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边境对峙战争中国军队撤退,据说是因为后勤困难、大雪封山,那为什

中印战争中国为何战胜后撤退 后勤困难非根本原因
我的图书馆
中印战争中国为何战胜后撤退 后勤困难非根本原因
核心提示: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谢罡先生,他说:“山顶因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会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带,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后勤补给困难不是撤军的根本原因。”本文摘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第12期,作者:单之蔷,原题:喜马拉雅静悄悄  还有一个月,2012年就过去了。写不写这篇文章?我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写,因为中国有个传统:若要人们记住一件事,往往会在它过去5年、10年或是它们的倍数的年份――比如50周年――时纪念一下。而在距离2012年50年前的1962年,中国和印度之间有过一场短暂的战争。  关于1962年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连国际社会也认为是由印度首先挑起的――当年,印度总理尼赫鲁首先向印度军队发出“清除边界上的中国军队”的命令,但是印度军队不是中国的对手。我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拔掉了大部分印军的哨所和据点,一直打到中印两国传统的边界线。可是正在印度军心涣散、举国惶恐时,中国突然单方面宣布无条件撤军。有评论家说,这一仗彻底打破了印度的大国梦,但是中国为什么会撤军,今天仍是一个谜。  拉达克:中国人最为向往,却最难以抵达的目的地  在拉达克和西藏,随处可见这种具有宗教意味的景观,这暗含了二者在历史文化上的纽带关系。即使在行政归属上,拉达克也曾长期是中国的属地,但它已属印度。印度却不满足于此,它还声称中国境内的阿克赛钦地区也属于印度,从而引发了边境持续不断的冲突。在战场上牺牲的我军战士,有一部分长眠在新疆皮山县的康西瓦,与拉达克隔着一道喀喇昆仑山脉。  几年前,我经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西藏。这条公路在阿克赛钦地区要经过一个叫康西瓦的地方,那里有一个为牺牲于1962年中印战争中的战士修建的烈士公墓。高山反应使我十分难受,但还是决定去烈士公墓凭吊为国牺牲的战士。  墓地面朝新藏公路,背倚赤裸的群山,四周用围墙围着,前面有一个大门。入门后,先看到一座纪念碑,碑后是一排排的墓碑和用鹅卵石及水泥砌成的坟冢。青藏高原往日的天都蓝蓝的,那天却有灰蒙蒙的云低低地压在头顶。我在墓地中徘徊,心里默念着一个个墓碑上的名字:罗德清,7972部队战士,湖南长沙,62年10月牺牲,一等功;相文浩,7971部队战士,四川乐至,62年11月牺牲,二等功;卡子戈,7972部队战士,甘肃甘南,62年11月牺牲,三等功;居满艾里,7994部队战士,新疆阿克苏,62年10月牺牲;刘长发,7978部队,陕西城固  这里共埋葬了106名牺牲于中印战争西线中的战士,这些战士大多都在20多岁的年纪,他们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他们却永远地留在了青藏高原渺无人烟的荒野里。  中印边界的西段,传统上一直以喀喇昆仑山的山脊为界。但在英国殖民统治印度期间,一个叫约翰逊的英国人认为沙俄当时必然会占领新疆的西部地区,为了与沙俄争夺中亚的势力范围,约翰逊在地图上越过喀喇昆仑山,将中印的边界线往北画到了昆仑山脉,这条线即“约翰逊线”。这样,位于昆仑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之间的阿克赛钦地区就被画到了印度。但这只是画在地图上的一道线,没有起过实际作用,印度从未在此派驻一兵一卒。  阿克赛钦被夹在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的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间――南边的喀喇昆仑山是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峰最为集中处,北边的昆仑山也是群峰突起,雪山连绵。阿克赛钦地区正好位于两列大山之间的断裂地带,海拔较低,自古就是新疆进入西藏的最佳通道。  1956年4月,经过阿克赛钦地区的新疆至西藏的公路开始修筑,并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当印度政府在《人民画报》上看到这条路通车的报道时,立刻向中国发出抗议,并开始了所谓的“前进政策”:向阿克赛钦地区及中印边界的中段、东段派驻军队。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双方坐下来谈判,但印度都以中国撤出阿克赛钦为谈判的先决条件。  中国如果放弃阿克赛钦,就等于隔断了新疆和西藏的联系,也等于让印度军队开到青藏高原上,这怎么可能?印度把中国逼向绝路,中国别无选择,只有还击。阿克赛钦的争端可以说是中印战争的起因,但阿克赛钦只是漫长的中印边境的西段,战争在西段、中段、东段同时展开。我们取得最大胜利的地方在东段,但最后丢失最大面积的领土的地方也是在东段。可以说,英国殖民者和印度政府在西段画了一条“约翰逊线”,在东段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最后,前者没有实现,后者的目的却达到了。  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还有其他说法,比如有人说是因为1959年的西藏叛乱,等等。  我开始查阅大量文献和论文。