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谈净空法师怎么理解三辈往生是什么门

查看: 2092|回复: 1
慧净法师:极乐世界是报土,没有化土,只是借用化土的名称来形容胎宫五百岁而已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问:再请问上人,第是直入报土,第十九愿和第二十愿是入化土,三辈是否先入化土?是否归属到第十九愿?
& & 第二十愿是果遂愿,是「顺后往生愿」,它无所谓在报土或化土,因为是在未来往生。未来他如果依第十八愿专称弥陀佛名,往生之后就是在报土;如果他依第十九愿修持,那就另当别论。是报土,没有化土,都是报佛的境界,只是借用化土的名称来形容胎宫五百岁而已。如果就第十九愿和三辈来对照的话,第十九愿就是三辈的内容。其实三辈不是真的在讲三辈的修行,就有解释,之所以讲三辈,是为了引导任何根器的众生都能够专念弥陀佛名。有关这部份,我有将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法语编成一本《善导大师语录》,也有将宗的经论与传承,简要的编成一本《经论释要文》。
——————————
前一个问题链接:
——————————————————————
点击头像看学佛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
之前末学以为极乐世界既有报土,亦有化土,今日始知,唯一报土。只是借用化土,形容莲花胎宫。
南无阿弥陀佛
Powered by Discuz! X3.2&&&&&&&& 内容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一)---慧净法师
来源:互联网 
&&&&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是净宗祖师、净宗集大成者。大师之现存著作,世称「五部九卷」,已由慧净法师编成《善导大师全集》,厚达九百多页。本书乃将《全集》中编者之两篇序文,及五部九卷之「纲要」、「概说」,另成《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一小册,欲令初机一目了然,大师要义洞如观火
&&&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是净宗祖师、净宗集大成者。才智高迈,学德拔群;甫过弱冠之年,便证念佛三昧;常于弥陀定中,亲游极乐世界;毕生专弘净土法门,古今尊称「弥陀示现」。每当大师开口,称名念佛,声声佛号,声声光明,因此时人,亦称「光明和尚」。
&&&&&&& 大师之净宗思想,以弥陀本愿为根源,以善恶凡夫为正机,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此净宗宗旨,上符弥陀普度本怀,下契众生所有根性,可谓圆赅万行,普摄群机,真正合乎净宗「简易、稳当、直截、圆顿」之「胜易」特色;是净宗正脉,净宗标准。
&&&&&&& 大师之活动布教,多在唐朝帝都,致使念佛之声,盈满长安;往生之人,遍及都野;蒙化受益者,难以计数。其自行精严,利生广博;虽至万代而下,犹能启人信心;故使印光大师,不禁绝赞而言:「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 大师之现存著作,世称「五部九卷」,慧净等业已编成《善导大师全集》一册,厚达九百多页,有识得者,咸皆宝之,甚于金玉。特以文富义深,或致初机却步;乃将《全集》中编者之两篇序文,及五部九卷之「纲要」、「概说」,另成《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一小册,欲令初机一目了然,大师要义洞如观火。并将「大师略传」、「大师年表」及「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等文编入,令知善导大师之芳躅伟德,以起必得往生之决定深信。
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
净宗法师 整理
一、赞大圣不测德
善导念佛,口出光明,乃大神通圣人。
善导大师之大圣人,神妙不测者。
(文钞三编 卷三,覆温光熹居士书十)
二、赞弥陀化身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善导,弥陀化身也。
(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五)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
(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善导乃弥陀化身。
(文钞三编二,覆 沈授人居士书)
弥陀化身,殆非虚传;莲宗二祖,万代景仰。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三、赞所说等佛德
世传师是弥陀现,提倡念佛义周赡。
切诫学者须智媸辜ι姥帷
解宜遍通一切法,行择机理双契干。
念佛出光励会众,所说当作佛说看。
(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四、赞观经四帖疏
善导和尚《四帖疏》,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
(增广文钞卷一,与 徐福贤女士书)
《善导疏》,契理契机,善说法要。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
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增广文钞卷一,与 徐福贤女士书)
五、赞楷定专修德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
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昆季书)
何座下自立门庭,不按佛祖之成规乎!
善导专修,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其证道也,非自力证道之所能比也。
(增广文钞卷二,覆法海大师书)
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增广文钞卷二《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
善导虽疏《观经》,实最重持名一行。
(增广文钞卷二,覆崇明黄玉如书)
善导乃弥陀化身,其所示专修,最吃紧。
(文钞三编卷二,覆 沈授人居士书)
六、赞发明助念德
此法(按:指临终助念法)乃唐善导和尚所发明,谓平日不念佛者,依此法助念,亦可往生。
善导和尚,弥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愿见闻,咸生正信;辗转劝导,功德无量。
(文钞续编下《莲宗正传跋》,民十八年)
勿道向来做工夫,即向不做工夫之人,临终果能闻善知识开导,及他人助念,己随之念,其左右眷属善巧将护,不使其起情爱及_恨心,皆可往生。
(文钞三编卷二,覆 章缘净居士书三)
七、赞弘超诸宗德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文钞续编下《唐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赞偈》)
八、赞化度普广德
善导在长安,少康在新定,念佛之声,盈于道路;其往生者,当不止百千万亿。
&(文钞续编下《净土经圣贤录序》,民二十二年)
善导少康,宏扬净宗;闾巷道路,佛声广播。
如唱秧歌,人人愿听;如传圣诏,各各遵行。
(文钞三编卷三,覆净善居士书)
注:少康大师,人称「后善导」。
九、赞至极慈悲德
善导和尚专以平实事相法门,接引末世凡夫;不用观心约教等玄妙法门,其慈悲可谓至极无加矣。
觉善导婆心,更加亲切。
&(增广文钞卷一,与康泽师书)
善导和尚云:末法众生,神识飞扬,心粗境细,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特劝专持名号。以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诚恐或有不善用心,致入魔境也。
(增广文钞卷一,覆 吴希真居士书一)
《善导疏》不用谛观等深意,但直释经文,俾中下根人,易于趣入。
(增广文钞卷三《观无量寿经善导疏重刻序》)
善导法照,特阐莲宗;普令凡夫,同出樊笼。
末世众生,断惑匪易;唯此一法,堪为怙恃。
(增广文钞卷三《佛化随刊序》)
十、赞悬护万代德
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遍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
善导和尚,早知后人这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辗转企慕之狂妄偷心。
(增广文钞卷一,覆永嘉某居士书五
&&&&&&& 唐朝高僧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之著作,现存的世称「五部九卷」:一《观经四帖疏》四卷,收录于《大正藏》第37册;二《观念法门》一卷、三《法事赞》二卷、四《往生礼赞》一卷、五《般舟赞》一卷,此四部收录于《大正藏》第47册。大师的净宗宗旨、净土思想,尽在此五部九卷。尚有《阿弥陀经义》,可惜散失,至今不传。
&&&&&&& 此「五部九卷」之净宗宝典于唐末之后即散佚失传于中国,却保留弘传于日本;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日本回归祖国。印光大师早年获睹善导大师《观经疏》等,深为景服,一意依从,赞言:「净业行人之指南针也。」亲加校对,出版流通。其一部《印光大师文钞》力倡善导专修之旨,叹为「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又对善导大师之高德极为倾倒,赞仰而言:「善导大师乃神妙不测之大圣人,弥陀化身,所说等同佛说。」
&&&&&&& 兹经百年化功,净土机缘普现,念佛觉芽增长。值闻弥陀救度,如渴者得泉;受教一向专称,犹盲者开眼。可谓教赴时机,佛日辉光;法流无尽,大拯群萌,正其时也!乃与净宗法师敬编此「五部九卷」,并于「附录」述显要义,集为一册,名为《善导大师全集》,普世流通。所谓「令法久住,利乐有情」,以使大师一生行德及法语,永作长夜明灯,引导苦海群萌,共登极乐之彼岸,齐证涅盘之常乐。将见无量光等照群生,悉归净土;无量寿恒益未来,永开觉路也。
&&&&&&& 此《善导大师全集》依据《大正藏》所收为底本,旁考日本净土宗之刊行本,互为校订,详予分段标点;为易读易解,于文字上端详加「眉注」,旁边则加「边注」,并于书后附上「索引」。同时也为了掌握净宗旨趣,乃将五部九卷之要文摘出,另编成〈五部九卷摘要〉及〈善导大师法语〉。此外亦加「附录」,收有〈印光大师赞善导和尚〉及〈观经四帖疏纲要〉、〈四部五卷概说〉、〈善导大师略传〉、〈善导大师年表〉等文。
&&&&&&& 大师是净土法门的集大成者,世称「弥陀化身」,每念佛一声,便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声声佛号,声声光明,因此,唐朝皇帝尊称大师为「光明和尚」。
&&&&&&& 当大师撰写《观经疏》之前夜,西方净土境界现于梦中;自此以后,每夜梦中,常有圣僧而来,指授玄义科文;《观经疏》完成之后,连续三夜,极乐依正,朗朗现前。因此,《观经疏》等同弥陀亲说,尊重如经。
&&&&&&& 大师于二十几岁即已亲证三昧,往往能于定中进入极乐世界;每于佛前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其自行化他之盛德,难以形容,在整个中国佛教史上,可说超群拔萃,少出其右。
&&&&&&& 唐朝文谂大师、少康大师共纂之《瑞应删传》高度赞言:
&&& 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 明朝净土宗祖师莲池大师深心感伏地赞言:
&&& 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观其自行之精严,利生之广博,万代而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设非弥陀,必观音普贤之俦也;猗欤大哉!
