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朝,如果父亲是李京生将军的父亲,那么该男子最早什么年纪可去军队历练呢?

补充说下,照片上麻将一样的地方就是琉璃席,之前还没开棺的时候用高端技术探测了下,说看到麻将一样的东西,当时以为是金缕玉衣。打开来才发现是金缕琉璃席。&br&琉璃席由两千多片琉璃串成。每片都是长方形无纹路,四周有小孔,串起来的是金片丝缕。四周还有包边,这些包边极为精美,上面能看到红色彩绘,云母片还有青铜装饰物。都是很有规律的排布。在琉璃的下方还铺了一百个金饼,每排五个一起二十排。为什么金饼上面铺琉璃,目前还不知道。&br&不过根据琉璃长度(1.8*0.65),刘贺在175左右。&br&在头部位置有个玉枕,木质结构上面镶嵌了八块玉璧,周围摆放了八块玉璧。一起就是十六块玉璧。而在头部位置还有个漆盒,上面镶嵌了玉璧,盖住了脸部。脸部眼睛上还有两个玉片,还有两颗玛瑙珠。怀疑是塞鼻孔的。目前头部只有牙齿还在,将送北京检测DNa。牙齿紧密咬合,里面有没有玉蝉还不知道。还没打开,因为一打开就会散掉。&br&检查dna主要是检查病理学 体质学和食物情况。&br&在刘贺的食道至胃部,都有若干香瓜子,没消化的,这种香瓜类似江西当地的梨瓜。与辛追夫人胃中香瓜子不同的是,刘贺的香瓜子从喉咙下的食道一直到胃部都有,究竟是他去世前吃了不少香瓜还是怎么回事,目前还不知道。&br&在头部位置还有十几个漆箱里面有很多玉器。正在逐步打开。刘贺腰部位置,左侧有书刀 (验证他是个好读书之人)还有玉器水晶链等串饰,这些东西和私印是一个位置,在右侧还有一把玉剑,但是比起玉具剑少了两个玉器,只能说等级太森严。他无法僭越王的规格。丝织品没有但是专家推断穿了四层以上衣服。&br&海昏侯国研究也有一定成果,海昏侯国都城遗址类似现代威尼斯,水路发达,八个码头遗迹,还有双城墙。还在中部发现了宫殿痕迹。五个城门。&br&再更下,刘贺身高可能在一七五左右,内棺遗骸保存只有牙齿较好,其余都是痕迹。香瓜子从食道一直到胃部都有。丝织品几乎没有。&img data-rawwidth=&2448& data-rawheight=&3264& src=&/37b3da68f8b7e3c742da9fea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2448& data-original=&/37b3da68f8b7e3c742da9fea_r.jpg&&最新更新下, 好久没来了 ,发一个刘贺身份最直接证据和内棺打开后的样子。印章就在中间,一片片的就是琉璃席。欢迎大家来首都博物馆参观。&br&&im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src=&/1c1a92c7d268aceff4dcce8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1c1a92c7d268aceff4dcce8_r.jpeg&&&img data-rawwidth=&954& data-rawheight=&800& src=&/8baeac1fccd3a5e769e7a1fb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54& data-original=&/8baeac1fccd3a5e769e7a1fb_r.jpeg&&之前的回答:有奏折,是侯夫人与侯的奏折;有墓葬建造内容,即铸墓记;有子曰等论语内容。墓主基本就是刘贺,他非常崇尚经学,所以会有很多典籍。目前还在清理中,因为有一万多枚简牍,远超之前说的三千。&img data-rawwidth=&960& data-rawheight=&1280& src=&/ade847d9a54a55fe8dd6e4e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60& data-original=&/ade847d9a54a55fe8dd6e4e_r.jpeg&&竹简图片我基本看不清 。出土的时候看不出有什么字,清理是在实验室进行,还没拍到图。发点别的图给大家看下吧。&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src=&/90f10ffbde31cfcf72a84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90f10ffbde31cfcf72a84_r.jpeg&&&img data-rawwidth=&920& data-rawheight=&613& src=&/c1b479aef18c4daab9dd1c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0& data-original=&/c1b479aef18c4daab9dd1c_r.jpeg&&&img data-rawwidth=&584& data-rawheight=&906& src=&/e4ced9c89a1c8c07c7a36be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4& data-original=&/e4ced9c89a1c8c07c7a36be_r.jpeg&&&img data-rawwidth=&1120& data-rawheight=&732& src=&/4f08fb2ddcdeefacac3e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120& data-original=&/4f08fb2ddcdeefacac3e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92& src=&/fe522bf3b429cf0a8b434436cba0981c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fe522bf3b429cf0a8b434436cba0981c_r.jpeg&&&img data-rawwidth=&720& data-rawheight=&1280& src=&/ae345bc17f8ba01cbafa9be7ed200eb1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0& data-original=&/ae345bc17f8ba01cbafa9be7ed200eb1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6aceafddde1d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6aceafddde1d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0& src=&/b3a6a94bc0fc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b3a6a94bc0fc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960& src=&/dbf6c0b219db0cc5c9ba8d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dbf6c0b219db0cc5c9ba8d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721& src=&/5c61dc8dfc49b2a87afd021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5c61dc8dfc49b2a87afd021_r.jpeg&&&img data-rawwidth=&1280& data-rawheight=&665& src=&/e581bfa583b13a33fe094_b.jpe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280& data-original=&/e581bfa583b13a33fe094_r.jpeg&&
补充说下,照片上麻将一样的地方就是琉璃席,之前还没开棺的时候用高端技术探测了下,说看到麻将一样的东西,当时以为是金缕玉衣。打开来才发现是金缕琉璃席。 琉璃席由两千多片琉璃串成。每片都是长方形无纹路,四周有小孔,串起来的是金片丝缕。四周还有…
&p&关于汉高帝刘邦的厉害之处,之前写过一个答案&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看到刘邦无能后,韩信张良萧何等人依旧辅佐流氓完成霸业? - 知北游的回答 - 知乎&/a&,但没有尽兴,今天再写一点。&/p&&p&在除去韩信、彭越之后,汉初三大名将就只剩下英布了。比起前两个人被刘邦不动刀兵就轻易收拾掉,英布还算是个硬茬,他是实打实地在战场上被刘邦干掉的。英布造反是在韩信和彭越死了之后,因为他知道自己和韩信、彭越功劳、地位都相仿,对皇帝的威胁也相仿,前两个人既然已经死了,自己也早晚逃不掉,于是扯旗造反,时人评价“往年杀彭越,前年杀韩信;此三人者,同功一体之人也,自疑祸及身,故反耳。”&/p&&p&值得一提的是,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已经又老又病,英布料定刘邦厌倦战场奔波,肯定不会亲自来平叛,派别人来他又只怕韩信、彭越,此时这两个人又都已经被诛杀,所以英布对自己这次造反还很有把握。&/p&&blockquote&布之初反,谓其将曰:“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故遂反。&/blockquote&&p&事实上刘邦也确实一度不愿自己亲来,而打算派自己的儿子去平叛,这当然是荒唐,英布天下名将,楚国又是当时天下精兵所在之处,吕后一听自己的儿子要去代皇帝打英布,赶忙哭着求着不要自己儿子上战场:“英布打仗那么厉害,你手下的那些将领又各个都是桀骜不驯的猛将,只听你本人的话,要我们儿子带着这帮人去打英布,简直是让一只羊率领一群狼打仗,那英布知道这个消息还不得直接打到长安来啊!皇上虽然病了,勉强趴在车子上出征指挥,诸将谁敢不尽力?臣妾也知道皇上辛苦,但是为了老婆孩子,还是要振作啊!”&/p&&blockquote&吕后承间为上泣言:‘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上虽病,强载辎车,卧而护之,诸将不敢不尽力。上虽苦,为妻子自强!’”&/blockquote&&p&老实说看到“上虽苦,为妻子自强”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伤感的,这就是亘古不变的男人的责任。吕后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刘邦也知道英布只有自己才能收拾,只好骂骂咧咧地说:“我早知道我那儿子没用,你老子我自己去了!”然后带病亲征。&/p&&blockquote&冬,十月,上与布兵遇于蕲西,布兵精甚。上壁庸城,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上恶之。与布相望见,遥谓布曰:“何苦而反?”布曰:“欲为帝耳!”上怒骂之,遂大战。&/blockquote&&p&多年以后,汉高帝刘邦人生中最后一次亲率大军出征,又是来到楚地,又是面对楚军,高帝站在壁垒中远望英布的军队,旌旗飘飘,马蹄铮铮,有那么一瞬间他仿佛就像回到了广武涧再度面对那个身长八尺、少年英雄的项籍一般。于是便有了我认为史记中最经典的一段对话——“何苦而反?”“欲为帝耳!”于是大战,真是连半句废话都没有。在随后的大战中,连刘邦本人都受了严重的箭伤,但是他亲手铲除了对他千秋帝国的最后威胁。