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队长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户家亲自动手做饭怎么表达

扶贫干部感触:我们不怕工作不怕抛家弃子,只怕努力得不到认可!
扶贫干部感触:我们不怕工作不怕抛家弃子,只怕努力得不到认可!
热点讯息报
乡村扶贫干部感触:我们不怕工作,不怕抛家弃子,不怕吃住在村,不怕全年无休,无所谓下乡补贴,我们怕努力得不到认可!文| 四郎又一波的扶贫检查来了,这次是省里的暗访检查,上午全市电视电话会开到了快1点,市委主要领导宣布全市有帮扶任务的公职人员和扶贫战线全部停休!2017年不到3个月,已经记不清多少波检查,多少次停休了,从省、市到县,各级主要领导密集性下来暗访检查,不打招呼直接入户,到贫困户家中询问帮扶成效,查看识别准确率和退出准确率,查验档卡资料是否完善,查看宣传氛围是否浓厚。带来的后果是一波一波的基层工作人员被处分,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人心惶惶。整天在忙于迎检,忽然想起来了,扶贫到底是干什么?上级说的很清楚,问题导向,暗访就是找问题,找到问题就是要处理干部,但是作为平原地区,只要家里有劳动力并且正经干活就不至于贫困(年人均收入低于2855元),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庭出现大灾大病现象除外。那么乡村识别的贫困户是哪一种?上级希望识别贫困户是哪一种?扶贫,是扶持贫困户脱贫,前提是贫困户有脱贫可能,这个尺度很不好把握,贫困户具备脱贫可能的,大都有一定的劳动能力,而且这些户大多数是因灾因病半路致贫,之前的家庭条件基础较好,目前大多数也不会一年一人净落不到2855元,那么就不能识别或者慎重识别,否则达不到精准识别,因为精准识别的硬性条件是年人均收入低于2855元或者吃穿教育医疗住房得不到保证,另外还有10类人群不得识别等等要求。那么为了满足精准识别条件,都是哪些人被识别进贫困户呢?除了上边说的少数因病因灾致贫但具备劳动能力的家庭外(极少数,因尺度不好把握,很容易被上级定性为识别不精准),绝大多数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憨傻痴呆、游手好闲等家庭,他们确实贫困,看了生活条件确实让人心疼,但把这些人识别进贫困户却是最保险的,因为他们基本上就是依靠政府救济生存的。好了,满足了精准识别条件了。往下说他们怎么精准退出?五保待遇他们享受,低保待遇全家享受,家里还有几亩地,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还有到户增收资金扶持,还有小额贴息贷款扶持,还有县里出台的傻瓜式的分红扶持,但是这么优惠的大礼包面向的是谁呢?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憨傻痴呆占绝大多数,帮扶责任人或者乡村两级干部到家里宣讲政策,贫困户听不懂或不愿实施,因为危房改造、到户增收等都是先建后补,需要先垫资实施项目,验收合格后给予一定补助,让他盖房子把,没有启动资金,更有五保贫困户答复活不了几天了,不想费事。让他搞到户增收项目,他没有启动资金,更害怕赔钱,不敢尝试。让他搞小额贴息贷款把,银行担心他不还款,贫困户担心他将来还不起款。连傻瓜式的分红有些贫困户也害怕,怕将来吃亏上当。只能享受低保、五保政策,贫困户很欢喜,因为不用投资,风险最小、受益最大,但是五保、低保都有相应政策,不符合又办不了。但是仅仅依靠五保、低保,以现行标准又很难脱贫,而且帮扶措施过于单一。于是这个矛盾点,被上级领导暗访后一大批基层干部被处理了,可是这个处理是基层干部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么?第二个被处理点是帮扶满意度。前文提到了,目前识别的绝大多数贫困户是村里的鳏寡孤独、老弱病残、憨傻痴呆,他们有的记性不好,有的不识字,帮扶责任人到家里时知道,出了门他们就忘记了,况且领导暗访问的还很细,你的帮扶责任人是哪个单位的?叫什么?什么职务?电话是多少?答不出来视为帮扶责任人没有尽到责任,这样的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是过于高估了贫困户的基本素质,前文说了,识别进贫困户的绝大多数是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群众,大多还不识字,没有文化,你让他如何能思路清晰、准确无误的答出问题,特别是上级领导和贫困户之间的对话,存在书面用语和农村俗话的隔阂,比如说领导问:你的帮扶责任人是谁?贫困户答:不知道。如果领导问或者旁边提醒,木事到你家来的有个县里的干部是谁?或者说给你送米面油或现金的人是谁?贫困户就能答出来,但是领导不会这样问,也不会让旁人插话,因为怕旁人有引导性提示。于是当贫困户答不出来了就直接上会,全县大会通报批评,或者纪委直接下来问责,不讲理由,只有处理到干部,才能显得领导重视扶贫,可是这样谁替乡村干部着想过,使基层扶贫人员既流汗又流泪,笔者接触的2个乡12个贫困村,可以说这12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确确实实扎扎实实的驻村了,但是贫困户见到本人了确实认识,但是按照以上的问题,贫困户9成还是答不知道。