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国核经济学院院高层管理干部培训班是不是传销?

在本届论坛上,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发布了2015年城市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指数平均值为55.38,比2014年有所提高,处于满意区间。35个城市的主观满意度指数全部超过50分。
时间:日-7月5日主办单位: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经济研究杂志社&&&&&&&&& 经济学动态杂志社&&&&&&&&& 香港经济导报社
 |  |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主办方审核,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主持人:请各位嘉宾入场。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早上好。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现在开幕。  今年的主题是新常态,新转型,十三五规划展望,同时本届论坛将继2011年以后第五次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主办这次论坛的有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中国试验经济实验研究院,香港经济早报社,我是中国经济实验试验研究院的论坛秘书长张连城,首先由我介绍部分与会嘉宾。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论坛主席刘树成研究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名誉院长,税务专家郝如玉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第五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卓元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胡乃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圣明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曙光研究员,国家统计局许宪春副局长,国际货币经济组织驻华首席代表Alfred Schipke先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和希望金融学著名教授Graciela Chichilnisky女士,她是2007年与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希望共同获得IPPCC报告的主笔人,也首次提出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第一名学者。下面还有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沈坤荣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学者沈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田国强院长,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经济系希望终身教授甘犁院长,美国佛罗里达大学郭毅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增长研究中心副主任蔡志州教授,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原则研究院院长首席顾问龚刚。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主任李建伟研究员。本次参会的来自本次报刊杂志的学者和专家有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高级编辑马宏伟博士,蓝皮书出版单位社会文献出版社谢寿光社长,论坛丛书出版单位毛副社长,光明日报理论部主任张雁,中国社科杂志社经济部主任林跃勤,刘英,还有来自全国高校研究部门,经济机构以及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专家学者,不再一一介绍。  下面我介绍来自东道主的领导、专家和学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嫁琼教授,中国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杂志主编裴长洪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首席经济学家张平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动态主办杨研究员,上午一般常务副主任郑洪亮研究员,中国社会院副社长,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刘常辉研究员。香港经济早报社常务副社长刘晓东先生,高级记者张丽先生。作为东道主的中国社科院等,还有作为东道主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各位院长、处长,教授、教师,参会的还有来自首都经贸大学中国社科院和其他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和来自十一个国家的博士研究生与会,这里不一一介绍。我代表会议、组织单位、向所有女士先生和能够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加本次会议的新闻媒体单位有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证券报、21世纪经济早报、第一财经报、经济观察报、经济参考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紫荆杂志、经济纵横、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新闻媒体。  本次论坛全天由中证网、新浪网、中国网做网络直播。本次论坛与会人员200余人,论坛新增了一个青年论坛,都是通过本次论坛征文择优入选会议的。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并预祝本次论坛成功。  下面进入大会第一项,由论坛主办单位之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王稼琼教授致辞。  王稼琼: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今天在这里隆重召开了。非常感慨,九届了,九年如一日,实在不容易,我院借此机会代表首都经贸大学,特别衷心的感谢我们的合作单位,社科院经济所,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早报等通力合作,也特别感谢一年多来一直关心和支持论坛的各位来宾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有些专家、来宾九年来一直支持我们的论坛,让我们非常感动。  很多专家九年来一直参加和支持我们的论坛,使我们的论坛能够非常顺利的进行。在这里也特别向国外远道而来的几位专家表示诚挚的问候,在这里也想衷心的感谢首经贸这个团队一直坚持,自从首次发布中国质量指数,到今天第九届论坛开幕,第五个生活质量发布,论坛不仅见证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进入新常态,而且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转型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很好的,非常多的建议。论坛已经在国内外经济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的论坛也将会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和非常大的影响。2015年是我们国家的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克强总理在前几天访问欧洲的时候,仍然对今年7%的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在整个国民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全球经济继续深度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我们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们将持续面临的严重的挑战。因此,这次论坛我们邀请到了各方专家、学者、围绕着新常态下的经济转型这一主题,探讨未来的中国经济发展,为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献上我们的良策,非常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不仅惠及民生,而且也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衷心的希望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也衷心希望论坛广泛开展国内外的合作研究和协同创新。进一步扩大论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衷心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关心我们首都经贸大学的发展,最后祝这个论坛圆满成功,祝大家在这里渡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校长的致辞,下面由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税务专家、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名誉院长郝如玉教授致辞。  郝如玉:尊敬的论坛主席,各位学者,我见证了每一届论坛的召开和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很高兴论坛和指数已经在国内外经济领域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此,特向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经济试验研究院,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和香港经济导报社举办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的召开,暨第五次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的发布表示热烈的祝贺。2015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又是十三五布局之年,国内外客观条件的变化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第二大经济体,新常态下实现的转型,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并且可以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因此,今年的论坛主题为新常态,新转型,十三五规划展望,再次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全国人大财经委我是负责税收立法,税收对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当然我们希望这个影响是正面的。但是今年我们税收界有一个非常重大的事情,是我们在立法法中对税收进行了科学和正确的定位。立法法是我们立法的大法,是我们立法的根本。在去年的八月份,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的审议,然后十二月份经过了第二次审议,拿到今年三月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那在这里边关于我们税收的特别重大的修订,就是我们把税收的立法作为,我们税收必须通过法律的立法来征收,通过全国人大的立法来征收。在这个立法法里边,把它的条款单列了,把它的位置提前了。所以,他突出的体现了税收的地位和作用。这不仅更大程度上体现了对居民财产权利的保护,对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为我们的很多税种从条例上升为法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家知道我们立法法原来在立法法里边,税收是和财政、海关、金融、外贸、在一个条款里,就是说必须通过立法来决定的事项。那么我们立法法里边一共列举了九条,第八条就是这样一条。所以从去年的八月份开始,我们一直主张把税收从这个综合的条目里面把它单列出来,并且把它的位置提前,那么在我们八月份的常委会提出来以后,在十二月份的常委会上法工委接受了我们的意见,把它单列了,但是搁在了第十条。  所以后来我们在第十二月份的常委会上又提出希望把它挪到第六条,因为这个第四条我们立法法就是说要用法律来实现的,第四条是犯罪和刑罚,是剥夺居民的人身权利。第五条是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这要通过法律。所以我们认为第六条就应该是税收,应该是对居民财产权利的剥夺。  而我们原来放在第十条,前面就有很多了,包括国家对非国有资产的征用,这是有偿的了,是吧?我们讲税收是无偿的征收。所以我们这样一个位置的变化,表现了我们对人民财产权利的保护。  所以新的立法法对税收地位的重视和提升,体现了税收的本质和它所蕴含的税收法定原则。税收本质上是政府通过征税取得财政收入,并将其用与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契约关系,这个关系中政府征税天然的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的形式特征。