论文很多,遗憾的是,所有论文都没有地图,因为涉及边界的地图必须送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这些学者很知趣,自动省略了。害得我只好捧着好几本地图册,一一核对论文中提及的地名、山名、河流名称,借此一点点恢复当年那场战争的情景。  越看文献和资料越感到郁闷和悲凉,当年英国殖民者的霸道和蛮横实在令人发指!若是没有他们,中国怎么会与印度成为邻国?因为两国之间隔着很多个位于喜马拉雅山中的国家和原住民部落,如拉达克、尼泊尔、锡金、不丹,还有众多非印度人的原始部落。  锡金:文化特质上与西藏而非印度更为接近  一青一白的两条云带,将位于原锡金国首都甘托克地段的喜马拉雅南麓裁剪出三段:白色村庄占据了富饶的山麓,视线往上移,蓊郁的森林将整个山体包裹,并托举出海拔8586米的雪峰干城章嘉峰。在西藏也常能见到这种将雪山、森林、村庄组合在一起的景观。事实上,相比景观,锡金在文化上与西藏的渊源更深。它曾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隶属西藏,境内也多是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民。遗憾的是,印度于1975年将其吞并,锡金国从此沦陷为印度北部的一个邦。摄影/Jane Sweeney/c  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那些曾经被殖民的国家一旦独立,立马学起殖民者的样子,要继承殖民者得到或想得到的一切。这听起来十分荒谬,但在中国周边,这样的事却一再上演。一些从英国、法国甚至苏联殖民统治下独立的国家,纷纷“继承”了他们的前宗主国从中国强占的土地。这种荒唐的逻辑竟然在国际上很少受到谴责,有时甚至受到鼓励。若是这种逻辑成立,岂不是越被殖民越好?越被侵略越好?因为殖民、侵略的国家越强大,将来从那里继承的版图也就越庞大。如此一来,还有何公理可言?  很多人都对1962年中印战争的结果感到难以理解。英国著名学者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说,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松了一口气,不如说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胜利者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也就让付出巨大代价才换来的胜利果实化为乌有。  印度学者白蜜雅也在《中国世界与印度》一书中说,很难理解印度在1962年的军事溃败,但是更难理解的是,这一失败没有伴随不可接受的领土损失,中国没有固守对印度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东段边界的领土。  中国军旅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说得更加直率:“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该书初版于1995年)再来看那场战争,完全是另一种情况――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今天也有人评价这场大获全胜的战争对中国来说是“千古遗恨”,还有人说这场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仁义之举”。  回顾人类历史,一个国家领土的形成固然有各种方式,如先占、添附、协议、转让、占领等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有争议的情况下,领土很少是从谈判桌上谈来的。历史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千载难逢的关键时刻,在那些时刻,无论采用什么手段,领土得到就得到了,失去就失去了。  1962年那场战争就是一个关键时刻。历史给了我们一次恢复广大失去领土的机会,而且我们是靠自己的战士通过战斗赢来了这次机会。我们已经夺回失去的东西,但是我们却忽然宣布撤军,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北,之后还宣布沿这条线再往回退20公里。  今天看来,单方面撤军,没签任何协定,没夺回任何失去领土――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夺回后又送走了,这是最大的遗憾。  我曾经想,就算像一些分析家所说,由于后勤补给困难,不能长期守住,我们非得撤军。但是为什么要撤回到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上?  有专家会说,麦克马洪线是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山脊线。可是喜马拉雅山脉并不像屋顶一样,有一条如屋脊一样明确、连续的山脊线,喜马拉雅山千山万岭,一条条河谷把喜马拉雅山脉切割得支离破碎,顺着树枝状的河谷,有着一条条南北往来的通道。为什么我们不退到一条河谷的某一处位置,把部队哨所重新布置一番,废掉非法的麦克马洪线?譬如,我们可以退到现在已在印度占领区内的鲁巴、色拉或者达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西藏人南下的古老商道。其中,达旺有着拥有700多名喇嘛的达旺寺,那是拉萨哲蚌寺的分寺,寺内主管也由哲蚌寺任命。再东边,可以退到察隅县南面的瓦弄村(早在1910年,清朝政府驻藏大臣赵尔丰的部队就在那里驻扎过)……总之,即使撤军,也有多种选择,总是可以废掉那条英国人在地图上随意画出的线。  也有人说,因为冬季到来,大雪封山,后勤补给困难,当时若不撤回,就再也撤不回了。这是不了解那一带气候的臆测。西段是我国又寒又旱的地区,而东段所处的一带是亚热带,气候温暖。我为此咨询了曾任西藏林芝军分区副参谋长的谢罡先生,他说:“山顶因为海拔高,即使不是冬季也会降雪,但是在河谷地带,即使冬季也可以通行,所以后勤补给困难不是撤军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全世界的研究者至今都在猜测。  