再次是档卡资料完善,贫困户的农村生活实际和上级的顶层设计有鸿沟,上级领导觉得档卡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于是出现了一户一个扶贫贴心袋,帮扶责任人也确实送到贫困户家里了,并且里面装了帮扶责任人的名片,袋子是需要放到贫困户家里的,但是转眼贫困户给自己的孩子上学当书包了,接着领导暗访来了,又是追责,总不能让帮扶责任人或第一书记住在贫困户家里看着袋子吧?还有就是帮扶措施,第一书记手里得资源少的可怜,基本上就是整理资料的权利,因为低保、五保办理是县民政部门管理,危房改造是住建部门管理,雨露计划是教育部门管理,医疗是卫生部门管理,到户增收或产业发展还得贫困户本人同意,到了村一级,第一书记没有任何权限,但是所有追责都面向乡村两级。甚至领导把追责的力度当做领导重视扶贫的力度,这是不是对基层干部的严重不负责任?最后是扶贫宣传,上级检查其他内容已经成共性了,于是创新检查内容,本村内T型宣传牌过小、过少也是追责内容之一,墙体喷绘少也不行,务必达到多少条才能过关,这又是不是上级的懒政?一波一波的检查,对乡村两级干部来说,已经习惯了,无休止的停休,对乡村两级干部也习惯了,但是追责问责的不断扩大,不断加重,却严重打消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君不见凡是有第一书记聚集的微信群、QQ群里都是牢骚满腹,因为一没待遇、二没扶贫经费、三没正向激励、四没扶贫主动权,如何调动积极性?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也迷茫。第一书记答复:上级明确的政策全部宣讲到位,符合条件的全部落实到位,但是因为贫困户个人原因或者全部落实到位仍脱不了贫的,却是无休止的处理、处分,这也要处分我们?如果说该贫困户享受每年2000元钱,我们贪了、挪了、截留了,只给贫困户1500元,处分我们无话可讲,可该给的全给了,甚至不该给的为了脱贫打着擦边球的也给贫困户了,仅仅因为领导的暗访问话贫困户听不懂也要给我们处分?一个处分要影响我们至少4年以上,下派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是本单位即将走入副科级岗位的后备干部,一个四年,可是基层干部的一生啊,领导们,能不能在暗访时或者暗访后听一听第一书记的解释再决定是否处分?不要再贫困户说什么就是什么了,因为你们的书面用语很多贫困户是听不习惯的!就像今天上午全市电视电话会上,市委书记说暗访组有先斩后奏的权利,先免职后补免职手续,如果说贫困户一句话就能决定帮扶干部的一生,并且不准帮扶干部做任何解释,那我们能不能理解这是领导责任的一味下推?或者是领导的不作为或者懒政!身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不怕工作,不怕抛家弃子吃住在村,不怕牺牲所有节假日和周末,也无所谓下乡补贴(实际上绝大多数就没有兑现过),我们怕我们的努力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群众的认可我们可以一遍又一遍的解释,得不到领导的认可一句话却就决定了我们的一生!可怜乡村干部卑如蝼蚁!向扶贫干部致敬!一个驻村帮扶干部的心得体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驻村工作队队长 李红冈随着驻村工作不断地开展,我与村民间的感情越来越深,工作的成效越来越好。回顾半年来的驻村工作,我感触颇深,要想做好驻村工作,让村民得实惠、干部得历练,就必须闯过驻村工作“四个关口”。驻村工作第一关:人要“驻”得住,心要“驻”下来初到农村,走在村里的土路上,面对之前完全没有经历过的陌生环境,我感到阵阵迷茫。农村的生活环境与沈阳这样的省会城市有着天壤之别:睡硬炕、上旱厕、难洗澡、难做饭,夏天蚊虫多、冬天取暖难。这些生活上的困难让我和队员都感到了诸多的不适,同生活困难相比,心里的困难更不易克服。驻村工作让我和队员长期与亲人和朋友分离,驻村半年来我仅回家3次,父母的病情、孩子的成长、妻子的期盼都让我牵肠挂肚。队员都是三十出头的年轻人,除了对亲人的挂念,农村单调的文化生活也让他们倍感枯燥和无趣。面对存在的客观困难,我经常同队员交流心得,统一思想,要干好扶贫工作,克服生活困难和心里的思念是基础,很难想象一个总想回城市享受生活或“人在曹营心在汉”的驻村干部会真正投入到驻村扶贫工作中去。通过同村干部了解村实际情况、同镇领导干部座谈和入户走访,工作队逐渐取得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村民的拥护,适应了农村的工作和生活,顺利挺过驻村工作第一关。驻村工作第二关:解群众之急,赢百姓民心驻村工作队的人驻下了,心也驻下了,如何赢得民心,成为我们面临的下一个关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显得十分重要。工作队驻村时恰逢我省辽西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五台沟村面临减产甚至绝收。工作队在了解旱情后立即与镇党委、镇政府、村“两委”班子商讨办法,并迅速向厅领导进行汇报。第一时间调拨资金并协调水利部门开展打井抗旱工作。