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七七事变 蒋介石后北伐暂停,宁汉分流,蒋介石被迫下野。等到他出山再次掌握大权后,为何还要继续北伐?

抗战十大汉奸下场 汪精卫病死陈公博被处决 06:52:15  来源:新华网  (责编:秦洁、张祎)
  1.汪精卫--从志士到叛国者
  汪精卫出生于广东三水。幼年接受家塾的传统教育,曾获番禺县试第一名,考取留日法政速成科官费生,赴日留学。其时正是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之时,汪精卫加入了革命派行列。他不仅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而且担任会章起草和评议部负责人。其间,汪氏为驳斥改良派的种种谬说,发表诸多战斗檄文,在革命党人中赢得了声誉。1910年,赴北京谋炸摄政王,事泄未成,被捕入狱,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悲壮诗句。
  1925年,汪氏加入孙中山北上行列,成为著名的孙中山遗嘱的起草人和见证者。随后,汪先后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最高领导人。
  1927年,在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汪精卫从法国归国,在武汉主持发动“七一五”政变,不仅在对内政策上屠杀共产党和工农群众,在对外政策上,也改反帝联俄政策为反苏亲帝政策。两月后,蒋汪反共合作,“宁汉合流”。
  抗日战争爆发后,汪氏虽在口头上也高喊抗战,但对战局始终抱悲观态度,称“茫茫前途,不知要变成什么样子!”从抗战开始到南京沦陷的不到半年时间里,汪氏不仅多次当蒋之面“进言和平”,而且为此给蒋写了十几封信。以汪为首,逐渐在他的周围形成了国民党内的亲日派集团,以周佛海为中心的“低调俱乐部”成为一个有代表性的团体。汪精卫与周佛海等勾结,导致了国民党抗日阵营的分裂和叛国投敌集团的产生。
  1938年12月,汪精卫、周佛海、陈公博以及汪派要员先后以各种方式逃离重庆,分别抵达越南河内与香港等地。29日,汪精卫发表《艳电》,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对华声明。电文吹捧日本法西斯“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不但尊重中国之主权,且将仿明治维新前例,以允许内地居住、营业之自由为条件,交还租界,废除治外法权,俾中国能完成其独立”。
  日,汪伪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汪氏出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成为汪伪政权的主脑。12月30日,汪日签署“基本关系密约”以及“汪日满共同宣言”,这是全面投降日本侵略者的协定。参加谈判的陶希圣事后披露说:日本提出的条件所包括的地域,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包含的事物,下至矿产,上至气象,内至河道,外至领海,大陆上则由东南以至于西北,一切的一切“毫无遗漏地由日本持有或控制”。
  南京伪政府建立后,汪精卫在日本占领军当局的支持下,以“东亚联盟”为旗帜,采取各种措施,“强化国民政府”。为此,汪精卫解散了沦陷区内的各种党派团体,建立“东亚联盟中国总会”,“使形成为一大广泛的国民运动,强化国民党领导中心的全能机构,达到党、政、民一元化的境地”;接着,在华中沦陷区推行残酷的“清乡”运动,围剿各抗日武装以改变该政府政令不出城门的状况;后又效法蒋介石推行的“新生活运动”,开展“新国民运动”,在思想领域奴化沦陷区人民等,为日本侵略者统治沦陷区充当马前卒。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汪精卫又将南京伪政权绑上日本法西斯的战车,宣布与日本侵略者“同生共死”,又参加日本主导的“大东亚会议”,与东亚各国的日本傀儡政权首脑会晤结盟。与此同时,汪精卫又将沦陷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都纳入了所谓“战时体制”的轨道,以配合日本侵略者的“大东亚圣战”。汪精卫的种种行动虽博取了日本侵略者的欢心,但却不能挽救南京汪伪政权覆灭的厄运。
  1943年8月,汪精卫旧伤复发,日本军医诊断为“多发性骨髓肿”,病根在1935年遇刺时仍留体内的子弹,也与他因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战争中败迹日益明显而心境恶劣有关。次年3月,汪精卫被秘密送往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附属医学院治疗。11月10日,不治身亡,葬于南京明孝陵前的梅花山。1946年1月在蒋介石返回南京之前,国民党当局指令工兵部队炸开汪墓,将汪氏棺木连同尸体运往他处火化。汪精卫虽已尸骸无存,但其叛国巨奸之恶名却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下场:日下午4时多,汪精卫因患多发性骨髓肿病在日本名古屋病死,终年62岁。
