生都成佛菩萨了!所以,知道这个道理,贪、嗔、痴、慢、疑、见惑、思惑、无明惑、尘沙惑都是假的,求名利、享受都是空的。故祖师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我们还打什么妄想呢?!
在无量劫后这个世界将回归本源,其依正庄严与十方佛土无异,也就是反妄归真、回归自性、自性即佛。众生由清净自性如来藏中,依福德与智慧,依真实性庄严自心,自庄严即庄严诸佛净土。文殊菩萨是北方诸佛世界龙种上尊王佛,度娑婆世界众生于无量劫后,以佛愿力故,常住娑婆世界为十方众生结缘,开众生之智慧,入佛之知见,文殊菩萨在此世界示现成佛,依众生的慈悲净善力将此世界化为净土,所有众生皆成菩萨。只要众生之心反妄归真,则此世界即是诸佛世界!
中华民族之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光辉如日月一般。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震”是东方之义,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旦”即日出之义,预示中国如朝阳般的生机勃勃。中国有很多揭示宇宙法界秘密的文化,其中最典型的就属佛、道文化。
道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中“一”表示一心,一心就是道,一心就是没有对立,超越一切的善恶、是非、美丑。佛教将这种超越的境界称为“一真法界”,也叫“法身”。“一生二”,“二”即是有了好坏、是非、善恶等对立面了,斗争也因此而有。由“二”再继续发展则更加复杂,“三”而“万物”,也就是各种千差万别的心相的产生、万法世界的形成。道家教义提倡无为清净、反本归真,修道的人称为“无为道人”或“无为真人”,也就是将万法世界看空,继而住于真实地。
可是,道家不知六道轮回,只注重修人天福报,求升天成仙。其境界相当于佛教所说的一、二、三、四禅天,仍未出离三界苦轮。六道轮回这一事实,在儒教之八卦图中得以彰显,其所展示的就是三界六道万法界的秘密。凡夫众生愚痴无知,反而说它是迷信而自误误人,错过了解脱六道生死轮回的机会,真是太可惜了!
《麻衣相书》是麻衣道人与其弟子陈希夷合编的,其理论主要是根据“相由心生,相由心灭,一切诸相由心所现,由心所变”而形成的。其弟子陈希夷曾问麻衣先生:“何者谓命?”麻衣先生答:“命者即宿世善恶业的果报。”宿世心善、行善则有好命,若不善则依业受报,自然命途坎坷。陈希夷说:“若观其相,先察其心,便知其人吉凶祸福。”由此可知,命是由善、恶之心所造,若心变则命亦随之改变。以下是其注释心相之文: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如何盛年丧子,心地欺瞒。如何多遭火盗,刻剥民财。孀妇倘然性妒,老后无归。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能转福。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与物难堪,不测亡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迷花恋酒,闲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积功累仁,千年必报。大出小入,数世其昌。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世出世间不离因果,所以万法世界,形形色色不同的境界,无一不在善恶因果循环法则里边,三界六道之内无一能够避免。“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指我们的身心,依报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若能够觉悟、内心清净而行正道,其正报就是诸佛菩萨,依报则是十方净土。若还迷惑颠倒、内心浊乱不行正道,其正报是六道凡夫,依报则是娑婆世界。
心迷是众生,心悟是佛。一切万法都是我们的起心动念所造作的,善知因果者而要治心,成佛成众生全凭此心。古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念头一转背尘合觉,当下即佛,而能作种种佛事、度无边众生。
我未出家之前,大概是一九九几年左右,在修路时曾遇到一位精通麻衣相的人。我问他:麻衣相到底是怎么回事,能给人算准吗?他说:麻衣相书中说‘相由心生,相由心灭’,人心不断变化,你给他看相,他的心在变化,还不如不看相。他还说:不光人的相貌是由心生,一切山河大地、有情无情、水陆空等都是由心而生,因心想之不同,导致人、水陆空等众生相貌的种种不同。“相由心灭”的道理,则好比如一个人如果没有了人性,而成畜生性,那其相貌则变为畜生相;相反的,若是畜生类具有人性,那其就有可能获得人身。所以,看相先生悟了,连看相算命都会放弃。