共打100米深以上的水井16口,修建蓄水方塘2个,有效缓解了旱情、减少了村民的损失,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对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户,工作队通过结对帮扶、走访慰问和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及时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走访中工作队听闻村民刘志起在生产中被铡刀将右手切断而受伤住院,立即赶到医院探望、同主治医师沟通、协调治疗事宜和陪护人员、帮助办理医保报销手续、送慰问金和慰问品,定期探望了解其恢复情况和面临的其他困难,帮助解决致残后的后顾之忧。春节前为了让大家安度节日,工作队对村里所有贫困户和五保户挨家挨户走访,确定责任人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大年三十晚为五保户包饺子、放鞭炮,送对联。村民们说“谁家有困难了,谁家准有工作队”。通过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工作队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拥护,进一步拉近了同村民之间的距离。驻村工作第三关:抓队伍建设,筑组织阵地打铁还需自身硬,驻村帮扶工作是有时间结点的,提高村“两委”班子自身工作水平和领导能力,建立起一支能够长期带领村民走上健康快速发展道路的干部队伍尤为重要。我们先从解决村支部办公场所狭小、缺少便民服务场所和设施入手,积极协调,多方筹措,对村“两委”办公场所进行全面改造,改造后的村委会建筑面积230平方米,内设村“两委”办公室、“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办公室、“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三会一课”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电脑室、会议室,并帮助村里建立会议记录、学习笔记和各项簿册。活动场所问题解决了,党建活动和党内民主生活就可以更好地开展。随后,我们开始规范党组织生活。以前,村里已经习惯于经过简单碰头后就开始行动,在前4次村民代表会议中,交头接耳、抽烟、随意出入会场的现象十分常见,会议记录也十分简单。通过规范召开第五次和第六次村民代表大会,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已经在会上有秩序地踊跃发言,吸烟现象也基本杜绝。经过召开党支部会议和民主生活会,同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党员统一思想,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建立村党支部活动档案、帮助村党支部建章立制。通过规范会议,村干部逐渐感受到村集体荣誉感,并从自身做起带动其他人规范参加组织活动。驻村工作第四关:精心调研,科学决策科学的决策都是建立在对客观事实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对村情村貌的全方位掌握,才能在日后的工作中做到决策科学有效。通过入户走访,了解村民生活现状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两委班子会议,听取村两委班子的意见;通过同当地镇党委、政府汇报沟通,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入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村里一名11岁的小男孩贾金满由于家庭贫困缺乏医疗常识和就医困难而耽误治疗导致下半身瘫痪。看着孩子天真的眼神和对周围活蹦乱跳的同伴们的羡慕,我的心都要碎了,这更加坚定了我要为村里修建一个现代化的医疗卫生室的决心。酷爱秧歌的村民们对我说:“我们大家就爱扭秧歌,以前参加比赛时在别的地方扭过,在自己村却没地方,真羡慕别的村啊”。00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广场建成投入使用时,看着扭秧歌的村民们脸上挂着的幸福笑容,我感到这是驻村以来为村民又办了一件实事。事实证明,要想把扶贫工作干到点子上,充分准确的调查工作是重要基础。作为驻村工作队的队长,我深知自己是农村工作的新人,我的优势是掌握更全面的方针政策、具备更宽广的视野,而缺少的恰恰是基层的工作经验。我摆正自己的位置,调节好工作心态,在工作中坚持“指导不领导、到位不越位、参与不干预、帮办不包办”的原则。 驻村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贫困村摆脱贫困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驻村扶贫工作更是一项良心工程,只要坚定扶贫和服务人民的信念,了解实情、脚踏实地地开展扶贫工作,全面摆脱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将越来越近!(转发于南阳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点讯息报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出发,一旦开始,永远都不算晚!
