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学这个大学跨专业找工作怎么样?以后找工作有性别歧视吗?

推荐到广播
234631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本人够低调)
(幸福shining)
(她好幸福)
(废弃的乌苏里ya)
第三方登录:中国第一军事门户网站 | &>&&>&
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 女生找工作频遭性别歧视(组图)
5月4日,山西太原南宫广场,大学生求职者参加应聘。当日,山西太原举办青年专场公益招聘会,数百家企业携万余工作岗位参加,让大学生们在“五四青年节”圆“就业梦”。据
来 自 西 陆 军 事
5月4日,山西太原南宫广场,大学生求职者参加应聘。当日,山西太原举办青年专场公益招聘会,数百家企业携万余工作岗位参加,让大学生们在“五四青年节”圆“就业梦”。据统计,201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突破700万人,被称作“最难就业季”。
3月22日,一用人单位手拿招聘信息,招聘员工。当日,201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春季人才交流会在呼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预计2014年夏天,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达727万,“史上更难就业季”即将到来。
又是一年就业季。这个夏天,人数创历史新高的727万大学毕业生,再度让“就业难”成为中国社会的热话题。
面对牵动中国数百万家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当媒体多冠以“史上最难”或“更难”来形容就业形势之际,纠缠中国多年的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更需要洞悉症结的冷思考。
一边是大学生“怀才不遇”,找不到工作;另一边则是一些企业“求贤若渴”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并存,凸显着谋求经济转型的中国正经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
一边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岗位后抱怨“学非所用”的尴尬,另一边则是一些大高校不顾自身定位和市场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大学如何对接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大学生,拷问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边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另一边则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户籍、性别、年龄等方面设置五花八门的就业门槛。年年批驳却年年凸显的就业歧视,似乎成了就业季里驱之不散的阴霾。
如今,“金三银四”的招聘高峰时段已过,手捧简历的毕业生们正在漫漫求职路上做着最后的冲刺。22日开始,中国新闻网相继推出“就业季”系列稿件,走进那些求职路上的大学生,多角度剖析颇具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 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难题待解
今年中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达727万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不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性别歧视,而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也“意外”让性别门槛再次悄然抬高。屡禁不止的性别歧视让女大学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男生。
专家建议,应出台相关约束和补偿用工单位的政策法规,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和机构,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建立起平等就业的监督机制,以破解就业歧视困局。
女大学生求职频遭性别歧视
“参加招聘会时很多单位只要男生。”来自安徽大学的毕业生张露对中新网记者表示,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性别歧视,虽然觉得很不公平,但也无可奈何。
同样无奈的还有来自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刘梅,她在求职过程中也遭遇了性别歧视。她对记者说:“在某家保险公司总部工作的一个朋友曾帮我内部投递过简历,但人力资源经理直接告诉她‘不要女生,要男生’。”
“我和男朋友一起找工作,但是从简历投递及回复情况来看,我的回复确实少很多。而且周围好多女生都没有找到工作,到毕业季才知道女生找工作竟然这么难。”刘梅说。
上述两位大学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明确提出“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而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但也会暗地里刻意提高女生录用标准,“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成为很多单位招人用人的潜规则。
在某投资评估公司工作的王女士向中新网记者透露,她曾看到过自己所在公司的笔试评分标准,其中一条赫然写着“男生可酌情加分”。
王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所在公司在招聘过程对于男性简直是全方位、立体化、像珍稀动物一样的保护着。很多公司也有这种情况:男生少,想尽办法招男生,美名其曰“中和”。
“公司今年新招了四名研究生,三女一男,男生的工资比另外三位女生每月高500元,而且领导常以‘男生压力大’为由多派任务给男生,这种明显倾斜的做法实际上是打压了女生的发展空间。”王女士说。
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生
事实上,由于女性需要生育和哺乳等原因,用人单位出于预期利益和用人成本的考量,往往在招聘中更加倾向男性,而把女性劳动力当作职场“预备役”,性别歧视也就成为了很多女大学生难以绕开的绊脚石。
刘梅表示,从自己经历过的几次面试经历来看,几乎每家企业或者律所都会问“你有没有男朋友”、“计划什么时候结婚”等问题。而面对这类问题,刘梅以“自己考虑的晚,一般三年后结婚”的回答来应对。尽管如此,她现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高校女毕业生平等就业权的问题。我曾对公务员招聘进行过一些统计,很多职位都建议男性报考,尤其是法学专业,但法学作为传统的文科性专业,本来女生就多,但大部分都要求男生,所以对女生来说确实竞争压力大很多。”刘梅说。
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出台的“单独二孩”政策也“意外”让女大学生面临的性别门槛悄然8
本栏目最新文章
国家领导人在任时,往往公务繁重,退休之后不再承担具...
