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马云是中国经济的罪人是怎么样的??

中国经济最困难或在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美联储停止增加购债并非“世界末日”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至今已过去六个年头,全球经济的复苏态势业已确立。  2013年以来,美欧日等西方三大经济体均呈恢复态势,但相比较来看,美国经济复苏明显,欧日则相对微弱并仍受到通缩困扰。发达经济体复苏并带动全球经济增长,是人们期盼已久的利好消息,但对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地区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反而带来明显的扰动和混乱。  自2013年5月美联储宣布将逐步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QE政策)之后,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的金融市场遭受重大冲击,并致使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普遍大跌,汇率出现巨幅贬值。从2013年末开始,美国已坚定地走出缩减QE的步伐,大约在今年的10月之后,美联储即可退出QE,届时美联储将不再增持国债等各类债券,其资产负债表会稳定下来。这容易给人产生一个错觉,似乎美联储不再增加购债规模之日,就是其退出QE之时,从此全球便会自动进入货币紧缩状态,所以此消息一出,立刻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巨大波澜。  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因为停止增加购债并不等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自动削减,要知道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持续实行的QE政策,已使其资产规模由危机前的不足9000亿美元急剧扩大到现在的4万亿美元左右,所以美联储即使今后停止购债行动,其已购债券规模仍足以维持极度宽松的货币环境。难怪早在今年初,西方就有专家指出:事实上美国宽松的货币环境已经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美国已重陷巨大的资产泡沫化之中,极有可能随时引发新的金融危机。  因此,我认为,美联储停止增加购债之时,并非“世界末日”,届时美国及全球实际上仍处在一个非常宽松的货币环境当中。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的五年多来,全球经济之所以持续低迷,并非货币不够宽松所致,而主要是在发生危机的那些美欧发达国家,其内部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至今仍未到位,致使全球经济增长始终缺乏持续有效的拉动力量。此外,这期间科技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极为有限,还不足以推动经济走出困境。对美联储退出QE的真正考验,停止增持债券仅为第一步,接踵而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削减已然过大的资产负债表,即如何将危机发生后急剧扩大的约4万亿美元资产规模压缩到危机发生前的正常增长水平;同时还有一个何时和如何启动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的问题,以恢复利率正常化水平。  亚洲短期内不会重蹈1997年覆辙  鉴于以上分析,围绕着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笔者特提出如下观点:中国以及亚太地区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在短期内不会出现1997年那样的亚洲金融危机。  自2013年5月美国最早提出缩减购债规模之后,已在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中多次引发金融震荡,在亚洲更有学者重提再次引爆类似1997年那样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如果金融危机真的爆发,必将对中国的经济、金融带来严重影响。  我认为短期内亚洲国家不会发生类似1997年的金融危机的具体原因在于:  (1)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美国QE的退出效应,其冲击的范围极为广泛,最为严重的国家是巴西、阿根廷、南非、土耳其等,分散在南美洲、非洲、亚洲边缘等地区,并未主要集中在亚太中心区域。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亚洲国家痛定思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普遍将危机发生前实行的固定汇率制改为了相对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同时更加注重外汇储备的积累,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以丰补歉,以防不时之需,2013年末亚洲国家外汇储备约占全球储备总额的三分之二。  (3)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及亚太地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蓬勃发展,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高,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已今非昔比;中国经济更是迅速崛起,GDP与美国之比,已由1997年危机发生时的约五分之一上升为二分之一强,并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约占全球的近三分之一,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  (4)美联储停止购债行动仅是退出QE的开始,并不意味着紧缩政策的即时到来,更远未到提高利率的程度。纵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由美国科技网络股破灭而引发的短暂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近20年来全球发生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其爆发点均处于美联储联邦基准利率的“高位”,并且高利率常常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此看来,我认为短期内不仅亚太地区不会爆发类似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而且全球范围内也不会集中在某一地区爆发一场区域性特征十分突出的重大金融危机。