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共享经济济在美国发展得怎么样

拥抱共享经济 美国人是怎么过来的?|共享经济|打车_凤凰科技
拥抱共享经济 美国人是怎么过来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爱的力量,这听起来是一个特别不着边际的问题,但是在现实商业世界中,还就变成一个个具体问题。
在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人家都谈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智能,只有马云说:&我高兴的是571亿,几亿笔交易背后意味着信任。把钱寄给不认识的人买东西,把商品交给陌生人翻山越岭送出去。&不愧是英语老师出身,马云总是在适当的时候,把一切归功于&爱&。 尴尬的共享经济 我们是否可以相信爱的力量,这听起来是一个特别不着边际的问题,但是在现实商业世界中,还就变成一个个具体问题。私家车共享在中国遇到的麻烦,就很典型。 10月底,沈阳市交通局则以&非法运营&为由,叫停了滴滴打车的专车服务。而在北京,按照《北京市租赁管理办法》、《北京市汽车租赁经营备案管理办法》规定,用于租赁的车辆应当由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且经过车辆备案。也就是说,私家车即便是挂靠到了租赁公司名下,只要没有经过备案,仍是属于&黑车&范畴。对此,滴滴专车方面也曾多次公开回应,滴滴专车的车辆来自于汽车租赁公司,并非媒体所报道的&私家车&。为了验证这一点,我每次上车都问,师傅您是自家车还是租赁公司的?得到的答案从来都是:听说也有私人车挂靠的,但是我是租赁公司的。 本来是一个&善举&,让大家能够互相分享自己的旅程,让路上少点机动车,少点污染排放,结果还就是行不通。这让我想起在美国加州高速公路上开车,朋友说:&我特别爱搭别人车上班,因为两个人就可以走快速道了。&可见,美国法律允许搭车行为,鼓励人们相互帮助。他们难道不怕非法经营?他们难道不怕责任事故难以界定? 共享经济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人们通过互联网把闲置资源分享出去,从而实现实时交易,并以此形成人与人的连接。 这种模式有多受欢迎,我们看看Airbnb的一组数据就略知一二:目前,全球已有100万人通过Airbnb将自己的房子分享出去,这些房东遍布190个国家近3.4万个城市。有超过2000万人成为住客。2014年的夏天,通过Airbnb订房的人数,单晚最高超过了40万人。Airbnb不是通过互联网连接了传统意义上的资源,而是通过互联网,把不是旅游资源的&个人房产&变成了旅游资源。有空闲房子的人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一定收益,需要旅行的人则可以在省钱的同时体验与当地人的交往。这显然是受到大家欢迎的。 当共享经济的交易对象不再是冰冷的大公司,而是鲜活的个体时,每次交易都成为一次社交行为,满载着爱与信任。就像美国拼车服务商Lyft的广告语说的:&你的朋友有辆车&。只是这件事情,在没有人与人之间基础信任的地方就尴尬了。我们脑子里浮现的永远是&黑车&、&无照经营&、&缺乏监管&,进而有些人就直接把&黑车&和&犯罪&联系起来了。以至于我每次用易到用车或者滴滴专车的时候,家里的老人就一直在窗口探着头问,你坐这车安全吗? 美国人是怎么过来的? 确实,共享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11年6月,Airbnb发生它创立以来首次恶性事故&&&洗劫门&事件。一名叫做EJ的房东发现她旧金山的被Airbnb上招来的房客洗劫一空。他在给Airbnb的信上写道:&他们在我的柜子上凿了个洞,劫走了里面的护照、现金、信用卡和我奶奶的珠宝首饰,不仅如此,他们又搜走了我的照相机、iPod、老式电脑和装有我所有相片、日志等备份的外接硬盘。他们掠走了我的一切。&这大概是所有人对共享经济的顾虑了,没有公司作为中介,没有品牌的背书,人和人之间如何能够保障安全? 但是就是在这次&洗劫门&之后,Airbnb启动了更加全面的安全应对措施,包括增加一倍数量的客服人员,创建负责安全与信任的部门,创建房主安全教育中心,设计增强工具来核实用户资料,促进租住订购前房主与租客间的沟通和为房主提供保险服务等。同时,每次预订的信息&&预约、支付、房东与客人之间的沟通,以及评价&&都在Airbnb的平台上,公司能够完整追踪每一单交易。 对于每一次成长起来的新兴商业模式,法律和监管都落后于业务发展,这是必然的。如何建立起安全保障体系,是现在所有的共享经济、P2P业务都要考虑的问题。但其实,关于个人交易的信用和安全保障,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这条路,电子商务eBay走过,淘宝也走过。