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规划红线被规划为红线区,但没有征收,老百姓能用吗

发布时间:
日06时05分
江西日报(南昌)
土地供应:坚守红线 破解瓶颈(组图)
  今年年初,我省城镇化的近期目标已经出台――到2012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超过中部地区平均水平;力争城区常住人口50万至100万的大城市达到9个以上,城区常住人口20万至50万的中等城市达到16个左右,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标既定,方向已明。但有几组土地数据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我国城镇化目前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已近50%,并且以年均增长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向纵深挺进。有专家认定,我国城市化率的合理上限为78%,78:22是城乡比率的“黄金结构”。也就是说,近20年来,城镇化的长征从“粗放型”到“可持续”发展,我们刚好走了一半的路程。
  ――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居世界之首。据了解,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同期人均耕地由1.54亩下降为1.37亩,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有科学家就此计算出我国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认为理论的最高承载能力是15亿到16亿人口,若按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年需粮食500公斤计算,并参照我国单产现状和历史增长趋势预测,如果土壤、种子、水利等农艺水平没有重大突破,2025年我国耕地将出现2亿亩赤字……
  我们的土地安全吗?粮食安全吗?如何准确解读以上数据,如何科学认识与把握现有珍贵资源,克服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这就是我们策划本期“江西城镇化?绿地对话”的动因。
  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陈晓云
  胡宪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郑新奇中国地质大学土地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所长、博导、教授
  刘建平中共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委副书记
  杨敏 上海绿地集团南昌房地产事业部副总经理
  主持人
  王东林江西师大正大研究院院长、教授
  赣江宾馆
  江西日报
  上海绿地集团南昌房地产事业部
  江西省国土资源厅
  我们遭遇了土地供应瓶颈吗
  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就未来粮食安全问题提出疑问:“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从那时到今天,现实情况是,我国不仅保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城镇化率增长逾20%;江西也牢牢地守住了4300万亩耕地的红线。
  主持人:土地是万物之母。纵观中国历史,土地问题始终是各个历史节点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源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经济快车一路奔驰,土地成为越来越紧缺的资源――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快速推进,似乎成为一个矛盾体。而矛盾的焦点,就是土地供给。
  现在的问题是,土地俨然成了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个瓶颈是不是已经出现?什么时候出现的?它的出现有何具体表现?
  郑新奇:土地问题从解放初期到现在一直被关注。把土地供应当成一种稀缺的资源,或者叫瓶颈问题,是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发表《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后才真正引起广泛关注的。当时我国的众多学者、官员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几年后,我们却不得不从国家的层面,特别约请布朗来探讨未来土地与粮食安全问题。是时,虽然许多人主观上并不认同布朗的观点,袁隆平院士就说过,21世纪我们可以靠科技来提高产量,但是,土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警觉。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城镇化开始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与耕地的占用量非常大――1996年至2008年12年间,全国耕地面积由19.51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同期人均耕地由1.54亩下降为1.37亩,已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其中2/3以上的为中低产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至此,粮食安全问题与建设用地瓶颈问题被明确摆上了桌面。
  核心提示:江西人多地少、林地面积大以及未利用面积大――人均耕地面积0.96亩,低于全国1.37亩的平均水平;但面积占比61.7%,生态基础良好;未利用地面积较大,耕地的后备资源较多,土地利用的潜力较大
  主持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昔日种庄稼、种蔬菜的土地上,不断地长出厂房。当时我们只是欷[地、非常羡慕地看到东部在快速崛起。后来,这些地方出现了土地供应的紧缺,江西为此提出过“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口号――我们要成为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基地。我们甚至开出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你那儿没地我这儿有,而且还很便宜。也就是在这样一种对接的过程中,江西进入快速发展期。到今天,我们是不是也开始出现了土地供应的瓶颈问题。如果没有出现,什么时候会突显出来?
