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15年免费的投资挣钱的资全盘吗

赚钱的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
我的图书馆
赚钱的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
作者:戴老板这篇文章当时发在微博上,再做了点修改,提出两点:无论是《大空头》的书也好,还是电影也好,毕竟都是拍的过去的事情,如果对当下或者现实没有启发意义,那么它只是一桶可以吃 90 分钟的爆米花而已。《大空头》的正确评价,来自于我们生活的当下,来自于我们生活的现实,里面揭示的一些问题,在当前国内没法回避。希望文章能对大家有帮助。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 9 年,随着电影的《大空头》的热映,人们又开始重新讨论这个话题。笔者很早就读完了原著,现在也跟风写一篇不是影评的影评,不谈电影中的情节和表演,只谈那场决战中的人物、背景和故事,这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扑朔迷离的宏观环境下,增强对大势的判断,避免落入从众的窠臼。1. 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大空头?《大空头》电影中刻画了四路做空次贷的团队,分别是:① Scion Capital 的基金经理 Michael Burry ② 德意志银行交易员 Greg Lippmann,电影中改名叫 Jared Vannett ③ FrontPoint Partners LLC 的 Steve Eisman,电影中改叫 Mark Baum ④ Cornwall Capital 的 Jamie Mai、Charlie Ledley 和 Ben Hockett。这四路人马最后的获益如何呢?Michael Burry 的基金以 6 亿的规模在 2007 年为投资者赚取了 7.5 亿美金;Greg Lippmann 并非投资者,而是做空工具 CDS 的交易员和做市者,他 2007 年领取了 4700 万美金奖金;两个小伙子 Jamie 和 Charlie 的 Cornwall Capital 获利 8000 万美元,数额不大,但考虑到他们只有 3000 万美金的本金,这个回报也是非常可观的;Steve Eisman 赚了多少钱没有具体披露,但他的基金最大规模有 15 亿美元,基金在 2007 和 2008 年的收益应该跟 Burry 的基金差不多或略少。综合起来,四路人马一共赚到了不到 20 亿美金。20 亿美金,在普通人看来是天文数字,尤其这还是在哀鸿遍野的 2007 年实现的,但事实上,20 亿美元只是真正“大空头”John Paulson 赚的钱的零头。作为史上最大的空头,Paulson 的基金公司 Paulson&Co.在 2007 年通过做空 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赚了 120 亿美金,在 2008 年又通过做空银行赚了超过 80 亿美元。另外,对冲基金领域其他一些投资人,也低调地通过做空来牟利。例如,Harbinger Capital Partners 的 Philip Falcone,也听了 Greg Lippmann 对 CDS 的讲解和推销,与电影中 Mark Baum 团队对 Jared Vannett 不断地质疑和喊叫相反,Falcone 立即大笔买入 10 亿美金以上的 CDS,两只主要基金 2007 年收益率均超过 100%。另外,投资大师索罗斯,通过他的侄子彼得索罗斯(跟 Paulson 是朋友)约 Paulson 进行午餐,了解其投资思路后也开始做空次贷,在 2007 年年底的三个月中也同样获利数十亿美金。下图为主要对冲基金 2007 年表现(考虑规模,统计不完全),其中标黄色的均为 Paulson&Co.的产品。主要对冲基金 2007 年表现John Paulson 整个做空次贷的过程,在《The Greatest Trade Ever》中被描述的很详细,整个做空过程,就是一个“假设 – 论证 – 筹资 – 下注 – 等待 – 收割”的全部过程,是一套经典的对冲基金运作流程。Paulson 上百亿美金的利润,绝非运气跟偶然,而是步步为营运筹帷幄的过程。这次史上最大的做空,其实可以从一张简单的图表开始说起。2. 一张价值 200 亿美金的图表在次贷危机之前,John Paulson 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对冲基金经理,长期游离于华尔街之外,他接近 40 岁才成立自己的基金,经过 10 年的跌跌撞撞,2003 年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 15 亿美元,论规模只能算是无名之辈。Paulson 身上也很难看出对冲基金大佬的影子,他出差坐经济舱、调研坐最后排、向上市公司提问时毕恭毕敬,45 岁第一次结婚,对象是自己的女助手。无论是与众多华尔街少年得志的俊才相比,还是与住在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镇上的对冲基金大佬相比,Paulson 都看起来默默无闻。跟 Steve Eisman 长期浸淫在次级抵押债券行业中不同,Paulson 的基金公司前期主要做并购交易,对房地产几乎没有涉猎,在他的老朋友 Paolo Pellegrini 给他打那个求职电话之前,Paulson 对房地产泡沫的理解,仅限于在房价飞涨的 2004 年将自己在南安普顿的房子卖掉,改成租房住。Paolo Pellegrini 是 John Paulson 在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个人经历曲折。在入职 Paulson&Co.之前,Pellegrini 已经两次离婚两次被解雇了,除了离婚得来的 30 万美元,几乎没有什么积蓄。Paulson 只能提供给他一个初级分析师的职位,但他仍然感激不尽,每天起早贪黑,跟比他小 20 岁的同事一样在格子间里做着分析和研究。在 2004 年的 10 月,Pellegrini 在走廊里拦下了 Paulson,第一次向他建议,用一个叫做 CDS(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互换)的完美工具,来做空美国房地产。对于一个成熟的投资人,任何一次重注,都需要考虑两个因素:确定性和收益比。对于前者,需要扎实严格的基本面分析,对于后者,需要考量时机与工具。美国房地产价格,自大萧条以来就没有在全国范围内下跌过,“房价永远涨”深入人心(听起来很耳熟?),在次贷危机之前,很少有人敢去说美国房价会跌,遑论下重注去做空它。为了验证自己的假设,Pellegrini 和同事一起做了大量基础的研究,最终汇总的结果就是一张简单的图表:自 1975 年以来剔除通胀的美国房价指数。Pellegrini 发现,在 1975 年到 2000 年,剔除通胀之后,房价年度增长只有 1.4%,但在接下来的五年,每年的涨幅却在 7%,如果重新回到趋势线,房价可能的调整幅度最大可以到 40%。这一张图,奠定了 Paulson&Co.