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那几年会计准则趋同和国际趋同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在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会计准则研究,小企业会计准则研究,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新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准则2014,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标题: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作者:
日期: 13:58:32
内容:
张 露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系)
&&&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建立一种与之相适应且能够提供一套国际公认、真实可靠、可比性强的会计信息制度,以降低交易成本风险,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具有不可逆转性。本文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各个时期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会计准则的每次改进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但同时也留下了新的空间,仅仅依靠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完善以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不现实的。
&&& 关键词:盈余管理行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行为是当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重要内容。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是指为了获取某种私人利益,而有目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过程。Healy & Wahlen认为当管理者为了寻求误导那些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的相关利益人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有赖于会计报告数字的契约的后果,而在编制财务报告时实施职业判断和通过规划公司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盈余管理行为就产生了。本文认为盈余管理行为有别于盈余操纵,即管理层为使得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预期水平而采取的会计手段,包括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判断和观点,及各种实际努力行动(宁亚平,2004);也不同于企业管理层及其财务人员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假账、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会计造假行为,而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范围内,有目的、主动采取多种手段对盈余信息加以调整、控制,进而误导、影响利益相关人的决策行为。
  一、&97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为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满足证券市场监管需求,促进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年间,财政部相继颁发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债务重组》等10项具体会计准则。根据本文研究阶段划分,将此10项具体准则简称为&97会计准则&。为便于研究说明,下面仅对部分准则进行深入分析论证。
  (一)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x年琼民源事件催生了我国首项具体会计准则&&关联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准则,较之国际会计准则NO.24,二者的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在关联方界定上,我国会计准则中的关联方包含了合营企业,但未将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纳入关联方范围;同样在涉及对同受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关联方界定问题上,未将同受一个人重大影响的两方或多方之间的关系视为关联方。二是在关联方交易披露上,我国准则未对具体定价方法做出相应的规定,而国际会计准则明确了不受控可比价格法、转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三种具体定价方法。
  从实践来看,由于我国《公司法》、《会计法》及证券监管部门规章与该准则在关联方关系等方面认定存在差异,上市公司普遍采取主体上市方式,加之其信息披露的不及时、不充分和虚假性,抑制了准则的执行效果。据统计,2001年&#x%的上市公司与其控股母公司发生了关联交易,2002年这一比例虽有下降,但仍高达65.84%,上市公司与其控股母公司关联交易金额在总交易金额中的比重超过70%。从总体来看,T族(ST、PT)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剥离不良资产、盈利能力差的资产,其手法也是灵活多样、层出不穷,其中资产置换是主要方式,购买资产、股权投资、转让股权、采购销售及资产赠予等方式在个别年份表现较为突出。
  (二)债务重组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统计分析
 &#x年的债务重组准则主要借鉴了美国FASB发布的第15号(1977)&#x号(1993)以及修订后的第5号和第15号财务会计准则,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概念提法表述、债务重组确认条件及重组过程中相关费用处理三个方面。上市公司1999年年报显示,全年共有46家企业或以资抵债、承债式资产转让、大股东或关联方债务豁免等方式进行了债务重组,在获得债务重组利得排名前10位中,有6家为T族公司,且债务重组收益均达到或超过了利润总额,其中ST中华获得债务重组收益最高,超过了3.66亿元,ST石劝业债务重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超过了百分之一千,从而彻底摆脱了沦为PT公司的命运。由此可见,债务重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ST公司用于改善当期业绩的重要手段。
  二&#x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动机分析
  进入21世纪,为适应新形势下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财政部对原有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6项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并颁发了固定资产等6项具体准则,至此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累计达到了16项。
  (一)基于配股动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x年证监会对原有配股政策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出台了《关于上市公司配股工作问题的通知》(证监发[1999]12号),规定上市公司配股需满足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资产平均收益率不得低于6%-10%不等,其中对属于农业、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高科技等国家重点支持的行业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可以略低,但不得低于9%。根据Wind数据库中上市公司&#x05年间发布的配股资格获准公告,统计发现,在此期间前述五大行业共有84家公司获得了配股资格,其中49家企业于2001年获得证监会配股批准。通过跟踪上市公司年(即近3年)相关重大事项公告信息,进一步发现有32家企业在此期间大肆利用了资产重组、关联交易、债权债务、担保事项、托管经营等重大事项,其中关联交易事项共计41笔,占比高达84%,此外配股公司还存在计提四项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变更、无关联方互为提供等额贷款担保及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等行为。这表明上市公司为达到配股目的,在具体操作上更多的选择了关联交易行为。
  (二)基于保牌动机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x年证监会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证监发[2001]25号),规定了上市公司被终止上市的四种情形。&#x05年间沪深交易所共计有41家公司获得恢复上市资格,其中有16家公司&#x年当年就获得了恢复上市资格,81%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借助重大资产置换、剥离非盈利性资产、债务重组、优质资产注入等手段实现了扭亏为盈;相对于利用坏账准备冲回、依靠政府补贴及资产转让来实现暂时扭亏的公司而言,这些公司当年完成的经营业绩表现得尤为突出,56%的公司净利润都&#x万元以上。自2003年起半年报盈利成为主流,期间共有21家公司借此顺利&归队&,这与2001年底发布的《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密切相关,其规定暂停上市的公司在第一个半年报实现盈利的即可申请恢复上市,而原有规定则以第一个年报盈利为前提。因此,大多数上市公司扭亏借助了&非经常性损益&科目,即通过处置资产、转让股权、政府补贴、冲回所计提的减值准备或坏账准备、资产租赁等多种手段,以期尽快实现盈利,仅有24%的公司通过资产重组、整体置换、变更主营业务等手段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重获新生外,从而淡化了对净利润指标的追求。T族上市公司为逃避被终止上市的厄运,可谓殚精竭虑,凭借自身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操作,一次又一次有惊无险的&胜利大逃亡&。据统计,自2001年退市标准执行以来,迄今A股退市公司总计40余家,仅占目前挂牌上市公司总数&#x%。