&&&&&&& 现代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至诚崇仰地赞言:
&&&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 又以梵呗唱赞而言:
&&&&& 师当唐初,各宗盛行。
&&&&& 提倡净土惬群情,佛力谁与京!
&&&&& 若肯投诚,西方定往生。
&&&&&&& 又劝人应信「大师所说当作佛说」,而以偈赞言:
&&&&& 世传师是弥陀现&
提倡念佛义周赡
&&&&& 切诫学者须智&
兼使极力生欣厌
&&&&& 解宜遍通一切法&
行择机理双契干
&&&&& 念佛出光励会众&
所说当作佛说看
&&&&&&& 大师深受历代高僧大德之崇仰推重如此。
&&&&&&& 大师依据净土经论所阐明之净宗宗旨及思想,一言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亦即:
&&&&& 善恶凡夫,得生报土,唯依本愿,称名念佛。
&&&&&&& 「本愿称名」:本愿即是四十八愿中之根本愿--第十八愿,此愿言:
&&&&&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此本愿大意是:
&&&&& 十方众生,愿生极乐,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 「十方众生」即是「一切善恶凡夫」。
&&&&&&& 「乃至十念」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称名念佛」,长命之机则上尽一形之念佛,短命之机则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 总之:不论何人,愿生极乐,只要念佛,则乘佛愿力,必得往生。简言之,即是「念佛乘佛愿,必生极乐国」。信者信此,行者行此。
&&&&&&& 这是弥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普救的弘誓本愿力。
&&&&&&& 是故大师于《观经疏》〈玄义分〉以第十八愿之义判言:
&&&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 又于《观经疏》之结文说明「本愿称名」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并以此作为《观经》一部之结论,其文言:
&&&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本愿称名」之义,龙树菩萨于《易行品》释言:
&&&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 此之「本愿」即是指第十八愿,「称名」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乃至十念」,「自归」即是第十八愿所言之「欲生我国」,亦即「愿生彼国」;如是之人,实时入必定(正定聚),故劝「常应忆念」。又说:
&&& 若人欲疾至&
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
执持称名号
&&&&&&& 「本愿称名」之义,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继承龙树菩萨而标示于「易行道」言:
&&&&& 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
&&&&&&& 「佛因缘」是指第十八愿,因为一切善恶凡夫,愿生净土,只要念佛,必得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力故。
&&&&&&& 「乘佛愿力」即是「乃至十念」之念佛,念佛即自然乘佛愿力故。是故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之结论言:
&&&&& 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
&&&&&&& 以此明知:十念之念佛,即是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信而行之,即是「信佛因缘」;不信不行,即非信佛因缘,亦非乘佛愿力,不得往生。
&&&&&&& 换言之,何以「十念念佛」之众生,便得往生?因为「念佛」即是「缘佛愿力」故,便得往生。信者信此,行者行此。故《往生论注》之结论总结而言:
&&& 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摄护念佛人之「弥陀愿力」)可乘,当生信心(念佛),勿自局分也。
&&&&&&& 此弥陀第十八愿之义―本愿义,始由龙树菩萨开阐,再由昙鸾大师继承,后由善导大师大成之。祖祖一脉相承,了无异议。
&&&&&&& 「凡夫入报」:善恶凡夫,依本愿之念佛,所得生之土,即是极乐世界之报土,而非化土。大师于〈玄义分〉引经证明而言:
&&&&& 西方安乐阿弥陀佛,是报佛报土。
&&&&&&& 因此,本宗以「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净土是报土」,「报土」亦云「受用土」,佛受用自得之法乐,或施与他人(菩萨)受用其法乐。
&&&&&&& 此弥陀报土乃是为凡夫所施设公开之净土,大师于〈玄义分〉设立「凡夫入报问答」之文以明「凡夫入弥陀报土」之义而言:
&&&&&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 念佛为因,佛愿为缘,因缘和合,致使五乘齐入报土。
&&&&&&& 大师于《往生礼赞》亦言:
&&&&&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因),以佛愿力(缘),易得往生(果)。
&&&&&&& 又于《法事赞》言:
&&&&&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 日本高僧法然上人依大师之宗义建立净土宗而言:
&&&&& 我立净土宗之元意,为显示凡夫往生报土也。
&&&&&&& 以通途教理而言,报土是菩萨往生的净土,而凡夫也能够往生,完全是依托弥陀之本愿力,此即所谓「本愿称名,凡夫入报」。
&&&&&&& 以上皆是彰显「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净宗根本义。凡大师之论释,皆为阐明此义。
&&&&&&& 又,大师对第十八愿(本愿)有非常简明扼要,立论坚确不移,语出警悟十方,句句显佛悲心,字字皆放光明的解释。即《观念法门》三十二字「本愿释」言:
&&&&&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 以及《往生礼赞》以四十八字解释本愿及成就文(四十八字愿成释)言:
&&&&&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 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可谓净宗宗宪,放之四海皆准,俟之百代不惑。依此,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舍此,百中难得一二,千中难得三五。日本净土宗之开祖,智慧第一、势至应现之法然上人,极口赞仰此释而言:
&&&&&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释慧净&& 谨识
佛历二五四七(二○○三)年二月
《观经四帖疏》编序
《观经四帖疏》是唐朝善导大师(六一三~六八一)撰著,系解释《佛说观无量寿经》之书,分为四卷:第一卷名〈观经玄义分〉,第二卷名〈观经序分义〉,第三卷名〈观经定善义〉,第四卷名〈观经散善义〉;收录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
此书古今大德皆尊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奉为金科玉律,崇敬如经。
此书眼目有二处,心要亦有二处;虽有二处,共明一理,知此一理,则《观经四帖疏》之宗旨,了如指掌。
眼目之一: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
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第十八愿取意之文 )
此文名为「要弘二门判」之文,在第一卷〈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一「序题门」,亦即此《四帖疏》于开宗明义之「序题门」便首先将《观经》一部所说义理,分析归纳为「要门」与「弘愿门」;此不只是对《观经》的教判,同时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教判。
「要门」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
「弘愿门」是指《大经》之中阿弥陀佛的本愿,亦即第十八愿。善导大师在此显明往生不是依靠自力之定散二门,回向求生;乃是全依弥陀本愿之救度,自然往生。
由此文便可窥知此书目的在于阐扬弥陀本愿之救度,明示凡欲往生极乐净土者,都必须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无一例外。凡乘托弥陀本愿之救度者,不论善人恶人,皆入弥陀无为涅盘之高妙报土,皆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之最上极果。此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的宗旨。犹如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远离弥陀本愿大海,十方众生即无归处。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善导大师在此予以显露无遗。
眼目之二: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此文名为「要弘废立」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末尾,亦即解释《观经》〈流通分〉之文。此是《四帖疏》之结论,此结论显明舍自力定散之「要门」,依专称佛名之「弘愿」。
此文虽短,笔力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华落莲成,不带方便。此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是净教的宗旨、方针、目足,是十六观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引导群机进入「一向专称」的一行。此「一向专称」的宣示,即是《大经》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中本愿王─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的解释,亦是前面〈玄义分〉所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内容,亦即一切善恶凡夫如何乘托?「一向专称」即是乘托;善导大师以此文显示《观经》一部之目的在于导归定散诸机进入第十八愿。犹如群星拱北斗,万流归大海;若依一向专称之行,必至无为涅盘之土。
&&&&&&& 附表如下:&&&&
心要之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此文名为「二种深信」之文,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深心」即是「深信之心」。此文显明「机法二种深信」,机指凡夫,法指弥陀。凡夫深信自己三业都是罪恶,永沉轮回,无出三界之力;然此凡夫是弥陀深生悲愍,为其发愿立誓所要救度的对象,此凡夫恐惧不安的心中,体悟弥陀本愿力的摄护救度之真实,而毫无疑虑地信受弥陀本愿之救度,当下实时获得往生决定,此即「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意。亦即《大经》所言:「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的宗旨。