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形成的外部压力,最严峻的时期并不在今年,而是2015年之后,最可能的时间窗口应是年,或许还会拖延至2018年。  因为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复苏,美联储增持购债行动预计应在今年末彻底退出,随后最晚将从2015年开始提高联邦基准利率;经过1~2年的加息周期之后,应在2017年达到5%以上的“高位”。在美联储提高利率的过程中,预计美国经济将保持强势增长势头,全球热钱回流美国,并导致美元指数持续向上,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明显的贬值压力,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其实,汇率、利率的调整变化仅是一个表象,其背后更为重要的是全球经济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调整并逐渐到位,美国经济重拾增势已指日可待。并且,美国这轮经济增长将有危机后多年积累的技术创新作为支撑,其中包括持续扩展的最新互联网技术,页岩油、页岩气的开发利用,以特斯拉风靡一时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美国在全球金融市场的主导性力量等。不可否认,美国依旧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创新中心,这是其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人民币贬值并非短期现象  始于今年2月出现的人民币贬值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重要的转折点;预计在未来1~3年的短周期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1:6.00~6.50之间波动。今年人民币汇率出现的持续贬值现象,最早始于2月,但主要集中在3月份,累计贬值约3%。当初对此次人民币持续贬值的看法,官方及主流观点均认为是暂时现象,长期看人民币仍将面临升值压力。  我却不同意这种看法,从一开始就认为此次人民币出现的贬值现象,与金融危机之后几次发生的短暂贬值不同,是一种长期的趋势性改变,即意味着过去长期以来人民币存在的升值现象业已走到尽头。理由是:自2005年7月中国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之所以长期存在升值现象,除了1994年将人民币一次性大幅贬值过多之外,还与这段时期美国经济不景气、联邦储备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并导致美元泛滥、在2008年引发美国金融危机等直接相关,这些因素导致美元指数长期在低位徘徊,从而对人民币形成升值压力。而从国内情况来看,过去由于人民币估值过低以及中国长期存在的制造业成本比较优势,所以吸引全球资本投向中国,并促使人民币持续保持升值压力。  现如今,上述内外两方面的原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危机后五年来的持续调整,均已发生重大变化。至2013年末,人民币已累计升值约35%,基本上将1994年一次性贬值的幅度重新升回到贬值前的起点;随着金融危机后中国适龄劳动力增幅的明显放缓,外加环境、资源成本的大幅提高,“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已受到各方的显著挤压。因此,单从贸易条件及商品比价来看,人民币汇率实际上已无多大的升值空间,甚至还有可能存在币值高估的现象。  当然,预知未来人民币汇率的走势,更重要的并不是对过去或现在因素的剖析,而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上。笔者认为:金融危机之后,随着美国持续多年的不断调整,现已逐步到位,全球创新创造及经济活动的中心正逐渐回归美国,这不仅表现在传统工业制造领域,也包括IT、互联网、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方面。  因此,现在看起来美国经济复苏虽仍步履蹒跚,但长期走强已基本确立;美联储减少购债规模并逐步进入加息周期,亦成为众望所归。这两个因素将促使美元指数从低位回升,将对人民币形成实质性的贬值压力。  此外,从中国与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利率比较来看,目前人民币利率远高于同期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利率水平,两者之间未来的走势必然是中国调低利率,美国等逐步调高利率,以使利率回归正常化水平。  (作者系资深金融从业者)  作者:于学军
(责任编辑:UF030)
原标题:中国经济最困难或在年
&&&&&&</div
搜狐财经致力遇汇集变革力量,评出“中国最具变革力人物&#8226;公司”[]
图解财经:
今日主角: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现在中国经济究竟咋样?4篇千字短文告诉你答案
作者:萃华来源:经济日报
   7月18日到21日,连续4天,《经济日报》在头版位置刊发系列评论文章――“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4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从怎么看,怎么办的角度,立体式、全方位的解读当前经济热点、难点、要点。小编特此摘编,以飨读者。   压力vs活力:   新经济激发持续动能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上半年录得6.7%的增速,呈阶段性企稳态势。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也引来不少议论,有的声音纠结于增速是快了还是慢了,有的声音纠结于“L”形走势“横”有多长。实际上,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不同的利益体角度不同,必然是乐观者有之,悲观者也有之,大可不必局限于阶段性数据本身,不妨“开阖之间观大势”,看经济发展是否符合预期,是否在合理区间,是否符合经济规律,是否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压力,还要看活力。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转型升级的严峻任务,我们主动作为,不再唯GDP,下定决心调结构、转方式。要看到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是巨大的。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中西部地区极富市场潜力。同时,高耗能投资增速回落,投资结构更趋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双创”点燃了亿万人的梦想,新的业态、新的技术、新的创意激发出持续发力的动能。