热门关键词大学生求职被指陷性别歧视 女生难过简历关
大学生求职被指陷性别歧视 女生难过简历关
  &现在放开二孩政策了,以后哪个单位还要女生啊?&
  &现在放开二孩政策了,以后哪个单位还要女生啊?&听到屋内两名大夫在讨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小陈的心里咯噔一声,心想这次求职也许又会败在&临门一脚&。
  来自西南某省的小陈,2012年考入上海某知名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今年大四,正奋斗在求职路上。前几日她应聘某单位,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终环节&&体检,可是当录用名单出来时,小陈还是&榜上无名&。&被录用的几名同学我基本都认识,都很优秀,也都是男生。&回忆起前几日收到的应聘结果,这个爽朗的姑娘难掩失落,&我一开始以为是自己身体指标不合格,还专门去别的医院复查了,都说没有任何问题。也许真的是男生与这个岗位的匹配度更高吧。&
  小陈现在收到了5份不错的录用通知,其中有一家单位明确告诉她,录用小陈是因为单位女性太少。这个理由让小陈哭笑不得,&这样的工作机会,来得让我感觉很挫败。&
  &这次参加体检,无意间听到大夫这样说,心里真的很紧张,担心上一次应聘的&悲剧&再次上演。&小陈说,&说实话,我也承认&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对女生的职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可是每一个个体都不一样啊。比如说我,可能还是只会想要一个孩子,对工作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大。现在在应聘中,我和我的女同学们感觉一进面试现场,自己就被归类了,而相反,&男生&两个字自带光环。&
  在面试中,小陈遇到过不下3次直接关于预期生产年龄、家庭事业冲突等问题。&有一次,面试官问我准备几年后要孩子,从面试官的语气中我明显感觉到那种刻意的挑剔。我实在没忍住,说了句&首先,我得先有一个男朋友吧。&意外的是,那次面试我居然进终面了。也许用人单位就是想确认我短期内不会要孩子吧。&说到这里,小陈顿了顿,苦笑着端起手中的水杯。
  &女性的生育能力在社会发展层面来说,原本是一项重要贡献,为什么变成了自身发展的束缚和被&歧视&的理由呢?要是到时候大家都选择少生或者不生,是不是才能倒逼社会真的重视呢?&小陈拿出手机里保存的&二孩政策&漫画图,打趣道。
  &女性不仅需要承担生育代价,也被赋予更多家庭责任&
  来自北京某高校的小君是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北京上学6年了。说起在求职过程中女生受到的歧视,这个开朗的天津姑娘一下子滔滔不绝起来。
  &在许多国企,尤其是银行的招聘中,我们班的大多数男生都可以通过简历筛选,而女生往往只有一两个通过。但除了性别这一点区别,并不是所有通过的男生都强于女生,有些女生无论是成绩、实习经历、学生工作等都很优秀,但很难通过简历关。&
  小君说,她在应聘过程中遇到过几次明确标明倾向于选择男生的现象,而且不少是体制内单位,如一些国企、出版社、事业单位等。例如&岗位需要经常加班,男生更为合适&&岗位更适合男生应聘&等。
  &我觉得一些国企和体制内单位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风向标。但在求职过程中,它们反而让我和我的同学更明显地感受到是&性别歧视&的单位。&小君坦言,体制内单位的选择标准给她和她的同学们造成了很大的求职压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男女生求职不平等现象?
