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生产cdr转换曲线线(只考虑两个国家)为什么是折线?劳动生产率和机会

高一地理学案(必修二)-共享资料网
高一地理学案(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计算)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总趋势:人口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 时间段 增长速度 人口总数 生产力水平 农业革命前 非常缓慢 越 越 农业革命期间 速度加快 来 来 越 越 工业革命期间 明显加快 多 高 20 世纪以来 迅猛增长 3 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特点:地区不均衡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地区 欧洲、北美、大洋洲 亚洲、拉美、非洲 人口增 缓慢 很快―80%以上 长特点 原因 政治上的独立, 生产力水平的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 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均 文化教育的发展,社会福利待遇提 生活水平提高, 医疗卫生事业 高,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传统的生 的进步,婴儿死亡率下降,人 育观念得到较大改变,出生率下降, 均寿命增长死亡率下降, 因而 人口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快 变化 趋于缓慢 数量保持稳定,一些国家人口数量 趋势 会减少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指标: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高 高 低 原始型 高 低 高 传统型 类型 低 低 低(1以下)现代型 转变:死亡率先降---原始型转变传统型; 出生率后降---传统型转变现代型 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化 农业革命之前和农业革命期间----原始型 工业化开始之后--------传统型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现代型 3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地区 人口增长模式 差异原因 发达国家 现代型 工业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扩大, 尤 发展中国家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 其是二战之后 世界 传统型向现代型过度 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1 4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传统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现代型 死亡率下降(传统型) :新中国成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民族经济的发展, 人均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均寿命增长死亡 率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快 出生率下降(现代型) :一方面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国家采取控制人口的措 施,计划生育政策 三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 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2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学习重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差异原因。 世界主要人口问题及对策。 学习难点: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成因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自然增长量=人口基数× 2 人口增长的时间变化: 总趋势:人口越来越 时间段 前 期间 期间 以来 3 二战后,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特点:地区 发达国家 地区 人口增 长特点 原因 洲、 美、 洲 ,速度越来越 增长速度人口总数生产力水平发展中国家 洲、 美、 洲―80%以上变化 趋势数量保持 人口数量会, 一些国家 趋于3 二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 指标: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传统型 (1以下)现代型 转变: 率先降--率后降--2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时间演化 农业革命之前和农业革命期间---工业化开始之后-------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3 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差异 地区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4 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为 死亡率下降( 型) : 人口增长模式 差异原因 进程和社 扩大,尤其是 之后 差异 型转变 型转变 型; 型 类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 型,实行计划生育后现在已为 型出生率下降(型) :三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 生产力水平(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最主要、 文化观念、社会福利、国家政策、自然环境、宗教信仰4 人口金字塔图 (1)概念: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 性与女性人数或百分比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 按年龄 增长顺序自下而上排列。人口金字塔图能形象地、直观地反映人口年 龄、性别结构,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2)类型、特点及发展趋势----由金字塔图可以看出: 第一种:扩张型。 形状特点: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 人口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 增长率长期都高的结果。 发展趋势: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 平,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就是迅速增长,不断扩张。 第二种:静止型。 形状特点: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塔形。 人口特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 发展趋势: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 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 形状特点:底部收缩,上部变宽,金字塔已经变形。 人口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 的结果。 发展趋势:由于育龄人群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 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5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 例 1:读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据此回答⑴~⑵题。? 下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①国可能属于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 一 单项选择题 1.决定人口数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A.死亡率 B.出生率 C.自然增长率 D.人口密度 读下表,完成 2~3 题。 城市 ① ② ③ ④ 年初人口 25 26.90 25 18 年末人口 26.90 25.21 25.90 15.97 2.该年四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低到高排列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①③②④ D.④③②① 3.表中某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下列原因分析最不可能的是 A.地区政策 B.晚婚习俗 C.优美的环境 D.文化观念 读下图分析回答 4~5 题。4.字母 X 最有可能代表的是 A.拉丁美洲 B.大洋洲 C.非洲 5.对于 Z 洲人口增长的结果,叙述不正确的是 .2 0 0 A.经济发展水平降低 B.劳动力短缺 8 C.社会负担过重 D.兵员不足 0 人口资讯:2008 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 13.5 亿人。近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4 约为 0.6%。、 年新出生儿童性别比分别为 108、111、 1 4D.亚洲6 116、118。2008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4 亿。2007 年,我国城市 人口 5.9 亿人,2030 年将突破 10 亿。根据材料回答 6~7 题。 6.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是 A.每年净增长人口数达 800 万 B.新出生儿童性别比逐年下降, C.目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D.城市人口增长快是人口自然增长所致 7.国务院出台的《决定》,要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B.稳定高生育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C.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性别比 D.严格控制人口流动,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完成 8~9 题。 8.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新加坡 10.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 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下表是某国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情况,下图是“人口增长模式图”。据此回答 11~12 题。 1975 年 1985 年 1995 年 2005 年 4.3 4.3 4.3 出生率(%) 4.4 1.7 1.6 1.4 死亡率(%) 2.011.目前该国处于上图中的 A.阶段Ⅰ B.阶段Ⅱ C.阶段Ⅲ D.阶段Ⅳ 12.该国
年期间,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有波动,但变化不大 B.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减缓 C.经历了慢―快―慢的过程 D.总量上升,增长速度加快 读“近三十年来我国某省四个不同年份的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回答 13~14 题。7 13.在四个年份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当某地区≥60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 10%时,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①以后,②之前 B.②以后,③之前 C.③以后,④之前 D.④以后,①之前 读“中国
年人口变更图”,回答 15~16 题。15.关于图中反映出的我国人口构成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劳动力增加 B.性别比平衡 C.老龄化趋重 D.独生子女减少 16.人类学家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剧烈的人口结构变更。”引起中国这种人口 结构变更的原因并非是 A.多子多福观念的驱动 B.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C.计划生育的惯性 D.现代人生育观念的变化 下图为“我国 2005 年和预测的 2050 年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 17~ 18 题。17. 年,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青壮年人口比重上升,为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B.少年人口比重增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 C.老年人口比重增加,需要加大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D.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促进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18.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起主要作用的因素是 ①自然环境 ②生产力水平 ③社会观念 ④宗教信仰 ⑤国家政策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8 19. 图 10-3 中的①②两图分别示意两个国家近年的人口构成,这两个国家最有 可能 是A. ①俄罗斯②印度 C. ①肯尼亚②法国B. ①德国②日本? D. ①英国②巴西读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图,完成 20~21 题。20.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情况与图示类型一致的是 A.埃及 B.中国 C.德国 D.新加坡 读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 岁)比重及其年增长率变化预测图,完成 22-25 题。22. 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最大的是 A.1985 B.2010 C.2040 23.