那么它很容易引起老百姓的强烈的税管和快速的反弹,纵观古今中外,世界各国的许多经济的波动,政治的动荡和政权的更迭都是由税收的产生,正是因为税收的无偿性和对经济的重大影响,税收发挥这是旨在保护居民财产权利的原则才逐渐的产生和发展,如今政府征税必须得到人民的立法,这是税收法定的核心理念,已经成为现代法治国家在税收上的普遍做法,现代法治国家大都通过大法来规定,议会不立法,政府不得征税。本质上来说这是对居民财产权利的一种强有力的保护,是防止政府滥用征税权侵害居民财产权利的基本保障,也正是处于保护居民财产权利的意图,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对税收法定进行了明确的阐述。这个角度上来看,新的立法法对税收法定原则的意义不仅仅是将税收立法的条款单独列示和位置提前,更重要的是他突出了税收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设立了税收立法的基本程序。这一条款正是税收法定原则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征税必须经得民众认可的基本制度保障。  这一个修订是非常及时、到位的,我认为这个税收法定在中国的进展还是确实是比较快的。因为我们从文革包括文革之前中国对税收都是否定的,都认为是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国民党剥夺人民的外东西,所以在文革中想实行单一的税制,一个税,1984年我们才建立了立体的,复合型的税制,到90年代有个人所得税,2000年左右,才对居民普遍的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至今为止我们的个人所得税还是由单位扣缴的,还不是我们直接去交的。  所以中国的税收发展很慢,但是我们税收法定现在已经在立法法里体现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的修订还是很及时的,从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现在我们十八个税种,只有三个是人大审议通过的法律,也就是说立法法里面讲的。当然立法法里面还有授权,如果来不得制定法律的可以授权国务院制定条例。  所以现在我们其余的15个税种全部都是国务院制定的条例。将这些税种由条例上升为法律是落实税收法定原则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上一届立了一个车船税法,我们修订了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从两千到三千五,起征点的调整,本届常委会到现在人大还没有一个税收的立法了。但是最近,大家注意到今年全国人大的发言人傅莹在全国人大的新闻记者会上说到2020年,今年是2015年要把全部的国务院制定的税收条例上升为法律。大家可想这个任务是非常非常的繁重的了。这次常委会结束的时候,我们也发了立法规划的调整规划。本届人大将完成四到五个税收的立法,任务也非常的繁重。  所以说我们税收比较大的一件事跟大家讲一下,最后还是回到我们的论坛的话题,我注意到每一届论坛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都是很有前瞻性的,也很准确。提出过很多好的生活的建议。每年生活质量的研究都有很大的突破,仅仅扣住了现实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城市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的城市因此成立了民生办公室。促进了民生的改善,我相信本届论坛会一如既往的达到预期目的,希望我们的论坛越办越好,同时也希望各研究单位和各位专家学者借助论坛的这个平台,在推动经济试验研究,繁荣经济科学,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多出成果,成为给政府机构提供决策参考的智囊团。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刘树成研究员,刘树成研究员是我们国家研究中国经济周期最早的学者,他对中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走势做了一个概括,特别是从2008年到去年,走势图和现在中国股市的K线图有一拼。从未来的趋势来看,有四种可能,一路走高,一路走低,一路走平,刘树成研究员觉得这三种可能性不大或者是不可取。他建议应该以一个中线为基轴,正常波动,我们叫做一路走好。但是要一路走好,我想就是刘树成研究员说的,不仅仅是三期叠加时期,还必须有一个新的政策探索期。谢谢刘树成研究员的演讲。下面请香港经济导报社常务副社长刘晓东致辞。  刘晓东: 尊敬的各位嘉宾、尊敬的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刚才听了几位嘉宾的演讲,我是带着耳朵来听的。因为作为一个传媒,责任首先是听,听回去以后再转给我们的受众,我觉得非常荣幸的是经济导报第九次作为这次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今天到会的有很多学界的前辈,因为我是在北京上的学,同时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们。2015年到底是什么年份,新常态是什么样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的是什么新增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新速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新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新动力,作为香港媒体来讲,很希望把这些带回去,然后再发送给他的受众。 没有疑问的是,2015年对中国来说可能是非常关键的一年,尤其现在经济增长速度对整个经济形态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对经济走势的不同判断将影响到决策层采取何种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我希望能够在今年的论坛高峰上倾听到和分享与会专家对这方面的真知灼见,并和我们新闻界的同行把最新的信息和观点向海内外推广。  中国经济高峰论坛已经连续创办了九届,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论坛品牌,香港经济导报一直是这个论坛的主办单位之一,作为香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创办于1947年,今年已经有68年历史了,见证了香港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增长几十年的历程。经济导报目前也是唯一一份在大陆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同时发行的财经杂志,其发行创办人之一许涤新教授是老一辈的经济学家,经济导报将和在座的经济学家们一起同行,我期望今后能够与社科院各个主办单位、首都经贸大学继续合作,把论坛办得越来越好。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刘晓东社长的致辞。下面请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演讲。题目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  张卓元: 很高兴参加到第九届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是: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稳步进入新常态。中国的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怎么样认识新常态,怎么样使中国经济稳步的进入新常态,现在正在讨论。我的发言着重想通过怎么样深化改革来推动中国经济顺利进入新常态,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个题目是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是还没有很好的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的含义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我想最权威的还是总书记在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时有一个很好的概括,当时他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第一个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第二个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第三个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讲了这三条,去年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进入新常态的表象,我认为那九个方面还是这三个特点的表象。从这三个特点来看,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但是还没有很好的进入新常态。  首先,中国经济正从过去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转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但是经济还是在探底过程中,经济下行的压力还不小,还没有在年均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中稳定下来,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今后5―10年有可能降到年均5―6%的中速增长。最近中国科学院有9个院士组织了一个给中央的报告,也请了我们社会科学院的一些专家参加,他们认为今后是中速增长,原来说中速增长是5%,报到中国科学院党组研究以后,把5%去掉了,就说是中速增长,没说具体是多少。我个人认为,如果我们的改革发力、政策得当,7%或者6.5%左右的增速应该能够维持到2020年,甚至更长一段的时间,但是如果说希望持续时间更长,7%左右,我个人认为恐怕很难。  其次,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总书记讲了,新常态下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但是目前离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体会,成为主体一般应该占60%以上,而2014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8.2%,今年一季度刚刚超过50%。2014年最终消费需求对GDP的贡献率超过投资4个百分点,也是刚刚到50%,但是离消费需求的主体地位还有相当距离。  第三,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没有五年、十年的持续奋斗,难有实质性的进展。而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谈不上实现经济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所以,新常态不是指短期的状态,也不是管几十年的长期阶段,而是指大致十年左右的中长期状态,是涵概从现在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进入高速度国家行列,为逐步实现现代化打牢坚实物质基础的时间。大概到2025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是要看到,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时间不可能很长,能维持十年左右就很不简单了。关键就看个提质增效,实现转型能不能在这期间做到。在这以后,中国经济的增速可能要再下一个台阶。最近比较杂志上说慢慢向均值靠拢,再下一个台阶了。  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进程加速,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以后,中国改革包括经济改革进程加速,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推动下,改革呈现明显的加快势头,在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经济和生态文明领域的有50个基本完成。这一年改革力度之大,频率之高,比以前有很大的。 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中央政府带头推进审批制度的改革,下放了很多权利。二是近年来由于推进工商注册制度的便利化改革,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把注册资本实缴制逐步改为认缴登记制,大大改善了创业环境,调动了大家创业的积极性。上市制度改革最明显的变化,大概是从2014年3月到现在到5月,大概每天有1万个新的企业注册,其中主要是私营企业、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这对解决就业问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财税改革总体方案已经中央深改小组通过,继续推进营改增的改革逐步扩展到第三产业的主要行业,这对服务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这方面减税按照财政部的说法减了3700多亿。另外,扩大了小微企业税收减免的优惠,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的发展。继续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的支出,财政支出继续向民生项目倾斜。 