  三&#x年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x年财政部发布了由修订后的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组成的新准则体系,这是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意味着中国会计准则除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极少数问题上存在差异外,已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
  (一)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借用空间的影响分析
  新准则扩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借用空间,主要表现在:
  从会计计量属性看,公允价值的广泛运用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上市公司借机进行盈余管理的高度关注,这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土壤&有待培育。国际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多为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而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公允价值的形成缺乏与之相应的市场运行机制。二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环境亟需改善。三是公允价值计量的操作人员素质尚需提高。
  从具体会计处理看,一是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由于在实务操作上,企业对借入资金多采取混合使用方式,这为管理当局在确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借款数量的分配、借款费用的资本化等方面提供了更大的可选择空间。二是自主研发支出阶段划分处理,极大降低了开发阶段支出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冲击,虽有利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但问题是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耗资多、难度大、风险高,且其阶段划分难以做到泾渭分明,因而给予了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借用空间的可能性。三是债务重组准则回归历史。新债务重组准则与1998年发布的债务重组规定基本一致,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企业应按债务重组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对价之间的差额确认损益,同时还应确认非现金资产的处置收益。这为高负债率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改善业绩带来了福音。
  同时,新准则也进一步压缩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可借用空间,禁止企业采取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在资产减值损失转回问题上,采取了与美国FASB相关规定一致的立场,规定一经确认则不得在以后会计期间内转回,这有利于防止上市公司借之进行盈余管理,人为调节利润;充分考虑了我国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多为关联方国有企业之间合并的具体情形,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价应采用权益结合法,按照控制原则,将母公司所控制的全部子公司纳入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这使得企业管理当局无法再采取有选择性的合并子公司财务报表以调节公司利润。
  (二)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1.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统计分析。根据沪深两市年年报披露信息,剔除利润总额指标数据不完备的样本公司,共获取3年中有1年以上披露开发支出信息的公司302家,其中3年中有2年以上披露开发支出信息的公司195家,连续3年披露开发支出信息的公司133家,分别占样本总数&#x%&#x%。统计数据显示,上市公司的开发支出、披露数量在此期间呈逐年上升趋势,这除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日新月异相关外,也与新准则允许开发支出可资本化的规定密不可分:上市公司在此期间开发支出占利润总额比重的加权平均数都在10%以上,其中2008年超过了34%;开发支出占比居前10且超过100%的上市公司&#x年的1家,到实现2008&#x年两年全覆盖,其中最高达到了1 167%。这表明上市公司可能通过开发支出的资本化以改善或提升当期经营业绩。
  2.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统计分析。从年报披露信息看,年间分别&#x家&#x家和579家公司公告了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占税前利润百分比超过20%(绝对值)的公司分别有25家、89家和36家,占比分别为5.15%&#x%和6.22%。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一是加大了上市公司盈余的波动性。三年间两市居前十的公司中罕有连续两年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占税前利润百分比超过20% 的,其中占比最高的超过了百分之一千,达&#x%。同时,也存在冰火两重天的情形,&#x年中国平安、新华保险公允价值变动净额为688 500万元&#x万元,而到了2008年则变动为-176 6800万元&#x0万元;怡亚通、金隅股份则&#x年&#x万元&#x万元,扶摇直上为2008年&#x万元&#x万元。二是行业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既包括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为代表的金融业,也包括了钢铁、医药、化工、航空、信息、能源、金属等诸多领域,这反映了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广泛性。三是为部分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可借用空间。在占比居前十的公司中,有10家公司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占税前利润超过了50%,换句话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为公司贡献了50%的利润;其中新华保险、八一钢铁、福建南纸、*ST漳电所占的比重超过了100%,显然,如果没有投资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这四家公司将面临巨亏。
  3.债务重组损益统计分析&#x09年间,沪深两市A股共&#x家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了债务重组相关数据,债务重组损益共计196.30亿元,其中债务重组损益为正数的占比分别为85.92%&#x%和84.38%,债务重组净收益超过税前利润总额的占比分别为35.21%&#x%和34.38%;根据99家T族公司公布的数据,发生债务重组损益共计189.54亿元,占总额&#x%,仅有7家T族公司发生了债务重组损失。三年间,债务重组损益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中,T族公司的比重为90%,获得债务重组利得共计168.95亿元,占全部债务重组损益&#x%。就单个公司而言,2007年债务重组损益最高为当年利润总额的36倍,2008年为29倍,2009年超过140倍。债务重组成为T族公司摘星脱帽或避免退市的一种手段。
  四、初步结论与相关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特别是有国字号背景的公司,与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控制的企业、关联法人、子公司等相关企业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关系,证券监管部门监管力度、法规执行不到位、缺位,及上市公司自身治理水平总体不高,加之企业管理当局与监管部门二者间存有天然的博弈行为,使得单方面借助会计准则的修订与完善来解决或遏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还应寻求其他手段,多措并举,诸如:推进企业整体上市、加大违规惩治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等。J
参考文献:
  1.曾小青,甘书敏.从债务重组核算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财会月刊,2009,(2月下旬).
  2.邓萍.浅析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扩大[J].商场现代化,2007,(12上).
  3.李姝.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J].南开管理评论,2000,(1).
Powered by EmpireCM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准则趋同的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