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杀无辜百姓从永定撤离时,百姓发生了一些混乱

2005年1月 C/C++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二
2001年10月 PowerBuilder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二
2002年2月 PowerBuilder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2001年10月 PowerBuilder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二
2002年2月 PowerBuilder大版内专家分月排行榜第三
本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广州日报数字报-最饱那顿饭 红军带我吃
&&当前版: A9版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昨奠基 记者寻访长征粤北战场中的“广东记忆”
最饱那顿饭 红军带我吃
曾亲历红军在城口生活的吴长城老人。
城口红军纪念广场中建设的红军将士雕像。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初步效果图。
红军官兵曾露宿过的正龙街基本保存完好。
红军突破三道封锁线示意图。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  说到红军长征,此前学术界鲜有人谈到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的兵家必争之地广东韶关。实际上,广东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部分,而韶关则是红军长征经过广东的唯一地区。  昨天上午,广东省、韶关市有关部门在仁化县城口镇隆重举行了“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奠基仪式。在纪念馆奠基前夕,广州日报记者沿着红军部队曾经战斗过的路线,在仁化、乐昌、南雄等地的崇山峻岭间寻访着在此发生过的一幕幕悲壮故事,探寻红色革命之火在岭南大地上绵延不息的根源。  长征广东印记:  鲜有人深入研究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长征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中国革命发展历程中最具有伟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作为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壮举,红军长征的足迹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广东印记。但这一点,在此前的学术研究中较少有人展开深入研究。  日至11月13日,红一、红九军团大部,红三、红五、红八军团部分先后经过韶关的南雄、仁化和乐昌,连续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在湘粤赣地区的三道封锁线,胜利通过粤北。红军主力部队在韶关地区的战斗历程,不仅开启了万里长征走向胜利的第一步,还在南粤大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点亮了永不褪色的长征精神。  21天战斗:  经韶关突破三道封锁线  韶关市党史专家梁观福认为,韶关可谓是红军二万五千里征程第一站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军于日进入粤境南雄后,势如破竹般一路向前,到部队撤离粤境坪石,历时21天。红军长征经过广东虽然时间很短,但历史意义重大。“红军在粤北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在史学界没有很多地去研究和记述,但从历史角度来看,粤北是红军长征第一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韶关革命历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从突破第一道防线真正开始长征,韶关是它的首站。中央红军转战粤北时,国民党军构筑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从赣州到南雄。红军经过韶关的三个县,南雄是红军进入广东的第一站,胜利通过南雄正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标志之一;仁化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主战场;乐昌是红军在广东境内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个县,也是突破第三道封锁线所在地。  “这三道封锁线,只要有任何一道防线无法突破,红军都无法继续长征壮举。因此我认为红军长征过境广东,在长征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前由于研究资料、学术成果、史料挖掘比较少,国内学术界对红军长征在广东的战斗历程研究的比较少。希望以纪念馆奠基为契机,让国内学术界正视广东在红军长征史中的地位与重要作用,展开更多的研究。”  二是相比较于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大战、恶战,红军长征通过粤北过程相对顺利。红军在赣南时派出了代表,利用在广东的粤军陈济棠与蒋介石的矛盾,兵不血刃地与粤军成功谈判“借道前进”。所以红军长征经过粤北时尽管阻击战不时发生,但有效保存了实力。这是红军在广东探索与反动派的灵活斗争,保存实力的尝试。