&/p&&p&当年魏武帝曹操平定汉中,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扫平西蜀,但是他却叹息了一句:“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已然是一副气短志衰,厌于兵戈之苦的垂垂老人形象了。可是在英布造反的时候,刘邦离去世还不到一年,高帝十二年十月刘邦带兵和英布相遇,次年四月驾崩,可见刘邦真是憋着一口气收拾掉最后一个敌手才咽气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虽然是曹操所写,但曹操自己怕是配不上它,倒是他的敌手刘备和刘备的祖宗,才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历史的记载到这里,我们都知道伟大的英雄们已经差不多退场完毕、而一个伟大的篇章也要最终落幕了。于是便有了高祖还乡——&/p&&p&高祖打败英布还师,经过他的故乡沛县,停下来。在沛宫中设酒宴,召集所有的熟人和父老子弟们尽情饮酒,找来一百二十个沛县的小孩,教他们唱歌。酒兴正浓的时候,高祖亲自击筑,自己做了一首歌,唱到:”大风吹起啊白云飞扬,威震海内啊回到故乡,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来保卫四方!“让孩子们都跟着学唱。高祖又跳起舞来,慷慨感伤,流下行行热泪。他对沛县的父老兄弟们说:”游子怀念故乡。我虽然定都关中,但是即使我死了,我的魂魄还要思念沛县。况且我从做沛公开始诛讨暴逆,才终于得了天下,我要把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免除这里百姓的徭役,世世代代不让你们纳税服役。“沛县的男女老少、亲戚朋友们天天畅饮尽欢,谈论往事来回味取乐。十几天后,高祖想离开,沛县的父老弟兄们坚决挽留。高祖说:“我的人马太多,怕父兄们供应不起。”于是准备离开。离开的时候,沛县的人民全体出动到城西送行,进献酒食。于是高祖又留下来,搭起帐篷痛饮了三天才最终离开。&/p&&blockquote&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blockquote&&p&这是汉高祖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他出生于一个小农民家里,祖上也没有什么贵人,因为不喜欢种地还被父亲训斥为不务正业。他出生于公元前256年,3年前秦始皇嬴政出生,而他的一生之敌项羽还要在24年后才来到世间。他年轻的时候仰慕魏公子信陵君无忌(信陵君死于公元前243年,也就是刘邦14岁的时候战国的标志性人物信陵君才去世),甚至还西行到大梁想投入其门下,但信陵君已死,而故信陵君门客张耳亦召纳门客,于是至外黄投入到张耳门下,两人结成知己。及魏国灭亡,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刘邦才回到家乡沛县,并见证了秦始皇帝扫灭六国的统一战争,见证了秦始皇帝的千秋伟业。身为秦始皇同龄人的刘邦曾经到咸阳服役,挤在人群中观看秦始皇,叹息着说“唉,大丈夫就该像他那样啊!”&/p&&blockquote&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blockquote&&p&秦始皇在位时曾听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南巡以镇之,他大概想不到,这远在天边的天子气,居然就是近在眼前的咸阳宫外看去面目模糊的人群中一个失意潦倒的中年男人吧。&/p&&p&只比秦始皇小三岁的他,在秦始皇死去之后才缓缓展开自己的大业。48岁起兵,50岁攻入咸阳灭秦,55岁击杀项羽称帝,62岁离开人世。他人生中所有大事几乎都发生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别人混吃等死的暮年,于高帝来说却是生命之花刚刚盛放的时刻。&/p&&p&回想他的一生,他一生的偶像、大丈夫当如是也的秦始皇嬴政、投降于他的秦王嬴子婴、他北面事之的楚怀王熊心、他最大的敌人西楚霸王项羽、还有他手下的战友兼敌人韩信、彭越、英布、臧荼、张敖、韩王信(当时有两个人叫韩信,一个韩信被封为韩王,史称韩王信以区别于另一个我们熟知的名将韩信)……甚至说萧何、张良、陈平这些人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对手,而他战胜了所有这些人,直到死前最后一年还在东征西讨、平定四方,在秦始皇短暂的统一之后,是他彻底将分离势力消灭干净,建立了冠绝古今的四百年基业,从此以后中国这个国家破碎过无数次,但是最终又能拼回来,他给这个民族定下了一个光辉而不朽的名字——汉。&/p&&p&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唯大英雄能本色!千载之下,想见其风姿,仍然令人心荡神驰,无怪乎狂妄无比的石勒,自诩能和光武并驱中原,提到高帝,却也自甘于“北面事之,与韩、彭比肩”。&/p&
关于汉高帝刘邦的厉害之处,之前写过一个答案,但没有尽兴,今天再写一点。在除去韩信、彭越之后,汉初三大名将就只剩下英布了。比起前两个人被刘邦不动刀兵就轻易收拾…
\0v0/&br&&br&谢邀~&br&&br&这两天有点忙,都没咋来玩。&br&先挑这个有趣的问题回复一下~&br&&br&这个题目,不应该只拿关羽和张辽来做对比,虽然他们很典型。&br&应该多挑几个样本,找出降将待遇的规律。&br&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事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降的倒霉蛋。&br&&br&投降后待遇不错的人物,一时间只能想到这么几个人,先列出来:&br&关羽、张辽、黄权、庞林、严颜、潘濬、张郃、姜维、罗宪、孟达。&br&&br&被困住或者抓住反正跑不了组:关羽、张辽、严颜、潘濬。&br&在老东家处混不下只能跳槽组:黄权、庞林、张郃、姜维、罗宪、孟达。&br&&br&于禁同志明显属于第一类,入地无门插翅难逃,跟被摁地上没啥区别了。&br&不过分析第二类群众的事例,也有助于咱们整理思路,琢磨降将怎么才能收到尊敬以及重用呢?&br&&br&&b&混不下去组&/b&:&br&&br&黄权与庞林。&br&老刘伐吴打输了,守在江北防范曹魏的黄权和庞林被吴军把前后两头道都给堵死,回不去了。&br&于是这两位没辙,又打死不想向东吴低头,就结伴北上投降了曹魏。&br&这二位的地位都很高,黄权是巴西阆中人,当地土豪,时任&b&镇北将军&/b&。这可是重号将军。&br&庞林则是刘备的好朋友&b&庞统的亲弟弟&/b&,时任&b&荆州治中从事&/b&。应该算荆州班底的代表人物之一。&br&而以他俩如此重要敏感的身份,在汉魏两国,都没有被责难,还受到敬重。&br&&br&张郃。&br&这哥们的事儿大伙都知道,跟郭图不和,被后者算计的没法回去了,索性就降了曹老板。&br&属于‘&b&你丫不仁我特么就不义反正都是你特么逼的&/b&’的典型人物。&br&遭到了曹老板非常当回事儿的重视,并得以大放光彩。&br&&br&姜维。&br&伯约的事迹也是耳熟能详,上进青年中郎小姜有心抗敌,&b&被直属上司马遵抛弃&/b&。&br&于是中郎小姜弃暗投明,投入诸葛丞相怀抱,成就轰轰烈烈当之无愧的最后一任汉朝大将军。&br&&br&罗宪。&br&这位仁兄很猛,但人家其实是学文的出身,不是天生武将,老师还是谯周。&br&刘禅投降后,时任巴东太守的罗宪哭了三天,结果赶上东吴来打秋风。&br&狡猾的东吴想骗罗宪让出永安,趁机夺取巴东。估计东吴的狼尾巴太显眼,罗宪特痛快的翻脸了。&br&&b&处于对落井下石的盟友的愤慨&/b&,小罗宣布率众降魏,坚守白帝城。&br&面对陆抗、步协、盛曼三批人将近五六万大军围攻,小罗生生扛了半年,把陆抗耗疲沓了。&br&后来小罗在魏晋都受重用,对伐吴也贡献颇多,狠狠地出了口恶气。&br&&br&孟达。&br&这家伙因为不救援关羽,又和刘封闹翻了,&b&害怕被老刘清算&/b&,就卷铺盖投降曹魏了。&br&曹丕为了恶心老刘,对孟达非常礼遇。夏侯尚与桓阶跟他关系也不错。&br&有个事儿大伙一直没太在意,孟达的籍贯是司隶,这家伙隶属东州军,不是益州土著。&br&他爹是前任凉州刺史孟佗孟伯朗,就是讨好张让,斗酒搏凉州的那个家伙。&br&他们孟家在司隶也算大户人家。孟佗、董卓、刘焉。真有趣。&br&考虑到那些家族的人际关系……越发觉得曹丕恶心老刘的用心真险恶。-.-&br&本质上,孟达投降的原因和张郃差不多。&br&&br&以上,混不下去组的降将们,基本都有个几个共同点。&br&一,事儿办砸了不是我的责任,要么是老板自己掉链子了,要么是形势逼人。&br&二,老板要弄死我,我不能等死啊,反正他不要我了,那我当仇人,臣属关系就自动解除了。&br&三,遇上事儿的时候,我可没怂。姜维对抗诸葛亮,罗宪给陆抗吃瘪,就连孟达都敢打刘封。&br&&br&然后是&b&跑不了组&/b&:&br&&br&潘濬。&br&这是一个非常倒霉的倒霉蛋。武陵人,刘备荆州班底中理所当然被寄予厚望的明星之一。&br&最关键的是身份,他是&b&蒋琬的表弟&/b&。&br&关羽被孙权害死后,小潘宅在家里蒙着被子闷头哭,孙二狗上门又是拉着手说体己话又是擦脸。&br&小潘遂降,日后官至太常,遭到东吴上下普遍的敬重。&br&基本上,这是一个一把手被坏人暗算了,二把手&b&被坏蛋堵在屋里&/b&,最后&b&被迫失身&/b&的故事。&br&&br&张辽。&br&辽爷威名赫赫,事迹不需要赘述。&br&吕布被曹老板干掉了,辽爷就老老实实的率部投降。&br&这是一个没啥尿点的,&b&老大自己不争气嘬死,小弟没了效忠对象&/b&,顺势改换门庭的故事。&br&&br&严颜。&br&老严头是三国里我个人最喜欢的降将,因为这老头儿太萌了。事迹大伙儿肯定也都熟悉。&br&老头儿被张飞抓住了,要他投降,老头儿特横的说:“咱这儿&b&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b&”。&br&张飞那脾气咱都知道,嚷嚷着就要把老头儿拉出去砍了。&br&老严头&b&特硬气&/b&地往外走,临了还不忘嘀咕一句:“砍就砍呗,瞎咋呼嘛。”&br&估计是把张飞给气乐了,又把他拽回来,亲手释放,并隆重款待,把老头儿哄高兴了,遂降。&br&这是一个&b&碎嘴小老头儿牛逼哄哄不怕死&/b&,又靠老碎嘴救回小命的故事。&br&&br&关羽。&br&关二爷的事迹几乎是个人就知道了,不过我还是得啰嗦两句。&br&要说二爷这投降投的,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br&在&b&老刘生死未卜的时候,降了曹操,立下足够补偿曹操恩情的功勋后,又依然重投旧主&/b&。&br&&b&把投降生生干成了借调,降将当成了客将。&/b&&br&最匪夷所思的就是在做客将时,冲进上万人的军阵里当着上万人面,把人家主将脑袋剁下来。&br&更可怕的是干出这种事儿后居然还毫发无伤,拍拍屁股拎着人家主将的脑袋回来了。&br&就算当时没人确信他还会重投老刘,这种可怕的功绩也足够骇人听闻了。&b&&br&比曹老板自己的亲班底还要玩命,所以后来走人的时候,根本挑不出毛病来。&/b&&br&还得让人仔细琢磨琢磨,如果当初关羽没投降,一赌气自杀了,曹操得在颜良这多死多少人。&br&说真的,你试试在一万巴西球迷的包围圈里拎着家伙把罗纳尔多捅死。&br&&br&综上所述,或是别人困住或是跑不了的降将们,大概都有这么几个共同点。&br&一,老大嘬死,我是无辜的。&br&二,老子不怂,拒绝投降打算寻死,杀不杀我就是你的事儿了。&br&三,老大不知道是死是活,于是投降。但是偿还了你不杀的恩情,我该回哪儿还回哪儿去。&br&&br&那么,针对这些成功降将们,我们可以得出几条结论。&br&如果你是一员降将,如何保证你得到对方的礼遇,甚至不会被老东家记恨呢?&br&首先,你不是失败的主要责任人。&br&其次,你在面对失败时,做出了足够多的努力。足以报答老东家的恩情。