做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依据。Paulson 视这张图表为他的“罗塞塔石碑”,以至于打印出来整天像珍宝一样给展示给他的客户看(当然是在做空结束之后)。美国房价指数(自 1970 年)上图是美国房价自 1970 年以来的走势图,蓝色的线是未剔除通胀,红色的线是剔除通胀,趋势非常明显。这张价值连城的图表,所需要的数据并不高深,相信在次贷之前,有一大批专业研究人员曾经画出并凝视过这张图。著名畅销书《非理性繁荣》在 2005 年 2 月的修订版中,给出了充分的数据,对房价在 2000 年后的跳升做了明确的警示,但太多人屈从于趋势,而失去了常识。连美联储的主席 Ben Bernanke,在公开场合直接声称,"We've never had a decline in house prices on a nationwide basis."(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范围内的房价下跌)。要知道,Ben Bernanke 可是研究大萧条的专家,站在最高宏观管理者的位置,理应窥全豹而察风险,但他对市场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抵押贷款公司利益驱动下的贷款滥放、民众的激进地加杠杆、华尔街投行疯狂的打包交易、评级机构的睁眼闭眼,了解的仍然不够多,最终出现了误判。在国内,很多人将央行行长的讲话奉为金科玉律,例如中央政府和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债务违约和银行坏账的比率、债转股背后的风控等等,央行站在宏观角度能够看到的东西只是整个图景的一部分,肯定会有偏差甚至错误,毫不质疑全盘接受是非常危险的。美国房价不会跌,逻辑是对的!上述那张被誉为“价值 200 亿美金”的图表背后,是一个 48 岁的“老”分析师不分昼夜地对学术、政府文献和市场数据做基础研究后得出的结果,反观国内很多机构的分析师,上了 35 岁基本上就不做研究,依靠实习生和卖方的研究报告,对比意味强烈。同一张图表,在懂的人手中价值连城,在不懂的人手中则一文不值。像这种明显反映出某种市场扭曲的图表,在国内太多太多,如债务、杠杆、M2、房价等等,不一而足,但国内投资者看到这种图表都已经麻木,甚至见怪不怪了,我们不能否定中国国情的不同,但越是面对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如“xx 永远涨”,越是应该保持一颗敬畏和警惕的心。3. 做空如何成为绝佳的生意?做空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原因就在于缺乏适当的工具,导致风险收益极为不匹配,因此,做空的死亡名单上,从来不缺乏功成名就的大佬、急于求成的冒险者和倒在黎明前的先驱。在次贷危机中赚的盆钵满溢的空头们,很大程度上要感谢 CDS 这个风险 – 收益几近完美的金融工具。以 Paulson 发的新基金为例,10 亿美金的本金,可以购买 120 亿美元针对 BBB 级的 CDS 产品,但并不是付出 120 亿美元,而是每年交 120 亿美元的 1% 的保费,1.2 亿美元,而且这新基金可以在缴纳之前存在银行获取 5% 的利息,即 5000 万美金利息,这样第一年只要支出 7000 万美元,加上每年 1000 万美金的佣金,10 亿美金的产品一年最多损失 8%(8000 万美金),但理论上可以赚 1200%(BBB 级债券全部违约,CDS 全部赔付,当然实际中能要回多少就是多少)。“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交易!”Paulson 冲着他的下属激动的喊。在做空房价的过程中,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卖掉自己的住房,租房住,但这也是最没有性价比的方法。房价跌 20%,如果你再买回来,加上交易费用可能只有 15% 的收益;房价涨 20%,你再买回来,加上交易费用你损失会超过 25%,显然不是一笔划算的生意。不过有意思的是,各路做空人马中大多数人都是在租房住,Paolo Pellegrini 根本买不起纽约的房子,刚加入 Paulson&Co.的时候,这个 HBS 毕业的 48 岁中年人只能租得起一个一室户;John Paulson2004 年把自己在汉普顿的房子卖掉之后,发现房子涨太快买不回来了,于是就租房住。Jamie Mai 和 Charlie Ledley 一直租房住,布拉德皮特饰演的 Ben Hockett 发现自己的房子涨到了 100 万美金,但如果出租,租金只有 2500 美元一个月,年租售比超过 30 倍,于是也卖掉了,然后租了个公寓住。可想而知,这些对房价看空的人,在看到 CDS 这种“错了赔 8%,对了赚 1200%”的工具,是何等的欣喜若狂。Michael Burry 最先发现了这种风险 – 收益扭曲的工具,Greg Lippmann 看了 Burry 的行动之后,经过严谨的分析(复旦大学毕业的徐幼于在分析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就是电影中那个带着眼镜跟 Greg 一起去参加路演的中国人),马上就知道 CDS 对真正看空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客户来说具备致命的吸引力,于是开始大规模创造这种产品,卖给懂的客户。在整个金融危机期间,Greg Lippmann 的团队一共创造出 350 亿美元的 CDS,为德意志银行赚取了丰厚的交易费用,另外德银自己持有了约 50 亿的 CDS 头寸,如果没有这 50 亿的做空头寸,德银在金融危机时的报表将更加难看。Jamie 和 Charlie 两个年轻人,在 2006 年 9 月,翻看一个朋友送过来的 Greg Lippmann 的 CDS 推销材料(电影中是在 JPMorgan 大厅中翻看别人扔掉的材料),对抵押贷款业务一无所知的他,感觉“好得简直有点儿不像是真的”。《大空头》中的 Jamie 和 CharlieJamie 和 Charlie 能有这样的嗅觉,是跟他们的短暂但是令人咂舌的投资经历有关系。这两个几乎没有任何投资经验的年轻人,2003 年在加州伯克利的一个车库中创办了 Cornwall Capital—康沃尔资本(电影中化身 Brownfield Capital),初始资本只有 11 万美金。康沃尔资本的投资理念(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寻找哪些收益跟风险严重不匹配的投资机会。例如他们第一笔重大交易:买入一家叫做 Capital One Financial 公司的看涨期权。当时这家公司正陷入掩盖亏损的指控当中,股价在 2 天之内跌了 60%,徘徊在 30 美金左右。经过仔细而深入地研究,他们认为公司潜在风险被夸大,如果公司造假,股价应该跌倒 0 美元,如果不造假,股价应该回到 60 美元,他们认为不造假的概率超过 50%。当时“以 40 美元在未来两年半之内任何时间购买 Capital One Financial 股票”的期权,售价只有 3 美元,于是康沃尔资本马上买入 8000 份,花费 2.6 万美金(相对他们 11 万美金的初始成本,仓位也不低)。