心要之二: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称名正定业」之文也是在第四卷〈散善义〉之「深心释」,此文显示不论道俗,不论智愚,不论净秽,不论罪福,不论定散,心之是非,一概不论;凡夫之心,余念皆迷,非往生因;唯念弥陀,即得往生。此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
前面之「二种深信」是就信(信心)而言,此「正定业」之文是就行(称名)而言;在此显示信本愿之念佛是信行一体、信行不二、信行不离,此义善导大师之《往生礼赞》的前序亦言: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
&&&&&&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之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
上面所举二处眼目、二处心要,文虽有二,共明一理,一理即是信弥陀本愿之救度,称弥陀本愿之名号;亦即全部生命顶戴弥陀救度,生命与弥陀成为一体。
善导大师于此《疏》显明《观经》之意在于引导原来修圣道门之机入净土门,并劝导净土门自力定散之机进入他力救度之法。亦即《观经》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专凭弥陀本愿,专称弥陀名号,顶戴弥陀救度,往生极乐净土。所谓:
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玄义分、序题门)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和会门)
这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所谓: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玄义分、和会门)
此《观经四帖疏》及《往生论注》、《安乐集》等,于唐末之后即已失传,由于唐武宗(八四一─八四六)之废佛灭法,在教史上最为惨烈,又加上唐宋之间的五代战乱,佛教典籍几已焚毁殆尽。五代之时吴越之忠懿王钱弘m曾在中国本土寻求「天台三大部」而不能得,后来才由义寂法师远从高丽国带回;有名的天台三大部尚且如此,其它典籍可想而知。日本净土宗之幸西上人的弟子明信法师,于宋朝时亦前来中国重新寻访善导大师的所有著作,却毫无所得空手而归。
然而此《观经四帖疏》早在善导大师往生后之六十三年,亦即公元七四四年即已在日本传写弘扬,不但不曾焚毁散失,而且成为日本所有净土教所珍视的主要依据论疏之一。日本净土教皆顶奉此《疏》为「祖典」,其尊崇之极不喻可知,对此书之深广研究,流布阐扬,致力甚深。反观中国,可谓众生福薄缘浅,直至清朝末年,此《疏》并其它净宗宝典才由日本回流,而专门研究者,尚乏其人。由于缺此祖典的指导,致使千余年来,我国之弘扬净土者,于弥陀之本愿深旨,难免或有不知,而与昙鸾、善导等净宗祖师的立论相去甚远。此因当时机缘未熟,以致教法暂隐,未能行世;如今机教已熟,此《疏》应缘而现,法化四方,故重新校对、分段、标点,并加眉注,欲令有缘阅者,容易解读,速得旨归;同循净宗祖师的路线,同入弥陀本愿的大海。
若欲掌握此书之纲要,并正确了解大师之伟迹,则请阅读本《全集》附录之《观经四帖疏纲要》及《善导大师略传》。
凡夫信本愿&&&
与佛成一体&&&
朝夕同起卧&&&
出入共相随&
&&& 常忆佛念佛&&&
三业不离佛&&&
现生得安稳&&&
临终生极乐
佛历二五四三(一九九八)年一月十日&
释慧净& 谨识
《观经四帖疏》纲要
慧净法师& 述
一、五部九卷&&&
本疏具疏&&&
教门行门&&&
&&&&&&& 弥陀示现之善导大师的撰着,现存的有世称「五部九卷」,其中《观经疏》一部四卷收录于《大正藏》三十七册,余之四部五卷收录于四十七册。
&&&&&&& 《观经疏》一般称为《观经四帖疏》,具名《观无量寿佛经疏》或《观无量寿经疏》;而从其内容意味来看,也称为《楷定疏》或《证定疏》。此外又有称为《观经义》、《观经要义》、《观经义疏》等。由其名称之多,可窥知此疏被引用之广与尊崇之高。
&&&&&&& 《观经疏》于五部九卷之中称为「本疏」或「经疏」,也称为「教相分」、「解义分」、「安心分」,属于「教门」;与此相对,《观念法门》以下之四部五卷称为「具疏」,也称为「行仪分」、「起行分」,属于「行门」。
二、弥陀指授&&&
诸佛证诚&&&
楷定古今&&&
&&&&&&& 《观经》的主题很奇特,令一般圣道门诸宗师难以理解。
&&&&&&& 亦即韦提希夫人是个平凡女性,十足凡夫,为苦恼所逼;然而在一睹阿弥陀佛住立空中相的刹那,立刻往生决定,悟无生法忍。
&&&&&&& 又经末〈流通分〉说:「但信弥陀本愿,称弥陀佛名,必定往生极乐。」 (意译)
&&&&&&& 而下下品之极重恶人,临终苦逼,狱火来现,仅以十念亦得往生。
&&&&&&& 这几点是很难让圣道门自力根性的行者理解的,以证悟而言,单单破见惑,若非宿世积功累德行诸难行,则不能达到。而韦提希夫人生长王宫,恣意五欲,何曾一日修行?然而刹那之间,心灵一转而登法忍之位 (体悟弥陀救度信心不退之意)。又,远离三涂六道的轮回岂是易事,然而极重恶人,无善无行,但念佛名,亦得长揖娑婆,高超极乐。如是之事,迥出凡夫知见。
&&&&&&& 因此之故,圣道诸师竞相批注《观经》,而误判韦提希夫人为大菩萨,宿世已曾积功累行,方能于此一会即得无生法忍。并谓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但作远生之缘,未能今世即生。如是错解,则《观经》的正机不是凡夫而是圣人,将使《观经》的正意隐而不彰,我辈浊恶求出无门。
&&&&&&& 这种错解,一言以蔽之:不知《观经》的目的是在显彰「弥陀本愿、凡夫为本」;亦即不知净土门本愿他力,执着圣道门难行自力。
&&&&&&& 因为圣道门须以自己的修行力量,救度自己的生死轮回,然而这是自力难行,故《大集经》言:「亿亿众生,无一得者。」若完全依靠弥陀本愿的救度,则不论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极乐,不再轮回,故本疏言:「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又言:「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自力他力迥然不同,而《观经》正是净土他力往生之经,弥陀本愿救度之法;非为圣者所说,乃是为凡夫所说之经。以佛力故,凡夫之韦提悟无生,极重之恶人生极乐。这全靠弥陀他力本愿,丝毫不靠凡夫自力自得。所谓佛法有五种不可思议,其中佛力最不可思议,而佛力之不可思议,正是指弥陀的大悲本愿救度之力。
&&&&&&& 如今善导大师的《观经疏》之所以被称为《楷定疏》,正是大师完全站在弥陀本愿他力的立场,楷正了圣道门古今诸师的误解,判定其是非。大师于跋文言:
&&&&&&&&&&& 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
&&&&&&& 所谓古今之「古」是「古说」之意,指善导大师以前著作《观经疏》之净影寺慧远、嘉祥寺吉藏、天台宗智等之论说;「今」是「今说」之意,指大师之时代继承净影嘉祥等论说之人及摄论家之说,大师讳号示尊,统称以上诸人谓之「诸师」。「楷」是楷正、规范,「定」是决定义理之是非;亦即决定义理之是非,作为后世之模板谓之楷定。
&&&&&&& 由于净影寺等古今诸师,以圣道门自力教的观点,解释净土门他力教的《观经》,不能把握《观经》的真实义;因而《观经》真义隐晦,释尊本怀不彰,弥陀本愿不显,净土弘传受阻,凡夫往生之道闭塞。善导大师见此情形非常痛心而言:「自失误他,为害兹甚。」乃向弥陀、诸佛乞求冥加以撰写此书,判定古今对《观经》所解释的是非,以显明《观经》之正意;果然正当开始撰写此书之时,每夜梦中都有一位圣僧,前来指授玄义科文。故此书一出,《观经》真义,犹如杲日当空,朗朗然彻照大地,释尊素怀,弥陀本愿,彻露无遗,念佛之人,如雨后春笋,遍满长安。是以古德言:「善导独明佛正意」,亦即在当时佛教界中,只有继承昙鸾大师、道绰禅师之正脉的善导大师,显明释尊宣说此《观经》的真正目的及《观经》的正确意趣,因此大师之疏称为「楷定古今之疏」。
&&&&&&& 又,此疏是诸佛所证明勘定之书,故亦名《证定疏》,其跋文云:
&&&&&&&&&&& 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
&&&&&&& 法然上人赞云:
&&&&&&&&&&& 善导《观经疏》者,西方指南,行者目足。
&&&&&&& 又说:「梦中有僧指授玄义,僧者恐是弥陀应现;尔者可谓此疏是弥陀传说。」又说:「举世称证定疏,人赞之如经法。」
&&&&&&& 此《观经疏》既是弥陀指授之玄义,诸佛证诚之妙释,不可不珍重敬信。
三、九品唯凡&&&
观经一部&&&
佛为凡说&&&
&&&&&&& 诸师对《观经》的解释,影响最大且又最显而易见的误解有四点:
&&&&&&&&&&& 一、韦提圣人论:判定韦提希夫人是大菩萨。
&&&&&&&&&&& 二、九品唯圣论:判定九品往生机都是圣者。
&&&&&&&&&&& 三、化身化土论:判定弥陀是化身,极乐是化土。
&&&&&&&&&&& 四、别时意趣论:判定下下品之十念往生是唯愿无行。
&&&&&&& 大师于《观经疏》之第一卷〈玄义分〉七门分科的第六「和会门」就此四论,一一纠正之,并举出下列七论,作为楷定古今之正论。实际上这七论是《观经疏》楷定古今的重点:
&&&&&&&&&&& 一、观经唯凡论:佛说观经,但为凡夫,非为圣人。
&&&&&&&&&&& 二、韦提凡夫论:韦提希夫人是凡夫,非圣人。
&&&&&&&&&&& 三、九品唯凡论:九品行者都是凡夫,不是圣人。
&&&&&&&&&&& 四、报身报土论: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
&&&&&&&&&&& 五、愿行具足论:六字名号具足愿行,信心称名必得往生。
&&&&&&&&&&& 六、凡入报土论:使一切善恶凡夫平等无差别地往生报土,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是净土门的本意。
&&&&&&&&&&& 七、乘佛本愿论:一切善恶凡夫的往生报土,没有一个不乘托弥陀本愿力。
&&&&&&& 《观经》之下下品说到一生造恶之凡夫,临终苦逼,遇善知识,教以十声念佛,当下华台迎接,非常庄严的往生极乐。像这种佛说,这种胜景,不是一般常识所能理解的,昙鸾大师说:「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所以佛怎样讲就要怎样信,直心是道场。若以常人之耳,测度非常之言,甚至为了作凡夫合理的解释而曲解佛说,则是自失误他,为害不浅。如今《观经》被曲解,以为既是凡夫,又是极恶,怎能往生?若能往生,必非凡夫恶人;因此以圣者判定九品往生机,如左图:
&&&&&&&&& 判定九品往生机是圣者,凡夫无份,完全失去净土门「凡夫为本」的旨趣,灭却佛说《观经》的真意。对此大师慨然纠正之,大师于〈玄义分〉「和会门」首先以道理立论显明其非,其次就《观经》之文,以凡夫为本位的经说证明之,而作结论说:
&&&&&&&&&&& 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九品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
&&&&&&&&& 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
&&&&&&&&& 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
&&&&&&&&& 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 又,大师于〈散善义〉中一一辨定九品之机位,如下图:
&&&&&&&& 依大师的判定,九品都是凡夫不是圣者,且整部《观经》是释尊为未来世的五浊凡夫所说,非为圣者;大师说那种圣者是:
&&&&&&& 三涂永绝,四趣不生。
&&&&&&& 身居生死,不为生死所染;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
&&&&&&& 神通自在,转变无方。
&&&&&&& 更忧何事,乃藉韦提为其请佛,求生安乐国也?