&br&最后,面对生死关头,你&b&不怂&/b&。&br&&br&拿处境和于禁最像的老严头来做比较。&br&严颜是力战被俘,已经尽了自己的职责。在面对张飞的威胁时,坚守住了臣节。&br&被张飞的人往外推,宁愿选择被砍头的严颜已经做够了一名臣子能做到的一切。&br&哪怕日后面对刘璋,他也可以毫无愧疚。&br&而赦免严颜那是张飞的选择,从这里开始严颜已经为刘璋尽忠完毕,之后的事情是一个新的开始。&br&&br&张辽投降的时候,吕布这个山头已经被踹平了,当时的张辽是个无主之人。&br&更何况吕布自己都愿意投降,又能要求张辽什么呢。&br&他面对的是一个要不要为吕布死节的问题,很显然张辽觉得不值得。于是做出了更有价值的选择。&br&&br&关羽的投降是最不像投降的投降,充满了江湖豪侠快意恩仇黑白分明的飒爽。&br&你把他和曹操当成两个比试的侠客,会想的更明白。&br&关大侠失手败在了曹教主一干人手下,曹教主饶了他一命。&br&于是关大侠以恩报恩,亲手杀了曹教主死对头袁帮主手下的颜长老,解了曹教主的难局。&br&报了不杀之恩后,关大侠事了拂衣去,重归江湖,寻兄觅弟。&br&这整件事根本是武侠小说的情节,偏偏发生在历史上了,偏偏发生在最不废话的陈寿的史书里了。&br&神人啊。&br&&br&于禁于文则和这三位都没有可比性。&br&&br&他能算是力战被俘,但很遗憾,于禁在这次战败里要担负主要责任。毕竟他是援军的主将么。&br&是他自己把事儿搞砸了,一点都不无辜。哪怕曹丕事后不恶心他,败战之罪也还没过追溯期呢。&br&&br&《三国志.于禁传》里说:“……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br&似乎没有什么抗拒,这情景可能就是关大侠踩着船带人来了,老于琢磨了一下,就投降了。&br&换言之&b&他怂了&/b&。不管是被迫投降还是被困投降,两种降将想洗白都不该出现的一种状况。&br&&br&也就是说,于禁虽然败战,但好歹是在尽臣职,干他该干的事儿。虽然干砸了。&br&而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在面对生死与臣节的选择。&br&严颜因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守节,慷慨赴死,于是得到了大家的尊重。&br&&br&这就是一个面对自己本心的考验,连赌博都不算。&br&张飞那个暴躁脾气,火儿一上来就抽人玩的主儿,你怎么知道他敬你是条好汉就不会杀你?&br&我严重怀疑,如果老严头不是碎嘴卖萌,他是否真能躲过这一刀。&br&在决定慷慨赴死尽忠守节的那一刻,严颜已经死过一次了。后来张飞给他的是新生。&br&&br&于禁在面对这个选择时,尽管对象是公认比较厚道的关大侠,他还是怂了。&br&事实上关大侠确实剁了不怂的庞德,虽然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二逼的话太拱人火儿。&br&&br&那些有勇气死节的人,就算最后没死成,也会得到人们的敬重。&br&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过自己了。很遗憾良将于文则没扛过这一关。&br&殉命死节并不一定是必须,这不会成为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标准。&br&真正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你做出了什么选择。&br&&br&那么于禁是不是有必要选择死节呢?&br&&br&战国策里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问题。&br&《战国策.赵策》:“晋阳之孙&b&豫让&/b&事知伯,&b&知伯宠之&/b&,及赵襄子杀知伯,&b&豫让逃山中,曰:‘嗟呼!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矣。’&/b&……赵襄子曰:“&b&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b&,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b&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b&”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b&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b&。至于智伯,&b&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b&。”&br&&br&豫让的老主顾范氏和中行氏都被知伯干掉了,但这两家对豫让都仅仅是普通的待遇。&br&于是豫让也以很普通的忠节回报他们。&br&但是知伯以国士的待遇对豫让,于是赵襄子杀死知伯后,豫让不惜自残,也要以命相报。&br&最后赵襄子也成全了他殉节的志望。&br&&br&吕布对张辽,绝对谈不上有多么了不得的恩遇,肯定不如高顺。&br&&b&于是张辽也仅仅以众人报吕布&/b&,高顺则以死相报。哪怕后来吕布疏远他,也要报答之前的恩情。&br&&br&刘备对关羽、曹操对关羽,都是国士的待遇。关羽刚刚投降的时候,肯定也遭受过非议。&br&但是他用行动证明了,他不是一个急于寻死来展现忠诚的莽夫。&br&先杀死颜良报了曹操不杀的恩情,立下了足以回应曹操礼遇的功勋。&br&再舍弃荣华干冒大险重投一穷二白的刘备,以超越生死的姿态展现忠义无双的臣节。&br&牺牲一时的名誉,是为能真正的以生命来报偿对自己国士遇之的刘备,遂以国士报之,天下无双。&br&&b&关羽对刘备三十五年多国士之遇的报答,无愧天地人神。&/b&&br&&br&曹操对于禁,绝对不是众人遇之。建安二十一年他就假节钺了。&br&在刘备那边,这是关羽、张飞、马超的待遇。&br&虽然未必有到国士遇之的程度,但绝对比庞德一个区区三百户亭侯的杂号将军要强。&br&&br&至于于禁在三十年的征战生涯中是否立下了足以报效曹操的功勋,这见仁见智。&br&但在面对殉节时,于禁的选择毫无疑问是让曹操有些心寒的。&br&更糟糕的是有庞德这个愣头青把标准线给拉高了,弄的老于很被动。&br&何况曹操是个值得为之殉节的人。&br&&br&没必要苛责于禁,当时的于禁应该差不多也到暮年了。&br&殉节并不一定就是高尚的,会令人轻视的原因是不舍得以殉节的勇气报答君主的知遇。&br&在那个时代,身处一群轻生死重然诺,追求生命意义,以垂名青史为志愿的人之间。&br&“虽古名将,何以加之”以这样的方式结尾,实在太令人遗憾。&br&乱世里,长命百岁并不值得追求。&br&这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是毫无疑问的正确选择,只是当时的价值观,更看重灵魂的重量。&br&&br&至于曹丕那个坏蛋。&br&他干的不似人主的事儿太多了,根本数不过来。&br&只是又体现了一把他文人气的小心眼儿,跟当年当众骂张绣比起来,这都不算个事儿了。&br&&br&话说回来,我一直对于禁的谥号很感兴趣。他死后得了个谥号,‘厉’侯。这显然是个恶谥。&br&“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br&问题是,杀戮无辜、暴虐无亲、愎狠无礼、长舌阶祸,这四条,和于禁似乎不太对的上。&br&听着不像“最号毅重”,“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的于禁。&br&我不由得想,扶邪违正这一条,在这里具体是什么含义。&br&‘违正’毫无疑问是指失于臣道,那么‘扶邪’是什么呢?于禁投降期间是不是还干了啥别的事儿?&br&当然这完全是个人思维发散的臆想,别当真。&br&&br&P.S. &br&现在网上有两种对于禁投降的解释。&br&&br&一种是诈降说,分析于禁投降动机是按照曹操指示故意诈降,带着三万降卒故意耗费关羽的军粮。这根本是异想天开。不管是多厚道的人,除了解放军,谁没事儿会给战俘一天三顿吃个饱,让他们养足力气好闹事儿啊。而且还是在中古时代。这种说法完全是基于现代人上帝视角的揣测。&br&&br&第二种说法是于禁投降是为了保住手下兵将的性命。这是典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看问题,古代降将和降兵根本两回事儿,砍了主将,把剩下的中级军官和降兵收编,或者解散,类似的例子太多了。以这个作为于禁投降的理由,根本立不住脚。只能说现代人太善良,考虑问题都太有人道主义关怀。最主要的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说法大概其是十几年前在一个论坛从我嘴里说出去的……
\0v0/ 谢邀~ 这两天有点忙,都没咋来玩。 先挑这个有趣的问题回复一下~ 这个题目,不应该只拿关羽和张辽来做对比,虽然他们很典型。 应该多挑几个样本,找出降将待遇的规律。 三国时候除了降将,还有叛将,比如甘宁这种事三主的。不过咱今天只看那些被迫投…
汉惠帝刘盈生性仁弱,刘邦死后,吕后想杀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报复,刘盈为了保护刘如意,亲自出城到霸上迎接弟弟入宫,兄弟二人同吃同寝,吕后一直没有机会下手。直到一日刘盈早起外出,因为心疼弟弟年幼想让他多睡一会儿,就将刘如意留在了宫中,等他回宫,看到的就是被吕后毒害而死的弟弟的尸体,刘盈崩溃大哭,泪流不止。&br&&br&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惠帝应该是恐惧又绝望的。对母亲的恐惧,以及对无能为力的自己的绝望。&br&&br&汉惠帝是一个被忽略的帝王,在位时由吕后独掌大权,就连史记中都不设惠帝本纪,有关惠帝的事迹只在《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稍稍提及。查找资料翻阅后,越发觉得惠帝是一个仁弱的善人,可在他短短二十三年的生命里,不被父亲喜爱,多次差点被废,母亲狠辣残暴,独揽大权,他早已成了空有其名的傀儡。他一心相护原本立场敌对的弟弟,却还是逃不过母亲的毒手。他的婚姻由母亲操控,被逼着和自己的外甥女成婚,他因母亲罔顾伦常而觉羞耻,直到死,都不曾碰过皇后一下。&br&&br&这样一个仁弱心善的人,如果在民间,或许能有平平顺顺的一生,可他是生在无情的皇宫中,注定无法生存。&br&两汉帝王众多,唯有这一位,是真的叫人感慨又心酸。&br&&br&&br&再写一个比较喜欢的,故剑情深南园遗爱。&br&&br&汉宣帝刘询(刘病已)早年流落民间,初登大宝时对位高权重的霍光一直恭亲有加,然而在立皇后一事上他却一直驳斥霍光的意思,并下诏书诏求微时故剑。&br&&br&大臣们纷纷去找剑,有机灵的悟出故剑是故贱之意,指的是刘病已在民间时所娶的贫贱之妻许平君,于是大臣们迎合上意,奏请宣帝立许平君为后,许平君因此入主后宫成为皇后。三年后,霍家为逼宣帝立霍成君为后,毒杀许平君,宣帝悲痛万分,将许平君葬于南园,霍光死后,宣帝开始剪除霍家势力,最终于地节四年七月平定霍氏谋反,八月,废黜皇后霍成君,将霍家一网打尽。&br&&br&汉宣帝因对亡妻许平君情深,爱屋及乌,立与许平君所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刘奭柔弱好儒,性格不适合当皇帝,汉宣帝曾预言“乱我家者,必太子也”,却还是没忍心废除刘奭太子之位。刘奭登基之后放纵外戚宦官,再之后王朝由盛转衰,因此被后人称为“基祸之主”。&br&&br&看史书的时候,经常会想,要是宣帝对许平君不是那么深情,狠下心废了刘奭太子之位转立刘钦,那之后西汉的历史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宣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痴情帝王,可就是他这一份稀有的痴情,最终导致了整个王朝的灾祸,真是让人唏嘘万分。