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速度,更要看民生。虽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了,但关乎民生的指标却很有“温度”。就业稳是一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17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71.7%,前5个月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也保持在5.1%左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1%,呈现温和上涨态势。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民工收入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观察经济形势,既要看国内,还要看国外。在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中,今年美日欧经济增长率仅分别为1.9%、0.5%、1.6%,均低于年初预计。新兴经济体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春季年会上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将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调高了0.2个百分点至6.5%。应该说,一个增长稳定、结构优化、民生托底的中国经济对全球意义重大。   只有在国际视野下审视中国,用辩证方法来审视形势,我们才会得出客观的判断,正确看待困难和挑战,增强信心和定力。中国经济“上半场”的成绩为完成全年经济任务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们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底气。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面对风险和挑战,越考验智慧与定力。看清大势,坚定目标,埋头苦干,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分化加剧: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有专家这样形容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分化趋势。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发展中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经济结构的分化现象仍旧突出。   从需求结构看,一边是消费红红火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3.4%;另一边则是工业和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外贸进出口持续低迷。   从产业结构看,一边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攀升至54.1%,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方兴未艾;另一边则是传统产业增速继续回落,上游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压力山大”。   从区域结构看,一边是结构调整早、转型步伐快的省份经济运行良好,企稳回升势头强劲;另一边则是资源型和产业结构偏重的省份,结构调整任务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总的来说,凡是主动适应新常态,注重创新和质量效益的行业、企业和地区,发展态势都比较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相反,那些反应迟钝、原地踏步或是心存侥幸的行业、企业和地区,则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变得举步维艰。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分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新事物不断成长、旧事物逐渐衰落的自然过程,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资源向价值洼地流动、向高收益领域集中的主动选择,也是经济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应有之义。   经济结构的分化调整,是我们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必须直面的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考验。化解需求回升难、动力转换难、部分地区和行业困难等结构性矛盾,要用理性的态度认识分化,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分化。   要有系统思维。认识经济运行的分化趋势,要有整体观和发展观,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解决具体的结构性问题时,也要综合施策,处理好稳增长、促改革与调结构的关系。比如我国区域发展的“四大板块”与“三大战略”,就是从整体上拓宽发展空间、寻求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   要有辩证思维。没有调整就没有分化,没有分化就没有进一步的调整。当前,经济发展形成的新结构,区域经济出现的新起色,企业增长孕育的新动力,都昭示着分化进程中积极创新的正能量已然生成。以投资结构为例,尽管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增速回落,但是第三产业、高技术服务业和一些薄弱领域的投资增速都在提升,显示出投资结构正在不断优化。   要有底线思维。伴随部分地区和行业走势的分化,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个别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的职工收入下降甚至面临失业压力。对于当前的困难形势,我们要确保经济增速不滑出底线,经济运行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的风险,更要兜牢民生底线,把人员安置作为处置“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的重中之重。