&&&&&&& 那种圣者可说已经远离三涂六道,安乐无忧,不用佛为他们愁出离之道,不用弥陀为他们发救度之愿。倒是佛去世后的五浊凡夫,为烦恼贼所害,浊恶不善,五苦所逼;如斯苦者,犹如溺水之人,常没常流转,是弥陀悲愍,为其建立本愿完成净土急须救度的对象,所谓「弥陀本愿、凡夫正机」;弥陀之本愿是以救度五浊末世,为烦恼贼所害苦恼不堪的我辈凡夫恶人为目的,若不以救度如斯苦恶之机为急务,则佛之悲愿不够圆满,而众生之沉沦永不超升。然而阿弥陀佛之五劫永劫的大悲愿行,十劫以来的不停招唤,正是以救度如斯恶机为急务。故大师说:
&&&&&&&&&&& 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
&&&&&&&&&&& 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 又说:
&&&&&&&&&&& 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也。
&&&&&&&&&&& 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
&&&&&&&&&&& 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经,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 由此可知:整部《观经》之定散十三观及散善九品,都是释尊为五浊恶世常没凡夫所说的,与圣者全无关系,故不只九品不是圣者,定善之机也不是圣者;即使韦提希夫人,虽然诸师断定她是大菩萨,大师也首先于〈序分义〉依据「汝是凡夫,心想羸劣」之佛说,楷定韦提希非大乘圣人,乃是博地凡夫,而言:
&&&&&&&&&&& 正明韦提是凡非圣,由非圣故,仰惟佛力冥加,彼国虽遥得睹。
&&&&&&& 其次于〈定善义〉「华座观」言:
&&&&&&&&&&& 韦提实是垢凡女质,不足可言;
&&&&&&&&&&& 但以圣力冥加,彼佛现时,得蒙稽首。
&&&&&&& 又于《般舟赞》言:
&&&&&&&&&&& 韦提即是女人相
&&&&&&&&&&& 贪_具足凡夫位
&&&&&&& 总之,整部《观经》始终都是为了救度五浊凡夫、常没恶人所说的经典;是显示净土门正所被机以凡夫为本,为如斯凡夫所说的经典;是说明一切凡夫,但信弥陀本愿,但念弥陀名号,皆得往生极乐世界的经典;是释尊观见机教成熟而说的一部末法浊世机教相应的经典;是弥陀本愿之光、凡夫得救之道的经典。
四、弥陀报身&&&
极乐报土&&&
凡夫入报&&&
&&&&&&& 有关弥陀净土是报是化的问题,诸师或谓之应化土,认为既是凡夫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劣等的应化土;或谓之凡圣同居土,认为既是凡夫圣人都能往生的净土,应是凡圣杂处而居的下等净土。
&&&&&&& 对此道绰禅师已于《安乐集》第一大门之〈三身三土章〉纠正之,而说明弥陀净土是报土非化土。今大师亦于〈玄义分〉之「会通二乘种不生」的一节,断定弥陀净土既非应化土,也非凡圣同居土,而是极为高妙的报土,所谓「是报非化」,同时举出《大乘同性经》、《大经》、《观经》等三经证明是报非化之义。
&&&&&&& 然而像如此高妙的报土,凡夫如何往生呢?为了显明此义,大师特别设立问答的方式而言:
&&&&&&&&&&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 这便是有名的「凡夫入报论」:弥陀净土是高妙的报土,而一切善恶凡夫都能往生,其所以得生之因,系全托佛愿他力,而非凡夫自力。
&&&&&&& 诸佛的报土虽也是胜妙的净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讲,高级菩萨也无法进入;如《仁王经》〈教化品〉所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是弥陀报土是酬报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净土之故,既是高妙报土,同时也是十方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谤阐提――都能往生的无比无伦的报土,是超胜诸佛报土的报土;这也正显明弥陀本愿力的特别殊胜。
&&&&&&& 此问答中,「报法高妙」等是问弥陀本愿力所成就的报土是法性身土,是弥陀本身的境界,大乘圣人、小乘圣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进入;烦恼炽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对此大师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力信自力行不能往生 (信机),但由于完全乘托弥陀本愿力(信法),致使五乘――人类、天众、声闻、缘觉、菩萨――机类同生报土。
&&&&&&& 在此大师说明弥陀救度之机很低,是恶业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报土。如此胜益,皆因托佛愿力,显示弥陀本愿是五乘齐入,万机普益之法。
&&&&&&& 「五乘齐入」之「齐」是「同一」之意,在此显出「一因一果」之义。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 (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凭本愿,专称名号,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的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虚受轮回。今日信知,乘弥陀愿力,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本愿才是正因。所谓:
&&&&&&&&&&& 愿力成就之报土& 自力心行不能到
&&&&&&&&&& 大小圣人皆共同& 唯托弥陀本愿力
&&&&&&&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本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力,只论弥陀本愿之力。
&&&&&&& 不可依众生的资格论生不生,应该就弥陀之本愿问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 本愿法门是凡夫正机,他力信行,报土往生。亦即极愚最下之人,依极善最上之法,生极高最妙之土。
&&&&&&& 九品皆凡&&&
极乐是报&&&
凡夫入报&&&
五、六字名号&&&
机法一体&&&
具信愿行&&&
&&&&&&& 大师于〈玄义分〉言:
&&&&&&&&&&&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
&&&&&&&&&&& 云何具足?
&&&&&&&&&&&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
&&&&&&&&&&&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 此名为「六字释」,大师以此「六字三义」诠释「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名号所具备的德义,是《四帖疏》中最重要的释义之一,此文最能发挥楷定古今的精神。
&&&&&&& 为了显明十声称佛愿行具足的原因,而言「云何具足」等,就法体举出具足之义。
&&&&&&& 此六字三义所包含的意义有「机法门」与「愿行门」,六字有信愿行之义,信与行相对便成机法门之义,南无即是能信之机,阿弥陀佛即是救度之法,此名信行,或名机法;而信之中有愿之义,愿与行相对便成愿行门;故法体六字之中,机法一体,愿行具足。法体六字本来具足愿行,故不待众生修行回向,如实称名之中,一声一声都具足愿与行,故必得往生。
&&&&&&& 此六字释的起因,是由于当时隋唐时代的摄论宗徒,以《观经》下品下生之五逆恶人,临终遇善知识教以十声称佛,得生极乐之事,谓之「别时意趣」的方便说,亦即以为一生造恶未曾修持,直至临终虽有「往生愿」,然仅十声称名不成「往生行」,此是「唯愿无行」,不能实时得往生,佛所言往生是方便说,真正往生是远在未来世的「别时」,不在今世的实时。以上是摄论宗徒以《摄大乘论》所言之「别时意趣」错解《观经》下下品之往生,他们将下下品的十声称名与一般称念南无大日如来、南无多宝如来等相提并论,这是他们不知净土门教理与圣道门教理的分际,而以圣道门的自力信、自力行来看《观经》,故生此错解。这种主张阻碍净土门的弘通,很多人一听便不修净土了;《释净土群疑论》说:「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业。」此别时意之谬见已于道绰禅师之《安乐集》第二大门第二章纠正之;今大师也奋然著作《观经》的注疏,于第一卷便设立「会通别时意趣」之一节,以破斥摄论宗徒的唯愿无行之论难。
&&&&&&& 此六字释之文有内外两面,外对圣道门中摄论宗徒的来难,显明愿行具足的弘愿念佛义;向内究明弘愿一乘的源底。亦即说明十声称名愿行具足之旨,并发挥念佛往生的深义。
&&&&&&&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等二十六字是说明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中具足愿行,其中「南无」之二字从机 (众生)的立场说明,「阿弥陀佛」之四字从法(弥陀)的立场说明。
&&&&&&& 「南无者即是归命」:南无是归命之意,归命是归顺阿弥陀佛的敕命,亦即是「二河喻」所言之「信顺二尊之意」,故归命即是「信心」。
&&&&&&&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发往生之誓愿谓之「发愿」,回转自力归向他力 (弥陀的救度)谓之「回向」,「义」是德义之意。归命之信心具有愿生的内涵,亦即之所以归命乃是为了愿生。
&&&&&&& 在此归命谓之「即是」,发愿回向谓之「亦是」,这是因为「南无」的本身是「归命」,故说「即是」,「即」是「当体全是」、「当下直接」之意,亦即是「等于」;而「发愿回向」是南无所具的德义,另外的一种含义 (义别),故说「亦是」,而不说即是。
&&&&&&& 「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即」是等于,当体全是之意,所归之法体的本身是「行」,故说即是,其行之「其」字是指前面的南无归命,阿弥陀佛之名号,是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圆满万德之洪名,以此洪名作为众生往生之行业。众生一旦归命念佛之时立即拥有此行,故亦名信行不二,机法一体。
&&&&&&&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由于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洪名具足愿与行,故必定于今世往生极乐净土,昙鸾大师谓之「业事成办」。
&&&&&&& 「愿行具足」有三重之义:
&&&&&&& 1、法体名号具足愿行:愿是救度众生的大愿,亦即弥陀于因位之时五劫之间所思惟发起的大愿;行是成就此愿的行业,亦即是弥陀兆载永劫之间所苦修完成的大行。愿行圆满而成南无阿弥陀佛,因位的大愿大行之功德都具备于名号中,故此六字名号毫无欠缺的具足此愿与行。在此能具的是名号,所具的是因位五劫永劫的愿行。