藏南:最适合人居的“小江南”,如今被印度人占据着  在爆发于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中方将印军打出了藏南地区,这在上图这张人民日报于日绘制,新华社于日转发的“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清除印军侵略据点和进驻地点示意图”中(摄影/新华社)可以看出,中方在东段清除印军的据点,已在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C图中 两条线重合,即1959年双方实际控制线与麦克马洪线重合),并直逼传统习惯国境线。  其实不用那么费劲地猜,我理解的原因是:战争目的已经达到,即用强烈的打击教训印度,树立我方的大国形象。这种战争目的,后来也用于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这可以概括为这样一种模式:遭遇挑衅――采取军事行动――获得胜利――无条件撤军――恢复常态。  我想写文章纪念一下这场战争,一个原因是因为康西瓦烈士陵园的情景不时浮现在眼前,我想说出我对那些战士的敬意和怀念。另一个原因是,过去我总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一块有争议的土地,现在的实际控制者当初无论通过什么手段获得,如果有效控制时间超过一定时段,国际社会就认同它为主权所有者。这个时段,有一种说法是50年,后来我知道这种说法不确切,但是“50年”这个数字刺激着我,使我在中印战争50年之际难以平静。  我为此翻阅了相关的国际法著作。所谓领土主权的“有效控制”,须具备两个条件:实施和继续实施控制行为的意愿;实施为达到控制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符合4个条件――和平、实际、充分、持续。  和西藏其他地区相比,藏南一带因为海拔偏低、湿润多雨、植被茂密、土地肥沃,而成为最适合人居的地区。遗憾的是,中方军队无条件撤出,印度军队重返至此,印度政府则于1987年在这里设立阿鲁纳恰尔邦,并从印度各地移民130多万人口来此居住。印度人建造的房屋密密麻麻地分布于画面中的河谷地带,这只是该邦的一个缩影。  还有一条所谓的时效原则,是指一国占有他国的某块领土后,在该领土上长期持续地、不受干扰地以和平方式行使其权力,并且他国不对此提出抗议和反对,或曾有过抗议和反对,但已经停止,从而使占领国取得该土地的主权,而不论最初的占有是否合法或善意。  我还看到一种“历史性强化”的说法,即不论当初如何获得一块领土的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个逐渐“历史性强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如果领土被侵占的国家不抗议、默认,周围的邻国也默认,占领者所谓的“主权”就会不断被“历史性强化”,最后转为“在世权”,即国际社会承认的权力。这样,占领者就会获得真正的主权。1987年,印度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原属于我国的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立了一个阿鲁纳恰尔邦。在中印战争50周年之际,发出一点微弱的声音,阻扰一下印度对侵占我国领土的“历史性强化”过程,也算是对那些长眠在雪域高原上的战士的纪念。但是我心里埋藏着深深的失望,我觉得那块土地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军队为什么撤退?-年中印战争后为什么中国主动后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军队为什么撤退? 年中印战争后为什么中国主动后
1962年中印战争中国军队为什么撤退?
都说是中国赢了,赢了怎么还退回麦克马洪线呢?网上都说是诸多原因,那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所以我们撤军印度丝毫不领情,2个空军师的全套武器制式援助;美国不甘心中美韩战的失败,我们主动撤兵并退出控制线后20公里以示诚意,藏南我们即使占领了,得到了各个国家的赞赏。我们既然生存,并且成了世仇,就像我们仇恨日本一样。所以并不只是我们宣传的那样我们已经教训了印度达到了想要的结果,而是一个见好就收的没办法的事情。如今我们经济强大了,藏南却实际已经成了印度的囊中之物,并且撤兵也是正确的,就必须注重舆论压力。国际形势:当时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组织支持中国的战争,印度得到了苏联的13个陆军师。国内局势:1962年前,那你周边国家就要好好听话。当然那次战争的结果并不是所有争议地区都由印度掌控。当然我们仇恨日本更多的是对日本人惨无人性畜生般行为的仇恨,印度年轻人是一种被欺负失掉自尊的仇恨,亚洲银行藏南贷款事宜,各个国家的赞成票也就意味着承认了藏南是印度的领土,联合英国等北约组织对印度援助18个步兵旅的全部美式装备。其实当时的国际形势其实那场战争在利益上我们到底有没有赢,教训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印度的媒体讲我们是迫于形势撤军了?我说不清,或许是我们赢得了过程,没有赢得利益。
我们撤兵后,国内媒体是说为了友谊,其中一些装备是来自英国2战期间剩余军事物资,我们的经济需要缓冲。所以更得不到世界两个超级大国支持,在中国就要达到新德里时,各地区组织、联盟也召开会议有表示对中国的谴责,我认为不由得我们不撤兵,我们当时无力承担,以当时的经济实力即使拿到手很难守得住,我们认为比较好的阿克塞钦在我们掌控范围之内,隔着喜马拉雅山脉,物资及部队维持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我们一直战争不断,期间我们还要勒紧裤腰带造两弹一星,还要展示我们是不可以随便欺负的,有拟草中印停战协议的,包括第三世界我们的盟友组织,为了缓和国际舆论压力
