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来自穷地方,文化低,李准家境不好好。目前在小城镇给人打工。现在的情况是男人在城镇上班

黑龙江省扶贫赈灾协会
&&&&&&&&您的位置:
&& 正文信息
黑龙江省创业之星事迹锦集
来源:hljsfpzz
编辑:hljsfpzz
冯继忠,男,1970年4月出生,依兰县愚公乡东方村人,中共党员,1998年至今任村党支部书记。先后获得市级优秀党员,县级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春,冯继忠联合其他5名农机户投股成立合作社开始运营,日依法登记注册成立东方农机合作社。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经济的新变化,我县原有的农机推广组织已不适应需要,东方农机专业合作社更新观念、创新发展,为了加强农机装备水平和作业能力,以满足快速发展的农机作业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为了应对小规模的分散经营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必须连片规模种植,应用先进技术,合理组装先进技术,才能使作物增效、农民增收,合作社由此而成立的。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进行农机作业、生产资料购买、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以及与粮食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该社自组建以来,运行机制良好,在为依兰城乡环境建设,为社员生产经营服务,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规范会员的经营行为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全社社员齐心协力抓培训、搞宣传、拓市场,作业合同涉及多个乡镇等众多农户。在春耕阶段旋耕地茬8000多亩,耙田12800亩,机插秧2800亩的作业量,在秋季收获期间,完成收割大豆3000多亩,实现毛收入42万元,纯收入25万元,夏季分配首次分红兑现5万元。
在农机服务中,东方农机合作社始终坚持“用户至上,信誉第一,诚信为本”的原则,尽力满足群众的要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信奉的是“要讲信用、讲质量,不能昧着良心挣乡亲们的血汗钱”。农田作业前,冯继忠带领社员认真检修机械,保证机械以良好的作业状态投入作业;在农机作业时,合作社认真负责,从不敷衍,对作业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不管是只有几亩地的小活,还是几百亩的大活,对待每一块地都是非常注重作业质量。对待特困户和五保户等特殊群体,他们总是伸出援助之手,低偿甚至无偿提供服务。正是靠着这些过硬的服务质量,他们的信誉度逐步提高,许多种田大户成了他们的回头客。
东方农机合作社经营范围主要是机械耕整地、播种、中耕、植保、收获,计划逐步发展到农田基本建设、农田运输、农副产品加工等。在农机经营过程中,坚持以本地服务为主,重视跨区作业,兼营规模种植和非农产业的经营策略。在本地作业方面,注重培养与种田大户的关系,在保证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积极搞好季后回访;在跨区作业方面,严格按照合同办事,以优质的作业质量,树服务品牌,作业一方、留名一方、影响一片。实现由传统耕作向现代耕作的转变,加快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的建立,提高土壤基本耕作水平,增强耕地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东方合作社采取订单作业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采取统筹安排,统一作业管理的生产经营方式,年作业量大大增加。合作社对社员的股资、出工情况都有记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合作社的名义整体对外承接业务并结算,同时对内每台机具单独核算成本和业务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营机制。
东方农机合作社的成立,提高了耕整地数量,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了耕地抗旱、抗涝能力,即增加了效益,又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大了根茬还田和秸秆还田力度,培肥了地力,增加了有机质含量,确保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陈鹏1998年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毕业后他觉得碌碌无为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很多想法都无法实现,反而把时间都浪费了。他思来想去,决定放弃现有工作,下海经商。当他把这个大胆的想法向自己的父母提起时,父母并没有极力反对。他们知道,儿子本身就具有商业头脑,他在大学时,靠打工和炒股挣了不少钱,儿子靠这些钱足可以干点事业。
得到父母的同意后,陈鹏开始选择项目。他听身边人和亲朋都在谈,很多有钱人都喜欢吃野猪二代肉,但是养这种猪的人非常少。何不办个养猪场,就养野猪二代。
说干就干。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了出来,又筹措了一些钱,在北林区东兴办事处管辖地投资5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面积600多平米的猪舍。他还到伊春引进了几头野猪,回来后和圈养猪进行交配,野猪二代就这样养起来了。
养猪,陈鹏可是个门外汉,但他爱学习,为了把猪养好,他雇了两名技术员,整天和技术员在一起摸爬滚打。那一年,他很少回家。他没事就观察猪的情况,发现有什么异常就到网上去查找原因。有事,他还和技术员一起对病死猪进行解剖,查找猪的死因,这在陈鹏看来已不是什么难事了,但一次猪得病了,险些让他放弃这项事业。
有一次,猪舍里有的猪患上了仔猪黄白痢。为了查找原因,陈鹏就用手把一头病猪的后腿抬起来,可就在这时,猪粪一下喷到了陈鹏的脸上,他放下猪跑到外面,吐了好半天,中午饭也没有吃进去。当时,他越想越不是心思,埋怨自己为什么会选择这项事业,当时真有些后悔。
通过学习和钻研,不久陈鹏就变成了养猪的行家。但由于野猪二代的肉价钱高,吃的人又少,两年后,陈鹏的养猪场就赔了10多万元,他不得不放弃养野猪二代这个项目。
陈鹏有韧劲、不服输,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坚持做到底,并且要做到最好。通过考察和查看资料,陈鹏发现养猪是个好项目。于是,他就把野猪二代的养殖场改成了成功种猪场,这个名字的命名也预示着他的养猪事业必将成功。
他到北京引进了一批质量好的种猪,开始繁育种猪。
陈鹏有他的经营理念,他对每一位买主都无偿提供一部分种猪饲料,并定期对售出去的种猪进行回访,如发现问题,将无偿提供治疗方案。陈鹏还和买家签订合同,如售出去的种猪不发情、不受孕,半年内可以调换。
2004年冬,嘉荫农场的一位农民经人介绍,来到成功种猪场购买了一头50公斤的种猪。可是猪长到105公斤时,却不发情,不能受孕,这位农民抱着试试的态度给陈鹏打电话。陈鹏接到电话后由于猪场的事特别多去不了,他就派场里经验最丰富的技术员坐车来到嘉荫。可是由于农场离嘉荫还有10多公里的路,天色已晚又没有车,技术员只好步行到农场。当技术员来到农民家里时,已变成了雪人。技术员对猪进行了查看,找到原因,为猪做了手术。感动得农民连连道谢:“太感谢你们了,这里离你们那这么远,没想到你们真的会来,以后我还到你们那去买种猪。”如今,嘉荫来成功种猪场购买种猪的人越来越多。
由于种猪不发情、不受孕,陈鹏每年为买主调换种猪都在5%以上,每年损失达2万多元。陈鹏靠良好的售后服务和诚信经营得到了众多养猪户的认可,种猪不但在北林区城乡畅销,还销往绥化的其他市、县以及外省市。
2005年,一次猪瘟差点击垮陈鹏。当时,猪舍里的猪不知什么原因就出现打蔫、高烧、耳朵发紫,猪很快就死了一半。第一次经历这样的猪瘟,让陈鹏一时摸不着头脑,他立即到哈尔滨的兽医研究所请来专家为猪诊病,他还给刚刚下生的仔猪注射疫苗。半年来,他没有对外销售一头种猪,在保证每头猪都有抗体的情况下,他才又开始对外出售。
这次疫情,对他的猪场又是一次重创。但他没有倒下,而是勇敢地面对,坚强地挺了过来。他说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做下去,因为成功之前必定是一次次的失败。
“先做人后做事。”这是陈鹏的座右铭。
望奎县的一位农民找到陈鹏,想养两头种猪。当陈鹏得知这个农民是个五保户,家里又很困难时,没有收他的钱。当时这个农民向陈鹏保证到秋一定把钱送来,可陈鹏却说:“没关系,你能到我这来,就是信得着我,你先养着,有什么问题再来找我。”到秋后,这个农民真的把钱送来了,还带来了几个老乡也来买猪。
成立养猪场后,陈鹏与买主和卖主都成了好朋友,并且经常沟通和交流经验。有时,绥化周边城市的养猪户想到北京种猪场去引种,北京的种猪场就会告诉他们直接到成功种猪场引种猪就可以,那里的种猪质量好,价还低,可以省去很多费用。2007年,望奎龙泰牧业想去北京引种猪,可北京种猪场却告诉他们直接到成功种猪场引种猪。他们来成功种猪场,看到这里的种猪品种好、质量好、价格又低,当即就购买了12头种猪。
去年年底,陈鹏为了能为养猪者提供市场上最新的玉米、豆粕、仔猪和生猪的价格,成立了猪之家生猪养殖合作社。他以会员制的形式,为每一位会员提供各类信息,还未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仅一年多的时间,“猪之家”拥有会员达1000人之多,为了能够得到最新的信息,陈鹏每天都上网搜集信息,然后再由专人无偿为每一位会员发短信,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每一位会员的认可和好评。
如今,陈鹏经营的成功种猪场的猪舍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安排大专毕业生20人就业,猪舍的门卫室安装了超声波电脑数控灭菌器,在生产区安装了动力喷雾消毒机,更衣室设立了火碱消毒槽,增设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购进新式粉碎加工机组一套,添置了超声波妊娠诊断仪、背膘测定仪和产床、电热板、保温箱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准备在东北三省率先安装Velos系统,把母猪从限位栏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为此,集现代化为一体的成功种猪场也成为了北林区4个生猪品种改良定点供应单位之一及市级生猪活储基地,并获得市百家诚信企业的称号。
我的姓名:张冬凉; 男 ;日出生,现住黑龙江省讷河市老莱镇利民村九组,三口人。
在建牛场时主要有以下困难和问题:1、缺少资金;2、没有合适的场所 ;3、养殖后饲草是个大问题;4、农村缺少优秀的繁育人才 。
万事开头难,在重重困难的情况下,寻找资金,批地皮,在镇党委的大力帮助下,2008年我拿到了100万资金,又通过镇党委和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驻老莱农场在农场租了一个场地,面积2万平方米,投入了30万元修建和改造了圈舍,打了两眼机电井,建造了两处露天圈舍,建了一处1200立方米的青饲料储存窖,又与农场沟通承包了200亩饲料地,解决了牛的饲草问题。在2008年先后购进了100头奶牛,当年产奶牛犊40头,改良牛60头,当年实现利润60万元,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在饲养中摸索经验,在总结中不断进步。在这一年的基础上,我发现奶牛的犊牛买不上价,改良牛的犊牛畅销,十个月可多卖元,通过这一事实我明白了养殖也要适应市场规律。于是,在2009年我调整了养殖方式,通过和繁育员沟通,这一年产奶牛犊15头,改良牛犊85头,实现利润70多万,通过两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了用奶牛产改良牛实现高收入的方法,就是用奶牛的一部分收入填补所有费用,奶牛的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加上改良牛的利润就是所得利润。实现即得利益。
两年来,我已把最初的100万还了60万,再有一年我就可以把债务还清。通过两年的实践,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为牛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资基础,拟计划在2010年建设可容纳200头牛的圈舍一栋,在牛场建一个集消毒,防疫于一体的服务室一个。通过和省繁育站的沟通建立了合作关系,直接到省繁育站购买优良精液,确保牛的品系优良。以实现经济增长。我村已有一部分养殖户效仿我的养殖方法,这样要比传统的养殖每头牛多收入元,把每头牛都上了保险,加大奶牛饲养保护意识,增强养殖户的饲养热情。我在镇党委和畜牧局的帮助下,建了一个奶站,投资45万元,即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大家,每年可创造利润15万左右。
