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对峙未来走向两国如何从对峙最终走向兵戎相见

中印边境之争最新消息:中国印度绝不应再兵戎相见!
中印边境之争最新消息:中国印度绝不应再兵戎相见!
大洲军事连播
《印度时报》称,据介绍,印中双方目前在对峙前线各有300到350名士兵,中间已被一条长约150米的铁丝网隔离。两边不仅搭设帐篷,而且建起防御堡垒并安排好物资补给线。“根据军事战术常规,平原作战攻击方与防守方的人员配比是3∶1,而在山地作战人员配比要升至9∶1。我们的军队处于更好的战术位置,且做好了长期拉锯的准备。”上述印度安全部门人士称。钱峰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印媒的报道一方面反映出在失礼的前提下,面对中国越来越大的压力,印方在国内为自己壮胆打气。另一方面说明,印度军政界和学术界的精英们对中国有严重的战略误判,低估了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中国已经凭借历史证据证实:根据在1890年英国统治印度时期英国与中国签订的条约,洞朗高地属于中国。中国在洞朗建设公路,是在本国领土上的主权行为。这是完全正当的、合法的,他人无权干涉。而印度一方在中国和不丹之间横加干扰是毫无道理可言的,洞朗高地并不属于印度,印度不能够凭借所谓“对印度的严重安全隐患”的名义把自己的军队派到中国的领土上。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大洲军事连播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大洲军事连播,跟你更多互动每日更新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莫迪上台为何对华趋于强硬 印度感觉被掐脖子要抗衡
  媒体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七十年前,印度从宗主国英国手里收回主权,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国分为二: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和以穆斯林为主的巴基斯坦。
  授权处理这一事务的路易斯?蒙巴顿于1947年3月抵达新德里就职英属印度副王时宣布:“作为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我将充满自豪地完成我的使命”。出乎他意料的是,此时的印度,宗教和民族之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被人形容为“一艘被烈火吞噬的船”。
  印裔英国导演古丽?查夏拍摄的新电影《印度之星》从三个层面生动讲述了印度独立的艰难过程:宗主国对自己权威式微的无奈和放权之后的战略铺垫,印度各派对独立的渴望和彼此毫不妥协的固执,普通百姓为政治精英的博弈和宗教派别的争斗所付出的血泪代价。
电影《印度之星》海报
  影片把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再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对孪生兄弟在“呱呱坠地”前的阵痛过程。最发人深思的是“印巴分治”这个结果背后所隐藏的地缘政治考量:博弈大师英国首相丘吉尔早在二战结束前便拟定了将英属印度一分为二的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年的“印巴分治”与其说是《蒙巴顿方案》,还不如称之为《丘吉尔计划》。其真正目的是,利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传统矛盾,私下许诺殖民地内占少数的穆斯林独立建国,以此来牵制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国大党”所引领的印度,封堵当时苏联南下印度洋的计划,确保西方在中东的石油生命线畅通无阻。
  这部由当年的宗主国和殖民地联合拍摄的电影,既有“好莱坞”的大片风格,又有“宝莱坞”的艺术风韵,非常值得一看。加上该片上映时,恰逢中印严重的边界对峙,使这部影片多了一层现实意义。
  印度的历史遗产及其影响
  当年的“印巴分治”乍看是蒙巴顿迫于无奈而启用的一个应急方案,实际上却反映了南亚次大陆孕育了数千年的宗教、文化和政治大分裂。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外来的雅利安人文明与本地的印度河文明相撞后产生了“吠陀文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吠陀教在“种姓社会”体系的护佑下演化为后来的婆罗门教;到了孔雀王朝,别特是阿育王鼎盛期,种姓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使婆罗门教颇受争议,以佛教和耆那教为代表的各种“沙门思潮”随之兴起并广为传播;公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入侵,伊斯兰教进入印度的两河流域,佛教由兴变衰,婆罗门教复苏;公元十二世纪,来自今日阿富汗地区的突厥人一度成为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新主人,其建立的伊斯兰“德里苏丹国”后来又在蒙古帖木儿帝国的进攻下走向衰落;公元十五世纪,随着大航海时期的开启,印度便成为西方海洋强权和冒险家追逐的富庶之地,哥伦布发现的新大陆也被称之为“西印度群岛”;公元十六世纪,帖木儿曾孙巴布尔攻灭“德里苏丹国”的最后一个王朝,建立了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帝国;大航海在带来大贸易的同时,也开启了血腥的殖民掠夺:1757年,莫卧儿这个泱泱帝国在普拉西战役中败给不列颠的一个伦敦商人联盟――“东印度公司”,开启了印度长达两百多年的被殖民历史。
  上述印度历史主线可以看出,南亚次大陆就像一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大舞台。有人称这里是一个文化“大熔炉”,可数千年的融合淬炼,却并未化解宗教各派你死我活的争斗。先不说仅“印巴分治”这一幕便给印度教和穆斯林双方造成一百万人的死亡和1400万人的背井离乡,就连一向主张非暴力、并用绝食的办法试图唤醒人们停止暴力冲突的圣雄甘地也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枪杀。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因下令军事攻击锡克教金庙并造成数百人死亡,而在总理任上遭到两名锡克教保镖的刺杀。其子拉杰夫?甘地继任印度总理,却未能摆脱母亲那样的厄运,死于极端泰米尔人一次自杀性的爆炸中。
  外人很难理解,印度作为宣扬放下分别心和拒开杀戒的佛教发祥地,为何却如此顽固地实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并倾向于用暴力来解决宗教矛盾?其实,这是因为人们错误地把“佛教”与“印度教”混为一谈了。在印度数千年的漫长历史中,真正贯穿始终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这一脉,而佛教只是其中的一段“插曲”而已。可以说,佛教在印度的兴与亡均离不开其对主流宗教的反思和反动。两者此消彼长的对立发展过程与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有一定的可比性:相同之处是,佛教生于婆罗门教的土壤中,其之所以得以弘扬,则与它对主流宗教的反思密切相关,这点与基督教源自并挑战犹太教的过程非常相似;不同的是,佛教在与婆罗门教的交锋中因自己对佛陀教育的偏离和“密宗化”而远走他乡,最后几乎在发祥地销声匿迹,而耶稣基督教则因为它的普世情怀而超越了相对封闭的犹太教。
  毋容置疑,古印度文化对人类文明曾经做出过无以替代的贡献。从吠陀文化到孔雀王朝再到莫卧儿帝国,在印度这个原本只是一个地理概念的南亚次大陆上,“本土”和“外来”的文化彼此磨合交融了数千年,早已无本土和外来之分。但是,若要真正了解“印度人”特有的气质和秉性以及印度作为一个国家与邻居的相处之道,我们恐怕离不开“种姓制度传统”和“殖民主义遗产”这两把钥匙:
  关于前者,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雅利安”一词在梵语中的意思,即“光荣的、可敬的、高尚的”。作为古印度文化的主要开启者之一,雅利安人为了保持自己的“高贵性”和“纯洁性”,创造了一种把自己与土著区别开来的社会体系:种姓制度。