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也在加速,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方面有很大的进展,而且实行了存款保险制度,五家民营银行已经陆续开业,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的确在加速进行。还有一个是自由贸易区建设向前推进,从上海到了广东、福建、天津等等,今后还要继续拓展。国有企业改革也在推进,日国务院国资委宣布,在中央企业启动了四项改革试点,分别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董事会授权试点,向央企派驻纪检组试点,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一个是国有集团,一个是中建材。还有中央企业,像中石化,去年把油品等销售板块拿出不到30%的股权转让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搞混合所有制。国有企业高管人员薪酬,特别是行政任命的高管人员薪酬降低,已经开始实行。  这些改革都有利于稳增长,有利于为经济进入新常态提供新的动力源泉,弱化了原来主要由政府和政府官员为追求短期GDP增速最大化形成的恶性竞争。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改革的确进入深水区,有几项改革困难重重。当前,改革的确进入了深水区,一些重要的改革可能涉及比较重大的利益调整,阻力比较大,因此困难重重。首先,我认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缓慢。前一阶段由于地方政府公司化比较严重,地方政府之间为追求GDP短期增速的最快化,一个劲的搞粗放扩张,结构趋同,造成了一些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严重恶化,地方债务负担很重。现在要转方式、调结构、去产能,修复生态环境,减少债务,就需要首先转变地方政府的职能,不再充当资源配置的主角,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服务环境,着力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但是现在还看不清楚地方政府职能的转换究竟有哪些举措和取得哪些实质性进展。看样子政府的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改革,仍然是今后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垄断行业的改革阻力很大。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比如对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业务要逐步放开,但是这方面进展很慢。比如去年中石化拿出油品等销售板块搞混合所有制,也是个非常初步的改革,因为还是由中石化控股,但是有关负责人却指责中石化抢先改革,没有及时请示报告,对改革表示不满。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和适时推进改革,决定已经作出了一年半多了,至今看不到加快的影子,一直说要在去年建立起不动产统一登记平台,但是至今也看不到建成的日子。根据报纸上记载,现在仍然有90%以上的县市没有动作,理由是没有部门能够协调这项工作,实际上是在消极抵制和应付这项工作,而没有这个平台,所谓房地产税的征收就是一句空话。三中全会决定说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还要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我记得三中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提高个人所得税,向个人直接征税真的太难了。为什么流转税为主,流转税从企业中直接扣,要向个人直接征税,现在很难,阻力非常大。比如稿费,工资,这些扣税很容易,但是有的人一下子暴富的怎么增税,比如有一些大股东,一下套现多少亿,几十亿,这个税怎么征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好的办法。这方面的改革据说财政部最近要考虑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这方面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紧迫需要推进,但是难度又非常大的改革。  第四点,既得利益的固化以后,改革越来越难,深水区改革之所以困难重重,有认识分歧问题,有怕担风险的问题,但是这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因为在既得利益由于几十年来改革停滞不前、固化以后积重难返,改革越来越难,风险越来越大,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我刚才说的,不动产统一平台的建设,一再后推,就是要求太全面,太高,九个方面不动产一一登记,而且从城市到乡村,做起来的确很麻烦,也很费时费力,应当逐步建立,不宜一步到位。  更重要的是,我估计由于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积极,因为这项工作可能损害他的利益。在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开会时有的领导说,他到地方去调查,问地方的干部,据他所接触的,每一个地方干部差不多都两三套房子以上,因此他主张征房产税从第四套征起,这样征房产税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为什么不动产统一平台难建立,恐怕工作是难,另外布置要求太高太全,最重要的是可能触犯到他们本身的利益。  由于不动产包括房地产税现在根本看不出出台的前景,在深圳一些地方炒房地产又开始了,炒房地产对资源浪费是最严重的,大家都一套房,结果盖了很多空置房,是要用砖头、瓦、钢筋、水泥弄起来的,是真正的物质财富,这样造成的空置房或者鬼城,消耗的物质财富太可惜。  另外垄断行业的改革也是阻力重重,我想主要是垄断行业的人,特别是其中的管理层,多年来享受高收入、高福利,改革以后如果引入竞争机制会使他们的收入和福利不能够轻易维持原来的高水平,因此他们会本能的采取各种手段来阻挠改革。大家都知道,国有企业改革方案已经讨论了很多次,都已经成型了,但是我知道最后一次讨论是4月底,现在已经7月了,到现在下不来,我想还有没有协调好的东西。同样的道理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一些政府官员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审批权利,因为那里有自己的利益,放弃审批权利等于放弃自己手中的利益。所以政府改革很重要,很紧迫。但是绝不是短时期就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没有自上而下的有力推动很难推进。也由于既得利益的固化,使得改革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改革的余地越来越小。 可以想像,像征收房地产税,不可能一下子像美国那样对所有的房产都征收,很可能采取比较择中的方案,让受损利益的人缩小点,对高收入的群体征税,分布实行才行为。要到2020年像三中全会决定所说的那样,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336项改革举措和任务,将是困难重重的历程,稍一放松就可能会打折扣。当然,折扣打得越低越好。谢谢。  主持人:张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令人尊敬的长者,他还是中共十八届十三中全会文件的起草者之一。现在有一个不好的说法,就是新常态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张老师对新常态,根据习主席的指示做了科学的定义,同时还有时间定义,阐述了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也描述了未来改革困难重重的因素和前景。我想张老师的发言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谢谢张老师的发言。  下面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许宪春发表演讲。  许宪春:谢谢。非常高兴参加第九次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论坛,感谢会议的主办方给我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发言的题目是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面临的挑战。我发表的观点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我所在的单位。  大家都知道,经济结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它既是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长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经济结构调整政策措施的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都发生重要的变化。但是目前经济结构问题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这里的演讲主要是利用最新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对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我讲三点:一、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二、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三、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包括历史的、自然的等多方面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比如,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矛盾,需求结构方面存在着消费需求不足,经济过度依赖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的问题。区域结构方面存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矛盾。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存在居民收入比重偏低、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对外贸易结构方面存在服务贸易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等等。 我们都知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二五”规划都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把促进重大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习总书记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强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近年来,在一系列调整经济结构政策措施作用下,我国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重要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这张图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图)在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我们第二产业增速回落幅度是非常大的,比第三产业回落幅度要大。随后在经济刺激政策作用下,第二产业增速首先起来,一直高于第三产业。2012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速始终高于第二产业,这就导致了第三产业的占比在不断上升。图上最上面的线是第二产业的占GDP的比重,斜线往上走是第三产业占比,往下走的是第一产业占比,在2012年之前,第三产业的占比始终低于第二产业,2012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2012年,第三产业的占比占45.5%,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比重第一次超过第二产业,超过了0.5个百分点。到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到48.2%,第二产业占比42.6%,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刚才刘树成老师已经谈过这个事情,今年一季度第三产业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到51.6%,当然第一季度有特殊情况,因为第一季度第一产业非常低,所以导致第一季度的三产比较高,所以年度更有代表性。  我们知道,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长期由第二产业主导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变。第三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因此,三次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有利于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提高就业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改善民生。 在产业结构力,还值得关注的是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比重在上升。