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准备买一套房,在北京观音堂分公司西北方向,红34层,我在8层东户,与北京观音堂分公司中间隔一条水渠,

带你一起探秘山西大同观音堂的历史_网易新闻
带你一起探秘山西大同观音堂的历史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山西省大同市,地华天宝,人杰地灵,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美誉,境内古迹众多。大同古城内就有华严寺、善化寺等诸多古刹。古城之外,南有曾被称为“佛国”的兴国寺,西有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云冈石窟……可谓中国古建筑遗产的宝库。山西大同观音堂今昔在大同的这些古刹瑰宝之中,有一座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小寺。此寺极小,所有殿堂屋舍加起来,面积还不及华严寺大雄宝殿的一半。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小寺却以其谜一般的历史、奇特的建筑和在佛教造像史上具有某种开创意义的巨大密宗石雕等,让任何人都不能因为其规模而轻视它。它就是位于大同城西十五里的神秘古刹——观音堂。自大同古城出发,沿云冈路向西,往云冈石窟方向行进约7.5公里,便来到一个叫“佛”字湾的地方。观音堂就坐落在云冈路北侧的一座小山之上,此处距离云冈石窟约6公里。关于这座观音堂的身世,民间流传着一个“天上飞来丈六观音”的奇异传说。相传观音堂所居之小山史称水门顶,所临之河史称武州川。武州川水自西向东而来,到达水门,转向东南。河水转弯处,有一巨石形似蟾蜍,化为蛤蟆精为祸民间。精怪作乱时,大水滂沱,泛滥成灾,西出塞外的大道便遭阻绝。一年六月,天上忽现观音菩萨丈六金身,携左右协侍,八大明王,自“西秦”之地的“万佛洞”飞来,镇住了作乱妖物。为了礼颂和拜祭观音菩萨镇妖消灾的圣迹,人们在此建起了观音堂。观音堂南面的十里河,在秦汉之前称白羊河,北魏时期称武州川,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对这条河有详细的记载。建国后改称十里河,其理由是该河道在距大同城十里的地方拐弯改变流向汇入桑干河。这条河源自阴山余脉,其泉源河水汇成一条大河后流入御河、桑干河、再流入永定河、最终在天津市境内汇入海河。民国时期《大同府图》上的十里河(即武州川)观音堂前正是十里河这一段河道中最深最窄的地方,对面几乎是笔直的河岸,水深浪急,又是转弯处,即便没有蛤蟆精作怪,逢河水暴涨时必然也会“道路阻塞”,“民间不宁”。当时的人们没有能力做整修河道、治理水患这样的大国工程,便只有将水患归罪于妖魔作乱,将美好的愿望寄托于神佛,于是这座观音堂也就应运而生了。观音堂占地面积约两千平方米。整体院落坐北朝南,隔云冈路与南侧的十里河向望,建筑背山面水,藏风纳气,雅致清幽。主体建筑布局紧凑,台殿楼阁由南向北,迭层升高。观音堂1996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来到观音堂东南隅山门处,站立于三面围合的半开敞空间,西面正对一座高大的过街券洞,北侧为山门,亦采用券洞形式,南侧正对山门为一座彩色琉璃三龙壁。这一组建筑因山就势、高低错落、组合自由、疏密有致,空间层次丰富。说观音堂的建筑奇特,从山门开始便已经初露端倪。一般寺庙建筑,其山门和影壁多位于建筑群中轴线的正中,而观音堂的山门不仅偏安一隅,位于中轴线的东侧,而且大大低于寺院的地平。我们看到整个观音堂是依山而建的,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云中城西十五里观音古刹碑记》中记载:“父老聚族而议,山势峣屼,不便修庙貌,请得移平地便。旋蒙神显灵异,顿徙坦途。繇是大众鸠工立寺,每逢六月之十九日,遐迩男女,顶礼朝谒,肩相摩於道。”观音堂所在的山坡陡峭,在当年的技术水平下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于是当时的人们把平整高程的功绩归功给了神仙显灵。而实际上解决这一难题的,是我们先人的智慧。观音堂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是一个过街楼,正是这个雄伟的过街楼把寺院的南端托起,让寺院内部形成一大块平地,大大降低了山地高差对院落造成的不利影响。这个过街楼存在的意义可不仅仅是为了抬高地坪。