  胡宪:江西土地资源应该如何有效保障可持续供给?当前,我们既要保红线,又要保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双重压力。
  从土地现状看,根据土地变更调查2008年底的数据,我省土地资源呈现三个特征:
  一是人多地少。江西现有4400万人口,耕地面积4240.63万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96亩,低于全国1.37亩的人均水平,相当于全国人均耕地的70%;二是林地面积大。江西林地面积1547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1.7%,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三是未利用面积比较大。江西未利用地面积2356.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41%。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比较多,是今后我们发展的空间,合理开发和利用好未利用地,可以充分挖掘我省土地利用的潜力。
  从2007年开始,我省开始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今年一季度,全面完成省、市、县三级规划修编工作。
  从当前看,我们面临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问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都需要大量土地供给。土地管理和利用因此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供地压力很大。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项目都需要大量的土地。二是耕地保护难度大。主要面临耕地占补平衡的问题。占补平衡就是建设项目占用一块耕地,必须补充一块面积和质量相同的耕地,而且要先补后用。通过这些年的占补平衡工作,质量好、易开发的优质耕地后备资源将越来越少,补充耕地难度也将加大、成本不断提高。如何破解耕地占补平衡的难题是我们面临的第二个挑战。三是面临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挑战。四是面临统筹各业和协调城乡区域土地利用的挑战。五是土地资源低效、粗放利用的现象时有出现,面临土地资源如何节约集约利用的挑战。
  因此,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利用新机制,就是要坚持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提高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江西实际的土地管理利用的新路子,保证土地供应不出现瓶颈的问题,让有限的土地资源有效保障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提示:不仅要从经济的角度,更要从建筑的角度,发挥出每一块地的最大价值。房地产开发企业应该倡导与遵循这样的用地理念
  主持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绿地集团在全国发展房地产事业,土地还好拿吗?
  杨敏:非常难拿。我先从大家比较关心的词汇――“地王”讲起。这个词汇一出来,非常吸引人,媒体的曝光率很高。各地“地王”频现,从经济学视角观察,它体现出土地的稀缺性。而作为负责任的开发企业,我们并不希望用“地王”这种方式来拿地。土地资源这么稀缺,你有钱拿到“地王”以后,不一定能把这个土地完全用好,这里不是说你能否做出高价产品,而是指不一定能够做出一个适合老百姓生活和适合城市发展的产品。因为建筑是艺术与技术的合成品,一块地被拿下后能不能发挥得最好,受控于这家企业对房地产建筑的操控能力。
  绿地很少拿“地王”也不准备拿“地王”。我们只是想把每一块地,不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而是从建筑的角度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是绿地的一个基本理念。
  “地王”频现折射出什么问题
  用地瓶颈是伴随着城镇化兴起与快速粗放型发展而凸现的。现在,我国已经走到了以资本换土地的转换点上――这是对粗放用地的反思,也是集约节约用地的体现,它将带来新型城乡关系的四个(人口、土地、资本、功能)互动。
  主持人:“地王”频现无疑折射出土地在城市里非常稀缺。但是从整个城市化发展的层次来看,从中国的城市化率来看,我们似乎不应该这么快就遭遇土地瓶颈。问题出现如此之早,原因何在?
  郑新奇:用地瓶颈是伴随着城镇化兴起与快速发展而凸现的,这似乎表明,我国经济发展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坚守耕地红线与推进城镇化近乎难以两全。
  一方面,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居世界之首――目前,我国城乡建设用地约24万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已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这一数据说明,城镇化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核心提示:在土地运作上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必须关注住房困难群体,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二是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因素和后续土地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有序增加房地产用地
  主持人:真正的城镇化除了城区扩大、房子增多以外,应该是城市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里来,从而实现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此消彼长。近年来,房地产热、建设热、土地利用的炙手可热原因在什么地方?
  胡宪:一个城市要发展,无论是从空间扩大,还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都要立足于土地的基础之上。如何规范运作土地,这是任何一个城市政府都回避不了的问题。城市政府运作土地,都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土地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来实施。同时也还有一个用地结构的问题。以我省为例,2009年工矿仓储用地约占30%,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用地约占50.2%,商服用地约占4.47%,住宅用地约占13.4%。同样,城市政府在考虑整个年度用地的时候,都会将规划、年度用地计划、用地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进来,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政府在土地运作上应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决定我们必须关注住房困难群体,不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南昌市从2007年开始,三年新建经济适用房170万平方米,廉租房也在逐年增加。二是要综合考虑市场经济因素和后续土地供应的可持续发展,有序增加房地产用地,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保证房地产用地供求基本平衡和价格的相对稳定。而关于经营性土地公开出让的价格,一般都要通盘考虑土地的区位、环境、土地成本和拆迁成本等因素。
  核心提示:我国已经走过了以土地换资本的年代,到了以资本换土地的转换点或叫拐点。因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这种收入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主持人:眼下房价居高不下,现行土地财政模式被认为是土地供给难以增加的最大障碍――仅以海南为例:根据海南省财政厅的数据,2009年海南土地出让金为102亿元,相当于全省预算收入299.6亿元的34%……因为土地出让收益在地方政府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地方财政被称为“土地财政”。县、乡尤其是县区这样的一些地区,对土地的依存度更高。从全国范围看,这种依存度究竟有多大?