图中可以看到,上面的两条线一个是高技术产业的占比,在抬头,2014年到30.4%,比2012年已经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在回落,下面的两条线一个是高技术产业,一个是采矿业,高技术产业也在往上抬头,采矿业在回落。在工业中也有高技术产业比重上升,技术含量高的装备制造业上升,高耗能行业比重下降,采矿业比重在下降,这都是积极的因素。  还有就是服务业中的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也在快速发展。今年1、2月份,包括1―5月份也是这样,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今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只有6.4%的增长,一季度GDP增长7%,其实很重要的因素是服务业增幅比较高。服务业中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比较快,特别是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6.9%,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8.5%,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长10.1%,明显高于服务业的增长,明显高于GDP的增长。  (二)需求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图),上面的线是最终消费需求占GDP的比重,在波动中回落,特别是在本世纪初到2008年左右,几乎是占比在逐年下降。但是看最近一些年,2010年左右已经抬头,消费需求占GDP比重在抬头。投资占比是中间的这条线,在回落。进出口需求在2007年占GDP比重达到了8.7%,那时候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舆论压力很大,现在已经回落到2.7%,2.5%左右,是属于比较正常的水平。这是三大需求结构。再看区域结构,上面的线是东部地区经济增速,长期东部地方经济增速超过中西部,所以东部地区的GDP占比是不断上升的。从近些年看,东部地区的增速已经低于中部和西部,所以这已经导致中西部增长,中西部GDP占比在回升。上面的线是东部地区GDP占比,长期以来是上升的趋势,从2008年以来,东部地区的占比已经开始回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占比开始回升,这是区域结构在发生变化。 经济发达省份与经济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比,最高的时候最发达省份人均GDP是最不发达省份人均GDP的10.9倍,到2014年,最发达省份GDP是最不发达省份GDP的4倍,已经明显缩小,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  (三)收入分配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我们知道,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占比长期以来是比较低的,上面这条线的趋势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一直出处于回落趋势。最近一些年,从09年以来已经在回升,(图),已经从50多到62。其中的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在回落,政府可支配收入占比还在抬头。至少我们看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在回升,企业可支配收入占比在回落,这也是我们长期追求的。我们都希望在经济增长中更多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提高经济消费拉动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除了整个收入分配格局在发生变化外,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也在缩小趋势。我们看一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这条线讲的是增长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菱形的是城镇居民可支配说如的增长率,多数年度前面都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的增长。最近一些年,反过来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率超过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还有一个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的,就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最高的时候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3倍,现在已经回落到2.97倍。(图),这是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之间的无等份的收入,人均收入的绝对量和增速情况。随着收入组的提高,增速在回落,低收入组增长了16.9%,高收入组增长了7.5%,说明高收入和低收入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对差距也在缩小。基尼系数也是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2008年是比较高的,0.491,04年已经到了0.469,是在回落中,无论是居民收入格局,在国民收入可支配收入在三大主体之间的分布,还有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包括城乡之间高收入和低收入之间还有基尼系数,都表明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我讲的是相对差距在缩小。  (四)对外贸易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密集型行业超过劳动密集型行业,成为主要的出口工业。从2014年主要出口行业的出口交货值看,技术密集型的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到64.5%,已经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工业,比重远超过传统的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我刚才讲的是五个方面,经济结构的五个方面,我们知道“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结构,一个是产业结构,一个是区域结构,一个是城乡结构,我这里讲了五个方面,又增加了收入分配,还有对外贸易。  二、我国经济结构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我们的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但是我们经济结构问题依然面临严峻挑战,首先看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依然偏低,这个表是世界银行的数据,(图),世界平均水平第三产业占比是70.18%,我们现在年度还不到50%,有20多个百分点的差距。和高收入国家相比,有25个百分点的差距。中等收入国家是55%,我们也是低于他们6―7个百分点的差距。高技术产业比重偏低,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虽然我们的高技术行业占比在上升,但是只有10%左右。高耗能行业虽然比重下降,还接近30%,高耗能行业占比还是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国能耗高,环境污染重,二氧化碳排放多很重要的原因。  (二)需求结构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平均水平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是77%多,我们现在是60%多,比重也差得比较多,和高收入国家差得更多,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们也是低了不少。  (三)区域结构面临的挑战。我们仍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中西部地区发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2000年,最发达省份人均GDP是最不发达省份的10倍,回落到2014年的4倍,相当明显。但是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中,比如200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3万多人民币,贵州人均GDP是2700多,到2014年上海的人均GDP是9万多,贵州的人均GDP是26000多,相差70000多。2014年贵州的人均GDP和上海的人均GDP绝对差距是1993年的2.6倍,绝对差距在扩大。中西部地区的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遇到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本来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实现梯次转移,转移到东部和西部,全国毕竟是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当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时候,中部和西部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于东部,但是上升也很快。我们遇到了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更低的劳动成本的竞争,中西部地区遇到了这样新的挑战。  (四)收入分配结构面临的挑战。我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虽然在上升,但是和发达国家比依然偏低,特别是和美国、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相比,我们的占比是偏低的。还有一点,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差别不是特别大,但是要知道,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转移是比较多的,比如免费的教育、免费的医疗比较多,如果按照实际的可支配收入,差距会更大一些。虽然我们也有社会转移,教育、医疗,但我们毕竟不全是免费的,有些发达国家都是免费的。居民收入差距依然偏大,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依然偏大,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依然郭达,基尼系数依然偏大。虽然说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标准说法,基尼系数多大是合适的,但是不少专家认为基尼系数小于0.2的时候是过于平均的,0.2―0.3之间是较为平均,0.3―0.4之间时比较合理,0.4―0.5时差距过大,大于0.5时差距悬殊,我们现在是0.496,还是差距偏大。  (五)对外贸易结构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服务贸易严重滞后于货物贸易。这张图上面是货物贸易、货物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的比重,下面是服务出口占货物和服务出口的比重。货物出口占绝对比重是90%多,我们的服务出口不到10%,两个差距是非常大的。(图)上面是服务进口占比,下面是服务进口占比,服务的进口也低,但是要比服务的出口占比高出1倍左右。我们过多进口服务,但我们出口的服务比较少。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服务出口大概只有8%,发达国家都是比较高的,比如英国是30%多,美国也接近30%,我们是8.6%,即使在金砖国家我们也是最低的。说明我们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这是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同时,货物贸易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欧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们的高端制造业质量赶不上发达国家,低端制造业劳动成本比较高,所以我们受到双重挤压。  三、关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和建议。  (一)关于产业结构。  1.继续加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解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问题。2.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较高,有其必然性,我们现在是世界工厂,为世界生产产品,所以第二产业占比比较高也是可以理解的。在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会略第二产业的发展。只有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才能使得第三产业获得稳定发展的基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要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但同时绝对不能忽视第二产业的发展。