&&&&&&& 2、归命信心具足愿行:众生闻其名号之威德时,名号成为众生的信心,此谓之他力信心,此信心自然具足名号所具的愿行,故说信心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信心,所具的是名号中的愿行。
&&&&&&& 3、称名念佛具足愿行:众生既然具足信心,则能相续称名,其称名是信心全现的称名,亦即信心之体的名号当体显现于口业,故一声一声的称名都具足愿行,在此能具的是称名,所具的是信心中之愿行,亦即名号中本具的愿行。
&&&&&&& 法体名号具足愿行有这样的次第之故,大师说明名号之中具足愿行;法体之名号既然具足愿行,则如是信受而称名,一声一声都具足愿行;并非众生自身之力发愿励行而后具足。
&&&&&&& 依前面所述名号六字之全体愿行具足故,以愿而言六字全体是愿,以行而言六字全体是行,不过大师将其分开解释,以南无是愿,阿弥陀佛是行,这是顺其意义的切近处而说的。
&&&&&&& 又,所谓「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并非一声称名具足一愿一行,二声称名具足二愿二行,十声称名具足十愿十行;而是显示法体之名号本身具足愿行,故声声称名,声声具足愿行,无有一声不具足愿行。故一声的愿行与多声的愿行,都不离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弥陀所回施的愿行即是往生的业因,业因既已圆满,则一声声都是弥陀法体名号的显现。
&&&&&&& 要之,所谓十声称名具足愿行,并非称念之时才具足,是所称之名号本身即具足愿行,今信而称之,故十声的称名当然亦具足愿行。譬如波之润物,并非成为波才能润物,而是本来水就具有润物的作用,此作用波亦具足,故波能润物。
&&&&&&& 大师之六字三义名号释,甚受法然上人及其门下弟子的重视,由于深受大师的启发,而各从不同的角度批注发挥六字三义的内涵;有以「六字机法」解释,有以「六字全法」或「六字全机」等解释。
&&&&&&& 首先,《教行信证》〈行卷〉之文云:
&&&&&&&&&&& 「归命」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也。
&&&&&&&&&&& 「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众生行之心也。
&&&&&&&&&&& 「即是其行」者:即选择本愿是也。
&&&&&&&&&&& 「必得往生」者:彰获至不退位也。
&&&&&&& 图示如
&&&&&&&& 在此六字三义完全就弥陀本身解释,亦即以「六字全法」的方式,说明信愿行三义,完全是弥陀本愿的回施,显明六字名号全体即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之「法」,弥陀爱心的礼物。
&&&&&&& 「回向之相」是指阿弥陀佛呼唤十方众生归顺其救度之意。所谓「归命者本愿招唤之敕命也」的「本愿」是指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誓言:「十方众生啊!你们要信顺我真实的救度来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定往生。」
&&&&&&& 此本愿的意味谓之「招唤之敕命」,「招唤」与「救度」同一意趣。佛言贵重,故以国王之命令喻之。
&&&&&&& 「能回之心」是能回施的大悲心,指阿弥陀佛想惠赐功德给十方众生之意。所谓「发愿回向者,如来已发愿回施」等是显示招唤之敕命的内容,招唤之敕命即是发愿回向。发愿是在因位之时,回向是在果上之时,亦即弥陀于因位之时,发起救度众生的誓愿,谓之发愿;弥陀成就正觉之后,对众生惠施往生之业因,谓之回向,此往生之业因,即是众生往生之行。「回施众生行之心」即是回施众生往生之业因的弥陀大慈悲心。
&&&&&&& 「所回之行」是所回向的物体,指阿弥陀佛惠赐给众生的功德,这功德是万行圆备的本愿名号,此名号能使众生永离三界,往生极乐,直至成佛度众生,故以名号为行。所谓「即是其行者,即选择本愿是也」,「其行」两字是承接前句的发愿回向,亦即是弥陀所发愿回向于众生的往生行,显示「阿弥陀佛」之名号是弥陀赐给众生往生的行业。「选择本愿是也」是指第十八愿为「选择本愿」,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作为众生往生行业,而回施给众生,使众生必定往生,这是第十八愿的精神,故言「即是其行者即选择本愿是也」。约而言之「阿弥陀佛」之名号的全体是众生往生的行业,为使众生必定往生是第十八愿的精神,故批注为「即是其行是选择本愿」;此语也是照应前面的本愿招唤之敕命。
&&&&&&& 弥陀悲愿其深无底,以五劫时间思惟「发愿」要平等无差别地救度任何一位罪恶深重的生死凡夫,并以兆载永劫的漫长时间代替生死凡夫修成本愿名号的功德之「行」,将之「回向」 (惠赐)予生死凡夫,从十劫以前的正觉开始一直招唤(归命)生死凡夫信顺他的真诚,接受他的爱心礼物(名号)。
&&&&&&& 在此六字三义的内容完全从阿弥陀佛的悲心来解释。
&&&&&&& 其次,《尊号真像铭文》就众生与弥陀两边解释六字三义,亦即以「六字机法」的方式说明,其文云:
言南无者:「南无」即是归命,「归命」即是顺释迦、弥陀二尊之敕命,契合愿意,故言「即是归命」。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顺二尊之心,愿生安乐净土之意也。
言阿弥陀佛者:是「即是其行」也。
即是其行:是即法藏菩萨选择之本愿,赡养净土正定之业因。
以斯义故:以此义之故。
必得往生:必使获得往生。「必」者必定也,显自然之意。自然者,自始即无造作也。
&&&&&&& 在此「归命」与「发愿回向」属于众生,「即是其行」属于弥陀。「归命」是众生信顺弥陀之救度,领受弥陀惠赐名号的信心之「心相」。
&&&&&&& 「发愿回向」是信心之相的另一种意义、内涵,谓之「义别」,亦即所以信顺是为了愿生净土,故信心之中包含愿生之情。
&&&&&&& 「即是其行」是救度众生(机)的「法」,亦即救度众生的功德力用。
&&&&&&& 众生(机)领受弥陀(法)的功德(受法)便自然有「必得往生」的「得益」。
&&&&&&& 图示如下:
将以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所解释的六字三义加以整理,如下图:
六、要弘二门&&&
念观两宗&&&
隐显废立&&&
&&&&& 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一开始便于〈玄义分〉「七门料简」之第一「序题门」归纳《观经》之内容而作出有名的「要弘二门判」,所谓: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
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
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 《观经》一部所说在此二门。
&&&&&&& 「要门」即是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
&&&&&&& 「弘愿」即是《大经》之第十八愿,亦即弥陀「本愿力」。
&&&&&&& 「要门」是自己修行定善或散善,回向求生;此龙树菩萨谓之「难行道」,昙鸾大师谓之「自力」。
&&&&&&& 「弘愿」是全凭弥陀本愿力,弥陀本愿已预先为十方众生完成了不可思议的救度力,亦即大愿业力,十方众生万机不漏,善恶皆摄,弘广大愿,故名弘愿;此龙树菩萨谓之「易行道」,昙鸾大师谓之「他力」。
&&&&&&& 接着于第三「宗旨门」判定《观经》之宗旨而言:
&&&&&&&&&&&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
&&&&&&&&&&&&&&&&&&&&&&
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 因为《观经》一部的内容既然在说「要弘二门」,所以便有要门的观佛与弘愿的念佛之「念观两宗」,所谓「一经两宗」。然而「观佛」是自力难行之道,既非弥陀本愿,也非释尊本怀,更非十方众生所能;而「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十方众生所能。因此《观经》之〈流通分〉释尊不付嘱要门之法,而付嘱念佛之法,释尊自己「废观立念」 (废要门立弘愿)而言: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 善导大师体悟弥陀、释迦二尊一致之意而解释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观经》〈正宗分〉广泛地细说定善之十三观与散善之三福九品,依之而修虽有利益,回向皆得往生;然而尚有更大的利益不在此定散两门,而是在弘愿一门,亦即《大经》第十八愿之本愿念佛 (大经流通分谓之「大利无上功德」),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招唤(欲生我国)十方众生信顺(信乐)其真实不虚(至心)的救度(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释尊在此《观经》之〈流通分〉咨嗟赞叹地付嘱阿难,要他「好持无量寿佛之名号」,亦即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此有一向任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之意,因为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具足全部功德,能救度十方所有众生,任何众生只要一向任凭弥陀之救度,专称弥陀之名号,就已领受弥陀之全部功德,而不是要门所修的回向求救之自力观佛或自力称名。
&&&&&&& 从「要弘二门」的「念观两宗」到「要弘废立」(废要门立弘愿)、「念观废立」 (废观立念)的「念佛一宗」,有「从假入真」(从方便入真实)的隐显之意,亦即此是释尊为了引导圣道门的诸种机类进入净土门,再由净土门中的要门导归弥陀本愿之弘愿念佛的施设。就行者之修学过程而言便是「三重废立」 (内外废立、圣净废立、真假废立),若以《大经》而言即是「三愿转入」,亦即不能直入十八愿之机,引导其先由十九愿到二十愿,最后由二十愿归入十八愿。故《观经》的目的不在十三定观或三福九品,而是在一向专称的弘愿念佛,亦即弥陀本愿之救度。附表于 下:
七、佛立空中&&&
显彰弘愿&&&
韦提一见&&&
&&&&&&& 前面提到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说「安乐能人(弥陀)显彰别意之弘愿」,然而阿弥陀佛究竟在《观经》之何处「显彰弘愿」呢?是在〈正宗分〉十三观之第七「华座观」之初,此即是「显彰弘愿,韦提入信」之处。亦即华座观之初,释尊表明要宣说「除苦恼法」之时,南无阿弥陀佛应释尊之声,立即显现在空中让韦提希夫人观看,善导大师解释此处而言「应声即现,证得往生」。意谓「除苦恼法」在于弥陀本身,凡是全凭弥陀救度的业深障重之苦恼众生,其苦恼立即消除,决定往生,不断烦恼得涅盘,此后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亦即韦提希夫人之见佛,不单单只是眼触佛体,而是领解深信这便是救度自己的佛;换言之,即是彻见弥陀之愿力。此意第九「真身观」言:
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 见佛身即见佛心,见佛心即悟佛之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于救度眼前丑恶卑贱、怯弱无力的自己,这便是入信,亦即是得到「信喜悟」的无生法忍(信心不退),这与《大经》十八愿成就文所说「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同一意趣。昙鸾大师说「名即法」,「名体不二」、「名体一如」;见佛身而起信 (见佛得忍)与闻其名而起信(闻名不退),所入门户不同,终归一致,故闻与见毕竟同样都是体悟到弥陀大愿业力的本愿救度,此谓之「闻见一致」。为了具体显明此义,大师在三心释中设立「二河白道喻」,说明行走白道的行者,在自觉贪欲、_恚之心强盛,无法止息,进退皆死,必堕地狱的当下,忽然听闻阿弥陀佛救度的招唤之声说: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 突闻此语,如雷贯心,豁然醒悟,信眼开朗,不可思议,叹未曾有,立即住于大安心大满足的境地 (不退转),本愿法门所说的见佛或闻名即是这种心境的体悟。「二河喻」可说是行者心路历程的具体描绘,而阿弥陀佛招唤之声即是第十八愿的具体内涵,如左表:
弥陀唤声: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众不畏堕于水火之难。
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 行者被阿弥陀佛的光明(智慧)所照,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个贪_逆谤三定死无救之机 (唯除),而与这同时阿弥陀佛「我能救汝,不要畏惧」的慈悲救度之声贯入身心,成为不畏水火,安走白道的机法二种深信的念佛人;此亦即是「真身观」所言之
&&&&&&&&&&&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 所谓「直来」即是不须绕远路,不踌躇;亦即若不能改变原样,就以当下的模样向着白道直进。此即不顾自己之贪_,唯直仰弥陀愿力之白道,唯任凭弥陀本愿之救度;所谓「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
&&&&&&& 男女缁素,智愚善恶,随其根机,只要念佛,毫无限制;若有限制,则十方众生绝对不堪。
&&&&&&& 故「直来」的招唤是弥陀悲心的极致,愿力的高峰;这也正显示弥陀之「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是「超世愿」。
&&&&&&& 所谓「超世愿」即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的悲愿,亦即不改变男女、善恶等十方众生、五浊凡愚之本形,以弥陀本愿力之不思议,使不能救度的人被救,不能往生的人往生;故弥陀本愿名为「超世悲愿」,此道亦名为「超世直道」。
&&&&&&& 由于弥陀在因地时发起「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超世愿」,也由于完成了这空前绝后的超世愿,故此佛名为「南无阿弥陀佛」。因此,南无阿弥陀佛与其它诸佛迥别,五浊恶世的贪_凡夫、极重恶人,十方诸佛无此愿力可救,无此净土可容;十方诸佛中唯有弥陀一佛有此愿力可救,有此报土可容,故弥陀的超世愿是超越十方三世诸佛所没有的「弘愿」,因而释尊于《大阿弥陀经》之中金口极赞南无阿弥陀佛是
&&&&&&&&&&& 诸佛之王& 光明之尊
&&&&&&& 如果使十方众生之我等堕落地狱,「南无阿弥陀佛」的立场就站不住,南无阿弥陀佛就失去了所以为「南无阿弥陀佛」的身份。
&&&&&&& 当我沉溺大海,无力上浮,即将灭顶,南无阿弥陀佛躬身跳入海中把我抱上岸来,不但使我重生,且获得不退转。
&&&&&&& 当我将堕地狱,始发现南无阿弥陀佛已在此伫候十劫。
&&&&&&& 在这三学不成、三毒难断的当下,闻到了直来的悲唤,于是大安心大满足地行走白道,过着生活即信心、信心即念佛的日子。
&&&&&&& 又,行走于白道的行者终于闻到弥陀唤声而获救,推其因也要归功于释尊的发遣,「二河喻」言:
&&&&&&& 东岸忽闻人唤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而〈玄义分〉第一「序题门」之后半也预先显明释尊发遣与弥陀来迎的「二尊遣唤」、「二尊一致」之大悲而言:
&&&&&&&&&&& 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
&&&&&&&&&&& 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
&&&&&&& 「二尊遣唤」之中,弥陀招唤之经证已于华座观之初的「住立空中尊」看出,此亦即是弥陀自己显彰弘愿;而释尊发遣之经证又是出在《观经》之何处呢?是在最后之〈流通分〉的「付嘱阿难」之文:
&&&&&&&&&&&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 二尊之意无别,二尊之意一致,这边发遣,那边招引,都是本愿力的自然作用,目的在于主动地、平等地、无条件地救度水深火热中的群萌。
&&&&&&& 二尊之恩,粉身叵报,碎骨难谢,《般舟赞》言:
&&&&&&&&&&& 不蒙弥陀弘誓力 何时何劫出娑婆
&&&&&&&&&&& 得免娑婆长劫苦 今日见佛释迦恩
&&&&&&&&&&& 若非本师知识劝 弥陀净土云何入
&&&&&&& 又,前面所说的「见佛入信」或「见佛得忍」是唯指念佛之机,彻见弥陀悲心,于称名必生之弥陀悲愿决定深信而言,学佛者或有梦中见佛、静坐中见佛、念佛中见佛,甚或危难中蒙佛菩萨现身解救,这些都是寻常感应,与机法二种深信不可等同而语。&&&&
八、往生正因&&&
在深信心&&&
就行立信&&&
&&&&&&& 《观经》「九品段」之初言:
&&&&&&&&&&& 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 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 此三心是净土真髓,行者心肝;是《观经》眼目,出离要道。故善导大师在此句之前特置「经云」二字,举出佛言以显其重要而劝人信顺。
&&&&&&& 大师于此三心释之初,标言「辨定三心以为正因」,意谓三心是往生的正因;而三心释之结尾说「又此三心亦通摄定善之义」,意谓十三种定观也须有此三心,若三心不具,不能往生。由此可知:不论定善,不论散善,十方所有之为生,往生在此三心;有此三心即得往生,无此三心不得往生。故此三心不只是《观经》,可说是净土门的核心,其重要可知;故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三心章〉说:「三心者是行者至要也。」
&&&&&&& 就其文意,三心有「要门三心」与「弘愿三心」之义。
&&&&&&& 要门之定善三心及散善三心是「回斯二行求愿往生」的「自力三心」。
&&&&&&& 弘愿三心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他力三心」。
&&&&&&& 三心有此「要门自力三心」与「弘愿他力三心」之别。
&&&&&&& 「自力三心」是行者自己发起三心之故,机有千差,故各个所发之三心程度亦有万别,而且自力之三心不是虚假谄?无真实心,秽恶污染无清净心的罪恶生死凡夫所能发起,故是「难行道」。
&&&&&&& 「他力三心」是不论定善散善,不论智愚善恶,不论有漏无漏,皆悉信顺弥陀本愿之救度,故三心皆统摄于「深心」。大师说「深心即是深信之心也」,而开展出「七深信六决定」的解释,归纳之即是「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二种深信」,即是「机法二种深信」。「机」指自己,「法」指弥陀;信机无真实心,所以罪恶生死,无有出离之缘;信法有绝对真实心,但乘弥陀真实愿力 (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定得往生。此信凡圣平等,万人一味;救度皆由弥陀之力,皆因一味之信,故是「易行道」。
&&&&&&& 此机法二种深信即是第十八愿的内容,也是二河白道喻的主旨。机法二种深信之文云: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 《往生礼赞》解释「深心」之文云:
「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 以此释可知:本愿法门之信乃信「上尽一形,下至一声一念,亦必往生」,既信之后,自必一生一向专称佛名。此亦即是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意,是故龙树菩萨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无行,即非真信;若能专行,则信自在其中,符本愿之理故。
&&&&&&& 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三心章〉之「信疑决判文」云:
&&&&&&&&&&& 「深心」者谓「深信之心」,当知:
&&&&&&&&&&& 生死之家,以疑为所止;
&&&&&&&&&&& 涅盘之城,以信为能入。
&&&&&&& 生死、涅盘之因,以圣道门而言是在于烦恼之断除与否,亦即在于迷悟,迷则生死,悟则涅盘;并非信疑。因为圣道门是全靠自力,以自己之力破无明悟实相断烦恼,以自己之力出三界六道轮回,若不断烦恼则不得涅盘,所以圣道门是自力之教。
&&&&&&& 净土之本愿法门是纯他力之教,是全托弥陀愿力;亦即乘托弥陀不可思议之本愿力往生极乐,既往生极乐,则三界六道之生死轮回自然远离。昙鸾大师谓之「胎卵湿生,缘之高揖;业系长维,从此永断。」且极乐是无为涅盘的境界,往生即悟无生 (生即无生),与弥陀同证光寿无量的身心。故若信弥陀本愿、称弥陀名号者,昙鸾大师谓之「业事成办」(往生之业已经完成)、「不断烦恼得涅盘」。
&&&&&&& 因此,以净土门而言,生死、涅盘之因在信与疑,不在迷与悟;信者得生,疑者不生。犹如病人,信医生之言 (信心),饮服其药(念佛),则病自愈;然而不信其言,不服其药,以致死亡。虽死因在于病重,但因不服药而终致死亡。吾等烦恼病重,不能自愈,唯有服弥陀本愿所成之阿伽陀药的六字洪名,不但万病皆愈,且得无量寿命,身心安稳,六通自在。
&&&&&&&&&&& 往生安乐国&&& 只在信念佛
&&&&&&&&&&& 若具此深信&&& 三心自然具
九、五种正行&&&
定业称名&&&
顺佛本愿&&&
&&&&&&& 大师于「深心释」之中谈到二种深信、就人立信、就行立信等三要义。
&&&&&& 「二种深信」如前所述,而「就人立信」即是就释迦、诸佛等满足大悲之人所说的以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弥陀本愿的救度法门是释尊所宣说,十方诸佛异口同音所证诚,此等诸佛都是悲智圆满之人,其所言说,丝毫无误,无可置疑,皆可信受;若是菩萨等因人,智行未满故,其所言说不足信用;这便是 「就人立信」。故大师作结论说:「一佛所说即一切佛同证诚其事,此名就人立信。」
&&&&&&& 此释迦、诸佛所说之念佛法是本愿力之法,是名号全现之行,以此行业安立对弥陀本愿救度的信心便是「就行立信」。
&&&&&&&& 大师在此说明「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此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 「杂行」。
&&&&&&&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如次:
&&&&& 此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亦即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之称名是正定业,大师如是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 大师又说:
&&&&&&&&&&& 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 亦即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
&&&&&&& 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亦谓之「诸善万行」或「六度万行」。五种杂行如左:
&&&&&&&&&&& 读诵杂行: 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 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想象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
&&&&&&&&&&& 礼拜杂行: 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 称名杂行: 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 赞供杂行: 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 大师说:
&&&&&&&&&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左:
&&&&&&&&&&&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 列表于后:
&&&&& 本来五种杂行也好,六度万行也好,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大师称为诸善;只是从行业的性质来讲,杂行是属于圣道门、难行道、自力,亦即是此土入圣的行业;而正行是属于净土门、易行道、他力,亦即是彼土得证的行业。此二者的性质、利益完全不同,大师 为了详细区分之,故作此二行之判;并举出 「二行得失」,有褒贬废立之意,亦即褒正行贬杂行,而劝导实践正行、舍弃杂行。
&&& 此「正杂二行」之判是净土门的判释,杂行以圣道门而言不名为杂,然而来到净土门,因为不是纯粹弥陀极乐之行业,必须回向方能往生,若不回向便不能往生,故名为杂。犹如直达车,到站即是目的地;若非直达车,便须到处转车,回转趣向于目的地,否则永难到达。凡与弥陀无关的行业,即使专修一行,亦名 为杂,仍须回向方能往生。
&&& 原来是修圣道门的人,想在此土入圣证果,因此以六度万行为其因行;然而毕竟自觉烦恼强业障重,以自己之力无法圆满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无法在此土证果,因而发愿求生极乐净土,而以其所修功德作 为回向。若一改其圣道门行业,舍杂行归正行,舍杂修入专修,则不用回向,因为是纯粹极乐之行体故;而杂行非纯极乐之行,是广通于人、天、三乘及十方净土,随其业因而感果;因既千差,故果亦万别,若不回向便不能感极乐之果,故谓之杂。然而虽可回向,也只在报土中之方便化土,不能直入报土,因 为不是弥陀本愿真实行,乃是凡夫杂毒之善、虚假之行;且不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蒙弥陀光明摄护。故大师于 《往生礼赞》言:
&&&&&&&&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 又于《般舟赞》言:
&&&&&&&&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 杂行不生之事,大师于《法事赞》卷下言:
&&&&&&&&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弥陀专复专」即是「正定业」,亦即大师所说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 「正定业」有二义:即「正选定之业」,与「正决定之业」。前者是就弥陀而言的,弥陀于二百一十亿的诸佛誓愿中选舍一切诸行,不为众生往生之因愿;独选定念佛一行,作为众生往生之因愿,故名 为正选定之业。后者是就众生而言,众生信顺此愿,称名念佛,则往生决定,故名为「正决定之业」。
&&& 「正定业」之文解释:
&&& 「一心」即是本愿之「三信」。
&&& 「专念」即是本愿之「十念」。
&&& 「弥陀名号」就三信而言是「所闻所信」,就十念而言是「所称所念」。亦即信者信弥陀本愿,行者行弥陀名号。
&&&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的「不问」二字贯通前后,故不问行住坐卧即是不论时处诸缘,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亦即不论时处诸缘之时间长短,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下文言: 「念念不舍」。此「不问时节久近」即是本愿文所言「乃至十念」的「乃至」之意。「乃至十念」之意即是以「乃至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之理建立信心,故本愿文言 「乃至十念」,成就文言「乃至一念」;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则何人不得往生!是故一生念佛,更必往生。
&&& 大师在此之前的「就人立信」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 此「不问罪福多少」即是不论众生之机,亦即不论众生的身份如何,出家在家,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众皆不论,只论愿生称名;而「不问时节久近」即是不论时间长短,都应专念弥陀名号,长命之机则尽形寿称名;短命之机则乃至七日一日、临终之十念一念,亦得往生,无一念之疑。因此,可知往生极乐在于弥陀本愿之名号 (名号独运
),也在于凡夫信顺之信心(唯信独达
)。往生之业因既已满足,则随其报身长短,尽形寿一心无二心,信心无疑心的专念弥陀名号,不论行住坐卧的时处诸缘,不论时节久近的时间长短。昙鸾大师说 「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亦即往生之业因在「乃至十念」之信心念佛即已完全决定,此古德亦谓之「平生业成」。
&&& 此「不问罪福多少,劝专念佛名
」之文,正显示弥陀本愿无碍救度之法门,以消除一切疑见之执着。或有执着罪福因果,修福应生,造罪不生;或有执着福多罪少,尚可得生,罪多福少,则不得生。为除此等疑执,故言:「不问罪福多少,但能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
&&& 然有邪见之人,滥解弥陀救度,不问罪福多少故,罪不可畏,福不可修,若有畏罪修福者,是未信弥陀愿力之人;因而增长放逸懈怠,任性胡作非为。此等之人,犹在问罪福之中,以修福 为非,造罪为是,执此邪见,自谓信心决定,是净土之因。亦有称自身是罪恶凡夫故,放纵三业,任情为恶,都无惭愧,放言 「我实他力行人,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如此等辈,与弥陀本愿不相应,可谓欲求超升,反更沉沦。
&&& 学本愿之人,既知自己是罪恶凡夫,则生惭愧忏悔,心存谦卑柔软,而思弃恶行善,如善导大师言「念念称名常忏悔」。又既知弥陀大悲救度,且受恩感恩,则应谢恩报恩,如同善导大师言 「学佛大悲心」,而悲愍众生,利乐有情。
&&& 「念念不舍」有二义,即「机相策励」与「法德不断」。「念念」二字就弥陀而言是光明刹那刹那摄取念佛众生,就众生而言是念而又念。信本愿救度之人,直至临终,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非必 刹那刹那称名,而是尽身心所能,想到就念,出口便念。古德谓之 「既归佛愿,机法一体,自有不行而行之理,故言不舍。」这是弥陀所选定,众生信顺之,往生便已决定,故言「顺彼佛愿故」。
&&& 又「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在此更特别用「专」之一字,有融化读诵、礼拜等诸行归于专称佛名之意。
&&& 「是名正定之业」是显示专称佛名正是往生决定之业。
&&& 「顺彼佛愿故」是显示专称名号是相应于阿弥陀佛之第十八愿。
&&& 以这几点来看,大师之意不在前三后一之行立信,是就第四之称名一行立信,故名就行立信。
&&& 此段文之初有「就行立信者」之句,这是标目,标目在于指出本文的旨归,而其旨归正是在于顺彼佛愿之正定业的称名一行,因此就行立信的「行」是指「称名一行」,并非指五正行。
&&& 然而,既然说不问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则很明显地不论何时何地何缘,都可念佛,都应念佛,也都必往生,故大师于《往生礼赞》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 既然命促之机,一声一念之处亦得往生,可知并非以称名累积功夫,以自己称名之力往生,是本愿名号之力使信受念佛之人往生。
&&&&&&& 以此顺彼佛愿的称名为正定业,则往生之业因具足,前三后一的助业自然也融化于称名之中;当然尚未具足信心,未成为正定业的称名之前,助业即是方便行,助成信心的方便;一旦具足信心,蒙佛救度,则任运称名,称不认称功,助不执助相。
&&&&&& 「正助」亦有君臣、主伴之义,以称名为主位,礼诵等随顺之,因而分为正助,恰如龙动云随、君来臣侍的风貌。然倘若以为一心专念不足以往生,须助业补足之,因而五种正行兼修,以求往生,这很明显地带有自力,古德谓之 「助正兼行之杂修」,亦谓之「助正间杂之杂心」。这是由于未通达助正有方便与真实的关系而将两者并重的兼修之,故说「虽无修杂行的专修,却有修正行的杂修」。
&&&&&&& 以上大师分辨「杂行、正行、助业、定业」,而劝导不问行住坐卧的称名,有舍杂归正,舍助专定的废立之意。
&&&&&&& 前面曾谈到「五种杂行」都不是坏事,都是佛教中的修行;只是既然要了脱生死,往生极乐,却不一心信顺弥陀的救度,而去依靠阿弥陀佛以外的诸佛菩萨等其它法门,不知此等对往生来讲都是无力的,不能往生的,力量全在弥陀一佛。由于迷而不知,其心其行皆杂,故言 「杂行」,劝应舍弃。
&&&&&&& 当然读诵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等净土五祖正确解释净土三经的论释,不算是读诵杂行;又阅览有关因果的经论,有助于机的深信,也不算读诵杂行。
&&&&&&& 至于「诸善万行」(六度万行 ),以勤修此等诸善,以为但有此善必能救度自己,必能往生极乐,仰仗修善之力,这种心态便是自力之心;以这种自力心所作的诸善便是杂行。当然行 为是善的,应该众善奉行,但自力心是不好的,大师贬之,嫌为杂行,要人舍弃。这绝非舍弃行善,善不可舍,所应舍的乃是自力之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一切所谓的杂行之诸善便完全转变 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 至于「杂修」即是助正兼修,这当然是心向阿弥陀佛一佛的行业;然而以为勤修此五正行之故才能往生,不知助业是方便,唯有正定业才是真实,才是往生因种,因而依靠自己所修五正行之力,这便是自力心;以这自力心所修的五正行名 为「杂修」。当然所修的是正行,行此正行方知本愿之旨,然而仍存自力,大师贬为杂修,劝人舍弃;这绝非舍弃五正行,而是舍弃自力心。当自力心舍掉之时,则从来被贬 为杂修的助正兼行便完全转变为报谢广大佛恩之行。