  郑新奇:土地供给的“招拍挂”制度近年来逐步得到加强,预计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政策基调的转变,也就是说土地价格市场化导向仍将延续。卖地收入归地方财政的分配模式,也将使土地财政模式得以延续――地方政府有动力少卖地但卖高价,却难有动力多卖地且卖低价,其结果是土地供应始终偏紧,价格偏高。形象地说,这是一种“水龙头效应”,水源本身并不匮乏,但各地方政府始终在严格控制水龙头的流量。政府财政的收入,除正常的营业税以外就是来自土地。税收财政国家拿了大头,地方要发展就得靠土地。因此,在全国大部分的基层,县、乡,甚至到地市,土地出让金大概占政府财政收入的40%,有的甚至高达60%。
  核心提示:项目对土地的贡献大小,是否节能省地,已经成为高新区精选入园企业的一根杠杆
  主持人:当资本来换取土地的时候,意味着掌握土地的一方开始拥有了主动权,可以选择资本,尤其是优化资本结构。在这一点上,高新区对入园企业会用土地的杠杆来进行精选吗?
  刘建平:我们会用下面几项硬性的指标,来衡量某个项目是否可以进入园区――包括项目在行业的排位;项目在用地节约方面是不是征地少、投入多、效益大;同时我们对土地有一个贡献力的要求,比如说医药的企业,项目税收要求有100万元才能进入。
  在考虑土地收益的同时,我们同时考虑土地的节约问题。一是事先控制,防止项目圈地。二是对用地大的项目,采取周期性建设的方式,分期供应,以保证不囤地。同时对一些闲置用地,采取有效举措进行调控。
  核心提示:尽管在规划限制下,房地产商不能做太多的土地节约文章,但是完全可以适当加大投资力度,充分用好拿到手的每一块土地。
  主持人:据有关资料披露,“2001年至2008年间,全国土地价格和住房价格总体呈上升态势,地价占房价的比重也逐步提高至28%。一二线城市地价在房价中的占比更高,平均达到35%-38%。”房地产行业对于土地的情结,相信不亚于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何况房地产业有资本的魔力。绿地集团在目前土地成为行业瓶颈、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战略举措呢?
  杨敏:提高土地利用空间,是土地紧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但土地“招拍挂”以后有很多限制条件,开发商就此可发挥的空间不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加大资金和研发投入,来使自己在有限的土地上尽量提高产品质量。
  以本集团在昌的两个项目为例,一是红角洲的香颂,由于地处湿地公园边上,容积率相当有限,如何节能省地呢?我们的做法,是把主要干道部分的高层做高,在规划许可的条件下,腾出一块地来做成低层叠墅,正是利用这种空间差,创造出了不同形态与周边环境、城市人脉良好结合的宜居产品。产品问世后在市场上很有吸引力。
  集团的另一个项目是绿地中央广场,其地理位置非常好。在前一企业开发不成功的基础上,绿地集团再接手。经过多方思考与论证,从提升整个城市功能出发,我们将这里设计成集娱乐、办公、商业为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各种不同的业态在同一地块聚集,充分展示出其市场魅力……所以,尽管在规划限制下,房地产商不能做太多的土地节约文章,但是完全可以适当加大投资力度,充分用好拿到手的每一块土地。
  做“减法”也要做好“加法”
  耕地总量的平衡,或者说粮食安全,国际上流行的叫法是食物安全。把粮食安全的概念转换成食物安全,外延明显地扩大了。在此基础上再重新审视18亿亩耕地,耕地总量实际上等于大大增加了。根据《规划纲要》的用地安排,在确保18亿亩耕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保障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8%的发展需求。江西创新并实践“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的模式,获得国土资源部的高度肯定。
  主持人:面对有限紧缺的土地,开发商倍加珍惜,政府则强调“占补平衡”。在城市扩张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不可能不触及良田。高新区正好处在南昌城东,毗邻鄱阳湖附近昔日的肥沃稻田。如果这里的农地被占,到什么地方去补?这个“占补平衡”是怎么实现的?