上图中信息反映 A.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B.2015 年劳动适龄人口最多9D.2050 C.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和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无关联性 D.2050 年劳动适龄人口比重达到最低值 24.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2010 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与我国人口增长惯性有关 B.2010 年以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有关 C.2010 年以前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D.劳动适龄人口比重年增长率一旦低于零,即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25. 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目前我国劳动力供给充足,处于“人口机会窗口”(“人口红利”)期 B.2010 年开始我国就业压力达到最大 C.2010 年以后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突出 D.2040 我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读 MN 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 (每 10000 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 ,回答 26---27 题 年龄 0―14 岁 15―59 岁 60 岁以上 总计 M 人口数 00 10000 死亡率% 0.6 0.6 2.5 N 人口数 0 10000 死亡率% 0.8 0.7 2.2 0.81 26. M 地的人口死亡率的总计是 A0.775% B0.675% C0.885% D1.333% 27. 下列说法与表格内容相符的是 A M 地人口数据表示发展中国家,N 地数据表示发达国家 B 各年龄段死亡率 M 地小于 N 地,因此死亡总人口也是 M 地小于 N 地 C 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 D M 地人口死亡率偏高,主要原因是 M 地老年人口比例高 二.综合题: 28.根据表中所提供的数据,完成:在下图中绘制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与死 亡率统计图。 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对比表 国家 人口出生率 (%) 人口死亡率(%) 韩国 1.5 0.6 印度 2.9 1.0 古巴 1.4 0.7 埃及 2.9 0.8 德国 0.93 1.09 (1) 这些国家中, 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最低的分别是: (2)这些国家中,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的有 29.读“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 ,回答下列问题。 、 。 ,正在逐渐 。10 A B C(1)图中三条曲线代表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A 为 B为 ,C 为 。 (2)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出生率、 死亡率、 然增长率的 型。主要原因是自30. 读“人口增长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1) 图中两条曲线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2) 图中人口增长模式的阶段: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目前,按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____国家或地区从总体上看属于③阶段。 (3)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为“____________型”,即基本完成图中的 ____________阶段向____________阶段转变过程, 这种转变主要是我国大力 发展____________工作而取得的。 31.读“芬兰
年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图”及表,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指标 人口阶段 第一阶段(A)
年 第二阶段(B)
年 第三阶段(C)
年 第四阶段(D)
年 出生率(%) 3.8 3.8 2.9 1.3 死亡率(%) 3.2 2.4 1.7 1.0 自然增长 率(%) 0.6 1.4 1.2 0.3(2) 在 A 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所处阶段为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 型人口增长模式;此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状况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11 (3) 在 C 阶段,芬兰人口处于人口增长模式的__________阶段,属于________ 型人口增长模式;在此阶段,死亡率较低的原因是 (4) 在 D 阶段,芬兰人口增长模式属于________型。 32. 读不同国家“人口增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Ⅰ所处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哪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目前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模式类似于图中哪一 类? (3) 对图中人口增长类型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Ⅰ B.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国家是Ⅱ C.最适宜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Ⅲ 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国家是Ⅳ 33.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920 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增长发生的 变化是: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特别是 ____________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________ _______。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国家统计局 2009 年 2 月 26 日发 布的《2008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年我国出生人口 1 608 万人,出生率为 12.14?;死亡人口 935 万人,死亡率为 7.06?; 自然增长率为 5.08?。 材料二 我国每隔 5 年的 65 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 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 人口的 7%,则视为人口老龄化)(1) 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2) 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问题。从图中看出该问题产生的时间大约在________________年,导致该问 题产生的原因包括 (3) 下面漫画“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反映出我国面临的的人口问题是什 么?将会产生什么影响?(4) 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我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应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例题 C D 1.C 2.B 3.C 4.C 5.A 6.C 7.A 8.D 9.C 10.B 11.B 12.D 13.D 14.A 15.C 16.A 17.C 18.C 19. C 20. D 21. C 22. B 23. A 24. D 25. D 26. C 27. D 28. (1)埃及、德国新课标第一网(2)德国、古巴、韩国 埃及、印度 29. (1)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2)高 低 较高 传统 30. (1)人口出生率 人口死亡率 (2)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发达 (3)现代 ② ③ 计划生育 31. (1)原始低增长 原始 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经济条件下,生产力水平 不高(2)增长减缓 传统型后期 产业革命带来生产力大发展,人们生活质 量和医疗条件得以改善(3)现代 32.(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模式(原始型)。(2)Ⅱ。 (3)B 33. (1)1920 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192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迅速 (2)发展中 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 大改善,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口增长很快 (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34.(1)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2)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比重大)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出生率 的不断下降 (3)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升高),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影响社会秩 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产生影响。 (4)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严格控制人口出生性别 比例;提高人口素质。13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概念:(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分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1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时期 特点 流向 原因 19 集团性、大批 亚欧非→美洲、大洋 殖民主义扩张 世纪 洲 前 二战 发展中→发达,定 亚非拉美→欧北美大 经济水平差异 后 居移民减少,短期 洋洲,西亚北非的石 流动工人增加 油输出国 2 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我国古代: 新中国成立后 时间 特点 流量 流向 原因 80 年 有计划 较小 东部城市→西部、 边疆, 农民 计划经济体制, 严格 代 中 有组织 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 的户籍管理制度, 支 期前 援边疆建设 80 年 以自发 较大 西部→东部 内陆→沿海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代 中 为主 山区→平原 农村→城市 的 影 响 ------ 务 工 期后 贫困地区→发达地区 和经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3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教育、婚姻 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迁出地 有利:减小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等的压力,加强与其他 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收入,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 2 迁入地 有利:提供了人才和廉价劳动力,促尽了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 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 力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14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学习重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学习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实例分析 一 人口的迁移 概念:(条件― 分类: 1 国际人口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国界) 时期 19 世 纪前 二战 后 2 国内人口迁移 概念: (条件―居住地改变、一段时间、跨越行政区界线) 我国古代: 新中国成立后 时间 80 年 代 中 期前 80 年 代 中 期后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2 3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讯 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教育、婚姻 西部→ 山区→ 贫困地区→ ;内陆→ ;农村→ ; ; ; 特点 流量 流向 城市→ 原因 → 特点 流向 → 原因 人口迁移、 、 、 人口迁移 )总结:经济因素―主导作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5 三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迁出地 有利:减小人口密度,减轻人口对环境、土地、就业等的压力,加强与其他 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高收入,提高经济水平 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2迁入地 有利:提供了人才和廉价劳动力,促尽了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活 跃市场,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不利: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教育、住房、交通、就业、资源、环境的压力 增大,加大了社会治安压力16 第二节 例.