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滢是怎样如何成为一名创客“创客”的?

>> 李克强回信清华创客:为你们的创新精神所打动
李克强回信清华创客:为你们的创新精神所打动
来源: &&&&&&编辑:高鹏&&
内容提要: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清华大学研究生毕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李克强总理给他和他的创客小伙伴的回信。李克强五月四日。
清华大学创客同学们收到李克强总理的回信,深受鼓舞
  中青在线北京5月4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诸葛亚寒)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清华大学研究生毕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青年节礼物——李克强总理给他和他的创客小伙伴的回信。
  李克强总理在信中说,“‘五四’青年节前,收到你们的来信,被你们的活力所感染,更为你们的创新精神所打动。创客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这与可在你们校园日晷上‘行胜于言’的校风相得益彰。”
  李克强总理在回信中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核心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尤其在于激发青年的创造力。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青年争创新,国家就朝气蓬勃。
  李克强总理在回信中提到,很欣赏创客小伙伴的观点:“在创客的时代,创造不再是少数人的专业,而是多数人的机会。”总理表示,政府将会出台更多的积极政策,为“众创空间”清障搭台,为创客们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李克强总理还希望他们要有钻研学问的精进态度,学好基础知识,提高基础本领,筑实基础研究,在学习中不仅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
  收到李克强总理的回信,毕滢和创客小伙伴激动不已,在他们看来,有了总理对创客文化的认可,同学们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正如总理所希望的,毕滢相信,他们会“不断丰富创客文化,把创客种子在更大范围播撒开来。”
  今年3月初,毕滢和李寅、肖宗祺等7位清华创客学生代表联名给李克强总理写信介绍了他们在学校指导和支持下,围绕创意、创新、创业开展工作的情况,表达了他们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勇于担当、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决心和愿望,“我们的抱负是创新创业带动扩大就业,为祖国腾飞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相关新闻:
&&|&&&&|&&
版权所有: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号-1高校创客:专业和创业如何融合?
目前,“创客”已成为许多大学校园内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言必称“创新”成为高校大学生崇尚的新风尚。在创新创业风生水起的今天,大学究竟在其中该起到怎样的作用?从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创业创新教育等方面当如何加强和改进,才能培养出更多敢于闯新路、创新业的“创客”?请看记者调查。
专业和创业,如何融合
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精神、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日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重点强调要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转向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这释放了调整和校准高校创业教育方向的信号。
在我国,尽管许多高校多年前就已经做了创业教育的尝试和探索,但缺乏系统设计、缺乏专业师资、不接地气等问题始终存在。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应该更注重技能培养还是精神激励,许多高校并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思路。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认为,“创业教育的目标是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冒险精神、独立意识、创业能力以及挑战现状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的本领。”
为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清华大学计划在今年设立为期两年、共需修读20个学分的创新创业辅修学位;此外,其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x—lab”更将目标直指跨学科合作,融合清华大学各院系、实验室和校外企业、地方政府高新区资源。在线课程方面,2015年3月,清华大学新开通了“创业学院”频道,推出系列创业在线课程,目前已有两门课程上线,选课人数突破2万,今年还将陆续上线20多门课程。
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开展创业教育的队伍中来,中国人民大学今年首次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创业课程《大学生创业训练》,同时还面向“有创业意向”“有创业目标”“创业实践”的同学进行分层分类教育。哈尔滨工业大学则充分发挥学校在航天、国防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和团队优势,共开设了460余门创新研修课、创新实践课和创业教育课。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为重要的探索价值,则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习成为他们的内生动力,并以创业目标为导引,启迪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使知识和实际一贯化。”
有梦想,怎样发芽?
以广阔平台为创业创新营造氛围、提供“有形”支持
如何让“创客”真正地走向成功创业,高校提供广阔的平台至关重要。
毕滢是清华大学创客空间的创始人,他介绍了清华创客从何起步。“我们致力于让没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同学也可以体验动手创造的乐趣,年轻人求酷、求纯粹、求颠覆的原生动力在这里绽放。”
清华大学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创客日”。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余潇潇介绍,2014年在首届“清华创客日”上,活动包含了国际创客教育论坛、国际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研讨会、创客空间体验、学生作品路演等多项内容。
除了“无形”的创造氛围外,创客们还可以得到很多“有形”的支持。2014年,清华成立“创+”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汇聚地方政府、投资人与学校三方创业资源,发起“创+”种子基金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无偿的种子期支持,并提供项目全过程孵化、公司注册、法务、发展咨询等一系列跟踪服务。目前,“创+”已有72家注册公司,直接融资17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620人。
在上海,东华大学与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新车间”等创业服务机构合作,建立了上海高校首个大学生众创空间,并设立5360万元的扶持基金,支持学生创业;而来自新疆、甘肃、陕西、青海等省份的16家大学科技园区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众创空间”,共同搭建丝绸之路创客空间投融资平台。
“未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有两点很重要。”朱健强调:一是分类指导。创业主要有三种形态,一为科技型创业,如互联网金融、生物医药等;二为技能型创业,如开办宠物医院、创办小型的设计公司等;三为生存型创业,如快递、餐饮业等。基于不同形态的创业导向,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也应有所区别。二是平台战略。一端是有创新思维和创业热情的广大学生,另一端是各个高校的创业课程、创业导师,以及社会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等等,两类资源通过联盟这个平台相互吸引、相互契合,共生共融,联盟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产学界限,如何打通?