3.三次产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创新。不论是一产、二产、三产都需要通过创新发展,依靠传统的拼劳力、资源肯定不可持续。  (二)关于需求结构。  1.努力扩大消费需求,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充分发挥投资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民生改善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投资的作用,想实现这些结构调整也是很难的。3.面对出口需求的双重挤压,面对不断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要巩固好我国长期努力取得的国际市场的份额,使出口在稳定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三大需求都不能忽视。  (三)关于区域结构。  要保护好近年来形成的中西部快于东部发展的势头。要继续实施长期发展战略,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同时要重视中西部地区人才不足问题,创新能力不强问题,技术进步缓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要高度重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遇到的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发展中国家的竞争问题。  (四)关于收入分配结构。  我们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同步,但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平衡,要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平衡,要避免居民收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增长落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也要避免居民收入增长明显超过经济增长,劳动报酬增长明显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否则,可能会影响到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进而影响到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因为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把劳动成本上升作为第一个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劳动力成本持续大幅度上升,可能支撑不了,可能会带来企业倒闭问题,工人就会失业,不但没有收入,将来可能还会失去工作,所以必须保持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平衡。  (五)关于对外贸易结构。  坚定不移的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推动我国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就业和民生的改善,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我们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进出口国,但同时我们又是世界上服务贸易最大的逆差国,我们是货物贸易的顺差国,但又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国,这种状况也应该改善。这是我给大家讲的一些观点,主要是五大结构问题,就是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和对外贸易结构。谢谢大家。  主持人:许宪春研究员是一个学者型的官员,是我们论坛的老朋友,他的发言只代表自己,不代表单位。许宪春研究员用详实数据分析了中国经济结构一些可喜的变化,许多中国占比该高的都比发达国家低,只有一个比发达国家高,就是高耗能产业,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许宪春研究员给出了可行的对策和建议,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许宪春研究员的讲话表示感谢。 刚才刘树成研究员在形势方面讲了总量,张老师讲了改革,许宪春研究员又讲了结构,下面一定要讲开放,有请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经济研究杂志主编裴长洪研究员发表演讲,题目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对外开放。  裴长洪: 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媒体上、专家、学者以及各种研讨会很多,但是我看了不少的文献,我觉得不少的议论和讨论都属于想象、猜测、自话自说。这个问题党和国家有一个非常公开的文献和完整的表述,就是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一份文件,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政府最完整、最权威的对“一带一路”问题的政策声明,或者说是一个解读。我感觉不少人至少没有认真看过这个文件,标题叫做“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个标题都很值得琢磨,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讲讲我对这份文件的学习合理解。  我觉得有十个重要的含义:第一,它不叫战略。习主席是重大倡议,李克强总理用的是建设,所以标准的说法、官方的说法叫“一带一路”建设。第二,基本理念是和平发展。当然,首先是经济发展,同时还有文明的交流和世界和平。这里面提了一个新的概念,比如讲了开放、包容、均衡、普惠,均衡普惠在我们过去的对外开放文件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又讲了是对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这是基本理念。第三,建设目标是世界范围的宏大经济愿景。主要包括三部分,一部分是基础设施,第二部分是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贸易区网格,第三部分是政治复兴人文交流,这是建设目标。第四,建设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不是单方面行动,很多误解都认为这是中国单方的行动,我想干什么。三部委文件的标题是“推动共建”,不是我想干什么,是我和人家一起干什么,这是这份文件的含义,它包括坚持开放合作,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因为现在是按照古代丝绸之路来发表愿景,但不限于,比如日本、美国要加入也可以,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市场运作主要是企业为主体,政府也发挥作用,所以不是援助。四是互利共赢,寻求利益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大家知道数学中的最大公约数有时候很小,并不大,没关系,能有多大就多大。  第五是基本内容,陆海统筹,两圈对接,六条走廊。第六是谋求合作共赢之道,实现五通。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贸易投资,民心相通。这里面有必要专门提一下资金融通,从政策声明来看不是只考虑人民币国际化,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但不是只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讲了四个要点,我看了一下都没有让人体会到要指定人民币作为必须使用的货币。第七合作机制,务实民主。第八,举国响应扩大开放。我看了一下这份文件,没有被提到的省大概只有山西省,去年的说法,讲“一带一路”的时候我到过一些地方,发生了很有趣的现象,大家在争夺,比如新疆说我是丝绸之路核心区,很得意。甘肃说我是走廊,也很得意,陕西说我是起点,河南说不对,我是起点,因为武则天把首都放在我这儿。后来习主席说郑州搞了铁路集装箱枢纽中心,说河南要积极参与,河南说这下我找到依据了,我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份文件几乎把所有的地方都囊括进去了,举国响应,这也是一个愿景,我算了算,除了山西省没有提到其他都提到了。第九体现大国责任,在体现大国责任中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也是过去没有说的话,说是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所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包含有中国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承担责任义务这样一个问题,不是说光考虑我能有什么好处,是你要承担责任义务的表现。第十是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通过我们和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区域合作,能够使我们培育一种新的规则优势,参与培育制定国际规则,发起新倡议,新议题,新行动,为世界提供全球公共品,这是一种新的竞争优势,这是我对这份文件的学习理解的十点小小的体会。  第二个问题讲讲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  我目前看了一下,大概有三方面,一方面是国内各个金融机构在各个地方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融资和授信支持,这已经有了,在国内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第二方面是个别的金融机构,比如中国银行已经在海外发行“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债券,媒体披露已经发行了40亿美元。第三方面是国际性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这里面有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等。特别是亚投行,6月29日亚投行协定已经签字了,具体的我就不说了,因为这里面去查找都能找到。  亚投行实际运营后要面临的考验,我认为第一个考验是亚投行设立运营以后,第一个要面临的是如何建立互信包容的治理架构。因为实际上亚投行按照目前初始的法定股本金,在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中还只是个小弟弟,因为亚行是法定股本金1600亿,亚投行只有1000亿,规模还是小的。习主席说要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三个共同体,而亚投行的创始成员是57个,当然还需要国内立法批准,至少是多数,只比亚行少10个。过去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内部要协调、治理,本身就有很多的经验教训,亚投行能不能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创新发展,这是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第二个考验,到底有多少事可以干,因为现在媒体上报道亚洲基础设施需求多么大,博鳌论坛说有8万亿美元,全世界70万亿,其实都是绝对需求,要按照绝对需求,在座各位人人要一辆车、一套房子、一套别墅,能满足吗?能付得起吗?所以经济学要研究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到底有多少项目,是按照商业原则可以干的,这是需要研究的,而且未来的世界经济到底是使资产价格走高还是走低,这里面都有风险因素。  第三个考验是风险评估。  第四个考验是金融设施和生态环境。“一带一路”涉及多币结算,支付体系,包括信用环境、金融监管,会计准则以及到底中央银行能不能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能,因为是做商业,不是做慈善,也不是做援助。  第五是与国际规则的协调。因为已经有了一些国际规则,比如将来和沿线国家产生的贸易投资关系,如何和已经有的和将要产生的国际交易规则相协调,而且20国集团也有一个全球基础设施计划,以及如何和亚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组织的协调关系,这都是未来亚投行需要面临的考验以及课题。  有几个问题需要专门讲一讲,首先,“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也有一些海外的媒体有误解,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第二,国内最大的误解是认为我们搞“一带一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赶快把过剩产能都往外输送,这是国内最大的误解,包括一部分专家学者也是这样想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按照“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想,是要按照市场运作,按照国际通行规则,这些项目都要采取国际商业规则,因为要进行国际招投标。中国企业能不能够在投标中得到项目建设的承包权以及设备材料采购权,这要看我们有没有竞争能力。即便一些企业通过招投标中标了,从而导致我们国内的一部分产能确实往外输送了,这是竞争的结果,也不是通过特殊照顾、制度安排、特殊待遇实现的,所以从规则安排上说,不可能为中国过剩产能专门做这种安排,这是国内的一部分误解。