六祖在开悟时说: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佛说大乘金刚经论》中云:“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祸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是天人。心恶是罗刹。心是一切罪福种子。若有人悟自心。把得定。作得主。不造诸恶。常修诸善。依佛行持。立佛行愿。佛说是人。不久成佛。”又有经云:“文殊菩萨问佛。云何四生。造何等业。受形禀命。种种不同。世尊曰。一切众生无始劫来。种种颠倒。念念不善。深迷自性。久恋尘缘。从贪嗔痴。行杀盗淫。造诸罪业。无量无边。轮回相遇。受形非一。略说四生。颠倒业本。一者卵生。是人先世。贪心机谋。计较为活。故堕卵生鱼鸟之类。贪高为鸟。见人高飞。谋深为鱼。逢人潜沉。二者胎生。是人先世贪恋淫欲。故堕胎生。人与畜类。本分贪淫。为人竖立。横心贪欲。作畜横行。三者湿生。是人先世。贪食酒肉。打闹作乐。故堕湿生烂蛆厕虫蠛蠓之类。四者化生。是人先世。心多变异。念念改常。面是背非。故作故犯。故堕化生脱壳飞行蛾虫之类。佛告文殊师利。六道四生。惟人最贵。惟人最灵。佛从人中修成。业从人中造就。人能修福。决生天上。人能造恶。必堕地狱。有德为神。有道成圣。入五总路头。福罪不由近定。临命终时。随业受报。人道不修。余道不及。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可见,“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吾人如若不在此时依假修真,从心起修,明自本心,更待何时呢?
寺院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技术支持:第三方登录:五欲亦尔。常能牵人入诸魔境-佛教社-地藏论坛-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社区|佛教论坛|佛教网|佛教交流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693|回复: 71
五欲亦尔。常能牵人入诸魔境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第二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十住毗婆沙云。禁六情如絷狗鹿鱼蛇猿鸟。狗乐聚落鹿乐山泽。鱼乐池沼。蛇乐穴居。猿乐深林。鸟乐依空。六根乐六尘。非是凡夫浅智弱志所能降伏。唯有智慧坚心正念。乃能降伏。总喻六根。今私对之。眼贪色色有质像如聚落。眼如狗也。耳贪声声无质像如空泽。耳如鹿也。鼻贪香如鱼也。舌引味如蛇也。身着触如猿也。心缘法如鸟也。今除意但明于五尘。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生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譬如陶师人客延请不得就功。五欲亦尔。常能牵人入诸魔境。虽具前缘摄心难立。是故须呵。色欲者所谓赤白长短明眸善睐。素颈翠眉皓齿丹唇。乃至依报红黄朱紫诸珍宝物惑动人心。如禅门中所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如难陀为欲持戒。虽得罗汉习气尚多。况复具缚者乎。国王耽荒无度。不顾宗庙社稷之重。为欲乐故身入怨国。此间上代亡国破家多从欲起。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即其事也。经云。众生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观经云。色使所使为恩爱奴。不得自在。若能知色过患则不为所欺。如是呵已。色欲即息。缘想不生。专心入定。声欲者即是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也。香欲者。即是郁茀氛氲。兰馨麝气。芬芳酷烈郁毓之物。及男女身分等香。味欲者。即是酒肉珍肴。肥瘦津腻。甘甜酸辣。酥油鲜血等也。触欲者。即是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此五过患者。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毒涂鼓闻之必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舌则烂。如蜜涂刀舐之则伤。触如卧师子近之则啮。此五欲者得之无厌。恶心转炽如火益薪。世世为害剧于怨贼。累劫已来。常相劫夺摧折色心。今方禅寂复相恼乱。深知其过贪染休息。事相具如禅门中(云云)。上代名僧诗云。远之易为士近之难为情。香味颓高志声色丧躯龄。
——《摩诃止观》
魔有六个钩子,推荐战胜魔类引诱的利器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是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诳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一诃色欲者。所谓男女形貌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及世间宝物。青黄赤白红紫缥绿。种种妙色能令愚人见则生爱作诸恶业。如频婆娑罗王。以色欲故身入敌国。在淫女阿梵波罗房中。优填王以色染故截五百仙人手足。如此等种种过罪。二诃声欲者。所谓箜篌筝笛。丝竹金石音乐之声。及男女歌咏赞诵等声。能令凡夫闻即染着起诸恶业。如五百仙人雪山住。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心醉狂乱。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声过罪。三诃香欲者。所谓男女身香。世间饮食馨香及一切薰香等。愚人不了香相。闻即爱着开结使门。如一比丘在莲华池边。闻华香气心生爱乐。池神即大诃责。