读右图,回答问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若图中A.B.C分别表示不同的国家,那么,图中所示表示国际人口迁移的 是 、 ,表示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 ? 若图中A.B.C分别代表某一国家的不同省级行政区,则表示国内省际的 是 、 。 ? 若图中 A.B 代表城市, C 代表农村,则表示我国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主要 人口迁移方式的是 ,引发此种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动机是 因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五一黄金周”出游 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外出购物 D.留学生出国留学 2.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都是人口迁入地区的是 A.西欧 B.北美 C.东亚 D.非洲 3.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引起的移民 A.多为短期流动人口 B.是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安排的 C.以人口自发迁移为主 D.对迁入地的建设发展不利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 有些来自迁出地, 有些来自迁入 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示意图” ,完成 4~5 题。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⑥ 5.近年来,伊拉克人口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A.① B.② C.③ D.⑤ 6.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 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两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是政策性移民,具有自发的性质。 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拉力因素 C.地区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环境质量不同是决定性因素 D.都是追求自身职业更好的发展,谋求更高的生活水平 7.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村大量人口迁入城市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 B.人口迁出,对当地只有利,没有弊 C.向边疆、工矿区移民有利自然资源的开发 D.人口迁移会造成国家政局不稳17 8.2010 年 9 月 1 日,小明离开山东济南爷爷家来到父母身边正式成为深圳市海 涛小学的学生,他是因何种原因迁入的 A.婚姻家庭 B.经济因素 C.自然因素 D.政治因素 读山东省淄博市迁入人口统计图,回答 9-10 题9.迁入淄博市人口最多的省区位于我国 A 西北地区 B 东部沿海地区 C 中部地区 D 东北地区 10据图示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黑龙江是我国人口迁出最多的省区 B 四川是人口迁入淄博市最多的省区 C 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是甘肃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原因 D 江苏省人口迁入淄博的主要目的是务工 读“某区域图” ,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完成(1)~ (2)题。 (1) 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2) 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11. 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12. 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 响,据此回答(1)~(2)题。 (1) 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 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 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 ③东部知 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 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8 (2)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人口密度 B.人口容量 C.人口构成 D.人口素质 13.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 年)数据显示, 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 年以上的人口为 26 139 万人,比 2000 年增 11 700 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1)~(3)题。 (1) 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2) 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3) 该现象会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读 “ 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 移变动情况图” 结合所学知识, , 完成 14~15 题。 14. 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15.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读“我国东部沿海某省
年人口增长情况图” ,完成 16~17 题。16.读图分析造成该省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快速发展 B.户籍政策放宽 C.社会变革 D.生育观念转变 17.该省人口增长状况,易导致 A.人口增长模式改变 B.老龄化加重 C.城市化减缓 D.城市管理难度加大 下图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对比图” ,读图回答 18~19 题。19 18.读图可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A.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增加,城市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 B.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减少,城市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 C.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减少,流动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 D.总人口、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均有增加,流动人口增长的人数最多 19.流动人口增加的积极意义是 A.使得劳动力的空间配置进一步合理化 B.给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了困难 C.缓解了流入地区的人地矛盾 D.提高了流出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速度 下图为人口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读图回答 20---21 题20. 在上述四个城市中,由移民迁入引起人口变动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若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迁移的唯一原因, 则四城市中经济发展水平最低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分别为
年期间,我国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统计情况 图(图 1)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图 2)。读图回答 22~23 题。22.图 1 中乙、丁曲线所代表的地区20 A.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人口总量不断减少C.乙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丁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 23.上面两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 A.甲 ②⑥ B.乙 ④⑤ C.丙 ①④ D.丁 ①③ 下图为“某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图” 。回答 24~25 题。 24.由图中数据可知该国 A.男女比例不平衡 B.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C.老年人口超过青年人口 D.移民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25.影响该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读“2010 年浙江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图” ,回答 26~27 题。26.有关该市迁入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老年人口多于儿童人口 C.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 D.人口迁移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 27.大量的人口迁入给当地带来的影响是 A.提高了人口死亡率 B.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 C.减少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D.扩大了联姻的地域范围 下表反映了 2001 年~2050 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 28~29 题。 迁出国 中国 墨西哥 印度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数量(万人/ 年) 30.3 26.7 22.2 18.0 14.4 迁入国 美国 德国 加拿大 英国 澳大利亚 数量(万人/ 年) 110.0 21.2 17.3 13.6 8.328. 关于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21 A.主要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主要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主要由亚洲国家迁往拉丁美洲国家 29.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下图为我国目前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其中,图甲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出地 分布示意图” ,图乙为“我国目前人口主要迁入地分布示意图” ,图丙为“一则广 东省某地招工漫画” 。读图完成 30~31 题。30.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 B.湖南、福建、海南 C.上海、新疆、云南 D.广东、浙江、上海 31.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 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 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32.下列有关当前我国“用工荒”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急需大量高技术人才 B.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发展急需大量高技术的工人 C.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民工在当地就业 D.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资水平低影响了民工的迁入 二 综合题 33.读下表,完成相关问题。