  这个将人分为四等的种姓制度始于后期吠陀时代,在印度存在了三千多年。1947年印度独立后,种性制度虽然在法律上被正式废除,但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却根深蒂固,在实际社会运作中以及国家的外交行为中仍然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圣雄甘地曾经说过:“虽然种姓制度已经废除,但是影响印度进步的最大阻力就是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示意图
  拿印度的外交政策为例:以婆罗门为中心的种性等级体系在这个领域的体现即所谓的“曼荼罗主义”。“曼荼罗”意为“中围”,原是印度教中为修行而建的坛场。此概念后被密宗吸纳,解释为修持能量的中心。譬如,在举行宗教仪式和修行禅定时,四壁内的中心通常坐着大日如来或观自在菩萨,以示宇宙中心,即所谓的“万象森列,圆融有序”或“轮圆具足”。这种坛场秩序据说能最有效地聚拢和聚集能量。
  孔雀王朝时代的战略家考底利耶根据此宗教文化传统发展了一套战略理论体系。他在其代表作《政事论》中表示:“国际关系就是一种以征服者为中心的动态等级体系,直接邻国是天然的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又是天然的盟友”。譬如,为了对付中国,印度在尼赫鲁时代与苏联结盟;如今,中俄关系相对密切,但新德里依然不放弃拉拢莫斯科,同时拉近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系。“曼荼罗主义”听起来有点类似中国战国时代范雎向秦昭王提出的、后被南北朝名将檀道济收入《三十六计》的“远交近攻”策略。
  南亚次大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印度为中心的区域安全秩序。该秩序的内在逻辑不仅可以在地理上得到佐证:南亚的五个国家彼此互不毗邻,但均与印度接壤,印度可以说是南亚地理上的不二中心。同时,在历史与政治发展以及文化影响方面,印度在该地区也绝对占据核心地位。这种“地区核心国家”的历史定位使得印度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作整个南亚这个“曼荼罗”体系中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中心,在该地区享受种姓文化意义上的“婆罗门”地位,被认为是它的“自然权利”。
  这种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精神来源,那就是当年不列颠给印度留下的殖民主义和帝国霸权思想。在两百多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人把印度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政治单位。独立后的印度不仅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大部分疆域遗产,更承接了英国殖民主义的霸权野心和外交手腕。
  具体到印度的周边外交政策就是:排斥巴基斯坦在南亚的影响;必要时不惜动用武力来完成对土邦和邻国的吞并、部分占领克什米尔地区、蚕食小国锡金、历史上对西藏的觊觎;通过军事、政治、经济和人文等手段不同程度地控制邻国;采取综合方式操纵邻国。
  归纳起来说,“曼荼罗主义”就是印度外交版的“种性体系”和英殖民主义传统的结合体。了解了这点,我们就能解释印度的外交政策为何既傲慢偏执又富有心计和进攻性。
  印度在南亚推行以自己为中心的所谓“印度主义”,说白了就是试图将南亚“印度化”,把次大陆变成它的“自留地”、“后花园”或“缓冲地”。域外国家不得涉足其中,这其实就是南亚版的“门罗主义”。
  莫迪没有参加不久前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说明新德里相信中国的这一大战略可能或者已经在南亚产生了对其的“离心力”,毕竟,在北京与会者的名单中也包括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这两个南亚国家的首脑。
  龙象之争:印度为何视中国为天然宿敌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又彼此为邻,同属发展中国家。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佛教东传、扎根中土,玄奘西天取经,传为佳话。在近代史上,两国都有遭到西方列强侵略和殖民的共同经历。可惜,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和现实政治中的不同利益使两国难以建立战略互信。
  今年六月以来,中印边境狼烟再起。洞朗地区的严重对峙成为国际舆论的聚焦重点,双方立场互不相让,外交表述相当强硬,国际社会对此忧心忡忡。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本文中不谈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缘起和中印两国孰优孰劣,而是尝试从地缘政治角度去分析双方利益的不可调和性。
  中印这次严重对峙,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莫迪想转移国内视线,譬如,经济增速放缓、商品与服务税改革带来的问题,七月总统大选、人民党的民族主义倾向等。笔者认为,这些国内因素固然重要,但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深层原因恐怕还是要在双方不同的、甚至互为对立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去寻找。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一带一路”与“东进政策”的对冲。
  印度明确反对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理由是“中巴经济走廊”侵犯了克什米尔主权问题,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该计划严重压缩了印度的战略空间。
  长期以来,新德里一直视斯里兰卡、孟加拉、尼泊尔、马尔代夫和不丹为自己的战略缓冲区、附属国、保护国。如今,中国在海外的建设速度和“双赢”理念正在使印度的这些邻国逐渐转向中国,印度几乎所有的对外拓展途径都被堵住。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印度的海港虽然很多,但严重缺乏深水港。中国却在短短两年内帮助斯里兰卡建成了汉班托特和科隆坡两大深水港。前者离印度洋主航道仅十海里,据说印度70%的货物都要通过这个深水港运往海外。在尼泊尔,虽然发生了大地震,中国依然按期完成援建一所警察学校的工程;反观印度,它已经承诺尼泊尔建立警校25年了,可到现在还没有动工。
  最近,中国还加紧改善与不丹的关系,准备与其签订边境条约和建立外交关系。在印度看来,所有这些都无异于是在挖它的墙角,心里因此非常不爽。
  为了抵消中国在南亚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处于战略焦虑状态中的印度于2014年推出“东进行动政策”。该政策的前身是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东望政策”。从“东望”到“东进”,新德里完成了国家战略的调整,它的目标范围从周边国家扩大至东盟、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地区国家。不仅如此,印度还模仿“丝绸之路“的构思推出所谓的“香料之路计划”和“季风计划”,目的只有一个: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工程。
  从国家大战略角度看,中国西向的“一带一路”与印度东向的“行动政策”项背而行,目标对冲,互补性差,结果很有可能是此消彼长,因而不容易彼此兼容和对接。
印军非法进入中国边境
  第二,印度感觉被中国掐住了脖子。
  中印这次对峙的洞朗地区,位于中国与不丹之间的争议地带,本身是片不毛之地,但战略意义却非常重要。站在这儿能够俯瞰整个印度东北的七个邦和北部的几个主要邦,谁在这里占据上风,就等于扼住了印度“鸡之颈”,中国在这里加紧基建,对印度来说是致命的。印度军事专家甚至认为,这里是印度唯一能向中国发起进攻的据点,其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在综合了各种因素之后,印度这次是经过推演之后认为应该主动出击。因为它再不做的话,将失去这个重要的战略地段,对周边的小国也将失去影响力。
  第三,莫迪上台后对华政策趋于强硬
  这位喜欢瑜伽、具有强烈民族主义倾向的总理2014年上位后,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军费开支,外交上基本确立了“依靠美国,联合俄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并取得不少具体成果。譬如,与美签订四个军事后勤保障协议、把F16战斗机的生产线转移到印度、举行联合军事演习、购买22架“捕食者”无人机、加强与以色列的军火贸易、6月23日与俄罗斯签订加深军事合作协议。不久前,印度军方明确表示希望在伊朗、伊拉克以及阿富汗等国中寻找“新的朋友和盟友”来应对与中国、巴基斯坦的紧张关系。