何故偷我香气。以着香故令诸结使卧者皆起。如是等种种因缘。知香过罪。四诃味欲者。所谓苦酸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能令凡夫心生染着起不善业。如一沙弥染着酪味。命终之后生在酪中受其虫身。如是等种种因缘。知味过罪。五诃触欲者。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诸好触。愚人无智为之沉没起障道业。如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为淫女骑颈。如是等种种因缘。知触过罪。如上诃欲之法。出摩诃衍论中说。复云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益薪其焰转炽。五欲无乐如狗啮枯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贱毒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假借须臾如击石火。智者思之亦如怨贼。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后受无量苦恼。此五欲法与畜生同有。一切众生常为五欲所使。名欲奴仆。坐此弊欲沈堕三涂。我今修禅复为障蔽。此为大贼急当远之。如禅经偈中说。
  生死不断绝  贪欲嗜味故
  养冤入丘冢  虚受诸辛苦
  身臭如死尸  九孔流不净
  如厕虫乐粪  愚人身无异
  智者应观身  不贪染世乐
  无累无所欲  是名真涅槃
  如诸佛所说  一心一意行
  数息在禅定  是名行头陀
  所言弃盖者。谓五盖也。一弃贪欲盖。前说外五尘中生欲。今约内意根中生欲。谓行者端坐修禅。心生欲觉念念相续。覆盖善心。令不生长觉已应弃。所以者何。如术婆伽欲心内发。尚能烧身。况复心生欲火而不烧诸善法。贪欲之人去道甚远。所以者何。欲为种种恼乱住处。若心着欲无由近道。如除盖偈说。
  入道惭愧人  持钵福众生
  云何纵尘欲  沉没于五情
  已舍五欲乐  弃之而不顾
  如何还欲得  如愚自食吐
  诸欲求时苦  得时多怖畏
  失时怀热恼  一切无乐处
  诸欲患如是  以何能舍之
  得深禅定乐  即不为所欺
  二弃嗔恚盖。嗔是失佛法之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府藏。是故行者于坐禅时思惟。此人现在恼我及恼我亲。赞叹我冤。思惟过去未来亦如是。是为九恼。故生嗔恨。嗔恨故生怨。以怨心生故便起心恼。彼如是嗔觉覆心。故名为盖。当急弃之无令增长。如释提婆那以偈问佛。
  何物杀安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以偈答言。
  杀嗔则安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如是知已。当修慈忍以灭除之。令心清净。三弃睡眠盖。内心昏闇名为睡。五情闇蔽放恣。支节委卧睡熟为眠。以是因缘名为睡眠。盖能破今世后世实乐法心。及后世生天及涅槃乐。如是恶法最为不善。何以故。诸余盖情觉故可除。睡眠如死无所觉识。以不觉故难可除灭。如佛诸菩萨诃睡眠弟子。偈曰。
  汝起勿抱臭尸卧  种种不净假名人
  如得重病箭入体  诸苦痛集安可眠
  如人被缚将去杀  灾害垂至安可眠
  结贼不灭害未除  如共毒蛇同室居
  亦如临阵两刃间  尔时云何安可眠
  眠为大闇无所见  日日欺诳夺人明
  以眠覆心无所见  如是大失安可眠
  如是等种种因缘。诃睡眠盖。警觉无常。减损睡眠。令无昏覆。若昏睡心重。当用禅镇杖却之。四弃掉悔盖。掉有三种。一者身掉。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者口掉。好喜吟咏竞诤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者心掉。心情放逸。纵意攀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名为心掉。掉之为法破出家人。心如人摄心犹不能定。何况掉散。掉散之人如无钩醉象穴鼻骆驼不可禁制。如偈说。
  汝已剃头着染衣  执持瓦钵行乞食
  云何乐着戏掉法  放逸纵情失法利
  既失法利又失世乐。觉其过已当急弃之。悔者悔能成盖。若掉无悔则不成盖。何以故。掉时未在缘中故。后欲入定时方悔。前所作忧恼覆心故名为盖。但悔有二种。一者因掉后生悔如前所说。二者如作大重罪人常怀怖畏。悔箭入心坚不可拔。如偈说。
  不应作而作  应作而不作
  悔恼火所烧  后世堕恶道
  若人罪能悔  悔已莫复忧
  如是心安乐  不应常念着
  若有二种悔  若应作不作
  不应作而作  是则愚人相
  不以心悔故  不作而能作
  诸恶事已作  不能令不作
  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有人入于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然则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有三种。一者疑自。而作是念我诸根闇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自作此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修定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二者疑师。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论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三疑法。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心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疑障之义如偈中说。