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变动表 年 份 88 1993 流动人口(万 00 6000 人)22 (1)从图中看出,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 。 (2)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和流动的主要方向: 。 (3)80 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主要原因是: ① ② ③ (4)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 性的,迁移和流动的目的主要是 和 。34.读大西洋两侧部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15―19 世纪以前,图示区域出现了大规模的 人口迁移, 其总特点是 ; 其中被强制性迁移的是 (图中字母)地区; 从 B 到 D 如果顺着洋流航行,则经过的洋流是 。 (2)图中 A、B、C、D 四地,二战前后由迁出地区 变为迁入地区的是 , 由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 区的是 。 (3)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迁移 表现出新的特点是: 。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2 年春运自 1 月 8 日起至 2 月 16 日止, 全国铁路预计将发送旅客 2.35 亿人,同比增加 1 352 万人,增长 6.1%,日均发送旅客 588 万人。 材料二 我国人口流动示意图(1) 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原因和直接结果。23 (3)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主要是自西流向东,但为什么 A 地也能吸引众 多人口流入? (4) 图中 B 地区是人口流出较多的地区,这对该地区有何影响?例题:(1)C1→A2 A1→B2 (3) C1→A2 经济因素 1.D 2.B 3.B 4.C 5.D 6.D 7.C 8.A 13. A C B 14.D 15.A 16.A 17.D参考答案 A1→A2 C1→C2(2) C1→A2A1→B2 12.D B 21.D9.D 10.C 11.C D 18.A 19.A 20.A22.D 23.D 24.D 25.D 26.C 27.D 28.B 29.C 30.D 31.B 32.C 33(1)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2)从农村到城市 从中西部到东部 (3)①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②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③城乡和地区 间收入差距是根本原因 (4)自发 务工 经商 34(1)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D 加那利寒流 (2) B C (3)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35.(1)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2)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 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 口流出地区。 直接结果:有利: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 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 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不利:造成交通、环境压力及带来一些 城市化问题。 (3)开发矿产资源;边境贸易的发展。 (4)有利影响:缓解了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消极影响:人才和劳动力外流,影响迁出区的经济发展。24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 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环境能容纳的最多人口数量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正相关-------首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正相关 教育水平------------正相关 3 估计结果 ① 乐观者:未来不会达到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 ② 悲观者:目前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③ 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 100 亿左右 二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未来人口生后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 数----“虚数” 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人口问题 ① 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发展中国家―世界主要 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教育、 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 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计划生育 ②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发达国家 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较 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 ③ 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5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学习重点: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学习难点: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 一 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 1 环境承载力: 力的重要指标 环境人口容量: 2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正相关-------首要因素 --------正相关 --负相关 --------正相关 ------------正相关 3 估计结果 。 是衡量环境承载① 乐观者: ② 悲观者: ③ 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 二 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 1 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未来人口生后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 数----“虚数” 2 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 人口问题 ① 国家----人口过多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大)――世界主要 表现: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加大经济、就业、 教育、资源、环境的压力,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均生活水平上升缓 慢甚至下降,造成巨大的人口惯性增长,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措施:计划生育26 ②国家-----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 表现: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自然增长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 负担较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国防兵员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人口迁移③ 我国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量多;人口老龄化;农村人口比重大, 城镇人口比重小 我国人口政策: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7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例 1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据此回答?~?题。 ? 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发展水平 B.资源 C.对外开放程度 D.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主要参考 A.土地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B.矿产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C.光照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D.气候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的正确叙述是 A.环境人口容量不具有相对确定性 B.环境人口容量就是合理容量 C.环境人口容量的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是绝对的 D.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 13 亿人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合理人口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2.人口容量的特点有 A.相同性、临界性、警戒性 B.绝对性、临界性、可变性 C.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D.相对性、季节性、警戒性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 3~4 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 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 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图中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关于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错误的是 A.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环境人口的极限。 B.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 C.介于乐观者和悲观者之间,一些学者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 160 亿左 右。 D.由于在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中,假定条件不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估计结 果。28 6.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7.下列有关人口合理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合理容量在不同的地区往往是相同的 B.发达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合理容量 C.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 基本协调 D.人口合理容量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最大人口数量 8.现实中的人类社会出现了哪些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人口的发病率增高 ③人口城市化 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其带来的后果是 A.阻碍经济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劳动力充足,促进生产发展 C.对资源需求增长,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D.消费者增多,扩大了市场,有利于经济发展 10.下列观点中,不符合我国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点是 A.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B.实行环境保护的国策 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提倡高消费观念 11.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 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回答?~?题。 ? 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 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 B.10000 C.6000 D.4500 ? 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 a 表示) 、中国的合理人口容量(用 b 表示) 、中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用 c 表示)三者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c B.c&b&a C.b&a&c D.a&c&b ? 对于影响我国不同省区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读“世界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和人口占洲总面积及总人口的比例 图” ,回答 12~13 题。29 12.在距海岸 200 千米范围内陆地面积占洲总面积比例小于 30%的大洲中,人口 占洲总人口比例最大的是 A.大洋洲 B.南美洲 C.亚洲 D.欧洲 13.图示信息显示,世界人口分布的趋向是 A.集中于地势低平地区 B.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 C.集中于沿海地区 D.集中于交通便利地区 中国科学院发表了《中国土地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 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 7 亿左右,最多人口数量应控制在 16 亿左右。据此回 答 14~15 题。 14.该报告中所指的“7 亿左右”人口数值,其含义是 A.人口合理容量 B.环境所能供养的人口极值 C.环境人口容量 D.维持最低生活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15.将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目标控制在 16 亿左右,作为主要评估依据的资源是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 ,回答 16~17 题。 16.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P 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②P?