不久之后,Capital One Financial 的负面消息开始消退,2.6 万美金的期权涨到了 52.6 万美金。在此之后,Cornwall Capital 就开始寻找那种一很小赌注投注很大赔率的交易,从欧洲困境公司、韩国股票、猪肉、乙醇汽油、泰铢等等,投资范围非常广。到 2005 年的时候,累计财富已经达到了 1200 万美元,到了他们开始着手做空次贷的 2006 年,本金已经达到 3000 万美金,收益率惊人!Jamie 和 Charlie 的投资思路,着重于钟形曲线的肥尾效应,以及在此背景下期权定价的不合理,跟 Nassim Taleb(《黑天鹅》作者)和 Didier Sornette(龙王理论的提出者)的思想有一定的契合。当然,彼时的 Jamie 和 Charlie 还算是初出茅庐毫无自信的年轻人,怀着激动的心,颤抖的手,朝圣般地注视着投资银行大厅光滑的大理石地板和衣着光鲜的华尔街精英们,他们没意识到的是,那些智商学历背景远胜于他们的交易对手,在一个大众癫狂的环境中,居然比他们想象中要蠢的多的多。4. 筹资,起跑线的游戏得到了基本面和工具的支持后,应该要动手了!但在这之前,Paulson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筹资。对于一个对冲基金来说,投资能力和筹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左右手,Paulson 在这方面颇具天赋,主要是他能够将复杂高深的策略讲解的平易近人,但一直到 2006 年 6 月,新基金一共才筹集了 1.47 亿美金,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有了大投资商如彼得·索罗斯的加入,新基金终于筹到了 7 亿美金,加上公司之前管理的资金,能够用来做空次贷的粮草已经达到了数十亿美金,进而才有能力持有了高达 250 亿美金的 CDS 合约。在《大空头》四组人马中,在筹资方面遭遇最大困难的是 Michael Burry,如果投资和筹资是左右手,那么 Burry 的右手可以说是先天残疾,他的第一个基金能募集顺利得益于他业余时间经营的财经写作网站(先成为财经大 v,再募资,中美也很像),让他一个一个营业部跑着去路演,恐怕不可能。Michael Burry 其实是全美第一个做空次贷的人,领先市场非常多。事实上,Greg Lippmann 是受到了 Burry 的启发(电影中 Greg 在夜店听到了 Burry 在华尔街向高盛等投行购买 CDS 的消息),才开始大规模推销 CDS 交易,前后一共卖出了 350 亿美元的 CDS(其中 50 亿是德意志银行自营账户持有),几乎所有做空次贷的大佬都是受 Lippmann 影响,因此,Greg Lippmann 算是“头号鼓吹员”,但 Burry 才是当之无愧的 CDS 交易创始者。但这个先驱者,在做空过程中,没有像 Paulson 那样对着客户娓娓道来,反而用较为强硬的方式来回应客户的质疑,在这一点上,Burry 没有参透“投资人 – 受托人”这种信托商业模式的本质,应该说是不及格的。在泡沫还没有破灭之前,Burry 就在客户的压力下不断减持持有的宝贵的 CDS 头寸,甚为可惜。最终,尽管 Scion Capital 在运行期间给客户带来了 489.34% 的总收益,Burry 仍然在 2008 年关闭了基金,拿着 1 亿美金的业绩提成,成为了私人投资者,这对他来说,或许是最好的归宿。Burry 医生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有意思的是,Burry 非常推崇芒格,而芒格对做空的态度就是“我们不喜欢以痛苦地交易来换金钱。”但面对这种历史性机会,按捺住不心动是很难的。在《大空头》的四组人马中,唯一以本金进行交易的就是 Jamie 和 Charlie 这两个年轻人,因此,他们不需要面对筹资的压力,但本金相对来说少了一个甚至两个两个数量级。Paulson 能够赚取其他团队总和的利润,一在于有更多的本金,面对本世纪第一个历史性交易机会,大批的客户与他并肩作战;二在于做空的坚决,毫无电影中几个主人公悲天悯人的态度(其实也大都是电影美化而已),Paulson 甚至与投行合作,创造出更多的 CDO 用来做空(多达 50 亿美金),在左翼主导的好莱坞,这可是滔天大罪,这也是为什么 Paulson 这个实际的最大空头,无法被拍进电影,只能在《Inside Job》里面作为反面典型出现的原因。5. 对手盘并不一定都是纸老虎当各路人马全部已经下了重注之后,剩下的就是等待和煎熬。系统学告诉我们,一个动量非常大的物体,要经过非常激烈的抵抗,才能改变原本的趋势,拐头需要的时间则更长。《大空头》中相当做的笔墨在描述了危机爆发前的场景:违约率已经大幅度提升,房价已经开始拐头,但空头仍然没法赚钱,因为整个系统还在做最后的抗争。这种抵抗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参与做空的很多人都开始怀疑自己,“难道我错了吗?难道市场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吗?”Greg Lippmann 作为卖方,深谙客户心理,因此安排了他们去 Las Vegas 面见交易对手的活动。在赌城,Lippmann 包了一家日料店的铁板烧烤餐厅,一共 4 个烧烤台,每一个台子都安排了一个做空次贷的对冲基金经理和一个卖出 CDS(做多债券)的投资人,Lippmann 希望客户通过直接了当的对话,明白整个体系到底是多么的疯狂和愚蠢。跟 Steve Eisman 对桌的那个华裔叫做赵文(Wing Chau),总是一副挑着眉毛高深莫测欠揍的样子,职位是哈丁咨询公司的 CDO 经理,毫无疑问,他的结局是把客户的钱几乎全部亏光。后来上映,赵文还去起诉 Steve Eisman 和《大空头》作者,控告他们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毫无职业操守的骗子。正面交锋的多头与空头在电影中,Mark Baum 跟同事一起去评级机构质疑,得到了非常无语的回应,对方一副“你是哪个单位的?”这种语气,让 Mark Baum 深刻理解到,此时的华尔街,已经被抵押债券统统绑架,在“房价永远涨”的背景音乐之下,常识和风险被抛在脑后,抓紧赚钱才是王道。评级机构丧失公正这种事情,在哪个国家都不鲜见。拿国内最近违约的几个债券为例,中铁物债停止交易之前的评级是 AA+,15 华昱 CP001 违约之前的评级是 AA,15 东特钢 CP001 违约之前评级是 AA,后两者评级目前在违约后都变成了 D。国内的评级机构会给地方政府或央企担保的债券给出真实的评级吗?我看很难,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巴菲特曾经说过,“在美国 238 年的历史中,那些看空的人谁最终受益了?”尽管这句话是在 2015 年说的,但其实足以让每个阶段做空(而非看衰美国)的空头们心惊胆战。按照 PerTrac 的统计,有 13675 家对冲基金和数千家其他类型投资机构获得了投资 CDS 的许可,但在 Greg Lippmann 疯狂路演的情况下,也仅仅有 100 家机构涉足了 CDS,其中大部分还是为了对冲手上的不动产。