  如人在岐路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见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实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师子抟鹿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喜善法
  譬如观岐道  利好者应逐
  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问曰不善法广尘数无量。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一贪欲盖。即贪毒。二嗔恚盖。即嗔毒。三睡眠及疑。此二法是痴毒。四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有二万一千。四中合为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弃于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隐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隐清凉快乐。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尘云雾罗睺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五盖亦复如是。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占察善恶业报经》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楞严经》
“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遍,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无复魔业。”——《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阿难,当知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设有众生于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何况决定菩提心者!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遍了知,得无疑惑。从第一劫乃至后身,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由是得于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得精进,无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净者速得清净,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纵经饮酒、食啖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设著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销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楞严经》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楞严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若能舍离于五欲,专思解脱妙法味,则能以佛甘露雨,普灭世间诸渴爱。
惠施池井及泉流,专求无上菩提道,毁訾五欲赞禅定,是故得成此光明。——《大方广佛华严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佛告弥勒:“菩萨于中当观利养不令生欲,作如是观:因利养故生欲损自己行,心生嗔恨诸患;应当观利养生痴愚生我慢故;当观利养生妒嫉故;当观利养生妖幻成就爱味故;当观利养生谄曲故;当观利养离四圣种故;当观利养无所羞愧,一切诸佛不许可故;当观利养生于我慢贡高,尊者边不生爱敬,一切人所不记录故;当观利养是助众魔,一向放逸根本故;当观利养摧折诸善根,犹如雨雹故;当观利养多诸杂秽故;当观利养失知识朋友家故;当观利养能生爱憎及忧恼故;当观利养乱正念处多污染故;当观利养令白法羸弱缺正勤故;当观利养最有障碍不得诸神通故;当观利养欺誷,各说不善事故;当观利养多有分别思量造业故;当观利养远离诸乐,失禅定三摩跋提故;当观利养犹如淫女,智慧寂静远离故;当观利养堕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如提婆达多、优陀罗迦闻行故。弥勒,菩萨应当如是观察利养;观察利养已,如是观时,意乐少欲能无有悔。所以者何?弥勒,少欲菩萨无有如是等诸过患,当为诸佛法器,不随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无恐畏得清净信,一切恶道皆无恐怖不被降伏,远离一切爱味,离诸魔境当得解脱,一切诸佛所叹,天人所爱念,不染著诸禅定亲近故,当生欢喜离于谄曲,当不放逸观五欲诸患,如出言不异,住于诸圣种性梵行者常观。弥勒,智者菩萨观如是诸功德,当应须远离利养名闻,正心住于知足,应当灭一切贪欲。”
