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老板的模样,却做着打工仔买房记的工作,文化太低,做不了大生意

     >
> 正文
一个善于说“不”的草根英雄——曾立和龙虾老板曾立和的创业故事
13:52:44 
    
一个善于说“不”的草根英雄
——曾立和龙虾老板曾立和的创业故事
3月24日,娄底电视台公共频道《公益娄底》栏目举行首批爱心志愿者授旗仪式,仪式上,曾立和餐饮连锁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立和捐助公益基金2万元。并向华建社区赠送轮椅,使之为该社区有需要者使用。曾立和还看望了该社区一贫病交加的患者,为之送去慰问金。娄底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鄢福初紧紧握住曾立和的手,对他这种慷慨解囊、捐资助学之举表示高度赞赏。
在娄底,“曾立和” 三个字已广为人知,不少人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吃夜宵,去曾立和龙虾!但如果说到曾立和这个人,很多人会说:夜宵店老板。其实,今天的曾立和远远不只是一个夜宵店老板,而是一个真正的现代企业的掌门人!他富有公益情怀,决心绿化家园,造福桑梓,资助贫困学生和残疾人,关爱孤寡老人。
又有谁知道,他曾是一个三度辍学的孩子,一个卖苦力谋生的男人,一个极讲诚信的商人。
在这里,笔者为您讲述他坎坷曲折而多姿多彩的故事。
对学校说“不”,三次辍学的他爱置业
曾立和是一个英雄,一个真诚、坦率的英雄,一个敢闯敢干的英雄,一个敢于坚持,在关键时候甚至敢于拼命的英雄,一个看准了就不变的英雄。他更是一个诚信的英雄,他被称为娄底史上最牛的夜宵王,凭的是他的诚信,是他的质量,是他的服务,是他勇于与时俱进、创新与变革。或许,与许多饱读诗书的人相比,与那些相信厚黑学的商人相比,与那些穿得光鲜亮丽、天天做新郎的人相比,与那些整天混饭局、勾心斗角的人相比,他的身上金属气味不足,而泥土气息有余。他重视家庭,几乎天天与妻子在一起,夫妻感情深厚。他很感恩母亲,母亲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一生厮守一个女人,感恩一个女人,所以他的感情就有了深度,他的事业也就有了一个最得力的帮手,一个任何人都不能替代的帮手。这也未尝不是他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或者说,把他称为草根英雄更为贴切。唯其如此,他才显得那么真实,那么可爱。毛主席说,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当然是指人民群众这个整体。然而,如果从人民群众中拿出一个个体来印证这句话,曾立和是合适的。
曾立和是娄星区茶园镇塘群村人,他出生时,父亲已经五十岁了。父亲对他寄予了厚望。但读书他不是把好手。从小学到初中,他的成绩都只是一般般而已。到了13岁读初二的时候,他开始染上了一个学校无法容忍的恶习:抽烟。抽烟,即使在现在,也是任何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当时那个社会风气清明的时代?而他自己从抽第一根烟起,也就不想再读书了,心已不在课堂了,心思野了,心思散了。其实,曾立和的家庭条件还可以,父亲是退休工人,当时工人是很受人尊敬的,他又是家里的小儿子。常言说,父母亲疼满崽,爷爷奶奶爱头孙。父母亲肯定是最疼他了,也许正因为条件好,他才有钱买烟。他一抽烟,老师要批评,他难免要跟老师吵嘴。这样,初二没能读完,他被学校开除了。