只有极少数人,大于 10,小于 20,直接对赌了房地产市场的崩溃 。这一小撮人,绝非每天羽扇纶巾静待樯橹灰飞烟灭,他们面对的对手盘,本质上是政府、银行、美联储、评级机构等无比强大的机器,他们永远不知道对手盘能够做出什么举动来,1 vs. All,电影中反应的胆战心惊煎熬的场景,是非常真实的。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一段不是笑话的对话:保尔森:“前几天我去见格林斯潘了,问了他关于解决房价崩溃的方法。”伯南克:“什么方法?”保尔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国家直接把违约的房子买下来,然后一把火烧掉。”伯南克:“……”政府当然不会采用这种方式来,但这并非是一个完全没有根据的提议,我们不妨做一个荒诞但有趣的假设,假如美国政府也具备强大的干涉经济的能力,在次贷危机爆发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可以做下面这些措施,来避免危机蔓延,甚至避免危机出现呢?1) 房价暴跌或者涨不动的地区,如加州,停止供地。土地私有?可以直接立法严禁居民私有土地进入房地产市场,开放商施行预售证制度,严禁随意下调开盘价格;2)对雷曼、贝尔斯登、华盛顿互助银行等公司进行债转股,成立债券人委员会,不能随意撤资和抽贷。;3)号召墨西哥偷渡进城务工农民工们买房,买房送绿卡 ;4) 进一步降低首付比例,全国去库存,鼓励进一步加杠杆,居民加不动的话鼓励企业加,逻辑是对的。首付已经是零?那么就施行买房抵税,房贷抵个税,企业买房抵所得税,等等等等;5)向违约者直接发放房贷补贴,花不了几个钱,联邦财政没钱的话就进一步扩大赤字;6)降息,千万不能加息,如果 CPI 起来,更好,3% 的通胀维持 5 年,可以抵消企业部门 15% 的负债,民众对物价抱怨的话,那就调整 CPI 结构,比如调低美国中低服务人员工资占 CPI 的比例,如果实在压不住,那么可以定点采样,“反正我们 U.S 统计局旁边的猪肉就是比你们买的便宜”。如果这些都实施了,美国房价会跌吗?次贷危机会爆发吗?我也不知道,历史不能假设,这些也都是戏谑之词,但我们至少明白,如果想要维持资产价格,一个“大政府”能够做的事情,要比“小政府”多的多,即使代价是违背市场精神和财经纪律。我们没有办法知道美国的历史是否会不同,但在当下,但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可以直接观察的样本中,这个样本,它的 M2 在很快就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总债务还在以两位数甚至 20% 的速度狂飙,一线城市房价已经全面超越纽约和东京,什么样的结局,我们不得而知,但作为普通人,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做多,最好的位置也只是观察而已,只不过,在观察的同时,要谨记两点:1. 尽量不要站在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对手的对面,尤其是没有完美工具的情况下,他们是真老虎;2、在大趋势的拐点,即使没有能力或者机会站在正确的一方,至少不要押上全部的身家性命,站在错误的一边。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刘强东:你为产业链做多少事,就有资格赚多少钱    这些喜事,无法掩盖京东正面临更大的压强与阻击。因为这家公司在互联网江湖中的位置,和在亦庄一样明显,已上市的科技公司里,京东市值超过400亿美元,跑在其前面的只有BAT。
  京东金融A轮融资10亿美金,总估值超过460亿人民币;没大的天灾人祸,京东2016年净收入将进入世界500强;京东要给女员工增加30天的带薪产假,还要给京东员工发放10个亿的无息贷款.........,这都是今天在2016京团年会上透露的主要信息。在京东年会之前,《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曾经专访过,推出封面文章《刘强东停不下来》。京东已经上市十八个多月,京东对外面临更大压力与阻击,对内必须与大公司病的苗头抗衡,刘强东如何让团队继续保持狼性?
  上市十八个月,刘强东更瘦了,娶了奶茶妹妹,还即将为人父。京东总部从北四环的北辰世纪中心搬迁至35公里外的亦庄,近万人改变了早晚运动轨迹。从他有半个篮球场大的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仍然有大片未建设的空地,周边几个楼盘价格却上涨不少,有开发商悬挂条幅“京东来了”。
  这些喜事,无法掩盖京东正面临更大的压强与阻击。因为这家公司在互联网江湖中的位置,和在亦庄一样明显,已上市的科技公司里,京东市值超过400亿美元,跑在其前面的只有BAT。
  当阿里与达成战略合作之后,京东就成为了阿里准星内最大的对手。最初的新蛋、卓越、当当到1号店,京东的竞争对手无一不成为这家公司前进的磨刀石,但现在与它过招的是一家市值逼近2000亿美元的公司,体量是它的4倍多。在第一届乌镇互联网大会马、刘二人曾参加同一场论坛,据说问身边的人,“他就是刘强东吗?”不管是否算一种故作的姿态,这都是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
  两家公司上市后,摩擦升级。阿里攻势凌厉,将天猫总部移师北京,双十一期间更是强制要求服装品牌在两个平台之间“二选一”,在对外的宣传中,“宿迁成为双十一农村淘宝TOP村第一名”屡屡成为标题,宿迁,正是刘的老家。
  而京东上市后,以紧绷、强执行力和狼性著称的这支部队像大多数公司一样也难免有所懈怠,与它同一年上市的阿里,同样遭遇类似问题的困扰。尤其京东在去年年中事业部制改革前,内部藩篱阻碍协作和创新,大公司病出现了苗头。据说最近早会的内容大多与此相关,刘强东亲自给高层上弦,自上而下强调狼性,他告诉《中国企业家》,要花两年时间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京东的重要投资人之一,创始人张磊告诉刘强东和团队,好的竞争能让企业变得更强大。也说,“竞争并不可怕。只要老大身体好,不要犯大的错误。”投资人都有一套动人的理论给被投企业,比如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被竞争对手打败的,输赢关键在于你能不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张磊笑着说,“不过他们总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
  如果这家公司犯错,会是什么样的错误?刘强东也不知道,但他在极力避免悲剧发生,尤其在与对手的下半场对决中。这位昔日的霸道总裁通过远走美国实现放权,即使回归面对重大事件仍然要征求团队意见再做决断。甚至他要求自己从与媒体沟通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开始,都要与上市公司CEO的形象相符。
  这种成熟的一个注脚是,尽管他愿意晒出老婆怀孕的大肚照片,但回避讨论自己的婚姻与爱情,“你们是严肃商业媒体,这种事还是别聊了吧?”