作者最新文章当前位置:
一位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的自述:我们要和农户打成一片
&&来源:昆明日报
  张问龙对甸心村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记者杜文蕾摄
  青山环绕,良田广阔,在夹杂着野花香和菌香的空气中,一个肤色黝黑的男士走到正在分拣人工菌的工人旁,“今天的工作大家感觉怎么样?”他开口问道。于是,刚才还在分拣人工菌的工人立马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这个肤色黝黑的男士就是张问龙,是昆明市环境保护局下派的扶贫驻村工作队的队长,一转眼他到寻甸县羊街镇甸心村快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中,他与甸心村村民同吃同住,为甸心村村民脱贫致富建言献策。
  “到当地就是当地人”
  本以为一个在城市生活多年的人,早就习惯了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初到农村生活会有一些不习惯。但是,张问龙却没有这样,他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本地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地为村民办事。
  “我是2015年8月来到甸心村的,因为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来了之后很快就适应了。我知道,只有安下心来才能与农户打成一片,只有农户把你当自己人,他们有什么困难才会毫无保留地和你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找出农户贫困的原因,从根上为他们解决困难。” 张问龙说。
  张问龙说的,他都做到了,现在在村子里只要提起张问龙,村民们都对他赞不绝口。
  “他几乎每周都会到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来看看,关心我们的工作累不累?能不能按时上下班?工资能不能按时领到?” 甸心村村民李良华说。
  目前,云南万盛食用菌种植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是甸心村唯一“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项目。
  对 145户贫困户了如指掌
  自2015年8月张问龙到甸心村开始,他就带领着扶贫工作队的4名队员深入到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去进行家访,了解贫困原因。“只有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里去走访,才能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贫困,才能从根上帮助他们脱贫。” 张问龙说。
  现在张问龙对甸心村1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连贫困户的土地在哪里,现在种植的是什么农作物,他都能随口说出来。“他很关心我们的生活,从生病时的问候到种植农作物的技术指导,我们都很感激他。” 甸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介绍。
  当然,通常在张问龙带领扶贫工作队队员了解情况之后,都会将贫困户致贫的原因列出来,向村委会反映,由村委会召开会议,对贫困户的情况进行一对一的分析,最终拿出帮助扶贫户脱贫的办法并实施。
  “从这里到昆明往返也要近4个小时,最近工作比较忙,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张问龙说,他喜欢跟农户在一起,根据工作需要,他可能继续待在这里,为甸心村村民脱贫致富出自己的一份力。
昆明日报 记者王绍芬报道
责任编辑: 自然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云南驻村工作队帮贫困户实现创业梦
赵洪敏(左)与和玉泉在商量开小店的事情
一年之间他如同换了一个人
和玉泉的家在玉龙县龙蟠乡新尚村,距玉龙新县城60公里,这里是典型的高寒贫困山区。
和玉泉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天生高度近视,勉强读完了初中就辍学了。之后,他学过理发、电脑设计,眼镜度数也从1000度跳到1800度。刚刚学到手的技术,又只能放弃,改学盲人按摩。“县里盲人按摩比赛,我还得了第一名。”但按摩需要用力,这对高度近视眼来说是很危险的,和玉泉因此造成了视网膜脱落。这几年看病,花光了家里8万元的积蓄,还欠下了4万元的外债。“这些都不敢跟娃说。”和玉泉的母亲说,自从3年前和玉泉的父亲因癌症去世后,他就变得很阴郁。
