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财税制度在经济建设中的经济宏观调控控作用

&星论文网:致力于各类论文代写、论文发表、代写代发论文服务
> >>查看论文
谈财税体制改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站编辑:admin
   摘 要:国家财政是党和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督手段。过去五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财税体制改革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财税体制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了新的步伐。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财政税收是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有利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问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完善关税和出口退税等制度,促进外贸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财税体制改革直接涉及国家与企业和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以及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等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对其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财政还要承担必要的改革成本,以创造有利的改革环境。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政以财立,国以财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财政汲取能力,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物质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同时,财政收支活动具体直观地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是连接人民日常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增强财政资金筹集和分配使用的公平性和公正性,提高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财政资金的来龙去脉,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审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二、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宏观税负偏高,挤压居民收入增长,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政府取得的收入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一是中国大口径宏观税负高达30%以上,比中小口径的宏观税负高出1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从分税制开始,财政收入增长迅速,宏观税负快速提高。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快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从1994年的10.8%提高到2008年的20.4%,增长了1.9倍。三是与发达国家实行“高税负、高福利”政策相反,中国是在低福利水平上实行高税负,税负明显偏高。
   (二)财力与事权不匹配,迫使地方政府不计代价地扩大财源。一是财力快速上移。分税制改革后,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迅速提高。1993年,中央财政占比22%,地方财政占比78%。到2008年,中央财政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到53.3%,地方财政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至46.7%。二是事权下移。由于事权配置重心偏低、各级政府的事权责任与其收入和行政能力不对称。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进一步降低21.4%,地方财政支出所占的比重仍高达78.6%。
   (三)财政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发挥不够。个人所得税通常采用累进税率,具有在经济高涨时自动增税、经济衰退时自动减税,对经济周期“削峰填谷”的功能。在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中,流转税所占的比重高达67.1%(2005年);而所得税的比重只有24.6%(2005年),其中个人所得税只占6%左右(2005年)。所得税比重过低,以及个人所得税制度、财产税制度的不完善使税收制度发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作用受到局限,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也比较微弱。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离已经确定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目标还有较大距离,社会保险筹资方式还不规范,社会保险税制度还没有确立。
   (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难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目前我国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总规模不小,2006年已经达到13501.45亿元,占中央财政总收入的63.6%。其中:税收返还4357.9亿元,占总规模的32.3%;财力性转移支付4731.97亿元,占35.0%;专项转移支付4411.58亿元,占32.7%。占将近三分之一的税收返还资金是固化了原有的地区利益格局,专项转移资金的投资的地区格局情况不透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还难以判断。只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能够发挥作用。
   三、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认识,增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坚定性。按照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要求,财税体制改革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按照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界定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提高资金分配透明度和使用效益。
   (三)加强财政对经济结构的调节,缩小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收入分配结构调节的主要政策工具就是财政。财政特有的对国民收入再分配功能,使其必须承担起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调节的社会协调发展职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财政税收按照上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调整政策和制度。
   (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积极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作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着力实施有利于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稳定的政策措施。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的协调配合。◆
本文出自:http://www.starlunwen.net/jinrong/1131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金融论文:
Copyright ©
www.starlunwe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星论文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号 | 主营:、 | 服务热线:400-803-;| 企业QQ: |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高级会计师
&&>>&&>>&&>>&正文
财政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中发挥作用
16:46:12东奥会计在线字体:
  [小编“娜写年华”]东奥会计在线高会频道提供高级会计师职称论文:财政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中发挥作用。
  东奥会计在线高级会计师辅导“论文发表班”旨在通过权威的专家阵容、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专业贴心的服务品质,实现论文选题、撰写指导、文章审阅、推荐发表一站式全程教学服务,帮助学员顺利完成论文的编写和发表。论文完成后,根据学员所在地评审要求选择合适期刊,协助学员发表论文。东奥郑重承诺:发表不成功全额退费! &&查看详情:
  财政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中发挥作用
  目前中国已进入经济新常态,而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重要支柱,经济要平稳走向新常态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财政应科学分析经济新常态下财政领域的趋势性变化,正确把握财政施力的方向,发挥好财政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中的作用。
  一、经济新常态下财政的六大趋势性变化
  1.财政收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低速增长。近十年,财政收入增速从2007年(32.4%)顶峰开始回调,2013年降至10.1%,截至2014年11月,我国财政收入实现1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是23年来首次个位数增长。财政收入中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速的减缓。未来,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加之财政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化(从大规模刺激转向结构性减税、调整税率等供给管理),在多种减收因素的作用下,财政收入中低增长将成为一种常态。