  由于印度主流精英的反华立场五十多年来基本未变,媒体舆论对华不友好的也居多,因此,印度政府对华采取强硬态度在国内赢得了大量的支持。美国、日本等国,甚至包括俄罗斯,出于自身的地缘政治考量,也把印度视作牵制中国的一张牌,这无疑助长了印度铤而走险的态度。
  第四,中印之间存在的历史问题和现实挑战。
  中印历史问题主要包括:1)充满争议的边界线。当年的英国殖民当局认为,要确保印度北部的安全,仅仅靠喜马拉雅山这个天险是不够的,还必须将西藏变成缓冲区。因此,蚕食和分裂西藏成为英属印度的基本策略。在1913年召开的西拉姆会议上,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命名的所谓印藏分界线引起各方的不同反应,也成为后来边界冲突的根源。2)1959年第十四世达赖喇嘛逃亡印度,严重影响了中印关系,并延续至今。3)1962年的那场边界战争。当时,印度输了战争,却占领了土地;中国赢了战争,却输了地盘。用中国军旅作家金辉的话来说,“胜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但印度的主流精英阶层和民众却一直视那场战争的结果为“耻辱”,他们认为自己失败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中国突袭了他们,因此,心里一直不服气,天天嚷嚷着要寻找机会再战雪耻。
  中印现实矛盾主要包括:1)印度认为中国是唯一阻挠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家,断了它的一流世界大国梦。2)印度认为中国崛起后的对外发展对它非常不利,严重压缩了它的战略空间。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中印之间很难建立战略互信和进行真诚的合作。两国应该如何更好地相处,两个彼此为邻的新兴大国是否能同时和平崛起,也就成了令双方历届领导头痛的命题。
  笔者结语
  眼下,中印边界冲突还看不到任何降温的迹象,但笔者认为,两国兵戎相见的可能性不大,最起码在9月3日至5日金砖国家厦门峰会召开前还不至于动真枪真炮。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都明白一个道理: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就离不开和平的环境。基于这个认识,笔者相信眼下的问题最终能够通过外交途径获得解决。
  但是,命运难卜,世事难料。在七十年前的印巴分治前夜,坚决反对以分裂国土作为独立代价的圣雄甘地曾建议,占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应该有足够的胸襟让少数派的穆斯林领袖默罕默德?阿里?真纳出任独立后的印度总理。可惜,他的仁者胸怀对印度的国运非但未产生任何积极影响,而且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唐朝初期诗人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曾给后人留下著名的诗句: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确,在群情激昂的氛围中,理性的声音有时候会显得非常低弱。这也是电影《印度之星》给予笔者的重要启示之一。
分享给小伙伴们:
Copyright &
扬州新闻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1中印两国如何从对峙最终走向兵戎相见_1-其他视频-搜狐视频
中印两国如何从对峙最终走向兵戎相见_1
视频介绍:
中印两国如何从对峙最终走向兵戎相见_1
推荐出品人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提供留学,移民,理财,培训,美容,整形,高考,外汇,印刷,健康,建材等信息_突袭网
当前位置&:&&&&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
热门标签:&
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
来源: 由用户
编辑:王亮
请帮忙分析一下现在中国和邻国的关系最佳追加30并与中国在1962年发生中印边境战,大败。但中国出于兄弟相怜情谊,战胜后反而后撤归...并非完完全全是自己独立发展。中国帮朝鲜,无论从私利还是私情亦或是官方的共产主义...和平共处相关原则是谁提出的?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周总理多次会见他,并通过他向印度转达了友好的情谊。尼赫鲁总理为表示感谢,在6月底...一时间中印友好掀起热潮,周总理所到之处响起"印地秦尼巴依巴依"(印中人民是兄弟)和...巴基斯坦如何看待中国这次援助巴基斯坦是好兄弟啊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1)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2)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3)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4)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5)中印是如何从兄弟情谊走向兵戎相见的(图6)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原因是,巴基斯坦这次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巴基斯坦人的兄弟情谊,令无数中...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至中后期,中印两国关系甚为密切。在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抱有敌意的时候,尼赫鲁向中国伸出了友谊之手。印度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在倡导世界和平方面有着广泛的共识与合作,两国高层接触密切。50年代末期,中印围绕边界问题和西藏问题的争端公开化,不幸发生战争,两国关系降至历史最低点。跟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有哪些?要有证据才给分!中巴两国是真正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巴情谊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印...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求高手算算1979年(农历)6月二十(阳历7月十三)午时与朋友交往重实质情谊。一般而言比肩是象征意志坚定,自尊心强,分别是非,择善固执,坚...死、绝、胎、病者,兄弟缘薄,不得兄弟之助力。7、比劫为喜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日,中国和印度建交,印度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图为日,印度驻华大使潘尼向毛泽东呈递国书。现在的中印边境关系如何,详细。问:RT答:中印未来必有一战,藏南领土问题还没解决,中国一直在藏南修路当年为什么中印战争中国胜利了,却没驻防藏南,就是交通不方便,到达那里印度比中国有优势,第一、中印是亚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边界问题最终是如何解决的答:中印边界目前尚未解决,东段为印度控制称为“阿鲁那恰尔邦”(当地人称为阿鲁那瑟尔邦),中国则称为藏南。西段为中国控制下的阿克塞钦3.3万平方公里+1963年巴基斯坦交给中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4年6月,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应邀访问印度。这是中国政府首脑第一次访问非社会主义国家。访问期间,中印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印战争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答:中印战争,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喀剌昆仑山上和喜马拉雅山之脉南侧地区进行的。