汉惠帝刘盈生性仁弱,刘邦死后,吕后想杀戚夫人之子刘如意报复,刘盈为了保护刘如意,亲自出城到霸上迎接弟弟入宫,兄弟二人同吃同寝,吕后一直没有机会下手。直到一日刘盈早起外出,因为心疼弟弟年幼想让他多睡一会儿,就将刘如意留在了宫中,等他回宫,看…
&p&被人举报不规范转载,要修改&/p&&p&修改如下:&/p&&p&原文链接:&a href=&///?target=https%3A///p/%3Fred_tag%3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真o天下无双系列】位面之子,天选之人--光武大帝刘秀_中国历史吧_百度贴吧&i class=&icon-external&&&/i&&/a&&/p&&p& 原作者“海上钢琴师” &/p&&p&出处转自:百度贴吧——中国历史吧&/p&&br&&br&&p&——————————————————————————————————————————&/p&&p&&b&位面之子,天选之人——光武大帝刘秀&/b& &/p&&img src=&/cf8f0f291ff7aa76d787fde_b.jpg& data-rawwidth=&1600& data-rawheight=&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600& data-original=&/cf8f0f291ff7aa76d787fde_r.jpg&&&br&&p&这一篇篇幅有点长,建议搭配泡面食用。&/p&&p&
在拥有史上最高气运的男主角登场之前,我们得先多花一些篇幅来介绍另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物——王莽。&/p&&br&&p&
很多人说王莽是典型的穿越者,这一点我们不作评论。不过王莽的一生,都仿佛笼罩着神奇的迷雾,他的很多所作所为,更是会令我们有一种熟悉的感觉。&/p&&br&&p&
王莽出生于西汉末年,此时距离西汉的开国已经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自从汉高祖斩白蛇而赋大风以来,先有文景之治,国库中的粮食和铜钱堆积如山;后有武帝的赫赫武功,卫青霍去病等人生生把匈奴打残,一半匈奴往西方迁徙,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波及到半个欧洲;武帝虽然消耗光了西汉的积蓄,后续的昭帝、宣帝依然英明神武,陈汤更是斩杀北匈奴单于,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振聋发聩的口号。看起来,帝国仿佛可以千秋万载,永世不朽。&/p&&br&&p&
但帝国崩溃的主因早已经种下。外戚专权,王子王孙,达官贵人们如饥似渴地兼并土地,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繁花似锦的盛世背后,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佃农、流民和奴隶。宣帝的太子(元帝)忧心于逐渐沸腾的民意,于是放弃了“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的祖训,转向纯以怀仁的儒教治国,以经取士。虽然这一转变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使西汉得以延续,但“自是以后,汉无刚正之士,遂举社稷以奉人”从此,汉朝的官吏再也不是刚直不阿,文武双全的真君子,而是一大群皓首穷经的公务员了。&/p&&br&&p&
历史除了必然性,还有如同开玩笑般的偶然。也许是天意希望西汉早点崩溃,所以命运女神不惜提起裙子,在西汉的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脚。&/p&&br&&p&
公元前54年,元帝(这时候还是太子)的爱妃去世。哀痛之余,太子把自己的其他姬妾全都赶走,从此累觉不爱。宣帝和皇后当然对此忧心忡忡,为了让儿子振作起来,皇后从自己宫里挑选了5位出身和地位都低下的宫女给太子,让太子选一个来聊以排解寂寞。太子当时正在心烦,看都没看就随便选了一个。没想到,一夜风流之后,这个名叫王政君的宫女居然就怀了孕,次年就为帝国生下了嫡皇孙!&/p&&br&&p&
汉宣帝老来得孙,喜出望外,对孙子千娇百宠。宣帝去世后,元帝即位,王氏一门鸡犬升天,一跃而成为西汉末年最强大的外戚家族。5年之后,王氏家族又新生了一个小男孩,起名叫做王莽。&/p&&br&&p&
王莽出生之时,王氏已经成了首屈一指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是皇后,他的叔父们轮流当大司马(全国军队总司令),族里最差的也是将军或者侯爷。王莽的父亲和兄长去世的很早,所幸叔叔们都对他非常照顾。&/p&&br&&p&
但真正争气的还是王莽自己。那时候的贵族子弟一个个都是纵情声色,骄奢淫逸,无恶不作。但王莽却潜心读书,生活简朴。父兄去世后,他一个人赡养母亲和寡居的大嫂,抚养兄长的遗孤,对内照顾族内的长辈和叔伯,对外结交名人贤士,堪称道德完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的年轻人很快就被整个社会所瞩目,声名远扬。&/p&&br&&p&
在名声和家族的作用下,王莽20多岁时就被推举入朝为官。为官以后他并没有因此骄纵,反而是越发的谦恭简朴,常常将自己的俸禄和财产拿出来,分给穷人,赠给贤者。官职越做越高,名声越来越大,朝野上下,无一不知王莽才是当世的楷模,舆论和民意,都坚定地站在他的一侧。&/p&&br&&p&
公元元年(多吉利的年份),王莽受封为安汉公,从此大权独揽。他封赏贵族百官,赡养鳏寡孤独,施恩于百姓士人。他带头过简朴的生活,贡献出百万钱、三十倾地来救济群众,朝中百官无不效仿。第二年全国大旱,王莽带领二百多名官员献出自己的土地住宅给灾民,同时大建免费房,令他们得以安居。做到这个份上,天下都称王莽为当世的圣人。公元八年(更吉利的年份),王莽顺利地接受了孺子婴的禅让,称帝,改国号为新,朝野对此欢呼雀跃,几乎无人反对。&/p&&br&&p&
禅让台上,初始新皇帝按剑四顾,心潮澎湃。五十年的辛劳,终于走上了权利的巅峰,终于可以实现自己梦中的理想国了!英特纳雄耐尔,我来了!&/p&&p&
于是,即位后的王莽颁布了一系列匪夷所思而又令人莫名熟悉的命令:&/p&&p&
1,土地国有,平均分配。&/p&&p&
2,废除奴婢制度。&/p&&p&
3,修改官制和地名。&/p&&p&
4,政府参与的计划经济和国企专卖。&/p&&p&
5,改革货币。&/p&&p&
6,政府建立贷款体系。&/p&&p&
7,强迫劳动,消灭不劳动者。&/p&&p&
8,将一天100刻的古计时法修改为一天120刻的新计时法。&/p&&p&
9,修改与周边异族的关系,尤其是灭高句丽,将其改名下句丽……(实在忍不住想吐槽一句,您以前和韩剧多大仇?)&/p&&p&
也许这些改革政策会在另一个时空成功,但对于公元初年的中国而言,这些政策并不实际,反而造成了很大的民怨。而且,位面力量已经察觉到历史的扭曲,于是从王莽登基开始,天灾不断,民众流离失所,原来对王莽的拥戴也都转变成了对王莽的一腔恨意。&/p&&br&&p&
是时候了,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真正的位面之子、天选之人即将踏上舞台。时代的气运为他而凝聚,天下的英杰因他而汇集,历史也将被他一手拉回正确(?)的轨道上来。&/p&&br&&p&
这事还得往前说起。公元前7年,汉哀帝即位,王莽因为受到皇帝和新外戚集团的排挤而被免职,隐居在新都。3年以后,数百名官吏和数十万平民游行抗议对王莽的罢免,汉哀帝抵不过压力,只好又重新征召王莽回京。&/p&&br&&p&
也许是位面力量发现用正常手段已经无法阻止王莽了,所以在王莽开心回京的同时,南阳郡里的刘姓家族出生了一个小男孩,相传他出生时田里的谷子结了九个谷穗,大家认为是好兆头,就给他起名叫刘秀。&/p&&br&&p&
说起来,刘秀也算是汉室宗亲(就像后来的大耳贼)。但是由于汉代的推恩令,所以皇族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等传到刘秀这个小小旁支时,就只是乡间的土豪而已。虽然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是个人物,父亲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底层公务员,但在整个天下屁都不是,像他们这样的刘氏后裔没有一万也有八千。刘秀在家族中也并不算什么,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刘秀只是家里一个性格偏向文静,爱读书的小儿子。&/p&&br&&p&
刘秀9岁时,父亲去世,叔父抚养他直至成人。成年后的小伙子刘秀依然文静低调,最喜欢的是种田……他的大哥刘縯则完全相反,年轻气盛,喜欢结交各种豪侠,是一个锋芒毕露的猛士。大哥很爱护这些弟弟妹妹,常常拍着刘秀的头说:“如果我是刘邦,你就是刘邦的弟弟,咱们比比看谁将来有出息,哈哈!”&/p&&p&
刘秀的二姐嫁给了新野的邓晨,而邓家与新野的真正豪门世家阴家(这可是名相管仲的后裔)也是亲戚,所以在走亲戚的过程中遇到了阴家的豪门千金阴丽华。后世李太白曾经有诗赞颂她的美貌“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能在历史上以美貌扬名的女子,得有多么的漂亮!不过美貌可不是阴丽华的全部——这可是整个位面为未来的帝王准备好的皇后,是天生套有女主角模板的人。除了绝世的美貌,还有温柔的性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富有的家财……当然,这两个年轻人初见时并没有想到以后整个世界都是他们的,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只是一对互相一见钟情的男女而已(恐怕更多的还是男主角的单相思,因为那时候女神才十岁左右,刘秀你个萝莉控)。&/p&&p&
刘秀19岁时参加了高考(这是王莽同志的扩大招生政策),有幸考中了,成为一名光荣的太学生,去了京城继续读书深造。要考试了读读书,考完了打工挣点钱(刘秀那会还成立了一家小物流公司),有钱了喝喝酒,喝醉了打群架,跟一群聊得来的同学们鬼混,留下一大堆又中二又羞耻的回忆。在京城期间,刘秀看到了百官出巡的壮观场面,对走在队列最前的执金吾(类似于警察局长)最为羡慕,于是发出了“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千古感慨。在一个太学生的心目中,这辈子能当上京城的警察局长,能娶到自己心目中的女神,人生足矣!要求越高人生越不幸福,刘秀很明白这一点。&/p&&p&
但是天命是不可违背的。先是有奇怪的流言传出,小孩子们都在唱“刘秀当为天子”。当然,大家都不认为这是指穷学生刘秀,都以为这是说的是当时的国师刘歆——这哥们最喜欢研究八卦谶纬之学,还刚刚给自己改了个名字也叫刘秀,怎么看都是他嫌疑最大。&/p&&p&
在一次聚会上,说起这个谶语时,刘秀自己还提到“这个刘秀说不定指的就是我呢”,大家都哈哈大笑。但也确实有人把这个事记在了心里,有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看着穷学生刘秀愤愤而去的背影,心中作出了决断。&/p&&p&
拿到太学生毕业证书(或者肄业证书)后,刘秀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毕业的同时也失业了。王莽同志只学到了扩招,但完全没想到要给毕业生们分配工作,所以大群的毕业生们只好骂骂咧咧地各回各家。刘秀也回到了故乡,继续拿起锄头,继续种田、贩卖粮食……如果顺利的话,刘秀会用他的聪明才智赚到更多的钱,买更多的地,种出更多的粮食。也许他会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粮商大地主,娶几个漂亮的妻妾,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但终究会与出身豪门的女神渐行渐远。&/p&&p&