  “你就在接下来把我们当成娱乐媒体好了。”
  他沉默了一下。
  “那也别聊了。”
  虽然压力山大,刘强东身后还站着一位重要的盟友,那就是。
  李成东,最早在做投资经理,后来加入京东,目前是一名独立电商战略分析师。他认为京东应对阿里进攻从容的原因,一是少了一个几百亿规模的对手电商,二是与其结盟后备足粮草,有足够时间和空间布局商城之外的新兴业务。
  但是就在两个月前,京东发布公告称关停拍拍网。众所周知,这个成立10年之久的电商网站原属于腾讯。2014年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后,腾讯将拍拍与易迅陪嫁给京东。京东如是陈述关停理由:C2C模式电子商务在中国目前商业环境中监管难度较大,无法有效杜绝假冒伪劣商品。
  京东管理层有权独立做出这个决定,但还是事先告知了腾讯。“他们觉得很可惜”,刘强东没有更改意愿,这件事也没有影响到两家公司的合作关系。
  相较一般的盟友,马、刘二人不管私下还是公开场合,表现得都很亲密,而他们都不是喜欢混圈子的人。日,刘强东与奶茶妹妹在澳洲举办婚礼,、等人悉数到场,其中最惹人注意的就是。据知情人士透露,那段时间小马哥因为工作忙碌身体不太舒服,但还是决定前去捧场,婚礼结束第二天便飞回国内。
  仅仅16天之后,俩人再次同时出现在北京,共同鼓吹“京腾计划”。现场马化腾自曝经常在京东网购,还调侃刘强东爱穿收腰西服。刘强东告诉本刊,自己与马化腾往来过密,“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微信上说话,说得最多的是产品,因为马化腾最感兴趣的是产品和用户体验。”
  而最早创始人张磊要促成两家公司合作时,据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双方高层均存有疑虑。
  腾讯的心思不难理解,虽然旗下的电商运营效率不是全行业最高,但纳入易迅后每年的增速都很快。2013年腾讯电商交易量是100亿,如果不是与京东整合,他们原本计划2014年做到四五百亿元的规模,未来破千亿也不是不可能。放眼互联网,除广告、游戏、增值服务外,电商是腾讯最具想象空间的变现方式。
  至于京东,虽然在移动端遇到流量瓶颈,但如果把易迅、拍拍收进来,整合需要不说,效果也很难评估。在一次所有股东参加的电话会议上,引入腾讯的想法被刘强东提出后,部分老股东提出不同想法。一是腾讯进来会稀释比较多的股份,二是他们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与腾讯绑在一起,而是应该独立融资直接上市。
  张磊,这位在投资界赫赫有名的大佬,曾成功投资、腾讯、京东、、、等公司。他信奉长期价值投资与寻找具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张鲜少公开露面,是最神秘的幕后操盘手。2010年,刘强东找到高瓴时只想要7500万美元,张磊说过的一句话至今在业内流传,“这个生意要不让我投3亿美元,要不我一分钱都不投”。理由是,不在物流和供应链系统烧足够的钱,看不出核心竞争力。直到2014年移动出行融资大战启幕,京东拿到的3亿美元都是互联网公司单笔金额最大的一轮融资。
  腾讯很多事情是马化腾与刘炽平亲自出面推动的,包括双式合作之后,这两个最高领导人介入京东事务之深,令腾讯内部都意想不到。“Pony希望双方合作可以更往前走,老板重视,接下来很多事情就会有更多突破。这挺关键的。”李成东说。
  最有理由奋力阻拦合作的应该是腾讯电商负责人吴霄光,“我以为他会拿刀来见我。”张磊笑着说。因为一旦双方达成合作,第一个“失业”的就是吴霄光。但是,他每次都认真与张磊讨论投资细节,只要求把腾讯的团队安排妥当,保留期权。这个案子完成后,吴霄光在张磊邀请下加入高瓴任投资顾问,这已是后话。
  双方合作意向达成后,张磊就带着全家飞到法国度假,他在山雪场上兴致正浓,手机却响了,是刘强东。“你赶紧回来吧,不然合作就崩了。”张磊第二天就从法国飞回来。
  谈判时人多嘴杂,几十个人介入这场沟通,反而影响了核心工作推进。与刘强东商量后,张磊把中介、律师等全部清场,甚至请走双方中层管理,亲自与两方重新梳理投资思路。在餐厅,张磊和马化腾、刘炽平、刘强东一起敲定所有核心细节,第二天,他又请双方所有高层饭。张磊用两个字评价刘强东在整个合作中的表现:“大度”。
  日这场联姻正式对外披露,在互联网轰动一时。腾讯电商旗下拍拍和网购的资产、人员和权益并入京东,并提供微信和手Q一级入口资源。腾讯分两次累计获得京东近20%的股份。如果根据当时京东的市值,腾讯因此所获的80亿美元,差不多是其有史以来最高的一笔投资收益。
  更重要的是,在和阿里的生态对决之下,与京东结盟可以有效弥补腾讯一直以来的电商短板,同时激活微信电商。毕竟阿里是他们共同的劲敌,符合战略需求。
  曾经反对交易的京东部分股东,也看到与腾讯绑定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且远超预期。现在京东每个月有约30%的新用户通过微信和手Q转化而来,2015年“双十一”当天,微信与手Q为其贡献了52%的新用户。2015年Q3京东通过移动端完成订单量占比约为52%,同比增长210%。而Q1未开通微信和手Q入口的时候,移动订单占比为42%。
  刘强东知道可以借用腾讯平台免费获取流量,但这些数字还是让他小小震惊了一下。而且相比一般渠道,通过社交转化的用户对京东似乎更有好感。“微信过来的用户质量更高,通过朋荐来的用户已经对我们有了信任,而且购买频次是普通渠道转化好几倍以上。”刘强东说。