就像现实社会的案件会不断推动法律的修正完善一样。我们在网络世界里,面对遥远的、无法当面接触的交易对象时,能够保障我们的是支付、评价、客服、沟通等一系列机制的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了这么多年,虽然还有人买到假货,但是已经没有人怀疑电子商务本身的存在意义和合理性了。eBay的创始人皮埃尔&奥米迪亚说过一段话:&我们不必刻意制定价值观,我们的社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需要与它协调一致,否则就不会有什么作用。&于是,eBay员工的名牌上写的价值观第一条就是: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大多数人本质上是善良的)。 贴标签效应与爱的保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让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3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我们在教育引导方面,已经越来越意识到贴标签效应的作用。家长老师们都想着法的表扬和肯定孩子,强化&好&的行为,弱化&坏&的行为。那么,在对待新兴商业模式的时候,也不妨多点正面的、积极的、有爱的想象。 更何况,不断发展的技术、逐渐完善的交易制度,一点点建立起来的评价体系,以及作为背书的社交网络账号,方方面面都在保障交易安全。有了互联网,我们终于可以把城市化进程中丢失的人与人之间的爱找回来了,这种爱的保障,不是彼此认识,是技术,是制度。真心不用惧怕这种爱的虚无,就像法制社会里,没有人惧怕恶的泛滥一样。有制约,就有自由。 现在都流行用诗结尾,对吧?聂鲁达说:&我在这里爱你,黑暗的松林里,风解放了自己。&
[责任编辑:杨阳]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2136608
播放数:522655
播放数:1636458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共享经济在美国遍地开花,但从中赚钱数据却不怎么好看
共享经济在美国遍地开花,但从中赚钱数据却不怎么好看
随心远行369
没有自己的客房,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租房网络;没有自己的出租车,却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车网络……每当谈到共享经济,不管是略知一二,还是深度了解,这些数据总是能够被人们津津乐道。再看另外一组数据:Uber估值680亿美元、滴滴出行估值500亿美元、Airbnb估值近300亿美元……这些共享经济巨头占据着全球估值最高创业公司排行榜,同时也占据着各种话题的排行榜。在如日中天的共享经济平台上,约1/4的美国人在此类平台上赚取外快;另一方面,数据似乎并非那么乐观,月均收入500美元以下的占比高达84%以上。我们来看一下每个公司的兼职工作者的月平均收入。看到这些数据,很容易假设这些共享平台人员的工作水平低于市场。毕竟每月500美元是非常低的收入。对于这些行业而言,关键问题是这些人中有多少人是想利用这些平台作为兼职工作来赚取一点外块,而不是尝试全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随心远行369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成功永远属于敢于尝试拼搏的人
作者最新文章羊毛出在牛身上:中国和美国的共享经济有何不同_经济观察_人民论坛网
羊毛出在牛身上:中国和美国的共享经济有何不同
共享经济可能是互联网对中国的一个馈赠,但也可能让一些人感到痛苦。
阳春三月,有朋自硅谷来。嫩柳吐新绿、孤山春意浓,我陪他游览西湖。桨声中泛舟,夕阳下登塔,但一路讨论最多的,却是当下中国的创新。
事出有因。这天早上,我们停车、扫码,在路边小摊用手机就买了几个包子,美国很少有路边小摊,如此普及的扫码支付,天下也唯有杭州,我理解朋友的眼球受到的冲击。
这是时代的镜头。
这种冲突感,我也曾体会。去年夏天,我在河南出差,看到当地晚报的头条新闻&农民工天桥底睡觉纳凉,半夜惨遭过路车碾死&,配图触目惊心,而且是当月第二起。在次日的省委会议上,这个农业大省的最高行政长官齐聚一堂,听我为他们理清大数据建设的思路,时任领导随即拍板,河南省成立大数据运营公司、投建&中原云&。
这就是这个年代的中国,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三元并存&。栖身于城市立交桥底的农民工拿着智能手机、卖包子的小摊主也有二维码支付、农业大省也必须上科技平台,这种交错、混搭,是一种独特的视觉冲击。