他的家教非常严格的。既然没有读书,13岁的男孩子也不可能在家里吃闲饭。家里要他自己到社会上去锻炼,自己挣钱。于是,他来到了娄星区万宝水泥厂,为水泥厂晒黄土。那时很多成年人都在晒黄土,头顶烈日,地上热得似火烧。他吃得亏,跟成年人一样地干。干了半年,他用赚来的钱买了一辆自行车,他清楚地记得,买那辆单车花的钱是:206元7角3分钱,自行车的牌子是飞鸽牌的。当时有一辆自行车是非常自豪啊,看着用自己挣来的钱买的锃亮锃亮的自行车,他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曾立和是一个置业的人。农村里评价一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一个人是置业还是败家,如果把赚来的钱乱花,就是败家之人,如果把赚来的钱用来置业,就是置业的人。后者就是人们所称道的人。这些传统的观点,是非常有道理的。他半年的钱没有乱用,而是用来买了一辆单车。当时多少有钱的人都没有能够买单车,而他却买上了一辆锃亮锃亮,让人羡慕的单车。人看家小树看苗,他虽然不是一个读书的人,但他的置业,却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现在回过头一看,可以事后诸葛亮地说:这就说明了他是一个老板型人才。很多大企业老板只看一个细节就决定是否用这个人才,甚至决定是否重用这个人才,这是有道理的。曾立和购单车,无疑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细节。所以事情过去了近三十年,而当时买单车的几角几分钱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然而,半年后,父母、大哥都要他再去学校读书。14岁还是一根嫩芽,不读书怎么行?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在父母亲和哥哥的强烈要求下,他又一次走进了学校,接着读初二。在社会上混了这么久,哪里还有心思再读书呢?他勉强坚持读了三个月,无论如何再也读不下了。于是第二次辍学。
第二次辍学后,父亲要他去学泥工,不知为什么,他非常讨厌学这样的手艺,坚决不答应学。父亲再三跟他解释,说学泥工赚钱,但他就是听不进去。总要找事做啊。于是他经人介绍来到娄底二中附近的一个工地当小工,担沙子、担土。曾立和个子小,体重还不到一百斤,干这种活真不是他的强项,别人担了几担,他一担都没有担满。但他硬是咬着牙在工地上干了半年。这半年赚了多少钱呢?数额他是记不得了,但当时家里想买一把吊扇,没钱,他把他半年赚的钱全部贡献出来,远远不够,他父亲杀了一条猪,一共有17斤板油,把那些板油全卖了,把卖板油的钱和他的工资加在一起,终于买了一把吊扇。
曾立和当时涌起一个想法:别人当包工头赚大钱,我做小工赚这么小的钱,心里不是个滋味。这个时候起,一种自己当老板的想法在他心里开始萌芽。
对体力活说“不”,他第一次做生意尝到了甜头
当了半年小工后,父母亲和大哥还是要他读书。这一次,他明确拒绝了。事不过三,这一次拒绝,就意味着他跟学校彻底地说拜拜,他要做一个社会人,一个自食其力的,在社会上闯荡、拼搏的社会人了。
这时候,他已经16岁。
曾立和的大哥已经顶职在一个瓷厂当正式工人。作为职工家属子弟,曾立和享有一个优越条件:可以被招到厂里当临时工,三年后可以正式招进来。当工人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受羡慕的事,哪怕是临时工。他答应了,被招到厂里当烤工,所谓烤工,就是烧火把板材烤干。灶膛很高,他很矮,把木炭送进高高的炉灶,他要费九牛二虎之力。他很瘦,大火每天把他烤得汗流浃背,一个班下来,好像人又瘦了。
这个活绝对不适合曾立和干。于是,在干了十七天之后,曾立和毅然提出不干了。不管大哥如何做工作,他下定了决心不干。不少人为他的这个决定惋惜,毕竟,在工厂是当工人啊,多少人想当还当不到啊。
其实,曾立和大胆辞工,还因为他看到了一个商机。
他看到厂里的瓷器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摆在供销社的门市部,但在一些小商店里却基本上看不到。他想,挑着碗回去卖怎么样?说不定有生意。说干就干,曾立和就是一个想做就做的人。第一次,他担了40筒碗(每一筒碗十个)打算回家卖。第一次的印象至今他都记忆犹新:这40筒碗足有120斤重,而他的体重只有90斤,他鼓起吃奶的力气把碗担起来,走了几十米,想放的时候哪里还放得下?一放下去只怕碗全部会被打碎。在别人的帮助下,他才把这一担子放下来。要挑回家有近十里路,这样走要走到什么时候?而且,到底能不能挑回去?恐怕把骨头挑散架也挑不回家。