该地区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人烟稀少,交通不便。这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对作战行动有严重的影响,作战的艰苦性是罕见的。中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从...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战争是怎么回事?问:如题答: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分东线和西线两条战线,东线又有两个战场,亚东战场一线和达旺战场一线,东线是成都军区打的,西线是新疆军区打的。先说东线达旺战场,为什么先说它哪?这是大家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4年10月,印度总理尼赫鲁应邀访问中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政府首脑。图为尼赫鲁与毛泽东握手。当今中印关系如何?问:从各个方面阐述!答:中日之间有着很大的隔阂----日本侵华时对中国所犯下的罪孽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若日本能坦诚面对那段历史,勇于赎罪那样中日关系正常化那是很有可能的啊!可是那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关系怎么样答:不怎么好,尤其是现在阿三入侵我国领土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5年4月,第一届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中印两国总理在会议期间进行了有效合作,维护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保证了会议成功。图为万隆会议期间中国总理周恩来(左一)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左三)、缅甸总理吴努(左四)交谈。美,俄,日是怎么评价这次的中印对峙答:鹰酱:哎哟……,那谁家的混混这些年龟息大珐练的真是厉害呀!啊嘿嘿嘿……大毛俄:Kuma的好兄弟,不打就多借点小钱钱过来,俺派KG-B帮你开嘿炝咋地!大兄弟,俺还没吃午饭呢,钱管够,俺让他丫的去坐好船!足盘鸡:咕咕咕……三锅,快怼兔子!菲菲,快...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62年中印战争如果中国打输会是怎么样问:1962年中印战争如果中国打输会是怎么样答:没有,有一支部队当时跟指挥部失去联系了~,差点就打进新德里了。遗憾呀~关键时刻他们跟指挥部联系上了~所以~~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6年11月,周恩来第二次访问印度,就西藏问题同尼赫鲁交换了意见,进一步阐明了中国的立场和在处理西藏问题上所采取的方针,尼赫鲁表示印度政府尊重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图为新德里市民欢迎周恩来。中印是咋回事儿?答:楼主,啥咋回事啊?边界冲突呗。至于内部是不是有啥猫腻,那就不是我们小老百姓所能知晓的。(*^__^*)嘻嘻……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现如今中印边境线的交流是怎样的答:三哥:兔子,你丫的不要过来哦,我可是很猛的!兔子:怎么,你三鳖忘了当年的牙齿是怎么掉落的啊!三哥:切,土地还不是在我手里。兔子:嗯,先放你那,等你把那块地儿发展好了老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7年1月,周恩来第三次访问印度,并接受印度国际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图为印度总理尼赫鲁,中国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贺龙(从左至右)戴着新年面具在去新德里的专列火车上庆祝新年。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大家去东南亚国家或者一些中东穆斯林国家,都会遇见在马桶旁边会有一个水龙头或者是一个水桶,水桶里面有水瓢。东南亚的厕所普遍都非常的干净,没有异味,即使是乡村的厕所,也是如此。这主要是出于东南亚的如厕习惯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日,印度政府首次对阿克塞钦地区提出正式要求,称阿克塞钦地区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同年11月,中国复照印度,驳斥印度的说法。此后,中印围绕阿克塞钦地区领土要求冲突公开化。图为日,印度士兵在中印边境执勤。夏天时拍了好多荷花,大家以为我是用单反,其实只不过是“手机+后期”拍摄。拍荷花时,一般会拍单朵或局布特写,表现荷花的纯洁干净,尽量避免背景过乱,不去选择拍一大片的荷花。●那么问题就来了:因为荷花池面积大,距离远,通常很难有适合的位置靠的很近,所以大家自然认为只有单反才能拍好,其实以现在手机的清晰度,加上五花八门的“手机外挂”,N多的手机后期,只要你掌握一些拍摄荷花的技巧,用手机一样能拍出大片即视感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其实留洋球员又不少,但大多是在葡萄牙西班牙低级别联赛效力的球员。像张玉宁这样在五大联赛中效力的球员只有他一个。另一个比较著名的,是此前效力于皇马的林良铭。不过,林良铭也不是皇马一线队球员,而是在西乙联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达赖喇嘛一行逃亡印度。同年8月,中印发生第一次武装冲突――“郎久事件”。图为西藏叛乱旧照。果断Excel,平时学得好,工作以后还能用到,Origin画曲线会有锯齿形出现。科学论文图表首先要规矩,符合期刊的投稿要求,然后在规矩的基础上实现图表的美观和专业。在当前贯彻科技论文规范化、标准化的同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微信作为一款社交工具,只要我们在其中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了,该软件上就会有我们的聊天记录。但是这些记录要是不想要被其他人查看的话,我们肯定就会将其删除了。但是现在技术那么先进,你怎么就能够保证,你的微信聊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196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期满并停止执行。两国外交关系降至代办级。10月,中印发生边界战争。在彩电业市场进入寒冬期后,以技术为核心驱动的高阶竞争时代里,8K技术又成为家电企业纷纷追逐的对象,众多家电企业开始涉足8K技术,就连知名家电品牌夏普也不例外,最近放出消息称,本月底夏普将发布首款消费级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是如何国内最大网约车出行平台滴滴境况如何?号称日订单2000万,进入合法化轨道后,没有疯狂的补贴,滴滴订单到底剩多少呢?2017年第一季度用户渗透率活跃度双降去年8月,滴滴并购优步中国,用户量阶段性提升。据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从兄弟情谊无线WiFi信号是由路由器提供的,出现WiFi信号满格却上不了网的情况,一般是因为路由器联网不成功。而造成无线路由器联网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宽带没有及时续费先确认网络是否欠费,如果欠费的话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走向兵戎相见的提起袁大头银元,许多人都知道是因为袁世凯要巩固自己的政权,用来稳定经济的一种手段,流传到今天袁大头货币功能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却多了收藏价值,据悉,目前市场上袁大头银元身价再涨,一枚已卖到15万了。近几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基本情况】昵称:缱绻韶华年龄:永远18岁坐标:山东婚育情况:婚龄两年半,有个一岁半的小公主,我是顺产侧切,目前各方面回复的都很好【让人崩溃的月子餐】我的月子餐大致可以分成几方面,首先是鸡蛋小米红糖,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是尼赫鲁时代中印双边关系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与许多因素相关,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敌视、中美对抗、中苏友好、美巴结盟催生了中印兄弟情谊的到来;而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则加剧了中印关系的恶化与破裂。