要想方设法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更要通过培训或者转岗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   动能转换: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中国经济的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新”是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之一,新旧动力转换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改革创新和调整转型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才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力迭代更替的过程。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长动力由资本与劳动等“老动力”,向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等“新动力”转换是必然趋势。当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和“双创”极大地释放了发展潜力,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数据显示,上半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4万户,比去年1.2万户又有所提升,市场主体更趋活跃。消费和服务业逐步形成主导作用,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4%,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一些传统企业也通过发展新技术新模式,走上升级发展新路。尽管从规模上看,新动能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但在支撑发展、保障就业、促进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培育新动力需要增强能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培育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提高领导、谋划、推动、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新思路、新举措,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形成新的“双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并跃上新台阶。实践证明,那些转型早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在这一轮发展中孕育了一大批新动力,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有些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日子则越来越难熬。与其苦熬不如苦干,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   培育新动力还需保持定力。如何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要有坚定战胜困难的决心,保持滴水穿石的耐心。当前,旧力渐弱、新力正生,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还存在不少困难,新动力还挑不起大梁,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这既是一个伴随阵痛的调整过程,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升级过程。9亿多劳动力、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只要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经济结构,强化新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巨轮就一定能够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改革动真格   改“体制机制”,动“既得利益”   纵观上半年经济成绩单,国民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的发展态势,展现出我国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增速好于预期、改革政策效应正在显现、中国经济疲弱对全球产生溢出效应的担忧开始缓解”,国外舆论对于这份成绩单也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尚未完成,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亟待改善,中国经济要获得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量质双升、走得更稳更远、减速又不失速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定不移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为提高供给质量激发内生动力,营造外部环境。   推进改革,必须下苦功。解决结构性的经济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不管是落实已出台的改革,还是推出新的改革举措,都更需要披荆斩棘的勇气、勇往直前的毅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上半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成效初显,单位GDP能耗下降,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下一步,还应有力、有度、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其发挥乘数效应,激发增长动力,增强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从而激发产业和市场的活力。   另一方面,需求侧改革也不可偏废。从“三驾马车”对上半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内需仍是支撑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通过短期调控稳定经济增长的需求侧改革,不但能缓解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更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争取时间和空间。   推进改革,必须动真格。