灵感一动,曾立和头脑里涌出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边走边卖?卖一筒就轻几斤呀。
曾立和是个聪明人,他的聪明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体现了出来。经过一两年苦力的磨炼,这个不堪重负的小伙子正在求生存的道路上开始寻找更好的生存方式。
卖已经决定了,怎么卖?卖多高的价?他脑子一动,想:卖一筒碗要赚一斤肉钱。当时的肉是9角5分钱一斤。
他再挑着担子没走多远,就有人问他的碗卖不卖,他高兴地说,卖呀!于是那人帮他把担子放下来,一问价,那人觉得不高,一次就买了三筒碗。曾立和高兴得不得了,一下子就赚了三斤肉钱,如果上班,三天才能赚一斤肉钱啊。担子也轻了,他非常兴奋,边走边叫卖。一路回家,碗卖了近一半,这一下子就赚了二十多斤肉钱,这一天就相当于他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曾立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父母亲也说,他做生意可以,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于是,他隔三差五地去瓷厂挑碗卖,有时挑的一担碗全部卖完,有时卖掉一半多。
过了一段时间,大哥对曾立和说,他也想做生意。曾立和说:那大哥你做生意吧,我正好个子小担不起。曾立和的大哥个子高大,挑担碗不成问题。他半个月回家一次就挑一担碗回家来卖,一个月两次,仅这项就要增加100多元的收入。大家的经济状况慢慢好了起来。
对上司说“不”,他把自己逼上了吃技术饭的路子
不卖碗了,那做什么呢?父母亲对他要求是很高的,必须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其实,这个理是正理,是大理啊。现在社会上不少人兴讲时尚,包二奶三奶,搞情人,把社会搞乱了。如果都讲传统美德,男人都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女人都贤慧,孝敬公婆,夫唱妇随,那这个社会不就和谐、美好了吗?
父母还是想要他学一门手艺,当一个匠人。父母亲常说,楼上有不如楼下有,夫妻有隔双手,一定要自己有才行啊。而要自己有,就一定要学一门手艺。
但不知为什么,曾立和就是不想学手艺,宁愿干苦力也不想学手艺。
不久,他被招到了一个水泥厂当工人。
在这个水泥厂他一干就是六年。这六年没什么好说的,由于工作环境的关系,曾立和得了严重的风湿性坐骨神经。他去看医生,医生说,一般的药,连吃三年中药都治不好,必须吃重药、特别苦的药。曾立和一听急了,我还年轻啊,刚刚结婚,病治不好那怎么养活一家人?不行,无论如何也要治好病。医生给他开了重药、特别苦的药。每次吃药,他闭着眼睛就喝下去了。他心里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都要治好病,毛主席他老人家说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六年的工资,他全部买了药吃。他感概地想:干苦力还是不行啊。
回到厂里,吃了药的他很没有精神。他找到车间主任,说:主任,我吃了药,没有一点力气,想休息一下。
车间主任冷冰冰地说:你别跟我说这个,不想干就别干了!
曾立和来气了,说:我就不干了。
说完,就走出了车间主任的办公室。曾立和想:我21岁了,结了婚有了小孩,这100多元一个月根本不够我养家。我还要受这样的气,不干就不干了。
曾立和是一个敢于说不的人。
人在旅途,如果一味的委曲,也是不能求全的。该拒绝的时候要拒绝。很多作家写过学会拒绝的散文,曾立和没有学过拒绝,但他的这个拒绝,就是一个拒绝的经典。既然工资不高,既然领导无情,那么,这样的地方还呆着干什么?善于拒绝,才能达到人生的新的高度,才能创造人生新的境界。
如果不拒绝又会怎样?继续留在水泥厂会怎样?当年的那个车间主任早已下了岗,现在给别人打工。正因为敢于拒绝,曾立和才创造了后面那么多精彩和传奇的故事。
对师傅说“不”,他把自己逼上了当老板的路
回到家里,父亲获悉情况后问他:那你打算干个么?