但不管天命还是王莽,都没有给他这个选项。先是他哥哥刘縯结交的一位哥们因为犯法为官府通缉,这事也牵扯到了刘秀身上,所以刘秀就很没节操的逃亡了。他干脆逃到了新野的姐夫家,一边继续贩粮食挣钱,一边与小美女阴丽华趁机卿卿我我,日子反而过的比逃亡以前还要滋润,一时间刘秀也体会到了他的著名后代刘禅的心境,“此间乐,不思蜀也”~&/p&&p&
一如穿越小说里的桥段,当主角忍辱负重只想平平淡淡过一生的时候,总是反派来犯贱,非得把主角的王霸之气给撩拨出来不可。作为主角中的主角,刘秀也不例外。正当他小日子过得滋润时,新野警方通过身份证实名系统和外来人口登记系统查到了他,并且以没办暂住证的名义把他抓进监狱,蹲了好几天。当然,刘家好歹也是有身份的,刘秀自己也是太学生,全国各地都有同学亲友,所以没过多久就被释放出狱了。我们不知道刘秀是觉得在女神面前丢了面子,还是在监狱里丢了肥皂,总之,出狱后的刘秀已经不是以前的善良守法好青年,而是被监狱大熔炉成功地改造成了亡命之徒。&/p&&br&&p&
如此奇耻大辱,不能忍!谁不造反谁是孙子!“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刘秀出狱后,和大哥刘縯一起召集部下,起兵造反!&/p&&br&&p&
那个年代,讲究的是上阵亲兄弟,而且大哥刘縯多年来广交豪杰,绝对是更有王霸之气的人物,所以起兵是以刘縯为首,南阳的刘氏亲友和市井豪杰们一并加入。人并不多,由于都是亲戚,所以老少都有,拖家带口。装备也很差,除了必要的一些兵器以外,连马都没有,刘秀又常常将抢到的战马让给别人,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的坐骑都是牛……&/p&&br&&p&
成军之初最艰难,一同谋划起兵的李通父子泄密被杀,正当人心惶惶之际,刘秀故意穿了一身盔甲,在大街上走过去。大家看到以后都议论说,“连刘秀这样的老实人都准备好了,我们还怕个鸟”,于是人心稳定。刘秀兄弟在每次作战之时也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以部队也越来越壮大。当时正是天下大乱,各地豪杰纷纷起义的时代。为了能更有效地保全自己,扩大声势,刘縯刘秀兄弟率军加入了绿林军(当时最大的一股起义军力量),很快也成为绿林军中的重要力量之一。&/p&&br&&p&
随着绿林军南征北战,实力越来越强,绿林军高层们决定推选一位汉室宗亲做皇帝,好打起大义的名号与王莽战斗。有不少人看好刘縯,认为他有威名,重义气,可以做一个好领导。但更多的人怕刘縯称帝后无法控制,所以就拥立了一个性格懦弱好控制的人刘玄登基,史称更始皇帝。&/p&&br&&p&
刘縯刘秀等南阳子弟听到这一结果时,心里都很不高兴,但是对方在绿林联军中势力要大得多,大家又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只好认了。为了平衡,更始皇帝封刘縯为大司徒,也算是个小小的甜枣。汉朝复立这件事,对王莽的震动很大,于是王莽集合了手中的精兵四十多万,对外号称百万,准备把这个危险的新政权彻底屠灭。&/p&&br&&p&
百万王师前来,将绿林军们都吓的够呛。一群心不齐的农民武装,装备差很多,数目差更多,补给几乎没有,和正规军怎么打?于是当下就有高层建议,干脆大家都散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化整为零后说不定王师就找不着我们了是不?&/p&&br&&p&
外有大军压境,内有队友如猪,怎么办?在这一瞬间,刘秀想起了当年的杨威利元帅,想起了长征路上的太祖,想起了千千万万反败为胜的主角们。仿佛有一个声音在他耳边督促着:“站出来吧,这是天命的舞台,你必将心想事成!”&/p&&br&&p&
于是,小小的偏将军刘秀勇敢地站了出来。他先是说服八千昆阳守军坚守孤城以待援军,然后亲自率领着13人在敌军围城之际出城调集援军,共召集到援军一万多人。但这毕竟是40万对2万的兵力比,怎么办?&/p&&br&&p&
放心吧,刘秀同学,位面管理局经过会议讨论后一致决定,现在是给你开挂的时候了……&/p&&br&&p&
后汉书@光武本纪中记载,正当数十万大军志得意满准备围城打援时,“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先是陨石召唤术,白天又看到天上仿佛好大的蘑菇云压将下来,王莽军全军士气顿时见底。此时,刘秀率领援军杀到,“光武奔之,斩首数十级”,如此勇武,把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大家都说“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记得平时刘将军胆子挺小的啊,今天居然这么猛!吃什么药了!大家都跟上,和将军一起玩命吧!&/p&&br&&p&
在如此逆天的表现下,一支只有万人的军队主动冲击数十万人的营盘,居然连战连胜,杀死上千人。刘秀又一鼓作气,带领三千敢死队,涉水向中军发起突击。此时风雨大作,树干屋瓦都被刮的横飞,刘秀领军长驱直入,当场斩杀敌军副主将王寻。王莽军彻底溃散,光是慌不择路跳河淹死的就有上万人。&/p&&br&&p&
昆阳一战之后,王莽新朝的武力根基被摧毁殆尽,偏将军刘秀名动天下。以前总是躲在大哥刘演背后的小兄弟,一跃而成为冉冉升起的将星。三个月以后,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多说一句,王莽死后,他的舌头被乱民割掉,头颅作为战利品被后来的皇室所珍藏,二百多年后毁于火灾。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只有王莽受到了如此诡异的对待,其中的道理不得而知……)&/p&&br&&p&
正当刘秀挟大胜之威,继续攻城略地之时,一个噩耗传来:他的大哥刘演,被更始帝所杀。&/p&&br&&p&
这结局其实也是必然的。刘演本身就是那种锋芒毕露受人拥戴的豪杰,又是南阳派系的首领,还是汉室宗亲,理论上比更始帝其实更适合坐这个王位。而且刘秀昆阳大胜以后,南阳派系即将羽翼丰满,难以制衡。为了自己的皇冠和脑袋,更始帝以刘演的某部下意图谋反为借口,先下手诛杀了他。&/p&&br&&p&
此时,刘秀陷入了两难状态。是干脆起兵连更始帝一起反了,还是险中求活?刘秀选择了后者。他立刻放下前线的军权,孤身返回向更始帝当面谢罪。他又发挥出了多年来低调谦逊的本色,除了谢罪以外就是闭门不出,不与其他任何人接触,连昆阳大战的战绩也绝口不提。更始帝看到刘秀如此低调,心中不由得非常惭愧——本来刘氏兄弟就立有大功,现在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人家大哥,难道真的要斩草除根,连刘秀一起杀了?其实旧绿林军的高层们都建议杀了干净,但在更始帝的面子和冥冥中的天意作用下,刘秀不仅逃过了杀身之祸,还因功被受封为武信候。从另一个残酷的角度来看,刘演的被害,扫平了刘秀登上权力巅峰的两个最大障碍:亲情和大义。如果刘演未死,刘秀不可能越过大哥自己称帝,充其量做一个将军王爷;如果更始帝不犯大义错误,推翻更始帝则名不正言不顺,难免落下反贼之名。现在,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青年刘秀,将登上比昆阳更大的、名为天下的舞台。&/p&&br&&p&
虽然人生有失意起落,但是刘秀还是得到了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宝物——他终于迎娶了阴丽华为妻,此时刘秀28岁,阴丽华19岁,这一对乱世中的年轻人,得成心愿,并能够白头到老。&/p&&br&&p&
经过几个月的低调新婚生活和结交了更始帝心腹以后,绿林军高层对刘秀的提防渐渐放下。包含着三分歉疚和七分恶意,更始帝给刘秀派了一个极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去巡阅河北诸地,将其纳入统治。这一任命的用意是很恶毒的,因为河北等地民风彪悍,在此天下大乱之时更是群雄割踞,烽烟四起。去收服这种地方,其难度远超过开荒英雄团队本——顺带要求一次都不能灭团。难度这么高的任务,刘秀唯一的装备,仅仅是一根棒子……啊不,一根节杖,代表着更始帝那虚无缥缈的权威。至于兵卒?对不起,一个都没有,只有寥寥几名刘秀自己的随从而已,连打个5人本都不够。更始帝,或许你借刀杀人的计谋对付常人绰绰有余,但在真@开挂男面前,真的能有效吗?用爱救世界,挥棒走江湖之东汉版,即将上演!&/p&&br&&p&
刘秀很光棍地将新婚三个月的媳妇送回娘家,带上几个随从就进了河北本。开始的日子确实非常落魄,有不少势力号称来信砍,他们几个人,连别人的城邑都不敢进,只敢露宿荒野。但是,主角的强大光环随之显露出来,河北豪杰听说昆阳英雄刘秀来了,纷纷自带兵马、自带粮草,自带美貌女儿(真定王的侄女、刘秀的二夫人郭圣通)来投奔,短短几个月以后,刘秀在河北就成为最庞大的势力之一,有钱有地有兵有势,外带一个美貌年轻的妻子。第二年,扑灭河北最大势力王郎,平定铜马、青犊等起义军。在这过程中,刘秀的势力不但没有因为征战而损伤,反而打一仗就收编十来万降军,实力大增。不到20个月,刘秀的实力就从单车数骑,膨胀成为带甲百万、裂土千里的天下最大势力(见过这么离谱的挂吗?)。刘秀随即与更始政权决裂,即皇帝位,史称东汉世祖光武皇帝。&/p&&br&&p&
这一年,刘秀刚刚30岁,离他起兵造反、骑牛上阵,仅仅过去了3年的时间。&/p&&br&&p&
刘秀自立后,亲朋旧部、谋臣猛将,纷纷前来投奔。刘秀就命他们兵分多路,分别进攻各地的割据势力。刘秀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也是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这些人都是一时之俊杰,基本都能做到所向披靡。如果遇到难以攻克的目标,一旦刘秀亲征,也很快在主角光环下烟消云散。终刘秀一朝,没有太过出名的名臣名将,这其实并不是他们不出色,而是在太过耀眼的主角光辉下黯然失色而已。诸葛武侯就曾经评论道:“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于是以谋合议同,共成王业而已。光武上将非减于韩、周,谋臣非劣于良、平,原其光武策虑深远,有杜渐曲突之明;高帝能疏,故陈、张、韩、周有焦烂之功耳。”&/p&&br&&p&
十二年后,东汉一统天下。光武帝封赏功臣,息武兴文,精简官吏,发展农业。国家力量不断增强,人口从不足千万增长到两千多万,经济从彻底糜烂(1斤黄金只能买5升豆子)恢复到正常水准,史称光武中兴、建武盛世。&/p&&br&&p&
不得不提的,还有刘秀和他的妻子们。他先娶阴丽华,再娶郭圣通,一个是从小青梅竹马的女神,一个是带来皇帝基业的臂助。刘秀称帝后,立谁为皇后成了大问题。阴丽华自小相识,情感深厚,共度患难;郭圣通娘家人多势众,倾尽全力帮助刘秀成就大业,贡献良多,甚至帮刘秀生下了长子。刘秀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希望能够立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以大局为重,为了安抚郭家所代表的河北诸豪门,力劝刘秀立郭圣通为后,自己甘愿为妃(这闪瞎人眼的女主光环啊……)。&/p&&br&&p&
于是,郭圣通成为皇后,长子刘疆被封为太子。一直到了十几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刘秀和郭圣通渐渐疏远,才发生了废皇后、换太子的事情。令人吃惊的是,历朝历代的后位变更,太子换人,都会伴随着腥风血雨,数不尽的宫廷阴谋和派系清洗,但建武十七年的这次政治剧变却平平静静:郭圣通失去皇后位,被封为中山王太后,生活平静而享尽尊荣;阴丽华被封为皇后,但没有举办任何庆祝活动;原来的太子刘疆多次上书请辞,刘秀一再挽留,2年后才不得已同意,将刘疆封为东海王,贤名远播,享受天子仪仗;阴丽华所生长子刘阳被立为新的太子,后来即位为汉明帝;郭圣通所生的5个男孩全部封王,与其他皇子一样可以随意出入宫殿,探望母亲,依然深受父母宠爱;郭氏一族,倍受尊崇,汉明帝即位后还多次登门拜访,就像对待自己的亲舅舅家一样。&/p&&br&&p&