为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 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④P 为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图中反映了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 ③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 世纪 30 年代,一场大旱灾使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 农民举家逃离,大部分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据此回答 18~19 题。 18.最适于用来解释俄克拉何马州人口迁移的因素是 A.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B.交通通达性提高 C.环境人口容量变化 D.经济区域专业化发展 19.依据材料分析下列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时期,人们估计的环境人口容量差别不大 B.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C.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 D. 人口的合理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 是对当前自然、社会环境的综合反映 阿拉斯加州是美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州。目前阿 拉斯加州人口有 40 多万, 人口密度为 3.73 人/平方千 米,全州人口近半数居住在城市。读“美国阿拉斯加30 州局部区域图” ,回答 20~21 题。 20.阿拉斯加州超过一半的城市居民住在安 克雷奇市,原因是该市 ①不易遭受台风、风暴潮等灾害侵袭 ②纬度较低,气候比较温暖 ③位于 海湾内部,受沿岸寒流影响小 ④地势较低,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影响阿拉斯加州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 D.生活消费水平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 39.2 万人因干旱缺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2011 年陕西省 政府决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城市。据此完成 22~23 题。 22.影响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 23.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 B.经济落后 C.消费水平 C.政策扶持 D.开放程度 D.教育需求2011 年 4 月, “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领导人在中国举 行第三次会晤。读“ ‘金砖五国’人口密度图” ,回答 24~25 题。24.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依次是 A.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 B.俄罗斯、印度、中国、巴西 C.巴西、印度、中国、俄罗斯 D.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 25.甲、乙、丙、丁四国中 A.甲国人口集中于北部 B.乙国在南非西北方向 C.丙国多暴雨洪涝灾害 D.丁国综合国力最弱 读“我国部分省区人口承载系数(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及 20 世纪 90 年代人口流动示意图” ,回答 26~28 题。31 26.下列人口负担最轻的省区是 A.四川 B.广东 C.海南 D.广西 27.造成图示地区大规模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城市化的表现 ②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 ③大城市劳动力短缺 造成的 ④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8.从图示信息分析,下列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加快经济发展,调控人口承载能力 ②依靠资源开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④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 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二.综合题:新课标第一网 30.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中国在世界人口和耕地中所占百分今后我国人口和耕地发展的可能趋比 势 ? 目前,我国以占世界_______%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__________%的人口。 ? 今 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可能趋势是 。耕地发展的可能趋势 是 。 ? 我国耕地承载量所面临的问题是 。 ? 目前国家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是: ① ; 31.阅读“PPE 怪圈”材料,回答问题: “PPE 怪圈”(见下图)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 (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确切地说,是指“贫困―― 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由于 PPE 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 区存在的普遍性,被用作贫困地区贫困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32 (1)对比①④、②③、⑤三组因果关系,试分析“PPE 怪圈”的基本原因: 。 (2)从 ③、⑤线索入手,说明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 (3)从人口自然增长模式、生产力水平与劳动力数量、教育与个人素质、社会保 障与防病养老等方面,简述②线索成立的原因: 。 (4)请简要说明如何走出“PPE 怪圈”: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 分) 材料一 2006 年美国人口达到 3 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 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 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独立报》 英国 指出: 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 什么好事。材料二 美国人口分布图 (1) 美国人口增长主要特点是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__ _ (2) 你怎么理解 “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 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 ?试 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知识对其进行阐释。33 (3) 简述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 并分析东北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区人口密度大 的主要原因。33. 读图,回答下题。 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 说明本区域环 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例题:B A C1.C2.C参考答案 3.C 4.B 5.C6.D7.C8.C9.A10.D11.D C D 12.B 13.C 14.A 15.C 16.C 17.B 18.C 19.D 20.C 21.A 22.A 23.C 24.A 25.C 26.B 27.D 28.D 29.D 30. (1)7 22.6 (2)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 (3)耕地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业生态系统有遭到破坏,失去平衡的危 险 (4)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 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31 (1) ①④是形成“PPE 怪圈”的基本原因,因为随着人口的过度增长,在人 类现有的开发能力下所能利用的环境与资源不足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时候 便产生贫困,同时也产生环境问题 (2) 贫困的人们眼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对环境问题的 无知,对当前行为的长期后果的无知,必然会产生环境的恶化,便生存条 件和土地生产力下降,疾病增多,人口素质下降 (3) 生活贫困的地区多高出生率及高自然增长率;生产力水平低下,必然导 致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青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少,对计划生育的有关知 识无知;社会保障不完善,需多子养老等。因此,生活贫困的地区反而出 现人口不断增加的局面 (4) 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实施环境工程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 ③合理规划和利用自然资源;④政府增加资金投入。 32.(1)特点:以机械增长为主 原因:美国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国人口迁入 (2)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口增加将消耗浪费大量资 源、能源,并给全球环境形成巨大压力。 (3)东北部(东北沿海和五 大湖区)人口稠密;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较多;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原因:煤、铁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工业、金融、贸易发达) 基础好;水 陆交通便利。 33.绿洲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河流沿岸;本区域环境承载力低,主要制约因素是水 资源。34 一 1 2 ① ② 3 ①第二章 城市和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 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城市功能分区 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在空间上 集聚 ,形成功能区 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 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功能区 住宅区:特点:最广泛----约占城市用地的 40%到 60%。 分化: 中高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房屋面积 环境 城市外缘、高地、文化区 较大 优美 低级住宅区 内城、低地、工业区 狭小 较差配套公共设施 好 差 ② 商业区:区位因素---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形状:点状或条状 中心商务区:位置: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特点:建筑物高达稠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经济活动最繁 忙 ③ 工业区:位置―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边界地带 趋势:向城市外缘移动(原因: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 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 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 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 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 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两个方面 (地租等值线图) 付租能力:35 ② ③ ④ ⑤ ⑥ 3 ①收入:住宅区分化 知名度 种族、宗教 历史 行政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布局工业与住宅区 污染大气的工业企业----风向 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季风的垂直方向 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② 要求水质较好、污染水源-----河流 要求水质较好---流经城市的河流上游 污染水源---流经城市的河流下游 ③ 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森林、河流 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的地域范围 狭小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混杂分布 市中心 工业区 原因分析 市场、交通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扩大 形成功能区 城市外缘降低成本、保护环境36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学习重点: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难点:结合实例分析各功能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们的区位特征。 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用地、 用地、 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 类型。 2 城市功能分区 ,形成功能区① 形成:同一种城市用地在空间上 ② 特点: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限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3 主要功能区 ----约占城市用地的 40%到 60%。