曾立和说:我学机电维修!曾立和的大哥认识一个叫刘永良的机电维修师傅,知道他技术好。不学手艺的曾立和对机电维修很感兴趣,早就想去学了,如今辞了职,正好去学这个。在景屏街找到刘师傅,刘师傅说,你随时学会了随时出师。刘师傅说的是实话,学这一行,有学一年出师的,也有学两三年还没有出师的,就看一个人的悟性和努力程度如何。曾立和对这一行有浓厚的兴趣,他一天都不间断,风雨无阻,从不请一天假。有一次他从家里冒雨来到景屏街,浑身淋得湿透,结果当晚发高烧到40多度,人都瘫了,送到医院抢救、输液。他不得不在家里待一天,第二天他又来到了景屏街。春节前,曾立和对刘师傅说:师傅,我要出师了。这时,曾立和才学了六个月。刘师傅说:春节后你来上班,给你1200元钱一个月。曾立和在厂里只有100多元钱一个月,这1200元简直就是天价,很多学了三四年的学徒都只能拿到三四百块钱一个月。曾立和问师傅:为什么给我这么高的工资?刘师傅说:因为你技术好。面对如此高薪,曾立和不为所动,他笑着对师傅说:对不起,师傅,我要自己开店!
曾立和是个有胆有识的人,是一个会选择的人,如果他选择1200元的高薪,只能说他是一个当高级打工仔的命。但他选择自己当老板。这也许源于一个天生的那份底气。
听说曾立和要自己开店,母亲不相信。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母亲这是真的。
先选店面。
在娄星桥附近,有一个店面月租只需要300元,而一个工棚月租要800元。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800元的店面。
曾立和是一个有眼光的人。他说,不好的门面,不要钱送给他也不要。人不能图便宜,图的是发展。
曾立和的维修店开张了。说是店,实际是个棚。他想凭着他一手技术,生意肯定会不错。
可是,一个月下来,根本没有生意。怎么回事?难道店子选错了?他一琢磨,问题出在没有宣传。于是他请人写了一个招牌,牌上写明修理电机、电动工具等,还请人在墙上喷一幅广告。
生意果然好了起来,慢慢一个人做不赢了。不久,曾立和带了一个徒弟。但生意好得不行,有时根本做不赢。只好继续扩招徒弟,最多时带到三个徒弟。
曾立和大胆的承接业务,能修的接,没修过的也接。为什么敢接呢?曾立和有个法宝:不懂的看书,不能把什么都学好了之后才接啊。
有一次,有个客户送了一个2.2千瓦进口电机过来,这个电机在别的地方修了十几次了,每次修好之后,只用半天就坏了。客户问:你能不能修好。曾立和肯定地说:肯定能修好,没修好不要钱,不但要修好,而且可保你用半年。客户很高兴,主动地开价说:修好了给你600元。曾立和想,修好这个电机成本也就是50元,我赚这么多干什么?不如优惠一点,让他成为长期客户。于是他主动对客户说:给你优惠100元,只收500元。
曾立和是一敢于挑战的人,这就是挑战自己,挑战自己的现有的知识,逼着自己学新的知识,也给自己增加风险和压力。这才是一个人的成长之道啊。他的诚信经营、薄利营销的模式在这个时候也已初步显现,他已具备一个成功商人的基本素质。
曾立和马上开始查找原因,经过仔细查看,发现这台电机之所以修好就坏,主要是模具质量不行,而这个模具很难做,很费功夫。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先把模具做好,晚上加班加点,边看书边维修,搞了一个通宵,终于把电机修好了。第二天上午,客户来提货,看到修好的电机,高兴地说:这简直跟原装的一模一样,我以后所有的业务都给你做。曾立和也爽快:你下次来,我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你少100块钱。
曾立和的生意越做越兴隆,有一次,曾立和师傅的姐夫路过他店子,看到这么多的生意,就问他这些生意是怎么来的,曾立和回答说:都是自己送来的。师傅的姐夫对他竖起大拇指,说:太佩服你了。曾立和笑着说:没什么,就是少赚一点,多做一点。