还有一部分误解,目前媒体渲染比较大,我们几个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设立,人民币国际化,甚至有些媒体说将重塑国际货币体系,中国亚投行,中国金砖银行,重塑国际货币体系,这些话都说得比较夸大,也是对我们目前做这些事情的误解 。  因为从未来的趋势看,人民币确实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被选择,这是肯定的,一个是被选择,在双方的合作中被选择,导致人民币继续走出去。在贸易投资洽谈过程中会产生新的规则,这也是必然的,这些现象和事实的出现,对现行的国际经济金融秩序都只是一种补充和完善,而不可能是替代,也替代不了。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所做的这些,“一带一路”建设也好,包括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及人民币被“一带一路”建设中成为区域内被选择的货币,这些现象都是对现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替代。谢谢。  主持人: 关于“一带一路”,目前学界还有政界都有许多误解,是凭想象、凭猜测来自话自说,裴老师对“一带一路”的内含和目标作出了科学的定义。另外,要搞“一带一路”的建设,他提出必须有金融支持,当然也包括资本市场支持。还要把绝对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这里面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今天上午和下午发言的都是中国经济学界研究宏观经济的大牌,他们的观点都非常的新颖,他们的对策和建议都非常有建设性。感谢裴长洪研究员的发言。  这一节现在开始。我们探讨的主题更为深入,包含两节,第一节是请货币基金组织和国外的一些学者进行讨论,包括我们课题组的袁富华教授进行关于经济增长的测算,和我们最近的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要隆重发布中国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首先有请IMF的高级代表AIfred Schipke发言,主题是:劳动力市场新常态。  AIfred Schipke: 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见面,我先谈谈中国的股票市场。因此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劳动力市场,大家可能在想,我们会听到什么样的信息,我发言的题目是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近常态下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我觉得劳动力市场这样一个话题真的是特别吸引人的话题,尤其是现在出于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中国过去是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劳动力的稳定性变得更加重要,现在中国正在进行转型,在我的发言中会介绍几个话题,我会介绍一下我们目前的现状,然后是变化的趋势,接下来我要问一个问题,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究竟怎么样,是否比较好,我会简单的介绍一下改革。  首先看一下我们的现状,我觉得总的来说人们的想法也获得了数据的支持,即劳动力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有弹性的,尽管现在世界经济出现了放缓,前面的发言人也都提到了,实际上有一些数据甚至指出劳动力的状况现在是比较好的,政府也感到比较高兴,现在就业的目标以及新的就业机会创建方面做得是不错的,去年就业目标的创建超越了。  还有另外一个好消息,当大家看这些数据的时候,(图),你可以看到名义工资的增长放缓了,当然这是和经济增长放缓一致的,但是它的增长还是超过了GDP,我想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好消息。大家还可以看到城乡工资的差距,城市居民、农民工工资差距的状况,至少这个差距没有加大,没有变得恶化,这也是好消息。这里还有一些高频的数据,可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指出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最后我会给大家介绍这个话题。  劳动力市场有哪些作用力,这里有一些变化的趋势是好坏交错的。一方面,出现了城市就业不断上升,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我们知道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能够创造更多机会,正是这样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现在整个的情况发展态势还是不错的。另外一个现象是结构性的,人口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在几年之后会开始下降,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工作年龄的人口也会下滑。一方面意味着对劳动力来说没有太大的压力了,但是也有一些综合症,有一个现象是比较正面的,劳动力在中国的参与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大家可以看看这个数据,(图),可以看到中国的劳动力参与率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可以和欧洲平均的比较,当然它是高得多的。  还有一个好消息,进入到劳动力大军的新一代人,他们获得的教育更多,这也是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因素。这里有几个人口方面的因素,实际上也是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从长期来讲,可能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关于中国一个独特的特征就是农民工,这种现象也并不是让我们感到惊讶,有哪些因素促使这些人从农村走向城市去打工?当然首先是现存的经济增长方面的收入差距,随后我会给大家再讲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看到,在收入差距方面,相对来说收入差距还是比较高的,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他们的收入要高于农村人口,因此这些农村人口就进入到了城市打工。现在有一个问题,对于劳动力市场来说,真的是像现在表面上所显示出来的这么好吗?现在经济出现了放缓,劳动力市场真的好吗?我们要去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正如刚才已经指出的,有很多的文件能够去支持,第三产业服务业现在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创建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部分能够解释目前劳动力市场不错的原因。当大家分析这个话题的时候,你会看到这里是有一些挑战的。  当然,数据并不是完美的,随后我也会介绍这个话题,不管我们从数据当中获得了什么样的结论,也许这可能也是一个数据不完美的问题。即使我们从数据当中进行总结,当大家看各个国家的时候,不管是在私人部门还是公共部门,在我们进行转换的时候指出,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是现在的重中之重。现在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比较好,主要是由于政府非常重视劳动力市场,这里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个原因是涉及到中国劳动力市场独特特点的,就是农民工城镇的转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在国有企业当中,还有一些大的、私人企业当中劳动力的特征,这两个因素都支撑着劳动力的市场,经济放缓时失业率并没有上升,这种状况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刚才已经指出了,我觉得政府在一个领域当中必须要做更多工作的就是考虑到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大,因此中国必须要出台更多的劳动力统计数据,在这个领域中国政府需要做更多的事情,红色的图能够显示出波动率,好像波动不是特别大,经济是有循环和周期的,房地产也会出现顶峰,疯狂的增长,然后下滑,股市也是如此,西方在数据当中会出现波动性,否则我们会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这里关键的信息如下:尤其是中国的经济现在变得越来越复杂,政策的决策者必须获得关于劳动力优质的数据。我觉得在中国是有共识的,对于我们所有的学术人士来说,当然我们也希望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优质的数据来做更多的分析。  还有另外一种现象,当你去看劳动力市场的时候,你要去看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有一些人把它称为定律,在中国让我们感到并不惊讶的是,中国的失业率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改变,而增长率却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薄弱的。然后我们就会问,一定是有什么原因的,最后我们发现,你会在移民和增长之间有一个非常好的相关性,这并不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们看看过去不同时间段农民工迁移的状况,这就说明当经济放缓的时候就会有两种事情发生,一方面是对于外面的员工可能不愿意到城市去,所以到城市移民的人流会减少。另外一点可以看到,房地产开发商可能会从房地产建筑业方面从城市回到农村,现在的人流也会逐渐减少。这方面我认为这可以展示,也意味着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灵活度。我们也可以描述城市的失业率会增加。  同时,我们还想强调的是,如果说这个过程延长了,人们在农村地区待的时间更加长的话,可能会影响政府的目标。比如要改变消费结构,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尤其是实现城镇化发展,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利于政府目标实现的,同时也不利于地方政府来改变经济结构的目标。所以说这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当然还有另外一个现象,我也不觉得它一定正面,生产力过剩的行业当中,个别的工厂可能要关闭,破产,不断把他们挤压出去,这样的话我们就会问一下,如果这些工厂都关闭的话,这些劳动力去哪儿了?  我们看一下数据,我们没有非常完备的数据来给我们非常好的描述劳动力的去向,我们是根据案例的研究方式来进行研究。(图)对于那些有关键生产力剩余的行业,可以说这些行业有些还是非常开放的。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河北省有一个非常大的钢铁工厂,有一个非常大的钢铁制造厂,他们跟我们说我们总共有4万人,但实际上我们只需要18000人,这样的话就意味着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展现出失业率,就是很多人失去了工作,但是又对于社会的保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这就说明社会保障还不是非常有效,这样的工业行业必须要缩水。在此之外,大部分的企业必须要支付更提升的工资,工资增加的话他们还会支付更多的成本。实际上它也没有推动经济结构方面的转型,政府说我想要给需要重新培训的员工提供支持,你可以给他们支付工资,当然最理想的状况是可以从你们的透明度预算当中实现。但与此同时要培训下岗人员,经过再培训之后他们可以到不同的工作场所或者工作岗位当中去,我们把它叫做隐性的失业人数,这种隐性失业人数在不断增加,像钢铁或者其他行业的生产力过剩。  从整个经济角度来讲,不知道是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到底是还是不是,我们知道国企的失业在不断增加,他们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工作人群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但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私营企业也不像以前那样了,尽管他们的生产力在不断减少,但他们还在不断吸收人群进来。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现象加起来是什么样的意味,从地方的角度来讲,有一些过剩的生产力都是在某些省份非常集中,我们在这里想说明的一点是,整个劳动力市场还是非常好的,整个情况也是非常乐观的。其他国家的失业率可能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但是在中国很多失业人群可以由大企业进行吸收的。  针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作出的建议:首先是政府作出了声明,会定期进行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并且公布相关的数据。如果你是一个决策者的话,你确实非常希望知道到底问题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可以根据这些准确的数据作出判断。如果这些是隐性的失业问题,这对于政府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必须要改变这样一个架构来进行实际的支持,而不是维持表面的和平现象,这样就意味着要继续支付工人的工资,但与此同时还要支持他们的再培训,或者再给他们寻求其他的工作岗位。