  胡宪:耕地占补平衡,就是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组织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确保国家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
  根据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规定,省人民政府负责全省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确保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如果设区市确因土地后备资源匮乏,新开垦耕地的数量不足以补偿占用耕地的数量的,必须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减免本行政区域内开垦耕地的数量,由省人民政府组织易地开垦。因此,可以把异地补充耕地的范围确定为本省行政区域内,但必须严格依法审批和组织实施。
  根据国家严格土地管理的要求,目前,省国土资源厅正在探索一些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一是探索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地块和拟用于城乡建设的地块共同组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和拆旧、土地复垦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有效缓解小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我省正在加快推进第一批21个县的增减挂钩试点工作,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将进一步争取国土资源部的支持,按照“总量控制、封闭运行、定期考核、到期归还”的要求,逐步扩大挂钩试点工作。
  核心提示:“开源与节流并举”,建立“建设占补动态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约用地机制。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来保障用地安全,整治的重点是废弃的矿山、`废弃的工厂……
  主持人:有人说戈壁滩只要有足够的雨水,那就是大片的土地,但这不可能,戈壁滩最缺的水,不可能成为耕地。全国对于保障建设用地的供应,面对瓶颈有哪些破解的办法?
  郑新奇:2008年10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确立了到2010年和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18亿亩和18.05亿亩的目标,并将这一指标作为土地利用的约束性指标。同时,《规划纲要》进一步强调,到2020年甚至更长远的时期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容动摇。
  根据《规划纲要》,今后我国为确保18亿亩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在确保现有基本农田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开源与节流并举”,建立“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节约集约用地机制。这就是说,我们在耕地保护上不仅要做好“减法”,也要做好“加法”,即在“控制总量,限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同时,要通过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有效补充部分耕地。因此,《规划纲要》一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18.05亿亩的目标;另一方面根据耕地占补平衡等动态因素,在对耕地进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实际安排了300万公顷耕地可用于城乡建设,完全可以保障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8%的发展需求。这就在实践上解决了耕地保护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
  保障18亿亩耕地红线,其实就是为了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国际上流行的叫法是食物安全。实际上,除主粮外,我们的肉、蛋、奶的产量正在不断增加,这部分食物并不出在耕地上。把粮食安全的概念转换成食物安全,外延明显地扩大了。在此基础上再重新审视18亿亩耕地,我们可以发现,耕地总量实际上等于大大增加了。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土地综合整治”的措施来保障用地安全,整治的重点是废弃的矿山、工厂以及农村居民点等等。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出现大量的空心村,但农村的土地没有办法交易、流转,在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综合整治,这可能是我们政策短缺的一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用城乡用地互动的措施,来转换建设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城市里也有一些粗放用地,如旧城、旧社区、旧商场等,可以通过优化配置来提高利用率……从理论上看,只要坚持做好集约节能用地,未来建设用地从占比上看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土地供给紧缺的问题,既是城镇化快速引发的新问题,同时我们还要靠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来妥善解决。
  破解用地难题各抒己见
  破解建设用地难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出路,就是如何挖掘农村建设用地,转换农村建设用地。以土地的产出率为主要依据,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考评机制。创造出尺度小巧、舒适的商品房新产品。
  主持人:一方面,我们要保障建设用地的可持续供给,但倡导与推行节约高效利用土地,无疑是长期艰巨的任务。在这里,请嘉宾用比较简短的语言,最具创意的思路,结合江西省情,结合国情,就如何提升土地集约和高效节约的力度,提出各自的建议。
  郑新奇:从粮食安全、生态建设、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出发,依据城镇化建设需要,科学确定各地区的长期耕地保有量,执行最严格的耕地管护政策,实行食物安全前提下的城镇化建设。这是我们破解城镇化建设和耕地保护矛盾的突破口。
  节约集约用地,各有各的特色;粗放用地,都有相同的表现。目前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出路,就是如何挖掘农村建设用地,转换农村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谁先探索,谁先受益。
  胡宪:为了保耕地、促发展,我省近两年提出并且正在实施“造地增粮护民工程”,这是省委、省政府从江西实际出发提出来的。我的建议是,保耕地红线,才能保经济增长;坚持依法节约集约用地,就能够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刘建平:集约节约用地是目前的难题,只要攻破这个难题,我们就能受益。
  杨敏:房地产企业实际上是土地消耗者,努力减少消耗就是一种节能省地。我们要改变当下的生活模式中对居住舒适度的理念,不妨去拥有尺度小巧又很舒适的产品。绿地的产品有工业制品般的精巧,有艺术品般的情趣,它试图改变大空间的生活模式――不是以“大”来取胜,而是在“小”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适用产品。
  主持人:土地供给的紧缺问题早已存在。通过今天的探讨,将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土地问题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涉及我国未来建设和发展的前景,涉及我们未来的粮食安全。我们知道,土地供应一旦紧缺,房价就会再次窜上去;我们同样知道,如果耕地一旦减少,我国的粮食安全就无从保障。伴随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发展,土地问题将如影随形,与大众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对话告诉人们,要更加珍惜我们脚下的土地,更要用切实的行动来保护我们弥足珍贵的土地。只有真正树立了科学利用土地的价值观,转变发展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后的建设中珍视每一块土地,科学、集约、高效节约利用好每一块土地。
  现场答记者问
  南昌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请问胡宪厅长,如果整个市场刚性需求大增加,上述各项措施依旧不能缓解土地紧缺瓶颈,18亿亩耕地底线是否有可能变更?