我村有1301户,从事养殖的农户有600多户,每头牛的效益在元之间,并没有好的收入,通过我的养殖每头牛可达到元(小单位),真正做到了农民增收,全村按1200头牛计算,走我的路子每年可增收近500万元。现在农村40―60岁的劳动力最多,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懂得饲养,其中有绝大多数亲自饲养过,有经验,可行性大,基本是无风险,加上现在的防疫制度完善,奶牛市场的低谷,改良牛的走俏,使得我们走这么一条养殖道路是正确的。经走访有百分之九十六的人同意这种饲养方法。通过带动,大家对我更认可了,有的想和我一起创业。现在我牛场的奶牛及改良牛非常好卖,总有一些商贩来购牛,大大提高了牛场的知名度,有了很大的社会效益,得到了一致公认,我们镇对我的养殖模式给予充分的肯定,两个年度我都被镇里评为“优秀******员”并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通过大家的宣传和实地考察,许多有养牛经验的养殖户开始不相信,我和他们仔细算每一个过程中的利润后,他们都信服了。以前,大家都怕我的贷款还不上,就连自己家的人也担心,使得我也忧心重重,我用事实证明了这个路子是正确的。我现在取得了一点成绩,我没有满足,我要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为农村的养殖事业做点事。
刘书军,男,1975年12月出生,依兰县团山子乡远大村人,中共党员,现任远大村村委会主任、依兰诚信自来水安装公司经理、远大村玉米种子繁育协会会长。
他,一个普通再不能普通的农民;他,有着与许多农民相似的淳朴与正直;他,有着普通农民所不具有的精明与睿智。初出茅庐的愣小子,以他活跃的头脑和那种不服输的劲头在15年前的村委会改选中当选为远大村有史以来最年青的村长。远大村是依兰县出了名的贫困村,耕地面积少,村集体债务沉重,环境更是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更有的贫困户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带领大家致富是何等不易,很多老年人为这个年轻的小村长捏了一把汗。
刘书军上任后,带队多方考察,根据自身条件研究适合发展的富民项目。他们利用邻近县城的优势发展城郊经济,先后引进和推广了大棚蔬菜种植、覆膜西瓜甜瓜栽培、草莓棚室栽培等新技术,农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村长遇到了黑龙江省垦丰种业的一名业务员,当这名业务员了解到远大村周围都是山林包围后建议发展玉米种子繁育,这个项目投资少、风险小而且效益可观。在业务员的引荐下,刘村长见到了黑龙江垦丰种业老总,老总说玉米种子繁育技术要求很高,程序很繁琐,管理不好影响种子纯度,你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基地不能设在你们村。刘村长听到这里当场拍着胸脯表态,我们不会的可以学,我们派年轻有文化的村民到你们公司学习,学费我们村里出,种子生产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程操作,检验不合格你们可以不收,损失我们自负。垦丰种业被刘村长的真诚打动,2006年开始小面积繁育玉米种子。远大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公司技术规程操作,年底种子质量检验合格,公司全部回收,种植户收到了良好效益同时也得到了公司的信任。垦丰种业在远大村正是建立玉米种子繁育基地,并且繁育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村里成立玉米种子种植协会,种植协会发展会员230户,订单繁育玉米种子4500亩,回收价格3.6元/公斤,年实现产值486万元,较常规种植亩增收600元,全村增收270多万元。玉米种植繁育现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刘书军又因势利导,引导村民发展瓜菜种植、生猪饲养、森林笨鸡饲养等产业,在他的带领下,远大村经济不断壮大。
2002年初,刘书军发现仅靠种地发展经济速度太慢,很多农民种完地后就三五一群喝酒、打麻将、闲逛,时常惹事生非。如何利用农闲季节开展创收才是致富的关键,经过考察后,刘书军注册成立了依兰县诚信自来水安装公司,组织村里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自来水安装。几年来,安装公司有50多人常年外出包工程,劳务收入人均15000以上。&&&&&&&&&&&&&&
在村领导班子努力下,远大村2006年被列为整村推进贫困村,年又被确定为市级、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近几年共争取各方投资近千万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新建了村综合办公室、村民休闲广场、村幼儿园、道路全部硬化,自来水入户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泥草房改造75户,砖瓦化率95%以上。如今的远大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2008年全村人均收入达7000余元,彻底摆脱贫困面貌,由以往的贫困村转变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年远大村被评为依兰县平安示范村;年刘书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依兰县优秀村干部;2007年被评为依兰县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依兰县“十佳杰出青年”。在今年3月28日,由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黑龙江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黑龙江经济委员会、黑龙江省农委等十部门联合开展的第三届“黑龙江农村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论坛”活动中,荣获“黑龙江十佳村支部书记”光荣称号。
刘书军,一个新时代的农村干部,将带领全村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
&&& 刘宪娥 ,女 ,1967 年5月7日出生。家住北安市东胜乡东北村。现经营东北村大豆专业合作社,任副理事长。主要经营项目为土地规模经营、大豆连片种植、大豆 加工 、农机服务。
&& 本合作社创立于2008年,前身为东北村农民经济合作协会。现有入股农户51户,入股资金300万元,几年来合作社主要以土地规模经营,大豆生产加工,良种繁育,技术咨询等为突破口开展广泛的农民合作。2003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与引导下,由刘宪娥夫妇组织发起的8户农民参加的这个组织便成立了,因出于为农民增收的目的,所以当时就把这个组织命名为东北村富民经济联合体,逐步演化为东北村农民经济合作协会,也就是现在东北村大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前身。协会成立伊始,我们借鉴外地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的从全村实际情况出发,一边摸索一边实践,在围绕协会带动作用促进规模种植上做文章,统一思想,摒弃传统种植观念,运用科学经营方式,以确保入股农民的收益最大化,并以科技为支撑,在提高粮食产量上下功夫,不但使粮食产量提高而且搞活了流通,为农户开展各项保障服务。2005年,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合作社组建了东北村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设备5台套,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增添活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合作社的经济与物质实力,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销售大豆5000余吨,繁育大豆优良品种150余吨,其中为本村农户窜换大豆良种50余吨,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000亩,并全部实行统一耕种。几年来,大型机械整地面积达42000亩,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实现9700多元,每年有50-60个贫困劳动力在合作社实现就业。
合作社在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多次得到上级部门的嘉奖和表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大媒体也对其进行相关报道,上级领导部门多次深入本合作社视察和指导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我们深信,在省扶贫赈灾协会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将及大地提高经营者带领贫困农民致富的能力与水平,合作社将不断的发展壮大越办越好,将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群众致富的典型。
方东朔是个农民,原来在家务农,亲身经历而且看见别的农民一年到头地没少种,可是收入却很少,相当一部分农民靠贷款维持生产和生活的时候,他就想,怎样才能增加作物种植产量,怎样才能增强农业的抵抗风险能力,提高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起来?农闲时他就看报纸听广播,了解到外国有很多农业发达国家是农业协会在参与农业的经营.当时他就觉得应该借鉴外国的模式,根据当地农村现状组建一个适合当地农民需要的合作组织。
受到启发后,他就在1999年牵头创办了饶河县农民科技信息协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协会现已形成以小佳河镇为中心逐步发展,并在西丰镇、大佳河乡、大通河乡、西林子乡、原三人班乡等5乡建立5个分会。创建的农协服务中心,每年为农民会员采购农资800余万,纯收入达到了30万元。他本人也因农协的发展被评选为黑龙江省第二届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并经推荐荣任饶河县政协常委。
农民协会近几年为服务“三农”做了一定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良种工程。2002年,为配合县农委推广东农42、东农434、东农163优质大豆专用品种,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良种工程实施中来,协会率先在新村试种200亩,采用了标准化栽培模式种植,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率先发展订单农业。2003年,农协多次派人到桦南白瓜集团公司考察并与公司正式签定2000亩白瓜籽定单。之后,定期组织白瓜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并全力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产出的白瓜子产量高,质量好,全部由客户以每斤4.9元(市场价3.5元/斤)回收,这一项共使农户增收804万元。
& 三是侧重发展绿色农业。协会配合小佳河镇实施绿色水稻战略,先后在永丰村、东鲜村建立示范田1千亩,改变了过去粗放经营的种植模式,全面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为全镇推广农业科技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
& 四是坚持开展农业技术服务。为了使农协有长远的发展,为农民所认可,让老百姓看到增产收的希望,紧紧围绕强化农民科技意识入手,在推广先进的适用技术做文章,几年里农民协会共举办了8届科普培训班,举办科普大集七期,聘请县里、厂家农业技术员现场为农户排忧解难。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懂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他现在正在东北农业大学读农学专业。
五是参与奉献社会活动。协会还主动帮助贫困家庭,赊销或无偿赠送生产物资,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家庭,每年在帮助解决生产资金和物资外,还经常深入家中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了他乡学子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学习,回报社会。
此外,针对今年春季部分农民生产资金短缺的情况,协会通过团市委搭桥,协调引进双鸭山商行开展了支农服务。07年为我县北部五乡镇650户农户解决1760万元生产所需资金,08年为我县北部五乡镇650户农户解决3000万元生产所需资金,09年为我县北部五乡镇650户农户解决6000万元生产所需资金,极大的缓解了春耕资金紧缺问题,而且使很多会员的农产品不急于销售,而等到了好价格。
饶河农协今后发展的重点和定位:
&&&& (一)建立基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
农业和农民需要合作组织,这是由农业的特殊性和家庭经营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尤其是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多种功能不可替代.