无论怎么样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谁来支付养老金,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来进一步支持服务业的增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我想简短的做一下总结,现在的整个劳动力市场情况还是非常好的,根据现在的数据来看。推动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尤其是通过预算的支持,还有非常定向的财政的支持。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隐性的失业率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生产力过剩的行业。最为关键的是政府要进行改革,要有相关的政策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谢谢大家。  主持人: 讲得非常好,中国PMI最近有一个非常不好的数据,讲到失业率在提高,就是PMI里面关于失业率的提高,这说明有些产能过剩的企业开始进行深层次调整,不再进人了,而且最近由于建筑业的下降,过去吸纳最大的就业的池子也在收缩,隐性失业问题,还有失业的问题,慢慢也就成为了重要的问题,所以这也是非常好的。感谢AIfred Schipke先生,下面有请Graciela Chichilnisky进行演讲。  Graciela Chichilnisky: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本次论坛,我作为大学的教授每次都参加这样的论坛,非常高兴能够再次看到大家。也非常高兴今天能够给大家再分享一个同样重要的假想,刚才的发言人做了针对另外一个假想的发言。  我的发言主要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现在我们是在世界当中人类占主要的力量,可以说人类也是世界上目前在星球上最大的群体,我们改变了这个星球的气候,还有水系,以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就引起了气候变化。弗朗西斯主教在上周时给大家解释了在科学的角度,我们人类行为能够带来的影响,这种好的影响包含哪些部分,全球的风险包括非常多,比如气候的变化,以及生态多样性的灭绝。在过去40亿年当中,我们形成了非常多的生物多样性,还有清洁水缺少的问题。另外是我们的食品缺乏,再就是水的缺乏,还有空气,清洁空气的缺乏,这对于我们来讲是生存的必要要素。  海洋生物在不断绝种,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生物的绝种,这引起了我们非常大的关注,来解决这种紧急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对于气候的变化能够采取相关的措施。在2015年12月份将会召开气候变化第21次大会,在过去几十年当中政府间的组织在不断进行这方面的讨论,2005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有什么样的国际协议,OECD国家都还没有参与进来,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被隔离出来了。  有灾难性的风险包括非常多方面,比如联合国20%的成员有非常多的小岛,43%的小岛,他们都不断面临海平面上升的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生存问题。极地的冰盖在逐渐融化,还有史上从未见到的大型飓风、洪灾、旱灾、火灾,有非常狂暴的沙尘暴,他们可能会在这个城市中肆虐好几周,甚至街上的汽车都飘起来了,我们不得停工、停课。根据联合国的报告,现在由于气候的变化,在全球引起了三千万人口的大移民。在美国的五角大楼2009年的报告中也发布了,是关系到美国国家安全的一种风险。  说到海洋,是生命的起源地,现在海洋也面临绝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和我们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谁都没有非常仔细的考虑这个问题,面对我们的下一个是什么,现在在地球当中的生态系统也许有99.99%的可能都会灭绝。接下来的就是人类了,我们是最大的物种群,也许我们等待了太长的时间,20%的世界人口都在工业化的国家,也在OECD的国家,他们引起了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等等,占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45%。比如产生能源的火电厂等等,这些火电厂或者是发电厂对于中国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全球来讲,总价值占了53万亿的基础设施,现在这些国家急需要改变这些基础设施,对于中国来讲,他们也建了非常多这样的发电厂,其中很多都是火电厂,他们对于吸收外来的员工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像刚才的发言人讲的那样,随着经济的下滑,可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会离开城市,回到他们的老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于中国维护稳定,因为有5亿人都是流动人口,甚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数,现在有30―35%的中国人口依然还是从农村向城市移动。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是非常重要的力量,5亿人不断的从农村到城市。对于中国政府来讲这是非常有风险的一项决定,如果一旦关闭了这些火电厂的话,对于5亿人来讲就没有工作了。  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要提供非常必要的条件来吸纳气候变化,就是在全球来改变我们的发电厂,能够向清洁能源转变。当然在短期内我们是无法实现的,在2014年,美国最高法院修改了他们的一项法案,里面涉及到进行气候变化的应对等等政策。对于非常边远的州,比如加州这样的州,都是对于美国非常重要的,鉴于中国现在还没有参与到京都议定书当中,在90年代的时候他们可能还不是非常大的排放国,现在在联合国的体系当中还没有包含中国这样的国家进入到京都议定书当中,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中国和美国现在是两大排放国,目前他们还都没有强制性的约束,现在中国已经主动提出来改善自己的行为,根据人均GDP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基于人均GDP的标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表态,但是目前还没有任何具体的提案或者是建议,包括提升,无论是中国的决策者还是美国的决策者,他们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路线图或者是方案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气候变化。  到底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对气候变化我们现在有IPCC,政府间的气候变化委员会,现在发现我们要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来实现两度温升的状况,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要出台碳负极的技术,我随后会给大家介绍这个技术,我也会给大家放一个视频看一下政治层面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需要政治核技术层面的双重解决方案才能控制气候变化。首先我要告诉大家,地质学家关于地质状况及人类所造成的地质状况有一些新的理论,实际上人类现在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地质状况,我们已经从全新纪进入到一个新的世纪,即称为人类纪。  现在人类造成了非常多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人类造成的,但主要是由人类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这是一种资本主义,非常成功的世界的经济组织,他们驱动着全球化的发展,他们现在造成了我们目前进入到了人类纪这样一个新的纪元。简单来说,如果说从现在开始几千年之后,如果你去看一下那些新形成的岩石就会发现人类活动所形成的踪迹,人类纪是始于什么时候?主要是1945年在全新纪之后出现了人类纪,这样一个时间点的确定并不是我确定的,而是地质学家所确定的。因为在1945年之后,在二战之后,唯一的全球组织安排国际和国内的贸易,在那个时候创建了这些全球的机构,这样一个秩序是由美国所统治的,因为在二战结束之后,打败了日本和德国之后,美国在全球经济当中占比50%。在1945年的时候建立了全球的机制,利用贸易来替代战争,我们没有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两个竞争对手,美国和中国现在彼此进行成功的贸易,因此他们之间不会再产生战争。  简单来说,你不会杀掉你的客户,美国是中国的客户,中国也是美国的客户,这两个国家不会杀死自己的客户,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当中,中国和美国彼此都是贸易的合作伙伴,是彼此的客户。因此从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建立了这样一个世界的机制,贸易替代了战争。当时创建了一些世界的组织,包括前面发言人来自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我也在那儿工作过几年,还有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其他国际组织这些组织是当时所创建的第一批国际组织,他们促进了全球的贸易,而这种全球的贸易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世界秩序当中,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因为美国是世界主体的经济,当时是占世界经济的50%,当然现在下降到了25%甚至更低。美国领导着这些机构来促进他们之间的经济发展,而美元也成为全球的货币,这是一个美元所领导的世界。  我要跟大家讨论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布雷顿森林机构,他们对我们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我刚才讲了,这样一个布雷顿森林体系促使了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通常人们把它称为一种大众经济,这种经济是基于大众消费的,这主要是美国的一个发明,美国发明了大众消费的经济,美国的居民数量是至关重要的。后来又创建了欧盟,他们也希望创建这样一个大众市场,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有13亿人口,是美国人口的近4倍,而美国所创建的大众消费的经济现在要转移到中国,因为中国的人口比美国更多,是美国的4倍。西方的经济体在那个时候美国是一级经济体,发展非常迅速,利用了非常多的资源,成为一个前沿的经济,成为先锋的经济,重塑了西方经济体的思维方式,也促使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  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了一下历史,一个单一的、前沿的社会,主要是美国所代表的,它在全球经济当中创建了经济体之间的互通互联。是怎么创建的这样一个互通互联?他们是创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基础――市场。今天的组织有经济的结构,过去是单一的,也就是说贸易国,还有消费者他们彼此相互竞争,现在西方的经济在人之间是缺乏连接性的,在各个经济体和环境之间也是缺乏连接性的。经济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没有建立,如果你去阅读金融时报的话不会看到人们去讨论有限的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另外一个西方的经济体之间他们在不同的代际之间也缺乏联系。现在有4―5%的发展,但是实际上我们现代人是利用了将来人的资源,我们要考虑到将来人的需求。  现在我们所发生的状况都会对将来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可是发展需要我们建立联系,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联系。现在人类掌控着整个地球,第一次在有纪录的历史当中,在快速全球化的时代之后,人类开始掌控整个地球,统治着整个地球。但是这意味着我们所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自然资源达到极限时,我们整个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我们现在在连接并改变正整个的地球环境、水体和生活在地球上的各个物种。我们怎么样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技术和正确的政治,我们怎么样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我们怎么去做?我们需要去改变经济发展的状况,使它具有可持续性,我们也需要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式,从GDP转向人们最基本的需求。  市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碳市场,碳市场赋予碳一个价值,在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改变国际法,我随后会给大家展示一下我们怎么去做。