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提供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本文摘自2007年第4期《史学集刊》,作者尚劝余,原题为《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与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小小的杏鲍菇看起来摆在花花绿绿的超市里面不起眼其营养价值非常丰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镁、铜、锌等矿物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对人体具有抗癌、降血脂、润肠胃以及美容等作用。杏鲍菇有一般菌类的各种营养成分,比起普通的平菇等等,杏鲍菇又有降血脂、抗癌之类的功效,物美价廉又好吃。而且热量还非常低,长期食用没有任何坏处。杏鲍菇蛋白质含量丰富,能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袭,远离亚健康,强身健体,是体弱人群和亚健康人群的理想营养品。杏鲍菇富含膳食纤维,经常食用,可以有效清除血清胆固醇、降低血脂,防治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杏鲍菇中丰富的膳食纤维对于增强肠胃蠕动也有很好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中印关系在21世纪进入了全面合作的新阶段并提升到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水平,在中印关系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印两国如何向“中印大同”迈进?这是摆在中印两国面前的值得思考的重大课题。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中印关系向“中印大同”迈进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元彪近况元彪近况怎样他又被冷藏了吗?[提要] 90年代初,成龙越来越红,元彪却是每况愈下,甚至到了嘉禾不让他拍片的程度。  元彪近况,元彪近况怎样他又被冷藏了吗?元彪21岁时,得师兄洪金宝力捧,在《杂家小子》中首次担任男主角,这部“量身打造”的影片中,元彪极其灵活的身手引得众人关注。  两年后的《败家仔》,元彪百分之一百的完成了洪金宝的要求,影片再次打响,元彪迅速出位。而后在“嘉禾三宝”的美好年代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一、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与中印“兄弟”情谊的兴起我们建议去高档一点的美发店去染!很多理发小店也可以提供染发服务,几十块钱就能染一次了。但是,这些小理发店使用的染发剂可能是最差的档次的,可能含有多种强碱作为软化头发的剂型。甚至为了染出更艳丽,更持久的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兴起,除了中印两国内部现实因素和历史因素综合作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国际关系因素。具体言之,中印双边关系向兄弟情谊和蜜月时期的演进,与全球冷战背景下的印巴对抗、中美敌对、中苏友好、美巴结盟为标志的外部国际环境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身是医生职业的最有发言权,之前我就问过一个医生朋友为何如此,他平时的字挺好看的,但是一到写处方就像鬼画桃符一样,他给我的回答是:病人多,要讲求效率,如果每个方子都一笔一划好好写的话,很占用时间对患者对自己都不是个好事儿,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就如此啦,而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一般就看门诊的医生写字很潦草,而其他科目的还能看,就是因为病人多为了效率的原因;第二为了防止“医串”也就是在医生这儿求得处方然后去外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自从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起,印中两国国家安全便分别面临巴基斯坦和美国的威胁,换言之,印度和中国的主要外部敌人分别是巴基斯坦和美国,这决定了印巴关系的对抗基调和中美关系的敌对基调。印巴对抗,是英国殖民者“分而治之”政策以及民族宗教矛盾长期积聚和激化的必然结果。印巴分治及其随之而来的教派骚乱和迁徙以及围绕克什米尔争端爆发的第一次印巴战争,不仅使印度在享受独立的甜蜜之时不得不忍受印巴分治的痛苦,而且使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同胞兄弟从独立之日起便反目成仇,相互对抗,彼此敌视,势不两立,不共戴天。印巴关系不仅长期受到克什米尔领土争端的困扰,更重要的是受到相互猜疑、相互防范、缺乏信任的心理隔阂和安全两难的困扰,双方彼此将对方视为最大的敌人和直接的威胁。中美敌对,是美国“扶蒋反共”和美苏冷战对抗的逻辑结果。美国出于将中国变为其亚洲桥头堡的战略目的,奉行“扶蒋反共”政策,支持蒋介石国民党同中国共产党进行内战。一直得到苏联支持和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最终打败了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在美苏冷战对抗的情形下,中国自然站到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联苏抗美。美国拒绝承认新中国,继续支持逃亡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并千方百计对中国实行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在印巴对抗和中美敌对的形势下,美苏冷战在全球的扩展促使中印两国做出外交抉择,推动中印走向合作友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世界历史就进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全球冷战对峙的时期。印度与中国相继独立和解放,便面临着新的全球冷战的两极世界格局带来的严峻的安全挑战和外交抉择。在冷战两极世界格局下,印度选择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一方面,既不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也不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而是在两大阵营之间保持独立;另一方面,高举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旗帜,团结亚非国家,建立和扩大不结盟区,即和平区,呼吁世界和平。正是在这种“不结盟”对外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印度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非国家看作是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捍卫民族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力量,主张与中国友好合作。在尼赫鲁看来,虽然中国加入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中国与苏联不同,中国更具有东方民族的特征,更具有亚洲色彩,而不是共产主义色彩。新中国的兴起是民族主义的胜利,而非共产主义的胜利。中国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政策中起着比共产主义更为深刻有力的作用,中国悠久的文明使得它不会完全屈从于马克思主义教条,是西方的遏制政策使中国密切了同苏联的关系。印度必须了解中国,并尽力让中国进入正确轨道,避免其误入歧途。对中国采取友好政策将促使中国加入和平稳定和进步事业,甚至使中国放弃依赖苏联。