&&& ( 二) 巩固三农发展成果,保护农民利益.
农协围绕流通和金融领域,为农民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以及资金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巩固农协地位,提高农协服务质量.
(三)发展现代农业. 充份利用荒山、水面这些闲置资源,发展北药、植树、立养殖。在利用和荒山开发的同时首先在不破坏植被的情况下进行。
农民协会工作打算重点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上下功夫,向北药生产方向转移,提高特色农产品水平,走生态观光农业生产之路.目前,农协投资40余万元,建设一期180亩五味子生态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已完成,二期观光农业配套设施正逐步实施,预计2年内总投资200余万元建设完成.该项目完成后,形成种、养示范立体农业为主体,以生态环保为重点,逐步形成休闲观光农业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模式,并在科技示范园区周围发展5千多亩的的北药基地。同时还在研究荒山立体开发,目前承包了4000亩荒山,做荒山立体开发实验示范基地,主要目的是科普培训、科技示范、研究新的高效农业项目等。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到荒山立体开发上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
协会本着不破坏植被合理的、科学的开发荒山,经过考察学习、科学实验和论证,他决定由农民协会牵头承包荒山,投入技术和资金,组织大部分农民参与荒山生产经营,利润以股份制形式分红(促进土地集约化进程)。以林下参和(林下参和棚参不同,它虽然生长慢,但不破坏植被而且产值也很高)五味子、三颗针、刺五加等中药材套种红松,林下养殖。这样就能形成2年――3年―6年――12年阶段收获期,收益以后他的利润将成倒金字塔在翻番快速增长,每亩产值将都在万元以上,而且是用不尽的绿色银行。此项目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四)农民协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下更名为饶河县农业产业商会。
鉴于农民协会的涉及面太多太广,在县工商业联合会和 社会各界的关心下,于08年4月6号正式更名为饶河县农业产业商会,隶属县工商联。更名后的农业产业商会将会更全面的为农业、农村、农民、涉农企业服务,促进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为民富县强努力奋斗。
鉴于发展的需要于2009年5月份成立了饶河县华朔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成立后蓄牧业迅速发展,目前主要是野猪及梅花鹿养殖初具规模。
相信饶河县华朔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党、政、团领导及各行政部门的关怀关注下很快会成为饶河县农业及蓄牧业上的一只主力军。
姚有林是饶河县饶河镇饶河村村民,男,现年44岁,党员,是有名的种田大户。1984年初中毕业回村参加生产。
饶河县是1985年实行连产承包制,因为饶河县交通不方便,种植的粮食卖不出去,没有效益。姚有林头脑灵活,不愿安于现状,开始做起小本生意(卖小百货),渐渐的让自己的生活变的宽松起来,但他仍然不满于现状,他把小百生意交给妻子管理,他购置了一台出租车,搞起出租业,干了几年。饶河县是全国人口最少县之一,出租行业车多,客流量少,他放弃了出租行业。1997年黑龙江省二期承包,三十年不变的政策,他在饶河村村民手中承包了200亩水田、300亩旱田,开始经营种植业。但头一年种地没有经验,不但没挣到钱,而且赔了近5万元。第二年姚有林从银行贷款10万元,从有经验的种植户吸取经验,村里派他到农业技术中心培训和学习,掌握一定的种植经验。这年秋后种植200亩水田和300亩大豆,粮食出售后,去掉所有费用之后净挣了5万元。这几年他刻苦钻研,辛勤耕耘,不断积累,姚有林已成为全村有名的种粮大户和致富能人。
小富不娇,富而思进。2004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增加了种粮补贴,规定了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他吃透政策,瞄准市场及时更新了水稻优质品种,又增加了300亩耕地,全部种上了优质杂交水稻,他还加大了种植业方面的投入,添置了一台收割机和其他农机具,季节性雇短工50余人,又辛勤大干了几年。近几年来,由于粮食产量不断提高,粮食价格连年攀升,每年纯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短短几年时间,使他成为饶河村的致富能人。
这几年的奋斗,使姚有林成为种粮大户、创业能人。2007年他被饶河村党支部评为优秀党员,他更加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在他的带头下,有7户村民也从其他村民手里承包了合计10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跟着他一起种植。他不断向其他种粮大户传授种植水稻经验。他广泛收集水稻良种信息,并及时向其他种粮大户推荐和统一订购优质高产水稻良种,使水稻单产由原来产量1000斤/亩提高到现在的1300斤/亩;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和其他水稻种植户成立了水稻合作社(协会)。姚有林被推为副会长,水稻合作社和村两委多方面联系,广泛收集水稻、大豆粮种信息,收集全国各地的特别是省内粮食市场的收购行情,帮助其他种粮大户,提供粮价最新消息。村两委和水稻种植合作社多次聘请农业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到饶河村给种粮大户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在饶河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村里帮他们解决一块土地,在上级有关单位的帮助下,他和其他村民购置了大量的拖拉机和收割机及其他农机具,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姚有林不满足现在的已有成绩,他琢磨着要完善农机生产合作社,联合村民搞连片种植,进一步提高农机使用率,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姚有林这么一位让土地生金致富能人,他和农民在农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扩步前进。
我叫王晓林,男,日生,现住虎林市伟光乡伟光村,家庭人口5人。
2003年因人多地少,家庭困难,外村的人员到本村搞农业机械发展,我看到了农业机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再加上我们伟光乡有水旱田十万余亩,不搞农业机械很难创出高产高效,于是就向亲戚朋友拆借,银行贷款,购买了第一台拖拉机,开始搞起了农业机械,当初两年因不懂技术,翻地有浅有深,客户非常不满意,我就降低价格,同时向农业技术人员学习,请教专家,尤其是2005年我参加了省扶贫赈灾协会主办的农村创业培训,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使我渐渐的掌握了农业机械的一般技术,为本村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到周边的农场进行农机作业,随着技术的增加,我的信誉度越来越高,发展到现在我拥有30余台大型农机具,资产已超过百万,是村里农机致富能手,每年不但服务全乡,还辐射到周边农场。是伟光村的首富。
致富的经验有几条。一是要有艰苦的奋斗的精神,要勤劳,敢想敢干,不怕担风险。二是要有发展眼光,瞄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原理后大胆的将自己的承包田转包给别人。从购买第一台拖拉机开始现已发展大型农机具30台套。创办村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管理。致富不忘群众,并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因为在村里经营机械有不少都是我的代耕户,有的是贫困户在种不上地的情况下去找我,我也知道干是白干,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扶贫,多年来我给贫困户代耕不要钱的户有二十多户资金二万多元。近几年我在农场承包二千多亩地,雇工二十多人大部分是贫困户,按自己的话说:“我富了不算富,大家富才是我的心愿,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党员应该做的。”为此,我被市里和伟光乡评为劳动模范和致富能手等称号。
&农机合作社将充分发挥现有机械能力,每年约翰-1024轮式拖拉机。天津804、水稻插秧机及配套设备生产应用为5600标亩/台*18元/亩*4台=40.32万元,机车按8年折旧计算,机具使用期为6年,除去人工费、维修费、物耗费等不可预见费用,约翰-1024轮式拖拉机,拖拉机及配套设备年创收可达23万元,其投资回收期为3年,联合收获机每年应为4000亩*48元/亩=192000元,机械按12年折旧计算,除去折旧费。人工费等其他生产费用,联合收获机年创收入达11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5年。综上所述,该合作社年总产值可达100万元。年创效可达34万元,用于合作社再发展。
&合作社建成后,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区域机械化作业短缺的矛盾,弥补大田种植机械化生产不足,先进设备装备投入使用可以进一步影响带动周边农户生产,调动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新成果新技术示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增强科技人员与农户的直接联系,使行业部门更贴近市场,走近农户,不断增强指导实践能力,促进土地用养结合,更为直接形象的指导农民,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增强服务部门的发展后劲,为更进一步更深入地开发经济适用、科学先进的区域农业机械化先进技术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虽然我创业前被困难威胁过,但创业成功后困难也向我低头。有省扶贫赈灾协会做我的后盾,我想我的事业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我叫于成龙,男,日生,现住虎林市伟光乡伟光村,家庭人口6人。
我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多种原因的制约,我没有按照自己的理想跨入最高学府大门深造的机会,但是我自信一条真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美好的前程是会到来的。因本人居住地人多土地少,属于贫困村,大部分农民靠打工维持生活,我也不例外前因家庭人口多,孩子有病,生活十分困难,前几年我骑三轮车收农民手里的余粮卖给粮库当起二倒贩子,勉强维持生活。后来我不满足小打小闹经过市场调查我得到结论是我们虎林市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量的大豆、水稻需要深加工,伟光乡自身是水稻和大豆的主产区,于是我萌发想在家乡建粮食加工厂,我的这个想法得到村委会的大力支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村里党员服务队帮助我共同担保贷款3万元,我又找亲戚朋友借了2万元,共计5万元。购买了粮食生产机械创办经济实体,组建了集加工、储备、购销为一体的荣昌粮油贸易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因企业规模小,流动资金周转不开行业竞争激烈,再加上本人文化低不懂生产技术,束缚了企业的发展和提升企业的效益,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加工能力大而不精。精深加工较少,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品种单一,粮油品牌杂,没有叫响品牌,企业一度陷入困境。2006年参加了省扶贫赈灾协会主办的创业培训,6天的系统学习专家的指导和同行们的切磋,使我找出企业困境的原因,回村后把所学的知识全部运用到创办企业,使企业走出困境。到现在为止已拥有员工45人,厂区14000平方米,7个可容纳200吨的粮仓,烘干塔,提升机,电子称等。固定资产450万元。我不但还清全部债务还给村里投资10万余元修建了一条幸福路。自己虽然富裕了,但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更没有忘记是党员服务队帮助了我。村民刘峰因地少人多生活困难我拿出10万帮他筹建养殖场并请专家给予技术指导。同时安排剩余劳动力50人。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给我带来下一步打算。准备组建万头猪场,实行股份制将土地流转出去,安排大量剩余劳动力到猪场劳动。使更多人致富。这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企业创建以来,年加工粮食100万吨,烘干粮食200万吨,产值1000万元,利润100万元,税金30万元。