当年云冈公路并不存在,南边的十里河紧邻观音堂,在观音堂过街楼高大的券洞之下,是古代大同人西出的必经之路,是财富、生命大通道的起点。过了观音堂向西穿越云冈石窟,便可抵达杀虎口。山西杀虎口是自山西通往丝绸之路的必经之路,同时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的“西口”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那战火纷飞的岁月,大同东方、北方多有战乱,向南逃无法越过雁门关,所以只能西撤,过了观音堂、云冈、杀虎口,到了广阔的大西北就能重新安身立命。清初姜瓖叛乱,多尔衮在大同屠城,从古城西门逃出的两万多人就是通过观音堂得以逃生,所以说观音堂也是古时大同人的生命大通道。券洞东边门额题刻“潮音”,西边题刻“洛伽”。潮音是指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的潮音洞;洛伽是指洛伽山,是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东南约五公里处的一个小岛,这两处均为观音菩萨修行之所。每一个经过观音堂西行的人,必经“潮音”、“洛伽”券洞,礼拜一次观音,求观音菩萨保佑西行平安。山门前的三龙琉璃照壁,一定能吸引您的注意。此壁是大同市唯一的一座双面琉璃龙壁。壁长12米、高6米、厚1. 2米。壁座以镌饰花纹的青石为础,础上筑须弥座,座间束腰有三层琉璃兽,下层是二狮相争图;中层是奔马、麒麟等,此层中间还有长约一米的黑色琉璃花卉图案。上层是行龙,呈二龙戏珠状。每层瑞兽间均以竹柱相隔。龙壁顶部的四周有四十组仿木结构的琉璃斗拱,承托着五脊琉璃瓦顶、脊兽、龙吻,造型优美,色泽艳丽。三龙壁壁身两面各有三条高约3米的黄色琉璃巨龙。正面的三条龙,大小相当,神态相似,中间的龙头在上,两侧的龙头在下,两侧的龙各戏一珠,下面为波浪和山川,大水从东边的山间喷出,形成瀑布流,上面为云波纹,好似三龙在天地、山水之间戏珠。背面朝向十里河的三条龙,均龙头在上,尾在下,中间主龙小了很多,两边两条龙则大许多,背景下面为山川、波浪,却比正面波浪大了许多,而且是从西边的大山上喷薄而出,形成瀑布,向东直泻,仿佛是把下面十里河搬到了壁上,上面为云纹。三条龙看上去奔放洒脱,张牙舞爪,神气十足,似有镇水之意、无戏珠之心,这在大同龙壁中十分罕见。龙壁侧面为山川、大树、日月图案,背景下为水波,上为云纹,最上面檐下斗栱间是一条龙,底座须弥座两侧三层束腰都有图案,寓意祥瑞。山门前设有十余级石阶,石阶之上是山门前的一个小平台,平台的两侧立一对石狮,基座为石雕须弥座,几乎与狮身同高。山门为砖砌拱券,门额嵌石匾,上书"观音堂"三字。进山门后转折向西拾级而上,经十余级台阶即至观音堂前院。观音堂分为南北三进院落,前院与中院之间以腰墙相隔。前院实为山门和过街楼上方狭长的平台。平台正南为一戏台,建于过街楼券洞正上方。现存戏台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修建。大同府学训导李泽撰记的《重修观音堂碑记》载,“清道光八年(1828年),首饰行重修乐楼”,乐楼即现存戏台。碑记同时记载了清嘉庆十七年(1803年)至二十二年(1818年)、清道光五年(1826年)至十六年(1837年)断断续续进行过六次大修。前院的东西两端各有一高起来的平台,平台上各有一配殿,这样的设置也很是奇特。一般的寺庙配殿多与正殿同院,位列东西厢房,而观音堂的两个配殿在狭窄的前院,直接向南面向十里河。其最初供奉的神祗也很特别,东侧为关帝殿,西侧为财神殿,现均供奉观音菩萨。东西两殿并不对称,西侧殿与腰墙持平,而东侧殿向南凸出约一米。现存财神殿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进士刘青藜主持修建,并撰写《重修观音堂碑记新创修财神殿碑记》,记述了三年间重修的花费及布施者的名单。现存关帝殿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观音堂并移建关帝殿记》:“观音殿前另有关帝殿焚毁,岁庚午突有议,移圣像于前殿。”可见原配殿是在中院的,因失火焚毁才将所供神祗请到前殿。东、西配殿均为起脊硬山顶,前作卷棚抱厦。垂脊处均做瑞兽狎鱼,是排行第八的龙子,传说其可兴云作雨,置于屋顶之上表达对避火、祛邪、免灾的祈愿。这两座配殿的卷棚抱厦有一个地方非常有趣,在两端的耍头之下,柱顶卷刹的位置,与两边精美的镂雕雀替结合,各有一个泥塑的龙头。这种做法在云冈石窟第五、第六窟外的清代木构建筑中也有大量使用,但在国内其他地区非常罕见。