  在此基础上,“京腾计划”的推出似乎也就顺理成章。马化腾明言要围绕“社交+电商”探索全新模式,刘强东则希望真正做到用户所得即所想,“如果他们不想要,就不要去打扰他们,这是我们唯一的追求,也是最难的。”
  拿最近的“双十一”来说,京东用了11天时间才对6亿多微信用户做了谨慎广告提醒,一座城市的不同区域用户看到的内容可能都不一样。张小龙对用户体验的洁癖无需再强调,刘强东自陈也不愿做简单粗暴的推广,但是停顿片刻他又补充道,“也很难百分之百保证个性化推送,比较难,这本身是新的课题,需要一些数据不断去优化。”
  上市一年半,京东依然在高速成长。而2014年5月在美国敲钟时,资本市场对京东的认知还只是一家电商公司,物流仓储堪称业界标本,团队打法彪悍。如今再看,围绕商城、金融、到家和智能、跨境等业务,京东加快了多点布局的动作。
  O2O行业因烧钱被广为诟病的时刻,刘强东花43.1亿元投资换取最成熟的生鲜供应链支持京东到家。与自营为主的模式不同,京东到家是一个开放平台,零售连锁企业或超市在上面开店。
  徐新告诉《中国企业家》,这是目前投资人盯得最紧的一块业务。零售最大的三个盘子生鲜、服装和3C中,服装以阿里平台模式兴起最快,3C则是京东称霸,只有生鲜因为物流仓储等原因一直被线下渠道商所分散把控,如果有哪家线上公司能撬动这块板结,徐新认为京东最有希望。
  目前这块业务的老大是原先负责仓储配送的京团副总裁王志军。到家服务最关键的部分是物流,尤其在同城配送生鲜、食物等品类。京东要做的是借助社会化物流打通城市生鲜配送的毛细血管。
  除此之外,刘强东开疆拓土步伐并未停止。2015年12月底,媒体曝出京东金融正计划引入50亿到60亿元的A轮融资,并明确指出将于2017年在A股战略新兴板上市。《中国企业家》记者后来获悉,日,京东金融获得A轮融资10亿美元,总估值超过460亿人民币。消息称,假如5年内未完成合格IPO上市,京东集团可能回购股份。要知道,金融作为京东五大战略业务之一,是仅次于的核心板块。2013年10月独立运营以来,先后推出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众筹等7大业务板块,3000人团队服务着超过1亿的用户。
  就在京东上市的时候,徐新曾对京东金融CEO陈生强打趣道,“未来我们都要靠你啊,老刘说京东十年后70%净利润都来自于金融业务。”可见金融在整个集团的重要性。
  实际上,京东发力金融并不早,尤其是第三方支付。虽然从目前各家争夺支付场景的角度来看,京东依托电商优势在握。但是早年为了规模快速扩张,刘强东优先使用货到付款,直到2012年才开始布局京东支付。但是在渗透率高企,微信支付快速放量的时候,京东钱包的处境略显尴尬,毕竟要用户添加银行卡是有门槛的。
  对于坐拥1亿多用户的京东而言,把支付这块蛋糕拱手相让必然不甘心,从支付到信贷再到金融服务是完美的链条,刘强东非常清楚。
  所以,他们决定从消费金融切入C端市场。2014年初,信用支付产品京东白条上线,用户可以获取一定的额度在京东消费,现在延伸到租房、旅游等领域。超过1500万的激活用户,几乎是一家中等规模银行的信用卡用户量,2015年白条又向前迈进一步实现资产证券化。
  在京东金融副总裁金麟看来,消费金融、众筹与理财等业务今后都将是场景化的,而类似财富管理中的智投,是更加智能的工具型产品,也代表未来场景中应用的一个方向。不过这么多年来,他们坚决不染指P2P、比特币等业务,“我们是从角度看问题,希望真正做一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事情。”
  对于市值超过400亿美元的京东集团来说,商城仍然是最核心的业务。其活跃用户数在2013年是4740万,2014年则为9660万。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公布时,这个数字为1.269亿。最新这一季财报还显示,京东完成订单量和净收入分别增长85%和52%。
  虽然京东没有准确披露各个品类的GMV占比,但是2015年Q3财报显示,当季自营与第三方开放平台交易额分别为613亿元与497亿元,其中3C与家电贡献568亿元。显然这两块业务收入过半,是的起家根本,如今依然是其核心品类。也可以说,在3C和家电领域京东是很多品牌商不得不重度依附的渠道,甚至有可能决定一款产品的销售命运。
  努比亚第一款产品Z5推出的时候,3456元的售价因为太高导致产品卖得一塌糊涂,销售额都没法覆盖推广费用。Z5S即将发布的时候,伤痕未愈的努比亚找到当时的3C负责人王笑松,渴望翻身。针对Z5S的产品传播重点、上市节奏等问题,王笑松提出很多建议,然后给出1888元的定价。
  与他谈判的人差点疯掉,他们知道之前售价过高,这次打算降到2345,王笑松给出的1888太惊悚。如果按照这个售价,京东只能拿到10%的利润,而且首期现货必须由京东全部消化。按照惯例,渠道一般抽取20%的利润。王笑松全盘接受,包销了10万台努比亚Z5S。
  后来努比亚一不小心成了国母手机,品牌趁势而起。直到现在,每年仍然有一到两款手机只在京东包销。王笑松去努比亚被称作“舅舅”。但是没有一家品牌愿意把身家性命赌在一个渠道上,如果他们感觉到在被京东掣肘反而会遭遇提防甚至排斥。所以王笑松很注意把握平衡,让品牌商感受到京东在持续创造价值。
  相较3C和家电,服饰是体量较弱的一个品类,也是刘强东一块心病,却是阿里的命脉所在。虽然京东服饰SKU过亿,但是仅天猫一个平台的规模就是其两到三倍,商家数量则是1.5倍。
  除了生鲜,服饰应该会是京东今年投入最多的一个品类。刘强东要大力发展自营,再加上开放平台,迅速拉高服饰的规模。他不担心庞杂的SKU无法管理,用户根本不需要这么多选择。他也不怕服装的运营成本太高,在京东,一袋饼干、一管牙膏的成本都能被控制在20%以内,更何况是冲动消费的女装?