改革是一场革命,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改革要出实效、见真章,必须提高执行力、落实力。去产能进程遭遇障碍和反弹,去库存压力仍然很大,有的地方借着全面实施营改增浑水摸鱼,有的部门对民间投资设置高门槛……对于这些问题,要及时列出清单、明确责任、挂账整改、督办落实。   改革须动真格,不是蜻蜓点水,不能心存侥幸,也不能尸位素餐。只有改革见了实效,人民才有获得感。归根究底,改革是为了发展、让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更是为了人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萃华)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document.getElementById("bdshell_js").src = "http://bdimg./static/js/shell_v2.js?cdnversion=" + new Date().getHours();今年还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吗?
策划|本刊记者 谢泽锋
采访|本刊记者 林海 杨旭然 张延陶 修思禹
图|本刊记者 孟杰
每到岁末年初,“下一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的预言就开始在坊间流传,虽然每年相同的预判被不少人看作笑谈。但不可否认,2016年是中国经济近十年来的困顿时期。
不过,一些经济数据开始有触底反弹的迹象。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均为6.7%,预计第四季度,增速将超过6.7%。一季度至三季度的工业增长率与上半年持平。从这些数据来看,经济触底的迹象开始出现。
微观层面,一些传统资源型企业的业绩开始回升。隆冬过后,是否迎来新的增长?2017年各个产业将呈现怎样的发展态势?企业领袖们又关注哪些领域的投资机遇?《英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多位企业领袖,不妨听听他们的切身体会。
(以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存储领域有巨大空间
赵伟国|紫光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数据大发展,是信息产业前所未有的机会。大数据发展的背后,包括云计算和更加海量的存储需求。未来存储领域有巨大的空间,不仅是存储芯片,包括存储系统、存储安全等业务。
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有些泡沫,但在技术领域,暂时还没有太大的泡沫,有一些技术类的创业公司会失败,但它证明的只是其自身技术路线错误。
就像走路,不同的技术公司走了不同的路,最后有的路没走通,但技术本身仍然是有价值的,这一点和靠商业模式创新的创业公司不太一样。
环保政策利好不断
赵笠钧|博天环境董事长
从整个行业的发展看,中国人口总量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政府也越来越重视环保方面的问题,国家层面也正在集中力量,从法律法规、政策、税收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持,政策利好不断,因此整个环保产业2017年还会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2015年国家发布“水十条”和很多配套政策,2016年又发布了“土十条”给行业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量,要达到国家要求的目标,应该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所以从行业细分的角度来看,我比较看好水处理以及土壤修复方面的业务。
进军生物制药
赵叶青|金城医药董事长
整体医药行业的范围很广,我们所在的抗生素领域会是一个稳中有升的趋势,因为抗生素从2015年开始到2016年已经度过了谷底期,目前正在逐渐恢复。
金城医药正由现在做的传统微生物发酵领域向生物制药领域进军,这是行业的新兴发展方向,未来潜力巨大。生物制药将是我们首选的发展方向,其次是中药领域,中药现代化方面仍然有不小的施展空间,另外我们也非常关心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方面,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
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
郑刚|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总体来讲,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增长肯定会保持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坏境及能源方面的压力,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伴随着厂商的技术进步,这些原因构成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增长动力,当然行业也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但并不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成长性。
行业未来在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新的商业模式上会有非常好的成长性,同时伴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以及智慧城市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和设施的投入,对我们的智能交通系统会有很大的支撑,给产业带来更大的机会。
电池将决定新能源汽车
张宏亮|华泰汽车集团执行董事
传统汽车由于存量基数庞大,增长空间已经不大。近三年,新能源汽车的增幅很快。但我认为,目前的个人消费需求还是主要依靠各个城市的产业优惠政策的刺激。我更看好公共交通、物流、租赁行业所释放的新能源汽车需求,比如市政公交中的出租车、大巴车,还有物资流通领域的运输车,分时租赁中的新能源汽车等。
由于2020年,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将退出,各新能源车企将比拼成本。届时,对电池、电芯、材料矿产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企业无疑将成为产业龙头。其成本也将比普通市场参与者低30%—40%。目前华泰已经投资了5Gwh的电池产能,专攻三元材料电池以及电芯,未来这些产能不仅能为我所用,还可以对外出售。
新消费结构带来机会
周少雄|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消费结构的转变、消费升级以及相应的文化相关产业方面等给企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机遇。