经查阅资料和咨询,基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晋北晚清时期的建筑习俗,也包括部分晋中实例,在同期内蒙古、辽宁牧区的“汉式”建筑体系中也有同类做法。差异相对大些的同类元素母题还能在甘青地区藏式建筑中见到。乃明清时期在长城沿线草原-藏教文化圈流行的,源头上含有一定藏式元素色彩的装饰手法。这个做法仅见于面向南面的十里河的这两座配殿,猜想可能也与龙文化镇水祈福的意义有关。腰墙正中的腰门,是一座起脊悬山顶门楼,从前院向内看,正对观音堂正殿。从中院向外看,正对南面的戏台。腰门的木门扇显得饱经沧桑。腰门屋顶下斗拱、雀替等木构件精致细腻。进入此门,左右两侧晨钟暮鼓两座五角攒尖亭夹道相迎。钟亭和鼓亭后面是两个硬山卷棚顶碑廊,内存记述观音堂修缮历史的数块石碑。寺内现存比较重要的碑刻有: 明万历三十五年碑、清乾隆二十八年碑、清道光二十三年碑和清光绪二十六年碑等。碑刻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初直到20世纪初,涵盖了明代后期和整个清代,时间长达300余年。内存石碑记述了观音堂传奇般的历史,也给后人带来许多谜团。先说这观音堂的来历,相传是为颂扬观音菩萨现金身像,镇压蛤蟆精作乱的圣迹所建。这段故事并不是民间口头传播的无稽之谈,也不要以为这是今人出于某种目的凭空杜撰。观音堂的这个奇异来历是真正言之凿凿,为明清已降几通石碑所刊勒。李尔山先生在《天上飞来丈六观音》一文中对观音堂的历史做了深入研究,下文部分内容引自李先生文中分析。寺中所藏的明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云中城西十五里观音古刹碑记》载:“云中城以西越十五里之遥,有观音古刹,流传原地名,虾蟆石湾。怪物数扰害其间,民间不宁,道路阻塞,金重熙年之六月又九日,忽大士现丈六金身,偕左右菩萨、明王,从秦万佛洞飞住水门顶山头。从此,妖魔降灭,地方寕谧”。但清代的几块碑中记载,观音堂为“金淳熙”年所建。那么问题来了,明碑曰“重熙”,清碑曰“淳熙”,哪个才是正确的呢?遍查金朝诸帝年号,既无“重熙”,也无“淳熙”。“重熙”这个年号是辽兴宗耶律宗真的第二个年号大约是在公元1037年左右。而这个“淳熙”实际上是南宋孝宗赵昚第三个年号,约为公元1180年,此时大同为金所占,此时是金世宗大定年间,清碑奉南宋正统年号,似乎是有意另置。两论相差143年,观音堂的始建年代还是一个谜。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最初的观音堂早已毁于战火之中。明代重修。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姜瓖之变,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兵部左侍郎佟养量所修。后来,清乾隆、道光至民国年间虽又进行了几次修缮,但到解放时早已破败不堪,后经文物保护部门保护管理,才免遭塌损。1979年进行了全面整修,山门外的双面琉璃三龙壁也重新得到修整。前文中多次提到,观音堂的建造是因“天上飞来丈六观音”,这“飞”来的观音菩萨像就伫立在观音堂的正殿之中。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起脊悬山式屋顶,覆以青色琉璃瓦。正脊亦覆青色琉璃,两端做黄绿相间的巨大螭吻,正中脊刹已残破不全。殿前设卷棚悬山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柱顶均做精美的木雕雀替。多处碎裂的木构架和搏风板已经难掩岁月的痕迹。大殿之内便是观音堂的“主角”,一组完整(由主尊、协侍、明王、护法组成)的大型密宗组合石雕。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音立像,头饰花冠直达屋顶,菩萨颊面丰满圆润、雕工精美、金装华丽,令人叹为观止,“观音丈六金身”看来名不虚传。观音两侧各有2米高的石雕胁侍立像两尊,殿内东西两侧各伫立着高约2.5米的八大明王像,有的多头多臂,有的怒目握拳,各持不同降魔法器。明王形象夸张,怪谲弛张,雄键巨壮,体现的也是唐代遗风。这八位明王分别为:金刚手菩萨现作降三世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现作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作无能胜金刚明王,除盖障菩萨现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作步掷金刚明王。这里又有一个谜团,明明殿内伫立的是八尊明王像,而清碑中“如大同西距十五里蝦蟆湾,旧有观音菩萨及十大明王像。