——《发觉净心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夫爱欲长于贪痴。禅定资于智慧。故世尊首言离欲之最胜。次劝住禅而降魔。
  今转法轮度众生于鹿野苑中。为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轮而证道果。鹿野苑中证道之净土。憍陈如等闻法之弟子。四谛即苦集灭道也。
  时复有比丘。所说诸疑陈佛进止。世尊教诏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尔时世尊为说真经四十二章。接物度生随机演教。开彼疑惑示其戒敕。叙以轮贯乃成四十二章焉。
  佛言。凡经首标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难等结集之时。叙佛平生所说。故云佛言。
  辞亲出家为道。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梵语。合云沙迦门。曩已略其二字。此云勤息。谓能勤修众善勤息诸恶。又云。息恶取止息之义也。盖谓辞其亲出其家息诸恶勤诸善。乃为道人也。故名曰沙门。
  常行二百五十戒。为四真道行。进志清净成阿罗汉。二者五十戒其条目。具载大藏中小乘律四分戒。此不繁云四真道行。即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谛真实道行也。若坚持清净进志不退即渐成圣果也。
  佛言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住寿命动天地。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应具三义也。一应断烦恼障。二应不受后有身。三应受人天妙供养。既成此圣果能以六通飞行往来。又变化形体凡俗莫测。住寿命者。或生或灭延促自在。若要住世久长则经劫不灭。又能以神通震动天地。盖妙用难测也。
  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魂灵上十九天。于彼得阿罗汉。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言得此果位断尽欲界分别。更不还来生欲界也。故此一报命终生于色界。一十九天。十九天者。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于彼十九天中。断尽烦恼当得阿罗汉果。
  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唯一生天上。一还人间。乃得阿罗汉果。
  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得阿罗汉。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言此果位断尽三界分别烦恼。初预圣流也。七生七死者。于七度生死中断尽烦恼。即得阿罗汉。
  爱欲断者譬如四支断不复用之 爱欲断尽而得圣果者。譬如断其四支。更不可续圣流断其爱欲。更不再生惑也。
——《佛说四十二章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妙法莲华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 & “舍利弗当知, 我以佛眼观,
   见六道众生, 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崄道, 相续苦不断,
   深著于五欲, 如牦牛爱尾;
   以贪爱自蔽, 盲瞑无所见,
   不求大势佛, 及与断苦法;
   深入诸邪见, 以苦欲舍苦,
   为是众生故, 而起大悲心。——《妙法莲华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犯。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崖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如被劫害苦止一世;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持之如贼不令纵逸;假令纵之,皆亦不久见其磨灭。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喻如一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跳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其心。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