近日一位外国记者在北京尝试了无现金生存。图上的煎饼果子店都有&微信支付&的标志。
杭州创新:读者为图书馆采购,免费
回到车上,我接着向硅谷朋友介绍杭州的创新。我相信,这次刷新的,将是他的记忆和神经。
今年春节前后,杭州图书馆推出了一个叫&悦读&的借书APP。通过它,杭州人可以直接在新华书店拿新书回家。扫码之后,只要这本书图书馆没有,或是尚未达到馆藏量,你就可以带书回家,书钱由图书馆支付。书读完了,如果有朋友想借,只需当面扫码,书还可以在线下朋友圈流转,最后还到图书馆。
我告诉他,仅一个月,杭州人用APP直接从书店&借& 走了2.5万本书。
&我在美国的图书馆都没发现!这无异于把书店变成图书分馆,把读者变成了图书馆的采购员。&朋友连声称赞,他感叹创新如此美妙流畅,中国似乎已经不再是他们想象中的中国。
之所以举出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杭州图书馆的创新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共享经济大潮中的一个标杆。和房子、车子相比,图书是小东西,但这巧妙的体现了共享经济的精髓:&羊毛可以出在牛身上&&&图书馆把原本需要员工执行的工作,如选书、购书、传书,通过网络,巧妙地外包给大众,让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帮手、为它打工。也就是说,羊毛没有出在&自家&的羊身上,而出在&别家&的牛身上。
这个原理一放大,就是整个新经济的核心:通过互联网,把终端用户引入产业链的产品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等前置流程,以及仓储、批发、运输和零售等后续环节,最终借力终端的消费者,完成一些本该由产品提供方、生产方花钱、花资源才能完成的事情,也就是众智、众包。
美国羊毛如何出在牛身上
如我所料,讨论打开了朋友记忆的闸门,我们想起了一位美国Geek,路易斯&安(Luis von Ahn),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
2002年,26岁的路易斯发明了验证码(CAPTCHA,中文全称是&全自动区分计算机和人类的图灵测试&),它用一排人为扭曲、奇形怪状的字符来判断当下程序的使用者是&人&还是&机器&,目的是防止机器注册、刷机等恶意行为。
这个时候,《纽约时报》正面临一个令人头痛的任务,他们试图把100多年的报纸全部电子化。路易斯发现,每一天全世界都有几亿个验证码在被校验。他灵机一动,把《纽约时报》的文章切成很多个小片,然后当作验证码发给全世界,结果每个人在使用验证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就帮他完成了报纸文章的输入和校对。
没有请一个打字员,借力无数的网民,路易斯把《纽约时报》上百年的报纸都电子化了。2009年,他的公司被谷歌收购,这项技术随即被用于谷歌文库的扫描,更多的网民成为了谷歌的免费校验员。
一个比书还小的验证码,却做出了一门持续的大生意。
都是共享经济,中美有何不同
共享经济,考验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从硅谷迁居到杭州,对比美国和中国,常常引发我的慨叹。今天,不仅仅别出机杼的杭州图书馆在创新,在整个新经济领域,中国创新的活跃度都不输于美国,时代的脚步又密又快,乃至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三元混搭、人口基数大的中国社会而言,大规模共享经济会不会来得太快?
例如,图书馆因为借力读者,可以不雇佣本该雇佣的人员,滴滴、快车、优步的普及,车辆可以共享,原本要买车的年青人,可能不买或者推迟购买,房子共享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在全社会资源使用效率整体提高的同时,共享会导致某些特定雇佣关系和消费行为的减少。
美国已然是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其当下发展的最佳路径,就是通过信息和数据不断实现更好的优化、更大规模的共享,从而提高效率,而中国呢?信息社会虽然在极速前进,但农耕文明的影子却随处可见、工业文明的生产关系还有待调整。我们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民和工人,我们需要就业、需要消费、需要增长,但大胆预测,因为共享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中国的人均拥车量,可能永远不会达到像美国一般的高比率!