联合国指出我们需要做的一些变化,尤其是在京都议定书当中指出我们所需要做的措施,现在我们要建立碳市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排放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缺失了一些信号,市场的信号非常重要,它能够显示出碳的价格变化,显示出碳的价值,但是我们缺失了这样一个信号。如果说我们砍掉所有的树去造卫生纸,当然我们造纸时需要砍树,当你砍树时GDP会上升,这会影响到环境。我并不是反对卫生纸的生产,只是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现在缺乏市场的价格,我们没有卫生纸市场的价格,碳的价格也没有。碳的市场能够帮助我们赋予人类活动的碳价。2011年12月份,京都议定书要延期三年,在德班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当中作出这样的决定,一直生效到2015年,现在要进一步延长它的有效性,到2020年。  简单来说,中国和美国之间需要怎么做?北部富有的国家人口占全球的20%,还有南部的穷国他们占全球人口的80%,哪些国家应该在进行减排,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现在很多国家都比中国更加富有。南部的穷国他们的人口占了80%,他们开采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他们也把这些资源出口到富国。碳的市场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转移,但是它是一个市场,是资本主义系统的一部分,碳的市场是一个例子,我们也有水的市场和二氧化硫的市场。  我们为碳排放赋予一个限制,这样可以由固定的供应,国家可以在碳市场上进行碳排放额度的交易。碳必须要去执行碳排放的极限,实际上这可以创建财富,有一些国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他们可以和清洁的国家之间进行碳的交易,但是世界的财富不会受到影响,我们只是在高排放国和清洁国之间进行碳排放额度的交易,鼓励人们减排,这也会改变全球的经济。  大家知道,上周六个最大的油气公司,包括英国石油公司,还有壳牌公司,还有法国的道达尔公司,他们向美国传达了一个紧急的信息,敦促美国支持全球碳的市场。在1997年我撰写碳市场时人们有很多争议,但是现在碳排放的市场已经广泛被人们接受,包括油气公司,每年可以去交易三千亿美元。这些减排的国家可以从碳市场当中获益。还有清洁发展机制,可以进行转移,可以有500亿美元的CDM资金的转移。碳的市场,京都议定书协议当中涉及了碳的市场,碳的市场创建了清洁发展机制,中国可以开发出最成功的太阳能和风能的设备,实际上中国现在在世界上也一直出口这些设备,这是非常快速的一种创新,太阳能光伏设备的价格也出现了急剧下降,这是一个非常棒的中国的创新。整个世界都要感谢中国。  主持人: 非常感谢Graciela Chichilnisky教授的讲演。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个命题非常长,可以讲很长时间,但是为了论坛可持续发展,忍痛给叫停了。现在请袁富华教授代表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讲述我们未来对经济增长的思想性展望。  袁富华: 我们的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年,我们课题组围绕中国经济减速的结构性引路及效率非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的方法依然是非常传统的新古典增长框架。因为新古典增长框架,在应用于中国抑制性问题分析时我们遇到了很多理论困难,促使我们进一步进行思考,怎么分析中国的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是立足于经济租金理论,建立自己的分析框架,考察新卡尔多事实作用。我们的核心观点是以人力资本增进和制度完善为手段,以创造租金(创租效应)和规模报酬为环节,寻求TFP增进的路径,防止规模效率路径向租金抽取路径的退化。我们分析框架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创租效应,一个是抽租效应,是分析框架的基础。  这个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15年的经济状况以及“十三五”的展望,第二部分是一般性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是作为一般理论框架案例,我们对中国、国际人力资本结构模式进行比较,最后一部分是结论。  第一部分,经济增长现状及“十三五”展望。一、中国2015年的经济形势及启示。我们认为2015年的一些事实和问题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制度问题受到极大关注。2015年的经验事实包括全面通缩,就是说从PPI的下降转变为GDP的评价指数下降,地方债务置换受到关注,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加快,资本化率提高与多层次股权市场建立,跨区域经济布局启动,这些问题以及措施可以归纳为三点,改革、开放和开发。2015年经济问题和措施的要点是:决策者已经意识到制度深层次改革的重要性,制度、积聚、信息等新卡尔多事实开始进入中国视野。  二、“十三五”增长预测。我们预测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事,除了制度性因素,TFP的重要性在未来越来越重要。三重结构性冲击,资本增长的倒U型趋势,这是我们已经做过的,去年已经说过,劳动力增长的倒U型趋势,干中学效应逐步衰减,导致了中国的“十三五”时期经济出现减速。减速叠加效应,包括资本弹性逐步走低,就是提出了要素弹性逆转问题。还有节能减排对于增长负向冲击,工业品扩张的需求约束,以及国际市场再也无法容纳中国过多的工业品制造。  根据这些条件,我们认为“十三五”的增长会发生以下情况:首先是劳动力投入可能变为负增长,资本的存量高估,认为达到9.5%,资本存量增长已经很高了。再假设TFP的贡献在30%的时候,我们对“十三五”的预测是6%,勉强超过6%。我们做这个分析的要点是“十三五”时期,中国的TFP贡献如果不能达到30%或者40%,中国的经济减速态势根本无法扭转。  第二部分,中国可持续增长路径,我们想建立一个分析抑制性的租金理论框架。首先继续看TFP事实,第一个问题是效率增长的国际比较及一般事实。第一个小问题,TFP水平的国际比较,以美国为基准(图),红线代表美国,蓝色代表英国和德国的平均,还有巴西、日本、泰国,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与美国的TFP水平相比,英国、德国等老牌发达国家,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表现出与美国的趋同。第二个问题是后发国家,例如泰国、巴西等国家的TFP水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与发达国家差距逐步扩大,目前他们大概为美国的1/3。日本作为追赶成功的典型,失去的10年,失去的是效率改进,因此我们有一个小结论,城市化阶段经济绩效主要体现为TFP。  经济追赶国家的效率问题,图上列了两个,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拉美六国和东南亚四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TFP的变化正相关,TFP份额普遍在20―30%,是经济追赶国家的普遍特征。全要素生产率份额偏低,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稳定增长。现在发展中国家普遍下降。解释一下这个表,全要素生产率的份额,拉美六国是在1970年之前,他的份额在经济增长中的份额是30%左右,80年代、90年代之后陷入了危机,TFP甚至为负,进入新世纪才逐渐转入20%以上。东南亚四国的状况和拉美六国平均差不多。  中国区域TFP比较。我们的结论是:从区域的TFP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就是东部,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是3%,东部TFP增长对经济的贡献最高,是20%左右。处于第二位的是中部,TFP对经济增长贡献10%左右,西部最差,TFP增长速度低于1%,TFP对增长的贡献仅为7%,使我们想到了美国一个研究,美国在60年代产业转移时,转移的是劳动力,但是TFP份额东部和西部都差不多,中国现在TFP出了问题,差异太大。因此,区域发展前景的排序,与TFP相对应,TFP高的地方,东部和中部的某些地区,他的发展前景就好。  租金创造、租金抽取与TFP分析框架的建立。概念解释,租金的概念大家比较熟,由于资源供给被固定或控制而得到的长期或者暂时的收益。张曙光老师关于租金的分析对我们启发很大。创租效应,是由于发明创造等积极因素形成的动态租金,创租效应包含了规模报酬和递增报酬,国际上也有不少研究。创租效应导致TFP动态增进,租金抽取效应是体制造成的经济分割所导致的租金抽取机制,这个是我们在前期做的研究,抽租效应的结果是从生产性部门向非生产性部门的配置,导致TFP改进动力枯竭。  下面看一下初步的租金理论分析框架中的经济过程,政府行为对租金的影响以及向TFP的传导。经济追赶阶段,政府通常具有内生作用,在新型古典经济学得到了认同,比如克鲁格文献非常精彩,内生性政府的作用导致纵向、横向的条块分割,这是抽租效应的关键。内省政府具有抽租效应特征,也许还包括克鲁格论证的所谓寻租行为,当然包括到这里面,以及亲资本的政府行为。内生性政府导致经济内在失衡,这种失衡不通过制度重新设计很难回复。政府内生性导致的抽租效应,导致的失衡,是系统性、结构性的,是不可恢复的。  经济追赶的城市化阶段,作为一个案例,服务业主导地位的建立,有可能强化政府干预,因为服务业一些部门比工业部门更容易被视为价值观念,国家安全的标志。因此,成为比工业化时期更强干预的借口。政府在这个时候更容易介入经济,导致抽租。政府行为需要重新定位,就是说发挥制度的租金创造效应,这是我们对制度红利的一个机制解释。  创租效应与新卡尔多事实的对应。我们认为,新卡尔多事实本身包含着租金因素,第一个是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租金,空间积聚、制度创意和信息都可以看成动态租金。从租金的角度来看,新卡尔多事实强调租金创造效应,这是立足于报酬递增机制强调租的生产性。我们认为新卡尔多事实最伟大的地方,报酬递增,目的是强调租的生产性,突破了新古典的框架静态的租的分配,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租金理论框架之下的城市化过程,租金创造效应导致空间积聚,静态的古典租金导致空间发散,创租效应意味着快速城市化,抽租效应意味着城市化衰退,根据城市化发展过程一些国际经验利用租的理论给一个初步的案例。这个理论含义是什么,就是不改变制度因素对于创租效应的阻碍,不可能收获城市化的收益,至多是贫困的城市化,拉美最为典型。硬把城市化理解为创造租金的创租装置,这种机制在工业化阶段表现得不是那么突出。启示:人力资本和制度相应成为关注的核心,因为这两个因素涉及到创租效应能否充分发挥。  重新认识资本:抽租效应下的经济过程,把人当成消费的,L就是劳动力,相应地,GDP就是加投资、加消费,也就是说经济有作为“死劳动”的投资K,和作为劳动力的人的消费构成,这是传统解释,特别适应于工业化,把劳动力拿来就用,因此GDP等于K+C。创租效应下,如果我们的思维角度变了,把租金理解性生产性创租效应,那创租效应下的经济过程把人当成具有未来潜力的一种“活劳动”,这是马克思非常经典的说法。消费不是生存、享乐意义上的目的,生活是为了创造,这是马歇尔所谓的与活动相联系的需求,我们认为可以作为我们的补助。GDP进行转换,GDP等于K+H,就是说C转换为广义的人力资本,其中C里面包含的教育成份更是代表了经济过程对未来创租效应的预期。  资本的重新解释,意味着不同经济我国的态度,决定了TFP的地位。如果注重C,进行K和C的替代,这是短视的行为,认为现在重要,包括内生性政府的短视行为,我觉得国内学者有很多分析,如果注重H,不看重C而是看重H,表示经济过程对未来乐观,增加消费的目的是增进人力资本和未来增长效率,去年我们思考消费补偿问题,在这里基本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释。  我们再看一下租金与生产过程。创租效应导致的宏观波动,(蓝线),如果把租看成具有生产性的活动,它会呈现出这样一种蓝线的形式,如果把抽租效应导致TFP下滑,(图),创租效应的结果,暂时性的租金创造的动态变化,可以导致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是可恢复的,导致可恢复的经济波动。抽租效应是因为结构性租金控制,导致了经济出现TFP系统性下滑,经济失血。这里面包含的制度含义,作为创租的秩序规范,我们把制度定义为作为租金创造的制度规范,创租效应导致的波动意味着经济充满不断创租的获利,这就是创造性毁灭。  抽租效应下政府干预的具体事实。举个例子,纵向水平上国有经济依然保持着信贷、技术配置的绝对优势,相对而言,市场竞争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深化水平较低,就会形成垄断部门对竞争性部门的租金抽取。横向水平上,科教文卫、社会管理等非生产性部门的扩张和人力资本积聚,如果不能给生产性部门提供足够的效率补偿,非生产部门的扩张就会导致对生产部门的租金抽取。增长策略的核心依然于传统工业化阶段的技术性理论,主要把增长的本质看作资本积累而非其他,没有转向我更为综合的制度治理,这是目前中国的现状。  一般性租金理论框架分析中的案例,是一个比较大的案例,经济追赶过程中人力资本结构的演变。我们的观点是:追赶成功的国家,随着工业化过程推进和人均GDP提高,经济发生了由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的梯度升级,这是一个共识。高层次人力资本深化过程中存在跃迁现象,一般在较短的时期里完成高等教育普及且与高生产率循环累积,这是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力资本升级的临界现象,经济被低层次人力资本充斥,且导致效率提升速度放缓。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中等人力资本堵塞,且质量有待提高,高等人力资本积累严重不足。根据人力资本深化规律,现阶段人力资本的培育决定了未来一二十年里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否,为降低转型迟滞的风险中国应该积极搞教育储备。  人力资本演化模式。经济追赶国家人力资本呈现出三种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层交通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