  2.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从支出来看,各类既得利益以及持续繁荣期不断攀升的民众福利期望,使政府增支的刚性比任何时候都更突出、更明显,压缩支出将会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强大阻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财政为化解各种矛盾而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职责,诸如各种类型的必保支出、托底责任支出,政府频繁出台的五花八门的政策形成的名目繁多的奖补支出等等,财政支出的项目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所以,财政支出在诸多增支因素的作用下,将刚性增长。
  3.财政深刻介入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紧密联系。全面深化改革的不少事项与财政相关,如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关系,要从财政寻找改革突破口;如养老保险问题,需要财政积极参与。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过程中,财政将更加深刻地介入各方面体制机制的构建。
  4.预算规范管理、公开透明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从长期来看政府“钱紧”将成为一种常态,面对“入不敷出”的压力,政府必须主动转变职能,建立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是监督政府和市场关系转变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经济低速运行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凸显,公众对财政的作用和期望将进一步提高,建立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有利于缓解公众对财政部门的压力。
  5.财政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从经济形式上看,经济新常态下,“多期叠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统筹实现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防风险等多重目标,财政调控面临着诸多“两难”问题。从可用工具上来看财政调控也较为困难,在财政宏观调控已习惯了刺激手段的情况下,转变和创新调控方式还需要进行探索,而财政收入吃紧也使得供给调控的空间有限。
  6.建设大国财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经济,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随着我国经济体量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已具备条件和能力参与和影响国际规则制定,增强在国际财经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在这一过程中财政要积极争取和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战略布局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财政经济新常态下的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
  1.要克服速度情结,防止竭泽而渔。首先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收入增速变化,防止过高地确定财政收入预算目标;其次要坚决防止和纠正财政“空转”行为;再次促进财政与经济良性互动。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地建立财政收入预测模型,构建与相关经济指标变化情况相衔接的考核体系以更科学地适应、引导财政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等方式为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花钱买机制,确保可持续。首先要明确界定财政职能和财政事权范围,变“万能政府”为有效政府;其次民生改善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树立正确的民生理念,立足于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第三要主动出击建机制。积极参与社保、医药卫生等领域的顶层设计,花钱买机制,增强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第四要创新投入方式。在相应领域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3.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切实落实新预算法要求,把所有政府收支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分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接受人大审查监督,使预算在阳光下运行。二是实行中期财政规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特别是对重点支出项目预算实施跨年度管理,增强各年度之间财政支出的连续性,提高预算编制的质量,增强财政运行的平衡和稳固,以及预算的透明度,强化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增强财政的前瞻性和可持续性。
  4.创新财政支持机制,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财政增收。把城镇化发展作为重点,调整和完善财税体制机制,积极稳妥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建立起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财政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职能作用,不但要调整政府、企业和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而且要缩小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适应居民消费以改善住、行为主的结构升级特征,完善住房、家庭汽车等消费政策,引导需求合理稳定增长。此外,要创新财政支持机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尽管需要政府引导,但更重要的是依赖市场机制,特别是要素价格与财税改革。只有资源、能源价格合理,资源税、环境税到位,才能真正有利于节能减排;只有劳动力、资金成本不再被压低,才会激励企业注重研发和技术创新;只有稳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才会使地方彻底改变只注重规模扩张与工业发展的状况,从而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转变。
  5.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一是坚持底线思维,着力稳定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二是注重供给管理。通过进一步破除行政性垄断和管制壁垒,促进企业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支持补足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养老健康、信息消费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支持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完善社会保障、土地流转等政策,促进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使企业能更有效率地利用各种要素。三是坚持精准发力。同时,要综合运用税收、补贴、政府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合,形成调控合力。
  6.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控财政风险。日,国务院发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落实新预算法相关规定,明确了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以及举债程序,进一步规范了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并通过建立风险预警和完善应急处置等落实偿债责任,建立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下一步应在43号文的指导下,扩大省级地方政府债券的自发自还试点范围,进一步探索完善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和信用评级制度,切实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制止违规举债,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7.要主动参与国际财经交流和全球经济治理。一是树立大国理念和全球意识、安全意识。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把财经政策设计放在全球治理框架下统筹考虑,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二是抓住时机开展全球布局。加快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多边机构的组建,运筹好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财经关系。支持国内企业整合力量,抓住合适时机,在全球范围内争取能源资源和基础设施项目,收购优质企业、营销渠道、核心技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转移国内部分富余产能。三是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熟悉和理解国际规则,搞清楚国际规则与我方的利益冲突所在,增强话语权,维护国家权益。积极推动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等国际经济金融组织改革进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向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娜写年华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高级会计师导航
高级会计师网课
招生方案价格 / 购买
名师编写权威专业
针对性强覆盖面广
解答详细质量可靠
一书在手轻松过关
&&官方微信
东奥会计在线
微信号:dongaocom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微信关注东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