共享经济的大潮,会推动中国经济走上新的增长曲线。三元叠加的现实,可能是中国实现跨越性发展的机会,就此而言,这是互联网给中国带来的意外礼物。但共享经济发展,也会给一部分人带来切肤之痛。它会考验中国政策制定者的智慧,需要他们对现状有更深刻的考量、对利益关系有更谨慎的平衡。而且,这种新的挑战,美国发展的历史也难以为我们提供标本和借鉴。
[责任编辑:王驰]Airbnb式共享经济:看上去很美好,但可能真的不适合中国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title":"Airbnb式共享经济:看上去很美好,但可能真的不适合中国","author":"andrise","content":"Airbnb的模式,代表着房屋的共享经济,代表着“让陌生人住进你家”、“与当地人一起探索生活”的生活态度。很多时候,Airbnb成为消费者出游、出差或者短期拜访时的一个重要选择。不过,这个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现状,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12月发生的事件,为所有关注共享经济的人敲了一个警钟。要践行共享经济,究竟应该如何去走,亦或者,这条路也许根本就走不通?从消费者需求、使用习惯等角度来分析共享经济的文章已经很多。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供给侧的角度来瞧瞧,为什么说:纯粹的Airbnb共享经济模式在中国可能行不通?1、社会土壤Airbnb所根植的社会土壤,是基于契约与信任构建起来的欧美社会,是一个更注重事情本身而非人情世故、人际距离相对均衡的陌生人社会。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房东会愿意将自己的房间出让给陌生人,甚至愿意与其同住一个屋檐下,互相之间结交为朋友。可以这样认为,欧美社会陌生人之间较为充分的信任关系,是Airbnb可以在发展中始终主打“住在陌生人家里”这条道路的社会基础。实际上,不光是Airbnb,沙发客(Couchsurfing)这样的模式,也都是基于陌生人社会作为前提。反观中国,情形则大有不同。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注重熟人、轻视规则的关系型社会。对一个典型中国人来说,熟人与陌生人的人际距离差别很大。同时,由于中国社会当前仍在快速转型(也有人说正在进行分层),整个社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持续处在动荡变革期,直接导致中国社会中陌生人之间的信任度极低,不仅远低于欧美社会,也明显低于同属儒家文化圈的日韩及港澳台地区。在这样现实的背景之下,无论是期许房东愿意让出自己的房子给一个陌生人居住,甚至是同住在一个屋檐下,还是让一个人在外出旅途中住到陌生人的家里面,都是一件有点困难的事情。当然了,有困难不代表做不到,小猪短租、蚂蚁短租这些平台上都有大量个人房东。只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房东并不是与房客同住一个屋檐下。这又是为什么呢?2、房子,房子,还是房子在短租领域中,社会文化因素不谈,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分享经济中的物质基础:实际可供居住的房源。对于Airbnb的发源地美国,中产居民主要居住的郊区存在大量的独栋别墅,别墅本身就有较多的居住房间;在Airbnb同样风靡的欧洲,虽然没有像美国那么多的独立别墅,但大量的城市居民所居住的还是拥有多楼层的联排别墅。如下图所示,各欧洲国家的居民居住在独立或联排别墅的比例普遍超过50%。图、欧洲各国的居民住宅类型情况(资料来源:荷兰服务号)这样的居住条件,充分保证了可居住空间的供给。可以看到,在欧美社会,短租房源的潜在供给是充裕的,并且有相当部分是以与房主共享同套房屋的形式存在的。再来看中国,首先,中国城市居民的普遍居住水平较低。以上海为例,根据2015年的统计报告,上海居民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24.16平方米,户均居住建筑面积为71.04平方米。71平米就相当于一套小两房或是稍微大点的一室户房子,这样的居住条件,即便房东愿意,客观条件也很难允许让别人住进自己家里。北京、深圳、杭州等大型城市的数据与上海大致相同,这与欧美有极大不同。图:上海的稠密城区(来源:网络)其次,中国的居民住所还有一个特点:自有房产比例高,闲置房源数量相当惊人。根据社科院报告,中国家庭的住房自有率在2013年已经达到惊人的93.5%,对比之下在2014年英国的自有率仅为64.8%、美国为64.5%。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城镇地区的空置房源量达到了4898万套,空置率为22.4%,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算起,美国的空置率仅在1%~3%,香港低于5%,欧盟各国在2004年的平均空置率为9.5%,日本的空置率最高,但在在2008年也仅为13.1%。由此可见,中国市场上有大量被业主持有但实际并未入住的房源,由于缺乏其他更多可靠的投资渠道,这些房产将被较长期地持有。因此,这些大量的闲置房源将成为可变成短租供给的潜在供给物。而在房产税即将全面征收的大背景下,能够提供更多预期收益的短租,可能会比长租更得到业主的欢心。所以,如果你在国内入住个人房东的短租房,更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是:你享有一整套房子,但房东并不和你住同一个屋檐下。