6个月后,工棚拆了,曾立和把店子搬到洞新东门一个很小的店面。只过了两个月,他在娄底城区买了一块地,开始建房子。建房子少钱,他就把店面转了。这一次开店,也赚了8万来块钱。
对赚小钱说“不”,他尝试做起了大生意
建好房子之后,他在家休整了三个月,再度出山,重操旧业。
这一次,他把目标瞄向了双峰的洪山殿鲤鱼塘,那一带小煤矿很多。他去考察时镇中心已没有门面,最早也要等三个月才有一个到期的门面可以转让。他等了三个月,三个月后已是春节过后,他租到了一个月租金500元的门面。在这样的农村小镇,一般的门面只要100元钱一个月,而这里却要这么高的价。他信心百倍地开这家店,他还是那个理念,要选就选最贵最好的门店。他大哥也非常支持他。但是,非常令人纳闷的是,一个多月过去了,根本没有一个生意上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条街上有10家机电修理店,还有一个老人家在家里维修,一共有11家店,加上他这家,就是12家了。人家都是熟门熟路,有相对稳定的客户,他这个新开的店子,在这一带没有根基,哪里会有生意来呢?这样亏下去不是个办法,他想要搬迁。
有一天,一个老板来问:你能修原装电机不?面对这意外来的一单生意,曾立和非常高兴,马上说:能!能!那个老板装了一车的原装电机来。这些原装的电机潜水泵潜到水里之后,只过一天时间,底板轴承就坏了,电机就烧了。曾立和修好后,客户拿回去使用,能用到一个星期。但这也不行啊,一个星期就修,客户成本太高啊。曾立和心里很惭愧,但人家客户不怪他,说比原来用的时间长了。
曾立和下决心要学到修潜水泵轴承能用长久的办法。
有一天,有个衡阳来的推销配件的业务员到店子里问他要配件不,曾立和看过报纸,知道衡阳有个水泵厂,那里的配件是原装的。就说要配件。业务员说,他们在涟源桥头河设了一个办事处,平时可以到那里去买。
曾立和就骑着摩托车到涟源桥头河去买,其实,主要是想向那里的师傅学到一个绝招。可是,那师傅只卖配件,不告诉他绝招。他就等维修傅在修理的时候在旁边看。但总看不到那关键的一招。怎么办?曾立和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师傅终于被他的诚意打动,对他说:装好后,你用木板抵住水泵轴,敲三下,就完全吻合了。回到店子里一试,果不其然!曾立和欣喜若狂。自此,凡是进店维修的人,他都慨然承诺:一个月内免费维修。别人的只能用一天,最多三天,你一个月内免费维修。这还得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曾立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附近太平寺、洪山殿等镇的生意都到这里来了。一个月之后,镇上的十二家店子,只留下他这一家和那个老人在家里修的一家,其它的统统消失了。他把这一带的电机维修生意完全垄断了。这是多么传奇多么刺激多么有成就感啊。
生意大了,有些煤矿不付现金,收帐又收不回,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拖煤。自家烧不了这么多煤怎么办?只能卖,把煤卖出去才变现。于是到处打听看哪里烧锅炉,看哪里用煤量大。联系到娄底煤站等单位要煤,他的煤又能保质保量,并给予一定的优惠,于是与煤站的关系搞好了。
曾立和又看到了一个商机:做煤生意,这比做电机生意赚钱多了。
于是,改行做煤生意了。
曾立和到煤矿拖煤,给的是现金,既然是现金,就能得到优惠。煤要好的,杂石之类的全部剔掉。
于是,曾立和的煤最受煤站欢迎。两头都受欢迎,生意就越做越大。一天最多拖到39车煤,平均赚200元一车,一天就赚7800元。很多人一年还赚不了这么多钱啊。曾立和的干劲越来越足了。
妻子和母亲成了他最好的帮手。
不管多早要出门,母亲都会提前起来把热饭热菜给他弄好。他在双峰发煤,妻子在娄底过磅。配合相当默契。
