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类别 主营业务收入 带头农业情况 年经济收入怎么填

2016年上半年全国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是怎样的?
上半年,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农业生产稳定、市场运行稳健、农民增收平稳的态势,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和农业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尤为突出的是,贸易逆差大幅收窄,畜牧业投资增速明显,农产品加工企业信心指数提升,市场在调结构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夏粮再获丰收,在田作物长势较好。今年夏粮呈现“面积稳定、单产略减、总体丰收”的局面。面积4.14亿亩,比上年增加10.6万亩;总产2785.2亿斤,减少32.4亿斤,处于历史第二高位,仍是丰收年。在田作物苗情长势总体正常,但受近期南方频繁强降雨影响,部分地区稻田受淹,稻谷长势总体偏弱。
结构调整进展显著,生产方式加快转变。种植业调结构转方式初见成效。预计今年全国玉米面积调减3000万亩以上,大豆面积增加超过800万亩,饲草及青贮玉米面积增加超过600万亩,小麦生产布局更加集中,优质品种比例提高;化肥、农药、用水减量增效控害技术大面积推广,黄淮海主产区小麦机收比例达到98%。养殖业调结构转方式顺利推进,渔业减量增效已经破题,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密度呈降低趋势,北方肉牛肉羊奶牛等草食畜牧业稳步发展。
“菜篮子”产品供给总体平稳,农产品质量整体向好。据农业部监测,1-2月份蔬菜产量明显减少,进入3月份,供给逐步增加,6月份,580个蔬菜重点县信息监测点蔬菜产量123万吨,同比基本持平。1-2月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同比双降,进入3月份,生猪存栏环比持续增加,能繁母猪存栏加快恢复,6月份生猪存栏环比增加0.7%。上半年国内水产品总产量同比增长3%。鸡蛋、肉牛、肉羊、牛奶生产平稳。全国蔬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6.8%、99.3%和96.3%,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大宗农产品价格偏弱,猪肉、蔬菜价格上涨拉动农民增收。据农业部监测,6月份,粮价稳中略跌,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同比分别下降0.1%、6.4%和14.6%。棉花价格环比先跌后涨,同比下降4.7%。食用油价格整体趋弱,花生油和菜籽油价格同比基本持平,豆油价格同比下降2.8%。主要畜禽水产品价格涨跌互现,猪肉价格同比上涨35.3%,牛肉、羊肉同比分别下降1.9%和7.1%,鸡蛋和生鲜乳价格相对稳定,水产品价格同比上涨6.5%。蔬菜价格先涨后降,同比仍上涨8.8%左右;水果价格低位运行,同比略降。蔬菜、猪肉价格上涨对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贡献较大。
农产品贸易逆差大幅收窄,进口结构有所优化。受大宗农产品国内价格回落和国际价格普遍上涨双重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形势稳中向好。据海关总署统计,1-5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722.6亿元,同比减少1.8%。其中,出口282.9亿美元,同比增长3.6%;进口439.7亿美元,同比减少5.0%,贸易逆差同比减少17.3%。水产品贸易顺差同比减少2%,降幅有所下降。蔬菜出口同比增加7.9%,继续保持顺差态势。水果出口同比增加24.8%,逆差大幅收窄。随着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品种价格改革的推进,大麦、高粱、玉米酒糟(DDGS)等玉米替代品减幅较大,棉花和食糖进口分别减少43.3%和53.4%。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较好,畜牧业投资增速明显。1-5月份,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5081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畜牧业投资占比和增速较1-4月份分别提高1.5和4.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规模达到167亿元,占比增加0.7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其他地区。民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17.9%,增速回落16.4个百分点,但占比仍达到80.4%,对第一产业的支撑作用依然明显。
农产品加工业运行良好,企业家信心提升。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呈现“生产成本平稳、产量总体增加、盈利能力提升”的态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5月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主营业务收入超过7.5万亿元,同比增长5%,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2.1个百分点。据农业部监测,二季度食用类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16.3,比2016年一季度提高6.1点,呈景气状态。
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已覆盖22个省、74%的村,全国已完成确权面积5.6亿多亩,土地流转面积超过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1/3,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超过164万家。“三项补贴”改革在全国推开,农业信贷担保联盟组建运行,农业放管服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外出务工收入继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50元,同比名义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与GDP增速保持一致,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0,比上年同期缩小0.03。其中,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达到1.75亿人,同比增长0.4%;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202元,同比增长6.7%。
展望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有望保持总体平稳的形势,但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仍然错综复杂。一方面,粮棉油糖、畜牧、渔业生产形势仍将基本稳定,市场供应有保障;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持续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内生动力将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大范围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概率增加,部分地区流域汛情和农业灾害偏重,对在田作物将产生一定影响,需加大防灾减灾力度;同时,受国内外供求形势影响,大宗农产品价格或将继续弱势状态,后期农民增收压力较大,需持续关注。