转载,南无大悲光佛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佛告迦葉。见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求声闻者得声闻乘。求缘觉者得缘觉乘。求大乘者速得无上正真之道。我今住此是故喜耳。尔时摩诃迦葉闻佛所说。欢欣踊跃叹未曾有。重白佛言。世尊。此阿兰若处利益弘深。能令众生依此修学成三乘道。唯愿世尊。开示我等阿兰若法。
  佛告迦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略说其义。迦葉白佛言。世尊。唯然受教。佛告迦葉。阿兰若比丘。远离二着形心清净行头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一者阿兰若比丘行头陀时。应作是念我今在此空闲之处。为无上道舍身命财修三坚法。死当如[袖-由+厭]死不生顾恋。若至病苦须人之时。当作是念。我今一身为。法出家法为我伴。若勤行法者即是救护。是为阿兰若法行者。本以居家多恼。舍父母妻子出家行道。而师徒同学。还生结着心复多娆乱。是故受阿兰若法。令身远离愦闹住于空闲。远离者。离众闹声若放牧处。最近三里能远益善。若得身远离已。亦当令心远离五欲五盖。阿兰若比丘法当如是。
  二者欲入聚落乞食之时。当制六根令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又不分别男女等相。得与不得其心平等。若好若恶不生增减。不得食时应作是念。释迦如来舍转轮王位出家成道。入里乞食犹有不得。况我无福薄德之人而有得耶。是为乞食法行者。若受请食。若众僧食。起诸漏因缘。所以者何。受请食者若得食。便作是念。我是福德好人故得。若不得食则嫌恨请者。彼无所别识不应请者请。应请者不请。或自鄙薄懊恼自责而生忧苦。是贪爱法则能遮道。僧食者。入众中当随众法。断事摈人。料理僧事。处分作使。心则散乱妨废行道。有如是等恼乱事故。应受常乞食法。
——《佛说十二头陀经》
在线时间16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愿一切众生闻思修楞严经、般舟三昧、法华经、华严经
愿十方世界众生究竟成佛
愿十方世界众生究竟成佛
愿十方世界众生究竟成佛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
  若淫欲盖起,心念五欲,即应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云何复念?如人还食其吐。此是世间罪法!我今学道,除剃须发,被著法衣,尽其形寿,五欲情愿永离永断,云何还复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灭,如贼毒蛇不令入室,以其为祸甚深重故。复次,五欲之法,众恶住处,无有反复,初时尚可,久后欺诳受诸苦毒,嫉妒恚怒无恶不作;如囊盛众刀,以手抱触,左右伤坏。复次,设得五欲犹不厌足,若无厌足则无有乐;如渴饮浆,未及除渴不得有乐;犹如搔疥,其患未差不可为乐。复次,欲染其心不见好丑,不畏今世后世罪报。以是之故除却淫欲。
  已却淫欲或生瞋恼,瞋恼心生即应除却。众生可念:“处胎已来无时不苦,众苦备具,云何更增其恼?如人临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又复行道之人,应舍吾我爱慢等结,虽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况瞋恚拔乐根本?复次,如水沸动不见面像,瞋恚心生,不识尊卑父母师长,乃至不受佛教!瞋为大病,残害无道犹如罗刹。”当以思惟,慈心消灭瞋恚。淫欲、瞋恚既止,若得禅定则为快乐。
  若未得禅乐,情散愁愦,心转沉重瞪瞢不了,即知睡眠害心之贼,尚破世利,何况道事!睡眠法者,与死无异,气息为别。如水衣覆水,不睹面像;睡眠覆心,不见好丑。诸法之实,亦复如是。即时除却,应作是念:“诸烦恼贼,皆欲危害,何可安眠?如对贼阵,锋刃之间不应睡眠。未离老病死患,未脱三恶道苦,于道法中乃至暖法未有所得,不应睡眠。”作是念已,若睡犹不止,即应起行冷水洗面,瞻视四方仰观星宿,念于三事除灭睡眠不令覆心:一者、怖畏。当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为害。念死甚近,如贼疾来,无可恃怙!又如拔刀临项,睡则斩首。”二者、欣慰。当作是念:“佛为大师,所有妙法未曾有也!我已受学。”自幸欣庆,睡心即灭。三者、愁忧。当复念言:“后世展转受身经历,苦痛毒害无边无量。”如是种种因缘呵睡眠法,如是思惟睡眠则止。
  若掉悔盖起,应作是念:“世人欲除忧,求欢喜故而生掉戏。今我苦行坐禅求道,云何自恣放心掉戏?甚所不应!佛法所重,摄心为本,不应轻躁纵心自放。如水波动,不见面像;掉戏动心,不见好丑。”悔如禅度中说。
  问曰:贪欲、瞋恚各别为盖,何故睡眠、掉悔二合为盖?
  答曰:“睡”虽烦恼势力微薄,“眠”不助成则不覆心;“掉”戏,无“悔”不能成盖,以是故二合为盖。譬如以绳系物,单则无力,合而能系。复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转增,遮坏道法,是故二合为盖。眠既觉已,心不专一,驰念五欲行诸烦恼,是名为掉。譬如猕猴得出羁闭,自恣跳踯,戏诸林木;掉亦如是,已念五欲行诸结使,身口意失而生忧悔,作是念言:“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合为盖。
  问曰:作恶能悔,不应为盖!