这几年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对于一家时尚企业来说,非常看好未来的走势。
过去几年是传统模式和人们的传统消费习惯逐渐改变的时期,行业要寻求新的增长就需要针对新消费结构做出一些创新型的改变,通过创新提高消费品质和消费形态,这样也就有了创新型的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创新型的时尚产品和形态,其中有非常多的机会。
工业环保领域存在巨大商机
周小华|威立雅环境服务中国总经理
随着中国新的环保法出台以及八项规定的推出,环保与刑法的交接已经完成,环保巡视也已经成为常态在各省展开。
基于这一情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领域孕育了巨大的商机。因此,很多企业开始疯狂涌入环保行业,我预计混战将持续2—3年。最后,依靠金融资本、自身技术积累的两类公司将最终完成洗牌。
未来,我们比较看好工业领域的环保需求,这将激发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此同时,PPP模式的开展也将令这一行业获利。
国产品牌更具竞争力
冷友斌|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16年,飞鹤的销售总额在46亿左右,预计2017飞鹤的销售总额至少会有30%的增长。中国乳业一定将呈上升趋势。放开二胎政策实施之后,中国人口每年将有150万—200万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对乳品需求自然大量增加。另一方面,根据政策,未来一家乳业公司最多只能生产三个品牌。现在我国有60多家生产婴儿奶粉的企业,却有2000多个品牌。多品牌经营导致了市场鱼目混珠,恶性竞争激烈,特别是中国的乳品企业这些年又犯了太多的错误,让大众对本土品牌有了很多偏见。但随着监管制度的健全和企业的成长,以及知识的普及,大众会越来越了解国外的品牌并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婴儿,对国有品牌的认可度也会越来越高。飞鹤为了保证安全质量,也形成了全产业链自营,自己种农作物加工饲料,自己养牛,自己生产。飞鹤奶粉的配方完全针对中国人研究设计,飞鹤奶粉80%的成分接近母乳。虽然竞争对手大部分都是国际大品牌,但我相信在中国,飞鹤品牌将越来越更具竞争力。
节能环保大有可为
林育麟|陶氏化学大中华区总裁
从大中华区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家多元化的化学公司,陶氏化学2017年的走势应该还是一个上升的趋势。
首先是在国内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会给行业带来非常多的机遇,另外政府在节能减排的推广过程中,也会相应的给行业提供许多增长的机遇。比如从汽车行业的角度来讲,虽然经历了很多年的增长,但从人均数据上来看,中国还是比较低的,未来增长前景乐观,汽车在新性能的应用上会有很多需求,另外食品安全领域也会有比较大的空间。
最重要的还是节能环保方面,水资源利用、工业废水处理等,未来很多年将会大有可为。
增长与否取决于产品如何变革
韩智|聚利科技董事长
聚利科技是做硬件的,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等,总体来说市场发展还会是一个上升的趋势,但如果企业原有的结构不变、模式不变,有可能会出现下降,关键在于你的产品如何变革,适应市场需求,做好了就一定可以上升。
因为市场需求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转变是实实在在的。行业以后肯定也会往人工智能方面发展,关于一些新的技术,比如说毫米波雷达,在智能硬件、智能汽车的应用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应该说未来的发展空间是比较大的。
煤炭已经走出低谷
黄祥苗|晋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煤炭行业已经历了几轮起伏,这中间我也投资了一些商业地产,也在做一些PPP项目,但我自己的感觉还是做矿产心里最踏实,因为我从事了30年的矿产行业。
中国是产煤大国,但同时也是用煤大国,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这几年应该说最低谷已经过去,虽然现在的行情确实有一点离谱,但总的来说,比之前肯定好很多,2017年的走势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
围绕体育布局文化娱乐、健康医疗
甘连舫|星牌集团董事长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和西方成熟的市场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国家政策的支持、全民健身的兴起,都令这一产业的前景一片光明。而星牌自身在台球行业的地位已经是全球第一,同时也开发了高尔夫项目。未来,星牌除了传统的体育设备,还将通过在国际体育赛事中的影响力创办线下赛事。
随着全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物质生活充盈的同时,精神文明生活亟待提高。除了深耕体育产业,星牌未来主要将围绕着体育产业投资,扩大版图,涉足文体娱乐、健康医疗产业,这些产业与体育产业都是息息相关的。
具体来说,星牌将投资符合区域特点的休闲度假园区,通过园区整合体育、文化、娱乐、健康医疗等产业,实现高附加值收入。
投资只为产能
陈玉东|博世中国区总裁
2016年汽车销售情况已经结束了以往几年微增的态势,实现了15%的增长。虽然博世的产品大都已经国产化,但是2016年第四季度,博世的零部件产能还是没有能够完全满足下游需求,从而限制了一些企业不能满产,这一情况在2017年绝不能再次出现,因此博世2017年的投资仍将围绕着扩大产能开展。
虽然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但是新能源电池供应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优质产品少,劣质产品多。值得行业注意。
“一带一路”“加温”海外市场
陈晓东|中标集团董事长
首先,2016年房地产增速在惯性的作用下还是存在一些热度,因此,2017年的建筑行业规模将会有20%的增长。但是行业的增长并不意味着所有企业都好过。随着行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市场红利最终会分给那些准备充足的企业,这一点毋庸置疑。中标目前持续打造生态产业,这也是为行业接下来的竞争做准备。
我认为,海外市场将成为新的投资方向。“一带一路”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一些东南亚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经历了第一阶段的城镇化,时至今日,其城镇化的升级正在进行。在这一城镇化2.0的推进中,我们也看到了机遇。未来将会有一部分投资在这些国家落地。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中国经济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