  1940年陈公博(左二)和汪精卫合影
  汪伪政权二号人物陈公博被处决
  2.陈公博--汪伪政权第二号大汉奸、代理“主席”
  自称“乱世能臣”的陈公博是一个富于多变的人物。他少年时就随父亲参加反清秘密会党的很多活动,决心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青年时期,他参加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一大代表,尔后脱离共产党,参加国民党,从此便一生追随、效忠汪精卫。大革命时期,他以国民党“左派”自诩。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成为拥汪反蒋的改组派代表人物。汪蒋合流后,他则成了蒋介石的座上客。抗战爆发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汪精卫伪政权的第二号大汉奸。陈公博一生在政治上变化多端,最终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陈公博,广东省南海县人,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1920年秋,陈公博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回到广州后,在陈独秀的帮助下,参加成立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为领导人之一,并因此出席了中共“一大”。1922年,赴美国留学后,即被开除出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陈公博鼓吹上海当前除“担任后方任务”外,将来“为与日本同生共死,必将担任一部分之战线”。因此,“上海应以东亚共荣圈之中心地及联络线之资格,成为中日提携之轴心”。陈公博还以上海市市长的名义,发表《告上海市民书》,要上海市民与日本合作,务使“全面和平”得以早日实现。
  1943年3月底,汪伪政权为实现“中日”共同协力建设东亚新秩序这一目的,特派陈公博为访日“特使”。陈公博抵达日本东京,向日本主子表示:“深愿竭其人力物力贡献于大东亚战争,但求能与贵国携手迈进,并肩作战,无论任何牺牲所不能辞”。日本天皇奖给陈公博等人各一枚“一级旭日大勋章”。为此,陈公博离开东京时称:此次“奉令访日,承天皇陛下宠遇”暨内阁总理大臣等人的“隆重款待”,感到“无限光荣”,完全是一副奴颜婢膝之相。汪精卫病死后,1944年12月,陈公博代理汪伪政权“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政院院长等重要职务,集大权于一身。
  下场: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汪伪政权日暮途穷。日,陈公博夫妇等人乘机秘密离开南京飞抵日本,10月3日又被强行引渡回南京,关押在老虎桥监狱。1946年2月,陈公博与陈璧君、褚民谊等三人被押往苏州狮子桥监狱关押。随后,江苏高等法院在苏州道前街第一法庭对陈公博进行公开审判法官认为对陈公博应 “从重处断,以为叛国者戒”,并在判决书中指出:“陈公博通敌谋国,图谋反抗本国,处死刑。”6月4日,江苏高等法院奉命将陈公博在江苏第三监狱执行死刑。陈公博的家属将其尸体运到上海,连墓碑也不敢立,悄悄地将其埋葬在一处公墓中。
  图为周佛海在汪伪政府成立时留影
  3.周佛海--反复无常,三次叛变
  中共一大闭幕后,周佛海准备同杨淑慧结婚。后因杨父反对,他带着杨淑慧于1921年11月再度前往日本就读。返回日本后,他实际上与党组织脱离了关系,不再从事党的任何工作。1923年毕业回国。不久,他应邀来到广州出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同时兼任广东大学教授。随着地位的变化,他与党的离心倾向日益加重,并散布对党的不满情绪。中共广州支部负责人对他进行了耐心批评和教育,帮助他认识错误。但他毫无悔改之意,后来竟公开声明与共产党脱离关系。中共中央为纯洁党的组织,准其脱党。从此,周佛海走向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成为国民党右派营垒中的干将和蒋介石的心腹,宣称自己要做一个“国民党忠实党员”,叫嚷“攻击共产党,是我的责任,是我的义务”。