&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为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重要战略物资,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鼓励粮食生产和搞活粮食流通的政策措施,粮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减少、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为等因素影响,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长期来看,人口的不断增长势必引起粮食的长期短缺。因此,粮食产业的发展目前以及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将得到高度重视,这为粮食加工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马明法,出生于日,中共党员,孙吴县沿江乡胜利屯村人,先后担任过共青团支部书记、村长、村支部书记,还曾担任过沿江乡边贸公司副经理职务。现任胜利屯村支部书记。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胜利屯村由原来的“黄土矮子”之称的贫困村,变成了一个人均收入4300元,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5%,程控电话入户率91%,砖瓦化率达到了94%,村民文化活动场所齐备的富裕新村。正在别人为他们发展业绩感到惊喜的赞叹下,胜利屯的村民十分平静的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关键是我们选对、用对了好当家人,是他精打细算,立足市场,帮助我们选了好的致富项目。”在他的带领下,胜利屯村曾获得过省级团支部标兵示范点,个人获得了省级优秀团干部、市青年突击手、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008年还获得了全县十佳公仆称号,并在黑河市举办的全市党支部书记培训班中代表孙吴县进行了讲演。
多年的工作经验和经商历练,使他具有较高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和洞察市场变化的能力。2006年,他看准了獭兔养殖市场。一是政策上支持。县政府制订了“牧业强县”的发展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牧业的优惠政策,使獭兔养殖发展有了有力的政策依据。二是饲草丰富。胜利屯村有丰富的草资源,并且秸秆产量大,为发展獭兔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料,同时,可避免因焚烧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三是自然条件适宜。自然条件非常适宜獭兔生长,因为胜利屯村位于黑龙江畔,气候特别有利于獭兔的生长。四是獭兔饲养周期短,见效快。在正常饲养条件下,4月龄前期增重600克,仔兔下生至出栏,体重达2500克左右,即4―5月龄时间,非换毛期,四季均可宰杀取皮,出栏早,见效快。
说干就干,他召集村民代表召开大会,说明了自己想带领大伙搞獭兔养殖致富的愿望。村民们有的说“养这多兔子卖谁去啊?有的说万一得病全死了怎么办啊……”一时间说啥的都有。面对困难和压力,马明法拿出自己的积蓄和仅有的几位亲朋的入股资金,在原村小学改建了一处640平方米的兔舍,160平方米的饲料车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同时,种植宿苜草3000平方米,就这样胜利屯村獭兔基地悄然成立了。眼看着兔子天天长大、繁殖,马明法看在眼里,盘计在心上“如何找到好的销售出路呢?”马明法放弃了自家的农活,做上长途客车到处寻找销售路子。最后,他与天津一家公司签订了长期销售獭兔肉的合同;与河北一家公司签订了长期獭兔皮销售合同。第一年他的獭兔基地就出栏獭兔7000余只,创经济效益20万元。
村民们看到了獭兔养殖的好处,纷纷要加入獭兔养殖。2008年,从最初的6户扩大到了50户,他创建的胜利屯村獭兔基地,正式从基地变成了养殖协会。
为了节省成本,他多次跑农委等部门进行沟通,咨询沼气池事谊,最后得到了县农委的认可,为胜利屯村獭兔基地建了一座沼气池,从而实现了废物再利用,节省了生产成本,也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目前,兔舍的取暖、照明、工人做饭等全靠这个沼气池。
随着獭兔养殖不断扩大,改变屠宰无法存放的问题一直困挠着马明法。2009年,在县扶贫办的帮助下,马明法终于如愿以偿,在基地建起了一所30平方米的冷冻室,从而解决了协会养殖业发展的一道瓶颈。马明法喜悦的说“这是我们协会发展的一次突破,为将来协会上马食品生产加工,向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马明法带大伙致富了,并没有忘记村里的贫困户,协会雇用的工人全都是本村的贫困户,技术人员也都是本村贫困户中选派出去培训回来的。如:村民李风义家庭困难,自己和老婆常年有病,生活困难。马明法与协会成员商议后将李风义安排在兔场给兔子粉料。几年来,共安置本村贫困劳动力15人。
马明法带领的胜利屯村獭兔协会,充分发挥了组织化优势,合理利用资源,为全县贫困村脱贫致富做出了榜样。
创业事迹材料
吴德显家住孙吴县沿江乡大桦树林子村,1965年2月出生,高中文化水平。吴德显有耕地120多亩,经过多年的辛苦劳作他也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一直以来都对农机很感兴趣,近年来,家中也添置了不少农业机械,但是吴德显看到大桦树林子村因为没有大型机械,农民自家的小四轮达不到作业标准,特别是翻地、耙地、深松作业上,更达不到作业标准,久而久之,造成土壤质地下降,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抗旱、抗涝性弱,以2002年的粮食产量计算,比最丰产的1995年产量下降30%,更谈不上效益型农业。只有购买大型机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吴德显在2002年拿出这些年的所有积蓄购买了东方红804机车一台和配套农机具,一年下来,他靠帮人翻地、耙地、深松作业上纯收入8多万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吴德显发现大桦树林子村有耕地32000多亩,只靠一台车根本解决不了全村对大型农业机械的需求,如何解决好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只有走合作社这条路。可自己又没经济实力,怎么才能解决因为缺少大型农业机械的这个瓶颈问题,又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呢?他说服家人和朋友把村里几个有同样想法的人组织起来,在2005年成立了大桦树林子村农机合作社,吴德显任会长。该合作社主要从事农机作业服务、技术服务、产品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机具租赁等,社员以资金、机具、技术等方式入社,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经营,盈余返还。合作社建立了章程,设立了社员大会和理事会,明确社员的权利和义务。在服务中,严格做到“五统一、五保证” 即统一作业价格质量,保证用户满意;统一技术培训保证队伍素质;统一完善各类档案,确保机具完好和作业能力,保证管理有序;统一制定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4年来合作社作业总收入500多万元,机耕面积达260000多亩,机收175000多亩,机械植保及其它作业面积10000多亩。
在吴德显的带领下,大桦树林子村农机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努力已拥有社员23人,合作社固定资产已达1000多万元,农机具30多台套,其中:大型机车7台(纽兰100型3台、意大利10-90型1台、进口375型1台、进口210型2台),大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5台(3316型5台、1076型2台、1048型2台),多功能整地机、旋耕机、联合整地机、液压翻转犁、偏置重耙等配套农机具,机库6个300平方米;大库3个400平方米;晾晒场6000平方米;场护棚500平方米。
吴德显领导的农机合作社不仅使社员的腰包鼓了起来,还对全村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是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传统耕作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规模小,不利于机械作业。在建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后,农忙季节前,农机合作社就与种田农户达成农机作业协议,运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对事前预约的农户实行统耕、统防、统收等机械化作业,由此,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如今年该村种植面积达32000亩,采用小四轮耕田需3500个工,而如今合作社配备联合整地机,280个工就完成了全部机耕任务,其效益显著。通过效益比较,让广大农民对大桦树林子村农机合作社的效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二是实现了农民和农机经营者“双赢”。由于机械化耕作、收割比牛耕和人工收割收费低。在孙吴县,一般机耕较人工耕作每亩节约支出约30元,机收节约50元。因此机械化作业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农民增收。在建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后,4年仅机耕、机收两项,就为农民节支200万元。同时外出务工者也不再因农忙返乡而节约了路费和多挣了工钱。个体农机者参加农机合作社后,作业市场由合作社统一负责,扩大了作业区域,延长了作业时间,从而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作业收入。同时合作社也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三是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合作社的成立,不仅提高了农机具的利用率,使农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运用,而且由于农民带资入社,带来了农民更多资金投入发展农机事业。同时也杜绝了过去个人购置中的单一和重复购置现象,避免了一些一次性投入资金大,难以确保作业收入的现象,使农机配置向农业生产全过程发展。如购置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需20多万元,投入大,作业面积还不能保证,但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购买,就保证了机械的有效利用时间,规避了风险。四是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合作社分析县情、乡情和村情,认识到村里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农业的发展还得依靠科学,在吴德显的协调下,与农技部门合作,在本村建立了农业示范园区,2008年示范园区主要试验大豆大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试验获得了成功,园区内大豆产量比其他地块增产600斤。在今年秋整地时,村里主动建立示范园区,在园区内实施秋施肥、秋施药技术试验,园区面积500亩,园区实行深松整地,在县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全部由村农机合作社负责实施,园区的建立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吴德显带领的大桦树林子村农机合作社,提高了大桦树林子村及周边十多个村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将分散的农业机械和分散的农户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了农业机械的共同利用,促进了农业作业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 我叫张立静,性别女,出生在黑龙江省同江市乐业镇东胜村的一个农村家庭。我是长女,在我的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从我记事起,全家五口人只靠三公顷地口粮田生活,生活过的非常清苦。我的父母都没什么文化,但却把我们姐妹的学习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为了供我们上学,三分利的高利贷都借过。我记得非常清楚,在我毕业那年,家里外债十余万元左右。这让感受到了父母对我的期望,同时也让我有了很大的压力,但也正是这份压力给了我创业的动力。
