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国家每年都有十几万亿的税收。为什么国家不帮山区农村完善基础设施呢?

穷山区咋追富邻居
原标题:穷山区咋追富邻居
昨日《人民日报》“走转改·一线调查”栏目刊登调查文章,报道了临潼将部分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整体规划为“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让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正结出新型城镇化的初步“绿色成果”。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中,部分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被整体规划为“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以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依托,构建城镇与山水田园间的有序配置,促农民增收、安居乐业,穷山区在绿色城镇化道路上有了致富底气。穷乡村致富难题交通不便,缺少配套设施36岁的李大朋,自小生活在临潼区张铁村。站在这里远眺西南,世界旅游胜地、十三朝古都西安城遥遥在望,直线距离仅10公里;再看东北,则是素有“上的明珠”美誉的兵马俑以及华清池、陵等景区。然而,夹在这两座旅游高地中间的张铁村,依然贫穷。周边十几个行政村也一样,由于交通不便、品牌价值有限等原因,当地以传统种植为主,尽管东西两边毗邻优质旅游资源,却长期“捧着金饭碗、喝着稀米粥”。“年景好时,每亩最多收入3000元。”李大朋告诉记者。另一方面,这些山区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配套服务水平低端,农民“触电”旅游,“要么摆地摊推销石榴,要么盘个土坯烧制、批售‘廉价兵马俑’”,张铁村村民龚斌喜说。当地人均年收入不足7000元,只相当于临潼区的78%、西安市的71.5%,教育、医疗和社保水平也相对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纷纷选择赴西安、临潼城区或外地打工以改善生活。传统农业种植无法改变这些山村的落后面貌,而工业化建设显然与当地的资源禀赋并不合拍。于是,发展、提升绿色可持续的旅游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成为调整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不二法门。村民绿色安居梦统一规划度假区,生态旅游反哺农村2009年,西安市通过《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决定由临潼区和西安曲江新区合作,负责张铁村等17个行政村91个村组区域的产业开发和生态建设,并率先发展生态涵养、水泉园林、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园艺花卉等绿色产业,建设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等文化旅游项目。临潼国家度假区的统一规划建设,离不开对当地村民的妥善安置。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李元介绍:“在全面推进‘物’的城镇化的同时,我们更看重‘人’的城镇化。”历经3年多建设,17个村落名村民的诉求成为新区建设的重点。“绿色家园”,安居为先。当地先后投资25亿元,建设骊山新家园、芷阳新苑、胡王社区三大新型城镇化社区,可满足约8000户、3万余群众的居住需求。目前,骊山新家园已完成回迁新居民1031户,同时规划了医院、学校等配套设施。高沟村八组村民王美丽,现在已经成为“骊山新家园”社区中的一名“新居民”,“老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现在分了我们家三套房,都是120平方米,不花钱,直接交钥匙,还送简装修”。为解决村民社会保障体系缺失、医疗养老不到位等问题,当地还筹资2.6亿元,首先为已征地的6800名“农转居”的新居民,全员全额缴纳了养老和医疗等社会保险,解决了新居民的后顾之忧。未来几年内,将全面实现3万新居民的居住社区化和社保全覆盖。筹集资金,始终是开发建设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地在国家开发银行、开元城市发展(西安)基金的支持下,采取“长贷长投、投贷结合”的方式,一次性融通55亿元城乡统筹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西安临潼国家度假区的基础设施和新型社区建设,夯实了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发展基础,使城乡统筹工作拥有了良性的“造血功能”。
山乡城镇化渐变就业培训带来新岗位,村民向市民转变去年刚刚专科毕业的孔盼盼,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女娃,“找工作的时候,村上发来一份培训通知,有6到8个不同的工作岗位可供选择”。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两个月培训,之后和不少同乡一起正式入职,成为西安临潼国家度假区的首批接待讲解员。她和几位同事还入选了落户度假区悦榕庄酒店的培训项目,即将赴云南丽江、新加坡、泰国等地进修半年。度假区面向区域内所有18-55岁适龄劳动人口,依托相关旅游项目,按照酒店服务、物业管理、园艺种植、生态涵养等10大门类,先后对4100多人展开培训,目前在接待服务、园林绿化、物业保洁、工程维修等岗位安排就业近1500人,并授予西安全市通用的职业资格证。3年来,就业培训改变了人,改变了环境,更催生了山乡巨变。今天,漫步在宽阔笔直的凤凰大道,体验着物业的职业化优质服务,让人切身感受到新型城镇化的生机。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正在逐步适应、完成向城市市民、向产业工人、向现代服务从业者的角色转换。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市规划委副主任张锦秋认为,临潼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如何在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中发展现代旅游产业,让现代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正结出新型城镇化的初步“绿色成果”。人的城镇化,才是目标采访过程中,孔盼盼等人的故事让记者感受到,他们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地位得到凸显,呼唤和诉求得到尊重。城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其实施路径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遵循发达地区(城市)的经验谋求发展。但是,经验不能简单地套用,真正适合农村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同时,城镇化又不仅仅是扶贫开发,更不是“慈善捐助”,其中的差别即是“人”的因素。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城镇化能够带来的改变,不光是楼房、超市、抽水马桶等等生活方式与习惯上的冲击,更是现代化精细培训、上岗就业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因地制宜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所带来的改变,使农民乐于参与、享受甚至把握城镇化的进程。他们丰富多样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城镇化,才是高质量的城镇化。 《人民日报》记者 姜峰 原载于6月14日《人民日报》6版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用户名&&密码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没账号?一键数据猿账号
已有账号?
已有账号?
不容错过的资讯
大数据学堂
大数据企业推荐
大家都在搜农村基础设施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农村基础设施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