  蒋介石对周佛海也委以重任。从1927年到1937年,周佛海跟随蒋介石青云直上,可谓红极一时,先后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民众训练部部长,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兼第五组组长,国民党宣传部副部长、代理部长等职,为蒋介石打内战、搞独裁出谋划策,成为蒋身边的“文胆”之一。这样一位心腹,蒋介石做梦也没想到周佛海后来会背叛他。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周佛海基于抗日必败的论调,与汪精卫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主张而“物以类聚”了。周佛海抱着强烈的政治野心投靠汪精卫,奉汪精卫为“精神领袖”。在汪伪营垒中,他通过金钱收买和封官许愿等手段,发展和培植亲信,还搞起特务组织并亲自担任头目。
  日,汪伪国民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周佛海是汪伪政权的主要组织者,也是握有实权的大汉奸,占据了伪财政部长、伪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伪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伪中央储备银行总裁等要职。他还向汪清卫表白忠心:“生死相共,患难相随。”汪精卫死后,周佛海又任伪行政院副院长兼上海市市长,与陈公博结合得更紧了。
  但汉奸毕竟是汉奸。随机应变,反复无常,阴险狡诈这些特性在周佛海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并贯穿一生。在抗战中期,周佛海嗅出日本人不行了,就抛弃了曾向汪精卫作过的信誓旦旦的“表白”和“保证”,厚颜无耻地倒向了蒋介石,拜倒在蒋介石的脚下。1942年10月,他背着汪精卫,派人潜往重庆,为重庆方面输送了不少重要情报,还安排重庆的特工人员设计杀死了汪伪政权的特务头子李士群。后又利用自己上海市长的身份,在上海及杭州一带部署军事力量,阻止共产党等革命势力进入上海。日本投降在即,南京伪政权被迫解散,周佛海向蒋介石再表忠心:“职与其死在共产党之手,宁愿死在主席之前。”这种种“杰作”,使周佛海赢得了蒋介石的嘉奖,并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上海行动总指挥。这样,周佛海摇身一变,从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
  下场:一个来月后,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快速严惩汉奸”的压力下,周佛海被软禁在重庆,后来又被移交南京监狱。日,国民党南京高等法院判处周佛海死刑。由于蒋介石念其为重庆方面做过“贡献”,出面干预,才被减为无期徒刑,保住了脑袋。日,周佛海因心脏病发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桥监狱。
  4.梁鸿志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动下,在上海组织维新政府,并担任伪行政院长,卖国投敌。日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维持政府,管辖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敌占区和南京、上海两个特别市。任“行政院院长”,温宗尧任立法院长。“维新政府”成立后,立即与日本签订《华中铁矿股份有限公司设立要纲》等一系列协定,使日本得以迅速控制华中经济,掠夺中国的资源和物资等。是年秋,在日本操纵下北上大连,与伪华北临时政府头目王克敏、王揖唐等商议成立伪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任伪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委员。次年出任汉奸组织“大民会”总裁。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后,解散伪维新政府,出任汪伪政府监察院院长。在梁鸿志为日本服务的时期,日本人始终从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予以监视,并在每次伪行政院会议前与其闭门密谈。1944年11月,汪精卫病死后,汪精卫在日本病死,梁鸿志继陈公博为伪立法院长。
  下场: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梁鸿志携两妾、幼女逃往苏州。10月2日梁鸿志在苏州被捕,随即被解押上海,送到楚园里作了“楚囚”。在强大的社会舆论指责下,梁鸿志以汉奸叛国罪被判处死刑。11月9日在上海提篮桥监狱被执行枪决,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5.傅筱庵--被“两代义仆”朱升源连砍数刀气绝身亡