他给别人的是现金,但别人给他的却有赊帐。有一个广东的做煤生意的老板,赊了将5万6千块钱的帐。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见面了,也联系不到人。曾立和觉得有点悬了。
过了好几个月,那个广东老板终于现身了,开了一辆三菱吉普来到娄底。一辆三菱吉普要四十多万,当时拥有这种豪车的人还相当少。曾立和想,今天无论如何要把钱讨回来,哪怕扣车子也要讨回来。
那个广东老板做出一副诚恳的样子说:兄弟,今天我还你一万元,其余的下次再说好吗?曾立和心一软,说好吧。从此,那个广东老板再无音讯。一下损失近5万元,曾立和再无兴趣作煤生意了。
之后不久,他曾涌起办大型洗煤厂、大型煤矿的想法。但家人多半反对,认为办煤矿不安全。而那段时间他自己目睹多起煤矿祸难,感到安全太重要了,就放弃了这些想法。
但接下来,他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一次惨败。
他听说岳阳有护围堤工程,具体就是把围堤加固。曾立和约了几个同伴,共同投资三十多万元。但到了岳阳一看,才知广州深圳也来了许多工程队,他们的设备价值数百万元,一炮下去可以起爆数千吨。而曾立和他们的风火炮显然是设备太差了。加之他们承包的一座石山周边矛盾很多,协调矛盾也要花很多的钱。半年下来,大家都亏了,曾立和一个人就亏了二十万元。
对家人说“不”,把“店子”带走进了现代企业
时间一晃来到了1995年。
这一年,有个朋友的小酒楼要转让。他的全部家当只有3万元,还借了7万元,共投入10万元盘下那家小酒楼。开始两个月,一共赚了三十多万元。但两个月过后,没生意了。其实,娄底的餐饮就是这个特点,花几十万几百万元装修,开始两个月生意好得不得了,但两个月一过,生意迅速淡下来。是顾客图新鲜还是其它原因,不得而知。但当时曾立和就认为这是装修的原因。于是,他到外面吃饭时把一家生意很好的装修店的室内装修用照相机照下来,又从长沙购进装修材料,把酒楼重新装修一新。果然,生意马上又好了起来。但只过了两个月,生意又淡下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曾立和摸不着头脑。不可能两个月就装修一次吧。
曾立和忽然灵光一动:搞点夜宵再说,花这么多本钱,总不能白白浪费啊。
夜宵搞了一两个月,生意非常一般。大师傅不想搞了。
没有师傅,店子还怎么开?
曾立和牙一咬:师傅不搞,我自己来。于是他自己既当老板,又当厨师,又当采购。每天清早从菜市场买菜,但连续好多天,从早到晚都是零生意。偶尔有一个生意,还是个签单。坚持了将近一年,到1996年,酒店完全搞不下去了,没钱发工资,他痛哭了一场。曾立和的大哥同意他把店子打了。没想到马上就有人接手,并以6万6千元成交。付完工资、房租、水电,就没有钱了。还有很多的签单,最多讨回了百分之一,收帐比向别人要钱还难,他干脆不去收帐了。
打完店子,他在家里空闲了两个月,认真反思,觉得方向错了,自己对这一行领悟不深,亏得有理。
以后的路怎么走?他自己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来。
曾立和不是一个共产党人,他做事没有纲领,没有明确的目的,纯粹是凭感觉,觉得哪样好就做哪行,做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种趋利性的行业选择,在这个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无可厚非。但这也让他碰了很多钉子,走了很多弯路,要经历很多很多的曲折,才能找到那条他要走的路。当然,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选择。
有一天,曾立和碰到某局的一个局长,局长说:曾立和啊,我局的门面租不出去,租一个给你做夜宵,行不行啊?给你少100元钱一个月。
刚刚打掉店子才两个月的曾立和随便应付了一句:懒得搞呢!