  小君认为,女性不仅在生理上需要承担生育带来的一些外部代价,同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照顾家庭的责任。在女性必须承担家庭方面的社会压力的同时,实际上男性也被这种社会文化逼到了角落&&必须奋斗不止、事业有成,哪怕现在已经有许多人认为重视家庭、性格温和的男性更值得认可,但这基本上也是要建立在&小有所成&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小君直言,现在很多用人单位作出的选择,跟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谈起在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主要考虑的产假和哺乳假,小君认为,现在只针对女性的产假和哺乳假政策本身即是一种隐性歧视,&政策方面,产假、哺乳假等政策在保障了权益的同时也实际上将女性聚焦在歧视的中心,企业的确有理由更少地雇佣需要更多假期的员工。&
  &有一次一个面试官问我对&性别歧视&怎么看,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坦诚地回答,在社会层面我承认男女不平等的存在,并愿意以平和的心态正视它;但在个人层面,我希望我个人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说完,小君的电话响起,恰是一家单位的面试通知。
  &传统偏见才是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
  &&会喝酒,会开车吗?&室友咬咬牙回答&会。&&可能这个岗位还是更适合男生。&&小北略显无奈地讲起室友前几天在求职现场与面试官的一组对话。在对面试官提出的质疑都予以肯定正面的回答后,小北的室友还是没能得到她的理想岗位。
  小北是北京某高校文科院系的大四学生,是学校登山社团的骨干,作风干练。在求职过程中,她先后向互联网、咨询、金融、广告公关等行业的20余家单位投递过简历,共收到5次左右面试通知。&比例不算高,但我们同级一个男生投递简历命中率百分之百。坦率地说,最开始我会有一些失望,后来也慢慢能够接受了。&
  &我觉得就我自身而言,作为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区别对待&主要体现在简历筛选环节,进入面试后,我很少遇到直接对性别相关问题直接发问的。&小北理了理自己的冲锋衣,开玩笑般地说道,&可能是我自带&女汉子&气场吧。&
  小北说,只有一次在面试中,她被礼貌地询问作为女生是否能适应该岗位的高强度工作,&面试官提到过做这一行可能比较辛苦,压力比较大,加班较多,问我作为女生是否能够胜任,但在我明确表示自己本身热爱该行业且吃苦耐劳以后还是得到了该职位。在面试过程中人力部门主管曾提到本来想让我去市场部门,但那边主管表示已经有很多女员工希望进一个男孩,所以就让我去电子商务部门面试,这在我看来属于部门间性别比例的调适,不算性别歧视。&小北坦言,自己是同班女生中找工作比较顺利的那一个。
  &我知道你们就想让我选稳定的那一个,那也得考虑职业发展前景啊。&小北带着央求的语气接起家里打来的电话,跟父母商量关于选择哪一个岗位作为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家里长辈都劝我选择稳定的岗位,说女孩子不适合长期出差、跑市场,以后得更多地兼顾家庭。说实话,我感觉这种心态和导向还是带有普遍性。&面对父母的期待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冲突,小北坦言这是更深层次的&就业性别歧视&。
  &这种让我们无处可逃的&传统偏见&才是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即便我们十分努力地获得了理想的岗位,用人单位也&一碗水端平&给予我们平等的机会、公平的环境,但是父母的唠叨、期待,以后家庭的需求与伴侣的要求,可能才是真正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无形之手。我男朋友就说照顾家庭以后主要靠我。&获得好几份录用通知的小北,陷入了另一种焦虑和纠结。(李昌禹 樊桔贝)性别歧视亟待消除:谁说女子不如男?
近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第一届“妇女与正义国际论坛”上发表讲话称,“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自然属性,因此男女不可能平等”。埃尔多安还说,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不能让一名怀孕的女人跟男人做同样的工作。而在中国,女性歧视现象同样严重。毕业的女大学生在寻找工作之时,没有受到歧视的依然是少数。中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9成以上的女大学生求职时,感受到性别歧视...