于是中国提议双方军队各自后撤20公里,脱离接触。于是中国宣布撤军,从麦克马洪线向北撤20公里,并把缴获的大批印度军备擦干净,毫无险地可守,印度认为很危险,所以将边界向北推至麦克马洪线中国打这场仗并不是为了要回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地区中印边境争端主要是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和西段阿克塞钦地区。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前印度就已占领麦克马洪线一带了,而阿克塞钦还掌握在中国手里。中国认为有价值的地区是阿克塞钦,新藏公路从这里穿过。而对印度而言麦克马洪线比较重要,因为从前靠南一些的中印边界线一马平川,坚持对阿克塞钦的要求,而且还得寸进尺,在东段某些地方甚至越过了麦克马洪线。中国的忍耐到了极限,便开始了惩罚行动。不知为什么印度就是寸步不让。此时双方军队已经有了小规模接触。但印度不予理睬,印度几近崩溃。中国也达到了目的,码整齐,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后一个可以防守的地段。本来中国曾暗示印度中国可以接受麦克马洪线,但阿克塞钦必须归中国
中国是赢了!我们是给予印度警告!
双方损失巨大!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1962年的中印战争
1962年的中印战争
中国对待南亚国家的忍让是为了让我国有战略缓冲区,我们不可能四面受敌,西北有苏俄,东有日韩南
官说我赢 世界说赢 勤补给等系列原撤军 边境线所战略制高点都我占 印边界形看印边界东线向侧
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公里,分东、中、西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领土。 ①东段:争议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这是目前中国
(1)如果中国不及时收手,再打下去的话,印方必然会重新调集更多的兵力,战争将被拖入持久战、
这是一种政治智慧。中印战争更多是为了教训不听话的邻邦!一仗迎来了47年的和平。
在战争胜利后,中央作出了“停火后撤”的决定,当时很多战士也是很不理解。其实在“停火后撤”是
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中印战争伤亡情况中国军队阵亡722人,负伤697人。印度军队阵亡4383人,负伤1047人
因为1962年的中印战争,是由印度事先准备好发动的战争,在战争中使用了它最精锐的一个旅,战
中国官方说我们赢了世界上也说中国赢了但因为后勤补给等一系列原因中国撤军了不过边境线上所有的
支持当时的印度政府,但1962年中印战争,以中国完胜结束,战后,反华运动不断兴起,也阻碍了
没收回来。迫于国际压力等原因,撤军到中印争议地区中国一侧
印度尼赫鲁在欧洲势力挑拨下,野心极度膨胀。在得到苏联美国两方面的军援,拥有号称世界第三强大
没有,有一支部队当时跟指挥部失去联系了~,差点就打进新德里了。 遗憾呀~关键时刻他们跟指挥
避免战争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运输能力差、方式较落后,主要依靠
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人,双方军队战斗力相差太多了,所以即便当时的印度的武器装备优于解放军但这弥
第一,后撤的是东线,也就是西藏方向;新疆方向的西线并没有后撤 第二,后撤的主要原因在于后勤
中国当初并不想打印度,只是印度逼人太甚。中国被迫出手,启料印度太软太不经打,中国一开打,印
中印领土纠纷----藏南地区 卫星地图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
那一片被中国收复又放弃的土地是比西藏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富饶的地方。那里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
中印领土纠纷----藏南地区 卫星地图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7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0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和印度的藏南边境的战争。在中国被普
1、印度想成为大国,中国曾经和美国在朝鲜打平,所以印度想打败中国拿中国当垫脚石,不料自己反
国内拍的战争电影还是比较多滴 朝鲜战争:《英雄儿女》《上甘岭》 中越战争:《高山下的花环》
远东朝鲜战争,喜马拉雅山上的雪都很真实,中越战争可以上中越战争备忘录,也很真实
在中印边境战之前两国关系是非常好的,而印度与巴基斯坦战争中的取胜所致士气高涨,当时的印度媒
中国主动撤军后,让除了大片易攻难守之地,牢牢占据战略制高点,迫使印度在让出的地区布置重兵,
中越战争的起因很多人分析,但都是因为为尊者讳,不敢触及一条底线:中国其实不希望越南统一。中
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从第一颗原子弹诞生至今未使用过。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当前位置: &
印度反思1962年中印战争:印度领导人错误估计中国
扫描到手机
17:06:53 & &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8d102f1d48943cb-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战争撤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