后世的史学家往往将废后当作刘秀一生唯一的污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男人为心中至爱的青梅竹马完成了一生的承诺。以阴丽华的性格,她当上皇后以后对整个郭氏照顾有加,对孩子们一视同仁,郭家贵于当世,无祸无灾。但以郭圣通的性格,不好说当刘秀故去以后会发生什么。&/p&&br&&p&
公元57年,刘秀去世,享年62岁。他死之时,心爱的女人们、孩子们、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们都围绕着他,陪伴着他。这样的死亡,安静而幸福。&/p&&br&&p&
在他故去以后,他的气运依然在保佑着新生的东汉帝国。他的儿子汉明帝和孙子汉章帝在位期间,吏治清明、境内安定、人民富足,人口从两千多万增加至四千多万。武功有班超定西域(这个猛男我们后面专门会讲),文治有白虎(观)会议,史称“明章之治”。&/p&&br&&p&
回首刘秀的一生,他起于微末,受过高等教育(历代开国皇帝中学历最高的),起兵后三年称帝,十五年扫平天下。策虑深远,战无不胜,执政清明,励精图治,聪明睿智,英明神武,远超同时代的其他英杰,实在是所有皇帝中的第一。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功臣们都得以保全,善始善终;家庭和睦,没有任何宫斗夺嫡的人伦惨剧。他一直是一个善良而坦荡的人,所思所行光明正大,堂堂王道,德被四方,令后世以苛刻著称的史家们都无可指摘。&/p&&br&&p&
他的一生,比绝大部分的穿越小说都要不可思议,比绝大部分的小说主角都更幸福。&/p&&br&&p&
如此人生,不愧是真正的天命之人。&/p&
被人举报不规范转载,要修改修改如下:原文链接: 原作者“海上钢琴师” 出处转自:百度贴吧——中国历史吧 ———————————————————————————————…
印度飞饼式
印度飞饼式
荀令君作为人臣,私德堪称完美,但这不代表他对汉室有多忠诚。他和曹操也不是分道扬镳,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实际利益,他们就没有一致过。&br&&br&荀令君对汉室“忠贞守节”,但他更在乎的是世族门阀如日中天的东汉末年,他所属的颍川荀氏能否在门阀序列中继续保有较高的地位,同时在这个乱世中压对筹码,不要像把筹码压在袁绍身上的豪族,官渡之后不是被灭就是被贬。好比说现在人考公务员都是奔着福利待遇,谁要是跟你说他为“中华崛起而考公务员”,能把你吓尿了,历史上的名臣心中有“匡扶社稷”的大理想,但这不代表他们不注重现实利益的考量。&br&&br&而当他把家族利益放在首位的时候,就注定他已经站到汉朝皇室的对立面了。魏晋的门阀统治方式其实跟现在的权贵挺像,就是老头子在朝中把持高位,子女亲戚以老头子权位高低为标准,垄断不同的经济领域。当然魏晋没那么多国企,世族门阀在经济上是“占山护泽”,兼并大量的土地经营庄园经济。而门阀的庄园经济,跟政府的经济收入,完全是互相冲突此消彼长,老百姓就那么多,要么当自耕农交皇粮国税,要么当门阀的佃农,忙时给门阀交粮纳税,闲时是门阀的部曲私兵。&br&&br&所以汉末魏晋的皇帝,除了曹氏父子、司马昭父子因为军头出身,能够保有威权,其它的皇帝更像门阀之长,权力被其它几家大门阀限制。没办法啊,这些号称是你臣子的人,个个富可敌国,手握强大的私人武装,心气高一点比如王敦、桓温,还动不动玩逼宫的戏码,要不是门阀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轮不到刘裕,这半壁天下早不是司马家的了。&br&&br&不管荀彧有多尽忠职守,站在皇室的角度,门阀是喝着皇室的血壮大的,而门阀也绝不希望皇室重新坐大。所以只要荀彧代表颍川荀氏,他就必然站在皇室的对立面,无论他内心想法如何。&br&&br&而荀彧和曹操的关系,也绝非君臣那么简单,荀彧最早投奔袁绍,到后来转投曹操,并不仅仅因为曹操能力胜过袁绍,而是袁绍起家的班底,以河北的豪强大家为主,即使袁绍获胜,颍川荀氏在门阀中的地位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相反可能会被袁绍更为倚仗的河北世家门阀压制,比如袁绍帐下同样出自颍川的郭图、辛评,地位就不如出自河北的审配、田丰。&br&&br&荀彧为首的颍川文士集团把筹码压在曹操身上可谓绝妙好棋。进,作为和“谯沛”曹氏宗亲并为曹操起家两大势力的颍川文士,曹操如果统一北方,则颍川系在门阀中自然地位超然,事实也正是如此,颍川文士把持了曹氏政权重要的文官职位。退,如果袁绍统一北方,颍川系可以借在曹氏政权中培养起来的文官体系作为资本,在袁绍帐下博取不错的地位,这要比一开始就投奔袁绍的结果更好。&br&&br&因为曹操胜袁绍,则河北为曹氏的后方,河北的世家门阀退无可退,曹氏手腕可以更强硬,比如审配就被处斩,家产籍没。而如果袁绍胜曹操,中原会成为袁绍的前方,这时候曹操虽然死了,但荆州、青徐、东吴、巴蜀会成为袁绍新的敌人,如果袁绍用强,则兖、豫的世家门阀就会倒向荆州或者东吴,这不是袁绍想看到的,他势必要倚重颍川文士。&br&&br&而荀彧和曹操之所以走向分歧,维护汉室只是表象,曹操在官渡胜利之后势力坐大,开始削弱世家门阀,“整齐风俗”、“惟才是举”、“重豪强兼并之法”,杀孔融、杨修这些太过嚣张的门阀,重用满宠、杨沛、司马芝这些“酷吏”打击豪强。世家门阀和曹氏政权的合作已经走到头了。后来司马氏代魏,就是世家门阀们不想要一个集权的皇室。
荀令君作为人臣,私德堪称完美,但这不代表他对汉室有多忠诚。他和曹操也不是分道扬镳,无论政治立场还是实际利益,他们就没有一致过。 荀令君对汉室“忠贞守节”,但他更在乎的是世族门阀如日中天的东汉末年,他所属的颍川荀氏能否在门阀序列中继续保有较…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报听你自摸;领导隐私你乱说;领导小蜜你乱摸;领导没醉你先多;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年轻你当哥。&br&&br&八大罪你都犯了,你不死谁死?&br&&br&最重要的是,领导的儿子你还不放过,你还要钻进领导儿子窝,最后不干死你,领导媳妇你也要摸一摸了。
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发言你唠嗑;领导报听你自摸;领导隐私你乱说;领导小蜜你乱摸;领导没醉你先多;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年轻你当哥。 八大罪你都犯了,你不死谁死? 最重要的是,领导的儿子你还不放过,你还要钻进领导儿子窝,最后不干死你,领导媳妇你…
= =!肯定不会啊。&br&二爷能不能篡权就不说了,上面都分析的很到位;说说二爷,会不会篡权。&br&&br&首先,二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事很生猛,属于想前不想后的那种,觉得对就直接干了,不考虑后果。&br&二爷一登场就是一个亡命徒的形象,虽然不知是什么缘由,但多少能看出其办事着实猛了点儿。&br&后来,二爷跟着玄德公寄宿在曹操那里的时候,还打算趁打猎的时候,把曹操给做了。结果被玄德公按下了。&br&脑补一下,这俩人的想法基本就是:&br&二爷:杀汉贼!这是对的!&br&玄德:= =!杀了他,咱们怎么跑?怎么跑?怎么跑?还要不要做一辈子的好伙伴!&br&再后来,万军刺颜良。后来人读着,哇噢~厉害~但这件事推回去看,正是因为成功的概率小到不可思议,大家才着实觉得二爷猛啊!&br&脑补一下,二爷当时是怎么想的呢?&br&二爷:曹公的恩情,一笔勾销了!冲啊!&br&BUT……玩脱了怎么办?万幸,二爷能力卓绝,刺出了三国一大神迹……&br&&br&其次,二爷真是直啊,陈寿的那句“刚而自矜”形容的太精到了。&br&马超来了,二爷给诸葛亮写信问问怎么样。&br&= =!别的武将降了,都不打听,就马超来了打听。&br&个人揣测,估计二爷是觉得只有马孟起这个昔日诸侯够份,让他有兴致比比……&br&2.臂中毒箭,赫赫有名的刮骨疗毒,也是各种帅暴了。&br&= =!“割灸饮酒,言笑自若”,完全可以想象当时周围人脸上的表情,和二爷心里的暗爽……&br&3.二爷打樊城,让孙权帮忙,使者来得慢了,直接爆粗口……&br&= =!“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br&&br&所以二爷这个人啊,生猛卓绝,武略超凡,快意恩仇,才高气傲。&br&二爷要的是活得漂亮,要的是过得精彩,要的是众人的赞叹。&br&他才没心思,去琢磨篡位这么掉价的事呢,这是一种为人气质上的不齿。&br&至于,大权独揽,那个交给丞相就可以了。&br&即便开个脑洞,关二爷荆州没丢,砸下了樊城,玄德公早逝,那关二爷,一准是对自己这侄子皇上疼爱帮护,当然多半姿态上会是“你伯伯我”这种状态,但篡权……二爷这么响当当的汉子怎么会和这么恶心的事联系在一起……&br&&br&乱世中难得有这么一位活得简单直白的人了。&br&没必要要把篡位这么费脑子的事,架构在他身上……&br&因为他,根本不在乎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这种人生巅峰。&br&人死前若是会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巅峰,&br&那关羽也许会想起自己年轻时手上那条莫名的人命,也或许会想起那插标卖首的颜良,会想起自己水淹七军时的壮阔,甚至会想起自己刮骨疗毒时的痛爽。&br&但他绝不会想起那什么劳什子的汉寿亭侯……&br&至于权利、名位、子孙富贵这东西,我是觉得二爷看不上眼的。
= =!肯定不会啊。 二爷能不能篡权就不说了,上面都分析的很到位;说说二爷,会不会篡权。 首先,二爷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做事很生猛,属于想前不想后的那种,觉得对就直接干了,不考虑后果。 二爷一登场就是一个亡命徒的形象,虽然不知是什么缘由,但多少…