  傅筱庵,浙江镇海人,曾出任北洋军政府高级顾问,1927年当选上海总商会会长。北伐军进军上海之前,他十分的不看好蒋介石,认为北伐军打不过孙传芳的直鲁联军,于是他将宝押给了孙传芳。没想到孙的直鲁联军在北伐军的进攻下,一败涂地。他也因支持军阀孙传芳而被蒋介石通缉,被迫离开上海逃往大连。也就是在此时,他的内心已经在盘算着寻找新的靠山,并开始与日本人暗通款曲。通过杜月笙的斡旋,南京国民政府撤销了对傅筱庵的通缉,傅筱庵得以返回上海,并出任汉冶萍公司股东联合会会长。1937年日本人占领上海后,傅随即公开投靠日本人;日,在日本人的支持下,傅筱庵出任伪上海特别市市长。
  傅筱庵公开叛国后,蒋介石极为震怒,命令戴笠对其实施制裁。当时,傅筱庵住在虹口区,属于日军重点设防地域,傅家距日本宪兵队近在咫尺,身边有32名保镖不离左右,平时那里日军戒备森严,外人难以接近此地,更别提自由出入了。戴笠与手下反复研究了各种行刺方案,始终感到难以有效地实施暗杀行动。戴笠提出,应该在傅身边的人寻找突破口,物色可以行动的内线人物。经过反复筛查,一个叫朱升源的人进入了军统的视线里。
  朱升源是傅筱庵的亲信,由于曾在日本人的工厂做过工,对日本人极为反感,他曾私下里劝说傅筱庵,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不要紧跟日本人,傅筱庵对朱升源的劝说总是不置一词。军统对朱许诺,事成之后,会安排他离开上海,并给予优厚的奖金,保证他后半生衣食无忧,朱有些动心。在一再劝说傅筱庵回心转意无果的情况下,朱升源彻底灰心了,同时也下定决心与军统达成一致除掉这个铁了心的汉奸。
  下场:日凌晨,傅在参加了一个日本人举办的宴会后,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为了不打扰夫人,自己独自来到书房睡觉。朱升源觉得时机到了,他抄起一柄早已准备好的菜刀,这把菜刀被朱升源磨得锋利无比。朱悄悄走进书房,见傅早已进入梦乡,他举起菜刀对着傅筱庵的脖子狠狠地砍了下去,顿时鲜血飞溅而出,傅连哼都没哼一声,被杀死在床上。
  6.殷汝耕--华北第一个傀儡伪政权主席
  殷汝耕,浙江省平阳人。早年留学日本,并通过日籍妻子与日本军政界取得了联系。回国后,在各军阀之间进行投机活动,后投靠国民党亲日派、新政学系首领之一的黄郛。1927年,殷汝耕以国民党政府驻日代表的名义,代替蒋介石与日本勾结、密谈。
  殷伪冀东政权成立后,.殷汝耕全面奉行亲日卖国政策。在军事方面,与日本及伪满、伪蒙疆政权先后签订了军事性质的政治同盟,商定冀东海防由日本海军舰队负责;冀东接近东北的长城沿线,由伪满政权负责治安;冀东与伪蒙边境防务由双方共同负责;各方实行军事上的共同防共。在政治方面,殷伪政权各部门大批聘请日本顾问。为了寻求日本帝国主义的庇护和支持,殷汝耕还多次派人或考察团赴日本和伪满等地活动。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寻求日本和伪满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又大肆出卖华北经济主权,使国民政府在财政上蒙受了重大损失。打着“自治”旗号的殷伪冀东政权,已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彻头彻尾傀儡政权,它的出笼,使得华北政局更加动荡不安。于是,全国各界爱国人士十分愤慨,一致声讨殷汝耕的叛乱行经,纷纷要求国民政府明令讨伐卖国贼。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南京国民政府曾经数次与日本交涉,要求取消该政权,但未得结果。
  下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日军向北平大举进攻之时,驻通县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辖的保安队第一、第二总队官兵,在总队长张庆余、张砚田率领下,于同年7月28日反正,将驻通县城内的日本侵略军一个中队及特务机关人员等400多人全部歼灭,并活捉汉奸殷汝耕,收复通县。可惜,殷汝耕在押送途中被日军劫走。之后,他失去利用价值,逐渐被日本冷落。
  抗日战争胜利后,殷汝耕被捕,接受审判,被判处死刑。1947年,在南京老虎桥监狱被处决。
  7.李士群--投靠日本却被日本人毒死
  1905年生,浙江遂昌人。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大学毕业。大革命失败后,曾留学苏联,肄业于东方大学。1928年回国,以蜀闻通讯社记者身份,从事地下活动。1932年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自首叛变,被委为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上海工作区直属情报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潜伏南京,1938年逃至香港,投靠日本人,后回上海为日本侵略者做情报特务工作。1939年任汪氏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务委员会秘书长、特工总部副主任,残酷迫害抗日军民。