曾立和的大哥知道后,对他说:搞夜宵你有基础,搞吧。
笔者注意到,在曾立和的一生中,他非常听他二哥的话,不管是小时候还是成家立业之后,许多的时候他都听他大哥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曾立和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五十岁了。兄当父,大概是这个原因,曾立和很听他哥的话。
大哥说要他搞,他说,那就试试吧。
夜宵店开张了,曾立和每天去得很早,把店子擦得干干净净,但就是没有生意。他纳闷了。后来一想,可能还是像他第一次开店搞机电维修一样,是因为没有打广告。于是他请人做了一个灯箱广告立在马路边,果然,生意开始好转了。
曾立和做夜宵最重视的还是回头客,他坚持做好三点:一是服务要好,二是口味要好,要做到最佳口味,三是环境要好。只要做好了这三样,生意肯定就好起来。做生意不能只靠朋友,只有让客人回头,一传十十传百,生意才会越来越好。
果然,随着回头客的增多,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来。老婆来帮忙做,又请了几个人。店子里面摆不下了,桌子开始向外面延伸。三个月后,生意就做不赢了,最多的时候,坪里摆了四十个桌子。下雨的时候就搭雨棚、拉线,生意照样做。生意好,曾立和也累得没有觉睡。只要一进入工作状态,他就像一只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每到夏天的晚上,生意进入旺季,他经常忙得汗流浃背,于是不停地喝茶,最多时一天连喝八罐茶而不要上厕所,因为喝进去的水已经化作汗水流出来了。
后来,某局局长说,坪里也要租金了,每年2400元,一次租三年。曾和立一口气就签应了。
隔壁有个歌厅,由于生意不好,看到曾立和的生意好,就说:干脆把歌厅转让给你做夜宵算了。本是一句戏言,没想到曾立和立马答应。在谈价时,歌厅老板开价8万8千元的转让费。曾立和又一口气就答应了。歌厅老板没想到他愿出这么多钱,于是立即成交。
有了房子,曾立和更感到有用武之地了。他把歌厅改造成几个包厢,用于满足一部分顾客的需要。
夜宵店经营的品种非常简单:凉拌黄瓜、西红柿、蛋炒饭、香干,再加上龙虾和面条。也没有请专业厨师,就是曾立和带着表弟一起当大厨。生意太好了,人也太累了。如果意志力再差一点就坚持不下去了。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他把姐姐、哥哥、表弟等都喊来加盟,都占一定的股份。2005年,在生意相当好的情况下,曾立和力排众议,坚持要停业搞装修。果然,装修之后生意更好,但仍然不请大厨,他亲自主厨。生意好到什么程度?一天最多做到两万元的生意。每天到了晚上十点,生意就开始爆满,他亲自煮龙虾,一锅龙虾煮60斤,3分钟一锅,都是他亲手煮,最多时一个晚上煮几十锅,两千多斤!这是个什么概念?到底有多少人来吃龙虾?生意好到什么程度?有的客人一来就点15斤、30斤,也有一次点60斤的。
生意红得发紫,到底有什么奥秘?曾立和说,没什么奥秘,如果说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的佐料纯正,货真价实,店子里有12个专门刷龙虾的,每一只都要刷得干干净净,在这个方面,曾立和是不讲情面的,如果龙虾没有刷干净,他的脾气就不是一般的大,而是大得吓人。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曾立和的龙虾搞得好,口碑就开始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生意越来越好。为了便于消费者记忆,更是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干脆把店门更名为曾立和金凤凰龙虾,以区别于其它的金凤凰。
生意好了,名气大了,有些同行开始来偷他的技术,他们想,曾立和到底有什么绝技?为什么人气这么旺?为什么吸引这么多客人来吃龙虾。曾立和很坦然,同行来问,他都坦然相告。他没有什么绝招,就是服务好、口味好、环境好,就是诚信,货真价实,这个谁也做得到的。现在,曾立和龙虾店的周边,已经开了不少夜宵店,曾立和很高兴,他说,希望大家一起来把夜宵这个专业市场做大做活、做强。
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历炼,曾立和越来越自信了,心胸越来越开阔。但是,在事关企业发展的大事上,他是决不向任何人妥协的。