3、商业根基现代工业文明诞生于欧洲,商业文化从文艺复兴时代起就逐渐被欧洲社会所认可接受,欧美社会有根植在其基因中的商业因子。在这样的商业氛围影响下,将自己的闲暇房间拿出来换取收入的共享经济理念也就很自然地被接受,这样做的房东并不会觉得有何不妥(除非是基于法律限制)。事实上,欧美社会对于个人出让闲余财物(物品、时间、空间、服务、技能等)以交换一般等价物或其他财物的行为是有广泛接受度的。上世纪90年代成立于美国的eBay,即是将在美国流行的自家庭院摆卖闲置物品的“后院拍卖”行为进行互联网化,将跳蚤市场放到线上。事实证明,这个形态进入互联网时代后同样在欧美获得了极大成功。Airbnb将闲置房屋分享出来的行为,显然是一脉相承的。而对中国来说,商业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显然要低于欧美。同时,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贫富差距较大、基尼系数偏高的阶段,中产及以上层次居民的外显性消费占比明显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多少人愿意放下面子亲力亲为来做房屋共享的短租服务,需要打很大的问号。即便房主有意愿自己做服务,又有多少人能拿出足够时间,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属于新兴经济体的中国,其居民的平均工作时间明显长于欧美国家。根据瑞银在第16期《瑞银价格与收入》报告中指出,全球十大工作时间最长的城市有7个在亚洲,其中北京平均每周实际工作时长为37.4小时,上海也差不多。同时,上海员工平均每年仅有7天带薪假,北京仅有10天,排名分别列于全球倒数第一与倒数第三。再退后一步,即使房东自己有时间也愿意自己做服务,但TA仍需要面对也许形形色色、不尽如人意的租客。碰上一两个如前文提到上戏学生这样的租客,也许绝对数量不多,但一两个就足以让房东一礼拜的好心情打水漂。如果要挑选租客,这又是一个费心费力的事情。图:上戏事件中被房客严重污损的卧室(左:入住后/右:入住前)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居民直接提供商业服务的意愿动力不强,但中国社会始终存在一个活跃在消费市场的群体:小摊小贩。换句话说,中国社会虽然比较缺乏C2C直接交易的商业习惯,但却始终存在大量的小B端,像毛细血管一样服务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不论是从清晨的那些早餐推车,还是集贸市场的小商贩,亦或是街边的流动摊贩,在中国社会处处可见这些人辛勤的身影。他们不奢求多高的回报,能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是他们最大的渴求。可以说,中国存在着“小B2C”的深厚商业土壤,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仍然如此。所以,中国虽然至今仍没有太多个人房东,却已产生了一个相当大的短租“二房东”群体。他们在一端集合房东的房源,在另一端对租客提供直接服务,这其实就是专业公寓运营商的最初雏形。此外,中国城市的居民住宅还有一大特点:小区化、高层化、聚集稠密。要知道,小区实际上是一个相当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在这样的住宅特点之下,同样的单位面积会出现欧美城市只有100户房源,中国城市能达到3000户房源甚至更多的情况。这个特点,大大降低了专业化短租运营的成本,让短租运营的大规模批量化成为可能。这个道理,其实对于国内的电商、外卖、社会化配送等模式同样成立。图:小区住宅密集分布的中国城市(来源:网络)所以,短租运营的商业根基,在中国是完备的。4、结论总的来说,我们可以看到欧美社会与中国社会的多方面不同。很显然,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展现状、人力成本、东方价值观等因素,再加上中国城市住宅的特性,成就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短租”。不再是提倡个人直接分享闲置房屋、房主与房客同居于一个屋檐下的Airbnb模式,而是由专业的运营商集合闲置房源,在保持房屋个性的前提下,提供标准化可预期的服务。这,也许才是中国式短租的正确打开方式。附:欧美市场的变化前文说的是中国,现在我们再看看欧洲与美国。在这些地方,Airbnb的供给端组成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2014年纽约州首席检察官Eric T. Schneiderman在一篇报告中表示:“Airbnb在纽约的1.68亿美元营业额中,有三分之一进入了兼职旅馆经营者口袋。这些人少则有3处房产,多则能有272处房产,一些人每年赚了上百万美元。” 对于珍视社区价值的欧美人来说,这种名为共享经济实则商业运营的做法当然是不那么让人愉快的了。图:不满于Airbnb的社区居民(来源:Twitter)在Airbnb的其他运营区域(如欧洲)也发生了类似的变化。英国卫报(The Guardian)在今年3月18日的中指出,如阿姆斯特丹、伦敦、巴塞罗那等城市,大部分城市的职业运营者营收已经超过Airbnb在该城市交易额的1/3,有些城市已经超过50%。图:阿姆斯特丹的Airbnb出租情况(红点为整套房源、绿点为单间)(来源:Inside Airbnb)今天,从全球市场来看,1/3的Airbnb交易额已来自职业运营者。共享经济,何处是边界?作者介绍:邹煜复旦大学MBA,互联网从业人员,产品出身,曾先后就职于安居客、一号店、爱屋吉屋等平台。