叩之土人云,像自秦之万佛洞飞来,缘此地妖孽为害,岁響而至,祟即寝灭,斯非千万亿化身以声闻大觉者乎!”却有十大明王像的记载。大殿内还有两位护法,这两尊护法应为韦驮天和大功德天,他们可能是造成清碑把八大明王误为十大明王的主要原因吧(其中谜团尚未全解)。这13尊雕像均为石雕,这样大的石雕像,出现在非石窟佛寺中,则是绝少之例。传说它们是自“西秦”的“万佛洞”飞来,果真是自己“飞”来的么?它们何时诞生,这“西秦万佛洞”又是哪里呢?西秦是“五胡乱华”时期,由鲜卑乞伏氏在中国西北建立的一个弱小政权,立国于公元385~431年。西秦三都苑川、金城、枹罕之间(今甘肃临夏永靖县)有一个著名的炳灵寺石窟群。它的开凿时间比云冈石窟还早80年。“炳灵”之名是元代巴思八萨伽派藏传佛教进入西秦后才渐成口语的,此前,民间直呼为“万佛洞”。晚唐唐武宗灭佛之时,由于其地处僻远,唐密之风得以保全。这就是说,在这个时期,炳灵寺雕造像观音堂这样的石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且恰恰只能是这个时期成就大同这份密宗缘。早于中唐,这里还没有密宗,不可能有这样的造像;晚于北宋,这里已经是藏密的世界,也不会有这样的造像;同时,若躲不过武宗灭佛,也就没了这份因缘。再看观音堂,无论是辽之重熙,还是金之大定(南宋淳熙)都应算当朝的盛世或中兴之世,而无论辽兴宗耶律真宗,还是金世宗完颜雍,又都是崇佛之主。他们以国家之力,把炳灵寺的密宗石像移至西京大同是完全有可能的。而且炳灵寺就在黄河渡口近旁,通过水路顺流而下,进入山西,并非难事(北宋及辽金当时于陇右采伐大木都走黄河水运)。观音堂石雕的材质是一种略呈暗红色的沙质岩,而炳灵寺位于黄河北岸刘家峡水库上游的一片丹霞山中。窟龛凿在南北长2公里的陡峭峻险的红砂岩悬崖上。这绝非巧合!观音堂大殿内还有后世补入的接引菩萨、供养童子、菩萨化降妖神将等,共21尊神像。这些神像挨挨挤挤,像高殿矮,主尊观音菩萨像的花冠已经几乎顶到了屋顶,空间甚是局促。在诸多重修碑记中曾有“新建楼殿五间,彩画佛像”的文字,但现存正殿仅为三间,规模大不如前。清代后期国力日衰,外扰内忧,大同城又战事频发,官方和百姓财力不足,可见筹款之难,维修之艰,同时也说明维修者决心之大,毅志之坚,持之以恒。殿内墙壁上还绘有多幅清代绘制的观音菩萨救难的故事,画面紧凑清晰,保存较为完好。大殿北部还有一小型抱厦,作为正殿的后门。门内立着菩萨化降妖神将雕像。从正殿出来,就来到了观音堂的最后一座建筑。这是一座砖券窑洞与木构楼阁相结合的建筑,具有非常浓烈的地方色彩。下层砖券窑洞三间,宽敞明亮。下层殿内没有楼梯,而是在殿外东西两端各设砖砌室外楼梯,通至二层。二层为木构建筑,正中为三开间的起脊硬山正房,屋顶上铺灰瓦,正脊两端做螭吻,中间做葫芦脊刹。正房两侧各有一卷棚硬山耳房,山墙端部偏北侧各做一个砖雕楼阁形状的烟囱,应为首层火炕排烟使用。凭廊面南可俯览全寺面貌,山河景色尽收眼底。此殿名为三真宝殿,也叫昭格殿,是道教的祈福朝拜圣殿。三真殿正门外墙壁左右各立一碑,均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立,记述了三真殿的重修过程。三真殿中门上方石雕匾额“昭格”,“昭格”原指“昭格署”,为朝鲜管辖道教所置官署。三真殿二层檐下外侧各雕“浮云观”、“月落亭”,彰显道教特色。如今三真宝殿一层正中的窑洞已改为供奉送子观音。您可能会问,明明是观音堂,为什么前有关帝殿、财神殿,后又是道教三真殿,其匾额“昭格”又体现出朝鲜道教的踪迹呢?这便是观音堂的又一个特别之处。前文说过,大同曾是北魏都城,辽、金陪都,为多民族融合的地区,观音堂又坐落在走西口及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各种文化交汇在一起,可以说,在这里出现什么样的文化元素都不奇怪。观音堂后院东侧正殿与三清殿之间辟一边门,门外为新修的平台及台阶,现作为游客参观出入口。从一张老照片中可清晰的看到观音堂东侧原有一排供过客休息的廊房,戏台和山门间高耸的旗杆,似乎招唤着远方的旅人平安归来。遥想当年的过往客商行至观音堂,逢殿必拜,以求得佛教菩萨福佑、道家神仙庇护、关帝显圣、财神爷显灵……出山门穿过“洛伽”、“潮音”券洞,再次膜拜观音,券洞上方戏台鼓乐喧天……即将远行的人们,会是怎样的心境呢……责任编辑:赵燕_DT04原标题:山西大同观音堂探秘
本文来源:云冈石窟官微
责任编辑:赵燕_DT0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申通观音堂分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