为了把企业做得更好,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2009年,曾立和决定再一次对店子进行装修。家里人几乎没有不反对的。家里人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生意那么好,一个晚上要赚这么多钱,你一装修,三个月就损失大了。这样的钱不赚,到哪里去赚?但曾立和显然已不是以前的曾立和,他已经不是一个小夜宵店的老板,而是一个经营餐饮的企业家,他有了大企业家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策略,他看得更高更远。他是这么想的:这么好的生意,曾立和龙虾已形成品牌,迟早要装修,而迟装修肯定不如早装修,越早越赢得发展的先机啊。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力排众议,坚持搞装修。2009年农历12月15,装修队伍正式进场,他守在店子里,装修紧锣密鼓地进行,他每天搞到两三点钟才回去,有些地方他亲自设计。连四十岁生日他都忘了,只有老婆陪着他一起过。装修整整进行了三个月,提前三天峻工。搞好卫生,日,装修后的曾立和龙虾城重装开业。
曾立和预测得不错,这足以说明他已经从一个小夜宵店老板成长为了一个餐饮行业的企业家。重装开业后,生意更是好得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最为难忘的是2010年的七夕节,这一晚,曾立和龙虾迎来了486桌客人!请注意,是486桌,而不是486人!哪里有这么多桌子?当然没有,怎么办?没办法!他只好将每一个桌子一分为三,一张桌子坐三桌客人!娄底历史上应该没有个这样的餐饮奇观,在全省、全国,这样的奇观也应该是少有的。
为了让企业迅速向现代化企业迈进,曾立和聘请了著名职业经理人刘志为自己企业的总经理。目前,刘志总经理正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和运作。刘志是成功运作了碧波尔等著名品牌的资深职业经理人,他很有信心把曾立和龙虾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的餐饮连锁品牌。
对自己说“不”,为家乡为社会谋福祉
钱赚得再多,最终都是社会的财富。个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应该为社会做贡献。个人的利益是小事,社会的福祉才是大事。如果说,以前曾立和只是一个聪明会赚钱的小老板,那么,现在的他已经对自己的利益说不,更注重社会效益,注重为村民、为社会、为贫困学生、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谋取更大的利益。他的思想已达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
下海经商二十多年来,一路风雨一路坎坷,现在,曾立和各方面的基础都打牢了。怎么样进一步发展?怎么样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曾立和在思考这样的一些问题。
农村出身的曾立和最喜欢绿色,小时侯村子里到处绿油油的,山上到处植树。后来搞承包,山也分到了个人,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他感到很心痛。
去年上半年,他回到茶园老家看了看,觉得山上、田里,还有很多地方可以种树、搞苗圃,可以绿化的空间很大。到处种上树,绿油油的,看着也舒服啊。这不是最大的公益吗?
为了让村民接受这个观点,他组织部分村民、党员、村干部到长沙去看了几天,看到长沙的绿化搞得那么好,大家感概万分,一致同意将村里的绿化事业进行到底。党员会上,大家都同意将山承包给他,他决心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将近两千亩山、土全部绿化起来,种树或培育苗圃,打造一个巨大的苗木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他的餐饮事业也将进一步发展,将曾立和这个品牌连锁化,在全省开连锁加盟店。此外,他正在蕴酿扶贫助学、为村民修致富路等公益事业。
写到这里,笔者胸中不油得涌起这么一首诗来:
七律.咏曾立和
历尽坎坷成大道,皆因心怀德与仁;
诚信为本立不败,人和地利万事兴;
人到中年志更壮,开天辟地启新程;
娄底正是春光好,绿色生机碧万倾。
站在人生新起点上的曾立和,正以扬帆远航之势,眺望东升的太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老板与打工仔电视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