谢邀。&br&&br&恕我直言,在网络上,郭嘉和赵云,有一点是类似的:&br&&b&大家一开始喜欢他们,绝大多数是出于《三国演义》和其他周边小说及游戏等等;先入为主之后,就爱屋及乌的喜欢正史上的他们。&/b&&br&&b&至于之后的优点,都是喜欢上之后,从史传细节里发掘出来的。&/b&&br&喜欢一个人之后,什么都是优点;连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节显得有魅力。&br&&br&所以大多数赵云迷很重视《云别传》,一定要把这玩意推到正史高度。&br&所以大多数郭嘉迷非常重视赤壁之后,曹操“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念叨,却通常不喜欢毛宗岗那句“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b&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b&!”&br&&br&&br&《三国演义》里,郭嘉戏份一点都不少,实际上是曹营谋士最多。&br&《三国演义》里,赵云更是智勇双全的万能将领。&br&虽然《三国志》里,曹操谋士前三位是二荀和贾诩,而且谋主说明是荀攸。&br&虽然《三国志》里,赵云的许多演义战绩都是子虚乌有,甚至《演义》里的关张赵马黄在《三国志》里也是关张马黄赵。&br&但是:一小撮人,是先看《三国演义》后看《三国志》的。&br&更大多数人,只看《三国演义》,根本不看《三国志》。&br&更绝大多数人,根本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只是道听途说、看看电视剧、打打游戏看看电影逛逛贴吧,而已。&br&&br&&br&&br&我对曹营诸谋士的看法,荀彧不算,因为他基本是曹操的第二中央,经常当家,不跟曹操出门了。&br&&br&正史里,荀攸是曹操的首席临场智谋机。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尤其是官渡,前线基本是荀攸为主军师。&br&曹操都承认“&b&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b&”传说荀攸一共画秘策十二道,只有钟繇知道个中真相了。&br&&br&贾诩就更可怕了。开始帮着李傕郭汜,破了吕布;帮着张绣屡破曹操,到关键时刻又让张绣站对了边,在合适的时间降了曹,所谓“&b&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b&。”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而且乱世里活了七十七岁,身居高位,聪明得过了头。&br&陈寿原话:“&b&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b&!”&br&&br&郭嘉跟这两位比,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br&仅论&b&判断&/b&的表现,郭嘉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b&出策&/b&”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b&荀攸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b&&br&&br&&br&&b&郭嘉是个非常有个性魅力、非常有判断力的谋士,但再往上抬,陈寿都要哭了。&/b&&b&但是呢,如上所述,这些细节只对正史党有意义。&/b&&br&&br&&br&&br&郭嘉在《演义》里,戏份极多,如上述。&br&和曹操有诸多交流,是为其他谋士所缺乏——这点非常合于正史。&br&最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于是有悲剧英雄和少年谋士光环,还让大家想象他特别帅;于是有了诸多可能。比如“郭嘉如果不死,如何如何如何”。&br&&br&&br&顺便:&br&&b&如果罗贯中把荀彧正史里的俊秀伟美、身配香囊多写几笔,再配上司马懿那句著名的“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b&&br&&b&把程昱的阴鹜冷酷、高大俊美(八尺三寸身高,美须髯)多写几笔,如果游戏公司把他俩的头像画美一点的话……&/b&&br&&b&现在网上布满的就是“荀彧好帅好儒雅”、“程昱酷大叔有木有”了。&/b&
谢邀。 恕我直言,在网络上,郭嘉和赵云,有一点是类似的: 大家一开始喜欢他们,绝大多数是出于《三国演义》和其他周边小说及游戏等等;先入为主之后,就爱屋及乌的喜欢正史上的他们。 至于之后的优点,都是喜欢上之后,从史传细节里发掘出来的。 喜欢一个…
谢邀。&br&&br&三国时降将极多,独于禁这么苦,基本就死在这事上头,是因为:&br&&br&首先,曹操对他的投降不爽。&br&&blockquote&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b&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b&」&/blockquote&于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让于禁羞愧死。&br&&blockquote&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blockquote&&br&实际上,于禁投降后,又因为荆州被吕蒙袭取,一度在东吴,孙权对他还是很客气,但是虞翻不给面子:&br&&blockquote&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blockquote&&br&我得解释的是:&br&曹操和曹丕,都不算什么厚道人;虞翻在史书里“高气”,特别爱得罪人,所以他们的评断说是盖棺定论,不能说是厚道;但话说出来了,就这样了:舆论是很重要的。&br&作为对比,刘备手下的黄权就投降了曹丕,但刘备很给他面子,体念他的难为之处,所以黄权的名声就好得多。&br&&b&跟一个厚道的主子,多重要啊。&/b&&br&&br&话说回来,为什么曹操对于禁投降这么不爽,于禁也很愧恨呢?&br&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说,于禁跟了他三十几年了。张辽跟吕布、关羽跟刘备,都没那么久。&br&第二,于禁被擒时是&b&左将军,假节钺&/b&。当时曹操属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他最高了,等于一个中央军司令,有独立裁夺权。张辽跟关羽没那么高的官位。&br&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很少人提及的一点。&br&&br&于禁的特色是,&b&“最号毅重”&/b&,非常的刚毅稳重,非常的严格。宛城之战时夏侯惇所部劫掠民间,他当场就杀。曹操想夺朱灵的兵符,派于禁去,于禁直接解决问题,朱灵全军被他威慑,不敢动。&br&就是这么个刚毅正经、一丝不苟、执法严明的人,老来降了,晚节不保。&br&&br&虽然有许多说法,认为于禁是想保证士兵生命才投降,但到底舆论压死人。&br&&br&这就像,一个平时特别正经、满口仁义道德一辈子的老学究,忽然被人当众揭出电脑硬盘里1T多的AV。&br&你可以想象他也会羞赧得“靠,以后怎么出门啊,不活了”。
谢邀。 三国时降将极多,独于禁这么苦,基本就死在这事上头,是因为: 首先,曹操对他的投降不爽。 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于是曹丕就懂了,就故意让于禁羞愧死。 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
谢邀。&br&&br&&b&历史上就没这事。&/b&&br&拿《三国演义》说事的话,则司马徽又不是预言家,他说的话,丝毫不顶用。&br&《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真正第一预言家都是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十年后三分天下。跟他一比,司马徽算个鸟……&br&&br&要较真的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汉末年品评名士大忽悠。&br&东汉士族彼此推夸,月旦评,这是个风气。司马徽也只是帮着拉拉皮条。&br&以及,许多人会忘记司马徽最后几句话。&br&&br&&br&司马徽在推荐诸葛亮和庞统时的原话:&br&&blockquote&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b&伏&/b&&b&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b&。”&/blockquote&这是引刘备的兴趣。&br&&br&然后呢?他上门推销诸葛亮,是这么夸的:&br&&blockquote&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blockquote&把诸葛亮一个二十七岁青年,都比到姜子牙与张良了。&br&&br&但最后呢?最后呢?最后呢?当刘备决心找诸葛亮时呢?&br&&blockquote&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b&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b&”&br&徽出门仰天大笑曰:“&b&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b&!”&/blockquote&&br&这才是真正的大伏笔,是真话。呕心沥血,逆天而行,不得其时,可惜。&br&诸葛亮一生命数在此。&br&&br&&br&这就好比,我带我侄子去相亲时,先说:姑娘你嫁给我侄子,他明年身家超过库克。&br&姑娘先吓一跳,坐下来聊,我说,我侄子的才具,不在马斯克、乔布斯、盖茨等人之下啊。&br&最后姑娘决定嫁给我侄子了,我终于可以说真话了,于是仰天笑笑:哎,侄子啊,又要忙着伺候老婆了;老婆是找到了,就是这个市场格局已经不好,阶级固化了,可惜可惜……&br&&br&&b&搞推销的事前事后的话,要分开来看。&/b&&br&&b&无论是找工作、谈恋爱还是找队友,请从他签完合同之后说的那句话开始相信起。&/b&
谢邀。 历史上就没这事。 拿《三国演义》说事的话,则司马徽又不是预言家,他说的话,丝毫不顶用。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真正第一预言家都是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十年后三分天下。跟他一比,司马徽算个鸟…… 要较真的话,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东汉末年品评…
&p&&b&先说结论再怼人:史记实际是一部私家史。&/b&&/p&&br&&p&原来我看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ebf9e8bddfad13& data-hash=&cebf9e8bddfad13& data-hovercard=&p$b$cebf9e8bddfad13&&@苏沉船&/a& 讽刺泪痕,我还不以为然,而今观泪痕大师的雄文我真是跪了,就这水平 还两百多赞?&/p&&img src=&/v2-108aeb84b2dc408b3dad98_b.jpg&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v2-108aeb84b2dc408b3dad98_r.jpg&&&br&&p&第一,泪痕举班固的例子说私修国史是重罪,从而论证史记是公开著作的、起码朝廷知情,但是阁下拿着东汉的律法来给西汉的司马迁定罪,合适吗?——前提都错了。&/p&&img src=&/v2-cfe0ba997e8a1dd11a3cc72_b.png&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3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v2-cfe0ba997e8a1dd11a3cc72_r.png&&&br&&p&第二,泪痕说史记“贬低刘邦、拔高项羽”是政府授意的来论证汉朝天命所归,司马迁也不过是政府喉舌。——这个脑回路实在奇葩,贬低开国帝王来论证天命所归,诸君!你们见过谁这么办的?!这不缺心眼么?哪个政府喉舌恨不极力渲染开国者百战艰辛、智勇德行?连秦始皇个法家拥趸不也“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当然,司马迁、汉武帝、西汉朝廷都是正常人,没这么别扭的脑回路。&/p&&p&西汉是信奉天命,所谓顺天应人、天人合一,天命是和人的德行相对应的,刘邦德行有亏,然后老天爷帮他,这逻辑不自洽啊!政府这么宣传不是给自己挖坑么?&/p&&br&&p&第三,西汉政府信天人感应,那么关键来了,司马迁信不信?