  下场:日,南京汪伪政府特工总部主任、警政部部长、江苏省主席李士群,被日本宪兵特高课毒死。
  8.陈璧君--抗日头号女汉奸
  陈璧君()广东新会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乔治市(今槟城),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槟城与汪精卫相识,遂入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追随汪去日本留学。二年,随汪回北京执行暗杀摄政王的秘密使命。1912年5月,与汪精卫正式宣布结婚。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监察委员。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支持汪精卫对日本妥协的路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政府迁往重庆。日,随汪精卫逃往越南河内,叛国投敌,成为汪逆汉奸集团的重要成员。 之后历任汪伪政权的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副主席、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政治会议指定委员、东亚联明中国总会常务理事等职、积极支持汪精卫投敌卖国的“和平反共建国”方针政策。1944 年汪死后,陈南下广州任日伪广东政务指导员,企图控制汪伪的广东省政府。
  下场:抗日战争胜利后,陈璧君于日被国民政府逮捕,1946年被国民党当局以汉奸罪判无期徒刑,终身监禁。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5月,由苏州监狱遣送上海提篮桥监狱继续关押。1959 年6月17日病死上海监狱医院,年69岁。
  9.丁默邨--先是汉奸后又变成卧底,最后惹怒蒋介石被判死刑
  丁默邨,湖南常德人。1921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后退出,加入国民党。1937年任国民党军统局第二处处长。
  1938年,日本侵略者妄图扑灭上海抗日力量,拟组织一支特工队伍,丁默邨被日本人选中。通过李世群拉线,丁默邨于同年冬潜往上海与日本人挂钩。次年2月,丁默邨投拜日本大本营特务部长土肥原贤二,提出破获“蓝衣社”及共产党地下组织方案的《上海特工计划》作为见面礼。土肥原贤二派晴气庆胤给予指导,复由大本营参谋总长下达《援助丁默邨一派特务工作的训令》。至此,丁默邨正式投靠日本侵略者,并与另一汉奸李世群合组“特工总部”,丁、李分别为正、副主任。继与汪精卫合流,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志士。日本记者称之为“婴儿见之都不敢出声的恐怖主义者”,国人则称为“丁屠夫”。
  1955年11月,汪精卫死,陈公博继任。丁默邨于次年1月兼任伪最高国防会议秘书长。5月,调任伪浙江省省长、省党部主任委员、驻杭州“绥靖公署”主任、省保安司令,集党、政、军权于一身。为谋取后路,丁千方百计与蒋介石的“军统”头子戴笠、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联系。并通过戴、顾向蒋介石保证:“决心以原样的浙江归还中央,决不让共产党抢去”。
  下场:抗战胜利后,丁默邨功过难定,因为他先是汉奸后又变成卧底,更糟糕的是后来他保外就医、游览南京的消息传开,蒋介石一怒,下令枪毙丁默邨。丁默邨最终在号被“通敌叛国”、“戕害军统、中统地下工作人员”理由判处死刑,执行枪决,时年46岁。
  10.王克敏
  王克敏原籍中国浙江杭县(今余杭),生于广东。字叔鲁。清末举人。1903年任留日学生监督,后改任驻日使馆参赞。1907年回国后历任直隶交涉使等职。辛亥革命后,任中法实业银行中方总经理。1917年任中国银行总裁,并一度担任北洋政府财政总长。1923年助曹锟贿选大总统。1932年起,历任南京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北平政务整理委员。1935年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叛国投敌。先后任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和汉奸组织“新民会”会长、伪中华民国联合委员会主任委员、汪伪国民政府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内务总署督办、汪伪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最终下场: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汉奸罪被逮捕。日在狱中畏罪自杀。蒋介石生涯中的三次下野:每次都找一个替罪羊