&&&&&&& 此「就行立信」之「行」既是顺佛愿的正定业之称名,而此称名不是行者累积自己称名之功,不是以称名之力祈求往生;往生在弥陀之本愿名号,而此称名乃是本愿名号的全现,信受称念即得往生;因此「就行立信」不外是「机法二种深信」中的「法深信」的内容。大师于「法深信」说:「决定深信(立信),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就行,念佛即是乘彼愿力 )。」又〈玄义分〉说:「南无者即是归命(立信),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就行,名号即行)。」愿力名号,一体异名,信愿力即是信名号,信名号即是信念佛。就弥陀而言即是本愿名号使人往生,故言「本愿名号正定业」;就众生而言即是信心念佛得往生,故言「正定之因唯信心」。名号、信心、念佛,一体异名;名号即信心,信心即念佛。既然心中信受本愿之名号,自然口中亦流露本愿之名号,此亦即是大师于 《往生礼赞》所说:
&&&&&&&&&&&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在此可知「名号正定业」、「信心正定业」、「称名正定业」亦是一体异名。
&&&&&&& 阿弥陀佛往昔广发四十八大愿,成就本愿名号救度众生,唯有信者得生;大师于「三心释」之始说「辨定三心以为正因」,三心即是一信心,故亦可说「信心以为正因」。往生之正因在此信心,有一因无二因,此信心正是 「就行立信」之信,唯此一信一行,更无二信二行,唯以信弥陀本愿的称名念佛作为正因,故言正定业。
&&&&&&& 兹将五正行之大判门与细判门,图示如下:
十、二种深信& 五种正行& 意在导归&
&&& 「信」字由「人」与「言」合成,意谓「人之言」为「信」;然而若其人无人格,所言虚妄不实,则不能成为「信」,而不可信。故善导大师解释「深心」谓之「深信之心」,而从「就人立信」及「就行立信」说明之。所谓就人、就行立信,目的在于就可信之人、就可信之行,建立凡夫得生之信心。
&&& 「就人立信」,此人不但非凡夫,亦非二乘三乘之圣者,而是满足大悲、觉行圆满之佛,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是故佛说最可深信,此是就 「佛」建立信心。而佛说什么?「就行立信」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此正是佛说之「言」,自然成 「信」,故最可「深信」;此是就「佛言」建立信心。故「深心释」之大纲有二:一就大悲满足之人所言建立信心(就人立信);二就本愿正定业之行建立信心(就行立信 )。
&&& 故知:「深心释」中最初之「两种深信」中之「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如何「乘」彼愿力,尚未明言,直到「就行立信」时才点出「一心专念」之正定业。盖所谓「愿力 」即是「第十八愿」之力,第十八愿言「乃至十念」,凡「乃至十念」之人,即是乘彼愿力,而「乃至十念」正是「一心专念,念念不舍弥陀佛名」,故言「顺彼佛愿故 」。是以「一心专念」即是「乘彼愿力」;若非「一心专念」,即非乘彼愿力,因「不顺彼佛愿」故。这是二种深信,五种正行的眼睛之处,也是整部《观经》的心要,所以 《观经》虽然广说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可是到了〈流通分〉时,释尊舍定舍散,独举 「持无量寿佛名」流通于现世及未来久远之世;善导大师亦解释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故知:即此两种深信、五种正行,释尊之意,在于导归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是故应信「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得往生,正定之业故,顺彼佛愿故,乘彼愿力故。&
十一、弥陀愿力& 是增上缘& 众生念佛&
&&&&&&&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 如「炭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炭」。
&&&&&&&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 如「水」遇摄氏零度则成「冰块」,若遇摄氏一百度,则成「蒸气」。
&&&&&&& 如「种子」遇火之缘而被火烧,则永远死亡;若遇水土之缘而善加播种,则生生不息。&&&&&
&&&&&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途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 且如《观经》九品,虽有遇大、遇小、遇恶三缘之不同,因而显现外在善恶辈品之差异,然而内在实质依然皆是一味之凡夫、常没于生死之苦海,是以善导大师定判为「九品皆凡 」。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对于圣道根机来说,固然「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解脱」而成为出离之缘;但是对于九品凡夫来说,遇同不遇故,还成普通之缘,不成出离之因;大师言: 「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又言:「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此罪业凡夫,若非弥陀世尊超发「别意之弘愿 」作为出离之强缘,则一切解脱道绝,永沉生死渊底。善导大师《法事赞》言:「正由不遇好强缘,致使轮回难得度。」
&&&&&&& 然而此永难得度之善恶凡夫,若能得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万不漏一,往生成佛。天亲菩萨言:「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是以凡夫出离之缘,唯在弥陀佛愿。
&&&&&&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 善导大师于〈定善义〉「三缘文」答言:
3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实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 」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盘常住之佛身。
&&&&&&&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 善导大师又言:
4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往生礼赞 )
5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
(观念法门 )
6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往生礼赞 )
7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法事赞 )
8五逆谤法行十恶&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 一声称念罪皆除
&(般 舟 赞
&&&&&&& 慈愍大师言:
&9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十二、观经内容&&&
以施开废&&&
引圣道门&&&
&&&&&&& 详研《观经》内容,并考其说时因缘,便知《观经》有「从假入真」之「施、开、废」三义,所谓施、开、废即是:
1.实施权(为莲故华 )――定散二善
2.开权显实 (华开莲现 )――定散中说念佛
3.废权立实 (华落莲成 )――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
&&&&&&& 「定散」中说念佛之文:
1.定善中「第九观」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2.定善中「第十二观」言:「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3.散善中「下品上生」言:「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4.又言:「化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5.散善中「下品中生」言:「善知识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闻已即生。」
&6.散善中「下品下生」言:「应称南无阿弥陀佛。」
&&&&&&& 〈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之文:
&&& 〈流通分〉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 又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 〈流通分〉之文,释尊不言「观无量寿佛身」之十三种「定观」,而言「持无量寿佛名」之「称名念佛」,以此明知释尊之意,目的不在定散二善,而是以定散二善引导圣道门之行人归入净土门,故最后独举 《大经》第十八愿所言
「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亦即「持无量寿佛名」
),是故善导大师解释此文,并作《观经》及一代教法之总结论而言:
&&&&&&&&&&&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 亦可知凡《观经》中所说「观想」之利益,亦皆在称名念佛之中,是故善导大师解释「第九观」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益,即是「称名念佛 」之益,亦即以「念佛」即是「称名念佛」;除了上面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外,其文尚多,如《观经疏》释「第九真身观」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的经文而言: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 以上可知:
释尊于〈流通分〉所言之「持无量寿佛名」,及善导大师所释之「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文,不只是整部《观经》的结论,也是一代佛法的总结论,既上承 《大经》第十八愿之本愿正旨,也开启了无问自说的《小经》之由序。
&十三、五部九卷&
一贯宗旨& 本愿称名& 凡夫入报
&&& 善导大师之「五部九卷」,法门广大,义理磅R;为引导时人,故其内容有真实(真 ),有方便(假
);初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出家颂 慧净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