印度奉行“不结盟”政策,也有制约和对抗巴基斯坦的意图。在印度看来,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由印度主导的完整的战略实体,它的稳定与安全对印度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南亚次大陆内任何国家的“结盟”战略都是对印度安全的挑战。作为南亚次大陆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巴基斯坦不仅本身对印度进行挑战,而且还引入外部势力对抗印度。所以,在“不结盟”旗号下,“印度强烈反对对任何南亚国家内部事务的外来干涉,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抱有损害印度利益企图的外部大国的干涉。因此,南亚国家不应寻求区外国家的援助,如果真正需要外部援助,则应向印度求助。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反对印度。”与印度的“不结盟”政策不同,中国采取了结盟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即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结盟,联苏抗美,同时团结包括印度在内的亚非广大民族主义国家,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以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与包围。可见,在全球冷战初期,虽然印度和中国的主要外部敌人分别是巴基斯坦和美国,两国分别做出了“不结盟”和“一边倒”的不同外交政策抉择,但是在两国的外交政策抉择中彼此将对方视为全球冷战两极世界格局中的联合力量,主张彼此团结、相互合作,携手捍卫民族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这一契合与共识,为中印友好和兄弟情谊铺垫了道路。冷战阴云在亚洲的蔓延和扩散,加速了中印友好步伐,最终将中印两国推向了兄弟情谊的巅峰。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散,美国采取了一系列动作,拼凑军事集团,从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对苏联和中国形成了新月形包围圈。冷战在亚洲的扩散,引起了亚洲战略格局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重组,不仅使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而且也使印度的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就中国而言,在东线,中国面对的不仅是美国与国民党当局缔结军事联盟条约,阻止中国收复台湾,而且是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短兵相接,兵戎相见;在西线,中国迅速解放新疆和西藏,将西部边疆地区置于直接控制之下,以防止美国开辟第二战场。中国外交战略的总目标是尽可能团结和联合一切国家,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而中国的安全战略是集中精力于东线,即应对朝鲜战争和台湾海峡危机,维持西线的稳定,避免两线作战。为了维持西线稳定,主要目标就是要将外国势力赶出西藏,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是要寻求印度的合作。从而,中国将印度作为中国广泛的反美统一战线中的一个战略伙伴。就印度而言,美国冷战政策在南亚的推行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对立隔阂更加扑朔迷离,美国本想拉拢印度加入以它为首的阵营,在遭到拒绝后把目光瞄向了与中苏接壤的、与印度敌对的巴基斯坦。印强巴弱的力量结构决定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始终都面临着来自印度的致命威胁,改变地区力量结构性失衡是巴基斯坦政治领袖们梦寐以求的。而仅凭自身力量巴基斯坦根本无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唯一的可能性便是通过实施有效的联盟战略来达到这一目的。国小力弱的巴基斯坦为了改善自己的战略安全环境,冒险公开抛弃了自己原先坚持的不结盟外交政策而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以便获取西方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对付地区敌人印度的威胁,借助地区外大国美国的力量与敌对大国印度抗衡。1954年,美国和巴基斯坦签订《军事互助条约》,随后巴基斯坦加入美国拼凑的军事条约集团《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并向美国开放了白沙瓦军事基地的使用权。美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武器装备,并承诺对巴基斯坦的独立和安全承担义务。巴基斯坦与美国结盟,不仅加强了巴基斯坦的防御能力,而且对印度的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印度为了平衡美巴结盟带来的不利的安全环境,需要与中国发展友好关系,并开始接近苏联。此外,面对北部边界的中国军队和西部边界由美国先进武器装备起来的巴基斯坦军队,印度决策者感到,南亚的军事力量平衡会对印度不利。同时,深陷于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争端之中,印度也知道它无力对中国开展第二条战线。因此,在印度西部和北部两个战略方向上,尼赫鲁政府决定,在国家军事与财力均不足的情况下,印度必须以主要军事力量对付巴基斯坦,以外交手段对付中国。同中国保持友好与稳定的关系是印度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既可以避免两面受敌,也可牵制中国同印度视为其势力范围的南亚邻国的关系。这样,在冷战初期中苏友好、中美对抗、印巴敌视、美巴结盟的国际形势下,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将中印两国联结在一起,中印友好油然而生并进入高潮。1954年,中印关系急剧升温,进入“蜜月”和“兄弟”情谊的高峰期:中印签订以“和平共处”而名垂青史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即《潘查希拉协定》;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受尼赫鲁邀请第一次访问印度;尼赫鲁受周恩来邀请第一次访问中国;“印地-秦尼帕伊帕伊”(印中人民是兄弟)口号响彻中印两国大地。中印关系迅速升温,中印“兄弟”情谊油然兴起,这一切绝非偶然,而是与冷战背景下的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是中印两国对“美巴结盟”威胁其国安全做出快速反应的逻辑结果。二、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与中印“兄弟”情谊的恶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关系恶化和破裂,中印两国由友好走向敌对。尼赫鲁时代中印关系的恶化和破裂,除了印中两国内部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变化和双方在西藏及边界问题上的分歧争端激化之外,同样存在重要的外部国际关系因素。具体言之,中印双边关系由友好合作向恶化破裂的演进,与中苏分歧、印苏友好、中美敌对、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中巴联合为标志的外部国际环境的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苏分歧和印苏友好。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将印度看成是帝国主义附庸,苏联和印度关系比较冷淡。随着美巴结盟之后美国势力在南亚的渗入,印度开始寻求苏联援助以平衡美国力量的介入,苏联也改变了对印度的态度和政策,积极介入南亚,在南亚获取立足点。印度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除了想从苏联获取支持和援助外,还在于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领袖,与苏联关系变坏会导致印度北部边界压力增大,与苏联保持友好可以阻止苏联在印中关系恶化时支持中国,而苏联是唯一能够遏制中国的国家。