蒋介石与众国民党将领(资料图)
从一介山野村夫到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短短十余年间蒋介石便跃升至国民党政坛顶峰,速度之快让人刮目。此后,作为国民党首脑人物,攀踞国民党政治舞台近半个世纪之久,无人可与其比肩。当然,蒋介石的专制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残酷的政坛角逐和斗争使其经历了几次沉浮。在蒋介石政治生涯中曾有三次下野。每一次下野,尽管都是一次以进为退的策略行动,但其狭隘自私、睚眦必报的心理,使其在每一次下野前后,都要找替罪羊或发泄积愤或杀鸡儆猴:1927年下野,杀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1931年下野,杀国民党著名左派领袖邓演达;1949年下野,杀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
督师北伐兵败徐州的牺牲品: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王天培
1927年5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不久,便打着继续北伐的幌子,大肆争夺地盘,扩充势力。8月,蒋介石兵分三路,亲自督师前线,一路猛攻,妄图迅速&吃掉&孙传芳部,结果中了孙传芳的口袋伏兵计,不仅损兵折将,还丢了徐州,只得狼狈逃回南京。谁知后院又起火,内部派系斗争迭起。在桂系和嫡系主将何应钦的逼迫下,8月13日,蒋介石被迫离开南京,前往上海,14日在上海发表下野通电,以安抚人心。为了挽回督战失利的影响,堵住众口,蒋介石下令枪毙了第十军军长王天培。
王天培,,贵州天柱人。辛亥革命爆发时,参加武昌起义,后入黔军,任贵州军务督办。&四一二&政变后,执意投靠蒋介石,阻止武汉北伐军东下讨蒋,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5月上旬,蒋介石北伐时,率部北上攻打徐州。在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下,第十军突破敌人的三道防守线,胜利占领了徐州。按蒋介石原来的估计,徐州需要3个月才能攻下,结果第十军仅用了20多天即完成了战役目标。徐州胜利,使王天培骄傲起来,在蒋介石、何应钦、李宗仁等人面前不知顾忌,引起他们不快。由于忘乎所以,王天培部在孙传芳部的反击下,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当时,蒋介石处于被迫准备宣布下野之时,倒蒋各派都对蒋施加压力,而徐州督战失利也成为政敌攻击的口实,气头上的蒋,正想找一个替罪羊来解脱自己,王天培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
关于王天培被处死的详情众说纷纭,据说王天培到司令部会见蒋介石时,一见面便对蒋发牢骚,说第十军在前方孤军作战,粮饷也不按时发给,第七军在后方安坐不动,敌人反攻过来,也不派一兵一卒支援等等,蒋听后大怒,随即下令拘押王天培,后又解往杭州,于9月2日秘密处决。1928年8月,国民政府明令昭雪,照陆军上将阵亡例给予抚恤。
复出之路的绊脚石: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邓演达
1931年12月15日,又是蒋介石深感痛苦的一天。这一天,他不情愿地辞去了国民政府主席、陆海空三军司令的职务,连一年前谭延闿病死南京以后由他继任的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之职也一并辞掉了。尽管此次下野亦是以退为进之策,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而窃取的要职,都拱手让给对手,蒋介石仍恨得咬牙切齿。下野前,他为再次复出作出了周密安排:在南京组成了中央临时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和中央各要害部门安插了亲信;按照自己的意愿改组了江苏、浙江、江西和甘肃四省政府;建立了&蓝衣社&、&复兴社&等特务组织。其中最重要的一步,便是秘密杀害了他最忌恨害怕的竞争对手:邓演达。