1997年我在佳木斯高职学院毕业,因当时的家庭原因,我没有选择找工作,这打破了我原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梦想,而迫使我不得不重新面对人生的选择。经过认真考虑和市场调查后,我决定开办一家当时很少人涉足的电脑商店。但是这一行业是需要很多钱才办的起来的,而我的家庭的经济状况我很清楚,于是只好向老师和同学及亲朋好友们筹借,终于在各种努力下筹集到资金10万余元,创办了同江市光华电脑商店,外带打字复印等项目。
商店开始运营后,发现许多地方并不尽如人意。第一,那时电脑不普及,很多材料都是人手写的,所以打字复印的生意很不好,需求的客户很少;第二、当时的人们对电脑这个新兴的产物并不了解,会使用的人很少,所以很难卖的出去。出于无乃,于是只好请一些人来免费学习。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培训二批学员,使他们对电脑的操作和理解,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没想到正是这样的一招无耐之举,最后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支持,生意一天天好了起来。也正是在这种偶然中,电脑培训班也必然的诞生了。同年10月份我又在抚远县成立了世纪电脑公司,将计算机业务发展到外县,我的公司终于在摸索中走向正轨。由于市场环境,行业份额的要求,在2000年 5月在同江市将新华电脑商店变更为新世纪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2003年 7月又在勤得利农场成立新世纪电脑公司。事业终于走向更明朗的春天,而陪伴我多年的电脑培训班我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2007年 3月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将我的培训班变成了同江市新世纪电脑俄语培训学校。而这一年又赶上了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雨露计划,使得培训学校在07、08两年中培训农村扶贫人员300余人,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千余人。让很多人都学会了一技之长,从而找到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毕业的学员中,有90%以上的人都找到了工作,这为我们当地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企业和我个人赢得很多的口碑和荣誉。企业荣誉:2000年企业评为工商甲级文明企业;2002年地税评为优秀企业;2007年评为佳市级十家文明企业;个人荣誉:2005年三月佳市妇女联合会巾帼创业带头人;2005年10月共青团佳木斯市委员会佳市级青年创业奖荣誉称号;2006年黑龙江省扶贫赈灾协会分困地区创业培训设计竞赛三等奖;2007年12月获“十佳文明企业”称号;2009年5月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而我没有满足于现有的事业,又在2007年 7月在同江创办中青旅旅游公司;2008年 4月创办勤得利旅游公司。2009年又开办了作为旅行社附属产物的中青旅游购物中心。现在我的企业共有员工53人,本科以上学历23人,大专11人,其中下岗职工17人;07年企业向国家纳税40余万元。
人们常说,一个人成功需要很多人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一份事业的成功更是如此。首先是得益于我的父母给我的动力,朋友的帮助。同时我们又是幸运的,赶上了国家大发展的时代,赶上了求才若渴的用人之秋,因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路就在脚下,只要不失志,我们将更加努力,以更优异的答卷回报社会,也为祖国的强大贡献我们最大的力量。
&&&&&&&&&&&&&&&&&&&&&&&&&&&&&&&&&&&&&
彭云―北京市大兴区戎威远保安公司经理。1966年7月他出生在勃利县双河镇致富村,今年43岁。1984年参军,1988年转业,回到致富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自1998年至2005年,在勃利县双河镇致富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2005年8月,参加省扶贫赈灾基金会举办的创业带头人培训班。于是他便产生一种想法:在家种地还不如出去打工。2006年1月,他毅然辞去村支部书记,自己走进北京城,开始走上艰难的创业之路。
一个农民,只身走进北京,其艰难境况可想而知。但他没有被困难所吓倒,而是不屈不挠、顽强拚搏,积极参加北京市大兴区就业局组织的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在增长知识水平和才干的同时,以一名军人特有的和永不服输的奋争精神,当时已经40多岁的他接受了命运严酷的挑战,积极寻找就业门路。为了生存,他同妻子商量,凭借自己的能力,决定自己创办一家保安公司,但资金、场所等各种现实困难像一道道屏障挡在他们的面前。为了筹集资金,他和妻子忍痛割爱,卖掉了新建不久的平房,又四处奔波,从银行、亲朋好友手中借贷,筹集20万元资金,在大兴区租了一个150平方米的院落,注册成立了北京市大兴区戎威远保安公司。公司成立初期也是困难重重,社会上不了解他,尽管他做出了许多努力,他的顾客还是寥寥无几。他真正尝到了公司好办、生意难开的滋味。然而,敢于挑战并不服输的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打开市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他利用一切机会到处去推销自己,宣传自己的公司,许下自己的服务承诺:如果达不到素质标准和服务要求,一文钱不收。当接到第一个订单时,他既兴奋,又倍感压力,但不做则已、做就做好,是他一贯的性格。于是他吃住在公司,为客户推荐素质高、身体好的保安员,身体瘦了一圈又一圈。经过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努力,他终于按要求完成了任务,使挑剔的客户也向他伸出了满意的大拇指。
随着他事业的不断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公司人员也在不断增加。每次增加人员,他首先想到的是和他同命相连的勃利县家乡的农民们,几年来他先后吸收了680余名各省市的农民工、40多转业兵,其中有367人是他从家乡勃利县带出来的,并全部进行了岗前技能素质培训,同时不定期开展岗上业务培训,提高了保安员的业务水平。
2007年9月,戎威远公司承担了港台歌星北京演唱会的保安任务,派出保安人员64人,并圆满完成任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保安部增用戎威远公司保安人员247名,负责4大比赛场馆的保安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为了能够使公司兴旺发达,长足发展,他注重在加强公司管理上狠下功夫。高薪聘请专业教练员,提高服务质量。为打开保安人员就业渠道,他坚持微利经营,大活小活一样干,挣钱不挣钱一样干。重点强化优质服务,不把一点不足和遗憾留给客户。优质的服务和良好的信誉,使公司的客户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大。奋斗与努力,使他终于实现了公司与用人市场的对接,开辟出了一片属于他的新天地。
经过4年的奋斗,他从成立公司之初只有19人、只能接受10几人的保安任务,发展成为有员工600多人、固定资产200多万元、年缴纳税金十几万元的民营保安公司,他终于走上了一条成功路。
用事业感召人,用感情凝聚人,用智慧提升人,这就是彭云创办公司的浓厚底蕴。
艰难和挫折锻炼了他,诚信和信誉成就了他,他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精彩人生,他的奋斗还在继续。他说,他要在这个大道上一直走下去,要带动更多的农民走进北京,开创自己的事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更有价值的人生。
程镇,男,日生,现住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初中文化。2009年创办任黑龙江达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哈拉新村(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地处嫩江北岸,达斡尔族人口占到75%以上,因土地少,农民只能种植经济作物来增加收入。但农民种植的农作物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赶到瓜果蔬菜丰收年农作物卖不出去,有时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看到农民无奈的表情,程镇急在心里。凭他多年跑运输和收购农产外销的经验。2008年,他带着本地瓜果样品只身南下找市场。凭着一股韧劲和村里种植的绿色无公害早西瓜,因口感好、品质优而召来了大批江浙一带的客户收购,因此程镇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民带头人。但秋菜上市时,辽宁、河北、山东一带秋菜也已成熟,大量白菜涌入市场,造成秋菜滞销。
面对农民一筹莫展的神情,2008年7月程镇和吉林一大型食品企业合作自筹了50万元建起十二个大型白菜腌制池为吉林食品企业生产半成品酸菜,村民的所有秋白菜按高于市场价格2分钱回收,这下可解决了村民秋菜难卖的问题,可是到了12月份酸菜腌制好的时候,正赶上全球的经济危机,吉林的食品企业因大宗产品出口韩国,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倒闭了。一个池子近20万斤酸菜共200多万斤菜怎么办,一小车一小车去市场卖,什么时候才能卖完,联系了好几个生产酸菜厂家,也没卖出去,望着一池池优质好的酸菜,程镇决定自己生产加工包装,创自己的品牌往外销。于日注册了黑龙江达瀚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主营代收代销农产品和加工生产酸菜。已将全部家当花光的程镇又东挪西凑跑关系,又凑集了30余万元于2009年4月份建起了一个200平米的生产车间和购进了酸菜生产线的全套设备。
凭着中国达斡尔族第一村的招牌,又结合达族传统腌制酸菜的特点于3月份注册了“达乡”品牌。经过了4个月的紧急筹备于5月25日第一批新产品达乡牌酸菜上市了,由于达乡酸菜口感好、颜色正,6月18日在哈洽会上参展当天就签订了海拉尔、满洲里、大庆、绥化四家经销商的常年经销合同。8月28日,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上日均零售额2万元以上,被评为最畅销产品奖。产品供不应求。现在厂里23名工人,全部来自贫困村的农闲人员,夏秋收购季节临时安置100余人就业。2010年打算再扩建腌制窖池和完善厂区,再安置更多的农村闲置人员就业。
程镇意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诚信不可或缺。因此,在生产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收购的白菜严格把关,霉变的白菜坚决不用。由于企业信誉好,酸菜质量标准高,生产的酸菜在当地及周边县市场相当走俏,工人通常加班加点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作为一名商人,程镇为自己树立起了诚信的金字招牌。从事经营多年来,程镇始终坚守着一个信念――“宁可自己少赚一点,国家的税收一分也不能少。”多年如一日,他不仅自己坚持做到依法经营,而且经常向其他个体经营者宣传党和国家的税收政策,时常教育、引导和告诫他们:“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依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富了起来,但决不能忘了国家。”
兴旺的背后往往会隐藏着衰退。当企业红红火火的时候,程镇不忘在思索一个沉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使企业一直勇立市场的潮头,永保兴旺发达。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创新。办法自己想,路要自己闯,眼光面向大市场。踌躇满志的程镇目前正在积极调研市场信息,描绘着企业发展蓝图。
程镇在创业中树立诚信乃成功之本的信念,靠勤学实干兴业,靠求实创新发展,造就了今天的事业。超越自我,挑战未来,使他成为一名年轻有为的创业路上带头人。