中苏分歧和印苏友好与中印关系恶化几乎同步发展:一,中国和苏联由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和策略问题上存在严重意识形态分歧,发生激烈争吵,两国关系日趋紧张,以至最终走向破裂,与此同时印度和苏联的关系日益密切。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与中国政府签定的343项专家合同和补充合同,撤销257项科技合作项目,并撤走所有1390名专家,不再派遣原定将要派遣的900名专家。苏联的举动打乱了中国的整个国民计划,许多工业工程不得不停止或废弃,所有经济军事援助项目被撤销,对中国的民用和军用工业造成巨大破坏,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灾难。与此同时,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从1959年至1962年,在印度和苏联之间每年都有新的协定签署,或者现有协定的延长。苏联向印度出售适合于喜马拉雅山地区修筑道路的装备,以苏制运输机和直升机装备印度军队,解决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后勤力量薄弱的问题,并帮助印度发展核能,提供米格战斗机,在印度建立军用航空工业。据统计,从1955年到1963年,与中国的愿望相背,苏联政府向印度提供了50亿卢比的援助,其中2/3是1959年第一次中印边界冲突之后援助的。二,除了在古巴导弹危机关头,苏联出于权宜之计站在中国一边之外,在整个中印边界危机过程中苏联一直偏袒印度,支持印度。苏联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劝阻发表塔斯社声明,使苏共二十大之后出现的中苏分歧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公开化。苏联还谴责中国,抨击中国在中印争端中采取的立场,向中国施压,要中国按照印度的条件解决边界问题。印度和苏联这两个与中国同样有着漫长边界问题的国家,在反对中国的共同目标上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总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的同时,印苏关系不断发展,这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学界认为,中苏关系的破裂和印苏关系的密切与发展,成为印度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并认为中国不会对印度发起反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印度相信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袖,最终会使中国屈服。印度学界认为,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的亲印立场以及对印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支持,可能被中国看成是印苏合谋抑制中国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影响。鉴于此,中国决定打击印度,可能不光是为了检验印苏友谊,而且也是为了通过迫使印度接受西方世界军事援助来暴露苏联支持印度的意识形态错误,并让苏联知道,中国已经准备好用武力维护其领土要求,即使这样做违背苏联意愿。此外,由于中国无力直接挫伤苏联,所以打印度耳光实际上也就是打苏联和其他帝国主义者的耳光。中美敌对和印美接近。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实行“重巴轻印”政策,美国和印度关系冷淡。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对印度的政策开始发生变化,在援助巴基斯坦的同时,也下力气争取印度,以便扶植印度抑制中国,使印度在与中国“竞争”中领先,成为亚洲的“民主橱窗”。而印度则需要寻找西方朋友,以对付中国在喜马拉雅地区日益增长的威胁。中美敌对和印美接近与中印关系恶化几乎同步发展:一,美国对印度加紧政治经济援助。艾森豪威尔访问英国时曾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讨论中国“侵略”印度问题,并告诉印度一旦它受到中国“侵略”,可以指望美国和英国的支持。艾森豪威尔随后访问印度时对印度给予了赞赏和同情,并答应增加对印度的经济援助。肯尼迪上台后,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和援助更为积极。肯尼迪号召西方国家支持印度同中国竞赛,建议西方国家建立一个国际联合使团帮助印度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增强印度作为共产党中国抗衡者的作用。据统计,年的12年中,美国给予印度的援助共17亿美元,而年的4年中,美国答应和给予印度的援助增加到40亿美元。二,美国利用印度领土和领空支持印度右翼和西藏分离主义者的反华活动。美国中央情报局帮助支持西藏叛乱和达赖喇嘛及其随从逃亡印度;与西藏叛乱者“国防自卫军”勾结,招募藏人到美国秘密接受游击战训练,然后空投回西藏组织“基层游击队”;从台湾空运从事间谍、破坏和颠覆活动的人员和装备,从泰国基地转飞,空投到西藏。印度的噶伦堡成为西藏叛乱者的大本营和美国西方间谍活动的基地,印度阿萨姆领空成为向西藏提供美国武器和装备的空中走廊。印度政府认为这些飞越印度领空的飞机是中国的,而中国则认为印度是美国在中国西线开辟第二战场的合作者,从西藏逃到印度的反动派在美国和蒋介石集团的鼓动与支持下与噶伦堡当地反动派相勾结从事颠覆和分裂中国西藏的活动,中印双方互相抗议。美国利用印度领土和领空支持西藏叛乱者的活动,毒化了中印关系,加剧了中印之间的互相猜疑和误解。总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美关系进一步敌对的同时,印美关系不断发展,这成为中印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学界认为,中美敌对的加深与印美关系的密切,一方面激化了中印之间的矛盾、误解和猜忌,另一方面使印度产生一种错觉,有恃无恐,认为有美国做后盾和牵制,中国不敢对印度发起反击。印度学者认为,中美敌对的加深与印美关系的密切,使中国政府将印度看成是美国在亚洲内部的“特洛伊木马”,将印美关系视为通过印度包围中国的一个“帝国主义”阴谋。中国1962年决定对印度发动进攻,就是要粉碎这一阴谋,既检验美国对印度友好的程度,又迫使印度与西方集团联合,从而证明其不结盟的虚假或神话。印巴对抗和中巴联合。中印关系的恶化也与印巴对抗的加深和中巴联合的形成相伴而行:一,在中印联手抵制美巴结盟的中印友好时期,虽然美巴结盟成为中印友好迅速升温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但并不表明中巴已成为对手或印美已成为敌人。对美国来说,它与巴基斯坦结盟并拼凑军事条约组织的目标是针对中国而不是印度,对巴基斯坦来说,它与美国结盟并加入军事条约组织的目标是针对印度而不是中国。尼赫鲁非常清楚这一点,他指出无论如何,巴基斯坦加入巴格达条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本质上是基于它对印度的敌意。巴基斯坦也曾多次向中国表示,巴基斯坦签订巴美军事协定并加入西方阵营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针对中国。因而,美巴结盟“同途殊归”,它加深了印巴对抗和中美敌对,但并未妨碍中巴友好和印美接近,这为中巴联合和印美接近留下了伏笔。面对美国一系列遏制中国的活动,毛泽东提出了“中间地带”的理论,主张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以便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家,打破美国的对华封锁,挫败孤立中国的阴谋。中国的这一方针在中巴关系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中巴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奠定了中巴联合的基础。中巴两国总理在会议期间,第一次直接接触,进行了“心对心的对话”,化解了中巴双方之间原有的相互疑虑,促进了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1956年10月和12月,巴中两国总理实现互访。中巴两国开始了互相接触和理解的进程,两国关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印度学者将1955年的万隆会议视为中印关系开始恶化的第一个表现,认为周恩来在他与尼赫鲁共同创造的“印中人民是兄弟”时代的巅峰时刻却迷恋巴基斯坦,没有什么比中国的这一巨大预谋更加矛盾的了。