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嫁人变丈夫私有财产
新中国妇女解放: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妆爱武装
1918年罗家伦和胡适将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译介到中国,剧中的娜拉认清了自己在家中并无任何独立地位,不过充当了丈夫的玩物后,毅然弃家出走。对此胡适评价说:“娜拉抛弃了家庭丈夫儿女,飘然而去,只因为她觉悟了她自己也是一个人,只因为感觉到她无论如何,务必努力做一个人”.此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指导了一代女青年选择自己的人生。不久后,胡适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讲演《美国的女人》,赞美了美国女性“超于良妻贤母”的人生观和“自立”的精神,并与中国女性“良妻贤母”的人生观和“倚赖”的特性作了比较。通过多种形式的理论宣传和典型形象的塑造,女性应具有人格成为大家的共识,一时中国也出现了很多“不当玩偶”、“争取独立人格”、“自立”的娜拉式的女性,揭开了新女性时代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妇女解放”成为流行的宣传标语,而“妇女能顶半边天”则更成为一个时代的口号。毛泽东曾在《为女民兵题照》诗中写道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这首诗可以清楚地描绘出毛泽东时代中国妇女的形象: 短发、高大、穿着掩饰自己女性身份的蓝色或灰色上衣,和男性“平等”地走在保卫国家和工作岗位上。这种意识导向弱化了女性自身的特质,出现了女性群体男性化的时代特点。在艺术创作中,一个个健康、纯朴、英武、“浓眉大眼圆脸盘”的女英雄、女工农兵的形象被树立起来成为典范。
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明确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证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婚姻法》颁布后,很多长期受丈夫欺凌虐待、受尽折磨的妇女得以提出离婚诉讼,从此摆脱了封建婚姻带给她们的不合乎人道的枷锁。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法律则规定,妇女与男子有平等的劳动就业的权利、同工同酬的权利。对妇女来说,劳动报酬是其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劳动报酬的多与少,关系到妇女生活水平的高与低。毛泽东曾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要发动妇女参加劳动,必须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则”。
新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除了应归功于婚姻自由外,更多的得益于妇女独立经济地位的确立。自男女同工同酬制度确立后,妇女收入不断增加,使妇女同男子一样成为家庭财产的创造者,受到更多的尊重。
性别歧视全球普遍:欧洲曾禁止女性担任教师
禁止女性担任教师:欧洲最伟大女数学家求职被拒
当我们将目光放大到世界范围时,妇女受到歧视的历史依旧没有改观。
希尔伯特是20世纪的数学领袖,影响了其后近百年的数学发展,而后者则是抽象代数的奠基人,她逝世后,爱因斯坦在悼词中称她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女数学家”。在性别歧视的语境中,我们还要强调,她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博士。在诺特展现出才华的年代,女人接受高等教育还是一件新鲜事,1916年,当34岁的诺特应希尔伯特的邀请来到作为当时欧洲数学(以及世界数学)学术中心之一的哥廷根大学时,只能以希尔伯特的名义讲课。希尔伯特非常欣赏诺特,但无论如何活动,竟无法为她谋得一个教职,只因为她是女性。作为当时地球上数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53岁的希尔伯特面对学校“禁止女性担任教师”的规定束手无策,只能在大会上怒吼:“这是大学而不是澡堂!”直到一战结束,诺特才不再以希尔伯特的名义讲课,成为了讲师,1922年才取得一个名为“编外副教授”的职位,没有薪酬,只有一点讲课费,而在这段时间里,诺特已经做出了名垂青史的工作,拥有了国际声誉。如果不是希尔伯特,我们的世界就错过了一个超级天才――但话说回来,被错过的并不如诺特般天才的优秀人才又有多少呢?
美国社会科学家:女性应达到的境界是逆来顺受
1974年,美国的一位社会科学家还写道:“独立女性这个名词本身即充满矛盾”。女性真正应该达到的境界是“被动和逆来顺受,其应该接受对男人的依赖性并不该因此而恐惧或愤恨,其内心深处应该准备好接受婚后生活的最终目的―――怀孕”。不愿意接受这种命运的女性是“病态的,不快乐的,神经质的,很可能在某些方面或完全无法应对生活”。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网站的一篇揭示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性别歧视、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现象的文章称:女性的工资一般只是男性的77%。男性每挣1美元,女性就只能挣77美分。
第三世界国家骇人现象:为族群残害女婴
即使在发达社会,女性歧视的问题依然无处不在,如何能够做到男女真正平等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即使我们今天看来未必正确的传统,其一开始也都是有实用性的。比如,现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谋害女婴。但谋杀女婴在一开始并非众人歧视女性。实际上,在农业社会之前,女性能够找到的食物远比男性多,因此社会根本没有歧视女性的必要。在那个时候,杀婴儿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当时的食物有限,又没有避孕措施,因此最后不是孩子饿死就是大人饿死,两个只能活一个。在这种情况下,杀死婴儿就成了必要。之所以要杀死女婴而不是男婴,主要是因为任何一个团体的人口总是由女性的人数所限制的。男性可以几乎无限度地繁育后代,女性则繁育后代的数量有限,这是控制族群人口的最好办法。
虽然杀害女婴在一开始是有道理的,但到了后来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个道理所在。与此同时,农业时代的到来使得女性的生产力远逊于男性,因此众人都开始认为,歧视女性有理,所以女婴理应去死,而不是因为其死亡对于族群的生存来说更有效率而必须去死。