  答曰:如犯戒自悔:“从今以往,不复更作。”如是非盖。若心作罪,常念不息,忧恼乱心故名为盖。如是种种因缘,呵掉悔盖。系心缘中,若心生疑,即应令灭。所以者何?疑之为法,非如爱慢,今世不生欢心,后世令堕地狱。有疑,遮诸善法。如岐路犹豫,不知那进,便自止息;行者如是,本所习法疑不复进,即知疑患遮覆正道,当疾除却。复作是念:“佛为一切智人,分别诸法,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应生疑,当随教法不应拒违。复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实如法。我无是智,云何自心筹量诸法?如人手执利器,乃可与贼相御。若无所执而对强敌,反以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云何欲筹量诸法实相?是不应然!复次,外道非佛弟子故应生疑。我是弟子,云何于佛而复生疑?佛常毁訾疑患,是覆、是盖、是遮、是碍,自诳之法。如人既知刺客,即应除避;疑亦如是,诳惑行者,欲与疑慧而破实智。譬如病疥,搔之转多,身坏增剧;良医授药,疥痒自止。行者如是,种种诸法而生疑想,随事欲解疑心转多;是以佛教直令断疑,疑生即灭。”如是种种呵疑,当疾除却。
  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盖,集诸善法,深入一心,断欲界烦恼,得初禅定。如佛经说:行者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问曰:得初禅相云何?
  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得未到地,身心快乐柔和轻软,身有光明。得初禅相转复增胜,色界四大遍满身故,柔和轻软,离欲恶不善,及一心定故,能令快乐。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见妙光明照身内外。行者如是心意转异,瞋处不瞋,喜处不喜;世间八法所不能动,信敬惭愧转多增倍。于衣服、饮食等心不贪著,但以诸善功德为贵,余者为贱。于天五欲尚不系心,何况世间不净五欲?得初禅人有如是等相。
  复次,得初禅时心大惊喜,譬如贫者卒得宝藏心大欢喜,作是念言:“初夜、中夜、后夜,精勤苦行习初禅道,今得果报如实不虚,妙乐如是。而诸众生狂惑顽愚,没于五欲不净非乐,甚可怜愍!”初禅快乐内外遍身,如水渍干土中外沾洽。欲界身分受乐不能普遍,欲界淫恚诸火热身,入初禅池凉乐第一,除诸热恼,如大热极入清凉池。既得初禅,念本所习修行道门,或有异缘,所谓念佛三昧,或念不净慈心观等。所以者何?是行思力令得禅定转复深入,本观倍增,清净明了。
  行者得初禅已,进求二禅。若有漏道,于二禅边地厌患觉观。如欲界五欲、五盖令心散乱,初禅觉观恼乱定心亦复如是。若无漏道,离初禅欲,即用无漏初禅,呵责觉观。
  问曰:如初禅结使亦能乱心,何故但说觉观?
  答曰:初禅结使,名为觉观。所以者何?因善觉观而生爱著,是故结使亦名觉观。始得初禅,未有余著。复次,本未曾得觉观大喜,以大喜故坏败定心,以破定故先应除舍。复次,欲入甚深二禅定故除却觉观,为大利故而舍小利,如舍欲界小乐而得大乐。
  问曰:但说觉观应灭,不说初禅烦恼耶?
  答曰:觉观即是初禅善觉观也。初禅爱等亦名觉观,以恶觉观障二禅道,是故宜灭。以善觉观,能留行者令心乐住,是故皆应当灭。寻复思惟:“知恶觉观,是为真贼!善觉观者,虽似亲善,亦复是贼,夺我大利故,当进求灭二觉观。”觉观恼乱,如人疲极安眠,众音恼乱。
  是故行者,灭此觉观已求二禅。譬如风土能浊清水,不见面像;欲界五欲浊心,如土浊水;觉观乱心,如风动水。以觉观灭故,内得清净,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于二禅。
——《禅法要解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 & “汝身骨干立, 皮肉相缠裹,
   不净内充满, 无一是好物。
   皮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无所直, 何足以自贵?