观察社会演进,聚焦文化冲撞,探寻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发展之路。","updated":"T13:14:47.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0,"collapsedCount":0,"likeCount":0,"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lastestTipjaror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a7bdf02a4ba9cd78ddc733a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分享经济"},{"url":"/topic/","id":"","name":"短租"},{"url":"/topic/","id":"","name":"中西方文化差异"}],"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1200,"height":675},"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social-plus-internet","name":"社会学在二号线"},"tipjarState":"activated","tipjarTagLine":"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写作,请支持我们 :)","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tipjarorCount":0,"annotationAction":[],"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21:14:47+08:00","url":"/p/","lastestLikers":[],"summary":"Airbnb的模式,代表着房屋的共享经济,代表着“让陌生人住进你家”、“与当地人一起探索生活”的生活态度。很多时候,Airbnb成为消费者出游、出差或者短期拜访时的一个重要选择。不过,这个模式是否符合中国社会现状,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门话题。 12月发生的","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1ccb3d966a29df2c969198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硅谷"},{"url":"/topic/","id":"","name":"微软(Microsoft)"},{"url":"/topic/","id":"","name":"苹果公司 (Apple Inc.)"}],"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社会,互联网","isFollowing":false,"hash":"e5f7e2db620d","uid":16,"isOrg":false,"slug":"andrise","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邹煜","profileUrl":"/people/andrise","avatar":{"id":"fa507ed77455","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social-plus-internet","name":"社会学在二号线"},"content":"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嗯嗯,我们今天说的当然不是三国,而是在这个烦躁速食年代看来仿佛已有千百年历史、那场在微软与苹果之间进行的、传说中只有两个黄金圣斗士幸存无比壮烈的“上上次圣战”。。(PS:不要问我哪一次算上次圣战 ... )简单来说,苹果在进入图形界面时代时狠狠地抄了施乐一把(关于施乐这家做出了无数科技发明却尽给别人做嫁衣的公司,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Mac图形化系统;而微软则在Windows发展的最早期也巧妙地抄了苹果一把,以致于乔布斯出离愤怒,为此和微软打了多年官司。而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乔布斯显然也与盖茨有很大的不同。乔布斯喜欢封闭体系,操作系统不用说了,连苹果电脑的整个硬件体系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基本自产自销。盖茨桑嘛,虽然背了很长一段时间垄断的骂名,但他对于开放平台还是坚持到底的,认认真真专注做操作系统二十年,不做硬件(至少从不做微软牌电脑),欢迎各个应用厂商在DOS/Windows这个大树下开发应用,共同搭建这个生态体系。图、Windows 95发布会现场 (来源 InformationWeek)毕竟,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死宅Geek;一个讨论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一个谈如何设法让全世界的每个办公桌上都摆上一台电脑。如果一定要说这两位都是成功的生意人,那么他们一个是用灵感来武装每个细胞,另一个则是让代码流淌在各处血液。