       我们致力于打造互联网最专业的国情知识互动社区。与你一起分享中国的基本情况。
       我们用知识为中国代言。书友最值得收藏的网络小说书库...2015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2015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参考资料)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3个县(市、区),2314个乡,2038个镇,47285个村。全省常住人口820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291.5万人,城镇人口3912.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47.7%,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据公安厅统计,全省户籍人口9102.04万人,其中农业户籍总户数2080.4万户,农业户籍人口6172.69万人,占户籍人口的67.82%。有56个民族,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唯一的羌族聚居区,藏族聚居人口仅次于西藏。民族自治地区面积达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5%。
一、农业地理和资源
(一)农业地理分布
四川省东邻重庆,南接云南、贵州,西衔西藏,北连青海、甘肃、陕西。东西长1075公里,南北宽921公里,幅员面积48.6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占5.3%,丘陵占12.9%,山地占77%,高原占4.7%,水域占18.5%。平原以成都平原为主;丘陵以东中部最广,海拔在250~750米之间,由岷江等河流冲积物堆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山地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边缘及川西地区,大部分海拔在米之间;高原以川西北地区最集中,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
(二)农业气候条件
四川盆地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雨量多,日照少,年均气温17.9℃,无霜期250~340天;年降雨量1000.1毫米,年日照时数1126.3小时,为全国最低值区。
川西南山地冬暖夏凉,四季不分明,但干湿季明显,垂直变化大,年均气温16.2℃,无霜期200~300天;年降雨量1048.8毫米;年日照时数2087.3小时。其中攀枝花一带被称为长江上游的&金三角&&聚宝盆&,年平均气温20.8℃,可满足一年三熟,与南亚热带水平接近;盛产粮、蔗和亚热带水果,是全国的芒果、石榴、葡萄生产最适宜地区。
西部高山峡谷高原冬寒夏凉,水热不足,但日照充足,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气温9.0℃,无霜期20~100天;年平均降水量1620多亿立方米,年降雨量681.5毫米;年日照时数2045.5小时,超出盆地919.2小时。
(三)农业土地资源
全省辖区总面积72900万亩(48.61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5.05%,位居全国第5位。全省有耕地面积5984.9万亩,占辖区总面积的8.2%(国土资源厅数据为:全省耕地面积10104.1万亩,占辖区面积的13.86%,位居全国第6位)。复种指数3.2:1。
主要特点:一是人地矛盾突出。全省户籍人口人均耕地0.66亩,常住人口人均耕地0.73亩,农业户籍人口人均耕地0.97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统计部门耕地数据计算)。&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497万亩(其中年累计建成1969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24.7%(按国土资源厅耕地数据计算)。二是林地、草地面积大。林地和草地占总土地面积的70.84%,并集中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三是山地面积大。丘陵山地占89.9%,平原占5.3%。四是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难利用地有6943.13万亩,宜农未利用地仅有346.35万亩,可开发为耕地的仅有235.35万亩。五是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5%,占全省辖区面积的25%,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四)主要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有禾谷类、豆类、薯类三大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甘蔗、蚕桑、水果、茶叶、蔬菜、烟叶、麻类、花卉、药材和经济林木等。
(五)林业及植被
四川省是全国五大林区之一。高等植物有1万余种,约占全国1/3,居第二位;脊椎动物1180余种,占全国的40%以上,是我国乃至世界极其珍贵的生物基因库。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1种,占全国保护植物总数21.8%。各类野生经济植物5500种以上,其中:药用植物4600余种,居全国第二位;油脂植物300余种;芳香油植物200种以上,占全国总数的81.5%,居全国第一位。
现有林地面积3.6亿亩,其中森林面积2.63亿亩。年末森林覆盖率36.02%,比上年提高0.26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18.27亿立方米。退耕还林面积1336.4万亩。经济林面积439.5万亩,竹林面积957.8万亩。
林业自然保护区123个,其中国家级23个、省级51个。森林公园126个,其中国家级37个、省级57个。现有省级湿地公园19个(其中2015年新批建7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含试点)24个。
(六)畜禽资源
四川省为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省有畜禽地方品种49个,其中进入省级保护名录38个;天然草场3.13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 2.65 亿亩,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三州。盆地以饲养猪、牛、小家畜家禽为主,高原高山地区以饲养牦牛、绵羊为主。
(七)渔业资源
四川省水面可养殖面积358.3万亩,已养殖面积317.2万亩。有湖泊、水库等宜渔水面137 万亩;宜渔稻田近1000万亩。集约化养鱼技术在全国内陆省份属领先水平,稻田养鱼、水库养鱼单产居全国第一。
(八)水资源及水利设施
四川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其中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的水资源占全省的72%。水域总面积896万亩,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368条。
全省现有各类水利工程124.65万处,其中水库7705座(大型9座,中型121座,小型7575座),蓄引提水能力333.29亿立方米(其中水库总库容160.11亿立方米)。有效灌溉农田面积累计达到4095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0.52%(按国土资源厅耕地数据计算)。年实际供水量达到204.2亿立方米(未含发电供水量),地方电力装机容量1118.5万千瓦,年发电量401亿千瓦时。&