  胡宪:我省各级政府都完成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今后每年还要制定年度用地计划,只要我们抓好落实,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当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我们的确有强烈的危机感,18亿亩的红线务必保住,围绕这一目标,省国土资源厅重点在做以下工作:一是继续实施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二是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比如,南昌县蒋巷镇2009年的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面积526亩,建新区用了322亩,还增加了200多亩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果我省各地都能像蒋巷这样,就一定会有效缓解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紧张的局面。三是开展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的评选工作,积极营造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并坚决依法查处各类违法用地。
  城镇化不等于城市化。近年来,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节约用地,保护耕地方面,各地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我们既要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又要把现有的城市用地空间挖掘出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尽管保护耕地难度很大,只要我们坚持依法用地、科学用地、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就不会触动耕地底线,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报记者: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各地的城中村四处可见,成为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大障碍。请问郑教授,如何有效解决城中村土地利用的问题?如何盘活城中村的用地?
  郑新奇:各地的城市建设,在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的前提下,都在进行内部整治,其中包括城中村的改造。今年,北京市要做50个城中村的改造与建设。
  城中村改造之所以麻烦,主要是存在着集体用地与国土用地之间属性转换的矛盾。城中村是在城镇拓展中自然出现的,其原本属于集体用地,现在却由城市综合管理,被纳入城市规划,但是又不能放到市场上流通。破解城中村土地使用这道难题,可以在不触及现有法律、法规、政策框架的前提下,探索新模式,创建新机制――城中村治理最重要的是产权和经济利益转换,做好了城市就业和安置问题后,城中村的诸多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南昌电视台记者:请问刘建平副书记,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作为地方政府领导,您更钟情哪一种?地方政府如何运用这两种不同性质的土地,来促进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刘建平:一个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只靠单一“商住用地”或“工业用地”的开发运营。高新区创业初期,园区定位为比较单一的工业园区,对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等功能规划甚少,投资企业或客商入驻后,生活、交通极为不便,园区品位和人气大大降低,直接制约了高新区招商引资与开发建设进程。近几年我们就此及时对区域战略定位进行了调整,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致力于把高新区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区。
  目前,随着高新区投资环境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借助地铁一号线、艾溪湖湿地公园、瑶湖大桥拓宽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我们致力于打造现代服务业,在昌东大道、紫阳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两侧布置提升园区形象,带动下游相关企业的总部经济带及功能型建筑群,打造现代商业街,在艾溪湖以北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和国际社区,打造高档精品商住楼盘,提升园区品位,集聚人气,从而带动了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也使高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由单一的厂房变成纵横林立的现代化高楼。
  因此,就高新区而言,我认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应以工业、研发为龙头,办公、住宅相配套,集商务、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形成工业与第三产业相辅相成的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科技新城区。
  总策 划:陈晓云孙志文
  执行策划:陶国芳雷 鹰虞伯乐黄正朝
  编辑:黄正朝吴艳雯熊凤玲
  会务:蔡建云刘 昊曾广南
  摄影:杨继红
  版式:舒艳秋(本文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
数码娱乐DVD导刊双语学习报
 请尝试以下操作
 1. 尝试按F5刷新该页。
 2. 重新输入正确的网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湘潭易花公路征收红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