就像左脑与右脑,两人有如此大的差别。剧照: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来源 IMDB)上面所说的这些故事,你基本都可以在这部上映于1999年的电影:硅谷海盗(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中看到。毕竟,这段历史已经过了近三十年,身在消费数码与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很难去切身还原当时的环境。而今天的苹果,重新回到了八十年代时如日中天的辉煌。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要在向你隆重介绍我当年写出的影评时,需要补充一段话:乔布斯的成功与失败是同源的。个人电脑的早期是混沌的野蛮生长时期,联合硬件厂商、应用开发者等一同发展是更好的选择,一味封闭自己很可能最后的结果并不好。但当科技产品进入了个人消费品时代,从曾经的GEEK酷品变成了今天每个人注重隐私与个性的个人物件的时候,并且数字化资源此时也已经极大丰富,在这个时候封闭体系的缺陷也许就没那么明显了。或者说,这个“开放 vs 封闭”的命题,会在科技发展史中螺旋式地反复出现。今天适合开放式体系的领域,在明天可能封闭体系会更如鱼得水。社会制度、商业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当时人的价值观等等,都在不断变化,跳出时代大背景谈一个体系是否优劣,这是耍流氓。图、斯人已去,但往事并不如烟
(来源 IMDB)所以,前面谈了那么久其实都是前戏,正事来了:下面这篇我写于2008年的影评,对硅谷海盗这部电影进行了比较公允的评价。时间过了8年,微软有些衰败,Google起来了又变得没那么强大,Facebook成了今天互联网的最大统治者。Companies come and companies go,这没有什么新鲜的,唯有商业价值观随着技术的进步在慢慢演进,而不断发展的技术也在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乃至社会本身。所以,现在再看看这篇文章,也许还能得到一些益处也未尝可知。回头看人总是喜欢回望过去,努力为过去所发生的一切作出完美的解释,尽管有时候过去是由无意、幸运、惊喜组成的。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就是一部尝试重现Apple与Microsoft早期发展历史的电视电影(TNT播出)。在这部电影中,Jobs是一位有创新意识、但有暴君倾向的领导者,Bill则被描述成一个能够敏锐观察到历史前进方向、并不惜任何代价争取站在潮头的商业模式大师。也许电影总归是电影,为了便于欣赏总会突出体现一方面的东西,而淡化其他方面的东西。Jobs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领导者,但是他的商业哲学:通吃所有,拿下所有收益的做法,实际上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在PC体系的进攻下,Apple不但不开放Mac体系,反而陆续收回了数个Mac兼容机生产许可,这最终导致了今天PC体系领导世界。Apple今天还在继续做同样的事情,不同之处在于Apple目前混得还不错。所以说,Jobs的失败和成功其实是同源的,这里也许有一些运气在里面?Bill从另一个方面看,他至少在单机时代,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判断非常准确,在20多年前就提出每个人的桌面上都要有一台计算机的目标是非常令人惊叹的(不信你预言一下20年后互联网会有什么变化?)。把握住正确的发展方向,这就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剩下的就是如何通过合适的商业模式让公司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路上,学习借鉴其他现成的模式或技术,这其实是所有的企业都会做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方式 —— 你不可能永远都自己发明轮子,我们总是会站在前辈甚至同辈的肩膀上。Bill所做的,是他学到了对微软发展最为关键的东西,并为自己所用。不同的是,微软最后成功了,所以这些学习被人所铭记。剧照: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 (来源 IMDB)能开辟一个全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一个成功的公司。在DOS和Windows系统之前,各种体系、各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五花八门、让人无法适从,程序员只可能为其中一种开发程序。微软在操作系统领域的强势,最终统一了桌面操作系统的标准,让所有的软件公司都可以不必担心兼容性问题或者做选择题,而只需为一个平台开发软件即可。微软最终建立了一个生态体系,Windows是根基、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枝繁叶茂的是各种第三方应用。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我认为是微软最成功的地方,也是Bill超过Jobs最多的地方。今天,越来越少的媒体关注或报道微软了,相反的是Google、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得到了最多的关注。