另外,红军在粤北得到了普通群众的广泛支持,百姓当向导、提供粮食给养、收留伤员病人,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此后广东的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亲历   城口奇袭战:  “小鬼,食过饭没?”  在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的仁化城口镇萝卜坝广场,92岁的吴长城正坐在树荫下饮着一杯清茶, 和乡亲们闲话家常。对于一个鲐背老人来说,幼年的记忆大都淡忘,但他说一个场景让他毕生难忘。  在老人的记忆中,幼年饿肚子是常有的事。1934年深秋的一天,饥肠辘辘的吴长城正在城口街上闲逛。一名红军战士见他面黄肌瘦,于是问他:“小鬼,食过饭没?”吴长城小声说:“冇饭食啊”。战士摸了摸他的头,牵起小手把他带到了红军饭堂。  在那里,他吃到了有生以来最饱的一顿饭。“有煮红薯、煮花生!走的时候,红军还给了我几大把花生和红枣。我没口袋,就用衣服卷着开开心心地回家了。”老人眉飞色舞地回忆着,嘴巴不时空空嚼动着,仿佛又回到了那让他欣喜若狂的饱食场景。  给吴长城及百姓留下毕生难忘印记的,正是红一军团的官兵们。四面环山的城口镇扼粤湘驿道之咽喉,国民党军将其看作湘南汝城至粤北仁化之间第二道封锁线上的核心,调集重兵,号称“固若金汤”。日,红军二师六团一营营长曾宝棠率领官兵夜袭城口,俘敌100多人,缴获枪械数百支、子弹一万多发及粮食、煤油等物资,后续大部队得以在小镇短暂休整。  “当时他们在街道上宿营,还在镇上温泉清洗伤口。”11月2日至7日,红军大部队在城口镇进行短暂的休整,总指挥部设在广州会馆,部队就在城口的街道宿营,“当时河边街、正龙街的街巷屋檐下睡满了红军,百姓们邀他们入屋睡,没有一个人进来。”  88岁的高芳老人回忆:“当年我家在正龙街边开了间小杂货店,红军来买东西态度都很和气。一位红军司务长买东西时还送我父亲一个皮匣子。红军撤离时,那个司务长找到我父亲,请他给红军带路去汝城。凌晨5时启程,第二天下午回来时红军给他开了路条,还送他两个煮鸡蛋路上吃。”  铜鼓岭阻击战:  敌人的机枪“弹壳要用箩筐去挑”  铜鼓岭是城口镇通往仁化的要冲隘口。1934年11月,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短暂休整后顺利前进,红二师六团一部奉命迂回到铜鼓岭北的山地中,阻击从广州来增援城口的敌人。铜鼓岭阻击战,红军以阵亡100多人的惨烈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目的,并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二道封锁线。  在八担丘小组今年已是耄耋之年的张良胜老人记忆中,长辈在他成年后回忆铜鼓岭战斗场景时说,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包围红军,在阵地前架设了两挺大机枪和两大箩筐的银元。“机枪一边扫射红军,银元一边发给‘敢死队’。”  爷爷告诉他,为了消灭这两挺机枪,有七八个英勇的小战士前仆后继地往架设机枪的“铜锣片”阵地冲去试图炸掉机枪,结果全部壮烈牺牲。战后第二天,有胆大的村民前往山上捡弹壳,发现敌人打出的机枪弹壳堆成小山,“弹壳要用箩筐去挑”。  今年66岁的原城口镇武装部部长胡新年的父亲也是当年战场的目击者之一。胡新年说,红军和国民党军在铜鼓岭激战打响后,父亲迅速带着家人逃进了山区。把老小安置好后,他爬上了山顶一棵高高的大树上眺望起了枪声大作的铜鼓岭。  “开始红军把国民党军打得四处逃窜,后来仁化那边又来了很多国民党军。”红军边打边退,最后撤到铜鼓岭上坚守。国民党军在密集火力掩护和银元的重赏下,跨出工事、战壕,死命向红军阵地冲杀过来。红军战士待敌人冲至阵前,一跃而起,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阵地上杀声震天,刀飞血溅。红军战士的刺刀捅弯了,就用手掐、牙咬、拳打。国民党军发起了七八次冲锋都没打下来。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从战场中救下两位红军重伤员。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牺牲在农舍中。在他弥留之际,乡亲们问他:“你是哪里人啊?”这名稚气未脱的战士用微弱的声音答道:“天下人。”  为纪念这次战斗,缅怀牺牲的红军烈士,今年在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指导帮助下,仁化投入300多万元的配套资金,将铜鼓岭旧址改建成现在的红军烈士纪念园。  传承  老区群众  百折不挠“奔小康”  盛夏时节走入湘粤交界的乐昌市五山镇,连绵的梯田在艳阳下高低错落、闪闪发亮。五山镇麻坑村委会中山书院,当年正是敌军乡公所,至今仍陈列着当年红军使用过的老马灯、旧布鞋等用品。说起其中一部黑色电话背后的传奇故事,附近的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  1934年11月,中央命令红一方面军向乐昌九峰突击,以掩护中央机关安全通过。村中老人说,当红一军团占领敌军乡公所后,发现敌人的电话突然铃声大作。当时正在这里指挥作战的林彪,佯装前来接防的国民党军官接了电话,从而获得了敌人调动的情况。他迅速带兵占领了九峰山抢制高点,并与红三军团会合,成功掩护中央军委等后续部队安全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红军将士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如今已再次融汇于革命老区群众向贫困发起冲击的“新战役”中。  当年红军在此砍伐使用过的毛竹,如今也启发村民们成为致富的“竹筒酒”。老人们说,当时红军经过五山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许多人连喝水的杯子都没有。而五山自古便以竹海而著称,于是官兵们砍下一个个竹节制成了竹杯使用。时至今日,村民们将自酿的米酒灌入生长的竹子中制成了美味的竹酒,远销珠三角地区。鐩涘ぇ浜烘皯鑺傦紒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实红军杀老百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