二、农村经济
2015年,全省各地各部门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持续加大助农增收力度,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全省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6377.8亿元,比上年增长4.6%。农林牧渔增加值3745.3亿元,比上年增长3.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
(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2015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247元,同比增长9.6%,增速比上年减少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1.5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为3463元,比上年增加307元;经营净收入4197元,比上年增加319元;财产净收入224元,比上年增加39元;转移净收入2363元,比上年增加234元。我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排位居第21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1%。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1。
(二)农业生产稳步增产增收
1.农业生产。2015年,全省农业产值3335.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全省粮食播种面积9681万亩,产量3442.8万吨(688亿斤),比上年增加2.0%,单产711斤/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2986.2万亩,产量1552.6万吨、比上年增长1.7%,单产1040斤/亩;小麦播种面积1678.5万亩,产量426.3万吨、比上年增长0.7 %,单产508斤/亩;玉米播种面积2103万亩,产量765.7万吨、比上年增长1.8%,单产728斤/亩;红薯播种面积714.8 万亩,产量208.7万吨,比上年增长3.1%,单产584斤/亩;洋芋播种面积1195.8万亩,产量307.6万吨,比上年增长5.3 %,单产514斤/亩。
油料播种面积1947.5万亩,比上年增长1.0%,产量307.5万吨,比上年增加6.7万吨、增长2.2%,其中油菜播种面积1541.1万亩,产量238.5万吨,比上年增长2.3%。
蔬菜播种面积2024.4万亩,比上年增长2.5%,产量 4240.8万吨,比上年增长4.2%;茶叶产量24.8万吨,比上年增长5.9%;水果产量806.5万吨,比上年增长6.1%;烟叶产量22.2万吨,比上年减少1.4 %;棉花产量1万吨,比上年减少17%;麻类产量5.3万吨,比上年减少2%;甘蔗产量54万吨,比上年减少3.1%;药材播种面积168.2万亩,比上年增长3.7%,产量43.9万吨,比上年增长3.7%。
2. 畜牧业养殖。2015年,畜牧业产值2515.6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全省肉类(猪、牛、羊、禽)总产量673.8万吨,比上年减少1.4%;猪肉产量512.4万吨,比上年减少2.8%,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为76%。生猪出栏7236.5万头,比上年减少2.8%;生猪存栏、出栏和猪肉外销量均居全国第1位。全省出售和自宰的肉用牛、羊、禽肉产量分别为35.4万吨、26.3万吨、99.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0%、4.0%、2.3%。牛出栏增长6.0%;羊出栏增长4.0%;家禽出栏增长2.3%;兔出栏增长4.5%。禽蛋产量146.7万吨,增长0.9%;牛奶产量67.5万吨,减少4.7%;蚕茧产量11.2万吨,减少1.1%。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面达到67%。
3.林业和水产业。全年林业产值2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165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林业生态旅游产值6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渔业经济总产值346.41亿元,比上年增长6.97%。渔业产值210.5亿元,比上年增长9.1%。水产养殖面积317.2万亩,比上年增长6.0%;水产品产量138.7万吨,比上年增长4.56%。
4.农产品加工业。全省385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05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7.43%。完成销售产值10138.98亿元,比上年增长6.76%,产销率为96.15%。全省2220家规模以上饮料食品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7073.09亿元,比上年增长7.6%;实现销售产值6746.69亿元,比上年增长6.7%,产销率为95.39%。从重点监测的产品产量上来看,全年增长幅度较大的有冷冻蔬菜2万吨,累计增长69.6%;糖果12.6万吨,累计增长12.5%;固体及半固体乳制品9.4万吨,累计增长23.7%;味精(谷氨酸钠)4.5万吨,累计增长28.6%;发酵酒精36.7万千升,累计增长16.5%;精制茶12.7万吨,累计增长13.4%。从食品工业市(州)数据来看,全年工业总产值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成都市1222.49亿元,累计增长5.59%;泸州市1141.89亿元,累计增长14.12%;宜宾市868.56亿元,累计增长6.48%。
5.农村二三产业。全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478.9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省内转移1339.7万人、省外输出1136.2万人、外派劳务3万人;全省实现劳务净收入3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省农民人均劳务收入5794.9元,同比增加764元。全年参加中高级劳务品牌培训达3.63万人。农村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7.6%。
全省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27%,约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7.5%。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示范点2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64 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748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3653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8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11个。