创业事迹材料林树巍,男 ,日出生 ,家庭现住址: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卧牛吐镇东卧村。现任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润格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创业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紧缺土地使用面积受到约束。虽然早已预料到创业的艰辛,但他没想到在合作社成立一个月后就领略到了这种艰辛。由于资金受到限制,购买进口榨乳设备资金不足,造成了合作社面临资金危机的压力。他主动联系当地乳业主管部门,反映合作社发展受到了资金危机,通过主管部门的协调在加上我国今年对生鲜乳设备的资金补助,及时的解决了合作社设备的问题。做为一个80后的大学生,去区里、市里、省里协调这些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拿出的费用,完全没有利用合作社理事长的职务而拿合作社的钱。通过我们的了解,他完全可以不用上这么好的进口榨乳设备,省去了资金的危机,免去自己的烦恼。而他说:“通过自己的考察与了解国外知名品牌的榨乳设备,用国外榨乳设备,在榨乳的过程中给奶农的牛起到了一个奶头保护作用,从而让牛更健康、更长远的榨乳。而国内的设备也可以榨乳,但是起不到保护奶牛的乳房,使用时间长了奶牛容易得疾病,从而产出了不健康的牛奶,让消费者的利益受损,奶农们的损失更大。办了企业要长远发展,要考虑到消费者、奶农的利益。这样企业才能长远发展。”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林树巍远大的思想报负。作为一名从未真正踏上社会,完全不懂公司潜规则的80后大学生他来说,如今能够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实干精神,团结的团队,他感到很幸运。一路走下来。幸运的是他遇上了启迪他梦想,引领他前进的领路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扶贫办的冯主任。在他的帮助下,林树巍很快的头入到了工作当中,白天联系施工队伍,购买建设材料,晚上与奶农们一起探讨怎样能产出更多健康的牛奶来,做为一名大学生,他从来没有养牛实践经验,养牛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很少,为了逆不自己的不足,在闲暇之余他又订阅了许多饲养养牛、奶牛保健、奶牛疾病预防等相关方面的书籍来阅读。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个80后的大学生也在这一年创造了不平凡,在他的努力下和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与扶持下创办了齐齐哈尔市润格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全社注入资金50万,奶牛700余头,现日产鲜奶8.7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带动了当地畜牧业发展,达到了饲料统一,疾病预防,机械化榨乳等先进的管理模式。同时也让奶农直接受益在原有的鲜奶价格中增长0.30元。创业是孤单的也是寂寞的,一个80后的大学生来到了异乡,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09年春节,这个传统佳节,都是亲人们团坐在家中,与家人共欢、共庆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安康。而林树巍自己却孤自人一个人在他乡。我们问到他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他这样的回答了我们:“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那么他就什么都不怕了,创业是孤单的也是寂寞的,但是为了温暖我身边的人,我愿意在路上。”在路上,只为温暖我身边的人。在自身得到创业锻炼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在创业过程中帮助过他的人,“服务奶农,奉献社会”他并没有忘记这个最初创办润格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的宗旨。2008年他用别人的名字自己掏钱捐赠了一口西部“母亲水窖”他说“我以后要每一年都捐赠一口,每一年都用一个名字,都捐赠到西部去,支持国家对西部的开发,帮助西部缺水地区。等我老的时候,我要去看看那些水窖。从而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奉献社会。”这只是一件小事2008年到2009年他一直在资助一个市实验的优秀高中生,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母亲去世父亲丧失劳动能力。而无生活经济来源。林树巍通过齐齐哈尔团市委送去的助学金,一直在背后默默的关注。那名高中生现在已经考上了燕山大学。企业现在还是发展起步阶段,有时也会受到经济危机,而林树巍他并没有选择自私,而是奉献。他说:“舍得,舍得,舍了才会得。”真不敢想这是个80后大学生说出的话。今年全区招商引资工作调查,林树巍创办的齐齐哈尔市润格奶牛饲养专业合作社被区委区政府评委:“招商引资重点保护单位”获得这个殊荣的背后可见一个20多岁的孩子独自异乡创业所付出的艰辛。当我们问到他的理想时?他说:“我不计较自己能够拥有多少钱,而我在乎的是和我一起创业的人,我能给他们带来财富,我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价值。”简单的一句话。让我们了解了一个80后大学生的创业经历。让我们祝福他:“在异乡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他的合作社又好又快的发展。”
王丽颖,女,日出生,家住克山县河北乡乡直,三口人。
一、创业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资金、技术、场所。
二、 创业经过
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成功经营四年预制板厂,积累了一定资金,当时县乡大力宣传市委提出的“四个换位”工作思路,号召农民发展养殖业,她通过去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考察,寻求到了新的创业门路。她看准市场选准了獭兔繁育这一行业,但是养殖繁育獭兔成本高,投资大,风险大,她有些踌躇了,她把这一情况向乡党委书记石晓龙、乡长李元忠做了汇报,乡党委、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帮助其协调贷款30万元,她与齐齐哈尔祥龙种兔厂建立了产品购销关系。于2007年9月她投资200万元筹建了獭兔养殖场,建立了一座两层楼面积为670平方米的标准化獭兔养殖繁育场,现已购进种兔220只。养殖繁育设备配备齐全,现有粉碎机一台、饲料机一台、高压提水机一台。雇佣了8个劳动力。
三、创业效果
养育繁殖獭兔效益十分可观,獭兔每年产仔6―8窝,每窝5―6只,三个月出栏,每组种兔(一公三母)出售价为600元以上(4只×150元),商品兔出售价为65元,现已养殖种兔220只,年效益可达60余万元。
在她的带领下,所在地及周边各村农民养殖繁育獭兔热情高涨,纷纷与她联系,她准备走公司加农户的网络模式,不但自己致富,还可带动周围农户增收致富。
四、社会评价
她政治觉悟高,作风扎实,品德高尚。在工作中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反对“******”。她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她是一个性格倔强的女性,有着超乎寻常的毅力。她非常善于管理,无论她怎么忙,她都把厂里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她经常同工人讲:一个人如果做不了小事,就做不了大事;做事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
不少创业者首次创业就远离失败,主要得益于把业务做精,把为顾客服务工作做细。这说明了创业的成功首先源于精于敬业精神,脚踏实地,服务于细微之处。这样,就会在创业经营中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
姓名:王文国&&&&&&&&&&& 企业名称:文国农机修造厂
性别:男&&&&&&&&&&&&&&& 联系电话:
学历:高中&&&&&&&&&&&&& 身份证号:093410
家庭住址:克山县双河乡中心村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许许多多人,尤其是在农业这样一个欠发展的领域里,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市场竟争机制,都带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走出了她们的成功之路。王文国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白手起家的致富经历,丰富了人生内容,也磨炼了她执着刚毅的个性。回顾他走过的艰辛历程,可以用24个字来形容:抓住机遇,选准路子,科学领先,大胆尝试,甘于付出,带动一方。
&&& 王文国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婚后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不甘心过那种土地里刨食的日子,决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之路。
&&&& 2005年,由于家庭人多地少,他不得不和妻子开荒种地。记得那一次,当他牵着牲口压平刚刚种完的一片荒坡地时,正在转弯时,一不小心铁磙子砸到脚上,顿时脚背上拳头大的一块皮被连砸带碾的掉下来,粘在被血染红的袜子上……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丝毫挫败他开荒造田的勇气,相反更增强了战胜困难的信心。历尽艰难,使荒滩逐渐变成了良田。可是这种靠天吃饭的生活并没有让王文国觉得满足,开荒所种的这块地仅够维持家里的日常生活,仅仅是解决了温饱,要想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水平,还要另谋出路。
&&&& “万事开头难”。为了有个好的收成,他到县里购买与种植大豆有关的书籍,精心研究,了解大豆的生长规律,在此基础上,他边种植边学习防病、防虫、防害的科学知识,详细地向专业科技人员咨询管理技术,他就边学习边把一些好的经验随时记录,最后整理成小册子。自费订阅了大量的科技书刊,如《农村科学实验》、《吉林农业科学》、《北方瓜菜报》、《农村经济信息报》等杂志,来不继的开拓视野,拓宽知识面。从些“要发家,学文化;要致富,学技术”成为他的一句口号。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盛花期,彩蝶飞舞,蜜蜂翩翩,绿油油的大豆苗煞是惹人喜爱,顶峰大朵足有四、五十个花,上半部都是鲜花烂漫、紫艳惜人,下半截是嫩黄淋淋,密而无缝儿,200亩大豆丰收在望。产量太6万斤,收入万余元。
&&&&& 2006年春,一次偶然的机会,王文国订阅了《黑龙江富尔农艺》刊物科技含量高,可信度强,他受到了极大的启发。4月5日他踏上了北上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出远门,经过12小时的旅途起颠波,到达目的地时当她看到销售大厅。王文国购买了100斤原种,并用科学方法种植、管理。秋后产豆种7000多斤,收入2万余元。
&&&&& 尝到科技种田的甜头,他想扩大订单农业的规模。在2007年,他扩大了繁育面积,并增设了“富选八号”这一新品种,苗期经过科学管理并去杂提纯,秋后又以上乘的品质每市斤1.5元的价格全部卖出。同一年他又大胆的尝试种植了4亩绿豆,由于应用正确的科学管理,到了秋天他又获得了好的收成。
&&&&& 种植绿豆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他想应该让更多的农民一起种植绿豆。在他的带动下,周围有20多户跟着他一起以放弃了传统的种植方式,率先走上了致富之路。他有位邻居因先天残疾,家庭生活十分困难。他不仅帮助她们购买了种子、化肥、农药,而且引导她们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了绿豆和大豆种繁育生产,提供管理技术,同时用自家打的水井与车无偿为其种抗旱,秋收时仅1公顷的绿豆创收10000多元,收入比去年翻一番,彻底摆脱了贫困。为彻底转变乡亲们的思想观念。在他带动下,全村种植绿豆2000亩。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
&&&& 他也以实际行动,在周围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跟着他干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克山县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的发展,他多次参加了农委组织的各种培训班,新的理念再一次充实了他的头脑,创办一个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路子已是水到渠成。
&&&&& 2009年3月,在县农委的帮助下,以他为理事长的农民合作社成立了,当时会员达到了53名,合作社以辐射、示范、带动、服务为宗旨,制定了制度与章程,建立了组织机构,形成了一个争先求富、致富光荣的浓厚氛围,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农记挂繁育生产降低了成本、拓宽了销售渠道,他们生产的绿豆、大豆不出家门就能以高出市场价格全部出售,解决了农民卖粮难的问题,为铁心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现如今他的绿豆生产基地知名度越来越高,他先后被评为县致富能手。