  辛利军是在事业部制改革后被任命为家居服饰事业部总裁的。他经历了京东服饰以自营开端接着陷入困境,再到全力反弹的全过程。2014年底京东调整思路,扩张品类,大量引入品牌商。其中20%的订单由京东配送,甚至部分商家拿出一定的SKU在京东入仓。比如有500多个SKU由京东负责仓储和配送,单月销量能达到四五百万元。这样用户可以像自营产品一样,享受“211”送货退换服务。实际上京东加大服饰自营比例,重点就是落在仓储配送环节。
  2015年12月中,辛利军在首尔与当地服装协会签订协议,意在吸引韩国服装品牌入驻京东。这些品牌未必可以像淘宝爆款那样销售成山,但却能在一定用户群中产生共鸣,这会是未来京东做服饰的差异化打法。
  所有人对上市后刘强东的评价都是:他学会放松了。刘强东在跟下属开会时会主动讲笑话缓和紧张气氛。被问及刘强东的变化,张磊说,越活越年轻了。
  最早注意到他穿衣风格变化的是依文集团董事长。刘强东从美国回来召集朋友吃饭,看到他瘦了一圈,再打量一番着装,高声喊道,“老刘,你有变化!不对,肯定有问题。”他不答,神秘一笑。
  最熟悉京东和刘强东的投资人之一徐新却说,“老刘爱笑了,但还是挺强势的。他对认定的事情很坚持,而且强调团队的执行力。”
  年前,刘强东地出差,一个好喝两口的朋友拉他去家里吃饭。他想从京东买两瓶酒当天带过去,无论如何都没找到茅台的一款年份酒。他不甘心,打电话给消费品事业部总裁冯轶,结果被告知第三方卖家那里有。
  “京东自营应该有的,以我们的配送能力,马上就能送货了。”刘强东笃定京东有这款年份酒,没多说什么,只是嘱咐他们再找找。
  他记的没错,原先京东自营是有的,但是出于对库存积压风险的考虑半年前被下架了,只有一些开放平台的商家在出售。冯轶从采销处得知,离刘强东所在城市最近的一个仓可能还有一两瓶。最后却被证实并不存在。
  第二次通电话时,冯轶明显感受到老板的不悦,刘强东厉声质问,“为什么没有?全中国只要想在网上买茅台的人,肯定会想到京东,怎么能没有?”冯轶没做任何解释,第二天京东几个仓库就重新备好货。
  马化腾在腾讯内部也经常提出很多产品建议,但据说,有时候产品负责人会选择性听取或者偷偷把他的需求往后排,因为他这样级别的企业家已经不能代表大多数的普通用户。
  冯轶也并非盲从老板的要求,她的逻辑是,“京东服务1.3亿用户,不同层级的都有。必须服务好每个级别,否则就会放弃一部分顾客。”
  要刘强东放弃任何一个京东用户,恐怕都是不可能的。电商厮杀十多年,每个从业者都深刻领悟到,前端客户体验和后端基础建设完成后,重点就是拉人。PC端流量基本已经枯竭,对移动用户的争夺激烈而艰难,与阿里的对决让他不得不提高警惕。
  这段时间刘强东对业务更用心了。如果一个项目进展迟缓,他会主动问起。对于各条业务线,他很关注重点战略合作的趋势,这是刘比原来投入精力更多的地方。家电事业部总裁闫小兵认为,如果老板更懂业务,沟通起来更容易。
  闫小兵前不久跟刘强东建议,在京东APP添加一个家电的一级入口,就像京东超市一样,他认为这样消费者可以有多重选择,但这个提议被否掉了。虽然不确定老板是否会改变主意,但他打算再找机会跟刘面谈一次。“他果断决策的性格没有变,但会在早会时征求大家的意见之后再下结论。”闫小兵说。
  与刘强东汇报工作不要想着试图隐瞒或撒谎,他喜欢刨根问底。比如,3C或家电类产品,针对哪些品牌应该怎样合作,达到什么样的销售规模,他都一清二楚。如果你哪里讲得不对,他会立即指出来。
  一位京东高管说,刘强东不是特别容易和下属产生亲切感的领导。如果他压力比较大、比较烦躁的时候,很可能会打断你说话。“这种打断会让下属没有自信,所以我们见他会很有压力,哪怕是非常自信的人。”
  几年前的刘强东更喜欢性情自然外露。2008年汶川地震,刘强东从四川救灾回来,所有人在办公楼下迎接。下车后,他走上前跟每个人拥抱。他爱喝酒,经常跟大伙聚在一起,当时最高酒量是两斤白的。
  6年前京东在香河“天下第一城”开年会时,刘强东还是众多一线配送员眼里的大哥。最大的宴会厅里,七八十桌坐得满满当当,大部分是配送员。他挨桌敬酒,说到兴致处仰脖一饮而尽。
  王笑松偷偷问他的助理,“刘总喝的是酒吗?”“当然了。他怎么会掺假?”一旁的刘强东听到扭头插话,“我只要不跟你们说喝的是水,就是酒。”
  “当时他真有点像《天龙八部》里的乔峰,豪气冲天。”王笑松回忆。那时候刘身体好,酒量也大。现在他们很少在一起喝酒了,刘强东话也少了。“他不会说大话和套话,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说。”
  以前每次刘强东做公开演讲,冯轶都替他捏把汗,尤其与对战那几年,她很担心刘的江湖性情会带来麻烦,所以仔细关注他的一句一字。“现在他可以收放自如了。”冯轶在沃尔玛待了十年,接触过美国显赫的沃尔顿家族以及众多外企高层,更多的心态是学习,但她却唯独认为草根出身的刘强东“懂生意,接地气,有智慧”。
  当京东还是一家高速发展的创业公司时,刘强东就开始思考放权,避免自己成为企业上升的天花板,建立起一套企业自身运转和进化的系统。但是早期他已经习惯拍板做决定,嘴上说要放权,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但每当看到请示邮件,手却不自觉地敲字回复。
  刘强东自曝有强迫症,东西必须放在固定位置,有些东西在同一个位置一放就是几十年。对关系不太亲密的微信好友他坚决屏蔽。理由是他不会拒绝人,“只要看见了就没法不回复。”更多时候,他努力练习看到问题不马上指出来,更不去纠错。有些话,一憋就是半年。
  这样不行。2013年他只身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待了8个月,期间规定有事不准打电话,只能发邮件,坚持近10年的早会几乎不参加了。他手一挥,“干脆眼不见心不烦。”
  投资人有点蒙了,有的忍不住给徐新打电话,“老刘怎么回事?读书一走就是大半年,公司这么大盘子怎么办?”徐新不以为然,“不用担心,他肯定是搞定才走的,如果有什么问题早就回来了。”她觉得创始人真正放权是很难的,但是身为老大不能深陷日常事务,而是应该花更多时间思考未来。
  话虽如此,徐新却在观察团队。她曾经旁听过刘强东每月一次的管理例会,再听,并没有因为他不在而乱套。相反,CFO黄宣德等人在此期间把上市所需文件都搞得七七八八了。徐新说,“老刘能想到这一招也是挺大胆的。”