一年之后,和玉泉如同换了一个人:白色衬衣黑色外套,小伙子显得很精神,他指着平整的水泥地院子、新翻修的两层小楼说,这都是今年在村里的帮助下刚建起来的,“赵队长他们经常来我家,每次来都给我们讲,要咋个干,家里要怎么弄。”小伙子指向旁边的人,笑眯眯地说。
有啥创业梦 他们帮忙实现
和玉泉口中的“赵队长”,名叫赵洪敏,是丽江市委办调研员,同时也是新尚村工作队队长。今年玉龙县派出了28支驻村扶贫工作队296名工作人员进村入户,省市县345个单位7452名干部职工挂全县16个乡镇1个办事处、包103个村、结对帮扶3932户,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
在新尚村,包括赵洪敏在内,一共有6名工作队队员。今年2月17日进驻村里后,他们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守在了这里。
第一次去和玉泉家,赵洪敏很感慨,“他家没有大门、没有院子,房前空地都是烂泥。”那天,和玉泉母子俩的眼泪,流进了赵洪敏心里:“妈妈不敢跟儿子说家里欠着那么多债,儿子说,要不是想着还有老妈,他不活了,觉得日子没有盼头。”
怎样帮助这对母子?村里开产业发展群众讨论会时,赵洪敏将母子俩也请了过来。但这次讨论会,几乎成了工作队和村干部的独角戏。“村民都不说话,就好好看着你,问什么也不答。”
这让赵洪敏心里有些发虚。他和队员们硬着头皮,一家一家走访,一遍一遍讲解政府扶持政策,甚至给村民规划起哪里建新房、哪里建鸡舍。有的贫困户家,他们来回去了7趟,村民们也渐渐打开了话匣子,给队员们讲他们的创业梦。“有一户说他家要养30头牦牛,30头牦牛投资就要40万元,扶持资金没有那么多,而且他们家就两个劳动力,哪养得过来30头牦牛。还有人家想养5000只鸡……”赵洪敏知道,这是村民们出的难题,看你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上。
67户贫困户创业找到方向
和玉泉家也不想动,母子俩觉得没有那个能力翻盖新房。在工作队、村干部的帮助下,他们拿到了水泥、沙石,还将享受到易地搬迁补助款6万元,于是有了现在干净规整的庭院,“等把围墙砌起来,再加个大门,就是个很好的家了。”和玉泉笑着说。通过村里的产业发展讨论会,和玉泉家终于定下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在丽江市公租房旁开一个小卖部。对此,和玉泉十分期待,只要租到了店面、办下营业执照,村里就会把9000元的项目扶持资金打过来,“现在觉得生活真是有了盼头。”
经过4次讨论会,村里67户贫困户都定下了各自的发展方向,有的养羊、有的养鸡。这周一,养羊培训班已经开班。“村民的态度也变了,以前路上见着直接不理,现在见了会叫我‘大大’。”赵洪敏说到这笑了,他不再感到刚来时的心虚,“村民们有了积极性、主动性,我们对帮扶脱贫就更有信心了。”
全媒体报道组 杨茜 张文峰 自然 摄影报道 春城晚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新闻热线:021-
工作队长黄平衡: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平衡与村民一起劳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平衡向贫困户捐助&nbsp&nbsp&nbsp&nbsp华声在线9月14日讯(通讯员 刘武林)在永兴县东部最偏远的七甲乡深洞村,常常看到一个精神抖擞的老者在村里和村组中奔波,村民们见了他,老远就会喊“老黄呀,你来了啊”!老黄即七甲乡深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深洞村“第一书记”黄平衡,今年61岁,是永兴县公安局的一名提前退休的共产党员警官,2016年3月受组织的委派来到深洞村驻村帮扶。&nbsp&nbsp&nbsp&nbsp七甲乡深洞村是永兴县有名的偏远贫困落后村,不但离县城远,海拔高,交通不方便,汽车从县城出发到村部需两个半小时。人均收入较低,村里绝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开支。全村 265户共1187人,其中贫困户88户286人。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黄平衡到村后,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走村串户、跋山涉野,在近一年时间的深入走访调查中,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和贫困户都了如指掌,随机从贫困户中抽考一户,他都知道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是谁,帮扶的措施是什么。