&&&&&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事业是永恒的”。当科学的春天再一次来临,相信在未来的科技致富道路上,刘成会奉献聪明才智,绽放智慧花朵,带领更多的农家兄弟共同拥有一个更美好灿烂的明天。
讷河市九井镇祥云村吕加茂创业事迹
吕加茂,男,日出生,黑龙江省讷河市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讷河市九井镇祥云村党总支部书记,阳光苯板厂总经理。曾获讷河市2008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6年、2007年九井镇优秀******员;讷河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个人;讷河市第三届、第四届党代表。
立大志,干大事。1985年高中毕业后,因家中生活困难,吕加茂为给父母减轻生活重压,决定不再攻读学业,毅然返乡务农。在家乡从事繁重的生活劳动,为家里积攒生活积蓄,成为家中生活的一把好手。后来,又在村里做了一段村干部,经历了人生最为关键的锻炼和磨砺,学会了很多管理经验和协调组织群众的方式方法,为自己人生的辉煌上了最好的一课。在生产劳动和从事村干部职务期间,吕加茂对农村生活贫困、生产落后、生存危机的情况有了深刻的了解和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不改变生活观念、不寻找****的发展道路是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和全体村民几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一年仍是不挣钱的命运。他多次到县城、省城去考察发展道路方向、考察项目投资、考察各类市场的需要及发展趋势。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哈尔滨的一次考察中,从省建设部门的领导口中了解到,东北地区为了御寒,科研院所已经研制出了一种新型保暖建筑材料----苯板,未来将被广泛使用。一个点子值千金,他没来得及感谢人家,就风尘仆仆的赶回家乡,将自己开苯板厂惠民全村人民、富裕自家的想法同家人做了详细的说服、劝导,得到了全家人的一致赞同。这样,他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苯板厂的筹建中。
克时艰、立排头。在一个乡村搞工业企业,对于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们而言,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可吕加茂非要做出个钻天伍,要让父老相亲们从他的创业的过程中转变抱着种地不撒手的做传统观念,他要现身说法激励引领父老乡亲走出黑土地,开辟新型产业,富裕一方,造福人民。在厂址的选择上,大费周折,终于在镇村领导的支持下,确定了如今的厂址。又通过亲友借款筹集资金,但面临厂房建设、购置设备、原材料购买等诸多问题,资金严重不足,在镇村领导的关怀下,银行部门给了一定数额的贷款,基本上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接下来,他就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在实际工作中,夜以继日的工作,购材料、跑设备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厂房建起来、设备安装调试好尘埃落定之时,他整个人已经瘦了二十多斤,人也十分憔悴,但他心中有了滚烫的希望,他看到了成功的曙光,吕加茂与经过自己带领团队的共同努力,两年内打了一个翻身仗,将始建厂房300平方米及购置设备的28万元全部还清,开辟了企业发展新纪元。
谋发展,创一流。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草创之始的债务投入实现全部还清转为盈利后,吕加茂想得更远,看的更高,在几年的通盘盈利赚得资本后,于2008年5月扩大厂房面积420平方米、更新改造设备五组,总投资达45万元。由于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到位,阳关苯板厂这个企业崛起了,不但得走出了本村,进而走出了本镇,同时闯入县城,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商家及建设行业的青眯,在这企业做大做强后,受其影响,县域在几年间又诞生了几家同类企业,而且大多都效益较好,更大程度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建筑业的节能环保上水平、上规模。
重民生,富为人民。从企业建立初,吕加茂就树立了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的理念。为使本村百姓尽快富起来,他将本村闲置的劳动纳入自己的挥下,让他们在种地之余,从事工业生产赚取额外的经济收入,算起来这么共安置闲置劳动力539人,现在常年在厂工人达到50余人。富而不骄,富为百姓,自筹资金20余万元,修筑了砂石道路10公里,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出行条件,践行了打拼天下为人民的思想。多年来,照顾接济伤残家庭、五保家庭等弱势群体共67户,使弱势群体感受了世上好人多,社会主义好,党的政策如太阳般温暖,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燃起致富、生存的希望。
祥云阳笨板厂在吕加茂的带领下,正扬帆猛进,所生产产品远销至克山县、五大连池市、讷河市、嫩江县、克山农场、富裕县,年创经济效益45万元已不足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进入股市劈波斩浪。
姓名:李春阳&&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7年9月
家庭住址: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
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地处半山区,丘陵岗地多,基础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全村的农业发展。2000年,李春阳在红丰村创办了全省第一家农机股份合作社,起初以村有机具资产为基础,吸收土地经营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耕地联片集约经营,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最终目标,从种到收实行“一条龙”服务,有效地解决一家一户种田难、卖粮难等问题。
目前,村农机合作社成员由成立初的72户发展到268户,入股土地面积8600亩。合作社大型农机具7台,配套农机具20余台套。合作社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设施齐全。固定资产由12万元增长到142万元。合作社实行了“六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农民把耕地入股后,由合作社机械作业队统一整地、统一安排资金、籽种、化肥、统一播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农户土地面积分红。大伙儿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加入合作社的会员秋后按土地面积分配粮食,跟一家人似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按劳分配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为了推进农业标准化,合作社根据农时,按照栽培技术要点,统一要求,精心管理,全程进行科学种植。入股农户不再为种地操心,节省了大量劳动力。红丰农机合作社仅整地和推土方两项每年就获利20多万元。
2005年,李春阳抓住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这一契机,组建了鸿玉獭兔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380名。对贫困养殖户实行“四统一分”。即:统一购兔、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按股分红。实现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2008年,合作社出栏商品兔20000只,出栏种兔4000只,年产值126万元,纯收入34万元。社员人均增收1000元,户均增收3000元,年终每股分红1200元。
2008年5月,在哈尔滨烟叶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红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春阳带领123户村民共同组建了金丰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农民土地定价入股,统一育苗、统一整地、统一栽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采收、统一销售、年终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管理。2008年,合作社烟叶生产创产值215万元,纯利润70万元,上缴税收48万元。入社农民不但获得每公顷3500元的承包费,每公顷还分红1500元。
从2000年到2008年,李春阳创办和领办发展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使2000年前人均收入不足2500元的村,发展到现人均收入达到6800元的富裕村,受到了群众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焦广有,男,高中文化,家住通河县凤山镇四马村。
焦广有,是通河县凤山镇四马村一名普通农民党员,他的食用菌产业从2005年最初自产自销的小窝棚,发展到现在的“森然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影响和带动了本地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在全县有220多户农民栽培食用菌,年产量300多万袋,年收入150多万元,同时有56户党员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07年焦广有被哈尔滨市委组织部授予“农村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奖。被通河县政府授予“通河县第十四届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199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焦广有在《科技报》上获得了一条关于食用菌养殖的相关信息。他广泛查阅了其他资料,了解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市场远景,最后把致富的门路定在发展食用菌上,通过发展食用菌来解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带着求知的欲望,带着学会技术再创业的信念,2002年,焦广有只身一人到哈尔滨市食用菌研究所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学习回到家里,焦广有就迫不及待的搞了起来,为了节省资金,他学习自制了接菌工具,到四马加工厂要来锯沫子,建起了一个80平米的小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头一年就取得了很好的收成。2003年4月份,焦广有在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和原来的食用菌种植户管殿玲共同发起组建了凤山镇食用菌协协会,2008年12月焦广有牵头成立“通河县森然木耳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共有会员26人,理事会成员7人,焦广有被推举为负责人。目前能为广大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多种服务。在合作社的带动影响下,凤山镇的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农户逐渐富裕起来。
在建立规模生产基地的过程中,县扶贫开发办和凤山镇把食用菌作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一路绿灯,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15亩土地的使用难题,又协调信贷部门为焦广有解决资金上的困难。县扶贫开发办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把发展食用菌作为本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之一,并以森然木耳农民合作社为基地,向全镇辐射。使这一能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食用菌产业得以大面积推广。