10年前可不是这样,甚至说直到5年前,都还不是这样。那时的IT媒体,最为关注的企业就是微软,微软有什么新行动、微软又进入了什么领域 ... 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只要微软想做的东西,那么这个领域的其他公司就只没有好日子过。事实也差不多,这些年来我们见证了浏览器大战、游戏主机大战,微软基本都顺利拿下。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微软显然没有顺利了。我们现在听到的,都是Google想进入什么领域,这个领域的公司就要开始过苦日子。Google上市时曾被寄托为挑战微软霸权的大卫,现在呢,Google取代微软成为了新的霸权者。历史总是在重复,就像nVidia之于3Dfx、QQ之于ICQ(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每个人都应该做他/她认为对的事情,至于这件事是否真的正确,也许在那个时期还看不出来,但是放在将来回头看,也许一切都会清晰。至于这个过程是不是充满光明、智谋、策略,这些只能留到以后来评说,如果现在就过多地担忧这些,那么必然的结果就是在迈步前行时萎萎缩缩。Bill在这部电影播出后,表示这部电影没有很真实地重现1980年代发生了什么。也许对于这段发展史,每个人所回忆的都不一样。但谁在乎呢?我们只记住成功者。对于成功者,我们天生都有欲望去嫉妒、怀疑甚至诋毁。Bill在单机时代成功过,他现在进入了新的领域。Bill is a PIRATE.古人说,读史可以明今。在只有短短几十年历史的全球IT高科技产业,或者只有不到二十年历史的中国互联网产业,我们更需要去阅读历史,去辨明科技发展的脚步,去理解科技与互联网如何改变商业形态。那么,在本文的最后,Joey也顺水推舟继续推荐两本来自于上世纪的好书吧。第一本,未来英雄(Digerati: Encounters with the Cyber Elite)本书写于1997年,作者Brockman采访了当时硅谷业内最富影响力的三十位人物,有创始人、有技术专家,有专栏作者,有出版人,有教授,有法律与社会学专家,还有未来学家。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人从遥远在20年前所说的这些话,竟然大部分都在发展中得到了验证,甚至还在引导你对未来的思考。这些精英,他们活在超出我们几个波长的频段上,他们对社会的远视让人惊叹。由于出版时间久远(国内的出版于1998年),你可能很难买到中文版了。Amazon似乎还在卖英文版,你可以去瞧瞧。第二本,烧.com此书写于2001年,对当年处在幻灭期之前、近乎疯狂的中国互联网泡沫阶段进行了近距离和不留底裤的全方位描述。72小时网络生存测试、四通立方、那些大佬们当年曾经说过的在今天看来犹如痴人说梦的话(比如某大佬说互联网经济是新经济,可以不遵循之前传统行业的市场规律)。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了解全行业神化之前的真实状态,了解一个泡沫是如何吹起又是如何重重摔下,也许可以让我们对未来有更多一份准备。作者介绍:邹煜复旦大学MBA,互联网从业人员,产品出身,曾先后就职于安居客、一号店、爱屋吉屋等平台。观察社会演进,聚焦文化冲撞,探寻互联网大背景下的发展之路。","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21:35:39+08:00","url":"/p/","title":"夹不死与了不起的盖茨桑","summary":"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 嗯嗯,我们今天说的当然不是三国,而是在这个烦躁速食年代看来仿佛已有千百年历史、那场在微软与苹果之间进行的、传说中只有两个黄金圣斗士幸存无比壮烈的“上上次圣战”。。 (PS:不要问我哪一次算上次圣战…","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0,"likesCount":0,"FULLINFO":true}},"User":{"andrise":{"isFollowed":false,"name":"邹煜","headline":"","avatarUrl":"/fa507ed77455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andrise","bio":"社会,互联网","hash":"e5f7e2db620d","uid":16,"isOrg":false,"description":"","profileUrl":"/people/andrise","avatar":{"id":"fa507ed77455","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columns":{"social-plus-internet":{"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social-plus-internet","name":"社会学在二号线","creator":{"slug":"andrise"},"url":"/social-plus-internet","slug":"social-plus-internet","avatar":{"id":"v2-7bb1d5caf591cee3e3fce6","template":"/{id}_{size}.jp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