&nbsp&nbsp&nbsp&nbsp没有村级主导产业就没有精准扶贫,针对深洞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黄平衡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根据调查情况,他与支村两委多次讨论商量,决定开发种养业、红米加工业及落实光伏发电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为村民创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次,黄平衡在走访到该村一个叫下秋垄里的地方时,看到一片茂盛的树林和青青的草地,他想,这可是个养牛的好地方呀。他马上和村支书找来有养殖技术的贫困户徐长海和徐长发两兄弟,跟他们商量发展养牛的事情。说着说着,这兄弟俩却犯了愁,原来他们并没有发展养殖产业的资金。黄平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夜赶到县城,对接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很快就帮助徐长海和徐长发兄弟俩每人申请贷款5万元,加上他们自筹资金部分共28万元,买来了53头牛。现在牛场规模扩大了,目前已经发展到88头,按市场价格计算,一年就能赚30多万元。&nbsp&nbsp&nbsp&nbsp“感谢黄书记,让我能够重拾书本,重新走进梦想的校园。”深洞村何梅香激动地说。特困生何梅香今年16岁,去年7月从七甲中学毕业,9月就读永兴职中。就读一个月后因家困无钱便休学到东莞一家手机电路板厂打工。今年何梅香趁厂里放假回到老家,刚好被黄平衡在走访中遇到。在聊天中黄平衡听何梅香诉说在外打工的苦衷,饱尝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不懂技术的苦头。在了解到何梅香还是很想读书的念头后,黄平衡立即与长沙株洲等职校联系,与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招生办主任匡赞取得联系。匡赞非常欣赏这种好学精神,将何梅香的情况报告给了院领导,经院领导研究同意,破格免费接受何梅香,8月,何梅香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学堂。今年暑假期间,黄平衡通过与相关学校联系,积极与社会爱心人士衔接,为村里13个贫困生解决了辍学的困境。10个学生获得了湖南中金投智创有限公司的爱心捐助,另有3名特困生由相关学校免费接受入学。&nbsp&nbsp&nbsp&nbsp在走访过程中,黄平衡深深感受到:老、弱、病、残、痴是贫穷的天敌。去年4月份,他在下秋组贫困户兰小平家里看到其妻赖梅花卧床不起,走访后了解到2014年3月赖梅花在山上造林时摔断了右脚,因无钱治疗,一直在家拖着,以致病情加重。知晓情况后,黄平衡马上联系车辆亲自驾车把赖梅花接到县人民医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赖梅花的脚伤大有好转,出院时黄平衡又细心地派车送其回家。现在赖梅花生活能自理。&nbsp&nbsp&nbsp&nbsp深洞村哪个贫困户家里有困难和矛盾,哪里就有黄平衡的身影。村里残疾人多,出进很不方便,黄平衡就邀请县残联的残疾人等级鉴定师亲临深洞村入户现场办理各类残疾证。其中有18人需到郴州市市级医院请专家鉴定定级,黄平衡组织他们坐大巴车到郴州市人民医院去进行鉴定。&nbsp&nbsp&nbsp&nbsp老黄常说:“一定要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政策阳光雨露。”&nbsp&nbsp&nbsp&nbsp尽管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但是老黄没有半点退缩,为做扶贫路上的“老黄牛”而自豪。他经常和县里的干部说:“要用足用好党的好政策,助推深洞村脱贫摘帽。等到真正退休了,可以自豪的和儿孙说,我无愧于作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工作队长黄平衡: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日 08:58 来源:华声在线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平衡与村民一起劳动&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黄平衡向贫困户捐助&nbsp&nbsp&nbsp&nbsp华声在线9月14日讯(通讯员 刘武林)在永兴县东部最偏远的七甲乡深洞村,常常看到一个精神抖擞的老者在村里和村组中奔波,村民们见了他,老远就会喊“老黄呀,你来了啊”!