焦广有在抓好基地生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周围食用菌生产户的服务,向他们提供先进管理技术、优质菌种,并回收他们的产品。为了做好食用菌产业的推广,焦广有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班20多次,对的技术困难的食用菌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达100多次。对食用菌种植户的技术咨询,做到有求必应,无论早上,还是夜晚,焦广有都尽力解决,在电话上答复有困难的,就到现场查看指导。2009年5月合作社召开代表大会,社员一致认为:通河县的食用菌生产要想获得比较满意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出凤山,向省内和全国大中城市学习种菌的先进经验,向先进地区学习产、加、销一条龙先进经验。此后焦广有多次到外地学习食用菌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当地食用菌种植水平,增加效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行。虽然焦广有腰包鼓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没有忘记贫困的乡亲们。村民曲忠家庭生活差,日子一直过得拮据。焦广有就主动给他讲养蘑菇致富的经验,转变他的旧观念;没有钱买菌种,焦广有就赊借给他,并帮他买锯沫子,帮他建起50平方米的大棚,投料一万多斤,手把手地教他养蘑菇。为了保证蘑菇生产质量,焦广有都到他的棚里细心察看,及时调整管理,当年就产鲜菇7千斤,纯收入5千元。几年来,曲忠靠养蘑菇盖起了新房、买了摩托车。几年来,在焦广有亲帮助下,先后有7户贫困户通过栽培木耳实现了脱贫致富。
赵成增同志原为双城市团结乡创富村人,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学习种禽繁育技术,2004年来到通河县创办大鹅孵化和养殖业。
几年来,赵成增同志浅心专研大鹅孵化技术,特别是在育雏温控、防疫等方面探索出了适于通河县的养殖经验,并被广泛推广。在鹅雏孵育生长中,他探索出了利用木方在火炕或热地面上垫起15――20公分高,上面铺设塑料网,鹅雏在网上吃食生长,粪便漏到网下,避免了鹅雏受凉、过热、潮湿而得病,保证了鹅雏的成活率。这项技术被养殖户广泛应用,受到养殖户的欢迎。同时地推动了全县大鹅养殖业规模化迅猛发展。
2007年,赵成增同志为扩大青鑫鹅业生产规模,在县扶贫开发办支持下,经自己的努力,将青鑫鹅业迁至通河县富林乡永胜村,投资120万元,按规范化繁育养殖基地进行重新建设。经过3年多的建设,企业由原来的租用场地,小打小闹,年孵化1――2万只的作坊式经营发展到时目前拥有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种鹅存栏4500只,鹅舍3000平方米、放养水面23000平方米,孵化车间500平方米,孵化设备20台套、办公室及饲料加工车间400平方米,年孵化能力60万只,固定资产300万元,集孵化养殖一体的规模鹅业基地。
赵成增他创办青鑫鹅业致富没忘回报社会,他除了技术人员外聘,工人全是当地的贫困农民,现在有农民工35人在青鑫鹅业就业,并按月给工人开资,使农民工增加收入,为通河县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做出贡献。赵成增同志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几年来,为通河的各项公益事业捐款近万元,受到社会的赞誉。
赵成增同志为确保养殖户利益,推动通河和周边地区养鹅业的发展,于2007年成立了通河县青鑫鹅业养殖协会,聘请董养殖技术和畜牧兽医人员任顾问,发展了400名养殖户为会员,从养殖、防疫、销售开展协调和服务,确保了养殖户增收。
现在,通河县扶贫开发办正在扶持赵成曾组建青鑫鹅业扶贫联合体,扶贫联合体+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扶贫联合体为载体,基地为龙头,实行合作开发,充分利用党的扶贫开发政策,发挥资源优势,为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为通河的大鹅经济发展努力奋斗。
赵成增同志2007年被选为通河县政协委员,2008年被评为通河县第十四届劳模会劳动模范。
&&&&&&&&&&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陈文良,今年`48岁,1994年开始担任爱辉镇头道沟村村委会主任。爱辉镇头道沟村是一个相对贫困的村屯。自然资源比较馈乏,全村农户160户,人口612人,耕地9,050亩。林地760亩;草原460亩;水面750亩。
全村发展经济的主要渠道就是种植业。由于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粗放型的再生产,安于现状的小农思想意识,使我村多年来人均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全镇温饱水平。人们渴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渴望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经济,也渴望力图从根本上改变贫困落后局面。为此,我和村委会一班人以发展村域经济,尽快脱贫治富为目的,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了符合我村实际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我的目标是经过3―5年时间,实现经济发展从单一的种植业,向种植、养殖、加工业方向发展;粗放式的简单再生产向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移风易俗,美化环境;运用农业科技发展生产,使村民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初步达到。
1、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村机械化程度低的瓶颈问题。2007年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和农民集资方式,购置一台联合收割机和一台大马力(1204)轮式拖拉机及相关配套农机具。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村了农机服务队,2008年招商引资350万元,购进了3台1404大型机械及相配套农机具,成立了新型农业股份制合作社,从此种植业实现了统一籽种化肥、统一播种、分户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整地的五统一分模式实现了农田精耕细作及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单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获得了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也释放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从事其它经济的发展。
2、 抓好农田基本建设,增加抗旱排涝能力。我村土地比较脊薄,多数耕地在沿江旱区,可以说是十年九旱,也是制约我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十年九旱的农业现状,我们在沿江旱区耕作带打16眼机井,实施节水喷灌农业,喷灌面积达1500亩。并把易旱地块改造成经济作物园区,逐步实现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变单一粮食生产的落后局面。
3、搞好农业环保,发展循环经济。我村位处爱辉镇辖区内,村民与城镇居民朝夕相伴,搞好村内环境卫生,美化环境也是小城镇建设的需要。我们一是调动村民的种田积极性,大搞积肥造肥,把全镇的公侧、私侧及生活污水统一集中管理起来,筹建一处积肥场,通过发酵杀菌使生活废弃物变成优质高效肥。既能减少污染,又能改善环境。为我村的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社会和谐创造了条件。
4、是搞好村屯绿化,建幸福新村。2008年时间全村七条街全部修成白色路面。共计3公理。路边植树3000棵、建卫生侧所80个,路边围栏1200米,初步形成了栽花、种草的新风尚。改变了以往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烧柴乱堆的旧习俗
5、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农业机械化联片种植,解放了劳动力,使部份劳动力转移到畜牧业和养殖业。2009年全村奶牛存栏180头,江面网箱养鱼水面500平方米,鱼塘水面800平方米。个体工商户5家,渡假村文化大院一座, 村中心街道办起了集市贸易市场,既方便了群众,也促进了经济繁荣。
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为我村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再生产向精细型生产模式迈进。2007年基本上实现了精耕细作和区域化种植。由于实现了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壤抗旱排涝能力,降低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成本。致使年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亩产仍能保持增长水平。村农机服务队实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成本收费、独立核算、股份制管理体制。全体股民享受到优惠的代耕服务。如:市场价翻地每公顷320元,耙地每公顷140元,而我们村民(股民)翻地只取260元,耙地只收取100元机耕费。经村民大会审议通过的贫困户只收取成本费用。从而实现了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
区域化种植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农户种植技能的差距也在缩小,耕地土壤结构的恶化也在缓解。爱辉区具有良好的土地优势,土质较好,土地连片,这是合作种植经营的资源基础。农户手中的承包土地,吸纳到合作社中来,还可以把种地无积极性的种植户手中的承包土地租赁给合作社,重新整合优化土地资源。有了这个资源基础,将实行规模化的集约种植经营模式。土地资源的集中管理。也有效的保护和改善了土地资源。
几年来,我们实行了新型股份制农业合作社,采取区域化种植模式,使土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斤粮成本降低,农民的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老白姓得到了实惠,也深受农民的好评。劳动力的解放,使一部份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展多种经营,使畜牧业、养殖业、个体工商户得到较快发展。从而改变了我村单一种植业生产模式,逐渐形成了由贫困村向小康村过渡的局面。
各位领导,同志们,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做了我应该做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厚爱。我深感离领导和群众的要求还很远,今后我要努力工作,把工作做的更好,回报党和人民的厚爱。
谢谢大家。
张宝忠,男,1964年6月出生,现居住在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大乌斯力村,家庭成员3人,现有土地90亩,农用车1辆。
张宝忠是村里种植西瓜的大户,承包田的黄沙土,最适合种植的经济作物莫过于西瓜了,种植西瓜多年的他,成为了村里的富裕户。可是随着土地倒茬困难、土地地力下降,地壤病菌增多,西瓜品质逐年下降,销售也越来越难,让他这个村里的富裕户渐渐快要变成了贫困户。
西瓜种植效益大幅度降低后,张宝忠开始和几户农民摸索着种植落地黄菇茑,刚开始种植菇茑的难度可想而知,虽然大乌斯力村菇茑种植历史较长,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种植技术也达不到标准,加上土地方面的要求,想要大面积种植菇茑就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张宝忠是个有想法的、有毅力的人,既然决定种植菇茑这种经济作物,就要种好,做出个样来。他想到每年种植菇茑要买农膜、肥料和各种农药,如果大伙一起买就可以节省很多钱,就把几户种植菇茑的农民叫到一起商量办法,统一购买了这些生产资料,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这一年,他积累了菇茑种植的经验,扩大种植面积、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的想法在他脑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家境不好的女孩的表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