① 住宅区:特点: 分化:中高级住宅区 布局区位 房屋面积 环境 配套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② 商业区:区位因素---大量的消费人群、便利的交通运输 位置: 中心商务区:位置:大城市、特大城市的 特点: ―形状:③ 工业区:位置― 趋势: (原因: 、 )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 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37 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 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 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分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模式 模式 模式 2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因素: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 城市里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决定于各种活动 影响地租的因素:主要有 付租能力: 和 两个方面② 收入: ③ 知名度 ④ 种族、宗教 ⑤ 历史 ⑥ 行政分化3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布局工业与住宅区 ① 污染大气的工业企业----风向② 要求水质较好、污染水源-----河流③ 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森林、河流38 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 城市发展的中后期 扩大城市的地域范围 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 工业区 原因分析狭小39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典型例题】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功能分区和等时线示意图。图中等时线是指汽车从城市 P 点向外行驶所用时间相等点的连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P 点出发,车速最快的去向是 A.东 B.南 C.西 D.北 (2)与图中甲、乙、丙、丁四类城市功能区依次 对应的是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绿地 B.商业区、住宅区、绿地、工业区 C.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绿地 D.工业区、住宅区、绿地、商业区 (3)对该城市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是 A.钢铁厂 B.印染厂 C.化肥厂 D.服装厂 读“某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示意图” ,回答问题。? (1)图中哪一处交通通达性最高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处最有可能位于 A.高级住宅区 B.工业区? C.商业中心? D.辐射道路与外环道路交会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因素 B.收入高低 C.知名度 D.种族和宗教 2.从地域分布上看,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 A.城市居民区的边缘地带 B.城市的边缘地带 C.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D.工业区的中心部位 3.关于城市功能区的正确叙述是 A.功能区的形成是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 B.同类经济活动会造成同类功能的企业相互分离 C.城市不论大小,城市中都有文化区、行政区 D.每种功能区以一种功能为主,无其他功能 4.下列关于城市住宅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级住宅区往往与工业区相联系的,高级住宅区则与文化区相联系 B.在位置上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是相邻发展的 C.形成分化在工业革命以前已经出现 D.高级住宅区往往与低地相联系的,低级住宅区则与高坡相联系 5.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最主要原因是 A.民族构成 B.收入水平 C.职业 D.宗教信仰 6.造成欧美等许多特大城市中出现“唐人街”的主要原因是 A.历史与文化因素的影响 B.经济因素的影响 C.民族与宗教因素的影响 D.地理因素的影响40 7.下图是我国华北某城市各功能区设置示意图,从环保角度考虑,其中合理的 是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 过。据此回答8-9题。8.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f最有可能是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9.若a、g均为住宅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g环境优于a B.a地价高于g C.g人口密度大于a D.影响a、g分化的主要原因是行政因素 城市地域有住宅、商业、办公和文化等功能分区。读图某城市一日不同功能 区停车率变化图,完成 10 题。10.图中表示住宅区和商业区的曲线分别是 A.①和② B.①和④ C.②和③D.③和④11.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工业、商业和居住用地比例时空变化示意图” 。读图, 回答(1)~(2)题。(1) 曲线①②③代表的土地利用类型符合一般城市三类用地时空变化特点的是 A.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商业用地 B.居住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 C.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 D.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41 (2) 2005 年与 1990 年相比,距市中心 12 千米处 A.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居住用地比例减小 B.工业用地比例增加,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C.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工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D.居住用地比例减小,商业用地比例变化很小 12、 下图为印度某城市(由西至东相距 25 千米)人口密度与土地价格统计,读图 回答(1)~(3)题。(1) 图示甲地土地价格和人口密度均很低,合理的解释是 A.位于城市中心,为市政中心广场 B.距离城市中心近,不利于房地产开发 C.位于城市边缘,基础设施不完善 D.位于郊区,只适合电子工业发展 (2) 乙地土地价格高、人口密度低,应属于 A.中心商务区 B.园林 C.住宅区 D.工业区 (3) 丙地在城市中 A.为最广泛的类型 B.生态环境最佳 C.交通条件最佳 D.工业点最密集 下图为“某城市用地示意图” 为主城区,兼有 B、C、D、E 各城区。读图回答 ,A 13~14 题。13.关于水厂的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②、③水厂的位置都合理 B.①、②合理,③不合理 C.①、②不合理,因为位于河流的上游,水量较小 D.③合理,位于 D 城区的上游,水质好 14.关于在 B 处建水泥厂的区位因素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接近石灰岩产区,原料丰富 B.靠近主干道,交通便利 C.靠近河流,影响水质 D.对城区完全没有污染42 2011 年 4 月起,北京城区 13 个重点区域的白天停车收费标准进行上调,最高达 20 元/小时,而其他地区及夜间停车收费标准不变。据图文材料回答 15~16 题。15.图中 13 个重点区域多数属于 A.住宅区 B.商业区 C.工业区 D.行政区 16.调高重点区域白天停车费的措施,主要是基于该类区域 ①建筑高大、密集 ②交通便利、流量大 ③人口密度昼夜差异大④文化机构和服务设施集中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 R 值表示。下图示意 我国某特大城市 2000 年和 2010 年 R 值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分布曲线,读图完成 17~18 题。 17.与 R 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A.环境 B.地租 C.交通 D.技术 18.与 2000 年相比,2010 年该特大城市 A.制造业就业密度降低 B.服务业就业人数减少 C.制造业比重上升 D.服务业比重上升读“南亚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 ,回答 19~20 题。43 19.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正确的是 A.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 B.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C.住宅区、工业区、旅游区 D.住宅区、绿化区、工业区 20.关于该城市的规划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建中心商务区――交通便利 B.②处建大型仓库――地价较低 C.③处建绿化带――减少污染 D.④处建食品加工厂――靠近水源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城区图” 。读图完成 21~22 题。21.该城市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区地租上涨 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 B.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 C.地势开阔,便于建高级住宅区 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读图,完成 23~24 题。23.图中城市向外扩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资源 C.交通 24.对图中城市功能区的描述,正确的是D.水源A.甲区域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B.乙区域经济活动最为繁忙 C.丙区域适合建自来水厂 D.丁区域地价最高 读“我国华北某城镇略图” ,回答 25~27 题。44 25.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有必要建卫生防护带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26.有关该城镇钢铁厂区位评价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地势平坦,利于建厂,节省投资 B.交通便利,利于能源输入 C.靠近城区,便于工人上下班 D.处于城市盛行风下风向,污染较小 27.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该城镇拟规划新的居住用地,较合理的地点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据此回答28.在 2007 年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 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开发区 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29.读“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回答下面问题。(共 8 分) (1)土地租金高低取决的主要因素有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B.土地利用方式 C.交通通达度 D.企业的支付能力 (2)在竞争环境下,城市的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经济活 动,取决于各种活动的 A.规模的大小 B.重要的程度 C.付出租金的高低 D.由政府的决策 (3)市中心应为图中 A、B、C 中的 ;这里最适合的城市功能 用地应为 区,此处地租最高的原因是 。 (4)图中 B 区最适合的城市功能用地是 区,原因是 。45 (5)工业区布局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市外缘地带所考虑的因素是 (6)图中A、B、C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 (填字母),面积最大的是 (填字母)。 30.下图是“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 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 , 。 (2) 目前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属于 。M、P、Q 中 处是 高级住宅区。 (3) 拟在甲、 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 化工城应建在 处,理由是 。 (4) 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 31.下图是我国某市镇的平面略图。当地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1)从该市镇建设的合理布局考虑,完成下列各项内容。 兴建项目 地点选择 选定地 点 理由自来水厂 ①②③ 化工厂 ④⑤⑥ 卫生绿化防 ⑦⑧ 护带 疗养院 ⑨⑩ (2)根据图中信息,该市镇的规划布局形式应为 (3)图中 A、B 两地相比,河岸易受冲蚀的是 B 中的 处较好,理由是 。 岸,欲建一河港,以建成在 A、46 32. 读 “我国某城市某住宅区在城市中的区位及其内部布局图” 回答下列问题。 , (26 分)(1) A 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2) 如果 B 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说明该住宅区的区位优势。 (3) B 住宅区内部的楼房布局有什么特点?请分析其布局的优势。 (4)该城市工业区分布有何特点?33.读“某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变化图”(图甲)与“该市土地利用结构比例图” (图乙),回答下列问题。(22 分)47 (1) 说出该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说明 50 年代以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 势。(2) 说出该市的 A、B、C 三大城市功能区类型,指出形成这种功能分区的最主要 因素。(3)分析该市近年来高新企业外迁的原因。34. 