老黄即七甲乡深洞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兼深洞村“第一书记”黄平衡,今年61岁,是永兴县公安局的一名提前退休的共产党员警官,2016年3月受组织的委派来到深洞村驻村帮扶。&nbsp&nbsp&nbsp&nbsp七甲乡深洞村是永兴县有名的偏远贫困落后村,不但离县城远,海拔高,交通不方便,汽车从县城出发到村部需两个半小时。人均收入较低,村里绝大部分村民靠外出打工来维持全家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开支。全村 265户共1187人,其中贫困户88户286人。2014年,被确定为省定贫困村。黄平衡到村后,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走村串户、跋山涉野,在近一年时间的深入走访调查中,对全村的基本情况和贫困户都了如指掌,随机从贫困户中抽考一户,他都知道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责任人是谁,帮扶的措施是什么。&nbsp&nbsp&nbsp&nbsp没有村级主导产业就没有精准扶贫,针对深洞村没有特色支柱产业这一实际,黄平衡把培育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根据调查情况,他与支村两委多次讨论商量,决定开发种养业、红米加工业及落实光伏发电建设,这一系列举措为村民创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一次,黄平衡在走访到该村一个叫下秋垄里的地方时,看到一片茂盛的树林和青青的草地,他想,这可是个养牛的好地方呀。他马上和村支书找来有养殖技术的贫困户徐长海和徐长发两兄弟,跟他们商量发展养牛的事情。说着说着,这兄弟俩却犯了愁,原来他们并没有发展养殖产业的资金。黄平衡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连夜赶到县城,对接落实扶贫小额贷款政策,很快就帮助徐长海和徐长发兄弟俩每人申请贷款5万元,加上他们自筹资金部分共28万元,买来了53头牛。现在牛场规模扩大了,目前已经发展到88头,按市场价格计算,一年就能赚30多万元。&nbsp&nbsp&nbsp&nbsp“感谢黄书记,让我能够重拾书本,重新走进梦想的校园。”深洞村何梅香激动地说。特困生何梅香今年16岁,去年7月从七甲中学毕业,9月就读永兴职中。就读一个月后因家困无钱便休学到东莞一家手机电路板厂打工。今年何梅香趁厂里放假回到老家,刚好被黄平衡在走访中遇到。在聊天中黄平衡听何梅香诉说在外打工的苦衷,饱尝没有知识、没有文化、不懂技术的苦头。在了解到何梅香还是很想读书的念头后,黄平衡立即与长沙株洲等职校联系,与湖南工贸技师学院招生办主任匡赞取得联系。匡赞非常欣赏这种好学精神,将何梅香的情况报告给了院领导,经院领导研究同意,破格免费接受何梅香,8月,何梅香背起书包重新走进了学堂。今年暑假期间,黄平衡通过与相关学校联系,积极与社会爱心人士衔接,为村里13个贫困生解决了辍学的困境。10个学生获得了湖南中金投智创有限公司的爱心捐助,另有3名特困生由相关学校免费接受入学。&nbsp&nbsp&nbsp&nbsp在走访过程中,黄平衡深深感受到:老、弱、病、残、痴是贫穷的天敌。去年4月份,他在下秋组贫困户兰小平家里看到其妻赖梅花卧床不起,走访后了解到2014年3月赖梅花在山上造林时摔断了右脚,因无钱治疗,一直在家拖着,以致病情加重。知晓情况后,黄平衡马上联系车辆亲自驾车把赖梅花接到县人民医院,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赖梅花的脚伤大有好转,出院时黄平衡又细心地派车送其回家。现在赖梅花生活能自理。&nbsp&nbsp&nbsp&nbsp深洞村哪个贫困户家里有困难和矛盾,哪里就有黄平衡的身影。村里残疾人多,出进很不方便,黄平衡就邀请县残联的残疾人等级鉴定师亲临深洞村入户现场办理各类残疾证。其中有18人需到郴州市市级医院请专家鉴定定级,黄平衡组织他们坐大巴车到郴州市人民医院去进行鉴定。&nbsp&nbsp&nbsp&nbsp老黄常说:“一定要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党的政策阳光雨露。”&nbsp&nbsp&nbsp&nbsp尽管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但是老黄没有半点退缩,为做扶贫路上的“老黄牛”而自豪。他经常和县里的干部说:“要用足用好党的好政策,助推深洞村脱贫摘帽。等到真正退休了,可以自豪的和儿孙说,我无愧于作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困户一对一帮扶计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