农业开放合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全省农业系统举办各类农产品、畜产品展示展销交易会、洽谈会30余场次,与省外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投资协议总额共计600余亿元。成功举办(2015)四川农业博览会,包装和推荐项目704个、金额1389亿元,其中集中签约项目62个、投资总额209元。21个市(州)推介农业合作项目1229个,投资需求3687亿元;签订农产品采购贸易项目60个,合同金额49亿元;现场农产品贸易成交84亿元。在台湾苗栗县举办第二届川台农业合作论坛,论坛签约30个项目,包括乡村旅游及康养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海产品贸易、有机农业、茶叶、水产合作、人才培训、农业文化交流等,合作金额17.6亿元。
6.农资、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高1.5%。全部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高3.3%。种植业产品价格比上年高1.7%,林产品价格比上年高1.2%,畜牧产品价格比上年高5.3%,渔业产品价格比上年低1.4%。其中,粮食价格比上年高0.6%、蔬菜价格比上年高3.4%、禽蛋价格比上年高0.9%、油料价格比上年高2.2%、活猪价格比上年高9.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高1.5%。
7.粮食储备及流通。全年地方粮食储备233万吨,其中省上储备100.8万吨,市县储备132.1万吨。全年收购粮食608.4万吨,销售粮食1194万吨,销售食用油149万吨。粮食部门统计省外调入粮食730万吨,调入省外63.8万吨。铁路统计调入粮食1176万吨,调出14.5万吨。不含酿酒企业用粮数量,全年用于农产品加工的稻谷272.1 万吨、小麦177.3万吨、玉米458.7万吨、油菜籽75.3万吨、大豆160万吨。
(三)农业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1.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明显。2015年,全省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3个(包括成都市、攀枝花市、南充市、泸州市以及江油市、苍溪县、蓬溪县、犍为县、广安区、大竹县、眉山市东坡区、安岳县、红原县)。建设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1100个,其中农业厅认定600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1000万亩。现已确定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有2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得到省政府命名。
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57万亩,累计建成2295万亩。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培育县40个,其中10个现代林业产业强县得到省政府命名。建成面积千亩以上&万亩林亿元钱&示范片48个,总面积51万亩。
已建成现代畜牧业重点县82个,正在建设27个(含4个深化提升县),其中有54个得到省政府命名。现有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23354个,其中2015年新改扩建2465个。
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万人,种粮大户、规模养殖户分别达到15327户、454112户。启动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命名省级示范场200个,家庭农场达到2.3万个。培育农民合作组织达6.1万个。其中,在工商注册的农民合作社达5.8万个,出资总额达1466.9亿元。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70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60家,省级龙头企业589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在全国排位前列。销售收入上500万元规模以上龙头企业4934家;销售收入上亿元的772家;销售收入上10亿元的50家;销售收入上30亿元的17家;销售收入上50亿元的11家;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特驱集团有限公司、凉山州烟草公司5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上100亿元,成都濛阳农副产品综合批发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成都白家批发市场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133.7万户,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到63%。
3.农村电子商务建设日益兴起。全省共建国家级和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7个。对88个贫困县(市、区)全面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工作,建成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94个,覆盖率达51.37%;镇(乡)电商服务站1079个,覆盖率达25.04%;村级服务点3279个,覆盖率达6.88%;实现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370.8亿元,其中农产品销售额99.1亿元,乡村旅游成交额25.89亿元。
4.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加快建设。全省逐步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农贸(菜)市场、连锁超市、社区菜店为基础,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全省共有126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1780亿元,同比增长26%;建成了3847家农贸市场,当年成交额15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等8家农产品批发市场进入全国百强农产品批发市场名单。全省乡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726.1亿元,同比增长13.2%,增速快于城镇市场1.5个百分点。建成具有集货、检测、分选、初加工、冷藏、配送和培训、信息发布平台的农产品产地集散中心36个,总投入1.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3350万元,覆盖21个市(州)、36个县(市、区),惠及合作社60余家、社员7367户,冷链库容量达8230立方米,储运能力4.3万余吨、初级加工2.15吨。
三、农村建设
(一)农业项目加快建设
2015年,四川农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12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共争取农业农村发展项目中央投资164.23亿元,争取重大水利工程、江河治理和水资源保护、农村产业融合等专项建设基金44.96亿元,争取四省藏区专项中央投资6.33亿元。新开工广安区龙滩、营山金鸡沟水库等8处中型工程;续建毗河供水工程一期、武引二期、北川开茂水库等68处大中型工程。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16亿元,建成工程2.13万余处,新增蓄引提水能力1.4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12万亩,年末有效灌溉面积4095万亩。发展节水灌面128.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50平方公里,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45万平方公里。新建堤防422公里,综合治理河道3510公里。现有农民用水合作组织4456个,其中民政或工商部门注册2640个,管理灌面1524万亩,占全省有效灌面的37%。