  从公司上市后直到今天,刘强东依然奉行放权策略。每天8点半的早会只跟CXO和几个事业部老大开,担心大家赶时间,他让人提前安排好早饭,和高层边吃早餐,边说事,这在以前不可想象。连徐新都能感受到,放权后的刘淡定了许多。
  京东是否会失去狼性?这个问题曾经反复敲打着刘强东。
  日,京东商城正式启动家电、3C、服饰和消费品四大事业部。打破原来自营和POP平台的分割,按商品品类重新整理组织架构,刘强东意图不是在做电商运营模式调整,而是他看到了京东上市之后,也可能出现大公司病。
  2014年在京东做战略规划师的时候,李成东已明显感觉到这家公司变得身躯臃肿,效率迟缓。而彼时,京东金融、到家等业务还处于孵化或萌芽状态。
  以强执行力著称的京东是典型的KPI导向型公司,在自身业绩考核与配合交叉业务两个目标相冲突的时候,首当其冲是自扫门前雪。缺失平台思维的结果是一旦问题发生,谁也不否认其存在,但是每个部门都不觉得与自己相关。
  京东家电销售早已称霸一线城市,业务负责人闫小兵2013年曾激情放言,“京东成为家电零售行业第一只是时间问题”。但家电随气候和大经济环境起伏波动,他想在零售业务之外拓展工程业务时,却感觉无处发力。原有体制下这项业务牵涉到多个部门,无法确定由哪个部门牵头来做,财务人事审批流程漫长。
  其次是薪酬问题。在京东有两部分人的收入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一是配送员,二是早期元老。前者是京东物流提效的前线,是要顶炮火的,日常福利自然令一般快递员眼红,刘强东数次在重大节假日拿出高额补贴给予配送员,也是有原因的。后者则跟随刘打过江山,尤其在2007年左右加入的团队跟他经历过京东最艰难的时候。外界评价刘强东抠门小气,但接近他的人并不赞同。被收编的腾讯电商团队不但原先的期权得以保留,还分得不少新的。
  只是相比竞争对手,其他团队成员的薪资和期权分配情况要逊色一些。京东目前专职员工达到10万人,还有30多万兼职员工,而刘强东的老家宿迁市人口也不足30万,掌管这样一家公司,难度不亚于管理一座城。每个人的待遇高低不一而足,而京东加班情况严重,KPI考核激烈,被挖角也就不可避免。
  两年前,闫小兵成为最早提议施行事业部制的一批人。几乎所有事业部老大都出身零售巨头,他们熟悉一套严苛的制度化流程和运作机制,当时他的诉求是实现闭环管理。刘强东听后反应平静,“如果你们部门想试可以试一下。”
  但京东集团的组织运行效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在公司上市之后,用刘强东的话说,已然是庞然大物。闫小兵并不觉得这是因为上市产生的倦怠感,而是因为企业大了,协调成本高了,“这样的弊端就是大家有时候嫌麻烦宁可不去协调。”
  2015年年中,事业部制度被确定实施。消费品事业部总裁由原先负责海外事业业务的冯轶担任,家电事业部由闫小兵领队,王笑松被任命为3C事业部总裁,原来POP平台的负责人辛利军则成为服饰家居事业部的老大。他们统一向京东商城CEO沈皓瑜汇报,各个业务条线按不同的品类进行专业化发展,拥有自己的采销、市场预算。2016年新年刚过,王笑松却以生鲜事业部总裁的头衔公开露面。
  集团几大核心业务也被确立:京东商城、京东到家、京东金融、京东智能、海外事业部和未关闭前的拍拍。刘强东的思路是,子公司先行,拥有独立的人事、财务权利,可以独立融资甚至上市,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激励机制问题,子公司大到一定规模再裂变事业部。
  京东已经成为一家年交易额几千亿规模的公司,每年都会发生变化。2015年亦庄总部落成,那里远离市中心,空间敞亮,休闲设施一应俱全。只是谁想进入它的心脏,都要经过严格身份证件登记和安检。刘强东的新办公室除了办公桌、会客区的沙发,紧贴墙根的几株发财树,再无其它陈设。房间着色也非常单一,白色沙发,白色茶几,白色花盆,就连四周墙壁也被白色木板包裹。
  刘在他的新王国里对企业管理命题进行重新思考。“没有变化肯定不行,但变的过程最痛苦。”
  现在没有太多中层要找刘强东决策了,放权计划差不多已经完成。但新的问题出现了,“把权给你后,你要具备自我创新的能力。”每当谈到公司问题,刘强东的眉间都会皱紧,用词谨慎,“过去三年放权的时候,大家还是做着原来的事情。虽然偶尔有创新,但不是一种文化,没有形成体系。”
  更令他担忧的是上市后团队的狼性不如当初。他反复强调,自己讨厌主动攻击,但如果有人来进攻,不能不还击。“如果一个秀才,走到街上被兵揍了,却不知还手,即使你死了,没有人会记得你,反而会嘲笑你。”
  刘强东是有所指的。据说,京东一辆配送车在某竞争对手楼下被保安拦住,喷条撕掉,车被扣押。而当对手的车停在京东楼下,却没有人以牙还牙。“双十一”期间,京东员工每天出入两次的经海路地铁站被阿里重金买下,开出很高的薪水从3C部门挖人。当然,如果刚刚过去的“双十一”阿里没有高调强制服饰品牌商二选一,也许刘不会如此愤火。
  最近早会时间让他拉长了,他提醒高层不能没有狼性。“我必须让团队意识到,我们还处于丛林社会,每天必须打。可以不主动攻击别人,但是还击的能力不能丢失。每一件事情都要还击,丝毫不能让。”
  去年11月中旬,他把HR特意叫到家里,花了一晚上时间谈论这个问题。他要负责人事的帮手明白他的意图,全力配合他,然后顺着业务线的各个老大依次推进,打造团队的主动出击性。他准备再花两年时间,自上而下解决这个问题。但有时候他也会想,“以暴制暴不是最终的办法,我们要做的是让用户体验更好,胜负战场见。”
TOPS6020゜14018゜23518゜33171゜42940゜52705゜62530゜72407゜82382゜92254゜10103879゜115058゜214295゜314031゜410938゜510393゜610379゜710061゜810006゜98838゜10
种子 金额未透露 融资Pre-A 2000万人民币 融资C轮 2800万美元 融资战略投资 7552万人民币 融资
市场及媒体合作李小姐010 37.cn投稿邮箱.cn
投资界微信
(C)清科集团版权所有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2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券资本有人挣钱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