某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为多核心结构。 下图是“该城市的建筑与道路分布示 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 A、B 中属于中心商务区的是,主要原因是。(2) C、D、E 中属于低级住宅区的是 __________。,其在城市中的一般分布规律是(3) 汽车销售店布局在 G 处的理由是 业园将布局在 F 处的主要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新技术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说明影响该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48 参考答案 例题 【答案】(1)B (2)C (3)A【答案】 (1)C (2)D 1.A 2.C 3.A 4.A 5.B 6.C 7.D 8.C 9.A 10.C 11.(1)C (2)B 12 C A A 13.B 14.D 15.B 16.D 17.D 18.D 19.B 20.C 21.A 22.A 23.C 24.A 25.C 26.D 27.B 28.B 29.(1)AC (2)C (3) A 商业 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4)住宅 既方便上下班,又利于购物 (5)地价便宜,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少(或降低地价,保护环境) (6)A B 30. (1)水运便利,取水方便 (2)集中式或团块式;P (3)甲 位于河流下游;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方向的郊外;水陆交通便利 (4)分担城市职能; 缓解城市土地、 交通压力;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31.(1)自来水厂:③ 位于城区河流的上游,水源清洁丰富,靠近城区距离 短,建设费用低;化工厂:⑤位于城区河流的下游河段,废水排放对 城区的影响较小,利用河流起隔离带的作用,减少投资;卫生绿化防 护带:⑦ 位于化工厂与居民区之间,阻隔废气污染,保护居民区环 境;疗养院:⑩ 地势较高、开阔,空气清新,林木葱郁,利于疗养 (2)分散疏松式 (3)B B 该河流自东向西流且位于北半球,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 转,冲刷北岸 B,B 处水比 A 处深,港口应建在深水区。 32.(1)中心商务区(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2)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环境优美;邻近风景区和 教育区(好风、好水、环境美);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污 染较轻);靠近环路或放射状道路,交通便利(绿色、自然、交通便利)。 (3)特点:楼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优势:利于采光,便于通风。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河 流下游沿岸。 33.(1)该市土地利用以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公用设施、交通和道路广场用地 为主;总体上,各种土地利用面积呈上升趋势,本世纪以来工业用地减 少,住宅用地面积迅速增加。 (2)A 商业区(商业文化区);B 住宅区;C 工业区。 经济因素(地租高低)。 (3)老城区地价高,交通和环境问题比较突出;郊区地价低,环境好,有利 于高新企业发展。 34.(1)A A 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A 服务范围覆盖(包含)B 服务范围。 (2)C 分布在内城(靠近商业区);靠近工业区 (3)占地广,需位于城市外缘;靠近交通干线 接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环境条件好。 (4)经济原因(或地租水平);收入水平差异;历史原因。49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划分标准―人口规模 (中国设市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2 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城市本身、附近的小城镇、广大的农村地区 城市等级 规模 提供服务级别 提供服务种类 高 大 高 (包括低级别) 多 低 小 低 少 3 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丰富资源―大庆、攀枝花 便利交通―上海 二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城 市 等 级 高 低 城 市 数 量 少 多 城 市 距 离 远 近 服 务 种 类 多 少 服 务 级 别 高 低 服 务 范 围 大 小服务范围 大 小人 口 规 模就整个区域 而言不同等 级城市的服 务范围是: 层 层 嵌 套三 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50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学习重点:运用中心地理论,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学习难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的生活运用。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划分标准― (中国设市城市,按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2 服务功能(服务种类、服务级别、服务范围) 服务范围: 城市等级 高 低 3 城市等级的提升 地理位置: ―大庆、攀枝花 ―上海 二 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城 市 等 级 人 口 规 模 三 (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理论 城 市 数 量 城 市 距 离 服 务 种 类 服 务 级 别 服 务 范 围 就整个区域 而言不同等 级城市的服 务范围是: 规模 提供服务级别 提供服务种类 服务范围51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典型例题】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西部某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农历每月 内, 集市逢一、 四、 七在①地, 其余各天分别在周围六个集镇, 如右下图所示 (初 一、十一、二十一均为逢一,其余类推) 。据此回答 1~2 题。 1.该地区 A.集镇等级分为两级 B.集市的周期为 3 天 C.①地的服务范围比②地小 D.②地的服务功能比①地齐全 2.①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C.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D.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3. 下列有关城市服务范围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包含 B.相同级别的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彼此排斥的 C.城市及其服务范围是一级套一级的网络相互嵌套而成的 D.高级城市的服务范围为低级城市服务范围的 3 倍 一.单项选择题: 1.提供下列服务的城市属于等级最高的是 A.小百货、副食品 B.早点铺、菜市场 C.医院、大商场 D.小学、理发馆 2.关于城市不同等级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的划分是依据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B.城市等级的划分通常是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 C.任何城市的等级是相同的 D.我国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三类 3.下列因素中,能影响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是 ①资源 ②交通 ③位置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城市的服务范围没有明确的界线 B.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固定的 C.城市的服务范围是不固定的 D. 任何城市都有其一定的服务范围 5.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A.广州 B.中山 C.东莞 D.汕头 6.在一个区域中,高级别城市与低级别城市相比 A.服务范围大 B.彼此距离较近 C.数目多 D.提供服务级别低 下图是“某地区同一类型四间百货公司的需求门槛和销售范围之间的关系示 意图” ,回答 7-8 题。52 7. 依据赢利多少,四公司赢利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C&A&D ? C.D&B&C&A D.C&A&D&B 8.本地区能容纳这种类型的百货公司合理数量是 ? A.4 间 B.3 间 C.2 间 D.1 间 2007 年 12 月 7 日,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 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 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等 九个城市)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 武汉市圈范围图,回答 9~10 题。 9.组成武汉城市圈的九个城市,按等级可 分为 A.2 级 B.3 级 C.4 级 D.5 级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城市圈中,武汉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B.与鄂州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范围小 C.与麻城市相比,红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D.与大冶相比,黄石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读图回答 11~12 题。 X Y Z 11. 若 X、Y、Z 为某平原上的三个区域,人口密度 X&Y&Z,则三个区域内级 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A.X 地最大 B.Y 地最大 C.Z 地最大 D.不确定 12. 若 X、Y、Z 三个区域地租水平为 X&Y&Z,则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 的是 A.X B.Y C.Z D.X 和 Y 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 13、14 题。13.图中所示城市 A.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B.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广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 D.乙、丙城市服务功能相同 14.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描述正确的是 A.a&b B.b&c C.b&d D.c&d 15. 下列关于图中城市的等级序列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⑦ B.⑧②① C.③④⑤ D.⑦⑥⑤53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C.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 17. 读三级城市与服务范围图。图中 R1、R2、R3 分别表示三级城市①、②、③ 的最大服务范围。则①、②、③三级城市的等级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18.关于城市的职能和服务范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邻两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界限明确 B.“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说明不论城市大小,城市的功 能都相同 C.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对较大,小城市的服务范围较小 D.城市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读北方某城市书店和书亭分布图,回答 19~21 题。 19.书店和书亭区位的共同特点是 A.呈带状分布 B.分布在居民区内 C.位于交通便利的地方 D.不断向市中心聚集 20.书店与书亭服务范围的不同点是 A.书店的服务范围小,分布的数目少 B.书店的服务范围大,服务的人口多 C.书亭的服务范围大,覆盖整个城市 D.书亭的服务范围小,服务的人口多 21.该城市由书店与书亭构成的商业网点等级体系,具有的特点是 A.书店的等级高,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远 B.书亭的等级低,数目少,彼此相距较近 C.书亭位于书店的中心,呈多边形布局 D.书店规模小,数目少,书亭规模大,数目多 二.综合题新课标第一网 22.读“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图,完成下内容: (1)低级城市的服务范围被高一级城市的服务 范围所 ,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又被 更高一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所 ,各级 城市最终会形成一个具有等级关系的 体系。 (2)比较不同级别城市的平均距离,这种距离 的大小与城市级别高低的关系是 |54 23.读“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回答下列问题。 (1) 荷兰人在围海造田得来的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 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理论,设计者把居民 点分为__________等级,其中 A 级居民点 __________个,B 级居民点__________个,C 级 居民点__________个;并充分考虑了各级居民点 的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来布置相应的功 能。 (2) 在选择位置时,设计者尽量把 这样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 24.下图为“某近百万人口规模的城市总体规划图” ,回答下列问题。(1) 各组团之间安排有农田和绿地,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规划在 B 组团安排物流中心(图中?