全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528万亩,计划到2016年6月份建成。&十二五&期间累计建设2497万亩(年累计建成1969万亩)。实施&金土地工程&土地整治规模675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4.5 万亩。
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179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化总动力43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28%。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3%。
全年农村居民用电量14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4%,农网配网总投资170亿元,居全国第一。新解决484万人的饮水困难,累计解决6878万人饮水不安全(含饮水困难)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12万口,累计建设616万口。
新改建农村公路2.6万公里,其中,县乡道0.7万公里,村道1.9万公里;截止2015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9.3万公里,剩余181个乡(镇)未通油路(水泥路),6844个建制村未通硬化路。
治理沙化土地28万亩,巩固沙化治理成果14.1万亩,治理石漠化土地141平方公里。实施森林管护2.6亿亩,完成营造林922.9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85.41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336.4万亩。
(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面推进
2015年全省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506个,累计建成9582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0.26%。推进&四大板块&建设,藏区新居全面完成三年规划任务52558户,涉及32个县535个乡(镇)3316个行政村,2015年完成藏区新居13155户。彝家新寨建设完成16797户。建成巴山新居1740个,巴山新居建设向秦巴山区6市34个县推进,巴中市已建立起一套标准体系。建成乌蒙新村315个,乌蒙新村建设在泸州、乐山、宜宾3市9个县启动。农村廉租房建设全面推开,全年完成25669户。
示范县建设平台不断优化,60个第二轮示范县如期全面完成建设任务。规划建设新村2860个,连片发展种植业484万亩,规模化标准养殖小区2133个,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2614个。启动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县建设,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连续三轮示范县将全部覆盖&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推广宽带进美丽乡村,已覆盖2270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47.3%。
(三)农业科技研发力度不断加大
全年育成农畜新品种(配套系)85个,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规程)350余项,开发新产品200余个;引进示范新品种等成果250项以上,推广新技术、新模式500余项(套),建立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或生产线450余个、科技扶贫示范县乡村户1130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以上。
(四)连片扶贫开发深入实施
全年投入中央、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1.67亿元,比上年增加6.29亿元,增长13.86%。全省&四大片区&88个县,现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60个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含30个重点县),合计66个重点县和片区县。中央安排我省&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项目村334个,2015年启动实施334个。全省尚有贫困人口355.3万人(按国家最新低收入贫困线2855元/年、人统计)。2015年,全省率先开展贫困人口复核工作,20个市(州)、160个县开展大规模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提高贫困人口识别精准度。
8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34元,比上年增加941元,增长10.6%;粮食总产量1406.7万吨,比上年增长2.4%,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269.6万吨,比上年减少0.8%。
民族地区&三州三县&实现生产总值1900.6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50元,比上年增长10.8%;粮食总产量270.3万吨,比上年增长2.6%;猪牛羊肉产量61.6万吨,比上年增长1.1%;大牲畜存栏(含牛)646.7万头,比上年增长0.2%;生猪存栏473.2万头,比上年减少3.1%;羊存栏797.9万只,比上年增长1.4%。
川东北革命老区(巴中、达州、广元)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45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0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总产量600.1万吨,比上年增长2.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110.5万吨,比上年减少1.1%。
四、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全省实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318个,村文化活动室33872个,文化共享工程基本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乡村基层服务点5.2万个。全省有县级公共图书馆180个,文化馆18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318个,建成村文化活动室33872个。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和送文化下乡活动,面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和展演展示活动。为贫困地区配送59台流动图书车,解决贫困地区基层群众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