把企业家、工程师等“明媒正娶”,让其完整地设计、讲授课程
要实现真正的创业,面临着资金、技术、经验、机会等诸多难关,高校的“独角戏”很难让青年创业之路走宽走远,政府、社会、企业等多种资源也应为创客提供更多支撑。
今年4月,清华大学发出倡议,成立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迄今130多所高校和40多个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如今,许多高校已经做了类似的探索与尝试:如清华“x—lab”聘请20多位驻校企业家和30多位驻校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150多家投资机构和100多家专业服务机构建立了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据了解,天津市将大学生创业扶持期由3年延长至7年,并制定政策准予在津创业的外地高校毕业生落户天津;对经认定的众创空间,分级分类给予100万至5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湖北黄冈市在3年内向创业团队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及水电、办公设备、创业培训服务、沙龙活动场所等多项支持。河北省设立不低于10亿元的风险补偿基金,重点支持创业导师、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在河北建立科技投资融资机构……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覆盖多项细则,包括创办企业“三证合一”,推动新注册企业“一址多照”、集群注册,对符合条件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给予税收优惠等。
国务院文件专门明确“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开启了一个重要的制度可能,杨斌说:“把企业家、工程师、设计师、律师和卓越的产品经理‘明媒正娶’进来,让他们完整地设计并讲授课程,将可能打通产学界限、通过实践育人并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
当然,针对如火如荼的创业教育,人大商学院彭翊副教授也给出冷静思考,她认为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相对分散,形式上的整合比较容易,但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深度整合还不多。“希望政府开展必要的引导,有效整合高校、园区、企业、校友等资源各自的优势,尽量避免各类创业平台建设过于同质化。”(记者 赵婀娜。郭倩参与采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清华是一种现象 点评:清华创客不只是理工宅男- 中国日报网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清华是一种现象 点评:清华创客不只是理工宅男
&& 来源:&& 作者:
[提要]&&清华本身就是一种现象,一座立在北京的创业金字塔:从最基础的学生创新,向上延展到清华科技园一个个在校、离校的创业团队,再到清华同方、紫光、启迪这样的大企业。毕滢告诉记者,当自己成为一名创客开始各种“头脑风暴”后,才发现原来大胆想象、创新实践的魅力如此之大。
   清华本身就是一种现象,一座立在北京的创业金字塔:从最基础的学生创新,向上延展到清华科技园一个个在校、离校的创业团队,再到清华同方、紫光、启迪这样的大企业。一位同方人这样形容,“同方就是一个筐,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筐里到底装了多少东西”,因为每天都可能有某个院系、某个老师甚至某个学生的项目脱颖而出,进了同方的筐,成了同方的菜。
  今天的北京,正需要“筐”的容量,以承载从八大院校的大院到腾讯、百度基地的办公桌上诞生的新主意、新生意;更需要“筐”的肚量,英雄不论出处,都是北京的菜。
  今天的北京,有全中国最好的人才、最出人才的机构,又有中关村这样据说最好的市场化机制,没有理由不把清华大学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小现象,变成北京的大现象、首都的大现象,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性的创新中心,这是北京之于世界的“球籍”问题之所在。
  从专业到融合
  木头盒子演奏美妙乐章
  一个用木头拼接的盒子,装上电路板和按键,用蓝牙与手机相连,加上了专门设计的程序。轻触按键,手机发出悦耳的音乐。这是创客毕滢和同伴一起开发的“方听音乐盒子”。
  这位学精密仪器的工科高材生,同时也是不折不扣的“音乐达人”,拥有小提琴九级证书。毕滢说,他经常遇到一些伙伴,不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乐器,家长逼着练,自己也不开心,“如果能多体验多尝试几种,体会音色和手法,可能感觉就会好很多。”因为经济原因,大部分家庭不可能同时买很多件乐器回家“细细筛选”,所以一件集“百般功能”的乐器体验装置,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2009年,毕滢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随着对电子电路知识学习的深入,他意识到可以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音乐理解结合起来,做一个多功能的体验乐器,“让那些爱音乐的人找到自己熟悉的乐感和乐器。”
  他找到了同伴,一起开始研发、设计。他们扑在实验室里全力攻关,电子电路的门槛解决了,软件播放的问题攻克了……如何让这个装置更美观?他们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一起加入团队。
  “团队跳出了专业的限制,融合了各个领域同学的专长,所以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 毕滢说,仅仅用了48小时,第一个版本的音乐盒子就诞生了。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加上了蓝牙无线传输技术,“方听音乐盒子”可以模仿钢琴、吉他等多种乐器,他们还“演奏”了一段电影《不能说的秘密》里的钢琴曲,效果不错。
  毕滢告诉记者,当自己成为一名创客开始各种“头脑风暴”后,才发现原来大胆想象、创新实践的魅力如此之大。“跟自己学什么专业没关系,只要你愿意做,没有什么不可以。”他说,现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程度比过去更深,并且开展创新发明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很多工业技术都集成化实现了,比如电路板,比如基础芯片等,于是创意的价值大大地凸显出来。
编辑:小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新闻热搜榜来源:360新闻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503 Servic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openresty/1.11.2.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客毕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