巴基斯坦总理和中国总理后来的互访,在达赖喇嘛最终到达印度之前奠定了中巴关系的基础,这一中巴关系后来成为中印关系中的最大芒刺。二,中国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巴基斯坦领导人阿尤布汗曾倡议与印度搞联合防御计划,保卫南亚次大陆的安全,遭到尼赫鲁的拒绝。中印关系在西藏叛乱之后持续恶化,终致爆发中印边界战争,为中巴关系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1961年12月,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上第一次反对美国的议案,投票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巴基斯坦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谴责印度。1962年10月,中巴开始边界谈判,1963年3月在北京签订正式边界协议。随后,中巴签订了第一个贸易协定和民用航空协定等一系列经济、技术和和文化协定。总之,面对印度这个共同的敌人,中国和巴基斯坦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加强合作应对印度。美国和苏联竞相在政治和军事上支持印度,其目标主要是针对中国,但同时也威胁到巴基斯坦的利益。中国担心美苏勾结和印苏结盟对抗中国,而巴基斯坦对美苏军事上支持印度不满,对西方阵营感到失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将巴基斯坦看成是对抗印度以及美苏勾结、印苏结盟的唯一可靠的南亚盟友,而巴基斯坦则将中国看成是对抗印度的可靠伙伴。以“久经考验”和“全天候”友谊为特征的中巴友好关系就这样诞生了。有评论认为,1962年边界战争完全改变了中印关系和中巴关系的性质,导致中国与印度的头号敌人巴基斯坦的新的密切联盟的诞生。尽管联盟的提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它的确是中印关系破裂和中巴关系发展的催化剂和转折点。三、结语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冷战结束后,中印关系逐渐恢复正常化,并走上全面友好合作轨道,步入战略合作伙伴新阶段。中印关系的恢复与发展,与中国新外交政策的实施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为了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当代历史上第一次奉行一种全新的外交政策,即与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务实关系,与包括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对手印度在内的所有周边国家改善关系。中美关系的缓和使印度担心出现中美巴轴心对付印度,于是,印度采取步骤改善印美关系,并缓解中印紧张。中印改善关系的共同愿望促成了中印敌对关系的解冻,并迎来了1988年中印关系的正常化。与此同时,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新亚洲政策,即维持与印度的友好关系并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为中印关系和中苏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迎来了中苏关系的解冻和1989年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这样,到1989年,中国与冷战时期的所有大国都恢复或建立了正常关系。目前,中国和印度与美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较之冷战时期有了巨大的变化,中印关系所面临的国际关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为中印关系的持续友好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总之,尼赫鲁时代中印“兄弟”情谊的大起大落和当前国际关系环境的改善,从国际关系演化变迁的视角,为当代和未来中印关系留下了值得反思和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其一,中国、印度、美国、苏联、巴基斯坦五个国家组成的多重国际关系,对中印双边关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多重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和重新组合,成为中印双边关系起落的重要的外部制约和推动因素。在尼赫鲁时代,印巴对抗和中美敌视,决定了美巴结盟将促成中印友好;而中苏分歧与印苏友好、中美敌视与印美接近、印巴对抗与中巴联合,导致了中印交恶。在当代形势下,中国、印度、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五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演化,仍是制约和影响中印双边关系的重要因素。如何在多重国际关系的演化变迁和重新组合中,既最大程度地维护中印两国的各自国家利益,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中印两国的关系不致敌对,是中印关系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二,中国和印度与第三国的关系,即中印与巴基斯坦、美国、苏联三个国家的关系,对中印双边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制约作用。在巴基斯坦、美国和苏联三个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中,巴基斯坦属于地区影响因素,美国和苏联属于全球影响因素。作为地区层面的巴基斯坦因素对印度的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影响甚大,所以任何国家与巴基斯坦结盟或友好,必然引起印度的戒备和回应;而作为全球层面的美国和苏联因素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至关重要,影响甚大,从而他国与美国和苏联的互动举动,必然引起中国的关注和回应。在当代形势下,如何对待和处理中印巴三角关系、如何对待印美俄关系,是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其三,中印双边关系的大起大落,都与以“对抗”为特征的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在后冷战时期,中印两国如何走出冷战阴影,摆脱冷战对抗惯性思维,以新的观念和心态对待对方与它国的关系,是中印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其四,虽然目前中印关系所面临的国际关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中印关系的发展仍然受到国际关系因素的制约和考验,如中巴关系给印度带来的疑虑与担忧仍然存在,印美关系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仍然是人们关注的话题。同时,中印关系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制约和考验。
如果美国打伊朗中国能不能打日本事实上未来20年的中日关系和中印关系在这个方面的表现要更激烈些。中俄裂痕是事实...东县双线菜刀的发力,基本上是以我方兄弟情谊对抗对方的利益同盟,结局只能是他们大...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原因是,巴基斯坦这次动用了国家战略储备的所有帐篷!巴基斯坦人的兄弟情谊,令无数中...跟中国关系友好的国家有哪些?要有证据才给分!中巴两国是真正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巴情谊比喜马拉雅山还高,比印...中印的冲突是有限的,西方国家没有必要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印度从西方获得大量武器...更多精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边境对峙走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