中央和省级财政共计安排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资金74.64亿元,对全省798.64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122.57万名义务教育贫困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按非民族地区每名儿童1000元的标准和10%的比例、民族地区每名儿童600元的标准和100%的比例,为62.5万名儿童减免了保教费;据实免除了47.9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学费;按每名学生平均2000元的标准,为46.92万名普通高中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金;免除了85.33万名中职在校学生学费;按每名学生平均2000元的标准,为22.67万名中职学生提供了国家助学金。
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参合率为99.6%,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个人筹资标准达470元,较上年提高80元,其中国家(中央)财政补助268元,较上年增加48元,地方财政补助112元,较上年增加12元。新农合基金补偿支出达161亿元,当年基金结余19亿元,基金使用率达到89.35%。全省205家医院接入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省级平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所有县(市、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每月每人75元,增加15元。全省农村低保对象405万人,月人均补助117元(含一次性生活补贴和物价补贴)。
农村&五保&对象49万名全部纳入了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达54%。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救助比例达到70%。
五、农村改革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持续放活
全省建立市级平台8个,县级平台104个,乡镇交易服务站1486个,累计完成交易额584亿元。成都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成为全国最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之一。其注册资本金由500万元充实到5000万元,已与成都以外的4个市(州)和15个县联网运行,覆盖全省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全省承包地流转面积1619.9万亩,其中平原地区土地流转比例达50%以上,丘陵地区达到28%左右。土地流转率达27.7%,土地流转书面合同签订率达62%,土地流转纠纷调解仲裁率达90%以上。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多种模式,全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3417家,入社土地44.6万亩。供销合作社托管土地面积42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比重达63.3%。
(二)农村各类产权改革深入推进
截止2012年,全省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已全面完成,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已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应登记颁证宗地完成1700余万宗;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应登记颁证14余万宗,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颁证任务。
2015年,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完成75%以上,承包地流转面积达1547万亩,2016年基本完成。农村住房登记发证310万件,登记率15%。成都市、巴中市探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书。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明晰比例82.3%,确权颁证完成16.8%。
有176个县(市、区)、4231个乡(镇)基本完成明晰林权承包到户的主体改革任务,已累计确权集体林地1.63亿亩,占全省集体林面积99.1%,累计颁发林权证面积1.59亿亩,颁证率96.7%。累计流转林权348.9万宗,涉及林地1913万亩,流转金额39.4亿元;办理林权抵押贷款金额109亿元,抵押林地面积562万亩。
成都市温江区等10个县(市、区)、73个村组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15个县(市、区)开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累计批准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66.77万亩,已完成23.64万亩。
我省承担的国家级试点项目有8个,涉及成都市和31个县(市、区),分别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国土资源部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中央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试点、农业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全国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省级试点项目有11个,涉及61个县(市、区)、2家科研院所。全省共有70个县(市、区)承担了试点任务,试点工作覆盖了19个市(州)。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构建覆盖全省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已建立11746个推广机构,其中县级2105个、乡镇9310个。开展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试点,62个县、20个科研院所参加试点。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在20个县(市、区)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供销社基层社建设乡镇覆盖率达到50%。搭建农业公益性与经营性服务结合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服务占比达50%以上。出台支持新型农村流通主体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设立&四川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发展基金&,基金规模已达150亿元。
(四)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不断健全
在稳定增长各级财政&三农&投入的基础上,开展&三项补贴&合并改革和财政支农资金股权量化改革试点,在4个县(区)开展打捆下达涉农项目资金试点,成都市在预算编制环节上对市级支农资金进行归并,整合资金量达22.49亿元。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三农&支出约3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落实中央财政农业补贴资金87.7亿元。其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78.57亿元,农机购置补贴9.13亿元。现纳入&乡财县管&改革试点的乡(镇)4064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93%。省级财政安排下达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6.3亿元(含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补助资金4.06亿元)。