土耳其总统:男女不可能平等
土总统埃尔多安24日在一场妇女问题会议上发表讲话,否认男女平等,在当地社会引发巨大争议。
埃尔多安称,“男人和女人有着不同的自然属性,因此男女不可能平等”。埃尔多安还说,男女社会分工不同,不能让一名怀孕的女人跟男人做同样的工作。他认为,“所谓‘平等’应该是指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平等,或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平等,女性需要被公平对待,但不应获得平等的地位”。
就业性别歧视:宁招武大郎 不要穆桂英
据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2013年6月对21个省份30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男性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男性初次就业率(77.3%)高出女性(65.9%)11.4个百分点。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会明确提出"只限男生"或"男生优先",而一些用人单位虽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但也会暗地里刻意提高女生录用标准,"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成为很多单位招人用人的潜规则。
那么男女的差别到底在哪儿?从生物学上来说,女人是两个x染色体,男人是一个x,一个y。染色体带着基因,基因表达的是男女从生理的角度来看分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由于男女染色体的区别仅表现在23对染色体中决定性别的一对,所以至今也没有关于男女在身体其他部委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的报道,尤其是智力方面。
去年初冬,一篇《求职呵,请别把我们挡在门外》,在全国高校女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文中一位清华大学的“天之骄女”仅仅因为女性的身份,从一开始就被部分用人单位排除在了考虑范围之外。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或明或暗,在社会似有蔓延之势,甚至成了某种程度的“约定俗成”,以至于女性在求职中有苦难言,只能无奈地见怪不怪。日,浙江杭州西湖区法院,以被告东方烹饪学校侵犯了女生郭晶的平等就业权为由,判决其赔偿郭晶2000元精神损害抚慰金。这是继2013年北京海淀区法院“中国就业性别歧视第一案”后首个公开报道的判例。与“第一案”以和解收场不同,郭晶胜诉的司法案例,将女性维护平等就业权的抗争又推进了一步。
“性别歧视案”2000元赔偿金背后的标本价值
也许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还不够细致,也许由此引发的诉讼之路注定不那么轻松,但这些并不是放弃依法维权的理由。法律的武器只有握在手中,才能检验出其真实威力;公民的权利只有不断争取,才能捍卫自己应得的利益。以此来看,此次诉讼的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以此表明依法维权合理且可行,进而推动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这才是此次事件的最大意义。
就业季:户籍限制少,性别歧视多
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性别歧视多种多样,既有体现在招聘说明中“只招男生”的限制条款,也有要求女性在入职后的一段时间内不得结婚生育等隐性附加条件。
湖南省人才市场一负责人告诉记者,考虑到法规,招聘企业大多并不会公开提出“只招男性”的要求,性别要求往往成为“隐形门槛”,一些公司“女性简历看都不看”的筛选方法,让不少女性求职者“躺枪”。
招聘性别歧视让“人生出彩”更加艰难
一项调查显示,高达86.6%的女大学生受到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有80.2%女性认为,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拒不接收或不看女性简历”、“不给女性笔试、面试机会”、“不给女性复试机会”和“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的现象。
纵观如今的就业市场,"门槛"来自合理差别的少,而来自无理歧视的多。如果在招聘之初就不把女性纳入考察的视野,实质上就是在破坏就业性别间的机会平等,那么女性所面临将不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资格参与竞争的问题――而这资格是宪法法律赋予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这就好比运动场里的比拼,如果是技不如人自当心服口服,但如果一开始就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压根就没资格站在同一赛场上,那所谓"自由"就不过是恣意妄为的一块遮羞布。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作者:高世瑜
《选美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作者:刘巨才
《先秦性别角色模式对后世的影响》,光明日报,2009年2月,作者 :赵东玉
《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观察者网,2012年3月
《人民日报批招聘性别歧视:企业非澡堂无需看男女》2014年11月,人民日报
《建国以来中国女性地位的变迁》炎黄春秋,2009年5月,作者: 赵振洲
《隐痛难消的男尊女卑心结》共识网,2011年8月,作者:李秋梅
《歧视女性的变迁》,2011年2月,新京报
出品:搜狐历史 编辑:杨少杰
  从休书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女方因父母病重非要回家省亲而引起婆婆和丈夫不满,回来后便被冠以“走东窜西招惹闲言非语”等之名,被丈夫一纸休书给休了。“丈夫无须任何法律手续,只要写一纸休书,责令妻子离开夫家,他们的夫妻关系就算解除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业性别歧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