&/p&&blockquote&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b&舜&/b&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b& 羽岂其苗裔邪?&/b&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 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 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b&,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岂不谬哉!&/b&&/blockquote&&p&项羽本纪 最后这段话,司马迁将项羽比拟古圣人,天命的大BUFF可加在了项羽身上!但是!因其刚愎黩武而身死国灭——天命之上还是人力。&/p&&p&不明显?看《伯夷列传》&/p&&blockquote&或曰:“&b&天道无亲,常与善人&/b&。”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b&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b&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b&是遵何德哉?&/b&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b&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b&&/blockquote&&br&&img src=&/v2-29eecf579f3c81f129cd99b739b0f75e_b.jpg& data-rawwidth=&490& data-rawheight=&31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0& data-original=&/v2-29eecf579f3c81f129cd99b739b0f75e_r.jpg&&&p&司马迁对自古以来的天命、天道深深的怀疑,并不相信。理解了这个内核就明白了为什么史记里的刘邦是个流氓天子,刘邦能赢得天下并非因其道德完人,而是智谋超群、知人善任,同样,大秦兴亡并非“五德终始”“五百年必有王者出”,而是政策是否得当。其他史书的开国君王,出于政府宣传的需要,多被粉饰为明君圣主,至于他们本身的个性如何反而不重要。&/p&&br&&p&第四,史记有没有贬低刘邦、抬高项羽?&/p&&p&类似的观点真是甚嚣尘上,因为项羽进了本纪就是司马迁的私心?司马迁就是项羽脑残粉?曹操还没称帝呢,司马懿连公爵都不是,司马师可曾封王?这三位爷也没统一天下,你怎么不说陈寿房玄龄是私心、脑残粉啊?五代那几个“有枪便是草头王”的小朝廷,石敬瑭个儿皇帝都特么进本纪了,混的还不如“政由己出、分封天下”的西楚霸王呐!你咋不说欧阳修是石敬瑭脑残粉啊?&/p&&p&项羽进本纪是以其实际地位、影响力而言,并无不妥。而孔子进世家其实是过了,但考虑其万世师表,也不算过,更过的其实是陈胜,一个小民造了地主阶级的反,还进世家了,与王侯并列!如果说司马迁直指天命、成为传统的叛逆,那么孔子陈涉进世家则是对颟顸权贵的辛辣嘲讽,当然,这些还不够逆天,司马迁办了一件空前绝后的事儿:&/p&&p&&b&名正言顺的皇帝汉惠帝没进本纪,而吕后却进了本纪&/b&&/p&&p&女主秉政之前不少,比如宣太后,之后的更多,比如窦太后、高太后、承天太后、慈禧太后等等,但是!!!女人取代男人进本纪的,整个中国历史只有两个,另一个是武则天,那是真称帝了,不进不行,就这后来的史官还人脑袋打出狗脑袋,为武则天进不进本纪撕得天翻地覆。——然而司马迁这么办了,而且还是一个未称帝的女人。司马迁的气度胸襟真不是那些动不动就大骂“牝鸡司晨”的人可比的。&/p&&p&所以。。。你怎么不说司马迁是吕后的超级脑残粉呢?&/p&&br&&img src=&/ddbdb0e70fda_b.jpg& data-rawwidth=&560& data-rawheight=&55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0& data-original=&/ddbdb0e70fda_r.jpg&&&br&&p&第五,史记实际是一部私家史&/p&&p&汉武帝压根没看过,是司马迁私下编修的,到了 其外孙杨恽 才上呈朝廷,当然,一些人会说简牍时代撰史需大量查阅资料,怎么可能瞒天过海?还是那句话,我去图书馆就一定是看书学习?也可能是蹭WiFi啊(滑稽。所以这并不能证明汉武帝一定注意到司马迁在撰史,况且武帝后期正忙着对外南征北战,对内修仙、巫蛊,与匈奴斗、与百官斗、与太子斗,而司马迁作为阉宦,目标太小了,可能任何人都不会想到他会有何作为。&/p&&p&到了汉宣帝,史记终于面世,其对武帝穷兵黩武的批评到了这时非但不会被“和谐”,反而甚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事实上,在武帝人生的最后两年已经反思:&/p&&blockquote&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 &/blockquote&&p&只是不知道司马迁等没等到汉武帝那迟来的罪己诏,很无奈吧?录尽千年史、道尽百家事的太史公,却不知道逝世于何年,像无数默默无闻、庸庸碌碌者一样湮没于历史长河,那时他是多么的渺小,时人却不知他的伟大。&/p&&br&&br&&p&最后,司马迁怕不怕死?&/p&&br&&p&按泪痕大师的说法,司马迁惧怕强权与死亡,所以屈从官方宣传战,而他底下的评论也有知友这么评论:&/p&&img src=&/v2-f6d42e16b2ffed67e961c3b3abbc3ce2_b.png& data-rawwidth=&639& data-rawheight=&1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39& data-original=&/v2-f6d42e16b2ffed67e961c3b3abbc3ce2_r.png&&&p&说的挺好,可惜并不适用司马迁。。。&/p&&blockquote&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blockquote&&p&我相信,这个问题下的列位,大都在高中作文里抄过这句凑字数,只是有谁去细思司马迁这句话的背后呢?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难道司马迁也在凑字数?&/p&&br&&p&司马迁是怎么看待宫刑呢?&/p&&blockquote&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blockquote&&p&司马迁之后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 &/p&&blockquote&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b&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b&&/blockquote&&br&&p&班固的《汉书·司马迁传》用了6700多字,然而关于司马迁的生平却记述寥寥,只记载了司马迁青少年时遍游河山,父死子继,李陵之祸,任安事件。而遭受宫刑后的十余年,除了大段抄写《报任安书》外,竟是一片空白,或者说,司马迁在武帝朝只是个小透明,班固与我们连他什么时候去世也不知道。&/p&&p&宫刑之前,“ 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宫刑之后,“ 重为天下观笑 ”“ 重为乡党戮笑 ”。遭此大祸,亲朋故旧无一人相救,两个“笑”字又是何等苦楚!无父母兄弟之慰藉,亦无颜面对妻子儿女,更无面目祭拜父母先祖,骤然间,一切皆虚无。——司马迁,一个孤独的人,将有关生命热情的全部宣泄到铸史之中,因为身边再没有任何人了。&/p&&p&而《汉书·司马迁传》中,司马迁在横遭此祸后,颇具讽刺与深意的十四个字:&/p&&blockquote& 迁&b&既&/b&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 &/blockquote&&p&果然专制皇权只需要一个被阉割的奴才,或者肉体阉割,或者精神阉割,只有这样,君王才会“尊”之“宠”之,任安看不透,求救于司马迁,但司马迁看透了,不过是“ 倡优畜之 ”,所以“ 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不使苟活铸史之心血付诸东流。&/p&&p&
司马迁追慕古圣先贤,“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以血作墨,以筋作韦,以身骨作刀笔,以皮肉作简牍,字字刻痕,句句刺心,于“粪土之中”著书立说,又以“ 闺閤之臣 ”默然离世。 也许,在宫刑的时候司马迁就已经死了,活着的那个人叫太史公,强权可以逼迫苟活者跪下,刀剑却杀不死已死之人。&/p&
先说结论再怼人:史记实际是一部私家史。 原来我看
讽刺泪痕,我还不以为然,而今观泪痕大师的雄文我真是跪了,就这水平 还两百多赞? 第一,泪痕举班固的例子说私修国史是重罪,从而论证史记是公开著作的、起码朝廷知情,但是阁下拿着东汉的律法来…
刘秀手下有云台二十八将,不乏让人敬仰的英杰。名将如邓耿吴岑,猛将如贾姚马王,都是一时英雄。而我独对征西大将军冯异印象深刻、神往不已。&br&刘秀打下邯郸后,把新士兵分给诸将,而士兵们都表示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大树将军就是冯异,每次打完仗诸将们都论功争劳,而只有冯异一个人悄悄的走去,坐在大树下面。&br&每次想到冯异,都是这一幕。一名战功叱咤的武将,恬静安然的坐在大树下,不言不语。&br&&br&但这还不足以是我对两汉四百年印象最深的一幕,印象最深的是另外一件事。&br&刘秀在河北时,王郎起兵,刘秀被打的措手不及,急忙出城,怕被王郎的人追杀,因此一直走偏僻小路。那时天气寒冷,刘秀的部队吃住都在路边。到了芜萎亭(听这名字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更是饥寒交加。这时候,冯异做了一碗豆粥给刘秀。后来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的征西大将军,此时如暖男般做了一碗粥给刘秀!果真是上得战场,下得厨房的真男人啊!&br&那画面太温馨,让我不禁想起古龙小说《流星蝴蝶剑》里,最大反派律香川安静的给主角孟星魂做蛋炒饭那诡异又温馨的一幕。&br&而后刘秀部队接着逃亡,涉荒山,过冰河,赶上大风雨。刘秀众人虽然没挂掉,但是统统淋成了落汤鸡。那时候正是严寒时候,可想如何苦逼。&br&那天晚上,冯异抱着柴火进来,邓禹生火,刘秀对着灶烤衣服。&br&而就在此时,冯异又做饭了!做了一碗麦饭给刘秀。(经评论区李瑞康朋友指点,麦饭也就是野菜和面蒸出来的,现在我们大多叫蒸菜)。&br&此时,让人不禁忘了此时他们危难的处境。日后驰骋天下的三位英杰,就在这样穷困潦倒、如丧家之犬的困境中,吃着冯异做的饭,对着柴火烤湿衣服,谈笑风生。&br&大汉四百年,风起云涌,英雄辈出。而我只对这一幕印象最深刻。&br&&br&云台诸将,只有两个人被委以方面军司令,一个是征南大将军岑彭,另一个就是征西大将军冯异。冯异收河南,平赤眉,定关中,虎步关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忠的父亲是哪位将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