处),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C、E 两个组团均为新区,若在其中规划一个规模比较大的电子信息高新技 术园区,请任选一个区域对比分析其有利和不利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水厂 2 和 3(图例水 2、水 3 处)、污水处理厂 2(图例污 2 处)均为新规划项 目,其中哪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读“济南都市圈和山东半岛都市圈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09 年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在济南举行,以此为契机,山东加快了济南都 市圈的建设。该都市圈中心体系结构为“双核、多心,网状支撑”。其中, “双核”即两个都市圈核心城市,分别为济南和淄博(一个为主核、一个为 次核);“多心”即多个次区域中心城市,包括泰安、莱芜、聊城、德州、 滨州 5 个城市的中心城区。根据规划,未来 15 年内,济南都市圈将以济南、 淄博为“双核”,打造十大产业链,建设成为环渤海经济圈南翼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55 (1) 试分析济南与滨州两城市服务种类数量、服务级别、服务范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大,所以应尽快将滨州、德州等中小城市发展成像 济南一样的特大城市”,这一观点是否合理?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除济南都市圈外, 山东还正在大力发展“山东半岛都市圈”,“山东半岛都 市圈”的核心城市应是哪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读材料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简图” ,回答问题。 材料:沪、苏、浙三省市,地域相连,文化相近,经济相融,人缘相亲,然而, 在这背后却是一条无形的行政区划, 使长三角区域内各省市出现招商引资 大战、重复建设、壁垒重重,阻碍了长三角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 的经济合作。(1)有专家建议调整行政区划,构筑大上海经济区。试分析此建议的好处。(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形成了我国最完善的城市体系。试比较图中所示不同等 级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辐射范围有什么不同?56 参考答案 例题 1.A 2.D 3. D 1.C 2.B 3.B 4.B 5.A 6.A 7.C 8.B 9.B 10.B 11、C 12、A 13、B 14、C 15、C 16、D 17、C 18、C 19.C 20.B 21.A 22. (1) 包含、包含、空间结构。 (2)级别越低的城市数目多,服务范围小,彼此间距离近;级别越高的城市 数目少,服务范围大,彼此间距离远 23. (1)中心地理论 三 1 4 17 人口 人口的需求 (2)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24.(1)分割各组团,避免过度集中造成空气污染。 (2)邻近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交通便利);分布在郊区,有宽阔的空间可利 用。 (3)C 区: 有利――交通便利; 处当地盛行风的上风向, 环境污染少。 不利―― 相对 E 区空间较小。 E 区:有利――空间相对 C 区较大,处远郊,环境污染少。不利――交通 (干道少)不够便利。 (4)水厂 3 不合理。其上游有工业区分布,会造成水源污染。污水处理厂 2 不合理。其分 布在流经工业区的河流的上游,污水收集量小。 25.(1)济南的服务种类数量多于滨州,服务级别高于滨州,滨州的服务范围包 含在济南的服务范围内。 (2)不合理。每一个城市都应有与之相适应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规模,盲 目扩大城市规模,会使城市的服务范围及服务人口规模达不到其所要求, 反而会阻碍城市的发展。 (3)青岛。 26.(1)①能够变外部经济为内部经济,减少区际协调成本;②有利于发挥上海 的经济辐射功能;有利于长三角产业的合理布局,能够根据产业链的 要求.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提高经济效率。 (2)上海,全国最久的城市和经济中心,具有次一级中心和一般城市不具备 的高级职能,服务范围不仅覆盖到整个地区,其影响还辐射到全国甚至 国外。南京、杭州,该地区的副中心城市,服务范围主要是全省及周围 省区的部分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宁波,制造业功能比较突出,而 且受上海影响较大,服务范围仍然较大。镇江、扬州、南通,服务范围 主要局限于市域内大多数城镇和乡村。57 第三节城市化一 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 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 标志:城市数量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城市带 城市人口增多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3 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 动力(人口迁移) :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 农村----推力;城市---拉力 5 意义: 6 影响:城市 农村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历史发展-----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 发展 城市化阶段 水平 表现 常见的问题 速度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低-30%以下 提高 高-70%以上 慢 快 慢 郊区城 市化 逆城市 化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交通 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失业率增高, 空旧房增多, 犯 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2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起步 时间 早 晚 快 低 目前 速度 慢 水平 高 城市化阶段 后期阶段 初期 中期阶段 特点 工业化-----城市化 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农村有大量剩 余劳动力城市经济畸形发展---巴西 ―过度城市化、印度----滞后城市化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 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 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58 城市化 时 间 表 现 成 因 第一次工业革 命开始 人口由乡村迁 往城市,农村 地域转变为城 市地域郊区城市化 进入 20 世纪逆城市化 20 世纪下半叶 人口由市郊迁 往农村和小城 镇再城市化 1985 年之后人口由市区迁 往郊区人口迁回市区生产力水平的 市区出现了劳 人们对环境质 积极调整产业 提高,工业化 动力过剩,交 量 的 要 求 提 结构,发展高 进程 通拥挤、住房 高;乡村小城 新技术产业和 城市的拉动和 紧张、环境恶 镇的交通等基 第三产业,开 乡村的推动 化 础设施完善) 发市中心衰落 小汽车普及 区图 解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原因: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 土地质量下降 影响水循环 影响气象要素 2 合理城市化: 过快城市化: 来源 大气污染 生活废气、工业废气、交 通尾气 水污染 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城 市地表径流危害 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是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监控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 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 体 废 弃 物 污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染 民消费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 筑施工、社会活动 损害人体健康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3 生态城市: :一方面,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 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 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4 我国城市建设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59 第三节城市化学习重点: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 学习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 什么是城市化(看图分析) 1 2 概念: 标志:3 4 5水平: 动力(人口迁移) : 意义:6影响:城市 有利和不利影响 农村二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 历史发展-----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从 以后开始城市化 阶段 初期 阶段 中期加 速阶段 后期 阶段水平发展 地 域 扩 表现 速度 展趋势常见的问题-30 % 以下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70 % 以上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 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空洞化60 3 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国家 类型 发达 国家 发展 中国 家 3、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 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 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以英国的城市化进程为例) 起步 时间 目前 速度 水平 城市化阶段 特点城市化 时 间 第一次工业革 命开始 人口由乡村迁 表 现 往城市,农村 地域转变为城 市地域 成 因郊区城市化 进入 20 世纪逆城市化 20 世纪下半叶再城市化 1985 年之后人口由市区迁 往郊区人口由市郊迁 往农村和小城 镇 人口迁回市区生产力水平的 市区出现了劳 人们对环境质 积极调整产业 提高,工业化 动力过剩,交 量 的 要 求 提 结构,发展高 进程 通拥挤、住房 高;乡村小城 新技术产业和城市的拉动和 紧张、环境恶 镇的交通等基 第三产业,开 乡村的推动 化 小汽车普及 图 解 础设施完善) 发市中心衰落 区61 三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 影响:原因: 表现:2过快城市化:① 环境质量下降 来源 大气污染 危害 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是城市空气污浊,危害人们的监控 水污染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饮用 水质不断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和动植物的繁殖 固体废弃物污 染 噪声污染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甚至 损害人体健康 ② 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③ 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3 生态城市:一方面,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 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 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4 我国城市建设的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绿化程度,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 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62 城市区位因素 影响因素 自 然 因 素 气候 地形 城市分布规律 形成原因分析 实例世界大城市多在平原, 平原地形平坦, 有利农耕、 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 城镇建设、交通 场所; 城市多分布在中低纬、 气温适度,降水适中 沿海地带; 热带较凉爽的高原上及 山区的河谷盆地河流河运起点河流干支流的 河流有供水、运输功能和 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军事防卫,对城市选址具 河流两岸城市众多,越 深远影响 往下游城市越密集社 会 经 济 因 素自然 资源分布或靠近矿产资源丰 工业革命后在矿产地便于 富的地方 发展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 业,由此形成工业城市交通城市靠近公路、铁路干 是客货流必经之地和对外 线或濒临河流海洋、临 联系的便捷地带,经商、 近港口 发展经济条件优越,交通 是近代城市的优选区位政治 军事 宗教宗教中心、军事要塞、 为举行宗教活动、完成军 边境口岸和政治中心; 事任务或分散大城市职 能、带动内陆地区建设和 发展起来的城市科技 旅游大学分布区、科技中心 以科技旅游业为基础发展 及旅游胜地 起来的,属越来越重要的 新因素63 第三节 城市化 第一部分 【典型例题】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回答(1)~(3)题。(1)1982 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2)20 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 年代初期 B.70 年代中期? C.80 年代中期 D.90 年代后期 (3) 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进入郊区化阶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发展 S 模型”材料二:某发展中国家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光转换特性曲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