   汝身如行厕,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弃远, 如人舍厕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厌恶,
   一切皆远离,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严饰, 华香以璎珞,
   凡夫所贪爱,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净聚, 集诸秽恶物,
   如庄严厕舍, 愚者以为好。
   汝胁肋著脊, 如椽依栋住,
   五藏在腹内, 不净如屎箧。
   汝身如粪舍, 愚夫所保爱,
   饰以珠璎珞, 外好如画瓶。
   若人欲染空, 终始不可著,
   汝欲来娆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诸欲毒, 我今已灭尽,
   五欲已远离, 魔网已坏裂。
   我心如虚空, 一切无所著,
   正使天欲来, 不能染我心。”——《禅法要解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 && & 世尊于世世  舍十闇恶道
  常行十善道  斯由慧气分
  舍五欲五盖  得种种禅定——《十住毗婆沙论》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尔时世尊知彼五人心着苦行以为正道。佛便为说离五欲故即为正道。以离行苦行亦为正道。除于二边为说中道。佛以慈为首。说偈告言。
  唯智能除去  无智愚痴障
  是故须智慧  以护于身命
  有命得智慧  床褥衣服等
  饮食及汤药  以此存身命
  若无如上事  此则身命坏
  以此护身命  坚持于禁戒
  持戒得定慧  不修苦行得
  自饿断食法  不必获于道
  身坏即命败  命坏亦无身
  毁戒无禅定  无禅亦无智
  是故应护命  亦持于禁戒
  由持禁戒故  则获禅智慧
  是故应远离  苦恼坏法身
  亦离诸五欲  不应深乐着
  若乐着贪欲  则为毁禁戒
  复长于欲爱  愚痴着苦行
  自乐断食法  或食于草叶
  卧灰棘刺上  如是损身命
  不能得定慧  是故处中道
  依止如是法  莫没欲淤泥
  亦莫苦恼身  有智应善别
  如此二过患  如月众所爱
  处中亦如是  嗜欲深污泥
  人皆多沉没  苦行燋身心
  亦不免此患  舍离是二边
  中道到涅槃
——《大庄严论经》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问曰:云何当知得一心相?
  答曰:心住相者,身软轻乐,瞋恚愁忧诸恼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乐,未曾所得胜于五欲。心净不浊故,身有光明;如清净镜,光现于外;如明珠在净水中,光明显照。行者见是相己,心安喜悦。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见湿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习行时如掘干土,久而不止得见湿相,自知不久当得禅定。一心信乐,精勤摄心,转入深定。作是念已,毁訾五欲,见求欲者甚为可恶。如人见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粪;如是种种因缘,呵欲为过。心生怜愍:“受五欲者,自心有乐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净罪乐。”行者常应精进昼夜集诸善法,助成禅定。诸障禅法,令心远离。集诸善法者,观欲界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痈、如箭入心,三毒炽燃起诸斗诤,嫉妒烟相甚为恶厌。如是观者,是名初习禅法。
  若习法时,中间或有五盖覆心,即应除灭。如黑云翳日,风力破散。——《禅法要解经》
在线时间1169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在线时间1655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愿一切众生闻思修楞严经、般舟三昧、法华经、华严经
没想到师兄还有后续内容
破坏了师兄帖子的连贯性,是我之过也。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没想到师兄还有后续内容
破坏了师兄帖子的连贯性,是我之过也。
发这几段经文,是有遇到有的文字,让我有些纠结,还是少闻的问题,惭愧..忏悔业障
南无大悲光佛
在线时间1818 小时
帖子积分精华
如来妙色相 世间无等伦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二事俱失。世间之人亦复如是。入佛法中出家求道。既得出家还复念其妻子眷属。世间之事五欲之乐。由是之故失其功德之火持戒之水。念欲之人亦复如是。
——《百喻经》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国纪元格里芬的神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