邓演达,广东惠州人,12岁入黄埔陆军小学,1924年5月黄埔军校成立后,先后任训练部副主任、教育长。邓演达任教育长时,黄埔军校学生已形成左右两派,斗争日益激烈,邓演达因支持以共产党员为核心的&青年军人联合会&,遭到蒋介石的忌恨和打击。1927年,邓演达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部长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四一二&政变后,因受蒋介石的通缉,邓演达被迫寄身国外。1930年5月,邓演达回国,隐居于上海,8月,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引起蒋介石的极大恐惧。1931年8月17日,邓演达被蒋党特务秘密逮捕。蒋介石深知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军队特别是在黄埔军校毕业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杀之可惜,纵之可畏&,他曾派人多次劝说邓演达,并许以副总司令的高位,要他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解散临时委员会,归附南京政权,但都被邓演达一一拒绝了。软硬兼施不行,1931年11月29日,蒋介石密令把邓演达枪杀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冈。
民国大厦土崩瓦解之际的发泄对象: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
三大战役发起后,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一筹莫展。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李宗仁同蒋介石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一些军政要人公开进行倒蒋活动,对蒋介石也失去了兴趣,开始物色新的人选。在内外夹击的情况下,1949年1月21日,62岁的蒋介石再次宣布&引退&。下台之后没多久,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陈仪便成了他发泄私愤的对象。
陈仪是浙江绍兴人,二级陆军少将,随蒋征战多年,深得信任和器重,担任了军界、政界不少要职。1948年7月,陈仪受命出任国民党浙江省政府主席。时值国共双方激战正浓之际,国民党兵源日渐枯竭,军费开支不断增加。为了刮取民财,蒋经国奉命去上海监督发行&金元券&。为此,专门成立了2000多人的&青年救国团&,逼迫人民用白银、黄金兑换金元券,结果搞得人心惶惶,举国鼎沸,不到3个月,金元券的币值已难以维持。为平民愤,蒋介石下令撤销蒋经国的兑换机构,同时命令蒋经国率&青年救国团&赴杭州待命。这事没过多久,蒋便下野。&青年救国团&在杭州无所事事,这批人本是乌合之众,良莠不齐,在杭州一带横行霸道,居民不堪其扰,陈仪每日收到的控诉书不下数百份。此事已令陈仪十分头痛。这时,蒋经国又为&青年救国团&来向陈仪要给养。本来省政府的经费有一定的预算,何况&青年救国团&又非正式武装,这突如其来数千人的给养,一时不易筹措。据说,陈仪曾对蒋经国沉痛地说,我们既救国乏术,也不应尽情蹂躏自己的桑梓,吾人实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说完,从桌上拿起盈尺的控诉书递给蒋经国说,你看里面控告&青年救国团&的罪状,较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蒋经国接过随手翻了一下,一言不发,转头而去。
蒋经国哪能受得了这般气,有求不成,反而碰了一鼻子灰,怎肯罢休,于是气冲冲地跑到溪口向其父添油加醋地告了一状,说陈仪抨击&青年救国团&是土匪,他自己是土匪的小头目,言外之意,蒋介石便成了大头目了。本来正在下野气头上的蒋介石,一听大发雷霆,立刻打电话给陈仪,把陈仪骂得狗血淋头,陈仪来不及辩解,蒋便把电话挂断了。不久,汤恩伯便奉召以&勾结共党&为由将陈仪拘押,浙江省主席一职由汤部第七十五军军长周磊接替。此事发生之后,身为代总统的李宗仁竟一无所知,直到报刊披露才知道。不久,陈仪被押解至台。蒋介石组织特别法庭,以&勾结共党,阴谋叛乱&的罪名,于1950年6月18日,秘密处死了陈仪。
纵观蒋介石称雄国民党政治舞台的几十年,凡是得罪了他的人,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私心,无论是嫡系还是非嫡系,均无好下场。出于公心的,像张学良、杨虎城,为了民族大义而毅然&兵谏&,其结果,一个惨遭杀害,一个终身为囚。出于私心的,像韩复榘、刘湘等地方实力派,企图独树一帜,同蒋分庭抗礼,最后,一个被枪毙,一个遭暗算。吴国桢、孙立人算是文臣武将中的嫡系,只因出言不逊、态度傲慢,于是,一个流亡岛外,一个囚禁岛内。同蒋介石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李宗仁,在晚年不无感慨地说:&蒋先生是个多疑而睚眦必报的人,心腹股肱转眼之间就成仇人了。&
责编:王敏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介石三次下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