(五)农村金融服务不断完善
加快建设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率先在全国启动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试点,累计发放贷款6.05亿元。2014年起在30个县(市、区)启动开展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累计发放贷款9.12亿元;在20个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已向社员发放借款总额1.02亿元,撬动投入1.6亿元。省级财政出资10亿元成立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19个市(州)成立农业担保机构。
截至2015年末,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13793.60亿元,比年初增加1483.78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12%;涉农贷款增速为12.05%,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2.46个百分点。我省县及县以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09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149.7亿元,增速14.48%;贷款余额5134.47亿元,比年初增加563.57亿元,增速12.33%。全省农合机构县域存贷比56.47%。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6157.94亿元,比年初增加673.95亿元,比年初增长12.29%。涉农贷款余额5036.89亿元,比年初增加484.82亿元,比年初增长10.65%,占各项贷款总额的81.79%;增量与上年同比减少192.88亿元,增速比各项贷款低1.64个百分点,占比比年初下降1.21个百分点;全面实现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均高于上年的目标。其中:农业贷款余额3709.88亿元,比年初增加374.35亿元,增长11.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达到 53家,其中村镇银行50家,贷款公司2家,资金互助社1家,村镇银行全年在乡镇共新设支行2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 425.51亿元,比年初增加86.29亿元,增速25.44%;各项贷款余额311.22亿元,比年初增加35.91亿元,增长13.04%。
(六)农业保险保费规模稳步增长
全省实现农险保费收入29.49亿元,位居全国第三,比上年增长6.6%。其中:财政补贴保费达22亿元。种植业承保面积6.38亿亩,比上年增长51%;养殖业承保9139万头(只),比上年增长8.5%。全年共为3206万户次参保农户提供2175亿元的风险保障,约287万户次农户因灾获赔15.6亿元。
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品种增至12个,有水稻、玉米、小麦、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油菜、马铃薯、青稞、牦牛、藏系羊、森林保险,其中小麦为2015年新增品种,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和畜牧产品。中央财政补贴农业保险品种2015年,我省承保水稻2258万亩、玉米1866万亩、小麦684万亩、油菜1169万亩,覆盖率分别达76%、90%、39%、77%,承保育肥猪3318万头,占出栏量45%,承保林木3.7亿亩,占林地面积98%。我省目前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保险产品有蔬菜、水果、制种、中药材、小家禽、牲畜、淡水养殖、花卉、草原、价格指数等11个方面41种保险。
全省现有7家省公司具备农业保险经营资格,76家中支(市)公司、299家县(区)支公司和557个营销服务部经办农业保险业务。建立乡(镇)服务站4908个、村级服务点43194个,98%的乡(镇)实现农险服务机构覆盖。
(七)统筹城乡成效突显
全省开展&1+3+17&为架构的&分类实施&&梯度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1&指全国试验区成都&试验区&建设,&3&指自贡、德阳、广元等3个发展水平和区位条件不同的省级试点,&17&指攀枝花市米易县、泸州市江阳区、绵阳市涪城区、遂宁市船山区、内江市市中区、乐山市市中区、南充市顺庆区、宜宾市翠屏区、广安市广安区、达州市通川区、巴中市巴州区、雅安市雨城区、眉山市东坡区、资阳市简阳市、阿坝州马尔康县、甘孜州康定县、凉山州西昌市等17个市级试点。
除成都市外,我省各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已基本实现进城落户&零门槛&,农民工市民化率达17%。向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1.08万套,三年累计提供6万套。
试点城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成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47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690元,城乡收入比为1.9:1;德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0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787元,城乡收入比为2.1:1;自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26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2088元,城乡收入比为2.2:1;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2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8939元,城乡收入比为2.6:1。
59个扩权试点县(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76.2亿元,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29.0亿元,比上年增长3.8%,增幅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78元,比上年增加1020元,增长10.0%,增幅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2130.2万吨,比上年增长2.5%,增幅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389.6万吨,比上年减少1.0%,减幅比全省低0.4个百分点。
免责申明:本网转载的其他媒体信息,旨在信息共享,服务“三农”,如不同意转载,请联系我们,以便即时删除,转载本网信息务请注明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主营业务类别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